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情境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李·罗斯(Lee Ross) / [美]理查德·E.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ition
译者: 蒋奖 等
出版年: 2022-11-1
页数: 309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711407
豆瓣评分
8.2
27人评价
5星48.1%
4星37.0%
3星14.8%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路书”。
情境心理学伫立在我们的视线和面前世界的交会处,让我们有机会理解所见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把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作为两个学科分支进行研究,人格心理学研究人格特质、人格发展等,社会心理学研究情境。本书进行了创新突破,将人格、社会与情境进行结合,引入认知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从现代实验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行为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同时尝试调和常识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启示之间的矛盾。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情境和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
★促进或抑制行为改变的因素
★人们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解释
★个体行为的可预测性
★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扩展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参考书,也可为想通过引入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来辅助决策制定的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对于想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大众读者,本书也提供了丰富且有趣的视角。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李·罗斯(Lee Ross)
斯坦福大学教授,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2008年获得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杰出科学家奖。他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冲突与谈判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SCICN)的联合创始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归因偏见、判断和决策缺陷以及解决冲突的障碍,包括态度形成与改变、社会认知、判断与决定、影响、群体间关系和政治心理学等。
理查德·E.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他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许多其他国际奖项。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著有《逻辑思维》(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认知升级》(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 Why Schools and Cultures Count)等。
译者简介
蒋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别是亲环境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自我概念、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等主题。
目录 · · · · · ·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初版前言 引言 / 1 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和挑战 / 2 个体差异的缺陷 / 2 情境的影响 / 3 情境的微妙性 / 5 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 / 7 社会心理学启示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 / 8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基石 / 10 情境主义原理 / 10 解释原理 / 13 紧张系统的概念 / 15 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 20 社会科学家的预测 / 20 普通大众的预测 / 21 效应量问题 / 24 量的统计标准 / 24 量的实用标准 / 25 量的期望标准 / 26 本书概览 / 28 第1章 情境的影响 / 31 社会影响和群体过程 / 32 实验室中的从众压力:谢里夫的似动研究和阿希范式 / 32 本宁顿研究 / 40 谢里夫的群际竞争和冲突研究 / 43 旁观者干预的抑制 / 46 为什么社会影响的作用如此强大 / 50 渠道因素 / 53 出售战争债券 / 54 是时候做一个“善良的撒玛利亚人”了 / 55 小顺从效应 / 57 总结: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与平庸之恶 / 59 第2章 解释社会世界 / 67 客观行为主义中的主观主义考量 / 68 判断和动机现象中的相对性 / 71 奖励的非显性动机后果 / 75 社会心理学中的解释问题 / 77 所罗门·阿希和“判断目标” / 79 立场之争和认知 / 82 解释的工具 / 86 归因过程 / 88 因果性归因的规范性和描述性原则 / 89 自我归因 / 90 对解释不确定性的忽视 / 94 虚假共识效应 / 94 过度自信的社会和个人预测 / 97 情境解释和基本归因错误 / 99 第3章 寻找个人的一致性 / 102 传统人格理论概述 / 104 科学的发现和争论 / 106 1968年的挑战 / 107 跨情境一致性的实证研究 / 109 实证挑战的意义 / 113 专业领域对1968年挑战的回应 / 115 贝姆重提普遍化–个体化方法的区分 / 115 方法上的质疑以及另一种实证方法 / 119 爱泼斯坦提倡聚合测量 / 120 理解“一致性”相关 / 123 基于单一观察的预测 / 125 基于多次观察的预测 / 127 极端行为的相对可能性 / 129 第4章 常人人格学和常人社会心理学 / 132 常人人格理论的定性特征 / 133 常人人格理论的定量特征 / 135 常人特质主义与基本归因错误 / 139 从情境产生的行为中推断特质 / 140 忽略情境背景而重视特质 / 143 对特质归因的过度自信 / 149 特质主义与面试错觉 / 151 特质数据何时有用 / 154 常人特质主义的来源 / 155 知觉与特质归因偏差 / 155 行动者和观察者不同的因果性归因 / 157 解释与特质归因偏差 / 158 统计学与特质归因偏差 / 159 我们怎么会错得这么离谱呢 / 160 第5章 日常社会经验的连贯性 / 162 科学的分解与现实世界的混杂 / 164 个人和情境的科学分解 / 165 个人和情境的现实混杂 / 166 观众引起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 168 当人们创造自己的环境时 / 172 选择和改变情境 / 172 对他人可预测性需要的响应能力 / 174 毕生行为的连续性 / 176 情境、解释和人格 / 179 重新审视常人人格学的效用 / 179 寻求更强大的人格概念 / 181 第6章 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 189 文化的情境决定因素 / 191 生态、经济和技术的影响 / 191 “中间”少数族裔的境遇 / 195 文化、意识形态与建构 / 197 新教的愿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8 联想主义与经济发展 / 20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 203 东西方社会背景与归因 / 206 社会阶层和控制点 / 209 体现文化差异的美国地域差异 / 211 文化规范的实施 / 216 作为紧张系统的文化 / 217 美国的文化变迁 / 217 美国南部的黑人和白人 / 221 日本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 / 224 特质、族群和个体差异的调和 / 225 族群能否代替特质 / 226 为什么族群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 228 第7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 / 229 给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方法学启示 / 230 “真实验”的价值 / 232 霍桑传奇 / 235 当“大型”干预失败时 / 238 情境主义、自由主义和干预政策 / 239 一个历史案例:剑桥–萨默维尔青少年研究 / 240 当“小型”干预成功时 / 246 勒温的讨论小组和民主程序 / 246 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效应 / 249 激励少数族裔学生取得成就的干预项目 / 251 远端与近端干预 / 253 教室中的贴标签和归因效应 / 255 社会标签和自我实现期望 / 255 用标签或劝诫来实现行为改变 / 257 多余诱因的动机性后果 / 258 课堂成败的归因 / 261 主观知觉和客观健康结果 / 264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 264 预警和应对信息的益处 / 267 效能感和控制感对健康的影响 / 270 社会心理学的日常应用 / 273 后记 / 277 致谢 / 286 参考文献 / 28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行为既受个体的人格特质也受社会情境的影响,正如勒温所言,行为是人与情境的函数。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3-02-15 23:04:19 —— 引自章节:译者序 自我们撰写《人与情境》以来的20年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等有经验的记者与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等熟谙科普写作的著名学者的作品,社会心理学的见解越来越能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欣赏。我们还看到人们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学科明显承袭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创的判断和决策心理学,而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观主义传统承袭得并不那么明显。事实上,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市场模型,更具体地说,它解释了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对预期收益和损失的反应取决于描述二者的“框架”。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行为经济学其实是心理学,只是“出于商业原因而被改了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和变化是文化心理学的繁荣,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知觉和互动中什么是自然的或必然的,什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方面也有鼓舞人心的发展,包括给污名化和弱势学生提供了基于理论的有效干预措施。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理论发展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无意识或内隐过程影响的兴趣。或许最重要的发展是经典的“单次”实验逐渐式微,人们对行为和结果的长期、动态影响因素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这些因素都无法由单个实验捕捉到。 我们抵制住了根据这些新发展修改原有章节的诱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新发现和新方向的全面综述可以在2010版《社会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的介绍性文章中找到,该文由罗斯、莱珀(Lepper)和沃德(Ward)合著。)然而我们认为,增加一个简短的“后记”会对读者有所帮助,在“后记”中,我们评述了这些新发展与我们原有观点(关于人、情境,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不断累积的证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影响人类行为)的联系,以及它们给我们原有观点带来的挑战。 (查看原文)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很鲜明,但同时也比较片面
0 有用WL 2023-05-04 15:12:34 浙江 相对专业的一本书,需要一定心理学背景理解这本书的why和what。但书的内容很有启发性,让自己重新思考了本科看过的很多心理学实验以及相关结论。人与情境整体是一个紧张系统,个人和情境之间的微妙平衡。个体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不仅仅看的是个人特质,甚至个人特质的占比很低,而是整个场以及个体对场的理解、场中因素的主观理解和感知。
1 有用大罗 2023-05-17 17:14:06 江苏 还是太学术写作了,各种观点汇聚,反而让普通读者有些无所适从,当然译者的锅可能也很大:情境主义原理的核心概念是渠道,解释原理的核心是个体的解释,第三,就是紧张系统……对于自己,还是应该多读一些让自己心潮澎湃潮流涌动的书
0 有用吴焚舟 2024-07-26 08:37:26 上海 咋说呢,看完之后对人格还是蛮有信心的,社心这边呢… 也是 we know nothing的状态,感觉更糟…
0 有用豆友727485665 2024-07-20 22:07:15 广东 看似微小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情境细节对人的最终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行动者赋予情境的个人和主观意义有对行动有重要影响
更多短评 11 条
我要写书评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楠悦读 2022-11-18 14:08:34 人是如何被情境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环境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公正世界假设”。一个人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如果有人发生了不幸,那一定是“事出有因”。如果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那受害者肯定也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人类习惯用特定的思维去理解一件事情,这是我们普遍的共性。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些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我们认为可以准确理解和预判他人的行为模式,但是这本书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自认为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可以预测出他们在另一个情境中的行为,但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原理:
1、情境主义:就是说当试图让人们改变熟悉的做事方式时,外在的群体社会压力和限制是必须克服的最强抑制力。
2、主观主义:要成功预测某人的行为,我们必须能够领会行动者对情境的解释。
3、紧张系统:个人的态度一般会因为群体成员的态度来决定,因为人们不喜欢与同伴不一致的状态,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通过三种方式来改变,第一,试图改变他人的意见,与自己保持观点一致;第二,接受他人意见来改变自己的态度;第三,拒绝群体的其他人。这也导致我们很多时候会处在一种紧张系统当中。
那么情境到底对人有什么影响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影响,也就是群体影响。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从众效应以及旁观者干预;第二,渠道因素,比如顺从效应;第三,行动者对情境的理解。
1、社会影响 我们先来说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比如,人类学家罗宾·邓巴以多种灵长类动物大脑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脑容量与社群规模密切相关,社群规模大的灵长类动物有更大的脑。这印证了社会脑假说更加靠谱,较大的脑是专门为了适应群体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而进化出来的。语言、记忆、注意力等所有心智功能都是知识共同体中共同认知演化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大脑是以适应群体思考为目标而进化的。
我们天生就得依靠群体的力量生存。我们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外界,来自于他人,所谓的独立思考,也是在充分理解他人的想法,并收集足够的信息后做出的判断。
再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实验叫做阿希范式。这是一个视知觉实验。他们以7~9个人为一组,要求指出房间前面现实的三条“比较”线条中的哪一条鱼标准线一样长。每个人按照顺序回答。当然,这里面的被试者只有一个人是真被试,一般排在最后回答。其他所有人都是实验者的同谋,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者告诉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彼此不要沟通,要独立做出判断。
前面的3个被试答案正确,第4个被试者开始,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轮到最后一个被试者回答的时候,他选择遵行大多数人的判断,保持独立。也就是说,人是盲从的,人们能相对容易地产生大规模的从众行为。
其次,旁观者干预。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纽约皇后区一个名为秋园的中产阶级地区,有一位女士遭到袭击,这场袭击持续30分钟,袭击者反复刺伤这位女士,这位女士大声呼救,旁边有至少38个人围观,但是没有人伸出援手,甚至没有人报警。
情境主义和主观主义者猜测,这件事情以及同类事件中,旁观者未能提供帮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一些重要的社会情境因素抑制。也就是说,他们觉得他人没有插手,那我也不插手。或者觉得自己干预不太合适,甚至会有危险,所以还是回避比较好。
我们之前肯定听到过一种新闻,就是说在路上会碰到一些老人摔倒,一般我们看见会过去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那些碰瓷的人,你好心帮他,他反过来讹你。所以,现在很多人再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想,这会不会是碰瓷的。然后当没看见,赶快走人。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抑制,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2、渠道因素 说到渠道因素,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顺从效应。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向他人提出种种要求,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自己也经常顺从他人的意愿。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的行为不是出于真实态度的自由选择,而是由于一些情境的压力导致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登门槛”策略。就是说先请求一个小的帮助或者承诺,然后逐渐提出更大的请求,知道达成其真正的目的。
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中产阶级住宅区的主妇。实验者先登门请求他们做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车窗上放置小标牌,提醒大家安全驾驶。对于这种小事情,绝大多数人都同意。
过了几周,第二个实验者登门拜访了之前拜访过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拜访了一组新的家庭主妇作为对照,这一次研究者提出有一点无理的要求,比如在房门前安装一个字体大而粗糙、明显丑陋的“小心驾驶”的标牌,并向他们展示了长什么样。
实验结果是:最初同意在窗户上放置一个“安全驾驶”的小标牌的被试中,有76%的人同意第二项实验,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拜访的对照组,只有17%的人同意。
书中提到了很多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现象。研究者认为,小的顺从行为会激励被试者采纳与该行为相符的态度。也就是说,因为有了之前顺从行为,即便之后会提出更过分的请求,被试者也会合理化之前的行为。还有向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服从权威人物,甚至会做出很多有害行为,这些现象都可以解释顺从效应。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无法根据客观行为细节来预测他人行为,而是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主观含义,才能知道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做;其次,预测他人行为还要考虑参与者自己对客观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事件之间关系的看法。
要知道,完全的自由意志被认为是一种幻觉,我们无法摆脱情境的影响。情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与情境的相互塑造成就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行为。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微妙之处。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强烈推荐给大家。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Shawn野人参 2023-12-10 00:01:27 行为是人和情境的函数 我们很容易通过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贴上一个什么标签,就去预测一个人。其实人格心理学家已经反复验证,这种“特质主义”的思考方式,符合人类本性,但是基本归因错误。
科学的评测会好一些吗?传统的人格测试或“看人识人”传统智慧,能预测人们的行为吗?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雄辩地证明:不能。 这本书,其实不是简单介绍情境革命对于人格心理学的影响,而对普通人来说,价值在于:1)教你一套怎么鉴别不靠谱的“人格理论” 以及 2) 怎么去“看人”的框架。
这本书核心的结论是:
-
了解这个人的过去或者性格特征,无法帮助我们准确的预测个体行为。或者说,我们预测特定的人在特定情景下会如何反应的能力极差。 但可能了解一些情景的细节,更有用。
-
行为是人和情境的函数。真正重要的分析框架是三大块内容:
☆ 【渠道因素】。行为往往是某些渠道的开辟而产生的。渠道这个词,是动力心理学鼻祖勒温提出的,真的是妙。一条通往行动的渠道。我的理解,渠道就是情景中的一些 cue,一些触发机制。例如公开承诺,例如一些物件上的感官刺激等。既要注意刺激因素,也要注意抑制因素。
☆【行为的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场的分析】刺激因素和抑制因素是一个角力的过程,准静态平衡。有些系统虽然看似处于平衡状态,但实际上呈现出高度的紧张状态。无论是驱动力还是抑制力都非常强大。相应地,当渠道被打开,系统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
☆【行动者对于情景的认知】 这里有 5 个重要的考虑方面:
-
【目标和偏好】。比如,职场行为的连贯性,我们可以根据他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自身目标未能实现的情况来进行理解。就是说,性格并不重要,关键看这个人的奋斗目标,图个啥,好个啥,因为这些偏好会极大影响他在特定场景中的行为方式。
-
【素质和能力】。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要考虑到他是否掌握应对这种情景的技能和水平。
-
【情景主观表征】。这个人面对这个情景,他的头脑中是怎么构建的。例如,家庭聚餐和其他常见的社交情景可能会唤起一些人对温暖与快乐的联想,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威胁性或不愉快的。
-
【归因方式】。我认为也可算做对情景的主观表征的一种,内控还是外控。认为自己对于情景环境的掌控力如何。
-
【自我概念】。是对我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图式,自我的标签。独立,或者依赖。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或者是民族,亚文化喜好等等。每一种图式,是有一种特定的主流行为剧本,它会影响行为模式。
简而言之吧,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你才能有把握说你能预测这个人,你能判断这个人了。何其难也。
事不经过不知道,人只有在相处中,才能被了解。知行合一,这种复杂维度的感知,只能靠“行”了,要不然数据量根本不够 。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hawn野人参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秦幻 2022-11-13 17:51:03 生命的河流 过年,初中同学聚会时,林伟也来了,他是海洋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是我们班学术做的最好的同学。
林伟刚进门,同学们起哄道:“吆!学霸来了。真是稀客啊,同学们聚了好几年,你这是第一次来啊。”
林伟笑着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再也没人知道我曾经学渣的经历了。”
说起林伟的学渣经历,一直是同学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谜。
初中刚入校的林伟,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却是各科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质询,他总能找到各种搪塞的理由。因为学习成绩差,还不思进取,每个小组都嫌他拖累成绩,不愿跟他组队。
“林伟,快给我们传授传授你变成学霸的方法吧。我也真是快被我们家的吞金兽愁死了。上初中后,各科的辅导班报了不少,可一点效果也没有啊。那钱我还不如过年买个炮仗,还能听个响。白花花的银子扔进辅导班,连点水花也没溅起来啊!”奚娟心直口快,孩子教育的事一直是老母亲的心头大事啊。
林伟呷了一口茶说:“说起我学习开始变好的起点,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有次,我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怎么交作业,咱们老班刘老师就把我爸叫到学校,狠狠地训了一个多小时。我站在办公室外面瑟瑟发抖。我爸出来后,脸色铁青,二话不说按着我的头就把我按回家了,一直把我按到餐桌旁,摊开我的书本就让我写作业。那天语文作业是背默古文,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其他各科拉下的功课太多,不会的居多,作业就写得连蒙带猜,反正是都完成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还特意检查了我的背诵。我背的还算流利,老师知道我的作业不是抄的,表扬了我字迹工整、认真。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也在下午的班会上表扬了我,说老师看到我能迷途知返特别高兴,说我本质上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很快地提高成绩。
我特别感谢咱们老师,没有对我胡编乱造的作业冷嘲热讽,而是抓住了我仅有的闪光点对我进行了鼓励,让我觉得学习也没有那么难。后来,作业我基本都认真完成了,学习成绩果然也有了大幅提高。”
没想到林伟的蜕变竟源自那么小的一件事,有一瞬间大家都沉思着,而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河流。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它蜿蜒流过几千公里,然后沿着它的常规路线注入墨西哥湾,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否则这一常规路线不可能改变。然而,河流在某地的路线会因为微小事件而发生剧烈改变。一个拿着铲子的人,在合适的地点挖一个小口子,小口子越变越大,以至于整条河都流进新河道,原先的河流路线消失了。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小小的善行就像开凿的小口子,可能会调动改变命运的力量。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百合读书 2022-11-13 17:47:12 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马尔科特·格拉德威尔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人与情境》的“孩子”。
人与情境包含很多方面,有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也有外界对行为的抑制,还有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可以说情境的不同,让人们的选择和意识也有所不同。拿生活中的顺从来说,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着人性的本能与心理挣扎中的选择,顺从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心理学家李·罗斯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人与情境》中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角度,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顺从是怎么发生的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原本是帮对方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却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忙帮到了大忙,等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本意后,发现已经深陷其中。
换句话说,这不是自己原本的预期,也超出了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中,无法抽身。
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牢笼”呢?
心理学中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源于对方的“登门槛”策略。也就是说,对方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先提出一个很小的请求,这种请求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一旦同意小请求后,又会逐渐提出更大的请求,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跟着对方的思路走,最终变成了顺从。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会被回应,有些请求不合理或者原始请求起点比较高时,人们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不是我该答应”的。
这就牵涉到了情境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人们一旦察觉到顺从行为是出于情境的压力时,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就会拒绝顺从。
这也告诉我们:顺从的产生是有一定情境与前提的。如果想要避免被别人利用,不妨在遇到请求时,多去揣摩对方的用意,这样就不容易被外界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决定。
面对顺从,要进行区分 人人都会有受本能驱使的从众心理。在普世规则之下,大多数人是盲从的,认为大部分人遵从的都是对的,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
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们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限性。
人们的情绪和动机会随着外界的影响而波动,有些顺从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有些顺从是受外界的影响。
人往往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是不一样的,人在踏入河流时的心境与情境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太多影响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仅仅是三观的体现,还受特定情境的影响。
拿从众心理来说,看到大部分人都在选择的事,就觉得是正确的,而对不确定因素选择忽略。
但往往正确的事,只有少数人才能选择对。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受外界影响太大,而让判断产生了误差。
这也告诉我们,在要不要选择顺从时,要先去察觉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在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意识到是不是别人在引导你与对方的想法保持一致?还是客观的陈述;
其次,当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来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要多方验证选择是否正确?
最后,学会拒绝。如果提出的建议超出个人预期,或者违背个人意愿时,就要学会拒绝。
对意愿进行区分,找到哪些是心之所向,哪些是被迫接受,然后进行衡量,再决定要不要去顺从。
现象背后要不断看到本质 情境与特质,谁决定了人的行为?
弄清楚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其本质。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选择都是受情境所影响,反过来情境也可以塑造人。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紧张系统,这也是情境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可以说情境心理学是伫立在我们的视线,清晰的了解自己和对方,有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盲从。
而《人与情境》从个人一致性,人格心理,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帮助我们从现实的矛盾与问题中找到问题的原因以及诱因背后的动力。
只有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根源上去察觉问题,洞察一切,才不会在盲目顺从做出短视和错误的选择。
这本书很适合做大众读者了解社会心理学,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拓展,丰富有趣的视角会让你受益匪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百合读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为什么被折叠?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6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闻夕felicity 展开 情境主义原理 / 10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我们讨论社会心理学中的情境主义必须从对库尔特·勒温的介绍开始,他是一位德国移民,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到美国。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所做出的贡献重新定义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甚至在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传统和应用传统。勒温的总体理论构想始于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即行为是人与情境的函数(用勒温的术语来说,行为是生活空间(life space)的函数,生活空间包括个体和个体对环境的心理表征)。尽管勒温的... 2023-02-16 09:27:16
闻夕felicity 展开 社会心理学启示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 / 8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本书将经常谈到常人社会心理学(lay social psychology)与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区别,并将确定三个原理作为我们领域累积而来的主要见解,这三个原理就像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奠定基础的三大基石。第一个原理涉及情境影响的力量和微妙性。第二个原理涉及人们对情境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第三个原理涉及将个体心理和社会群体理解为由驱动力与抑制力所平衡的紧张系统或能量场(fields)的必要性。 2023-02-16 09:25:03
闻夕felicity 展开 个体差异的缺陷 / 2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尽管有如上证据,但大多数人仍坚定地相信个体差异或特质可以用来预测人们在新情境中的表现。这种特质主义(dispositionism)在我们的文化中十分普遍。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好像总认为这种特质主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得到了验证。心理学家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解释这种由日常经验形成的信念与实证证据之间的差异。 这些因素一经提起就会变得相当明显,普通人在经过思索之后也通常会承认它们... 2023-02-16 09:10:24
闻夕felicity 展开 前言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自我们撰写《人与情境》以来的20年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等有经验的记者与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等熟谙科普写作的著名学者的作品,社会心理学的见解越来越能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欣赏。我们还看到人们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学科明显承袭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创的判断和决策心理学,而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观主义传统承袭得并不... 2023-02-15 23: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