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Joyful Wisdom: Embracing Change and Finding Freedom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作者: [尼泊尔] 咏给·明就仁波切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译者: 林瑞冠
出版年: 2014-1-1
页数: 22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352826
豆瓣评分
8.8
141人评价
5星53.9%
4星35.5%
3星9.9%
2星0.7%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21世纪被称为“焦虑年代”,焦虑已成为人类的长期症状。由于种种生活难题的纠缠,人们看待自身与世界的视角受到很大局限,以为生命就是如此,世界本来就充满不安与烦恼,无法发觉内在自由所能带来的开阔,本书正好就是一本解除焦虑的实用手册。
继《世界上快乐的人》之后,明就仁波切推出第二部心灵畅销力作《世界上幸运的人》。作者通过很多精彩的故事,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自己,一步步走进禅修的世界。他在书中教大家将洞见与实修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的难题中,借由书中所提示的“见”“修”“行”,读者可以深刻认识自身的本质,开发内在的力量和潜能。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当代禅修大师、心灵导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快乐的人”。
1976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他从小患有恐慌症,13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他经常以幽默的方式,坦然分享自己的困境。自1998年起,他开始全球巡回教学,给予数千人开示与指导,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
所著《世界上快乐的人》不仅荣登《纽约时报》、台湾及香港等地畅销榜,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帮助了无数对心灵修炼感兴趣的人,步上快乐的修持之道。他第二部心灵畅销书是《世界上幸运的人》,分享了他从恐慌症到宁静喜乐的经验。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隧道中的光 念头是认识自己的机会 跟心交朋友 问题有多猛烈,你就有多强大 恐惧不过是漂浮在心里的想法 第二章 问题就是解答 体验我们的自心本质 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状态 对于不安,要预先准备 什么是自然的痛苦与自己造作的痛苦 痛苦是存在的 认识痛苦的苦(苦苦) 认识变化的苦(坏苦) 认识普通的苦(行苦) 观察呼吸的变化 第三章 观点的力量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所有的分别基本上都是相对的 痛苦其实源自你的执着 面对“自我概念”的执着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观察内心的反应 第四章 洞悉体验的本质 放下执着,痛苦就会减少 佛性具有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 体验到佛的刹那 抛弃狭隘或局限的想法 盘点自己的特质和性格 第五章 观察自心的习性 内心习性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我们仍执着“恒常”的想法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 独立,其实是幻相 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 看着海浪的起伏,却不影响海洋的本质 不光认识体验,同时也认识体验者 第六章 转化的工具 阿难给我们的启示 修持的三个步骤 用心看着心 驯服你的马(身体) 调伏骑士(你的心) 第七章 专注力的修持 步骤一 不专注在特定的地方或体验 步骤二 专注于色相 步骤三 专注于声音 步骤四 专注于身体的体验 步骤五 专注于念头 步骤六 专注于情绪 第八章 洞见的修持 斩断对概念的执着 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轮回是涅槃的展现 “我”并不是永恒、单一和独立的 审视所观察对象的空性 观察那颗正在体验的心 第九章 同理心的持 认同和理解别人 第一阶段 一般的慈悲 第二阶段 无量的慈悲 第三阶段 菩提心 第十章 以生命为道用 寻找隐藏的黄金 面对佛性的障碍 观察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第十一章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 专注力修持 方法二 分解再分解(观的禅修) 方法三 扩展同理心(慈悲的禅修) 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十二章 喜悦的智慧 · · · · · · (收起)
作者用通俗易懂还带点文学性的文字描述了“无我”和“空性”,书中还包含了实用的修止、修观和修慈悲心的方法,阅读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提醒,提醒自己生活中修习未能做到或没有准确理解的点。实际上,到人烟稀少处闭关禅修时师父教的止观修法,和书中教的修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上有细微差别,以及你会不会立马实践的差别。
0 有用一颗果果 2023-12-25 10:41:30 福建 听完的,有空再重读一遍
0 有用赫拉扎德 2024-07-05 13:51:28 上海 哪怕再累,或者再兴奋的不想睡,每天晚上睡前还是都要读一点点的书。读完以后闭上眼,感觉得到疲惫的身体不是被床垫承托环抱着,而是被慈悲承托环抱着。
0 有用知黑守白 2023-11-15 17:07:22 北京 通俗易懂的佛学心理疗愈书籍,看上去可以实际运用。即便不禅修,看本书本身也能到来心灵的平静。
0 有用十四先生 2023-12-23 15:32:25 浙江 稍微冗余重复了,不够精简
我要写书评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Philipzz 2023-09-09 11:11:38 自我的解脱与救赎,来自于禅修冥想与健康生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是在读完明就仁波切的上一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后继续阅读的,两本书都是非常通俗易懂,并附带了很多科学常识。大体上内容相近,但本书讲的更加透彻一些,禅修冥想的实操方法也更为直接明了。首先声明我不是佛教徒,也并非以此悟道成佛。读这两本书的契机,正好处于我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面是逝去的过往,一面是崭新的未来,迷茫、困惑、痛苦、悲伤、犹豫、徘徊、落寞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未来何去何从,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这一切的一切被这本书唤醒,开始自我的蜕变和成长。
在追寻内心平静的道路上,又太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和禅修大师给了太多的建议,咏给·明就仁波切,是一个热情、乐观、积极的年轻僧人,在他世界各地的演讲和YouTube的账号上,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的亲和力、幽默感和真诚心。他从小的命运就和佛教绑定在了一起,个人的际遇也延续着佛教最为传统的教义一直在求道的路上快乐幸福地走着。
他选择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而我呢,我们每一个人嗯?在追逐各种各样的目标时,是否也都是如此的快乐与幸福?显然,为了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认可、朋友的夸赞,我们加倍努力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究竟在追寻的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寻到自己的答案,而禅修(冥想)是拓展自己大脑意识边界的有力手段,科学证明了其有效性。而在锻炼大脑和心智的同时,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人际关系,丰富课余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得到最为直接、正向、积极的反馈。我从中感悟了、成长了、蜕变了,那么还在阅读本书的你呢?
(以下摘抄+总结书中精华)
我们的生命是自心所塑造的,我们是自心之所思(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法句经》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身处黑暗的可怜众生点燃一盏明灯。
——荣格,《回忆、梦、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我们容许欲望和其他情绪发挥的空间有多大,就会发现它相对想要发挥的范围有多大。
——卡鲁仁波切,《柔和低语》,(Gently Whispered)
我们必须乐意当一个完全平凡的人,也就是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
邱阳.创巴仁波切,《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
我的情绪暴风雨,就是自心力量的证据。
对抗恐惧和害怕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你加强自我保护,构建防线,运用正念对治妄念,但你还是充满了希望和恐惧;无论是希望还是恐惧,都是念头占据上风而并非你的能够自主控制的;另一种方法是,你干脆正视内心的恐惧和害怕,甚至让它成为你自己内心的防线,看看他有多壮硕,多强大。如果你经常这么做,那恐惧终究只是你的一部分体验,它会来来去去,你会跟它相处愉快,甚至开始依赖它。当你把恐惧本身作为你的防线时,你能看到自己的心是那么的强而有力,你会知道,恐惧有多大,你自己就有多强大。
走出去的最好办法,就是穿越它。
罗伯特.弗罗斯特,《仆人的仆人》,(A Servant to Servants)
我们现在拥有的闲暇而圆满的人身,它是如此难得获得且不会长久。
巴楚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真正的解脱并不是从生活中抽离,而是在生命所有的过程中置入更深、更多的觉知。
佛陀“四圣谛”
第一谛:“苦谛”,痛苦是存在的。
Dukkha(堵嘎):意思是苦、不安、疾病、不舒服、不满等,有点不太对劲的感觉,比如说要是情况不同,我的生活就会好一点,要是我们更有钱、更年轻、更瘦、有更好的伴侣,我们就会比较快乐。
自然的痛苦:生、老、病、死,痛苦的四道河
自己造作的痛苦:自心的产物
苦苦:病苦、恶毒的闲言闲语等,直接体验到的各种痛苦和不适,包括身体上的疼痛和不舒服,也包括其他剧烈的情绪,像生气、嫉妒、难堪、别人说不好的话、以不好的行为伤害我们,或失去挚爱造成的伤痛,还包括沮丧、寂寞、自卑这类。
坏苦:可以看成是一种“瘾”,无止境地追寻无法达到的持续“巅峰状态”,就像我们一再地想要从外物与外境中找到快乐、舒适和慰藉。比如追寻人际关系融洽、工作顺利、考试取得好成绩或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行苦:它是一种根本的不安,是潜意识里一种持续的渴望。那个渴望、不满足的微细痛苦,是从何而来的呢?因为我们周遭一直在改变,包括我们的身体、想法、感觉,甚至是看法,因缘不停地交互影响,产生了特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又成了“无常”。不管我们有多么渴望,也无法停止时间或阻止它带来的改变,因此接待无常很关键。
第二谛:“集谛”,痛苦其实源自你的执着。
一开始,先是有了“我”的想法,接着就对“我”产生执着;然后,有了“我的”的想法,之后就对“事物”产生执着。「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月称菩萨,《入中论》,(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第二谛强调不只有我们单独在面对困境,所有的众生也同样执着“我是谁、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的想法。我们习惯认为外境是痛苦的原因,但痛苦的因并不是建立在事件或环境上,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的体验。如果“心”能够观察“体验”,那理论上“心”就大于“体验”。认出心和体验是分开的一刹那,你可能瞥见自心的宏伟。
身为人类,我们的痛苦来自得不到想要的及无法保有已经得到的。
——卡卢仁波切,《明光心:佛陀的行持》,(Luminous Mind: The way of the Buddha)
我们通常都渴望恒常和稳定,往往试图否定和忽视“无常”。这些渴望的最基本的根源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认为人、事、物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观点,来源于“贪欲”,即渴望获得或保有让我们愉悦的一切事物;和“嗔恨”,即躲避或除掉我们界定为不愉快的事物。
贪欲、嗔恨、无明(贪、嗔、痴)是根植在心中的习气,把我们的心遮蔽或毒害,往往这三毒又产生无数其他心态和情绪,例如傲慢、焦躁、自卑或厌恶自己。这些心态和情绪就是“烦恼”和“障碍”,因为它们限制了我们诠释体验的方式,接着抑制了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潜能。
所有众生、宇宙万物,都是无常的。
——蒋贡·康楚仁波切,《了义炬》
第三谛:“灭谛”,洞悉体验的本质,并且告诉我们痛苦能够结束。
一旦认出是什么在束缚你,你就解脱了。
——第九世噶玛巴,《大手印:了义海》
念头的本质,就是本初的觉性(妄念体性即法身)。
——蒋巴·桑波,《金刚总持祈请文》,(Short Invocation of Vajradhara)
灭,或者说“从痛苦中解脱”,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觉性在根本上是清澈且不受制约的。如果我们放下执着,痛苦就会减少。放下不是压抑,而是将觉性转二向内,去审视困扰我们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并且开始注意它们,甚至欣赏它们,视它们为觉性的展现。简单地说,我们体验到:各种痛苦的因,就是疗愈我们的药。紧抓不放的那颗心和释放我们的心,是同一颗心。
当你身处黑暗时,为何不去寻找光明(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法句经》,(The Dhammapada)
佛性:具有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它不是创造或想象出来的事物,而是所有众生本来就有的精髓或本质。佛性具有能够执行、看到、听到和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因为我们具有佛性,所有能够学习、成长和改变。佛性只能靠自己体悟它,无法用言语诠释。
佛性的三种特性:①无限的智慧,也就是了知万事万物的能力,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②无穷的力量,也就是将自己与他人从各种痛苦中救度出来的无限力量;③无量的慈悲,也就是跟所有众生联结的一种无限的感觉,对他人报持开放的心,并激发出创造众生都能富饶的因缘。
第四谛:“道谛”,要止息痛苦,就必须斩断感知的二元习气以及支撑二元习气的幻相。
一旦感知之门被净化了,万事万物就会如实展现......
——威廉·布莱尔,《天堂与地狱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从观察自心习性开始,我们认为的“我、我的、我喜欢的、我厌恶的”和“他、他的、他做的事、他说的话”都是坚实的,二元概念生起了各种内心习性,而内心习性又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执着于“恒常”的想法,自始至终都认为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相同的,那个“他”很坏,明天“他”也会一样,却不知人、事、物都在无时无刻发生着改变,哪有所谓的“恒常”呢;我们从“恒常”的谬见衍生出“单一”的信念,我们深信这个永恒不变的基本核心是不可分割且独一无二的,我们习惯于说“对啊,这都是我的一部分。”人既然有多面性那哪来的“单一”呢;“独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用它来定义自我、他人、地点和事物,甚至是念头和情绪,我们认为它们是自己存在、独立的个体,但是其实“独立”是幻相,所有人、事、物都可以划分为更小的单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由于因缘条件的聚合所产生的,也就是“互为缘起”的概念。
每一个刹那都很相似,因此我们被蒙骗了。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鬘》
没有什么事物能被形容为存在或不存在(如云此是彼实无所表,如云此非彼实无所遮)。
——第三世噶玛巴,《大手印:无穷的喜悦与解脱》,(Mahaamudra:Boundless Joy and Freedom)
毕竟空,就是具足一切。
——詹姆斯·道格拉斯,《抵抗与沉思:解放之路》,(Resistance and Contemplation: The Way of Liberation)
在理智活动之后,直觉的心取而代之,并乍现了明晰的洞见,因而带来了许多喜悦与欣喜。
——福理乔·卡普拉(Fritof Capra)
只要领悟心的意涵,就含摄了所有的了悟。
——蒋贡·康楚仁波切,《要点提纲》
了悟就像地图,带领我们该往哪里去,还有如何到达目的地,但是地图并不是旅程。从理智的观点了解空性,就是将事物分解成愈来愈小的部分,因而了解无常和缘起。通过“观禅”(卓越地照见或看透)那些极其坚实的对于“实相”的看法就会逐渐被分解掉。“观禅”不只是理智上的练习,而是内在深层的修持,斩断对概念的执着,就能体会到空性和明性的双融合一。
虽然我们习惯去感受经过觉性的念头,而不是去感受觉性本身,但是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它具有无限的张力。它能够觉察到各种流经自身的经验或者体验,也能觉察到自身是有限、受困、丑陋、焦虑、孤单或害怕等的误解。当我们开始感受永恒的本初觉性,而不是感受经过觉性的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时,我们就朝着真实本性的自由跨出了第一步。
当我们执着于这些分别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这就是“轮回”的基本写照。我们虽然感受到移动和改变,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以不同形式在重复同样的内心习气。“涅槃”是通过直接的体验了悟我们本然的自由本质——远离了概念、贪着、嗔恨等的一颗完全平静的心。我们游历在一个互为缘起且具有无常特性的地方,轮回恰恰是涅槃的展现,就像世俗谛是胜义谛的展现。体验万物的能力,加上感知显相的能力,就是空性与明性的双融合一,就是涅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Philipz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 6 0回应收起 RayRay独角兽 2024-10-22 15:19:34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读后感 我在读书的晚上喜欢点着蜡烛,因家里有宠物只能点无色无味的,低下头看会书,抬起头看看蜡烛,内心有被温暖被点亮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被点燃的蜡烛无色无味,所以更能让我代入到知觉被点亮的感受之中。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更是如此。可能也是契机到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陪伴一位智者静坐,在宁静中感受他传递给我的智识能量,很难说自己领会到了全部,仅仅是从我个人的角度过滤领会到了皮毛就让燃在我内心的火焰又亮堂了一些。
读这类书籍一方面要不断结合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要不断练习超越字词的边界。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细嚼慢咽,也要适度地隔岸观火。同样的,要放弃依附权威的懒惰念头,而是看向内心的那根蜡烛,做自己的练习。其实我自己和很多朋友私下也说过,我没有宗教信仰,只是笃信精神力量,对某种宏大的爱较为虔诚。这本书看下来自己还是蛮有收获的,所以也推荐给不信佛的,或者像我一样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看。哲学、禅修以及灵性等书籍里都有提到过和“佛性”相似的概念,字词是媒介是工具,字词不应该成为我们分离彼此以及理解其内容本质的阻碍。
--
书中选摘:
第一部分,是“见”,就是探究我们的基本状况:导致生活中各种不安的本质和原因,并了解这些不安能够引导我们深刻认识自身的本质。
第二部分,是“修”,就是提供循序渐进的三种基本禅修指导,借由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安住自心、开放自心和培养智慧。
第三部分,是“行”,就是好好运用第一部分学到的见解,以及第二部分学到的对治一般身心和个人问题的方法。
后来,我渐渐不再去注意念头、情绪和身体的感觉,我开始感受体验的纯然觉性。
这些教导并不是立刻就改变了我,但是,我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我不用再逃避散乱,或让散乱跟着我一起逃。我可以在“原地跑”,无论什么念头、感受、身体的感觉,都成为我认识自心的机会。
刹那间,我突然了解了,我在寻找的光就是隧道,而困住我的隧道就是光,两者唯一的差别是我的观点——我看待处境的方式。
除非有人为我们点出看待体验的不同观点,我们也欣然去探究,否则,我们的二元概念,以及从二元概念生起的各种内心习性,将阻碍我们去体验自身固有的全部潜能。
“思考,”就如我父亲说过的,“是心的自然活动,是心创造一切事物的能力展现。”专注在念头的目的,并不是要阻止念头,而是单纯地观察它们。
“修持的目的是要鼓励你,帮助你面对念头和情绪的海浪,就像是你可以一起玩耍的对象。你无法停止海浪的生起,不是吗?但是,你可以学习如何乘浪。”
© 本文版权归作者 RayRay独角兽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樊员外 2024-04-22 22:05:51 解脱之道 2024年第14周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作者:永给.明就仁波切
读书短评:
1.真正的解脱并不是从生活中抽离,而是在生命所有的过程中置入更深、更多觉知。
2.坏苦是“舌舔刀尖蜜”,是无止境地追寻无法达到的持续“巅峰状态”,一再想从外物与外境中找到快乐、舒适与慰藉。
3.外境干扰我们程度的多寡,取决于我们抗拒它的力道的强弱。
4.慈是希望众生在此生都能得到快乐,我们为了达此目的而努力。悲是我们努力帮助众生拔除他们因为不识自身的根本本性而产生的痛苦。
5.佛陀的计划不只是要让我们变好,他的目标是要我们成佛,唤起我们面对悲伤、羞耻、嫉妒、挫折、生病、死亡等体验的能力,并且以第一次观看事物的纯真觉受去体验。
6.身为人类,我们的痛苦来自得不到想要的,以及无法保有已经得到的。
7.我们必须乐意当一个完全平凡的人,也就是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叮咚非雷 2023-10-29 19:17:24 不必挣扎,只需观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阅读本书就是一个提高觉察的过程,有些名词和方法第一次接触,但是在阅读中,会有”我在此刻,此刻安宁“的心境,是很难得的体验。
最大的触动点:观察,观察他人也观察自己,观察身体也观察念头。思绪就像水流,你站在水中,时刻有一阵一阵的水流包裹你,但也会离开你,不必挣扎,只需观察。
以下是摘录笔记
◆ 什么是自然的痛苦与自己造作的痛苦
其中之一,也是最关键的是辨别我们经常提到的“自然的”痛苦,以及我学到的“自己造作的”痛苦。
还有另一种痛苦、不安或“堵嘎”,那就是我们的心围绕着人、事、物,因而产生了无止境的各种想法。我的父亲和其他老师帮助我去了解,这类痛苦是“自己造作”而来的:这类体验,是从我们对处境与事件的诠释衍生而来的,像是我们看不惯别人的行为而暴怒或积怨,或别人拥有我们没有的事物而心生嫉妒,以及没有恐惧的理由却陷在焦虑之中。
“自己造作的痛苦”会编故事给自己听,它通常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像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钱、不够有魅力或其他不安全感。
◆ 认识变化的苦(坏苦)
坏苦可以看成一种“瘾”,无止境地追寻无法达到的持续“巅峰状态”。
◆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2023/10/16发表想法
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就像是一片羽毛,它来了,粘在身上,又飞走。它来过就是美好的体验,它走的时候目送它飞走即可,不必因它走而懊悔和愤怒。
如果“心”能够观察“体验”,理论上,“心”就大于“体验”。认出“心”与“体验”是分开的那个刹那,你可能瞥见自心的宏伟,就像我父亲和其他老师开示的那样,你会了解:每一刹那的体验,只不过是无垠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生起并消退,从未离开无限的广阔。
如果“心”能够观察“体验”,理论上,“心”就大于“体验”。认出“心”与“体验”是分开的那个刹那,你可能瞥见自心的宏伟,就像我父亲和其他老师开示的那样,你会了解:每一刹那的体验,只不过是无垠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生起并消退,从未离开无限的广阔。
◆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在公开讲学和个别谈话中,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要如何摆脱贪着?我要如何摆脱希望与恐惧?”最简单的答案是:“放松身心。”
◆ 观察内心的反应
不要批评或分析你的反应,只是看着它们。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甚至是最简单的感官知觉,在开始认知事物的时候,都是戴着概念和情绪的面纱去认识它们的。
◆ 放下执着,痛苦就会减少
灭,或者说“从痛苦中解脱”,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觉性在根本上是清澈且不受制约的。
◆ 佛性具有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
“佛性”并不是正式称号,也不是历史上的佛陀或佛法修行者独有的特性。它不是创造或想象出来的事物,而是所有众生本来就有的精髓或本质。
◆ 体验到佛的刹那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天生就具有的能力,直到有人为我们点出来。我喜欢把这些提醒称为“佛的刹那”,从“因缘觉性”的梦中醒来的契机。
2023/10/17发表想法
君子有成人之美。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天生就具有的能力,直到有人为我们点出来。我喜欢把这些提醒称为“佛的刹那”,从“因缘觉性”的梦中醒来的契机。
我们的深处有无限的智慧、无穷的力量和无量的慈悲,除非我们碰到一切得靠自己的处境,否则很容易忘记自己的能力。
◆ 抛弃狭隘或局限的想法
。智慧、能力、慈悲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挫折、嫉妒、内疚、羞愧、焦虑、贪婪、好斗等,都是后天学来的经验。这些经验通常来自我们的文化、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并随个人经验得到强化。
◆ 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第四谛——“道谛”教导我们,要止息痛苦,就必须斩断感知的二元习气以及支撑二元习气的幻相。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 我们仍执着“恒常”的想法
有些转变是大家会欣喜接受的,像是大学毕业、结婚生子、搬新家和换新工作。另外一些转变并不愉快,就像所有人一样,我们会生病、变老,最后死亡,或是失业、丧偶,或跟你的爱人说:“我不爱你了。”即使知道这些特定变化终将到来,在极微细的程度上,我们仍然执着“恒常”的想法:自始至终我们都固执地认为,明明就有“自我”,也有“他人”;觉得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是相同的;觉得昨天我们看到的桌子和书,跟今天看到的桌子和书是相同的;觉得昨天开示的明就仁波切,跟今天开示的明就仁波切是同一个人。
◆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
每个刹那都很相似,因此我们被蒙骗了。——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鬘》
◆ 独立,其实是幻相
所以,即使是椅子这样简单的物品,也不是原来就自己存在的,而是由因缘条件的聚合所产生的,这个道理就是佛教名相中的“互为缘起”。即使是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都不是自己存在的,而是借由许多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
◆ 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
佛法讲“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空空如也,而是一种状态;不是没有什么东西,而是指一个背景空间,一个开放广阔的“空间”,任何事物都能从中显现、改变、消失和再显现。
。空性无法用特性下定义:它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空空如也。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任何体验都能在其中出现或消失——就像水晶球能够反射各种颜色,然而它本身却是无色的。
◆ 修持的三个步骤
2023/10/20发表想法
不批评他人,不批评自己。
不带批判地观察,就是禅修的基础。
◆ 驯服你的马(身体)
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广为人知的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毗卢遮那”是梵文,可译为“显明者”或“太阳”,指的是我们能够“点燃”体悟,而非“点燃”想法或概念。
◆ 步骤三 专注于声音
2023/10/20发表想法
把自己当做“受害者”时,就放弃了一部分“进步”的可能,是一种“自缚”的表现。有时,甚至是自私的表现。潜意识里,会有“因为我是受害者,所以他人应该照顾我”的想法,或者可以总结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想,”他说,“我已经放下‘对声音极度敏感’这个想法了。”
◆ 步骤五 专注于念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念头看似坚固、真实,于是,我们执着或害怕念头。无论是哪一种心态,我们都赋予了它们得以驾驭我们的力量。当我们愈相信它们是坚固真实的,我们就给予它们愈多的力量。但是,当我们开始观察念头时,它的力量就会减弱。
◆ 步骤六 专注于情绪
所以,把你的注意力单纯地带到当下最清晰的情绪。因为某些像嫉妒、挫折、生气或渴望等特别强烈的情绪,只要轻柔地看着它就好,这一点很重要。不要分析或理解它们发生的原因或方式。重点是,单纯地让你自己觉察到它们。
◆ 认同和理解别人
当悲心开展时,我们见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想要快乐。——卡卢仁波切,《佛法宛如日月光,无偏照耀有情众》
◆ 寻找隐藏的黄金
上百年的泥土无法改变黄金的本质,就像烦恼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基本本质一样。但是,一层厚厚的泥土会让纯金块“看起来”像普通的石头,同样地,错误观念和执着也会覆盖我们的基本本质,我们倾向于把自己当作被泥巴覆盖的石头。
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自身本质与现实实相的新颖和不舒服的观念。要培养更加专注和更少判别的方式,来面对我们的体验中绝大部分都是“自己造作的痛苦”,这需要慢慢来。
◆ 观察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该怎么达成呢?认识自己的基本情况,再加上专注、观禅和同理心的修持。
◆ 方法二 分解再分解(观的禅修)
另一个方法,是把大的情绪分解成比较小的部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叮咚非雷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relax为雪白头 展开 读书笔记 relax为雪白头
1、认识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心 2、如何面对念头和感觉,如何应对焦虑和恐惧?——我不去执着内心或情绪的动乱,或执着要寻找其原因,而是试图去观察它本来的相貌:它们是自心的波浪,自心无限力量的展现。 3、真正的解脱并不是从生活中抽离,而是在生命所有的过程中置入更深、更多的觉知。 4、苦:苦苦、坏苦、行苦 5、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 苦谛:指出人生充满痛苦,如生、老、病、死等,这些痛苦是普遍且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