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精神分析诊断
作者: ]美] N. McWilliams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理解人格结构 译者: 鲁小华 / 郑诚 出版年: 2015-7-1 页数: 436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精神分析三部曲 ISBN: 9787518402304
内容简介 · · · · · ·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 · · · · · 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哲学博士,现在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应用与专业心理学研究生院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同时,在新泽西州弗莱明顿私人执业。曾任第39届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主席。她的三部著作《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诊断》,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并获得Gradiva奖和Goethe奖等多项图书奖,不仅在美国成为最畅销的精神分析教材,同时在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希腊、土耳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多国畅销。《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文简体版第一版于2004年出版后,获得了广大国内心理治疗学者的推崇,畅销十年,已成为精神分析学习的必备书。
目录 · · · · · · 介 绍 关于术语(名称) 关于语言风格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诊断的意义 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关于预后 保护来访者 共情的沟通 防止脱落 附加效益 诊断应用的局限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演变 自我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 自体心理学 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历史背景:人格异常的诊断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小结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四章 心理发育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心理治疗 对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疗 对边缘患者的治疗 性格的成熟度和类型的相互作用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极端退缩 否认 全能控制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自我的分裂 躯体化 付诸行动(行动化) 性欲化(本能化) 极端解离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六章 次级防御过程 压抑 退行 情感隔离 理智化 合理化 道德化 间隔化 抵消 攻击自身 置换 反向形成 反转 认同 升华 幽默 总评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性格组织的类型 引言 章节组织的思路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人格改变的限制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精神变态的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八章 自恋型人格 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的关系模式 自恋性自体 自恋型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自恋诊断的治疗应用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九章 分裂样人格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样自体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章 偏执型人格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型自体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一章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者的自体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轻躁狂(躁郁型)人格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躁狂者的自体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型自体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三章 强迫型人格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强迫型自体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四章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癔症人格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 癔症性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癔症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五章 解离性心理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性自我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文献
Masterson(1972)曾生动地描述了边缘型来访者的两难窘境,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当试图亲近某人时,他们会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被湮没被掌控;但若孤身独处,又难免饱尝辛酸,担心被抛弃。这种情感冲突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进退维谷,选近亲疏皆苦楚。 (查看原文) 柴可夫手撕鸡 5 回复 7赞 2020-02-20 14:28:4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自我攻击(A。 Freud,1936; Laughlin,1967)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内摄这一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这样不仅安全,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一一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与否认现实间做出选择。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这便是情感依赖型抑郁。反之,若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斩尽私念、克己奉公,生活就能柳暗花明。这便是内摄型抑郁。临床经验表明,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 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查看原文) Ephemeron. 5赞 2020-02-01 11:35:25
丛书信息 · · · · · · 精神分析三部曲(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万千心理)》 。 喜欢读"精神分析诊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诊疗椅上的谎言 20.00元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 5.99元 喜欢读"精神分析诊断"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体心理学导论 9.4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 8.8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第2版) 9.6
让我看见你 8.9
助人技术 9.5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 8.5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 9.0
僵局与诠释 9.2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 (第四版) 9.5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9.2
“心理健康的特征之一是灵活地应用防御机制,因此相对健康的个体常常呈现出多种人格类型的特征。”—每句话都想要做标记的一本书。
超级棒的一本书,堪称精神分析界的易筋经,有打通如何看人之奇效。
粗略读完了一遍,感觉内容组织形式和翻译措辞水准都很高,但书中反复沿用弗洛伊德的固着理论,并且肯定 MBTI 甚至罗夏墨迹等实证性比较低的测验,这就让我有点尴尬,可能我真的不适合精神分析…
文字简洁准确优雅,建议读这本书入门~难怪很多培训用这本书作教材
最好的一本心理学教科书 历史前三是一定有的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Psychoanalytic Diagnosis)是海外许多心理治疗培训的公认教科书,属于人格心理学范畴。作者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治疗方案。
全书可分为主要的两部分:1.防御机制(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机制共25种) 2.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
阅读本书的前提,我觉得要有以下几点:1.对精神分析有一定了解(我会把《精神分析引论》书评也发了)2.足够细腻和敏感,足以切身体会。心理学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它更偏向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需要用心感受和理解。3.自省能力,能从自己身上搜寻并分析。
在读过许多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后,我决定更细致研究个体的心理,于是选择了精神分析和人格心理学这块。在下选择这本书,除去个人兴趣和内心需要,原因还有:1.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等等领域。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很多许多与人和社会有关的现象。2.心理学揭示了想法和行为背后的规律。掌握规律的好处是,提高判断力。对于自己,可以判断前进方向,把自己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对于别人,可以判断其特点及行为模式3.可以应用于人际交往,通过参考咨询师对不同人格的治疗方式,总结出一套与不同类型的人的相处方式。4.可以用来处理情绪和不合理行为,用乐观的态度热爱和享受生活。
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以我自己为例:曾有段时间,我出现一种强迫症状。即戴耳机时忍不住把耳机摘下来,然后再戴上,过一段时间之后又有这种冲动。对自己回想和分析后得出结论:曾有一次我耳机没插上,外放了很久我才发现,于是感到很尴尬和羞愧。于是以后戴上耳机,由于内心的投射机制,即我自己听到音乐,潜意识地认为外界和我一样听到了音乐(有点偏执特质?)。因此我用 “不断摘下耳机来确认没有外放”这种下意识的强迫行为来 “抵消”那种羞愧感,以达到保护的作用。想通之后,我就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了。
对于心理学的书,我的方法是:尝试理解概念时,我会仔细从自己身上和回忆中搜寻(正所谓学心理学的,刀都对着自己),或是联想认识的人,然后套用书中的理论和框架去解释分析。这样会对其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
事物的发展趋势是趋利避害,心理也是如此:趋向快乐,避免痛苦。我们的防御机制都是为了使我们避免痛苦而发展而成的。每种防御机制都有利弊,防御机制使用不当的后果就是精神症状。我们最依赖的防御机制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人格类型,但是我们会用不同防御机制,因此我们有不同程度的其他人格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各种神经症状,与精神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不存在疯没疯之差,只有疯多少和怎么疯的差别)
心理学中充满矛盾。书中对各种人格的解释也加上了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有的相互矛盾。人性是复杂和矛盾的,很多事物是没有准确答案的,我们要做的是从各种模型和理论中学习。且,心灵是各种相反冲突的竞争的场所,各种矛盾是可以并存的。如一个人既极度狂妄也极度自卑,既是受虐狂也是施虐狂,既会陷入抑郁也会陷入躁狂,等等。
本书的书评我用:对理论的概括+举例的方式写。由于本人对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难以理解(可参见《梦的解析》),故书评中省略用驱力理论解释的部分。诊断和治疗部分我也会略写(那些太专业了,尤其对于一个理工男来说)。前四章介绍的是不同学派的理论及一些专有名词的解释,我将简略概括。本书评重点是防御类型及人格类型。如果有错误恳请指正。
以下是本书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的部分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儿童发育阶段对应了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及性器期(也称俄狄浦斯期),若在此阶段遭到过度剥夺或过度满足,个体发展便会固着在此发育阶段。
自我与超我理论:“自我”指满足本我需要的各种功能,包括保护自我不受过度焦虑,现实烦恼,和愧疚念头的伤害,“超我”即自我中起督查作用的部分。此理论关注的是防御对人格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此理论关注儿童与童年的重要客体的关系。主要分析儿童如何与其交往,如何内化,以及客体的内部成像如何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此理论关注的是客体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神经症—边缘状态(或人格障碍)—精神病谱系:神经症的症状程度较轻,精神病最重,边缘状态处于其间。神经症指那些有情绪困扰,但仍保持着良好功能的人群,善用压抑作为基础防御方式。边缘性人格的特征有缺乏认同的整合,在未完全丧失现实检验能力的前提下,过度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精神病症状特点是极度依赖原始防御机制,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出现幻觉、妄想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他们缺乏反省能力,认为其行为理所应当。
治疗要点:对于神经症人群,可以使用短程、聚焦冲突的高强度分析。可共同探究位于潜意识之中经过防御而扭曲的焦虑和感受,要求其敞开心扉,聚焦于自身感受,改变过去不恰当的防御。对于边缘性人群, 要表达安全、尊重、和坦诚,以鼓励和支持其尊严和自我。对他们的压力和感受的重视要甚于其防御。
初级防御过程(Prim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初级防御机制(原始防御机制)即婴儿本能感受世界的方式,特征有: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客体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过度依赖原始防御机制,缺乏成熟防御机制,会导致边缘性和精神病。
每种防御机制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防御的积极作用有保护个体远离威胁,消极作用便是各种精神症状。当我们在回避或者掌控强烈且恐怖的情感、维护自尊时,会感受到防御的存在。防御机制的形成原因有:个人气质、早年经历、模仿重要客体、使用防御获益后的强化(专业名词叫“继发性获益”)。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工作于意识之外、人格的组成部分、应激时增加使用、有助于减少消极情绪、过度使用会出现精神症状。
极端退缩(Extreme Withdrawal):即沉溺于内心幻想,或用药物改变意识状态等行为。此类个体特点是内心有着丰富的幻想,认为外部世界艰难险阻,因而望而却步。有此类特质的人常常有非凡的创造力,如艺术家、科学家等。造成的原因是早年的重要客体的过度关注和情感侵入,或是忽视和隔离,这两个极端都会强化退缩的形成。过于依赖退缩防御对应的分裂型人格。
否认(Denial):即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快和难以抗拒的压力时,我们有时会使用否认。(比如在明显消极的环境中产生欣喜若狂的体验就是否认的结果)。有此类特质的轻躁狂人格机智幽默、有着高度感染力,喜剧演员和娱乐圈艺人便有这种特质。过于依赖否认防御对应的是躁狂人格。
全能控制(Omnipotent Control):即认为外界事物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着控制外界的力量。婴儿有着原始的全能幻想,但随着发育成熟,逐渐降为对养育者的全能幻想,最后接受现实,认识到人的局限性。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会保留婴儿期的全能感,在愿望实现,预感成真时会体会到这种感觉。若个体一味追寻这种全能控制的感觉,作为自己基本防御方式,以避免内心焦虑和维持自尊,那么他具有反社会人格(也称精神变态人格)。对于这类人,战胜别人是乐趣所在,因此高功能的精神变态者常常处于领袖的位置。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Extreme 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理想化即把全能感赋予情感依赖对象,通过确认自己的依恋客体是全知全能的,以对抗内心的恐惧。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理想化的客体形象破灭后,便会导致贬低。我们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来补救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完美,并摆脱羞耻。这种防御从追星现象和宗教信仰中有所体现。依赖这种防御对应的是自恋型人格,他们只有依靠这样的防御,才能持久的保持自己的吸引力、权力、名誉对他人的价值,以及一个完美的形象。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Projection,Introjection,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投射即把内部的心理过程误认为来自于外部,内摄即把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两者同时运作便合为一种防御方式:投射性认同。这三种防御方式源于对内心主观和外界客观之间的区分模糊不清。
投射,即当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了解他人时,人们都会倾向于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比如你喜欢别人的时候,会感觉别人也喜欢你)。良性和成熟的投射是共情的基础,若投射内容是自身消极和不能接受的部分,便会造成问题。若过于依赖投射防御,便是偏执型人格。
内摄,即模仿生活中重要客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内摄的好处是可以对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我们对别人产生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但在恐惧和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内心的恐惧和痛苦(称为“攻击性认同”,因此许多受虐者长大后会变成施虐者)。过于依赖内摄防御的症状是抑郁。
投射性认同,即把自己的态度投射出去,再把自己投射的内容认同回来。当投射性认同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时,美好的感受会波及他人,产生积极效果。使用不当的后果便是偏执症状。如一个人内心想迫害别人,却时刻觉得别人的种种行为在迫害自己。
自我分裂(Spliting of ego):我认为这个词用得不妥,可能用“两极化”会更好的表达其含义。分裂防御即采取绝对的态度,非黑即白的认知事物,认为其对立面不存在。这种防御方式源于幼体不能理解事物矛盾性,因此会把事物评价为“好”或“坏”来理清自己的认知。成人在陷入困惑和受到威胁时也会运用这种防御。比如政治家会塑造假想敌来调动士气,又比如各种民俗文化中的善与恶,上帝与恶魔,孤单告密者和万恶官僚等等。最常见的莫过于微博评论,极端的吹捧和辱骂都很好的体现出人们分裂的状态。
躯体化(Somatization):在创伤袭来时,由于激素分泌等原因,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反应。个体在成熟的过程中,会逐渐用语言描述体验,以取代躯体自然反应。若这一阶段受阻,则个体会习惯用躯体化反应应对情绪波动。如不堪重负而病倒,情绪激动时晕倒等反应都属于躯体化防御。
行动化(Acting Out):即潜意识下用于控制焦虑的行为,这些焦虑往往由内心的冲动、欲望、恐惧及创伤性回忆所激发。个体会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不自觉的行为来演示。行动化的作用是把无助和脆弱的感受转变为自主和力量的体验。如回忆创伤时的大喊大叫,焦虑时不自觉走来走去等等都属于行动化。裸露癖、窥阴癖、施虐受虐狂等等都属于行动化防御。因此,许多看似简单的自发性行为,通常隐藏着深刻且复杂的动机。
性欲化(Sexualization):指经由潜意识,把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化为性兴奋,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时候用于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相对弱势的群体出于敏感,容易将自己的嫉妒,敌意和恐惧,表达为带有性的色彩,借助自己性欲化的幻想,弥补自己不足的权势力量。女性偏向性依赖,男性偏向性攻击。现实的例子有:人们往往容易对才华横溢的教师,名人,政要等等产生性欲;又比如受虐者难以离开暴力男性,很可能是害怕遭受虐待而产生的性欲化防御。
极端解离(Extreme Dissociation):当面对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惧时,采用解离的方式,隔断痛苦。它只有在面对重性创伤时才会用到,大多数人没有这种体验。轻微的解离的例子有:身临绝境(比如战场)时,英雄临危不惧。依赖这种防御多数属于精神病,称为“解离性障碍”(多重人格)。
次级防御过程(Second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压抑(Repression):当某种认知或情感引起焦虑或者痛苦,从意识上难以接受时,便会被压抑进潜意识,外在表现是遗忘或是忽略。压抑的例子有:创伤之后,人们会难以记起事件经过,但是会时常闪回创伤场面的记忆片段(也有大脑的生理机制起作用)。又比如突然忘记某人的名字,实际上是对他心存不满,也是压抑的结果(压抑的具体机制可见《精神分析引论》)。注意:压抑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基础,许多高级防御之中都存在压抑的成分。对压抑的过度依赖是癔症人格的特征。
退行(Regression):即退回原先的思维,感受,行为或习惯,注意只有潜意识的行为才会归于防御机制。因为人类能力无论怎么发展壮大,仍会时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区域。躯体化便是退行的一种。比如,某位女性一遇到强势力量便不知不觉变得温顺驯服。过于依赖退行作为防御,则可能具有婴儿型人格。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即把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以应对焦虑和痛苦。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有效,个人的体验并未完全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却被削弱了。凡是需要避免个人情感影响的工作,如法律工作者,都会有情感隔离的表现。情感隔离可以视作其他理性防御(理智化、道德化、合理化)的基本单元。个体若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注重思维而非感受,则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可视为情感隔离的高级版本,情感隔离面对情绪时会置若罔闻,理智化则会处变不惊的谈论感受。理智化需要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况中保持理性,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习惯理智化的个体,对于性,幽默,娱乐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顾名思义,把事物合理化。比如,当无法得偿所愿时,便觉得原先追求的毫无意义(酸葡萄效应),或是不幸降临时觉得并没有多糟糕(甜柠檬效应)。
道德化(Moralization):类似合理化,合理化是寻找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则是寻找与责任相关的理由。合理化认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则认为欲念符合道德和责任。道德化也被视作分裂防御的高级形式。道德化的例子有:殖民者坚信殖民会带去更高的文明,战争的鼓吹者会称这是改良人类基因的必然手段等等。
间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与合理化类似。其功能是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避免个体在意识上感到困惑、内疚或焦虑。间隔化与伪装的区别在于:间隔化在意识上是不觉得冲突的。若产生内疚等情感也不能被称作间隔化。
抵消(Undoing):抵消指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行为或态度,消除某些情感(内疚或羞愧),以达到内心平衡。若行为动机在意识层面则不能称为抵消。抵消背后是全能幻想,可看作是全能控制防御的高级形式。许多宗教行为中用行动或理念来赎罪,便是抵消的表现。用抵消作为核心防御,可能具有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即把对外部客体的负性情感或态度转而施加在自己身上。攻击自身会令人产生错觉,把事实作为自己的过失,以增强自己的掌控感。攻击自身可视为比内摄防御更高级的形式。在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一样被全盘吸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了。自虐型人格或抑郁人格会不由自主使用这种防御。
置换(Displacement):当施加于某一客体的的情感、关注或行为会产生焦虑或者很危险时,便会将其置换为另一客体。典型的置换,如:男人被上司训斥,回家对妻子发脾气,妻子斥责孩子,孩子踢宠物狗。性欲也可置换,恋物癖便是把性欲转换为双足或鞋子,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性欲是危险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置换的成分。但置换也有正面作用,如把攻击转化为创造力。若个体惯用置换防御,会陷入恐惧症(比如广场恐惧,高桥恐惧等)。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当一种情绪(也可以是愿望、想法等)被认为很危险时,便会潜意识地用相反情绪来抵御。表现即正负情绪的相互转换(如由爱转恨,妒忌变吸引等),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注意:前提是无意识的。这是否认情感的矛盾性的表现,因使用反向形成总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如人的极度克制很可能是对其放纵愿望的反向形成。又比如,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
反转(Reversal):指将角色反转,如从受害者反转为加害者,被动者反转为主动者等等。如个体不能承受别人对自己的照顾时,便会去照料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独立。
认同(Identification):多数认同出于规避焦虑,忧伤,羞耻等情感,或是修复岌岌可危的自尊感。不少认同包含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模仿恐惧的客体。生活中,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尤其遇到似曾相识的主观感受时,便会产生认同。例子是崇拜行为,其中有大量的防御性认同。
升华(Sublimation):即把原始欲望升华为有价值的力量。如把施虐欲望升华为疗伤的医生,把表演欲望升华为剧作的艺术家等等。升华被视为最健康的防御行为。
幽默(Humor):多数幽默是一种积极的防御。不赘述。
人格类型 下面介绍的人格类型,是按照客体相关度的顺序(即从难以产生依恋到会产生强烈依恋的顺序)。
每种人格我会从以下几个维度概括:1、气质与情感2、防御机制与适应过程3、早期关系4、自我体验5、关系模式,与治疗师的移情及反移情6、治疗7、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部分会给出该人格与其他人格的区分,多数患者会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治疗时需要针对最主要的人格倾向。因每种人格对应的最佳治疗方式是不同的。
移情作用:即来访者把原本对其他重要客体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如潜意识把治疗师当父母,或者性对象等),正向移情即对治疗师产生好感和依赖,负向移情便是产生厌恶感。反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作用,也有正负向反移情之分。
注意,为了保证客观和专业性,治疗时要严格监视反移情。当自己难以控制时要寻求督导或转介。(不能有:和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培养其依赖等不道德行为)
另外,人格的改变是有限制的,并不能完全改变,人们虽能从心理治疗中拓展自主性和现实自尊感,但他们仍然会固守自己的核心:冲突、期望、防御等。心理治疗只是帮助他们掌控自己,接受自我。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Psychopathic (Antisocial)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精神变态的共同点是:具有 “战胜他人”和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强烈渴求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基因和早年经历共同决定精神变态者的高情感和攻击性。这类人群缺乏情感体验,需要更加激烈震撼的体验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且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用于操纵他人。有一部分成功人士属于高功能的心理变态者:他们冷酷无情,自认为强大无敌,有高度的反社会性。但是却有成熟的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能力,也能用较成熟的防御掩饰自己的边缘性人格。
防御:精神变态的核心防御是全能控制,也会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行动化。①全能控制的表现:他们会认为生活不应限制个体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权。②投射性认同的表现:他们认为获得他人认同的唯一方式便是激起他人身上与自己相同的情感。③解离常见于他们逃避责任,轻则低估他人,重则忘却罪行。④行动化的表现为易冲动。由于其经常使用行动化化解焦虑,导致其焦虑感的缺失,很少恐惧和不安。
早期关系:①精神变态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混乱和不安,一般是严厉管教和纵容忽视共同存在。暴力型精神变态者经常有一个软弱抑郁的母亲和暴躁残酷的父亲,很少有爱怜和保护。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将难以形成自我全能感,也不相信他人能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会尽全力去确认自己的全知全能。②童年经历中无人鼓励他们将情绪外化,多有情感的剥夺,因此他们会将情绪视为软弱无力的象征,也缺乏共情能力,难以体会爱和依恋的感觉。③养育者竭力助长孩子的全能幻想,如鼓励他们蔑视权威。儿童由于模仿父母而形成精神变态人格。但这类被溺爱和纵容的孩子仍有建立关系的能力,比严重混乱家庭出来的精神变态者易于治疗。
自我体验:①攻击性。此类儿童天性好动,难以满足,注意力涣散。成人个体可能有攻击和施虐行为。②获得自尊的方式。外部客体难以作为自尊来源,因此他们会把感情投向内部。有可能会通过暴力维持自尊。③自命不凡。源于全能控制感,且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之间不断切换。④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他们会诋毁追逐失败的事物,精神病个体甚至会摧毁吸引到他的事物。
移情与反移情:他们不会理解治疗师的热忱和善意,会利用治疗师达成某种目的,对治疗师进行攻击和利用(表现为竭力展现魅力)。治疗师反移情一般为敌意,疏离,蔑视,憎恨等。当治疗师受到有意贬低的攻击时,要识别出这是精神变态者对嫉妒的防御,并冷静指出之。
治疗:对于那些情况严重的精神变态者,是不适合治疗的。治疗师应采取毫不妥协的方针,严厉而坚定,宁因顽固不化而犯错,也不能展示共情而被视为软弱。过多的情感流露会使他们蓄意破坏治疗以证明治疗师的无能。另外要绝对坦诚,实话实说,实事求是,注意诚实不等于自我暴露。治疗师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因为能力是精神变态者唯一尊重的品质。
鉴别诊断:
精神变态与自恋:两者都有主观空虚感,依靠外部维持自尊。区别在精神变态不会重复使用理想化,自恋不会完全依赖全能控制。但两者有高度重合(我认为全能控制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理想化),精神变态、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三者被称为“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三者总是共同出现。
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自恋者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并觉得自己总是因为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也因此会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自恋者对遭受羞辱有着羞愧感和恐惧感(注意羞愧和内疚区别,内疚是认为自己做错事,源于内部;羞愧则是被当作坏人的感受,源自外部)。自恋性个体对内隐性情感更加敏感,善于觉察他人尚未言表的情感。浮夸型自恋者内心有强烈攻击驱力。
防御:最主要的是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①自我理想化后,他人就会被贬低;他人理想化后,自我便会被贬低。因此他们会用“比较”来看待现实事物(如通过排名来评判事物)。②自恋者喜欢理想化自己。表现为喜欢追求完美,心理治疗会被其视作使自己变完美的工具。现实无法满足他们完美的追求时,他们会用想象的完美来补偿缺陷。一旦出现缺陷他们便会陷入自我攻击。③自恋者会把他人理想化。有时会把自尊感转嫁给他人,而后通过认同此人来体验自我膨胀感。但一旦发现其缺陷便会一棒子打死。
早期关系:①早年亲情的缺乏(但不及精神变态者的忽视虐待那么严重),以及之后长期的情感交流缺失,以至于情感缺乏活力。自恋个体对自我客体极端依赖(自我客体指用肯定、欣赏和支持来维护个体自尊的客体,客体可以是自我一部分),以至于超越其他人际关系。这直接导致自恋者缺乏爱的能力。自我价值极端重要,他人只是自恋的延伸。②自恋性附庸也会造成自恋。即儿童被重视是因为其身上所附加的功能(如儿童成绩好才受到赞赏),这让儿童觉得一旦暴露自身便会受到羞辱。父母把儿童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
自我体验:自恋者体验是极端的,在完美和一文不值之间变换,不存在中间地段。①自恋者自命不凡时的感受: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虚荣,与之对应的低落时:羞耻、嫉妒、自卑 ②竭力否认懊悔和感激的态度。因为懊悔相当于承认自己缺陷,感激意味着表现软弱。他们希望自己无欲无求,承认依赖和内疚会暴露自己。
移情与反移情:自恋者缺乏建立关系的兴趣,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恋。自恋者会把治疗师看做投射的理想化或贬低的一部分,视为维持自尊的工具。治疗师的反移情大概为:被视而不见,怀疑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厌烦,困倦。
治疗:治疗目标是帮助自恋者接纳自我,放弃自我吹捧和贬低他人。即使是最狂妄最自以为是的自恋者,他们脆弱的自尊仍然难以承受打击,因此它们很容易脱离治疗。治疗师应促使自恋者觉察并诚实对待自己的行为,切忌过度刺激。
鉴别诊断:任何个体在短时间的自尊受损时,或是在认同和自行全面受限的环境中,都会表现自恋倾向,诊断自恋性格的要素有长期性、自动化、非境遇性。
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分裂者回避交往,认为外界和亲密关系充满危险,从幻想中获取满足,并排斥现实。其行为时常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分裂者中极端紊乱的个体属于精神分裂症,也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尽管分裂者有暴力幻想,但一般不会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心理,在情感方面缺乏防御,不堪重负时就退缩回幻想之中。这类人很容易吸引进入哲学,理论科学,艺术创造等领域。大多数伟大艺术家都有分裂倾向。
防御:分裂者核心防御是退缩(注意不要和分裂防御混淆),也会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理智化等。①他们很少应用掩饰情感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或抑制。也很少使用非好极坏为特征的防御,如:抵消,反向形成等。
早期关系:①若父母忽视孩子需求,可能会导致孩子自我满足,避免与他人亲近,根据内心想象应对外部刺激(类似回避型依恋)。②家庭成员间充斥着彼此欺瞒,虚情假意等矛盾意向的家庭,其儿童在面对混乱和愤怒情境时,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并依靠退缩保护自己。③过度亲密和剥夺。若来自养育者唯一的关怀缺乏共情又过度深入,那么儿童极有可能在渴望和回避,亲密和疏远之间徘徊。④微解离。先天过于敏感和紧张的儿童会发展出解离能力,以应对过度刺激。从而形成分裂。
自我体验:①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看法,也不在意社会评价。②永远与他人保持距离。表现为冷漠、疏离和傲慢(但是他们比较真诚)。③与规则作对。他们害怕心理被控制和个性被湮没,对分裂者而言,被湮没比被抛弃更可怕。④感情迟钝。他们能察觉别人传递的情感,也能共情,但是情感表达平淡而迟钝。⑤用创造性活动维持自尊。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对自身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⑥渴望理解。他们渴望被在意的人理解,但又担心敞开心扉后自己的荒诞不经被排斥。
移情与反移情:分裂者对亲密感有恐惧,缺乏安全感。他们敏感,率真,脆弱,表现有欲言又止,内心空洞,不知所措或痛心疾首等。反移情有与分裂者相同的脆弱感或自傲感,或是想和分裂者共同疏离他人。
治疗:治疗分裂样自体的首要目标是帮他们把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治疗师要进入其主观世界,又要避免唤起分裂者被侵入的焦虑。他们担心治疗师在了解他们之后疏远他。治疗师要有足够关怀,保持真诚和觉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鉴别诊断:
分裂人格与强迫人格:分裂者惯用理智化应对事物,有些怪异行为与强迫症相同。但是两者区别是:①强迫者善于交际,对尊重,赞同,认同和声望高度关注。而分裂者不太在意这些。②强迫者会否认和隔离自己的感受,分裂者会用心认同自己感受,却不敢表达。
偏执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ies):
情感气质:偏执者习惯用否认和投射,把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脑子里充满妄想(比如总是认为有人要迫害他),认知与现实脱节。这类人格很少有功能健全者。他们对外部戒备心很高,内心充满恐惧,即使表现得自命不凡。重度偏执者认为危险来源于外部环境,因此不会攻击自己,而是攻击他人,具有高度攻击性和激惹性。他们极力逃避羞耻,对其采取否认,并把羞耻感投射出去,内心自鸣得意。他们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并投射出去(比如深信外界因嫉妒而要加害他)。
防御:偏执者的主要防御是投射和对投射的否认。①投射。比如偏执者认为某女性要下毒害他,实际上是他内心的攻击冲动,对女性的渴望,以及幻想拥有权力的潜意识投射。②偏执者投射后,会致力寻找能证明自己投射的正确性的迹象,让其与自己想象更加匹配。比如,偏执者认为某人要对他下毒,则该人做的一切行为在偏执者眼里都是要对他下毒的铁证。③对自己投射出去的情感的否认。如偏执者认为别人嫉妒自己,否认实际上是自己嫉妒别人。
早年关系:①偏执者早年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难以取悦的家长在他们童年很常见。家庭成员间更多的事恐惧和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②其养育者有偏执特质。如思维混乱,处于原始戒备状态,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威。那么子女由于模仿,也会形成类似性格。
自我体验:①偏执者也有两个极端,分别是无能和卑微,以及全能,自得。处于哪一端都是痛苦的:无能的自体伴随对受虐和蔑视的恐惧,全能自体会因为名不副实而内疚。②牵连观念。全能端的精神病偏执自体会认为天下事事关己,比如坚信国际间谍要攻击自己,电视里藏着末日的信息。③深深的孤独感。④维持自尊。他们会向权威人士施压,这种好斗特质源于童年期试图挫败暴虐父母的愿望。
移情与反移情:偏执者的移情反应转换迅速,且负性移情居多,治疗师有时被当作救世主,有时被当作羞辱他们的对象。治疗师反移情一般是无力感、焦虑和敌对。注意反移情的情绪,是偏执者投射出了被拒绝的自我部分。
治疗:偏执者有严重的信任危机,治疗师在初期应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确信治疗师的意愿和能力,告知他们治疗师的憎恶和怀疑都在意料之中。传统的分析不适用于偏执型个体,对其防御进行分析会引出更加复杂的投射和否认,要采取迂回而非直接的方式。
鉴别诊断:
偏执与精神变态:偏执者虽然惧怕依赖,疑心重,但是有良好的客体依恋,也能保持忠诚。精神变态虽会使用投射机制,但是却不具备共情能力。
抑郁与躁狂型人格(Depressive and Manic Personalities):
抑郁:
抑郁与躁狂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是人格特征,冲突,潜意识观点相同。因此躁狂和抑郁可以同时存在(躁郁症,不严重的称为双相障碍)。
抑郁者的情感和气质:抑郁者明显缺乏动力,失去快感,无法享受乐趣,或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自我调节失常等)。抑郁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遗传获得的。抑郁与哀伤不同,哀伤会随着情绪缓解而平复,抑郁则会一直萦绕于心。抑郁有两种亚型,内摄型(攻击自己),依赖型(寻求关心和依赖),此处合并讨论。抑郁者容易内疚,尤其内摄型抑郁者,他们记得并不断追忆自己的过失,忽视自己的善举。他们会把憎恨和批评指向内部,对他人过失持谅解和同情态度。
抑郁者的防御:①内摄。抑郁者会把早年重要客体的特征进行内化,其负面特征会被视为自身缺陷。他们习惯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并将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陷入内疚痛苦之中。②自我攻击。将对丧失客体的愤怒和排斥转向自己,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同时增强自己的力量感(错在自己,改变错误便能扭转环境)。③理想化。抑郁者自尊感低,易于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以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
抑郁者的早年关系:抛弃和创伤是抑郁的主要成因。①早年丧失重要客体。儿童会因客体的离去而深深自责,想象他们因为对自己不满而离去。他们会竭力掩饰自己缺点以防止被再次抛弃。②儿童陷入困境时被忽视,会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产生抑郁倾向。③制止儿童表达哀伤情绪,哀伤被抑制导致儿童认为错在自身,同时认为寻求安慰时难以启齿的。④严苛的养育着。使孩子习惯隐藏自己的脆弱,憎恶自己柔弱的部分
抑郁者自我体验:①坚信自己品质恶劣,每当遇到排斥,都会指责自己应受报应,同时担心一旦暴露自己就会遭受更多的排斥。②敏感。他们会从各种迹象里寻找对自己负面的信息。③抵消行为。抑郁者会通过帮助他人,参加慈善活动,贡献社会等形式抵消自己潜意识的内疚,以此维持自尊。④情感依赖型抑郁者自我体验相对较好,其羞耻要多于内疚。⑤女性更易陷入抑郁状态(与女性为主要养育者及性别认同有关),女性会更多的使用内摄,男性在面对抑郁情绪时容易使用否认,并抗拒依赖。
抑郁者的移情与反移情:抑郁者会理想化治疗师(但不同于自恋者的情感疏离性理想化)。他们会因治疗师的温暖包容而感到愉悦。治疗师反移情一般为温柔体贴的抚慰情绪,或是唤起拯救幻想。
抑郁者的治疗:给予抑郁者真诚的额理解和共情十分重要。治疗师应强调与来访者的连接,告诉他们会得到无条件的接纳。注意治疗中的分离,尽量弱化抑郁者的分离感受,因抑郁者对遗弃十分敏感。依赖型抑郁者由于易于移情而容易发展出合理防御。当抑郁者开始有批判治疗师的行为时(愤怒能量从内部转向外部),便证明有大的改变了。若一味理想化他人,则证明其自体仍是卑微的。
抑郁的鉴别诊断:
自恋与抑郁:①两者反移情不同,对自恋者的反移情一般含混不清,容易变幻。对抑郁者的反移情温暖而强烈,比如出现拯救幻想。②对于自恋者,用移情治疗会遭到鄙视和贬低,而抑郁者很受用。③强调抛弃和创伤对于自恋者收效甚微,因为这不是他们性格的成因。④自恋者内心空空如也,抑郁者心中是带敌意的内摄客体。
躁狂:
躁狂者的情感和气质:躁狂者表现为容易亢奋,情绪易变,精力充沛,幽默风趣等,很受人欢迎,他们用情感的亢奋抵御内心的焦虑。当情感耗竭后,躁狂者会否认悲伤或失望,表现为愤怒。防御失败后转入抑郁发作。因为他们很难从容不迫,他们很可能依赖神经抑制类物质,如酒精。他们往往由注意缺陷障碍,难以集中精力。很多喜剧演员,脱口秀演员属于这类,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为何这类人有着抑郁倾向。
躁狂者的防御:躁狂者的核心防御是否认和行动化。①否认。他们忽略或以幽默来对待令人感到压力或恐慌的事件。②行动化。表现为逃离那些容易丧失的情境,或是通过纵欲、自我麻痹、寻求刺激等方式逃避痛苦。③贬低。④全能控制。躁狂发作时他们会出现各种自命不凡的行为。用于转移注意力。
躁狂者的早期关系:躁狂者比抑郁者经历的创伤性分离更多。可能养育者对其情绪关注极为缺乏。儿童也缺乏机会用情感处理这些体验。
躁狂者的自我体验:他们难以停止和平心静气,否则就会感觉痛苦,若防御难以为继,便会产生抑郁。若外部刺激过于痛苦而无法回避,他们往往会精神异常。另外,众人的关注可以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维持自尊。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躁狂者充满吸引,极具洞察力和魅力,又常常令人费解。治疗师会觉得躁狂者不断运转而感到精疲力竭。注意,治疗师切忌被躁狂者的迷人外表蒙蔽,从而低估其痛苦和潜在的瓦解状态。
躁狂者的治疗:躁狂者可能会逃离来防御与治疗师的依恋关系。因为治疗会诱发大量痛苦的回忆,痛苦出现时,躁狂者会不自觉想逃离。他们会解离避免陷入悲痛。治疗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让他们意识到消极情感不一定会引起灾难性后果。因为他们会用高谈阔论来避免痛苦话题,也避免流露真情,治疗师需检验其语言真伪,并指出他们的玩笑,搪塞和敷衍。
躁狂者的鉴别诊断:
轻躁狂与癔症型:注意不要和癔症相混淆。用治疗癔症的方式对待轻躁狂者会引起他们的贬低,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被他们吸引到的人都会受到蒙蔽,缺乏睿智。这样会造成来访者的脱落。
轻躁狂和自恋:两者都会有浮夸的行为。但是①自恋者缺乏躁狂者的混乱、否认的防御机制。②自恋者内心空虚,轻躁狂者则会对内心事实进行否认。③一个傲慢的自恋者是很难治疗的,他们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恋。
轻躁狂与强迫:强迫症有深层次情感以及建立关系的能力,能维持亲密关系。而轻躁狂者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能迅速建立关系,但是转瞬即逝。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Masochistic (Self-defeating)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自虐者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这么做的潜意识愿望是用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这类自虐者称为关系自虐者;或是利用受苦来换取道德上的胜利,将自尊建立在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之上,这类称为道德自虐者。他们可能会用自毁行为伤害自己,用来缓解情感的痛苦,如自残者会认为躯体的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自虐者与抑郁者情感相似,但自虐者易激惹,愤怒,以及怨恨自己。另外,男性受虐者易发展成施虐者,女性受虐者易发展成受虐者。
防御:自虐者防御与抑郁者类似(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以及行动化,道德化。①行动化的核心是:自我挫败。自我挫败可看作对预期痛苦的掌控。表现有:挑衅、姑息、示弱、内疚转移。如感觉痛苦到来时,提前惩罚自己以获得掌控感。大部分人平时也会有自虐性的行动,如表明自己知错来躲避批评,如用谦虚来表明自己的正确。也有自虐者用自我挫败来抵抗分离焦虑,如有人宁愿被伤害也不愿被疏远。②抑郁性的内摄,参见抑郁。③否认。他们自虐或受虐时会否认自己有不适或不满,并且会为对方开脱。
早期关系:①自虐者仍然对被爱抱有希望(而抑郁者没有)。这种心理源于儿童受虐或被抛弃后,得到过周围人的回应(抑郁者没有得到),因此认为自己如果遭受的苦难足够深重,还是有可能得到关爱的。②对遗弃有恐惧。比起受虐的痛苦,他们更害怕被抛弃的孤独感。③痛苦与奖励。养育者把喜爱与冷酷结合,导致儿童把痛苦和依恋联系,认为痛苦是获得亲密关系的代价,同时对虐待进行合理化。或是早年因痛苦而获得过嘉奖。
自我体验:①认为自己注定会被误解,不被赏识或受人嫌弃。②以承受苦难为荣,并将自尊建立在其上,蔑视无法忍辱负重的人。③以受苦换取依恋关系,并且通过贬低虐待者获得施虐快感。④把自我的邪恶部分投射在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动证明丑恶来自外界。与偏执者类似。
移情与反移情:自虐者害怕别人发现他们缺点并抛弃他们,为了战胜恐惧,他们会放大无助感和努力为善的意图,渴望重视和被解救。治疗师的反移情有反自虐倾向和施虐倾向,如想用自己努力拯救之,或是对其自虐行为报以蔑视。
治疗:治疗的核心是给自虐者树立一个自我决断的榜样,让他们学会自我决断和展现自己。面对自虐者的请求时不能过多帮助,否则会让他们觉得自我挫败行为得到了回报。不能过于同情其自虐行为,也不应认同自虐者的内疚和自责。设法引导其学会照顾自己,不为他人反应而内疚,会引发其道德恐惧感,也会提升其自尊感。注意:要区分抑郁者和自虐者,若用对待自虐者的方式对待抑郁,会加重抑郁倾向。
强迫型人格(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强迫型人格的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理性行动所支配,而非感性和发散思维(如情绪,猜测,想象等)。强迫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思维强迫(持续、抗拒的想法),另一种是行为强迫(持续、抗拒的行为),造成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只有当这些想法和行为造成自我不协调时才能成为强迫障碍。当强迫者明知不必且有害,仍然不得不重复时,才构成病态。强迫型人格中许多人功能完好,在公众场合应对自如,但亲密关系很不擅长。许多律师,逻辑学者、政客都属于这一类型。
防御:①思维强迫者惯用情感隔离,他们把情感转化为理性分析。思维强迫者大多比较偏执。②行为强迫者惯用抵消。他们用下意识动作抵消,以达到神奇的保护作用,这些动作能抵消潜意识的罪恶感或羞耻感。③全能控制。强迫行为反映了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希望用这些动作来遏制罪恶,控制未知之事。④反向形成。强迫者的理性、节俭、克制是对其不负责、放纵等愿望的反向形成。因此强迫者常常处于多重冲突之中,他们会用尽全力抵制自己的黑暗冲动。如一个渴望正直负责的人,很可能挣扎在强烈的自我放纵冲动中。
早年关系:①早年时被迫遵守过高的行为准则。养育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横加指责,缺乏情感交流,会造成孩子有强迫倾向。②边界意识。养育者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缺乏边界意识,因此造成强迫者的全能幻想。③疏于管理有时也会造成强迫。前提是:儿童感到家庭无望,便亲自制定理想化标准促进自己成长,用理想化标准供自己仿效。
自我体验:①对控制和品行极为关注。思维强迫者往往严于律己,通过遵守严格的要求来维持自尊。②无法忍受失控感。他们深思熟虑,期待所有结果都在掌控之中。③拖延(思维强迫)或草率(行为强迫)来避免内疚。类似完美主义的拖延症,思维强迫者会极力追求“极致”,造成迟疑不决。而行为强迫者用当机立断的行动来维持自尊。④抑郁。当强迫者对自己思考或者行动不甚满意时,会产生抑郁情绪。
移情与反移情:强迫者会很理性,严谨务实,并有时纠结于琐事,固执己见。治疗师反移情通常为烦不胜烦,恨铁不成钢。
治疗:治疗时要避免操之过急,防止针锋相对,削弱强迫者的理智化防御,帮助他们体验和表达愤怒,引导他们享受原本认为“邪恶”的感受和幻想。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Hysterical (Histrion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癔症型人格以女性居多,通常表现为高度焦虑,情感强烈和过度反应,尤其在人际关系当中,他们喜欢社交,期盼爱情,关注和亲密感。他们对羞耻和内疚有着高度的易感性。由于一贯的情绪亢奋,他们的情感在别人看来有点像浮夸和肤浅,其情感也变幻无常。通常癔症性格者会选择容易获得关注的职业,如演员。
防御:癔症人格者主要用压抑、性欲化、退行等防御机制。①压抑。压抑是癔症心理的基本特征,且很大可能是对性欲的压抑。当用压抑防御正常的冲动时,压抑后的冲突张力会持续上升,迫切需要释放,造成高度的焦虑。②性欲化。当压抑波及他们正常的爱恋愿望时,正常的欲望也会蒙上性渴望的色彩,他们会有意无意在行为中表现出性色彩。③退行。当癔症人格者激起潜意识的恐惧时,就会表现为孩子气十足,软弱无助,企图迎合拒绝者或施虐者来防止事态恶化。④行动化。他们会主动接近潜意识惧怕的客体,以对抗恐惧。如竭力成为众人焦点,内心却自卑自闭。
早年关系(女性为例):①成长环境中强调异性特权和价值。家庭环境重视男孩,导致女孩受到冷落,偶尔获得外部关注时,她们会归因为外部(如喜欢自己的漂亮温顺等)。②不称职的母亲和自恋的父亲。导致女孩费尽心思去迎合男性。③家庭中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导致女性渴望依附男性获取地位,寻求安全和自尊,高估性别的价值,将权力性欲化。
自我体验:①虚张声势。他们虚张声势是为了追求安全感,希望被接纳,而非制胜。②反复确认与所恐惧的异性对象拥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来获得自尊。癔症型个体依附于理想客体,象征性地与他们融为一体,作为自己自尊的延展。他们会把对方理想化,类似追星的心理。③救助他人。这是反转防御的结果,他们会通过帮助别人来平息自己内心的恐惧。比如她们面对权威恐惧时,会努力改变或者治愈之,以取代早年畏惧的客体形象。这种现象表现之一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一个热情的女性出于圣母心和拯救欲望,会不自觉喜欢一个残暴霸道的男性。④执着于魅力,特别是性魅力,爱慕虚荣。这种渴望关注源于其潜意识地寻求肯定,她们需要确定自己的性别能被接纳,而这种需求在童年没被满足。
移情与反移情:癔症人格者易于歇斯底里抱怨,喜欢谈论自己对他人看法,偏爱情绪化表达。面对异性治疗师,功能健全的癔症人格者会产生强烈的移情,对其产生性欲,变的孩子气。治疗师反移情可能有防御性疏远和婴儿化,表现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充满敌意的反应。或是一种有害的移情,即治疗师也对来访者产生性欲反移情,这是要竭力避免的。
治疗:核心要务是让她们有效而直接的发挥其自主性,不再充满防御或者扭曲的表达性欲望。做法是要关注她们被压抑的愿望,帮助其表达之,保持节制和中立,解析来访者的移情和阻抗。要她们认识到依赖的对象为她们着想,不可对其表面表达的性欲有回应,否则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鉴别诊断:
癔症与精神变态:两者外显症状极为相似,都表现浮夸,但癔症的表演带有防御性质。最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情感依附性。精神变态者视恐惧为软弱,难以产生情感依赖;癔症相反。若治疗师展现自己的力量,会激起精神变态者斗志,而使癔症者感到威胁而手足无措。
癔症与自恋:两者都有自尊缺陷,羞愧,不断寻求关注来维持自尊,习惯理想化和贬低。区别在于癔症的自尊与性别认同有关,其理想化是用于对抗恐惧,贬低是用于应对和攻击。而自恋者会用理想化和贬低不断贬损对方。
解离性心理(Dissociative Psychologies):
情感和气质:即拥有多重人格,各人格之间独立,几种意识状态交替出现。解离这种防御很少人能做到,只有那些自我催眠的高手才能解离,在极度焦虑状态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解离性个体通常更聪明,也更有想象力。大部分多重人格者一旦遭遇创伤情境,恐惧,惊讶,羞耻等原始情感,就能唤起解离状态。
防御:①解离。在遇到创伤时,儿童采用关闭感知这种解离的方式调控情感,用这种固定模式应对所有创伤。解离包括情感解离(回忆创伤时漠然)、行为解离(恍惚状态的自残)、感觉解离(对虐待麻木),体验解离(神游状态或失忆状态)。
早年关系:①严重的虐待,可能包括性虐待。在他们的生活史中不难发现被同伴欺凌,情感虐待,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等等令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自我体验:①其自我分崩离析,且各功能相对独立。主旨自我可能会认识到多重人格的部分或全部,也有可能一无所知;多重人格之间可能会相互认识,也有可能部分知晓或形同陌路。②其多变的自我状态交替出现,可能表现为焦虑,心境恶劣,不知所措,婴幼儿自我,内心施暴者,保护者,以及各种功能的多变自我等。
移情与反移情:解离性自体移情频繁且多变,可能会认为治疗师是施虐者,要利用,遗弃,折磨他等。治疗师一般的反移情为拯救欲望和过度关怀。
治疗:核心是重构创伤性回忆,加强其回忆和理解。治疗时要协助其建立基本安全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照顾,培养现实感。
鉴别诊断:解离型人格特征有:存在严重物质滥用家庭背景,发生过难以解释的重大事故,儿童期记忆的缺失,毫无原因的自我毁灭行为,某段记忆缺失,时间感扭曲,头疼(人格转换时很常见),快速动眼和恍惚状态,头脑中有话语或声音等。
总结与思考 首先是对本书的一些思考:
实际分析中,我们需要透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看到背后的防御机制(如:一个人若漠视规则,迷恋权力和控制感,那么他很可能依赖全能控制机制。一个人若是特立独行,内向不爱交往,且沉浸于某一特定的事物,那么他很有可能依赖退缩机制。)有时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职业和性别大致判断其性格特质(如领导者以自恋倾向居多,科技研究者以分裂倾向居多,又如女性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相关的障碍(如抑郁,受虐,依赖等),男性则是疏离相关的障碍(如精神变态,施虐,分裂等))。
大部分精神病起源于早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需求没有被满足。童年的成长环境基本决定了人格倾向,如果成长环境的多数客体(如家庭,学校,生活中的朋友)都是冷漠,严厉和扭曲的,那么该个体的性格便会更倾向极端(边缘和精神病一端),也更难跟别人产生依恋。因此,养育者务必重视早年的关怀和培养。
下面写一些延伸的思考:
关于人与人的吸引问题,人类貌似会被那些与自己截然相反且有自身不具备特质的性格所吸引(如内向的分裂者常常与热情洋溢、能言善辩且善于交际的人(如癔症人格者)相互吸引,又比如抑郁倾向者与自恋倾向者往往相互吸引);但是有时相似类型的人也会相互吸引(如两个自恋者相互理想化投射造成的吸引)。
关于人格与适合工作的问题,不同的人格类型适合不同的工作,如心理治疗师多有抑郁倾向,这使他们敏感,易于共情,更乐于帮助他人(以抵消内疚感)。
关于人际交往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书中治疗不同人格障碍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比如:对于那些喜爱权力,追求控制的人,应采取强硬手段,最大可能展示实力,以获得尊敬;对于那些回避交往,内向而沉浸在喜爱事物中的人,应用真诚态度,进入其主观世界与其产生共鸣;对于那些喜爱浮夸,擅长交际,喜欢虚张声势者,应冷静分析其本质,抓住其内心弱点,但要保护其自尊,并驱使对方用坦诚方式沟通;对于固执己见,脾气暴躁,有偏执特性的人,应避免冲突,接纳敌意,分析其内心恐惧,冷静含蓄指出其内心冲突并站在对方角度考虑,用坦诚和包容培养其信任感和安全感。等等。治疗师对待不同来访者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有一些无法想通的问题:一个成年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环境,是否会有不同人格倾向的情况?如果存在,这些表现出的人格倾向是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吗?还是说这些倾向原本就存在,只是由环境筛选出最适合的?
最后是个人感想:
看完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心理充满问题,每种人格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也看到了自己主要的人格倾向。想了想,这其实挺正常。人会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导致有各种人格倾向的重叠,但是最依赖的那种防御决定了他们主要的人格倾向。我对自己的分析是,由于我早年充满矛盾的成长环境,和天生敏感的性格,造成我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防御,自然也会有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
在本书中,我心中许多难以释怀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回忆曾经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事,过往的快乐和痛苦,分析自己的性格是如何变化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着自己走来的脚印,同时决定自己未来的路,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最后以一句名言结尾: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读的时候有些地方觉得不明白,就找来了英文原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整本书的翻译太太太太太差了!很多地方和原文出入很大,有些地方就干脆翻译错了,还有的地方估计翻译自己并不理解内容意思硬翻的,最莫名其妙的是有些地方直译就很好,不知道为什么翻译非要自己瞎改意思,疑似为了显得专业??强烈怀疑是老师交给学生干的。
举几个例子,
- 正文第一页第一段,第二句英文原文和书上的翻译如下,
The organization of character possibilities along two axes, for example, which seems to me so clearly inferable from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and metaphors, may seem contrived to analysts who visualize the varieties of human personality in other images, along other spectra. 对于我来说,性格类型的描述应理所当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维方向,但这样的二维方向可能难免会使有些治疗师觉得有造作之嫌 WTF,我想请教这位翻译,for example 如何理解?从语义上作者是要举例说明什么?metaphors为何翻译为含义?Two axes指的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维方向”你来跟我说说都是啥??
上面是吐槽,下面是我的理解,
for example 是插入语,接着上一句阐述,进一步说明这本书内容是按作者她个人的理解来写的。 metaphors就是隐喻,精神分析里面一些概念都带有隐喻,大家懂的。 two axes指的是101页表4.1的二个维度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
例如,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和隐喻,人格结构的组织按两个维度(注:101页,表4.1)对我来说理所当然,而这一点对有些分析家来说可能有些勉强,因为他们以其他的方式组织人格的多样性。
- 第9页,简直无力吐槽,贴英文前两段大家自己看吧,句子都不难,
Even more than when I wrote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psychiatric descriptive diagnosis, the basis of the DSM and ICD systems, has become normative—so much so that the DSM is regularly dubbed the “bible” of mental health, and students are trained in it as if it possesses some self-evident epistemic status. Although inferential/contextual/dimensional/subjectively attuned diagnosis can coexist with descriptive psychiatric diagnosis (Gabbard, 2005; PDM Task Force, 2006), the kind of assessment described in this book has become more the exception than the rule. I view this state of affairs with alarm. Let me mention brief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DSM, my reservations about descriptive and categorical diagnosis. Some of these may be quieted when DSM-5 appears, but I expect that the overall consequences of our having deferred to a categorical, trait-based taxonomy since 1980 will persist for some time. First, the DSM lacks an implicit definition of mental health or emotional wellness. Psychoanalytic clinical experience, in contrast, assumes that beyond helping patients to change problematic behaviors and mental states, therapists try to help them to accept themselves with their limitations and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resiliency, sense of agency, tolerance of a wide range of thoughts and affects, self-continuity, realistic self-esteem, capacity for intimacy, moral sensibilities, and awareness of others as having separate subjectivities. Because people who lack these capacities cannot yet imagine them, such patients rarely complain about their absence; they just want to feel better. They may come for treatment complaining of a specific Axis I disorder, but their problems may go far beyond those symptoms. 书上的原文和我自己的翻译就不写了,直接吐槽吧,小毛病也略了,比较大的问题就已经够多了
(1)第一段第二句,书上的翻译是什么鬼??翻译好像根本没搞清楚句子结构,原文作者在表达说“虽然两种评估可以共存,但我写这本书是more the exception than the rule”,翻译把一个连贯的意思拆成了两个句子,而且中文和英文对应吗、对应吗、对应吗???
(2)第一段最后两句话,翻译是在拉矛盾吗???Nancy写的多委婉,她对以DSM为代表的诊断体系的尊重,怎么在中文里面变成了满满的对立???而且,中文翻译的乱七八糟,根本对不上。
reservations,保留意见,多么委婉的说法,作者说“我简短的提一下我的保留意见”,翻译说“对于xxx,我不敢苟同”,这个味道大家品品。。。
作者说,“我的一些保留意见可能在新版DSM5出来的时候会be quieted”,翻译说“其中某些内容在新版DSM5中将会被删除”,结合中文的上一句,翻译似乎认为DSM4中一些内容(作者不同意的内容)会被删除。WTF???这个理解是怎么来的???难道是眼花把quieted看成了quitted,再混杂了自己的猜测??
作者希望得以保留的是“overall consequences of our having deferred to……”,我就想问问翻译,这部分英文完全跳过不翻译是为啥?而翻译成了“希望(省略号内的内容)得以保留”,如果是按翻译翻的,希望这些东西保留,那么下面应该接着讲这些东西的好处了,可为啥后面的段落都是相反的意思呢??实际上翻译理解的整个意思完全是错乱的,或者说这位同学根本看不懂自己翻译的内容!
(3)第二段,很多内容直译就好了,简单清晰明了,也没有长难句,为何翻译成这个样子???
implicit definition,翻译成“操作性定义”??? clinical experience,翻译成“治疗的理论”??? accept themselves with their limitations,翻译成“认识自身的缺陷”??? improve their overall resiliency,翻译成“提高整体的康复能力”??? (improve) tolerance of a wide range of thoughts and affects,翻译成“提升挫折容忍力”??? ……
从头到尾翻译问题很多,更多例子不列举了,太可怕了!!!
有可能去看英文吧,比中文好懂,中文太误导人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ele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6 8回应收起 无风 2013-01-10 19:41:36Guilford Publications2011版 二版的改动 二版比起一版改动较多。建议常年使用一版做参照的,要改用二版。
这二十年来新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已经加进去了,包括Modern Psychoanalysis的Sponitz的相关研究。
无怪乎2010年在圣地亚哥见到Nancy McWilliams的时候她会对我说,喔我们一早就知道你了(我貌似是BGSP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出来开会的人⋯⋯囧),来跟我说说你们现在的实践⋯⋯
这本书尤其适合在精神分析临床第一年的时候使用。实际上我们在第四第五年也经常会回来翻阅。乃至我最后在Amazon用和实体书一样的价钱买了电子版(50美元!)在Kindle随身带,以便有必要的时候查阅。
另:2013年DSM V便要发行了,是心理动力学的全面回归。 投诉 有用 8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8 12回应收起 瀚思心理咨询 2020-04-14 11:43:53 理解人格结构一|每个人都由自己独有的气质和人格构成 西方早期育儿观念认为每个小孩都差不多,所以小孩哭了就抱起来摇一摇啊采取一样的措施就行了,但是现在发现除了遗传基因,孩子从子宫里的环境就开始影响孩子的气质了,而这种气质会持续成为一个人的人格。
所谓气质就是婴儿对世界的体验有他与生俱来的一方面,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倾向性,婴儿与婴儿之间差别很大,有的有攻击性,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不容易被安抚,睡眠周期也不一样。
于此带来的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是以前因为觉得孩子都一样,所以孩子没带好就是父母不好。但是现在认为父母的人格和孩子的人格是否匹配比较重要。有些孩子先天气质就容易情绪激烈比较难安抚,这对父母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而好的父母就是要对孩子保持好奇,了解孩子独特的气质类型,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去抚养她。
南希老师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她说她的小女儿苏珊情绪比较强烈,跟她自己容易安静下来的个性不符,她要努力避免自己想要惩罚苏珊,幸亏她的先生比较有办法,当后来她可以不让受挫的心情付诸行动而想要惩罚女儿时,她跟女儿的关系开始友好起来,她也可以这样对女儿说:苏珊,我理解你对事物的情感就是这么强烈,我也很遗憾有的时候我对此蛮受挫折,我会理解当你难受时那段时光对你来说真的是很艰难,但当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对事情有热情你也有韧劲,并且你做事情非常投入,我认为这都是你气质中非常积极的部分,它也会对你有帮助的,但当你难过的时候也请你能够原谅我。
当父母和治疗师碰到问题时总倾向于做自我批评,对于治疗师来说病人如果没有感觉良好,治疗师也会倾向于自我批评,其实治疗师是需要学习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而另一方面是如果我们生活中和工作中受挫了,当我们被告知可以这样做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或者对前一个病人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这个病人却没有效,我们会感觉受挫,然后会有种危险的倾向是开始指责孩子或指责病人,父母会指责孩子这不是个好孩子,治疗师会指责病人这真是个可怕的病人。
当你面对很容易就生气很容易就不安的病人,治疗师需要诚实的面对病人,可以这样来对病人说:对不起啊,我有的时候也会反应过度,但是我也是想尽量的帮助到你,你知道面对你的工作其实对于我来说是很不容易,有的时候我也会犯错误,我想我们在一起努力工作还是可以找到帮助你的方式。
如果你假装说你能够理解到他,或者说这样的气质一点都不困扰到你的话,病人会知道你在撒谎。
所以你要承认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对你会有影响,但是尽管艰难,你依然想要找到帮助他的办法,这样对病人就会有帮助。
每个治疗师都要按照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治疗风格,真诚地做真实的自己。
影响咨询真正有效的是两方面:
一是来访者的人格和你的人格,有些人你就是很容易理解他们,帮到他们,但也会有些人跟你的人格相去甚远,你想要帮到他们就比较难,你也很难喜欢他们。
二是你们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治疗关系。
好的咨询师也应该像好父母一样,先去了解来访者的气质类型,努力去适应来访者的人格特点。
比如有的来访者就很难安静下来,而咨询师就需要学习怎么做才能帮到他。
老师从1970年开始教学,1972年开始治疗,到今天已经45年,但是她依然说自己并不是很懂技术而且直到现在她每天都是在学习的。
一个人的人格怎么会转变为人格障碍,是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此人的人格特别僵化,比如像强迫症,他什么也感受不到;
二是原始性,此人有一些原始的特性,比如说无法控制情绪;
三是破坏性或者对他人的伤害,他总会引起麻烦却不自知。
心理咨询经证实是可以有效的缓解焦虑,减低抑郁以及提高自尊,但是气质是比较稳定且难以去改变的,而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去让病人了解自己独特的气质,并接受这一部分不能改变的事实,对这部分不能改变的事实有个比较好的感受和新的视角去看待。
投诉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0回应收起 Libra 2024-03-24 12:13:19 总结 昨晚看完后 我太累了 所以只简单地标记了“看完” 经过一晚的休息 人依旧很累 但还是要对这本书做自己简单的一个总结
书中作者的“人的人格取决于他的防御方法”这句话让给我印象深刻 其实日常生活中 我有过类似的感悟 比如 看一个人要看他在逆境or愤怒时的表现
这本书可以说全程是围绕着这句话 前半本书介绍了初级和次级的防御方式 我倒感觉 很多防御方式之间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多多少少都有些重合 正如下半本书对人格的分析一样
因为只看了一遍 并且跨越了差不多两个月 所以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 但我脑海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和印象
即人的防御和行为 根源还是为了自己的价值感 这和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人都是利己的”是自洽的
即使是自虐型人格 他的自虐也是为了唤起别人的关心 和 自己内心的愉悦
所以化繁为简 归根到底 还是自己内心的安全和满足
但是 不科学 不健康的防御 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这些防御 根本却是为了自己的主动
所以 对我来说 倒不必绕这些弯弯绕绕 从一开始 就要把自己内心的平静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对防御方式的不合理使用 会催生不健康的人格 但这些防御方式的适当灵活使用 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还是度的问题
对主要矛盾 时刻保持清醒 牢牢抓住主要矛盾 单刀直入 大道至简 时刻清醒 自己想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踏实 一种面对未知的坦然与勇敢 一种对自己的有正确认知的自信
而不是迂回过度使用防御方式 获取暂时的狭隘的主动和安全感
理智 全面 客观 辩证 灵活
以及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 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看法 很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难以脱离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还需不断思考 不断学习 及时有效沟通 你不合理表达自己需求 身边没有人可以猜出来的
自己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至于别人怎么回应 更多的是他们的事情了。
关于术语(名称)
关于语言风格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诊断的意义
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关于预后
保护来访者
共情的沟通
防止脱落
附加效益
诊断应用的局限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流派: ① 本能冲动及压抑问题(驱力理论) ② 防御机制应用不当(自我心理学) ③ 管理理论学派:激活了分离不妥的内部客体(客体关系理论),自我与自尊(自体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演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生物内驱力学说,它强调了本能欲望的核心作用,通过与躯体部位对应的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乃至性器期的发育阶段逐步形成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推论,个体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出于生存需要,通过母亲喂养和关爱或其他形式的肢体接触而获得满足,随后儿童通过对生与死的幻想,与父母建立满足性本能欲望的联系。 人格发育的3个阶段:相对未分化期(共生-精神病性)、分离-个体化期(边缘性)、俄狄浦斯期(神经症性)。 自我心理学
病理性人格的新解释;即人们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防御,但这些防御机制在面对成年人处境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或适应不良。 Anna Freud(1936)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一语中的地阐述了自我(ego)的主要功能:保护自身不受过度焦虑(本我焦虑)、现实烦恼(自我,ego)、愧疚念头(超我)的伤害。 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指出,焦虑是由防御(例如:压抑-潜意识地遗忘)所导致。持续压抑造成的紧张情绪始终寻求释放,这种寻求释放被个体体验为焦虑。之后。弗氏转向结构理论,修改了自己先前的假设,将防御视作是对焦虑的回应,防御是个体试图避免难以承受的焦虑,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之一。 而防御措施如果无法奏效,就可能造成精神病理状态。无法奏效即指:尽管个体采取了常规防御措施,但焦虑依然存在;或个体用自毁性行为来掩盖焦虑所导致的窘境。 ①“观察自我”(observing ego),是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意识的、理性的,能识别自己情感活动的,并鉴此与治疗师结成同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揭示自我从深层潜意识(如,对痛苦的强烈否认)至意识层面的一系列活动规律,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来访者的观察自我。 ②“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ego),是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自我部分。 “自我强度”(ego strength):自我对于感知外界与适应现实的能力——个体在外界极度干扰的情况下,是否依然能够认清客观事实,而较少动用原始的防御方式。 ① 原始的防御机制:主要以回避和扭曲为特征 ② 成熟的防御机制:更多体现为处境中的适应和调节 性心理发育阶段学者——用发育阶段来诠释个体目前的障碍一样 自体心理学者——可根据个体处理焦虑的特征性防御方式诊断其人格类型 客体关系理论
① 英式学派:克莱因 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不同 举例来说,W.R.D.Fairbairn(如,1954)将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理论完全舍弃,提出人们对关系的需求远甚于本能满足。换言之,婴儿其实更加渴求母亲的抚育,及伴随而来的温暖和依恋,而非仅仅满足于获取乳汁。 ② 受Sandor Ferenczi的影响,精神分析师们(如,Michael和Alice Balint,时常被称为精神分析的匈牙利学派)正继续对婴儿的初始体验进行研究,包括对爱、孤独、创造和自我认同这些无法纳入弗洛伊德结构理论的体验。 客体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师们并不注重个体童年期驱力是否妥善发展,某个发育阶段是否被忽视,或哪种防御方式占主导地位。而更关注童年期的什么人成为儿童的重要客体,儿童如何与之交往,哪些部分被儿童内化,以及这些客体的内部成像如何影响儿童成人后的潜意识内容。 在传统客体关系理论中,安全与执行力(agency)、分离与个体化这些主题远比俄狄浦斯期的冲突更加重要。 ③ 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美国治疗学派(包括Harry Stack Sullivan、Erich Fromm、Karen Horney、Clara Thompson、Otto Will、Frieda Fromm-Reichmann和Harold Searles)。他们称自己为“人际精神分析治疗学派”(interpersonal psychoanalysts),并与欧洲同行一道,尝试对严重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 客体关系分析学派强调内化了的早期客体关系的性质,美派分析师则不同,他们较少拘泥于早年客体的刻板的潜意识成像。欧美学派都较少强调治疗师力图提高来访者内省的重要性,而将目光转向建立安全的咨访关系的要点。Fromm-Reichmann(1950)有句名言说得好:“来访者需要的是切身体验,而非治疗师的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使治疗师更能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成长需经历: ① 体验性共生阶段(experiential symbiosis,婴儿早期) ② “我”与“你”辨别阶段(me-versus-you,2岁左右) ③ 身份认同阶段(identification,3岁以后)婴儿在这一时期终于战胜自我中心,开始意识到另外两个独立个体(即普遍意义上的双亲)之间的联结状态,与自已无关。 重性精神病患者,缺乏自我整合和内省功能,人格形态随境转移,很难简单地用本我、自我、超我概念去理解他们的人格结构——他们深陷其中,无法客观地审视自身的人和事;面临困境,他们仍然坚称,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 如果临床治疗师不再简单地认定:上述来访者的自我状态是前后一致的,障碍只是来自于不恰当的防御机制; 而是治疗师意识到:这样的患者在一定情境下,双亲中某位的内部成像或其他早年重要客体正支配着来访者的行为,那么治疗将更加富有成效。 因此,客体关系理论为心理治疗拓展了视野(L.Stone,1954)。如今,治疗师可以寻找到自童年至成年一直影响来访者的“内摄客体”(introjects),正是那些内部客体,使来访者至今仍无法释怀,不能与之完成心理上的适当分离。 性格可被视作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是潜意识地按照早年客体的内部成像而行为。 当身陷困境的来访者开始谩骂诋毁治疗师时,治疗师可以将这种状态理解为:这是他们对童年期遭受客体的无情谩骂的原景重现。 南美派分析师Heinrich Racker(1968) 协调型(concordant)反移情:来访者当年对早期客体的情感使治疗师感同身受(共情) 互补型(complementary)反移情:治疗师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早期客体对来访者的感受(但来访者无法感受到治疗师的这种共情) 譬如我的一位来访者,几次治疗中,似乎毫无进展。我注意到他每次提及某人时,都会习惯性地加上“注解”。“Marge,就是三楼那个我每周二都和她一起吃饭的秘书”-尽管之前,Marge 已被数次提及。我向他指出了这点,并询问,是否家中曾有人总是对他所说的话不够注意。他对我反唇相讥,抱怨我没能记住他目前生活中的那些主要人物,于是怒气冲冲地坚称父母对自己十分在意-尤其是他的母亲,随后开始絮叨地替她辩解。此时,我甚至都没注意到,自己完全走神了,不但没在听他说话,而且陷入了胡思乱想,幻想自己正将这个案例展示给一些同僚,我的治疗技巧获得了他们的交口赞赏。当我从自恋幻想回到现实,开始倾听时,立刻被他正在叙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仍在争辩母亲的忽视,他说,上小学的时候,每当他要参加学校演出,母亲都会为他缝制全年级无人能及的精美戏服,还会与他一遍遍地排练台词,并在演出当天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眼神中洋溢着无比的骄傲。在我刚才的恍神中,自己竟与他童年时的母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关注他的目的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他给我们带来的荣誉感。 把反移情从干扰因素转变为理解来访者的宝贵资源,是客体关系理论最为关键的贡献之一(参阅Ehrenberg,1992;Maroda,1991)。 自体心理学
20世纪中期,新的主流症状:内在空虚(缺乏内部客体)缺乏内心的方向和价值观的可靠指引,他们期望治疗能指明生活的意义。 他们外表踌躇满志,内心却空空如也。他们乐此不疲地寻求肯定、赞赏和确认。这类来访者的困扰集中于以下几点: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什么在维系着我的自尊?有时他们会不那么急切地想要得到肯定,直言不讳不知自己是谁,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他们极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无法真正体验自己的优势。 核心问题归为自恋——这类来访者很容易唤起治疗师的厌烦、困倦和隐晦的愤怒感。面对这类来访者,治疗师很容易觉得被贬低、被忽视,被轻蔑或被抬举。 工作重点:来访者的自我与自尊。 Heinz Kohut 理论:涉及自体(self)的发育、扭曲及治疗方法。他强调人对理想化的普遍需求,也阐述了成人精神病理的涵义:若个体在发育早期,缺乏能被理想化的原初客体;或没能逐渐地、无创伤性地对原初客体去理想化,成年后心理状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治疗师们开始意识到,即使从自恋特征并不明显的来访者身上,也能够观察到他们为了维护自尊和自身内在协调性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防御概念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它不再仅仅作为保护个体不受本我、自我、超我造成的焦虑所累,还在于能够维持连续的、积极的自我价值感(Goldberg,1990b)。 鉴于此,治疗师不但应询问传统的有关防御的问题[“这个人正在躲避什么?当感到恐惧时,他会怎么做?”(Waelder,1960)],还应进一步思考“这个人自尊有多脆弱?当自尊受到挑战时,他会怎么做?” 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人格:在不同人际环境中产生的,连续的自我状态 如果将人格视作固定、静止的现象,等于忽视生活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刻蚀,也忽视状态因素(相对于素质因素)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旧理论:治疗师在治疗中应保持客观、情感中立 新理论:任何一种资访关系都是共建的治疗师的角色,不应只是一个客观的知情者,而应是一个同伴,与来访者共同探索其心灵奥秘。来访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将会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浮出水面 关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理解咨访双方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治疗中的一举一动。 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历史背景:人格异常的诊断
① 克雷佩林 Kraepelin 神经症—精神病的区分
弗洛伊德根据克雷佩林的分类,仅对神经症与精神病进行区分——以是否具有现实检验能力为标准 神经症患者:基本具有现实检验能力,而后者则缺乏与现实的基本联结。一个神经症患者能够认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偏离轨道——神经症性痛苦是来自于患者的防御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以至于他们的本我的能量无法疏泄,更无法创造性地抒发 精神病患者:没有基本具有现实检验能力,坚信完全是外界出了问题——精神病性痛苦则是因为自我防御过于薄弱,任强大的本我无情地肆虐 ② 自我心理学:神经症性症状,神经症人格,精神病 ③ 客体关系:对边缘型症状的界定 “边缘”作为心理功能的一种动态变化,常用于描述游离于神经症与精神病之间的恒定的不稳定状态。其特征包括:缺乏认同的整合;在未完全丧失现实检验能力的前提下,过度应用原始防御机制(Kernberg,1975)。 边缘型人格的形成与婴幼儿发育、依恋及创伤高度相关。依恋关系及重复的创伤体验,都可能是边缘状态的成因。甚至依恋、创伤问题的产生也可以出现在比以前所认为的更晚的发育阶段。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神经症性人格:主要应用较为成熟的次级防御机制。尽管他们在应对特殊的应激情境时,也会使用原始防御,但这种原始防御对于维持个体的整体功能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因此个体是否应用原始防御,不能作为判别神经症型人格的标准,但若个体整体缺乏成熟的防御机制,则倾向于不诊断神经症型人格。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提示,相对健康的人群应善用压抑作为基础防御方式,较少应用非针对性的防御机制,如否认、分裂、投射性认同等较原始的防御机制。 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会主诉自己的重复性仪式化行为十分恼人,但对之置之不理会更加焦虑。而边缘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坚信这些重复行为是基本的自我保护,并随之精心编织一套合理的解释。 神经症性来访者会同意治疗师的观点,认为强迫行为大可不必。但边缘性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对治疗师的观点则看作是恶意中伤,他们会指责治疗师要么缺乏常识,要么缺乏道德。 一位强迫清洗的神经症患者会羞于坦言洗涤床单的次数,但边缘性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坚称,清洗够多才能保持洁净。 神经症性来访者基本顺利地度过了埃里克森提及的最初两个发育阶段,即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认同和独立性方面的发展也相对顺利。他们前来寻求帮助,并非因为安全感或自主性受到困扰,而多半是陷入冲突:欲达目的却每每受阻,而自己正是制造障碍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认为此类治疗的目标应是:解除他们对爱和创造的抑制;部分神经症性来访者还需积极提升独处与休闲的能力。 精神病性人格结构
精神病性患者的内心体验相对极端。这些身陷困境的来访者在访谈中,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冷漠攻击。他们出现幻觉、妄想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然而,日常生活中具备精神病性状态的人,平时并不一定具有上述精神病性表现,只有身处某种刺激时,才会激发症状。 精神病性患者最主要的原始冲突基本都与存在意识相关: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湮没,安全与恐惧。他们的梦境充斥着触目惊心的死亡与毁灭的景象。“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成为永恒的主题。Laing(1965)形象地称之为“本体危机”(ontological insecurity)。 边缘型人格结构
边缘型人格过度依赖那些初级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因此,很难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 两者的重要鉴别指标是:当治疗师指出来访者原始性防御体验时,边缘型来访者至少会暂时承认其不合理性,而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可能会更加焦躁不安。 我们拿原始性贬低(primitive devaluation)来举例,每一个治疗师都曾经经历过被来访者贬低的沮丧感,这种潜意识策略常用于维护自尊,但常以放弃赢得自尊为代价。为了使来访者意识到这种防御的危害,可以试着说:“你抓住我的缺点不放,因为这样就不必承认需要我的帮助了,说不定你心里窃喜“又搞定一个”,或者搞不定时你很不好受,所以你会尽量抓住机会。”边缘型来访者可能会对这样的解释嗤之以鼻,有时也会勉强承认或默然接受,但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焦虑都会有所降低。 而精神病性来访者对这样的干预会更加焦虑。因为具有生存恐惧的个体,贬低治疗师或许是唯一幸免被湮没的手段,而治疗师攻击这种防御,会使他们因被解除武装而感到恐慌不已。 边缘型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在两个方面有别于精神病性患者。 首先,前者所感受到的自我不协调性与认同间断性未达到精神分裂症那种生存恐惧的程度,他们或许会有认同混淆,但至少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 其次,遇到有关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时,边缘型来访者更容易产生激惹症状。他们较少担心自己的存在感,而在乎自我的认同是否协调,因此对治疗师询问认同问题十分敏感。 相同点:边缘型与精神病性来访者都极度依赖原始性防御机制,也都缺失自我感受,而神经症性来访者则否。 区别:边缘型与精神病性人群二者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现实检验能力。前者无论症状如何丰富,经过缜密的访谈,仍能感受到患者的现实感。以往我们常用“对病情的自知力 (insight into illness)”这一精神病学判断方法,来鉴别来访者是否患有精神病,这似乎不妥,因为边缘型来访者可能会矢口否认自己的病理状态,但同时展现出对事物真相、常识的理解,从而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Kernberg 曾(1975)建议,用“现实检验的适度性”(adequacy of reality testing)替代自知力来作为精神检查的手段。 Masterson 认为边缘型来访者固着于分离-个体化阶段中的“依附期”(rapprochement subphase,Mahler,1972b),在这一亚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部分自主性,但仍需确信拥有养护者强有力的保护。这种情形多见于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时而断然拒绝母亲(“我自己来!”),时而与母亲如胶似漆。Masterson(1976)推断边缘型个体的母亲可能在亲子分离的初始阶段挫败孩子的独立愿望;或是对获得自主性、想要退回母亲怀抱的儿童置若罔闻。 边缘型来访者的移情常常汹涌澎湃、不加掩饰,令治疗师束手无措,治疗师也被他们解读为非好即坏。如果治疗师仅凭朴素的良好愿望,像对待神经症性来访者那样解释这种移情(如,“或许现在你对我的感受恰似你曾对父亲的感受”),会发现这种解释是如此苍白无力,根本无法唤起边缘型来访者心灵的回应和内省;实际上他们最多承认治疗师和自己的早年客体行为相仿。但更经常的是,把治疗师奉若神明,又德行兼备,旋即急转直下,斥责治疗师卑鄙无耻,又软弱无能。个手足无措的妈妈,面对一个2岁的孩子-既拒绝帮助,又因缺乏帮助而一败涂地。 小结
人格结构的不同理论观点:从Kraepelin 对精神异常的区分,到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神经症性症状和神经症性人格的差别,再到神经症性、边缘性和精神病性人格结构的分类,最后根据依恋模式和创伤影响来形容来访者的特征,治疗师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来访者对治疗产生差异反应的人格因素。 我坚持认为,对个体核心的固有观念(安全感、自主性或认同感)、焦虑体验的特点(毁灭焦虑、分离焦虑或针对惩罚、伤害及失控的具体焦虑)、发育阶段的基本冲突(共生时期、分离-个体化时期或俄狄浦斯期)、客体关系(单方、双方或多方)及自体感受(自我崩溃、四处树敌或自责)进行综合评定,才能构成较有价值的精神分析诊断。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四章 心理发育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心理治疗
对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疗
对边缘患者的治疗
性格的成熟度和类型的相互作用
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来访者的神经症性、精神病性或边缘型性格对心理治疗产生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无论对于精神分析治疗还是其他心理治疗,都是最佳人选;他们有足够的自我强度,能够适应治疗中的多种干预方法。共生期-精神病性来访者通常需要支持性治疗,治疗应更加强调安全、尊重、真诚、教导及关注他们特定的外部刺激因素。 边缘型来访者将会从清晰治疗边界、指明自我状态的两极分化及解释原始性防御的治疗模式中获益良多,应鼓励他们参与治疗问题的解决。应有效地抑制来访者退行并促进其个体化进程。治疗师应通过促进双方理解来建立治疗联盟,并重视自身反移情中的宝贵信息。 最后,以纵横坐标来图示性格结构,形象地说明了人格在发育和类别两个维度上的相互关联。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人格诊断名称实际上是个体惯用防御方式的简称。 成人防御:个体在体验周围环境时整体的、自然的、适应性的方式。 原始性防御具有与个体前语言发育阶段有关的两点特征: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的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 例如,否认被视作比压抑更加原始,因为但凡被压抑的事物,至少得先被个体意识到,然后才能被推入潜意识;而否认则是个即刻反应,缺乏思考过程。当自身之外的客观创伤突然降临时,自动把愿望认作事实-“这不可能”。而压抑则是“这是事实,但我得忘掉它,不然太痛苦”。 同样,人们运用“分裂”(splitting)的防御机制时,会将体验绝对地分为或好或坏两种,无法容忍困惑或矛盾。当儿童感到舒适满足时,会将母亲知觉为“好妈妈”,而感到挫折烦恼时,又会将母亲知觉为“坏妈妈”。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形成于儿童发展出多维统一的客体之前,因此我们将这样的防御称之为原始性防御机制。在婴儿认知发育到一定程度才能整合两种情境中的母亲的形象,在这之前,好和坏的认知有可能是统一的,也有可能是分离的。 相比之下,合理化防御就相对成熟,因为它需要成熟的言语和思维技能,即个体必须与现实更加协调,才能对自己的感受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部分防御机制有时会兼具原始或成熟的特性。例如,“理想化”可以使人虔诚地相信他人是完美的,也可以表现为一种隐忍而节制的态度,认为他人尽管有缺陷,但依然可爱且值得赞赏。“退缩”则既可指为符合心理需要而脱离现实,也能指应对巨大压力时的权宜之计。鉴于本章主要介绍原始性防御,我将涉及伴有成熟特性的原始防御机制时,用“极端”一词加以标明。 所谓原始性防御,即婴儿本能地感知世界的方式。其实无论有没有明显的病理特征,我们都会用这样的方式体验生活;我们会使用否认、分裂,也会力求全知全能。只有当我们缺乏更多成熟的心理技能,或只是僵化地依赖某种原始防御时,才会导致不良后果。即便成熟的防御有许多优点,但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习惯于利用原始性防御来抵御痛苦,来躲避复杂而残酷的现实。原始性防御并非洪水猛兽,缺乏成熟的防御机制才是真正导致边缘型或精神病性特征的元凶。 极端退缩
婴儿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进入睡眠便可解脱。 成年人的退缩常见于社会或人际情境,用沉溺于内心的幻想来替代与他人交往时的压力;习惯性使用药物来改变意识状态 分裂型人格正是长期依赖退缩性防御而产生的恶果。 否认
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 否认是所有人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反应;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啊,不可能吧!” 这源自儿童自我中心式的原始反应,这些前逻辑信念令儿童掌握了这样一个经验:“如果我不承认,这事就没有发生”。 将否认作为基础防御的人坚信所有事物都会朝向好的方面发展。 若某人伤感而又不被允许哭泣,那么最好否认自己的悲痛。 在危急关头否认自己身处绝境,有时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否认可以激发个体的现实效能,甚至英雄举动。战场上常有这样的传奇-英雄临危不惧,从而虎口脱险。 其实在许多成熟的防御机制的应用中也可以看到否认的影子。例如,我们在劝慰别人的时候常说:拒绝你的人其实是喜欢你的,只是可能还没做好承诺的准备。这种劝解中便包含了否认,我们实际在将他人的拒绝和托辞进行合理化。 反向形成机制也与否认有关,在这一防御过程中,情绪颠倒反转(如,由恨转爱),构成了一种更特别、更复杂的否认,人们不再简单地拒绝感受某种情感,而是与之针锋相对。 否认防御机制的典型病理例证便是躁狂现象。个体在躁狂状态下会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否认自己的躯体限制、睡眠需求、财政危机、个人弱点,甚至即将来到的死亡威胁。 若说抑郁是将痛苦无限放大,那么躁狂便是将事实看得无足轻重。 分析师会将主要应用否认作为防御的人群归为“轻躁狂”(hypomanic,用以区别重度躁狂)。 全能控制
在新生儿的眼中,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认为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相同的。 尚没有发育出完善的现实检验能力的新生儿认为,外界事物源于自己的内在,即:如果他们感到寒冷,而养育者也恰好读懂了他们的意思,并及时给予温暖,那么前语言阶段的婴儿便会认为自己具备控制外界的力量,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温暖。 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周围环境、具有自主能力,是个体自尊的关键。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婴儿期的不切实际,但又是发育必然的全能幻想。 Sandor Ferenczi(1913):① 婴儿在原始性全能感时期,通常都会觉得自己具有掌控外界的幻想;② 当婴儿逐渐发育成熟,这一幻想会降低级别或转变为相信自己的养育者无所不能;③ 而发育成熟的儿童终将无奈地接受现实:全知全能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 长大成人的前提是意识到人的局限性,颠覆婴儿期的体验。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Sandor Ferenczi:婴儿早期对自我的全能幻想会逐渐被养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这一观点如今依然很有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确实强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有危险。 这样,成年后,我们就很难回忆起当年的惊恐、疾病和伤害袭来时的脆弱,甚至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恐惧(C.Brenner,1982)。帮助我们抵挡这些难以忍受的恐惧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当时即相信那些无比仁慈且能力超群的权威正在掌控全局。(实际上,我们大都希望相信:掌控国家的人比普通平民更加睿智而强大,这种信念在我们身陷囹圄时尤其强烈,虽然事实一再证明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 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要条件(Bergmann,1987)。然而随着个体逐渐发育长大,将童年时的依恋对象逐渐去理想化,也是分离一个体化的必要程序。 有些人似乎不愿改变自婴儿期沿袭的理想化倾向,这说明个体用原始的心理结构孤注一掷地对抗内在的恐惧,不断确认自己的依恋客体是全知全能的,并通过自己与理性客体的心灵合一来确保安全无虞。 理想化还能有助于摆脱羞耻,使自我的缺陷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补救。 理想化破灭,带来失望感,原始性贬低 自恋型来访者起初会对治疗师抬举奉承,认为治疗师是神奇的高人,等到幻想破灭,即贬低治疗师为平庸之辈。这种落差使自恋型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关系岌岌可危,无论先前的咨访关系多么融洽,瞬间会变得危机四伏。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投射、内摄——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共同点:区分内心主观与外界客观之间的模糊不清。如前文所述,发育正常的婴儿在能够辨别体验来自内部还是外界之前,曾经有过“我”与“世界”等同的心理感受。生了疝气的婴儿很可能只体验到“我痛!”而非“我肚子里很痛。”他们尚不能区分来自体内的疼痛(疝气)和外界刺激(尿布裹得太紧)导致不适的不同。这种难以鉴别的状况会逐渐衍生出婴儿的防御功能,我们称之为投射和内摄。 投射性认同:投射+内摄 投射:内部心理过程被个体误认为来自外部。【想害人的时候,觉得身边的人都想害自己】 ——好处:良性的、成熟的投射都可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人们的直觉(即非语言同步性跳跃(leaps of nonverbal synchronicity)、与他人心灵相通时的高峰体验,都包含将自我投射至他人的过程,这种投射也会引起双方强烈的情绪反应。如,陷入爱河的人都十分善于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方式洞察伴侣的内心。 ——坏处: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误解和人际冲突。若投射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或被投射的内容是自我的消极和不能接受的部分,那么人际适应困难便会接踵而至。被投射对象会因为被误解而恼怒不已,感觉受到批判、嫉妒或虐待(这些态度多半是由于与投射者的自我相左,因此归咎于被投射者)。个体如果惯用投射来应对环境,并惯于失口否认并抵赖,那么多半具有偏执型性格。 内摄: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父母认为子女行为要完美,子女自己也认为自己要完美】 ——好处:通过内摄可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幼儿会惟妙惟肖地仿效生活中重要客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许多学者对这一微妙而神秘的过程用镜像神经元和其他大脑机制进行解释。远在婴儿能够有意识地模仿双亲之前,他们似乎已经用某种原始的方式“融合”了父母。 ——坏处:会像投射一样产生高度的破坏性。病理性内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与“攻击者认同”(A.Freud,1936)。在恐惧或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我不是无助的受害者,我才是施暴的强者”这种潜意识的愿望是形成这种防御机制的基础。这种病理性内摄可见于多种疾病状态,但是在施虐、暴虐及冲动控制障碍者中更为常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存在关联(Blatt,1974,2004)。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在内心将依恋对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我是TOM的儿子,Mary的丈夫,Sue的父亲,Dan的朋友”等)。如果我们因为死亡、分离或拒绝而丧失心中依恋的对象,那么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自我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生活仿佛毫无意义。当然我们可以故作坚强,反复质问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才会让亲爱的人离我而去。这种自我谴责和自我拷问能使我们心中的依恋对象显得栩栩如生。如果缺乏哀伤过程,潜意识的自责会始终萦绕心头。 弗洛伊德(1917a)精辟地将哀伤看作是个体用一段时间来接受丧失的过程,是与“匍匐在自我身上的客体的灵魂逐渐分离”(p.249)。如果一个人在丧失所爱对象之后,不能随时间的流逝逐渐与其内摄映象成功分离,又因为悲痛而无法自拔,那么将持续感觉到被贬低、无价值、遭遗弃和被剥夺。 投射性认同 Ogden(1982):在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中,不仅来访者会根据既往的客体关系而扭曲地看待治疗师,后者因受到压力,也会不由自主地应用与来访者的幻想相契合的方式来体验自我。换言之,来访者在投射的同时,也会驱使被投射者的言行与之相似,仿佛被投射者也使用了内摄。 自我的分裂
自我的分裂(spliting of the ego)是形成于前语言时期的重要的人际过程,此时婴儿经历着与养育者之间“好”和“坏”的互动关系,但尚不能理解养育者同时具备好与坏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2岁左右的幼儿身上观察到,他们通过把事物评价为“好”或“坏”来厘清自己的认知。这一倾向连同对大与小的辨别(如,区分成人与儿童),都是人类形成认知的基础。 个体在发展出客体统一性之前,很难容忍客体的矛盾性。因为矛盾性意味着对同一客体的互相对立的感受。因此,幼儿会顺遂自己单向的观念,对某一客体要么保持友好、要么保持敌意。 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胁时,也会不自觉地求助于分裂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复杂体验。政治学家宣称,所有处于逆境的团体都会奋力营造出一个形象鲜明的假想敌,从而迫使对方不得不应战。 在临床上,当来访者表现出绝对的态度,且认为其对立面(多数人所认可的矛盾对立面)根本不存在时,我们称之为分裂状态。 例如,一位边缘型女性来访者认为自己的治疗师是无懈可击的好人,与她的工作单位中的冷漠、敌对、愚蠢的领导截然相反。再或者治疗师会突然成为发泄愤怒的靶子,只因来访者将他们视作邪恶、怠慢或无能的化身,而一周前,来访者还视治疗师为完美无缺。 此时,即便指出这种前后表现的矛盾性,他们仍会觉得理所当然而不改初衷。 躯体化
若儿童未能在养育者的帮助下逐渐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可能倾向于用躯体形式(生病)或行动来替代语言。 分析师们认为,躯体化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 幼年时我们遇到外界刺激会引起自然的躯体反应,这种自然反应多半仍会保留在我们的体内。如,羞愧即脸红、战斗一逃跑反应等。创伤袭来,激素分泌,引起一系列反应。消化、循环、免疫、内分泌、皮肤、呼吸和心脏-在情绪压力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 而个体的成熟,即体现于个体能使用语言描述体验,而逐渐取代躯体自然反应。 付诸行动(行动化)
付诸行动(acting out):个体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不自觉的行为来演示的过程 一位有着严苛母亲的女教师,因母女关系紧张和对亲密关系既惧怕又渴望而前来就诊。治疗几周后,她便与一个名为Nancy的女同事发生了性关系。我猜她可能是在治疗中渐渐产生了亲近我的愿望,潜意识中认为我会(像她母亲一样)蔑视她的渴望,因此选择了一个与我同名的人,通过将内心的渴望和恐惧付诸行动,来抵制自己潜意识中向亲近者攻击的冲动。 “付诸行动”或“行动化”可见于任何反映来访者移情态度的行为。这些移情可能来自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无法用语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这种付诸行动也可指治疗内外借助行为表达的、抵制潜意识冲动的任何情感态度。 性欲化(本能化)
性欲化(sexualization)通常以付诸行动的方式表现,但有时并不伴有付诸行动 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防御方式:用于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或回避死亡恐惧。人们可能会经由潜意识,将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换为性兴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性欲化。 性冲动是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依据。儿童从被抛弃、虐待或其他灾难中体会到死亡的恐惧,而将创伤体验转化为充满力量的感受,可使儿童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因此,许多儿童会用手淫来降低自己的焦虑。通过对性取向异常的个体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通常在婴儿期有过严重创伤,并最终形成了将这种创伤自发地性欲化。 例如,Stoller(如,1975)曾治疗过性受虐者,对于他们,痛苦是满足性欲的条件之一,他们多数在儿童期遭受过侵害性伤害或有过痛苦的医疗体验。施/受虐倾向的另一个极端,是暴力的性欲化-强奸。 性欲化也常作为应对方式来调节生活的烦恼,但在性欲化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如女性更多倾向于性依赖,男性则偏向性攻击。有人将金钱性欲化,有人将脏话性欲化,还有人将权利性欲化,不一而足。我们很多时候还会将学习知识性欲化;至少从苏格拉底时代起,人们便发现才华横溢的教师容易激起人们的性欲。这种对权威产生性欲望的现象或许能够解释为何政要名人拥有大量的性崇拜者,以及为何性腐败和性丑闻在权贵人士中如影随形。 相对弱势的群体出于敏感,容易将自己的嫉妒、敌意和担心遭受不公的恐惧,表达为带有性的色彩。他们会借助自己性欲化的幻想,以弥补自己相对比较缺乏的权势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护那些依赖他人的弱势方的原因(如雇员之于雇主、学生之于教师、士兵之于军营、来访者之于治疗师等)。生活中不仅他人的权势可能会使我们气馁,我们自己性欲化的防御也可能使这种气馁雪上加霜。 如果有人抚摸我的头发能够唤起我的性欲(即便我产生性欲的原因是童年期对母亲撕扯我的头发而产生的性欲化防御),且我的性伴侣也正好喜欢用手在我的发间摩挲,那我就无须接受心理治疗。但如果我是因害怕遭受异性的虐待而产生性欲化防御,反复与暴力男性发生情感纠葛,那么最好尽快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正如其他防御一样,只有了解性欲化的内容和后果,我们才能判断这种防御(对于该个体或他人)是否是合理适应、属于日常小节还是病态反应。 极端解离
灵魂出窍——面对创伤的“正常”反应 当面对超乎能力范围的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惧时,人们可能都会以解离的方式应对。 我们常常听说,在危急的战场、命悬一线的灾难以及生死攸关的抢救中,英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那些童年时期曾反复遭受虐待的个体,更是会习惯性地以解离来应对刺激。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六章 次级防御过程
压抑
压抑(repression):本质是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 根据早期驱力理论的观点,即本能冲动和情感会渴求释放,但同时被某种力量所抑制。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本质上不过是回避,可使人从意识上远离烦恼”。 如果内在心理或外部刺激令人烦恼或无所适从,那么就会被压抑进入潜意识。 这一过程适用于所有心理成分,包括情绪体验及相关的幻想和愿望。 退行
退行(regression):孩子因疲劳或饥饿而退至早年的幼稚行为习惯。 比如哀怨是所有人遭受挫折后的正常反应。 Mahler 将分离一个体化进程中的“和解阶段”视作儿童2岁末时的普遍特征,蹒跚学步的孩童一会儿逃离母亲,一会儿又跑回母亲,躲在裙后。 人类能力无论如何发展壮大,仍会时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领域。 有些疑病症患者会不顾治疗师的劝阻,反复唠叨与治疗无关的身体疾病。他们正是以这种退行至病人角色的原始方式来应对来自生活的不快。他们前来寻求治疗师的帮助,但同时会自动筑起一道坚固的心墙作为防御,以保持他们一直以来被当作受宠小孩的习惯身份。他们会担心治疗师怀疑他们诈病而不厌其烦地证实自己的病痛。 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应对焦虑和痛苦——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 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医治病患;将军如果瞻前顾后,就难以制定决胜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绝情绪化,也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 许多当代分析师将隔离视作解离的一种亚型,但坚守传统自我心理学的分析师将它作为原始的“理性防御”,作为诸如理智化、合理化、道德化等防御机制的基本单元。 这些防御机制的共同特征是:将由情境、观念或事件引发的个人情愫压抑进入潜意识。 若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视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型人格结构。 理智化
理智化防御所需要的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绪中保持理性,并能在确认情感获得妥善处理之前,保证思维持续有效地运行。 如果个体不能脱离防御的桎梏,对情绪持排斥态度,那么即便他表现得富有情感,人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作态。习惯以理智化应对生活的个体,对性、幽默、娱乐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合理化
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认为欲念合情合理——认为失败只是增长了经验 道德化
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与责任有关的理由——把欲念看作符合道德和责任——认为失败能够塑造品格 间隔化
间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与情感隔离有些类似,但比后者更加原始;它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双标】 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互相割裂,而间隔化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间隔化的个体会同时拥有两种以上的观点、态度或行为,尽管这些态度和观点无论本质还是现象都相互冲突,但个体却浑然不晓。在旁观者看来,间隔化和伪装几乎难分仲伯。 日常生活中也有间隔化,比如我们偶尔会因为自己两种相对立的态度而自责:既声称自己信奉“乐善好施”,但又争抢出人头地;或一边赞同畅所欲言,一边自己又守口如瓶;再或反对歧视但同时大讲种族笑话。 抵消
正如道德化被视作比分裂更为高级的防御形式,抵消(undoing)也可被看做为全能控制防御的必然结果。 “抵消”: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丈夫或妻子买礼物给对方,试图补偿昨夜脾气暴戾带来的内疚。如果行为的动机存在于意识层面,理论上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抵消,而如果个体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疚情感,自然也未能意识到想要补偿的愿望,那么此时可称作抵消。 抵消也出现在许多宗教行为之中。以行动和理念来努力赎罪,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当儿童逐渐对死亡有所理解,就会自然出现大量含有抵消理念的奇特仪式行为。比如小孩子会避免踩到人行道板块的缝隙,以避免踩伤妈妈的后背(一首德国儿歌,大意是“踩啊踩,踩到妈妈的背上去”),从精神分析角度理解,这其实是儿童对潜意识中希望母亲死去的愿望的抵消,随着对死亡理解的逐渐成熟,这些恐惧才会逐渐消退。 抵消行为的背后也隐含着全能幻想,即自身的敌意感受十分危险,只要心有所想便事有所成。 攻击自身
Anna Freud(1936)提出“攻击自 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个体把对外部客体的负性情感或态度转而施加到自己身上。 如果某人对领导不满,而领导又很难开门纳谏,那么他会将批评转向自己,以化解焦虑。对于儿童来说,生长环境造成他们对养育者的绝对依赖,如果养育者十分苛刻、严厉,为避免来自无法依赖的养育者的惩罚,他们会采用攻击自身这种防御机制(Fairbair,1954)。 自我攻击固然令人难受,但把无力回天的事实认作为自己的过失,能有助于个体在情感危机中的幸存。【获得一种掌控感】 我有一位来访者,在她的成长经历中,母亲时常要自杀,父亲反复无常且自我中心。整个家庭摇摇欲坠,难以维续:在她的记忆中,父母曾因付不起房租而被扫地出门。因此她常想,如果自己能表现得更好些,或许父母会给她更多的关爱和保护。这种在童年期形成的坚定信念,令她每当置身于困境时,都会不断自责,而不去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经过数年的治疗,她才从情感上接受自己早已不再是不良家庭中的柔弱女孩,不再用攻击自身来处理所面临的困境。 置换
“置换”:将驱力、情感、关注或行为从初始目标客体转向其他客体,因为若将其施加于前者,将引发焦虑。 关于置换的经典的画面:男主角在受到上司的训斥后,回家对妻子发脾气,接着,妻子斥责孩子,而孩子气愤地一脚踢向宠物狗。 Murray Bowen(如,1993)等家庭治疗师所强调的“三角关系”(triangulation)正是一种置换现象。我注意到夫妻之间如有一方不忠,另一方通常不是将怒火直接指向伴侣,而是转移到“第三者”身上。那些对“破坏家庭者”的口诛笔伐,其实暗示出轨的伴侣是被勾引的受害者,如果矛头直指不忠的伴侣,将使本来岌岌可危的夫妻关系更加危在旦夕。 性欲同样可被置换;恋物癖就可被理解为将性欲从性器官转移到潜意识的相关领域,比如双足甚至鞋子。如果既往经历让人感到阴道是危险的,他便会用与女性相关的物品来加以替代。 焦虑本身也可置换,弗洛伊德那位著名的来访者“狼人”因担心鼻子疾患而接受了Ruth Mack Brunswick的治疗,才发现他担心鼻子其实是担心阴茎遭到阉割而进行的置换(Gardiner,1971)。当人们置换焦虑时,把紧张刺激源转移至象征着恐怖的特定物体时,便可称作恐怖症(Nemiah,1973)。例如,害怕蜘蛛,是人们潜意识地对母性的恐惧;或者害怕刀具,是潜意识的阉割恐惧。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正/负性情绪的相互转换——否认情感的矛盾性——例如,由恨转爱、崇拜变蔑视或妒忌变吸引 一个三四岁的幼儿,如果有弟/妹出生,他们便已拥有足够的自我力量将愤怒与嫉羡转化为有意识的爱,并将这种爱投注在新生儿身上。反向形成中常常会夹杂着内心隐情的“渗漏”,令旁人能够觉察到个体的意识行为似乎有些虚假或过分。比如家人对小女孩的宠爱被刚出生的弟弟所取代,她会很有意思地表现得“爱死了宝宝”:她时常过分用力地拥抱弟弟,危险地摇晃,吵闹地歌唱,等等。 许多兄长也曾对年幼的手足狠搂猛掐,直至听到尖叫才罢手;或者送他们整蛊玩具-冠以爱的名义。 反转
自编自演心理剧本,并将主角与配角颠倒逆转。 例如,个体羞于接受或不能承受他人对自己的照顾,便会去悉心照料他人来间接证明自己的独立,并在潜意识层面认同被照料者的感激之情。 一旦儿童发育至能够利用玩偶或影视人物玩耍时,便已具备反转的能力。 反转的优势之一在于个体能够随意调动互动中的力量,从而使自己成为主动发起而非被动接受的角色。控制-支配理论学派的学者将之称为“反客为主的转换”(Slberschatz,2005)。 这种反转防御具有积极意义的时候,会得到颇具建设性的结果;当具有消极意义时,则会起到破坏性作用。例如,兄弟会成员入会时曾遭受捉弄或虐待,他们会将自己当时的羞辱体验转化为对新人入会时的主动出击,从而由受害者反转为加害者。【让他人体验自己的痛苦?】 认同
认同(identification):对他人或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认同,是一种有益无害、且与防御无关的能力。 如今已经证实,有些认同的确极少包含防御成分(例如,被社会学习理论取向的心理学家称为“模仿”的那一类认同,或是如今被我们归因于镜像神经元作用的认同),但精神分析派别的学者们一直坚持认为,多数认同的动机仍在于规避焦虑、忧伤、羞耻或其他痛苦的情感;或是修复岌岌可危的自我统一性和自尊感。 弗洛伊德(1923)在对自己提出的“依附性”认同与“攻击者认同”进行区分时,首次发现了非防御性认同与防御性认同之间的差异。 “依附性”认同:单纯地想成为和被仿效者一样的人(“妈妈既慷慨又慈祥,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攻击者认同:同样出于自然,但却是受被仿效者的权势威胁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我害怕妈妈因为我不乖而惩罚我;如果我成为她,就可以拥有她的力量,不用怕她”)。 弗洛伊德认为,不少认同行为其实同时包含了两种成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而模仿恐惧的客体。 分析师使用“认同”一词时,意在形容一种成熟、刻意,但多少带有潜意识的希望成为某人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发育包含一系列由婴儿期的内摄(或“吸纳”,成为他人)至更为隐晦、精确、主观地吸收他人性格特征的过程。 弗洛伊德最广为人知的防御性认同范例当属恋母情结。幼儿达到一定年龄(通常是3岁左右),内心想要独占母亲的愿望被父亲拥有母亲的全部这一残酷的现实所摧毁。他担心,强大的父亲会因为他有攻击父亲的愿望而寻求报复,从而伤害自己。因此,儿童会用认同父亲来缓解这种幻想所带来的焦虑(“也许我除不掉爸爸,反正我也挺爱他,并非真想害他,再说,我也不一定能完全得到妈妈,但我可以成为像爸爸那样的男人,这样长大后就能够找到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幻想司空见惯,是攻击者认同的原型-是与想象的攻击者认同。 升华
升华(sublimation):当原始欲望和道德约束之间产生冲突时,升华可催生富有创造性、健康的、易于被社会接受的良好防御行为。 弗洛伊德起初认定升华为:有社会价值地释放生物冲动(包括吮吸、撕咬、排便、打斗、性交、窥探和被窥视、忍受疼痛、护犊等欲望)。 比如将施虐欲望升华为疗伤的医生;将表演欲望升华为剧作的艺术家;将攻击冲动升华为辩护的律师。依据弗氏的理论,本能驱力在个体早年经历的影响下不断改变;有些驱力或冲突会推动个体朝向卓越,创造性地参与有益的活动。 它既能释放相关的冲动,又无须过度耗费能量用于改变冲动的形式(如反向形成),或调动力量与之对抗(如否认,压抑)。 通过升华释放能量是对个体有益的:它有助于人类保持机能的稳定状态。 幽默
升华的亚型 总评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性格组织的类型
引言
介绍人格类型时,大体从与客体相关度较低的人格开始,直到对治疗师产生强烈依恋(这种强烈依恋造成许多问题)的人格。 在描述每种人格时,我会涉及如下内容:(1)驱力、情感和气质;(2)适应性和防御性自我功能;(3)早期关系的内化过程对人格发育的影响,及其目前在人际关系中的反映;(4)自我体验,包括个体有意和无意识的自我体验,及其自尊的基础;(5)对自我、他人及与他人互动模式的内部表征,以及这些内部表征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影响;(6)治疗;(7)鉴别诊断。 章节组织的思路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人格改变的限制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具有攻击性 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用来操纵他人。 精神变态个体管理情感的能力普遍较差,其感受愉悦的阈限值也高于平均水平(Kernberg,2005)。多数人都能从美妙的乐曲、缠绵的性爱、自然的美景、机智的玩笑或是工作的胜任来获得情感的满足,但他们需要更加激烈而震撼的体验,才能感受自身的存在。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主要防御机制 ① 全能控制:深思熟虑且自我协调地操纵他人,满足自恋 ② 投射性认同:不能或者不情愿用语言表达情感,因此获得别人理解的唯一方式,便是激起他人身上,与自己相同的情感 ③ 解离:忘记自己的恶行,逃避责任,很少自责 ④ 付诸行动:反社会人格患者,一方面生性冲动,另一方面难以体会控制冲动后的自尊感受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反社会性人格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不安和混乱。 教条式的严厉管教夹杂着过分的纵容和忽视,形成了令人迷惑不堪的生长经历。尤其在暴力型精神变态个体的童年经历中,很难发现恒定一致的爱怜和保护。他们经常有个软弱、抑郁的母亲和暴躁、残酷的父亲,或者家庭成员有酗酒或其他成瘾行为。这样的家庭中,充满动荡、分离和丧失。生活在这种风雨飘摇、胆战心惊环境下的个体,本该发育形成的早期自我全能感和后期相信全能他人会保护自己的那种自信,将难以形成。儿童若在这一发育阶段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将不遗余力地用尽余生去确认自己的全知全能。 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将情绪视作软弱无力的象征。或许童年经历中无人鼓励他们将情绪外化。 因此他们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在体验的动机,也缺乏通过对话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 言语在他们家庭中常被用于控制他人。养育者对儿童的情绪缺乏回应也会加剧情感表达的受阻:精神变态个体的童年通常不乏物质的满足,但多有情感的剥夺。 我的一位反社会性来访者,每当她烦躁不安时,父母都会赠予她贵重的礼物(如立体音响或小轿车),却从未理会过她的情绪,或是倾听她的感受。父母这种“慷慨”极具破坏性。就拿我的这位来访者来说,她从来都无法清楚地阐述什么是怅然若失的内在感觉。 依恋&内化的失败 反社会性个体似乎很少产生心理上的依恋,也很少合并好的客体或是认同养育者。他们很难体会爱与被爱,相反,他们会认同自己内部原始的“自体客体”("stranger selfobject",Grotstein,1982)。Meloy(1988)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天生缺乏对原始父母形象的深层潜意识认同,最终难以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形成意象和指导性的认同”。 领养了孤儿的父母都会知道,孩子若来自穷困潦倒或充斥忽视/虐待的环境,通常会具有依恋障碍,无论之后对他们照料得多么尽心,他们仍表现出缺乏爱的能力。这类儿童常呈现混乱型依恋,明显缺乏内化的、条理分明的依恋策略,这种情况下,儿童依恋的客体变成恐惧或愤怒的来源,孩子会出现依恋一攻击的矛盾行为,如笑着咬妈妈。 精神变态的自体
从小就被视作问题儿童的潜在精神变态患者,很难通过养育者的常规渠道的爱和赞赏而获得自尊。当外部客体难以作为产生自尊的来源,那么,内部自我便成为唯一能够投注感情的对象。 而个体的自我表征常常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状态之间不断切换。 因而精神变态个体常会以攻击行为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感受或减少痛苦和恢复自信。 连环杀手David Berkowitz(“山姆之子”)正是在知晓生母原来是个妓女之后,开始了杀戮之旅(Abrahamsen,1985)。一位被领养的孤儿将其自尊与幻想维系于身份高贵的“亲生”母亲,因此在幻想破灭之后顿生攻击恶意。 任何脱离现实的自命不凡者,都可能试图通过暴力来维持自尊。 原始性嫉妒(envy):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Klein,1957)——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现实世界是不公允的,便无法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在生活中追逐目标失败后转为对目标的诋毁,是所有反社会性个体的共同特征;其中处于谱系一端的精神变态状态的个体甚至会摧毁吸引到他的事物。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精神变态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基调是他们人格中掠夺倾向的一种投射,即他们会假设治疗师试图利用患者来满足私欲。 反社会性来访者由于极少具有关爱和同情的体验,因此非但无法理解治疗师热忱、善意的一面,反而会疑惑地搜寻治疗师行为背后“阴谋诡计”的蛛丝马迹。 而如果他们认为可以利用治疗师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向法官或假释官递交有利的报告),便会竭力展现魅力,以至于很容易使缺乏经验的治疗师遭受蒙蔽。 来访者针对治疗师的投射以及随之而起的对治疗师的攻击或利用,常常使治疗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震惊,以及努力维持自己竭力帮助来访者的初衷。 涉世未深的治疗师可能会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当这种尝试失败,继之会对精神变态来访者产生敌意、蔑视和道德上的疏离。 但奇怪的是,治疗师这种缺乏共情的感受,会被精神变态患者理解成是对自己行为的共情反应。因为这类来访者没有能力领会治疗师的感受,治疗师也很难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治疗师将敌意直指来访者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但似乎无须忧虑,对这类来访者来说,憎恨也算是一种依恋表现(Boilas,1987)。 如果治疗师能够识别和承受内心的憎恨,尽管并不愉快但却十分有利于产生共情,借此体会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精神变态人格:强烈渴求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操纵他人、“战胜”他人的感受。 我总结了反社会行为的素质倾向,也提到了可能暂时打破反社会性个体情感隔离特征的两种状态:暴怒和躁狂。 我对精神变态人格者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等防御进行了讨论; 这类患者的客体关系具有不稳定性、迎合性、情感误解、剥削利用及偶尔的暴虐行为; 其自我结构:用夸大来掩盖虚弱和嫉妒。 我还提到公认的非共情性移情和反移情反应,并强调治疗师持续的不容妥协性,以及治疗师不露声色的重要作用。 我对精神变态人格与偏执、解离、自恋及成瘾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八章 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全然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有何价值。因此我们努力经营生活,期待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受到赞扬会提升我们的自豪,反之则令人挫败。有些人过度忙于寻求“自恋的补给”(narcissistic supplies)或自尊的支撑,映衬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我们称之为自我沉溺。 “自恋型人格”和“病理性自恋”这类术语是用于形容这种比例失调的自我关注,而有别于人们对赞扬或批评的普遍态度。 自恋型个体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 自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Cooper,1984)。 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驱力:不明 情感:① 羞耻、② 嫉妒 ① 羞愧 自恋者的主观体验中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惧感。 内疚: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内疚很容易通过严苛父母或超我的内化而完成。 羞愧:一种被当做坏人或被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 内疚中潜伏着犯罪冲动,而羞愧则隐含无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 ② 嫉妒 如果我内心确信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又随时可能暴露,那么当我面对那些看起来踌躇满志的人,具备我所缺乏的特长的人,嫉妒之心会油然而生。 嫉妒也促使自恋型个体擅长对他人评头论足。 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对方的完美无缺,最好的方法即是竭力谴责、蔑视或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① 理想化+ ② 贬低 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贬低,反之亦然。 Kohut(1971)最先使用“浮夸的自体”(grandiose self,又译为“夸大的自体”)一词来描述自夸和优越感的个体。这种感觉体现出自恋者内部两极世界的一个极端。这种浮夸可以是一种内心感受,或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 自恋者对待现实事物的方法,通常以“排名”来衡量:谁是“最好”的医生?什么才是“最棒”的幼儿园?哪里才有“最严格”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现实的优劣已经完全被浮夸的功利所取代。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华而不实),要么将失败归咎天命(令人沮丧)。在治疗中,他们可能抱有自我协调的期待,认为治疗即是让自己更加完美,而对通过认识自我或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处理自我的矛盾毫无兴趣。 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这种对完美需求的防御表现也使他们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极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 有些自恋者终生实践着这种模式,将某人理想化,然后在发现其缺陷后一棒打死。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即是天性的自我攻击: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这种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尽善尽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这一策略注定失败,于是遭到鄙视的自体会再次浮现。 自恋者的关系模式
自体心理学家用“自我客体”(selfobjects,又译为“自体客体”)来形容用肯定、欣赏和支持来维护个体自尊的客体。这一客体可以是代表自我的外在客体,也可以是自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确立自尊,使内心更加强大。我们都不同程度地依赖自我客体。一旦失去,我们便会自尊低下,丧失生命的活力。但现实和道德却要求我们优先关心他人,超越自我客体的狭隘的利己性。 自恋者们对自我客体极端依赖,以至于其他人际联系都相形见拙,或遥不可及。 爱的能力的缺失。对于自恋者而言,自我价值极其重要,他人只是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被利用的对象。他人被视作自恋的延伸。因此,自恋者常常令家人和朋友十分费解:他们无休止地索取,却吝啬点滴的付出。 自恋性附庸(narcissistic appendages)可导致自恋的形成。自恋型来访者在儿童期有可能曾受到养育者的重视,那是因为儿童身上所附加的功能。例如,只有儿童成为某个特定角色的时候,才受到赞赏。 上述情况助长了Winnicott(1960a)提出的“虚假自体”(false self)的形成,即个体在学习被他人接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部分。 自恋者的教养环境与评头论足的家庭氛围相关。如果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对父母的自尊至关重要,那么孩子的努力一旦失利,必定招致非议和责难。这样的家庭很少用隐晦模糊的方式去暗示孩子不够优秀,常常是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有时与此相反,在一些自恋儿童的家庭也不乏过度的表扬和夸赞,这种氛围同样不利于现实自尊的发展。尽管充满正性评价,儿童仍然会感到时刻被人评头论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觉察到这种赞赏中的虚假。同时,还有可能发展出孩子虚假的胜任感,因此经常担心自已不够称职。 经历二战艰苦岁月的纽约知识分子们会向孩子们传达这种观点,如果他们不及时享乐,无异于浪费人生。如果人们曾因某些重大灾难(如战争或迫害)而无法自由选择生活,便很容易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由他们去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因此,饱受创伤的父母,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使孩子产生认同的困惑、模糊的羞耻感和空虚感。父母潜移默化的信息:“你和我不一样,你现在什么都有”是孩子困惑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能拥有一切,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不同时代的困扰。 自恋性自体
自恋型个体的自体体验:模糊的虚伪、羞耻、嫉妒、虚妄及自卑等感受;或是与之对应的相反体验: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和虚荣。 主要自我体验:浮夸性+虚无感(正如抑郁和躁狂) Kemberg(1975)将这些相对立的体验描述为自恋者内部的自体的两极状态:非此即彼。而 good enough 这样的整合性体验毫无立足之地。 有时,他们还会觉察自己的内心过于纤弱而难以承受压力。这种担心内部自体的感受常被转换成对躯体健康的关注;因此他们的常见症状有:疑病观念,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自恋性完美倾向会导致隐晦的回避表现,自恋型个体一旦觉察他人的不信任或对现实的不适应,便会产生主动回避。具体而言,自恋者会竭力否认懊悔和感激的态度。因为对失误的懊悔相当于承认自己的缺陷,而感激他人意味着表明自己的软弱。由于自恋者奢望自己是无欲无求的超人,因此常常担心承认依赖和内疚,将会暴露自己无法接受的真实。他们因此而缺乏真心诚意的道歉和发自肺腑的感谢;进而导致与他人的交往日趋紧张。 自恋型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自恋诊断的治疗应用
鉴别诊断
小结
为了维持可信和有价值的自体感觉而产生的补偿行为 我强调了羞愧和嫉妒的影响、理想化和贬低性防御,以及他们维持和修复自尊的人际关系模式。 我也讨论了自恋者特殊的自我客体移情,以及被治疗师视而不见的反移情。 我还提到治疗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来源于对自恋状况的新的理解,但我也承认现阶段精神分析领域对自恋的理解仍存在分歧,并且这些分歧也使许多治疗方法仍饱受争议。 最后,我将自恋性格分别与自恋反应、精神变态、内源性抑郁、强迫性人格及癔症心理进行了鉴别。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九章 分裂样人格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容易反应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 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 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 他们回避交往,从幻想中寻求满足,并排斥现实。 机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吃惊地缺乏防御。他们往往会天真地对许多事物展示出浓烈的真情,使亲朋好友不得要领或是感到畏惧。 分裂者常会疑惑,为什么生活如此艰难,人们却还一味自欺欺人、熟视无睹。分裂者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部分源于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情绪难以得到验证-因为这些心理现象别人完全无法理解。 而他们却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他人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所以分裂者无法对普通人经过自我防御后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分裂者因缺乏基本安全而感到焦虑。当他们不堪重负时就隐藏自己——有时真的离群索居,有时象征性地退缩回幻想之中。 “分裂样(schizoid)”这一术语暗含两方面的“分裂(split)”:自体与外界的分裂,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分析理论认为,分裂者的分裂体验,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解离(dissociative)”是形容分裂样心理的另一个术语,对这类心理较为熟悉的分析师,比如D.W.Winnicott,会经常用到]。 防御机制中的“分裂Splitting”是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或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两个对立面,这也是“分裂样”与分裂防御的异同之处。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样人格所特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 初级防御:投射、内摄、理想化、贬低……多半形成于自我和他人尚未完全区分开来的时期 次级防御:理智化 很少应用掩饰情感和感觉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或抑制;同样也很少使用以非好即坏(good-and-bad)为特征的防御方式,比如间隔化、道德化、抵消、反向形成及攻击自我。 一旦遇到压力,他们可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和内心情感的同时退缩。因此,尽管对他人传递来的情感能有明显的察觉,但仍显得迟钝、平淡或不合时宜。 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当属创造力。大多数真正的原创艺术家都有着强烈的分裂倾向——这一点几乎不容置疑。只有超凡脱俗,才可能独具慧眼。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理论革新,或精神拓荒,而程度较重的分裂者则犹处炼狱,个人的潜能被恐惧和疏远抢先攫取。因此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包括亲近一疏远、爱恋一恐惧。 依恋矛盾:渴求亲密,但害怕被吞没;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他们不愿冒险失去客体,也不愿失去自我,因此,无法与人交往,又不能忍受孤寂。 叔本华那个著名的“寒夜中的豪猪”寓言(Luepnitz,2002)足以贴切地形容分裂者的困境:当它们彼此靠近想要取暖时,便会刺痛对方;难以忍受疼痛而彼此分离,又不得不饱受寒冷之苦。 这种冲突表现在生活中,可能先是热烈而短暂的关系,然后以长久回避而告终。 A.Robbins(1988)将上述动力学现象概括为,“请靠近我,来慰藉我的孤独,但请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p.398)。 从两性关系来看,尽管分裂者性功能正常,也能够享受快感,但仍明显存在性冷淡。他人越是亲近,他们越是担心纠缠。许多女性都曾爱上热情奔放的音乐家,怎料对方却将一腔情欲尽数献给了心爱的乐曲。同样,有些分裂者一心追求高不可攀的伴侣,反而将唾手可得的对象搁置一边。他们的配偶也时常抱怨他们在做爱时呆板无趣或心不在焉。 分裂样人格与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存在许多重叠(Wallin,2007)。那些被依恋研究者认作为“回避”或“冷漠”的婴儿,在Ainsworth的陌生人情境实验中无论母亲是否在场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尽管这些婴儿表现得若无其事,但与母亲分离时他们的心率有所增加,糖皮质激素(应激激素)水平有所上升。Ainsworth及其同事(1978)发现这些儿童的母亲其实也会拒绝孩子的依赖需求。Grossmann(1991)还注意到这些母亲对孩子的悲伤也缺乏回应。Main和Weston(1982)认为回避型依恋儿童的母亲不仅粗暴无理、情感缺乏,同时也嫌恶与孩子的身体接触。 忽视孩子需求的父母,可能会养育出自我满足、回避他人的孩子(Doidge,2001;Fairbairn,1940)。我们认为,这些早年遭受过隔离和忽视的个体出于无奈,会避免与人亲近,并根据自己的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 还有一种养育方式与前文所述的关系类型完全相反,但同样对儿童形成人格的过程造成影响。即父母对孩子过度紧密、期望过高或过度卷入(Winnicott,1965)。比如分裂样男孩与令人窒息的母亲 分裂样自体
分裂样人格的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毫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分裂者的自体永远和他人保持距离。 疏离、冷漠、傲慢——这种卓尔不群的优越感,可能源于逃避他人控制或侵扰的态度 反叛:跨文化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普遍存在“极度抵制”,不惜违反一切最为庄严神圣的习俗和规则。因此,若在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尼日利亚,他们会破坏教规;而在日本,他们会攻击家庭成员。 要理解这些明显有意的寻衅挑战行为,我们可以假设分裂者是在不遗余力地攻击社会的规定俗成,以此逃避心理的被控制和个性的被湮没。 由此可知,对于分裂者而言,被湮没甚至比被抛弃更可怕。 在参具有分裂驱力的个体,通常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自我整合与自我表达的优劣。 精神变态个体苦苦追求个人能力,自恋者寻求外界仰慕。而分裂者渴望得到的肯定,是对自己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这种肯定还必须来自内心,而非外在。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努力一丝不苟,因此常常激起内心严厉的自我批评。由于这种追求确实非常极端,因此常常导致分裂者曲高和寡,他们的意志消沉也在所难免。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分裂样人格的个体通过避免与他人亲近来防止被吞噬,通过遁入内心幻想来维持安全感。 当亲密和疏离产生冲突,分裂者会选择后者而承受孤寂,亲密将不可避免地招致过度刺激,从而危及自体。导致分裂倾向的先天原因可能包括自体的过度敏感或易受影响(hyperpermeability)。分裂者除了像孤独症患者那样容易退至幻想世界,还会借用其他的“原始性”防御方式,但同时也具有令人生羡的真诚和创造力。 儿童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就是剥夺和侵入并存,可能会导致分裂者的接近-逃离模式。 成年后,分裂者的人际交往会受上述倾向的影响。我还论述了移情和反移情现象,包括治疗师进入来访者内心的困难;治疗师被唤起的、与来访者相同的脆弱感或浮夸的自傲感;以及不自觉地与来访者共谋,共同疏离他人。 治疗师应尽可能地自我觉察,培植耐心,保持真诚,并“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人格。 最后,我强调应该准确评估来访者在分裂谱系中所处的准确位置,以及对分裂样人格与强迫性人格的鉴别。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章 偏执型人格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型人格:习惯性地使用否认和投射的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而且,这种投射过程伴随有意识的狂妄自大。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重度偏执的个体由于认为痛苦源自外部环境,因此常常不会攻击自己,而是把攻击指向他人。 许多偏执者脾气暴戾,我们据此推测偏执者的高度攻击性和激惹性是与生俱来的特征。 可以假设,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更无法将它转化成积极的自我感受,此时养育者对淘气哭闹的孩子做出负面的回应,会强化婴幼儿对外界的不良印象。目前针对偏执者的气质的相关研究尚为数不多;Meissner(1978)的一项实验表明,偏执与婴儿期的“活跃”(active)症状(不服管教、适应困难、反应过激,以及负面情绪)存在相关,同时也与对刺激高度敏感导致的兴奋过度相互关联。 偏执状态总结为恐惧和羞耻的混合体。 即外表自命不凡的偏执者实际上内心饱受恐惧威胁,对身边的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长期以来,分析师一直将偏执者的恐惧感称作“毁灭焦虑”(annihilation anxiety);即害怕自己土崩瓦解、彻底摧毁或完全消亡。任何有过极度恐惧体验的人都会对此感同身受。 偏执者也和自恋者一样视羞耻为巨大威胁,但二者体验危险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傲慢的自恋者,若感到自己将被揭穿会羞愧难当,他们会竭尽全力粉饰外表,掩盖内心的自卑。但偏执者却对羞愧矢口否认,或将羞耻感投射出去,自鸣得意。把心理的能量都用来对付那些一心想要羞辱他们的人。自恋性格的个体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偏执人格的个体则揣测他人的恶意。偏执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太过专注估摸治疗师的心思,因而忽略聚焦自己的内部体验,使治疗寸步难行。 偏执者也有与自恋者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嫉妒心理。不同的是偏执者会用投射来处理嫉妒,偏执者需要应付高度的愤怒和紧张。那些带有妄想成分的嫉妒和怨恨令他们觉得暗无天日,因此不得不将这些态度直接投射出去(比如深信“别人会因为嫉妒而加害于我”);但这些嫉妒态度更多从属于对其他情感和冲动的否认和投射,比如一位偏执的丈夫会否认自己脑中常有的婚外情幻想,反而坚称妻子正受到其他男性的引诱。希望与同性亲近的潜意识欲望很容易引发这一类嫉妒-潜意识中会将这种欲望与同性性爱相混淆(Karon,1989),引起异性恋男士意识层面的恐慌,产生厌恶和否认。这种对同性的渴望如果趋近意识层面,会被投射成是妻子与男性的眉来眼去。 偏执者也背负深重的内疚,他们也像对待羞愧那样对之否认和投射。他们十分担心,一旦治疗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会对他们的罪恶与堕落感到震惊、排斥或惩罚他们。他们一直极力避免这种羞辱,将所有的罪恶感转变为来自外部的威胁。其实他们潜意识地渴望被揭穿,但却将对被揭穿的恐惧投射成揭穿他人的“真实”意图。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投射及对投射的否认占据着偏执者的大部分内心世界。 ① 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将自体中令人烦恼的部分投射出去,无论这样的投射何等荒谬,他们仍然坚信不疑。比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坚称自己那位同性恋助理下毒要害他,这其实是他自身的攻击冲动、对同性的渴望,以及幻想拥有权利的潜意识投射。由于这种投射性信念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实据,因此他更加确信自己是唯一明察秋毫的人。 ② 边缘型人格的个体现实检验能力尚存,因此边缘型偏执者会巧妙地激惹被投射对象,令对方看上去似乎正像投射的那样。这便是投射性认同:如果被投射的个体试图摆脱某种感受,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种感受顺理成章,因此,偏执者自然觉得对方必定就是这种感受。边缘型偏执者始终致力于让投射对象与自己的想象更为“匹配”。因此,一位竭力否认自己的憎恨与嫉妒的女性来访者会流露出敌对的态度,觉得治疗师一定是嫉妒她的成就;若治疗师的谈吐显现共情性态度,便是嫉妒、加害于她的铁证,这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会很快耗尽治疗师的耐心,开始对来访者产生怨恨,并嫉妒她能口无遮拦地为所欲为(Searles,1959),于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对来访者的攻击态度。这类特定状况下的治疗过程对于治疗师无疑是一种折磨,治疗师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也解释了许多精神卫生工作者都难以忍受边缘型偏执来访者的原因。 ③ 神经症性偏执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问题以自我不协调的方式投射出来。即来访者在投射时,自我会同时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在良好的咨访关系背景下,来访者的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思维的外化,认识自己的投射。在初始访谈中就描述自己偏执状态的来访者,多数属于这一偏执者普遍需要以投射来应对烦恼,这必然导致他们频繁地使用否认及作用相似的反向形成。我们每个人都使用投射,事实上普遍的投射倾向正是移情的基础,投射-移情的存在使得分析性治疗成为可能。但偏执者投射的目的是强烈地回避负性态度,这种态度使投射的过程是如此不同,使该过程充斥着全然否认的气息。 弗洛伊德(1911)将偏执(至少是精神病性偏执)解释为潜意识中的反向形成(“我不爱你;我恨你”)和投射(“我不恨你;是你恨我”)的连续运作。这种表述暗含了偏执者对体验爱意的恐惧,这很可能与偏执者早年的不良依恋关系有关。弗洛伊德还认为偏执中也包含着强烈的同性渴望,而且据我所知,任何形式的渴望对于偏执者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危险因素。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 偏执型儿童的养育者也时常给儿童树立“榜样”,儿童可以观察到父母身上多疑、责难的态度。尽管父母声称家人是唯一应该信任的对象,但儿童不难发现父母平日的表里不一——暴虐的内心与友善的外表。 边缘型和精神病性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苛责和相互讥讽,或者是在家庭成员中相对“孱弱”者,容易成为家中的替罪羊-家庭成员憎恶和投射的靶心。 根据我的经验,多数神经症-健康范围之间的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多半是温馨、稳定与调侃、嘲笑兼具。 养育者如果具有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我有一位偏执型来访者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常常口干,她随身携带一壶热水,她觉得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紧张而已僵成为“一块水泥砖”。无论女儿有什么难题,这位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因为她承担不起更多的担忧,要么就是一惊一乍,因为她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焦虑。她也无法分清想象和行为之间的界限,所以传达给女儿这样的信息:思维等同于行动。女儿形成的信念:自己的爱和恨都具有危险性。 有次这位来访者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她因丈夫的霸道而与他顶嘴,她的母亲当即批评女儿误解了丈夫,称他是一个忠诚的男人,一定是女儿多疑多虑。女儿与母亲争辩了起来,母亲又关心地对她说,别激怒丈夫,否则他也许会对她拳打脚踢甚至离她而去(母亲自己就是与丈夫不断争吵,最后丈夫离她而去)。当女儿继续为丈夫的所作所为愤怒不已时,她乞求女儿往好处想想,不要让事情变得更糟。如果假设个体青春期发生这类冲突,可能是女儿告诉母亲,自己受到了父亲的骚扰,母亲非但不信,还将责任归咎于女儿太过招摇。 这位母亲本意虽好,但言辞混乱,她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能体会过被抚慰的感受,如今自然无法安慰别人。在女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她那些忧心忡忡的建议和忐忑不安的预感助长了女儿的恐惧感的逐渐形成,结果女儿只能通过情绪的大起大落来获得稍许安慰。 形成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 首先,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 其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 再次,原始性全能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 最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而只会凭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实际上受到了隐晦的羞辱(比如上文中那位女儿,在母亲的眼中既不受欣赏,又控制不住情绪,还十分危险),因此使困惑的儿童的成长雪上加霜。而且这种困惑反应很可能会招致家庭成员进一步的批评,被斥责为不可理喻甚至满怀恶意,毕竟家庭成员的本意是多么善良。 偏执者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会不断重复这类扰乱心智的互动方式。他们内化的客体一直扰动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如果儿童最初的养育者不仅思维混乱,而且一直处于原始戒备状态,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威,互动中充满操纵控制,缺乏真情实感,那么这个儿童将来的人际交往一定会受到影响。当这样的偏执者想要理解事情的“真相”,就变得举步维艰,而与偏执者打交道的亲朋好友很容易陷入迷茫,感到对偏执者无能为力和格格不入。 当然,母亲的焦虑并非是影响这位女性来访者的唯一因素。如果成长过程中有任一重要养育者能与她建立稳定的关系,她的人格发展或许就不至于太过偏执。可惜她的父亲也是吹毛求疵、脾气暴躁、粗俗无礼,在她尚未成年时便抛弃了家庭。众所周知,这类教养环境还将导致另一个不幸的结果,偏执者宁肯先发制人,也不愿坐以待毙(“先下手为强”)。曾成功治疗偏执者的治疗师们总结道: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的性格 。 偏执者在对权力问题的关注和容易付诸行动这两方面,与精神变态患者较为相似,但两者的爱的能力却相距千里。即使他们都惧怕自己有依赖的需求,且都由于怀疑他人的动机而心怀忐忑,但偏执者却能够拥有内心深层的依恋,也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诚。无论偏执者早年受到的教养环境有多么残暴或混乱,他们早年都足以获得并保持对他人的依恋,尽管这一过程充满焦虑和矛盾。因此,尽管偏执者与人交往时的情绪频繁变幻、戒备心强和敏感多疑,但这种爱的能力依然能够使治疗得以继续。 偏执型自体
两个极端自体表征: ① 无能的自体:无能、羞辱、卑微——伴随对受虐和蔑视的恐惧——从来不曾真正体会安全无虞的感受,总要费尽心机去思虑周边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② 全能的自体:全能、执拗、自得——因为名不副实而造成强烈的负疚感——产生大量的“牵连观念”(ideas of reference):仿佛天下事事事关己。比如患者坚信自己是国际间谍组织攻击的目标,或声称电视广告中隐藏着世界末日的信息。 认为自己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对别人产生非凡的意义。无论偏执者的狂妄自大是否有意为之,都将导致难以忍受的内疚。因为如果具有全能也就意味着承担所有责任。 偏执者自我体验的核心是深深的孤独,如Sullivan(1953)所言,他们需要与“内心密友”(chum)之间“彼此印证”(consensual validation),Benjamin(1988)后来称之为“确认”(recognition)。 他们会通过向权威人士或重要他人施加压力来维持自尊。一旦得逞或胜利,他们有一种虽转瞬即逝但轻松愉悦的安全感和正义感,而他们令人恐惧的好斗特质多半源自童年期试图挑战并击败暴虐父母的愿望。 有些偏执型人格者会向受压迫和虐待的群体提供真诚的服务,他们一心要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立场坚定,精力旺盛、百折不挠。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一章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抑郁障碍:遭受创伤而形成难以愈合的悲痛,表现为明显地缺乏动力、失去快感(即无法享受乐趣),或是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或自我调节失常) 哀伤: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作用(如,丧失重要他人)的逐渐减弱——犹如潮来潮往,个体在痛苦间隙尚表现如常——会随着情绪的缓解而逐渐平复 抑郁(“忧郁”[melancholic]):人们会认为自我正在消融或毁灭——像漫长冬日,贫瘠、毫无生气——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弗洛伊德:人们在抑郁状态下容易将负性情感投注到自身而非他人,他们憎恨自己的程度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缺点。用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来解释这种心理机制,上述现象即被描述为“自我虐待(攻击)”或“转向内部的愤怒”。 抑郁者容易内疚——抑郁者却会刻骨铭心地记得自己的每一项过失,脑海中乐此不疲地追忆曾经的瑕疵,而对自己的善举却熟视无睹。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自我攻击 如果某位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得不额外加班来平衡收支,或是忽然被调外地,再或突然罹患重病。孩子都会感到原先慈爱的父亲离他而去,继而产生怨恨,但又难抵对父爱的渴望,并为自己没能珍惜父亲曾经的陪伴而深深自责。孩子进一步将这些情绪投射到离开他们的客体身上,想象他们是因为愤恨自己才毅然离去。这些想象会令孩子痛苦难忍,加之盼望与所爱客体重修旧好,因此儿童会潜意识地确信,只有改变自己的错误,才能改变所有的一切。 孩子可能会一方面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一方面将所有针对他们的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深深陷入创伤体验或早年丧失造成的内疚痛苦之中。这类抑郁驱力十分常见,它导致儿童自认为罪孽深重,遭人唾弃。 他们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以免再次遭人抛弃。 抑郁者很难向他人表达敌意与批评,他们若与冷漠自私或有暴力倾向的同伴生活在一起,只会相信自己需要做得足够好,才能避免招致对方的暴虐。 内摄+自我攻击 内摄: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 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这样不仅安全,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和否认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情感依赖型抑郁: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 内摄型抑郁:若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斩尽私念、克己奉公,生活就能柳暗花明。 情感依赖型抑郁少,内摄型抑郁多: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 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理想化: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已在长期的消极体验(内心空虚或暗自神伤)中被消磨殆尽,自然对他人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总是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用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同时又感到与理想客体相形见拙,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理想化与自恋者的理想化有所不同,抑郁者的理想化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或权势。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创伤性的丧失体验 不恰当的哀伤方式 父母的抑郁,批评,虐待,误解 抑郁者的自体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他们认为这些自然的体验不仅堕落而且危险,担心自己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颗毒瘤。 这种焦虑多少带有口欲期的意味(“我担心我的欲望会毁掉别人”),或是肛欲期的延续(“我的蔑视和暴虐是极其危险的”),或是具有俄狄浦斯期的特征(“我想要竞争而击败情敌,这简直是无耻至极”)。 抑郁者因为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的离去。 所以每逢受到排斥,他们会潜意识地加倍诅咒自己该遭报应,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但又害怕暴露恶念,遭人唾弃。我的一位来访者曾向我吐露,她年幼时希望弟弟死去。当她这样告诉我时,坚信我会因此拒绝再为她治疗。和许多久病成医的来访者一样,她也能够意识到这类愿望不过是童年期心理的转移,但她仍会对他人可能的谴责惴惴不安。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轻躁狂(躁郁型)人格
躁狂表现与抑郁表现相互对立,但实际上互为表里。 躁狂型人格者通常也具有抑郁特质,只是躁狂者更善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当躁狂倾向者的防御失败,即会转为抑郁发作,所以我们常用“躁郁型”来形容这类倾向者。 躁狂者可表现为得意洋洋、精力充沛、自吹自擂、机智幽默,不切实际。 众所周知,躁狂状态或躁狂型人格者的特征:好高骛远、思维奔逸,废寝忘食,为达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直至耗竭为止。由于躁狂人格者很难从容不迫,因此神经抑制类物质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比如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和鸦片制剂。许多喜剧演员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都具备躁狂型人格的特征,他们乐此不疲地奉献逗乐,自己却不堪重负。妙趣横生的背后是浓浓的抑郁倾向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轻躁狂型人群常常精力充沛、容易激奋、善于交际、情绪易变和注意力涣散。 他们往往堪称娱乐行家、机智大师,平时谈笑风生,模仿起别人来惟妙惟肖,颇受人欢迎,但他们却因习惯于将严肃的事化作玩笑,而很难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当负性情感来临,躁狂或轻躁狂个体通常否认悲伤或失望,而表现为愤怒,甚至是勃然大怒,难以控制。 躁狂者与其遥相呼应的伙伴抑郁者类似,都存在一系列的口欲期特征:他们时常口若悬河、抽烟酗酒,舔舌咬指甲,嚼口香糖。许多极度躁狂者都体重超标。尽管他们终日兴高采烈,但长久的亢奋是用于抵御内心的焦虑。知情者经常为他们的情绪波动而担忧,他们的神色难掩欢愉背后的脆弱。轻躁狂者能随心所欲地眉飞色舞,但他们从来未曾真正体验过内心欢畅(jouissance)的平静。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核心防御:否认+付诸行动 否认:忽略或以幽默来对待令人感到压力或恐慌的事件。 付诸行动:逃离(远离那些可能造成丧失的情境)——通过纵欲、自我麻痹或者通过挑衅、甚至偷窃行为来躲避情感的痛苦 抑郁者会将他人理想化,同理,躁狂者会贬低别人,尤其当他们试图与人亲密但又担心遭到拒绝时。 对于躁狂者而言,任何能转移注意的方法都比忍受折磨要好受得多。所以躁狂者和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有时会使用全能控制防御;他们自感法力无边、长生不老,前程远大。 发作期的躁狂型精神病患者会出现裸露冲动、强奸伴侣或密友、横行霸道等症状性行为。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轻躁狂者早年经历创伤性分离的情况可能比抑郁者更甚,这类儿童缺乏机会用情感去处理这些分离体验;如重要人物去世却缺乏哀伤,父母离婚也无从解释,举家搬迁突然间发生。 情感批评或躯体虐待在躁狂和轻躁狂个体的早期经历中也屡见不鲜。 创伤性分离加上情感忽视及虐待会产生抑郁的后果——躁狂者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过更为严重的丧失,或是来自养育者的情绪关注极为缺乏。否则很难解释躁狂者对否认防御的极端依赖。 躁狂者的自体
有位轻躁狂型来访者曾形容自己像个陀螺,永不停息地旋转,一旦停止便痛不欲生。 轻躁狂者对依恋十分恐惧,因为愈是依赖他人,离别的痛苦也就愈痛彻心扉。 由于躁狂人格的形成多与早年相关,比较原始,所以这类人格者在人格连续谱系中更多偏向边缘型和精神病性;这也意味着许多轻躁狂和躁郁症患者都存在自我整合困难,自我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解体,即这类个体会担心自己一旦平心静气,就会分崩离析。 轻躁狂者侥幸地从生活困境中虎口脱险,加上被周围人众星捧月,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维持自尊。 有些善用否认的躁狂型个体很容易让别人对他们产生依恋,但他们很难报以同等深度的情感。当朋友或同事感知到他们的脆弱,与躁狂者平时的风趣幽默相比,常常令人不知所措。 他们若不是天才,那么必然是疯子。当外部刺激过于痛苦而无法回避,躁狂者常常表现为寻求自杀或精神异常。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自虐(masochistic)”:非道德性的自我毁灭,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 他们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在自我伤害者看来,不恰当的损毁行为与缓解情感痛苦有异曲同工之用。例如,自残者通常会解释鲜血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鲜活和真实,短暂的躯体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 因此,自虐具有程度不等、基调不同的特性。从精神病性的自残到废寝忘食的工作狂都可能具有自我损毁的特质,而道德性的自虐则包括基督教的殉道者,也包括犹太教的母亲受难。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受虐行为。儿童往往为获得照料者的注意,而使自己身陷苦境。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甘愿以受苦来换取道德上的胜利,那么他或她很可能理所当然地被视作自虐性格。 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自虐”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若分析师评论一位妻子,她与施虐的男人待在一起是种受虐行为,那么他的意思并不是指妻子喜欢被打,而是指在她的信念中,忍辱负重的目的要么是让痛苦合理化(维持家庭完整),要么是想避免更加糟糕的事情(被丈夫抛弃),或是两者兼具。 而上述评论也暗示她的期待并不一定奏效,因为客观地说,与施虐者共同生活要比离开他更糟糕,然而实际上,她很难改变主意,始终期待忍受暴虐将带给她最终的幸福。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虐者的情感世界与抑郁者相似——除了意识层面的伤感和潜意识层面的罪恶感这两点相同,不同的是绝大多数自虐者易激惹、愤怒,以及对自己怨恨。 在这点上,自我挫败的个体似乎又与偏执者具有共同之处。换句话说,许多自虐者会对自己的遭遇抱怨,认为纯属受害、运气不佳或不白之冤,(好比受到“诅咒”一般)。 这与单纯抑郁者相去甚远,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命运逆来顺受,自认罪有应得;而自虐者很可能奋起抵制,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情人企图用眼泪打动上帝一样。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 付诸行动(自我挫败的付诸行动显然本质上包含自虐)。这种攻击自身的付诸行动也能使自虐者内心体验到道德化,从而有效地达到防御目的。简言之,自我挫败人格者总体上比抑郁个体更加活跃,他们以行为来抵消因沦丧、被动和隔离而引起的抑郁感。 自我挫败的举动包括对预期痛苦的掌控,这种预期和努力掌控绝大多数受潜意识驱使。例如,如果确信上司迟早要惩罚自己,那么刺激引发这一惩罚的早日到来,至少可以减缓坐以待毙的焦虑,这种引发也能使个体获得部分的掌控感:至少受惩罚的时间和地点是可以选择的。 控制-掌握理论取向的治疗师称这种反客为主的行为是“化被动为主动”。 弗洛伊德(1920)起初将这类行为称为强迫性重复。那些童年期饱受痛苦的人往往成年后依然命途多舛。他们遭受的挫折与童年时期惊人地相似。更加令人扼腕的是,至少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处境似乎是咎由自取。 人类的行为具有重复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拥有安全和被接受的童年,那么他的重复模式会不易察觉,因为他的重复行为很符合现实实际,并进一步促进新的积极的行为。而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惧、饱受虐待,那么便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这种动机会潜意识地付诸行动,造成意识层面的明显的悲剧性行为。 Reik(1941)探究了个体自虐性付诸行动的几种方式,包括:(1)挑衅 (provocation)(如前所述),(2)姑息(appeasement)(“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3)示弱(exhibitionism)(“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4)内疚转移(deflection of guilt)(“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者具有抑郁心理但心存希望。他是指自虐的病因与抑郁者相反,那些导致抑郁状态的剥夺性或创伤性体验并没有严重到使自虐者彻底放弃被爱的希望。 许多不称职的父母偶尔能在孩子危难之际出乎意料地有所行动。孩子们由此得知:尽管自己遭到抛弃,但如果遭受的苦难足够深重,还是可能有机会得到一些关爱的。对儿童而言,父母偶尔的关注能使长期被忽视的他们感到安全。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早年经历了许多伤害、病痛和不幸。她的母亲患有抑郁症。当问到最早期的记忆时,她想起3岁时的一次意外,她碰倒了熨斗,烫伤了自己,她获得了母亲很少有的安慰。 自虐者的经历通常听起来与抑郁者十分相似,他们都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引人内疚;儿童常感到应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都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以及有着抑郁的家族史。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询问过往史,会发现当自虐者深陷困境时,周围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应,但抑郁者经历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任何人的回应;自虐者会认为,只要能充分表明自己需要同情和关心,就不至于遭受全然的情感遗弃。 自虐型自体
自虐者的自体表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抑郁者类似: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 他们有时能意识到,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无能和不够完善感,而并不是完全的丧失感,因此他们会以为自己注定会被误解,不被赏识以及遭人嫌弃。 具有道德性自虐人格者时常给人留下高高在上蔑视众生的印象。他们以承受苦难为荣,又蔑视那些无法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的人。这样的态度与其说会给人以喜欢受苦的印象,不如说他们唯有依靠此才能维持自尊心。 有时候,自虐者在回忆遭受虐待的经历时,会流露出典型的受委屈特征并夹杂着诡异的微笑。可以推断:通过肆意诅咒那些折磨他们的人,他们会感受到一丝施虐式的快感。 他们通过受苦换得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享受继发获益。那些道德自虐型个体习惯于以守为攻,以受虐让施虐者凶相毕露,使施虐者在道德层面相形见绌,利用这一策略,他们悠然占据道德至高点。 他们痛苦地抱怨老板、亲戚、朋友或同伴,然而当治疗师鼓励他们以行为改善处境时,他们倍感失望,顾左右而言他,一味诉说自己的委屈。如果在治疗时发现来访者勇敢地忍气吞声,以此维系自尊或改善某种关系-他们认为一旦争取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私自利”)将导致上述目标流失,那么治疗师希望改变他们目前的困境的举动就会变得徒劳无功。 抑郁者常常退行到孤独的状态,封闭自己。而自虐者与之不同,他们会把自我的邪恶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为证明丑恶来自外界。 在这一点上自我挫败模式与偏执防御机制十分相似。然而,自虐者的原始恐惧通常比偏执者要少,也较少像偏执者那样,通过多重的防御性情感转化将无法接受的部分自我投射出去。 也不同于与世隔绝的偏执者,自虐者需要周围有人来承载他们内心所排斥的施虐倾向。 偏执者通过把恶意投射给不确定的对象或不相关的迫害者,来缓解焦虑,而自虐者则指向亲朋好友-亲友们的行为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自虐者的想法:他们是如此地道德沦丧。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三章 强迫型人格
若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如情绪、猜测、直觉、想象、娱乐、白日梦、艺术创造等)明显不对等,就有理由推测该个体具有强迫型人格。 作为症状,思维强迫(持续、抗拒的想法)和行为强迫(持续、抗拒的行为)可以分别发生在此种性格的个体身上,也可见于任何正常个体。而且,具有强迫人格的个体并不都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强迫观念,或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我们之所以把这一组症状称作为强迫症,是源自这类个体倾向于应用类似的防御机制。 ① 强迫障碍(曾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是自我不协调的(ego alien),令患者备受煎熬。 ② 强迫人格者的强迫表现却是自我协调的。弗洛伊德认为强迫性人格具有条理分明、固执已见和躬行节俭的特征;有人认为他们冥顽不化、锱铢必较、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勤俭节约,喜好较真。Pierre Janet将他们描述为严苛、刻板、缺乏适应的一类人,他们一丝不苟,严守规矩,坚持已见。他们通常务实、精准,足以信赖。当遭受压力或极端要求时,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可能会转变为行为,继而演变成仪式化症状。 强迫者受到某种驱使,明知不必甚至有害无益,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行为。 比如,分裂者抑制不住地回避他人,偏执者无法信任他人,精神变态患者利用他人,等等。 而只有当个体把抵消作为最主要的防御机制时,这种冲动行为才属于狭义的强迫型驱力或强迫人格。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肛欲期创伤 弗洛伊德观察,他治疗过的强迫者大多经受过父母过早或过严的大小便训练,或父母在这方面干涉过多。(儿童18个月左右时直肠括约肌并没有成熟,控制大小便仍不够熟练。但20世纪早期,西方中产阶级的父母普遍接受权威建议,在婴儿一岁左右就开始进行大小便训练。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父母的勤勉,却对孩子造成一种强制,本该逐渐获得的控制过程变成了主导-顺从的斗争。在那个年代,对幼童进行灌肠成为一种风尚,这种不折不扣的心理创伤过程被打上了“保健”的名义。西方社会这种具有受虐性质的文化氛围,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多半与肮脏、时限、金钱等肛欲期主题相关。 强迫驱力与早期身体体验密不可分。 弗洛伊德推断:如厕训练通常构成了儿童的第一个困难情境,他们将面临选择社会接受的行为还是满足自己的天性。儿童如果受到过早和严苛的呵斥,或是父母过分的关注,都会与恪尽职守的家长形成权力争夺,而最终儿童注定处于劣势。被控制、被评判、被规定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幻想,而这些幻想自然会与排便相关,儿童会象征性地感到部分自我的恶劣、肮脏、羞耻和该受惩罚,通过攻击性想象的排便行为使自己获得掌控、守时、整洁和条理分明。一旦感到失去控制、不守规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和羞愧)。这些想象和行为对他们维持自我认同和自尊非常重要。由此诞生赏罚分明的超我,显示出泾渭分明的道德评判。Ferenczi (1925)称之为“括约肌道德观”(sphincter morality)。 强迫者的基本情感冲突是愤怒(由于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和恐惧(对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 拥有不成体系、难以言说、欲罢不能、却又被合理化或道德化的情感。现代学者大多将这种强迫性的情感敏感理解成一种情感的解离状态。 语言常被强迫者用于掩盖感受而非表达感受。多数治疗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问起某位强迫型来访者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感受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他觉得“应该”有的感受。 例外的是,当思维强迫者觉得愤怒合情合理和出于正义,强迫者便会情不自禁地表达;但若因自己的愿望未遂,强迫者则将愤怒深藏不露。治疗师经常能够感受到强迫者的愤怒情绪,但对方却矢口否认,偶尔,他们也能够理智地承认有些行为(比如第三次忘带支票、贸然打断治疗师说话、撅嘴等)是表示敌对或被动攻击的态度。 除了表达愤怒,表示羞耻也是强迫者掩盖情绪特点的一个例外现象。他们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并投射于治疗师。因此,当他们认为自己难以达到治疗师的想法和行为标准时,就会感到尴尬。羞耻感一般能被意识所感知,至少表现为一种不太强烈的懊恼,如果治疗师足够友善、共情,对羞愧进行探讨和询问是完全可能的,不会像探究别的情绪那样引起强迫者的抗议和否认。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思维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情感隔离+合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反向形成(各个发展水平的思维强迫者都会运用转移这一防御机制,尤其是针对愤怒这种情感——一旦他们将愤怒转移到某个“合情合理”的目标身上,便能够毫无顾忌地发泄愤怒情绪) 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抵消 强迫型个体倾向于把认知和精神活动理想化。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转化成贬低幼稚、脆弱、失控、杂乱和肮脏等情绪。(有时还包括女性气质,具有强迫型人格特点的男人害怕表达温柔,这种表达会让他们感到退行到婴儿早期那种孤单无助的状态。因为那时他们的男子气概尚未形成,会对母亲产生认同)。 在情感、感受和幻想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强迫者会觉得自己身处劣势。例如:一位遗孀不停地思考丈夫葬礼上的各个细节,聚精会神,把所有的悲痛都转换成疯狂的忙碌,此举不仅没能有效地处理悲痛,反而使得别人无法对她安抚慰问。 思维强迫者一旦成为高级管理者,就绝不允许自己有片刻的放松和娱乐,也会强制员工加班加点,使得公司上下怨声载道。 具有强迫人格的个体通常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所能够应对自如,但对于亲密的家庭角色却很不擅长。尽管他们有能力建立爱情关系,但却很难不带焦虑地表达内心柔弱的自我。他们只得将充满情感的互动转变成枯燥乏味的理性行为。在治疗室这样的地方,他们会在描述情感时转换成第二人称,扪心自问式地:“若突发地震,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哦,你会感觉有点无能为力。”他们将人类活动都归类于理性分析或问题解决。如:在一次访谈中,当我询问来访者和妻子性生活的质量时,他无精打采地说:“我能完成任务。” 抵消:通过下意识的动作来完成抵消,达到神奇的保护作用。 这些强迫动作不同于冲动行为,是一种重复的特定行为,具有程序化特点,有时会不断增剧。严格地说,强迫行为也不同于“付诸行动”,二者核心驱力有所差别,付诸行动是对早年未经处理的体验进行再尝试而试图达到掌控的这样一类体验。 强迫行为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明明已饱,却还不停地吃着美食;本应埋头复习,却先跑去打扫屋子;即使心知批评对方只会树敌,但仍义正词严;或是明知赌博就是冒险,却不断向老虎机喂入硬币,等等。不管何种强迫形式,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为和思维的差异。 经常具有抵消潜意识罪恶感的意义。麦克白夫人洗手的那幕情境就是这种驱力的文学修辞表现。 强迫行为同样反映出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此驱力与个体的先占观念有关,他们在发育到能够区别思想和行动之前就衍生出自己有罪的观点,并且毕生竭尽全力加以控制。这一现象和抵消类似——如果幻想和冲动是如此强烈,那它无异等同于行动,所以只能用等价的反作用力来进行遏制。 在前理性认知阶段(初级思维过程),人们通常自我中心,把发生的事情认作自己行为的结果,而非偶然。 比如垒球运动员赛前的仪式化的动作、牧师反复诵记祷告词、孕妇一再整理婴儿用品-人们的这些仪式性动作,某种程度上是希望能通过行为来控制未知之事。 反向形成:弗洛伊德认为强迫者的锱铢必较、事无巨细、克勤克俭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不负责任、放纵不羁、叛逆愿望的反向形成,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过分认真的行事风格中看出一些端倪-其实他们在用此种方式表达挣扎和反抗。打个比方,一个思维强迫者的理性思维可能是其迷信思想的反向形成,反向形成也可以是其他强迫性防御失败后的产物。一个男人如果不顾一切地坚持亲自开车,可能说明他认为只有自己才能避开车祸,因此不愿相信他人或依靠运气。这种小事上的刚愎自用,常常导致重大问题的失去掌控。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有些人的强迫人格与父母的养育方式相关,这些父母在儿童早期设定很高的行为准则,并期望他们恪尽职守。这样的父母奖罚分明,对好的行为大加赞赏,对差的行为严加指责。这种缺乏真挚的管教,便会培养出缺乏情感的孩子,而且孩子还会通过防御反过来认同父母的严谨态度。 养育者对孩子过于严格或要求过高,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言行横加指责,并对随之而来的感受、想法、幻想等也加以谴责,那么孩子很可能产生强迫性的适应不良。 我的一位来访者来自一个严苛的新教徒家庭,家中宗教信仰氛围浓厚,但极其缺乏情感交流。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很早就开始教导他拒绝一切诱惑、抛弃一切罪恶念头。养育者的这些理念并未给他造成太大困扰——事实上,他发现把自己想象成父母理想中道德高尚的形象十分容易-直到他到达青春期,他面临现实的性诱惑时,才发现靠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奏效。从那之后,他开始自我谴责、反复理性地反思道德问题,自我牺牲式地对抗自己的色情欲念——而其他男孩则能够轻松地享受和掌控性的欲望。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强迫者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其原生家庭对控制的处理。 Meares(2001)曾提到一个研究,是有关不同文化中(如印度、日本、埃及)的思维强迫者担心受到脏的污染的问题。该研究将这种恐惧与分离焦虑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分离焦虑是由父母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造成的。这一观察扎根于认知发展理论和实验研究,他提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孩子对冒险的尝试,儿童在自我与他人和环境的边界方面的发育受到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强迫者具有全能感受和魔幻想法,这与他们缺乏边界意识不无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强迫型人格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内摄或自我定义倾向(self-definition oriented);另一些人认为他们更具情感依赖性,更多依靠与人发生关系而确认自我(self-in-relation oriented)。 弗洛伊德眼中的强迫者显然属于前者。我用“传统”或“经典”的强迫驱力来指代内疚感占主导地位的个体,这种心态在弗洛伊德年代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十分常见。但这种心态如今在北美地区的主流文化中却几乎销声匿迹。 简言之,现在的强迫行为更多是基于羞耻,强迫者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刻意达到自己内在的完美标准。本书第一版我采纳了Kernberg(1984)的观点,认为后一种类型是自恋型人格的亚型;对于内疚感较少的强迫者,他们的强迫心态更具有情感依赖的特征。 在家庭的传统强迫氛围中,家长常会用道德教化的方式和催人内疚的语调来表达要求。比如“你没有按时喂狗,这样不负责任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或者“像你这么大的女孩,应该更乖才对”,再或“如果别人也那样对你,你会觉得怎样?”等。 与过度控制、道德教化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也同样容易产生强迫型人格。例如:个体感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缺乏质量,缺乏呵护。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他们必须根据想象,亲自制定理想化的行为标准。而制定的这些标准比较抽象,也缺乏实际成人的示范,因此这类标准常常显得极为严苛,缺乏感情。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又总是操劳过度、情绪紊乱。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充满了混乱:房屋破旧,院子杂草丛生,厨房一片狼藉。他为父母的无能羞愧不已。希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条理分明、效率高、勤思考的人。他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税务顾问,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终究有一天名不副实,沦为和父母一样无能的人。 强迫型自体
内摄型强迫者对控制和品行十分关注。 常常用前者来限定后者,即将严于律己等同于良好行为。他们很容易成为一本正经的清教徒、工作狂、洁身自好或是信守诺言的人。内在的父母形象永远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过迎合这样的要求来维持自尊。这样,当他们不得已做出妥协时,便会显得忧心忡忡,若这样的妥协还包含有品行不端的预兆,他们更是不知所措。 情感依赖型强迫者同样顾虑很多,但他们更担忧来自外部的非议:无可非议的决定,才堪称“完美”。 思维强迫者瞻前顾后地做出决定后,最为担忧的不幸后果是自我感觉“无法掌控”(paralysis),早期的分析师称这种状态为“猜忌狂”(doubtingmania)。他们努力对所有的选择深思熟虑,以此期待所有结果尽在掌控之中,但这都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终他们将因为踌躇不前而失去选择的自由。 我认识一位思维强迫的女性,她在怀孕初期选择了两位产科医生,她们工作于不同医疗中心且在接生方面观点对立。她在整个孕期一直反复比较哪家医院和哪个医生更好,斟酌自己是否已达到住院标准,直到即将临盆也没能做出决定。最后因分娩临近,不得不就近去了一个小诊所,由当时的值班医生接生。之前所有的掂量和权衡到头来全部付诸东流,现实情况与她之前的想法毫不相干。 这位女性的经历说明思维强迫者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会竭尽全力地追求“极致”(例如,尽量做到丝毫不差或是完全确定)。他们也经常为了两难性犹豫而前来就诊,诸如两个男友间的选择、两个相互矛盾的毕业项目、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机会,等等。 这类来访者因害怕“错误”决定而迟疑不决,他们喜欢理性地罗列各项优缺点,诱使治疗师提供指导,然后加以驳斥。这种“是的,但是——”的姿态可能被部分看作是为避免愧疚而做出的努力,而这种愧疚情绪是任何人做出决定时都不可避免的。思维强迫者拖延成性,直到临近关头(比如结束婚姻)才勉强做出决定。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总想竭力做出正确选择和自主选择,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丧失选择和自主。 和思维强迫者的拖延特点不同,行为强迫者却行动迅速。后者虽然也存在愧疚或自主的难题,却容易反其道而行之:草率行事。在他们看来,对某些特定情境必需“当机立断”地以行动来表现。当然这些行为并非总是愚蠢的(比如,每次预祝成功就敲一下木头),也并不都是自我破坏的(比如,每当出现性的冲动,就在床上跳动一下),(比如有些司机会不顾自身安危,宁愿损坏汽车也要避免撞上动物,他们保护生命的强迫行为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无论是行为强迫者的草率行动,还是思维强迫者的延迟行动,其实都与自主性(autonomy)相关。前者的机械思维和后者的表达困难,都使当事人无法关注自己的行为选择。行动意味着承担责任,而责任又意味着必须容忍愧疚和羞耻。非神经症性愧疚是做出决定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愧疚促使个体考虑他人的看法而深思熟虑地采取行动,而强迫者会深深困扰于非理性愧疚或羞耻中,以至于无法进一步正确地思考。 思维强迫者通过穷思竭虑来支撑自尊,而行为强迫者则以草率行动维护自尊。 若由于环境原因,强迫者对自己思考或行动不甚满意,便强迫者对自己的敌意深感忧虑,且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攻击冲动而自责自罪。自小受原生家庭的熏陶,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屈服于情欲、贪婪、虚荣、懒惰和嫉妒。他们对自己这方面的欲望严惩不贷,反对任何妥协,也反对根据实际行动判定自己。 正如道德受虐者倾心于道德的缜密和正义的不可侵犯。内摄型思维强迫者可能会滋生一种严于律己的虚荣心。他们视自我控制为无价的美德,因此他们循规蹈矩、克己奉公、刚正不阿和不屈不挠。他们无处不在地控制自己,因而从整体上削弱了自身在性爱、娱乐、幽默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情趣。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四章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癔症型(hysterical)(DSM归为表演型[histrionic])人格:以女性居多,通常表现为高度焦虑、情感强烈和过度反应,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当中。与之交往时,他们温暖热情、精力充沛,善解人意和喜好表现。也经常沉迷于危机和刺激的兴奋之中。由于一贯的情绪亢奋,他们的情感丰富在别人看来往往可能是肤浅、虚假或浮夸,他们的情感也变幻无常(“癔症性情绪不稳”)。 具有癔症性格的个体大多偏爱容易获得公众关注的职业,比如演员、牧师、教师和政客。 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气质特征:情感强烈、极度敏感、喜欢社交。 如果婴儿一受挫折就又踢又叫,一开心就高声喧哗,那么很可能天性具有癔症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内心欲望的过度强烈可能是癔症个体的典型特征,他们渴望口欲的满足,期盼爱情、关注和亲密感。 这类人群具有较高的情感依赖性。 他们寻求刺激,却又会被过度的刺激压垮,因而在遭遇应激事件时容易出现适应不良。 他们和分裂样个体在敏感性方面比较相似,但他们一般乐于与人交往,不像后者那样离群索居。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看,癔症患者可能在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存在双重固着(dual fixation)。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天性敏感、渴求满足的女婴特别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但对方却没能让她感到足够安全、满足和有价值,因此她日渐失望,于是在成长到俄狄浦斯期时,通过贬低母亲来完成与她的分离,继而将强烈的爱转向父亲,性心理的发育也催化了她对父亲这一客体的向往。此时,口欲期未能满足的需求加上俄狄浦斯期对异性父母的的需要,导致了俄狄浦斯期的驱力尘嚣甚上,从而妨碍了女孩正常状态下(既认同母亲、又与她竞争)解决俄狄浦斯期冲突的能力。因为她一方面固着于口欲期的需要母亲,同时却又不得不对母亲进行贬低,同时,过度需求父亲的关怀,造成俄狄浦斯期的固着。 一方面她将男性视作强大吸引的对象,一方面又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女性都看作软弱无力、无足轻重。她对男性力量的向往,造成对男性不由自主地仰慕,但同时会潜意识地嫉妒、憎恨男性。 她会尝试依靠男人来提升自尊和自信,同时竭力诋毁男性的优越感。她卖弄风情、行使女性的特权。有时故作柔弱,用“妇人的妖计”(feminine wiles),来与男性比肩抗衡。这与其说她利用性来表达,不如说用性来防御。 她担心男性的力量,害怕男人,因此根本无法完整地享受亲密的性爱,甚至反会感到恐惧和排斥,比如性交疼痛或麻木、性冷淡,或缺乏性高潮。 癔症人格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癔症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他一再解释,为何人们已然“忘记”的某些事情,却具有某种程度的“记得”。起初他认为压抑是个体有意为之。因为在催眠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来访者能在催眠状态下忆起并再次体验童年期的心理创伤,这些创伤往往跟乱伦有关,经过这些回忆和再体验,癔症症状也随之消失。弗洛伊德在早期治疗中,在催眠状态下,尽力缓解患者的压抑,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引导并建议他们将潜意识的内容逐渐意识化。他发现,当患者的创伤性回忆中呈现出当初的情感反应后,便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癔症症状也会随之消失。上述对癔症症状的动力学原理解释,可用于对人格形成的推理假设。 性欲化:人们压抑性欲的冲动,是因为它属于危险和禁忌。所以人们很容易经常体验到普遍的挫败感和广泛性焦虑。但如果个体的这种压抑波及他们正常的与人爱恋的愿望时,正常的欲望也会蒙上性渴望的色彩,这样的个体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性诱惑(对压抑的反向形成),而对自己行为表现的性色彩一无所知。当她们被告知其表现出的性暗示时,甚至会感到震惊。事实上,在真实的性行为(有时候为了安抚令其恐惧的性伴侣,或是减轻给对方造成误解而产生的内疚)过程中,她们反而很难享受快感。 退行:当他们感到不安全、害怕被拒绝或身临险境而激起潜意识的恐惧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助、孩子气十足,企图通过迎合拒绝者或施虐者来防止事态恶化。 付诸行动:用于对抗恐惧,恐惧对象常常是幻想中的强权或来自异性的威胁 他们会主动接近潜意识中惧怕的客体,举止轻挑,却害怕异性;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潜意识中却羞于展示;竭力成为众人焦点,内心却自卑自闭;恐惧权威,又挺身激惹当局。 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
父母的性别偏见严重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如果过分表现出刻板的性别角色(例如,男人一定强势专制;女人一定温柔脆弱)就容易发展出子女的以下特点:女孩渴望依附男性而获取地位,以此寻求安全和自尊;她的性感只会用于吸引异性,但对真正的性亲密却并不产生愉悦的体验;她还可能抵制自己性格中的男性认同,以防唤起男性伴侣的柔情,因此反而会下意识地揶揄对方缺少男子气概(比如,柔弱、脆弱和娘娘腔)。 无论何种性别的癔症患者,都会高估或低估某种性别的价值,然后将权力性欲化,从而使性的愉悦难以实现或转瞬即逝。 癔症性自体
癔症个体往往觉得自己身处强权之下,势单力薄,因此而谨小慎微,幼稚地勉强应对。 尽管他们表面上善于运筹帷幄和掌控一切,但内心却空空如也、漏洞百出。显然与精神变态患者不同,他们虚张声势的目的是追求安全感,希望被接纳,操纵别人是他们在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中建立安全感的主要方式,他们希望对各种潜在的威胁了然于胸,藉此维持自尊感。但和其他人格类型者不同,他们绝不会以“制胜(getting over on)”他人为乐。 举例,一位来访者,是戏剧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这个年轻女孩的父亲虽对她充满关爱,但总是性情飘忽,极易发怒;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对权威极为崇拜。她是老师钟爱的学生。她擅长接近男老师和男指导,对他们巧妙奉承、毕恭毕敬,她习惯于拜倒在独裁气质老师的门下。对于老师们来说,她的引诱行为让人很难拒绝。而当她感到成功吸引对方时,便会产生兴奋(感到自己有力量、有价值)、开心(感到自己有吸引力、被需要)、害怕(担心吸引转变成性要求)和内疚(对激起对方的性欲的内疚)的感觉。她选择的吸引对象仅限于男性,特别是权威男性;这种行为受强大的驱力推动,但也引起自己内心的冲突不断。 对于表演型个体而言,反复确认与所恐惧的异性对象拥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就能获得自尊,癔症型同性恋个体也会畏惧同性中的权威形象。依附于理想客体,或象征性地与之融为一体,都可能令表演型个体产生一种“延展性”(derived)自尊(Ferenczi,1913),即认为“这个强者是我的一部分”。 追星心理与之类似,追星族习惯于将明星或政客理想化。若这种象征性自尊的付诸行动应用在性的方面——即由潜意识冲动激发出的幻想——被一个强有力的男人侵入来汲取他的力量。 Bromberg:“他们一辈子都在假装,但扮演的却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癔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有着贴切的洞察力,但表现出的却是内心的矛盾重重,有人这样描述,“很不幸,他们无法使别人信服他们的主观体验的真实性”。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来访者歇斯底里地抱怨也意味着移情的产生,这种移情必然愈演愈烈。 弗洛伊德观察到,意识层面遗忘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会十分活跃,通过症状、付诸行动和反复体验早年创伤的方式来寻求表达。弗洛伊德基于此,构建了癔症的概念。 癔症个体的潜意识冲突引起的高度焦虑,使他们选择性地接受生活中的负面信息,常常误将现时情境认作过去曾经的危险和羞辱。 除此之外,表演型个体还十分依赖客体,且偏爱对依赖客体的情绪化表达。他们比一般来访者更喜欢谈论自己对他人(尤其是治疗师)的看法。读者不难想象,异性恋的女性癔症患者在遇到男性治疗师之后,必然会唤起自身的核心冲突。 弗洛伊德曾(1925a)无助地发现:无论他多么努力克制忍让,表演型女性仍觉得他令人意乱情迷,并为此深感痛苦,埋怨弗洛伊德让她爱上了他。 任何涉及异性的事物,都很容易左右癔症个体判断环境的能力。所以移情的性质很容易受咨访双方性别差异的影响:癔症的异性恋女性可能会认为男治疗师令人兴奋、充满威胁、欲拒还迎。而对于女治疗师,她们会产生抗拒、竞争的情怀。但无论面对何种性别的治疗师,她们多少都会显得孩子气。 对癔症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五章 解离性心理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并不是路人皆会,得有“天赋”。就像每个人的催眠易感性有差异一样,个体的自我催眠能力也有差异。要想顺利解离,个体必须有自我催眠的能力,否则便只能借助其他方式来应对焦虑(比如压抑、付诸行动、物质滥用等)。 有人认为能够发展出解离性认同障碍的个体实际上更加聪明伶俐、拥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一个内在世界纷繁充裕的个体(虚构的朋友、幻想的成就、戏剧性变幻、随性的编造)在遭受恐吓或情感创伤时,会比那些不具备如此天分的个体更易退回自己秘密的内在世界中。 临床经验证明,解离性个体通常比较聪明、更具有想象力。这样的观察可能有失偏颇,因为前来寻求治疗的个体只是整个解离性障碍谱系中的一部分。 治疗师曾经认为Eve和Sybil(Schreiber,1973)是典型的多重人格,但她们那些癔症表现如今看来,是只有少数解离个体才有的特质。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一些具有解离性人格的成年人从初次经受创伤的那一刻起,便一直简单武断地用“关闭感知”这种解离的方式来调控自己的情感; 而另一些人则在受虐停止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保持人格的转换状态,或是固定一种自我状态以应万变。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个体的童年关系模式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受虐待,性虐待也包含其中。 解离性认同障碍个体的抚养者往往也有解离症状,这些养育者的解离症状可能直接源自他们自己的创伤性既往史,或是间接由于酒精和成瘾物造成的自我状态的转变。 这些抚养者经常无法记忆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不论是心因性还是物质滥用导致的记忆缺失,都会使孩子遭受重创,而且他们也无力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解离性自我
长期遭受创伤的个体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即其自我分崩离析及各部分自我的功能相对独立。以视而不见和歪曲事实为代表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造成了自我整合的受损。 组成典型的自我离散状态的原因是“主旨自我(host personality)”(各成分中最直观的自我状态,往往是导致来访者寻求治疗的原因,可能表现为焦虑、心境恶劣或不知所措等)、婴幼儿期自我、内心施暴者、受害者、保护者,以及为达特定目的而多变的自我状态的交替出现。 主旨自我可能能够意识到多重人格的全部或部分,但也可能对它们一无所知; 同样地,多重人格之间既可能相互认识,也可能部分知晓,亦或形同陌路。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文献
推荐其中关于自恋人格的第八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人格结构的工具书。简短而调理清晰。对初步认识来说非常有用。
比如:
最近关于自恋人格的消息非常之多。
网上的信息,当然宣传了自恋人格的概念。但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实在是让人越来越困惑。
本书的第八章,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自恋人格的内部逻辑:羞愧和嫉妒;以及外显: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交替。
自恋者:
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
十分在意自己在人眼中的形象,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
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因自恋而沽名钓誉对他人造成伤害。
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和恐惧感。
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他们内心确认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又随时可能暴露。所以当面对那些看起来踌躇满志的人,具备他们所缺乏的特长的人,嫉妒之心会油然而生。嫉妒也促使自恋型个体擅长对他人评头论足。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对方的完美无缺,最好的方法就是竭力谴责,蔑视货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自恋者的防御方式:
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两者一吹一唱。
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到极端贬低。
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
(受害者会怀疑自己的情商、自己的真诚,甚至自己的基本存在感。是一种全盘被抹杀,被视而不见的感受。受害者,还会感受到:厌烦、激惹、极度困倦、以及隐约的无用感。 其中,极度困倦是最令人不快的。 受害者,被他们当成维持自尊的工具,而非独立存在的人,这是中剥夺人性的态度。 所以受害者,在面对自恋者的时候,一定要尤其注意对自己弱点展现不含偏见的现实态度。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自恋者:爱的能力缺失
对自恋者而言,自我价值及其重要,他人只是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被利用的对象。他人被视作自恋的延伸。
所以他们无休止地索取,却吝啬点滴的付出。
自恋者内部的自体两级状态:
虚伪、羞耻、嫉妒、虚妄、自卑
VS
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和虚荣
自恋者的内心体验通常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徘徊
自恋个体一旦察觉他人的不信任或对现实的不适应,便会产生主动回避。
自恋者会竭力否认懊悔和感激的态度。因为对失误的懊悔相当于承认自己的缺陷,而感激他人意味着表明自己的软弱。
他们缺乏真心诚意的道歉和发自肺腑的感谢,进而导致与他人的交往日趋紧张。
自恋者在面对批判时,会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脆弱的自尊无法承受任何打击。
受自尊驱使的人不会轻易感到内疚,也不会努力补偿自己的过失,而是尽量回避自己的失误,并四处防范,唯恐被人揪出辫子。
自恋者极度害怕暴露缺陷。
羞于向他人寻求帮助,自己相信承认需求等于暴露弱点。在寻求帮助时,体验到耻辱感。
傲慢、自负、无动于衷。
所以,自恋者,主要是出于羞愧和嫉妒的影响。
他们的防御手段:理想化 Vs. 贬低 的两级之间交替进行。
自恋人格与精神变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轻微自恋 – 重度自恋 – 精神变态 是个系列变化。
精神变态与自恋的明显症状都包括:
主观空虚感,需要依靠外部因素来维持自尊。
作者推荐的延伸阅读:
《童年的囚徒》|《天才儿童的悲剧》
《羞愧:自恋的阴暗面》
《自恋入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最好的礼物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飙歌兔子 2022-04-17 18:36:58 怎样区分神经症、边缘型人格与精神病?《精神分析诊断》为你解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神经症、边缘型人格与精神病,其中精神病的情况,是最严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he Clinical Process》。这是由Nancy McWilliams撰写的书籍的第二版,出版于2011年。该书由The Guilford Press发行,ISBN为9781609184988(Epub版本)。这本书讨论了在临床过程中理解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诊断方法,并涵盖了人格评估、人格发展等相关主题。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由Nancy McWilliams编写,详细探讨了精神分析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涵盖概念问题,包括诊断的目的、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初级和次级防御机制;第二部分则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性格组织,如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及解离型人格,每种类型均从驱力、情感、气质、防御与适应过程、关系模式、自我概念、移情与反移情以及治疗意义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供鉴别诊断和进一步阅读建议。附录中还提供了诊断访谈格式的建议,书后附有参考文献、索引及关于Guilford Publications的信息。这本书旨在帮助初学者和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人格结构及其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
在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有非常好的阐述。
人格发育有三个阶段:
-
相对未分化期(共生-精神病性)
-
分离-个体化期(边缘性)
-
俄狄浦斯期(神经症性)
所以精神病性状况,是最早期的问题。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这类来访者也是工作难度最高的群体。
因为精神病性的来访,大多使用的是原始防御。
原始防御指的是:主要以回避和扭曲为特征;成熟防御则多体现为处境中的适应和调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意味着他有着一套成熟的防御机制,并且可以在不同防御间灵活转换。
这点可以从人际关系质量与应对危机事件上得到观察。
例如在上下班地铁高峰时间,被人绊倒了。并且那个绊倒你的人,不仅不道歉,还骂了你一句:不长眼睛吗?当你想要上前理论的时候,由于对方身高马大,双方实力悬殊,你又被他推倒在地。对方则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这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启动了。
心理健康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处理:
-
理智化防御:先报警。然后赶紧上车,不要耽误了自己上班打卡的时间。
-
获得人际支持:到了工作场合,能够跟同事吐槽这件事,获得同事的安慰。
-
升华。开始健身。发泄负面情绪,强大自身。
精神病性的人,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
感到生存危机。觉得对方要致自己于死地。要么就是很惊恐地吼叫,要么就是激发起了极端的行为,升级为流血事件。
-
钻牛角尖。认为所有人都想要迫害自己。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人,他能够有自己的社交圈,也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一些危机。
而精神病性的人,其防御机制由于缺乏灵活性,导致自己很难交上朋友。由于其扭曲的防御机制,会让其感受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危险,这常常不利于他的精神健康。
不论是神经症症状,还是神经症人格或是精神病性,他们的人格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异常。一般而言,神经症症状程度较轻,人格障碍相对较重,精神病程度更重。
或许有些读者也会有疑问,精神病性的人还能做心理咨询吗?
那些具有明显精神病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被识别:他们出现幻觉、妄想以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这类群体,是接受精神科治疗的。由于其无法很好地理解语言,也不能进行自我表达,所以不适合进入心理咨询。
在《精神分析诊断》中,南希也做出了解释:日常生活中具备精神病性状态的人,平时不一定具有上述精神病性表现。
只有身处于某种刺激时,才会激发症状。因此咨询师必须准确判断来访者的正常状态是否属于“补偿性”精神异常状态。或者,虽然来访者目前已保持无自杀意向有一年,但会不会保证来访不会受到周期性死亡妄想的支配。
所以心理咨询师在与这类来访工作时,这对于防止激化症状是要尤其留意,因为这类风险很高。
那么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如何在接入一个个案后,评估个案是属于哪一类群体的呢?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有着非常好的描述。
神经症性人格,拥有较为健康的人格结构。
这类来访者,具有清晰的认同整合,能给咨询师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言行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体验也连贯有序。
当被要求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很少会茫然失措,也很少片面偏激,言谈举止中透出整体稳定的气质、品味、习惯、信念、价值观和优缺点。
在咨询中,他们能够就某一与咨询师讨论的话题,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期经历,也能有能力去展望描述未来。当被要求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或配偶)时,人物特征常常复杂多样,即冲突又统一。情绪流露自然。
神经症性人群通常有着正常的现实感。他们一般不伴有幻觉或妄想(除非受药物,器质性因素影响,或创伤后的闪回)。他们也无须编造谎话来使咨询师相信他们是谁。咨询师与这一的来访者沟通顺畅,主观上较少压力。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问题大多是自我不协调的,他们言语表达清晰,能够针对性的回答咨询师的提问。
能够让咨询师感到轻松的另一点是,神经症性来访者在咨询早期便有能力形成“治疗性分裂”。这种能力使自我产生分离,形成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两部分。即使他们的问题属于自我协调的,他们也能接受咨询师与之相左的观点。
比如,一个偏执型神经症患者,相信他人对自己的迫害,更可能是自己的猜疑。
与之相反,偏执型边缘状态或精神病患者则会试图说服咨询师:自己的困难,完全起源于外界,是他人设计陷害。若咨询师表示怀疑,他们便会觉得与咨询师相处会影响到自身安全。咨询师也有可能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想要在咨询中加害自己。
再例如,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会主诉自己的重复性仪式化行为令自己很烦恼。但对之置之不理会更加焦虑。而边缘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坚信这些重复行为是基本的自我保护,并随之精心编制一套合理的解释。
像是强迫洗手,强迫性神经症来访知道这没有必要,想要克制自己,但克制不住。忍住不去洗手,心里就会无法克制的焦虑。去洗完手,焦虑会得到一定的释放,但又会因为没忍住强迫洗手,而又生成了焦虑。
边缘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有可能会向咨询师解释道:那是因为出于卫生防护的角度考虑,反复洗手是有必要。并且专家也是那么建议的。说没必要的那类人,是没文化,看不懂趋势的人。
神经症性来访者会同意咨询师的观点,认为强迫行为大可不必;但边缘性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观点,则看作是恶意中伤。他们会指责咨询师要么缺乏常识,要么缺乏道德。
咨询师所接入的个案,大多数为神经症性来访者。
因为这类来访者基本顺利地度过了埃里克森提及的最初两个发育阶段,即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认同和独立性方面的发展也相对顺利。
他们前来寻求帮助,并非因为安全感或自主性受到困扰,多半是陷入冲突。而他们也意识到这有可能是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所以希望求助于心理咨询来找到帮助自己的方法。
那么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对个案的第一步评估是很重要的。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是一本不错的指导性书籍,适合正在从业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personality的概念含混,并且是以解构的视角看待personality Nancy的personality diagnosis讲防御之重,单单是防御就三章。《理解人格结构》里,personality structure只有在书名里出现过,书里面的内容,只围绕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character organization进行描述. 难道对这些概念的运用是那么随意的么?diagnosis是对于character的diagnosis,而没有对personality做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clinical process: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这本书的书名有误导,让人误以为是对personality进行diagnosis。其实不然,diagnosis的对象是 psychoanalytic character, 而不是personality. 而这些charact而与DSM对于personality的分类相似度极高。而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标题是types of character organization,分类又是以各种personalities出现,比如说schizoid personalities, paranoid personalities,未提到character了。貌似personalities = character? 书中也没有对这个两个概念进行澄清,就这样“偷换概念”地用了。通篇读这跟书,我的理解是, 以psychoanalytic 的视角去理解DSM的对于personality类型的解释。我始终无法理解书中的“personality structure”中的structure与书中的character和organization的关系是什么。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插一句,就说精神分析的概念太混乱,读者大概知道我讲啥意思就行,不必深究。深究死得快。这么说,我就很安慰了。
我对于personality这个概念理解,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合体。而《理解人格结构》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要去理解人格作为一个“整合体”是如何运作的,相反,是“解构”人格。将一个有机整合体的人格进行大卸八块,看看每一块都是咋回事。搞清楚书的重点,是要介绍各种防御机制,并且要将DSM的personality的分类与精神分析的character分类对应起来。
Masterson(1972)曾生动地描述了边缘型来访者的两难窘境,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当试图亲近某人时,他们会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被湮没被掌控;但若孤身独处,又难免饱尝辛酸,担心被抛弃。这种情感冲突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进退维谷,选近亲疏皆苦楚。 ……这应该是我看到的最惨的一个了。 (5回应) 2020-02-20 14:28:41 7人喜欢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防御概念是精神分析人格诊断的核心要素,分析师在诊断人格类型时,即是指明了个体惯用的特定防御方式或特定的防御方式组合。人格诊断名称实际上是个体管用防御方式的简称 那些情绪异常、歇斯底里的患者,其实是试图以此避免再次体验难以忍受的痛苦。 个体都有自己偏爱的防御方式,以此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应对方式 防御的形成因素: 1. 气质 2. 早年经历 3. 模仿或受教于父母及其他重要客体的防御方... (1回应) 2018-11-01 14:29:27 7人喜欢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Ephemeron.
自我攻击(A。 Freud,1936; Laughlin,1967)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内摄这一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丧失客体造成的痛苦体验或恶劣心境)。攻击自我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 2020-02-01 11:35:25 5人喜欢
第29页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不管怎样,治疗师倾向于将心理现象视作正常成熟过程的产物——或许不仅如此,心理发育理论既应拥有质朴的风范,又应兼备人性的美感,还应隐含这样一种博广的蕴意:“我即是机缘”。即相信万物皆有原型、进化、通达的变换过程;同时周围也危机四伏,如果个体遭遇不测,便容易踌躇不前。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第二版的相关信息,以下是详细的目录(中文翻译):
1. 文档信息
- 文档名: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
- 作者:Nancy McWilliams
- 出版年份:2011年
- ISBN:978-1-60918-494-0(精装本)
-
主题分类:
- 心理学类型学
- 人格评估
- 人格发展
- 人格障碍诊断
- 人格评估
- 人格障碍治疗
- 精神分析疗法
2. 内容概述
一、历史背景:性格病理学的诊断
- 概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性格病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 神经症-边缘型-精神病谱系概览:解释了不同心理障碍水平的特点和区别。
- 进一步阅读建议
二、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
- 神经症水平患者的治疗:探讨了如何对神经症水平的患者进行治疗。
- 精神病范围患者的治疗:讨论了对精神病范围患者的治疗方法。
- 边缘型患者的治疗:介绍了针对边缘型患者的治疗策略。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分析了成熟度和性格类型之间的关系。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三、偏执型人格
- 偏执型人格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解释了偏执型人格的心理动力机制。
- 偏执型人格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描述了偏执型人格的防御机制。
- 偏执型心理学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偏执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 偏执型自我:探讨了偏执型人格的自我概念。
- 与偏执型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讨论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移情和反移情问题。
- 偏执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阐述了偏执型人格诊断的临床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四、抑郁型和躁狂型人格
- 躁狂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探讨了躁狂型人格的治疗策略。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五、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 自虐型人格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解释了自虐型人格的心理动力机制。
- 自虐型人格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描述了自虐型人格的防御机制。
- 自虐型心理学的关系模式:分析了自虐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 自虐型自我:探讨了自虐型人格的自我概念。
- 与自虐型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讨论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移情和反移情问题。
- 自虐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阐述了自虐型人格诊断的临床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封面
- 封面
- 书名
- 版权信息
- 献词
- 作者简介
- 序言
- 致谢
- 引言
关于术语的注释
关于语气的注释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精神分析诊断与描述性精神病学诊断
- 治疗计划
- 预后意义
- 消费者保护
- 同情心的传达
- 防止治疗逃避
- 边缘效益
- 诊断效用的限制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发展倾向
- 自我心理学
- 客体关系传统
- 自我心理学
- 当代关系运动
- 其他精神分析人格评估贡献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历史背景:性格病理学的诊断
- 神经症-边缘型-精神病谱系概览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神经症水平患者的治疗
- 精神病范围患者的治疗
- 边缘型患者的治疗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极端退缩
- 否认
- 全能控制
-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 自我分裂
- 躯体化
- 行为表现(防御性行为)
- 性欲化(本能化)
- 极端解离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压抑
- 回归
- 情感隔离
- 知识化
- 合理化
- 道德化
- 分隔化
- 撤销
- 对自我的攻击
- 移置
- 反应形成
- 反转
- 认同
- 升华
- 幽默
- 结论性评论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第7章 反社会(心理变态)人格
- 心理变态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心理变态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心理变态中的关系模式
- 心理变态自我
- 与心理变态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心理变态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8章 自恋型人格
- 自恋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自恋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自恋中的关系模式
- 自恋自我
- 与自恋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自恋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9章 孤独型人格
- 孤独心理学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孤独心理学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孤独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孤独自我
- 与孤独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孤独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0章 偏执型人格
- 偏执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偏执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偏执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偏执自我
- 与偏执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偏执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1章 抑郁型和躁狂型人格
- 抑郁型人格
- 抑郁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抑郁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抑郁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抑郁自我
- 与抑郁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抑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躁狂型(循环情绪)人格
- 躁狂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第11章 抑郁型和躁狂型人格(续)
-
抑郁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躁狂型(循环情绪)人格
- 躁狂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躁狂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躁狂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躁狂自我
- 与躁狂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躁狂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2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 自虐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自虐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自虐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自虐自我
- 与自虐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自虐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3章 强迫型人格
- 强迫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强迫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强迫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强迫自我
- 与强迫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强迫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4章 癔症(表演型)人格
- 癔症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癔症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癔症心理学中的关系模式
- 癔症自我
- 与癔症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癔症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15章 解离型心理
- 解离条件中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 解离条件中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 解离条件中的关系模式
- 解离自我
- 与解离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 解离条件诊断的治疗意义
- 鉴别诊断
- 总结
- 进一步阅读建议
附录:建议的诊断访谈格式
- 人口统计数据
- 当前问题及其起始
- 个人历史
- 当前表现(精神状态)
- 结论性话题
- 推论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索引
- 作者索引
- 主题索引
关于 Guilford Publications
- 发现更多 Guilford 出版物
如果我是一名初学者,应该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本书的内容
执行完成
作为一名初学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问题类型和具体问题示例,帮助你系统地探索本书内容:
1. 理解基础概念
- 问题类型:澄清术语和基本理论
-
示例问题:
- 什么是精神分析诊断?它与描述性精神病学诊断有何不同?
- 什么是人格结构?它在临床过程中如何影响治疗?
- 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当代关系运动的核心概念分别是什么?
2. 探讨诊断的目的和意义
- 问题类型:了解诊断的意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示例问题:
- 为什么进行精神分析诊断?它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 诊断对治疗计划有何影响?如何利用诊断结果来规划治疗?
- 精神分析诊断对预后评估有什么作用?
3. 学习防御机制
- 问题类型:理解防御机制及其分类
-
示例问题:
- 初级防御机制和次级防御机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如何识别和理解患者使用的具体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理想化等)?
- 不同类型的防御机制在治疗中应该如何应对?
4. 研究不同类型的人格组织
- 问题类型:深入了解各种人格类型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
示例问题:
- 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等不同类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这些人格类型在情感、驱力和气质方面有何不同?
- 针对每种人格类型,常见的防御和适应过程有哪些?
- 在与这些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移情和反移情的特点是什么?
- 每种人格类型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治疗策略?
5. 实践与应用
- 问题类型: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
-
示例问题:
- 如果我遇到一个表现出多种症状的患者,如何进行初步诊断?
- 在实际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的性格组织调整我的治疗方法?
- 书中提到的诊断访谈格式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应用?
-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同情心并防止患者逃避治疗?
6. 反思与批判性思考
- 问题类型:批判性地思考理论的局限性和实用性
-
示例问题:
- 精神分析诊断有哪些局限性?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 当代神经科学和依恋理论对传统精神分析诊断有哪些补充或挑战?
- 如何平衡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以形成全面的理解?
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逐步构建对精神分析诊断的全面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你的知识。此外,建议你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并在讨论或咨询导师时提出,这将有助于加深你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系统地理解和应用每一章节的内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导框架,帮助你通过提问来深入学习各个章节: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理解基本概念:
- 精神分析诊断与描述性精神病学诊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为什么精神分析诊断对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如此重要?
-
临床应用:
- 在实际治疗中,如何利用精神分析诊断来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传达同情心?
- 如何防止患者逃避治疗?有哪些具体的策略?
-
批判性思考:
- 精神分析诊断的局限性在哪里?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 边缘效益的概念在实践中如何体现?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理论背景:
-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传统、自我心理学和当代关系运动的核心概念分别是什么?
- 这些理论流派之间有何联系和差异?
-
实践应用:
- 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人格评估中?
- 在治疗过程中,如何识别和应对不同类型的防御机制?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历史背景:
- 性格病理学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这对我们今天的精神分析诊断有什么启示?
-
临床分类:
- 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谱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如何根据这些分类进行初步诊断?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治疗策略:
- 针对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范围患者的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治疗计划?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具体防御机制:
- 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等初级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 如何识别这些防御机制,并在治疗中加以处理?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具体防御机制:
- 压抑、情感隔离、合理化等次级防御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和应对这些机制?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对于每一章涉及的不同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解离),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通用问题框架
-
驱力、情感和气质:
- 该类型人格的主要驱力、情感和气质特征是什么?
- 这些特征在临床上如何表现?
-
防御和适应过程:
- 该类型人格常见的防御和适应机制有哪些?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和处理这些机制?
-
关系模式:
- 该类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 如何在治疗中理解和支持这些关系模式?
-
移情和反移情:
- 与该类型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常见的移情和反移情现象有哪些?
- 如何有效管理这些现象?
-
治疗意义:
- 该类型人格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 具体的治疗策略和技巧有哪些?
-
鉴别诊断:
- 如何区分该类型与其他类似人格类型?
- 有哪些关键的鉴别点?
实践与反思
-
案例应用:
- 如果我遇到一个表现出多种症状的患者,如何进行初步诊断?
- 在实际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的性格组织调整我的治疗方法?
-
自我反思:
- 我在学习和应用这些理论时遇到了哪些挑战?
- 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和督导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逐步构建对精神分析诊断的全面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你的知识。建议你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并在讨论或咨询导师时提出,这将有助于加深你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入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深化对人格结构和临床过程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章节的高级问题,帮助你在已有基础上拓展和精炼你的技能: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整合与批判:
- 精神分析诊断与描述性精神病学诊断之间的差异如何影响我的治疗实践?我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 在实际案例中,如何评估精神分析诊断对预后和治疗计划的具体贡献?
-
专业发展:
- 我如何利用诊断来增强我的同情心传达和防止治疗逃避的能力?
- 在面对复杂或多重诊断的患者时,如何评估和应用诊断效用的限制?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理论整合:
- 如何将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不同流派的观点整合到我的临床实践中?
- 当代关系运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有哪些补充和挑战?这些新视角如何改变我的治疗方法?
-
临床应用:
- 在处理复杂的防御机制时,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深度理解:
- 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谱系的历史背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对人格障碍的理解?
- 如何根据患者的人格组织发展水平调整我的治疗策略?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高级应用:
-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患者(神经症、边缘型、精神病),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如何影响长期治疗效果?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细致分析:
- 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等初级防御机制在复杂案例中的表现有何特点?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并处理这些深层防御机制,以促进患者的成长?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高级策略:
- 抑制、情感隔离、合理化等次级防御机制在长期治疗中如何演变?
- 如何引导患者逐步认识和应对这些防御机制?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对于每一章涉及的不同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解离),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通用问题框架
-
深入理解:
- 该类型人格的核心心理动力是什么?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
- 如何在我的治疗实践中识别和处理这些核心动力?
-
复杂案例:
- 在处理合并多种人格特征的患者时,如何综合应用不同类型人格的理论?
- 遇到具有强烈抵触情绪或复杂防御机制的患者时,如何调整治疗策略?
-
治疗创新:
- 基于当代研究和临床经验,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该类型人格?
- 如何将最新的神经科学和依恋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我的治疗实践中?
-
移情与反移情:
- 在与该类型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
- 这些现象如何反映患者内心世界的深层次冲突?
实践反思与督导
-
个案讨论:
- 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具体个案中?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
- 在督导会议中,如何利用本书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
-
专业成长:
- 我如何持续提升自己对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和同行交流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系统地深化对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解,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优化你的治疗方法。建议你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并在督导或同行讨论中分享和探讨,这将有助于你在专业道路上不断进步。
作为一名资深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取向咨询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可以帮助你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认知行为技术相结合,从而丰富你的临床工具箱。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章节的高级问题,帮助你在已有基础上拓展和精炼你的技能: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跨范式整合:
- 精神分析诊断与CBT中的功能分析有何异同?如何在实践中结合两者的优势?
-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精神分析诊断如何补充CBT的功能性评估?
-
预后与疗效:
- 如何利用精神分析诊断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
- 精神分析诊断对防止治疗逃避有哪些具体策略,这些策略如何与CBT技术相结合?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理论对比:
-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与CBT中的人格模型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
- 当代关系运动和CBT中的社会认知理论之间有哪些潜在的协同作用?
-
实践应用:
- 如何在CBT框架内识别和处理患者的精神分析防御机制?
- CBT中常用的技术(如认知重构)如何用于应对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防御机制?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发展理解:
- 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谱系的概念如何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结构?
- 如何根据患者的人格组织发展水平调整CBT干预措施?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个性化治疗:
-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患者,如何制定个性化的CBT治疗计划?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如何影响CBT治疗的效果?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深度洞察:
- 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等初级防御机制在CBT视角下如何理解?
- 如何在CBT治疗中识别并处理这些深层防御机制,以促进患者的成长?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高级策略:
- 抑制、情感隔离、合理化等次级防御机制在CBT治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引导患者逐步认识和应对这些防御机制,从而改善情绪调节和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对于每一章涉及的不同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解离),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通用问题框架
-
跨范式应用:
- 该类型人格的核心心理动力如何与CBT中的自动思维和认知偏差相联系?
- 如何在CBT框架内识别和处理这些核心动力?
-
复杂案例:
- 在处理合并多种人格特征的患者时,如何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和CBT理论?
- 遇到具有强烈抵触情绪或复杂防御机制的患者时,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使其更符合CBT原则?
-
治疗创新:
- 基于当代研究和临床经验,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该类型人格,并如何与CBT技术融合?
- 如何将最新的神经科学和依恋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我的CBT实践中?
-
移情与反移情:
- 在与该类型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如何管理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同时保持CBT的实证基础?
- 这些现象如何反映患者内心世界的深层次冲突,并如何通过CBT技术进行干预?
实践反思与督导
-
个案讨论:
- 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具体个案中?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
- 在督导会议中,如何利用本书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特别是在CBT框架内的应用?
-
专业成长:
- 我如何持续提升自己对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CBT取向的患者?
- 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和同行交流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整合精神分析和CBT方面?
具体应用技巧
-
认知重构:
- 如何使用认知重构技术来挑战和改变患者基于早期创伤或未解决冲突形成的负面自动思维?
-
行为实验:
- 如何设计和实施行为实验来测试和验证患者的精神分析假设,例如关于他人意图或自我价值的看法?
-
情绪调节:
- 精
作为一名资深的人本存在疗法(Humanistic-Existential Therapy)取向咨询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可以帮助你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人本存在疗法的核心原则相结合,从而丰富你的临床实践。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章节的高级问题,帮助你在已有基础上拓展和精炼你的技能: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哲学视角:
- 精神分析诊断如何与人本存在疗法中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理念相协调?
-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精神分析诊断如何补充人本存在疗法对个体意义和存在的探索?
-
临床应用:
- 如何利用精神分析诊断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生命意义和存在困惑?
- 在防止治疗逃避方面,精神分析诊断提供了哪些独特视角,这些视角如何与人本存在疗法的技术结合?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理论整合:
-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与人本存在疗法中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意志的观点有何联系?
- 当代关系运动强调的关系质量如何与人本存在疗法中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相呼应?
-
实践应用:
- 如何在人本存在疗法框架内识别和处理患者的精神分析防御机制?
- 人本存在疗法中常用的技术(如现象学方法)如何用于应对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防御机制?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发展理解:
- 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谱系的概念如何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结构和存在体验?
- 如何根据患者的人格组织发展水平调整人本存在疗法的干预措施?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个性化治疗:
-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患者,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既尊重其存在体验又促进心理成长?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如何影响人本存在疗法的效果?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深度洞察:
- 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等初级防御机制在人本存在疗法视角下如何理解为个体对存在焦虑的反应?
- 如何在治疗中识别并处理这些深层防御机制,以帮助患者面对和接纳真实的自我?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高级策略:
- 抑制、情感隔离、合理化等次级防御机制在人本存在疗法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引导患者逐步认识和应对这些防御机制,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开放和自我表达?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对于每一章涉及的不同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解离),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通用问题框架
-
核心动力:
- 该类型人格的核心心理动力如何与人本存在疗法中的存在主题(如孤独、自由、死亡、意义)相联系?
- 如何在我的治疗实践中识别和处理这些核心动力?
-
复杂案例:
- 在处理合并多种人格特征的患者时,如何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和人本存在疗法的理论?
- 遇到具有强烈抵触情绪或复杂防御机制的患者时,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使其更符合人本存在疗法的原则?
-
治疗创新:
- 基于当代研究和临床经验,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该类型人格,并如何与人本存在疗法技术融合?
- 如何将最新的神经科学和依恋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我的人本存在疗法实践中?
-
移情与反移情:
- 在与该类型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如何管理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同时保持真诚和共情?
- 这些现象如何反映患者内心世界的深层次冲突,并如何通过人本存在疗法技术进行干预?
实践反思与督导
-
个案讨论:
- 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具体个案中?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
- 在督导会议中,如何利用本书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特别是在人本存在疗法框架内的应用?
-
专业成长:
- 我如何持续提升自己对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本存在疗法取向的患者?
- 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和同行交流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整合精神分析和人本存在疗法方面?
具体应用技巧
作为一名资深的家庭治疗取向咨询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习《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可以帮助你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而丰富你的临床实践。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章节的高级问题,帮助你在已有基础上拓展和精炼你的技能:
第一部分:概念问题
第1章 为什么要诊断?
-
系统视角:
- 精神分析诊断如何补充家庭治疗中的系统评估,以理解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模式?
- 在制定家庭治疗计划时,精神分析诊断如何帮助我们识别并解决跨代际传递的问题?
-
临床应用:
- 如何利用精神分析诊断来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 在防止治疗逃避方面,精神分析诊断提供了哪些独特视角,这些视角如何与家庭治疗的技术结合?
第2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
理论整合:
-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与家庭治疗中关于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观点有何联系?
- 当代关系运动强调的关系质量如何与家庭治疗中的沟通模式和界限设定相呼应?
-
实践应用:
- 如何在家庭治疗框架内识别和处理家庭成员的精神分析防御机制?
- 家庭治疗中常用的技术(如重新架构和角色扮演)如何用于应对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防御机制?
第3章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发展理解:
- 神经症、边缘型和精神病谱系的概念如何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结构和互动模式?
- 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格组织发展水平调整家庭治疗的干预措施?
第4章 发展水平的组织含义
-
个性化治疗:
-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家庭成员,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治疗计划,既尊重其个体需求又促进家庭系统的健康?
- 成熟度与性格类型的互动如何影响家庭治疗的效果?
第5章 初级防御过程
-
深度洞察:
- 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等初级防御机制在家庭系统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家庭内部的沟通和关系?
- 如何在家庭治疗中识别并处理这些深层防御机制,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更健康的互动?
第6章 次级防御过程
-
高级策略:
- 抑制、情感隔离、合理化等次级防御机制在家庭治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如何引导家庭成员逐步认识和应对这些防御机制,从而改善家庭内部的情感表达和冲突解决?
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类型
对于每一章涉及的不同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孤独、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解离),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通用问题框架
-
家庭动力:
- 该类型人格的核心心理动力如何影响家庭系统内的互动模式?
- 如何在我的家庭治疗实践中识别和处理这些核心动力?
-
复杂案例:
- 在处理合并多种人格特征的家庭时,如何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理论?
- 遇到具有强烈抵触情绪或复杂防御机制的家庭成员时,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使其更符合家庭治疗的原则?
-
治疗创新:
- 基于当代研究和临床经验,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该类型人格,并如何与家庭治疗技术融合?
- 如何将最新的神经科学和依恋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我的家庭治疗实践中?
-
移情与反移情:
- 在与该类型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时,如何管理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同时保持对家庭系统的敏感性?
- 这些现象如何反映家庭内部深层次的冲突,并如何通过家庭治疗技术进行干预?
实践反思与督导
-
个案讨论:
- 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家庭个案中?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
- 在督导会议中,如何利用本书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特别是在家庭治疗框架内的应用?
-
专业成长:
- 我如何持续提升自己对精神分析诊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治疗取向的患者?
- 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和同行交流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整合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方面?
具体应用技巧
-
系统重构:
- 如何使用家庭重塑和叙事疗法来挑战和改变家庭成员基于早期创伤或未解决冲突形成的负面故事?
- 多代际视角:
系统重构
-
挑战负面故事:
- 如何使用家庭重塑和叙事疗法来挑战和改变家庭成员基于早期创伤或未解决冲突形成的负面故事?例如,通过重新讲述家庭历史,帮助家庭成员看到新的可能性和积极的变化路径。
-
建立新的意义:
- 在家庭治疗中,如何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新的、更具建设性的家庭叙事,以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心理健康?
多代际视角
-
跨代传递:
-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跨代际传递(如未解决的创伤或未完成的任务)如何影响当前的家庭动态?如何在家庭治疗中识别并处理这些潜在的影响?
-
打破恶性循环:
- 家庭治疗中如何利用精神分析的概念(如重复强迫)来帮助家庭打破恶性循环,避免将负面模式传递给下一代?
移情与反移情管理
-
家庭系统内的移情:
- 在家庭治疗中,如何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移情关系?这些移情现象如何反映家庭内部深层次的情感和权力结构?
-
咨询师的反移情:
- 咨询师在面对特定人格类型的患者时可能产生哪些反移情反应?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反应来增强治疗效果?
沟通模式与防御机制
-
识别防御机制:
- 如何在家庭互动中识别不同成员的初级和次级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如何影响家庭沟通的有效性?
-
促进开放沟通:
- 使用哪些具体技术可以帮助家庭成员逐步放下防御,实现更真实和开放的沟通?例如,通过情感聚焦疗法(EFT)或情绪表达练习。
实践反思与督导(续)
个案讨论
-
整合多种理论:
- 在实际个案中,如何将精神分析诊断与其他家庭治疗模型(如Bowen理论、Satir模式等)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
案例分享与反馈:
- 在督导会议中,如何通过分享具体案例,获得同行的反馈和支持,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临床实践?
专业成长
-
持续学习:
- 如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研讨会或接受进一步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对精神分析诊断和家庭治疗的理解?
-
自我反思:
- 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确保自己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始终符合最新的研究和临床最佳实践?
治疗策略的具体化
针对不同类型人格的家庭干预
-
反社会人格类型:
-
问题框架:
- 反社会人格特征如何影响家庭互动?如何在家庭治疗中应对这种性格类型带来的挑战?
-
策略建议:
- 引入行为契约和技术,设定明确的行为界限;使用认知行为技术和情感教育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
问题框架:
-
自恋型人格:
-
问题框架:
- 自恋型人格的家庭成员如何影响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并改变其行为模式?
-
策略建议:
- 强调共情训练和角色扮演,帮助自恋型人格者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使用多代际视角,探讨家族中可能存在的自恋传承。
-
问题框架:
-
抑郁型人格:
-
问题框架:
- 抑郁型人格如何影响家庭氛围和成员间的互动?如何在家庭治疗中支持抑郁型人格者的康复?
-
策略建议:
- 鼓励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正向反馈;使用心理教育,帮助家庭理解抑郁症的本质及其治疗方法。
-
问题框架:
-
偏执型人格:
-
问题框架:
- 偏执型人格如何影响家庭的信任和安全感?如何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的信任关系?
-
策略建议:
- 通过透明的沟通练习和建立清晰的界限,减少误解和猜疑;引入第三方验证机制,增加信任感。
-
问题框架:
整合与创新
-
跨范式整合:
- 探索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的交集,寻找两者结合的最佳实践点。例如,结合客体关系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深入理解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和依附模式。
-
创新应用:
- 利用现代技术(如在线平台、移动应用程序)辅助家庭治疗,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探索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模拟家庭互动场景中的潜力。
通过以上提问和反思,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Second Edition》的内容,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你的家庭治疗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