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督导系列书籍

临床心理督导纲要(原著第六版)

作者: (美)贾宁·M.伯纳德(Janine M. Bernard) / (美)罗德尼·K.古德伊尔(Rodney K. Goodyear)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6th Edition 译者: 刘稚颖 出版年: 2021-1 页数: 448 定价: 11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8431083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贾宁·M.伯纳德(Janine M. Bernard)

美国雪城大学临床咨询专业荣誉退休教授,美国纽约州持证心理健康咨询师,美国认证的临床督导师。

罗德尼·K.古德伊尔(Rodney K. Goodyear)

现任美国德兰兹大学教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任美国心理治疗发展学会(APA第29分会)主席,APA第17分会督导培训项目部主席。

【译者介绍】

刘稚颖

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从事临床心理学领域工作20多年,具有心理卫生专科医院、中外资企业、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机构的丰富工作经历,擅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培训与督导。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临床督导引论及一般方法 第1章 临床督导引论 基本前提 督导对心理健康专业的重要性 将被督导者的胜任力作为目标 督导师胜任力的重要性 督导的定义 被督导者对督导的认知 督导的概念性模型 结论 第2章 督导模型:基于心理治疗的模型和发展模型 基于心理治疗理论的督导模型 督导的发展模型 结论 第3章 督导模型:过程模型和第二代模型 督导的过程模型 督导的第二代模型 联合模型 目标问题模型 共同因素模型 全面总结 结论 第二部分 督导关系的不同维度 第4章 督导关系:三方和双方系统 督导作为一个三方系统 督导的双方系统:工作联盟 结论 第5章 督导关系:被督导者和督导师的因素 被督导者的参与度 督导师的因素 结论 第6章 多元文化督导 督导师多元文化胜任力需关注的四个维度 针对特殊群体的多元文化工作 多元文化督导的培训、评估和研究 将所有因素融合起来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督导的实施 第7章 督导体验的组织过程 督导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的作用 基本组成部分:督导计划 督导环境:两个不同的世界 组织督导的基本任务 督导过程中的组织任务 评价和回顾总结 最后的一些提示 结论 第8章 个别督导 选择督导干预的首要标准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干预 督导的方法、形式和技术 使用互联网进行督导 督导的时间安排 三人督导 综合讨论 结论 第9章 团体督导和现场督导 团体督导 团体督导的定义、优势及局限性 团体督导:督导与团体动力学的独特混合 对团体工作的督导 朋辈督导团体 技术与团体督导 总结:团体督导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 现场督导 现场督导的方法 现场督导干预 治疗会谈前的计划与会谈后的总结 关于现场督导的其他观点 现场督导的优点与缺点 小组督导 现场督导的研究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督导师的专业责任 第10章 评价 评价的良好条件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过程 专业胜任力存在问题的被督导者 评价中的其他问题 对督导的评价 结论 第11章 督导实践的伦理与法律基础 伦理准则与法律之间的密切但不完美的关系 临床督导中的伦理问题 临床督导中的法律问题 伦理决策形成的准备工作 结论 第五部分 对从业者的督导 第12章 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促进持续进步:帮助咨询师和治疗师在专业上更加精进 通过角色扩展促进专业发展:从治疗师到临床督导师 结论 附录A 督导个案研究 附录B 督导工具箱 参考文献

心理动力学督导

作者: (英)克里斯汀·德赖弗(Christine Driver) / 等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Supervising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tic and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s 译者: 黄杏杏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40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8431076

内容简介 · · · · · · 督导既是一段发展过程,又是一段治疗过程。

督导师在督导他人的工作实践时,不仅要利用自己作为治疗师的经验,还要对他人如何学习、对组织机构因素如何影响治疗和督导有明确的理解。本书探讨了督导与教学、督导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相应指导。

对于想要成为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动力取向督导师的人,以及已经执业的督导师来说,本书是一本能够带来启发的著作。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玛丽·班克斯(Mary Banks)

英国心理治疗师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ists)会员,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任资深咨询师。

克里斯汀·德赖弗(Christine Driver)

英国分析心理学协会(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成员,联邦动力委员会(Federal Power Commission,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威斯敏斯特牧区基金会(Westminster Pastoral Foundation,WPF)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督导培训中心,任资深咨询师。

格特鲁德·曼德(Gertrud Mander)

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WPF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任资深咨询师;出版过多本书籍并发表过多篇论文。

爱德华·马丁(Edward Martin)

英国分析心理学协会成员,就职于伦敦婚姻咨询中心,任资深伴侣咨询师。

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ewart)

FPC心理治疗成员;就职于WPF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任资深咨询师。

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作为讲师、督导师、评审委员、学科团队带头人,参与伦敦及各个区域的WPF督导培训项目。他们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督导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analytic and Psychodynamic Supervision,BAPPS)的成员。

目录 · · · · · · 引言:定位和主题 第一部分 督导关系:外在维度与内在维度 第一章 倾听缺席的来访者:督导的治疗性维度 第二章 从治疗师到督导师的转变 第三章 督导:位于控制和共谋之间 第四章 督导关系的内在状态 第二部分 在督导中学习 第五章 教学与督导的关系 第三部分 督导与设置 第六章 督导团体设置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第七章 短程心理动力治疗的督导 第八章 涵容与被涵容:督导及其机构背景 第四部分 督导中的一般问题 第九章 督导伦理学:给予、索取、盗窃 第十章 督导之督导:是一门专业或新职业吗? 第十一章 督导的时间进程与结束

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

作者: 弗劳利-奥戴 / 萨奈特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译者: 李芃 / 傅文青 出版年: 2011-6-1 页数: 266 定价: 35.00元 ISBN: 9787501981830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开始认为,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过程是病人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然而,聚焦于说教式教学的传统临床督导范式,却有碍于以这些新的方法培训心理治疗师。本书的开创性意义就在于,首次详细阐述了当代督导的综合模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不断变化的督导关系中工作将如何使得被督导者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治疗方法。她们所提供的方法使得督导方式与临床理论更趋于一致,也使得督导过程与治疗工作更趋向一致。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Mary Gail Frawley- O’ Dea博士,任教于美国阿德菲大学德纳高级心理研究学会、明尼苏达当代精神分析研究学会以及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且在这些机构担任督导者。她还在纽约市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国家心理协会股份有限公司的继续教育教师。她曾与Jody Messler Davies合作撰写了《儿童期性虐待的成年幸存者心理治疗》(Treating the Adult Survivor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一书。她是纽约市的临床心理学家、临床与督导实践的精神分析师。

Joan E. Sarnat博士,是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独立执业的临床心理学家。她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家及北加州精神分析学会的成员。她也是加州职业心理学学校以及加州伯克利莱特研究所的客座教师。她从事临床督导并领导案例研讨会已有二十余年,并在为督导者组织协商团体。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精神分析督导的历史视点 弗洛伊德和经典精神分析思想模式 弗洛伊德式的督导传统 费伦奇的督导模型 弗洛伊德和费伦奇之后的督导 现代督导的道路 第二章 督导模式 督导工作的分类学 主要督导模式 关系模式与进步的折衷主义 第三章 关系理论下的督导模式 一种督导关系模式 维度1:督导者权威的本质 维度2:与督导工作相关的信息 督导中的退行与分裂 维度3:督导者的基本参与模式 第四章 督导者的学识、力量与权威(第一部分) 后现代世界中的权力 在并不对等的背景下探讨相互性 第五章 督导者的学识、权力与权威(第二部分) 督导工作中的评估 督导者作为外界的代表 督导工作中的性别界限 性别、权力与权威 现代督导者的外界压力 第六章 有关退行的再思考 定义退行 督导关系中的退行:相对保守的姿态与对其的限制 探索被督导者的退行 督导者的退行 一个督导案例的摘要 第七章 教还是治 反对者:治与教不能混淆 教还是治:现代视? 有关教与治的几个设想 如果被督导者正在接受心理治疗 当督导者没有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第八章 再顾并行处理过程 并行处理过程:一个概念的引申 以关系视角看并行处理 每天生活中的并行处理现象 第九章 现代案例研讨会 谆谆教诲型的案例研讨会 交流型的案例研讨会 结 语 督导双方及其他参与者 参考文献

督导的系统方法(万千心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L. 霍洛韦(Elizabeth L. Holloway)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临床督导精要 原作名: Supervision Essentials for a 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译者: 李丹 出版年: 2024-1 页数: 192 定价: 60.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844602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督导精要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著名临床督导师伊丽莎白·L. 霍洛韦开创的督导模型——督导的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SAS)的原理和应用。该模型聚焦于直接影响督导效果和功能的七大关键要素(督导关系、受督者、督导师、来访者、学习任务、督导师功能、组织),帮助督导师理解诸要素在实践中如何相互影响、发挥作用,并为督导师的工作提供临床指引。该模型跨越治疗流派,适用于各类情境下的督导工作。无论是何种理论取向、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督导师,都能受益于这一系统、实用、灵活的理论视角和操作地图。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伊丽莎白·L. 霍洛韦(Elizabeth L. Holloway)

博士,美国安迪亚克大学领导力与变革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以教师、研究者和顾问的身份与教育工作者、培训师、组织及来访者一起工作超过25年;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认证医师;在世界各地举办由自己提出的临床督导模型的工作坊。

译者介绍

李丹 四川大学精神分析方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人本主义方向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心理师(X-19-057),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和督导实践工作,并长期担任“基于胜任力的督导师培训班”翻译。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督导的系统方法的基本维度 督导关系 督导师与受督者 督导的情境维度 督导过程维度 第二章 督导过程案例展示 来访者失约的行为模式 咨询师的情绪觉察 三角关系 文化身份认同 理论取向与组织指导政策 第三章 常见督导议题的处理 督导实践的机构 重要的受督者特征 来访者概况 对受督者学习任务的初步评估 督导协议 对受督者学习任务的后续认识 督导策略和学习任务 阶段1:受督者个人价值观与来访者需求的冲突 阶段2:面质受督者的焦虑 阶段3:挑战咨询师的反移情 阶段4:处理受训者的阻抗 阶段5:规划受督者的个人成长——教学还是治疗? 小结 对督导的个案概念化 第四章 SAS模型在督导教学中的应用 督导师的胜任力 教导督导师 受督者 来访者 实践设置 教学过程 督导会商案例 第五章 未来方向与结论 关于SAS模型的结束语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喜欢读"督导的系统方法(万千心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间游戏 7.7

像我们一样疯狂 8.8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9.0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9.3

SAS模型真的是一个很精炼的督导工作框架。咨询经验丰富的咨询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督导,需要考虑受督者的特点,对咨询关系和督导关系中的平行过程保持敏感性,这些都是知易行难,需要练习的。这些练习,会助长一种新的视角,而这个视角也有利于督导者的自我迭代,间接地提高督导自己的咨询工作胜任力。

从系统角度讨论督导,比较少见的将组织纳入的督导书,同时第三四章的案例部分让我觉得很有帮助

督导学习第二本,SAS模型确实一图胜千言,这一本属于督导师案头书,一定会常看常新。

译者序 在我完成《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精要》(Supervision Essentials for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Based Supervision)的翻译之后,编辑询问我是否对翻译丛书中的另一本——《督导的系统方法:临床督导精要》(Supervision Essentials for a 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感兴趣。一开始我有些犹豫,但概览全书后,我接下了任务。

督导的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SAS)模型和更为中国督导实践者所熟知的伯纳德(Bernard,1979, 1997)的区辨模型(discrimination model)一样,属于督导的过程模型,源于对督导的教与学和关系过程的兴趣,旨在观察和研究督导过程本身。区辨模型协助督导师区分与受督者的不同互动方式,SAS模型则为督导师探索督导过程提供一张“路线图”,帮助督导师在遇到困难时提出正确的问题,而非直接指导督导师应该做什么。

概览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的图表(认知心理学也证明,相较于文字,我们的视线总是先聚焦于图片)。

在本书中,图1.2(见p.21)可谓是最关键的一张图。它展示了SAS模型的七大维度及影响因素,其理论依据是作者伊丽莎白·L. 霍洛韦(Elizabeth L. Holloway)对督导过程与效果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所进行的全面综述和聚类研究。在SAS模型中,处于核心的是关系维度——督导关系;处于左右两翼的是“人”的维度,即督导师和受督者;处于下方的两大维度是“过程”维度,即督导师的功能和受督者的学习任务(对应于同侧两翼“人”的维度);处于上方的两大维度是“情境”维度,即组织和来访者——它们作为“情境/背景”,会影响督导关系及教学策略和任务(即过程维度)的展开。除了处于核心的关系维度,其他六大维度下又分别罗列了五个影响因素(或称为子维度)。对这些维度和因素的详细介绍可见第一章。

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去看图1.2(即SAS模型):从“静态”视角看,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督导过程诸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动态”视角看,我们可以看到诸要素(无论是主维度还是子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对核心——督导关系的影响。

然而真实的督导实践,往往不是围绕督导关系,而是围绕咨询工作的教与学进行的。这也是本书中的图1.3(见p.38)想要呈现的:督导双方教与学(受督者的学习任务和督导师的功能)的互动过程。SAS模型将督导理解为督导师和受督者共同完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受督者实现专业成长。作者鼓励我们将图1.3想象成一个舵轮,把受督者的学习任务放置在内圈(根据督导会谈的特定时刻和情境,辨明当前的学习任务),然后转动外圈,选择对应的督导师功能(或功能组合),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图1.3可以帮助我们聚焦于实际发生的督导过程,对受督者的学习需求和督导师的教学性干预进行系统评估,帮助督导师发现困扰特定督导会谈的重要主题;也为督导师提供了一个框架,以选择有助于受督者发展的督导焦点和督导师角色或功能。

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具体的督导案例,展示了真实的督导过程及SAS模型在其中的运用。我们可以在这两章发现很多图1.2和1.3的“简化版”,它们呈现了作者(也是互动中的督导师)在特定时刻的督导焦点,以及她认为当下最重要的受督者学习任务与自己所应采取的督导策略和行动。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她做选择的理由,而读者也可以运用SAS模型,思考自己是否会选择不同的焦点、角色和任务,做出不同的干预。

第四章围绕督导教学,先介绍了督导师应具备的基本胜任力及其在SAS模型中对应的要素,然后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和示例来帮助督督导师 指对受训/新手督导师的督导实践进行督导的资深督导师。和新手督导师提升其胜任力水平。读者可以尝试进行这些练习,并结合SAS模型,设计更多、更适合自己和受训者、更适应中国督导情境的练习。

作者在最后一章展望了督导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也邀请读者运用和改良SAS模型。最后,她以一段特别感人的话作为本书的结尾。在此我恳请读者允许我将其摘录于下。

尽管我努力捕捉SAS模型,想将其置于纸面,但我无法捕捉到在互动氛围中学习时所进行的对话、澄清和演示之中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感也可以说是督导的本质。最好的督导发生于一位有才华的督导师和一位投入的学生之间的创造性时刻。尽管存在“督导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的普遍信念,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努力创建一种方法,以指导督导师理解教学原理,学习督导技能,并创造性地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每一位学习者。(Holloway,1995,pp. 180-181)

最后,我想要感谢“东方明见” “东方明见”是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简称,由心理学家江光荣教授创立,是以培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为其提供职后教育为目标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和我的导师江光荣教授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让我在临床督导专业之路上顺利前行,才能与此书结缘。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及编辑对我的信任、耐心和帮助。自2003年考研起,我就一直非常喜欢和信赖“万千心理”的专业书籍,也希望本书和“临床督导精要丛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本书翻译如有错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译者邮箱:15660331@qq.com)。

李丹

2023年12月于邛海湖畔

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精要(万千心理)

作者: [美]卡罗尔·A. 弗兰德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译者: 李丹 出版年: 2023-12 页数: 224 定价: 66.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8441952

内容简介 · · · · · · 胜任力模型是美国心理学会官方推行的督导模型,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个模型旨在帮助督导师和受督者有系统、有计划地审视和评估受督者的专业胜任力发展水平,帮助双方澄清彼此的权责和期待,明确督导的关注点和重点,指导督导过程,使督导更加有效。本书不仅面向希望学习胜任力模型的督导师,也面向希望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胜任力的咨询师以及正在接受临床督导的受督者。

作者介绍

卡萝尔·A.弗兰德(Carol A. Falender)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心理协会教育培训分会主席、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教育事务督导工作组主席,曾任APA理事会和APA第17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督导培训项目部联合主席。

爱德华·P.谢弗兰斯科(Edward P. Shafranske)

心理学教授;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委员;常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及欧文分校为精神科实习医生项目授课;一直积极参与临床督导,并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实践。

译者介绍

李丹 四川大学精神分析方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人本主义方向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心理师(X...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的基础 第一章 基础和原理 第二章 开展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与最佳实践 第三章 案例演示:一次督导会谈的逐字稿节选 第二部分 核心胜任力及其在督导中的应用 第四章 多元文化与多样性 第五章 处理个人因素、回应性与反应性 第六章 确保法律、伦理和规范方面的胜任力 第七章 专业胜任力不达标的受督者 第八章 督导师养成与精进 第九章 临床督导的变革 附录 “胜任力基准参照表”思维导图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心理动力学治疗督导精要

作者: [美] 琼·E. 萨奈特(Joan E. Sarnat)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Supervision Essentials for a 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译者: 胡君滔 出版年: 2023-12 页数: 24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8446193

内容简介 · · · · · · 在督导中,“传授智慧”是否总是有效?

除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理论化的教学外,还有什么方式有益于受督者的学习?

当治疗中的平行现象出现在督导中,督导双方卡在活现里时,如何“破局”?

受督者是否可以在督导中讨论对督导师的感觉?而督导师如何回应,才不会打破“教学和治疗”的边界?

如何判断受督者的个人困难是否影响其临床工作?

……

在指导“治疗”这样一项被弗洛伊德形容为“不可能”的工作时,督导师难免遇到许多困惑。针对上述种种,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资深督导师琼·E. 萨奈特,给督导师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性的视角:从关系层面与受督者进行工作。她指出,如同在治疗中一样,关系也是督导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动力会沿着督导三方(即来访者—受督者—督导师)上下流动。督导师所要做的工作,是创造一种安全的人际环境:这种环境以受督者为中心,能够涵容受督者的脆弱性和服务于成长的退行,让受督者可以看见与承认自身的冲突和阻抗,使督导双方都可以对督导关系、临床关系有更多感受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萨奈特的督导方法如何不同于“经典模型”——无论是督导师对其知识和权威的看法,关系模型的督导所关注的材料内容,还是督导师的参与方式。我们会从扎实的研究文献中,了解支持关系模型有效性的证据;也会透过生动的督导对话片段,看到关系督导师如何实际开展工作。我们还会思考督导中的常见议题:如何处理受督者的个人困难、如何处理督导双方的差异,以及敏感地对待伦理和法律议题......充分领略作者从近40年的督导经验中凝结的智慧。

最后,这本书本身也为督导师和受督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心智/容器。它是敞开的,使我们得以看见、接纳督导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并允许消化和反思。对于督导师而言,这样的思考必定会带来更多对督导这门艺术的体悟;而受督者则可以对督导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督导方式。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督导精要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著名督导师琼·E. 萨奈特开创的督导方法——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一如其名,该方法立足于主体间模型,将督导关系置于首要位置,而督导联盟则是督导取得效果的基石。作为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督导师,萨奈特提出,督导师应该创造一种人际环境、一种工作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督导双方能对督导关系中此时此地发生的事进行体验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够加深受督者对个案的理解,更能够促进受督者整体上的专业成长。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琼·E. 萨奈特(Joan E. Sarnat)

心理学博士;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个人执业;美国心理学会、国际关系取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协会以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从事心理治疗督导、带领案例讨论会和个案会商小组将近40年,与玛丽·盖尔·弗劳利-奥戴(Mary Gail Frawley-O'Dea)合著有《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一书。

译者介绍

胡君滔

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系统接受中挪、中英和中欧等精神分析项目训练,并担任上述项目口译及笔译;参与数百万字的精神分析文献及著作翻译。

目录 · · · · · · 引言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起源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关系模型的发展 治疗模型和督导模型的关系 我是如何开启督导的关系模型的 本书读者 本书内容概述 第一章 基本维度 维度1:督导师对其权威性的看法 维度2:督导中讨论的材料的性质 维度3:督导师的参与模式——在督导中使用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 用一个关系模型的督导片段说明三个维度 结语 第二章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的有效性证据 精神分析督导研究文献 咨询心理学督导的研究文献 心理动力学治疗研究文献 教育与认知心理学研究文献 神经科学研究文献 结语 第三章 督导方法和技巧 关系方法和技巧的特点是什么? 关系督导师的几种典型方法 案例讨论会:团体督导 结语 第四章 示例:督导逐字稿选段 受督者 被督导的治疗 逐字稿之前的讨论 逐字稿开始 督导前由督导师引发的活现 回到逐字稿 逐字稿之后:督导会谈的最后几分钟 之后 结语 第五章 常见督导议题Ⅰ:对受督者的“困难”进行工作 一般性困难:服务于学习的退行 受督者的中度困难 当受督者的问题更为严重时 结语 第六章 常见督导议题Ⅱ:处理差异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如何支持咨询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胜任力 关系精神分析对处理差异的贡献 关系精神分析师如何处理差异 结语 第七章 常见督导议题Ⅲ:对法律与伦理议题的工作 关系督导师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关系模型的价值观如何支持督导师的伦理实践 对权威的关系建构:作为一种伦理力量 结语 第八章 未来的方向 对拥抱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的阻抗 拥抱技术:音频和视频录制 新的可能性 拓展研究 结语 附录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阅读材料列表 参考文献

译者序:成为一名督导师的心路历程

我非常幸运,翻译这本书时我正在接受“中挪项目”督导组的培训,而恰好我的督导师(以及督督导师)伊娃·玛丽亚·菲特格(Eva Maria Fitger,丹麦精神分析协会前任主席)就是一位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师,我从她那里开始学习并能够深入理解关系理论,也从她那里学习如何在督导关系的层面上与受督者进行工作。有一段时间,我们在督导的督导中的讨论,几乎与受督者带来的临床案例相关甚少,而主要集中在督导关系的探讨上,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同时是受督者的个案所带来的平行现象。

精神分析工作之复杂、学习之艰难一部分体现在,除了日常咨询工作、写案例报告、参加个体和团体督导之外,如果你开始学习如何成为督导师,那么你还要写督导的案例报告,和个体督导师进行督导的督导,以及参加团体督导来探讨督导个案……成为督导师并没有让工作变得更轻松呢!

在进行督导的过程中,有让我获得成就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充满挫败感的经验,这些都更加让我从体验层面上确认了书中所述:关系是督导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如同治疗一样,关系和督导联盟是成功的基础。关系决定了受督者是否能感觉安全,是否能从督导师那里收获知识和成长,否则任何给予也许会被体验为评价性的、迫害性的东西,统统被拒之门外。

而本书中的每一章,读来都会让我感慨:这不就是我走过的每一步吗?书中内容也给了我一些安慰——不只是我一个人遇到这些问题,前辈们都走过同样的道路,遭遇过同样的挫折。还有一些我在刚开始做督导时并没有意识到的隐晦问题,比如,有的受督者会无意识地想把督导变成个人体验,而有时候受督者在督导中的自我暴露也可能是一种阻抗;再比如,越是表现得顺从的受督者,越容易压抑着一些对于督导师的不满……在我开始学习督导的时候,还没有关于精神分析督导的中文版书籍,督导培训中的学习材料也很有限,因此我在摸索过程中踩了很多“坑”。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获得更多关于督导的知识,避开我踩过的“坑”。

督导师应该为受督者提供什么? 新手督导师可能会踩的第一个“坑”是——特别想给受督者提供很多东西,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临床技术,或是情感支持。这种想当一个好“奶妈”的冲动——无论是来源于助人、利他的动力,还是自恋——都有可能成为阻碍督导关系的因素。这是一个挺反常识的结论,因为我们通常都会觉得:来做督导不就是为了学到更多东西吗?而我在和很多受督者探讨他们之前的督导是什么原因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时,有时他们的答案会令我惊讶:“因为之前的督导师说得太多了”,或者“督导师总是讲太多知识性的东西”。我听完这样的答案,如醍醐灌顶,因为我就是一个可能会“说很多”的督导师!或许是因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饥渴,我希望督导师可以说很多,恨不得让督导师把整个个案的来龙去脉、来访者的心理发展过程、概念化思路、工作的方向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样我就可以“暴风式吸入”这些知识,获得满足。我也确实遇到过这样的督导师,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每一次都“吃得很饱”。可能我是一个思想上比较懒散的人,通过不断地听督导师说、听别人说,过了好几年懵懵懂懂的时光,然后终于在某一天,我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案思路。所以我在做督导师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受督者,但同时我也总是反思,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我是否在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是否干扰了受督者自己的思考?以及这真的是受督者想要的吗?

本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督导师需要思考的主题:要给受督者他需要的东西。所以在督导开始时,我们需要和受督者进行商讨——你想从督导中获得什么呢?并且在督导过程中,我们要定期与受督者进行回顾——我们正在做的工作符合你一开始提出的需求吗?符合你现在的需求吗?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有时受督者自己也难以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此时,督导师需要对受督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做出判断:受督者是新手,还是处于中间水平,或者已经是经验很丰富的咨询师?处于不同阶段的咨询师对于督导的需求是非常不同的。新手需要更多直接的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初始访谈、如何构建治疗框架、如何评估,甚至如何倾听及提问等。如果和新手做太多过于开放的探讨,他们反而会更加焦虑,更容易感到无能、无助。而处于中间水平的咨询师已经没那么焦虑了,他们的问题可能会更多聚焦于概念化的理解、如何更好地整合理论与实践以及对于治疗过程和移情–反移情的讨论。而和高阶受督者的工作,除了关于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技术的讨论,还可以加上对于督导关系中的此时此地的探讨,从而进一步提升受督者在情感和关系层面的能力。这些方面都需要在督导开始时和受督者协商,以达成一种共识——这是督导的契约。

放下全能、权威的督导师身份 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是,成为督导师本身是对我们的咨询师职业生涯的一个巨大认可,也帮助我们暂时摆脱了咨询工作中很多的无力感和不确定性、很多的“不知道”。成为督导师就像终于可以站在一个有力的、“知道的”位置,而现在处于无力感之中的就是坐在我们面前的受督者了。所以,接受督导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面对那种“我好弱小无知,面前的督导师真是强大全能”的感觉。这又是一个很容易踩进去的陷阱!

作为咨询师,我们很难在咨询中承认困惑的感受,尤其是在来访者面前承认:你现在说的东西给我一种很困惑的感觉。这多尴尬!作为督导师就更难了!在这方面,我的督导师们经常给我做出亲身示范,他们会坦诚地说:“我感觉很难跟上这段材料”“因为我们现在是在那个场域之外看发生了什么,所以会更少受到场内情感的冲击”……所以我也经常警醒自己,要放下全能感,督导师也不是全能的;也常常告诉受督者,如果我在他所处的情境中,也许我也会做得差不多。这不是安慰的话术,不是技巧,而是事实,尤其是对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工作。在这种注重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中,咨询师往往要先被拽入某种戏剧情节之中扮演某个角色,也只有先“演”完了,才能看到来访者这出内心戏究竟是怎样的。当然,要放下全能感和督导师的权威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之所以开启督导的工作,也是因为内在有“好为人师”的动力,所以被攻击时自恋上难免受到冲击。但是,总要提醒自己去容纳这些部分并进行反思。这才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本质。

非权威性的督导师角色是关系督导模式非常重要的维度之一。与之相关的是对督导关系的关注,对受督者体验的敏感性,以及对负面表达的开放态度。作者琼·E. 萨奈特(Joan E. Sarnat)提醒我们,受督者更希望由督导师指出冲突的存在,因为他们过于不安而不敢开口。督导师也需要敏锐地觉察自己的反馈或建议是否会让受督者受伤。如果督导过程出现了任何困难,不能仅仅认为这是受督者个人的问题,也要考虑督导师自身是否也造成了影响。这种和临床视角相符的督导被称为“过程一致的”督导,即:怎样看待临床关系,就怎样看待督导关系,以身“示”法。就像小孩子如何学会待人接物,不是听父母怎样说,而是体验父母怎样做。

督导关系的复杂性 督导中的平行现象可能会变得特别复杂,从来访者—治疗师/受督者—督导师,或者从督导师—受督者/治疗师—来访者,会有很多重叠之处,有时会让思考变得格外困难,难以厘清。

有时,受督者陷于对来访者的反移情中,并将困难体验引入督导关系。此时,督导师若仍然以患者为中心,想要让受督者明白如何与患者工作,这样的教学反而起不到效果,因为它与受督者当下的心理状态不匹配。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用自己的督导片段更生动地向读者呈现了这个过程,让我深受触动,也再次让我体验到:读理论让我“知道”,但是实际的互动和鲜活的例子更能激活我的感受,让我“从感受上理解”。同时,这帮助我反思自己的咨询工作,思考自己在哪些时刻被反移情和活现裹挟而无法动弹。看着作者在督导中如何帮助受督者从对抗状态达成转化,我仿佛也接受了一次督导,也对自己当前陷入困境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就像是在团体中看着同行汇报个案并获得督导师的帮助一样,阅读关于督导过程的内容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有时,督导师的内在脆弱性被平行过程激活,也可能会导致见诸行动,让督导师放弃工作,变得无法涵容。我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但我的督导师安慰我,表示她也经历过。但是至少,我们自始自终没有停止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关系层面上进行督导工作,要比单纯是教学性质的督导,或者以个案为中心(只谈论案例)的督导方式更艰辛,也更具挑战性。因为与受督者谈论督导关系会唤起更多强烈的情感,督导师需要直面受督者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而督导中的张力往往也会变得更大,会让督导师担心如何把握教学–治疗的边界。在这样的督导工作中,要思考的层面和内容都变多了。但是我依然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督导工作,因为这更能在体验的层面上帮助受督者学习。由于我自己在接受督导的过程中获得了这种言传身教的体验性学习,我希望把这种更有效的督导方式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需要遵守督导的伦理原则,在开启这样一段体验性的学习旅程时,必须获得受督者的知情同意。让受督者了解,在督导过程中,除了对于个案的讨论外,我们也会谈论督导关系。另外,对于面对这种督导方式的阻抗,作者在书中亦有提及。

教学与治疗的边界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督导中表达感受,并进行自我暴露(包括督导师和受督者)?有很多受督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最近生活上遇到了一些事情,影响了我的咨询工作,那么这些适合在督导里谈吗?受督者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多了,踩过了界。另一种相反的反应是(无意识地)企图把督导变成个体咨询,甚至提出:我今天不想谈论个案,我就想谈谈自己可以吗?

那么,教学与治疗的边界究竟该如何把握呢?

我先分享我和我的督导师工作的体验。有一段时间,我也因为生活动荡,感觉自己对个案的容纳能力降低了。在督导中谈到这些时,我甚至忍不住哭了。我感到有些尴尬,慌忙道歉,毕竟督导师不是我的治疗师。但这时,督导师告诉我,that抯 okay(没关系),不需要为了情感的流露而感到抱歉,我们做的本身就是关于情感的工作。由于我的依赖性(或者说是信任),我也任由督导师把握我可以表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把话题引向个案的讨论。那一节督导到底对个案做了怎样的讨论,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督导师对于我的情感回应,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让我更接纳自己的感受,更相信自己在咨询中的真实情感反应,并且学会了,如果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类似场景应该如何处理。

作者对于“教学–治疗边界”的问题是这样回答的:“我相信,只要督导师仍然专注于受督者的专业发展,督导师就不会打破教学–治疗的边界。”只要受督者对这种工作方式已表达知情同意,那么,“当有些东西在受督者与患者及与督导师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时,督导师使用临床理解对受督者的心理进行工作,并不违反伦理原则”。当然,督导师还要关注,“需要开放多大程度的脆弱性和什么样的脆弱性;有时,当督导师觉得受督者陷入个人议题,已经超过了必要的程度时,她会设定一个限度”。而有的情况下,如果受督者总是说“这是我的个人议题,我会带到我的个人体验中去讨论的”,这句话乍听之下非常正确,但也可能挡住了一些思考。精神分析艺术的问题没有简单的“1+1=2”的答案,需要督导师进行综合考量。

督导的困难 本书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探讨了督导中的一些困难议题,包括受督者自身的议题、伦理与法律的议题以及文化差异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内的文化差异要比美国的多元文化差异简单一些,毕竟国内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种族间的冲突相比,有些“小巫见大巫”了。但确实,我们是比较缺乏咨询中的多元文化思考这一课的。在美国的咨询基础课程中,对于多元文化的思考是一门重要课程。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一些“想当然”的时刻。

对于伦理与法律议题,把握大原则其实不难,困难的是各种细枝末节的处理,以及移情–反移情在其中的作用。比如,很多受督者都知道应该遵守咨询设置,但有时却难以拒绝来访者的要求。所以在督导中,我们要更多地帮助受督者思考,咨访关系中发生了什么。而随着互联网生活变得无孔不入,咨询师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咨询师应该了解如何保护自己。

在所有的困难之中,受督者自身的议题是最难工作的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用于定义受督者困难程度的连续谱系。“在这个连续谱系的一端,是具有基本胜任力、情绪健康的受督者,他们在与患者和督导师接触时,会偶尔与自己的人格发生冲突。关系督导师以‘服务于成长和学习的退行’来界定这种一般性的受督者人格问题的出现。处于连续谱系中段的是有中度困难的受督者……如果没有持续的、足够好的督导的帮助,他们无法摆脱这个困境。在这个连续谱系的最末端是具有非常严重的、长期性内部问题的受督者……根据定义,这种程度的困难在督导中无法完全解决,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督导师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受督者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视角。

团体督导 除了个体督导,本书也谈到了团体督导的问题,二者的工作方式略有不同。在督导培训中,团体督导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稀少。我带领团体督导的经验,一开始完全基于我多年来为团体督导进行翻译的经验。在翻译的同时,我亲身体验了不同的督导师如何带领和组织团体讨论;如何鼓励团体成员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何容纳案例可能给团体带来的情感浓烈的平行现象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教授理论和技术;等等。

我从一些督导师身上学会坚定与开放,关注关系层面上的实质内容;从一些督导师身上学到直接的力量,学会如何让组员练习特定的技术,比如移情诠释;从一些督导师身上学到如何在团体督导中整合理论和实践;从一些督导师身上学到如何在以教学为目的的团体督导里深化组员对于理论和案例的理解,达到情感的深度;还有一些督导师充满热情、对组员不吝赞美,在对于人的理解以及理论和技术的指导方面,可以达成很好的平衡。这些学习经验都让我在自己开始带领团体督导时仿佛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至少我很清楚团体工作的流程,以及如何开启团体的讨论空间。这真是做翻译的绝妙好处!

由于我带领的团体都是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项目中的案例团体督导——也如同书中所说,这样的团体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参与者也以新手咨询师为主——我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组员整合理论与实践,而在促进团体在此时此地对于无意识材料的使用方面还是稍欠火候。我也期待着自己在团体督导工作方面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说,关系取向的团体督导师应该理解团体,而想要更好地带领团体督导,学习团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技术使用的思考 当然,由于本书的创作已经有些年头了——那个年代还在使用磁带,录像设备尚未普及,也有很多关于督导的思想可能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带着辩证的思维看待这些部分。例如,对于录音及录像的使用,对于日益更新的技术,我们应该抱以怎样的态度,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的督导师是不建议录音的,她的理由也说服了我:通过回忆稿思考咨访之间的互动过程(经过咨询师主观的改编),就和通过来访者报告的梦境内容(通过来访者的意识进行了改编)体会来访者的内在世界是一样的路径,客观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感受。根据50分钟的督导录音誊录的逐字稿一般近20页,一节督导是很难讨论完的,督导双方甚至容易迷失在细节之中,看不到来访者的表达形式和互动特点;这样做也有一股脑地把未经消化的材料全部丢给督导师、让督导师代为思考之嫌。另外,训练自己回忆的能力,也能同时锻炼我们的“第三只眼”:不只是听到来访者说了什么,自己说了什么(内容),也要拨出一部分余力看到双方如何互动,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这是对于非言语信息的观察。而且,在以前没有转录工具的时候,听写录音也是一件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所以我很自然地接受了督导师的建议。

现在,由于技术过于先进,甚至在录音的过程中,录音已经同步被转录成文字稿,因此受督者自然更愿意选择呈报录音稿,而不是耗费额外的心神去回忆。有时候,回忆是如此痛苦,不能如事实般呈现对话和过程,甚至记忆就像混乱的碎片,让人找不到串联的线索。这些都令咨询师们感到痛苦。这时候,技术真的帮了大忙!而作者也提出,督导师需要认识到,了解受督者的真实工作情况也很重要。有些困难是个体的盲区,受督者自己是无法看到和说出来的。因此,我现在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也许一个咨询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手段。我希望自己也能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提醒自己更坦诚地和受督者讨论这一点。

以上内容既是对于本书中的督导要点的总结,也是根据我自身的督导学习和实践经验做出的总结。随着本书翻译的进行,我不断审视着自己的督导工作,上述两者相互呼应,并且成了我的督导备忘录,我可以时不时地拿出来提醒自己。毕竟,人无完人,学无止境;即使成了资深的督导师,自己的个案工作有时也需要督导师或者同辈的探讨、旁观的视角。咨询工作永远不是一项单打独斗的工作,所以督导工作也会成为一个专业咨询师整个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辅助。

另外,本书聚焦于关系取向的督导,自然也和精神分析其他流派的督导方式有所不同,大家也可以相互对照、各取所需。诚然,正在学习如何成为督导师或正在进行实践的督导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此外,我认为,对于很多受督者来说,本书也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它可以帮助咨询师们思考自己希望从督导中获得什么样的帮助,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督导师。

最后,我想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从参与书籍的翻译到成为主译,最后能够独立翻译一整本书,陪伴我走过了作为一个译者的成长之路。我也从最初小心翼翼、逐字逐句地翻译,生怕遗漏了一个词的状态,转变为能够比较灵活地意译,更多考虑易读性和阅读的流畅性。虽然译文还没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但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不管是从教学、督导的角度,还是翻译的角度,我都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易于理解的学习材料,尽量减少英语思维式的翻译,让精神分析的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痛苦。译文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胡君滔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