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心灵的面具 (第二版)
作者: 杰瑞姆·布莱克曼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01种心理防御 原作名: 101 Defenses: How the Mind Shields Itself 译者: 王晶 出版年: 2021-6 页数: 220 定价: 4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76013740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的心智有着一种令人赞叹的能力,即它能发明各种各样的机制,保护一个人不去觉察到那些令人不悦的情绪。这些机制通常经过了改头换面,并在一个人觉知之外运作。因为防御机制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特性,挖掘这些机制、理解它们潜在的负面影响就可能很有帮助。例如,一个人无法识别和管理对所爱之人的愤怒,那么他/她可能取而代之地感到自我憎恶。如果这个人因严重的抑郁出现在医院急诊室中,治疗师又能够识别出这种情况,并能和病人讨论其愤怒转向自身的防御操作,那么就可能对病人大有裨益,防止他/她再次企图自杀或卷入自毁行为。 理解防御对于其他生活情境也具有价值。家长识别出青少年子女使用最小化和对抗恐惧行为,就有可能帮助孩子避免那些危险的活动。理解对手的自大则能让一个管理者在商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担心所爱之人的酗酒问题,家人就需要能够面质其否认和合理化。意识到一个哀悼中的亲人认同丧失客体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宽慰她/他。最后同样也很重要的就是,当你察觉到浪漫关系中出现疏远和回避机制时,你能提前预警到你交往的这个人可能并不能维持一段长久快乐婚姻所需的忠诚和稳定。 本书中,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杰瑞姆•布莱克曼尝试提供给读者一个框架,以理解心理防御的起源、特性和成因,引人入胜地阐述了101种心理防御机制,并在本版中特别增加了6种:工作狂、懒惰、病理性乐观、病理性悲观、轻躁狂和考试成绩拔尖。同时用一章来专门讨论鉴别诊断,描述何种类型患者适合诠释性技术,何种类型不适合。书中还有一部分探讨如何发现并解码病人使用的潜意识、病理性的防御。此外,作者还另辟章节,解释如何锁定防御,并如何根据病人情况所框定的技术来进行支持性或者诠释性的干预。最后,第八章展示了如何在自杀评估中,将防御面质作为一种辅助其他技术的手段来使用。
作者简介 · · · · · · 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 S. Blackman),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有着超过30年从业经验,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以及美国精神分析学院的认证精神分析学家。他是纽约弗洛伊德学会训练与督导分析师、东弗吉尼亚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弗吉尼亚威斯利安学院心理学兼职教授。
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其研究的核心之一,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人使用哪些自我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的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健康的程度。
防御机制和不愉快情感的定义 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 不愉快的情感包括焦虑、抑郁和愤怒。 焦虑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对可怕事件的猜想构成。 抑郁情感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对可怕事件的发生的看法构成。 愤怒则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加上想毁灭某人或某事物的想法构成。 防御机制的触发情况 正常人或“一般意料之中”的人 对于正常人来说,一个非常强烈的情感可能预示着会摧毁(或压倒)一个人的思维、组织能力、注意力等心理功能。弗洛伊德从更专业的家渡,把那些对思维、组织能力、注意力等自我功能造成干扰的情感定义为“创伤性”的。 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 在那些有精神病或边缘型人格的人身上,即使轻微的情感也可以使自我功能崩溃。在那些疾病中,情感容忍度和自我力量原本就不太好。 【换句话说,由于(自我)在情感容忍度方面的受损,一般的压力如一项额外的家庭作业(导致愤怒)将使得他被盛怒的情绪所淹没。于是,病态的防御机制被启动,以便减轻自己因体验到专注力和整合能力方面的(自我)功能受损而产生的羞耻感。】 神经症 对于患有神经症的人(包括恐惧症、转换障碍、惊恐障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一些冲动障碍、一些抑郁障碍),其自我力量可能是足够的。但是,一个情感反应的强度即使只是很轻微的,这个情感反应的一小部分也将扮演一个信号。当特定情境出现,致使他们回忆起(通常是无意识地)过去真正被情绪淹没的情境时,这个信号性的情感反应将触发他们的防御机制。 【换句话说,这种信号性的焦虑,虽然实际上不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崩溃,但却导致了病理性防御机制的产生。】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防御 防御机制可以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方式运作,人们可以有目的地去使用它们,抑或无意中就使用了它们。 进行精神分析命名时,防御机制的有意识使用与无意识使用有时候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术语来实现区分的。例如,压制,是指有目的的忘记,而压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喜欢读"心灵的面具 (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生脚本(万千心理) 8.2
如何做家庭治疗(第三版) 9.0
自我与防御机制 8.6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 8.5
自体心理学导论 9.4
整合与完满:埃里克森论老年 7.8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7版) 9.5
动机式访谈手册 9.3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 8.8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8.6
那些现在给带来痛苦的面具曾在童年庇护着我们。
每一种行为都有名称,让我以为自己不正常。恰恰是不同的防御,才形成了人类性格的多样性。
防御机制总在无意识中启用,马修巴尼好像用了“sublimation”“让暴力升华成形式”/人人都使用防御机制这件事实,让一些哲学理论变得更有说服力了。因为很多哲学是准确的预判(或许将可能会犯的错误也写进预判)
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是帮助认识自己,直面自我的不良情绪和认知失调。
曾奇峰:从防御的角度鉴赏人格--《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中文版代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现在大约有195个主权国家。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或大或小的国防力量,这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从它的国防力量入手,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角度。 在全部的国家里,现在生活着大约50亿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身体上也都有着或强或弱的个人防卫体系,组成这个体系的成分包括皮肤、白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抗体,在医学上,这个体系被称为免疫系统。有很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免疫系统被摧毁,因为他们感染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这个疾病的中文名字叫做艾滋病。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被保护。面对大自然经常显现的敌意,以及人际间时时处处呈现的冲突,不设防的心灵无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去。人类个体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一些“护心术”在等着我们学习。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几乎会自然地学会一个成人应该具备的捍卫自己精神领地的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几乎就等于心理的健康。 不幸的是,有一些人,由于成长的道路过于坎坷,使他们在成年后还持续使用早年学会的低级而落后的“护心术”,无法学会更加高级而先进的手段,所以他们也许终身会处在心理上的疾病状态。 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人使用哪些自我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的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健康的程度。如果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人格鉴赏学,那么对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犹如通过军队了解一个国家,或者通过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功能来了解这个人的体魄。 如果说分析别人的防御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的防御就是一种修行了。把自己的潜意识防御上升到意识层面之后,就知道了你的力量可以攀登多高的山峰,你的耐力可以走多远的夜路,你的胆量能够面对什么样的敌人,以及你的气魄能够担当多大的失败和成功。当然你还会知道,永远不去做你的人格顶不住的任何事情。 去年夏天,德中心理治疗院(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主办者)前任主席马佳丽女士问我,往精神的深处看,东西方人是一样的吗?我的回答是:在整体的精神的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有同样的内驱力,我们的内心世界都在早年的关系中形成,并在后来影响我们的全部的关系;我们都趋乐避苦,或者能够忍受。这几句话几乎表达了精神分析全部的人性观,而所谓“趋乐避苦”,说的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我同时也跟马佳丽说,就像个体之间的防御机制有差异一样,群体之间的防御机制也会有差异或者说各有特点。我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中国人的防御的特点。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特点,只是表示在程度上有点“过分”而已,并不表示“只有”我们才这样自我保护。 第一个例子是,“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你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这是本书描述的第57种防御。这个防御机制在我们群体中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呈现和提倡孩子对父母的爱,而忽略甚至否认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成长和独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恨。这使得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于直面人性负面的人难以生存。 第二个例子是,几千年来,我们都在使用“躯体化”的防御。这是本书描述的第65种防御,它的定义是: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以避免口欲、性和仇恨的冲动导致的冲突。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一些人际关系的失意者,就沉溺到修身养性、服药炼丹的活动中。著名的有魏晋时期(公元220-589年)的名士。最近三十年,以养生、健康为名的运动此起彼伏,数以亿计的人卷入其中。很多的骗子被揭露,但这真的不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使用比躯体化更高级别的防御。很显然,这需要精神分析,更需要时间。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101种防御机制》,但并不意味着人的防御只有这么多;在一些精神分析实战培训中,有些防御已经不在这101种之内,需要被重新命名。不过一般来说,分析了本书描述的防御,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了解就已经足够专业和“深层”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涉及的内容,你也许会觉得,很多说法都是牵强附会甚至胡说八道。这很正常,因为精神分析这门学问讲的就是我们通常不会觉察到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你没学过化学,当有人告诉你,价值连城的钻石和几元钱一斤的木炭在本质上是一种元素的时候,你当然会嗤之以鼻。很多事情,浅看和深看,真的非常不一样。在你被分析几百次,或者分析别人几百次,或者通过别的机缘巧合沉到了人类精神的幽深之处,你就会同意,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是人类心灵最智慧和最勇敢的探索者们在展示他们惊人而美丽的发现:犹如医学家眼里的别样人体,犹如物理学家眼里的别样世界。 感谢西溪心理治疗研究小组六位译者的辛勤劳动。从功利上来说,翻译书的效率相当不高,所以我很少做这事。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看,跟我相比,他们这样译书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这样被命名:利他型的见诸行动。 我知道,我这是在赞美他们。我还知道,赞美他们是我的防御的需要。我不知道的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境界的人格,不需要任何防御,“裸露”着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2011年5月22日
别装可爱,杰瑞姆.布莱克曼不吃这一套
杰瑞姆.布莱克曼想必一直在使用“穷思竭虑”与“理智化”的防御技巧,避免自己受到情绪低落的影响,所以才有了这本书。
坦白地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嘴角一直在抽搐着。
从未想到过自己所有的行为,甚至与自以为善良、理性与可爱的行为背后居然藏着如此狡猾的动机。杰瑞姆.布莱克曼不是盖的,在这种犀利无情的精神病专家面前,你,我都休想装可爱。
我只是草草将此书看了一遍,就似乎已经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困扰的几个问题。
1. 专注力。为什么我很难集中注意力?
当专注力变成一种对权威顺从的(侵犯化)举动的象征时,儿童和一些成年人可能会无意识地掏这种功能以维持自主感。那就是说,他们无意识地将身份认同弥散等同于注意。他们的分心可能是由于专注功能的抑制以便缓解自体-客体融合焦虑。分心也可作为防御,是反叛性攻击行为的表现。
看来很可能我的分心与对权威的不满有关。
而我对权威的不满又与自己对父母的依赖与愤怒有关。由于情感上的依赖掩饰了愤怒,不得不将愤怒导向与父母类似的权威。这可以解释我自己对任何权威都有种第一眼的反感。
2. 躯体化。为什么当一个人闲下来时,反而会身上出现各种痛? 你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功能有着意识上的象征性恐惧,尽管缺乏医学检查上的发现。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抑郁、孤独和愿望未实现。 这种例子我在生活中见得太多。有些人特别神经质,包括我自己,很容易觉得自己身上出现了病痛,尤其在境况不好,或者是看到某些病症的描述时,臆想出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病。其实都只不过是大脑变的魔术,夸大了各种困难,给自己找借口而已。
等等。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于人性的认识现实,或者说冰冷了许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戴着面具过日子,无非是有的人戴的面具高级一些,舒适一些,而有些人戴的面具不仅笨重而且散发着毒气,既无益于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别人。
慢来,这种随之产生的傲慢感是什么情绪?我需要翻一翻书,检查一下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国内第一本翻译过来的关于防御机制的书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先读5遍再说吧。
书中对101种防御机制有很详尽的解读。通过读这本书,在实际工作中,对防御机制的识别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防御机制群,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记得曾奇峰说过,让病人对精神分析上瘾的方式,就是每次都对一种防御机制进行解释。每次对防御的解释,都让病人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一部分问题也得到解决。
心的铠甲-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这本书也略硬,看的我有点消化不良,阅读感受最好的是曾老师的推荐序。 曾老师说: “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或大或小的国防力量,这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防力量入手。” “每个人的身体上有或强或弱的个人防卫系统,在医学上这个体系被称之为免疫系统。”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被保护,一个人使用哪些护心术-防御机制直接呈现出这个人的人格强度、稳定度、成熟度,即是健康程度。”
就像当年我看PD的几本书看的也是头晕脑胀,等我成为了讲师之后,再去看书便有不一样的体会。这本《心灵的面具》,待到心理学基础更好,接触到个案的时候,再来看可能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吧。嗯,浅尝辄止的预习一下,一本时机未到的书本。
摘抄看书的笔记: 1、成年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婴儿的行为中观 2、攻击性的升华--一切运动类的,足球、篮球等; 性驱力的升华--一切艺术类的,诗歌、美术、唱歌等。 3、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以防御机制来解释,区别在于用了哪个发展阶段的防御机制而已。 赞美别人和赞美自己、努力和放弃、哭泣和快乐等等都是防御机制。 4、hey你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用防御机制来解释,这样的超理智本身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5、学习精神分析的人,都是勇士!
整理了一个不正规的思维导图,嗯,经鉴定,这个软件可以卸载了。 导不出来,只能截图。还好这个内容是内化知识自己看的图,不然简直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张彪彪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 10 0回应收起 Yi 2012-02-05 23:20:1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考验耐心的翻译 已经忘记是哪个论坛推荐的这本书。在犹豫是给“较差”还是“还行”。一般来说我不是那么挑剔的人,可是客观的说,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有些太粗糙,以至于大大影响阅读的顺畅。有时甚至让人忍不住想发火。好在抛开翻译的部分,还能感到这本书内容的丰富和价值,否则真没法坚持读完。对阅读原文没有障碍的同学,或许会觉得这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The Easy Way,The Right Way “防御是指大脑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个途径。“
安娜·弗洛伊德说,“几乎任何的事情都可以是一种防御。” 因为,在它们的遮挡下,我们才不会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
但,如果任何的事情都可以是防御,那么防御的机制就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
所以:
-
如果防御是本能,那么大脑的本质是易碎品?
-
如果防御是进化的产物,那么防御这条看起来更轻易的路,是不是本身就是正确的路?
-
如果防御本身就是正确的,那么辨识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进化出了防御的铠甲,又要求自己把铠甲卸去,直面灵魂的折磨。
这本书给我的答案是,
请看清楚手里的武器——否则,你以为你在扼住命运的咽喉,其实,你只是躲在面具后面慢慢窒息。
防御,不过是眼前权宜之计。但,我们就是如此心急、如此路径依赖,防御,不过是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解法,而我们在逆境迷失之时,毫不犹豫地抓住这根稻草,再也不想、不看、不找,其他的可能性。
书里描述了101种防御的方式,下面这5种,应该是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用得炉火纯青、至臻完美的了吧。
- 攻击者认同/受害者认同
(允许自己被伤害或者通过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或者为了竭力摆脱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 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
(变成了他人要求自己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对丧失的恐惧。)
- 反向形成
(压抑自己的反叛冲动,而表现出过度的听话和礼貌)
- 正常化/合理化
(努力让自己相信,并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不对劲,只是经历着一种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正常生活变迁。)
- 移情
(把过往情境中的记忆,比如内疚,转移到一个当下的人的影像上,接着对这个当下的人,用过去使用过的防御方式来应对,以期处理好这个相似的情境。用这样的步骤试图忘记过去发生的事,并且,通过象征性地改变这一次的结果,来征服那些曾经不愉快的记忆。)
内疚,与,恐惧。
这两种折磨自己如此久的情绪,可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就消散么?不能。
“愧疚感是最大的负能量。”
我可以做的,大概是下面几件事,
当下一次再有人试图用愧疚感来控制我的时候,我可以勇敢地说出,“滚!”
当下一次自责、歉意、愧疚在心里升腾起来的时候,我能直视它们的眼睛,找到它们来自哪里,然后对自己讲,“我已经尽了全部的努力。”
当下一次有人说“你错了”的时候,我可以坦荡地回答——“so?”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哪管门外有斜阳。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冰咖啡122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0回应收起 任苗 2021-04-06 18:45:1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护心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心理防御就像护心术,使用护心术的等级程度,常常也预示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常见的心理防御有躯体化(转移焦点和逃避)、假性独立(不允许别人帮助自己)、最小化(意识到痛苦的现实,但是却轻视了它)、夸大(在某件事情上渲染过头)、内省(通过对自我的观察以逃避外界的现实)、退行(成年人遇到打击的时候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行为)。
心理防御可以追溯到对应的心理发展阶段中,并且,越是在早期形成的心理防御,则可能越病态,也越难改变。
根据心理防御的成熟度,布莱克曼教授把心理防御分成四个级别。
一级防御是自恋型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等。因为它形成于早期的婴儿时期,那个时候他们的自我界限还未形成,所以习惯否定和抹杀事实。成年人如果还经常使用自恋型防御机制,则需要引起重视。
二级防御机制属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通常包括向内投射,退化和幻想等。一般出现在青春期。
三级防御指的是神经症心理防御机制。这时,儿童一方面需要分辨什么是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一方面需要明白要求和规范,当这两者产生冲突时,就容易产生。
四级防御机制通常称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在“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表现出来的。它通常能帮助你去有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自己的欲望,同时也能被社会文化所接受。通常包括升华和幽默。
我们要怎么才能判断,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呢?
布莱克曼教授说到几个判断标准。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取决于你的自我自主功能是否完整。你是否具备信息整合功能,将信息抽象化的功能,是不是有现实检验的能力,是否有感知力、记忆力是否完好,专注力和注意力是否完好,是否有自理能力、智力结构是否完整等。
反向形成,又叫做反向作用。指的是一个人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行动来控制内心的焦虑。
我们是世界的镜子,而他人也是我们的镜子。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与他人交往,是源于我们内心渴望被看见的需要,以及渴望和他人产生连接的需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都会经过四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自闭期。一般发生在婴儿的0-2个月内,此时,儿童很难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他人,他人就是自己。他还没有和外界建立任何关系。
接着,对3-6个月的年龄段的婴儿,他和母亲开始了共生阶段。他开始到了二元关系中,他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
当到了7-36个月时,儿童开始向世界探索,这时他会经历分离-个体化时期。儿童逐渐把自己和母亲区分成两个个体,而自己也开始和外界发生联系。
第四个阶段是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会进入主客体恒定时期。因为他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恒定的情感客体,即妈妈对他的爱,所以他们能更自由地与外界建立联系。
儿童早期对内在父母的形象,会内化到他对外的人际交往中。当这四个发展阶段没有过渡好时,人们就会经常面对这样的困境,即,如果在感情上和另外一个人靠的太近,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消融掉了,所以他会通过使用心理防御的避开这个人,与这个人挑起冲突,或者通过让自己变得没有感情,来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就像建了一个“隐形篱笆”,把自己隔出一片安全的天地。但是,如果和别人的关系变得太远了,他又会被孤独所吞没。这种孤独感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感受,很多人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他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自己重新拉近和别人的关系,通过增加亲密感而抵御孤独。
当你面对朋友或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时,你需要保持理性的同时,充满耐心和慈悲。你的目的并不是做一个真相揭露的人,而是对方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经常过多地使用某一些心理防御,可能会成为你成长的阻碍。
破解对方的心灵防御。有5个技术可以尝试:1)探索:比如你可以问来访者:你说他突然很生气,那么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2)澄清;3)释梦;4)面质;5)解释。
He commented to me that he realized he had vii somehow equated being empathic with being passive, so that he had felt some guilt about being direct in his approach to people he evaluated or treated. 他向我发表意见说他认识到自己曾经不知道怎么地把表现得共情等同于表现得被动了,以致他曾经对自己在处理自己所评估或治疗的病人的方法中表现得直接而感到有些内疚 P11
唯有直面,才可从容
这本书,算是精神分析较专业的工具书了吧。
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的一种心理操作。曾奇峰在《序》里写:如果说分析别人的防御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的防御就是一种修行了。是啊,确实如此。佛说:汝意不可信。原来我们的心灵戴了这么多面具,不可信,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原来,自己也是自己的傀儡。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不可理喻,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自己的主人,而只是自己的奴隶。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却总是莫名其妙无法完成,甚至无法开始去做,甚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我觉得,真的勇士,是敢于直面自己心灵的人。这本书,会让我们看见,也许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自欺欺人的事情,而我们却丝毫没有觉察,甚至还可能为自己的面具而洋洋自得。除了一些危险的或适应不良的防御机制,例如严重的“转向自身”会让我们莫名的想自杀,“否认”也有可能让我们置极度的危险情况而不顾而危及自身的安全;还有很多可以让我们“避苦趋乐”的防御机制,甚至“幽默”、“升华”也很有可能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工具。
当然,面具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我们不需要全部卸下自己的面具,因为“祼露”可能是危险的,只是,我们需要揭起面具,看看自己的真面目,这是对自己的真诚,唯有对自己真诚,才可以真实的安排自己,唯有对自己真诚,才能对别人真诚。唯有真诚,我们才可从容面对世间的一切。
唯有直面,才可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