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Grace Unfolding
作者: Greg Johanson and Ron Kurtz 出版社: Bell Tower 出版年: 1991 页数: 160 定价: 103.00元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517881309
内容简介 · · · · · · A sensible and compassionate book that will help those involved in any form of therapy make the best possible use of their time, effort, and money. "A fascinating blend of Eastern spirituality, Western psychotherapy,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real caring."--Riane Eisler, author of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35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
内容简介 · · · · · ·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由美国执行心理治疗师、森田疗法研究所高级培训师格雷格·约翰逊与美国森田疗法研究所创立者和所长荣·克尔兹共同撰写。此书把《道德经》与当代心理治疗的实践联系在一起,以非同寻常的洞察力澄清了来访者和成长的实质、“内在的孩子”的概念、万物彼此相关等论题,帮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心理治疗过程。
太过于实用主义,老子可不干~
《道德经》的治愈,作为现在的我,有非常大的作用。记得白先勇老先生说过,年轻时是儒家,接着是道家,老了就是佛家,现在生活压力很大的社畜,道家的无为真的能减轻很多负担,静心修行,宠辱不惊。
作为论文取材倒是不错的,个人认为实操是没多大用处
来豆瓣看了简介方知作者主攻森田疗法,会留意老子也就不足为怪了;书强调“柔”“无为”和“开悟心”,但未谈及这三者的联系,略有缺憾。
非常有水准的一本书,宁静飘渺,犹如静止的流水
【对不对,无所谓】
这本书是对《道德经》的正确解读吗?大概不是。
哪本是呢?谁知道呢。
哪怕是李耳本人,在将《道德经》著述成书时,就避免不了误解与局限。
语言是狭隘的,虽然这限制让表达更美。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意思被用语言表述以后就会有无数种解读与理解,因为每个人对每个字词的定义虽大同却小异,每个人的用词偏好也有差异,如此这般就带来了缤纷的注释。
字词是载体,人(神色肢体乃至整个人本身)也是载体,就像日常中使用的铜线在输电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损耗,载体也让表达的意思略打折扣(载体不好当然折扣更大),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使用比铜线更好的小损耗甚至零损耗的技术与水平。除非你让自己成为那个超导体,但即使你能,对方不能时也用不上。
抛开表达的偏差,对于对错的执着,本就该停留在原则里面。
因为在很多领域里面,包括在心理咨询中,对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根本就无关紧要。 考试时因为把抑郁性神经症写成抑郁症而被判错,在日常言谈时根本不会有人在意,哪怕是错的,但既然交流的彼此都懂得是哪个性质的症状,错又何妨?目的是交流,无伤大雅的错,让对话略微简洁些省力些的小错,或许已经变成了对。
那么,对和错,怎样区分?
凡事欲求正确的念头,须让位于对凡事本身的开放和接受。 就像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会有许多在高中被推翻,而在大学若是继续深造会发现还要再推翻一部分,就像初中所学全是错误的一样。为了简化,只好先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和学习,然后再一步一步,接近“真理”。
10yuan的一本小书,可以陪伴你很久 不得不感叹,西方人在用心的去领会我们的古哲学。我们却守着珍宝不知如何使用。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百年,我们却几乎还是刚起步。我喜欢这样的书,句句回味,收获颇多。很感谢译者,这样的文字去领会和翻译也许不容易吧。说不好作者的流派,但其中他对感悟的推荐很多。
曾经拯救我的一本书 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很认真地,很真诚地。甚至附带阅读方法的建议。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六年前。从图书馆借看。那个时候刚从焦虑的状态里出来,生活像个巨大的难题。读这样的书,带着战战兢兢的小心。生怕读到什么糟糕的东西,随时丢掉它。但是,事实上,它极好地抚慰了我那颗紧张又焦虑的心。因为我学会了真实的自我对话。
所以,好多个有着太阳恣意的午后,图书馆窗边的位置上,有个女生默默地靠着这本书,治愈自己残存的焦虑。
周围经我推荐受益于此书的人不少。包括我的母亲和我的一个改变极大极大的好友。当然也有人看过以后抱怨完全没有感觉,疑惑以后我分析,好像,那都是对精神世界不太敏感的人。那么,他们的改变,需要更物质,更实质吧?
关于阅读方法,我希望,不要带有企图心去读,不然你会错过珍宝。给自己抽上一段完全的空闲时间10分钟或者2小时,自自在在地读读看看。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有所得。体会体会那种似无所得又似有得,似有所得又似无得的状态。
去年买了这本书。再读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已然完全不同。这个时候才明了,原来那些糟糕的心理状态早已离我远去多年。
不要用头脑说话!!! 没有真正进入心理治疗的人读这本书,的确没有一点感觉。但是,真正当你进入其中,你会发现它惊人的美!飘渺而又宁静、自然、生动,用一个感觉来形容:静止的流水!
受益良多~ 不管老外对《道德经》的理解如何 必须老实的说,在看这本书时还是受益良多, 在深夜,安静的去感受作为一个治疗者在过去几年中的每个案例中的不足,去静静的沉淀,反省,感受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 相信在2012年将是转变和领悟的一年~~~
理解偏差 大约是中文翻译成英文的《道德经》翻译的有偏差,给美国这位心理治疗师对《道德经》的理解非常浅薄并且有很多歪曲的部分…… 理解偏差的概念经过其脑内加工,颇有些强拉应拽,偷换概念的意味。这样的东西再翻译成中文,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的价值了。 劝君不要浪费时间在这本书上吧。
桦桐心理社工
“大道废后求仁义,智巧出时生伪诈”六亲不和有孝感,老子对习俗道德,提出尖锐的批评.老子知道,外在的美德,可能是内在邪恶的面具.人们心术不正时,才需要叠床架式的层层立法,以覆盖人心和设会的漏洞
照亮一点潜意识 (YOU ARE WHAT YOU READ)
体验要比分析更接近我们的核心,因为亲身体验是一种对我们来说具体的、强烈的、即时感受到的东西。 在体验时,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困惑和神秘,我们都可以一种好奇的试验的态度进入其中,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只是迎接、欣赏和品味着一切。
知识库摘要
1. 文档概述
- 文档名称: Grace Unfolding
- 作者: Greg Johanson 和 Ron Kurtz
- 插图与书法: Charles Chu
- 主题: 依据《道德经》精神的心理治疗
- 目标读者: 心理治疗师、牧养工作者及其他对道家思想和心理治疗感兴趣的人士
2. 主要内容
2.1 核心理念
本书结合了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与古老的《道德经》智慧,探讨如何通过尊重和理解个体的独特性来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书中强调冥想式阅读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慢慢品味各章节内容,探索内心深处的感受与联想。
2.2 特色与贡献
- 跨文化视角: 将东方哲学引入西方心理学领域,促进了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对话。
- 实践指导: 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
- 艺术元素: 包含Charles Chu创作的艺术作品,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阅读建议
作者建议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近这本书,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应该让道家思想自然地影响自己的思考方式。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启示,因此值得反复品味。
4. 结语
《Grace Unfolding》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专业书籍,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条探索自我、理解他人的道路,体验传统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备注: 以上信息基于现有知识库内容整理而成。如果您需要更多详细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Grace Unfolding》目录
目录
前言
- 致谢
- 序言:关于作者和艺术家的注释
第一部分:引言
-
序章
- 心理治疗与《道德经》的精神
- 冥想练习与正念生活简介
第二部分:核心章节
-
第一章:道的本质
- 道的概念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探讨无为而治的原则
-
第二章:对立面的融合
-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对立面的综合
- 如何在心理治疗中实现阴阳平衡
-
第三章:倾听的艺术
- 学习如何更深入地聆听客户的心声
- 实践中的非言语沟通技巧
-
第四章:流动的状态
- 接纳变化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 指导患者适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第五章:冥想与自我探索
- 冥想作为一种治疗方法
- 引导读者进行个人内省
-
第六章:自然疗法
- 利用自然界来促进心理健康
- 户外活动与生态心理学
-
第七章:艺术表达
- Charles Chu的插图和书法作品赏析
- 艺术作为治愈手段的作用
第三部分:实践指南
-
第八章:案例研究
- 分享成功的治疗实例
- 讨论失败的经验教训
-
第九章:工具和技术
- 具体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
-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
-
第十章:持续成长
- 对于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发展建议
-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结语
-
结论
- 总结全书的核心思想
-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附录
- 参考文献
- 进一步阅读推荐
- 关于作者和艺术家的信息
备注: 以上目录基于现有知识库内容整理而成。如果您需要更多详细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Grace Unfolding》目录
引论
一、命名
- 探讨“道”的定义与命名的重要性
- 名字背后的意义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二、肯定玄妙
- 道家哲学中关于神秘和未知的理解
- 如何在心理治疗中接纳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
三、进入神秘
-
经验的重要性
- 经验比分析更接近我们的核心
- 通过冥想和正念探索内心世界
-
空灵的态度
- 清空思绪,专注于当下的体验
四、迎接
- 作为智者的无判断工作方式
- 欢迎和包容所有存在与非存在
五、空虚
- 探索内心深处的虚空状态
- 空虚作为一种创造性和转化的力量
六、拥抱体验
- 接纳所有的情感和经历
- 从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七、关怀
- 心理治疗师如何表达关怀和支持
- 关怀作为治愈的关键因素
八、创造
- 创造力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 激发内在创造力的方法
九、共有共存
- 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十、缔造和平
- 内心和平的重要性
- 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实现内心的平静
十一、授权予人
- 赋权患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声音
- 支持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十二、支持防御
- 理解和支持患者的防御机制
- 逐步引导他们面对内心的恐惧
十三、开放
- 开放心态,接受新的可能性
-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十四、体现
- 将理论付诸实践
- 通过行动展现内心的变化
十五、信任
- 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
- 信任作为治疗成功的基础
十六、寻求真理
- 探索真实的自我
- 通过内省和反思寻找生命的意义
十七、肯定造化
- 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
- 接纳和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十八、认可
- 承认患者的努力和进步
-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十九、观察自然
- 学习自然界的智慧
- 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二十、沉着
- 培养内心的宁静与稳定
- 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冷静
二十一、漫游
- 通过旅行和探险拓宽视野
- 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与启示
二十二、重返童年
- 回顾童年的美好回忆
- 重新发现内心的纯真与好奇心
二十三、消除控制
- 放下对生活的过度掌控
- 学会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二十四、对敌
- 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敌人或对手
二十五、适应
- 提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平衡
二十六、朴素自在
- 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方式
- 享受平凡中的美好
二十七、不奋争
- 接纳现状,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 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二十八、跳跃
- 勇敢地迈出舒适区
- 接受新挑战,探索未知领域
二十九、退缩
- 适时地后退,给自己空间
- 通过独处恢复能量和思考
三十、开阔眼界
- 扩展认知边界,接纳多元观点
- 通过学习和交流丰富人生阅历
三十一、促进美德
-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成为更好的自己,影响周围的人
三十二、祛除面具
- 去除伪装,展现真实的自我
- 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三十三、扩展
- 不断成长和发展
- 在各个方面追求卓越
三十四、结论
- 总结全书的核心思想
-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期望
备注: 以上目录基于您提供的章节标题整理而成。如果您需要更多详细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Grace Unfolding》内容总结
《Grace Unfolding》从引论开始,探讨了命名、肯定玄妙和进入神秘等基础概念,逐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道家哲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迎接、空虚、拥抱体验和关怀等章节,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与内在平和。随后,通过创造、共有共存、缔造和平和授权予人等内容,强调了和谐关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支持防御、开放、体现和信任等章节则聚焦于治疗过程中的实践技巧与信任关系的建立。寻求真理、肯定造化、认可和观察自然部分鼓励读者探索真实的自我,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沉着、漫游、重返童年和消除控制章节提倡内心宁静与自然发展,帮助读者找到生活的平衡与纯真。对敌、适应、朴素自在和不奋争则教导如何面对冲突与变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跳跃、退缩、开阔眼界和促进美德章节鼓励勇敢尝试新事物,扩展认知边界,培养良好品德。最后,祛除面具和扩展章节呼吁展现真实的自我,不断追求个人成长,最终在结论中总结全书的核心思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Grace Unfolding》从命名到结论,通过探讨道家哲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引导读者经历命名、肯定玄妙、进入神秘、拥抱体验、创造、共有共存、缔造和平、寻求真理、观察自然、沉着、重返童年、消除控制、对敌、适应、朴素自在、不奋争、跳跃、退缩、开阔眼界、祛除面具等过程,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内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