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A Perilous Calling: The Hazards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心理治疗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潜在的风险。心理治疗是一项复杂且微妙的工作,治疗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处理与患者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以及面对患者带来的各种心理、情感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心理治疗师可能会面临以下一些风险:

职业倦怠:长期接触患者的痛苦和问题可能导致治疗师自身感到疲惫不堪。 情感负担:治疗师在倾听和支持患者的过程中,可能会承受较大的情感压力。 伦理困境:在处理患者信息保密性、边界设定等问题时,可能遭遇伦理上的难题。 法律风险:不当的治疗行为或疏忽大意可能会引发法律责任。 个人安全:极少数情况下,治疗师的人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此书可能是为了帮助心理治疗师了解并预防这些潜在的职业风险,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有效地服务患者。如果你正在考虑阅读这本书或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建议深入研究书中的具体内容来获得更详尽的信息。

危险的心理治疗

作者: 迈克尔·B.萨斯曼(Michael B.Sussman)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作名: A Perilous Calling:The Hazards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译者: 高旭辰 出版年: 2016-9-1 页数: 311 定价: 64.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2015393 豆瓣评分 8.2 24人评价 5星37.5% 4星45.8% 3星12.5% 2星4.2%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过多接触他人遭受的精神和情绪折磨会导致什么后果?

从事心理治疗会对健康、成熟的人际交往造成什么妨害?

是什么导致心理治疗师成为行为障碍高发人群?

心理治疗师真的更容易变成精神病患者、瘾君子、酒鬼、工作狂或者自杀者?

中国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正处在一个很好的时机,能够借鉴我们西方曾犯下的一个巨大错误:过久地忽视心理治疗师本身。

——迈克尔·B.萨斯曼

《心理治疗师的动机》作者迈克尔·B.萨斯曼博士

携近三十位资深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社会工作者

详细回顾从业历程,真诚讲述亲身经历,深刻反思工作得失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B.萨斯曼(Michael B. Sussman),心理学博士,门宁格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临床心理学家。曾任Codman Square卫生中心临床督导师,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讲师。著有A Curious Calling: Unconscious Motivations for Practicing Psychotherapy。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译序 参编者 序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篇治疗师的个人发展 第一章消逝的宣告 第二章身处战场的治疗师 第三章对你的患者倾听,对你的孩子叫嚷:心理治疗和为母之道的接合点 第四章老年心理学:年高德劭的人如何让我们变得敏感脆弱 第五章身为患者接受无限期治疗的治疗师:一个并列前行的过程 第二篇治疗师本身的微恙 第六章有性格缺陷的治疗师的心路历程 第七章关于对生活的病理化倾向:心理治疗师的弊病 第八章克服身体羞耻感:我的来访者以及我本身 第九章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同时接纳自身的疾患 第三篇情绪上的影响 第十章团体引导者之羞耻感的当众表露 第十一章未曾预料的邂逅:曝光的仙境巫师 第十二章AIDS:治疗师的历程 第十三章生命线 第四篇临床上的两难困境 第十四章镜子中的裂纹:当精神科医生为医生及其家人提供治疗 第十五章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反移情的两难困境 第十六章治疗师如何面对患者无穷无尽的诉求 第十七章诊治自杀患者的风险 第五篇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 第十八章“我不认为我在说汉语” 第十九章被掠劫的职业生涯 第二十章作为屠龙者的治疗师:面对产业化的心理卫生服务 第二十一章在管制性医疗环境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女性治疗师和对新范式的求索 第六篇治疗师的恢复 第二十三章预防:避免倦怠 第二十四章精神自性:它在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维系职业自我:与资深心理治疗师的对话 后记

最起码是很棒的尝试,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师可能存在的危害

不好看。有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吧,但大体类似于沙砾里挑小米。整本书不系统,类似一本杂文集,很多观点都论证的很不清晰。刚买来就想卖掉了。

零零碎碎的一些个人感悟,小故事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讲了心理从业者可能遇见的各种危险,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确实心理咨询很危险,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我看了很久,主要因为总是引起我很多感受,难以持续看下去,虽然是写咨询师的,但是很多感受也是共通的,从中也可借鉴很多应对困难的方法。

体裁类似论文集,内容的收录标准比一般科普要严谨一些,趣味性也比一般科普要低一些。受众主要是心理治疗界的临床工作者与研究学者,显然不是为我这样的圈外“一般读者”而写的。内容主要是“在治疗师一方讨论反移情”。大部分章节虽然按理说应该是事不关己,但也难免会让我时不时想起身为“病人”的自己、某些病友、我的咨询师与治疗师,与及一些像《扪心问诊》之类的美剧。这个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版本是原书的第一次汉译,个人感觉翻译不算好,佶屈聱牙的,但也算勉强可读。强烈推荐给临床人士;一般读者则可读可不读。

《危险的心理治疗》:泅行深渊、艰难自渡的渡人者自白

我们通常知道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有很多显性或隐匿的冲突和危机,却不知道作为处理这些问题的治疗师本身,也会面临同样复杂严峻的情感挑战,甚至由于角色本身的设置等原因,还会面临更为棘手甚至致命的法律和伦理危机。

有这么多的问题……很少被提及:“你如何处理对来访者的爱慕或者欲望?你如何应对愤怒、厌恶或者怨恨?你如何在敞开心扉和自我保护之间寻找平衡?你如何处理积极或消极的反移情、治疗停滞或者提前结束所带来的情绪反应?当无法帮助痛苦之中的人时你如何应对,你又如何处理自杀患者所引发的焦虑感?当你不可避免地失去那些令你深深牵挂的患者时,你如何应对那种哀婉并从中走出来。”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师中抑郁指数很高。还有人发现心理治疗师与一般人群相比自杀风险更高。治疗工作对治疗师的其他负面影响,还包括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机能。

心理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助人的光亮背后暗藏汹涌的危险,处理不好,随时反噬自身。

本书由二十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共同编写完成,内容包括——

治疗战争创伤的考验,面对年老和死亡的脆弱敏感;治疗师本人性格缺陷、未能处理的羞耻感、身体健康状况在治疗中的影响以及对生活病理化的倾向;治疗中的羞耻感的表露,与恶性病人和高自杀风险病人工作的复杂和挑战;…以及诉讼风险、事业危机和职业倦怠。涉及咨询师个人成长、自身缺陷疾病、情绪冲击、道德困境、职业困惑和自我恢复等部分。

书中的话题很多都是非常严肃和令人不安的,但各位咨询师作者有勇气去面对这些困难而棘手的问题,真诚开放,开诚布公地袒露自己最脆弱和隐秘的方面,彰显了极大的成熟和勇气,让人颇为敬佩。

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能代入作者的角色,去体会其中的艰辛困顿,也能体会坚持在这样一份甘苦只能自知的职业背后咨询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比如治疗战争创伤的咨询师,需要经历同样的创伤体验并自己完成“启蒙归来”的“英雄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治疗对象,成为支持和欢迎他们归来的现实力量;

比如服务艾滋病人、提供其心理支持的咨询师,需要随时面临生命残酷的逐渐消逝,需要在自己无能为力的局限性中依然坦诚地面对坚持;

以及所有咨询师终极噩梦的自杀干预失败,尤其是面对由严重人格障碍引发的对人对己随时不可遏制的“毁灭倾向”。险恶的治疗过程、恐怖的移情反应、对治疗节奏、安全设置的挑战反抗甚至对咨询师其他病人、咨询师家人和咨询师本人人身安全的现实威胁…

这种“要不是念及上帝的仁慈,我绝不接手”的案例,对普通人而言无法面对的恐惧,很多咨询师却实实在在地坚持了数年…

看到真实的案例记录,你会更加认识到心理从业人员所承受的压力负担和风险。而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帮助来访者树立的坦诚和开放,却很少在自己身上可以实现。职业中的种种禁忌和难言之隐,没有受到社会甚至他们自己应有的重视。很多咨询师不愿承认压力,也无法从同事和行业协会获得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了解行业中的诸多风险——临床实践以及伦理、法律、情绪方面的,有助于打算入行的人们知情决策;也有助于已经开业的咨询师印证确认自己顾虑和冲突的正常和普遍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关怀自己,将危机和风险转变为成长和成功的良机。

从事心理治疗总是会唤起不安之感。 我们飞翔着想要够却够不到的东西,我们只能跌跌撞撞地去够到。蹒跚而行并没有错。

弗洛依德: 抛开他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抛开他作为人类的同情心,将自己的精神力量集中于唯一的目标,即尽可能熟练地完成手术。 心理咨询也一样,要做到中立节制才能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然若卷入,则会忽略客观,沉浸在自己身上那就不能更好帮来访者。 如同外科医生不会帮他们的家属特别是至亲做重要手术,即使他技术再好,站在手术台前,他会有很多杂念,手术能否成功,万一……。 咨询师并非说没情感或情感隔离,如外科医生并...

危险的心理咨询

作者: [美] 麦克尔·B·瑟斯曼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 高旭辰 出版年: 2009-11 页数: 284 定价: 38.00元 丛书: 德瑞姆·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丛书 ISBN: 9787807455660

内容简介 · · · · · · 《危险的心理咨询》是麦克尔·瑟斯曼憎士送给中网同行的礼物。作为国外最新、国内唯一一本关怀心理咨询师的好书,它将为我国的心理咨询帅们提供借鉴和反考,幸运地避免重复西方同行曾经犯过的一个巨大的错误:长期地忽视心理咨询师本身。

如果您是(或即将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阅读此书:您将学会如何更好地关爱自身。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关怀也是对患者最好的保护。

如果您不是专业人员,作为心理治疗帅的患者、朋友或者家人,阅读此书,您将对这群复杂而又独特的人有史深刻的理解。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A Perilous Calling: The Hazards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作者简介 · · · · · · 高旭辰,男,山东临沂人。现任教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认知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隐社会认知。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心理学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翻译著作7部。

麦克尔·B·瑟斯曼(Michael B.Sussman),心理学博士,是一名在波士顿从事私人开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临床讲师和位于Dorchester的Codman Square卫生中心的临床督导师。本书是他与另外27位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咨询师共同编写完成的。

贺岭峰,男,心理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特殊岗位人员心理训练、压力管理、婚姻家庭隋感问题咨询等。著有专著《看你看你——袭击心灵大厦》、《怪找陉我——推倒教育迷宵》、《爱她恨他 吹落幸福面纱》、《福由心生》和译著《人类的性存在》、《军事心理学》、《心理催眠术》等。

目录 · · · · · · 参编者 序言 中文版序言 译序 致谢词 导言 第一篇 治疗师的个人发展 第一章 消逝的宣告 第二章 身处战场的治疗师 第三章 对你的患者倾听,对你的孩子叫嚷:心理治疗和为母之道的接合点 第四章 老年心理学:年高德劭的人如何让我们变得敏感脆弱 第五章 身为患者接受无限期治疗的治疗师:一个并列前行的过程 第二篇 治疗师本身的微恙 第六章 有性格缺陷的治疗师的心路历程 第七章 关于对生活的病理化倾向:心理治疗师的弊病 第八章 克服身体羞耻感:我的来访者以及我本身 第九章 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同时接纳自身的疾患 第三篇 情绪上的影响 第十章 团体引导者之羞耻感的当众表露 第十一章 未曾预料的邂逅:曝光的仙境巫师 第十二章 AIDS:治疗师的历程 第十三章 生命线 第四篇 临床上的两难困境 第十四章 镜子中的裂纹:当精神科医生为医生及其家人提供治疗 第十五章 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逆向移情的两难困境 第十六章 治疗师如何面对患者无穷无尽的诉求 第十七章 诊治自杀患者的风险 第五篇 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 第十八章 “我不认为我在说汉语” 第十九章 被掠劫的职业生涯 第二十章 作为屠龙者的治疗师:面对产业化的心理卫生服务 第二十一章 在管制性医疗环境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女性治疗师和对新范式的求索 第六篇 治疗师的恢复 第二十三章 预防:避免倦怠 第二十四章 精神自我:它在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 维系职业自我:与资深心理治疗师的对话后记

里面有一章节讲 幼年时候母爱缺乏的人 成年后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完美妈妈 我觉得我就是这样 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是自己的完美妈妈 难于自拔

很喜欢第一篇:过来者的经验。多大程度,在克服自身的印记之中匍匐前行。

打破对咨询师这个职业身份的幻想,这书绝对是首选。这么多咨询师对自身所遇问题的态度,其真诚及谦卑的态度,令人钦佩与动人;好多次被触动到。与其说他们是咨询师,不如说他们是一群对自己无比真实的勇士。

这本书很好,写得真实,我喜欢。

看到那么多的荆棘,仍然觉得迷人不已。

《危险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历史太短,从文革以后才一点一点引进中国,到现在还只能算是个孩子。从接触心理咨询开始就感觉这个行业很神秘,研究心理学,然后又可以做医生,一眼就可以看穿你的心理活动,不用吃药几句话就可以治愈你的心理疾病,多酷啊!简直就是魔法师一样的工作,这就是我,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第一印象。

前几年流行考心理咨询师,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报名了,学费四五千,当时挺羡慕他们,有几次他们把上课的地点放到了我们学校,我也跟着偷听了两节,听了以后感觉也没什么。顺手翻翻他们的教材,感觉挺枯燥的,和想象的完全不同。

再后来因为读书,喜欢上了心理学,开始大量的心理学的阅读,到现在读了能有几百本心理学的书,陆续发现了很多很多心理学的好书,也就越来越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真的喜欢上了心理学,甚至到别的学校给人家做心理学的辅导讲座,效果还不错。于是总幻想有一天,自己是不是也能够成为一个心理师。

不过随着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就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像毕淑敏的小说中描写的那么酷那么厉害。其实这个行业很艰难,尤其是读了亚龙的几本书以后,感觉心理咨询师,即便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也就算是一个中产,每天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收入并不是太高。而且还要承受别的行业所没有的各种心理压力。当心理咨询师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老师,或者是督导来帮你排解,可是当你成为老师和督导,成为一个地区的咨询师中的领袖的时候,打死你都没有脸去找比你资格浅的咨询师去治疗。这和医生还不一样,一个肿瘤专家牙疼去看牙医,可是你是一个心理专家,却不能去看任何心理医生。

越看下去,就越感觉这个工作不是那么简单,凡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都感觉这个行业很辛苦,很难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还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很多人的眼里感觉很简单,挣钱很容易,一个小时最低一百,也没有什么成本,多好啊!其实不知道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个案例,这些问题都在纠缠着他们,其实多数最后都一点眉目都没弄清楚,甚至你都很难说,有那个患者的康复真正是你的功劳。

心理师每天都要让自己去治疗别人,时间长了,积累下来的患者的问题,往往都会影响到治疗师本人的心情。这个工作真的一点都不好玩。

尤其是看了这本书《危险的心理咨询》以后,更是对这个行业,对这个工作,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这个行业的凶险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书中告诉我们心理咨询是一个行业,心理咨询师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人,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情绪变化,可是我们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了寺院里的高僧,这使得这个行业中对自己的要求变得异常严酷。比如我们老师在大街上,在饭店里遇到自己的学生,感觉很亲切会打招呼问好聊几句,可是咨询师要是在餐厅,在商场,在诊所外的其他场合遇到自己的患者,都会感觉很尴尬,就好像你一点成为患者的治疗师,你到哪里都要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负责一样。

书中从心理治疗的各个方面,论述一个心理咨询师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非常全面,而且深刻,凡是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看完以后再做决定。凡是已经走上这个行业的咨询师,更应该看看这本书,会对自己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一个提前的预备。从这本书中你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师,一个没有光环,一个高尚但是也充满了责任的工作。

危险的心理咨询

这是一本值得心理师们阅读的好书,它提供的借鉴和反思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它让我们感觉到,总有一些东西——也许是关于存在、意识、爱、智慧和力量的那些东西——我们能够借以“安身立命”,而不会被茫然的求助者和自己的无意识所左右,也总有一些东西,它让我们在面对人类的疾苦时,仍可保持心灵开放,且又处之泰然。 事实上,任何一个职业的成功,都属于那些不断思考和反省的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在飞翔之前,想要够着那些还够不到的东西,我们只能跌跌撞撞。蹒跚而行并没有错。”

http://www.douban.com/note/119533424/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RickyZhang 2022-02-10 10:28:43 深渊正在凝视着心理咨询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好久没看到如此有共鸣的书,我会推荐给所有心理咨询师朋友看,特别是想入这行的朋友。也许可以从以下的思考开始,你在做这行的时候有没有过这些想法:

我曾希望拥有魔力……

我曾希望受人仰慕和崇拜……

我曾希望补偿我认为自己孩提时曾经给家人造成的伤害……

我曾希望超脱自身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我曾希望通过专注于他人的问题而回避自己的问题……

我曾希望通过照搬我的治疗师而更好地进行借鉴吸收……

我曾希望在安全的情况下建立深层次的密切关系……

我曾希望通过关注病人的依存需要,间接地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

我曾相信我可以不受各种局限的约束……

如果有过任何一种,也许这就是“危险”的开始,当然我更喜欢说的是,这是心理咨询从业的现实,我们将面对的是赤裸的人性,特别是我们自己的人性。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治疗师终生都是一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在没有心理学之前,并没有那么多“病”,随着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越来越厚,可爱的心理学家们发明了越来越多的“病”。我会看成这只是一些标签,当然既然发明了,那先在自己身上下手吧,否则你还真不知道你对别人,特别是对自己有多残忍。

借用书中一则经典的笑话,来说明做心理咨询其实并不是和“病”在做工作,乃至更不是和“病人”做工作,我们面对的将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一无二的“人”。就好像如果你面对对方的回答,你会开始分析吗?...

约会吗?

如果你提前赴会,你太焦虑。

如果你准时赴会,那么你有强迫倾向。

如果你赴会迟到,你有消极-攻击性。

如果你对前面的评估辩解,

你肯定具有“防御性”和“抗拒性”。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这是你心理分析的结果,只能说学的很好也学的很不好。感叹一下,心理治疗师朋友们传播心理咨询理念和技术之路,任重而道远……

借用书中的话,"如果从业者--在长期而广泛地接触心理病理学的过程中--越来越严重地依赖这种既熟悉又安逸的框架,而不去建立一个更广泛更完整的框架,这种'心理治疗师的弊端'就会被助长。”最可悲也是最危险的是作为“专业”的我们有时觉察不到这些弊端。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主要由男性的医学界权威人士所延续下来的临床方法鼓吹那种疏离的、非个人化的、’白板’式的技术。其言外之意是:医生们拥有所有的答案。”但是“心理诊断类别并不能(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很好地指明治疗应该怎么进行。”

其实心理咨询在做的,或者说只能做的是,“必须帮助人们认识到,对于那些希望在生活中作出持久改变的人,没有什么'速效药',即使有,也可遇不可求,而更加缓慢的、以发展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对于心理病理学的觉察和思考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所必须面对的。当然这本书也不是仅仅在说病理学的弊端,这只是书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几十名资深的心理咨询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总结心理咨询可能会遇见的一些“危险”,我更喜欢用“现实”去描述。因为这些现实虽然经常是无法避免的,但往往也不是绝人之路,很多问题觉察到了,也就会自然化解,当然书中也会有很多个人经验的分享。

这么多视角由于太过于真实,或者说共鸣,所以我也就一一罗列出来,也是自己职业的一种总结和思考:

和孩子的关系,和老年人的关系,长期治疗的诱惑、治疗师的性格、依赖现有框架、身体羞耻感、自身的疾患、团队领导者的羞耻感、意外的邂逅、治疗师的AIDS、生命的责任、为同行和家人治疗,逆向移情的两难、无穷的诉求、自杀的患者、被督导的羞耻感、产业化商业动机的加入、治疗诉讼、回避咨访关系中的真实,工作的倦怠、超个人的“自我”、维系职业的自我。

再次强调一点,“在它们造成太大影响之前及时地发觉它们。”这是书中的忠告,也是合上书以后经常在我脑中回荡的声音。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其实这些情况大多都会经历过,特别最初的初心,就像书中说的,“我们中很多人之所以从事救助工作,不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对他人关心,而是出于一种被他人感激的需要。”坦率的说,我当初的“助人”也有些像是“被需要”的幌子。

也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逐渐认清一点,“我们的职业不是一种为一个人提供追求完美的机会的职业。”关键也经历过一段纠结挣扎的时期,“明知心理健康行业提供不了多少支持,却仍然留在这个行业里吗?”

也许只有真正走过来了,才能看清这一切,才能有共鸣,否则这些辛酸血泪的经验只会成为嗤之以鼻的饭后八卦。

但还是会像敲木鱼一般,天天念叨下,毕竟这才是“真实”。或者我做心理咨询到今天,一大的感悟就是“真实”。用书中的话就是,“从事心理治疗最大的风险之一,在于我们会回避这种强大而又普遍的关系当中呈现出的真实性,而且在这种回避当中我们会失去与我们自身以及与其他人的联系,从而最终无法找到真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讨论这些“危险”的话题,并不是为了吓退那些满腔热情的朋友,不让他们走进这个行业。毕竟“心理治疗师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从人类经验中获取智慧。”同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是,“你能够从那些已经成功地冒险前行并安全返回的人那里学到很多。”

“危险的情境能够带来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行业里也是个人成长的最好的情境。“只有经过很多年的体验,经过多年的学习、培训和金钱与感情投资以后,一个治疗师才能够从现实出发看清自己真正的选择的是什么?”

当认清这一切,我们才能说“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最后借用尼采的一句话,也是书中引用来与所有心理咨询师共勉的:

”若汝长久凝视着深渊,

则那深渊也会凝视着汝。“

老师傅教你如何趋利避害 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历史太短,从文革以后才一点一点引进中国,到现在还只能算是个孩子。从接触心理咨询开始就感觉这个行业很神秘,研究心理学,然后又可以做医生,一眼就可以看穿你的心理活动,不用吃药几句话就可以治愈你的心理疾病,多酷啊!简直就是魔法师一样的工作,这就是我,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第一印象。

前几年流行考心理咨询师,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报名了,学费四五千,当时挺羡慕他们,有几次他们把上课的地点放到了我们学校,我也跟着偷听了两节,听了以后感觉也没什么。顺手翻翻他们的教材,感觉挺枯燥的,和想象的完全不同。

再后来因为读书,喜欢上了心理学,开始大量的心理学的阅读,到现在读了能有几百本心理学的书,陆续发现了很多很多心理学的好书,也就越来越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真的喜欢上了心理学,甚至到别的学校给人家做心理学的辅导讲座,效果还不错。于是总幻想有一天,自己是不是也能够成为一个心理师。

不过随着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就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像毕淑敏的小说中描写的那么酷那么厉害。其实这个行业很艰难,尤其是读了亚龙的几本书以后,感觉心理咨询师,即便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也就算是一个中产,每天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收入并不是太高。而且还要承受别的行业所没有的各种心理压力。当心理咨询师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老师,或者是督导来帮你排解,可是当你成为老师和督导,成为一个地区的咨询师中的领袖的时候,打死你都没有脸去找比你资格浅的咨询师去治疗。这和医生还不一样,一个肿瘤专家牙疼去看牙医,可是你是一个心理专家,却不能去看任何心理医生。

越看下去,就越感觉这个工作不是那么简单,凡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都感觉这个行业很辛苦,很难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还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很多人的眼里感觉很简单,挣钱很容易,一个小时最低一百,也没有什么成本,多好啊!其实不知道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个案例,这些问题都在纠缠着他们,其实多数最后都一点眉目都没弄清楚,甚至你都很难说,有那个患者的康复真正是你的功劳。

心理师每天都要让自己去治疗别人,时间长了,积累下来的患者的问题,往往都会影响到治疗师本人的心情。这个工作真的一点都不好玩。

尤其是看了这本书《危险的心理咨询》以后,更是对这个行业,对这个工作,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了解自身,先自助,再帮助他人自助 了解自身的人格缺陷, 带有缺陷的人,往往是更加敏感的, 这,其实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谨慎和驾驭。

第78页 关于对生活的病理化倾向:心理治疗师的弊病

“如果你提前赴会,你太焦虑。如果你准时赴会,那么你有强迫倾向。但是,如果你赴会迟到,你有消极一攻击性( passive-aggressive)。”我可以捎带着加一条,如果你对前面的评估辨解,你肯定具有“防御性”和“抗拒性”。 显而易见,在前面的几个例子中,病理化谬误有一种平庸化效应。当病态和非病态之间的区别被抹煞,词汇和概念就变得索然乏味了。运用哥德斯坦(Goldstein)的一些著作( Smith,1976),能够进一步理解这一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直觉: 众所周知,直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觉者根据特定的内在结构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和解释,这些内在结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习得的。所以,当心理病理学的诸多概念被习得时,它们能够被转变成组织和解释个人对感觉信息体验的内在结构。因而,心理病理学就会成为一面用来看待世界的滤镜。

得到完全的理解和接受的幻想(就像我感觉我的治疗师对待我的方式一样),以某种方式延续了一种错觉——觉得一个人确实能够拥有这种待遇,而且这种幻想助长了我无所不能的感觉,觉得我能够使之变成现实。 J:这位作者写得不如前两位,很多论点没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持。

第52页 第五章身为患者接受无限期治疗的治疗师:一个并列前行的过程

一个身处无限期治疗之中并相信其必要性的治疗师,会对治疗过程的诱惑力进行合理化,或视而不见,或者最多是无法对此加以审查。因为治疗可以成为个对患者和治疗师都有益的过程( Sussman,1992),所以它会诱使人试图维系治疗过程,而这种维系超出了治疗本身的价值。麦克威廉姆斯( McWilliams,1987)文雅地描述了这种困境:“当治疗关系中所产生的学习被出现的幼稚化现象( infantilization)所淹没时,那就是分析过程太长了。”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