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美国的精神与灵魂:罗洛·梅的精神奥德赛
精神的奥德赛
精神的奥德赛作者: [美] 罗伯特·H.阿布朱格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蓝狮子
副标题: 罗洛·梅传
原作名: Psyche and Soul in America : The Spiritual Odyssey of Rollo May
译者: 郑世彦 / 王澜
出版年: 2024-7
定价: 86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学大师传记
ISBN: 9787308248365
豆瓣评分
8.7
12人评价
5星50.0%
4星41.7%
3星8.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罗洛·梅生命的最后八年里,作者罗伯特·H. 阿布扎格与他相知相伴。他们在周末一起度过许多时光,在散步、用餐时聊天,也在更正式的访谈环境中交谈。梅曾在与阿布扎格的相处中谈起自己早年的人生理想、著作的起源,以及他如何看到欧美泛滥的技术和工业化所带来的文化危机;并敦促阿布扎格在传记中全面地呈现他的生活,不仅限于他的思想、成就,也陈述那些岁月里他的缺点、困扰和脆弱。
基于这些谈话、通信,以及梅遗留的大量信件、日记、作品和收藏品,阿布扎格耗时数十年,将所获得的素材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罗洛·梅非凡的一生。这本书将为我们揭示梅的内心世界和公共生活,以及它们与那些侵蚀传统的现代性力量的交汇,并展示自我、治愈和精神生活被赋予的全新定义。
精神的奥德赛的创作者 · · · · · · 郑世彦 郑世彦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H. 阿布扎格(Robert H. Abzug)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罗洛·梅好友,相伴其生命最后八年
专注研究美国历史,尤其关注美国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演变。
著有多部相关作品,如《崩溃的宇宙:美国改革与宗教想象》(Cosmos Crumbling: American Reform and the Religious Imagination)、《热情的解放者:西奥多·德怀特·维尔德与改革的困境》(Passionate Liberator:Theodore Dwight Weld and the Dilemma of Reform)等。
译者:
郑世彦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副编审,心理咨询师。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爱的先知:弗洛姆传》《焦虑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年之路》等。非常荣幸以译书的形式参与罗洛·梅的“精神奥德赛”。
王澜
译者,以人为中心取向心理咨询师。早年着迷于各位心理学家的人生历程,现在好奇每个个体的生命体验,致力于做一个真诚、激情、勇敢的人。想对读到这里的你说:希望你当下开心!
目录 · · · · · ·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原版序 第一章 “美国缩影” / 1 第二章 “深切的渴望,强烈的冲动” / 17 第三章 “我必须改变我的生活” / 36 第四章 艺术与阿德勒 / 51 第五章 “勇敢地发展” / 61 第六章 走向无条件的领域 / 76 第七章 “我不会成为虚伪的基督徒” / 85 第八章 “拉斯普京、雪莱、梵·高和富司迪集于一身” / 93 第九章 “伴侣的选择” / 105 第十章 保罗·蒂利希 / 115 第十一章 “热爱生命的宗教” / 124 第十二章 “人类的治疗师” / 135 第十三章 “内心更艰巨的斗争” / 151 第十四章 “祸从天降” / 167 第十五章 萨拉纳克的疗养 / 175 第十六章 “最重要的事” / 191 第十七章 拥抱新职业 / 211 第十八章 存在主义的使命 / 231 第十九章 命运中的自由 / 254 第二十章 “凯洛斯”和“虚空” / 268 第二十一章 自由的眩晕 / 288 第二十二章 爱与意志 / 318 第二十三章 在大漩涡中 / 336 第二十四章 回首看,向前走 / 359 第二十五章 无暇赴死 / 377 后记:生命不息 / 408 致 谢 / 413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去关注 世彦君 译者 / 4622 人关注 作者自述 1 译者序 偏爱梅这样的心理学家 罗洛·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也许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在度过漫长、多产的一生后,来到了天堂门口。他被领到圣彼得(St. Peter)面前接受常规的审判。一位白衣天使助手将一个文件夹放在桌上,圣彼得打开它,阅读着,眉头紧锁。 沉默让人不安。这位心理学家终于忍不住了,打开他的公文包并大声喊道:“看!我的132篇论文的复印件!” 圣彼得慢慢地摇了摇头。这位心理学家又从公文包的更底层翻出一些东西:“还有我的科学成就奖章!” 可圣彼得依然眉头紧锁,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心理学家的脸。最后,圣... 丛书信息 · · · · · · 心理学大师传记(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伟大的天赋,巨大的缺点》《命运、限制与渴求》《我们仍然热爱生命》《人心有对立的本能和欲望》 。
世彦君 2024-04-10 22:27:01 安徽 这书终于有评分了啊~
0 有用拧发条鸟 2024-08-20 08:30:41 安徽 体验才有体会
0 有用Friedman 2024-08-15 21:27:11 广东 读完对存在主义更热爱了
0 有用Ann 2024-07-17 21:54:47 云南 涨见识🤔
0 有用豆友BSPNgzDwfA 2024-08-14 22:41:37 新疆 对梅的喜爱开始于《焦虑的意义》中他对普遍存在的正常焦虑与神经质焦虑的区分。这部传记记录了梅的一生,但并不仅限简单的对他生活的记录,而是较为系统的概括记录了罗洛梅的思想发展。作者文笔挺流畅,翻译也很好。值得一读!
我要写书评 精神的奥德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世彦君 2024-04-10 22:27:01 译者序 偏爱梅这样的心理学家
May, Los Angeles, ca. 1961. 罗洛·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也许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在度过漫长、多产的一生后,来到了天堂门口。他被领到圣彼得(St. Peter)面前接受常规的审判。一位白衣天使助手将一个文件夹放在桌上,圣彼得打开它,阅读着,眉头紧锁。
沉默让人不安。这位心理学家终于忍不住了,打开他的公文包并大声喊道:“看!我的132篇论文的复印件!”
圣彼得慢慢地摇了摇头。这位心理学家又从公文包的更底层翻出一些东西:“还有我的科学成就奖章!”
可圣彼得依然眉头紧锁,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心理学家的脸。最后,圣彼得开口了:“优秀的人,我知道你是多么勤奋。你被指控不是因为你的懒惰,也不是因为不科学的行为。”
“好吧,是的,”这位心理学家表现得极其坦诚,承认道,“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时,我确实对数据动了一点手脚。”
但圣彼得说道:“这份文件中并没有记载什么道德上的过失。你和你后面那位一样高尚。无论你是行为主义者、神秘主义者、机能主义者、存在主义者,还是罗杰斯主义者,这都和指控无关。这些都是小罪。”
此时,圣彼得响亮地拍了一下桌子:“你受指控,是因为你把一切过分简单化!我们给了你一座大山,你却竭尽一生之力用它来造鼹鼠洞——这就是你的罪过。你把人类的悲壮之举变得平庸。他在流浪冒险,你说他是跳梁小丑;他在忍受苦难的折磨,你说他是装模作样;当他鼓足勇气采取行动时,你却说什么刺激和反应;人类拥有热情,当他在教室里热情地演讲时,你管它叫‘基本需求的满足’;当他放松下来,看着他的助理时,你却称之为‘紧张的释放’。你把人塑造成你童年时代的拼装玩具,或者主日学校的格言所刻画的形象,而这两者同样可怕。”
“一言以蔽之,我们让你在但丁式的戏剧中生活了72年,而你却日日夜夜在玩一些小把戏!把一切过分简单化!你有什么要辩护的?你说你是有罪还是无罪?”[1]
有罪还是无罪?这是对每一位心理学家的灵魂拷问。
May at Esalen, 1960s. 我偏爱梅这样的心理学家,因为他不把人“过分简单化”,因为他不把任何事“过分简单化”——他看到了“焦虑的意义”,他强调“人的自我寻求”,他说要重建“爱与意志”,他认清了“权力与纯真”,他说要有“创造的勇气”,他理解了“自由与命运”,他为我们“祈望神话”,他坚持“对美的寻求”。
梅指出,焦虑能够使我们摆脱无聊,使我们更加敏锐,使我们保持生存所必需的张力。一个人有焦虑,表明他有活力。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证明了个体内心在进行一场斗争。只要这场斗争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他告诉我们,焦虑与自我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人越有创造力,拥有的可能性就越多,也越有可能面对焦虑……当一个人面对焦虑、经历焦虑并最终克服焦虑时,自我的积极面也会随之发展。”[2]
梅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的时代,人们表现出极度的空虚和孤独,但他同时指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少数幸事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3]。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给我们上了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在关键的时刻里表现出诚实、正直、勇气和爱?因此,“自由、责任、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是人的自我寻求的目标,虽然未曾有人完美地实现,但它们“为我们走向整合的过程赋予了意义”[4]。
没有爱的意志会成为操纵,没有意志的爱会变得放纵。有时,我们紧紧抓住对方,试图说服自己,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爱;我们没有意志,因为我们害怕如果选择了其中之一,就会失去其余的一切。如此一来,梅指出,“即使我知道我是谁,我也无足轻重,因为我根本无从影响他人。下一步是冷漠,再下一步就是暴力,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身无能的麻木状态”[5]。而爱与意志由以迸发的源泉,在梅看来正是“原始生命力”。
原始生命力是指任何有能力控制整个人的自然功能。梅说道:“一个人若能认识到自己像其他所有人一样,也具有不好的一面,明白原始生命力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而且知道自己不能否认它,没有它就无法生活,那么,这就是相当大的恩惠了。”[6]在梅看来,生命是善恶的混合,没有纯粹的善。如果没有恶的潜能,也就没有善的潜能。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因此,虚伪的纯真或是暴力的温床,而权力来自勇敢地斗争。
梅指出,勇气(courage)和法语单词“coeur”(心脏)源于相同的词根,因此,就像心脏把血液输送到胳膊、腿和大脑,使其他身体器官发挥功能一样,勇气使所有的美德成为可能。人生在世,我们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新的事情,去面对一片无人之地,去进入一片没有熟悉路径也没有前人指引的森林。这就是存在主义者称之为虚无焦虑的东西。面对未来,意味着跃进未知的世界,而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勇气,这种勇气没有先例可循,也很少有人意识到”[7]。
生命源于自我的创造。梅罹患肺结核的经历让他领悟到,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处处听从医生的建议,他的病情不会有任何好转。结核杆菌在他自己体内,而不是在医生体内,而且医生对这种疾病知之甚少(当时确实如此),因此他必须为疾病的痊愈承担责任。他必须承认,以前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自己患病的主要原因。他也因此学会了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在需要休息时就去休息,在有力量时就去锻炼。梅说道:“我对命运的参与直接增加了我恢复健康的自由度。”[8]
对命运的参与实际上还包括了创造一个人的神话。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包括狂热崇拜、药物成瘾,都可以追溯到神话的缺失。事实上,心理治疗在当代的诞生和发展,正是缘于神话的土崩瓦解。心理治疗就是“寻找一个人自己的神话”[9]。梅深情地说道:“在这个艰难且往往毫无意义的世界里,神话对于保持我们心灵的活力、给我们带来新的意义至关重要。关于永恒的一些方面,如美、爱、伟大思想,都会在神话的语言中骤然出现或娓娓道来。”[10]
什么是美?“美是一种能同时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平静的体验。其他事情会给我们带来欢乐,然后再带来平静,但在美中,这些是同一体验。美是宁静的,同时也是令人振奋的;它增强了一个人活着的感觉。美不仅给我们带来惊叹之感,同时也带来一种无限和静止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美是永恒的。”[11]梅在希腊教书期间经历了“精神崩溃”的痛苦,继而在一片绚丽的野生罂粟花中经历了一次人生顿悟。他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周围世界中的美,当下的美。
我偏爱梅这样的心理学家,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一份子,在红尘中跌跌撞撞、浮浮沉沉,进出黑暗与光明,体验空虚与意义,承担自由与责任,在焦虑中前行,勇敢地创造,他可能并不比我们活得更幸福,但他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受伤的治愈者”,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偏爱梅这样的心理学家,因而不忘发现其英文版传记的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感谢作者阿布朱格四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为梅立传。我们有幸翻译了这部精彩绝伦的传记,具体分工如下:郑世彦翻译了致谢、序言,王澜翻译了1-13章、24-25章,张晓、郑世彦翻译了14-20章,王子元、郑世彦翻译了21-23章,郑世彦审校了全书并最终定稿。本书全面反映了梅的工作和生活,内容涉及广泛,译本错讹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郑世彦
2023-11-11
May beside his writing cabin, Holderness, New Hampshire, 1988. 参考文献
[1]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10.
[2]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程璇,郑世彦,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509.
[3]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1.
[4]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4.
[5]罗洛·梅.爱与意志[M].宏梅,梁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6]罗洛·梅.权力与无知[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6.
[7]罗洛·梅.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8]罗洛·梅.自由与命运[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70.
[9]罗洛·梅.祈望神话[M].王辉,罗秋实,何博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0.
[9]罗洛·梅.祈望神话[M].王辉,罗秋实,何博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8.
[10]Rollo May. My Quest for Beauty[M].New York: W. W. Norton, 1985: 20.
注:在引用以上中文版书籍时亦参考了原著,故引文在词句上可能有出入。
投诉 有用 1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7 3回应收起 世彦君 2023-10-17 14:26:09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1版 作者序言(部分)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谈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朋友、已故的约翰·瓦斯康塞洛斯来奥斯汀出差,他是加州立法机构中一位富有人情味和影响力的议员。我们邀请他到家里共进晚餐,大约在吃甜点的时候,他表达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担忧。卡尔·罗杰斯,这位被约翰尊为良师益友的杰出心理学家,最近身体不适。约翰想知道是否会有人为罗杰斯写一本传记,以充分体现他的重要性。我表示同情,并向他保证会有人写他的传记。我没有想到约翰的下一句话是:“鲍勃,你应该写写卡尔的事。” 对此,我简单地回答说:“不。”
我本可以就此打住,或者加上一句:手头事情太多,委员会工作太繁重,或者老生常谈的学术回应——这不是我的领域。相反,我告诉他,作为传记作家,必须与传主有某种直觉上的联系,而罗杰斯并没有打动我。我补充说,如果我要写一个心理学家,那应该是一个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比如罗洛·梅。就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些话从何而来。我只读过梅的一本书(《创造的勇气》),这本书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影响。我也只听过他的一次公开演讲。可以说,我对他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我也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我认为梅是一位更合适的传主。约翰几乎立即做出了回应:“下次你来旧金山湾区,我们找罗洛聚一下。”一年后,我们三个在索萨利托(Sausalito)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与罗洛在一起是一种享受,但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对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兴趣。他也不一定急于让一个陌生人写下他认为有些混乱的人生。因此,除了传记的事,我们什么都谈了,而约翰不耐烦地坐在那里,像第一次约会场合上的媒人,等待着撮合一桩交易,并对当事人的忸怩作态感到好笑。罗洛和我交换了地址和电话号码。我给他寄了几本我的书,然后便投身于研究他的工作和生平经历。
这段“热恋”持续了三年多,我曾多次造访梅在蒂伯龙的家和在新罕布什尔州霍尔德内斯的避暑别墅。我们谈到了彼此的工作、他从牧师到治疗师的转变、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性和爱,以及里根总统时期的美国命运等。我们沿着蒂伯龙的悬崖散步,俯瞰安琪儿岛;沿着新罕布什尔州森林中的小溪散步,偶遇河狸坝。我们逐渐彼此信任,1991年,梅允许我不受限制地使用他的文件。我同意为他写传记。罗洛和我建立了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会引发温暖的相遇,在这种相遇中,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对方更加了解。他敦促我全面地呈现他的生活——他的思想、成就、缺点、困扰和脆弱。数十年后,我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直到现在,我才逐渐理解梅的魅力,以及它对21世纪生活的意义。我仍然对我的餐桌宣言的起源感到困惑,但我并不后悔它把我带上了这条漫长而生动的道路。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2回应收起 高浩容 2024-06-25 11:39:00 推荐序: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要阅读罗洛·梅?
Irvin D. Yalom with Rollo May, California, 1980. 勇于质疑是一个人体认自我的开端。[1] 和罗洛·梅的相遇,发生在我读博初期。
彼时,我和一位来访者的咨询进展陷入胶着。和多数咨询类似,我们的议题大多围绕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我积极地想要帮他处理具体问题,但我们始终绕在一个地方“出不去”,每当有点进展,来访者就会表示“我做不到”,然后咨询便退回原先的阵地。
眼看我的努力未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让我深感挫败与无力,还勾起了我沮丧、愤怒等种种情绪。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对自己学过的知识产生了困惑。
那时,我的教授推荐了欧文·亚隆(Irvin Yalom)的《给治疗师的礼物》(The Gift of Therapy)给我,希望我能从中得到启发。我读了之后十分讶异,存在心理学的治疗态度既不像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把人看成一种机械,也不像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将焦点放在异常心理和心理疾病上。存在心理学家更关心人的本真性、整体性以及人有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的自由。
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在后一次咨询中向来访者坦承了我的无力,没想到咨询却因此“打开”了。来访者向我表示他也经常活在这种对生活的无力感之中,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此刻,他感觉到我终于能和他共情了。
有了这次的奇妙体验,我开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接触了存在心理学,并以罗洛·梅为我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迄今,存在心理学仍是我咨询实践的主要理念。
如今我仍以存在心理学来开展咨询工作,原因在于梅的存在心理学非但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过时,反倒越陈越香,有效反映着当前普罗大众的心理困境。
和这位来访者相似的困境,亦即“对生活的无力感”,不只发生在成人身上,也发生在不少青少年身上,甚至包括我在教学现场面对的一些儿童。他们的心理困境最终指向同一个课题,即“我是谁?我要怎么活?”
关于人生该“何去何从”的心理困境,正是梅用一生企图攻克的课题。他的学思历程,是奠定今日存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反映人类本性,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寻觅自愈之道的指南。
下面,我们通过梅建构存在心理学的学思历程,以及对应今日你我现实困境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了解这位大师,了解存在心理学,了解我们为何在今天更加需要认识他和存在心理学。
早期:以焦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者呼喊:“我好焦虑啊!可以让我从此不再焦虑吗?”
对此,梅在《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中指出焦虑有两种,一种是“存在的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一种是神经症的焦虑(pathological anxiety)。
神经症的焦虑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加以缓解与消除。但存在的焦虑无法通过咨询或任何方式彻底消除,因为存在的焦虑指向的是人普遍要面对的命运,包括面对未知事物、死亡、离别、无意义感等方面的人生课题。没有这些焦虑感,人就不是人了。
这些焦虑是有意义的,在《人的自我寻求》(Man's Search for Himself)中,梅谈到每个人都要用一生去完成“自我成长的斗争”。我们一方面想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结,另一方面又会因此受挫,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总会受挫,总会有人不理解我们,总会有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但每一件让我们痛苦的人生事件,都因为我们愿意去面对和处理,而成为我们成长的养料。
因此,焦虑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以为存在的焦虑可以消除。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除了给人带来巨大的压迫,使他人扭曲或因为受不了而逃跑,无法为我们带来任何益处。
换言之,处理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真实的自我共存”,接纳自己是凡人,会有脆弱的一面,会因为爱而忧心分离,等等。这些感受不是缺点,更不是弱点,而是人性的体现。当我们放下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时,我们才有可能放松下来,走出焦虑的旋涡。
中期:全方面揭开自我的完整面纱 梅在《焦虑的意义》中尝试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关于焦虑的观点放在一起讨论。这让梅发现,采取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相较心理学(当时),更能帮助人们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用一套理论去分析人,或是只看见人的问题而忽略人的存在。
于是梅在其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通过存在主义哲学融合心理学等学科的包容态度,试着更加全面地厘清人的本质。如果你搞不清“我是谁”,很想了解自我,那么梅在这段时期的著作,将是帮助你认识自我的宝藏。
在《心理学与人的两难》(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中,梅指出人总是活在内在冲突之中,和自己打架。长期内耗后,人们丧失生活的意义感,陷入情感冷漠,于是某些人追求感官享乐,某些人则选择脱离群体,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为了减少心理侵扰。
这一情况和我们现在某些人沉溺于短视频等“奶头乐”,或是某些人以不婚不育的态度生活,如出一辙。
在《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中,梅发现社会陷入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暴力如潮水涌进人们亟欲填补的空虚,人们一方面想要离群索居,另一方面却还是忍不住用极端的方式谋求关系的可能。
随处可见的网络暴力和校园中的霸凌事件,都反映出急需情感教育,好使人们知道如何建立关系。
在《权力与纯真》中,梅指出某些人拥抱虚假的无知(pseudoinnocence),执着于乌托邦的想象,好逃避内在的“原魔”(daimonic,或称原始生命力)。这些人以为人的暴力和攻击性是不好的,没有意识到这些力量没有绝对的好坏,而在于人如何加以运用。对这些生命的内在力量的污名化,使得某些人不愿看清自我,宁愿活在虚假的纯真之中,以退缩和无能为一种不用为生命负责的生存方式,而这只能为关系带来虚假的和谐,将软弱等同于谦逊。梅指出的现象确实存在于当前的社会中,多少人被社会道德绑架,被亲人情感绑架,因而动弹不得,无法彰显他的自我,被迫戴着面具活着。
在《创造的勇气》(The Courage to Create)中,梅质疑真正的勇气被独断主义取代,人们拒绝真理,拒斥所有来自他人的质疑。这意味着某些貌似勇敢的人其实没有面对质疑进而承认错误的勇气。在这种氛围下,创造不可能产生。
梅的主张对我们培养更有创造力的下一代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我们要教孩子创造新事物,首先要教他们拥有认错的勇气。
在《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中,梅为真正的自由正名。他指出有些人把自由视为“无焦虑的自由”(freedom from anxiety)。为了追求这种自由,把所有可能引发焦虑的来源加以断绝,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获取自由的道路难免伴随着焦虑,就像学走路的幼儿,如果害怕摔跤,不敢尝试,就不可能学会走路。在我们与正在寻求自由的青少年相处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严厉和放纵之间的中庸之道。
晚期:对自我的最后探问 在《存在之发现》(The Discovery of Being)中,梅精练地重申其探究一生的存在论的核心观点,而这个观点横亘28年,与1958年《存在》将存在主义引入心理治疗的尝试遥相呼应。
回顾梅的一生,他保持了对于探索“人是什么”“在生死之间,人如何活”的追问。可以说,他用一生,从他引入存在主义哲学,借此开拓心理学的新疆域起,他始终保持高度专一与一致性,从未离开他对这两大人生课题的探索。从探讨人如何活,又该如何活好,以“存在”(Existence)为题的论文集,到晚年最后以“人的存在”(being)为主题的著作《存在之发现》,梅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更整全的人类面貌,同时也替我们描绘出存在——从生存到生活——的悲欢苦乐。跟随梅的探索成果,他的一生与著作,我们得以以此为镜,重新认识自己,反思活着的意义与方向。
在《存在之发现》后,梅又撰写了《我对美的追寻》(My Quest for Beauty)、《祈望神话》(The Cry for Myth)两本著作。在《祈望神话》中,梅谈到神话于现代社会的消亡。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话,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认知者、叙事者和创造者。
现代文明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标准化的危机——每个人都在追求类似的东西,社会流行什么,人们就跟随什么,还会因担心落伍而焦虑——导致个人的神话被湮灭了,每个人的个性均被消解于“我要跟大家一样”的同质性中,好像社会只有一套成功的标准,每个人都必须走一样的路。
谈到这里,你会不会也有一股想要提问的冲动:“难道我们只能这么活吗?”
结语:活出自我是每个人应得的幸福 当一个人——像许多现代人一样——心灵空虚时,他会同时发现周围的自然环境也是空虚的、干涸的、濒死的。这种“内外皆空”的体验,实为他自己人生贫乏状态的一体两面……当一个人体验到对自我的认同感,积极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与生活的关系时,他才能体验到,他与自然,以及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有多鲜活。[2] 罗洛・梅被认为是存在心理学的奠基者。他在他的时代,于心理学界点亮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智慧之火,如今那些接过火炬的人正向我们这一代人传递火炬。
这支火炬仍在燃烧,并准备再次传递。其火光持续提醒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永远要面对焦虑、内疚、孤独等非存在的考验,但人们将乘着自我实现的需要、存在的勇气和生命力,通过创造性的行动,在有限的生命之流中臻至自由。
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就像梅所陈述的,唯有当我们活出自我,我们才能感受到,我们活着的时时刻刻并不单调乏味,而是无比鲜活。
潦草几笔,只为表达我对梅的崇敬,对阿布朱格(Robert H. Abzug)这本巨细靡遗的传记的钦佩,以及对郑世彦、王澜两位知名专家投注大量精力翻译此书,满足国人对认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罗洛・梅之期待,致以我最大的敬意。最后,祝福每一位借由此书从中受益的读者。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哲学谘商(咨询)学会监事 高浩容 2024年2月5日 台中
参考文献
May, Rollo. The Art of Counseling: How to Gain and Give Mental Health. Introduction by Harry Bone. Nashville: Abingdon-Cokesbury Press, (1st ed.,1939), Revised ed., 1965.
May, Rollo. 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50), 1977.
May, Rollo.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53), Revised ed., 1967.
May, Rollo., Ernest, Angel., Ellenberger, Henri F. (ed.). Exist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st ed,1958), Revised ed., 1967.
May, Rollo.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67), 1996.
May, Rollo. (ed.). Existential Psych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st ed,1961), 1969.
May, Rollo. Love and Wil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69), Laurel Edition, 1974.
May, Rollo. Power and Innocence: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2.
May, Rollo. The Courage to Creat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5.
May, Rollo. Freedom and Desti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
May, Rollo. The Discovery of Being.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83), 1994.
May, Rollo. My Quest for Beaut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5.
May, Rollo. The Cry for Myt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991.
May, Rollo. 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McGraw-Hill Humanities, 1995.
[1] May, Rollo.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p.215
[2] May, Rollo.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1953), Revised ed., 1967. pp.60-61.
罗洛·梅
播报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创建人物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
一分钟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
01:00
收藏
146
18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称做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他著述颇丰,推动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拓展了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手段。曾两次获得克里斯托弗奖章、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
中文名罗洛·梅
外文名Rollo May
国 籍美国
出生地俄亥俄州埃达镇
出生日期1909年4月21日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22日
毕业院校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职 业心理学家
代表作品《焦虑的意义》
主要成就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主要领导人
目录
1人物生平
▪艰难童年
▪求学生涯
▪学术研究
▪婚姻生活
2学术体系
▪分析观
▪人格观
▪主题观
▪治疗观
3学术贡献
▪开创了美国存在心理学
▪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首创了存在心理治疗
4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
▪其他作品
5出版图书
6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艰难童年
罗洛·梅于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艾达镇,此后随全家迁至密歇根州的麦里恩市。父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罗洛·梅需要经常随家搬迁。后来父母离异,他的母亲经常离家出走,不照顾孩子,甚至将女儿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归于受教育太多。作为家中的长子,罗洛·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需照顾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姐姐。 [1-2]
求学生涯
他在密歇根州立学院读书时,因其主编的一份激进的文学刊物惹恼了校方,转学到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1930年获得该校文学学士学位后,他随一个艺术团体到欧洲游历,学习各国的绘画和艺术。此后他在希腊的阿纳托利亚学院教了三年英文。
1932年夏,罗洛·梅参加了在维也纳山区一个暑期研讨班,这位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接受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学思想。
1933年,罗洛·梅回到美国。
19341936年,他在密歇根州立学院担任学生心理咨询员,并编辑一本学生杂志。
此后他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并于1938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在联合神学院,罗洛·梅还结识了导师蒂利希,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存在主义哲学。
在纽约联合神学院毕业后,罗洛·梅被任命为公理会牧师,在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做了两年牧师。
1939年罗洛·梅出版了《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
20世纪40年代初,罗洛·梅到纽约城市学院担任心理咨询员。同时,他进入纽约著名的怀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院学习精神分析。
1946年罗洛·梅成为一名开业心理治疗师。在此之前,他已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1942年,他感染了肺结核,差点死去。他以切身自身体验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焦虑的意义》。
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2]
学术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罗洛·梅积极参与纽约州立法,反对美国医学会试图把心理治疗作为医学的一个专业,只有医学会的会员才能具有从业资格的做法。1948年,罗洛·梅成为怀特研究院的一名成员,1952年升为研究员;1958年,担任该研究院的院长。1959年,成为该研究院的督导和培训分析师,并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
此外,他还先后做过哈佛大学(1964)、普林斯顿大学(1967)、耶鲁大学(1972)、布鲁克林学院(19741975)的访问教授,以及纽约大学的资深学者(1971)和加利福尼亚大学雷根特学院的教授(1973)。担任过纽约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等多种学术职务。 [2]
1975年,罗洛·梅移居加利福尼亚,继续他的私人临床实践,并为塞布鲁克研究院和加利福尼亚职业心理学学院工作。1987年,塞布鲁克研究院建立了罗洛·梅中心,鼓励研究者以罗洛·梅的精神进行研究和出版作品。 [3]
1994年10月22日,罗洛·梅因多种疾病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逝世。罗洛·梅先后曾获得十多个名誉博士学位和多种奖励,他尤为得意的是两次获得克里斯托弗奖章,以及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
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设立了罗洛·梅奖。 [2]
婚姻生活
罗洛·梅与弗洛伦斯·德弗里斯于1938年结婚,30年后离婚。两人育有一子两女,儿子罗伯特·罗洛曾任阿默斯特学院的心理咨询主任,女儿卡罗林·简和阿莱格拉·安妮是双胞胎,前者是社会工作者治疗师和画家,后者是纪录片创作者。
罗洛·梅的第二任妻子是英格里德·肖勒,他们于1971年结婚,1981年离婚。
1988年,他与第三任妻子乔治亚·米勒·约翰逊结婚。乔治亚是一位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治疗师。 [1-2]
学术体系
播报
编辑
分析观
罗洛·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感。
人的存在于世意味着:
(1)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
(2)人的存在始终是现实的、个别的和变化的。
(3)人的存在又是自己选择的。
人存在于世表现为三种存在方式。
(1)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
(2)存在于人际世界之中。
(3)存在于自我世界(Eigenwelt)之中。
人可以同时处于这三种方式的关系中,例如,人在进晚餐时(周围世界)与他人在一起(人际世界),并且感到身心愉悦(自我世界)。
罗洛·梅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如下六种基本特征:
(1)自我核心,指人以其独特的自我为核心。
(2)自我肯定,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气。
(3)参与,指在保持自我核心的基础上参与到世界中去。
(4)觉知,指人与世界接触时所具有的直接感受。
(5)自我意识,指人特有的觉知现象,是人能够跳出来反省自己的能力。
(6)焦虑,指人的存在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2]
人格观
在罗洛·梅看来,人格所指的是人的整体存在,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意志的人。他认为,人的存在的四种因素,即自由、个体性、社会整合和宗教紧张感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是人整个存在的基础。个体性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它是自我的前提。社会整合是指个人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以个人的影响力作用于社会。宗教紧张感是存在于人格发展中的一种紧张或不平衡状态,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罗洛·梅以自我意识为线索,通过人摆脱依赖、逐渐分化的程度,勾勒出人格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纯真阶段,二、三岁之前的婴儿时期。此时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婴儿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依赖性,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反抗阶段,二、三岁至青少年时期。此时的人主要通过与世界相对抗来发展自我和自我意识。
第三阶段为平常阶段,青少年之后的时期。此时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一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这一阶段的反映。
第四阶段为创造阶段,成人时期。此时的的自我意识是创造性的,达到人类存在最完善的状态,也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 [2]
主题观
原始生命力是一种爱的驱动力量,是一个完整的动机系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驱动力量。罗洛·梅认为原始生命力是人类经验中的基本原型功能,是一种能够推动生命肯定自身、确证自身、维护自身、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爱是一种独特的原始生命力,它推动人与所爱的人或物相联系,结为一体。爱具有善和恶的两面,它既能创造和谐的关系,也能造成人际间的仇恨和冲突。罗洛·梅还进一步区分出四种类型的爱:
(1)性爱,指生理性的爱,它通过性活动或其他释放方式得到满足;
(2)厄洛斯(Eros),指爱欲,是与对象相结合的心理的爱,在结合中,能够产生繁殖和创造;
(3)菲利亚(Philia),指兄弟般的爱或友情之爱;
(4)博爱,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而不希望从中得到任何回报的爱。
在罗洛·梅看来,完满的爱是这四种爱的结合。但不幸的是,现代社会倾向于将爱等同于性爱,现代人将性成功地分离出来并加以技术化,从而出现性的放纵。在性的泛滥的背后,爱却被压抑了,由此人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出现冷漠和非人化。
焦虑:在罗洛·梅看来,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受到威胁,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由此引起的担忧便是焦虑。
焦虑和恐惧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恐惧是对自身一部分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当然恐惧存在特定的对象,而焦虑没有。
罗洛·梅区分出两种焦虑: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
正常焦虑是人成长的一部分。神经症焦虑是对客观威胁作出的不适当的反应。罗洛·梅曾指出,病态的强迫性症状实际是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
勇气:在存在的特征中,自我肯定是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气。因此,勇气也与人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罗洛·梅指出,勇气并非面对外在威胁时的勇气,它是一种内在的素质,是将自我与可能性联系起来的方式和渠道。勇气的对立面并非怯懦,而是缺乏勇气。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并非禁锢自己的潜能,而是人由于害怕被孤立,从而置自己的潜能于不顾,去顺从他人。
神话:神话是传达生活意义的主要媒介。神话通过故事和意象,能够给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够使人表述关于自身与世界的经验,使人体验自身的存在。《圣经》通过其所展现的意义世界,能够为人的生活指引道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罗洛·梅认为,神话是给予我们的存在以意义的叙事模式,能够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让人获得意义。他指出,神话的功能是,能够提供认同感、团体感,支持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并提供看待创造奥秘的方法。因此,重建价值观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好的神话来引领现代人前进。罗洛·梅尤其提倡鼓励人们运用加强人际关系的神话,能够推动人们走到一起,重建社会。 [2]
治疗观
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症状的消除,而是使患者重新发现并体认自己的存在。心理治疗师肩负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了解病人的症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认清病人的世界,认识到他存在的境况。
罗洛·梅将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四点:
(1)理解性原则,指治疗师理解病人的世界,这是治疗的基础。
(2)体验性原则,指治疗师要促进患者对自己存在的体验,这是治疗的关键。
(3)在场性原则,治疗师应排除先入之见,进入到与病人间的关系场中。
(4)行动原则,指促进患者在选择的基础上投身于现实行动中。他认为,存在心理治疗技术应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随病人及治疗阶段发生变化。在特定时刻,具体技术的使用应依赖于对病人存在的揭示和阐明而行。
罗洛·梅将心理治疗划分为三个阶段:
(1)愿望阶段,发生在觉知层面。治疗师帮助患者,使他们拥有产生愿望的能力,以获得情感上的活力和真诚。
(2)意志阶段,发生在自我意识层面,心理治疗师促进患者在觉知基础上产生自我意识的意向,例如,在觉知层面体验到湛蓝的天空,则意识到自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的人。
(3)决心与责任感阶段,心理治疗师促使患者从前两个层面中创造出行动模式和生存模式,从而承担责任,走向自我实现、整合和成熟。 [2]
学术贡献
播报
编辑
开创了美国存在心理学
罗洛·梅通过1958年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一书,向美国介绍欧洲的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思想,此书标志着美国存在心理学本土化的完成。
19581959年,罗洛·梅组织了两次关于存在心理学的专题讨论会。
第一次专题讨论会后来形成了美国心理治疗家学院;
第二次是1959年在美国心理学会辛辛那提年会上举行的存在心理学特别专题讨论会,这是存在心理学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会官方议事日程上。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由罗洛·梅主编,并以《存在心理学》为名出版,该书推动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1959年,他开始主编油印的《存在探究》杂志,该杂志后改为《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评论》,成为存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会的官方杂志。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罗洛·梅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他还影响了许多学者,推动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和深化。布根塔尔、雅洛姆和施奈德等人正是在他的基础上,将美国存在心理学推向更深层次。 [2]
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洛·梅积极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活动,推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1963年,他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大会,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964年,他参加了在康涅狄格州塞布鲁克召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承认。他曾对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也不赞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观点,将精神分析改造为存在分析。他还通过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争论,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发展。罗洛·梅在晚年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提出告诫,引导该学科之后数十年的发展方向。 [2]
首创了存在心理治疗
罗洛·梅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这就是存在心理治疗。它以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自己的存在为目标,以加强病人的自我意识,帮助病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己任,重视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互动以及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它尤其强调提高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将心理治疗与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问题联系了起来。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治疗的首创者,在他之后,布根塔尔和施奈德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使得存在心理治疗成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存在心理治疗与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一起,成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三种方法。 [2]
个人作品
播报
编辑
罗洛·梅一生若述丰富,他写了约20本专著,其中《爱与意志》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另外一本书《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被认为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权威书籍。 [2]
主要著作
年代
名称
1939
《咨询的艺术:怎样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
1950
《焦虑的意义》
1953
《人的自我寻求》
1967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
1969
《爱与意志》
1983
《存在之发现》
1991
《祈望神话》 [2]
其他作品
年代
名称
1940
《创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与神的研究》
1943
《咨询服务》
1958
《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
1958
《存在心理学》(主编)
1960
《宗教与文学中的象征》
1965
《意志、愿望和意向性》
1966
《意识的维度》
1967
《存在心理治疗》
1968
《梦与象征:人的潜意识语言》
1968
《创造性和原始生命力》
1970
《暴力和原始生命力》
1972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
1973
《保卢斯:友谊的回忆》
1975
《创造的勇气》
1980
《发展你的内部潜源》
1981
《自由与命运》
1984
《美国政治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合著)
1985
《我对美的追求》
1986
《政治与纯真:人本主义的争论》(合著)
1988
《作为精神导师的保卢斯·蒂利希》
1988
《保卢斯:导师的特征》
1995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合著) [2]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存在心理学 作者名称 罗洛·梅 作品时间2010-04-01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科克·J·施耐德。
焦虑的意义 作者名称 罗洛·梅 作品时间2010-12 《焦虑的意义》是2010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 [美] 罗洛·梅。
罗洛·梅文集:自由与命运 作者名称 罗洛·梅 《自由与命运》是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罗洛·梅。
罗洛·梅文集·存在 作者名称 罗洛·梅 作品时间2012-1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查看更多书籍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郭本禹评价,罗洛·梅在著作中所考察的是20世纪中期的人的存在困境。当时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后,人的生存境遇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甚至更加恶化。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内心的焦虑、空虚、孤独等愈发严重。人在接受社会各种新事物的同时,自身的经验却越来越多地被封存起来。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人似乎更加远离了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洛·梅更是一位预言家。 [4] 叶浩生认为他把存在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在促进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过渡方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 心理学家Hendlin批评罗洛·梅没有仔细考察自马斯洛和苏蒂奇以来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有关文献,完全不顾过去20年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6]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根塔尔评价罗洛·梅是一位神话幻觉般的和富有奉献精神的人,探讨了我们的艺术和心理科学的领域“—,你给了人类灵魂的研究‘“(通过)对爱、意志、勇气明确表述你的观点和丰富你的概念方面成为詹姆斯相比的值得粤敬的后继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