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故事到療癒

從故事到療癒 從故事到療癒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艾丽斯·施罗德 出版社: 心灵工坊 出品方: 心灵工坊 副标题: 敘事治療入門 译者: 陈阿月 出版年: 2008-8 页数: 168 定价: 200 ISBN: 9789866782350 豆瓣评分 8.6 68人评价 5星48.5% 4星42.6% 3星8.8%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透過故事,理解並經歷我們的生命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經驗許多事件,如何將某些事件串連起來,並賦予意義,決定了我們如何發展自己的生命故事。

當一個人決定找治療師諮商時,通常是因為正經歷某個創傷或難題。此時,往往會將自己與困境緊緊纏繞,如同藤纏樹,樹纏藤。敘事治療是藉由讓人和問題分開,外化提供空間,探究人和問題之間的關係。當我們記得人和問題之間存在著特別的關係,就會打開重寫對話的可能性,在新的故事中活出新的自我形象,開創新的關係與未來。

本書除了以鮮活的案例詳述敘事治療的概念,更提供敘事對話的種種可能性與技巧,這些工具和知識有助於當事人找回力量,從問題故事中出走,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專家。

投诉 目录 · · · · · · 寫在出版之前 【序一】敘事:草根常民也能做到的有品質陪伴/林香君 【序二】敘事治療的本質與精神/黃素菲 【譯序】敘事之愛 第一部 什麼是敘事治療? 【第一章】透過故事,理解并經歷我們的人生 【第二章】治療眽絡中德故事 【第三章】外化:為問題命名 【第四章】追溯問題的歷史 【第五章】探索問題的影音 【第六章】將問題置入眽絡中:解構 【第七章】發現獨特的結果 【第八章】探究獨特結果的歷史與意義 第二部 豐厚替代故事 【第九章】會員重新整合的對話 【第十章】敘事治療的文件資料 【第十一章】敘事治療的信件 【第十二章】儀式與慶祝 【第十三章】擴充對話 【第十四章】局外見證人團體與定義儀式 結語 【附錄一】深度閱讀 【附錄二】延伸閱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莉欧妮 莉欧妮的爸爸鲍伯突然意外过世,让许多认识他的人相当悲痛和哀伤。约在葬礼后六个月,莉欧妮来找我谘商,她说自从她爸爸过世后,她的生活过得十分痛苦,她依然会失控地哭泣,“没办法过下去”,也无法忘记她爸爸。许多人都鼓励她要“忘记、往前走”,莉欧妮也力图振作,但是很困难。这个困难使她自认是个失败者、很愚笨,她认为自己现在应该要好起来才对。 经过莉欧妮的允许,我询问她关于她爸爸以及她所珍藏对他的回忆。我问莉欧妮,这些分离、往前走还有忘记她爸爸的想法对她的影响是什么。她提到为了试图抛开对他的回忆,让她觉得负担沉重、心力交瘁。我很好奇,如果让这些记忆更靠近而不是远离她,会是什么情况。而她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同吗?结果莉欧妮对这个建议感到讶异,但认为这对她会有帮助。 于是我们的对话就以她对爸爸的回忆为中心,关于他的一生,关于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的相似与差异。我问莉欧妮,如果她爸爸看到她为他的过世如此悲伤、流泪,他会说什么?莉欧妮对这个想法觉得有趣,不过对此问话感到疑惑。所以我问她,有没有人可能知道她爸爸会对她的悲伤说些什么。莉欧妮马上提出她爸爸的老朋友泰德,并解释说泰德和她的爸爸“完全了解对方、真的很尊重对方”。我问莉欧妮想不想知道泰德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是如果她爸爸看到她的悲伤和眼泪,会说什么。她很想知道,因为她说知道她爸爸对悲伤的她说些什么,对她来说深具意义。 我们邀请泰德来参加下一次的会谈,我访问他对于莉欧妮爸爸的认识,因此听到许多鲍伯和他女儿关系特别的故事。泰德认为鲍伯会对莉欧妮的悲伤感到欣慰,因为鲍伯会感受到她的泪水是对他们共享生命时光的一种感念。我询问泰德有关这些共享时光的故事。他分享了一个关于莉欧妮和鲍伯定期一起参加足球赛的故事。当他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我注意到莉欧妮眼眶含泪。我问她为什么流眼泪,她说她刚刚才了解,自从她爸爸过世后她都没办法去观赏或参加足球赛,因为她以... (查看原文)

金珉 2019-05-18 23:55:45 2019.5.18叙事治疗入门 re-storying 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要作者 营造好奇,尊重和透明化的气氛,与来访一起重新叙说生命故事 2019.7.7 重翻一遍。相比Michael White的叙事地图,此书更像是提纲挈领的入门手册,少了实操和泥土味,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叙事治疗。透过故事,理解并经历我们的人生。咨询师要做的就是调用来访一切的资源,一同构建出更丰厚的生命故事,活出新的未来。 (收起)

0 有用池鲸鲸 2020-06-10 17:58:53 非常好的入门书。

1 有用刘婧恒 2014-04-10 23:59:20 我覺得一開始還滿fancy的,後面不知怎麼覺得這種治療方法不夠深入,看後面的技術我自己也覺得興趣缺缺。

1 有用梅朵卓玛 2014-12-23 15:38:24 仍然是为即将开始的学习预读书。非常奋力地读完的,眼睛和脑细胞都很疲惫。

0 有用想吃桔子 2014-10-23 01:03:11 睡前好听物,顺便推荐喜马拉雅

更多短评 34 条

我要写书评 從故事到療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林九 2019-08-08 07:14:18 分享《从故事到疗愈》内容概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什么是叙事疗法? 在本书中,作者艾莉丝·摩根赋予「叙事疗法」的含义是:叙事疗法是需要「重写」或「重说故事」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边有几个关键点,它是一种「对话」,显然是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事情。「重写」或「重说故事」里头强调了「重」,也就是「重新」的意思。通俗点说,叙事疗法,就是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重新讲述故事的对话。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一生理解为由许许多多的故事组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故事。透过讲述这些以特别的顺序、跨越时间线连接在一起的事件,找到解释或理解的方式,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同时,所有的故事都只是暂时的,当有新的信息加入,故事就会发生改变,其意义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叙事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 对自己有一些负面、消极、片面的认知的个体;存在自我怀疑的个体;从事与心理学、团体服务相关工作的个体;想要获得更美好的自我认知及社交关系的个体。其实说到最后,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了解一下「叙事疗法」,它将对你我多多少少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叙事疗法的基本思路 之前,我们说到叙事疗法是一种对话,因此,接下里说到的基本思路正是围绕着对话展开。我们可以将这个对话场景拓展成多种可能,比如心理咨询师与受访者、朋友之间、家人之间、记者与受访者、老师与学生之间……

说一个事例,我对它有如下描述:A是一个热情、充满活力的人,但缺乏执行力,爱拖延。因此在朋友们心中,A的信誉值并不高。久而久之,对于他许下的诺言,大家不再当回事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的情况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的导致的。第一次拖延或不守信用,他或许没有收到类似的反馈,他可能会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处于舒适状态。时间久了,上司、同事、朋友或许会给他一些反馈。而这些反馈,有可能也是片面的,将刻意及无意间造成的拖延行为统一理解为个人品格问题。A收到这种反馈后,会对自己进行反思,会有愧疚感,但未必能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拖延」的故事(A的故事中,不仅仅包含「拖延」,还有「缺乏信誉」「自我否定」等故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拖延」这个说法)就产生了。

周围的人对A的看法围绕着「拖延」展开,这个故事可能会让A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当中。这个时候,「拖延」的故事成为对A的一种「单薄的描述」,容易让人忽略的「守时」的情况。哪怕他曾经试图去改变自己,也会因为外界给予的相对固化的评价而受到抑制,并削弱自己的能力。

我们回想一下作为学生的时候,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调皮,被老师、家长声称「没救了」「顽劣」。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可能做出更加顽劣的行为,并表示:「因为我没救了」「因为,我就是个顽劣的孩子。」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这种问题故事扩大,它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大到影响未来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A该怎么做?加入我们是A的家人、朋友、咨询师,应该怎样去协助A?

「叙事疗法」的基本思路是:外化问题(追溯历史、探索影响、解构)——发现「独特的结果」——重构「替代故事」(为其命名、行动全景、认同全景)——丰富「替代故事」(整合会员俱乐部、文件资料、信件、仪式与庆祝、扩充对话等方法)

(1) 外化问题

了解了A的故事之后,我们来到「叙事疗法」的第一步:外化,即将问题与人区分开来。人们谈起问题是,习惯把问题当做自己的一部分。比如:我是一个忧郁的人,哪里都不想去;我是一个自寻烦恼的人,尝试新的事情时,总是会容易焦虑。

首先,我们要把问题和人区分开来,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明显的转移,这是一种对话技巧。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忧郁的人,哪里都不想去」被「『忧郁』让你很难走出去」;「我是个『自寻烦恼』的人」被「那个『烦恼』总是试图阻碍你尝试新事物」……这时候,每一个问题被当做是有生命的东西,帮助叙事者将自己与问题分开。这样一来,会让叙事者大大松一口气,有更多的空间和力量去建立新的故事。

那么,我们回到A的故事,运用外化,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那个「拖延」经常出现,让A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或事务。

外化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究。了解它的历史:「你是什么时候注意到那个问题的?」探究它的影响:「那个问题发生的时候,给你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解构问题:「一些什么因素会引起那个问题的发生?」「在什么情况下,那个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对A的问题故事了解得更加透彻。其实,这个询问的过程也能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的启发,弄清楚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不急着去下定义做结论。

(2) 发现「独特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去了解与主流的问题故事不一样的事件,也就是呈现A守时守信、按时完成工作的事件——我们把它称为「独特的结果」。比如:当「拖延」这个问题找到A,让他放弃周六上午的约定时,他还是计划要去。当「拖延」这个问题找到A,让他在家多待一会儿时,他立即换上衣服出门……

那么,如何挖掘出这些「独特的结果」呢?可以试着询问:1你能不能想到问题本来可以阻碍你,但却没有成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2你是怎么做到不让问题变得更糟糕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倾听对方去挖掘自己与主流问题故事不一致的事件。同时,只有叙事者才有责任决定某个事件是不是属于「独特的结果」。

(3) 重构「替代故事」

我们发现了「独特的结果」后(这个「独特的结果」有叙事者本人才能决定),需要进一步引导叙事者完善这个结果,继而重构「替代故事」。用「替代故事」取代「问题故事」,在新的故事中,人会活出新的自我形象、新关系的可能性和新的未来。

如何重构「替代故事」?回到A的故事中,我们发现了「独特的结果」:1 当「拖延」这个问题找到A,让他放弃周六上午的约定时,他还是计划要去。完善这个「独特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行动全景和认同全景。

其中,行动全景就是询问独特结果的细节。如: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是你一个人在家吗?具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在这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认同全景即询问叙事者对独特结果的思考、并赋予其意义。如:那个「拖延」找到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式克服它的,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行为?这件事发生后,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在重构「替代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让A在以上两种全景中穿梭来往,不断回顾细节,反思意义。这样一来,新的故事就诞生了。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越来越守时」的故事。对,不是「守时」,而是「越来越守时」,这意味着,A的替代故事正在慢慢形成中,他的个人故事正在慢慢改变中,这一点将会赋予他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去成为一个守时的人。

(4) 丰富「替代故事」

A的「拖延」故事被「越来越守时」故事所替代,这个转变需要一些时间来产生效果。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来巩固结果,并鼓励A做出持续性的改变。

比如,会员重新整合法。我们尝试着把与我们生活有连接的人,当做同一个生活俱乐部的会员。会员重新整合,指的是重新选择会员,哪些会员可以继续保留,而哪些会员的资格需要修改或撤销。

人在面临问题时,常常会经历孤立、与重要的关系断裂。主流的问题故事可能会低估或隐匿人生命中的某些关系。因此,丰富「替代故事」的过程,也需要重新整合会员,将重要他人的贡献纳入整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尝试询问A:还有谁知道这件事?听到你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事,谁最不会感到惊讶?谁知道你能守时守信……

找到这些会员后,将其纳入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在对话中,他们会感激被重视、被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会员关系的重新整合,更显得珍贵。

除此之外,还有整合治疗文件、发送治疗信件、庆祝仪式等方法,不断丰富「替代故事」,并邀请A的会员们参与见证他的改变。有利于重新书写新的故事。

个人感悟:自我认知与叙事疗法;采访与叙事疗法。 这本书是「叙事治疗」的入门书,内容比较基础。如果是从叙事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角度去看,还需不断提升与探究。除此之外,这本书对于我们普通人有哪些启发呢?

其一,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去看,以A为例。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说法:「我是懒癌患者」「我有拖延症」「我有社交恐惧」「我有选择恐惧」……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做一个判断,然后待在「判断」里头不出来。有些时候胡,这些判断也许只是主流的问题故事,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如果我们将问题与人分开,会不会可以获得自我提升的可能?读完叙事疗法后,我意识到,以上的说法往往是「讳疾忌医」的表现,说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结果当做原因,并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不是「你是一个有着什么样问题的人」,而是「当你遇到什么问题时,你目前还不懂得怎么去处理」。

其二,叙事疗法与采访有何关系?我看到了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是态度。叙事疗法认为,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要警惕片面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人。作为一名采访人,这一点是十分关键的。第二个是采访方法上的启发。在叙事疗法的第三步「重构替代故事」中,有行动全景和认同全景两个方法去构建替代故事。采访的逻辑与这个十分相似。我们需要了解受访者及外围受访者的行动全景(事件的细节),同时也需要去询问他们对事件本身的认同(反思)。这个方法几乎放在任何一个采访场景中,都是合适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林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 2017-02-20 22:27:30 比较好的叙事入门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本叙事治疗的入门书,确实介绍的比较详细,基本是我的叙事疗法的老师教课时按这本书的目录作课程设计的。

虽然重点介绍的是“外化”,也就是问题跟人分开,原来上课时会觉得这个“外化”有点幼稚,只适合小朋友,但是通过看书又理解了一遍,发现其实用处很多,对于自己不接受的那一面,或者说自己视为问题的点都可以外化,外化的作用相当于原来你跟问题是一起的,你很难发现或改变,而外化后相当于你变成了上帝,可以看见自己与问题对话,更能发现和改正问题。

还有生命脉络和解构,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你所记忆的事情有可能并不是事实的真相,本身就是加工过的,你觉得有意义(一般这里指的是让你伤心难过遭到挫折的事)。那么假设记忆本身就不是真实的,可以通过其他支线故事(也就是提升其他事件对你的影响力),或者通过创造重写意义,重新温暖你。

算是一本比较好的专业入门书,写的也比较浅显易懂。

© 本文版权归作者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1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默默的歌 展开 第108页 第九章 会员重新整合的对话 默默的歌

莉欧妮 莉欧妮的爸爸鲍伯突然意外过世,让许多认识他的人相当悲痛和哀伤。约在葬礼后六个月,莉欧妮来找我谘商,她说自从她爸爸过世后,她的生活过得十分痛苦,她依然会失控地哭泣,“没办法过下去”,也无法忘记她爸爸。许多人都鼓励她要“忘记、往前走”,莉欧妮也力图振作,但是很困难。这个困难使她自认是个失败者、很愚笨,她认为自己现在应该要好起来才对。 经过莉欧妮的允许,我询问她关于她爸爸以及她所珍藏对他的回忆... 2014-07-25 12:49:29 2人喜欢

Elle 展开 从故事到疗愈 Elle (深呼吸)

C3外化:为问题命名 内化即把问题归属于个人,这样得到的故事往往是单一的浅薄的,得出来的结论也是单薄的。 而外化有助于把问题往外排出,将问题与人分离。 外化最常用的方式便是把问题实体化,给其命名:那个忧郁,那个焦虑。 什么可以被外化? 情绪 人际问题(争吵 指责 冲突) 文化与社会行为(种族主义,理性主义) 隐喻(那堵墙,失望的浪潮) 一个以上的问题 更广的脉络 有的时候外化不仅仅是外化一个小的问题,其背后的... 2023-09-25 15:40:58

启明 展开 叙事之爱 启明

对我而言,以生命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工方式不只是咨商室内的治疗,叙事是一种爱,叙事是人和人之间愿意看见彼此的一种对待;只是这种爱和对待也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