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你的未来
作者[美] 丹 P.麦克亚当斯(Dan P.McAdams)
译者隋真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9-01
提供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字数约 213,000 字
ISBN9787111615453
暂无评价 豆瓣评分7.7
作品简介 本书内容基于翔实的科学调查,集合了超过十年的研究和数以百计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将科学调查与现实中人的矛盾和快乐联结起来。作者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轶事和人性故事吸引读者,深度探索个体的感知、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和生活面临的种种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生活故事都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让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开发和修改我们的故事,并开辟新的生活。
丹P.麦克亚当斯(DanP.McAdams,1954—),教授,1979年于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在西北大学心理系担任系主任,同时也是生命研究实验室(FoleyCenterfortheStudyofLives)的主任。他是人格和人生故事领域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故事不仅仅反映人格,它们本身就是人格,确切点说,它们同倾向性特质、人生目标、价值观等因素一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最著名的理论是人格的三层次理论:
从出生开始,人即开始担当“演员”的角色,有自己的个性特质,有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且要与世界进行互动。
随着年龄增长,人有了自己的目标,于是成为“经纪人”,开始做决策,以期获得意想中的结果。
最后则是“作者”的层面,即从过往经验中生成对未来的预期,并逐渐呈现出一个“叙述性自我”(narrativeself)。
译者:隋真,心理工作者,毕业于社工专业全美排名第一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精神健康方向。
展开全部 作品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前言 生命与神话 第一部分 将生命变作故事 第1章 故事的意义 第2章 叙事基调与意象 第3章 主题与意识形态背景 第4章 成为制造神话者 第二部分 故事角色 第5章 角色与意象原型 第6章 主体性与共融性角色 第三部分 成年时期的神话性挑战 第7章 身份认同、痼疾与信念 第8章 在中年,将一切整合起来 第9章 生成新的开始 第10章 探索你的个人神话 后记 超越故事 附录1 主体性与共融性 附录2 核心情节 收起 评论11 奔跑的小闪电 2024-09-12添加批注 原文:
在童年早期,我们开始收集宗教意象。它们是制造个人神话的原材料。 展开上下文 宗教本身就包含着身份认同的成分,才易于被拿来做材料 赞0回复0分享 青桃儿 2022-09-23添加批注 原文:
每次我看到一个穿着光鲜、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我都告诉自己,我在看着我的孩子未来的样子。就是这样 展开上下文 好悲哀啊,自己已经被困住了,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一个看上去更好的结局。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让我觉得无奈辛苦又悲哀。孩子是自身的延续,我希望你好,希望你踩着我的肩膀变得更好。我带着你延续我的希冀这样生活,生生世世,子孙后代。 赞0回复0分享 柳问衷 2021-02-08添加批注 原文:
如果真的和对方“成为一体”,那么崇拜对方岂不就成了一种自恋? 展开上下文 存疑。“成为一体”实际上应当解作死亡,因为双方都无法在新的个体中继续存在。因此,这种对融合的渴望应当出于,对在融合瞬间,孤独个体在死亡中找到彼此的连贯的渴望。在作者逻辑中,崇拜对方,并和对方合为一体是一种自恋的成立前提,是对方在融合中将完全消解于“我”,这个前提本身就是过度的自恋。 赞0回复0分享 月下白桦 2020-03-16添加批注 原文:
塑造个人神话不是在创造一场自恋的幻觉,或是妄想自己成为上帝。相反,通过塑造个人神话来定义自我,是在履行对我们的心理与社会的责任。因为世界再也不能替我们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必须自己解决问题。制作个人神话是一种心理社会性追求。作为成熟的成年人,我们都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要构建我们对权力和爱的需求,要在我们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塑造一则个人神话。并且,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神话负有道德责任和人际责任。 展开上下文 这段很精辟 赞0回复0分享 月下白桦 2020-03-16添加批注 原文:
一旦把虚构的故事部分清理掉,罗斯的生活里只剩下陈腐老套的模式和平淡无奇的情节。 展开上下文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除去“自我”之后,其他情节就很平淡无奇 赞0回复0分享 月下白桦 2020-03-16添加批注 原文: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认为人类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第一种他称为“典范式”思考模式。用典范式思考时,我们试着用理性分析、逻辑数据与实证观察来理解个人的体验。而在第二种“叙事式”思考模式中,我们在乎的是一个人的愿望、需要和目标。叙事式是类似故事型的思考方式,在叙事过程中,我们关注在不同时间里人们“不断变化的意图”。 展开上下文 不是很好区分,好的区分能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赞0回复0分享 更多评论 11 豆瓣书评 如何通过自我叙述维持内心的秩序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读书笔记 生命故事的价值和构成 Why we live by stories? 我们喜欢听故事,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意义感、目的感、统一感、价值感。同时,我们也是自己生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的生命故... 豆瓣网友 在自己的时区里,讲述自己的故事。 时间流淌,故事发生了。 偶尔会想要读读心理学书籍,感觉读心理学能让思绪更理性一些,脱离自己的思考方式,跟着作者的思考方式去带入自己的想法。 这本《我们赖以生存... 豆瓣网友 生命的神话靠自己书写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向何方? 对生命的意义,不同的文化视角有不同的解读 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存和繁衍 社会学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价值... 豆瓣网友 很有意思的书 书里有一句话: 我们创造的生命故事会影响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生命故事进一步改变了更多人的生命故事。人们创造生命故事、实践生命故事,形成故事与故事的网络,并从中找... 豆瓣网友 用生命故事在对话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1993 by 丹P.麦克亚当斯 #4🌟杰作 当我们被问及“你是谁”时,我们会选取记忆中的某些重要时刻,去讲述自己过去的生命故事。当我们被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