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深度看见
作者: [美]米尔顿·艾瑞克森 / [美]史德奈·罗森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艾瑞克森催眠法 原作名: 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 译者: 尧俊芳 出版年: 2021-4 页数: 338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ISBN: 9787557682354
内容简介 · · · · · · ①武志红主编和导读,“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系列。
②本书的问世,让催眠治疗在心理学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催眠。
③开创性的以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治疗,将心理暗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效果尤为显著,读来也通俗有趣。
④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深度看见自我,才能真正看见世界。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催眠有着诸多误解,以为那不过是借助道具做出的花俏表演。实际上,催眠是门严肃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并以对潜意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被广泛运用到各大心理学流派中。在催眠领域,云集着众多天才心理学大师,而其中最耀眼的名字,必然是米尔顿·艾瑞克森。作为现代催眠之父,这本书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艾瑞克森进行催眠的完整过程,不仅包含众多真实案例,更有他对于催眠及潜意识所总结出的珍贵经验,是了解催眠和潜意识领域的必读书目。
本书由艾瑞克森的学生、同事兼朋友罗森撰稿,书中也包含了他对艾瑞克森传奇催眠方式的独到解读。
作者简介 · · · · · · 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心理学大师,催眠领域难以逾越的高峰,以其独到的治疗方式,重新定义了催眠的意义,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他的一生亦是传奇,17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一度垂危,但这反而促成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涉足心理学领域后,他将催眠广泛运用于实际治疗中,效果斐然。
史德奈·罗森 (Sidncy Rosen)
艾瑞克森治疗法的著名治疗师,纽约艾瑞克森心理治疗暨催眠学会创始人,是艾瑞克森当之无愧的黄金搭档。
主编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微信@武志红(wzhxlx),微博@武志红。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001 第二章 痛苦带来的礼物 025 第三章 相信你的潜意识 047 第四章 间接暗示法 075 第五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107 第六章 重新构建 185 第七章 以经验为师 211 第八章 主导你的生命 217 第九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237 第十章 用心观察:留意特异之处 243 第十一章 治疗精神疾病 265 第十二章 着眼未来 281 第十三章 自 律 313 附 录 33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956年的10月,波士顿州立医院举办了全国精神医学会,我受邀做一场关于催眠的演讲。艾列克斯博士不仅是该院的员工,也是大会筹委会的主席,他问我可不可以除了演讲之外,还能当场为大家做一次催眠示范。我问他可以找谁当催眠对象,他说:“你到医院晃一晃,找个你认为适合的对象。”我于是在医院四处物色,刚巧看见两个正在聊天的护士,其中一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等她们聊得差不多了,我走向那名护士,自我介绍后,我问她是否愿意担任我示范催眠的对象。她说她完全不了解催眠,既没读过也从未看过。我说那完全不成问题,越是不懂才越是合适,她于是答应了。 我去找了艾列克斯博士,告诉他有一名叫作贝琪的护士将担任我的催眠对象。他顿时闻之色变:“那个护士不行。她接受心理治疗已经两年了,是名‘补偿型抑郁症’(compensateddepression)患者。” 所谓“补偿型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拥有贯彻到底的决心。因此即使心情很糟或很高兴,他们也会继续工作。 艾列克斯博士特别向我强调:“她还有自杀倾向,首饰、衣服已经全都送人了。她是个孤儿,没有兄弟姐妹,朋友只有医院里的其他护士。她甚至已经递了辞职信,过几天就会离开医院。谁都知道她一旦走了就会马上自杀,所以你不能用她。” 不仅艾列克斯博士,医院里所有人都再三劝我不要让贝琪上台。我告诉他们:“贝琪已经答应我了,我也对她做了承诺。要是我推翻诺言不用她,她有严重的抑郁症,一定会把这件事当作最后一次拒绝,那不用等到她离职,恐怕今天晚上就会自杀。”鉴于我的坚持,他们只能答应下来。 演讲当天,我先邀请了几位听众上台,简单示范几种催眠的手法,接着我说:“贝琪,请你站起来,慢慢走到台上。别走太快,也别走太慢,你每走一步,就会更进一步陷入催眠状态。” 等到贝琪上台站到我面前时,她已经进入了非常深的催眠状态。我问她:“贝琪,你现在在哪里?... (查看原文) 正清•远流 5赞 2021-04-19 14:18:02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107 每一项难题都自有其历史与未来。艾瑞克森认为若能把焦点集中于改变未来,而不为过往历史伤神,三分之二的问题必将迎刀而解。因此在高尔夫球赛中,你若视每一洞为第一洞,自然不至于背负来自先前表现的压力。你既往不咎,必有能力改变未来,而未来应是惟一的冀望所在。 (查看原文) 如林 2赞 2017-12-23 02:29:39 —— 引自章节:推铅球金牌得主
丛书信息 · · · · · ·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晚年优雅》《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心灵地图》《恐惧给你的礼物》《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等 。 喜欢读"深度看见"的人也喜欢 · · · · · ·
英雄之旅 9.2
催眠天书1 5.8
体验催眠 8.5
孤独 7.6
艾瑞克森 8.7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不寻常的治疗 8.9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治疗实录 8.4
敘事本能 8.3
情感的演化 9.0
0 有用Sunny誉 2023-12-12 20:36:24 上海 没有什么意思,都是些案例整理,可能对有些人或有获益,在我看来枯燥。
0 有用叫我车厘子 2022-05-30 20:46:52 系为另一本书的同版《催眠之声伴随你》
0 有用De Crayencour 2023-12-15 11:02:12 天津 更多的是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学会了认识自己的力量,不过艾瑞克森就没有失败过吗🤔
0 有用RickyZhang 2023-02-15 12:01:51 浙江 打开艾瑞克森的世界不错的方式
0 有用蛮蛮 2023-07-27 10:52:06 广西 入门读物,很有趣
我要写书评 深度看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LEK 2010-02-27 16:55:44希望出版社2008版
催眠:不仅仅只是讲故事
咨询的时候,总会有学生问道:“老师,我晚上睡不着,你可以催眠我吗?”“老师,催眠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个时候,我总会很无奈地说道“我不能催眠你,催眠也并不能解决你失眠的问题。”“催眠,并不是你从电视剧或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催眠,可能只是咨询师所讲的一个故事。而催眠,又不仅仅只是讲故事。 从斯瑞克森大师和罗森医师所著的《催眠之声伴随你》一书中,我第一次对“催眠”有了深刻的体会。 首先是惊奇。“看过好多大师的个案,比如艾瑞克森的,他和一个酒鬼的谈话,一共用了三句话,竟使这个依赖酒精几十年的人,彻底告别了她的酗酒生涯。还有一个自闭的孩子,多年来没有和人交流过,他有幸在餐厅遇见了艾瑞克森,艾瑞克森只是和他打了个招呼,那个孩子便开始走出了那个自闭的世界……” 然后是叹服。“人类个体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代价,就是要忍受孤独。从最终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对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双脚的人,你说你了解他,他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愤怒:你不是我,你双脚健全,你怎么能够理解我?” “比如有个女孩被父母带来见埃瑞克森,她15岁了还在吮吸手指。埃瑞克森先把父母请出咨询室,然后告诉女孩,每天晚上在父母专心读报和缝纫的时候,要坐到他们身边,调上闹种对着他们尽情吮吸20分钟手指。到了学校,看到令她不爽的老师和同学,也要大吸特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女孩就死活不肯再履行这一义务,忙着去干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他们来此聆听故事,然后回家改变作为,如此而已。” 最后是体悟。 “显而易见,‘来聆听故事’并不单纯,其间蕴含着各种期待与多重层次的沟通。举例来说,每位有机会与艾瑞克森会见的人,总会体验到不同层次的催眠状态。带着正面期待,我们往往会在催眠状态中开放地迎接艾瑞克森经由故事传递的信息与影响力。艾瑞克森认为如果听众竟‘遗忘’了某个故事(对故事情节有健忘反应),这个故事的功效可能更为深远。” 从书中那些看似奇妙实则平实的故事中,我们不仅受到暗示,并且学会改变,而且还领悟到种种咨询的理念。 “说个案的语言”“加入个案的行列”,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很难。 而用故事来催眠则是难中之难。
催眠,就是挖掘潜意识,改变潜意识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内心那些创伤可以得到抚平,让我们那些痛苦得以释放。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沙盘疗法、倾听疗法、催眠疗法等,而其中让大家觉得最神秘最感兴趣的就是催眠疗法。
影视剧中,经常有通过催眠来影响人犯罪的情节,其实现实中催眠并没有那么神奇,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催眠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因为催眠主要是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
《深度看见:艾瑞克森催眠法》就讲解了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进行催眠的完整过程,不仅包含众多真实案例,更有他对于催眠及潜意识所总结出的珍贵经验,是了解催眠和潜意识领域的必读书目。
而本书,则是艾瑞克森的学生、同事兼朋友罗森撰稿,由武志红主编,详细的介绍了艾瑞克森催眠法的实操和原理。
在本书中,作者从改变潜意识心智、痛苦带来的礼物、相信你的潜意识、间接暗示法、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重新构建、以经验为师、主导你的生命、留住纯真的眼睛、留意特异之处、治疗精神疾病、着眼未来、自律等几方面来讲述艾瑞克森催眠法,主要形式通过案例和故事点评来让读者更了解这种方法,明白艾瑞克森在案例中所用的形式及用意。
我们要认识到潜意识的作用,潜意识很多时候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又会通过各种形式提醒你它的存在,等着你去挖掘,去发现。很多时候,潜意识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我们产生心理疾病,或者身体上的某些疾病。所以,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的背后,往往就是潜意识在作怪,外在意识和潜意识斗争,那么受伤的还是我们的心理和身体。
艾瑞克森通过间接暗示法以及让来访人克服一些平时的小习惯,从而治疗来访人的心理疾病,让来访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寻求到心灵上的自由。但是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治疗,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来访人首先得有自我改变的意愿,如果他的意愿不够足,那么对方就是抗拒的,对于心理医生的指导会不屑一顾,就会达不到效果。
而在治疗中,不管心理疾病是怎样形成的,来访人的过去有着怎样悲惨的创伤,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思想,就是一切的治疗是为了来访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在未来,所以当挖掘出来访人过去的经历,那些难以启齿的隐私,要让来访人从心理上感到安全,并设法通过暗示等方法让来访人将这段痛苦的经历留在过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抛开,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同时,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两个症状一样的人,艾瑞克森依然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这充分说明了心理治疗师要根据来访人各自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因人而异,从而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式。
书中其实对怎样催眠并没有详细解释,大多是介绍了一些案例和催眠中的方式,而普通读者其实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和点评看到自身,甚至能挖掘一下自身的潜意识,进行初步的暗示催眠,改善自己。
总起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心理学爱好者阅读,可以让我们对心理治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透过故事治愈你:读懂人生脚本,重构精彩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推荐过一本书——《催眠之声伴随你》,作者是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和史德奈·罗森。我对此书印象深刻,也曾经一度想要细读这本书,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成这件事,之后,由于不再从事咨询工作,也就渐渐忘记了这件事。
前些天整理东西,翻到过去的笔记,再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忽然想要看一看,这一看却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专业心理咨询师看的书,还是一本非常好的故事写作教学书兼人际沟通教学书。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可以提供你很多临床经验和非常特别的会谈方法;对于写作者来说,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特别的写作技巧;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也为你提供人际沟通方面的技巧,让你认识、了解人的本性,掌握交流的本领。除此之外,几乎每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优秀著作都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这本书也同样如此。
作者米尔顿·艾瑞克森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国际NLP导师,他是医疗催眠领域的顶尖权威。在潜意识操作实践上,极具开创性成就,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
他和史德奈·罗森合著的这本《催眠之声伴随你》,其实是一本故事集。他把个案的治疗过程和亲身经历的成长片段写成了一个个非常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引导求助者一步步接纳自己,发现问题,最后改变行为和态度的。同时,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故事也在影响着读者,尤其是他的个人励志故事,深深感染着我。
另外,每个小故事后面都有评论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艾瑞克森如何通过故事中的开头、转折、高潮和结尾来影响对方做出改变。
艾瑞克森认为,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能够从中看见人生中人和事件的意义。如果听到或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故事或文章,它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潜意识心理模式,其中包括价值观与行事法则,而当我们的潜意识必定所改变,势必会促使行为的恒久变化。
艾瑞克森十分擅长将讲故事和催眠结合在一起,通过催眠技术,影响来访者的潜意识。他催眠的功效不止于当下,往往对求助者影响深远。同时,他还是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在他幽默而又有趣的故事中,处处散见意义非凡的治疗暗示。
艾瑞克森透过一个个故事,引导当事人回归属于个人的真正成长之路,他认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多在引导和协助当事人,“个案永远有权选择自身独特的解决之道”。
艾瑞克森在书中谈到,一个好故事,加上好的讲述方式,加上催眠方法的使用,能够改善对方的潜意识,从而致使对方做出改变。其实,一个好故事本身就具有催眠作用。它吸引你,影响你,把你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一旦你发现了人生新的意义,你的人生脚本也会就此改写。一个好故事的影响将伴随人们一生,一旦找到了积极正面的人生意义,我们便不再焦虑和彷徨,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自传,一本属于你的故事,而你就是那个编写人,你就是你的作者,你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意义,找到自己,然后调整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及时修改你的人生脚本,不断谱写出精彩人生。
只要你活着,你就会不断将这本自传写下去。所以,没有什么不能改变,你的故事由你所写,一切意义由你赋予,你的人生由你掌控。如果你不清楚如何修改人生脚本,重述新的故事,那么就来读读艾瑞克森的这本《催眠之声伴随你》,他对你的影响绝不止于当下,那些以催眠为名,隐藏在故事里的暗示,正等待你去发现。
信任潜意识才能让他伴随你
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五个艾瑞克森徒弟写的关于艾瑞克森的书了。在心理学界,据我不完全统计有8位在风口浪尖的大师都是师从米尔顿·艾瑞克森,而且都从自己的视角写了艾瑞克森催眠理论相关的书籍。
虽然艾瑞克森本人并没有正式出版过一本书,但关于他的书已经是眼花缭乱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老师该有的形象。
当然圈外人也许并不感冒,或者只是因为我成天耳濡目染被影响的结果,其实也有人会质疑艾瑞克森的治疗手法。但无论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些事实,基于他个人相当特殊的体质情况下,还疗愈了数千人让他们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让数千个家庭因此受益,也几乎是免费的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也许真正伴随的并不只是他的故事案例,更是他的精神。这本书就是在展现艾瑞克森自己讲述的112个故事,经过作者罗森分享的感悟,进而能够透过文字似乎聆听到艾瑞克森的声音,和他的精神。
整整36页的序言,几乎占了书的10%,也是不多见的。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
很喜欢蔡医师的那句话,“治疗就是交换礼物的幸福工作”。无论你怎么看待催眠,无论大家怎么理解艾瑞克森,其本质都是为了治疗,或者更喜欢说成是为了大家的幸福。
而那么多角度不同的序言也是在告诉我们,虽然只是一些故事,但这也是艾瑞克森核心催眠运用的所在,应该以一个正确,或者说是开放的状态去打开这本书。
或者如同王神父说的,“如果能将他的精神放在我们心中,从这些故事中学习,然后为自己在重新创造它们,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将更多,这绝对就是本书中‘信任无意识’的中心思想。”
当然还有一个小小惊喜是在蔡医师的文章里提到了阿德,而且还看到了王神父的文章,很是期待下一次能看到阿德的书。
其实从书的内容本身,虽说作为艾瑞克森的案例集,很多已经耳熟能详,仍百看不厌,而且对于新的案例更是趣味盎然。每个故事都能反复看好几次,去回味或者说感受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因此也看的特别慢。
“邪恶的愉快”作为第一个案例,的确会在某些人眼里觉得艾瑞克森很“Dirty”,但这就是治疗。可能内容本身枯燥无味,甚至有些“Dirty”。但很喜欢罗森写的这句,“仅仅阅读或陈述这些教育故事并不会造成任何转变,唯有当接受者与转达者处在一种善于接纳的状态中时,转变才可能发生。”
如果只是关注我们意识层面的感想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养分。
当然有一个小小的风险是“想象的经验很可能会转而取代真实的生命经验”。其实如果这样也很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想象的强大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能力。
进而我们可以以此构建一个最理想的治疗关系,即“非所谓的‘正向情感转移’,而是一种在心理治疗者与个案之间深具’信赖关系’的情景。”也许这也是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转化。
很喜欢Lawrence Kubie说的那句话,“在催眠状态中,催眠者与被催眠者的人际分界遭到了废除。”一针见血的把很多催眠发生的现象给说透了。
如果对于喜欢甚至崇拜艾瑞克森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那这个情景就是一个很好的催眠状态。“任何故事,或仅仅是其中的一句话,便极可能引发禅学中所说的启蒙或顿悟。”
虽然看的是一个个的故事,如果你看慢点,配合作者的评论,你会感受到一种信念。
“所有心理病患都能被引入催眠状态—任何人均不例外。”想到阿德上课经常说的,症状所有的特征都是催眠的特征,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催眠。
而且更重要的是,“深信每个人都拥有健康正常的发展核心。”
我们工作的重心就是利用案主自己的发展核心,然后帮助其“拥有努力的方向,拥有立即性而且能够达成的具体目标。”
进而作为一名催眠治疗师,这可以说是工作的基本信念。而且“你应该努力设法在潜意识层面上运用内在心智,即使你是有意识的这么做。”
就此艾瑞克森的故事就是在展示一个又一个的实践,“他的心思往往至少深入表象以下的二三层意识。”“他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处,而真正的关键重点却发生在另一边。”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很神奇的能力,或者就像艾瑞克森说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引入进入出神状态的能力有所肯定,并且对个人的声音充满信心。”
相比那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来说,这里的故事虽然不是逐字稿,缺乏原汁原味。但通过艾瑞克森的复述,其本身就又是一个新的隐喻故事。用故事的方法讲故事本身就会有些暗示成份。所以这样一个个故事看下来,自己也被催眠了。
或者说虽然这本并不是教科书,但里面的故事都可以拿来用在实际工作中,讲艾瑞克森的故事本身也是很艾瑞克森的。
而我们的思路就像一个硬壳,每个故事都是在不同方位戳了一个小洞,总有一天你会破壳而出焕发新生。就像罗森说的“我们确实在思考方面严重局限了自己。”这也许是催眠治疗最能突破的点。
其实这本书里说了太多这种治疗思路,就比如“试着以他的语言了解他的处境。”然后能够达到“避免运用惯常的认知与观点至关重要。”
书中罗森还分类总结了一些克服习以为常极限的思路,我更想用自己的话来记录我的理解。就是帮助案主去觉察到他们的确是在专注,然后能够带着一点点好奇去探索其他领域。
至于具体的操作上看,从很多艾瑞克森语言中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前段陈述的是具体事实,后端陈述的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你不能用逻辑分析语句中的因果关系。
而更关键的是“当事人准备好接收教诲中的丰富智慧时,大师才会倾囊相授。”隐喻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普通,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一针见血。
随着故事看的越来越多,看每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思考和判断,如果是我,我会用怎样的暗示或者说隐喻,这其实也是在模拟或者说自我催眠到那个环境中去。然后当看到艾瑞克森的出手,大多数都会让人非常的触动,甚至惊愕。的确佩服这个近乎于神的大师的脑洞。
有些人已经把艾瑞克森神格化了,甚至把那些神奇的治疗归功于神迹或者超自然的原因。其实“艾瑞克森一向驳斥所谓超自然与超感应知觉体验这种说法。”,或者我们只有完全相信了自己的潜意识能做到这些,这些不可思议的疗效才会伴随着我们。
而就隐喻本身,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隐喻的意义都不会被点穿,一来本来就是让潜意识去理解而不是让意识听懂的,二来不同人不同环境下的理解都会略有不同。
以此这本书可以看成是是罗森去解读艾瑞克森的隐喻,其实对于不熟悉催眠的朋友看来会因此而忽略了隐喻本身,但对于治疗师去学习艾瑞克森却是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不管隐喻背后的结构是什么,用隐喻的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才能真正的用到位,或者说能够真正学会艾瑞克森模式。
还有一点发现就是也要敬佩班德勒的厉害和老到,NLP总能发现或者说总结出其中的一些看不出的规律,比如表象系统的引导,将大师的无知有用变得可复制的技巧。也许没有大师那么神乎其神,但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难道不是吗?
可以粗略总结下催眠治疗策略,可以是改变表象策略、反转固有模式、间接婉转改变、脱敏或暴露疗法、欲擒故纵......
其实无论使用什么模式,都是在“设法启发一项微小的改变。”或者回归到阿德教的那最根本那八个字,允许、肯定、观察、运用。
在最后我不得不再感慨下最敬佩艾瑞克森的一点,就是“允许、肯定”或者说是对于“阻抗”的应用。
对于凯伦·贺尼的一句引用感受颇深,“个案接受心理治疗的目的,并非为了治疗他们的精神问题,而是为了让问题更臻完美,变得无懈可击。”罗森也说到,“几乎所有的个案均会潜意识的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产生治疗性的改变。”
其实我们都知道“应不只观察表面的现象,也该多留心个案企图隐藏的事情。”但可以借鉴艾瑞克森相当赞的疗愈思路,或者也可以以此解释阻抗乃至很多疗愈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按照TOTE模式来说其实“只需记着改变个案的内在价值标准,某些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或者也可以借用阿德勒很赞的那句话,“心理治疗就好似在当事人饮用的汤中吐口水。对方仍旧可以选择继续喝汤,但他们再也无法安然享受汤的美味。”当然,在心理治疗中这个汤就是当事人曾经有效但现在已经成为症状的那部分小调皮。
当然,亲爱的艾瑞克森先生更是喜欢用恶作剧的形式来展现这些思路,乃至于影响了一个家族,他自己都说“永远别信任艾瑞克森家族。”或者我们也可以把所谓的恶作剧看成是,“你可千万别按照别人的预测行事。”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就像罗森对于艾瑞克森的评价,“他竟如此愿意争取以及使用权力,好在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或者说是心善才赋予他做恶作剧的权力。这也是恶作和作恶最大的区别吧。
或者说他的善良使得大家赋能给他,他的体质使得有更多资源进行疗愈。
当然希望他的声音,他的理论能够继续伴随着我们,当然真正伴随我们的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潜意识。
2017-12-16
换个方式做梦就舒服多了
最近猛读催眠治疗大师艾瑞克森的《催眠声声伴随你》,那些催眠治疗的故事太精彩了,简单几句话,一两个动作就让来访者解决了沉疴多年的疾病——那些真正的生理疾病。有时候我不禁怀疑老艾的这些故事是不是瞎编的啊,呵呵。第一遍读完,我有以下感受:
1.超乎寻常的仔细观察。不只是做咨询或教练的,一般的为人父母、团队主管要做好沟通,观察非常重要。当然这不是一两天练出来的,长期积累吧。先养成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答复)的习惯,让自己以前急于回应的模式慢下来,用眼、耳、体去感受对方。每一次耸肩,每一声叹息,眼睛的左右山洞,都传达出来访者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观察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内心对话,那些带有分析判断的内心对话往往是固有模式,得出的观察结论还是以前固有的。我的教练老师用“校准”这个词来描述最好的观察结果,校准之后你可迅速地直奔主题了。
2.“表面上”既往不咎。我们现在的心理模式都是过往几十年酸甜苦辣积累下来的,有童年的创伤、父母的忽视、事业的挫折,现有的模式既维持了我们的安全和快乐,也带来限制和伤痛。在心理治疗行业,“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有的流派崇尚追溯,有的流派积极向前,各有长短。艾瑞克森的治疗故事里,他自己感觉到了病因,但和来访者的交流却是简单直接的指示,往往受到奇效(或者几年后效果展现)——看起来所有的治疗都是来访者自己完成的,治疗师不过是建议(暗示)他们换一种方式来面对自己。
3.继续做梦。我们虽然名义上是咨询师,治疗师,教练者,但其实并不是“权威”和无所不能者,那些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治疗,只会把我们累得半死对他人却没什么帮助。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逼迫来访者看懂X光透视照片上的明暗变化,也不用告诉来访者病变细胞如何发展演化——我们没必要也没有权利随意打断“别人的梦”——你也不想自己的梦被随意搅醒吧。不打断别人的梦,提示他们换个方式做梦就行了。
我要首先做好自己的梦。
艾瑞克森的声音时刻伴随着我
原本以为是催眠圈又出了一本重磅书,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催眠之声伴随你》的大陆简体版。正好这本也是我入门的书籍,5年前看的,现在重温一下,看看经过5年的浸泡,我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觉察和收获。
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比较两个版本,从书名就开始。台版是终于英文版的书籍,其实也是借用艾瑞克森经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声音时刻与你同在。”这是一句很赞的暗示语,暗示着所有的暗示都会长期持续的影响下去。而大陆简体版选择的是罗森在评论中经常用到的词,“深度看见”。
不知道是要刻意避讳还是什么原因,要改一个名字,我个人是更喜欢原来的名字,毕竟这是一本打开艾瑞克森催眠世界很重要的一本书,还是有些艾瑞克森的味道更好些,或者说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感觉。艾瑞克森是把暗示用到了极致,也是在践行着人生无处不催眠。
另外一个角度,从书中把台版的“个案”替换成“患者”也可以看出,这也是对于来访者不同的前提假设。如果眼里看到的是“患”病,那咨询师势必会有些否定来访者的假设前提。当然这也许是基于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同时我们也要记得当年艾瑞克森也是和整个精神分析学界做着对抗,坚持着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艾瑞克森的理论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础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了解决困境的丰富资源。”作为一名艾瑞克森学派倾向的咨询师,也必须知道,“患者本人,才是真正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在目前大陆的环境来看,其实要做到这点还有很多路要走。
在习惯于诊断医学的氛围下,要做到像艾瑞克森那样“对待患者要像个独特的个体”还是有些困难的。也许更重要的是不用去分析来访者“是什么”,而是更多的去帮助来访者一起看到“可以是什么”。这也是艾瑞克森最擅长的,“用不同的观点描述问题,并且重新构建出新的视角。”
“艾瑞克森自始至终保持着’赤子般’的好奇,这是一种真正属于科学家的研究态度。”
也是以此时隔5年后再看这些隐喻故事和分析,会有更多更深的视角,也许这就是深度看见。也借用罗森的话来总结,我们做心理咨询师的都应该做到深度看见,“帮助患者不断打开内心,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并制定新的行为标准。”
(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内容,见《催眠之声伴随你》的读后感,点书名即可。)
2023.01.30
© 本文版权归作者 Ricky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读书分享郝老师 2021-04-30 15:20:21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 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深度的看见和接纳,必将带来深度的改变。
本书是艾瑞克森和罗森合著的,通过艾瑞克森的治疗案例小故事,加以点评,解释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心理困惑。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也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心理学领域比较重要的书籍,艾瑞克森催眠法也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有的人认为洗脑和催眠是一回事,其实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洗脑是人为的限制想象力,而催眠是让想象力张开翅膀。还有,洗脑让人忽视对心灵的关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用来追逐外部目标,而催眠则是对内心的洞察与深入。
本书共有13章,改变潜意识心智,痛苦带来的礼物,相信你的潜意识,简介暗示法,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重新构建,以经验为师,主导你的生命,留住纯真的眼睛,用心观察留意特异之处,治疗精神疾病,着眼未来,自律。这里面收录了很多经典故事,比如尿床的男孩如何克服,也有癌症如何处理等方面,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艾瑞克森神奇的运用催眠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本书中,精彩的故事有很多,而每个故事都展示了同一个理念:无论是对自己还对别人,深度的看见和接纳都会带来深度的改变。
通过章节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整本书都是围绕潜意识来展开的,潜意识也是催眠的核心。心理治疗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解决问题或者是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自己,心理学的经典语录:助人自助。产生困扰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和认知。事物本身没有对与错,真与假,而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结果。让我联想到了ABC理论,对于同一件事情B,不同的人A,产不同的观念C。所以说,一切的困扰,都来自于自身,和认知。认知又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艾瑞克森正式运用技术,让咨询者本人自己去找寻潜意识,在潜意识当中去找寻解决办法,回到观念产生的场景,去纠正,去改变。
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接纳。人如何让自己生活的幸福,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绪平稳,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焦虑和困扰。要和自己的比较,和前一天的自己对比,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相反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和其他人比,比收入、比地位、比房子、比妻子、比孩子,无形的给自己造成了很多无意义的焦虑感。活出自己,活出幸福感才是最主要的。可是很多人就看不明白这些东西,追逐名与利,都成为过眼云烟,却损害了健康,减少了陪家人的时间,活的郁闷而无成就。
这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认真阅读!
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我对催眠了解的不多,而且很大程度上的理解来源于影视剧中的巫师巫术。在我看来,催眠就是巫师所行的巫术,他们在手里拿着一根项链吊坠或者具有魔力的什么东西,在人的眼前晃来晃去,然后这个人就被催眠了。按照巫师的要求去做一切事情,甚至违背原来自己清醒时的意志。催眠被我理解得如此浅薄,又如此神秘,可以说这是催眠本身这项心理活动的特点天然给人的印象。试想,有谁能让一个人从清醒进入半睡半眠的状态?这绝对是个高难问题!
所幸,看了《深度:艾瑞克森催眠法》这部书,对催眠的概念更多了些认识。正如本书内容简介所说:长久以来,人们对催眠有诸多误解,以为那不过是借助道具做出的花哨表演。实际上,催眠是门严肃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并以对潜意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被广泛运用到各大心理学流派中。在催眠领域,云集着众多心理学大师,而其中最耀眼的名字,必然是弥米尔顿·艾瑞克森。
引用了这一大段简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一是催眠是科学,不是巫术。当然,也有人认为巫术也是科学,是科学暂时还没有达到的领域。二是催眠的不是巫师,而是心理学大师。巫师和心理学大师的区别,在我看来,也根本不大,他们之间很难分出来彼此畛域。事实也是如此,愚昧和科学有时候只相差一条分隔线,还不那么明显。你从事的到底是科学还是什么,真的很难一下子证明。
看了书中介绍的催眠方法和内容,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和他写的书。这个人是冯梦龙,这本书是《智囊》。具体情况有些健忘,百度一下可知: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全集》,共收集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10部28卷。为了方便学习,他将近2000余则智慧案例共分为六大类:政略智囊、政务智囊、言辩智囊、军事智囊、巾帼智囊、狡诈智囊。数百年间,刻印者不计其数,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及下层民众的推崇和喜爱。它不仅反映古人克敌制胜的处世之法,更可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智谋锦囊。毛泽东一生所用计谋,大多受此书启发,其批注过的《智囊全集》至今还保存在中南海。
怎么看了《深度:艾瑞克森催眠法》,却一下子扯到了《智囊》呢,这两本书其实可以类比。这就是正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决。中国的文化里把这称为智慧谋略的范畴,用在心理学上,就是各种科学的分析了。比如改变人潜意识,间接暗示,重新构建等等。这些关于个人心理学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正是中国的智慧谋略。看看整本书里的催眠故事和启示,与《智囊》中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呢?几乎没有!不过是反向找到一个解决问题方法罢了。
如此看来,中国是早就有心理学的了。而且是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不过是没有科学化和系统化罢了。如果放在近代,很难说冯梦龙不会成为弥米尔顿·艾瑞克森一样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大师。想到此,看这本书的兴趣更浓了。其实,催眠的目的不过是打破原来你的固执执拗的态度和心理障碍,然后启发你找到另外的道路和方法,走向成功。心理学,催眠雪,大约如此。
献给艾瑞克森
回忆与期待之中, 现实和梦境之间。
天使们轻声吟唱, 那是谁一生的预言。
跟随着音符的脚步, 恍惚的来到他面前。
轻轻的伸出双手, 将感知发挥至极限。
我听到了一个承诺, 如同寂静的晨钟一般。
那的声音如影随形, 洋溢在胸口和心田:
人心的隔膜终将化解
既定的命运可以转变
刻意的企图一旦消逝
留下的只有存在和坦然
不再有无奈和泪水
不再有破碎的爱恋
透过灵魂的伤口
照进的阳光映出五彩斑斓
晨曦的氤氲消散, 显出无比熟悉的容颜。
我仿佛看到了真理, 虽然只持续了瞬间。
原来在意识的深处, 早已藏有一切的答案。
那苦苦追寻的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时间。
真正的大师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实际上这本书还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师。命运能摧毁一个意志弱的人,同时也成就一代大师。人是在痛苦与挫折中学习成长的。也让我想到今天的中国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理学却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处。一个真正的心理者是灵活地运用对人的理解和不同的方法,在生活中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的。
消失的女护士 正清•远流 (北京正清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1956年的10月,波士顿州立医院举办了全国精神医学会,我受邀做一场关于催眠的演讲。艾列克斯博士不仅是该院的员工,也是大会筹委会的主席,他问我可不可以除了演讲之外,还能当场为大家做一次催眠示范。我问他可以找谁当催眠对象,他说:“你到医院晃一晃,找个你认为适合的对象。”我于是在医院四处物色,刚巧看见两个正在聊天的护士,其中一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等她们聊得差不多了,我走向那名护士,自... 2021-04-19 14:18:02 5人喜欢
艾瑞克森的故事:热身运动
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擅长长跑,往往能轻松地跑100公里还面不改色,而且奔跑过程中,他们的血压不会上升,心率也不会改变。曾有一位企业家突发奇想,将几位印第安人待到奥运赛场,没想到,这些天色的长跑者却连决赛都无法进入,因为他们习惯了将25公里的距离仅仅视为热身,却并不知道奥运会的赛程只有25公里而已。 每当我在工作室遇到了难题,或在写作时遭遇瓶颈,或者是修不好家里的物品和点起,我就会想到这个故事,心中于是...
P031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了解决困境的丰富资源。 P034 👍我们不一定要对自己的每项行动都一一做出解释。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拥有努力的目标-可以就近发现且可以实现的目标。 P039 “若要一个人谈谈他的兄弟,只需告诉他你自己收着的故事”。。。。。。 改变的力量就藏在患者的内在,治疗师所要做的只是如何去唤醒,在自己的力量与成就下,患者会努力为自己做出改变。 P58 催眠.....,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要相... 2023-07-11 10:33:01
P003 裹上糖衣的良药容易入口,单刀直入的教诲难入人心,当忠言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呈现出来时,人们会乐于接受。 P013 首先,你模仿对方的世界,随后,你给对方示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