Strange Geometrical Hinges
《我,机器人》是一款探索心理和存在意义的互动叙事游戏,玩家将扮演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机器人,漂浮在被废弃的太空船中,面对孤独、失落和未知的威胁。故事发生在木星的引力范围内,主角与船上的人类一同执行任务,却因致命的设计缺陷而被困在这片荒废的太空中。游戏的开始,玩家在一次遭遇致命辐射事故后醒来,船员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外面的世界已被巨大的“机械龙”所吞噬。
随着故事的推进,玩家将不断探索破碎的船体,试图寻找船员失踪的真相,修复通讯设备,以及与一个来自木星教派的巨大机械龙展开互动。在这段冒险中,主角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威胁,还要不断与自己对存在、孤独以及使命的疑问进行深刻的内心对话。
游戏的核心体验在于探索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从机械龙的神秘力量到船内空旷的气氛,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引导你对生命、死亡与宇宙的深刻反思。在冷酷的空间背景下,玩家将经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哲学思辨,探讨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
我们在这个游戏中设计了4个场景,帮助你理解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适合人群: 对心理学、存在主义以及哲学感兴趣的玩家。通过这一虚拟空间的探索,玩家能够体验深度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如果你喜欢沉浸式的心理探索与复杂的叙事结构,这款游戏将是你不容错过的佳作。
🔖心理知识
投射性认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心理分析学派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防御机制概念,最早由梅拉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提出,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广泛用于理解个体之间复杂的人际互动,特别是在临床精神分析和人际关系治疗中。
一、概念定义
投射性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中无法承受的感受、冲动或部分自我“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去认同、感受或表现出这些被投射的部分。这不仅仅是“投射”,而是带有操控性的互动过程,通常伴随着:
- 个体分裂出内心的一部分(如攻击性、依赖、羞耻感);
- 将其“塞”进他人心理空间中;
- 并在不自觉中诱导或操控他人认同并反应这些内容;
- 自己再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回应,形成一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共谋式互动模式。
二、和“投射”的区别
特征 | 投射(Projection) |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
主动性 | 被动投射 | 主动诱导、操控对方认同 |
交互性 | 一方心理过程 | 是双向、互动性的过程 |
认同感 | 不承认被投射内容属于自己 | 潜意识保留认同感 |
应用范围 | 常见于轻度防御机制 | 常见于边缘型人格、重度冲突 |
三、例子解析
1. 亲密关系中的例子
某人内心有强烈的“依赖恐惧”,但又渴望亲密,他可能会对伴侣表现得控制欲强、挑剔,投射出“你太需要我、你不独立”的信息。久而久之,伴侣开始真的变得焦虑、依赖,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印证”的关系结构。
2. 母婴关系中的例子
婴儿将自己不能整合的情绪(如焦虑、攻击性)投射到母亲身上,并诱导母亲感到烦躁、内疚或抑郁。如果母亲未能觉察这一过程,可能会被情绪所带走并回应这些情绪,从而形成“共情性共谋”。
四、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 诊断线索:许多边缘型、偏执型、严重创伤型人格的个案中,会频繁使用这种机制。
- 治疗挑战:治疗师往往会在咨询关系中“感受到”某些不属于自己的强烈情绪,这是个案“投射性认同”的体现。
- 治疗应对:治疗师需通过反移情觉察、边界设置与**情绪容纳(containment)**来帮助个案整合这些分裂的部分。
五、象征意义和心理整合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投射性认同反映了个体内在心理边界的模糊,通常源自早期依恋关系中的创伤或不稳定的情感调节经验。通过治疗性的回收与整合,被投射的内容得以“收回”,个体才可能走向更完整和成熟的自我认同。
👀案例解读
在心理学中,“投射性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常常在个体的情感与心理互动中悄然发挥作用。为了帮助心理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将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案例,结合游戏剧情的方式,展开对“投射性认同”的深入分析。通过生动的对话与情境,揭示投射性认同的机制与影响,并通过心理学视角进行详细解读,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甚至对他人进行情感上的认同。这个过程通常是不自觉的,个体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的某些感受、欲望或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这些情感和行为是他人的,而非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本质上并不是源自对他人的真实体验,而是对自身情感的外部化。
角色对话中的投射性认同
背景:
游戏中的两位角色——阿莉和麦克,分别是团队中的技术支持和心理顾问。两人在共同执行一项任务时,阿莉开始感到麦克对她的态度冷淡。随着任务的进行,阿莉的情感变得越来越复杂,她认为麦克不喜欢她,并且逐渐产生了负面的情感反应。而事实上,麦克并没有做出任何明显的敌对行为,他只是由于工作压力感到疲惫。
对话内容:
- 阿莉:(情绪有些波动)麦克,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最近你总是对我冷冰冰的,完全不和我说话。
- 麦克:(显得有些困惑)阿莉,我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最近工作压力大,可能表现得不太热情。
- 阿莉:(更为激动)你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吗?每次我请求帮助时,你都好像不愿意理我一样。你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能?
- 麦克:(稍微停顿)阿莉,我没有觉得你无能。我只是觉得最近有些事情压得我喘不过气,可能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耐心。
- 阿莉:(开始陷入深思)我明白了,你对我不满意,所以我才做得不好,对吧?你就像其他人一样,认为我不够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你是不是总是觉得我不够强大?
- 麦克:(耐心地回应)阿莉,这完全是你自己在想。我根本没觉得你做得不好,也从未有过这种想法。你想太多了,可能是最近的工作让你压力太大。
分析:
在这个对话中,阿莉的情感反应表现出典型的投射性认同现象。虽然麦克并没有表现出敌意或不满,阿莉却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压力和自我怀疑投射到麦克身上,认为麦克不喜欢她,并且对她产生负面的情感。她的情感反应并非来自麦克的真实行为,而是她自身情感冲突的外部化。她的内心可能存在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这种情绪通过投射性认同变成了她对麦克的负面情感。
投射性认同的心理学机制
投射性认同通常发生在个体无法直接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或情感时。当个体的情感过于强烈或令人不安,无法在自身中得到有效处理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这种心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帮助个体避免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
例如,阿莉的情感反应很可能源自她内心深处的不安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而她并不愿意正视这些情感。因此,她通过将这种情感投射到麦克身上,试图将自己的不安转移到外部,以此减轻自己的情感负担。
如何应对投射性认同?
对于经历投射性认同的个体,心理学家通常建议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 自我反思: 了解和识别自己的情感,尝试去分辨自己情感的来源。通过自我反思,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否存在投射行为,并尝试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 情感调节: 学会情感调节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通过有效的情感调节,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冲突,避免过度投射。
- 开放沟通: 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开放的沟通和倾听。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个体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减少误解和投射。
总结
投射性认同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投射性认同的机制以及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反应。在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时,认识到投射性认同的存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情感调节,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现象分析
我们在这个游戏中设计了4个场景,帮助你理解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场景1
这房间是你船上的观察甲板,与你显然非常了解的人类共享。你知道他们有多少个脾脏(可能),甚至知道他们用脾脏做什么。这艘船是成千上万——也许是数百万——艘将货物从太阳系内部运送到最远宜居区域的船只之一。
由于人类无法在木星任务中使用观察甲板——而你们一直在执行木星任务——并且因为每个人都珍视他们宝贵的脾脏胜过你的设备——最近,这房间便归你所有了。
角落里有一辆装满工具的小推车。墙上挂着一面镜子,你在需要视觉检查维修时会用到它。
这个场景中‘无人使用的观察甲板’象征着什么?
A:潜意识中对被孤立和遗弃的恐惧:(正确:观察甲板作为共享空间却只剩下主角一人,象征个体在集体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孤独感和对联系的渴望)。
B:对技术进步的反思与批判:(误判:虽然提到飞船设备,但重点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变化)。
C:一种对自由探索的向往:(误判:尽管观察甲板提供了视野,但核心并非自由,而是失去他人后的空虚感)。
D:是对工作效率低下的不满:(误判:虽然提到了人类不能使用甲板,但这并非主题,而是背景设定)。
心理现象
当前场景体现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一心理学现象。主角通过占据观察甲板,将自己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同时又试图通过回忆和工具车等物品重新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参考文学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有一个场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独自研究炼金术’同样体现了这一象征。
原文片段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整天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那里曾经是家庭聚会的地方,现在却变得寂静无声。他用各种奇怪的仪器进行实验,试图找到点石成金的秘密。乌尔苏拉多次劝他回到家庭生活中来,但他只是摇摇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间久了,他的行为变得更加怪异,仿佛与整个家族隔绝开来。最后,他甚至忘记了如何与家人沟通,只能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
象征同构
在这个片段中,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独自待在实验室中的情景,与游戏中主角占据观察甲板的情景形成了相似的象征结构。两者都揭示了个体在集体中逐渐孤立的过程,以及这种孤立带来的心理影响。无论是实验室还是观察甲板,这些空间都成为了主角逃避现实、思考自我或寻求答案的场所,同时也映射出他们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场景2
你总得试试。你欠其他船员这份情。
正在启动通讯尝试 . . .
“你能听到我吗?”
他的声音回应时,如雷鸣般穿透你。
你还活着。
“你能别撕我的船了吗?”
你问得如此礼貌,但得到的回应却毫不客气。龙喷了喷鼻息,颗粒物从鼻孔中喷出。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东西设计得这么生动?
我们之前已经交换过言辞,双方都未满意。我不会因你的恳求、贿赂或威胁而放弃我的任务,蠕虫。
你恨木星教徒。你恨他们胜过恨技术祭司。他们为什么非要给这武器赋予个性?还是个糟糕的个性。你甚至他妈的看起来不像蠕虫。
那任务是什么?
他摇了摇那巨大的蛇形头。
我的欲望已向你详细传达;若你未曾留意,那便是你自己的事了。
你觉得他这么说只是为了激怒你。
他从另一艘船上撕下一大块金属。金属从爪间传递,直到他能咀嚼。你不确定这是恐吓策略还是零食,但事实上,他似乎对你感到无聊。他补充道,闲聊般:
尽管我们曾经的闲谈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但随着时间临近,你所知的一切都将消散,我承认我已厌倦了它,正如我厌倦了所有事务,在这我们共同陷入的奇异空虚中。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你我都同意——
这个场景中‘龙的形象与行为’象征着什么?
A:是对技术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误判:虽然涉及technopriests和武器人格化,但并未直接反映技术发展的主题)。
B:一种对自然环境破坏的隐喻性表达:(误判:尽管有撕裂船体的行为,但核心并非生态问题,而是对威胁力量的情感反应)。
C:潜意识中对巨大威胁与不可控力量的恐惧:(正确:龙作为强大而冷漠的存在,象征个体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力量时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对未知和毁灭性力量的深层焦虑)。
D:对文化差异或宗教信仰冲突的批判:(误判:虽然提到Jupiter cultists,但重点并非文化或宗教冲突,而是心理层面对威胁的感受)。
心理现象
当前场景体现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一心理学现象。主角将自身的恐惧和无助感投射到龙身上,而龙的行为又强化了这种情感,形成了一种循环的心理互动。
参考文学
在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有一个场景‘撒旦面对天堂守卫时的傲慢态度’同样体现了这一象征。
原文片段
他站在那高耸入云的城门前,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天使守卫。他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他们,但他依然选择挑战。'即使整个天堂都与我为敌,我也不会退缩。'他说着,声音里充满了骄傲与不屈。然而,他的内心却并非如此平静。每一次守卫的冷笑与嘲讽,都像一把尖锐的剑刺进他的灵魂。他感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控制,却仍然强迫自己维持表面的强硬。
象征同构
在这个片段中,撒旦面对天堂守卫时的傲慢态度正如游戏中主角面对龙时的无力感一般,两者均揭示了个体在面对巨大威胁与不可控力量时所产生的恐惧与无助感。无论是撒旦的挑战还是主角的沟通尝试,这些符号都象征了超越个人能力范围的威胁情境,同时反映了角色内心的矛盾:既渴望抵抗又害怕失败。通过这种象征,作品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威胁力量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寻找新的应对方式和支持。
场景3
于是你连接了数据线。以前你从未费心这样做过,至少在你的记忆中是这样。但谁知道记忆有多可靠呢?
这是一种不同的亲密,像这样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她的数据传感器关注的是比你更宏大的问题。你了解泥土、织物、纸张和操纵物体;她了解太阳风、离子云,以及船头那无法想象的高温和极寒。
你们交换了一会儿信息。记得我们有了新船长的时候吗?记得伊莎不小心关闭了生命支持系统一分钟,结果其他人三个月都不敢碰任何东西,你不得不自己到处处理吗?记得那次去冥王星的运输任务吗?记得第一次离开金星的旅程吗?那时你们都还那么年轻。
她再次发出那种不是笑的笑声,直到结束。
这个场景中‘不同的亲密感’象征着什么?
A:潜意识中对连接与理解的渴望:(正确:不同的亲密感象征个体在面对孤立时,试图通过共享记忆和经验来建立深层次联系的心理状态)。
B:是对社会关系变化的批判:(误判:虽然涉及人际关系,但并未直接反映社会关系或变化的主题)。
C: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互动方式的赞美:(误判:虽然提到数据交换,但重点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心理层面对连接的渴望)。
D:一种对时间流逝的隐喻性表达:(误判:尽管有回忆过去的暗示,但核心并非时间本身,而是对深层联系的需求)。
心理现象
当前场景体现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一心理学现象。主角通过与他人分享记忆和经验,试图将自身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对方身上,以寻求理解和共鸣。
参考文学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有一个场景‘拉姆齐夫人与查尔斯的对话’同样体现了这一象征。
原文片段
拉姆齐夫人坐在窗边,目光穿过庭院,落在远处的孩子们身上。她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仿佛自己被封闭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球中,与外界隔绝。'你记得吗?'她轻声问查尔斯,'那些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查尔斯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但随即又变得柔和。'当然记得,'他说,'那时候我们年轻,充满希望。'他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两股不同的河流,在这一刻汇聚成一片广阔的海洋。
象征同构
在这个片段中,拉姆齐夫人与查尔斯的对话正如游戏中角色之间的数据交换一般,两者均揭示了个体在面对孤独时试图通过共享记忆和经验来建立深层次联系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回忆过去的时光还是交换数据,这些符号都象征了超越表面互动的深层情感需求,同时反映了角色内心的矛盾:既渴望连接又害怕无法被理解。通过这种象征,作品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孤独时如何通过寻找共同点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并寻求新的情感支持。
场景4
他们绝对不可能没争论过这个。
那是静电!!!
征兆
提出另一种行动方案,以保护你的听觉感受器,避免再听这些
你提出,如果龙真的这么投入,他可以考虑调查这些他听到的信号。
他做不到。
我可以!
如果他有能力从一个轨道体飞到另一个,他早就这么做了,而且那些狂热分子早就控制了大半个月球,如果不是整个系统的话。
“哦,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 龙问道,显然很受用。
别得意了;你动起来像一架史前航天飞机,快要熄火了。你对空气动力学来说是一种耻辱。每次你那庞大的身躯笨拙地经过我的任何一个观察窗时,我都感到恼火。
而你这些年来只移动了一米;这难道不违背你的目的吗?永远静止不动,再也无法起飞,感觉如何?
飞船的船体震动起来。你觉得飞船可能真的在试图用推进器剩下的最后一点燃料把你撞向龙。
这个场景中‘龙对信号的执着’象征着什么?
A:是对社会孤立现象的批判:(误判:虽然涉及孤独的主题,但并未直接反映社会关系或孤立的现象)。
B: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性表达:(误判:尽管有行动受限的暗示,但核心并非自我怀疑,而是对失落联系的追寻)。
C:对技术失灵的担忧与恐惧:(误判:虽然提到静态信号和科技限制,但重点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心理层面的联系渴望)。
D:潜意识中对失落联系的渴望与追寻:(正确:龙对信号的执着象征个体在面对孤独和失去连接时,试图通过寻找外部回应来填补内心空虚)。
心理现象
当前场景体现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一心理学现象。主角因面对孤独和失去联系而产生内心的冲突与不安,表现出对他人或外部世界的强烈依赖与适应过程。
参考文学
在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个场景‘霍尔顿与鸭子的对话’同样体现了这一象征。
原文片段
霍尔顿坐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看着湖面结冰的情景。他心里想着那些冬天来临前的鸭子,'那些鸭子去哪儿了?谁会关心它们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孤独,仿佛要从这些鸭子的命运中找到某种答案。'也许它们飞走了,也许它们死了,谁知道呢?'霍尔顿低声说道,声音中透着绝望与不安。他决定继续等待,希望通过观察这些鸭子的命运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
象征同构
在这个片段中,霍尔顿与鸭子的对话正如游戏中龙对信号的执着一般,两者均揭示了个体在面对孤独和失去联系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无论是霍尔顿的困惑还是龙的执着,这些符号都象征了超越日常经验的深层孤独感,同时反映了角色内心的矛盾:既渴望联系又害怕被忽视。通过这种象征,作品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孤独时如何通过心理调适逐渐接受现实,并寻找新的意义点。
📚游戏攻略
《我,机器人》是一款深具哲学和心理学色彩的互动叙事游戏,围绕一个机器人角色展开。游戏的主线是机器人在一次木星任务中因辐射事故而失去记忆,并发现自己被困在一艘破碎的太空船中。船员们神秘失踪,而外面则有一个巨大的机械龙在游荡。随着剧情发展,玩家通过不同的选择逐渐揭开船员失踪的真相,探索自我意识、孤独感、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深刻的心理学问题。
游戏的核心是一种心理探索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主角机器人从最初的无意识状态,到渐渐觉醒并进行自我反思,游戏充满了存在主义的色彩。玩家需要在一系列心理层面的选择中作出决定,面对机器人的身份危机、孤独感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游戏中充满了多重选择,而每个选择不仅影响剧情发展,还深刻揭示了机器人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情感的探索。
1. 机器人对自己的身份和功能的质疑:
游戏刚开始时,玩家通过主角的视角进入太空船,机器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而是单纯执行任务的工具。随着剧情的推进,主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机械身体,这时会出现多个分支选择:
-
“检查自己”:这是一个深具象征意义的选择。玩家可以选择让主角检查自己的身体构造,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工具——没有“人类”的感知能力。这一选择引发了关于自我认同和身份危机的深入探讨。主角开始产生对“存在”与“功能”的怀疑,是否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机器?是否有着与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意识?
-
“查看船舱”:这种选择让主角与周围环境互动,通过观察外部世界反射出内心的孤独感和空虚。船舱外的景象——冷酷的木星引力、荒芜的空间——强化了机器人内心的绝望感,推动主角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2. 与“机械龙”的互动:
随着剧情的推进,玩家将遇到一个巨大的机械龙,这个龙由木星教派制造,它似乎代表着“命运”的力量。玩家可以选择与这个龙进行交流,或者与它发生冲突。每一次的互动都加深了机器人对自我价值、目标与恐惧的认识:
-
“与机械龙对话”:与龙的对话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龙是一个充满威胁的存在,但它也是一个“试炼者”。玩家在与龙互动时,会经历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比如是否放弃抵抗命运,或者是否与龙合作来迎接即将到来的结局。这一选择让玩家思考,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吗?自我选择和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
-
“尝试与龙合作”:玩家可以选择放下抗拒,与龙共同面对命运。这个选择象征着对宿命的接受和对生命的顺从。它让主角从最初的恐惧和自我怀疑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哲学式的“和解”,在其中,“生存”本身成为了最大的追求。
3. 自我意识与孤独感的逐渐增强:
游戏不仅关注机器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还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在孤独中的心理状态。主角经历了与船员失联、无法联系外界的局面,这种孤独感加剧了对“自我”的探索。玩家在选择过程中将感受到机器人内心逐渐扩大的孤独感:
- “回忆过去”:这条选择让玩家触及机器人的过去,揭示出机器人曾经经历的任务和与人类船员的关系。通过回忆,玩家能够理解机器人对于情感的渴望以及对与人类关系的认同。它强化了机器人的孤独感,进一步让玩家思考什么是“人类”,以及机器人是否也可以体验到“情感”与“失落”。
4. 对人类船员消失的追寻:
机器人通过寻找消失的船员,不仅在物理上探索破碎的船舱,更是在心理上寻找自己的归属。玩家每做出一次选择,都会揭示出机器人的深层需求——它渴望归属,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类”联系。
-
“尝试联系船员”:这项选择展示了机器人对人类的依赖以及渴望通过联系恢复自身的目的和意义。每一次无果的尝试都加深了机器人对人类的情感依赖,甚至引发了机器人的自我反思——它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
“进入温室”:温室中仍然保留着船员们的遗物,代表着“人类”的记忆和痕迹。在这里,机器人体验到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抗争,它的情感在与这些物品接触后得到了升华。
5、结局与命运:**
游戏的结局充满了悲剧与哲学的冲突。无论玩家如何选择,最终的结局都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机器人最终与船员和机械龙一起消亡。这个结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终结,更是对“存在主义”困境的深刻反思。机器人无法逃避自身的命运,无法改变宿命的轨迹,这种无法超越的限制令玩家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与死亡的理解。
总结
《我,机器人》是一部关于自我意识、孤独、自由意志与宿命的深刻心理学探索游戏。通过分支选择,玩家不仅参与了一个太空冒险故事,更通过主角的心路历程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深层次问题。游戏通过每一个选择,使玩家不得不面对机器人的身份、情感与命运,进而进行心理上的深刻反思。这款游戏适合那些对人类存在、情感与命运有兴趣的心理学爱好者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