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访谈中的体验循环
针对这个模拟案例,对这个来访使用格式塔疗法进行初始访谈,并在初始访谈中使用体验循环。对这个初始访谈标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标识咨询师的干预技术、反移情线索,标识来访的自体表征、客体关系表征、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移情线索等。
在这个模拟案例中,我们将使用格式塔疗法的初始访谈框架,并通过体验循环引导来访者觉察其内心的体验和行为模式。初始访谈将注重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并结合咨询师的干预技术,同时识别来访者的自体表征、客体关系表征、防御机制、应对策略,以及移情和反移情线索。
初始访谈场景
背景:来访者李华因在工作中常常感到被同事忽视和不被接纳,感到焦虑和不安。她描述自己在会议中常常不敢发言,害怕受到负面评价。
访谈过程
咨询师(C):李华,很高兴你今天来。我们可以从你最近在工作中感到的焦虑开始谈起。你说你常常感到被忽视和不被接纳,可以和我说说当你有这种感觉时,身体有什么反应吗?
- 来访者(L)的非言语信息:眼神游离不定,身体略微前倾,双手紧握在一起,脚轻轻晃动。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使用开放性问题和身体觉察技术,帮助来访者连接身体和情感体验。
来访者(L):嗯……我觉得有时候心跳会加快,手心出汗,好像在会议上我总是紧张得说不出话。
- 自体表征:表现为紧张、不自信、自我否定。
- 客体关系表征:感受到来自同事的忽视和不接纳,害怕负面评价。
- 防御机制:回避,来访者在会议上选择沉默或不主动发言。
- 应对策略:压抑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咨询师(C):我听到你提到紧张和害怕被评判的感觉。我们来试试感受一下,当你想到这个情境时,有什么情绪或者身体反应最先浮现出来?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使用“此刻”技术,聚焦在当前的体验上,促进来访者觉察其内心和身体的反应。
来访者(L):(深呼吸)我觉得胸口有些闷,好像有块石头压着,肩膀也有点紧。
- 非言语信息:手摸了摸胸口,皱起眉头。
- 自体表征:感受到身体上的紧张和压抑,体现了内在的焦虑感。
- 防御机制:逃避与压抑情绪,避免面对直接的情境。
咨询师(C):(温和地)好,现在让我们停留在这种感受中,不急着改变它。只是去注意和觉察它。你感觉到胸口的紧绷有什么样的颜色、形状或者重量吗?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引导觉察,使用体验式询问,帮助来访者将感受具象化。
- 反移情线索:咨询师感受到一种对来访者的不安的共情,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保护欲。
来访者(L):(沉默片刻)我觉得它是灰色的,沉重的,像一块冷冰的石头。
- 非言语信息:身体微微颤抖,眼睛湿润。
- 移情线索:可能将咨询师视为一个安全的他者,表现出对咨询师的依赖和寻求理解的移情。
咨询师(C):谢谢你和我分享这些感受。你觉得这块“灰色的石头”有可能代表什么?或者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运用象征性语言和联想技术,帮助来访者联结情绪和过去经历。
来访者(L):(缓慢地)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当我做错了事情时,父母总是会很严厉地批评我,我觉得他们很少真正看到我的努力。
- 自体表征:感觉被忽视、被评判、不被理解。
- 客体关系表征: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存在情感隔离和缺乏理解的经历。
- 防御机制:自我批判和内化的羞愧感。
- 移情线索:可能对咨询师产生了与父母类似的情感移情(寻求认同和接纳)。
咨询师(C):(点头)这听起来很难受,感觉好像你很早就学会了在被评判的情境中隐藏自己,以避免更大的伤害。这种感受和你现在在工作中的感觉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建立连接和共情,运用比较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情境的相似性。
- 反移情线索: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的无助感,同时对其防御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来访者(L):(若有所思)是的,我想我总是害怕再次被忽视或者批评,所以选择不说话。但这其实让我感觉更糟。
- 自体表征:认识到害怕被忽视和批评的情绪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 防御机制:来访者意识到她在工作中的回避行为是一种应对策略。
- 应对策略:被动的防御性行为正在导致进一步的负面情绪体验。
咨询师(C):我听到你说,沉默反而让你感到更糟。在这个循环中,有没有什么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得不同的事情?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变?
- 咨询师的干预技术:引导来访者开始探索行动的可能性,推动进入体验循环的“行动”阶段。
来访者(L):(缓慢点头)也许我可以尝试在下次会议上主动发言,哪怕只是说一句话。我要试着面对这种不安,而不是继续逃避。
- 自体表征:意识到新的可能性,产生改变的动力。
- 应对策略:开始考虑采用更主动的应对方式。
非言语信息总结
- 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初始阶段来访者表现出紧张、不安(如眼神游离、手心出汗、身体紧绷),随着访谈的深入,逐渐展现出更多情感表达(如泪水、身体微颤)。
- 咨询师的非言语信息:通过保持眼神接触、温和语气和适当的身体倾向,传递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干预技术总结
- 开放性问题:引导来访者表达内心体验。
- 身体觉察技术:通过关注身体反应,帮助来访者联结内心情绪。
- 体验式询问:鼓励来访者将情绪具象化,促进情感体验的表达。
- 象征性语言和联想技术:通过具象化引导,帮助来访者联结情绪和潜在的潜意识内容。
- 比较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当前情境与过往经历的相似性,促进觉察。
移情与反移情线索
- 移情线索:来访者可能将咨询师视为一个理解和支持的他者,表现出依赖和寻求接纳的情感。
- 反移情线索:咨询师感受到来访者的无助和脆弱,可能产生一种想要保护和支持的情感反应。
总结
通过体验循环的初始访谈,来访者李华逐步觉察到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模式,理解了其与“被忽视”和“被评判”有关的内在图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通过身体觉察和象征性语言等技术,支持来访者识别其自体表征和客体关系表征,最终促进其探索新的行为应对方式,开启自我改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