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致谢 献给所有我杰出的老师们,他们引领我踏上这段迷人的旅程,探索并传达电影中蕴含的转化魔力。
序言
自从1916年雨果·蒙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首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电影如何影响观众的心理效应以来,心理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变幻莫测、时好时坏的关系,其间充满了情感、思维以及偶尔的脾性冲动。讽刺的是,蒙斯特伯格可能是第一个提到这种非凡发明——这盏“魔法灯”——对心理产生影响的人,然而,更具审美吸引力但不那么严格实证的精神分析理论却超越了蒙斯特伯格及其严谨的心理学,并迅速占领了电影界。
在银幕上和银幕下,精神分析师们向世界“解释”了那些在电影屏幕上缓缓或快速闪过的话语、行为和图像的表面及象征意义,进入了专注观众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素材。当人们看电影时,往往第一次接触到诸如精神病、抑郁、歇斯底里等陌生术语和状况,以及一系列治疗模式,这些使得“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词汇成为客厅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电影可以生动地描绘人们与各种大小的心理恶魔作斗争,作为一种媒介,电影对于将它所戏剧化的问题作为另一领域的原材料——即心理治疗领域——来说并不灵活。银幕上的生活是如何触动银幕外观众的生活的?我们如何轻松地探索这一点?一本感动你的书、一幅触动你的画、一段让你陶醉的音乐——它们都可以被重读、重看或重听以再次捕捉那份情感的火花。但是,35毫米胶片电影作为一种昂贵且不易携带的媒介,如何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呢?这既不容易也不理想。
直到70年代末,录像机和录像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复制的方式,为电影疗法打开了大门。情感上具有冲击力的电影故事现在可以方便地获取,价格低廉且易于访问。摆脱了放映限制后,电影可以轻松地融入到治疗过程中。
今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大众,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影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提升的价值。围绕推荐和分类电影标题设计的自助书籍已经出现。我读过很多这样的书,其中一些相当不错。然而,很少有由致力于将电影作为核心治疗辅助工具的治疗师撰写的书籍。Birgit Wolz就是这样一位治疗师和作者。她在这一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使她对电影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和自我发现的来源更为敏感。《E-Motion Picture Magic:电影爱好者的情感治愈与转变指南》包含了她的经验和建议,反映了她在新兴的电影疗法领域的见解。
很明显,Wolz博士理解为什么电影是个人洞察和个人发现的丰富来源。电影是当今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电影媒介的心理生理特性。尽管电影被称为“情感机器”,它也是一种强烈的多感官媒介。与其他娱乐和传播媒介相比,电影更丰富地展现了肉体、思想、痛苦、自豪、笑声、符号和图像交织在一起的“人类境况”。
但电影并非没有缺点。研究表明,虽然电影是主要的情感生成器,但书籍在解释和探讨复杂问题方面比电影更为有效。简而言之,电影唤起情感,而文字则深入探讨。结合电影和自助书籍可以提供两种媒介的最佳组合。这就是电影疗法能为一个熟悉电影的社会所提供的价值。
Wolz博士指出,无论是一部好的或坏的电影,讨喜或不讨喜的角色,令人振奋或令人沮丧的结局,都能从中收获治疗价值。对她来说,重要的是电影如何与我们生活中困扰的叙事产生共鸣。此外,电影可以同样有效地向我们展示什么有效、什么无效、什么是功能性的、什么是非功能性的,我们应该将什么纳入生活中,又应该抛弃什么。对于那些注意倾听电影诸神在黑暗影院或昏暗客厅中对我们说话的人来说,电影成为了虚拟的学习机器。
Wolz博士对电影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与我们对话的理解智慧,在“负面”实例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她指出,我们不必喜欢或被某个角色所打动也能从中学到东西。我补充说,即使你不喜欢整部电影,也可以从中了解自己。例如,一部电影什么时候或为什么无法打动我们,往往和它何时或为何打动我们一样重要。如果在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时,整个观众席都在流泪,而你的眼睛却干涸无泪,那可能意味着情感的河流正在干燥的河床下静静流淌。
显然,Wolz博士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全面的议程。她从多个学术和哲学来源中汲取,结合了针对现代人类条件的各种个人问题区域的自助策略、技巧、见解和练习。她提供的电影疗法版本,不仅基于经过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