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焦点治疗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格组织核心特征描述
强迫型人格
1.身份认同病理:巩固
2.情感基调:情感限制
3.认知模式:聚焦于细节
4.人际模式:控制的、顽固的、批判的
5.对自体的态度:道德上的优越性,完美主义的
6.常见症状:焦虑,焦虑性反刍
7.核心动力学:围绕俄狄浦斯期攻击性和依赖性的妥协形成,防御性的撤退,挣扎于对自体和他人的控制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尽职但暗地里挑剔、反抗的自体和批判性的父母
抑郁型人格
1.身份认同病理:巩固
2.情感基调:严肃认真的
3.认知模式:深思熟虑
4.人际模式:寻求爱的,对丧失明暗的
5.对自体的态度:完美主义的,自我批评的
6.常见症状:抑郁,内疚性反刍
7.核心动力学:难以容忍攻击性,将其转向自身,围绕着被照料的冲突以防御俄狄浦斯期冲突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讨人喜欢的,讨好的,自卑的自体,被人钦慕的照料者
表演型人格
1.身份认同病理:巩固
2.情感基调:情绪化
3.认知模式:给人深刻印象的
4.人际模式:寻求关注的、诱惑性的
5.对自体的态度:孩子气和能力不足的,局限于性意味的情境
6.常见症状:性抑制
7.核心动力学:围绕着性和依赖的俄狄浦斯期冲突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迷人的,孩子似的自体和钦慕的、有反应的他人
回避型人格(内向)
1.身份认同病理:轻度巩固失败
2.情感基调:焦虑和恐惧的,羞耻的,抑郁的
3.认知模式:警觉的
4.人际模式:害羞的,对轻视和批评高度敏感
5.对自体的态度:自卑的,不受欢迎的
6.常见症状:社交焦虑,社交隔离,想象种他人的嘲笑
7.核心动力学:围绕依赖的冲突,带着对攻击性的自我批评的投射和贬低脆弱客体的愿望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自卑的、有缺陷的、不受欢迎的自体和优越的、拒绝性的客体
依赖型人格(内向)
1.身份认同病理:轻度巩固失败
2.情感基调:焦虑的,贫乏的,
3.认知模式:多变的
4.人际模式:讨好的,服从的,粘人的
5.对自体的态度:无效的,贫乏的
6.常见症状:害怕被抛弃,关系结束时悲伤恐惧
7.核心动力学:围绕着依赖和信任的冲突,通过理想化强大的他人以及自我贬低进行防御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被精心照料的自体和理想化的照料者
自恋型人格(外向)
1.身份认同病理:病理性巩固(夸大自体)
2.情感基调:冷漠的
3.认知模式:多变的,肤浅的使用细节,或者模糊的,夸大的
4.人际模式:寻求关注和赞美的自我关注,不关心他人
5.对自体的态度:理想化和夸大的,或者被贬低的
6.常见症状:亲密关系失败,不稳定的自尊,不断需要关注
7.核心动力学:理想化和贬低的自体型向之间的分裂阻碍了整合,将贬低的自体投射到他人身上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疏离的,治疗师就像是回音板,优越的、夸大的自体和卑微的、被贬低的他人
表演型人格(外向)
1.身份认同病理:轻度巩固失败
2.情感基调:高度情绪化的,肤浅的,
3.认知模式:缺乏细节的,肤浅的
4.人际模式:要求关注,攻击性诱惑的
5.对自体的态度:幼稚的,夸大的,色情化的
6.常见症状:性滥交,情绪不稳,脾气爆发
7.核心动力学:围绕着依赖的冲突,防御性的使用性来满足依赖和攻击性的需要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性渴望的以及刺激性的自体和有反应的他人
偏执型人格(内向)
1.身份认同病理:中到重度失败
2.情感基调:敌意的,易于激惹的,怨恨的,恐惧的
3.认知模式:高度警觉的,极度僵化的,具体的
4.人际模式:多疑的,怨恨的,怀恨的,夸大的
5.对自体的态度:受到威胁,被羞辱的,鄙视的VS全能的,被证明是正确的,胜利的
6.常见症状:易于激惹的,多疑的,偏执观念
7.核心动力学:将怨恨和嫉羡向外投射,创造出充满敌意的世界,贬低敌人,投射性认同导致敌意性的激惹他人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被迫害的,怨恨的自体和挑剔的,贬低的,优越的他人
分裂样人格(内向)
1.身份认同病理:中到重度失败
2.情感基调:冷酷无情的,平淡的,缺乏愤怒的
3.认知模式:理智化的,反刍性的,内部定向的
4.人际模式:情感淡漠的,冷酷的,被动疏离的,呆板的
5.对自体的态度:优越的,分离的,高度协调的和自我保护的
6.常见症状:隔离,冷漠,快感缺乏,对性关系缺乏兴趣
7.核心动力学:在希望亲近和惧怕被吞噬之间的核心冲突,采用防御性隔离和退缩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情绪疏远的、夸大的自体和侵入性的、无所不能的他人
边缘型人格(外向)
1.身份认同病理:中到重度失败
2.情感基调:充满情感负荷的,不稳定的,负性情绪占主导地为
3.认知模式:模糊的,极度矛盾的
4.人际模式:依赖的,苛求的,控制的
5.对自体的态度:对身份认同困惑,自我厌恶
6.常见症状:暴风雨般的关系,情感不稳定,破坏性行为
7.核心动力学:通过分裂防御整合不良的攻击性过度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渴望完美的照料者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偏执的,易怒的受害者-自体和施害者-他人,或者完美的被满足的自体和理想化的照料者
自恋型人格(外向)
1.身份认同病理:中到重度失败并伴有“夸大的自体”
2.情感基调:冷酷的,敌意的
3.认知模式:夸张的,模糊的,过度肤浅的细节,模糊的事实、方便的虚构
4.人际模式:寻求关注,诱惑Vs贬低的剥削
5.对自体的态度:夸大的,可能与贬低的自体状态交替
6.常见症状:不稳定的自尊,需要持续的关注,抑郁,空虚,无聊
7.核心动力学:将自体理想化,将被贬低的自体部分向外投射,需要长期的钦慕,以维持夸大的防御性自体结构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蔑视的,优越的,理想化自体和卑微的,被贬低的他人
反社会型人格(外向)
1.身份认同病理:中到重度失败
2.情感基调:恶毒的
3.认知模式:油嘴滑舌的
4.人际模式:剥削的,施虐的,控制的,侮辱的
5.对自体的态度:优越的
6.常见症状:舞蹈的,缺乏共情,鲁莽,躯体化
7.核心动力学:对怨恨的投射创造了充满敌意的敌人的世界,理想化的失败只留下非道德的“狗咬狗”的世界
8.最初的移情/主导客体关系:不诚实的,操控的自体和威胁性的,操控的,欺骗性的他人
每种人格障碍需要个性化的策略:
强迫型人格: 关注其完美主义和控制欲,采用灵活性训练和认知重塑来应对过度的细节关注和自我批评。
抑郁型人格: 着重于改善其完美主义和自我批评,通过情感调节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来减轻抑郁和内疚感。
表演型人格: 通过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真实性来减少其表演性行为,促进更真实的自我表达和情感处理。
回避型人格: 通过暴露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来减少社交焦虑,建立自我接纳和自信心。
依赖型人格: 强调增强自我效能和独立性,帮助其建立更健康的依赖关系,减少过度依赖和恐惧被抛弃的情绪。
自恋型人格: 通过增强自我反省和同理心来应对其对赞美的需求和情感空虚,帮助其建立更平衡的自我观。
偏执型人格: 聚焦于提升现实检验和对他人的信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应对其多疑和敌意。
分裂样人格: 帮助其处理情感疏离和快感缺乏,促进更健康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
边缘型人格: 通过情感调节和稳定性训练来应对情感不稳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关系稳定性。
反社会型人格: 着重于提升道德意识和共情能力,使用行为干预和道德教育来应对其违法和剥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