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对自虐型(Self-Defeating)人格类型的来访者做共情、澄清、面质和诠释这四种干预

针对自虐型(Self-Defeating)人格类型的来访者,他们通常表现出自我贬低、故意设立失败的情境以及对自身负面评价的接受。以下是如何对自虐型人格来访者进行共情、澄清、面质和诠释的具体示例:

一、共情(Empathy)

目的:理解并接纳来访者的自我贬低和失败倾向,帮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并开始探讨这些情感的根源。

  1. 示例一

    • 情境:来访者对自己的失败感到无力和沮丧。
    • 干预:“我听到你说你对自己最近的失败感到非常沮丧。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你的失望和挫败感是可以理解的。”
  2. 示例二

    • 情境:来访者总是设置自己失败的情境,感觉自己无法成功。
    • 干预:“你提到你经常觉得自己设置了失败的陷阱,似乎每次都无法达成目标。我能理解这种重复的挫败感让你感到无力和受挫。”
  3. 示例三

    • 情境:来访者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非常接受,甚至觉得自己应得这些评价。
    • 干预:“你觉得自己应该接受这些负面评价,这种自我批评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沉重。我理解这种接受负面评价的态度可能让你感到更加困扰。”

二、澄清(Clarification)

目的:帮助来访者更明确地理解他们的自虐行为及其对自身的影响。

  1. 示例一

    • 情境:来访者谈到他们在工作中不断遇到失败。
    • 干预:“你提到在工作中你经常遭遇失败。你能详细说明一下这些失败的具体情况吗?这些失败通常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
  2. 示例二

    • 情境:来访者习惯性地设立不可实现的目标。
    • 干预:“你提到自己常常设立很高的目标,感觉这些目标总是很难实现。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这些目标是什么吗?这些目标为什么对你来说特别困难?”
  3. 示例三

    • 情境:来访者对自己的自我贬低和自责感到困惑。
    • 干预:“你对自己有很多自我贬低的评价。你能具体说明一下这些评价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基于哪些具体的经历或信念?”

三、面质(Confrontation)

目的:挑战来访者的自我贬低和自我设限的模式,促使他们审视这些模式的现实性及其后果。

  1. 示例一

    • 情境:来访者对自己的失败感到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应得的。
    • 干预:“你觉得失败是你应得的,这种看法是否可能遮蔽了你对自己能力的真实评价?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种自我贬低的看法是否有实际依据。”
  2. 示例二

    • 情境:来访者总是故意设定自己失败的情境。
    • 干预:“你经常设定自己失败的情境。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下这些行为的动机?这些情境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是否有可能它们隐藏了你对成功的恐惧或其他内在冲突?”
  3. 示例三

    • 情境:来访者持续接受负面的自我评价。
    • 干预:“你持续接受这些负面的自我评价。是否有可能这些评价忽略了你的一些积极特点?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你是否有过一些成功的经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你对自己的看法。”

四、诠释(Interpretation)

目的:帮助来访者理解他们的自虐行为如何与内在的情感冲突或早期经历相关联,并揭示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

  1. 示例一

    • 情境:来访者习惯性地设立自己失败的情境。
    • 干预:“你常常设立失败的情境,这可能与早期经历中的某些自我价值观念有关。或许这种行为是对某种深层不安或对失败的恐惧的反应。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些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了你对失败的看法。”
  2. 示例二

    • 情境:来访者接受自我贬低的评价。
    • 干预:“你对自己接受了许多负面的评价,这可能反映了你内心对自己价值的某种不安。这种自我贬低的模式可能源于你过去的某些经历或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探索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自我评价。”
  3. 示例三

    • 情境:来访者对自己失败感到不可避免。
    • 干预:“你觉得失败对你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信念可能与早期的经历或对自身价值的内在冲突有关。这种信念是否可能源于过去的某种经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这种信念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和情感。”

这些干预策略旨在帮助新手咨询师与自虐型人格的来访者有效沟通,理解其行为的根源,并逐步改变这些负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