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致谢
献给所有我杰出的老师们,他们引领我踏上这段迷人的旅程,探索并传达电影中蕴含的转化魔力。
序言
自从1916年雨果·蒙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首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电影如何影响观众的心理效应以来,心理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变幻莫测、时好时坏的关系,其间充满了情感、思维以及偶尔的脾性冲动。讽刺的是,蒙斯特伯格可能是第一个提到这种非凡发明——这盏“魔法灯”——对心理产生影响的人,然而,更具审美吸引力但不那么严格实证的精神分析理论却超越了蒙斯特伯格及其严谨的心理学,并迅速占领了电影界。
在银幕上和银幕下,精神分析师们向世界“解释”了那些在电影屏幕上缓缓或快速闪过的话语、行为和图像的表面及象征意义,进入了专注观众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素材。当人们看电影时,往往第一次接触到诸如精神病、抑郁、歇斯底里等陌生术语和状况,以及一系列治疗模式,这些使得“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词汇成为客厅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电影可以生动地描绘人们与各种大小的心理恶魔作斗争,作为一种媒介,电影对于将它所戏剧化的问题作为另一领域的原材料——即心理治疗领域——来说并不灵活。银幕上的生活是如何触动银幕外观众的生活的?我们如何轻松地探索这一点?一本感动你的书、一幅触动你的画、一段让你陶醉的音乐——它们都可以被重读、重看或重听以再次捕捉那份情感的火花。但是,35毫米胶片电影作为一种昂贵且不易携带的媒介,如何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呢?这既不容易也不理想。
直到70年代末,录像机和录像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复制的方式,为电影疗法打开了大门。情感上具有冲击力的电影故事现在可以方便地获取,价格低廉且易于访问。摆脱了放映限制后,电影可以轻松地融入到治疗过程中。
今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大众,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影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提升的价值。围绕推荐和分类电影标题设计的自助书籍已经出现。我读过很多这样的书,其中一些相当不错。然而,很少有由致力于将电影作为核心治疗辅助工具的治疗师撰写的书籍。Birgit Wolz就是这样一位治疗师和作者。她在这一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使她对电影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和自我发现的来源更为敏感。《E-Motion Picture Magic:电影爱好者的情感治愈与转变指南》包含了她的经验和建议,反映了她在新兴的电影疗法领域的见解。
很明显,Wolz博士理解为什么电影是个人洞察和个人发现的丰富来源。电影是当今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电影媒介的心理生理特性。尽管电影被称为“情感机器”,它也是一种强烈的多感官媒介。与其他娱乐和传播媒介相比,电影更丰富地展现了肉体、思想、痛苦、自豪、笑声、符号和图像交织在一起的“人类境况”。
但电影并非没有缺点。研究表明,虽然电影是主要的情感生成器,但书籍在解释和探讨复杂问题方面比电影更为有效。简而言之,电影唤起情感,而文字则深入探讨。结合电影和自助书籍可以提供两种媒介的最佳组合。这就是电影疗法能为一个熟悉电影的社会所提供的价值。
Wolz博士指出,无论是一部好的或坏的电影,讨喜或不讨喜的角色,令人振奋或令人沮丧的结局,都能从中收获治疗价值。对她来说,重要的是电影如何与我们生活中困扰的叙事产生共鸣。此外,电影可以同样有效地向我们展示什么有效、什么无效、什么是功能性的、什么是非功能性的,我们应该将什么纳入生活中,又应该抛弃什么。对于那些注意倾听电影诸神在黑暗影院或昏暗客厅中对我们说话的人来说,电影成为了虚拟的学习机器。
Wolz博士对电影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与我们对话的理解智慧,在“负面”实例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她指出,我们不必喜欢或被某个角色所打动也能从中学到东西。我补充说,即使你不喜欢整部电影,也可以从中了解自己。例如,一部电影什么时候或为什么无法打动我们,往往和它何时或为何打动我们一样重要。如果在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时,整个观众席都在流泪,而你的眼睛却干涸无泪,那可能意味着情感的河流正在干燥的河床下静静流淌。
显然,Wolz博士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全面的议程。她从多个学术和哲学来源中汲取,结合了针对现代人类条件的各种个人问题区域的自助策略、技巧、见解和练习。她提供的电影疗法版本,不仅基于经过验证的认知行为修正和社会学习原则,还以严谨和创造性的方式应用于这一现代治疗模式。她的书不仅吸引了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她为未来的作者树立了卓越的标准。
Stuart Fischoff博士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媒体心理学名誉教授 媒体心理学研究所主任
翻译总结 这段序言探讨了电影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和自我发现工具的重要性。它回顾了从早期科学对电影影响的研究到现代电影疗法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情感唤起作用。同时,书籍在解释复杂问题上的优势也被提及,认为结合电影与书籍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自助资源。最后,作者赞扬了Birgit Wolz在电影疗法领域的贡献,认为她的工作不仅基于扎实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引言
你是否曾经希望对你的生活有更多的视角?你是否曾经想过“如果我能从我的问题中稍微抽离几步,我可能会感到不那么不安、焦虑、不满、愤怒或困惑?” 我经常观察到,真正的疗愈始于某个事件的发生,它使我们对自己和我们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这种视角的转变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重大中断而产生的。或者,一个朋友的生活可能激励了我们,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见解。有时,引发这种非凡视角变化的对象甚至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纵观历史,哲学家、心理治疗师和灵性导师都指出,视角的转变是情感和灵性成长的关键。这种视角的变化是那些实践灵性修炼的人们常寻求的目标之一。在许多形式的冥想中,人们希望这种练习能使我们看到自己更深层次的本质,并因此不再过分认同于个人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不一定消失,但通过冥想,我们学会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待它们。这种冥想的角度有时被称为观察者视角。许多心理治疗方法也有类似的目标。
“最好的电影将我们带离时间的束缚。我们搭上主角情感过山车的旅程。”
——凯西·格伦(Cathie Glenn)斯图尔德文特
“电影提供了一种异常安全且愉悦的方式,让我们窥视我们所否认的一切——我们的阴暗面和光明面。”
——玛莎·辛内塔(Marsha Sinetar)
生活教会我们,实现梦想往往不止一条道路。多年来与许多来访一起工作时,我偶尔会惊讶地看到其中一位来访在观看电影后经历了令人惊叹的“恍然大悟”的时刻,并产生了内在的转变。这些来访能够与那些有着类似挣扎的角色产生共鸣。然而,虽然他们与角色产生了共鸣,但似乎更容易保持一种“置身事外”的距离感。换句话说,他们保持了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在某些情况下,来访不是认同角色,而是对他们进行了高度批评。无论哪种情况,同样的积极原则似乎都在起作用,将电影体验与我们在会话中的心理探索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效果。
在多次观察到这一几乎“炼金术”般的过程后,我相信其关键在于电影观看体验的两个重要方面。电影比其他任何叙事媒介都更有力量将我们从自我中拉出来,进入其角色的体验中。然而,与此同时,在观看电影时保持健康的距离或视角通常比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容易。
当使用心理治疗工具来处理由电影引发的体验时,疗愈和转化便可能发生。有意识地观看一部电影,并正确地消化整个体验,这是E-Motion Picture Magic的核心原则——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电影疗法。
在这本书中,我提供了电影建议,并以练习的形式介绍了这些治疗方法。我还包括了一些来自我的实践中的来访经历的例子。在所有这些例子中,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来访的名字都已更改。
电影的力量
自一个多世纪前电影时代黎明初现以来,电影一直有其怀疑者和批评者。即使是电影摄影术的主要发明者之一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也曾说过:“电影是一项没有未来的发明。”
但幸运的是,卢米埃尔错了。电影确实有未来,并且已经变得极为流行,作为讲故事、传达信息和影响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即使早期的无声电影,以其断断续续、颗粒感强的黑白图像,也展现出一种几乎魔幻的魅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今,随着震撼人心的环绕声、绚丽的色彩、宽屏格式和数字特效,电影将我们带入其他世界的能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规模。
为了衡量电影变得多么强大,可以考虑一下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和神职人员抱怨电影正在改变社会,尤其是儿童,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这些批评者指出,为了迎合人性中最基本的元素,许多电影过度强调了暴力和性。当然,他们的批评是针对电影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批评者对其他媒体——书籍、杂志、流行音乐、美术——也有同样的批评,但电影却承受了大部分攻击。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认为这是因为电影凭借其逼真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比其他媒体更有力地触动我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
显然,许多电影迎合了最低级的共同分母——即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和欲望。即便如此,实际上无法数清那些追求相反目标的电影,它们努力激发最高尚的人类价值观。绝大多数电影只是希望通过讲述一个好故事来娱乐观众,而这些电影有时也会无意中成为个人洞察心灵黑暗面的催化剂。当这些黑暗方面被带到意识的光明中时,真正的内心自由就成为可能。
与以往任何媒介不同,流行的电影展现了照亮人类经验深度的新潜力。《E-Motion Picture Magic》利用这种力量作为一种增加意识的工具。
一个“新”的历史久远的理念
“从业者长期以来一直推荐书籍、戏剧、诗歌以及视觉和表演艺术作为教授心理健康概念并提供矫正情感体验的手段。”
——约翰·T·帕尔德克(John T. Pardeck)
正如大多数“新”想法一样,电影疗法的许多方面其实并不新鲜。使用电影进行个人成长和疗愈延续了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即将讲故事与自我反思联系起来,这可以追溯到口语语言的起源。
在人类历史的许多文化中,人们已经认识到讲述和倾听故事的行为具有转变和治愈的效果。《E-Motion Picture Magic》及广义上的电影疗法,直接继承了书疗法(bibliotherapy)的传统,即通过参与阅读来获得对心理的洞察。书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底比斯图书馆的大门上刻有“灵魂的疗愈之地”的铭文。
从印刷机的发明(1450年)和小说的出现(17世纪中期)开始,大众文学的兴起使得个人更容易频繁地“听到”精心编排的故事。
随着20世纪上半叶精神分析的传播,分析师们开始为一些患者开具特定的阅读材料,通常是小说。1916年,“书疗法”一词首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中。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随着自助运动的爆发,重点逐渐从虚构书籍转向非虚构的自助手册。尽管如此,1983年,詹姆斯·希尔曼在他的书《Healing Fiction》中强调了在治疗中使用虚构作品的做法。
电影疗法早在1990年的心理学文章中就被提及,1993年,玛莎·辛内塔(Marsha Sinetar)出版了第一本专门讨论将电影用作个人成长工具的书:《Reel Power — Spiritual Growth Through Film》。
电子情感电影魔法(E-Motion Picture Magic)是什么,不是什么
基本上,《E-Motion Picture Magic》是一种方法,通过有意识地观看电影结合治疗性或提高意识的练习,实现个人疗愈和转变。
现有的关于利用电影进行治疗的文献中,有些专注于专业治疗,另一些则主要作为自助指南。最受欢迎的自助书籍通常以轻松的方式处理这一主题。作为一名治疗师,我相信以非常具体的方式使用的电影体验对那些愿意投入的人来说可以带来巨大的疗愈益处。我也相信这个过程可以很有趣。
至于是否与治疗师合作,我强烈建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寻求专业帮助。我还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要遵循某些指导原则并学会有意识地看电影,电影的转化力量就可以用于个人成长,而无需治疗师的帮助。有意识的觉察是《E-Motion Picture Magic》的核心:它是该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终结果之一。
《E-Motion Picture Magic》并不是为了逃避我们的问题,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仅是将视频插入播放器,希望某些生活教训通过某种渗透的方式被吸收。在《E-Motion Picture Magic》中,大部分的疗愈工作是在电影开始前或结束后完成的。
治疗师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与来访一起工作,但治疗师需要意识到,电影体验不应单独作为治疗模式使用。《E-Motion Picture Magic》包括并实际上依赖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工具箱中的其他方法也可以与有意识的电影体验相结合。
“当你掌握自己的生活时,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没有可以责怪的人。”
——艾丽卡·容(Erica Jong)
电影的选择
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电影都可以使用。但在本书中,我选择专注于虚构电影的使用。我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它们构成了最容易获取的大多数电影(即使其中一些虚构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的);其次,尽管纪录片和其他非虚构格式经常以强烈的影响力产生真正有力的个人反思作品,许多虚构故事还包含了一个额外的神话维度,这对转变过程非常重要,而在非虚构电影中往往缺失这一点。
结语
电影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我们理解和改变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通过有意识地观看电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在成长和疗愈。《E-Motion Picture Magic》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们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自我发现和个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