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Practical Guide [Lingua inglese]
Publisher: OUP Oxford, Year: 2016
ISBN: 019968037X,9780199680375
Description: Mentalizing -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oneself and others by inferring mental states that lie behind overt behaviour - develop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t is crucial to self-regulation and constructiv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oth of which are impaired in personality disorders because of sensitivity to losing mentalizing at times of anxiety and attachment stress. Loss of mentalizing leads to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problems, emotional variability, impulsivity, self-destructive behaviours, and violence.
This practical guide on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utlines the mentalizing model of borderline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how it translates into clinical treatment. The book,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 the mentalizing framework, basic mentalizing practice, mentalizing and groups, and mentalizing systems - covers the aims and structure of treatment, outlines how pati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mentalizing model so that their personality disorder makes sense to them, explains why certain interventions are recommended and others are discouraged, and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 and individual therapy to support more stable mentalizing.
People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commonly have comorbi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which complicate clinical treatment. Therefore, the book advises the clinician on how to manage comorbidity in treatment. In addition, mentalizing problems in families and social systems, for example, schools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re also covered. A families and carers training and support guide is provided as families and others are often neglected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eople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book is a valuable guide for all mental health workers on how to effectively treat personality disorders.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
作者: (英)安东尼·贝特曼(Anthony Bateman) / (英)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 / 彼得·冯纳吉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原作名: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 Practical Guide 译者: 邓衍鹤 / 马江烨 / 陈云祥 / 等 出版年: 2021-3 页数: 480 定价: 11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8432257
内容简介 · · · · · · MB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分流派,可以以个体或团体的形式进行。其治疗核心是,在个体失去心智化时重新点燃它,在它存在的时候保持它,以此增加个体的弹性以保持它的有效作用,否则即使拥有它也会失去它。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尤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而言,他们特别容易失去心智化,因此针对这个领域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人格障碍患者的功能。
本书不仅阐述了心智化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中使用基于心智化的技术和方法。全书分为四编,第1编论述了心智化的概念,如何用心智化来理解不同的人格障碍,以及对心智化的评估。第2编阐述心智化治疗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第3编介绍了心智化的团体部分。第4编介绍了心智化治疗在家庭和系统中的应用。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的创作者 · · · · · · 彼得·冯纳吉
安东尼·贝特曼(Anthony Bateman)
伦敦大学学院客座教授,哥本哈根大学心理治疗荣誉教授,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精神医学顾问、心理治疗师及心智化治疗共同统筹员,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展小组的专家成员。贝特曼教授已撰写了14本书和120多篇论文。
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
伦敦大学学院临床、教育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系主任,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首席执行官,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福纳吉教授在英国、美国和国际上获得了无数奖项和荣誉,已出版了17本书,400多篇原创论文。
【审校者简介】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及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分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积极关系、安全依恋和心智化治疗。刘翔平教授已出版...
目录 · · · · · · 第1编 心智化的框架 第1章 何为心智化 引言 对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的中心思想 异化自我 突显的线索和知识信任 第2章 使用心智化模型理解人格障碍 引言 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MBT研究结果的总结 第3章 共病 抑郁症 创伤 进食障碍 第4章 心智化的评估 心智化评估中的重要原则 心智化的非结构式临床评估 心智化的结构化测量 勾勒心智化轮廓 好的心智化是什么样的 非心智化是什么样的 评估过程中极端的心智化缺失 心智化的整体和局部困难 前心智化模式的评估 伪心智化 活现 心智化的滥用 总结 第2编 心智化的实践 第5章 心智化治疗的结构 引言 治疗轨迹 初始阶段 治疗过程 心智化的团队 最后阶段 第6章 治疗师的立场 引言 一般注意事项 治疗师的态度 心智化焦点——管理过程 第7章 心智化治疗师的原则 引言 保持或恢复治疗师的心智化 识别并考虑来访者的心智化能力 用治疗师的心智化应对来访者的非心智化 唤起的管理 干预措施的一般特征 临床干预途径 在何时用何种方法干预 基本原理:一个临床例子 第8章 心智化的焦点:支持、共情和验证 引言 治疗动机 重新确认和支持 共情和共情验证 识别和探索积极的心智化 非心智化的补白 第9章 心智化的焦点:澄清、情感的精加工、情感焦点和挑战 澄清 情感的精加工 情感焦点 挑战 第10章 心智化的关系焦点:移情示踪和心智化关系 引言 移情示踪 整合心智化 心智化移情或心智化关系 心智化反关系或心智化治疗师的感受 第3编 心智化的团体 第11章 心智化治疗引入团体 引言 MBT-I程序 模块1:什么是心智化和心智化立场 模块2:出现心智化问题意味着什么 模块3:我们为什么有情绪,情绪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模块4:心智化的情绪 模块5: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模块6:依恋和心智化 模块7:什么是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模块8:心智化治疗——第一部分 模块9:心智化治疗——第二部分 模块10:焦虑、依恋和心智化 模块11:抑郁、依恋和心智化 模块12:总结概括 第12章 心智化团体治疗 引言 MBT-G的目的是什么 团体治疗师的立场 MBT-G的形式 MBT-G的结构 团体治疗的轨迹 建立心智化训练场,促进人际信任 第13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智化、心智化治疗团体和常见的临床问题 引言 治疗目标 破坏治疗的问题 MBT-ASPD的焦点 治疗形式 治疗过程的组织 团体的一些原则 对ASPD来访者进行团体治疗的常见临床情况 第4编 心智化的系统 第14章 心智化与家庭:家庭与照料者的培训及支持计划 引言 准备工作 会谈的结构 活动 模块1:BPD介绍 模块2:心智化 模块3:正念与情绪管理 模块4:验证技能 模块5:问题解决 第15章 如何使整个系统心智化 引言 治疗师周围的系统 心智化来访者周围的系统 推荐阅读材料 参考文献
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一种被困在过去的创伤中的感觉。这种对过去的持续性沉浸有两个重要的后果。 首先,它切断了创伤前的自我和创伤后的自我之间的联系:由于创伤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而使个体被创伤定义。比如,之前的坚韧品质将不复存在。 其次,也与第一点相关,“被困住”的感觉带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来访者避免去想起关于创伤的各种复杂内容,但又因此而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情绪。来访者只站在了一个角度上想问题,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脱身。虽然来访者可能觉得他的头脑完全被创伤填满了,但他并没有思考,以对他的感受和想法产生更为细致入微的理解。可以理解的是,许多创伤来访者都不愿回忆和考那些让他们感到极度痛苦的经历。
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意义理解及情感是问题的核心部分,也是来访者康复的核心部分。治疗师通过集中的问题和观察对意义和情感进行精细加工,这有助于逐渐将意义和感受整合为一个关于自我的一致叙述。 Fonagy、Huppert和Cahill(2O06)将叙事一致性作为PTsD暴露治疗中变化的机制。从本质上讲,这个过程包括建立一个关于创伤的叙述,以连接创伤前和创伤后的自我,并且这也是具有前瞻性的(见专栏3。11)。 (治疗师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理解创伤对其当前的功能和当前关系的影响这也包括与治疗师的关系。)
心理治疗为什么有用 29.99元
情绪心智化 40.00元 喜欢读"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智化 9.1
动机式访谈手册 9.3
儿童青少年临床访谈技术 7.8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 8.8
僵局与诠释 9.2
自恋:一个新理论(万千心理) 8.3
谈话治疗 7.6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第三版)(... 9.1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 9.4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 9.0
对我来说太困难了 不过观点比起动力学要人性化很多
在无路可走之处腾出一个空间
该書主要圍繞心智化治療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應用進行了全面闡述,詳細介紹了MBT的概念、操作流程和技術,特別是在個體和團體治療中的應用。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確保了內容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書中不僅提供了針對特定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案,還強調了心智化在治療中的重要性,即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或保持對他人和自身情感、動機及行為的理解能力。此外,該書還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參考。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在治療過程中運用心智化焦點等技術,以及如何評估患者的心智化水平。同時,書中的內容也適用於心理學研究者和對該領域感興趣的讀者,為他們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探索MBT的機會。
好的心智化能力是什么样的 1. 关于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A. 不透明性:承认经常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但是不会被别人的想法所迷惑(如,克里斯发生的事情让我意识到,我们经常误解别人的反应,哪怕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B. 不存在妄想:不把别人的想法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并牢记一个人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如,我不喜欢他生气,但可以通过和他交谈来安抚他)。 C. 沉思与反思:以放松的方式(而不是强迫),去思考别人如何思考(如...
心智化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心智化是一种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动的能力,涉及思想、感受、愿望和欲望方面;这是构成日常互动根基的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能力。心智化是一种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觉察。心智化涉及广泛的能力,关键是,这包括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一致地收到心理状态的组织,并且使自己在心理上与他人区分开来。这些能力通常在人格障碍来访者中显著缺失,特别是处于人际压力情境时。 心智化主要是一种前意识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理活动:我们必须想象...
虽然这一过程听起来很罕见,但实际上并不难遇到。治疗师必须确保他主要关心的是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行为。治疗师的主要兴趣在于来访者当前的思想状况,即使来访者目前关注的是过去的事情,治疗师好奇的应该是来访者在谈论事件时的感受。实际上,治疗师的兴趣应该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向来访者对当前事件的体验,转向来访者对事件的反思,转向来访者当前对谈论事件的感受(参见图6。1)。
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意义理解及情感是问题的核心部分,也是来访者康复的核心部分。治疗师通过集中的问题和观察对意义和情感进行精细加工,这有助于逐渐将意义和感受整合为一个关于自我的一致叙述。 Fonagy、Huppert和Cahill(2O06)将叙事一致性作为PTsD暴露治疗中变化的机制。从本质上讲,这个过程包括建立一个关于创伤的叙述,以连接创伤前和创伤后的自我,并且这也是具有前瞻性的(见专栏3。11)。 (治疗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