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B6uYgE2d/?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2&vd_source=27e9af8ab9419903403d4b46003881ad

藏传佛教僧侣明就仁波切将教你如何冥想,并分享他关于寻找幸福的智慧。与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起,踏上自我发现和内心平静的旅程。 明就仁波切是一位著名的冥想导师,他将传统的佛教修行与现代对心灵和心理健康的科学洞见相结合。他的教诲使冥想更容易被全球受众理解和接受。 通过冥想克服个人焦虑挑战,他强调冥想对增强情绪韧性和获得幸福感的好处。作为Tergar冥想社群的指导老师,他带领全球范围内的研讨会和闭关,以幽默和慈悲分享他的智慧。 👇 五大亮点 ✅ 冥想的本质 冥想并非为了获得平静、喜悦或放松——这些只是副产品。 冥想的本质在于觉知,这包括认识到心灵自然的明晰和光明。 ✅ 科学与冥想的结合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冥想者可以达到700%的伽马波——这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冥想还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重塑大脑,并通过神经发生影响基因表达。 ✅ 心理卫生 冥想就像刷牙:每天只需4-5分钟,一个月就能将抑郁和焦虑减少31-32%。 持之以恒比长时间冥想更重要,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卫生。

✅ 高级冥想技巧 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觉察呼吸或声音。 身体扫描和感知重力。 观察思想如同观察流水,将其视为客体。 最后一步是无物冥想,意识回归自身。

✅ 转化的终身技能 嘉宾分享了应对生活挑战的三个核心技能: “接受不完美”——欢迎问题而不是抗拒。 觉察当下——温柔地回归呼吸或感觉。 如实地看待现实——放下控制或改变的需要。

👇 时间戳 00:00 - 简介 01:39 - 恐慌发作的教训 03:59 - 风暴与不变的天空 05:08 - 与恐慌发作和解的旅程 07:00 - 为什么冥想感觉困难 08:51 - 比萨饼的比喻:让思绪自由 10:53 - 心灵的光辉 14:11 - 觉察与维持觉知 17:29 - 科学与冥想:伽马波的发现 21:17 - 科学检验的冥想练习 25:10 - 神经可塑性和大脑转化 28:32 - 冥想作为心灵卫生 31:22 - 给初学者的建议:从小处开始 35:28 - 正式冥想与非正式冥想 38:14 - 渐进式冥想技巧 41:19 - 像观察河流一样观察思绪 43:18 - 无对象冥想:开放的临在 45:04 - 我们为何关注消极想法 46:49 - 天生善性的觉察 50:39 - 爱、慈悲与觉知 55:01 - 应对焦虑和恐慌症的实用建议

藏传佛教僧侣明就仁波切将教你如何冥想,并分享他关于寻找幸福的智慧。与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起,踏上自我发现和内心平静的旅程。

明就仁波切是一位著名的冥想导师,他将传统的佛教修行与现代对心灵和心理健康的科学洞见相结合。他的教诲使冥想更容易被全球受众理解和接受。

通过冥想克服个人焦虑挑战,他强调冥想对增强情绪韧性和获得幸福感的好处。作为Tergar冥想社群的指导老师,他带领全球范围内的研讨会和闭关,以幽默和慈悲分享他的智慧。

👇 五大亮点

✅ 冥想的本质

冥想并非为了获得平静、喜悦或放松——这些只是副产品。

冥想的本质在于觉知,这包括认识到心灵自然的明晰和光明。

✅ 科学与冥想的结合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冥想者可以达到700%的伽马波——这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冥想还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重塑大脑,并通过神经发生影响基因表达。

✅ 心理卫生

冥想就像刷牙:每天只需4-5分钟,一个月就能将抑郁和焦虑减少31-32%。

持之以恒比长时间冥想更重要,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卫生。✅ 高级冥想技巧

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觉察呼吸或声音。

身体扫描和感知重力。

观察思想如同观察流水,将其视为客体。

最后一步是无物冥想,意识回归自身。✅ 转化的终身技能

嘉宾分享了应对生活挑战的三个核心技能:

“接受不完美”——欢迎问题而不是抗拒。

觉察当下——温柔地回归呼吸或感觉。

如实地看待现实——放下控制或改变的需要。

多年之后,在2002年时,明就仁波切和几位长期禅修的行者,受邀前往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魏斯曼研究室,参与“头脑成像和行为”的研究。在这次研究中,李察大卫森、安东路兹和其他科学家针对“禅修对高阶禅修者的头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观察。这次破天荒的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发表在包括《国家地理杂志》和《时代杂志》在内的许多拥有全球最多读者群的出版品上。明就仁波切前往全球各地教学,也在四大洲都成立了佛法中心。 他经常直言不讳而且十分幽默地谈到他自己遭遇到的个人困境,这让他深受全世界数千位学生的敬爱。仁波切的畅销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登上了《纽约时报》的销售排行榜,并且已经被翻译成二十种以上的语言版本。之后又发表了《你是幸运的》(Joyful Wisdom: Embracing Change and Finding Freedom),以及插画童书《小吉宝贝》(Ziji: The Puppy that Learned to Meditate)。 仁波切最新出版的中文书是教导止观禅修的实修指引《请练习,好吗?》和《带自己回家:藏传佛法前行修持指导》。 2011年起,仁波切开始他为期多年的隐姓埋名云水禅修的闭关,直到2015年11月才圆满了这次的闭关,然后不久2016年1月仁波切在菩提迦耶又进行了一次将近一个月的短期闭关。

一诺的一个问题,也许人最终追求的不一定是幸福,而且,大脑的平和,幸福只是中间的一个状态。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书标题党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想了自己,发现还有东西放不下。想好好做人,却又发现苦海无边。索性就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撞一天钟做一天和尚,反正吃喝不愁。完事了还能装装逼,何乐而不为?

第七世明就仁波切(1976年—),生于尼泊尔努日,由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认证他为禅修大师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转世。顶果钦哲仁波切也认证他同时是禅修大师恰杰‧甘珠尔仁波切的转世。咏给明就仁波切具有能够以清新、愉快而吸引人的方式来呈现西藏古老智慧的一种稀有的能力。他那甚深但却平易近人的教法,以及他轻松的幽默感,使仁波切深受全世界各地学生的爱戴。最独特的是仁波切在他的教导中,结合了他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并将此二者连结到禅修练习上。

童年时期,他就以多年的时间进行严谨的闭关。到了十七岁时,他受邀担任他自己寺院的三年闭关中心的老师,这样的职位极少会由如此年轻的上师来担任。仁波切圆满了经教哲理和内在心理层面的传统佛教训练,之后也在他位于北印度的主座寺院创办了佛学院。 除了藏传佛教广博大量的禅修和经教的训练外,明就仁波切也对西方的科学和心理学一直都深感兴趣。 早年开始,他就与著名的神经学家法兰西斯科瓦瑞拉展开连续的非正式讨论,这位神经学家曾前往尼泊尔去向仁波切的父亲祖古邬金仁波切学习禅修。

一诺的采访对话风格:话多、不能一语中的、缺乏“藏拙”的本领和智慧。她采访的对象其实都是“高纬智慧”下载的人物。简洁有力的提问才是与智者对话的正确开启模式。我接触明就仁波切的书还是三年前,他是高阶冥想者,也是能保持伽马脑电波的僧人,不然不会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有声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字幕版|快乐指数高达%700的国际禅修导师咏给•明就修行回忆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21F71e/?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ce=27e9af8ab9419903403d4b46003881ad

相信自己念阿弥陀佛,决定能够被阿弥陀佛遵循承诺,接引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这,就是具足信愿

相信阿弥陀佛的承诺(誓愿),也就是念佛可以往生极乐,就是具足信心。

真的愿意去极乐,就是具足愿心

每天都抽空念佛,至于多念或少念,随缘,量力而为,但必须一天都不中断,不是用念佛赚功德,而是用念佛表达自己的这份持续不变的信愿,仅此而已。

这样,当此生作为人的业报受尽,身命终结之时,阿弥陀佛就会遵守誓愿,前来接引这个念佛众生,生到极乐净土,莲花化生,用如佛美好的身体,无量的寿命,没有任何苦恼逼迫的自由身心,在佛的教导下修行,那里永远安全,没有危险,从修行到成佛之间,都不会退转,更不会堕落,人人决定成佛,那不是一个使人沉溺欲乐的天堂乐园,而是一个万物都能使人感到安乐,又处处都能使人觉悟宇宙生命实相,接触无明我执烦恼,帮助我们早日彻底觉悟,究竟成佛的学校。

每天念佛,可以随各人能力念多或念少,念的多心清净,念的少心混浊,在于个人,而主动中断念佛,就是信愿缺失,信愿不足,就不能往生。

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2002年藏地心灵导师咏给明就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 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禅修明师咏给明就,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fo 法 禅 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师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豆瓣介绍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尼泊尔] 咏给·明就仁波切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译者: 江翰雯 出版年: 2013-10-1 页数: 280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349635 豆瓣评分 9.1 675人评价 5星61.9% 4星29.5% 3星7.3% 2星1.0% 1星0.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时代周刊》杂志誉为“世界上*快乐的人”。

享誉世界心灵导师、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了他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他首先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当代禅修大师、心灵导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快乐的人”。

1976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他从小患有恐慌症,13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他经常以幽默的方式,坦然分享自己的困境。自1998年起,他开始全球巡回教学,给予数千人开示与指导,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

所著《世界上快乐的人》不仅荣登《纽约时报》、台湾及香港等地畅销榜,还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帮助了无数对心灵修炼感兴趣的人,步上快乐的修持之道。

目录 · · · · · · 推荐序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一部 我们为何不快乐 第一章 旅程的起点 第二章 内在的交响乐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脑 第四章 空性 第五章 感知的相对性 第六章 天赋明性 第七章 悲心 第八章 我们为何不快乐 第二部 安住自心的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点 第十章 单纯地安住 第十一章 安住在对境上 第十二章 善用念头和情绪 第十三章 慈悲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时间和地点 第三部 快乐的心 健康的身 第十五章 问题与可能性 第十六章 从内在做起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第十八章 向前迈进

书里面对于禅修的解释,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关于科学理论的解释,就是我们本身的神经元的连接是可以改造的,习惯的养成,禅修的练习,都可以不断重构我们的神经元的连接,最终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进入禅修的状态,感受内心的平和。 最终落地还是需要多练习,很多事情,也许每天10分钟,长期以往,也会带来很多改变。

0 有用Bona 2024-02-17 17:14:09 北京 稳,看书里的文字都感到心在慢慢平静。啥都不图,啥都不争,啥都是好事,我还是太年轻,要的太多,贪嗔痴过多。

1 有用嘻鼠霸王 2024-10-15 12:52:51 中国香港 日常焦虑或者走路的时候听完了,极大的缓解了我的情绪问题

2 有用Morningstary 2024-02-26 22:48:55 湖南 “任何使我们退缩、惊恐或脆弱的烦恼,也具有同等的力量,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壮、更有信心、更开放,且更有能力接受自身的无限可能性。”最近莫名的焦虑选了这本书,看完决定把正念捡起来。

13 有用辷 人 2023-06-19 10:56:28 广东 心无所缘时,即是大手印

更多短评 276 条

我要写书评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Dante 2014-12-14 04:52:05海南出版社2010版 止禅修前行共法要点 本书介绍了“止”禅修中若干共同的实修方法,作为进一步修道(如“观”禅修)和上师灌顶之前的打基础。要点总结如下:

  1. 正式禅修(抽出时间修):

A. 身体姿势:最好采用七支坐法(腿手肩脊头口眼),如果做不到(如双跏趺坐)可以适当调整,但至少能保持挺直脊椎。

B. 无所缘禅修:首先放下一切,放空大脑,将心安住在当下。不需要刻意观察念头,只需要感知其起起落落,如果分神则将思绪拉回即可。

C. 有所缘禅修:将心安住在对境。对境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的知觉(可以是具体物),顺其自然地专注于这些知觉(如触感、痛觉、色相、声音、气味、味道等);具体有效的方法有:观出入息(呼吸渐渐细微,观其无声)、持咒(可根据不同派别做选择);当心起伏不定时,善用念头和情绪,此时不是观察对境(如使你生气的人),而是观察念头和情绪本身及其变化,但不要阻止或责备。

D. 交替进行无所缘禅修和有所缘禅修,注意要:时间短、次数多。可以按照需要更替不同方法。禅修所达到的体验次第,先是像瀑布,再是像河流,后是像湖泊。渐渐能分辨出每个体验间的微小空隙,随着自心越来越平静,空隙会越来越长,这就是“止”的精髓。但这种体验不等于开悟,不要追求这种体验。

E. 菩提心:慈悲是明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大的方便。慈悲的修炼要循序渐进、遵循次第:第一阶段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生起慈悲心,可以练习“自他交换”(换位思考);第二阶段是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量慈悲心,可以练习“施受法”(观想和呼吸间的承受和净化);第三阶段是发菩提心,分为“愿”(结果)与“行”(方法)两个层面。在正式禅修时,可以在无所缘禅修之前发菩提心。

F. 功德回向:完结一段修持时,念诵回向偈(根据不同派别各异),将功德奉献给众生。

  1. 非正式禅修(随时随地修):

日常生活中,通过类似无所缘禅修的方法,感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安住在当下体验中。可以采用的方便姿势:正襟危坐(双手扶膝,两腿分开同肩宽)、吉祥卧(朝右侧卧躺)、跪坐;所有姿势尽量保持脊椎挺直。非正式禅修要注意设定目标(如计次),并与正式禅修配合。 投诉 有用 20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0 1 0回应收起 penny 2013-10-28 17:31:07海南出版社2013版 咏给明就仁波切开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录《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想像你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房里只有一扇上了锁且肮脏到光线都透不进来的窗户;你可能以为窗外的世界是个昏暗且令人沮丧的地方,并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因为每当它们经过时,污秽的玻璃上就会映现出可怕的影子。假设有一天,你不小心把水泼溅到窗户上,或者暴风雨席卷后,雨水渗了进来,你随手拿起抹布或拉起衣袖一角,开始将水渍擦干。这时,窗玻璃上的一小块陈年污垢被擦掉了,倏然间,一线光芒从玻璃透了进来。这撩起了你的好奇心,你更使劲地擦拭窗户;随着污垢被擦净,更多的光线涌入房里。“也许,”你心里想着:“这世界并非如此昏暗或沮丧,也许只是因为窗户太脏的缘故。”

你走到水槽边,取了更多水(也许还拿了更多抹布),你不停地擦拭,直到擦净整面窗户的污垢和灰尘。窗外的光线就这样流泄而入,然后,或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你认出了投射在窗户上令你恐惧的怪异影像竟然是人——就跟你一样!此刻,从你觉性深处生起了一种想要互动交流的直觉性冲动,让你想要走出去,到大街上跟大家在一起!

实际上,你并未改变任何事;世界、光线、还有人群,一直都在那儿,你只是因为视线被阻碍而无法清楚地看到他们罢了。但你现在完全见到了,这前后的感受差异,真是天壤之别啊!

这就是佛教传统所说的“悲心觉醒的黎明时刻”,亦即能够同理和理解他人感受的本具能力觉醒了。

关于悲喜的生物学说

具有大悲心的人即掌握了佛陀的所有教法......

就某种层面而言,佛教徒所理解的悲心(compassion)跟一般世俗所认定的稍有不同;对佛教徒来说,悲心不仅止于悲悯他人,悲心的藏文是“宁洁” (Nyingjay),意指“心全然地开展”。最接近“宁洁”的英译可能是“爱”(love),然而却是一种毫无执着、不求任何回报的爱。在藏文中,所谓的悲心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你的经验我感同身受,我的体会及感受你也有所同感,你我之间并无差异。

以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回应周遭环境变化的生物本能是相当单纯的,即是直接地避开生存的威胁,并掌握可以增进自身安乐的机会。只要翻开历史就不难看到,人类发展史通常就是以弱者的鲜血所写成的一部暴力血泪史。

然而,同样也是这种促使我们趋向暴力的残酷生物本能,让我们不但可以抑制侵略性行为,更能够战胜自私的生存冲动,而生起愿意帮助他人的情操。2003年所举办的“心与生命学会”研讨会中,哈佛大学教授杰若米·卡根(Jerome Kagan)所发表的演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到,除了侵略倾向外,我们的生存本能更提供了强烈的生物性趋向,让我们具有慈心、悲心、爱心和抚育心。

我曾听说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当时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避难所给那些遭纳粹分子追杀的欧洲犹太人,还有很多现代无名英雄宁愿牺牲自己的福祉,尽心尽力帮助那些饱受战争、饥荒与国家暴政摧残蹂躏的受害者。此外,我有许多西方弟子都是膝下有子女的父母亲,他们不仅牺牲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接送孩子参加运动竞赛、音乐活动及其他各种活动,同时也为了孩子的教育,耐着性子慢慢在存钱。

从个体而言,这样的牺牲确实象征某些超越个人恐惧和欲望的生物因素存在。而在人类所建立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认同应该照顾并保护穷者、弱者和无力自卫者,这个事实支持了卡根教授的结论:“道德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物特性。”

卡根教授的论点跟佛陀教法的精义几乎完全相呼应:我们愈是能够清楚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愈乐意并且也更能够对其他众生敞开心胸。当我们由衷体认到,其他众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真实体性,而经历着痛苦和不快乐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被一种甚深的悲愿所感,祈愿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开始体会到相同的宁静和清明。

“认同”彼此的“不同”

辣的种子生出辣的果实,甜的种子生出甜的果实。

就我所知,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来自于对彼此动机的误解。我们的所做所言,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我们愈是能让慈悲心引导自己,即暂缓片刻,试着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理由,就愈不容易卷入冲突中。即使问题真的发生了,如果我们可以深呼吸一下,以开放的心胸仔细倾听,那么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处理冲突事件,就好像让波浪汹涌的水面平静下来,并以一种既无“赢家”也无“输家”的皆大欢喜方式,消弭彼此的分歧。

举例来说,我有个西藏朋友住在印度,他的邻居养了一条脾气很坏的狗。印度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前院的围墙都很高,出入口是大门,不是栅门。我朋友家前院的大门和邻居前院的大门距离很近,每次他从家里出来,这只狗就会从邻居家夺门而出,对他咆哮狂吠,龇牙咧嘴、毛发倒竖的模样很可怕。这还不够,这只狗后来还养成了一种习惯,即干脆冲进我朋友家大门到院子里,咆哮如雷,造成可怕的骚扰。

我朋友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处罚这只狗的恶行,最后他灵机一动,用棍子将前院大门推开一条缝隙,而且松垮地堆了几个小而重的东西在大门上方,下次这只狗再推开他家大门的话,重物就会掉落下来,狠狠地教训它一番,让它永生难忘。

安置好陷阱之后,我朋友坐在窗边,等着这只狗闯入院子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狗却一直都没有过来。一会儿之后,我朋友打开他的日修仪轨,开始念诵,不时还抬头看看窗外的院子,但狗仍然没有出现。念到一半的时候,刚好念到一段非常古老的“四无量心”祈愿文,其中说到:

愿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皆离苦及苦因。

念着念着,他突然想到这只狗也是有情众生,而他刚才小心翼翼设置的陷阱会让这只狗受苦。“如果我再继续念诵这偈言,”他想道:“我就是在说谎,也许我不该再念下去了。”

不过这也不太对劲,因为四无量心祈愿文是他的日修仪轨之一,于是他又开始念诵,诚挚地祈愿对这只狗生起悲心。但中途他又停下来,想着:“不要!这只狗很坏,带给我那么多伤害,我不希望他远离痛苦或得到快乐。”

他想了这个问题好一会儿后,终于想到一个解决方法:改动祈愿文中的几个字不就得了!因此他便开始这样念诵:

愿某些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某些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

他很高兴找到了这个解决方式。念完祈愿文,吃过午饭,也忘掉了关于这只狗的事情,他决定在天黑之前出去散散步。匆忙之间,他忘了曾经设下陷阱一事,因此一拉开院子的门,堆放在门上的所有重物便统统掉落在他头上。

我们可以说,这至少是个猛然觉醒。

不过,我的朋友从这痛苦的结果中了解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实——把任何众生排除在离苦得乐的机会之外,其实同时也排除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成为自己缺乏悲心的受害者之后,他决定改变策略。

隔天早上他出去散步时,带了一小块糌粑,这是一种用大麦粉、盐、茶和奶油块做成的面团,也是西藏人早餐吃的一种食物。他一踏出家门,邻居的狗马上就冲了过来,跟往常一样狂吠嚎叫。不过,这次他没有再咒骂这只狗了,反而把带出来的糌粑丢给它。才叫到一半呢,这只狗惊讶地停了下来,以嘴巴去接糌粑,开始咀嚼了起来。虽然还是龇牙咧嘴地咆哮着,但它已经因喂食而分了心,并停止攻击。

这个小游戏持续了好几天。我朋友一踏出院子,狗就会冲出来,边咆哮边去接他手里丢出来的糌粑。几天之后,我朋友注意到,狗嘴里嚼着糌粑时,虽然还是会龇牙咧嘴地咆哮狂吠,但已经开始在对他摇尾巴了。一个星期过后,这只狗看到他时,已经不再作势准备攻击,而是跑过来迎接他,快乐地等着被喂食。到最后,他们的关系已发展到每当他念诵每日祈祷文时,这只狗便会安静地快步来到他的院子,和他一起坐在太阳底下。现在,他可以很安心地祈求“一切有情众生”的快乐与解脱了。

一旦我们可以认出其他有情众生,诸如人、动物甚至昆虫等,其实也都跟我们一样,基本动机都是想要得到平静、避免受苦,那么,即使有人做了跟我们意愿相左的事、说了不中听的话,我们也能够打从心底了解到:“哦,这个人(或这个众生)的出发点是如此这般,就像我一样,他们也想要快乐,也想要远离痛苦,这是他们的基本目地。他们并非真的想要为难我,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已。”

悲心是心自然发生的智慧,无时无刻与我们同在,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且永远都是如此。当悲心在我们心中生起时,就是我们已经学会看到自己其实是多么强壮且安全无虞。 投诉 有用 18 没用 1 18 1 1回应收起 Bonnie 2015-01-01 14:34:13海南出版社2010版 向外寻找,快乐是短暂的,向内寻找,快乐是恒定的 书摘:

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满,且圆满具足的。

困扰我多年的那些念头和情绪,其实是脆弱且刹那即逝的,观察念头和情绪如何迅速且经常不按逻辑地来来去去,念头和情绪并不像表相上看起来那样具体或真实。

我们为利益他人而做的努力,无论程度多少,都会得到千倍回报的学习和进展机会。当身边有人情绪低落时,你所说的每一句仁慈的话语,所给予的每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到自己身上。

心是一种不断的活动,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实体。

脑部活动由神经元细胞构成。

忧郁:血清素 愉悦感:多巴胺 压力、焦虑和恐惧:肾上腺素

重复的经验能够改变脑的运作方式。

脑部三层: 脑干:基本的、非自主性功能 脑边缘区域:像头盔一样包围着脑干,刺激哺育的冲动,提供食物和保护 (脑边缘区域有两个结构:海马回、脑杏仁核) (人类有两个海马回,海马回对于直接体验的新生记忆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脑杏仁核,感受情绪的能力与制造情绪记忆的能力) (脑杏仁核和两个重要部位相连,一是自律神经系统,二是下视丘) (脑杏仁核所制造的情绪性记忆非常强烈,和重要的生化反应密切相关) 皮质层:推理、形成概念、计划,以及调整情绪反应的功能 (发达的皮质层赋予我们想象力) (皮质层是理性活动的中心)

任何一个念头的产生都必须经过脑干、脑边缘区域与皮质层这三层构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互动。

正念就是单纯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质中。

平时有多少念头在自己毫不注意的状态下来来去去,把注意力转回呼吸上

正念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并抑制爱说话的神经元之间旧的对话。

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都是自然的现象。既不抗拒,也不迎受,只是单纯地认出那个经验,并让它自然流逝。

迷惑是了解的开始,是脱离多话的神经元对你束缚的第一步。

心的本质是自然平静的,“本然寂静”的观感是完全单纯的,只是接受所见到的,是一种全然不用力的放松状态。

当你用无法以言语形容一个强烈的体验时,那就是一种进步的征兆。

禅修:你要深入交往的朋友是你自己。

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后,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

一切有情众生最基本的关注都是渴望离苦得乐。

念头会冒出来,满足地让念头生起、消退,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念头,也不追逐任何一个念头。

安住的窍门:只是观看,放下对结果的期待

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于心中的一切,这就是禅修。 不追逐任何念头,不被任何情绪或感官知觉带走,觉性就会显现。

空性是万物产生的基础。 空性指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 空性其实就是一切,是所有我们想像得到的各种可能的“存在”与“不存在”同时显现而出。

念头就是念头,情绪就是情绪,感官知觉就是感官知觉;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且快速地来来去去,正如同在梦境中一般。

练习让自己的心如实地呈现,那么你的心终究会自己安顿下来。 除非是跟其他念头相比较,否则念头或感觉本身并不能被定义为正面或负面。

现象,通过无数相关事件的因缘和合,一瞬间、一瞬间地展现。

痛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某种原本存在或绝对“真实”的经验

互为缘起:各种不同“因”的聚合

感知动作三个要素:刺激物、感官、一组脑神经回路

修心训练可让脑部发展出新的神经元连接。

把生命当作一连串奇特和美妙事件的展示,并以这种态度去体验生命

神经元同步:遍布脑部各个区域的神经元立即自动互相沟通的过程。

长期的禅修练习能够消融主体和客体(能者与所者)之间的人为区别,让领受外境者能够自由地决定自身体验的性质

“所经历的一切”和“经历一切的心”并不是分离的

过去只是一个记忆,一个从心中经过的念头

我们应该为自身每一瞬间的经验担负起责任,这样生活会变得像游乐场,能够提供我们无数学习和创造的机会

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明性:认出与分辨由于空性而不断浮现的各种念头、情绪、感官知觉和显像

悲心:心全然地开展 心不动时自清明,水不动时自澄澈。 让心安住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身体保持稳定的姿势。 心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有着念头,另一种没有念头。 心是一切经验的本源,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 涅槃立足于“心完全客观的状态”,即不评论、不分别地接受所有体验

愈深信某事物是真实的,它就愈可能成为真实的经验

人与人之间大部分冲突都来自对彼此动机的误解。

最有效的禅修方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但不要过于期待结果。 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

禅修其实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 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只要能随时察觉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禅修。 禅修:时间要短,次数要多。 禅修的正行即是不散乱,无论心感知了什么念头,念头也只是念头罢了。 禅修可以增强脑部更大范围的沟通。

面对负面情绪时,要把注意力安住在情绪本身,而不是安住在对镜上。负面情绪只不过是一连串小而短暂的生理感受和印象,事实上,它还没有伤害性,显现之后,停留个一两秒钟也就消失无踪了。

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其实就是你当下所在之处。

乐观就是相信你的未来大有展望,因为你认为自己对重要事件的结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

抱持高希望和好奇心的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较小。 较有自信、较快乐、较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更拥有强壮、健康的免疫系统间,有着某种关联性

感受并不是事实,它们随着我自己当下不安或平静的状态来来去去。

无论你有什么恐惧,无论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真实本性是真正坚不可摧的。

障碍即是成长的契机。

动机,是决定我们到底会痛苦还是平静的,也是唯一的因素。而你愈是能够心胸宽广地对待他人,从事任何活动时就愈能够觉知。

你永远都有机会选择以不同方式来体验自己。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Philipzz 2023-09-09 11:00:17 从痛苦中解脱,找寻内在的自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这本书的契机,正好处于我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面是逝去的过往,一面是崭新的未来,迷茫、困惑、痛苦、悲伤、犹豫、徘徊、落寞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未来何去何从,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这一切的一切被这本书唤醒,开始自我的蜕变和成长。

在追寻内心平静的道路上,又太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和禅修大师给了太多的建议,咏给·明就仁波切,是一个热情、乐观、积极的年轻僧人,在他世界各地的演讲和YouTube的账号上,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的亲和力、幽默感和真诚心。他从小的命运就和佛教绑定在了一起,个人的际遇也延续着佛教最为传统的教义一直在求道的路上快乐幸福地走着。

他选择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而我呢,我们每一个人嗯?在追逐各种各样的目标时,是否也都是如此的快乐与幸福?显然,为了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认可、朋友的夸赞,我们加倍努力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究竟在追寻的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寻到自己的答案,而禅修(冥想)是拓展自己大脑意识边界的有力手段,科学证明了其有效性。而在锻炼大脑和心智的同时,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人际关系,丰富课余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得到最为直接、正向、积极的反馈。我从中感悟了、成长了、蜕变了,那么还在阅读本书的你呢?

(以下摘抄+总结书中精华)

心(Mind/Consciousness):思维、意识、感知、智慧、悟性(心的本性是如此浩瀚,完全超越理智所能了解的范围;它既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化为条理分明的概念。)

“心是一切经验的本源,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当你转化自己的心之后,你所经历的一切也会跟着转化。”

正念(Mindfulness):当念头、感受和感知分别生起时,我们把心单纯的安住在当下纯然的觉性中。

无修:只是观看发生的一切,完全不做任何干预;我们只是对自己的内在(思绪、情感和感觉)感兴趣的观察员,不对其中任何结果好坏而患得患失(不做评判)。

本然心(Nature Mind):或称平常心,喻为“虚空”,没有排斥或接受,没有减损或增益,原本心自然的样子,像孩童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时候一样。

禅修:当你让心如其本然地安住,不追逐任何念头,不被任何情绪或感官知觉带走,只是单纯、赤裸的觉性去感知这个世界。

空性(Emptiness):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和消失的无限可能性。(一切无法描述的根源,一切都能从中生起)

“由于空性的无限潜能才使得所有现象,包含念头、情绪、感官知觉,甚至物质等一切,能从空性中显现、移动、改变,最终消失。”

“无论梦境或清醒时刻,你体验的基础都是相同的,即念头、感受和感官知觉等,都是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佛性:佛性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权,真正认出自心的佛性时,你会体会到佛性有多么普遍平常,你会看到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只不过并非每个众生都有能力认出自心本具的佛性罢了。一旦下定决心要开发对自心佛性的觉知,你势必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变:以前曾经困扰你的人、事、物,会逐渐失去对你的影响力;你会更具有直觉性的智慧,更放松,心胸更宽广,你也开始可以认出“障碍即是成长的契机”。随着假象的受限感和脆弱感逐渐消退,你就会发现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我庄严伟大。

时间:一刹那=一劫(77.2亿年);时间的本质是空性的,就如同空间与在空间中移动物体的本质一样。

“过去就像是已经被火烧掉的种子,一旦烧完以后,种子就消失了,它只是一个记忆,一个从心中经过的念头而已。同样的,我们所谓的未来,也只是尚未发生的一个概念,一个从你心中流过的念头而已。”

无常: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因此,在这放弃寻找某种绝对事物之际,我们终于首次尝到空性的滋味——无限、无法言喻的原原本本的实相。

自我:“我”,也不例外。没有所谓的“我”,这一刻的我和下一刻的我已经不是完全一样的了。当我们放弃对这个“我”的执念时,我们会变得比较愿意把控制和阻挡念头和感官知觉的企图都放下,而开始能够毫无痛苦或罪恶感地体验它们,把它们从心中经过当作是一个无限可能性之宇宙的显相。如此,孩童般的天真观点恢复了。我们会对他人敞开心胸,宛如花朵绽放。我们会变成更好的聆听者,更能感受周遭的一切,也能更自在、更贴切地回应往昔让我们烦恼或迷惑的情境。也许因为这一切发生的层面是如此微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现,自己竟然在一个从未梦想到的自由、清明且充满爱的境界中觉醒了。

觉性:空性和觉性是不可分,你的真实本性不仅具有无限潜能,而且是全然觉知的。觉性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而是自我觉察到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认出自心原本具有的特质。

“心本身和心中生起、萦绕、消失的念头,以及情绪、感官知觉等,都是空性的显现,而空性即是能够让一切事物显露生起的无限可能性。”

明性:犹如空性,是广大无垠的,没有限制,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点。“在梦中,任何经历都有可能发生,而这种能够在睡眠的黑暗中照亮并辨识出各种人、地、事的亮光,就是心的清净明性层面”

显像与幻象:“只要是以一种在梦中体验对镜的方式来看待一切的情境,就能尽情地体验这一切的经历,如此,发生在眼前的种种经验,就会开始让你感到惊奇练练。”

悲心: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你的体验我感同身受,我的体会及感受你也有同感,你我之间并无差异。“悲心是心自然发生的智慧,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且永远都是如此。”

愚痴:即无法体会自身的无限潜能、明性和力量,就像透过有色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一样,无论你看到什么,都已经被镜片的颜色所伪装或曲解而失真了。

轮回:(梵文:娑婆)特别是痛苦的轮回或循环,是一种不断重蹈覆辙的习性。我们一再依据相同的经验,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轮回是以“界定或辨认体验是痛苦或不悦”为基础的观点。

涅槃:(轮回的反面,可直译为“熄灭”、“吹熄”)一种完全喜悦或快乐的状态,这种喜乐是熄灭“自我感”或“有我的概念”之后油然而生的。涅槃立足于“心完全客观的状态”,即不评论、不分别地接受所有体验。

贪着:(或称“欲望”)很多方面跟上瘾没两样,是对外物或经验的一种强迫性依赖,以便制造出一种“完满”的假象。贪着会随着日积月累而愈演愈烈,纵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人、事、物,但我们所经历的“满足感”是不会长久的,“改变”是相对实相中唯一不变的事实。

嗔念:每个强烈的贪念都会引发相对强度的恐惧,因为唯恐得不到所求,或害怕失去所得。这样的恐惧就是“嗔念”,它是一种抗拒,即拒绝接受相对真理的无常本质所导致的必然变化。一旦我们达到自觉完满的某种状况时,又希望一切都维持不变。我们愈是贪着那些让我们感到完满的事物,就愈害怕失去。假如有一天真的失去了,痛苦就来的愈加猛烈。嗔念会强化你那自认受限、脆弱,以及不完满的神经元模式,任何可能对这个心里构建而成的“自我”独立性造成破坏,都被视为一种威胁,会让你不自觉地耗费大量心力,密切监视着周遭潜在的危机。

禅修:是在练习安住于心当下的自然状态之中,并单纯清楚地感受当下现起的一切念头、感官知觉或情绪,不带评判的觉知过程。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者“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无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和了知,然后放下。

无所缘的禅修:(也称为“止禅修“)”不要阻止任何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的生起,也不需要跟随它们,就这样安住在开阔的当下,任由它们的发生。“直入自心的根源,安住在赤裸的觉性中。”止禅修的目的,就是要慢慢地、逐渐地打破心中总是追逐某个念头的习性,往往开始追逐,就无法认清当下发生的一切,接着就开始想象出各种幻相、评论、记忆,以及跟当下实相完全不符的情境。保持当下的觉知,以开放的心接受当下所有的可能性。

有所缘的禅修:我们利用自己的感官作为安住自心的方法。以眼根来禅修形状和颜色(花道、艺术...),以耳根来禅修声音(音乐、颂钵...),以鼻根来禅修气味(香道,芳疗...),以舌根来禅修味道(茶道、美食...),以身根来禅修身体的知觉(瑜伽、太极、书法...)。如此,透过感官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会成为我们修持的珍贵资源(也称为“助缘”,其他的助缘还包括“出入息”和“咒语”)。

“每一种烦恼都是智慧的基础,倘若我们深陷烦恼之中,或者试图压抑这些烦恼,最后就会作茧自缚,为自己制造更多问题。”

“让心安住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身体保持稳定的姿势。”

七支坐法:

①先建立身体的稳定基础,双脚交叉盘坐,两只脚板分别放在另一边的大腿上;单盘坐姿,只放一只脚板在另一边大腿上,而另一只脚板就放在另一边大腿下面;单单双脚交叉坐着也可以,甚至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板上。(重点在于保持舒适和稳定)

②把双手放在肚脐下方、大腿上方,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

③在上臂与身体之间留一些空间,“持臂如鹫鹰”。(重点在于,找到双肩的平衡点)

④挺直脊背,“如箭一般”,身体向上保持平衡,不要弯腰驼背。

⑤让头的重量均衡地落在脖子上,下巴比平常稍微内缩一点。

⑥牙齿与嘴唇稍稍有点自然地分开,舌头轻轻抵在上颚牙齿后方(这不需要勉强,舌头自然放着就好)。

⑦初学闭上眼睛比较舒适,也比较容易让心安住,比较容易体验到平和和宁静。后期最好还是睁开双眼,这样你才会保持警觉、清明和专注。(眼睛不用死盯着前方看一眨不眨,像平常一样自然张开就好)

二支坐法:只要挺直脊椎,让身体尽可能保持舒坦放松即可。这个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比如在你走路、开车、购物、做饭时,都可以在禅修。

五根识:即“五种感官知觉”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六识”所能辨识的对象分别为,色相、声音、气味、味道、触感、念想。每一识只能辨识各自的对境,而“意识”(mental consciousness)则依据其他五识的对境,智能辨识念头、想法。(佛教里说的“疯猴子”就指的意识,冥想的目的即是通过教导心中这只疯猴子,通过刻意专注在不同的感官上而平静下来。)

慈心:是祈愿一切有情众生(包含我们不喜欢的众生在内),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也就是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需求和渴望:想要安居乐业,都能免于对痛苦与伤害的恐惧。

悲心:是将其他有情众生看成跟自己同等,甚至更重要。基本意义即是“同理心”,也就是“感同身受”,能够完全同情他人的感受,而且随时随地积极准备好以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人。

“禅修,尤其是悲心的禅修,似乎创造了新的神经元传导路径,大大增强了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产生了科学家所谓的全脑运作。然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悲心的禅修培养了对各种体验的本质更宽广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来自卸下心对自他二元分别的习性枷锁——这种心识的分析层面与直觉层面的统一是大快乐,也是大解脱!”

绝对菩萨心:即是心之本质的直接洞察,在绝对菩萨心或绝对觉醒心之中,主体与客体、自与他之间毫无差别,一切有情众生都自然而然被视为佛性圆满的示现。

相对菩萨心:是达到绝对菩萨心的基础,包含两个层面“愿菩萨心”和“行菩萨心”。愿菩萨心意味着培养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的衷心渴望,直到他们能够认出自身的佛性为止。行菩萨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一切有情众生通过认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远离各种痛苦和苦因,进而得到解脱。

“当我们的发心并非只为了自己,也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达到完全认出佛性的境界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这个自与他的二元观会逐渐消融,而且,为了帮助他人而发展出来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帮助了我们自己。”

最常见的禅修体验

喜乐:身心两方面的纯然快乐、舒适和轻安,你所见到的一切就好像都是由“爱”所产生的,即使肉体的疼痛也都会变得很轻微,甚至几乎完全感受不到。

明性:是能够洞见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见一切事物时,就好比见到无云晴空下灿烂闪亮的山水景色般,每件事物都很合理地清晰呈现。即便是纷扰的念头和情绪,在这片景色之中也都有其归属的所在。

超越念想:是一种自心完全开阔宽广的体验。你的觉性直接无遮,不被“我”或“他”、主体和客体,抑或其他形式的限制所遮盖。这是一种清净心识的体验,广大如虚空,无起始,无中间,也无止境。

迷失感:好像他们所熟悉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世界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形,而这有可能是愉悦的,也有可能是不悦的。

失落感:有时候会感受到短暂而轻微的平静,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禅修前后有什么不同,这种情形可真让人失望啊!

外在的干扰:可能是周围的噪音、环境,抑或是自己身上的疼痛,瘙痒等,当这类干扰发生的时候无法安住自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干扰变成修持的一部分,去觉察、专注和感受它。

情绪的干扰:可能是嗔念、悲伤、嫉妒或欲望,可以专注于体验情绪的心,或利用当下感受作为修持的基础。

昏昏欲睡:禅修时陷入朦胧或昏昏欲睡的状态,需要费尽力气睁开眼睛,并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禅修。一种方法是转而将注意力放在昏沉感或睡意上即可,利用这种昏沉;另一种方法是眼睛向上凝视,不需要抬头或抬下巴(向下凝视往往能产生一种安定的作用);实在困那就睡一下,休息一下,运动一下,清醒后再进行禅修。

禅修的次第:

瀑布般的体验:

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犹如瀑布一般不断生起,心非但没有更平静,甚至还更加烦躁了。第一反应是企图阻断瀑布,蓄意阻止思绪和感觉的生起,这只会造成反作用,最后演变成心理情绪的紧张感,进而身体僵硬紧绷。一旦你不再阻止,你的心就会迷失在先前试图阻挡各种念头思绪感觉中,当试图观照自己的这些思绪感受时,又被他们带的团团转,你又一次迷失了,再强迫自己回去观察心中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所谓的“钩链禅修”。

两个方法对治上述“钩链”的状态。假如你极其懊恼自己迷失在散乱之中,那么,就让自己的心轻轻安住在懊悔的体验中;不然,就放下散乱的心,把觉性安住于当下的体验中,如身体上的感受或者试着以纯然的专注力安住于“瀑布”本身的奔流之中。

最大的障碍是对禅修所抱有的期待,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经验来来去去,速度快到你根本无法认出它们。每个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就像滴入大水池的水滴一样,马上就被吸纳了,这种情况非常棒,是种很好的禅修境界;一段时间后,瀑布的激流开始和缓下来,更能清楚区别自己的经验,通过禅修,你就会开始看到平常没有觉知到的心念活动。

你可能无法观照到每一个经过的念头、情绪和所接收的对境,但没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发现自己愈来愈能够在每个体验生起的瞬间就清楚觉察到它。你自然的觉性,笔直稳固、屹立不动地像旗杆一般,无论生灭的心念之旗幡吹往何方。

河流般的体验:

持续不断练习,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清楚分辨那些经过心中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动向。此时你发现自己偶尔可以轻松不费力地进入禅定的觉性境界,可以自然觉察内在和外在所发生的一切时,喜乐、清明、超越念想的体验也更加清晰明确了。

当你不再把心的活动那么当真,那么在意心的变动,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多了,自然地体会到一种更坚定的自信与更深远的开阔感。一旦这些体验开始发生,你也开始能分辨出每个体验之间的微小空隙。这些空隙最初会很短暂,但假以时日,随着自心愈来愈平静,这些空隙便会愈来愈长,而这就是止禅修的精髓,能够察觉并安住在念头、情绪和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空隙上。

湖泊般的体验:

上个阶段你的心可能还是会有高低起伏,但是,当你到达下一阶段时,你的心就会开始感到非常平静、宽广且开阔,就像是平静无波的湖泊一样:你发现自己打从心里感到快乐,没有任何高低起伏;你充满了自信、稳定,而且多收已体悟到禅定觉性的持续境界,即使在睡梦中也是。

人生中,你也许还是会遭遇许多困难、负面的念头、强烈的情绪等,但这些对你而言已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为加深禅定觉性的契机。在这同时,你的身体开始感受到喜乐的轻安,你的明性也更为增长,因此所领受的一切境相都变得更鲜明了,几乎是一种明晰澄澈的状态,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这就是止禅修的最高境界。

体验并非开悟

所谓开悟,是完全证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它超越一切念头、情绪,以及感官识(根识)和意识的感受经验,也远离了自与他与主体和客体的二元体验。它是浩瀚无际的,是智慧,是悲心,也是大成就。体悟随时都在变化,就像天空中云朵的漂浮移动,而开悟,即自心本性的稳定觉性则如天空本身,是衬托各种变动体验生起的一个不变背景。

想达到开悟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修持逐步开展,并以每天多次的短时间禅修作为开始,逐渐延长修持的时间。另外最重要的一点,要放下任何你可能体验到的喜乐、清明和超越念想的觉受。每每当这些感受生起时就结束禅修,往往是学习放下执着的大好时机。紧抓或坚守着美好体验不放,真正是禅修的一大危机,因为我们往往将这些美好体验误以为是开悟征兆,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暂时现象,是对心本性的短暂瞥见,它很容易被遮障。

这些短暂的清净觉性体验一过,你又得处理内心所面临的昏沉、散乱、惊扰不安等平时状态,事实上比起试图攀执喜乐、清明、超越念想的体验,好好处理这些负面状态,反而会让你获得更大的力量与更大进展。让你的体验成为你自己的向导和灵感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Philipz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 6 0回应收起 已婚奥特曼 2015-08-31 17:18:15海南出版社2013版 这是一本转世者对自己的介绍书+修佛心得书。即使你不修佛,读读也未尝不可,有些内容还是蛮不错的。 书评:

这是一本转世者对自己的介绍书+修佛心得书。即使你不修佛,读读也未尝不可,有些内容还是蛮不错的。 作者试图将科学与修佛联系在一起。 书中有试图将大脑运作的科学成果与修佛联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我们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试图将空性与科学的关系,提到了量子力学和波粒二象性,微观和宏观的有机结合类似于空性,证据至少不足以说服我。 这本书可以展开的东西很多,包括禅修心得、慈悲心获取等等。如果对佛法想深入研究的人,这本书作为一个索引倒也不错,很多东西都可以展开去了解。毕竟作者也算是一个佛法方面很出色的人! 本书的零散的几个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的想法: 1、快乐和不快乐都只是你内心主观的,挺有道理,随之的推论就是快乐和不快乐其实直接和你的心理标准挂钩,你标准很低很低,那么就常常能快乐。同时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并没有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之分,也就是说标准高和标准低获得的快乐其实是一样的。 2、第十七章有一段,讲的是看透一切会让你知道其实外物并不会对你主观产生什么影响,其实细细想来是这样的,你存款有1000万时和你没有存款的时候喝的水,吃的东西,走的路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非要较真有钱人喝的水干净,吃的食物干净,那就没底了) 关于这类思维、宗教、心得的书,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个体的人的经验、视野、判断都是片面的,难免有一些偏差,这本书也依然如此。第十七章的言论就有点扯了,概括一下就是佛法流传至今,所以佛法是有效的,事实上其实我们遇到很多事情在没有被证伪之前都是有效的,比如天圆地方,比如迷信等等。 所谓的最快乐的人只是能够分泌出更多的科学家目前所判断是导致快乐的物质,仅此而已。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 作者修佛的其实,12岁以转世者身份加持,恳求父亲帮忙让他参加三年的闭关; 讲述自己的佛法感悟,传承经历; 1998年与西方科学的第一次摩擦 第二章 身 语 心 讲述大脑大致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感受是可以改变的,只是生理过程 心是主观的,佛陀说获得永恒的快乐是本然心的征兆 第四章 空性不是无,是一切 试图将空性与科学的关系 第五章 人的感受是主观的,未必是牢不可破的。有一种获得更持久感受的方法:心智训练; 第六章 万物并没有确切的临界点,在于我们的主观。 第七章 悲心是主观产生的,是同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有情众生会受到悲心影响 第八章 快乐是短暂的,认清真相后的唯一反应是慈悲。 烦恼的三个来源:愚痴、贪着和瞋念。 安住内心可以带来永恒的满足和宁静 第九章 禅修和平衡的关系,七支打坐法 第十章 人感觉舒服,就是放下了(搬运珠宝的将军) 第十一章 客观观察意识对你有好处 第十二章 用念头、情绪调节自己 第十三章 慈心就是想别人快乐;悲心就是同情并积极帮助别人 如何让人拥有慈悲之心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和要点 第十五章 禅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修持的层次; 体验也只是短暂的,放下才是真; 第十六章 快乐和不快乐都只是你内心主观的。 大脑有能力让我们获得较持久的宁静与满足。 悲心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十七章 因为佛法流传至今,所以佛法有效。 科学证明禅修会让你更快乐。 快乐的人身体健康。 快乐的人身体好。 看透一切会让你知道其实外物并不会对你主观产生什么影响,从而不恐惧。 第十八章 我们应该珍惜身体,人的身体很神奇。(说了一个上师死后身体的奇迹的例子)。 上师有两个必要条件:受过传承;展现慈悲,不吹嘘。 佛法、禅修能让你拥有永恒的快乐。

读这本书的动机:

豆瓣评分9.8,相当高的分数,所以感兴趣了。同时对佛教也蛮有兴趣的。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分数那么高。先知道如何变得更快乐。有时候依然会有一些执念存于心中,甚至无法抑制。

作者:

咏给•明就仁波切

书中的感兴趣点:

最快乐的人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3-4小时通读

本书结构:

第一章——作者的经历 之后每章都分别有一个主题,详细内容上面已经讲了

评分:

65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1回应收起 看海去 2013-11-08 09:56:49海南出版社2013版 最有意思、广度和智慧的一本 无论是佛教徒,它教徒,无神论,科学论,不可知论者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它没用繁缛的佛教术语,而是诙谐通俗的阐述了佛教的根本理论,通过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实证了禅修是如何改变心的。这是我迄今看过的佛教通俗读物中,最有意思、广度和智慧的一本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1回应收起 盗亦有道 2011-10-11 17:32:07海南出版社2010版 真修实练就看根道果 力荐!本书结构比较特别,这个特殊的结构即根道果提供了一个初学者所极度缺乏的完整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再看其他的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因此堪称适合初学者的经典好书。 此外,作者对西方现在科学也很熟悉,用西方科学式的语言来解释佛法简单易懂,便于理解。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眼镜猫miwu 2013-11-19 16:20:36海南出版社2013版 译笔亦平顺优美 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种禅修的方法,即无论心中有任何念头经过的时候,要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念头。永远不要去阻止任何一种念头,只是去面对它接受它,于是才能看清心的本质。教授方法予人信心,从理论上联系认知科学到传授实修方法,所举种种譬喻幽默而易于理解,全文的译笔亦平顺优美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1回应收起 湘羽 2020-05-10 19:05:35海南出版社2013版 二刷读后感 惭愧,作为一个读书人,直到今年才试着开始读以往读过的书。过去太浮躁,只想着把自己读书的数量给刷上去,而忽略了读书的核心价值。读书有很多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还有开显智慧、改变自己。

   这本书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记得这两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一个美女要和我做爱,我欣然同意,但是最后一刻,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是生灭的相状,我可以不必跟追它。美女和性欲瞬间消失,这是我第一次在梦中能到自觉做到看破虚妄,我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功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觉得这是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带给我的智慧。

   第二遍读的时候,会怀疑自己有没有读过第一遍,有很多细节都已经不记得了。再看的时候,依然很有感触和收获。这本书的名字有鸡汤味,但是这也是最好的名字了。因为在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中,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一个人的快乐指数,作者的测量结果一度被认为仪器出现问题,在禅定状态中快乐指数跃升为700%,号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作者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人。这是题目的由来。

   过去科学被认为是绝对客观的,要排除人类的主观影响,所以会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佛学往往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站到了科学的对立面,是主观存在的。这本书的价值像是一座连接二者的桥梁,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大脑,主要是有关情绪、想法这一块。

   仪器显示我们积极情绪产生的时候是大脑某一部分被激活,反之亦然。我们的所有想法和认知都是神经元之间的对话(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有突触递质的数量),我们可以经由相关的训练改写我们的思想。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控制我们的思想,正如作者举例说明,他的父亲在做眼部手术被忘打麻药的时候居然没有痛苦反应,我们可以让痛苦、孤独、煎熬的状态越来越少,快乐、安然、友爱的状态充斥我们的人生,这基于科学上脑科学神经元可塑性的理论,这很振奋。

   比如过去小时候我缺爱,长大有时候还有那种妄自菲薄的感觉。我可以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去想象那些过去、现在爱我的人和事情,这样这种爱的感觉就会在大脑里逐渐开始形成习惯,被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密切,而缺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来越被阻断。说白了,假以时日我缺爱的感觉会逐渐消失,被爱的感觉包围的时候会越来越多。

   我通过这本明白更多大脑工作的原理,我明白之后我就可以应用到我的修行和生活中,作者还提出很多修行的方法,比如在禅坐中保持觉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观察身体的感受、念头、情绪,最后心的觉知力越来越强,可以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随着功力的增加,这个间隙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进入禅定。在此过程需要,不至于过度放松让自己睡着,也不至于过度警惕让自己无法放松,而是去寻找这个平衡点。

   如果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让它不再产生烦恼、孤独、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很好的感觉。那这件事情本身比追求短暂的快乐,诸如性爱、物质、名利不是更具有价值吗?我还会看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我要将书中的内容完全融入到我的修行当中。成为快乐的人,这件事情非常有诱惑力对我个人而言。而且我已经信佛修行六年吃到了其中的甜头。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兔坚强 2023-07-19 11:55:37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人性格的书 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认真生活,认真学习。可惜以前读书的时候自己不懂事,父母也无暇顾及,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中等偏上的状态。直到成年,才后知后觉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应该是持续不断的。一直听樊登读书的时候讲到正念,自己也尝试过很多进入正念的方法,一直不得要领。前几日经朋友推荐在微信读书看完一本《南京大屠杀》,意犹未尽觉得这种阅读体验还不错,随意就点到了这本《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多么吸引人的书名啊!没想到是讲禅修的,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把佛学和现代科学组合在一起讲述的书,也是第一本详细介绍禅修操作的书,后者相信市面上不少,前者应该非常珍贵了!读了近2/3的内容,今天第一次尝试了禅修,两个女儿一共进来打扰我三次,下意识当然是烦恼又愤怒,但是当她们出去,我再继续进行,我能仔细体会到自己愤怒的情绪,好玩的是,当我体会到的那一刻,它就不见了。。。紧接着,我继续回忆刚刚被打扰的过程,它又回来了,但这次愤怒的程度明显减弱很多,我又去体会它,它再消失。。。一共三次左右,愤怒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纷杂的念头。用作者的话来说,女儿们的打扰其实是助缘,给了我一个因缘和合的对境来追寻本心。这一次我一共进行了九分钟,感觉非常轻松,但念头太多并没有体会到内心安宁的那种无我感,但我相信,这是很好的开始。感谢这本书,感谢作者的大无私分享,语言风格质朴幽默,读起来也很轻松,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52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52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刘小小仙儿 展开 第四章 空性 刘小小仙儿

对空性具有智性的理解是一回事,直接体验又是另一回事。 【练习】挺直且放松的姿势坐好,自然地呼吸。安顿好之后,就开始仔细地观察你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记住,假如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刻意在心中胡乱制造一番。无论你感知到什么——痛苦、压力、声音等,都要看着它们,甚至连“这是好的念头”“这是不好的念头”“我喜欢这个练习”“我讨厌这个练习”等想法,也都可以是观察的对境,连简单感到哪里发痒也可以拿来好好观... 2023-10-13 07:34:11 1人喜欢

用户7545614328 展开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用户7545614328

单单通过自已的体验,密勒日巴就醒觉过来,认识了佛陀教法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你所想的一切、所说的一切,以及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反射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经验。假如你造成他人的痛苦,你就会经历十倍的痛苦;假如你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那么你就会体验十倍的快乐;假如你的心很平静,那么周遭的人也会体会到相同程度的平静感。 2023-05-24 17:33:56 1人喜欢

夜奔 展开 95 夜奔

2024-09-17 15:56:36

just here 展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⑤ just here

心的本质本自清净,完全超越语言文字、概念和思维。——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大千世界》 空性是由这无限可能性所生起的一切,无论是念头、字句、星球或桌子,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thing)“,而是许多因缘条件聚合的结果。 依赖因缘条件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空性的…——《马卓巴请问经》 各种不同因的聚合,在佛教名相中称为“互为缘起”(interdependence)。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也都具有相对性效应,都会启动因...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咏给•明就仁波切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副标题: 根·道·果 原作名: The Joy of Living 译者: 江翰雯等 出版年: 2013-10 页数: 280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生命阅读丛书 ISBN: 9787544349635 豆瓣评分 9.2 714人评价 5星69.5% 4星23.5% 3星5.3% 2星0.8% 1星0.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 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本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

(展开全部)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咏给‧明就仁波切 (Yongey Mingyur Rinpoche),当代禅修大师,1976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著有《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即繁体版《你是幸运的》)等畅销书。咏给•明就仁波切从小患有恐慌症,13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年轻的闭关上师。他不仅精通藏传佛教传统的实修训练与哲学训练,对现代科学文化也极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回讲学近10年,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

目录 · · · · · · 推荐序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1 第一部我们为何不快乐1 第一章旅程的起点 > 3 如果有任何能够因应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 心的交会…6 传承的重要性…8 会见我心…13 来自西方的亮光…17 第二章内在的交响乐 > 21 许多“组件”的聚集,产生了车乘的概念。 脑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25 三脑一体…29 不见踪影的总指挥…34 正念…37 第三章超越心,超越脑 > 41 了悟心,即是佛。 本然心…42 本然的寂静…45 深入了解你的本然心…48 心、生物现象或两者兼备?…49 做你自己…51 第四章空性 > 55 空性是万物产生的基础。 胜义谛与世俗谛…59 空性的禅修练习…63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经验…65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71 第五章感知的相对性 > 75 心的本质本自清净,完全超越语言文字、概念和思维。 互为缘起…76 从神经科学看主体和客体…80 不确定性原理的恩赐…83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事件的来龙去脉…85 时间的蛮横…87 无常…92 第六章天赋明性 > 95 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 本具的觉性…96 照亮黑暗…100 显相与幻相…102 明空一体…104 第七章悲心 > 107 无尽的慈悲自然地涌向被自我幻相所囚禁的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悲心的生物学说…108 “认同”彼此的“不同”…109 第八章我们为何不快乐? > 115 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倾向于做无益的事。 情绪化的身体…118 性格特质与暂时的情绪状态…119 制约因素…121 烦恼…122 烦恼或契机…130 第二部安住自心的方法133 第九章找到平衡点 > 135 无攀执地安住。 智慧与方便…137 身体的姿势…139 心的体态…143 第十章单纯地安住 > 145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自然地看着它的本质。 无所缘的禅修…146 第十一章安住在对境上 > 151 一心专注某个特定对境,以此安住自心。 感知对境之门…152 有所缘的禅修…153 其他有用的助缘…166 第十二章善用念头和情绪 > 169 把渴望抛诸脑后,将贪着从根断除! 善用你的念头…173 不愉快的念头…179 善用你的情绪…181 第十三章慈悲 > 185 以开阔、慈爱的心看待所有的人。 慈心与悲心的意义…186 循序渐进慢慢来…189 第一阶段修习…191 第二阶段修习…201 第三阶段修习…203 第十四章修持的方法、时间与地点 > 207 清净坚定的信心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207 时间短,次数多…209 非正式禅修…215 随时,随地…218 结论…219 第三部快乐的心健康的身221 第十五章问题与可能性 > 223 一开始,我们的心无法长久保持稳定,也无法长时间安住。然而,只要坚忍不拔并持之以恒地禅修,心的平静和稳定性就会逐渐开展。 禅修的次第…226 体验并非开悟…232 第十六章从内在做起 > 237 证悟之道只有一条:从内在做起。 只求生存或更求发展…238 指挥脑…239 悲心之果…244 第十七章快乐的生物学 > 251 要从内心深处生起对因果法则的确信。 接受自己的潜能…252 快乐的心,健康的身…255 关于快乐的生物学说…257 认证空性的利益…258 第十八章向前迈进 > 263 要仔细思考拥有珍贵人身的好处。 寻找上师…266 选择快乐…267

上师把禅修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作出细致的解答,我想这就是明师,让人树立修学的信心。

2 有用SMILE 木早 2020-03-27 14:49:56 咏给•明就仁波切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对西方科学包括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的兴趣和了解。所以对于大多数在西方二元论世界里浸淫太久的人,他能用合适类比和故事将我们代入,并结合西方科学里的相关研究对比佐证。这种东西互补,殊途同归的方式很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有理性思维惯性的人,这是不错的入门。

1 有用睡到天昏地暗 2020-01-23 17:09:12 2019/12/20——2020/01/23,我对前小半部分不感兴趣:脑科学、物理什么的现代科学与佛修的关联。后半部关于如何修持,写得不错,初看如梦初醒,然而看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学会直到把禅修融入日常,需要经常翻阅这本书。

3 有用简单 2021-02-06 21:41:28 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都非常好,结合物理学和神经科学,把佛法讲的更加理性、真实、易于理解。 只是坚持禅修后过于美好的结果让我觉得怀疑,因为没有试验过,所以持怀疑态度。 心,天生有空性和明性。 介绍了两种禅修方法。无所缘的止禅修,是安住自心的最基本法门,只需放下、放松,不阻止念头、情绪和感知的升起也不跟随它们,安住在当下,任由它们发生,此为觉性;有所缘的禅修,专注在一个特定的对镜上,如声音、气味、身体部位的知觉、呼吸、观察念头等,也是安住自心的。 作者建议两种禅修结合,从每天短时多次禅修做起,慢慢精进,并且不要让自己对禅修本身有压力。 佛的慈悲,是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越来越感觉神奇。 (收起)

6 有用普鲁斯特起床了 2019-08-04 23:18:03 真的是很牛掰了……解释说服的方式和科学结合,也完全懂现代人爱听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反正我觉得比励志学有说服力得多 赶紧买了个蒲团

在最失意的时候翻开了本书……光是想象几秒钟禅修的方法就让我平静许多。加油吧!生活要继续,不快乐的话会很累哦!大陆版本名为《根道果 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0 有用'Gimme 2024-02-20 08:57:02 江苏 蛮有意思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佛教禅修实操指南。大和尚没有堆砌拗口的术语和玄乎的故事以自证佛教之伟大,反而是以科学理论来解释禅修理论。其实换个角度想,禅修是古代人的心理自我疏导,大和尚们也是古代人的心理咨询师。单从时间长短以及流派数量这两个角度来说,现代心理学是真没法和佛教理论比。现代人也不比古代人聪明多少,我始终觉得,宗教的理论能流传至今,它自然不可能全是些骗人的话术。作为现代人,看看另一种解释世界和内心的方式也大有裨益。 (收起)

2 有用Moksa@鹿野苑 2009-04-24 06:56:07 用了base path fruit的形式,借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教你如何打坐

0 有用離微 2017-08-31 02:11:51 從科學角度比如物理學大腦研究和宇宙學來闡述佛教的觀念,比如空性。在上海的朋友正在上這位師父的課,另一位朋友則追隨另外一位來自尼泊爾的仁波切。我說現在尼泊爾的上師在中國似乎多起來,超過西藏的上師了。朋友說那是因為西藏的師父弘法處處受限而尼泊爾至少是外國人更多自由。感覺仍是潮流罷了

0 有用tigerniuniu 2011-09-02 17:58:37 好书!非常实用!

对空性具有智性的理解是一回事,直接体验又是另一回事。 【练习】挺直且放松的姿势坐好,自然地呼吸。安顿好之后,就开始仔细地观察你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记住,假如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刻意在心中胡乱制造一番。无论你感知到什么——痛苦、压力、声音等,都要看着它们,甚至连“这是好的念头”“这是不好的念头”“我喜欢这个练习”“我讨厌这个练习”等想法,也都可以是观察的对境,连简单感到哪里发痒也可以拿来好好观... 2023-10-13 07:34:11 1人喜欢

用户7545614328 展开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用户7545614328

单单通过自已的体验,密勒日巴就醒觉过来,认识了佛陀教法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你所想的一切、所说的一切,以及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反射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经验。假如你造成他人的痛苦,你就会经历十倍的痛苦;假如你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那么你就会体验十倍的快乐;假如你的心很平静,那么周遭的人也会体会到相同程度的平静感。 2023-05-24 17:33:56 1人喜欢

夜奔 展开 95 夜奔

2024-09-17 15:56:36

just here 展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⑤ just here

心的本质本自清净,完全超越语言文字、概念和思维。——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大千世界》 空性是由这无限可能性所生起的一切,无论是念头、字句、星球或桌子,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thing)“,而是许多因缘条件聚合的结果。 依赖因缘条件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空性的…——《马卓巴请问经》 各种不同因的聚合,在佛教名相中称为“互为缘起”(interdependence)。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也都具有相对性效应,都会启动因...

让你的心,自然放松;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只要放松。无修即是最好的禅修。——咏给明就多杰仁波切 一旦你承诺要开展自身佛性的觉察力,你一定会开始看到你每天的体验都在转变。本来会困扰你的事情,逐渐失去影响力。你会更有直观的智慧、更放松和更真诚。你会开始了解障碍是成长的机会。当局限和脆弱的幻觉逐渐消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心深处,真正伟大的自己。——咏给明就仁波切 修持道上的真正进步,就是包含能够觉醒到自利的... 2013-11-19 16:11:24 5人喜欢

小欢熊饼干 展开 第1页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小欢熊饼干

第一章 旅程的起点 1、唯有停止制造心灵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烦 2、身体的不适、背景的声音、以及与其他人的冲突,是初学者审视内心时大多会有的经验,这不是在退步,而是变得更有觉知,更能察觉到念头与知觉之流相续不断的来去。 3、焦虑来自于没有真正认识自心的真实本性,虽然我对自心本性已经有了知识性的了解。概念性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亲自体验的确信,(观念与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4、传统佛教经典先提出所要... 2019-06-30 12:41:09 2人喜欢

天赐瑰宝 展开 第1页 禅修的重点就是要放下你对禅修的所有期待 天赐瑰宝

如果有任何能够因应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佛法修持的重点,并不在于刻意改变想法或行为,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如何看待影响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圆满具足的。 唯有对自心本性的直接体悟才让我真正明白: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信心和喜乐,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 藏传佛教传... 2013-10-29 16:46:08 2人喜欢

透明光 展开 制约因素 124页 透明光 (柔和质直)

无论是主观地以佛陀所教导的正念来观察,还是客观地透过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先进科技来观察,我们所说的“心”,其实是两种基本活动交互影响下的展现:一是本然的认识力(bare recognition,事物正在发生的那个单纯的觉性);二是制约因素,这个过程不仅描述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也决定了我们的反应。换句话说,所有的心智活动都是由“本然的感知”与“长期的神经元连接”交相作用而逐步形成。 我的老师萨杰仁波切曾对我再三谆谆教...

唯有对自心本性的直接体验才让我真正明白: 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 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 信心和喜乐, 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 。 2018-07-18 00:38:37

padma 展开 第十二章 善用念头和情绪 padma (净土就是此地)

看着念头有点像在赶公交车一样,你刚赶到公交车站,发现公交车正在离站,那就得等下一班车了。同理,念头和念头之间通常都有一个空隙,这个空隙也许比一刹那还短,但它仍旧是一个空隙。这个空隙就是本然心完全开阔的体验。 初学时,对念头的注意力总是会漂浮不定。没有关系,发现自己心神游走时,就让自己觉察自己的心在游走即可。如果能让自己的觉性轻轻渗入这些念头,即使白日梦也可以成为禅修的助缘。 当你突然想到:“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