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
梅兰妮克莱因的官方评价及年表 Leo Chen Leo Chen知乎知识会员 心理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3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点击前往Leo Chen文章目录
【前言】本文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官网上的对梅兰妮克莱因的介绍,由Anne Amos2015年整理,译者Leo Chen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这么多年来,梅兰妮·克莱因一直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兼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
克莱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对精神分析影响深远。尽管她的理论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她指出个体从出生起就与他人密切相关,因而移情在精神分析中始终存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缘起 克莱茵的一生历坎坷,她是维也纳一个犹太裔家庭的老4,也这家最小的孩子。4岁时,克她的一位姐姐去世,20岁一位哥哥也去世了。二十一岁时,克莱因在放弃了成医生的梦想后,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亚瑟·克莱恩Arthur Klein,并陆续生下三个孩子。但克莱因的婚姻并不幸福,她变得非常抑郁。后来因丈夫工作的原因,克莱因一家辗转中欧各地,在布达佩斯的时候,克莱因在桑德尔.费伦齐那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精神分析治疗,这段治疗经历激发了她持续一生的对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热情。1921 年克莱茵一家搬到柏林, 38 岁的梅兰妮·克莱因加入了新成立的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在卡尔.亚伯拉罕的鼓励下,她开始对儿童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她写了对“Fritz”、6 岁“Erna”、13 岁“Felix”、3 岁“Peter”、2 岁“Rita”、9 岁“Greta”、3.5 岁“Trude”4 岁的“露丝”的分析报告 。这些分析报告奠定了她日后临床理论的基础,也是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1932)的基础。
1920 年代初期, Anna Freud 和 Hermine Hug-Helmuth在维也纳、Sabina Spielrein 和 Vera Schmidt 在莫斯科, Susan Isaacs 在剑桥的 Maltings House 学校,均形成了一些基于精神分析的儿童教育和社会化教育方法。克莱因的方法和他们的工作很不一样,她在与孩子们的工作中,注意到游戏和玩具对孩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像分析成人的梦一样来对这部分进行分析。基于此,克莱因为她的小患者们提供了更接近成人式的精神分析,她在固定的时间里见她的这些小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他们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焦虑,以及他们对这些痛苦的防御方式。但是这种完全不同的、开创性的与儿童工作方式在柏林并不受待见,她本人也受到了质疑和鄙视。然而,Alix 和 James Strachey 对她的工作感到痴迷,并于 1925 年邀请她访问伦敦,在伦敦她的演讲颇受欢迎。
失落和哀悼:抑郁位 克莱因和Alix Strachey一样,均在柏林接受了卡尔·亚伯拉罕的分析,但克莱因的分析仅仅持续了9个月,随着亚伯拉罕1925年底病逝他们的分析也结束了。在这个重大打击之后,克莱因决定搬到伦敦,之后一直在伦敦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在伦敦她发表了了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著作,在短短几年,她就成为了精神分析界,以及英国社会中令人瞩目的人物。但在中欧的精神分析界,她在伦敦的早期论文包括《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1928 年)和《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年)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但这些批评和反对并未吓倒她,她对成人和儿童内心世界的好奇心也丝毫未减。她依然在她的临床工作中坚持她的想法,她的工作也表明,她对焦虑,尤其是与攻击性冲动相关的恐惧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让病人从中解放出来,并得以对来访者更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
尽管克莱因的小儿子Erich,女儿 Melitta和克莱因一起住在伦敦。但1934 年在她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克莱恩经历了她一系列人生磨难的之中的又一个,她27长子汉斯在阿尔卑斯山因山难去世。为了哀悼汉斯的去世,克莱因写出了两篇关于“抑郁位”的论文:《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 年)和《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0 年)。在这两篇论文中,克莱因解释了孩子是如何意识到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世界,以及替代性的,他们又是如何需要并依赖重要他人的。然而,在抑郁位,孩子会觉得他们攻击并伤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他人,这会导致他们非常痛苦,但在环境合适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想修复和保护他们爱的重要他人的关系。抑郁位的发展标志是,对伤害的担忧能力以及对“弥补伤害”的渴望。随着二战的激变,也对克莱恩产生了一些扰动,她曾搬到苏格兰的Pitlochry住了一小段时间,在那里她对 10 岁的“理查德”开展了治疗。后来基于这段分析,克莱因整理出了《儿童分析的故事》(1961 年),这本书绘形象的反映了,在动荡的大环境下,她对“理查德”的恐惧和焦虑的理解。
争议与发展:偏执-分裂位 在克莱因与她的女儿梅利塔(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分析师)关系变得紧张并且疏远的时候。随着安娜弗.洛伊德等维也纳分析家因纳粹从欧洲逃到英国,和克莱因一样也受到了精神分析协会的欢迎,不久之后,克莱因就陷入了和他们的激烈争论之中。克莱开始和她最亲密的同事们写论文因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其中有琼·里维埃【译者注:温尼科特第二任分析师】、苏珊·艾萨克和保拉·海曼。其中最著名的是苏珊·艾萨克斯(Susan Isaacs)写的的《幻想的本质和功能》(1943 年)弗洛伊德最初使用该术语来囊括所有心理活动和潜在的梦、症状、游戏、思想及防御模式,在克莱因看来,幻想与现实经验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个体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苏珊的这篇文章,拓展并深化了幻想这一个概念。
1946 年,克莱因发表了《关于某些分裂样机制的注释》,该文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文中,克莱因描述了压倒性焦虑所唤起的原始防御“分裂”,以及“偏执-分裂位”这种普遍存在的,诞生了抑郁位的心理状态。这篇开创性的论文首先提到了“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侯后来成为历代精神分析学家强调和广泛使用的概念。通过文中克莱因对原始心理的理解,使得精神病患者以及在那之前被认为不适合进行分析的个体有了被分析的可能。目前该文也是精神分析网站 PEP-WEB 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在 1940 年代和 50 年代,一群受克莱因启发的才华横溢的年轻分析师们,在克莱因的关爱下成长起来,他们都为精神分析持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中特别值得注意是Wilfred Bion (1897-1979)、Herbert Rosenfeld (1910-1986)、Hanna Segal (1918-2011)。
1952 年,为庆祝梅兰妮·克莱因 70 岁生日,《国际精神分析杂志》特别发表了论文集《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该论文集的收益使克莱因成立了一个按照她的想法开展研究和培训的信托基金会。
在克莱因去世三年后,她的最后一篇论文《论孤独感》后发表了,该论文饱含着她对人类心理,也是对她的作品开展的最动人、成熟整合。
作为一个出生在奥匈帝国鼎盛时期的女性,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遭受了很多人生的磨难,面临重重障碍,但她还是突破了并极大的拓展了精神分析的边界。就像她的生活一样,她的遗产依然存在着争议。但她对精神分析的过程进行了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对心理世界的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是,她将婴儿的感受和体验引入到我们人类成长的理解之中。
克莱因年表 注:此部分摘自《克莱因文集》
1882 3月30日生于维也纳。
1886 二姐席多妮(Sidonie)因肺结核病逝。
1897 长兄伊马努尔(Emanuel)进入医学院。
1900 父亲墨里士·莱兹(Moriz Reizes)因肺炎病逝。伊马努尔转学 成为艺术系学生。
1901 与阿瑟·克莱因(Arthur Klein)订婚。
1902 伊马努尔病逝于热那瓦(Genoa)。
1903 与阿瑟结婚。
1904 长女梅莉塔(Melitta)出生。
1907 长男汉斯(Hans)出生。
1909 因过度沮丧而住进瑞士一所疗养院数月之久。
1910 与丈夫及孩子移居布达佩斯。
1914 次子艾力克(Erich)出生。母亲莉布莎(Libussa)去世。首 次阅读弗洛伊德作品《论梦》(über den Traum)。开始接受费伦齐分 析。阿瑟受征召,加入奥匈帝国军队。
1918 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精神分析年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Congress),首次与弗洛伊德会面。
1919 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精神分析学会(Budapest Society)宣读第 一篇论文《一名儿童的发展》(Der Familienroman in statu nascendi),并被遴选为布达佩斯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1920 在海牙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年会中,首次与胡格-赫尔 姆斯及亚伯拉罕会面。
1921 与次子艾力克迁居柏林,开始在柏林执业。发表《儿童的发 展》(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1922 成为柏林精神分析学会(Berlin Psychoanalytic Society)会 员。发表《青春期的抑制与困难》(Inhibitions and Difficulties at Puberty)。
1923 发表《儿童力比多发展中学校的角色》(The R le of the School in the Libidin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早期分析》(Early Analysis).
1924 接受亚伯拉罕分析。在萨尔斯堡(Salzburg)举行的第八届国 际精神分析年会中,发表论文。与丈夫阿瑟分居。于9月与艾利克斯·斯 特雷奇(Alix Strachey)会面。
1925 詹姆士·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于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朗读 克莱因作品的摘要。受琼斯之邀,7月前往伦敦进行三周的讲座。其分 析随着亚伯拉罕的逝世而告终。发表《论抽搐的心理成因》(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Tics)。
1926 离婚,9月迁居伦敦。随后次子艾力克迁居伦敦。发表《早期 分析的心理学原则》(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Early Analysis).
1927 十月二日被遴选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正式会员。发表《儿童分析论文集》(Symposium on Child- Analysis)、《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Criminal Tendencies in Normal Children).
1928 长女梅莉塔抵达伦敦。发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Early Stages of the Oedipus Conflict).
1929 发表《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Personification in the Play for Children)、《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婴儿焦虑情境》(Infantile Anxiety Situations Reflected in a Work of Art and in the Creative Impulse).
1930 发表《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Symbol-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对精神病的心理治 疗》(The Psychotherapy of the Psychoses).
1931 开始分析第一位受训分析师史考特(Clifford Scott)。发表《智力抑制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Intellectual Inhibition)。
1932 出版《儿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1933 5月22日费伦齐逝世。梅莉塔被遴选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正式会员。出版《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The Early Development ofConscience in the Child).
1934 4月长子汉斯因山难意外去世。发表《论犯罪》(On Criminality).
1935 伦敦——维也纳交换讲座展开。发表《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 因》(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
1936 发表《断奶》(Weaning).
1937 发表《爱、罪疚与修复》(Love,Guilt and Reparation)收入在《爱、恨与修复》(Love,Hate and Raparation).
1938 6月6日弗洛伊德抵达伦敦。
1939 9月3日大战爆发。与苏珊·艾萨克斯(Susan Isaacs)一同迁居 剑桥。9月23日弗洛伊德辞世。
1940 于七月定居皮特洛可里(Pitlochry)。发表《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1941 开始分析十岁的案例“理查”。于九月返回伦敦。
1942 -44世纪论战展开。
1945 发表《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1946 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形成“A”训练课程和“B”训练课程。出版《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1948 发表《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On the Theory of Anxietyand Guilt).
1950 发表《关于精神分析结案的标准》(On the Criteria for the Termination of a Psycho-Analysis).
1952 国际精神分析期刊庆祝克莱因七十大寿出版专刊。发表《移情的根源》(The Origins of Transference)、《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 相互影响》(The Mutual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go and Id)、《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婴儿行为观 察》(On Observing the Behaviour of Young Infants).
1955 梅兰妮·克莱因基金会于二月一日成立。发表《精神分析游戏 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The Psycho-Analytic Play Technique:Its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论认同》(On Identification).
1957 发表《嫉羡与感恩》(Envy and Gratitude).
1958 发表《论心智功能的发展》(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Functioning).
1959 发表《我们成人的世界及其婴孩期的根源》(Our Adult World and its Roots in Infancy).
1960 9月22日于伦敦逝世。发表《关于精神分裂症中忧郁症状之短论》(A Note on Depressive in the Schizophrenic)、《论心智健康》(On Mental Health).
1961 出版《儿童分析的故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
1963 发表《〈俄瑞斯忒斯〉的某些省思》(Some Reflections onThe Oresteia)、《论孤独感》(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点击前往Leo Chen文章目录
发布于 2022-12-19 10:41・IP 属地广东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2820926
拿孩子当研究对象,逼的儿子“自杀”,女儿也不再与她说话!
梅兰妮·克莱因,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领域的先驱”。虽然她在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却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她曾经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研究对象,逼得自己27岁的儿子跳崖“自杀”,她唯一的女儿,自此再也不与她说话,连她葬礼都没有参加。
梅兰妮·克莱因 梅兰妮·克莱因剩下三个孩子之后,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因为自己生病,久病成良医,开启了研究儿童精神分析的事业版图。失去哥哥,失去姐姐,失去父亲,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在她很小的时候,心里就已经种下了抑郁的种子。她曾经遇到过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分析师卡尔·亚伯拉罕,不过这个人也很快离世了。卡尔去世后,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开始排斥她。于是她带着三个孩子,搬到了英国。
她大女儿梅丽塔,此时早已经长一个标准的美人,而且和她的母亲一样,她也疯狂的爱着精神分析这一学科。不久她就加入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大胆开拓着自己的分析领域。可是此时母亲的目光也聚集在他们身上,梅兰妮分析孩子们的绘画,开创了一种“游戏治疗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即使在现在,还广为流传。
但是不幸从1934年发生,当时梅兰妮的大儿子,27岁的汉斯,在一次爬山的旅行中,摔下山崖。有很多人都认为,正是因为梅兰妮长期以他为实验对象,才逼死了汉斯,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他们就认定了汉斯的“自杀”。梅兰妮悲痛欲绝,已经数不清这是她第几次失去挚爱了。然而就是,汉斯的“自杀”的说法,也让她失去了另一个女儿——梅丽塔。她对于弟弟的死耿耿于怀,也许在她的心里,真的把自己当成母亲的小白鼠,所以才“感同身受”,认为弟弟患上“不可治愈”的抑郁症。
梅丽塔仿佛失去了理智一般,她对母亲的态度急转直下,不仅不搭理母亲,甚至公开反对她。恰巧此时弗洛伊德的女儿,也是著名精神分析师的安娜·弗洛伊德也在公开场合反对梅兰妮的治疗方法。而她们两个人就站在一起,一起对付梅兰妮。因为女儿站在与自己敌对的一方,梅兰妮不仅在学术上受到攻击,在个人情感上也是。但是她却不忍心回击女儿。
直到1945年,梅丽塔离开英国,不管梅兰妮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母女二人也从没有说过一句话。梅兰妮为了自己的事业,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并且还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团队。虽然“失去”了女儿,好在还有一个小儿子一直陪伴着梅兰妮,这个乖巧的儿子陪伴着自己的母亲,抵抗着岁月带给她的风霜。陪着她从一个忧郁的女人,成长为一个从容的女人。
在梅兰妮与孙子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时光里,她仿佛也在修补着那遥远的,被情和爱所伤害的伤口。直到去世前两年,她写成了《一个儿童的分析过程》,最后,因癌症并发症发作身亡,享年78岁。可是终究,梅丽塔没有回来。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3.30-1960.9.2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中文名梅兰妮·克莱茵 外文名Melanie Klein 出生日期1882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1960年9月22日 目录 1人物介绍 ▪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协会 ▪加入英国精神分析协会 ▪踏入儿童精神分析领域 2主要理论 ▪幻想 ▪客体 ▪心位 ▪心理机制 3流传作品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她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他在克莱因18岁时过世。母亲精力充沛,善于持家,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不仅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而且还开了一间商店,以此来支持她的丈夫,并保证她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克莱因32岁时过世。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她羡慕母亲的美丽,钦佩她的聪明和强烈的求知欲。梅兰妮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她在5岁前就学习读书、写字、做算术,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长大以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伊曼纽尔比她大5岁,很有天赋,对文学、艺术、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弹得一手熟练的钢琴,文章也写得小有名气,他鼓励梅兰妮和他一起分享这些乐趣并加入他的朋友圈子,他对她的才华充满信心。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但就象与西多涅的关系一样,梅兰妮与伊曼纽尔的关系同样也由于死亡的迫近而充满了阴影,她的哥哥患了心脏病,将会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死去。克莱因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这是当时仅有的一所为女孩子进大学提供预备课程的中学。17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 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协会 21岁时,她和亚瑟(Arthur Klein)结婚,亚瑟是个化工技师和商人,为了工作必须时常旅行,有几年他们居住在斯洛伐克与席雷西亚地区的小镇。1910年亚瑟在布达佩斯找到工作,在这里克莱因第一次偶然读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作品《论梦(On Dreams)》从而对精神分析学产生兴趣。当时她的婚姻已经出现问题,她与桑多尔·费伦齐(Sandor Ferenczi)联系并接受其分析,费伦齐鼓励她开始分析儿童。1919年7月,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了她的第一篇论文,题为《一个儿童的发展》并于同年加入该协会。在这个时候,亚瑟前往瑞典工作,她与亚瑟从此分居并于1926年离婚,共同生活期间他们生育了三个孩子:梅利塔、汉斯和埃里克。在1920年的精神分析大会上,她遇到了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亚伯拉罕邀请她到柏林工作。1921年,克莱因和三个孩子一起到了柏林。从那以后她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当中,逐步发展了她的儿童分析技术。在《精神分析新趋势(New Directions in Psycho-Analysis)》这本书的第一章里,她生动地描绘了她自己的早期体验。1924年初,她开始接受亚伯拉罕的分析;但1925年亚伯拉罕患了重病,分析被迫终止。这次分析给克莱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反复谈到,对亚伯拉罕这样一位精神分析家和老师,她怀着最深的敬佩、欣赏和感激。1925年12月亚伯拉罕去世后,她继续坚持每天进行有规律的自我分析。 加入英国精神分析协会 1925年夏,她接到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的邀请去伦敦做一次系列演讲,并请她稍后到伦敦定居。自从亚伯拉罕亡故后,克莱因渐渐感到柏林精神分析协会与她志趣不投,遂接受了琼斯的邀请。从1926年直到去世,克莱因一直留在英国,并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工作。在这个协会里,她继续展开自己的事业并将其推向深入,同时也从事教学。正当梅兰妮的精神分析工作处于鼎盛之时,她在个人生活中却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首先,她的大儿子在1934年春天突然死于一次登山事故,死时年仅27岁。稍后,她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失去了她的女儿梅利塔。梅利塔·施密德伯格学过医,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最初与她母亲一道和谐共事。但到了1930年代后期,她变得反对梅兰妮的工作,并与母亲疏远了。不过对梅兰妮·克莱因来说,她与小儿子埃里克的关系给了她极大的补偿。埃里克在伦敦结婚,有三个孩子。梅兰妮对她的孙子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在他们身上充分感受到了天伦之乐;同时,从陪伴她的朋友和学生身上,她也得到了持久的快乐。她还从艺术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尤其是在她的晚年。 踏入儿童精神分析领域 她第一次踏入儿童精神分析的领域,是从分析自己的儿子开始。刚开始只是补充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后逐渐强调母亲角色的重要性,最终离开弗洛伊德个人本能的理论,发展出自己的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大约在同一时间开始分析儿童,但是她们的工作在许多基本面上却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可见于1927年的《儿童分析论丛(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她深信,精神分析是一种基于领悟的方法,是基于一种设置,即弗洛伊德所描述过的设置,精神分析的探索只有在这种设置中才得以进行。因此,她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创立一套针对儿童的设置上,这套设置在本质上与针对成年人的精神分析设置是一样的。在她的设置中,她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房间,在柜子里放上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和做游戏用的材料。一旦某个孩子更多地是通过游戏而不是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她就开始分析这个孩子的自由游戏(free play),将其视为自由联想来加以处理。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她从一开始就确信,分析师可以在教育式的或安慰式的这样一些关系之外,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可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她的这个观点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她还从一开始就认为,需要把探索延伸到潜意识中焦虑活跃的层面上去,她在柏林协会宣读的精神分析论文的题目就是《焦虑》。克莱因并详述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个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试图通过她对儿童的观察及临床工作对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拓展。 事实上,克莱因整体的工作就是对弗洛伊德工作的拓展,同时也是以她自己独特的阐述观点对弗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克莱因的领悟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改变得太多,以致许多正统的弗洛伊德信徒抛弃了它——在克莱因的“伦敦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与安娜·弗洛伊德联系最密切)之间,出现了最大的冲突。克莱因与安娜(Anna Freud)之间最初的分歧是对儿童治疗观点的不同,这一分歧对两派“分裂”造成了深远影响,并使分裂一直持续下去。克莱因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治疗,并且利用与使用于成年人的技术相当类似的解释说明技巧。另一方面,安娜认为,儿童的自我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能够给他们做经典分析的程度,相反,她提倡从事儿童工作的分析师更多地担当教育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内部激烈的争论导致精神分析团体更进一步分裂。 主要理论 播报 编辑 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 seeking)”,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客体关系理论有几个基本概念,现分述如下: 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克莱因称之为无意识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她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和“坏”的形象。当婴儿吸着指头睡着了,他们在幻想着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里正拥有母亲的“好”乳房的形象;当婴儿因饥饿而哭闹踢腿时,他们会幻想着在抗议,在破坏“坏”乳房;但饥饿的婴儿也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当这些心理历程在幻想中发生且是在心理层次上,则婴儿在肉体上对幻想的体验就如同在心理上般。这些幻想与内在客体似乎是非常生动与真实,因为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己的幻想生命。随着婴儿的成熟发展,和乳房连结的潜意识幻想继续影响着婴儿的精神生活,但是新的潜意识幻想也会出现。 客体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的某人。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克莱因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有天生的驱力和本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驱力则会有特定的客体。她相信从婴儿的早期起,儿童是同时在幻想上以及现实上和外在客体连结的。婴儿最初的客体关系是与母亲的乳房,之后则是母亲的脸和手。在婴儿的主动幻想中,他们将这些外在的客体,如母亲的脸、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内射或带入了他们的精神结构。 心位 她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间的基本冲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创造和破坏之间。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心位(positions),它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克莱因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心位:偏执—分裂样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这两种心位为分别开始于1岁和1.5岁,在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位不断地重新被激活。幼儿的偏执—分裂样的心位出现于获得守恒性对象之前。在此期间,母亲为幼儿的内心世界提供的形象是相对分离的,这些形象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下母亲的各种表现内向投射而产生的。于是,幼儿从母亲处获得满足体验而内向投射时,就成了“好对象”;这些形象最终剥夺或感到痛苦时,则使儿童产生照顾他的人在故意迫害他的体验,在此种状态中产生的内向投射,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母亲就成了虐待性的“坏对象”。在该阶段,儿童的焦虑是怕迫害自己的对象会消灭自身与那些“好对象”。在正常的心理发展中,儿童的这些幻想性心理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在儿童心目中从母亲处来的各种分离的内在形象就汇合成一个单一的对象,它既有儿童感到满足的好的部分,又有使儿童感到挫折的坏的部分。可是,当“坏母亲”开始与儿童的内心现实中可爱的“好母亲”相汇合时,儿童就会感到,他自己在幻想中对“迫害者”的攻击,也会操作他所敬爱的或必不可少的好对象。于是产生了罪恶感与悲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意丛,逐渐出现了抑郁心位。抑郁心位的痛苦也可以通过否认自己的攻击性效果而暂时得到减轻(躁狂性防御)。但是,要解决抑郁心位问题,还要依靠一种不同的反应,即承担责任并尽力去修复能力所具有的信心。 心理机制 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乳房建立关系即可显示下列各种机制如投射、内射、分裂与投射认同。 (1)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因此,喂食良好的婴儿,充满着愉悦而把这份好的感受转回到客体上并且相信乳房是好的东西。好的乳房成了它终其一生所感受到好且有益的原型,而坏的乳房则代表所有邪恶及迫害人的东西。当孩童把它的挫败及恨意转向坏乳房时,它就会把所有它本身所呈现的相当恨意都归因到该乳房上去。 (2)内射(introjection,或称内摄),是另一个在非常幼小婴儿身上呈现且存在的一重要原始机制,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藉以放到他或她自身里面去的心理幻想。因之,任何从外在世界来的危险或剥夺便进来而成为一种内在危险。挫败客体及焦虑来源,即使对婴儿言是外在的,经由内射作用而成为吓坏了的婴儿的内在迫害者。婴儿利用分裂机制保护他或她自己。 (3)分裂(splitting)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与自体各面向。婴儿藉由分裂其自我与其客体使成为较可被处理的各面向而来保护它自身;也就是说,分离这些使成为好面向和坏面向使它们各自分开。和母亲及其乳房间的关系是一种牵涉到爱恨感受与挫败满足共存的复杂关系。分裂机制可藉由改变和母亲间复杂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藉由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 (4)投射认同(projection identification),婴儿试图防卫自身的另一方式是借着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该个世界。婴儿试图借着外化它们来纾解掉某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予以修正。在幻想的层次上,它包括把自体不能接受的部分分裂掉,然后把它送到另一个客体上。 (5)内化(Internalizations),一个人将外在世界的内射部份加以组织,并成为心理上有意义的架构。克莱因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内化项目:自我(ego)——克莱因相信婴儿自我出现的时间比弗洛伊德所主张的还早,她认为自我很早即有能力感觉到破坏和爱的力量,并藉由分裂、投射和内射等防卫方式来处理这两股力量。从第一次喂食经验起,婴儿的自我便开始发展进化。当婴儿能被喂饱,并得到爱与安全感时,他所经验到的是好的乳房;但当照顾者没有出现或没有提供奶水、爱或安全感时,婴儿所经验到的是坏的乳房。婴儿会内射这两种乳房经验印象,这些意像提供了幼儿日后自我扩展的焦点。因此,婴儿与最初客体(乳房)的关系是未来自我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超我(superego)——克莱因认为超我和恋亲情结是一起成长的,只是真实的罪恶感必须在恋亲情结结束后才会产生,时间差不多在5-6岁,年幼儿童的超我比较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酷,她相信早期的超我产生的不是罪恶感而是恐惧感。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克莱因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纪比弗洛伊德所说的还早,认为恋亲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了性器期达到最高峰,约3、4岁。她强调在恋亲情结这段期间,儿童保有对双亲正向情感的重要性。在早期,男女儿童对于恋亲情结都有同样的需求——与好的、令人满意的客体建立正向的态度,而且避免坏的、可怕的客体。 虽然克莱因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她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在一些方向上有所不同,这些歧异之处主要在于她相信:许多弗洛伊德的发现,事实上起源于比他所认为更早的阶段。克莱因的理论思想萌发于她在临床工作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论的发展也和临床工作并行。这种介于临床工作与理论思想之间的互动,对于许多欣赏并且重视其贡献的分析师而言,已被证实为非常有力的启示。 流传作品 播报 编辑 梅兰妮·克莱茵的去世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损失,尽管她已经过了78岁,但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当中。《羡慕与感激(Envy and Gratitude)》写于她病逝前四年,在随后的两年间,她完成了作为她的主要著作之一的《一个儿童的分析过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当健康状况趋于恶化时,她还专注于对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奥瑞斯忒亚》的精神分析研究和写作。这篇文章刚刚完成,她就着手准备参加爱丁堡大会的论文,也就在这个时候,她去世了。
母亲把孩子当研究对象,儿子27岁落崖,女儿怨恨到不参加她的葬礼 浅墨说史 2020-07-22 18:54
亲情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获得的第一份情感,是唯一不计较得失的感情。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位名叫梅兰妮·克莱因的著名心理学家,为了自己的专项心理研究,她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了研究对象。 在儿子27岁意外去世后,梅兰妮·克莱因与女儿却自此决裂。直至梅兰妮·克莱因去世,她的女儿甚至都未曾露面。 童年悲惨,曾严重抑郁 梅兰妮·克莱因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研究上获得了多项成就。她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研究成果影响了无数儿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有着极其悲惨的人生。 梅兰妮·克莱因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四岁时,她的姐姐因病去世,至亲的离世给小小的梅兰妮·克莱因带去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然而在18岁时,她的哥哥又因心脏病去世了。
亲人的接连离去令梅兰妮·克莱因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也让她陷入了痛苦之中,这也令梅兰妮·克莱因形成了一种悲观的性格。 如果说姐姐和弟弟的相继离世也是对梅兰妮·克莱因的巨大的打击,那么梅兰妮·克莱因父亲的离世便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亲人的相继离世,令梅兰妮·克莱因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经过医生诊断,梅兰妮·克莱因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患病后痴迷上心理学 在抑郁症的折磨之下,梅兰妮·克莱因整日郁郁寡欢,在这期间,梅兰妮·克莱因遇到了她的工程师丈夫,在丈夫的陪伴下梅兰妮·克莱因渐渐走出了悲痛。
为了彻底治疗好梅兰妮·克莱因的病情,梅兰妮·克莱因的家人为她介绍了一位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引导下梅兰妮·克莱因敞开心扉,说出了心中压抑多年的痛苦,在此后,梅兰妮·克莱因痴迷上了心理学。 婚后,梅兰妮·克莱因与丈夫生育了三个孩子,在生下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梅兰妮·克莱因的母亲也不幸去世了。 亲人离世的悲痛令梅兰妮·克莱因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心理学研究上,她主动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逐渐喜欢上了精神分析。 事实上,由一个对心理学完全不了解的非专业人士向专业的心理学家转变是极其困难的,但梅兰妮·克莱因对心理学的痴迷和热爱令她充满斗志,丝毫没有被将要面临的研究以及学术困难所击败。
她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掌握了许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将自己的心理医生当作老师。梅兰妮·克莱因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心理学研究中。 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力,她甚至为了自己的事业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剖析儿子行为,成就斐然 随着对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掌握,梅兰妮·克莱因在研究过程中开始专注于对孩子的精神分析。甚至在生活中,她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时常观察儿子的一些行动,并对此做细致的分析。 儿子不经意的动作,梅兰妮·克莱因都会去剖析其内心的想法。通过对儿子的观察研究,梅兰妮·克莱因写下了数十篇专业论文。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也逐渐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看到母亲对弟弟日常行为的记录和剖析后,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感到十分愤怒,她认为母亲是在变相地伤害弟弟。 梅兰妮·克莱因在对儿子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对儿子行为的剖析以及内心想法的推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梅兰妮·克莱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比起孩子,她更注重自己的研究。
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她先后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协会、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并在加入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后,开始深入研究自己的研究领域。 她用自己独特的观点阐述了对心理学上佛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提出了心理学上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令她成就斐然。 除此之外,梅兰妮·克莱因还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独特理解,她被誉为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儿子意外去世,女儿反目成仇 梅兰妮·克莱因的事业正处于鼎盛期时,自小便一直被她作为剖析对象的儿子,突然在27岁那年因登山事故而去世。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意外事故,然而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看来,弟弟之所以发生意外完全是由于母亲造成的,是母亲的疏忽与对弟弟日常的研究令弟弟放弃了对生命。她认为是母亲令弟弟患上了心理疾病而选择自杀。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儿子去世后,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对她心怀怨恨,母女二人自此产生了隔阂。 最初因为与母亲同样喜爱心理学而时常同母亲共事的女儿,突然变得极其反对梅兰妮·克莱因的工作,在长期的矛盾中母女关系渐渐疏远。 梅兰妮·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诸多研究帮助了许多孩子,她时常亲自去引导和帮助那些精神失常或是情绪失常的孩子。 尽管遭受了儿子去世、女儿怨恨的巨大打击,但她仍旧全身心地投入于自身的事业中,毕生致力于造福儿童。 至死未获得女儿原谅 梅兰妮·克莱因在与女儿产生隔阂后,两人多年不曾联系。母女二人曾在一次科研会议上会面,然而彼此之间只有沉默。 在儿子离世、女儿疏远后,梅兰妮·克莱因在自己的小儿子身上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小儿子以及他的孙子令她得到了极大的补偿。 但未能与女儿和解,始终是梅兰妮·克莱因的一个遗憾。直至梅兰妮·克莱因去世,她的女儿都未曾出现,也未去参加她的葬礼。
梅兰妮·克莱因在78岁时去世,她的死亡被称为是心理学研究上的巨大损失。梅兰妮·克莱因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专家,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她的研究成果造福了万千儿童,令他们走出了精神疾病的困扰。 然而作为一名母亲,梅兰妮·克莱因确实有些不称职的,对工作的过分痴迷和狂热令她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家庭和事业是同等重要的,要学会平衡两者间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构成,任何感情都需要维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加关注家人的感受,珍视这份珍贵的感情。
心理咨询界黑暗教母——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年) 萝卜头女士 萝卜头女士 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持证人 关注她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悲惨的童年
克莱因于1882年3月30日出生于维也纳,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是犹太人、是一名医生,克莱因出生时父亲已经50岁。母亲也受过高等教育,后献身于家庭。克莱因的出生是意外的,因此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和期待。她有两位姐姐和一位哥哥。哥哥姐姐都是妈妈亲手带大的,只有克莱因是奶妈带大的。
克莱因长大后依然记得她3岁时爬到父亲的膝盖上却被父亲推开的场景。父亲偏爱大姐,大姐和哥哥取笑克莱因的时候,二姐会同情这位小妹妹,二姐还教她阅读和算数。然而,克莱因4岁的时候,二姐死于结核(第一次丧失)。二姐去世后,哥哥成为克莱因最亲近的人(大克莱因5岁),教克莱因拉丁文和希腊文,一直鼓励克莱因。克莱因计划像父亲一样学医,但18岁和表兄订婚后放弃了学医的计划。订婚后不久,克莱因的父亲就去世了(第二次丧失);克莱因20岁时,哥哥去世,死于心脏衰竭(第三次丧失)。在21岁生日的次日,克莱因与表兄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快乐。
半道出家的心理学大师
28岁时,克莱因搬到布达佩斯。先后生了大女儿梅丽塔(谐音没理她),大儿子汉斯、小儿子艾瑞克。孩子的出生唤醒了克莱因早年的创伤,她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母亲和丈夫好几次送她就医。32岁,在克莱因小儿子艾瑞克出生后不久,克莱因的母亲去世(第四次丧失)。母亲去世后,克莱因开始接受费伦齐的分析(32岁开始接触精神分析),从此投入精神分析的世界。克莱因开始踏入儿童精神分析领域,并粗暴地分析自己的孩子,如今看来克莱因所做的这些对自己孩子的野蛮分析是严重违反伦理的。她开始发表文章,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对她小儿子艾瑞克的分析,也分析了大女儿和大儿子。她发现幻想对儿童而言是极其真实的,艾瑞克在克莱因离开又回来的时候,把她当女巫、喂她吃毒药。
39岁时,克莱因和艾瑞克搬到柏林,开始职业。梅丽塔到柏林大学开始学医,要知道向父亲一样学医是克莱因向往而又不得不放弃的。梅丽塔的恋人瓦特出身维也纳贵族、帅气迷人,与弗洛伊德等人关系非浅,这些让人不得不推测克莱因对女儿是有嫉羡的。42岁时,梅丽塔与瓦特成婚,他们婚后不久,克莱因带着小儿子离开丈夫,之后和丈夫离婚,搬到和海伦尼·多伊奇同一间旅馆居住。这一年(1924年),克莱因开始接受亚伯拉罕的分析。因为有过儿童分析师被分析者杀害的案例,克莱因在柏林遭到反对,亚伯拉罕支持、庇护着克莱因。 客体关系之母还是玩坏孩子的母亲?
43岁时,亚伯拉罕突然因病去世(第五次丧失,失去精神上的父亲;没有亚伯拉罕的庇护,克莱因在柏林会变得孤立)。44岁时,克莱因收到恩斯特 琼斯的邀请,移居到英国伦敦。45岁时,安娜·弗洛伊德在柏林精神分析年会上暗暗批评克莱因;弗洛伊德认为琼斯支持克莱因是因为琼斯想娶安娜不得、怀恨在心。自此,维也纳-伦敦开始隔空交锋。50岁时,克莱因出版《儿童精神分析》;51岁时,女儿梅丽塔成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开始公开反对母亲,指责克莱因对孩子的外在现实并不关心,曾在公开场合对克莱因大吼“在你发表的理论中,父亲在哪里?”。梅丽塔感觉克莱因在专业发展上限制她。这一年,费伦齐去世。
52岁时,大儿子汉斯徒步的时候摔死,克莱因太过悲痛无法参加葬礼(第六次丧失);梅丽塔说汉斯是自杀身亡的、以此来攻击克莱因,觉得是克莱因造成了汉斯的死亡,但是没有证据。53岁时,克莱因发表了她的精神分析名篇——《论燥郁状态的心理起源》,提出偏执心位、抑郁心位。56岁时,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父女及其他精神分析师逃离奥地利、来到伦敦,分析师开始抢夺病人,争论愈发激烈。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克莱因认为儿童是可以被分析的,可以通过游戏来分析儿童;但安娜·弗洛伊德坚持认为儿童是不可被分析的,她认为儿童的自我发育不全,不能处理本我的冲突及深层的理解,她为儿童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类似教育的方法。
克莱因进入抑郁位,完成自我救赎
57岁时,弗洛伊德去世。斯人已逝,后继者谁?安娜和克莱因谁是弗洛伊德理论真正的继承人?矛盾一触即发,整个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卷入其中。克莱因60-63岁期间,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各种会议讨论克莱因是否偏离精神分析,史称“弗洛伊德-克莱因论战”。琼斯始终保持中立、隐居乡下。克莱因61岁时,因为一些事情安娜·弗洛伊德不愿背负分裂学会的骂名,安娜阵营不再参加学术讨论会,因此克莱因逆风翻盘,直到1944年论战结束。
64岁时,安娜与克莱因达成“君子协议”(淑女协议),规定培训候选人可以选择加入安娜或克莱因小组,但第二位督导必须来自中间小组;中间小组具有和两个小组同等的权利,从此形成安娜派、克莱因派、中间派三足鼎立的局面。梅丽塔移民美国,开始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并与丈夫分居,从这时期,克莱因彻底失去了女儿、直到克莱因去世母女都没有和解。还好,克莱因的晚年有小儿子和孙子与她在一起。70岁生日时,安娜、梅丽塔都没有出席。
78岁,在1960年9月22日这一天,克莱因去世。大女儿梅丽塔没有在葬礼上出现,而是穿着红色的长靴在伦敦进行了一场演讲;克莱因把珠宝全部留给女儿。
发布于 2024-11-18 09:40・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