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澳] Michael·White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修订版 原作名: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译者: 李明 / 曹杏娥 / 党静雯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272 装帧: 平装 丛书: 叙事治疗经典译丛 ISBN: 9787568915304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澳] Michael·White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鹿鸣心理 副标题: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原作名: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出版年: 2011-9 页数: 194 定价: 32.00元 ISBN: 9787562462187

叙事疗法的实践 叙事疗法的实践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澳]Michael White(麦克·怀特)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与麦克持续对话 出版年: 2020-8 页数: 147 定价: 38元 ISBN: 9787547849231

敘事治療的實踐 敘事治療的實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麥克·懷特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 副标题: 與麥克持續對話 译者: 丁凡 出版年: 2012-4 页数: 232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6937897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是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去世後,他在澳州杜維曲中心的共事者埋首在他的檔案系統中,努力找尋出的珍貴資料。這本書集結了懷特描述自己工作的談話、演講內容及關於工作背後的思想、決心和目標,彌足珍貴。

在這些描述中,我們不但看到麥克的工作細節,也看到他對治療關係採取多麼精緻仔細的態度。如果想要了解麥克的工作,這是最接近的一本書了

各界讚譽:

在心理治療史上,懷特首度重視關於性別、種族、階級、性和文化的社會觀念和主流價值信念,在創造和定義心理治療上所扮演的隱形卻無所不在的角色。他的提問讓大家暫時把問題放在一邊,開始從社會和文化的脈絡思考,了解社會文化如何對個案造成傷害。因為他將問題視為外在的『社會』問題,許多被心理專家認為無望的個案都可以發掘出內在健康強壯的部分。到了後來,他完全重組了家庭治療理論和實踐的領域。

——史蒂芬‧麥地根博士(Stephen Madigan, PhD),溫哥華耶魯鎮家庭治療(Yaletown Family Therapy)

這本書的意義非凡,是Michael生前的寫作,讓我們和Michael可以持續連結。在他的文字裡,我們再一次體會他的思維、他的脈絡和他的用意,也有更多對大家的支持和提醒。

──吳熙琄博士(美國陶斯後現代社會建構學院The Taos Institute院士)

展讀書中的幾個案例,如同複習敘事的基本功,仍似魔術師般的神奇。

──金樹人教授(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麥克·懷特

出身医疗社工,因传统取向治疗方式缺乏人性而离开医院,并发展自己的社区助人工作。他是叙事治疗最强而有力的伟大推手,创立「杜维曲中心」(Dulwich Centre),进行谘商、推广叙事治疗和社区活动辅导,并因与弱势的澳洲原住民、社区居民及多元性别族群一起工作,而使他的治疗实务具「草根」性。

麦克定期在杜维曲中心主持叙事治疗集中训练课程,也在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北欧、亚洲及非洲为专业听众开设以谘商及社区工作为主题的工作坊。

麦克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因探索治疗的叙事隐喻而享盛名。他於二○○八年一月成立阿德雷德叙事治疗中心(The 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此中心设立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叙事的实务工作。目标是为社区提供谘询服务,以及为个人、夫妻、家庭、团体与各种社群开设相关议题的训练工作坊。他同时期望能支持探索社会及人类领域在近来发展中的含意及谘商实务工作。阿德雷德叙事治疗中心期望未来能继续执行这些计画。

麦克於二○○八年四月因心脏病过世。

麦克以叙事治疗为主题的出版著作,包括与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与艾莉丝·摩根合著的《说故事的魔力∶儿童与叙事治疗》(以上心灵工坊出版),以及过世前甫出版、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治疗探索的大作《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张老师文化出版)。

赛璐珞 2016-05-06 20:38:49 对叙事疗法的深度解读与澄清。

0 有用花花花花 2021-07-24 17:03:12 本书是论文集,更多的是怀特对于叙事治疗的思想合集,其中有很多想法,读起来跟有挑战性,但是也很有意思哈哈哈。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书里面福柯说:人生和工作的最大乐趣就是成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人。如果你开始写一本书时就知道最后要说什么,你还会有勇气写吗?写作如此,爱也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而怀特说:如果一开始进行治疗对话时,就知道结论如何,如果事先知道这段对话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你觉得你还会有勇气继续下去吗?

内容简介 · · · · ·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是叙事疗法实践操作的指导,怀特把自己在治疗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涵盖了叙事疗法六大核心技术:外化对话、改写对话、回塑对话、界定仪式、重视例外事件和支撑性对话;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在咨询实践中运用这些技巧,并激发治疗师个人的灵感,探索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叙事治疗实践地图。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怀特,叙事疗法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心理咨询机构达利奇中心(Dulwich Centre)共同创办者。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因探索治疗的叙事隐喻而享有盛名。为进一步发展叙事疗法的实务工作,他于2008年1月成立阿德莱德叙事治疗中心(The 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2008年4月他因心脏病过世。

目录 · · · · · · 1 外化对话 2 改写对话 3 回塑对话 4 界定仪式 5 重视例外事件 6 支撑性对话 结 语 推荐书目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问题内化的理解(以及由这种理解塑造的行为)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因为人们对生活的内化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咨询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文化的问题 (查看原文) 科英kaye 1 回复 3赞 2012-11-06 11:30:14 —— 引自第12页 理解“现代权力与传统权力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看待来访者的缺陷感、无能感与失败感非常重要。在现代权力体系中,社会控制是通过建立生活规范和自我认同的规范来实现的,通过诱导人们监管自己的生活、监管他人的生活,来实现这种规范化状态。因此,现代权力被视为一种“规范化评价”。“自主和独立行动”的概念——所谓“真实”或者“真正”的人——正是建立在这些社会建构的规范之上。如果有人不符合这种规范,他们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这是“个人的失败”。 当代西方文化有很多的规范认为,成功的人应该是“包在胶囊中的自我”。这种观念强调一种自主和独立,比如做自己的主人,自我包容,自我依赖,自我促动,自我实现。尽管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复制这种规范化的人格,可大多数人内心中依然体会到自己其实和表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不一样。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差别的存在说明了自己无能、没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把个人的失败感放在这种规范化的语境中,寻找支持自己的力量,来抵抗现代权力的控制。这一点非常重要。 (查看原文) 豆友189119272 1赞 2023-05-25 14:45:07 —— 引自章节:6 支撑性对话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叙事治疗经典译丛(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叙事调解:用故事化解冲突》《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

无 2022-04-02 12:24:58 非常积极向上的后现代疗法,外化问题、寻找例外,很多人确实是被困在自己的单一目光里找不到出路,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站在某种高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获得崭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是在告诉来访者不要被生活控制,要思考于生活之上,并且同时又把价值践行于生活,脚踏实地。自己借这本书作为积极人生的开端来自助也是很不错的!就是对咨询师要求其实挺高,首先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能让来访者理解,并且提问艺术、总结能力都要强,更重要的是,能担起干预的责任,对自己有信心。而且在干预之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判断失误就会导致对话失败,变成强制按头。 (收起)

4 有用B3 2021-12-31 09:31:28 是调解行为问题一种更能赋予来访者自主能动性的疗法,丰富人生故事性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让人摆脱对自己单一扁平的标签和认知,是很难又很重要的. 无论是叙事疗法中运用到的引入外部见证人还是复述技术,都是为了增强“新”角度的可信度. 不过在来访者语言丰富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聊”愈的过程会比较挑战,会慢一点.

5 有用0.8s 2021-07-09 23:36:51 关于主观能动性、负责任的行为的三个观点:正常发展的结果;传统权力中特权的表现;现代权力常模的塑造

1 有用杨平哥 2022-04-13 23:18:01 被叙事疗法迷住了

1 有用wwonderwall 2022-04-23 22:29:40 和焦点也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开启新视角~

更多短评 86 条

我要写书评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不恬 2022-08-05 14:22:27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一些翻译上的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了不少国外的心理学书籍,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翻译质量问题。(职业病,不好意思)

拿这本书做个案例分析吧。

第一大类问题:翻译错误

第11页,大家都看到了杰弗里认识到了一些知识和技术。英文原文:“some of the knowledges and skills Jeffrey had demonstrated become more visible to everyone” 。“认识到了”原文demonstrated,是Jeffrey所展示出的。”技术”百度的解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对应的英文原文Skill的意思是: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well.指的是一种能力。一个是方法与原理,一个是能力。

第104页,中文:这些感觉会让他在生命中的关键阶段放弃。英文原文:” This was an antidote to the sense of emptiness and desolation and the feelings of worthlessness and despire that had been so overwhelmingly present for such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his life.”看看前后文也知道这里不可能是“放弃”。

同页。中文:此外,他找打了一个阿姨。英文原文: “He also discovered an aunt”. 可能想说“找到”?

第二类问题:翻译的用词选择

在本书第88-89页,出现了两组词:深描(thick description)和丰描(rich description)。看英文我知道这些词什么意思,可是中文这俩词我还是头一次见,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就发到书友群里请教大家,一波反馈下来,显然这俩词不是常用词。

Thick description 英文里却有其词(解释有点长,可以自行查看Wikipedia)

Rich description 没有查到是固定词组或者专业术语。从格式上说,翻译这词创造得挺好,如果要说是丰富描写的缩略,读者可能读来蒙圈。

第三类问题:内容遗漏

第112页,迈克尔:好,我理解了。再问一个问题可以吗?前面缺了一整段话,缺失内容如下:“Well, I can say it better these days. Mum and I started to talk more about what was happening on the inside of us, and even though she didn’t have anorexia, what was happening on her inside was pretty similar. You know, being hammered by all of these expections, day in, day out, night in, night out.”

以前读过一本关于披萨的书,其中有一些遗漏,原文涉及到了潮显第一人,想必是因为正治原因刻意省略。本书这段缺失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

第四类,信息遗漏/增加

第117页,中文:参与这些界定仪式进而培育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看重将自我认同的“清浅”描述转变为“厚重”描述— 对这个社区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找到自我的工程。英文原文“Participation in these definitional ceremonies fostered an ethos of living that was centered on the displacement of ‘thin’ conclusions about identity and on the recuperation of ‘thick’ conclusions—- for the people of this community, life was an identity project.”

在这段里翻译用了“培育出新的生活方式”,英文“recuperation”是恢复的意思,可见并非新的,因此用培育也就不合适了。

清浅描述和厚重描述,这里的描述英文对应的是conclusions, 是对于身份形成的结论。

第五类,专有名词当作普通词汇直译

还是上面一段话,中文的“找到自我的工程”,英文“identity project”。欧美文化中讲究身份认同,(没写完,手机打字不易,我先休息一下。)

这只是一部分案例,并不是全部问题。希望出版单位可以在校对环节上下些功夫。谢谢。

PS. 一本书里可能各种小问题很多,但是又不影响读者整体上的理解的时候,大家觉得这种问题是否就不值得拿出来说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不恬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2 没用 0 12 4回应收起 行走的大象 2013-08-05 18:09:11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要点整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名治疗师,要保持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态度。 1.外化对话 来访者认为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源于他们内在品性的问题,或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问题。外化对话的技术是将通过对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内化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咨询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文化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就是问题本身,他能做的就很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将自我和问题间划清界限,改变这种关系的可能才会出现。 2.改写对话+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改写对话帮助人们察觉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或经过。这些特殊事件可能与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不搭”,因此没有被注意或被赋予意义。但是这类体验可以成为开发人们新的生活的故事线索。这就是改写对话的起点。 改写对话将对话分为行为蓝图和意识蓝图。行为蓝图描述事件,意识蓝图赋予事件意义。 3.重塑对话 改变消极的自我认同。重塑对话基于这样一个观念:身份认同基于“生活协会”,而非核心自我。这个“生活协会”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话对这个人的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影响力。 4.界定仪式--引入外部见证人 主要程序是:当事人讲述重要的生活故事→外部见证人复述→当事人对见证人的复述进行复述 (主要是发挥共情的作用。)

感想:所有的技术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协助的。对于青少年,成年人,家庭需要不同的技术。例如,对于青少年,他的自我认同没有完全形成,可能更多需要外化对话,而成年中年人,则是重塑对话。 投诉 有用 11 没用 0 11 2回应收起 酷嗜部 2012-12-31 15:44:23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二)装修记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装修记

来,想像一只蜗牛般的人。 每个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仿似背着一栋房子的房东。房间脏了乱了,也不可能直接就丢了,扫扫洗洗,能继续承担 干净舒适住所 的职责。 这里所要说的,是还没面临拆迁的修葺、装修问题。

几乎没有完美的房子。 在描述的时候,每个人会重新认识它。跟“参观者”一起重新发掘那些习以为常景观的背后,一起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细节 有时候,突然要你开口“聊天”,你会觉得很茫然,到底该说什么?突然要来访者介绍这一栋也许平日完全被忽视的建筑,真是千头万绪难以开口。不过,只需要在看到房子全貌时,开口问其中一个特别突出或突兀的局部,就足以让来访者开始断断续续地讲了,慢慢变得流畅、侃侃而谈。 切入时,有两个选择。一则直击核心,把建筑最大的缺憾圈出来,然后围绕着它做一系列的修改。二则从细处的表象改起,慢慢让核心暴露,将阵痛期缩到最短。如何选择,纯粹见仁见智的多条途径通山顶。 接着就可以一起探寻房子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和闪光点了。 一点一点发现每个细节,然后去粉刷墙壁、安排格局,于是慢慢地,房子的色彩变了,或者说你走进房子的第一感觉变了。因此,你进房子后的行动模式、习惯路径也略有改变。嗯,来访者改变习惯用语的背后常常是心境、思维模式的扭转、发展。 因为意识蓝图有改动,行为蓝图也跟着修订。而行为蓝图的固定,也会形成、强化新的意识蓝图。 每一次,你参观自己的房子,都是去更加了解它,知道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值得夸奖。而你跟别人表述你对这房子的想法,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见解。你看见,和你表达出来,始终不是同一回事。 而你对房子的不同表述,意味着房子本身的改变。

每个人的房子,用的材料既相似又不尽相同。不少人用瓷砖铺客厅的地板而在卧室铺木地板,但也有人在房子铺上了木地板,却让卧室保持水泥地的状态。这个差异,某程度上就是这个人专属的状况。 有人说木皮,有人说木地板,结果他们其实是想表达同一件事情。虽然在这个心目中,全实木和木皮是不一样的,在那个人心目中木皮和地板是两个东西。 了解这些差异,理解它们,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共情了吧。

好了,绕圈绕够了。修葺房子,就像改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如果把每个人的自我、心理,比作一栋建筑。那么,在你成长、往成年奔驰的过程中,它大概很难能够一层不变,会翻新、会装修、会僭建乃至拆、重打地基、另建。 你的建筑就是你的故事。 上面绕完了,下面简单重申书中案例所蕴含的几个关键: 1、一点点坏,并不影响你的整体。 2、通过不断更新概念,为自己下不同定义,正向地认同自己,与自己和解。这,也是改变“执着”方向的契机。 3、虚拟语气有时能帮助来访者用不同角度去重新审视问题。 4、部分艺术作品是有治疗作用的,但其“治疗作用”也是双刃的,不得当则容易造成二次创伤。 5、了解来访者的独特定义与词汇也算是一种支持。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1回应收起 酷嗜部 2012-11-17 23:57:21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一)即兴编导演是一门艺术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即兴编导演是一门艺术

相信从业者都不会否认,咨询是一门费心力(而不仅是脑力)的艺术。精彩的案例甚至如同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小说让人拍案叫绝。 把内在的对话、脚本外显,表达本身就迫使来访者去整理、组织、分类,选择词语、组织句子去描述,这个过程自会令来访者对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下定义,清晰概念,建立更为清晰“正确”的理解。顺带提一句,大家都知道:自己心里明白,和说出来乃至承认它永远都是两回事,感觉和意义完全不可比。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说出来、问出来的每个问题几时再相似,对每个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何况说与不说。 首先,和来访者一起为问题下定义。来访者通过描述,原先只是模糊在脑海中的概念变得清晰、具体,把“看似无关己”的伪装彻底撕开。就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定义变成所谓的“接近经验的”和“独特的”。 接着,就这定义,看看问题有什么影响。有时候,人们只是被“问题”这个面具吓倒了,而不是问题实际的害处。而如果发现最坏影响也不过如此,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我们有时候需要学会“客观”对自己的处境做评价。在问题来临的时候,别急着投降或不屑,别急着崩溃或逃避,不是听别人怎么说而是听从自己内心来对这一切作评价。这一举动本身就很有价值,能更真实反映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和程度轻重。或许这也算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一个起步。毕竟,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才是最重要、最应该得到重视的。 很多时候,在咨询中我们对于问“为什么”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这样的问句很难保持中立,来访者很容易将之理解为咨询师的不接纳或批判。但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是挖掘出问题关键的钥匙,能引导来访者去思考那些“司空见惯”。让来访者不仅仅把自己局限于那些定论,而去思考形成的道理和打破的可能性,甚至,发现这些“理所当然”的定论,其实根本就毫无道理。所以,让来访者不感到受批评的中立询问,是重要的提问技巧。 (话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很多东西仅仅只是“知其然”,从来没想过可以、需要“知其所以然”。乃至于有些对自己对他人的错误定义持续多年。)

初次来访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而来访者带着一个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来咨询,而让其来咨询的特殊事件是起点。这个导火索,或许可以作为起始意象。个人认为这个切入的时机还蛮关键的,让来访者既对被忽略的细节感兴趣,又不觉得受侵犯。 这一部分,和心理剧操作有很大程度的可借鉴性。 来访者在这里的参与,甚至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心理剧言语版的操作。这样重造来访者的故事,赋予新的积极的意义,就像是创作一个或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的剧本一般。只不过,这是即兴的,私人的。

言语可分为几类,其中对话言语是最考验反应性的高情境性的言语。而这众多咨询的技术方法都离不开最根本的对话,而叙事疗法更是即兴在口头上和来访者创造剧本的艺术。家排、心理剧、意象对话治疗、TA理论、叙事疗法其实都考验了咨询师的“导演”能力。

个人相信,意象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心理内部的行为。而实际上在来访者改变用词的背后,极可能是巨大的转变——那是心境、思维模式的扭转和发展所导致的。 让来访者认识到内心旧对话的“荒谬”,打破固有僵局,如同看透自己的“心理游戏”,然后为自己重写脚本——更为正面的脚本和对话。而表达出来的同时,也是一种巩固和适应。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3回应收起 Keira 2024-09-11 17:09:07 从故事出发,去写就偏好的故事 人在故事中表达自我,也借由故事被看见。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在故事中被塑造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故事”,是在叙事治疗理论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它本身具有想象空间,重要的5W1H元素(when、what、who、where、why、how)在多种诠释之下可呈现不同故事版本,叙事治疗就是在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叙说与对话空间里,帮助来访去找寻、看见自己偏好的故事。

透过故事,看见人以及更多

叙事治疗强调“故事”是个体经验的基本单位,故事本身及如何讲述,取决于创作者,也就是来访本人。通过语言叙述,咨询师跟随来访的视角去看见TA独特的生命历程,并理解由此而来的态度与体悟,透过故事,咨询师看见了来访这个独一无二的人。

随故事而来的还有“问题”,它让来访陷入负性情绪,影响工作或生活,透过问题叙述,咨询师要看见问题所在的系统,其社会文化脉络、主流叙事,以及来访本就具有的经验、资源与能量。

1)叙事治疗相信个体的自我认同来自于社会构建,“我”来自与外界的互动与反馈,外界指代大大小小的环境/系统,有其特定的文化脉络、历史发展、社会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是谁”,“我”无法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

2) “问题”的建构也是如此,需回到主流文化叙事、社会语境下,看见人≠问题,人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基于此,从“我有问题”的语境与思维中将“我”解放出来,进而看见“问题与系统”、“我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3)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来访会期待咨询师给予问题建议,但事实是只有来访才了解自己的生命经验与在地知识,凭借这些经验与资源、能量,来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因此,透过故事,咨询师要看见来访的力量,帮助其从问题受害者转变为主导者。

打开空间,开启故事解构与再建构

“空间”的存在是故事解构与再建构的基础,帮助来访更好地自我看见,看见那个更渴望的偏好故事。

1)以对话,开启来访与咨询师的空间。叙说性的语言是叙事治疗的媒介,通过持续的对话,来访与咨询师之间建立起一个空间;当空间足够安全、可信任,来访才能讲述更多故事,咨询师也才能在倾听中发现其生命主题、例外事件,进而在支撑性对话中,让故事的解构与再建构发生;

  1. 以外化问句,开启来访与问题的空间。当来访认为人=问题时,问题便占据了TA的全部心理空间,动弹不得;外化问句微妙地将人与问题分开,开启了一个空间,邀请来访隔着距离去看见/隐喻“问题”,将其客体化,同时拉大视角去看见问题所在的系统与主流叙事、“我”与两者的关联,从而松动原本故事里“我”=问题的理解;

  2. 以改写对话,开启故事再建构。咨询师有意识地倾听、引导来访觉察生命的例外事件,看见资源、能量,并邀请来访从行动与意识两个维度去探讨怎样的行动与意识促成了例外事件的发生,思考对TA的重要意义;来访会逐渐看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与更偏好的生命主题,那是本就属于TA的故事——故事的再建构悄然发生了。

看见自己,发展偏好的故事

在故事的解构与再建构中,当来访正向的、被偏好的经验一一重现、被探索与确认,当更有力量的自己被一一看见,会激发出TA更多的生命能量,这是一种非常好地自我看见;从例外事件中总结的行动与意识蓝图,也将进一步引导来访在生活中发展出更多偏好故事,而此时,原本的问题故事已被淡化,不再构成困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eir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泼眼明 2022-05-31 11:59:30张老师文化2008版 做主角,还要做导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个月参加了几个同学一起组织的读书会,连续四周,很轻松地读完了《叙事治疗实践地图》,算是浅浅入了个叙事治疗的门吧。

总是听人说叙事治疗属于后现代疗法的一种,而后现代又以解构出名,质疑一切条条框框和约定俗成。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深切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塑造叙事治疗理念的作用,同时,在作者行文成书时也比较不拘一格,思维跳跃。全书开篇没有提纲挈领的总述叙事治疗的基本方法、目标或原理,而是以叙事治疗的顺序,从最初的“外化对话”开始,“改写对话”、“回塑对话”、“界定仪式”等,一步一步将治疗引向深处,将疗效推往高处。在我看到最后一章之前,我已经慢慢理解了这样编排的逻辑和意义,但是最后一章“支撑性对话”直接从最近发展区聊到了治疗师提供脚手架,以及各个层级的对话是怎样帮助来访者逐渐抽离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简言之就是一个大总结。我就有点怒了,前面整本书让我费解的细节直到最后一章才变成环环相扣的整体,那我那么长时间的困惑不就白费了?为什么提纲挈领的东西不能第一时间讲明白?不过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这本书的名称的后半部分“实践地图”, 也许在困惑中踽踽独行,峰回路转后发现每一个脚印都串到了现在,这种感觉确实相比一开始就知道终点然后毫无偏移地走完,更像旅行,更符合地图形成的过程。作者的用意或许就是如此,我当然只能愉快地接受啊,笑一下算了。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即使在阅读中困惑的前半程,也不乏收获。例如第一章“外化对话”就大刀阔斧地批判了传统心理病理学中将来访者“问题”视为人的固有属性或生活真相的观点,并且给出命名、描述、评估、论证四个阶段,将问题作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讨论的客体,去分析其前因后果,及与来访者生活的关系。这一过程首先让我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个人主体性倾向,因为来访者与问题脱离等同或共生关系,意味着来访者不再是被量表诊断或是被药物控制的病态客体,而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正在学习和问题相处的有能力的主体。其次,我也感受到了资源取向的意味,比如来访者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去给问题命名,是因为“在对问题的丰富描述中,来访者的知识和技能才变得有用,可以用来应对他们的问题”。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吗?

在我的理解中,后面几章的内容可以分为“怎样让问题不等于个人固有属性”和“怎样让问题不等于全部生活真相”两类(虽然两个问题实际上有共同的答案,我这样硬分的话可能有点生搬硬套)。对于前者,叙事治疗主要是要改变以下观念:问题存在等同于“这个人是不足的、劣等的、无能的”,即弥补问题对来访者自我认同的损害。因此,改写对话地图中强调咨询师更应该将对话引向对意向状态而非内在状态的理解,去谈论来访者故事中体现的期望、能动性、价值观和动力,而不是将难得的例外事件直接解释为“天性”“性格”“命运”等。此外,“回塑对话”一章里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将自我认同看成重要他人的评价构成的俱乐部,而非天性、特质等“胶囊式”的封闭自我,因此,就可以自主地赋予或取消一些声音的权利,提高或降低一些他人的地位。至于怎样让问题的解决导向美好新生活这个问题,也存在两个基本的方法。第一是可以挖掘来访者生命体验中的“例外事件”,开启新的人生故事;第二是让来访者在精心挑选的外部见证人中讲述、呈现自己的生活故事,作为改变行为的界定仪式。

我这样的理解虽然更清楚,但肯定是不全面的。来访者形成新的自我认同和新的美好生活不是两个分离的咨询目标,而是自始至终交汇在各个阶段的。例如改写对话中还强调行动蓝图,并将对意向状态的理解成效引向未来的行动中,行动的变化则是新生活来临的重要条件。而界定仪式的过程中也极力避免外部听证人对来访者的故事进行简单粗暴的解释、评价或总结,目的就是避免一切简化自我认同、将自我认同变为固定封闭的“胶囊”的反馈。

最后,再用一句话总结我看这本书体会到的叙事治疗——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故事里,不仅要做主角,还要做导演。做主角意味着,我不等于在外界标准或社会认同中被审视、被评价的我,我是我生命中审视、评价、认同的主体,如果社会建构不能与我的感受和态度相适应,那我也可以发展自己的个人建构。做导演则意味着,我不仅仅等于此时生命故事中那个被限制的不幸的我,如果在故事主线中我感到寸步难行,那我也可以发展支线去丰富生命故事,找到新的天地。

与叙事治疗的初会,我被这场自导自演的生命电影吸引了,也开始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让自己幸福。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泼眼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酷嗜部 2012-11-22 18:43: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三)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身份认同并非奠基于核心自我,而是“生活协会”。 在重塑对话这里,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生活协会”是个什么东西呢?书中说,这个协会里面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话对这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重要他人的合集。 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所以再怎样独立或所谓场独立型的人,还是免不了要受到一个乃至许多个重要他人的影响。每个人的“自我”,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意愿形成的,而是在许多“舆论”影响下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在交互作用分析里面,想要改写脚本从而终结坏循环,前提是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游戏”,而在这之前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心理游戏”的存在。而这里,想要重塑对话,想要分辨哪些影响不再合时宜、阻碍,也得先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协会”里面有哪些成员,从而分辨自己被哪些成员的哪些话困住了。也因此发现,自己对哪些“话”产生了偏见,给自己造了桎梏。 这些重要他人不限于普通亲朋好友,喜爱的玩偶也可以对认同产生影响。

被动回忆过去,并不是重塑对话。将一些重要关系重塑,从而重塑积极的身份认同。 书中的杰西卡拥有一个“被虐”主题的脚本,在治疗师引导她说出一些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时,她胆怯而好奇。那是因为,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自己的有点,而相信了一些重要他人的消极指责。你认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清楚不过的谬误,对于他人或许是灾难性的。那些显而易见的评价,或许是颠覆性的。故而夸奖若是及时,甚至能拯救绝望。一经懂得,那个瞬间足以让人永生不忘。 要重塑,得先破。若已破,理之。

提供了平台让人们修改“生活协会”里的会员资格,这让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而这里也发现了一件事情,对于“丧失”,是否人们的心理障碍就是由于不愿接受失去而造就的呢?逼迫承认失去真的比较好吗?还是让人重新梳理与所失之物的关系,会让人更懂得如何处置情感?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赵富有 2023-03-06 21:44:48 叙事疗法五步骤

外化对话

外化对化:问题就是问题,不是人,把人对问题的内化抽离出来,把问题/情绪/疾病当做一个独立的实体,而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个实体在影响你与别人的关系,而不是你在影响你与别人的关系。然后再去探究这个实体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抑郁作为用人时,鼓励来访者描述抑郁症出现时有什么特征)

进行外化对化第一步:进行外化对化时,对问题进行更接近体验的命名(这种命名很大可能用独特,而不是用宽泛的命名,比如完美型,讨好型);

第二步:了解问题对生活各个方面造成了什么影响;

第三步:让来访者询问来访者,问题对自己造成了哪些主要影响,可以问:“你对这样的影响感觉好吗?”

第四步:如果感觉不好,问为什么感觉不好,一般来访者可能回答不出来,这时可以引导来访者说出在哪些情况下感觉到不好,或者用其他人说出感觉不好的原因来询问来访者是否一样。

所以在外化对化阶段,总结一下就是:描述感受——对感受命名——描述感受造成的影响——对这个影响感觉怎样

在进行外化对化时,外化对化选择的隐喻很重要,比如可能不会用战胜、斗争这种隐喻,会用其他隐喻来界定自己与问题的关系,不过隐喻的使用要首先跟随来访者的步伐。

这里提供一些隐喻:走出问题(来自主体概念);消蚀问题(来自天文学的概念);驱除问题的魔力(来自巫术的概念);与问题斗争到底(来自政治理念);不再适应问题(来自气候学概念);与问题分离(来自分离和个体化的理念)

而且还要注意,不要把问题完全定义为消极的,不好的,不要走向二元评价论,不把用自己的判断来判断来访者。

改写对话

改写对话:通过交流,帮助来访者发掘有意义/会好奇/重视的事,丰富来访者的故事,进而帮助来访者对个人叙事和自我认同进行重建。

首先要帮助来访者挖掘这个重视/会好奇/觉得有意义的事,询问为什么重视,并对其进行命名,然后鼓励后面多做这样的事。如果找到了那个觉得有价值/在乎的事,尽可能的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不是偶然,而是来访者的优秀在里面

在改写对话过程中,多使用虚拟语气,比如,你为什么会觉得开心呢/好奇呢/在乎呢?

回溯对话

回溯对话: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没价值,在回溯的时候,有邻居帮助了ta,那邻居之所以愿意帮助ta,说明ta有价值,并且给邻居带来了积极影响。所以要重新连接让自己觉得好的事情,而也正是因为觉得好,恰恰说明你是值得的。毕竟人的认同是在关系中形成的。

界定仪式

界定仪式:找相似经历的人作听众,与来访者并肩作战。

这个过程是先由第三人认真倾听,不讲述,但来访者讲述完,由咨询师询问第三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触动?目的是让第三人表达共鸣(这时可以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千万不能提建议、评判。让第三人表达触动(比如听完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理解)。问完第三人后,咨询师再问来访者听到第三人讲述后有什么画面、共鸣、触动。(第三人的表达有哪些内容特别吸引来访者,第三人的表达唤起了来访者的什么画面或者心理图景,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第三人的表达触动了来访者的哪些经历;第三人的表达把他们的思想带到了何处,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有没有对未来的行动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而之所以找相似听众,可以让来访者觉得不孤独,为来访者提供一种希望的/多样的可能性。选择第三人时,要先询问来访者能否接受。

咨询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第三人的表达是否有过度吹捧,如果有,可以问第三人,来访者的表述哪一部分最吸引第三人;注意第三人是否主角化:通过鼓励第三人讲讲他从来访者的故事中听到了什么内容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注意第三人的表达是否是更痛苦的内容,这时咨询师要强调那些来访者的痛苦背后有积极价值的希望

重视例外事件

重视例外事件:比如一个人有躁动症,但可能在某一类事情不躁动,可能会被忽略,这时可以为这类事进行挖掘,赋予意义。

因为这种例外事件可能体现来访者的自主决断力/意义感。所以第一步让来访者清晰的描述例外事件,并不断澄清其意义,比如问来访者你为什么会那样做,

第二步问来访者,例外事件对其有什么影响(多小的影响都可以),进而让例外事件进去来访者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步是评估例外事件的影响,比如可以问:你对这个例外事件有什么感受,觉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第四步:论证评估,比如问,你了解为什么这个变化让你觉得舒服么。很多来访者可能会回答不知道,这时咨询师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回答来引导来访者。

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可以独自负责的,但是人是处于权力系中的,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是无力的,而这并不能怪罪个人,而且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其实都是基于关系(社会协作)得以完成。在咨询中,鼓励来访者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抽离,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反思以及如何开展新的行动。所以咨询师要注意不要消极评价来访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越越越越酱 2022-11-06 09:47:27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感受:

这本书也洋洋洒洒读了一个月,还记得刚开始读这本书,自己成了现学现卖的咨询师,早上读,下午上班就用早上从书里看到的方法去给医院的患者做咨询。但尴尬的是,因为没有看完,所以在咨询中只做到了前面的一点点。

对于叙事疗法的兴趣,源自于自己一直很喜欢的一种咨询方式。之前在做叙事疗法的调研,找了很多书,读完了结果性的书,最后才敢挑战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的这本书。

整本书都介绍了怀特如何使用叙事疗法的各个方法,书中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案例分析、地图指南。从不曾觉得,原来一次咨询,可以画在横竖坐标轴里。原来也可以用可视化的方法,来评估一次咨询的效果。

整本书也是难读的,需要去不停地理解叙事疗法的架构,解读怀特的每一个咨询例子,再与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经历联系起来。而读完整本书也是幸福的,很少能从书中去结构一种疗法,跨越时空的枷锁,仍能收获实用的咨询方法。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越越越越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 1 1回应收起 Aralei 2021-07-01 15:54:02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版 重塑过去的故事,改写未来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后现代心理学《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小结:把问题外化,而不是把人看成问题本身,这样人们就可以跳出问题而站在问题可以控制的地域之外看问题;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根源更有发言权,治疗师并不是主宰者;在“行为蓝图”和“认同蓝图”构成的故事文本的分析基础上,开展改写对话的地图,重塑人们生活中的潜在故事情节;重塑对话给人提供了一个修改生活协会中的成员资格(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的机会,有目的地重塑一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的历史,重塑一个人对当前的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投射的认识;“抽离”使来访者抛开这些熟悉的评价和事情,渐渐发现彼得可能开始的另一种生活及自我;发现、鼓励、支持来访者那偶然冒出的“特殊事件”,使之发挥作用,以此提高来访者的生活质量;凸显独特发现的对话:主张治疗师的参与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让来访者做第一作者,有目的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事件的发展,解决问题。

  1. 问题外化:在外化对话中,问题就是问题本身——不是人——可以看作是客体化某人自我认同的对话实践。外化对话把问题本身当作客体,与文化实践把人当作客体形成鲜明对立。/把人的自我认同和问题区分开来并不是让人对问题不负责任,它使人更能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人就是问题本身,他能做的就非常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但是,如果一个人和问题的关系划分得很清楚,就像在外化对话中那样,改变这种关系的一系列可能就出现了。/外化对话一开始先建立与问题之间比较“冷”的关系,你可以帮助人们有机会跳出问题的“游乐场”——也就是说,站在问题可以控制的地域之外看问题。
  2. 极端化:治疗师要非常小心地避免导致问题极端化,这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把问题完全定义为消极的。这种把问题极端化的做法是基于二元论的思维习惯。
  3. 立场地图:在咨询关系中,人们有机会选择自己对生活中的问题的立场,对自己的问题根源更有发言权。/治疗师不是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和困境立场的主宰者。但咨询师也是个有影响力的立场。
  4. 四种问法:第一种问法:商讨一个独特的、符合经验的问题定义:在探讨的过程中,问题和困境得到充分的描述。第二种问法:描述问题的影响。第三种问法:评价问题行为的效果。在第三个阶段,治疗师鼓励并支持人们评价问题的活动和行为,以及它们对生活的主要影响。
  5. 意向性理解与内在性理解:意向性理解是指,行为背后有一系列的目的、价值、信仰、愿望、希望、目标和义务的推动。内在性理解是指,人类的情感建立在无意识动机、本能、需要、欲望、驱动力、性格、个人特质和个人能力的基础上。
  6. 一种问法:你觉得你下一步会做什么?大卫想出了很多摆脱麻烦的方法,并确实取得了成功。
  7. 改写对话的地图:这个地图是建立在“行为蓝图”和“认同蓝图”构成的故事文本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改写对话的地图指导治疗师展开治疗性对话,重塑人们生活中的潜在故事情节。正是由于潜在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访者可以采取与他们生活主题和谐一致的方式来描述困境和问题。他们在改写对话中会更充分地理解这些珍贵的主题。
  8. 重塑对话(re-membering conversation):是根据这样一个观念:身份认同是基于“生活协会”,而非核心自我。这个“生活协会”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话对这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有影响力。重塑对话给人提供了一个修改生活协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机会;提高某些成员的级别,降低某些成员的级别;尊重某些成员,罢黜其他成员;为某些声音在影响身份认同方面赋予更大的权利,取消其他声音在这些方面产生影响的资格。重塑对话不是被动地回忆过去,而是有目的地重塑一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的历史,重塑一个人对当前的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投射的认识。在重塑对话中要成为重要角色不一定需要直接认识。比如,他们可以是对一个人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的作者,或电影或连环画中的角色。这些重要角色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个人小时候玩过的公仔或者最喜欢的宠物。/往往通过两步提问方式来实现。第一部分提问方法包括:要求来访者重新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自己生活的贡献;让来访者透过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眼睛来看自己,启动对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或者有可能会塑造来访者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一级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理解的丰富描述。第二部分提问:鼓励来访者重述他对这个生活中的大人物的生活做了什么贡献;鼓励来访者丰富地描述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或者可能会塑造这个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理解。/问法:你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还保持了希望,你是怎么做到的?在那些苦难中你觉得你是怎么保持和希望的关联的?认识你的所有人中,谁会觉得你能保持希望一点都不奇怪?你觉得这些人因为看到了什么而觉得你可以做到?你是否想起什么体验可能会证明这些希望?能否记起什么体验可以证明你对生活保持希望是合理的?
  9. 外部见证人:外部见证人的任务不是提供建议、做结论、给判断或者讲述故事。他们的任务是讲述来访者的故事哪些对自己有吸引力,哪些故事让自己想到什么,和这些故事相关的个人经验是什么,以及听了这些故事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10. 抽离:最初级抽离任务,使来访者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及环境中抽离出来,与直接经验保持一定距离。中级抽离任务:支持来访者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事物中抽离,同时开始理性地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中高级抽离任务:该阶段支持来访者达到与个人环境中熟知的和直接经验的实践之间达到中高层面的距离。高级抽离任务:支持来访者达到与自己环境中事件的直接经验之间高水平的距离。最高级抽离任务。/这五个层次的咨询对来访者成功超越“最近发展区”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彼得,他所熟悉的是自己是一个没有能力反思自己生活的小伙子,无法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且自己不负责任。自己被认为是缺乏抽象思维,不能理性思考的人。在接受了“第二版本立场图”的咨询后,彼得和他的妈妈楚狄抛开这些熟悉的评价和事情,渐渐发现彼得可能开始的另一种生活及自我,以这种方式强调他的生命价值。
  11. 特殊事件:叙事治疗中,彼得这种远离麻烦的行为可以被认作是“独特发现”或“例外”。第一类提问:形成特定的、接近体验的“特殊事件”界定;第二类提问:描绘“特殊事件”的影响;第三类询问:评估“特殊事件”及其影响;第四类询问:证明评估结果/当一个人97%的字数决断能力都不能发挥作用,仅有3%的能力可以正常工作,那这个人仍然可以拥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但当一个人的98%的自主决断能力不能发挥作用,仅有2%在运转,他的生活质量将会相对差一些。我由此推断: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我们与来访者探讨其问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发现、鼓励、支持来访者那偶然冒出的“特殊事件”,支持并维护那1%的自主决断的能力,使之发挥作用,以此提高来访者的生活质量。
  12. 凸显独特发现的对话:主张治疗师的参与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让来访者做第一作者。这些对话帮助人们赋予他们的某些不搭的生活体验重要性;帮助人们描述和反思这些体验。来访者往往会觉得这种做法很新奇,因为他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了生活中别人给自己的意义和立场。/这种概念的发展为人们管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了基础:有目的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事件的发展,解决问题。这种自我调控即维果斯基所说的“自主”反应。这与迈克尔·怀特的“个人自主性”十分相似。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rale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19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1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66 展开 叙事疗法思维导图 66

(2回应) 2022-09-11 15:42:37 2人喜欢

满[已注销] 展开 内在状态理解和外在状态理解 满[已注销] (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Michael White认为对人的理解有“意向状态理解”(intentional state understanding)与“内在状态理解”(internal state understanding)两种方式。 实际上“自我”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很新的被建构出来的,但今天被心理学和普通大众普遍接受。而我们去理解自我的方式又常常是把它想象成一个胶囊式打包的固定的东西。比如我们很多人都体验过这样的困惑:我不了解自己,不知道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当我了解了看到一些黑暗... 2023-01-12 23:34:51

Porco 展开 4 界定仪式 Porco

界定仪式认可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并对故事进行重述。让来访者获得一个新的选择机会,然后在精心选择出的外部见证人面前讲述、呈现自己的生活故事。外部见证者的任务是讲来访者的故事中哪些对自己有吸引力,哪些故事让自己联想到新的内容,外部见证人和这些故事相关的个人经验是什么,以及听了这些故事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外部见证人的重述,是对来访者生活价值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认可。 【外部见证者的出现实际上是将心... 2022-09-25 11:42:58 1人喜欢

Porco 展开 6 支撑性对话 Porco

来访者熟悉的生活状态与来访者可能达到的生活状态之间的距离可以视为”最近发展区“。支撑性对话可以帮助来访者找到可行办法跨越这段距离。 来访者来寻求帮助时常常表达强烈的挫败感,谴责自己,并认为别人可以为自己负责,独立解决问题,决定他们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实际上很多来访者发现表述其主观能动性、采取负责任的行为的途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经常面对“传统权力关系... 2022-09-25 18:22:20

新起点 2020-04-05 10:44:52 叙事实践的背后深深的镌刻着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理解过程。人因处境而受限,却同样可以在文本(或外部见证)的碰撞下扩大自己的界域,咨询师与其说是一个外部支持和助推者,不如说很好的给予了一个自我反思和体验的框架,沿着高级理解和人文的精神丰富自己故事的同时,也开启了当下新的可能性,而这可能性毕竟需要有对话,以使得概念得以发展。

1 有用爱在城邦 2017-07-23 19:39:20 这本书简单已读,篇幅不大,结合方法和案例,把叙事疗法的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非常有启发!每一种疗法背后关乎的是不同的人性观和哲学观。叙事疗法融入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文化人类学梅耶夫,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个人叙事和自我认同的重建……开启了我的又一个兴趣点!

1 有用lesfemmes 2017-01-18 23:08:39 作者是相当真诚的,对自己的书,似乎每一字都是讲究的。但理论的讲述,还是不够严谨,这方面无疑弗洛伊德是很强大的。内容的编辑方式,很适合读者学习,西方的书,这方面都做得挺好的。

2 有用Joanna 2021-06-30 15:01:19 好吧,怕对作者理念有偏差。我直接读的英文原版。大家都在吐槽翻译不好,其实看英文的感觉也很头大,怀特特别喜欢用英语的长句,一大段话一个句子嵌着另一个句子。读起来特别头疼,所以还是打算再刷一遍中文版。 里面的治疗对话很感人。有个关于叙事治疗的小疑问,很多对话中,当怀特问,what does it look like for you ? 来访者会说,我不明白你在问什么,可以再说一遍吗?在好几处对话中都出现了来访者不明白怀特的问句,所以在思考,是否关于如何植入inquiry,在理解叙事基础上需要根据当时场域选择来访者听得懂的问法。整体来说,这本书和其它作者写的相比,很详细,适合专业心理咨询师巡着章法做以叙事为基础的咨询。 (收起)

1 有用missprejudice 2019-01-09 19:48:32 叙事疗法创始人之一的作品,用案例很好表达叙事疗法的技术,包括外化,改写,重塑对话,仪式等...

烤年糕超好吃! 2023-11-05 23:11:11 广东 心理治疗版福柯 理论核心集中在从秩序权力中解救特异性上 整体观感很像加上伦理学的认知疗法 而且还有完整案例 至少挺对我胃口的 主要问题在别人写的序跋加起来大几十页 讲话还儒林气满满 很掉胃口

0 有用丸不了 2022-08-27 07:38:20 四川 从思想里方能窥见叙事。

0 有用Wahaha 2023-08-20 14:51:53 广东 一位社工出身的心理工作者,对人性的尊重处处可见

0 有用年百本 2022-10-08 14:37:15 湖南 内容撑不起一本书。

1 有用青乙 2021-03-18 01:07:05 对叙事疗法的初窥,还有有一定的可读性。很赞赏麦克的治疗主张,反思权力制度影响的自我钳制、去治疗师的中心地位、用叙事赋予来访者尊严和人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