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探索敘事治療實踐

探索敘事治療實踐 探索敘事治療實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 / 秦安琪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1-9 页数: 213 定价: NT$ 250 ISBN: 9789577028013

灵魂治疗师 2013-08-30 21:11:46 我与叙事疗法的故事――读<<探索敘事治療實踐>>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初次接触叙事疗法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教材的介绍,从此就对叙事疗法颠覆性的理念,灵活的提问技巧,以及发现另类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入迷。自从实习以来,我接受了以为人中心疗法的训练,开始尝试把叙事也融进人本的实践,由于人本没学扎实,加上没有接受过叙事疗法的培训,所以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经常会因为一个笨拙的提问把案例搞砸,于是沉下心来猛看了能找到的几本叙事疗法的相关书籍,总算基本上打通了一些理论上矛盾冲突的地方。而出版于叙事疗法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的香港的这本<<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里面,有一批醉心于叙事的社会工作者分享了他们接触叙事实践叙事的历程,对我非常有帮助。   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技术――外化提问,一开始就是使我觉得很难接受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被教导,内因对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大多心理咨询都是强调内因的作用,认为问题出在来访者身上,来访者或者行为模式有偏差,或者有非理性信念,想法不对,或是心理发展有停滞,歪曲,总之要先确认来访者的责任,让来访者承担起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实现自己的责任。在咨询实践中,则往往会追溯来访者的问题根源,而根源往往被等同于起源,即先前发生的事件是后来的问题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负担,使TA意识到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受幼年成长经历的影响等等,但是奇怪的逻辑是在面对未来,面对咨询目标的时候,咨询的方向又掉了个头,要求来访者负起改变的责任,强调来访者有改变的自由和能力,于是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既定的现实,来访者往往陷入瘫痪,咨询也陷入困境。外化提问则从咨询开始就把问题和人分开,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甚至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这样会不会有推卸来访者责任的危险呢?把问题与人分开,实际上给了人审视问题的空间,看到问题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人更有信心与咨询师一直面对问题,有助于形成治疗同盟。这背后的假设是: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来访者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对来访者的极大信任,在这一点上,跟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假设是相通的,后者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只要建立温暖接纳的人际关系,来访者就可以在关系中成长起来。差别的所在是对自我的看法不同,人本虽然反对精分的生物还原论和性驱力论,却依然保留了潜意识和自我防御的概念,认为人有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真实自我的分化,其中真实的自我是本质的,而叙事疗法秉承后现代对自我的解构,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所有的自我都是建构起来的真实,可以说都是真的也可以说都是假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建构一个自己更喜欢的自我。我觉得可以综合这两种看法,自我确实不是一个恒定的实体,只是一个科学假设,可以还原为社会文化因素,性驱力因素,潜意识情结,刺激反应链……但是不能否认,自我一经形成,就有它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   在咨询目标上,叙事疗法是使来访者脱离主流叙事的压制,发掘另类故事的可能性,重写生命故事,以为人中心疗法的目标则是去除条件化价值,使来访者真正做自己。以叙事的角度看,两者不是矛盾的,所谓真实的自我,是通过咨询故事形成的自我,只不过叙事疗法更强调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有意识地,更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故事,做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和主人翁。而这个目标的实现,跟咨询关系中的权力互动有关,以人为中心疗法以尊重,无条件接纳,真诚三个条件来促进来访者改变,但仍然隐含一个条件,就是咨询师拥有优势的话语权,知道来访者人格面具下面有一个真实自我,而这个真实自我是在咨询师微妙的言语非言语反应下形成的,严格来说这个自我是在咨询关系中互动出来的,需要面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检验,而以人为中心在这方面没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去帮助来访者把这个自我巩固起来,应用到其它人际关系,所以会出现一离开咨询室就原形毕露的反复现象。叙事疗法在咨询关系中,把自己的地位放得更低,认为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作用,强调要怀着耐心和好奇,让来访者讲出自己的故事,另有一些特殊技术,如见证仪式,回响团队来巩固新形成的个人身份,这些技术至少在我目前的情况下没办法实施。我只是希望咨询过程中,把一些叙事理念也带进来,跟人本整合在一起。   最后我想说一下积极关注,我们强调要正向关注,看到来访者身上积极的一面,帮助来访者学会从正面看待问题,似乎这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好像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有时我们急于挖掘积极的一面,反而忽略了倾听来访者的故事,来访者会觉得不被理解,好像我们把问题看简单了――“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不就行了吗?”叙事的理念是在故事是先在那里的,只是等着被讲述出来,在同一时空内故事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只是故事的情节限制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有更好的故事。并不是换个角度就把故事变好了,而是在问题故事之外发现更多更有意义的故事,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来的问题故事可以继续存在,只是它变成一个更丰富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情节。生命意义的发现比问题本身更重要,生活就是故事,我们都活在故事中,心理咨询也是故事的一部分,这跟罗杰斯所说的心理咨询的本质在于理解生活,也是深相契合的,理解故事就是理解生活。写到这里,我想起邵老师的一次点拨,深有启发,当时我以为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看见自己身上的潜能,邵老师说,“不是你引导来访者,而是来访者引导你看见他的潜能,你做的只是把它指出来给他看见。”我明白了,原来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只是受邀分享他的故事。作为一个咨询师,能够分享他人生命的故事,实在是一种荣幸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