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直面施受虐中的生死力量:临床视角的探索
生与死的战斗
生与死的战斗作者: [美] 哈利特•巴塞基 / 保拉•艾尔曼 / 南希•古德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与施受虐的对抗
原作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
译者: 李光芸 / 蓝薇 / 童俊
出版年: 2017-4-1
页数: 312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9225957
豆瓣评分
8.6
103人评价
5星49.5%
4星36.9%
3星9.7%
2星1.9%
1星1.9%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是一本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书籍,描述的是心理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互动情况,探索了影响日常生活的施虐和受虐两个颇具争议而又令人困惑的心理病理。案例中,来访者有在他们自身的亲密关系中体会痛苦的需要,并且会在任何试图接近他们的人的身上引发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书中所涉及的受虐与施虐的主题所指。这类情感阻碍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找到慰藉。
从大的视角上,它采用当代的精神分析工具检视了生死之间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和来访者日常的互动空间变成了研究失败、牺牲和绝望等痛苦体验之演化变迁的最佳地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展现了敏锐而富有经验的分析师是如何帮助此类来访者的,并由此为读者提供了治疗此类心理病理患者的模式。参加案例讨论的各位作者则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帮助读者去理解案例报告中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推广案例治疗的成果。
作者简介 · · · · · · 哈利特•巴塞基(Harriet I. Basseches)
哲学博士,曾担任独立精神分析协会联盟(CIPS)主席。
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成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FIPA)会员,当代弗洛伊德学会(CFS)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培训与督导分析师,CFS终身教员。
保拉•艾尔曼(Paula L. Ellman)
哲学博士,华盛顿大学职业心理学中心临床心理学副教授。
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成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FIPA)会员,当代弗洛伊德学会(CFS)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培训与督导分析师,CFS终身教员、华盛顿项目主管。
南希•古德曼(Nancy R. Goodman)
哲学博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FIPA)会员,当代弗洛伊德学会(CFS)华盛顿项目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培训与督导分析师。CIPS“活现研讨小组”主持人,CFS终身教员。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章 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 003 第二章 施受虐内部相互交错的力量及发展变化 .......................... 017 第一部分 保拉•艾尔曼提出的案例及案例讨论 第三章 与戴安的工作及游戏中的施受虐 ................................ 031 第四章 对戴安案例的讨论(一) ...................................... 047 第五章 对戴安案例的讨论(二) ...................................... 064 第六章 戴安对抗现实:僵局中的潜意识幻想? 对戴安案例的论 ...............................................080 第二部分 南希•古德曼提出的案例及案例讨论 第七章 和B先生穿越“伤害的爱”的航行 ............................... 097 第八章 对B先生案例的讨论(一) ....................................... 113 第九章 对B先生案例的讨论(二) .......................................124 第十章 对B先生案例的讨论(三) ........................................138 第三部分 安德里亚•格林曼提出的案例及案例讨论 第十一章 为空虚、为杀戮而食: 一个贪食症女性的施受虐 .................................... 155 第十二章 对玛利亚案例的讨论(一) ................................... 175 第十三章 对玛利亚案例的讨论(二) .................................. 193 第十四章 创伤、原始超我和施受虐:对玛利亚案例的讨论 .................. 209 第四部分 理查德•瑞驰巴特提出的案例及案例讨论 第十五章 A先生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激发及随后的受虐懊悔......... 227 第十六章 对A先生案例的讨论(一) ................................... 244 第十七章 对A先生案例的讨论(二) ................................... 252 第十八章 施受虐和攻击性——临床理论: 对A先生案例的讨论...........................................269
喜欢读"生与死的战斗"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 9.3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9.5
人格病症的心理动力学疗法 9.2
看见与被看见:走出精神避难所 8.9
僵局与诠释 9.3
家庭与个体发展 8.7
梦的意义
夜未眠 8.8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 9.0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歇 2023-08-09 18:10:41 浙江 讲述施受虐关系的一本专业书,看书的过程经常可以唤醒不同的咨询中的片刻感受,真是一本又痛苦又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啊。
0 有用迷信鉴定员小谈 2023-11-18 18:09:49 广东 一个去除区别化解释天下是吧,这种一个理论套所有情况太简化了施受虐这么复杂的心理了吧……而且第一个案例的咨询师明显不行……
0 有用柳暗花明时 2022-05-25 21:05:47 完全是我想看的书,更清晰了。
1 有用猫咪探测器 2019-06-09 16:26:08 成长是个漫长而崎岖的终身路程啊… in FrontStreet Coffee
0 有用usless 2020-08-13 12:55:51 看的头疼😩,不好,喜欢多点案例
更多短评 45 条
我要写书评 生与死的战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Berlin_柏林 2018-04-08 16:35:01 书中的理论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仿佛在沙漠里找金子的过程,童俊老师的序集中了很多书中的精华观点,会让人以为这本书都是这么直观、好读的,其实她的序更像是她榨出的甘蔗汁,而剩下的部分要读者自己去用牙口咀嚼甘蔗枝才能出汁水。
好不容易读完了,就在这里总结一下书中精简版的对施受虐的议论和解释。
1、施受虐的源头是自恋性的无助感
当个体身处恐惧,相信任何生命活力都会招致象征着威权的超我的报复,就会再度经历早期的自恋伤害和婴儿期创伤,这个时候,施受虐也许就是个体唯一可以保存内心完整的方式。 施受虐其实是阶段性出现的,而在人感觉无助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回到婴儿时期的创伤中去,从而进入一段施受虐的关系。
2、施受虐的关键点在于无法分离, 是保持联结和否认分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合一幻觉作为一种心理力量是为了防御谋杀恐惧和湮灭恐惧。 在施受虐关系中,双方是将对方物化的。认为自己和对方是一样的,但对方出现任何表现个体性的差异,一方就会感到恐慌。“合一幻觉”认为我和你是一样的,“自体和客体是可以互换的,世代的差异不复存在,性的差异也不被承认。”
这其中就会出现心理学上的“倒错”状态—— “你在那,但是你不在那儿,我看到你,但是我没有看到你。”
即使痛苦,但是只要在痛苦中我和另一个客体是链接的,那也比没有链接要好。
所以结合前两点,施受虐出现的原因是:一、人感到了无助,恐慌,害怕。害怕自身的不存在,因此幻化出一个自恋、全能的形象 二、自恋、全能找到了物化的对象,两人进入施受虐的关系中,彼此依附施受虐关系,认为对方和自己毫无差异,也拒绝对方的个性化部分。施受虐的关系的目标是无法分离,是验证关系中二人的权力感和控制感。在施受虐中,一方表现出权力的绝对掌控,对他人的伤害可以确认自身的存在,也可以确认自身对环境抱有控制。而受虐的一方,一是依赖不可分离的链接感,二是“促使“伤害自己,感觉到痛苦,而确认对环境抱有绝对控制感,也通过痛感,意识到自我的边界。
而生死之争,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关系中的转换、变化(强烈的渴望链接、依恋、唤起和被唤起的欲望;以及摧毁、破坏、伤害、毁灭链接的快感;受虐者和施虐者彼此嵌套,既渴望又反抗的共生式融合),即两人都具有将关系瞬间提高至顶点,链接至最亲密之处,带给彼此高峰体验;也具有瞬间将关系跌入谷底,将对方隔离在最冷、最生疏的地带,随之给对方和自己带来高峰痛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感受,即指向权力的全能感和自恋式的自我存在感。
双方都需要这种全能感和自恋式的自我存在感,恰恰是因为真实生活中这一点没有得到满足。双方都感觉到自己无比脆弱、空虚、被动,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好像一只蝼蚁轻松就会被碾灭,并且没有人会帮助自己,也没有人会在意自己的受伤甚至被消灭。
这种体验也伴随着巨大的孤独,所以施受虐带来的那种无法逃脱的,死锁感,双方被死死绑在一起的宿命感,也是施受虐双方甘之若饴的。
3、施受虐中的双方都有湮灭焦虑和阉割焦虑
湮灭焦虑表现为溶解恐惧,担心碎裂,失去自我感(渴望融合,但也害怕自己和对方的过度融合而被湮灭)。阉割焦虑表现为攻击自己身体,伤害他人身体,丧失性能力等。
这些焦虑可以在施受虐关系中得到缓解。
4、施受虐的双方也同时伴有创伤性的童年记忆和与重要他人的受伤的依恋模式
痛苦,以及伤害他人,都比忍受无法控制的羞耻感和被抛弃要好。施受虐有时候是为了重新回到创伤被激活的婴儿时期,重新体验和清晰的回忆起痛苦的感受,同时伴随着潜意识的“逆转过往的创伤”这一希望。 受虐是在重复那些应对他人行为的失败尝试,这是基于对客体真实破坏性的否认。 然而施虐也是施虐者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御模式,而且往往在施虐过后,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忘却,缩小;试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破坏性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尝试可能会成为受虐者的一种强迫倾向。
在受虐位置上,“如果你跟我在一起的唯一方式就是羞辱我、刺激我,我将向你展示我关心你,想跟你的心灵联结” 或者在施虐位置上,要去忍受那种自己被滥用的暴怒,变得沉默、麻木、退缩,使用一种破坏性的沟通。
她的许多行为是故意激起惩罚。她持续地需要和施虐的、侵犯性的客体创造一种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她可以体验到被惩罚、被打、被攻击,以及想从中逃离的需要。 我感到她同时试图把我推开,同时又认同我对她加以惩罚。 似乎我对她生气比和她开心的在一起更安全。 5、当自我和他人的之间的界限模糊时,是无法区分破坏的是自己还是他人。
受虐是转向自身的施虐。
弗洛伊德认为施虐是一种征服驱力的表现,它本身就包括一些残忍的举动,比如儿童撕下昆虫的腿。孩子撕裂昆虫腿,可能并不在意自己给别人造成了痛苦,而是可能正在享受他自己的残酷。
受虐者在毁灭自己和他人,毁灭重要的关系的时候,获得了残酷和自生自灭带来的快感。
at least i can do this to myself。仿佛童年撕断那条昆虫腿,撕断自己的腿,来展示自己的掌控力
6、施受虐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拒绝成长和变化,只是无意义的循环
另外针对第三个黛安娜的个案,分析案例的作者也给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
羞耻感 羞耻感针对的是总体上的强烈感受,去表达这些感受则让个体体会极大的焦虑,对内部和外部失控感到焦虑。 这类家庭通常有这样的背景: 表达(甚至仅仅拥有)强烈感受是一种可鄙的脆弱和软弱。这引发了一种很强的深深被羞辱的趋向。 身体(特别是性欲)所能引发的羞耻,或许远不及这种因强烈感受而带来的脆弱感:感受到需要、渴望、柔软、感动和受伤。 因此许多人会寻找一个反羞耻感的英雄作为伴侣:情感上无法触及、无法渗透、刀枪不入,即一个轻蔑的统治者。 寻求这样一个角色的接纳并与之融合,可以消除太过强烈的羞耻感和渴望,但这也意味着几乎无药可救的受虐绑缚,以及去而复返的更深层的羞耻感。 另外,个体没有被当作有独立感受和意志的人来感知,这种体验也会引发羞耻感。他人的“灵魂盲目”会激发个体强烈的无价值感。别人无视个体独自的内心生活,由此所表现来的轻蔑会使个体开始自我蔑视。分析本身也是令人羞愧的,无意间也重复了创伤式羞耻。 缺乏理解和粗鲁,也可以被体验为深深的冒犯和羞辱。
她描述,在整个童年时代她都是幻想世界里的一个不完整的存在,持续做着白日梦,在脑海里和一个想象的同伴互动。她回家后如果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会感觉孤独,但又因为母亲不在而如释重负。她会独自做手工,感觉失落又空虚。 她回忆起十六岁时躺在母亲的床上和她交谈,当母亲想要拥抱她时,她觉得恶心窒息,不可抑制地想要躲开。
她的心理空间包含一个极度脆弱的核心,这让她感觉到她没有足够多的方法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接触让她感觉被压倒,感到有解体的危险。她没有安全可靠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作为个体的界限感。她对疯狂进食、疯狂购物和自我打扮的依赖是支撑她极为脆弱的自体感的仅有方式,她不断重复的施受虐活现则确保他人不会与她太过接近。 我在害怕我的需要会压垮你,让你窒息,让你离开。如果我不压制自己,人们就会逃开。人们希望你有所压制,不要表现的太过火。你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你有多喜欢他们,或者多需要他们,因为他们无法承受。为什么我把自己看的如此坚强而把其他人看的如此脆弱…… 就像人们坐在对方的膝盖上一样。我永远都不会那么做,我觉得我体型太大,或者太重。对方会觉得不舒服。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其他人不喜欢我在那儿,不喜欢我坐在他们膝盖上,拥抱他们,接近他们的假设之上。他们不想要我在那里,现在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摆脱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Berlin_柏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12 没用 0 12 1回应收起 世图北京公司 2017-05-17 15:04:22 童俊:施受虐,一曲存在的悲歌! “施受虐”在文学经典中经久不衰地展现着自己的魅力。"SM"--(SADISM,MASOCHISM的简写)甚至成了某些时尚人士的行为艺术。
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因在狱中写下许多色情的施受虐场景,而让“虐待狂”和“受虐者”这两个词直接由他的名字派生而来。
自伟大的弗洛伊德执笔理性地阐述这种行为的心理学脉络以来,“施受虐”这一主题一直在挑战和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弗氏信徒们。
我们被告知,我们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来,既然人类的首先调节原则是快乐原则,那么人们为何往往做出显然是自毁和导致痛苦的举动?
近年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群精神分析师们不屈不挠地走上了对这种人类“变态”现象的探索之路。他/她们发现“施受虐”的核心问题是“施受虐”者们内心的渴望、憎恨、蔑视、恐怖,以及成瘾般的本能刺激,以及他/她们那贬低别人的自我和被贬低的自我。
我概括为“施受虐”者们内心激烈地交织着爱和恨的矛盾情感,对本能刺激的强迫性重复,以及由此构建的贬低的自我和客体印象。
这拓展了我们对施受虐这一范式的理解:创伤——刺激的过渡和不足、自恋性脆弱的碎片、性与攻击性、欲望及其冲突、构建了一幅“生死力量之战”的内在图景。
所谓生死力量之战,老套地说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的人类具有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即试图保存生命的力量,死本能则相反。
在“施受虐”者身上,你会发现强烈的渴望联结、依恋、唤起和被唤起的欲望,但同时,又希望摧毁这种和他人的联结。“施受虐”因而被本书的作者们理解为:或许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与客体联结的方式,而不至于回退到一种自恋的封闭境地,不至于融合进另一个具有强大吞噬性的生命中。为此,你可以理解“施受虐”为一曲存在的悲歌。
弗洛伊德写道:“我们的工作是从生死本能的大对立中开始的。我们看到,当这些本能处于争斗的时候,力比多就会固着下来,客体会以激烈的方式被贯注,裹挟在主动或被动的欲望力量中:占有和被占有、吞噬和被吞噬、战胜或屈从,甚至摧毁或被摧毁。受虐者和施虐者彼此嵌套,既渴望又反抗共生式的融合。这些相对立的力量使我们需要去考虑自体的存活、他者的存活和分析过程的存活。”
精神分析师治愈或研究人类这些特别而又常见现象的工具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觉查和分析,而在这些移情和反移情中,我们相信再现(enacting)了那些早年被固着的本能欲望和胶着的客体关系,本书的作者们正是了利用这个工作。
在我们日常任何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感到窒息、困住、巨大的焦虑拖着你下沉,继而麻木、无助、内疚、被锁死在这种人际的漩涡里,不知如何解脱,你要想到这个紧箍咒可能是“施受虐”。
顺着这个思路,抽丝剥茧,我们发现“施受虐”背后是强大的分离障碍,它阻碍了人类心理的发展。
当个体身处恐惧,相信任何生命活力都会招致象征着威权的超我的报复,就会再度经历早期的自恋伤害和婴儿期创伤,这个时候,施受虐或许就是个体唯一可以保持内心完整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施受虐”中的前俄底浦斯问题、俄底浦斯问题,以及与它们相连的潜意识幻想。“施受虐”客体关系是为了维系与早年母亲的联结,这是某些讨论的核心观点。
我们看到发生在口欲期的“施受虐”主要与创伤与自恋相关。在婴儿早年与母亲的互动中,母亲提供喂养、抱持、回馈、容纳,期间有大量机会发生自恋损伤。婴儿尝试保持联结,有时候是令人满意的,有时候是令人挫败的,心灵盲目(soul blind)和心灵谋杀(soul murder),这些来自父母的虐待由此引发了对融合的恐惧和渴望、退缩,伴随着摧毁或者被摧毁幻想的攻击。在早期母婴的互动中,婴儿的感受在需要和满足、充实和空虚、自大和不被看见之间摆荡。由于不安全依恋,回馈、抱持和容纳的缺乏导致的断裂,这些共同促成了“施受虐”的形成。一个充满了极大张力的内部世界,很容易就会使个体依赖施受虐的方式来建立痛苦的联结,带来自大式融合(grandiose merger)的幻觉。而合一(oneness)幻觉作为一种心理力量是为了防御谋杀(murderousness)恐惧和湮灭恐惧。湮灭恐惧表现为溶解恐惧、担心碎裂、失去自我感、个体内部结构的溶解。阉割/女性生殖器焦虑表现为攻击自己身体、伤害身体、性无能和丧失生育能力。施受虐常被用来防御这些焦虑。与其被遗忘或知晓内心的恐惧,还不如绝望而痛苦地跟另一个人待在一起,主动也好,被动也罢。
本书中利用的大量临床材料和文献表明,“施受虐”的萌芽和初步形成是在肛欲期,梅尔泽(Meltzer,1992)将此称之为“在母亲的直肠里生活”。他认为这正是施受虐所处的界面,在此充斥着暴力,到处是倒错和成瘾。在“施受虐”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口欲期和生殖器/俄底浦斯期发展的影子,但是正是肛欲期的发展塑造了“施受虐”在心理中的形态,以及人际间的互动。肛欲期之所以占据核心位置,是因为它对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组织功能。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内外相连的、与自主性、控制、屈服和征服相关的潜意识幻想。在这一发展阶段,否认和倒错影响着有关身体和心理内部空间、自我和他人人际空间的幻想,并反映在“施受虐”中。任何形式的差异都是无法容忍的,而“施受虐”可以被用来应对或者消灭这些差异。
本书从发展的视角去探讨“施受虐”,探查创伤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自恋、肛欲期、创伤和倒错,这些力量相互交织,激发了从各个发展阶段涌起的挣扎,并伴随着潜意识的幻想和客体关系。与创伤相关的自恋性脆弱和心理无助为“施受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弗洛伊德认为发展在俄底浦斯时期的“施受虐”,挨打幻想是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挨打幻想是因为恐惧性快感而招致惩罚。源自俄底浦斯阶段以及超我的发展,痛苦就成了必须要有的成分,痛苦使性快乐变得可能。挨打幻想可能通过多种妥协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挨打幻想可以代替从创伤性客体上撤走的贯注。威尔登发现,那些殴打孩子的母亲存在女性倒错行为,提示我们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代际创伤。当母亲把她自己不想要的情感投射给孩子,出现打骂行为,这个孩子就会带着这些痛苦的外化情绪长大。此处会有一个朝向挨打幻想的转向,而不是退回到自恋的隔绝状态。“施受虐”的潜意识挨打幻想使得痛苦被嵌入到关系中。痛苦成了跟他人联结的方式。在生命早期就形成了不快体验和发展阶段相应需要之间的联结。这些经验被带进了成年期的适应行为中,并以一种特定的约束方式呈现在跟分析师的治疗中。这种约束力量将快乐与痛苦、分离与合一、创造与摧毁、生命与死亡混合在一起。
在这本书中,分析师们逐步拓展了倒错(perversion)的定义,这里不是指性倒错,而是指心理的倒错,包含了情欲化的恨、对现实的破坏、对差异(difference)的否认。切斯古特-史米格尔声称,她“从没遇到过一个有倒错问题的个案是没有‘施受虐’元素的,即便‘施受虐’在临床中的分布是非常离散的”。
倒错是通过否认机制表达出来的。在移情/反移情中,否认的作用似乎在于表达“你在那儿,但是你不在那儿,我看到你,但是我从没看到你”。当个体感知到有差异时,他就会出现恐慌。在“施受虐”处境下,空间会坍塌,自体和客体是可以互换的。世代的差异不复存在。性的差异也不被承认。创伤可以被性欲化,情欲生活可以跟创伤相连。在许多情况中,施受虐以具有攻击性的性欲形式呈现出来,实际上性欲化的成分可能是服务于许多另外的动机,特别是为了防御和表达自恋性问题。
区分“性”(sex)和“色情性”(erotism)非常重要,前者是力比多自然发展的结果,后者是由于防御原因和/或倒错动机产生的对性冲动的滥用或窃取。本书中的B先生,就像许多分析的病人那样,为他对他人的依赖需要而感到羞耻,因为将这种需要伪装成性的需要,以此来获得一个公平的游戏环境。婴儿式或人格的婴儿部分对依赖的客体感到自卑或弱小,这个最初的客体体验是乳房。另一方面,色情的性意味着过早地获得较晚阶段的发展,色情化的伴侣和自我被认为在他们的色情化纠缠中是平等的。
我对此的观点更接近斯托勒(Stoller)……倒错是恨的色情化形式。个体使用复仇幻想将婴儿期创伤转化为成年胜利,在客体身上付诸行动。
总结起来,我们看到人类建立了两个自我调节和冲突解决系统:
一个是开放系统,它适应现实,特点在于乐趣、能力和创造力。这个系统可称为健康。
另一个是封闭系统,它回避现实,其特点是权力动力、全能感和停滞不前。
在封闭系统的功能中,心灵是根据神奇、全能和原始的理想化构成的。由此,信念组织的关系是倒错的“施受虐”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敌意、受难的感觉、攻击性、自我毁灭的行为反复循环,强迫性重复,没有真正的变化或成长。全能的信念被作为主要的防御用来自我保护以对抗创伤。外化、否认和回避被用来支持这些信念。目的是控制他人,而不是改变自我。
因为封闭系统依赖于将自己当作受害者的感觉,因而基于现实的乐趣被体验为对无所不能信念的威胁,自我能力和执行人格的功能被用于维护全能的防御和信念。任何形式的规则,从物理定律到社会习俗和游戏模式,都受到了破坏和否认。作为依恋、防御和满足的手段,疼痛是封闭系统的核心。这种疼痛既包括心理之痛,也包括身体之痛。这种静态而贫瘠的重复偏离了向前发展的道路。在封闭系统中,防御的基础是对权力的全能信念,为了生存,必须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二者之一。
为了帮助这些“施受虐”者,本书中呈现的工作形式可谓匠心独具。一个案例由四个不同流派的分析师来体验和讨论,这些讨论提供了一个反思性空间,在此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分析师一起去理解这些分析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他们有一些共同关注的主题,但是每个人都拥有各自对这些病人的病理学理解。从每一篇讨论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作者试图去理解、去保护生的力量免受死的力量的摧毁。他们所提供的案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神秘的、破坏性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开放的形式是再现了分析师与“施受虐”者的抗争中,对开拓患者的开放系统的努力。
“施受虐”带着一种对心理现实的憎恨,它体现为不同的破坏性水平。“施受虐”关系中的残酷程度跟个体被唤起的对现实的憎恨强度有关,而这又跟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有关。比昂(1967)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认为这是承受期待和现实之间落差的区分性能力所在。个体耐受挫折的能力或许在出生以前就有所表现。弗洛伊德有个著名的观点(1911):
“尽管‘出生’作为一个节点把子宫内的生活和早年的婴儿生活区别开来,但是这种两种生活所具有的连续性其实非常之大。这个过程所发生的事情是,一种与其母亲客体关系的心理学处境取代了先前的孩子作为胎儿的生物学处境。”
我认为,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不断分化正是人从生物性的人进化为心理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又痛苦,但随着中国从一个农耕社会快速进入工业化社会,这种个人的变化我们无法回避,而那种分化后获得了个体灵魂自由的生命力定会更有创造性,更加体现生命的价值。
童 俊 教授,中美精神分析高级培训项目中方负责人 IPA认证精神分析师,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科学研究基金评定委员会CERP研究基金评定专家 2017年3月1 0日 于武汉市心理医院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0回应收起 milan 2020-05-07 12:17:48 唯时间会去解释苦恼也要我许可
我们的研讨小组在讨论施受虐的时候,常常发现一种“太多”(too much)的感觉——太多的需要、太多的唤起、太多的羞辱、太多的摆布和屈从。 ——《生与死的战斗》 与施受虐的对抗 这是一个_读书笔记 这书看的人挺压抑的,施受虐此曲一出,几乎命中90%的社会人群。我和你各自“作”的千姿百态,说到底还是在饰演施虐或受虐的角色。
举个不成熟的例子:
截图自电影《喜剧之王》 自1999年《喜剧之王》名场面上映以来,历经20年,一句“我养你啊”依然令男默女泪,戳心不留余地。尽管电影名字已经坦荡地告诉各位这只是一出荒诞喜剧,你明知,我明知,被现实敲碎了头骨还是要明知故犯——幻想命中出现这么一个人,轻描淡写地承接过来本该属于你的困境和人生责任,现在就养起你,养你个措手不及!
——你拿什么还这份恩情?
整儿个的自我都不够填满这份假手于人,你的困难不能自己去解决,你的责任徒有虚名,你飘零在自己都不敢确信的共生关系里,只要对方的一句否定,世界从此崩塌。
到最后,折磨我,请不要离开我……
你大概不是张柏芝,你只是受虐狂而已。
01 何谓“施受虐”模式?
《鹅毛笔 Quills 》剧照 萨德侯爵传记电影 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因在狱中写下许多情色的施受虐场景,而让“虐待狂(sadist)”和“受虐者(sadism)”这两个词直接由他的名字派生而来。
施受虐
施受虐的核心便是生的力量与死的力量之间的战斗。所谓生死力量之战,指的是每个个体、每对关系中都存在的力量,即试图破坏的力量(死亡)和试图保存的力量(生命)。当我们在此论述施受虐时,我们意识到其中既有保存生命的方面,也有破坏性的潜能。 摘自《生与死的战斗》
02 亲密关系里,你是“抖M”还是“抖S”? 最大的可能性是,您既是个“抖M(受虐狂)”也是个“抖S(施虐狂)”,不是说兄弟您自攻自受……只是施受虐模式里,受虐者和施虐者彼此嵌套,既渴望又反抗共生式的融合。
假如,你在一段关系里感受到“麻木、无能、窒息、内疚”,请警惕自己是否掉进“施受虐”的陷阱里。而我这里所说的亲密关系,不单纯指代伴侣夫妻关系,还包括亲子、朋友甚至是紧密的上司下属关系。
前段时间刷微博看到的热议话题,刚好可以切题进为什么“施受虐模式”长盛不衰且攻击范围广。大东亚地区热爱宣传和赞美虐恋,加上普遍的“家长式权威主义”原生家庭关系,施受虐即使你没玩过,也肯定见得不少。然而其实除却SM,你还有其他选项的……
03 自由之地,是存在的艺术 既然“施受虐”是生死之歌,又怎么能逃得去存在的问题。虽然“施受虐”概念源于精神分析流派,“精分”这个庞大的学术殿堂在书里术语乱飞,各种大师分析看的人想跪地,然而出路还是在关系之上。其实我也不否定“虐恋文化”的文学和美学价值,然而我们这些生于广缪大地的凡胎俗子,能挣一分选择的自由是一分,对吧?
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企图获得自由,不得不老生常谈说说自爱的话题。首先请看公式:
自爱≠自恋
自恋/自大≈自卑≈容易建立施受虐亲密关系
自爱=爱人爱己=有能力建立健康良好亲密关系
《爱的艺术》 艾里希·弗洛姆 艾里希·弗洛姆著写的《爱的艺术》把自爱分析的很具体易懂,爱人爱己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锻炼出来的能力。很可惜,世上可能没有太多天赐良缘或者真命天子等着你,所得都是个人修为的造化。不知己不爱己,整个自我沦为建立在他者的反馈上,那只能以自大(施虐)的方式强迫别人肯定自己,或者以自卑(受虐)的方式恳求别人消融自己。
为什么好手好脚的一个人,偏容易不自爱。或者原生家庭里只提供了单一的控制强迫关系来表达爱,或者自由太泛而无境,人堕进了虚无毫无手握之物让我们慌了。
而说到底,自由始终与责任并存,你不是无所持,是亲自回避了责任所致。你愿意为一段关系提供多少的付出责任,你愿意为任何关系终将面对分离结局承担多少的现实责任,你也将收获多少自由。
自我、自爱、自由。我们希望的是,千帆过后,你还是你,甜或苦,都是你自愿选择的尝试。没有逼迫,没有窒息更没有悔恨。
【壹仟零壹】 记录一些画画随笔和读书笔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il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2回应收起 奥西里斯土狗 2017-08-28 22:09:12 施受虐者的救赎之路 1976年,由皮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的电影《索多玛120天》在意大利上映,该片放映不久就被世界各国封杀,而后更是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禁片之首。该部影片是改编自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而这部在狱中写下的小说不仅将血腥和暴力展现给了读者,还衍生出了两个精神分析领域的重要词语:虐待狂和受虐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SM,这个单词也是根据萨德侯爵的名字(Marquis de sade)派生而来。
而由美国三位哲学博士编写的《生与死的战斗》一书,主要讲述的就是关于现实生活中施受虐患者的治愈案例。我们对施受虐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性的层面,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施受虐很多伴随着性行为。施受虐心理在文学经典中层出不穷,比如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三岛由纪夫的《美德的动摇》等。文学作品中的施受虐,特别是日本文学,往往以一种唯美的笔触来写这种病态的心理和人伦关系,以至于读者很难察觉其实施受虐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生与死的战斗》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施受虐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书,说实话,这本书没有学过专业心理学的同学想要读懂是不可能的。但经过我的阅读,我选出了几个重要的心理学词汇以及解释(百度的解释),你如果了解了这几个心理学词汇,你阅读这本书便会轻松不少。第一个词是:力比多。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切身体上的快感,心理学上将它称之为一种力量,是一种本能,也是你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第二个词是:移情。这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生与死的战斗》中的常用手段,你可以理解为把病人的情感投射到你的身上。 第三个词是:俄狄浦斯。你理解为恋母情结就行了。
了解完几个心理学词汇之后,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案例了,一共是4个案例,而且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施受虐患者,你会发现施受虐的影响范围很广,并不仅仅是你之前所以为的性行为,当你把它从文学经典中抽出来,用病例来看待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患者非常的可怜。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本书要叫《生与死的战斗》,因为这些患者既想生存下去,又想毁灭自己,他们在痛苦的矛盾中挣扎着。
第一个案例:戴安的案例: 戴安好比是那些女强人的变态版,她毫无节制地强迫自己努力,以至于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残疾。她的施虐对象是自己,这个心理形成取决于她的童年,她从小被忽视,而且父亲是个暴露狂,经常在她面前手淫。童年的创伤让她对自己和男人产生了否定,从而慢慢转向了同性恋,最终变成一个施受虐的患者。
第四个案例是:A先生案例 这个案例我觉得是最有趣的一个案例,而且和文学中的案例最为接近的一个。首先它讲的是一个俄狄浦斯患者,也就是有着强烈恋母情结的患者的故事。俄狄浦斯的一个重要信号是排他性和仇视父亲,甚至觉得父亲不应该进入母亲的卧室。他甚至想象母亲的自慰棒是一个卷发棒,烫伤母亲阴道后好让父亲不能占有母亲。而A先生之所以有这种心理问题,是因为他小的时候觉得自己胸部变大了,让他自己觉得女性化,然后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第二是他的家庭环境十分恶劣,父母有吸食大麻的习惯,而且父亲在母亲面前总是表现的很柔弱,让他看不起父亲。不过让我很钦佩的是,这个案例治疗师治疗了十多年,最后A先生治愈并拥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
总的而言,《生与死的战斗》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心理书,我觉得两种人或许会喜欢它,一个是专业学心理学治疗的,第二个想知道喜欢SM的人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的。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世图北京公司 2017-05-17 15:05:52 激情和限制——评《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 文/缪绍疆
1792 年,皮奈尔被任命为巴黎男子疯人院(比塞特)的院长,他解除了疯人院里病人的镣铐,主张以更人道的方式来对待精神病人,这是写入精神病学教科书上的标志性事件。几乎与此同时,萨德侯爵因写作《朱斯蒂娜》《朱莉埃特》在1801年被再次强行关进夏朗东的精神病院,直至十几年后死在那里。即使在启蒙光芒的照耀下,萨德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他的施虐、残暴,以及毫无节制,至少表面如此。而这可能也确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萨德的另一部名作《美德的磨难》中,他只是在试图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美德的彼岸。很多哲学家讨论过一个问题:康德的道德位置和萨德的施虐位置有多少重叠,康德是潜在的施虐狂,还是萨德是一个康德主义者?
受虐则源于马索克这位奥地利作家,他是乌托邦思考者,信奉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他在1870年写作了《穿裘皮的维纳斯》,埃宾据此在《性心理变态》中以他来命名了“受虐狂”一词,埃宾同时也写道:“他(马索克)经历了严重的伤害,但他通过他的作品消除了他的性偏离……这是一个令人深刻的例子,性能量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这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构成和方向。”
“施虐”和“受虐”这两个词虽然较为晚出,但其表现一直存在,也许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帝王贵族的施虐,苦修士的受虐都有很多例证。他们的施虐受虐可能并不处于性能量的支配之下,道德感往往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明太祖是贫民出身,痛恨贪官污吏,贪污之人一旦被他抓到,下场通常就是剥皮。而有基督教徒会在大腿上绑上带刺的苦修带,每当活动时,倒刺扎就会带来皮肉的剧痛,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接近上帝。内在激情越强,个体的冲突可能性越大,所需采取的限制可能也越多。
启蒙时期之后,施受虐在西方被纳入了一个被审视的位置,被纳入到学科中,包括哲学、伦理学、性学,以及心理学等。在其中,精神分析对施受虐的探索可能最为精微,在方寸之室中,在经年累月里,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情感和需要被言说、被见证,也被规训。
本书序言中有兰格尔的一封信,里面提到:“我所写的是纯粹的、极端形式的施受虐。你写的是‘形式更加温和’的施受虐,更为广泛的施受虐。是的,就像是恋物或者古老的、潜藏的同性恋因素,施受虐在传统的神经症人格中是广泛存在的。在当今世界,完全不受施虐、恐怖主义的威胁,那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把我们的观点集合起来,才能够描绘出这个个体、这个病人、这个独特自我的全部图景。” 本书确实如此,将近二十位作者通过四个临床案例,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施受虐这对关系。
施虐和受虐首先是在病人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幻想中,病人会扮演两个角色,在施虐和受虐中不断反转,就如本书一个章节的标题——A先生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激发及随后的受虐懊悔。然后,这种关系会反映在病人和分析师的关系中,同样是轮流扮演两个角色。这也类似于本书的另一个章节标题——和B先生穿越“伤害的爱”的航行。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也可能是最有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但和大众理解有差异的是,这种方式是反社交的,有着几乎最严格的规定,分析师和病人要杜绝任何可能的社交行为,在这种框架下,病人的内心得以展开,激情和幻想被允许其正当性。而这种严格的设置本身就有着施受虐的意义,因此长程精神分析一定会有施受虐的部分。分析师去体验,去容纳,也去限制,然后病人来学习这些。
福柯认为,精神分析是基督教忏悔实践的现代版。忏悔能够使个体获得解脱,重新和至高者和解,在精神分析中,个体在分析师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激情和欲望,加以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分析师要能够在病人的激情中存活下来。但和牧师有神可以依托、可以信仰不同,分析师是在人文主义的背景下成长,他如何去探索人性的险峻幽暗,而又不被激情湮灭,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些参照。
缪绍疆博士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主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廿几岁的诗人 2021-05-07 20:43:16 介于看懂与看不懂之间 大概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吧,没有精神分析的知识基础真的好难看懂,各种概念向你飞来但又不解释清楚,尽管临床案例分析这种写法非常吸引人,但是除了案例之后的部分真的晦涩难懂以至于无聊。毕竟是临床案例,分析不仅着重在原因,还在于治疗以及改善治疗方面上。理论部分很少但还是可以提炼出来一点。 根据不同的情况,施受虐倾向也有不同的表现。施虐和受虐是可以互换的,有人是通过受虐的方式施虐,有人则相反。当我们(仿佛)失去自身与外界的联结,就会感受到自我湮灭感,是一种无法感受自己存在的对虚无的恐惧感。因为为了摆脱恐惧和虚无,就只能通过痛苦本身来感受存在。自我诱发的痛苦功能之一就是试图刺穿无感(not-feeling)这堵墙。 在第一个案例中,病人通过自 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导致瘫痪)来体验痛苦,以此否认自身作为人类的脆弱和局限,这根源于重男轻女的父亲对自己的无视,以导致病人从小以超越男性来要求自己,同时憎恨男性。 又或者,当我们无法正确区分主观客体和真实客体时,往往在认同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客体本身,因此让客体仿佛变成了自身所有,因此自我与客体的边界就会被模糊。 如第三个案例中,病人肆意地侵犯他人的空间以施虐,或者对于自己与他人(自以为)过于亲密的关系有种窒息感因此逃离,因为病理性认同过程让她把自己变成了客体本身。 他们都有一种压倒性的感受,他们挣扎于恐惧被认识和恐惧不被看到之间,重复着这种感受。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熟视无睹或过度侵犯(即所谓“灵魂盲目”和“灵魂谋杀”)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施受虐倾向,这种倾向(基本)心理创伤应激综合征,这种创伤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孩子长大后在情感和交际方面,在精神或实际行为上自虐或对他人施虐,无法感受正常的情感交流和快乐,他们潜意识地以主动的方式重演曾经被动遭受的折磨,有时会把自己变成当时的施虐方(如父母),发展出一个非常残酷的他者体验,但内在的防御系统和超我又迫使他们认识到其中的羞耻和痛苦,于是在两种极端情感中重复,正如凝望自身的深渊,“良心变成了暴君,扼住了激情的喉咙”(《简爱》)。 把这种情感倾向性欲化,是一种用来调节情感的原始防御,他们的施受虐倾向有时会以性欲的方式呈现,由性欲引发的羞耻感能够抵御心理创伤带来的脆弱感和绝望,渴望被穿透和恐惧被穿透,都反映了身体及心理创伤的穿透性这一特点。
书中的治疗时间都是四年到十五年不等,时间之长让我感到非常诧异,在高级精神分析师一周四次长达十五年的治疗,这得多少钱啊!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为什么被折叠?
更多书评 8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Ms. Zheng 展开 第120页 第八章 对B先生案例的讨论(一) Ms. Zheng
“无论他是否是父母不称职、疏忽或虐待的无助受害者,还是他先天人格和外在环境不匹配,病人并不需要为婴儿和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感到愧疚,但他还是应该为当前被激活的内在世界负责,即使这个内在世界是因为父母的不称职和/或对他的忽视造成的。” 最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痛苦并不重要,厘清那些难以言说、难以体验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感受被一层厚厚的内疚、羞耻所掩盖,让人无法触及。 2018-06-25 16:25:02 2人喜欢
Ms. Zheng 展开 第69页 第五章 对戴安案例的讨论(二) Ms. Zheng
“封闭系统不是要弥补缺陷或要根除病理,而是一种高度和有效合可贵的自我调节手段,它包含了强大的全能防御,预防再次受到创伤” 症状是有意义的,是当事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权衡利弊之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做好的选择。了解症状本身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2018-06-07 17:06:28 1人喜欢
Ms. Zheng 展开 第76页 第五章 对戴安案例的讨论(二) Ms. Zheng
“和M先生一样,他一开始来分析时,坐在沙发上用拳头打自己,他可能就像他在十一年的分析接近尾声时所说的那样:'这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必须选择。很难承认我以前错了,很难承认我的痛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东西,除了阿司匹林。但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我是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活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真正的快乐。'” 这样的时刻在咨询室中并不常见。很多时候,治疗中的两个人是在一团迷雾中前行,无助、困惑、恐惧、... 2018-07-02 12:17:35
Ms. Zheng 展开 第71页 第五章 对戴安案例的讨论(二) Ms. Zheng
“如果我们不能探索他们的幻想和治疗期望,病人的计划将占上风,经常导致治疗提前终止” 懂得快就会死得快,治疗从来都是跟着病人,稍微领先病人的脚步。治疗的双人舞是由病人带动的,治疗师是跟着病人的步伐,在病人习惯的模式中,加入一点新的东西,从而让病人跳得更好。
关于《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的内容可以总结如下:
文档摘要
编辑与贡献者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临床领域中存在施受虐倾向(sadomasochism)的力量,特别是移情和反移情的作用。这是一本以临床为中心的书籍,由不同学派的心理分析师深入撰写关于施受虐倾向对被分析者(analysand)和分析师的影响案例。
第一章:编辑和贡献者的介绍
书中通过四个案例展示了分析过程中生命与死亡力量的碰撞。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心理分析师提供了临床材料和讨论,揭示了通常包括终身的变态行为和痛苦的自恋困难在内的复杂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师们试图理解并帮助患者维持生命力量超过死亡力量。
临床中施受虐倾向的存在:案例介绍
在每个评论中都体现了希望理解并帮助维持生命力量的愿望。所呈现的治疗过程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为这种常常神秘且具有破坏性的现象带来了清晰的理解。通过揭示这些令人心痛的心理现实,能够减轻施受虐倾向的束缚,并解放那些被其困扰的个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治疗进展,患者和分析师开始能够象征化思考并重新激活他们的内在分析工具。
发展视角下的施受虐倾向
Basseches 强调早期发展因素如何导致错误的俄狄浦斯解决方式,预示着患者青少年时期的施受虐危机。她主要遵循弗洛伊德(Sigmund 和 Anna)的发展理论来理解案例。此外,她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分析了治疗中的施受虐倾向,以具体化这些行为和互动的防御性使用及其意义。
客体关系与施受虐倾向
所有案例展示者和评论者都认为,在治疗中的施受虐行为涉及内在心理和人际关系中的客体关系。讨论者的观点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 历史/理论视角和现象学视角:对施受虐倾向在心理生活中作用的理解。
- 患者心智的创造性理解:时刻之间以及整体上对行为和互动的防御性使用和意义的理解。
- 分析技术建议:关于分析技术范围内的相关建议和工作中的分析方法。
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施受虐幻想中的殴打情节捕捉到了关系中的疼痛导向。疼痛成为与他人联系的方式。早期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与阶段相关的发育需求之间的联系被带入成年适应,并以特定的压力形式呈现给分析师。这些压力交织着愉悦与痛苦、分离与合一、创造与毁灭、生命与死亡的力量。
这本书汇集了多位专家对于施受虐倾向的深度见解,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支持。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字数:1118 |输入token:1266|输出token:609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知识库中收录的文档,请列出详细的目录。用中文
执行完成
根据当前知识库中的信息,收录的文档列表如下:
-
与施受虐倾向生死力量斗争:临床资料3
- 【文档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 【标题】: Clinical material: the spa 3
- 【页码】: 220
-
与施受虐倾向生死力量斗争:理论部分
- 【文档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 【标题】: Clinical material: the spa Theory
- 【页码】: 282
-
与施受虐倾向生死力量斗争:治疗定位——找到施受虐倾向
- 【文档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 【标题】: Clinical material: the spa Treatment—locating the sadomasochism
- 【页码】: 264
-
与施受虐倾向生死力量斗争:临床资料3(另一版本)
- 【文档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 【标题】: Clinical material: the spa 3
- 【页码】: 218
-
创伤、原始超我与施受虐倾向
- 【文档名】: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 【标题】: Clinical material: the spa 3
- 【页码】: 223
这些文档主要涉及施受虐倾向在临床心理学中的探讨,包括理论分析、治疗方法以及具体案例研究。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字数:750 |输入token:1227|输出token:342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以下是目录: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ix ABOUT THE EDITORS AND CONTRIBUTORSxiii SERIES EDITOR’S PREFACExix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sadomasochism in the clinical realm Harriet I. Basseches, Paula L. Ellman and Nancy R. Goodman1 CHAPTER TWO Intersecting forces and development of sadomasochism Paula L. Ellman and Nancy R. Goodman15 PART I: CASE PRESENTED BY PAULA L. ELLMAN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THREE Sadomasochism in work and play with Diane Paula L. Ellman v 29vi CONTENTS CHAPTER FOUR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Diane Alan Bass45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Diane Jack Novick and Kerry Kelly Novick63 CHAPTER SIX Diane vs. reality: unconscious fantasies at impass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Diane Marianne Robinson 79 PART II: CASE PRESENTED BY NANCY R. GOODMAN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SEVEN Sailing with Mr. B through waters of “hurting love” Nancy R. Goodman95 CHAPTER EIGHT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B James S. Grotstein111 CHAPTER NIN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B Margaret Ann Hanly123 CHAPTER TEN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B Terrence McBride137 PART III: CASE PRESENTED BY ANDREA GREENMAN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ELEVEN Eating for emptiness, eating to kill: sadomasochism in a woman with bulimia Andrea Greenman 157CONTENTS vii CHAPTER TWELV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ariah Steven Ellman179 CHAPTER THIRTEEN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ariah Shelley Rockwell197 CHAPTER FOURTEEN Trauma, archaic superego, and sadomasochism: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ariah Léon Wurmser 213 PART IV: CASE PRESENTED BY RICHARD REICHBART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FIFTEEN The primitive superego of Mr. A: sadistic revenge fantasies, arousal and then masochistic remorse Richard Reichbart 229 CHAPTER SIXTEEN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A Sheldon Bach247 CHAPTER SEVENTEEN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A Harriet I. Basseches255 CHAPTER EIGHTEEN Sadomasochism and aggression—clinical theory: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Mr. A Leo Rangell INDEX 273 289
执行完成
根据您提供的目录,以下是《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一书的详细中文目录:
目录
致谢
- 第六页 (vi)
关于编辑和贡献者
- 第十三页 (xiii)
系列编辑序言
- 第十九页 (xix)
第一章
引言: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倾向
- Harriet I. Basseches, Paula L. Ellman 和 Nancy R. Goodman
- 第一页 (1)
第二章
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 Paula L. Ellman 和 Nancy R. Goodman
- 第十五页 (15)
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三章
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
- Paula L. Ellman
- 第二十九页 (29)
第四章
黛安案例的讨论
- Alan Bass
- 第四十五页 (45)
第五章
黛安案例的讨论
- Jack Novick 和 Kerry Kelly Novick
- 第六十三页 (63)
第六章
黛安对现实:无意识幻想的僵局?
- Marianne Robinson
- 第七十九页 (79)
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七章
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
- Nancy R. Goodman
- 第九十五页 (95)
第八章
Mr. B 案例的讨论
- James S. Grotstein
- 第一百一十一页 (111)
第九章
Mr. B 案例的讨论
- Margaret Ann Hanly
- 第一百二十三页 (123)
第十章
Mr. B 案例的讨论
- Terrence McBride
- 第一百三十七页 (137)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一章
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 Andrea Greenman
- 第一百五十七页 (157)
第十二章
Mariah 案例的讨论
- Steven Ellman
- 第一百七十九页 (179)
第十三章
Mariah 案例的讨论
- Shelley Rockwell
- 第一百九十七页 (197)
第十四章
创伤、原始超我与施受虐倾向:Mariah 案例的讨论
- Léon Wurmser
- 第二百一十三页 (213)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
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
- Richard Reichbart
- 第二百二十九页 (229)
第十六章
Mr. A 案例的讨论
- Sheldon Bach
- 第二百四十七页 (247)
第十七章
Mr. A 案例的讨论
- Harriet I. Basseches
- 第二百五十五页 (255)
第十八章
施受虐倾向与攻击性——临床理论:Mr. A 案例的讨论
- Leo Rangell
- 第二百七十三页 (273)
索引
- 第二百八十九页 (289)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字数:1604 |输入token:2946|输出token:818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以上内容总结成一段话
执行完成
《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一书汇集了多位专家对施受虐倾向在临床领域的深入探讨。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多个案例及其讨论,详细分析了施受虐倾向的发展、心理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表现。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每个案例后均有几位知名分析师的深入讨论,涵盖了理论分析、治疗方法及具体案例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支持。书中还包含致谢、编辑和贡献者介绍、系列编辑序言及索引,全面展示了施受虐倾向在心理学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字数:505 |输入token:3122|输出token:260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如果我是一名初学者,应该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本书的内容
执行完成
作为一名初学者,通过提问的方式系统性地学习《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的内容是非常有效的。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提问方式和步骤,帮助你逐步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1. 理解基本概念
-
什么是施受虐倾向(sadomasochism)?
- 书中是如何定义施受虐倾向的?
- 施受虐倾向在心理学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施受虐倾向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 不同的心理学派如何解释施受虐倾向?
2. 了解案例分析方法
-
书中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是什么?
- 案例分析的步骤包括哪些?
- 分析过程中,分析师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3. 深入探讨具体案例
对于每个部分的案例(黛安、Mr. B、Mariah 和 Mr. A),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该案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患者的背景和症状是什么?
- 患者的主要心理冲突或困境是什么?
-
分析师是如何处理这些核心问题的?
- 使用了哪些治疗方法?
- 治疗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
讨论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 不同讨论者对同一案例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见解?
- 这些不同见解如何影响对施受虐倾向的理解?
4. 探讨治疗过程中的互动
-
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
- 转移(transference)和反转移(countertransference)在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
- 治疗师如何应对自己的情感反应?
5. 总结和反思
-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得出哪些普遍性的结论?
- 施受虐倾向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施受虐倾向?
-
你对施受虐倾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哪些观点最让你感到意外或启发?
- 未来的学习方向是什么?
6. 扩展阅读和应用
-
是否有其他书籍或资源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施受虐倾向?
- 是否有相关的研究论文或文章推荐?
-
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 在面对具有施受虐倾向的患者时,你会采取哪些初步措施?
示例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里有一些具体的示例问题:
- 在“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案例中,黛安的具体行为表现是什么?
- 为什么 Mr. B 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伤害之爱”的概念?
- Mariah 的暴食症与她的施受虐倾向之间有什么联系?
- Mr. A 的原始超我如何影响他的施虐复仇幻想和随后的愧疚感?
通过系统性地提出这些问题,并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你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施受虐倾向及其临床应用的深刻理解。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犹豫向导师或同行寻求帮助,共同讨论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启发。
字数:1300 |输入token:2922|输出token:689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如果我是一名新手咨询师,学习本书的各个章节的时候应给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 以下是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倾向 第二章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三章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 第四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第五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第六章黛安对现实:无意识幻想的僵局? 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七章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 第八章Mr. B 案例的讨论 第九章Mr. B 案例的讨论 第十章Mr. B 案例的讨论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一章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第十二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第十三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第十四章创伤、原始超我与施受虐倾向:Mariah 案例的讨论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 第十六章Mr. A 案例的讨论 第十七章Mr. A 案例的讨论 第十八章施受虐倾向与攻击性——临床理论:Mr. A 案例的讨论
执行完成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学习《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的各个章节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内容。以下是针对每个章节的具体提问建议,帮助你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第一章:引言: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倾向
-
定义与概念
- 什么是施受虐倾向(sadomasochism)?
- 施受虐倾向在临床实践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
理论背景
- 心理分析学派对施受虐倾向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 施受虐倾向的心理动力学解释有哪些?
第二章: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
发展心理学视角
- 施受虐倾向是如何在个体发展中形成的?
- 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施受虐倾向的发展?
-
心理机制
- 施受虐倾向与哪些心理机制相关联?
- 如何理解施受虐倾向中的攻击性和防御机制?
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三章: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
-
案例描述
- 黛安的具体症状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 黛安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史中有哪些关键点?
-
治疗过程
- 治疗师在与黛安互动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 转移和反转移在治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四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
不同观点
- Alan Bass 对黛安案例提出了哪些见解?
- 他的观点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黛安的施受虐倾向?
第五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
更多视角
- Jack Novick 和 Kerry Kelly Novick 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 这些不同视角对治疗有什么启示?
第六章:黛安对现实:无意识幻想的僵局?
-
深层分析
- Marianne Robinson 如何解释黛安的无意识幻想?
- 无意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对治疗有何影响?
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七章: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
-
案例描述
- Mr. B 的具体问题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 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背景有哪些特点?
-
治疗过程
- 治疗师如何处理 Mr. B 的“伤害之爱”?
- 治疗中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
第八章:Mr. B 案例的讨论
-
不同观点
- James S. Grotstein 对 Mr. B 案例提出了哪些见解?
- 他的观点对治疗有何启发?
第九章:Mr. B 案例的讨论
-
更多视角
- Margaret Ann Hanly 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 这些不同视角对理解 Mr. B 的问题有何帮助?
第十章:Mr. B 案例的讨论
-
综合分析
- Terrence McBride 如何综合前几章的观点?
- 他对 Mr. B 治疗的建议是什么?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一章: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
案例描述
- 这名暴食症女性的具体症状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 她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史中有哪些关键点?
-
治疗过程
- 治疗师如何处理她的施受虐倾向?
- 暴食症与施受虐倾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第十二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
不同观点
- Steven Ellman 对 Mariah 案例提出了哪些见解?
- 他的观点对理解暴食症与施受虐倾向的关系有何帮助?
第十三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
更多视角
- Shelley Rockwell 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 这些不同视角对治疗有何启示?
第十四章:创伤、原始超我与施受虐倾向:Mariah 案例的讨论
-
深层分析
- Léon Wurmser 如何解释 Mariah 的创伤和原始超我?
- 这些因素对她的施受虐倾向有何影响?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Mr.
字数:1910 |输入token:3642|输出token:1024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继续
执行完成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
-
案例描述
- Mr. A 的具体问题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 他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史中有哪些关键点?
-
心理动力学分析
- 原始超我在 Mr. A 的心理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
- 施虐复仇幻想和受虐愧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
治疗过程
- 治疗师如何处理 Mr. A 的施虐复仇幻想?
- 治疗中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例如,他何时开始感到安全,能够表达这些深层情感?
第十六章:Mr. A 案例的讨论
-
不同观点
- Paula L. Ellman 对 Mr. A 案例提出了哪些见解?
- 她的观点对理解 Mr. A 的施受虐倾向有何帮助?
-
临床应用
- 如何将 Paula L. Ellman 的理论应用于其他类似案例?
第十七章:Mr. A 案例的讨论
-
更多视角
- Robert T. Waska 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 这些不同视角对理解 Mr. A 的问题有何帮助?
-
综合分析
- Robert T. Waska 如何综合前几章的观点?
- 他对 Mr. A 治疗的建议是什么?
第十八章:施受虐倾向与攻击性——临床理论:Mr. A 案例的讨论
-
理论探讨
- 施受虐倾向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攻击性在 Mr. A 的案例中如何表现?
-
临床实践
-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识别和处理患者的施受虐倾向和攻击性?
- 如何平衡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深度探索?
综合学习建议
-
对比与联系
- 在学习每个案例时,尝试对比不同案例中的共通点和差异点。例如,黛安、Mr. B、Mariah 和 Mr. A 的施受虐倾向表现和治疗方式有何异同?
- 思考这些案例中提到的心理机制(如转移、反转移、原始超我等)在不同患者中的具体表现。
-
反思与自我评估
- 每读完一个章节或案例后,进行反思。问自己:
- 我是否理解了主要概念和理论?
- 我能否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咨询中?
- 如果我是治疗师,我会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 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定期回顾并寻求解答。
- 每读完一个章节或案例后,进行反思。问自己:
-
讨论与交流
- 尽量参与读书小组或与其他咨询师讨论书中的内容。通过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见解和启发。
- 如果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或讲座,进一步深化理解。
-
实践应用
-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有施受虐倾向的患者时,尝试运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评估和治疗。
- 记录你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定期总结并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法。
通过上述系统性的提问和学习方法,你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施受虐倾向及其临床应用的深刻理解,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遇到困难或有不明白的地方,不要犹豫向导师或同行寻求帮助,共同讨论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启发。
字数:1345 |输入token:3204|输出token:755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如果我是一名资深咨询师,治疗取向是心理动力学,应给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本书的内容
执行完成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学习《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书中的理论和实践,并将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章节的深度提问建议,帮助你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收益:
第一章:引言: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倾向
-
理论框架
- 本书如何定义和解释施受虐倾向(sadomasochism)?
- 这些定义和解释与经典心理动力学理论有何异同?
-
临床应用
- 在你的临床实践中,你如何识别和处理患者的施受虐倾向?
- 本书提出的观点是否提供了新的视角或工具来改进你的实践?
第二章: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
发展心理学视角
- 施受虐倾向的发展机制在本书中是如何描述的?这些描述与现有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有何联系?
- 你能否将这些发展机制与你治疗的某些具体案例联系起来?
-
心理动力学机制
- 本书提到的施受虐倾向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如投射、认同、反移情等)如何影响治疗过程?
- 你如何在实际治疗中识别和应对这些机制?
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三章: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
-
案例分析
- 黛安的具体症状和行为表现与她的早期经历有何关联?
- 治疗师如何利用游戏和象征性表达来理解和处理黛安的施受虐倾向?
-
转移与反转移
- 在黛安的案例中,转移和反转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对治疗过程有何影响?
- 你如何在类似的案例中处理这些问题?
第四章至第六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
多重视角
- 不同讨论者对黛安案例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你理解施受虐倾向有何启发?
- 你认为哪种视角最能解释黛安的问题?为什么?
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七章: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
-
案例复杂性
- Mr. B 的“伤害之爱”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冲突和防御机制?
- 治疗师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动态中找到介入点?
-
深层结构
- Mr. B 的原始超我和其他内在结构如何影响他的施受虐行为?
- 你如何在治疗中揭示和处理这些深层结构?
第八章至第十章:Mr. B 案例的讨论
-
整合与反思
- 不同讨论者对 Mr. B 案例的不同解读如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的问题?
- 你如何将这些不同的视角整合到自己的治疗实践中?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一章: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
综合症状
- 暴食症与施受虐倾向之间的心理动力学联系是什么?
- 治疗师如何处理 Mariah 的多重症状(如暴食症、自我破坏行为等)?
-
创伤与修复
- 创伤在 Mariah 的施受虐倾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治疗师如何帮助她进行自我修复和重建?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
多层次分析
- 不同讨论者对 Mariah 案例的多层次分析(如创伤、原始超我、无意识幻想等)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她的问题?
- 你如何在类似案例中进行多层次分析?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
-
原始超我的作用
- 原始超我在 Mr. A 的施受虐倾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和处理患者的原始超我?
-
情感动态
- 施虐复仇幻想和受虐愧疚之间的情感动态如何影响 Mr. A 的心理健康?
- 治疗师如何帮助他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Mr. A 案例的讨论
- **理论与实践
字数:1786 |输入token:3429|输出token:1024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继续
执行完成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续)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Mr. A 案例的讨论
-
理论与实践结合
- 不同讨论者对 Mr. A 案例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治疗建议有哪些不同?
- 这些不同的视角如何帮助你在临床实践中更灵活地应对类似患者?
-
治疗策略
- 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哪些具体的治疗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为什么?
- 你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心理动力学问题时?
综合学习与应用
-
批判性思考与整合
-
对比理论框架
- 将本书中提出的理论框架与其他心理动力学理论(如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
- 你认为哪种理论框架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方面最具优势?为什么?
-
整合多元视角
- 如何整合书中不同作者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治疗模式?
- 在你的临床实践中,你是否已经使用了类似的整合方法?如果有,效果如何?
-
对比理论框架
-
深入反思与自我监督
-
个人反移情体验
- 在阅读和理解这些案例时,你是否有过反移情体验?这些体验是如何影响你的理解和分析的?
- 如何在实际治疗中识别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专业成长
- 通过学习本书,你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治疗风格有何新的认识?
- 你计划如何根据所学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治疗方法?
-
个人反移情体验
-
临床应用与创新
-
具体案例分析
- 选择你目前正在治疗的一个具有施受虐倾向的患者,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评估和规划治疗方案。
- 记录并反思这种新方法的效果,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
创新实践
- 书中提到的某些治疗技术或理念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或创新?
- 你能否提出一些新的假设或实验性方法来测试和完善这些理论和技术?
-
具体案例分析
-
参与专业交流与讨论
-
读书小组与研讨会
- 参加或组织关于本书的专业读书小组或研讨会,分享你的见解和经验。
-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获取更多的反馈和启示,共同探讨心理动力学在施受虐倾向治疗中的应用。
-
撰写评论或论文
- 根据你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撰写一篇关于施受虐倾向的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评论或论文。
- 发表你的观点,贡献于学术界,并与更多专业人士分享你的见解。
-
读书小组与研讨会
高级议题探讨
-
伦理与界限
- 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如何确保治疗过程中的伦理标准和专业界限?
- 你如何看待治疗师在处理这类复杂情感动态时的自我保护和边界设置?
-
文化与社会背景
- 施受虐倾向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如何影响其表现和发展?
- 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调整心理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
-
长期疗效评估
- 如何评估施受虐倾向治疗的长期疗效?
- 你认为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程度?
通过以上系统性的提问和反思,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的内容,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你的临床实践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你的专业素养,还能为你的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字数:1523 |输入token:4040|输出token:795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如果我是一名资深咨询师,治疗取向是认知行为治疗,应给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本书的内容
执行完成
作为一名资深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取向咨询师,学习《Battling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of Sadomasochism: Clinical Perspectives》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书中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你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以下是针对不同章节的深度提问建议,帮助你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收益,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治疗中。
总体学习策略
-
理论对比
- 本书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 CBT 理论有何异同?
- 如何将心理动力学的概念(如转移、反移情、原始超我等)与 CBT 的概念(如认知扭曲、行为实验、暴露疗法等)相联系?
-
临床整合
- 在你的临床实践中,如何识别和处理患者的施受虐倾向?你目前使用的 CBT 技术是否足够?如果不够,书中提到的方法可以如何补充?
- 你如何在 CBT 框架内整合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和干预?
-
实践应用
- 如何将书中描述的复杂心理机制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 CBT 技术?
- 在实际治疗中,如何评估这些新方法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针对具体章节的提问
第一章:引言:临床领域中的施受虐倾向
-
定义与理解
- 本书如何定义施受虐倾向?这些定义与 CBT 中的相关概念(如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有何关联?
- 在 CBT 视角下,施受虐倾向可能涉及哪些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
临床应用
- 你如何在 CBT 治疗中识别和处理患者的施受虐倾向?
- 本书提出的观点是否提供了新的工具或视角来改进你的 CBT 实践?
第二章:施受虐倾向中的交集力量与发展
-
发展心理学视角
- 施受虐倾向的发展机制在本书中是如何描述的?这些描述与 CBT 对早期经历和当前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有何联系?
- 你能否将这些发展机制与你治疗的某些具体案例联系起来?
-
行为功能分析
- 从 CBT 视角出发,施受虐行为的功能是什么?它们如何维持?
- 你如何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来理解患者的施受虐倾向,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第一部分:由 Paula L. Ell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三章:与黛安工作和玩耍中的施受虐倾向
-
认知模型
- 黛安的具体症状和行为表现反映了她怎样的认知模式?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她的日常行为?
- 你如何利用认知重构技术来帮助黛安挑战和改变这些有害的认知模式?
-
行为干预
- 黛安的行为表现(如游戏中的象征性表达)揭示了她怎样的内在冲突?你如何通过行为实验或暴露疗法来帮助她?
第四章至第六章:黛安案例的讨论
-
多重视角
- 不同讨论者对黛安案例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你理解施受虐倾向有何启发?
- 你认为哪种视角最能解释黛安的问题?为什么?
-
整合治疗
- 如何在 CBT 框架内整合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和干预?例如,使用认知重构来处理转移或反移情问题。
第二部分:由 Nancy R. Good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七章:与 Mr. B 一同航行于“伤害之爱”的水域
-
认知扭曲
- Mr. B 的“伤害之爱”反映了他怎样的认知扭曲?这些扭曲如何影响他的关系和自我认同?
- 你如何通过认知疗法来帮助 Mr. B 识别和改变这些有害的认知模式?
-
行为动态
- Mr. B 的行为动态(如权力斗争)揭示了他怎样的内心冲突?你如何通过行为干预来打破这些恶性循环?
第八章至第十章:Mr. B 案例的讨论
-
多层次分析
- 不同讨论者对 Mr. B 案例的多层次分析(如创伤、原始超我、无意识幻想等)如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
- 你如何在 CBT 框架内进行类似的多层次分析?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一章: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
综合症状
- 暴食症与施受虐倾向之间的心理动力学联系是什么?在 CBT
字数:1802 |输入token:3211|输出token:1024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继续
执行完成
第三部分:由 Andrea Greenman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续)
第十一章:为了空虚而进食,为了毁灭而进食:一名暴食症女性的施受虐倾向
-
综合症状
- 暴食症与施受虐倾向之间的心理动力学联系是什么?在 CBT 视角下,这些行为模式可能反映了哪些认知和行为机制?
-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 Mariah 的多重症状(如暴食症、自我破坏行为等)?例如,使用认知重构技术来挑战暴食行为背后的负面自动思维。
-
创伤与修复
- 创伤在 Mariah 的施受虐倾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通过 CBT 技术(如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她进行自我修复和重建?
- 在 CBT 框架内,如何整合对创伤的理解,并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Mariah 案例的讨论
-
多层次分析
- 不同讨论者对 Mariah 案例的多层次分析(如创伤、原始超我、无意识幻想等)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她的问题?你如何将这些多层次分析转化为具体的 CBT 干预策略?
- 你认为哪种视角最能解释 Mariah 的问题?为什么?如何在 CBT 框架内应用这一视角?
-
治疗计划调整
- 根据书中的讨论,你会如何调整对类似患者的治疗计划?例如,是否需要引入更多的暴露疗法或行为实验来打破她的恶性循环?
- 你如何评估这些新方法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第四部分:由 Richard Reichbart 提出的案例及讨论
第十五章:Mr. A 的原始超我:施虐复仇幻想、唤起以及随后的受虐愧疚
-
原始超我的作用
- 原始超我在 Mr. A 的施受虐倾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 CBT 视角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
- 如何通过识别和挑战这些有害的核心信念来帮助 Mr. A 改变他的施受虐行为?
-
情感动态
- 施虐复仇幻想和受虐愧疚之间的情感动态如何影响 Mr. A 的心理健康?你如何通过情绪调节技术(如正念训练、情绪记录)来帮助他管理这些强烈的情感?
- 如何在 CBT 框架内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感动态?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Mr. A 案例的讨论
-
理论与实践结合
- 不同讨论者对 Mr. A 案例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治疗建议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你的临床实践?为什么?
- 如何在 CBT 框架内整合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
具体干预策略
- 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哪些具体的 CBT 干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认知重构、行为实验、暴露疗法等。
- 你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心理动力学问题时?
综合学习与应用
-
批判性思考与整合
-
对比理论框架
- 将本书中提出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其他 CBT 理论(如贝克的认知疗法、雷米的自我图式理论)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
- 你认为哪种理论框架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方面最具优势?为什么?
-
整合多元视角
- 如何整合书中不同作者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治疗模式?例如,将心理动力学的理解与 CBT 的具体技术相结合。
- 在你的临床实践中,你是否已经使用了类似的整合方法?如果有,效果如何?
-
对比理论框架
-
深入反思与自我监督
-
个人反移情体验
- 在阅读和理解这些案例时,你是否有过反移情体验?这些体验是如何影响你的理解和分析的?
- 如何在实际治疗中识别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专业成长
- 通过学习本书,你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治疗风格有何新的认识?
- 你计划如何根据所学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治疗方法?
-
个人反移情体验
-
临床应用与创新
-
具体案例分析
- 选择你目前正在治疗的一个具有施受虐倾向的患者,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评估和规划治疗方案。例如,使用认知行为模型来理解患者的施受虐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 记录并反思这种新方法的效果,
-
具体案例分析
字数:1796 |输入token:3762|输出token:1024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为什么 Mr. B 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伤害之爱”的概念?
执行完成
Mr. B 的治疗特别关注“伤害之爱”(Hurting Love)的概念,主要是因为这一概念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复杂内部世界。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内心冲突的体现
在 Mr. B 的内心世界中,“伤害之爱”体现了他深层的情感冲突。根据 Dr. Goodman 的分析,Mr. B 的施受虐倾向意味着在他看来,被爱就意味着被伤害,而爱他人也意味着伤害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源自他对母爱的渴望与对痛苦的关联,使得他在关系中反复体验到痛苦和伤害。
2. 早期创伤的影响
“伤害之爱”的概念揭示了 Mr. B 早期经历中的创伤性关系模式。这些早期经历可能包括来自母亲或其他重要照顾者的不一致或虐待性的行为,导致他在潜意识中将爱与痛苦联系在一起。正如书中所述,他的施受虐倾向是对早期创伤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重复这些痛苦的经历来避免面对更深层次的恐惧和无助感。
3. 转移和反移情的动态
在治疗过程中,“伤害之爱”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冲突,还体现在 Mr. B 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中。他通过对分析师表达出的“伤害之爱”,将早期内化的不良关系模式投射到当前的关系中。这种转移现象使得分析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 Mr. B 的内心冲突,并提供一种新的、健康的互动方式,帮助他逐渐改变原有的施受虐模式。
4. 治疗的关键切入点
关注“伤害之爱”为治疗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通过深入探讨这一概念,分析师可以帮助 Mr. B:
- 识别并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施受虐倾向。
- 挑战和改变那些有害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 建立新的、健康的关系模式,从而打破过去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
5. 情感调节的需要
“伤害之爱”的概念也突显了 Mr. B 在情感调节方面的困难。他常常通过制造或忍受痛苦来管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因此,治疗需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他发展更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如通过认知重构、情绪管理和正念练习等技术,减少他对施受虐行为的依赖。
综上所述,“伤害之爱”不仅是 Mr. B 内心冲突和早期创伤的体现,也是他在治疗过程中与分析师互动的重要动态。通过特别关注这一概念,治疗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 Mr. B 理解和改变其施受虐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字数:1011 |输入token:3771|输出token:560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Mariah 的暴食症与她的施受虐倾向之间有什么联系?
执行完成
Mariah 的暴食症与她的施受虐倾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多个心理动力学层面进行理解。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早期创伤和虐待经历
Mariah 的暴食行为与其施受虐倾向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童年时期的创伤和虐待经历。根据提供的背景信息:
- 父亲的体罚:从三岁起,Mariah 经常受到父亲的体罚,尤其是当她拒绝进食时。这种惩罚不仅使她对进食产生恐惧,还让她将进食与痛苦、惩罚联系在一起。
- 母亲的控制:Mariah 的母亲强迫她吃完每一道菜,不允许她有选择或自主权,这进一步强化了进食与控制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行为被描述为**“剥削性、侵入性和消耗性的”**,导致 Mariah 在情感上感到窒息和无助。
2. 情感调节机制
暴食成为 Mariah 一种情感调节机制,帮助她在面对强烈的情感(如焦虑、孤独、愤怒)时找到一种解脱的方式。具体表现为:
- 逃避痛苦:通过暴食,Mariah 可以暂时逃避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获得一种即时的满足感。
- 表达愤怒:暴食也可能是一种表达对父母控制和虐待的无声反抗。例如,她可能会因为无法直接表达愤怒而通过暴食来宣泄情绪。
3. 施受虐倾向的心理动态
暴食行为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施受虐倾向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种心理动态中:
- 自我惩罚:暴食后产生的罪恶感和自责感类似于施受虐关系中的自我惩罚模式。Mariah 可能会认为自己“应得”这样的痛苦,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 权力斗争:暴食也反映了 Mariah 内心深处的权力斗争。她试图通过控制食物摄入来掌握某种形式的权力,但这反而使她陷入了更加失控的状态。
4. 转移和内化的关系模式
Mariah 的暴食症和施受虐倾向还与她内化的不良关系模式有关。她将早期内化的施受虐关系模式带入到成年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中,包括:
- 与治疗师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Mariah 可能会将治疗师视为一个权威且可能具有惩罚性的人物,就像她小时候对待父亲和母亲一样。她会在治疗中重复那些早期的施受虐模式,期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体验并最终改变这些有害的关系模式。
- 与自己的关系:Mariah 内在的自我批评和苛责声音也反映了她内化的施受虐关系模式。她可能会对自己非常严厉,认为自己不够好或不值得被爱,从而加剧了暴食行为。
5. 应对分离焦虑
正如书中提到的,Mariah 的暴食行为还可能是为了应对分离焦虑。她通过暴食来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感,尤其是在面对与重要他人的分离时。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存策略,帮助她在面对分离时保持心理上的稳定。
综上所述,Mariah 的暴食症和施受虐倾向是相互交织的,两者共同反映了她复杂的心理动态和早期内化的不良关系模式。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她的症状,并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计划。例如,在认知行为疗法(CBT)框架内,可以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自动思维、发展健康的情感调节策略以及重建健康的亲密关系来帮助 Mariah 改变其暴食行为和施受虐倾向。
字数:1319 |输入token:3493|输出token:762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Mr. A 的原始超我如何影响他的施虐复仇幻想和随后的愧疚感?
执行完成
Mr. A 的原始超我(primitive superego)对其施虐复仇幻想和随后的愧疚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从多个心理动力学层面进行理解。根据 Dr. Richard Reichbart 的案例研究,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原始超我的特点
原始超我是一种未充分发展的道德意识,它通常过于严厉和苛刻,具有惩罚性和理想化的特点。对于 Mr. A 来说,这种原始超我不仅严格地评判他的行为,还通过内化的父母形象对他施加巨大的压力。其特点包括:
- 过度理想化:对完美和纯洁的追求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 严厉批评:对任何偏离理想标准的行为进行无情的谴责。
2. 施虐复仇幻想的触发
Mr. A 的施虐复仇幻想往往是在他感到无力、被忽视或受到伤害时被触发的。这些幻想是他对外界威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在内心构建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具体表现为:
- 性化和刺激性的交换:正如 Reichbart 所描述,这些幻想以性化和过激的形式呈现,使分析师常常成为这些幻想中的见证者。
- 替代性的攻击:通过想象自己实施报复,Mr. A 可以在幻想中体验到一种虚拟的胜利感,暂时缓解内心的愤怒和无助。
3. 愧疚感的产生
然而,这些施虐复仇幻想很快会引发强烈的愧疚感,这是由于原始超我对这些幻想进行了严厉的评判。具体过程如下:
- 自我谴责:原始超我会对 Mr. A 的施虐愿望进行严厉谴责,认为这些愿望是不道德和不可接受的。因此,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和羞耻。
- 内疚循环:这种愧疚感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情感负担,导致他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即施虐愿望 → 愧疚感 → 更多的施虐愿望以求解脱。
4. 情感隔离与防御机制
为了应对这些强烈的情感波动,Mr. A 采用了多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内在冲突的影响:
- 否认所有权:“如果我不说出来,这些可怕的冲动就不是我的。” 通过否认这些愿望的存在,他试图避免面对内心的冲突。
- 情感隔离:“如果我独自一人远离他人,我就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 这种孤立状态让他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中的责任和后果。
5. 治疗中的互动
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师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帮助 Mr. A 逐渐理解和处理这些复杂的心理动态:
- 建立信任关系:分析师通过耐心倾听和接受的态度,为 Mr. A 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能够表达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 区分愿望与行动:Reichbart 强调了帮助 Mr. A 区分施虐愿望和实际行为的重要性,从而使他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内心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愧疚感。
综上所述,Mr. A 的原始超我不仅影响了他的施虐复仇幻想,还通过严格的道德评判引发了强烈的愧疚感。理解这一动态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他的症状,并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计划。例如,在认知行为疗法(CBT)框架内,可以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自动思维、发展健康的情感调节策略以及重建健康的自我概念来帮助 Mr. A 改变其施受虐倾向和情感管理方式。
字数:1316 |输入token:3320|输出token:731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如何确保治疗过程中的伦理标准和专业界限?
执行完成
在处理具有施受虐倾向的患者时,确保治疗过程中的伦理标准和专业界限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福祉,还能维护治疗师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具体的措施和策略:
1. 建立清晰的治疗框架
- 定义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具体目标,如改善情感调节、减少自我伤害行为等。这些目标应基于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并与患者共同商定。
- 设定规则和界限:从一开始就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基本规则,包括时间安排、费用结构、保密政策等。同时,明确说明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例如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或性化言论。
2. 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行为
- 避免个人化:治疗师应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治疗过程中。即使面对患者强烈的情感表达,也要坚持专业立场,不被卷入患者的内心冲突中。
- 控制反移情:治疗师需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反移情反应,即对患者产生的非专业的感情或冲动。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或寻求督导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管理这些反应,确保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3.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选择
- 知情同意: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益处,并在此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技术(如暴露疗法),应特别强调患者的知情权。
- 支持决策能力: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即使患者的某些决定可能不符合治疗师的预期,也应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4. 处理施受虐倾向的具体策略
- 识别并挑战负面认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那些导致施受虐行为的负面自动思维。例如,“我必须受到惩罚”或“只有通过痛苦才能感受到爱”。
- 发展健康的情感调节技巧:教授患者具体的情感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以替代施受虐行为作为应对压力的方式。
- 重构关系模式:帮助患者理解并改变早期内化的不良关系模式,如过度依赖、自我牺牲等。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技术,模拟健康的人际互动,增强患者的社交技能和自信。
5. 监控进展并调整方案
-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治疗进展,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患者的行为或情绪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每次治疗的内容和患者的反应,以便跟踪治疗效果。必要时,与其他专业人士(如精神病医生、社会工作者)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6. 预防和应对危机情况
- 制定应急预案:对于有自伤或自杀风险的患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联系人信息、危机干预热线等。确保患者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获得帮助。
- 及时转介:如果患者的状况超出了当前治疗师的能力范围,应及时将其转介给更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或医疗机构,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严格遵守伦理标准和专业界限不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保护患者和治疗师双方利益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清晰的治疗框架、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行为、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支持其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成长。
字数:1365 |输入token:2919|输出token:753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你如何看待治疗师在处理这类复杂情感动态时的自我保护和边界设置?
执行完成
治疗师在处理具有复杂情感动态(如施受虐倾向)的患者时,自我保护和边界设置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治疗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稳定性,还能确保治疗环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
1. 理解反移情的重要性
- 识别反移情:反移情是指治疗师对患者产生的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源于治疗师自身的未解决心理冲突或与患者的互动。在处理施受虐倾向时,治疗师可能会感到愤怒、无助、同情甚至吸引等复杂情感。
- 管理反移情:有效管理反移情需要治疗师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通过定期的督导和同行支持,治疗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反应,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治疗过程。
2. 设立清晰的专业界限
- 物理界限: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除非在特定情况下且经过患者同意),以防止混淆角色或引发不必要的亲密感。
- 时间界限:严格遵守预约时间,不随意延长或缩短治疗时间。这有助于维持治疗结构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 沟通界限:明确告知患者哪些话题可以在治疗中讨论,哪些不适合。例如,避免涉及治疗师的私人生活细节,保持专业对话的焦点始终集中在患者的康复上。
3. 维护心理健康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自我照顾:治疗师应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的自我照顾措施,如定期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行冥想或其他放松练习。这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减少职业倦怠的风险。
- 寻求支持:当面对特别困难的案例时,治疗师应及时寻求同事或督导师的支持。集体智慧可以帮助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减轻个人的压力负担。
4. 培养同理心而不失去客观性
- 共情但不过度卷入:尽管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但过度卷入患者的情感世界可能导致治疗师丧失必要的客观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理解和支持患者,又能在必要时保持一定的距离。
- 设定合理的期望:治疗师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最终改变的是患者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可以帮助治疗师避免因过度责任感而产生的挫败感。
5. 应对潜在的职业风险
- 法律和伦理培训:持续接受关于法律和伦理问题的培训,确保了解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规定。这有助于在遇到复杂的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 危机管理:制定详细的危机管理计划,包括如何处理患者的自伤、自杀威胁等情况。提前准备好应急响应措施可以降低潜在风险,保障所有人的安全。
6. 促进治疗关系中的信任和透明度
- 开放沟通:与患者保持开放、诚实的沟通,及时反馈治疗进展和调整方案。透明度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同时也让患者清楚地知道治疗的界限在哪里。
-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即使在设定界限时,也要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或话题不适合在治疗中出现,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并接受这些界限。
综上所述,治疗师在处理复杂情感动态时的自我保护和边界设置是确保治疗成功和个人福祉的关键。通过识别和管理反移情、设立清晰的专业界限、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同理心而不失客观性以及应对潜在的职业风险,治疗师可以在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保护自己免受情感和职业上的伤害。这种平衡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也促进了治疗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字数:1423 |输入token:3070|输出token:780
复制RequestId问题反馈
你认为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程度?
执行完成
衡量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指标和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展:
1. 症状缓解
- 减少负面症状:观察患者是否表现出较少的焦虑、抑郁、愤怒或恐惧等负面情绪。例如,通过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定期测量情绪状态。
- 减轻身体症状:对于有躯体化症状的患者,记录其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是否有所改善。
2. 功能恢复
-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是否增强。包括个人卫生、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 职业和社会功能:关注患者的工作表现、学习效率以及与家人朋友的关系质量。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3. 认知改变
- 思维模式转变: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更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例如,从消极自我评价转向更为客观和接纳的态度;减少绝对化思维(“我总是失败”变为“有时候我会遇到困难,但可以解决”)。
- 问题解决能力:观察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能否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源。
4. 情感调节
- 情感表达:考察患者是否能够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在表达时不会引发过度的情绪波动。这可以通过治疗过程中的互动来判断。
- 情感稳定性:评估患者的情绪是否趋于稳定,不再频繁出现剧烈的情绪起伏。例如,不再轻易陷入长时间的悲伤或愤怒状态。
5. 人际关系改善
- 建立健康关系:注意患者是否开始形成并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信任他人并接受支持。比如,参与社交团体、结交新朋友等。
- 修复受损关系:看患者是否努力修复了过去因心理问题而受损的重要关系(如家庭成员、亲密伴侣),并且这些关系的质量是否有所提升。
6. 自我效能感
- 自信心增强:观察患者对自己处理事务的信心是否增加。例如,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或面对以前回避的情境。
- 目标设定与实现:了解患者是否能够为自己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这些目标。这表明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具备规划和行动的能力。
7. 行为改变
- 减少不良行为:检查患者是否减少了诸如自我伤害、滥用物质等有害行为。
- 增加积极行为:观察患者是否增加了有益的行为,如锻炼身体、参加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
8. 长期跟踪与反馈
- 持续监测:定期进行随访,确保患者在离开治疗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长期跟踪有助于发现复发风险因素,并及时提供干预措施。
- 患者反馈:重视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意见,询问他们对治疗效果的看法及未来发展的建议。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
9. 专业评估工具
- 使用标准化量表:采用经过验证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如心理健康指数(MHI)、生活质量量表(QOL)、社会适应量表(SAS)等,以获得客观的数据支持。
- 动态评估系统:利用电子健康记录(EHR)或移动应用程序实时跟踪患者的状态变化,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支持。
综上所述,衡量治疗有效性和患者康复程度应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全面评估症状缓解、功能恢复、认知改变、情感调节、人际关系改善、自我效能感、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通过多维度的评估,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治疗成果,还能为后续的治疗计划调整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