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页面
让我看见你
作者: Philip M. Bromberg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临床过程、创伤与解离 原作名: Standing in the spaces - Essay on Clinical Process:Trauma and Dissiciation 译者: 邓雪康 出版年: 2017-7 页数: 280 定价: 45 装帧: 平装 丛书: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第一辑) ISBN: 9787567559882
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让人有机会对人精神分析临床人际关系产生全新理解的著作。《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 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身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最深入最有成效的分析体验成为可能。
布隆伯格的文章不落俗套,力求让读者体会语言是怎样捕捉联结中的微妙变化的。确实,布隆伯格的写作生动再现了关系分析师工作中心身状态的改变,富于启发,散发着充满慈悲和机敏的临床智慧。本书将注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分析师和治疗师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Philip M. Bromberg,精神分析师,创伤及解离现象的杰出研究者与写作者。曾受训于威廉·阿兰森·怀特学院,纽约大学精神分析项目博士后,兼职临床教授。
目录 · · · · · · 1 引言 第一部分 站在桥上看 2 艺术家与分析师(1991) 3 人际间精神分析与退行(1979) 4 共情、焦虑与现实: 从桥上看到的(1980) 5 走进内心与走出自我 关于分裂过程(1984) 6 自恋和边缘中的疏离(1979) 第二部分 安全、退行与创伤 7 镜子与面具 关于自恋和精神分析成长(1983) 8 发生在分裂病人身上的Isakower现象(1984) 9 困难的病人还是困难的组合?(1992) 10 从里到外了解病人 潜意识沟通的美学(1991) 11 人际间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 临床比较(1989) 第三部分 解离与临床过程 12 影子与实体 临床过程的关系视角(1993) 13 精神分析、解离和人格组织(1995) 14 阻抗、客体使用和人类联结(1995) 15 歇斯底里,解离和治愈 重读Emmy von N(1996) 第四部分 心灵的解离 16 “说话!这样我才能看见你” 对解离、现实以及精神分析式倾听的一些反思(1994) 17 心灵的解离 自体多样性与精神分析关系(1996) 18 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 对临床判断的反思(1998) 19 “救命!我要从你心里出去”
没能发展出自发的、稳定的、理所当然的自体体验,其内涵是未联结。个体不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重心。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他卡在了“镜子与面具”之间——别人反映的对他的评价,或是暗地里寻求别人的评价,自体借此发现或找到对他自己重要性的确认。生活成为从面具后对环境和他人进行控制的过程。成功了就兴高采烈,失败了就无聊、焦虑、怨恨与空虚。但是最关键的事实是,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而自己还察觉不到。本应发自内心的成就体验变成了操纵、利用和愚弄别人自在成为生活的目标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状态,分分秒的存在只是为了迎接下一秒,有任何基他意义。生存只是为了寻找或等待真实的生活与纯粹的爱到来的那一刻。现在作为本身永远都不完美。 (查看原文) Ms. Zheng 2 回复 8赞 2020-11-29 16:09:43 —— 引自章节:6 自恋和边缘中的疏离(1979) 不久前我在飞机上经历的一件事基本上概括了我的观点。乘务员开始送餐时,广播响了,一个声音说:“今天您可以选择鸡肉或面条,如果您没有得到想要的也请不要难过,因为这两种我都尝过了,味道非常相近。”在我个人的工作中,诊断就像飞机餐一样。在飞行中用餐固然好,但是我不会太在意餐盒上的标签,用餐只是不想饿得难受。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发现鸡肉和面条的味道相差无几,我不会意外也不会难过。 (查看原文) Ms. Zheng 2 回复 5赞 2020-12-25 11:35:56 —— 引自章节:18 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
丛书信息 · · · · · ·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第一辑)(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向病人学习》《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自我与防御机制》 等 。 喜欢读"让我看见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8.5
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8.6
人类本性 8.5
僵局与诠释 9.2
抱持与解释 8.5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 8.2
自体心理学导论 9.4
谈话治疗 7.6
思想等待思想者 8.6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作者认为解离是一种处于创伤下的保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患者想要脱离解离就必须回应冲突,而在建立起安全世界前,要患者强行告别过去的自己,显然是无法实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患者展现出了人类所特有的勇气与生命力。同时,作者还驳斥了弗洛伊德将解离看作回避并以此将潜意识的心理产物直接看成心理现实的理论方法,并指出当咨询师个人采取了解离的态度时,他的患者将会因此陷入更深的困惑。深度好书,教我如何应对,教... (展开)
真的,很难,看懂
十分艰涩,欲读此书不仅专业知识要十分充分,临床经验也要丰富,但此书的视角不错(多给一星)。作为自学精神分析的自救者,已被劝退。
虽然有些难懂,但有些话说的很好很诚恳。
心理咨询中的人际关系、依恋、情绪、阻抗…都可以作为母体进行展开研究,此书的视角聚焦于“解离”。心理咨询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心理咨询师们不断的深耕细作,一点一点掰开揉碎,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总结。 此书是论文集,读起来并不亲切,耐住性子硬着头皮啃完,在枯燥的文本里也能找到一些共鸣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人际精神分析流派作品
《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Philip M. Bromberg,美国精神分析师(已故)。作者师承沙利文 -人际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这部作品是作者职业生涯的论文集,时间跨度从1979年一直到1998年。
这部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可以算比较精神分析学,作者阐释人际关系精神分析流派的思想,并与其它精神分析流派做对比,比较典型的是和自体心理学派的对比。第二个部分是作者讨论了自己以“解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治疗体系,作者认为“解离”是人格的基础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临床上的精神障碍,它无所不在。
人际关系精神分析的作品我看的不多,只在少数几部作品,如《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等,接触过沙利文的理论。所以,关于这部作品中的沙利文理论,我无法评价。同时也因为作者不是系统介绍人际精神分析,而是零散的比较。
不过,这部作品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在作者吹捧“解离”地位的同时,我根据作者论文的发表时间,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有一定的人格解离特征。
在其职业生涯早期,作者对人际关系精神分析和其它流派的比较的态度来看,有一种不能整合的焦虑,特别是感受到自体心理学威胁的焦虑。但是到了90年代,即作者晚期的作品,我个人认为作者受自体心理学等流派的影响“甚于”人际关系流派。
如果从作者对精神分析治疗的定义来看,人有多个自体,病人不能很好的整合自体,而精神分析治疗的意义在于帮助病人在整合多个自体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灵活的展现和使用相应的自体。
作者对解离的理解,恰恰是他在精神分析工作中自身存在问题发展的演化。即当作者用“泛化”的解离概念定义来访者,并以此为治疗出发点时,恰恰是这些治疗过程,在有意或者无意的状态下治疗了作者的“解离”征。
再一次说明,精神分析师的作品恰恰是精神分析师的投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精神分析经典译丛我已经阅读完毕了。这套丛书有CAPA翻译小组翻译。
客观来说,这套译丛的翻译没有大毛病。但是阅读起来很难受。不止这一本,还有之前看的《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等等。当然,这中间也有排版的问题。
精神分析是一门艺术,翻译亦是一门艺术。精神分析需要热情,而好的精神分析作品的翻译也需要译者对这部作品的热情和理解。
精神分析作品的翻译是否应该定义为一个“项目”,一个功利的“项目”,比如代表CAPA学术形象?还有,一种任务式的、工程式的,以学员为主的翻译好吗?是不是可以选择不那么生硬的汉语组织方式?
这个项目在选择书籍方面问题不大,但是在阅读感受,对作品翻译细节的处理上,不如商务印书馆的《心理治疗译丛》,也不如鹿鸣心理的APA丛书。
如果和一些精神分析散本的翻译做比较,比如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和万千心理近几年出版的作品。这套译丛亦相形见绌。比起南希三部曲就更有距离了。
作者当然是优秀的精神分析师,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果读者想深入学习人际精神分析,可以看看。
供参考!
【1】
获得新的自体体验这一过程并不单是由语言促成的,还必须与“别人”在真实的感觉层面进行交流,才能把语言内容愉快而安全的整合成自体体验。
个体用于保护其稳定感、自我连续性以及心理完整性的那些重要方法,有可能会损坏他未来的成长能力和与别人充分联结的能力。
作为分析师,我发现我不得不允许我的病人把我逼疯。
【2】
任何分析师的每一次分析都应该是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它随着工作的进行而发生,形成了分析师对将要创作什么的想象(分析师的想象必须“超出”病人现在的样子)以及怎样创作的想象;也就是说,那些当初学到的分析原则在与特定病人进行工作时是要不断协商的。
沉默是金,但是一页白纸讲不出故事。
在我的病人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允许他们呈现出他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说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探索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夺走他们唯一真实的交流机会。他们需要混乱的跟我在一起,我想了解他们就必须能够从内部感觉到我是混乱的一部分。
尽可能与病人的主观体验共鸣,这本身就是目的。
在与病人工作时,为了达到效果,必须促进病人对分析关系的即时体验,随着病人的自体成长不断重新定义他们各自的角色。
【3】
沙利文把治疗中的成长过程概念化为:通过一致确认,提高对人际间关系的领悟和觉察,从而使自体得到扩展。
我在很多病人身上观察到,在治疗中不发生退行只有一种情况,我有意无意的用互动来阻止它发生。
心理发展,不管是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中还是在精神分析中,都不会保持有组织的进行,而是阶段性重组于阶段性稳定相交织的不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个体总是处于打破旧的、重建更具差异化更复杂的模式的整合过程中。
【4】
作为沟通场的一个共有的过程,把表征思维从自我中心组织(衍生态)推进到客观组织(整合态)。
很多分析师都觉得只有直接的移情体验的浮现,结构性的(实质性的)变化才能发生。
对某些病人来说,或者在某些阶段对所有病人来说,重新结构化过程都需要一个沟通场,分析师在场内提供高水平的“言语镜映”。在这些时候,询问过程更多的是对共情斜率的密切关注和沟通表达。
【5】
每次的自我对话结束后,世界就变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更新它,用生命点燃它,用内心的对话加固它。不仅如此,我们还一边对话一边选择我们的路。这样我们就一次又一次做着同样的选择,直到死去,因为我们直到死去都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内心对话。
沙利文认为,决定人的成长的不是管理和整合潜意识本能与愿望的能力,而是符号化能力以及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你是谁”而不是简单的“你要什么”的能力。
【6】
病人试图通过退缩把客体从他的破坏冲动中拯救出来。但是那么做将“带来不可忍受的孤独。投射将被用来处理他的愤怒。但是投射到客体上就把客体变成了可怕的危险来源;于是再次通过远离和退缩寻求自我保护 - 也就再次面对孤独。
【7】
治疗的精神都有可能并不是最后得出的真相,而是得出真相的方式。
正常的自恋使我们得以不必“一辈子都活在死亡的阴影里”,赤裸裸的面对这个真相简直能把人逼疯。变态自恋指的是当代社会特有的、人们在努力否认非存在时越来越多的付出的那种代价。其实质是自体缺乏足够的内在资源,无法仅仅通过活出自己来赋予生命意义。
每个客体都是他的一部分,跟客体交往时的内在行为模式也是他的一部分。每个行为都成处于他的天性,在做出该行为时产生的自体感受也出于他的天性。每个行为规则都是他的一部分,他的新陈代谢、他生命的前进动力也是他的一部分。
对任何特定病人来说,各因素在整个人际间场的相对重要性首先取决于决定他的核心身份的心理结构发展水平。
有这么一些自恋病人,对他们来说,在分析的某个阶段所进行的传统的诠释,跟父母的消极归因行为如出一辙。诠释行为跟“无所不知”的父母无视他们所认为的现实而一味的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私和失败,这二者难以区分。
如果在治疗的开始阶段不是非得端着经典的诠释姿态并且以为只有这种姿态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那么很多困难的自恋病人都能被分析。
【8】
经常感到原始情感才是焦虑的源头,因为自我表征的认知模式化无法控制这些情感的表达。这些人的感受是弥散的,未分化的,“非我”的。因此一直都被当做外来力量,其本身就构成了潜在的焦虑源。
长期自动的“躲开”对外部世界的全情投入,以防止触发可能淹没自己的情感,造成了他病态的内部世界一级对真实生活的病态知觉。
【9】
当分析师左思右想发生了什么时,如果他能关注他跟病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在病人身上找问题,他就更有可能回到正路上。
【10】
语言会不可避免的过滤掉病人的主观体验所拥有的很多颜色、质地与活力,特别是开始用词语替代体验的时候。
分析师应该依照他对来访者的心理状体的体验来决定他以什么姿态来看待来访者的梦,因为他的姿态将构成诠释背景,他说话的内容将在这个背景下产生意义。
亲客体在联结中感到安全,疏客体在自己独处时感到安全。
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为分析师传达得不够(不如说“错了”)才使病人能够修正进而重新创造,这个自体的重新创造过程构成了病人成长的关键。
【11】
在精神分析中,病人不会向分析师暴露他们的潜意识幻想。他们就是他们的潜意识幻想,并且通过精神分析实践跟精神分析师一起把潜意识展现出来。
人际间精神分析基于的是场理论范式。每个人都在影响另一个人的回应,包括共情回应。
共情有个Kohut没有认识到的黑暗面。不断共情的分析师有可能严重阻碍病人自己的创造力量。
准确提出病人的首要问题可能不是“这意味着什么?”而是“这里发生了什么?”
【12】
移情-反移情场就是病人幻觉的剧情化,是病人与他自己的主观现象之间的内在交流的外化,其形式是跟分析师的现实一起行动化。分析师作用的一个维度就是创造治疗性的环境,使这个行动化得以发生,让他(分析师)能够参与其中,隐含的体验幻觉,而不只是用语言加以明确。
解离不是简单的拒绝自体进入可能有威胁的情感、想法和记忆;而是有效的抹去了,至少是暂时的,可能发生创伤的那个自体的存在,让它“近乎死亡”。
关系行为之所以能够改变自体真相,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机会,去知觉现实的另一个版本,而不是想方设法相信另一个虽然合理但是跟自体叙事没有互动的版本。
诠释 - 完整的或不完整的,恰当的或不恰当的,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 像握手、沉默或忘掉的咨询一样,都是相互的。
【13】
当解离过程占主导时,病人对身体和当下感官世界的体验就会变得不真实,这些不真实的身体和感官体验反过来成为病人总体人格整合的一部分。
真实感永远是一种建构,作为建构,在任何时刻,它都永远与其它可能的自体建构相关。(Mitchell)
不真实体验部分的基于这样的事实,只要自体的某个部分被关在外面了,别人能够在关系上进入的在这位作者看来就是假的不真实的,因为缺少其它自体视角的协调。也就死说,不真实的一个维度就在于由人际间组织起来的全方位的自体体验不在场。
解离存在于很宽的谱系上,不同的自我状态不断变换,组合成不同的相互认可与分离的模式。在解离障碍中,与其说是心理知觉到身心的“伪整合”,不如说是根据不连续的、各有其叙事真相的自体状态需要而不断改变对现实的体验。
【14】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阻抗”就是在用行动表达,分析师诠释意义的努力被体验为要求病人用他自己自体体验的一部分来交换提供给他的“非我”的东西,分析师提供的东西遭到这样那样的反对,是因为在感觉上这些东西没有协商的余地。“这不是我!”是忠诚于老的自体意义模式和共同建构新的有能力说出“这才是我!”的意义之间的辩证。
人格为了实现成长,需要遇见另外一个作为独立的主观现实中心的人格,这样它自己的主观性才能在主体间背景下反对和被反对、确认和被确认。
我自己作为分析师的工作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跟我天生倾向于不假反思的以线性思维相信过去、现在和未来互为因果作斗争。
如果分析师不倾听那些致力于保持安全和连续的部分的恐惧和愤怒,而是跟致力于改变的那部分一起“庆祝”,前者就会“向他扔石头”,分析师就会称之为“阻抗”。
【15】
歇斯底里的人一辈子都在假装做真的自己。他们夸大自己的感受,就怕别人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担心别人不相信他们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而长期处于焦虑中。
对于那些希望不离开办公室就能做危险事情的人来说,精神分析是一个好职业。
【16】
当强烈的互相矛盾的感受或知觉需要在现有的关系里进行认知上的处理,而这样的处理又无法被整体的个体接纳时,为了保持心智正常,其中的一个法则将被拒绝进入意识。无法对当前的状况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时,解离就开始起作用。
解离过程是人类心理的基本功能,是人格稳定与成长的关键。它是一种固有的适应能力,代表着我们所说的“意识”的本质。解离不是破碎,事实上,它可以视为对破碎的防御。
在关系中,词语本身在时间或空间上并不存在,只有说话者的意义存在于时间和空间,说话者的意义取决于由说话的背景所决定的对词语的知觉。
只要你觉得想做一件事或不想做一件事的目的是(向病人)表明你的关心,你都可以确定你的关心太少了。
【17】
据我所知,一个人有多少人际关系就有多少种人格。(沙利文)
一个人真实而自知的活着的能力依赖自体状态的分离与统一之间的持续辩证,每个状态都处于最佳功能,毫无阻碍的相互交流与协商。如果在发展上一切顺利,这个人只会隐约的或瞬间的觉察到自体状态及其现实的存在,因为每个状态都作为紧密的个人身份 - 作为“我”的认知与体验状态 - 的健康幻觉的一部分行使功能。
健康是站在多个现实之间的空间里而不失去任何一个的能力 - 是同时有很多自体时感觉像是一个自体的能力。
“绝对不能假定病人在分析开始时就是有历史的(即,史实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病人已经具有这样的自体连续感,即他的过去跟他在当前的体验是有联结的。”
【18】
病人的自我功能并不是分析的先决条件,也不是某个“客观”的他方单边“决定”病人是否适合分析的依据,相反,自我功能的意义只有在关系矩阵里才能赋予,只有在那个特定分析师把什么带入或者没有带入关系场的背景下,自我功能才具有决定可分析性的价值。
分析师承认他“不知道”不仅是准确的,而且通过分享他的心理状态,他承认他没有因为不知道而难过,这样他就允许不知道这个状态本身称为一种有效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在有病(无知)和治愈(领悟)之间无意义的等待。
为了让病人最大限度的从分析治疗中受益,治疗关系必须支持他保护(或发展)内部结构,对工作进展中可能发生的创伤性情感唤起进行管理,不管是泛化的,还是在特定领域。分析中的关注点始终是病人安全的体验到他的自体结构是稳定和坚固的,能够承受来自他人主观性的输入,而不会因为出发与未修复的早期创伤相关的强烈的羞耻和恐惧而使他当下的自体体验被吞没。
【19】
当病人解离的自体体验在他们之间得到充分加工,病人就收回了它,渐渐的,不仅自体反思能力和忍受内部冲突的能力得到提高,动态统一体的感受(即身处多个自体但感觉像是一个自体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分析师要有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反复不断的协商出意义,并予以认可。在分析师放弃协商,后退到把诠释当作技术工具时,不管他诠释的多么准确,都只能让病人越发感到沉闷和孤单。
分析师应该努力让病人了解分析师的感受。
放弃才能得到
这本书专业度非常高,比较难懂。最好是有丰富的案例经验,可以和书中的理论互相验证。
在咨询中是体验还是诠释,这个问题在书里写了好几章。作者也用另一个视角写了“活现”。体验是全然体验,不保留一只脚在外面的体验。以往我学到的都是说,在体验的时候,留一只脚在自己的鞋子里,一只脚在患者的鞋子里。但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小心地把握。全然地体验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两个人的关系里体会对方的痛苦。放弃抵抗,只有像对面的患者那么痛苦地痛苦。如此才能理解。
自体原本就不是一个整体的,在创伤后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再次回到分离的不同自体分散的状态,并且把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自体尘封起来。这不是压抑,解离的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等到冰面开始要松动,解离开始瓦解,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咨询师应该允许退行。不是要诱发退行,而是允许退行,这也是蜕变要走的一步。成长和稳定见的平衡也需要小心把握。解离患者会不计一切代价维护意识层面的安全和稳定,这个代价包括成长。如果所有的力量都用来维持稳定,就没有力量来成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成长意味着要打破自己旧有的壳,暴露在巨大的风险和恐惧中。得到一个新生的自己意味着丢掉旧的壳,但是没有得到新的患者该怎么放弃旧的呢?那不就是毫无遮蔽了吗?可是不放弃是绝对不能得到的,放弃和得到是同时发生的。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完成成长,唯有此才能得到新生。
没能发展出自发的、稳定的、理所当然的自体体验,其内涵是未联结。个体不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重心。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他卡在了“镜子与面具”之间——别人反映的对他的评价,或是暗地里寻求别人的评价,自体借此发现或找到对他自己重要性的确认。生活成为从面具后对环境和他人进行控制的过程。成功了就兴高采烈,失败了就无聊、焦虑、怨恨与空虚。但是最关键的事实是,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而自己还察觉不... (2回应)
不久前我在飞机上经历的一件事基本上概括了我的观点。乘务员开始送餐时,广播响了,一个声音说:“今天您可以选择鸡肉或面条,如果您没有得到想要的也请不要难过,因为这两种我都尝过了,味道非常相近。”在我个人的工作中,诊断就像飞机餐一样。在飞行中用餐固然好,但是我不会太在意餐盒上的标签,用餐只是不想饿得难受。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发现鸡肉和面条的味道相差无几,我不会意外也不会难过。 有时候经历纠结,以为自己终... (2回应)
我知道我得爬上去才行。我想从地下道里出来,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没必要费劲往上爬。在梦里我对自己说,“有人告诉我地下道的尽头有光”。我开始笑,因为这太老套了。我不记得在梦里我有没有真的听到这个声音,但是感觉像是听到了。我笑是因为在梦里我想到你是那个说话的人,而且这么说太老套了。但我知道那不是你;是跟我一起在地下道里的某个人。然后我就醒了。我不想把这个梦告诉你,因为我知道你会马上以为我看到了希...
努力在临床上发现怎样オ有可能与一个人建立一种联系,使他能够为了不确定能否得到的收益而卸掉来之不易的对人格结构的保护,这也许是贯穿本书的一个潜在主题 太棒了,忍不住停下来抽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