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_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作者: [丹麦]博·雅各布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光尘
原作名: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译者: 郑世彦
出版年: 2022-8-15
页数: 288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62347
豆瓣评分
8.3
1257人评价
5星41.2%
4星41.1%
3星15.2%
2星1.8%
1星0.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可能的地方创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
活在此时此地,感受从容快乐的平静。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 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的创作者 · · · · · · 郑世彦 郑世彦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博·雅各布森 (Bo Jacobsen)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深耕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双博士学位,并负责多个关于心理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例如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定性研究。
他还是一位执业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和督导,撰写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曾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讲授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课程。他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性和存在主义的维度视为自己的使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人类更加敞开自己,拥抱彼此。
目录 · · · · · · 推荐序一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盛宴 推荐序二 无法被定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推荐序三 全然地去活着 前言 第 1 章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色 心理学能够关切生活本身吗 三个基本的生活概念 人生大问题 什么是本真地生活 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何与众不同 第 2 章 幸福与痛苦 幸福与痛苦的概念 主流社会学和心理学眼中的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眼中的幸福 什么是痛苦 对待痛苦的四种方式 幸福在治疗中的角色 第 3 章 爱与孤独 爱是什么 爱之种种 有可能爱所有的人吗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为何孤独如此难以面对 人类能否学会独处 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能并行不悖吗 爱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如何解决爱和孤独的问题 第 4 章 成功与逆境 什么是危机,什么是创伤 有关危机和治疗的其他学派 危机的存在主义理论 危机的三个维度 我们该如何度过危机 危机:要还是不要 第 5 章 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 走近死亡 死亡焦虑的三种理论 接触死亡的影响 怎样才能帮助临终者 与死亡和解 第 6 章 选择与责任 如何做出重要的人生决定 关于决定的理论 你的决定如何影响你成为自己 真的无法自由选择吗 现在的生活是否由外部力量决定 文化和社会是否决定了现在的生活 我们能否接管自己现在的生活 第 7 章 混乱与意义 生活的目标、意义和价值 你的生活有什么目标和意义 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会变化吗 生活价值:跨文化视角和全球化世界 根据生活价值重新定向人生 在纷乱的世界中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附录一 存在主义学者及其主要著作 附录二 存在主义治疗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去关注 世彦君 译者 / 4622 人关注 作者自述 1 “这本书译了十年” 2012年,适逢召开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会议(上海,复旦大学),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此书英文版,读起来觉得挺受用,便尝试翻译了一些章节,也曾推荐给一些出版机构,可惜一直未能出版。 2021年,机缘巧合,认识了光尘文化的乌仁老师,在商谈心理学书版权事宜时,我向她推荐了这本书,并发送了试译的章节,没想到一拍即合。 转眼间,过去了九年。 在这九年中,我时不时地翻译这本书,学习这本书,并跟人分享这本书。 因为在中文图书市场,除了亚隆的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之外,还没有一本“存在主义心理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呢? 幸福的概念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不断变化。存在主义取向尝试整合痛苦和欢乐,将幸福理解为个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特定的存在于世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有两种幸福的概念:极度快乐和深度幸福。 极度快乐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感觉所有重要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所有重要的目标都已经达到。个人感到无比满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与环境或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精神状态以排除痛苦为前提,因此,它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深度幸福则是一种持续的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中,一方面是个人的愿望、目标和需要,另一方面是周围环境或外部世界。这种状态与个人的愉悦、平静和放松关系密切。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他们可以用极度快乐的概念来描述自己的幸福时光。但我们很少见到有人说他们在根本上是幸福的,就像深度幸福的概念所描述的那样。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中,博斯特别研究了这种深度的幸福并将其付诸文字。他的兴趣在于了解理想的存在方式。他为理想的“在世之在”创造了一个特别的表述:“从容欢快的平静”。 (查看原文) 光尘刻书馆 3赞 2022-08-03 10:10:51 —— 引自章节:第 2 章 幸福与痛苦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现代人经常感到孤独,无论是在社交上、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有时还会沉浸在充满痛苦的寂寞当中。这种孤独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之一。 我们有三个关于独处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指向一种特定的状态或经验。 分离(isolation)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层面是孤单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在旅行时、在工作中或在家里感到孤单。分离可以是强加于你的,也可以是你自愿的;因此,它可以伴随着不同的情绪状态。分离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它取决于个体想要什么。 寂寞(loneliness)是这样一种感受:当你非常想要和别人在一起时,却只能依靠自己,独自承受命运。寂寞通常是消极的、痛苦的,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与被抛弃、被辜负或被排斥的经历有关。 孤独(aloneness)意味着你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身一人的基本认识。在生病或死亡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孤独的意识可能就会涌上心头。孤独既可能令人恐惧,也可能令人兴奋,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环境因素。 因此,分离、寂寞和孤独这三个概念,分别涉及了社会事实、情绪状态和存在性认识。 (查看原文)
寡淡的犀牛 2023-01-16 17:24:13 北京 给到8.5分没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学科,因为他没有比较权威的,有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框架很难被清晰地界定,里面则包含了不少相互对立的观点概念。甚至是一个学者的前后观点都有可能对立…… 这本书的好处是给了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空间。 另外「邀请」系列也太泛滥了。感觉编辑团队抓着一个“热词”就要用到死。
1 有用吃豆小夫 2024-08-05 13:36:38 浙江 第一章比较喜欢,后面略微有点点点鸡汤感觉 “人类所有的激情和努力都是为自身的存在寻找答案”这句很喜欢
1 有用会说话的小木头 2024-01-30 17:06:59 上海 “生活就像游走在一根钢丝之上:一端有意义,另一端是无意义。我们偶尔会瞥见下方的深渊,看到混乱和偶然。我们与外界进行抗争——希望保持平衡,看到目标,勇往直前,找到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8 有用铲铲 2022-08-30 12:57:43 上海 总体上是力求深入浅出的介绍到底是什么和有什么意义,对于实际生活的关联。
5 有用落跑路人 2024-06-16 09:26:17 上海 精神分析:封闭的逻辑结构,严格遵循因果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存在主义:过去并不能决定现在,对所有可能性敞开。 现在有点认同,诊断一个人是对人本身的污名化,标签太单一,而人太多样,个性化与标签难以相融,为此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
我要写书评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4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世彦君 2022-08-04 15:25:54 “这本书译了十年” 2012年,适逢召开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会议(上海,复旦大学),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此书英文版,读起来觉得挺受用,便尝试翻译了一些章节,也曾推荐给一些出版机构,可惜一直未能出版。
2021年,机缘巧合,认识了光尘文化的乌仁老师,在商谈心理学书版权事宜时,我向她推荐了这本书,并发送了试译的章节,没想到一拍即合。
转眼间,过去了九年。
在这九年中,我时不时地翻译这本书,学习这本书,并跟人分享这本书。
因为在中文图书市场,除了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之外,还没有一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教材告诉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寻找意义、如何成为自己;又或者,我们根本就没有一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教材。
尽管我和乌仁颇为投缘,但我也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有其内在原因,那就是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近几十年来,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在本质上越来越具有存在性”;也就是说,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发面临“存在性真空”,面临创造意义的使命,面临做选择的困境。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去生活呢?
在这里,我想引用卡巴金的一段话,也是出现在本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非常小的事情,往往也会帮助你感到自己有影响力,感到自己的行动有价值,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由于你是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为外在世界的疗愈承担一些责任,也可能会产生内在的疗愈。
这个世界不尽完美,内在和外在都是一样,需要我们去努力完善。当我最终校对完这部书稿时,十年已逝,我有幸完成了一件小事。
当然,这源自大家的共同努力。感谢作者博·雅各布森为我们写了这本书,感谢乌仁老师慧眼识珠,感谢王学富老师、杨吉膺老师和李仑老师倾情作序,感谢童桐老师参与翻译,感谢王雨田同学通读书稿并修订文字差错。
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亲爱的读者们!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世彦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69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69 1 24回应收起 野生盆栽 2022-08-15 15:24:24 不是存在主义者?没关系,这本书一样欢迎你 最近一个月,我坚持每天做10分钟的冥想,记得在某一次的冥想练习中,老师提问道:「想一想今天的冥想目的是什么?」
当下,我想到的是「我想平静地度过这一天。」
「为什么是平静呢?」冥想结束后,我对自己的答案感到好奇,也许「平静」在我看来是一种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吧。
那幸福的平静是什么样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么?但这种看淡一切,遇到好事都不会太高兴,简直是把人类的情感给剔除了。或者是完全放弃对生活的期待,这样发生什么都可以做到毫无波澜,但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活力了嘛,说不定他心电图上的律动也一并消失了。
博•雅各布森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回答了我的疑问。
在本书的第二章「幸福与痛苦」中,他介绍了「深度幸福」这个概念。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希望达到的「从容欢快的平静」,这个表述背后的含义包括自由、跟随自己的内心,既活泼又有活力。
雅各布森进而提出了这种状态的三个层面。首先是身心,这在我们大汗淋漓地运动后,或者练习冥想时,肌肉放松、血压和脉搏减弱从而带来身心上的安宁及愉悦;其次是对死亡的接纳,当一个人直面挑战、充分体验人生,「不欠自己生命」时,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死亡焦虑的感知;最后是精神层面,即感受到地球、宇宙或者世界秩序,并且接受自己在其间的存在。
「严肃又活泼」是我对幸福的新认知。
回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也许可以稍作思考:什么是存在主义?
脑子里是不是浮现了很多高深莫测的词句,像「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他行为的总和」、「他人即地狱」等等,还有像萨特、海德格尔、加缪这些厉害人名。「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思想似乎难以言传,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那估计已经是神秘黑洞了。
幸好,这位向我们发来邀请函的作者拒绝故作玄虚,他不想让读者们视这些概念为洪水猛兽。
这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没有过高的门槛,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也许是为了宽慰读者,雅格布森在书的一开头就告诉读者: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存在主义者』—— 为了觊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丰富洞见,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 —— 你只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所以请放心,这是一份饱含真心的邀请,任何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都在这份邀请函的名单内。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将人达到的最理想状态称作「本真地生活」—— 愿意认真对待人生困境,找到自己的立场,清楚哪些是正确重要的事情,并为之努力。
那么,什么是人生困境呢?本书把生活困境分成了六大类:1)幸福与痛苦;2)爱与孤独;3)逆境与成功;4)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5)选择与责任;6)混乱与意义。书中每一章都单独就各类生活困境展开讨论,除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的观点,作者还会介绍其他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举丰富的案例和实验。
虽然章节是独立的,但其实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而且雅格布森也时不时会提醒读者,「诶,这个地方马上会讲」,或是「这个概念咱们之前提到过了哦」。比如第二章「幸福与痛苦」,幸福其中的一个层面是对死亡的清醒认识,「这里我们会在第五章展开」,等到了第五章「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雅各布森又提出了意志力这个概念,而有关意志力的作用「我们将在第六章阐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奇心不断被吊起又很快被满足,就像是作者和读者在玩抛接球,给读者非常完整的阅读体验。
作者多次强调,没有个体能够孤零零地存在,人是跟随着生活而不断变化着、流动着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不光是每一个来访者本身,还有来访者的生活以及他和生活的关系。怎么和不同类型的生活困境建立积极的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是积极的关系,作者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生活」,以及「帮助人类同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他希望读者能在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书除了面向普通读者之外,还是写给治疗师看的。当来访者在人生困境中面临选择时,治疗师应该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来访者,怎么引导他人、帮助他人,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多的指导建议。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或者想象自己是心理治疗师,想必是很有意思的。
虽说这本书的门槛不高,但这类型的书难免会提到很多概念。类似于「本体论事实」,「人本主义」的突然出现不免让人紧张,不过,不了解这些陌生的词并不会妨碍阅读,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主动搜索来扩展知识。
让我感到遗憾的一点是,在实际生活中要怎么应用这些知识,关于这一方面的细节,雅格布森没有展开太多。但如果真的要罗列出个一二三,估计这本书得厚个四五倍了。
也许,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说,这只是个邀请,让我们看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存在。至于再深入更细节的内容,还需靠读者们自己探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野生盆栽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2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2 1 5回应收起 🧡勞小姐🧡 2022-08-22 11:58:29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审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萨特曾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执着于对过去的“考古”或后现代流派的“解构”,而是更倾向于鼓励人们尽可能地去描述所处的世界、关系、情景和自我感知。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存在主义确实更关注人的当下和本身——即“此时此地的我”。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的本质是求真。它要求我们直面现实——即承认一切客观存在(比如死亡、孤独、无意义)并打破一切妄念(比如成为不老不死的人或全知全能的神)。它肯定了个人的努力和存在价值,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来完成自我塑造。存在主义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一种严肃的乐观主义。
因为人是自己造就的,他必须通过一次次的考验和道德选择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好比一个君子,他在独处或平安顺遂时是很难证明自己是个君子的。除了平时要在人前人后保持一致,还要在所有利益冲突中的表现都合乎君子所为才行。
而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里,博·雅各布森把以萨特为主的存在主义哲学、欧文·亚隆为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治疗统一归为存在主义学科。他邀请我们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人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尝试和我们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如何获得更有活力的感觉,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如何接近幸福和爱的状态,以及如何接纳生活中的好与坏。
从内容来看,博·雅各布森在每一章(除了第1章)都会先描述一种具体的生活困境,然后结合理论分析,最后才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比如第2章探讨了幸福与痛苦,第3章是爱与孤独,第4章是逆境与成功,第5章讲的是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第6章是选择与责任,第7章是混乱与意义。不过在我看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更像是一份存在主义的学习大纲。通过它,我们能快速查阅存在主义各大分支的主流研究理论和相关概念。
比如欧文·亚隆列举的四种存在处境:
我们终有一死; 在决定性时刻,我们是孤独的; 我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自由); 我们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梅达尔·博斯提出的人类生活六大基本特征:
人类生活在空间中; 人类生活在时间中; 人类通过身体展现自我; 人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中; 人类生活在某种特定的情绪和心理氛围中;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 弗洛姆的五种个人基本需求:
寻求爱(关系); 超越自我; 发展根基感和归属感; 寻找自己的身份; 寻找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当然还有从心理治疗角度提供的自救和救人建议:
比如如何处理自身的痛苦:
1、试图控制疾病/痛苦 ·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力 ·把痛苦看作有待解决或征服的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并渡过难关 2、进入与疾病/痛苦的对话 ·倾听疼痛,听痛苦在告诉你什么 ·倾听痛苦希望你怎样生活 ·尝试满足痛苦所提出的要求 3、把疾病/痛苦看作你收到的一份礼物 ·专注于你能从痛苦中学到什么 ·专注于向你敞开的新生活 ·专注于被给予的新机会,并尝试心存感激 4、承认疾病/痛苦是你无法改变的,是一种极限情境 ·最终,接受有一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无论你做什么 ·接受这个事实:有一些东西比你更强大 ·接受你的痛苦,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帮助他人处理痛苦:
·这个人是否面对并清楚表达了危机情境中暗含的所有丧失(物理丧失、心理丧失、世界观丧失、存在丧失)?·这个人是否抓住机会去接受他的既定条件和事实性,以此作为(新的)存在基础? ·这个人是否利用这个机会去面对基本的存在处境,并在这些处境中建立更牢固的根基? ·这个人是否利用这个机会去感知、识别和表达危机引发的所有情感? ·这个人是否利用这个机会去面对创伤事件中被分离的材料,并重新考虑他关于自己的基本信念和假设? ·这个人是否尝试从创伤事件中发现一些意义,并为他未来的生活找到目标和方向? 但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技巧更多的是为了去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因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治疗逻辑是通过激励和赋能(告诉对方你很棒你很行你是自由的有选择的你的未来你做主你的努力有回报你的付出有意义),让人明白困境不是人的既定命运,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旦人了解并接受这个理念,他便能成为自己的主宰,相信自己有力量去拯救自己。
而且每一种心理治疗都是用关系去疗愈人。它需要你具备随时与人建立、维护和修复关系的能力,能够让对方在你所创建的新关系中获得一种被关注、被包容、被接纳的温情体验,然后逐渐恢复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和人际关系的信心。
而在对方变得有担当能做出自由选择前,你还得帮他戒掉他对你的移情和依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在练习处理自己的移情、分离、存在和死亡焦虑——学习如何活在当下以及与人和世界告别。
投诉 有用 17 没用 1 17 1 1回应收起 枨不戒 2022-08-22 16:56:54 存在与临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枨不戒
一个人到底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在死亡降临时没有遗憾。这是个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在为此努力,然而却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焦虑和遗憾。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需要意义感,而动物不需要。我们养一只猫咪,它每天填饱了肚皮,就会躺在地板上睡觉,饿了绕着主人的腿撒娇喵喵叫,无聊了抓抓猫抓板或是跑酷,没有任何忧愁,没有任何烦恼。猫咪不是反思自己的猫生是否活得值得,不会担忧死亡终有一天会到来,但人自从懂事起,死亡那扇古老时钟就时不时会在耳边滴答作响,那声音让他急切,让他不能只满足以吃喝享乐。我们需要生活的意义,需要用成就感来对抗终有一死的空虚。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神话里虚无缥缈的永生与来世已经无法再给人们带来安慰,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那里并没有嫦娥,也没有阿耳忒弥斯。我们从充满浪漫色彩的伊甸园走出来,看到的是冰冷广袤的宇宙,日渐恶化的环境,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愈加逼仄的精神空间……现代人的困境,可能是两千年来人类遇到的最复杂的困境。而我们并未摆脱死亡阴影,从求学到工作,从婚姻到育儿,都是一场一场的战争,一个又一个关卡,焦虑、恐惧、孤单、爱、恨、疾病、衰老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得不到喘息。在这个充满痛苦和反思的时代,存在心理学闪亮登场,存在心理学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糅合了心理学,研究人与生活困境的关系,帮助人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重大关卡。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的作者博.雅各布森是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并负责多个关于心理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学调查,在受访人员里,有秘书,行政人员,学生,项目经理,泥瓦匠,癌症患者,护士。
当作者向受访者提问:如果你的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会改变什么,还是会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一半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懊悔,选择改变,希望能过另一种人生。另一半人选择维持原样,以相同的方式度过人生。并不是后一种选择的被访者过得更成功,又或者是他们的人生从未犯过错误,而是对面人生的错误选择,他们没有沉浸在悔恨和抱怨中,而是选择了宽恕自己,悔恨并不会带来任何力量,你需要的是和自己和解,然后尽快去创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同时包含了积极面和消极面,我们需要认清生活的本质,然后用积极的那一面对战胜挫败,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
这本书将人生遭受的困境浓缩成六个问题: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逆境与成功;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所有人都在构成上述六种困境的两极之间挣扎,这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幸福与痛苦,决定一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自我认可程度。他现在的生活,是按照他的生活目标来的吗?他在生活中有收获成就感吗?他的期望有被满足吗?如果没有,那他大概率不会觉得幸福,而是会滑向天平的另一端——痛苦。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经常会遇见它,不管是牙疼头疼肚子疼,还是遭受挫败后的沮丧。如果把痛苦视为完全无法左右的命运,你可能会沉迷其中,陷入自虐性的悲观绝望之中,但如果把它视为一种积极的挑战,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新的力量。那么,要怎么才能从痛苦走进幸福呢?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对幸福的定义是“从容欢快的平静”,第一是要按自己意愿安排人生,跟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召唤,第二是充满活力,第三是平静,认识现实,并且能够尊重现实。
爱和孤独,是我们精神追求的另一个考验。心理学对爱的定义是“一种深切关怀、喜欢和奉献的感觉”,被人爱着的时候,你会强烈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获得强烈的存在感。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可是爱不能事先计划,也不能强行征召,更时常被激情和占有欲混淆,一个人要想得到另一个人的理解尊重和爱慕,并不容易。相比起爱,孤独是现代人的底色。我们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失去了家庭的脉络支撑,高速的生活节奏和通勤时间的拉长,又让减少了我们和朋友同学相聚的时间,更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工作上独自承认责任,下了班独自蜗居在住所。但独处也是一个获得内心能量的方式,告别尘世纷扰之后,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它让自我萌出嫩芽,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看怎样面对。
关于逆境中的危机情境,作者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以及详尽的危机治疗方案,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学到心理学知识,还是一个自我治愈的过程。书中的六个困境互相影响,互相交织,能够覆盖到生活的所有方面,而逆境、死亡焦虑、选择与意义这四个困境,更是指向人类的终极困境:存在性焦虑——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无限的意义?怎么才能在虚无的宇宙中抓到永恒?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临在(即在每一个“当下”,真正的自我可以自由“降临”)与本真(按照自己内心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来生活,诚实面对自我)。
只有活下当下,只有诚实,你才能得到真实的生活感受,在做热爱的事情时,每个人都会变得神采飞扬,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存在;而自我的降临和存在性焦虑,一旦唤醒自我肯定,就能激发出生命勇气;生命勇气会带来精粹的生命能量,带领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并为此努力,直到给生活赋予意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枨不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9 没用 1 9 1 1回应收起 春泥读书 2022-09-01 20:04:38 痛苦不期而遇,4种方法,教会你与之相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痛苦不期而遇,4种方法,教会你与之相处
生孩子是女人身体经历最痛苦的一件事。然而,身体虽然经受痛苦,心里却是幸福的,特别是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是妈妈最幸福的时刻。
所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书中说,幸福和痛苦的关系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要么幸福,要么痛苦。而是丰富的幸福常常包含痛苦,而痛苦也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的作者博·雅各布森是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多年深耕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定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希望能够促使人类敞开心扉,拥抱彼此。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即便是同样的痛苦,每个人与痛苦相处的模式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
当我们处在痛苦当中时,既要面对痛苦本身,还要与痛苦建立某种关系。作者为我们提供了4种对待痛苦的方式,即控制或征服痛苦,与痛苦对话,把痛苦当作挑战或礼物,接受痛苦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1、控制或征服痛苦
生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特别是疫情期间,如果不幸中招,那真是痛苦上加痛苦。如何与疾病相处,决定了我们的痛苦程度。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转移注意力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想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或者考虑如果病好了,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做做白日梦。还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但没时间做的事,现在趁着生病休息之际,沉浸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中,也许就暂时忘却了痛苦。
2、与痛苦对话
如果疼痛和痛苦是无法被控制或征服时,我们就要找到另一种与她相处的方式。博·雅各布森建议我们学会与痛苦谈话,仔细倾听痛苦在告诉我们什么?
比如一些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生病了之后,开始反思自己,这个疾病告诉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或者职业特点是不是有问题,才导致现在的疾病。如果能有机会重新来过,自己一定会改变。
3、把痛苦当作积极的挑战或礼物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50岁的女士得了乳腺癌,但她感觉得病后自己才知道什么是活在。原来她就像个机器人,不停地干活,不停地抱怨,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做的事都有瑕疵。
而现在,那些身外之物变得不重要了。她知道,只有轻装上阵,为自己而活,开心快乐才能有更大的机会来延续自己的寿命。自此,她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这次生病是上天给她的礼物,让她懂得了这一切。只有如此接近过死亡的人,才能活明白。
4、接受痛苦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但是,很多痛苦不是想开就能缓解的。如果痛苦真的无法忍受,而且别无选择,那只有认命了。
一位女病人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腹部疼痛,她也曾想过一死了之,可是求生欲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随后,再疼的时候,她就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就过去了。等疼过那一阵子,她就表扬自己,做得不错,挺过来了,现在还好好地活着。然后让自己尽情地去欣赏窗外的美景,活着真好!她很开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别致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写在最后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我们在创造可创造的,忍受该忍受的。活在当下,感受从容、快乐的平静。
众所周知,很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所以,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之相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春泥读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 7 2回应收起 此身此时此地 2022-08-27 11:07:05 负面情绪存在真的合理吗? 在生活里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恋的痛苦,失业的彷徨,生病的无力,背叛的恨意,身处逆境的挣扎煎熬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几乎随处可见,总说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些情绪的存在真的合理吗?是不是很想给这些情绪找个出口呢?
最近读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这本书探讨了许多人性,生活的重大话题,能帮助读者审视反思自己,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如意,接近幸福和爱的状态,能更坦然的接纳生活里的好与坏。
存在主义心理学对克服各种负面情绪,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生活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呢?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基于人们对生活和基本生活困境的思考,运用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套科学体系。换句话说,存在主义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接纳自身的不同的情感并与之友好相处,平衡好内心的一套理论依据。
成年人的情绪和感受很多,诸如悲伤、孤独、焦虑、严厉、恐惧的情绪,通常被包裹在有限的童年记忆中。希望从过去的生活中提取真相,然而目的是为了重新整合现在的自己,让那些不受控,隐藏起来的情绪或感受重新被自己的意识整合。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书中通过与其他流派比较,通过介绍重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系统地从人们的认知中讲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存在的意义与人类面对困难时那些正面的能量,关注于人类更高层面的精神因素。
存在主义心理学非常强调人性——人可以通过反思对生活的理解,赋予自己人生意义,并决定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也使我们的焦虑、痛苦和烦恼都有了意义,正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与快乐和成长互相交织,这也让这些负面情绪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读了这本书后,我个人觉得接纳负面情绪是更高层面的修行,是人生这个旅程里的必要体验。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值得像我这样没有学过心理学的读者一读,如其名“邀请”,这是一份了解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函。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7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7 1 0回应收起 妙蛙种子 2023-09-10 09:59:51 存在主义在于回答意义,而不是提问意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对生活的思考来自同一个源头,即我们生来就落入的存在结构,而这个存在结构围绕着几种有限的基本生活处境。 欧文•亚隆列举了人的四种存在处境:(1)我们终有一死(2)在决定性时刻,我们是孤独的(3)我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自由)(4)我们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当我们根据他人的期望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随“常人”(芸芸众生)。 然后在某个时刻,有些人可能会经历突然的觉醒,仿佛被戏剧般地召回到生命中。海德格尔谈到了“良知的呼唤”(the call of conscience)。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同时又不被对生活的反思所累呢?一个答案就是“决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梅达尔•博斯认为,本真的生活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幽默的生活。理想的精神状态是“从容快乐的平静”,安逸和沉重能够相伴而行。这种活泼和严肃的相互拥抱,正如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承诺。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幸福观的一个区别在于:总体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忽视痛苦的现实及其对幸福的重要性,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痛苦纳入他们的幸福概念。
情侣之间会交换爱抚、鲜花、珠宝、食物、音乐、书籍和许多其他东西,但首先,他们给予和接受的是彼此身心的在场。(presence,指一个人全身心地处于某个当下)
当某个客体离开我时,我与它的关系也就消失了;而这些与我生命中的人或物的关系恰恰构成了我的存在,构成了现在的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或物离开我,我忘掉它们,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便被削弱了。
克尔凯郭尔将焦虑定义为“自由的眩晕”,并补充说,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自由,是自由实现之前的一种可能性。 当一个人面临展现或不展现生命潜能的选择时,焦虑就会出现。 那种因未实现的潜能和生命而产生的内疚,被称为存在性内疚。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妙蛙种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4 没用 0 4 0回应收起 自有我在 2022-09-10 12:24:51 存在主义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路径,来走进存在主义心理学吧 丹麦心理学家博·雅各布森创作的著作《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在樊登读书上线,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个福音,因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并不是那么好理解的,而有人帮我们梳理着相关的细节,然后再通过原著仔细分析学习,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具体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呢?在这本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最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
那么具体哪些是属于我们的人生大问题呢?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关于我们为什么生存的问题。而在这本书中归纳出了六个方面: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逆境与成功、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看似都是极为务虚的范畴,但其实这些问题才是人类之所以生存的根本。金钱、物质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却无法解决我们内心中的那种不和谐感。
而为了认识我们自身,存在主义心理学给出了三个基本的生命概念。
生活感受,是指一个人对于活力一致性的自我感受,感觉自己有权利在这里。
生活勇气,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加上他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决心。其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
生命能量和生命力,是指生命体生存并长久存活的能力。既包括物质成分需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那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怎样才能更符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念呢?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流派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心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焦虑,那么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必然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精神分析肯定是去向自己的生命初期去探寻原因,去修复童年时期的伤害;行为疗法必然是用各种像脱敏疗法、行为塑造疗法这些具体的技巧来完成焦虑的改善;但存在主义心理学却要求我们正视这种焦虑,把焦虑用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待。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去解释、去接受,与焦虑和谐共处。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而把它整合成我们内心更和谐的关系,这就完成了治疗的目的。
那么其他的各种问题呢?也必然你可以用这一框架来认识它们、拆解他们、接受他们。任何心理现象都必然有着存在的意义,找到他们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也就是内心自我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并解决的过程。
那么就跟随这一本《存在处于心理学的邀请》,走进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世界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自有我在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0回应收起 紫苑读书 2022-08-31 19:57:33 活出生命的宽广与悠长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可能的地方创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 活在此时此地,感受从容快乐的平静 ——题记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
如何让自己以正确的方式度过一生?
当遭遇危机、逆境或丧失时,我们应该如何从容应对?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心理学书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将为你解答生活中的各种不幸与烦恼。
这本书的作者博.雅各布森,是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在书中,他将人生遭受的困境浓缩成六个问题:
1)幸福与痛苦 2)爱与孤独 3)逆境与成功 4)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 5)选择与责任 6)混乱与意义 所有人都在构成上述六种困境的两极之间挣扎。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人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最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
当两个人交谈时,一方会对另一方的世界观做出假设,认为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一样。当谈话涉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这种倾向尤其强烈。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反思自己,能够与他人谈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够决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被称为存在性的选择或重要的人生决定。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这样的时刻,无论我选A还是B,无论说“是”还是“不是”,它都是至关重要
的。
此外,《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要求人们用“本真”的心态去生活。
我们这一生,遇人无数,有些人适合做知己,有的人注定做过客,生命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朋友。关键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发现。
带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快乐,向上的姿态随遇而安就好,走过,路过,哭过,感动过,欢喜过,正是我们人生一路的风景,仆仆风尘,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这才是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写在最后 心理学不仅仅是用来诊断心理疾病的,更重要的是,心理学还必须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如何获得更有活力的感觉;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如何接近幸福和爱的状态;以及如何接纳生活中的好与坏。
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寻找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风采。只有这样,当我们临近生命的终点时,回首才不会有遗憾。
正如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学会创立者李仑所说—— “困境中潜藏着一条建设性的前进道路,这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如果你能在困境中成功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正如这本书中所言,恭喜你,你过着一种本真的生活,拥有深入的幸福、持续的平衡状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紫苑读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4 没用 0 4 0回应收起 宸宸读写荟 2022-08-23 15:41:57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危机要还是不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心车,危险!”一位妈妈使劲拉孩子到另一头,才避开了这飞驰而过的摩托。
在平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危险与我们擦肩而过,而面对人生危机更是无处不在,大至全球经济、民族兴旺,小至男女感情、夫妻间的和睦,危机既是要害,更是转折点。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博 雅各布森,希望通过存在主义心理学,促进人类更加开放地拥抱世界,找回自己。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仅仅是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让他们从容地面对困难和危机,坦然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激发并发挥自身的潜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本文章主要将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的第4章《成功与逆境》来阐述危机是什么,我们如何渡过危机,要还是不要危机?
01 什么是危机
人生是成功与失败的混合,有的人遇到挫折可以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媒介,而有的人确陷入困境、停滞不前。是什么原因,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呢?
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什么是危机开始,这个词用来形容身体上的痛苦,也可以用来形容经济、社会上的动荡。这个词是一种危险情况的预告,也是新选择的拐弯处。
曾经有一女人因为儿子死了,2周没有穿衣服洗漱,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每次走到日记本处时她就写下此时心里的感受,危机打破了她原来平静的生活,也让她变得越来越敏感,为后来的创作产生更大的灵感肯体会。
02危机也是生机
博尔诺博士认为:生活和危机属于一体,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危机。人类和机器和无机物不一样,面对危机一无所知。当我们遇到危机时,都会面临4种丧失。物理上的丧失、心理上的丧失、世界观和意义的丧失存在性丧失。
假如一家培训机构每天能消耗100节课时,但由于疫情原因暂停营业,高达2、3万的租金压力咄咄逼人,这个危机让中心不得不调整经营的方向,改为线上课程。有一部分家长可能接受,有部分家长不能接受。
这几种丧失有时候就会像这种情况混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03如何面对危机呢?
只要我们活着,危机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要把它驱赶走,还不如与其共存或将其吞并。当伙同越过一层又一层障碍,不断升级打怪,无论是我们的心理还是生理,能力还是经验都要比之前强得多。
我们要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定位和角色,在每一次在危机中检查验证自己,是否能成为这样在人,要成为这样的人还差什么因素和条件,应该怎么样调整更佳.....
这正是这本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想带给我们的:活在此时此刻,感受从容快乐的平静,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书中共7章节,爱与孤独,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幸福与痛苦,混乱与意义,选择与责任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书中,等你来采当中的金蛋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宸宸读写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 3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6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67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假现充瓜向前滚 展开 Being-in-the-world and Authenticity( 上) 假现充瓜向前滚 (7%)
1、现象学的基本前提:真实的现实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我们的心灵永远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身(本体),只能认识事物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现象)。我想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然而根据现象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我能提供的,只有我自己关于存在的客观体验(现象),并邀请其他人通过他们的主观性一起感受存在。 2、在离开美国回到亚洲前,我把我的狗交给了妹妹,它已经很老了,我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离别,但我的... (3回应) 2022-08-28 21:57:52 4人喜欢
光尘刻书馆 展开 第 3 章 爱与孤独 080 光尘刻书馆 (日日阅读)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现代人经常感到孤独,无论是在社交上、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有时还会沉浸在充满痛苦的寂寞当中。这种孤独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之一。 我们有三个关于独处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指向一种特定的状态或经验。 分离(isolation)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层面是孤单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在旅行时、在工作中或在家里感到孤单。分离可以是强加于你的,也可以是你自愿的;因此,它可以伴随着不同的情绪状... 2022-08-03 10:16:26 2人喜欢
光尘刻书馆 展开 第 2 章 幸福与痛苦 059 光尘刻书馆 (日日阅读)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幸福呢? 幸福的概念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不断变化。存在主义取向尝试整合痛苦和欢乐,将幸福理解为个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特定的存在于世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有两种幸福的概念:极度快乐和深度幸福。 极度快乐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感觉所有重要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所有重要的目标都已经达到。个人感到无比满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与环境或自然融为一体。这... 2022-08-03 10:10:51 3人喜欢
光尘刻书馆 展开 第 6 章 选择与责任 193 光尘刻书馆 (日日阅读)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童年的角色是什么呢? 童年的角色就是,成年人利用它来定义自己现在是谁。我们都和父母一起经历过好的和坏的时刻,我们都在童年有过快乐和不幸的时光,我们都经历过成功和失败。 作为成年人,我们“选择”记住的,是那些符合自我建构或自我定义的内容。如果我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乐观的和有能力的,我就倾向于“选择”支持和促进这种自我建构的童年记忆。 另一方面,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不幸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