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The Courage to Create
The Courage to Create作者: Rollo May
出版社: 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年: 1994-4-20
页数: 144
定价: GBP 11.9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393311068
豆瓣评分
8.4
15人评价
5星46.7%
4星40.0%
3星13.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In this trenchant volume, Rollo May helps all of us find those creative impulses that, once liberated, offer new possibilities for achievement. A renowned therapist and inspiring guide, Dr. May draws on his experience to show how we can break out of old patterns in our lives. His insightful book offers us a way through our fears into a fully realized self.
作者简介 · · · · · ·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巴伦把他的”有创造性的人“称为被其同伴视为对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给他们以及一个由”正常人“组成的控制组看一系列类似于罗夏墨迹测验的卡片,其中有些卡片上有一些有序的、系统的设计图,而另一些则是一些无序的、不对称的、混乱的设计。那些”正常的“人把那些有序的、对称的卡片作为他们最喜欢的设计选择出来——他们喜欢使他们的宇宙”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有创造性的人却选择那些混乱的、无序的卡片,他们发现这些卡片更有挑战性而且有趣。他们可能很像是在《创世记》这本书中的上帝,从混沌之中创造出秩序。他们选择了这个”被打碎了的“宇宙,他们从与此交会和使之有序之中获得快乐。他们能够接受焦虑,并且把它用来塑造其无序的宇宙,使之”更接近于心的欲望“。 (查看原文) Morast 3赞 2012-09-27 01:13:12 —— 引自第80页 创造性就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查看原文)
在读,epub电子版。之前读过中译本,现在能觉察到当时的理解肤浅并且空洞。通俗化的心理学学术思考,夹杂例举很多文学艺术作品,英文不难,理解不易。creative act = rebel; encounter;
0 有用高风未晚 2022-10-28 01:48:15 美国 得到了慰藉。深邃和极富关怀的文字。
0 有用小金刚 2023-11-26 02:56:39 美国 “The decisions… are a living out of the new form.”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the expression of this passion for form. It is the struggle against disintegration, the struggle to bring into existence new kinds of being that give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收起)
0 有用惕若 2017-01-16 21:57:35 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not only gives you insight, but also warmth and strength. Feels like taking a walk with an old friend. Definitely gonna read more of May.
0 有用以启山林 2021-02-17 11:39:16 这本书不单单是有关创造心理学,也体现了作者在哲学、神话、音乐绘画等方面的造诣。同时启发我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灰心丧气的时刻,敢于面对来自潜意识的阴影,敢于taking a chance on ourselves, 并坚持不懈。
創造的勇氣: 羅洛梅經典
創造的勇氣: 羅洛梅經典作者: 羅洛.梅(Rollo May)
出版社: 立緒文化
副标题: 二版
原作名: The Courage to Create
译者: 傅佩榮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200
定价: NT$23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6513909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創造的勇氣是為了發現新的形式、新的象徵、新的典範,
以便由此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欣賞音樂、繪畫或其他具有創意的藝術品,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藝術家所關心的是內在的景觀與意象。然而這正是威權社會懼怕他們的主要原因。他們承載的是人類與生具有的抗議能力。
如果想像與藝術不是許多認定之生命的浮面花樣,而是人類經驗的源頭活水,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的邏輯與科學是原生於藝術形式,而不是藝術形式原生於邏輯與科學,那該怎麼辦?在這本令人激賞的書中,作者羅洛.梅幫助所有的人找出創造的衝動,只要解放這種衝動就會促使人生走向新的高峰。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在本書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恐懼的試煉,指向一個充分實現的自我。從認識自我走向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同時他認為「欣賞也是一種創造」。
創造的勇氣: 羅洛梅經典的创作者 · · · · · · [美] 罗洛·梅 罗洛·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
譯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傅佩榮 莊子經典50講》(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孟子》(立緒文化),另譯有《人的宗教向度》、《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立緒文化)等。
目录 · · · · · · 〈譯序〉把握自我創造的契機◎傅佩榮 〈作者序〉創造的勇氣◎羅洛梅 1 創造的勇氣 2 創造力的性質 3 創造例與潛意識 4 創造力與遭遇 5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 6 論創造力的限制 7 對形式的熱情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三版)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三版)作者: Rollo May / [美] 罗洛·梅
出版社: 立緒
原作名: The Courage to Create
译者: 傅佩荣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200
ISBN: 9789863601661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創造的勇氣——實踐自我的原動力
「欣賞音樂、繪畫或其他具有創意的藝術品,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如果想像與藝術不是許多認定之生命的浮面花樣,而是人類經驗的源頭活水,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的邏輯與科學是原生於藝術形式,而不是藝術形式原生於邏輯與科學,那該怎麼辦?在這本令人激賞的書中,作者羅洛.梅幫助所有的人找出創造的衝動,只要解放這種衝動就會促使人生走向新的高峰。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在本書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恐懼的試煉,指向一個充分實現的自我。從認識自我走向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同時他認為「欣賞也是一種創造」。
本書特色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Rollo May)最吸引人的作品。跨度哲學、文學、神話、藝術、宗教、心理的閱讀享受。
. 探索「創造力」的各種問題,精確剖析「創造的過程」。
.深入關懷人的存在問題,對生命張力的另一種描寫:「創造的勇氣是為了發現新的形式、新的象徵、新的典範,以便由此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作者序
創造的勇氣
才華與創造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創造力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對美的領悟是通往真理的路途之一嗎?
我這一生縈懷於心的,是有關「創造力」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使我深為著迷,例如:科學及藝術中的某一原創性觀念,為何在某一特定時刻從潛意識中「冒出來」?才華與創造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創造力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為何一齣模仿劇或一場舞蹈,會帶給我們如此多的樂趣?荷馬面對像特洛伊戰爭這麼複雜粗糙的史實,是如何將它寫成一首長詩,進而成為整個希臘文明的倫理引導之一?
在探索這些問題時,我的身分不是站在一旁的局外人,而是親自介入藝術及科學的參與者。我的動機來自我自己深深感受的好奇,就像渴望看到一張紙上的兩種顏色怎麼混融而變成不可預測的第三種顏色。在生物演化的激烈競賽中,人類得以脫穎而出的特質,不就是他能夠停頓片刻。在拉斯科(Lascaux)或阿爾塔米拉(Altamira)的洞穴牆壁上,繪製那些棕紅交錯的麋鹿與野牛,使我們今日看來仍然覺得驚訝讚嘆與心生敬畏嗎?應該假設對美的領悟是通往真理的路途之一嗎?應該假設「優雅」物理學家以此描述他們的發現——就是打開終極實在界的一把鑰匙嗎?應該假設喬哀思(Joyce)所謂藝術家創造了「人類未曾受造的良心」,是正確的說法嗎?
本書各章是我的沉思心得的一部分紀錄。它們是我在學院及大學中的講課資料所衍生而成的。我一直有些猶豫,考慮是否要出版它們,因為總覺得不夠完備——創造之奧祕依然未解。後來我才明白這種「未完成的」性質是永遠存在的,並且這正是創造過程本身的一部分。許多聽過我演講的人催促我出版它們,也印證了我的想法是對的。
我樂於承認:本書書名參考了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不過,人不能「存在於」一個虛空中。我們是以創造來展示我們的存在。創造力是摟著存在而出現的必要質素。不僅如此,本書書名中的「勇氣」一詞所指涉的,超出第一章前幾頁的範圍,是針對創造的活動所不可或缺的那種特定的勇氣。我們平常討論創造力時,很少認可這種勇氣;在形諸文字的著作裡面就更少見了。
我願感謝三位朋友:海德(Ann Hyde)、狄內斯(Magda Denes)與羅伯滋(Elinor Roberts)。他們閱讀全部或部分文稿,並與我討論過其中內容。
編輯本書時,我的樂趣更甚於一般的蒐集文稿,因為它一議我得以重新思索書中所有的這些問題。但願本書也能為讀者帶來同樣豐富的樂趣。
羅洛.梅
新罕布夏,侯德尼斯(Holderness)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三版)的创作者 · · · · · · [美] 罗洛·梅 罗洛·梅 作者 傅佩荣 傅佩荣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重要著作包括:《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等。
譯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傅佩榮論語、孟子、易經二十四講》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目录 · · · · · · 目錄 〈譯序〉把握自我創造的契機◎傅佩榮 〈作者序〉創造的勇氣◎羅洛.梅 1 創造的勇氣 2 創造力的性質 3 創造力與潛意識 4 創造力與遭遇 5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 6 論創造力的限制 7 對形式的熱情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巴伦把他的”有创造性的人“称为被其同伴视为对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给他们以及一个由”正常人“组成的控制组看一系列类似于罗夏墨迹测验的卡片,其中有些卡片上有一些有序的、系统的设计图,而另一些则是一些无序的、不对称的、混乱的设计。那些”正常的“人把那些有序的、对称的卡片作为他们最喜欢的设计选择出来——他们喜欢使他们的宇宙”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有创造性的人却选择那些混乱的、无序的卡片,他们发现这些卡片更有挑战性而且有趣。他们可能很像是在《创世记》这本书中的上帝,从混沌之中创造出秩序。他们选择了这个”被打碎了的“宇宙,他们从与此交会和使之有序之中获得快乐。他们能够接受焦虑,并且把它用来塑造其无序的宇宙,使之”更接近于心的欲望“。 (查看原文) Morast 3赞 2012-09-27 01:13:12 —— 引自第80页 创造性就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查看原文) 1N 3赞 2023-06-23 22:08:27 —— 引自第42页
全部原文摘录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1 有用文孟先生 2024-02-23 16:23:56 湖北 经典。
0 有用坤 2023-10-15 13:47:43 广东 傅佩荣的翻译带有一丝哲学味道
创造的勇气
创造的勇气作者: 罗洛·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ourage to Create
译者: 杨韶刚
出版年: 2008-9
页数: 126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罗洛·梅文集
ISBN: 9787300094168
豆瓣评分
8.3
262人评价
5星34.0%
4星45.8%
3星19.1%
2星0.8%
1星0.4%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罗洛·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撰写了20余部学术专著,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就是罗洛·梅所撰写的20余部学术专著中的一部。本书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旧的时代正在消亡而新的时代尚未诞生的时期。”美国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当前时代的心理危机。在本书里,罗洛·梅以入木三分的理性分析,深刻剖析了创造的本质、过程,以及创造性与勇气、潜意识的关系等,阐述了他一贯信奉的有勇气的自我肯定,在面临存在的挑战时人的潜意识力量和存在抗争的意义。阅读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创造的勇气
第二章 创造的本质
第三章 创造和潜意识
第四章 创造与交会
第五章 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
第六章 论创造的局限性
第七章 形式的激情
译后记
创造的勇气的创作者 · · · · · · [美] 罗洛·梅 罗洛·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创造的勇气第二章 创造的本质第三章 创造和潜意识第四章 创造与交会第五章 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第六章 论创造的局限性第七章 形式的激情译后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巴伦把他的”有创造性的人“称为被其同伴视为对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给他们以及一个由”正常人“组成的控制组看一系列类似于罗夏墨迹测验的卡片,其中有些卡片上有一些有序的、系统的设计图,而另一些则是一些无序的、不对称的、混乱的设计。那些”正常的“人把那些有序的、对称的卡片作为他们最喜欢的设计选择出来——他们喜欢使他们的宇宙”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有创造性的人却选择那些混乱的、无序的卡片,他们发现这些卡片更有挑战性而且有趣。他们可能很像是在《创世记》这本书中的上帝,从混沌之中创造出秩序。他们选择了这个”被打碎了的“宇宙,他们从与此交会和使之有序之中获得快乐。他们能够接受焦虑,并且把它用来塑造其无序的宇宙,使之”更接近于心的欲望“。 (查看原文) Morast 3赞 2012-09-27 01:13:12 —— 引自第80页 创造性就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查看原文) 1N 3赞 2023-06-23 22:08:27 —— 引自第42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罗洛·梅文集(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祈望神话》《存在》《存在》《存在心理学》《罗洛·梅文集·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 等 。 喜欢读"创造的勇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终身成长 19.99元
数学(中文版) 17.99元 喜欢读"创造的勇气"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由与命运 8.4
存在之发现 8.3
爱与意志 8.7
祈望神话 9.0
人的自我寻求 8.8
存在 8.1
存在的勇气 8.6
存在心理学 7.6
焦虑的意义 8.3
过与不及 8.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75 条 ) 热门 0 有用倪考梦 2010-10-11 23:08:13 还是描述为主
0 有用蝉 2013-11-07 08:59:19 :B84-066/4895
0 有用皮夹皮 2017-07-17 21:02:14 顿悟之所以出现,并非因为它“在理智上是真实的”,或是有帮助的,而是因为它有某种美妙的形式,其美妙在于,它完成了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意识的觉知中与之抗争的一个未完成的格式塔。在此过程中,创造者参与到宇宙的创造以及存在活动本身之中,并因此获得深刻的快乐。——唔,一种很治愈的解读角度…
12 有用吼! 2013-12-08 18:56:08 这本要比《存在之发现》好,但可能内容更有侧重。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不要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发现艺术原来是最实用的东西。」是伟大的艺术家们在引领人们前行。
0 有用Zen Mule 2009-05-30 19:13:24 翻译再精细一点的话就给五分了
我要写书评 创造的勇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海猫 2018-08-29 22:24:52 这篇基本是书摘和总结 1
今天我要给大家安利一下《创造的勇气》,人本主义兼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对于创作的思考。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创造的勇气?什么鬼?创造为什么还需要勇气的?我理解的“勇气”,和作者理解的“勇气”,是同一个意思吗?
所以让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勇气”。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就解释了现代人在旧时代消亡的背景下精神基础动摇的困境。我们面临着通过自己的觉知寻找道路,或是以冷漠来逃避精神的追寻之旅的选择。
“在面对剧烈变化的时候,我们有抓住那种保护我们的敏感性、觉知和责任所必需的勇气吗?我们将有意识地参与(无论参与的程度有多么小)建立新的社会吗?”
而如果我们逃避,我们将会——
“如果我们做了这些事情…我们将丧失人类的独到特点——也就是,通过我们自已的觉知来影响我们的进化。我们就会向历史的那种盲目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投降,失去把未来塑造成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的机会。”
所以,我们需要去面对——
“我们受到召唤要做一些新的事情,要面对一片没有人的国土,要进入一片森林,在那里没有现成的道路,也没有人从那来指导我们,这就是存在主义者称之为虚无的焦虑的东西,生活在未来就意味着跳进一个未知的世界,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勇气,这种勇气是没有直接先例的,也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它。”
所以,这种勇气究竟是什么?
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仍然奋力前进的能力。
…勇气所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固执——我们当然必须和别人一起创造。但是,如果你没有表达你自己原创的观点,如果你没有听从你自己的存在,你将背叛你自己。由于没有为全体人民作出你的贡献,你也就背叛了我们的社会。
…这种勇气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要求在我们自己的存在中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个核心,我们就会感到我们自己处在一个真空里…我们必须总是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我们自己存在的核心基础上,否则,最终极的后果就是没有信念。…
再者,不要把勇气和轻率(rashness)相混淆。假装有勇气可能最终只不过是用来补偿一个人的潜意识恐惧和证明一个人的男子气概的虚张声势而已。
勇气并不是处于诸如爱或忠诚等其他个人价值观中的一种美德或价值。它是构成现实并且使所有其他美德和个人价值观具有现实性的基础。若没有勇气,我们的爱就会因为只成为依赖而变得黯然失色。若没有勇气,我们的忠诚就会成为遵奉(conformism)。
在人类中,为了使存在(being)和成长(becoming)成为可能,就必须有勇气。…一个男人或女人只有通过他或她的选择以及他或她对这些选择的信念,才能完全成为人。人们是通过他们日复一日作出的众多决定而获得价值与尊严的。这些决定需要勇气。
接下来,作者把勇气分为了几类。
身体勇气
身体勇气,听起来好像指的是暴力。然而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身体勇气——
…这种勇气既不会使暴力横行,也不需要我们把自我中心的权力强加给别人。
…对身体的使用不是为了把人发展成一个肌肉发达的人,而是为了培养敏感性。
…这将是对身体的高度重视,即把它作为对别人产生移情(empathy)的手段,把自我作为一种美的东西来表现,以及把它作为快乐的丰富资源。
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通过一个人自己对其人类同伴所遭受苦难的敏感性而产生认同的。…如果我们让自己体验到这种邪恶,我们将被迫为此做点事情。…在我们的时代,懦弱的最流行的形式就隐藏在这个声明的背后:“我不想卷入进去。”
社会勇气
…这是一种和其他人建立联系的勇气,是冒着丧失自我的危险以达到有意义的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是一种要求在一段时间内把自我投身于一种需要越来越多的开放性关系之中的勇气。…
社会勇气要求我们面对两种不同的恐惧,这是奥托.兰克(Otto Rank)曾描述过的。第一种是“生活的恐惧”,这是对自主生活的恐惧,害怕被抛弃,需要依赖某个人。…另一种是“死亡的恐惧”,即害怕失去一个人的自我以及自主性,害怕自己的独立性被别人拿走。…
如果我们想要朝向自我实现,就必须面对这两种恐惧,并且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依赖于成为自我,而且依赖于参与到他人的自我中去。…
自相矛盾的勇气
…和那些把自己圈起来以对付新的真理的狂热之人相反,一个有勇气相信同时又有勇气承认他的怀疑的人是灵活的,而且是对新的知识开放的。
创造性勇气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创造为什么需要勇气?
…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诗人以及圣者都必须和我们社会实际存在的诸神(与理想的诸神相反)进行战斗——他们是盲从的神、掌握物质成功和剥削力量的诸神。这些就是我们社会的“偶像”,是被一大群人所崇拜的。
这正是使他们被任何强制性社会所害怕的东西。因为他们就是人类古老的造反能力的承载者。他们乐意使自己从混沌无序中浮现出来,以便使之成为有形的东西。…
这就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提高了的生命力…创造性是对不朽的一种渴望…这是一种想要使生命超越死亡的激情。
正如保罗·蒂利希如此美妙地阐明的,他们是以超越上帝的上帝的名义来反叛上帝。…
无论我们可能处在什么领域,在实现中我们都会产生深刻的快乐,这种实现就是,我们帮助形成了新世界的结构。这就是创造性勇气,无论我们创造的东西可能有多么微不足道或多么偶然。
这样我们就可以快乐地说,欢迎您,哦,生命!我们数以百万次地,在我们灵魂的铁匠铺里锻造着人类没有被创造出来的良心。
所以让我们在这里小结一下本书的第一章。
1.现代人面临的虚无困境需要以勇气去应对。
2.勇气是什么?
勇气是尽管绝望却仍然奋力前进的能力。
勇气是坚持自我和协助社会发展的平衡。
勇气需要基于自己存在核心的信念。
勇气不是虚假的轻率。
勇气是其他美德实现的基础。
勇气是人成长的动力。
3.勇气的类型
身体勇气:让身体具有敏感性。
道德勇气: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并且为之挺身而出。
社会勇气:冒着丧失自我或者被抛弃的风险投身于一段关系。
自相矛盾的勇气:相信却又不失理性的怀疑。
创造性勇气:反叛旧事物,建立新世界。以生命的激情对抗必然的死亡。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将探索一下本书对于“创造”的定义。
2
(本篇概括会适当融入第四章的内容。在我看来,第四章是对第二章的补充和延伸。)
在第二章的开始,作者强烈不同意当时的心理学家把创作简单当作神经症表现方式的想法。他认为这种想法是以偏概全的。
然后他又区分了表面追求美的工艺,和真正的艺术(“把某种新的东西带入到存在中来的过程。”)。
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之后,他开始探讨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希望从中找到创造的本质。
他先提出,创造是一种交会。
在创造性活动中我们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它是一种交会(encounter)。艺术家们遇到了他们想要描绘的风景——他们看着它,从这个角度和那个角度对它进行观察。正如我们所说,他们全神贯注于此。或者,在抽象派画家那里,这种交会可能是和某种观念、某种内在幻想的交会,这种交会也可能反过来是由调色板上鲜艳的色彩引发的,或者是由画布上的那种诱人的粗糙的白色引发的。这时,油画、画布和其他材料便成为这种交会的一个次级部分;正如我们所正确认为的那样,它们就是它的语言,即媒介(media)。或者说,是科学家在一种类似的交会情境中面对的他们的实验,他们实验室的任务。
然后,他提出了“交会的强度”,即艺术家在创作中投入的程度。专注能带来“一种快乐,一种被界定为伴随高度意识的情绪,伴随着体验到实现自己潜能的心境。”,也就是在之后的文章里会提到的“心醉神迷”的状态。这种专注并不是单纯的狄俄尼索斯式的狂欢和发泄,正如人类的潜意识不只包含弗洛伊德发现的兽性。
交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度,或者我所说的激情。在这里我指的不是情绪的数量,我的意思是指投身于其中的质量,它可能出现在很小的体验中——例如,向窗外眺望一眼看到一棵树——这些体验并不一定包含大量的情绪。但是,对于敏感的人来说,这些短暂的体验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谓敏感的人是指具有产生激情能力的人。
才智很丰富却缺乏激情,在我看来,这个事实似乎是今天许多领域的创造性问题的一个基本侧面。我们通过逃避交会而趋近创造性的方式对这种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们对技术——才智的崇拜,成为逃避直接交会时产生的焦虑的一种方式。
…正如保罗.利科(PaulRicoeur)如此绝妙地阐明的那样,它是我们与自然以及与我们自已的存在的关联中对结构的一种进步的揭示。它是一条通往普遍性的生活方式之路,超越了毫无联系的个人体验,在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取向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的,正是象征和神话的这个前行的方面。
我们把这种提高了的意识确定为交会的特点,是由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二分被克服和揭示了新意义的象征而得以诞生的一种状态。这种提高了的意识,这种状态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心醉神迷。和激情一样,心醉神迷是情绪的一种性质(或者更精确地来说,一种关系的性质,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情绪的)而不是一种数量(quantity)。心醉神迷是对主客观二分的一种暂时的超越。有趣的是,在心理学中我们却避开了那个问题,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或者,当我们确实谈到心醉神迷的时候,我们隐含着轻蔑,或者假定这是神经过敏。
这种交会的体验本身也带有焦虑(anxiety),我不必再提醒你们,在我们讨论了吉亚柯梅蒂的体验之后,艺术家和创造者在们创造性交会的那一刻所产生的那种“恐惧和战栗”,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就是这种焦虑的古典的表达方式。W.H.奥登曾经说过,当他写诗的时候,他总是体验到焦虑,除非当他“在玩耍”的时候,或许可以把玩耍界定为交会,在这种交会中把焦虑暂时用括号括起来。但是,如果艺术家(以及后来从其作品中获益的我们其他人)想要体验到在创造性作品中的那种快乐,那么,在成熟的创造之中,就必须面对焦虑。
最后,他开始讨论交会的对象——世界。
他在之前也区分了虚假的、逃避现实的创造性,和真正的创造性。他认为没有和现实交会的艺术,并不是真正的艺术。
…世界就是一些有意义关系的模式,一个人存在于其中,而且他或她也参与在这些关系的设计之中。…在世界与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发生着一种持续的辩证过程:一个之中隐含着另一个,如果我们忽略了另一个,那么谁也无法得到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艺术家与他们的时代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致他们无法与此相分离地进行交流。还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的情境成为创造性产生的条件。在创造性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表面层次的客观化的理智化,而是在根本上切断主客分离水平上的一种世界的交会。
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意志,两者在交流活动中都同等重要,并且互相交织。然而是什么使在交会之下诞生的作品与众不同呢?
作者引用了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在《诗歌与体验》中的一段话——
’诗人的劳动就是与世界的无意义性和寂静抗争,直到它能够迫使它产生意义;直到他能够使寂静得到回应以及使非存在成为存在。它是一种旨在‘认识’世界的劳动,不是通过解释或论证或证明,而是直接认识,就像一个人认识嘴边的苹果一样。”
艺术家或诗人的幻想是主观的一极(人)和客观的一极(等待存在的世界)的中间的决定因素。直到诗人的抗争产生了一种回应的意义之后,它才能成为存在。诗词或绘画的伟大并不在于它描绘了观察到或体验到的这种事物,而是它描绘了被它和这种现实的交会所提示出来的艺术家或诗人的幻想。因此,诗和绘画是独特的、原创的、绝不可能被复制的。无论莫奈(Monet)多少次地重画里昂的大教堂,每一幅画都是表达一种新的幻想的新的作品。
他在一系列讲述中,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创造性就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的世界的交会。
3
在第三章《创造与潜意识》里,作者试图探索创作者在灵感闪现(也就是顿悟)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就自己和他人的经历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当顿悟从潜意识与意识的对立中突破而出现时,打破旧有事物的罪疚感和焦虑感也会同时出现。
在一个人的内心发生的一种动态的斗争,一方面是他或她有意识思考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努力想要诞生的某种领悟,某种观点之间的斗争,因此,这种顿悟是随着焦虑、内疚和欢乐及满足一起产生的,而这些焦虑、内疚、欢乐和满足与一种新的观念或幻想的现实是不可分离的。
…每当科学中的某种重大观念或艺术中的某种重要的新形式发生突破的时候,这种新的观念将毁坏许多人所信奉的对维持其理智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在真正的创造性工作中产生罪疚感的根源。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一种创造活动首先就是一种破坏活动。”
这种突破也带有某种焦虑的成分,因为它不仅打破了我以前的假设,而且还动摇了我的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时候,我发现我自己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基础,至于这个基础是否存在,迄今为止我还不知道。这就是在突破时出现的那种焦虑感的根源;在一种真正的新观念出现时,要是不发生某种程度的剧变,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如以上所说,除了产生罪疚和焦虑之外,与这种突破同时出现的主要感受就是某种满足感的产生。我们已经看到了某种新的东西。我们对参与物理学家和其他自然科学家称为“优雅”(elegance)体验的活动感到快乐。
2.顿悟出现时的体验:敏锐的感觉和深刻的记忆
这就是所谓心醉神迷的一个侧面一一是潜意识体验与意识体验的统一,一种并非抽象的统一,而是一种动态的,即刻融合的统一。
确实,其中的某一些方面类似于一场梦,在这场梦中自我和世界可能会千变万化;但这种体验的另一方面却是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敏锐的知觉,与这些事物建立了一种生动的和半透明的关系。这个世界变得生动而难忘,这样,一些材料从潜意识中突破出来就包含着体验的提高。
我们能够把我们正在谈论的全部经验界定为一种提高了的意识状态,潜意识是意识的深刻维度,当潜意识在这种两极性的斗争中涌现出来进入意识的时候,其结果就是意识的增强。它提高的不仅是思维能力,而且是感觉过程;它当然也会增强记忆。
3.顿悟是在意志努力期间休息时出现的
这种顿悟从来就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与某种模式一致的。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成分就是我们自已的参与或投入(cormant),这种实破并不只是通过“放松点儿”,通过“让潜意识去干吧”而出现的,相反,这种顿悟就是在潜意识层面中诞生的,恰恰就是在这些领域我们进行了最强烈的意识参与(投入)。
顿悟是在工作与放松之间发生转换时出现的。它是在意志努力期间休息时出现的。
当我把书本放下,向地铁方向走去的时候,我的心灵已经远离了那个问题,我的突破却出现了。仿佛是高度地专注于这个问题一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之进行斗争—使这个工作过程得以启动并且一直进行下去;但是,与我努力想要探究的东西不同的那个模式的部分正努力想要应运而生。这就是包含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那种紧张(tension)。
如果我们太僵化、教条化,或者坚持以前的结论,我们当然就绝不会让这种新的成分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将绝不会让自己觉察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另一层面上存在着这种认识。
但是,直到意识的紧张、意识的专注得到放松的时候,通常才能够产生这种顿悟。这就是那种众所周知的现象,潜意识的突破要求强烈的、有意识的工作与放松交替进行,在发生转换的时候,潜意识的顿悟常常随之出现,就像在我那种情况下一样。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引发“灵感”呢?
1.保持适当的孤独
…它要求我们能够从一个“使我们负荷太重”的世界中隐身而退,我们能够安静下来,能让孤独为我们工作并且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
…无论这种刺激是消极的电视,还是更积极的谈话、工作和活动,这使得这些不断专注于这些事情的人们发现,要让顿悟从潜意识深处脱颖而出,那是特别困难的。
…当一个人害怕这种体验的非理性方面——即潜意识方面——时,他便努力使自己保持忙碌,努力使他周围一直处于“闹哄哄”的状态。
2.不要完全拒斥非理性的事物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吃惊的高度机械化的世界上。非理性的潜意识现象对这种机械化总是一种威胁。在草地上或阁楼上诗人可能是讨人喜爱的家伙,但是在装配线上他们却是威胁。机械化要求一致性、可预测性和有序性;潜意识现象是原始的和非理性的…
…按照某标准,这种把创造性开发成为对技术的追求是适当的。
但按照更深刻的标准,它却是一种心理防御,这意味着,技术所坚持、信奉和依赖的东西远远超出了其合理的领域,因为它也作为针对我们害怕非理性现象的一种防御。因此,技术创造性的成功一其成功是巨大的,这一点无须我来通报一就是对其自己存在的一种威胁。
因为如果我们不对创造性的潜意识、非理性和超理性的方面开放,那么,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就会阻碍我们获得我将称之为“精神创造性”的东西。
我提出,来自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创造性不仅对艺术、音乐和诗歌是重要的,而且从长远的观点看对我们的科学也是最根本的。从它所承担的焦虑中退缩出来,把它所产生的对新的顿悟和形式的威胁阻挡住,不仅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平庸,并且渐渐地更加空虚,而且还会断绝溪流在崎岖不平的高山上的河源,而这个溪流以后会成为我们科学中的创造性之江河。
3.不要被教条束缚
…创造性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艺术家的自由,他们能够把他们心中的所有成分都自由地表现出来,以便为可能实现布洛克卓越地称之为“创造性意志”的东西而打开大门。
各种教条主义——科学的、经济学的、道德的以及政治的——都会受到艺术家的创造性自由地威胁。情况确实如此,这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逃脱由于下列事实而引起的焦虑,艺术家连同所有各种有创造性的人就是我们这个秩序良好的体制的可能的破坏者。因为创造性冲动是前意识和潜意识声音的讲述,是各种形式的前意识和潜意识的表达;就其本质而言,这是对理性和外部的一种威胁。
于是教条主义便力图接管艺术家。在某些时期,教会强制他遵从规定的主题和方法。资本主义力图通过收买诗人来接管他。而苏联的现实主义则力图通过社会禁令来这样做。就创造性冲动的本质而言,这种结果对艺术是致命的。如果能够对艺术家进行控制——而我并不相信能够这样——这就意味着艺术的死亡。
4
艺术家看似努力在摒弃和避免局限,然而局限性其实也有它的作用。我们打破旧事物,是为了创造新事物,而不只是完全的解构,不是吗?
在《第六章:论创造的局限性》里,局限性,或者说形式的价值体现在——
1.人类的意识和创造性都起源于对局限性的抗争
局限性在人类生活中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很有价值的。…创造性本身需要有局限性,因为创造性活动起源于人类对限制他们的事物的抗争。
…意识是觉知,而觉知是在可能性与局限性之间的辩证紧张中产生出来的。
…(前文是伊甸园神话的背景)这样,超越耶和华所设立的局限性就会受到其他局限性的惩罚,其他局限性是在人类内部发挥作用的——如焦虑、疏离感和负罪感。但是,一些有价值的优良品质也从这种反叛的体验中产生出来——个人责任感以及人的终极潜能,都是从孤独中、从人类之爱中产生出来的。面对人的局限性,人格实际上反而得到了扩展。这样一来,限制和扩展便走到一起了。
…创造性产生于自发性与局限性之间的张力,后者把自发性强行转变成多种形式,这就是艺术和诗歌作品的基础。
2.自发性和局限性相伴相生
把自发性和形式并列起来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存在的。它是古老的但又是现代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对太阳神阿波罗的斗争。在一些变革时期,这种二分法完全公开地表现出来,因为一些古老的形式确实必须超越。…但是,当这些运动试图把形式或局限性完全丢弃的时候,它们就走向自我毁灭而且没有了创造性。只要创造性持续存在,形式本身就绝不会被替代。如果形式不消失,自发性就不会随之消失。
3.想象能赋予形式活力,形式能防止艺术家迷失在想象中
当想象给形式赋予生命活力的时候,形式则阻止想象把我们驱入精神病之中。…艺术家是那些有能力看到原始幻想的人。他们通常具有强有力的想象力,同时也具有充分发展的形式感,以避免被引入灾难境地。
4.形式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艺术家享受参与到宏大创造之中的快乐
形式不仅仅是把你没有空间写到诗词中的意义祛除;它是一种帮助,能帮助你发现新的意义,激励你去压缩你的意思,使之简洁和纯净,以及在更普遍的维度上发现你想要表达的本质。
我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找到合适形式表达创作理念的快乐体验):这就是事物表达本意的方式。如果正是在那一时刻我们参与到创造的神话之中,那就好了。就像在宇宙的创造中一样,有序产生于无序、形式产生于混沌。快乐感就源自我们参与到存在活动本身之中,无论这种参与的程度有多么轻微。反之,我们在那一刻也更加生动地体验到我们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发现了尼采所描写的那种对一个人命运的爱。难怪它会产生一种心醉神迷之感。
在《第七章:形式的激情》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我们这个强调事实和冷静的客观性的时代…
如果想象和艺术根本就不会冻结人类的经验,而且会成为人类经验之源,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的逻辑和科学是从艺术形式中派生出来的,而且从根本上依赖于它们,而不是说,当科学和逻辑产生艺术的时候,艺术只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的一种装饰,那又会怎么样呢?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形式的激情”这一概念。
很久以前柏拉图就告诉我们,激情,或者如他所说,爱欲(Eros),是怎样向形式的创造移动的。爱欲向意义的创造和存在的揭示移动。最初有一种魔力叫作爱,爱欲就是智慧的恋人,就是在我们心中产生智慧和美的那种力量。…爱欲或爱的激情是有魔力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柏拉图期待着通过爱欲或爱的激情而“最终达到……某种科学的幻想,这就是无处不在(everywhere)的美的科学。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我只能补充说,我在帮助人们获得来自他们自己内部的潜意识方面的顿悟中的经验揭示了同样的现象——顿悟之所以出现,主要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理智上是真实的”,或者甚至是因为它们是有帮助的,而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美妙,就是因为它完成了在我们心中没有完成的东西。
因此,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谈论过某种理论的“优雅”。效用是作为美丽这个特征的一部分而进行归类的。一种内在形式的和谐,一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触及你的敏感性的美的特点——这些都是决定为什么是某种顿悟而不是另一种顿悟会成为有意识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念,这种突然表现出来的新的形式的出现,是为了完成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意识的觉知中与之抗争的一个未完成的格式,一个人可以相当确切地把这种未完成的模式,这种没有形式的形式,说成是构成我们的前意识从其破坏性力量中作出某种响应的“呼唤”…
柏拉图所描述的爱欲,是创造新形式的动力。在激情之下造就的形式,便是科学家们所说的理论的和谐优雅。
不仅理性在形成和重新形成这个世界,而且“前意识”及其冲动和需要也同样如此,并且是以愿望和意向性为基础而做到这一点的。人类在制作其世界中的形式时不仅进行思考,而且有感受和意志。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形式的激情”这个短语中使用激情这个词的原因,它是爱欲和动力倾向的总和。治疗中的人或与此事有关的任何人一不仅仅致力于认识他们的世界,他们所致力于其中的是通过他们与此事的相互关系而充满激情地重形成他们的世界。这种形式的激情是试图发现和构成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而这正是真正的创造性之所在。
广义地说,在我看来,想象似乎是潜藏在理性背后的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原则,因为,按照我们的定义,这些理性的功能能够导致理解一能够参与现实的构成只是因为它们是有创造力的,因此,创造性就包含在我们努力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中创作意义时所感受到的每一种体验中。
实际上,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Whitehead)也谈论过这种形式的激情。怀特海建构了一种哲学,但他不是根据理性本身独自建构的,而是建构了一种包括他所谓的“感受”(feeling)的哲学。所谓感受,他的意思并不仅仅是情感(affect),正如我所理解的,他的意思是指人类有机体体验他成她的世界的全部能力。怀特海对笛卡尔最初的原则重新作了如下系统阐述:
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他是错误的。我们所觉知到的绝不是空洞的思想或空洞的存在。相反,我发现我自己基本上是一个情绪的统一体,有快乐、希望、恐惧、后悔,对选择进行评价、决策的统一体一一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我的环境的主观反应,因为在我的本性中我是积极的。我的统一体就是笛卡尔的“我在”,就是我把这种杂乱无章的材料塑造成为某种一致的感受模式的过程。
在揭示了激情的重要性之后,他也没有忽略激情的坏处。激情是开辟形式之路的双刃剑。
…激情能够破坏自我。但这并不是形式的激情;它是一种过分情绪化的、失去自我控制的激情。显然,激情既可以是恶魔似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它能够变形也能成形;它能够破坏意义和重新产生混乱。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海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1 1回应收起 周邦 2011-02-15 17:06:36 创造与自我实现 罗洛梅的观点:人的要自我实现,得到关于存在的终极价值感,只能通过创造性活动。 其中关于创造的良心以及勇气的必要性叙述十分准确。 一个不能创造或者不敢于创造的人,其自我必然受到压抑,与压抑并来的是焦虑。要战胜焦虑就只有靠勇气。 而勇气来自于对自由的拥抱,对存在的释放。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0回应收起 郭去疾 2014-08-15 11:51:37 创造的勇气 我相信在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天赋,比如我小学时的一个玩伴,会把各种电器上的零件进行组装,从而让他的新作品焕然一新,他是我儿时最崇拜的人。但是也仅仅是这样而已,在之后的年华里他还是过上了和一般人一样平凡的生活。这种创造性为何不能长久呢?这也就是这种表现癖的、逃避现实的创造性的宿命:有丰富的潜能,但只是为了谋求得到赞许和表扬,在后来的岁月里,创造性停留在设想上,而没有进行实际性的创造。之后,他们对创造的投入程度和全神贯注程度逐渐降低,从而渐渐地落入平常。
这就是《创造的勇气》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个我们周围经常发生的现象。作者罗诺·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一书中,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思想中自然而然地对“创造性”的理解有所颠覆,也对“创造性”这个主题的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对于很多事,人们通常的观点是理性、客观对待,但是罗诺·梅认为,人们在有情绪参与时,他们才能观察地更加精确,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里我觉得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个结论: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仅仅理性、客观看待是不足够的,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必须有情绪的参与。当然,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例子,但从一个平民心态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凭借这个观点,作者给了创造性一个最终定义:创造性就是具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频繁见到三个词:焦虑,交会,顿悟。我想我可以利用这三个字提供的思路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
(一)
生活中的哪一类人容易焦虑呢?作者的研究发现,无产阶级的子女焦虑少,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原因,习惯于被拒绝;中产阶级的子女被父母假装深爱,却总是受到拒绝,所以焦虑要多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于被拒绝的人会有两种分化,要么有诸多焦虑,要么心态会更加好。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满了疏离和焦虑的象征,所以尽管作者否认“天才是一种疾病,创造性是一种神经症”的观点,但是也没有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与类似于焦虑、孤独等“症状”之间的紧密联系。俄狄浦斯破解了怪物斯芬克斯之谜,却杀死了父亲误娶了自己的母亲,在发现真相之后他痛苦至极,刺瞎双眼流浪而死。创造即伴随着毁灭和恐惧。
创造是对不朽的一种渴望,是一种想要使生命超越其死亡的激情。普罗米修斯盗火以及亚当和夏娃的神话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例证。另外,从苏格拉底、耶稣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到赞扬的人往往不是谄媚者和忠诚地坚守现状的人,而是反叛者,圣贤往往和反叛者就是同一个人。一种创造活动就是一种破坏活动—破坏原先的固有观念,反叛也许面临着惩罚甚至死亡,但是伟大的创造往往就从这里面诞生。
意识控制着潜意识的那些狂野的、非逻辑的奇思异想,而潜意识则使意识免于在干枯、空虚和枯燥的理性中失去生机活力。如果我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我的潜意识就会倾向另一方面。然而我们越是在潜意识中对某种观点持怀疑态度,我们就越是固执己见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此而辩护。比如我在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会用尽脑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进展。在这个时候,我的潜意识可能机会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另类探索,但是我依然对那种惯用的计算方法深信不疑。然而,在一个适当的情境下,我的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也许就可以奔涌而出,使形势发生变化。
意识的紧张、意识的专注得到放松时,通常能够产生这种顿悟。如果我们想要体验到来自我们潜意识的顿悟,我们就必须能够使我们自己孤独。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灵感。
(二)
创造性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艺术家的自由,没有自由必然缺少交会。艺术作品就是从交会中产生出来的。罗诺·梅引用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在一个人们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的年代,在一个想要拥有读者的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地进行写作,以使他的书能在人们下午小睡时得到仔细阅读的年代,现在的作家能够轻易地预见到他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在苏联大清洗时期,还是在中国的文革时期,对艺术家的禁锢使得创造性被掩埋起来。另外,我想对如今的中国举一个例子,这样便于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正如上面所说的,学生“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这样创造性也是会被附上枷锁,创造的活力难以实质性得到突破。所以中国的学生一直缺乏创造性,缺少那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种诗歌和创造性的顿悟是在放松的时刻降临到我们心头的。但是,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在我们强烈地投身于其中和在我们醒觉的意识体验里我们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领域中才会出现。中国的现状,就是缺少给人放松心态并且依旧可以进行认真创造的环境。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对创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甚至是简单的意识上,没有真正放松心态并全神贯注的实践,自然没有创造。
(三)
希腊的菲德尔神殿,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在古代长期的生活中,阿波罗不仅仅作为太阳之神而存在,他亦是形式之神、理性之神、逻辑之神、光之神。类似于德尔菲神殿的象征、神话给人的顿悟,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成分与神殿的客观事实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对真正的信奉者者绝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它也包括启示的某个成分。所以在古代,占卜和预言有时候确实也会让一个国家赢得一场战争。
与预言一样,梦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能给出具体的回答,而是在于他们开辟了精神现实的新领域,使我们摆脱了常规,照亮了我们生活的一个新的部分。自我创造是通过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想象以及我们的高度集中注意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所有想象构思而得到的。而这种预言和梦,就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及其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启示。我们的顿悟,往往来自于这种平时我们并不太认同但不得不承认的暗示。所以,就创造性来说,我们不能忽视德尔菲神殿中蕴含的作用。
(四)
创造性本身需要有局限性,因为创造性活动起源于人类对限制他们的事物的抗争。比如,从封建思想到现在的开放思想,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限制和禁锢的抗争的结果。
这种创造性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呢?当然不是,要不然圣人也就不会只有那么几个了。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我们的家庭背景和我们历史情境的局限性,但是这种超越只能在那些从一开始就承认其局限性的人身上出现。一些有价值的优良品质也从这种反叛的体验中产生出来—个人责任感及人的终极潜能,都是从孤独中、人类之爱中产生出来的。面对人的局限性,人格实际上反而得到了扩展。这样一来,限制的扩展便走到了一起。所以,苏格拉底、卢梭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打破限制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诸如辜鸿铭之类的人,虽有学识才华和不凡的见解,但终究不能成为圣人。
(五)
说了这么多关于“创造性”的话题,似乎少了“勇气”。
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是依然奋力前进的能力,勇气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固执,而必须和别人一起创造。
很喜欢作者的两句话句话:
若没有勇气,我们的爱就会因为只成为依赖而变得黯然失色;若没有勇气,我们的忠诚就会成为遵奉。
有人宣称他们绝对相信,他们的立场是唯一正确的立场,宣称这一点的人是危险的。这种深信不仅具有教条主义的性质,而且具有它的那位更具毁灭性的同伴(即狂热)的性质。它阻碍使用者学习心的真理,而且是对无意识怀疑的一种完全泄露。
有用 4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4 1 0回应收起 serene 2016-10-07 22:35:04 亲密关系需要的勇气 我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因为最近在一家极富创造力的公司上班,就想看看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去勇敢创造,然后,看完本书,最大的震动是关于作者对于身体勇气这部分的论述。
我刚和一个好朋友大吵过一架,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俩的沟通每次都不能达到深入交流的地步,每一次我想要讨论关于我们相处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者对问题的分歧的时候,对方就会觉得不耐烦甚至敷衍,然后,就有了这次的争吵和赌气。
看完作者关于现代人为什么能赤裸相见,却不能深入交换志趣、想法的论述之后,似乎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没有勇气吧,或者是对自己的幻想、志趣等不自信,或者是不愿意跟对方敞开心扉,更或者,就是没有勇气,但这并不是懦弱,勇气的对立面不是懦弱,只是没有勇气而已。
我知道了解一个人很难,但我也知道,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心力,了解一个人是可能的,这也是人际交往偶尔让我失望却从没让我放弃的原因,我相信,思想交流是美好的,理解是美好的,尤其是,跟在乎的人,爱的人。
附上原文关于亲密关系勇气的论述:
P 7“ 之所以亲密关系中需要勇气,是因为勇气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种关系将怎样影响我们。就像一种化合物一样,我们中的一个发生改变,我们两个就都会改变。我们将在自我实现中成长呢,还是进入自我现实中被毁灭?我们所能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们不分好歹地进入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出来时就不可能不受影响。 在我们的时代,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把问题转向身体,使之成为一个简单的身体勇气的问题,从而避免建立起本真的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这种勇气。在我们的社会里,在身体上的赤裸要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赤裸更容易,分享我们的身体要比分享我们的幻想、希望、恐惧和志趣更容易,人们觉得后者更多的是属于个人的,而且,我们认为对后者的分享更容易使我们受到伤害。由于难以理解的原因,我们羞于分享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人们便通过立即跳上床去而避免更“危险”地建立某种联系。毕竟身体是一个物体,是可以像机器那样来对待的。”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drtrjghvcbx 2024-07-25 07:54:05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rtrjghvcbx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drhytfg 2024-07-25 07:51:16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一排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rhytf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drhytfg 2024-07-25 07:50:55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rhytf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drtrjghvcbx 2024-07-25 07:50:29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rtrjghvcbx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drtrjghvcbx 2024-07-25 07:49:58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 本文版权归作者 drtrjghvcbx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西蒙 2024-07-24 09:10:44 《创造的勇气》摘记与感想 “If we do those things, we will have surrendered our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ming of the future. We will have forfeit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s—namely, to influence our evolution through our own awareness. We will have capitulated to the blind juggernaut of history and lost the chance to mold the future into a society more equitable and humane.”
“It is easier in our society to be naked physically than to be naked psychologically or spiritually—easier to share our body than to share our fantasies, hopes, fears, and aspirations, which are felt to be more personal and the sharing of which is experienced as making us more vulnerable.”
“It is infinitely safer to know that the man at the top has his doubts, as you and I have ours, yet has the courage to move ahead in spite of these doubts. ”
“Commitment is healthiest when it is not without doubt, but in spite of doubt.”
“Creative people, as I see them,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can live with anxiety, even though a high price may be paid in terms of insecurity, sensitivity, and defenselessness for the gift of the “divine madness”
摘录来自
The Courage to Create
May, Rollo
这本书很多地方没太看懂,因为罗洛梅举了大量艺术的例子,没有看到画作不能感知到其中意思。但我觉得他其中打动我的一点是,像摘抄的最后三句,那些有创意的人,在顶部的人,都有自己的疑惑,有自己的不确定性,但是她们能顶着这些不舒适的感受前行,去探索没有体验过的领域。
我有时候一直潜意识有种想法,好像知道了某种“终极答案”就不会有烦恼了。知道自己真心想做什么就不会对道路感到迷茫。可能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现在时代更替迅速的当下,可能唯一知道不变的反而是变化。
某种程度上讲建立亲密关系也是,两人互相commit,即是面临着在关系中被伤害或是关系可能破裂的可能性,也选择彼此陪伴,互相遇见更真实的对方与自己。这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只有那些有相信的勇气,但同时保有一定的质疑,才能变得灵活且开放。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13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31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1N 展开 创造的本质:创造性就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与其世界的交会 1N
● 阿德勒的“创造性补偿理论” ——人类产生了艺术、科学和文化的其他方面,以便补偿他们自己的不适当性。(珍珠的生成) ——缺点:不能解释创造性过程本身 ● 创造性当然和我们特殊文化中的某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有关,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创造性就是神经症的产物。 一、什么是创造性 1、创造性是一种表面的唯美主义,而另一方面是其本真的形式 ——就是说把某种新的东西带入到存在中来的过程。 2、探讨创造性过程一定不要把它当... 2023-06-23 22:08:27 3人喜欢
Morast 展开 第80页 创造与交会 Morast (sei motiviert)
巴伦把他的”有创造性的人“称为被其同伴视为对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给他们以及一个由”正常人“组成的控制组看一系列类似于罗夏墨迹测验的卡片,其中有些卡片上有一些有序的、系统的设计图,而另一些则是一些无序的、不对称的、混乱的设计。那些”正常的“人把那些有序的、对称的卡片作为他们最喜欢的设计选择出来——他们喜欢使他们的宇宙”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有创造性的人却选择那些混乱的、无序的卡片,他们发现... 2012-09-27 01:13:12 3人喜欢
皮夹皮 展开 第45页 皮夹皮 (心外无物)
……我马上就发现,导致焦虑的原始创伤并不是母亲的拒绝,而是就拒绝所做的撒谎。 那些无产阶级的母亲拒绝她们的孩子,她们对此毫不犹豫。孩子们知道她们受到了拒绝;她们于是走上街头并且找到了其他伙伴。她们的母亲对她们所处的情境从未使用过任何狡猾的逃避手段。她们知道她们的世界——好的世界和不好的世界——她们能够使自己适应这种环境。但是,中产阶级的年轻女性却总是受到她们家庭谎言的欺骗。母亲假装爱她们,但她们... 2017-07-17 17:27:39 2人喜欢
皮夹皮 展开 第21页 皮夹皮 (心外无物)
当我把“反叛”(rebel)这个词用在艺术家身上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革命或接管系主任的职务之类的事情,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事情。通常艺术家都是一些说话温柔的人,他们关心的是内部的幻想和意象。但是,这正是使他们被任何强制性社会所害怕的东西.因为他们就是人类古老的造反能力的承载者。他们乐惫使自己从混沌无序中浮现出来,以便使之成为有形的东西,就像上帝在《创世记》中从混沌中创造出秩序来一样。由于永远不满足于世...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