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The Cry for Myth
神话之呼求:保留了原文的深意,同时以一种更为文学化的方式表达。书名"The Cry for Myth"传达了一种对神话、故事或传统叙述中所蕴含的深层真理和指导原则的渴望或需求。中文标题中的“呼求”不仅表达了这种渴望的情感强度,还暗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意义和指引的寻找。
呼唤神话:这样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深意,还赋予了一种诗意和文艺的气息。“呼唤”一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人类灵魂深处对于神话所承载的智慧、故事以及精神指引的渴望与追求。它仿佛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穿越时间的长河,寻找那些能够解释生命、世界和个人存在意义的古老答案。
哭喊神話
作者: 羅洛.梅
出版社: 立緒
原作名: The Cry for Myth
译者: 朱侃如
出版年: 2003-3-1
页数: 372
定价: NT$ 3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0411713
豆瓣评分
9.5
18人评价
5星61.1%
4星38.9%
3星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一個朝向神話消解的時代。被剝奪掉神話而飢腸轆轆,佇立在過去事物中的現代人,必須瘋狂地挖掘自己的根,即便他是埋藏在太初遠古的殘骸中。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羅洛.梅 (Rollo May)
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
羅洛.梅生於1909年。幼年命運多舛,雙親長期不合,終至離異,姊姊曾不幸精神崩潰。大學因參與激進學生刊物遭退學。另行入學畢業後,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旋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年輕時甚為結核病所苦,不得不入療養院靜養三年,然此病反成為其生命轉換點。面對死亡、遍覽群籍之餘,梅尤其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出院之後,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終於在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其他著作:
《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 1950年初版,1977年修訂版,中文版2004年出版)
《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 1969,中文版2001年出版)
《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 1969,中文版2001年出版)
《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 1972,中文版2003年出版)
《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 1981,中文版2001年出版)
《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 1991,中文版2003年出版)
以上已由立緒文化出版中文版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1953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1967
The Discovery of Being, 1983
譯者簡介
朱侃如
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天普大學新聞碩士(主要研究媒體所有權及新聞倫理問題),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坎伯生活美學》、《千面英雄》、《女性主義》、《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着反对魔鬼的斗争,为了避免对这一事实的知觉,一种可能的方式就是立即否定它。这就是异教采用的方式。 (查看原文) Joan 1赞 2015-01-09 12:03:25 —— 引自第290页 从人工和文化的阻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智和精神指引的自由。。 (查看原文) 方泊茹 2013-06-27 11:12:14 —— 引自第310页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哭喊神話"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由與命運 9.0
權力與無知-暴力來自於無能、無知... 7.8
愛與意志 8.0
創造的勇氣 9.4
覺醒風 9.8
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的... 9.6
喜悅的腦
附身 8.3
寻解访谈 9.2
存在之发现 8.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紅豬 2022-06-25 23:27:39 從〈焦慮的意義〉旁徵博引的完全手冊式論述。到〈哭喊神話〉個案分析與榮閣式詮釋。收放自如。想起梅一生。到這最後一本。我能看到。感激而幸福
1 有用你什么都不懂 2014-04-30 08:04:16 不愧为灵魂导师辞世之作!在我眼里没人比你更能洞悉人类的本质!
更多短评 2 条
我要写书评 哭喊神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明鑫 2013-05-16 17:25:5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全书笔记 祈望神话
这本书与其他的神话学著作不同,不再执着于神话的定义,而是重视神话的实际效用。在对一系列不同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不同的神话模式凸显出来。对于一系列的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很值得借鉴,可以一再重看。 这本书反映的是心理学的必要性。与克尔凯郭尔、尼采与弗洛伊德的哲学有直接联系。
第一部分:神话学基本原理 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有别于科学的另一种叙述真理的方式。是以历史事件原貌出现的戏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神话中叙述的是历史真实,它更多的某一个时代的人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与表现。],是一种使人们与现实协调的特殊途径。它指向历史,指向整体性而非特殊性。神话指向人类经验的实质,指向生活的意义。在这种整体性与历史性中,人类获得认同。[ 这代表这神话具有给予个体以认同的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神话与艺术的区别:虽然所有的艺术中都存在神话,但是神话并不等于艺术。神话展现这一种“原始生命力”,展现人们对于宇宙、对于同伴、对于独特存在的思考与感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具体的戏剧性的表现方式的投射。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那些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得到揭露与表达的恐惧与愿望。[ 比如浮士德行为打消了我们自己采取统一行为的动机,这表明神话具有的共同体和沟通性的力量,也可以净化人的行为。] 比如俄狄浦斯发出追问:我到底是谁?并且反抗现实。象征着一个人寻找自我的心理模式。 神话所思考的话题也使得它具有了超越时间的永恒品质,与试验室里不断验证的科学真理不同,它是一种永恒真理。 神话使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协调一致:意识与无意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会[ 这意味这神话具有给人以社群感的功能。这也是神话原型性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对相互联系着的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进行的自我解释。当这种社群感增加的时候也代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比如以色列古代历史的进步就是“像审判自己人一样审判陌生人的孩子”。这表明着以色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神话并且有意建构它,针对陌生人也有了同情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寻找秩序与延续性[ 神话被一代又一代人依据自己文化的新情况与新要求加以重新诠释。所以不能认为神话非死既衰。]的需要。帮助人们将意识中内生或外生的感受、情感与理念合为一体。它成为价值和伦理的基础[ 于是它支撑其我们的道德价值。通过在由内或由外进入意识状态的感知、情感与意念之间引入秩序与一致性,我们创建了神话,也就创建了道德价值。而国家与群体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做过此事。],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 二、神话的两个特性与产生: 神话具有主观性与个体性。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神话来指导生活。当人们的头脑中发生一些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在记忆中都如揉捏粘土般不断塑造它们,最后我们就把这些事情塑造为神话。弗洛伊德的阐释是:神话是个体脱离群体心理的途径。自我意识的呈现要归功于我们以神话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范式、假设或者其他类似的概念在弗洛伊德那里就等同于某种神话学。 儿童为了理解陌生的经验,就构筑了神话。神话组织起经验。让它各归各位并得出相应的而结果。神话诞生并成长与记忆的创造过程以及心智对同意的需求。[ 很多时候,神话是儿童心智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它会使孩子们的状况优于实际的经历。具备了一种抚慰的作用。] 神话有具备统一性与延续性。荣格认为,神话是前意识心理的创造性展现,是无意识活动的不自觉表达,神话与仪式可以触及无意识的最深层面,它沟通了人类精神与自然人,成为人类意识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神话由此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成为解释艺术与科学中创世神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与人类的无意识之中。] 神话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发展、改变甚至增补着。从这个意义上,记忆从来不是非个人化的,而是基于个体的意义而发挥作用的。通过神话,记忆可以将我们引向上帝。心理分析是对人类肇始就一直存在的基本人际模式的一种反映。比如俄狄浦斯情结,那是每个孩子成长必须攀登的阶梯。又比如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 因此,每个个体的神话模式都是传统核心神话的几个变体而已。
三、神话的作用的形式: 1、神话的感知方式:梦。 2、神话的普遍形式:出生。5~6岁对父母的俄狄浦斯式神话。要求独立。爱情与婚姻。工作的存在。死亡。 3、神话与仪式:仪式是对神话的实体呈现。二者的结合给予这个变化不居、令人沮丧的世界以稳定的支点。神话有时先于仪式,有时反是。 4、神话作用的对象:A、没有一个自我可以摆脱社会的神话。人在一个社会中实际上是沉浸在语言与伦理当中——这些组成了神话与社会的经络与血脉。无论哪个社会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因此古代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将其流放于社会之外,使其与自己的祖先、宗教与家庭、祖国分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放逐能够使部分人处于一种创造力勃发的状态,你也可以称之于一种升华状态,他们可能在独居状态中重温神话。] B、神话主要通过家庭传递,同时家庭式我们最先熟识社会神话的所在。很多人的道德缺失实际上在于他们的神话缺失,是他们在家庭上的无家可归的状态。 5、神话的集中体现——英雄:他承载着我们的意愿、理想、希望和信仰,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神话造就的。从深层次来看,英雄就是我们创造的,因为我们认同他的所作所为。英雄主义实际上反映着我们互相认同、我们共通的情感与我们的神话。[ 因此发掘新英雄对于构筑新的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四、神话在心理学上的具体功能: 1、神话的还原功能:神话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压抑的、无意识的、被遗忘的担忧、愿望、恐惧及其他心理因素。 2、神话的发展功能:弗洛伊德认为,神话妙在它的模糊性上,这使它可以有被阐释的空间,可以激发新的奥秘与可能性。神话集中地体现为人类在死亡与爱两者间的矛盾,在这个悖论中,我们被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从而创造了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话展现了新的目标与新的伦理洞见与可能性。使得原本那些不存在的伟大意义迸发出来。神话是以更高层面上的整合来解决问题的。 神话有助于我们接纳过去,进而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来。我们能够在真正接受并克服早期婴儿期的剥夺,并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再心怀怨恨。 总之: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心理旅途。与此相伴的另一过程,是将负罪感从神经官能症的层面转化到普通、生存的层面。而且,这两种形式的焦虑均可建构性的作为意识与感知的扩展。
第二部分:美国的神话 美国的神话是他的个人主义神话。那与《人权宣言》中的内容一致,即人人来到这块土地上,依靠个人的力量,创造幸福。民主、自由都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保障。 这也使美国人称为孤独的化身。美国人似乎一直被驱赶着寻觅什么,他们甚少有休息并且真正安宁的时刻。这是由于美国人没有历史根基,缺乏神话仪式所带来的归属感与延续感。 于是没有原点的美国人,没有根基、社会联系、宗教的美国人独自离开,迫切地寻找、想要改变自己。最后只做到了表面化的改变,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他们在不断地前进中感到空虚与徒劳,他们逃避焦虑,最后却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 他们发展成了自恋型人格,只关注自身的欲望,希望即时的满足。他们追求性、毒品与金钱。但是这种满足不会带来真正的宁静,于是他们越来越深的陷入不断寻找的焦虑中。在这种焦虑中,情感的正常表达渠道被阻塞,无法与人组成良好的社会联系。成为普遍的抑郁。 终于,他们变得矛盾重重,抑郁孤独。外表看起来独立自主,实际上会将人生寄托于种种非理性的运气之中。 这种希望感官立刻的满足无可避免的与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代风潮、加尔文主义将个人主义与金钱结合起来。人们追寻的价值等于钱,彩票与赌博等盛行。这代表着人们并不注重实质生产力的提高而是执迷于财富。 盖茨比的神话就代表着美国人,相信金钱的力量。他追求不可能的爱情,但是金钱已经侵蚀了他的一切。他不会与人结成正常充满爱意的关系,也不能理解爱。他以为金钱一切都可以买到,甚至想要黛西忘掉过去。最后失意而死。 最后解决美国人问题的应该是西西弗斯神话,人生必须要承认失败,人生就是不断徒劳的努力。我们必定拥有一个令人的过去与最后的死亡。我们一遍遍想要破除这个困局,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结局与过去一切抛掉去把握现在,人生此刻的愉悦与宁静。进步或者没有进步,有没有别人的陪伴,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生命最后是虚无。只要此时,你抓住自己与生活,就会有平静与愉悦。[ 比如,培尔金特: 他显示出一个标准的现代男人的困境。有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过去,他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成为他充满人性的爱的来源。他充满梦想,虚张声势。但是绝不只是做白日梦而已。他永远在奋斗,在路上。他不是没有才敢,但是他所有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印象,无法落到实处。 他的本质与自恋主义人格一样,只关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地行进,想尽一切方法成功。所以,他当上山妖王是依靠与女人的关系。他正常的情感途径被阻塞,于是只好通过与女人通奸来获得成就感。实际上被女人控制。他无法与女人结成稳定的联系,害怕她们看穿自己的内心后轻视自己,于是不断地换人。 但是最后,他还是无法纯粹做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妖,因为那是一个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没有世界与爱的自我。这实际只是一个在意愿层面努力形成的自我,自我封闭,缺乏意志、决断与责任。 他避免承诺,不敢把自己付出去来换得真爱。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希望摆脱母亲的孩子,但是又无法真正摆脱母亲。他的自由是以家作为基准的,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使他敢于胡闹,正像一个孩子。他显示着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情感。他渴望依赖,但是又不愿依赖,无力依赖。 最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张白纸,“想入非非,弥天大谎”。他渴望一切,但是又不敢付出。他是自我空虚的极致。 在绝望中,当他看到别人的幸福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嫉妒。这是一切的起点。它反映了自我的出现,第一次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胡桃夹子》里面,这种怨恨与报复性的权力需要被转化成为愿望和意志,它将会建设性地帮助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及实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所必须的东西。终于,当他直面死亡时,他体会到了自己需要爱,渴望重新整合。他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去接受一段真实的关系。他曾今是一个罪人,而且用了很大力量才成为罪人。母亲的始终在场让他真正体验到爱,与她结成了稳定的联系,解放了自己。]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 这一部分从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入手,分析心理治疗中的种种情况。 一、由但丁的神曲引来: 精神治疗师的性质与角色:神父、友谊与科学性质。他发挥着“在场”的作用,这一“在场”有时被称作共情,或就是简单的关系。 心理治疗的过程:是穿越一个人病态的过去,向健康前进的行动。 A、精神治疗的宗教性与友谊性。患者会问:为什么是我遭遇这一精神问题。他问:你是明智的,你必能更好地理解我说的理由。这就是移情作用,表明他将情感移到治疗师身上。心理学家一定不能从病人的手中夺走至关重要的主动性,尤其是在治疗的初始。 治疗师回答:我是悬在半空中的幽魂中的一个。这就是共情。治疗师不必去安慰患者,也不必讲述自己的问题,只需要了解这一普遍的人性即可。与病人最好的交流是通过手势与态度,而非道德说教。 向导需要明白,治疗师与患者不能持有相互矛盾的目的,也不能共享根本不同的文化的神话。治疗师要是隐喻性的主人,提供的神话要具有稳定性,也可以被双方吸收。治疗师必须仍然得是一位谦逊的朋友,一个可信任的人。 我们需要安慰,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治疗的主动性交给患者,“我很高兴和你一起工作。” 在地狱的前厅,首先是机会主义者的悲哀。这些机会主义者没有任何立场,所以他们没有被给予任何地盘。这些人既不善良也不邪恶,就好像没有生活过。 在地狱的幽魂受难不会带来任何改变。炼狱中是净化心灵的手段。最后到达天堂。这就是精神治疗的过程。 B、维吉尔代表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科学带来的工具理性,而是生活中广泛的范畴,在其中人们反思或者停下来质疑经验的意义,尤其是苦难的意义。最后罪孽的所有概念都被净化了。 C、最后的向导的角色是启示和直觉。用心灵感受真正的道德信念。到达真正生活的彼岸。在这里,他首先遇见一位女性。女性是共同体的象征,是母爱,是强有力的社会联系。 一个(女)人的诞生——《睡美人》的神话模式[ 神话与童话的区别:童话是我们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神话,比如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神话给童话加上了存在性的维度。神话要求我们面对的命运、死亡、爱与欢乐。神话加入了普遍性的思维。 当然,在《睡美人》这个童话中,我们仍要贯入某些人类的奋斗和意识再来审视。]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睡美人的童话标志一个女性的生理成长。被针扎象征着月经初潮,然后进入漫长的等待期,直到真正成熟。 1、在心理学上,睡美人的等待可以解读为创造性的梦想过程。被动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功能,这也是转型的方法。她首先有一个愿望,然后有了女巫师的祝福,她们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女性角色。
小女孩认同了她们但是也必须超越她们,每个人都为了获得自己的存在,进而超越它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意识维度,就必须越过这生物性纽带。
她沉睡的时候,那些男人的到来可认为作蓄意的违抗。当枯草全部变为花朵,女孩子内在成熟,终于接纳了她的第一个男人。
这种等待也可看做绝望地《等待戈多》。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在场”,是否意识 到了自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与尼采是先知,他们看到了自己与生活的疏远,自身已经变得枯燥、空虚、无力这一事实。海格尔德意识到了上帝之死,并且他生活在清醒之中,意识到这一在场的迷失。 自我的诞生和发展在一个人际的领域里发生,也可以在书籍、艺术与上帝间发生。 所以我们成长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在场。明白自己等待的是什么,对自己等待的理想等等负有责任。历经绝望的时期以等待孕育期的出现,而那孕育将会带领我们实现更高的层次,即凯罗斯。而非盲目地等待一个人来解救你。这只会增加人的焦虑,希望通过欲望的饱食来缓解。最后导致自我毁灭与空虚。[ 《荒原》中的女人就是如此,她在焦虑地等待,只好通过性的满足来麻醉自己。又比如培尔金特的性就是汉武意义的在场,反而成为了用来避免自我的其他层面的唤醒,避免面对关系的意义。]
三、个人主义的出现与毁灭——从三位浮士德谈起
1、马洛的浮士德[ 马洛在这部戏剧里表现的是每一位观众心中都存在并与之进行了斗争的各种欲望。他刻画这些精神上的怀疑与冲突,文艺复兴带来的机遇与邪恶在每一位观众身上都存在。在戏剧中,观众净化了自己的情感,得以避免浮士德时的欲望。]是个人的觉醒。它表现出当新的知识——“魔法”出现后,中世纪人们的心理。一方面,人们想要掌握它,知识带给他们极大的权利感。但是又感到自己将灵魂出卖给了路西法,人不应该有肉体上的快感与寻求知识。给他们造成了恐惧。
浮士德否定上帝,将自己置于上帝的背面。被自己的意念、获得上帝般控制的欲望而不仅仅是他的行为抛弃。[ 愿望而不仅仅是行动也是神经官能证的诱因。]在这一竞争中,他探索科学的自由,并且身上还希望拥有教会的绝对权威。 浮士德是逐渐涌起的父权制的代表,他渴望权力,以此为动机去对待这个世界,当他没有仁慈的时候,就无法去爱。[ 从这里我们可以与中世纪《神曲》中产生对比。在但丁那里,爱即仁慈,爱与天堂相连,是上帝的福佑。]甚至用权力买到性爱。[ 最后马洛的浮士德失败了,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的骄傲。当浮士德真正觉知自己的处境、关照自身时,他对骄傲的罪恶感令他陷入精神痛苦,最后毁灭了自己。] 歌德的浮士德反映个人独立后对于个人主义的质疑。个人主义意味着实现人生价值,人类学习着认识他们最为丰富的独特能力,并由此掌握生活并且活得更丰富。我们相信,进步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并且这一进步会有益于人性的发展。 这个时代的人极少平静地安于现状,总是在努力奋斗,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务并把这个过程称为进步。[ 浮士德思考“太初有为”实质上把行动本身作为最终的结论。]我们信奉永远在路上。[ 通过歌德及那个时代的诸多阐述,康德、独立宣言等等,都在用特殊的方式阐释邪恶。人们不敢直接说自己渴望金钱与成功。经过这些阐释邪恶最后成为良善。] 在马洛的神话中人希望掌握至高的权力而不能,导致他的悲剧。但是在歌德的时代,人已经掌握了至高的权力。这种绝对父权制权力使得女性成为形式,与之相伴的工业主义的分
工使得性仅仅成为工具而非爱的载体。这使得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与矛盾之中。[ 所以最后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结局是女性带领他进入天堂。]同时,工业主要给就有伦理与幸福的破坏也令那个时代的人陷入迷思。 3、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反映的是二十世纪绝对的个人主义带来的毁灭。在20世纪,连艺术都已经变得庸俗,艺术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不能带来人的救赎。[ 曼认为,创造力因患病而得到极大的发展,疾病是一个有创造力改变形式的过程,他/她从无定形的状态中创造出新的形式。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正处于这个过程的中间位置,还没有找到一次新的文艺复兴,通过艺术的治愈性找到创造健康的方式。]
四、撒旦神话对心理学的意义 艺术家意识到了撒旦的存在,随后陷入了与撒旦的搏击与最后的否定中。在这一拉锯的过程中,创造力被激发,于是伟大的作品创造出来了。 让爱延续的力量 1、母性。父权制与工业主义使得女性被迫居于服从地位。于是在20世纪,女性希望成为男性。这是错误的,女性是生育的主体,对于不朽与永生的循环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凭借拥有母性的女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性存在获得了认可。今天的女性解放以为这能够轻轻翘楚自己潜意识中的力量,如心灵感应与直觉。 2、对永恒的超越,对有限生命的达观。正因为生命短暂,我们无法实现所有我们想要完成的,这种甜蜜的忧伤才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在有限生命的瞬间寻求永恒的痕迹。在那些不朽之物突然闯入时间的瞬间,神话的两个维度诞生了。它既存在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经验中,并且也延伸到我们的世俗存在之外,给了我们一种过精神生活的能力。那些小小的蕴含永恒的生活瞬间将成为不朽的神话,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都能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不胜收。这实质是对过程即进步的治愈。 3、对外太空的探索使得人类结为一体,我们要超越狭隘的国界意识,相信人类同在。
这本书中很多心理学上的原理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得来的。有很多精彩的评述摘录如下: 1、俄狄浦斯神话:俄狄浦斯神话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寻找自我,还原自己的一生。然后是他思索自身的痛苦,然后超越他。他承认了人类的罪恶并不来自于行为,而来自与想法,所以人人都是有罪的。我们不必再自己的命运中自怨自艾,而应该去选择值得爱的事物来爱。 2、这本书中对浮士德的分析,不读原著无法确定,就此略去。 注解: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神话中叙述的是历史真实,它更多的某一个时代的人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与表现。 2、这代表这神话具有给予个体以认同的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3、比如浮士德行为打消了我们自己采取统一行为的动机,这表明神话具有的共同体和沟通性的力量,也可以净化人的行为。 4、这意味这神话具有给人以社群感的功能。这也是神话原型性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对相互联系着的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进行的自我解释。当这种社群感增加的时候也代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比如以色列古代历史的进步就是“像审判自己人一样审判陌生人的孩子”。这表明着以色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神话并且有意建构它,针对陌生人也有了同情的需求。 5、神话被一代又一代人依据自己文化的新情况与新要求加以重新诠释。所以不能认为神话非死既衰。 6、于是它支撑其我们的道德价值。通过在由内或由外进入意识状态的感知、情感与意念之间引入秩序与一致性,我们创建了神话,也就创建了道德价值。而国家与群体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做过此事。 7、很多时候,神话是儿童心智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它会使孩子们的状况优于实际的经历。具备了一种抚慰的作用。 8、神话由此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成为解释艺术与科学中创世神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与人类的无意识之中。 9、因此古代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将其流放于社会之外,使其与自己的祖先、宗教与家庭、祖国分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放逐能够使部分人处于一种创造力勃发的状态,你也可以称之于一种升华状态,他们可能在独居状态中重温神话。 10、因此发掘新英雄对于构筑新的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11、比如,培尔金特: 他显示出一个标准的现代男人的困境。有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过去,他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成为他充满人性的爱的来源。他充满梦想,虚张声势。但是绝不只是做白日梦而已。他永远在奋斗,在路上。他不是没有才敢,但是他所有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印象,无法落到实处。 他的本质与自恋主义人格一样,只关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地行进,想尽一切方法成功。所以,他当上山妖王是依靠与女人的关系。他正常的情感途径被阻塞,于是只好通过与女人通奸来获得成就感。实际上被女人控制。他无法与女人结成稳定的联系,害怕她们看穿自己的内心后轻视自己,于是不断地换人。 但是最后,他还是无法纯粹做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妖,因为那是一个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没有世界与爱的自我。这实际只是一个在意愿层面努力形成的自我,自我封闭,缺乏意志、决断与责任。 他避免承诺,不敢把自己付出去来换得真爱。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希望摆脱母亲的孩子,但是又无法真正摆脱母亲。他的自由是以家作为基准的,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使他敢于胡闹,正像一个孩子。他显示着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情感。他渴望依赖,但是又不愿依赖,无力依赖。 最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张白纸,“想入非非,弥天大谎”。他渴望一切,但是又不敢付出。他是自我空虚的极致。 在绝望中,当他看到别人的幸福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嫉妒。这是一切的起点。它反映了自我的出现,第一次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胡桃夹子》里面,这种怨恨与报复性的权力需要被转化成为愿望和意志,它将会建设性地帮助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及实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所必须的东西。终于,当他直面死亡时,他体会到了自己需要爱,渴望重新整合。他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去接受一段真实的关系。他曾今是一个罪人,而且用了很大力量才成为罪人。母亲的始终在场让他真正体验到爱,与她结成了稳定的联系,解放了自己。 12、神话与童话的区别:童话是我们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神话,比如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神话给童话加上了存在性的维度。神话要求我们面对的命运、死亡、爱与欢乐。神话加入了普遍性的思维。 13、 当然,在《睡美人》这个童话中,我们仍要贯入某些人类的奋斗和意识再来审视。 《荒原》中的女人就是如此,她在焦虑地等待,只好通过性的满足来麻醉自己。又比如培尔金特的性就是汉武意义的在场,反而成为了用来避免自我的其他层面的唤醒,避免面对关系的意义。 14、 马洛在这部戏剧里表现的是每一位观众心中都存在并与之进行了斗争的各种欲望。他刻画这些精神上的怀疑与冲突,文艺复兴带来的机遇与邪恶在每一位观众身上都存在。在戏剧中,观众净化了自己的情感,得以避免浮士德时的欲望。 15、愿望而不仅仅是行动也是神经官能证的诱因。 16、从这里我们可以与中世纪《神曲》中产生对比。在但丁那里,爱即仁慈,爱与天堂相连,是上帝的福佑。 17、 最后马洛的浮士德失败了,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的骄傲。当浮士德真正觉知自己的处境、关照自身时,他对骄傲的罪恶感令他陷入精神痛苦,最后毁灭了自己。 18、浮士德思考“太初有为”实质上把行动本身作为最终的结论。 19、通过歌德及那个时代的诸多阐述,康德、独立宣言等等,都在用特殊的方式阐释邪恶。人们不敢直接说自己渴望金钱与成功。经过这些阐释邪恶最后成为良善。 20、所以最后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结局是女性带领他进入天堂。 21、曼认为,创造力因患病而得到极大的发展,疾病是一个有创造力改变形式的过程,他/她从无定形的状态中创造出新的形式。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正处于这个过程的中间位置,还没有找到一次新的文艺复兴,通过艺术的治愈性找到创造健康的方式。
两个相关豆列,是本书中分析的重要作品与参考书: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468472/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468467/ 投诉 有用 8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8 1 1回应收起 黄小蓉 2012-11-15 09:13:2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寻找神话(麦客/文) 能有一条捷径到达深邃思想的腹地,或者,能以阅读浅显易懂的语言而理解高深的思想,这是大多数阅读者的愿望。
《祈望神话》应该是这样一本书。作者罗洛·梅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心理咨询执业医师,此书对于普罗大众的情感喜好与认知能力,有着很好的把握。
全书各个章节均以故事展开,分两条线索—心理疾患与神话。笼统来说,罗洛·梅认为,人的很多心理感知与疾患,均来自神话的原型,而神话,也可以说是人性发展与挫折的凝练提纯。而结论是,现代社会心理疾患的大规模爆发,根本原因在于神话的缺失,而重建神话,会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缺陷与未来。
环顾四周,不能说这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时代,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随随便便消费到神话,比如,去看一部《魔戒》,抑或,星座与塔罗牌。
即便没有神话,这个世界依旧无比绚丽,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绚丽。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只拥有一个神话:财富,获得财富的神话或者背叛财富的神话。在财富之外的一切情愫,都成为毫无意义的感触。
在罗洛·梅讲述的神话中,你无法“购买”和“消费”真正的奇迹与珍宝。甚至有一类神话其实就是在贬低“简单交换”行为,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付出的是良心与生命。在后神话时代,我们确乎如此看待金钱:它需要我们放弃一部分良知与生命。
我们的时代也有神话。对此罗洛·梅认为,新的“神话”,并不是神话。伪神话不足以支撑起现代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存在,这些商业社会的梦幻泡影无法行使神话过往的功能—我们仍旧需要神话,但我们或者找不到自己的神话,或者被伪神话所迷惑。
如本书开篇引用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神话表达的是信仰与道德的本质。“神话为这个本无意义的世界赋予意义”,罗洛·梅如是说。既然世界的意义由人赋予,那么这个世界便有好的意义与不好的意义,神话即代表了那些好的意义,换言之,神话即人性。
这个论题的模糊之处在于,我们传诵神话,我们赋予这世界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世界还是适应自己,或者说,对于一个不信仰神与最终审判的人来说,高尚,有什么价值?
还好,我们对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满意的,所以,罗洛·梅的立论还存在,我们对一种更好生活的呼号与祈望,也依旧存在。
神话,大多与信仰相关。没有信任,神话便不复存在。几乎所有现代伟大作家的主题,都与“轻信”与“无信”有关,而他们总希望通过某种神启般的形态,比如辉煌的音乐旋律、符咒般的诗歌文字、绚烂的色彩,令世界回复到那个“相信”的主题。这是所有思考者的第二个模糊之处,如果人性意味着相信,到底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分辨真伪神话的区别又在哪里?
上帝死了,人更为孤独,留下韦伯意义上的新教徒,为不可揣测的神召而惶恐的生活。那些仍旧希望认识自我本质与人生命运的现代人,确实如在黑暗旷野中呼号祈祷。本书之所以将cry for翻译成“祈望”,用意也在于此。
很多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接近宗教,比如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罗洛·梅没有走得那么远,或者说,没有选择一条过分简单的道路。神话与宗教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神话中的神,是有缺陷与情感的,他们会犯错,也会为情感所蒙蔽,很多神话的主角,其实是人自身。
上述思考并不局限于学者,丧失反思与过度反思,恰恰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罗洛·梅的神话,即是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找到人内心的均衡点。
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研讨神话,在每个清晨醒来,我们活出神话。
载于《南都周刊》: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books/201211/31614.aspx
《Rollo May: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这本书由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撰写,探讨了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治疗作用。书中提到,当今社会中许多问题,例如邪教现象和药物滥用,都可以追溯到缺乏能够给予个人内心安全感的神话 [3]。
此外,年轻人自杀率急剧上升以及各年龄层人群抑郁症的令人惊讶的增长,归因于现代社会对适当神话的混淆和缺失 [3]。罗洛·梅认为,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当我们寻求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力、爱情与挑战赋予意义时,寻找并理解神话变得尤为重要 [4]。
该书还列出了版权信息、目录概览,并且包含了作者对于为什么现代社会急需神话这一主题的前言介绍 [1][2]。总的来说,《The Cry for Myth》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和挖掘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构建生活意义的传统故事或信念体系。
知识库摘要: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
文档 1: Index (部分)
- Solveig: 提及于第76页、172–173页等。
- "Song of Myself" (Whitman): 第109页。
- Susan Sontag: 第130–140页。
- Sophocles: 关于古典神话,第16页;俄狄浦斯神话的扩展,第28页。
- Oswald Spengler: 第217、218–219页。
- 空间探索: 第298–300页。
- John Steinbeck: 第276–277页。
文档 2: Index (部分)
- 神话缺失: 第63页。
- 诗意感知: 第37-38页。
- 前意识心理: 第37-38页。
- Kairos: 第92、205、206页。
- Immanuel Kant: 第236页。
- Johannes Kepler: 第220页。
- 知识与欲望: 第220–221页。
文档 3: Index (部分)
- Deborah: 第17–21页。
- Sylvia: 第197–199页。
- Ursula: 第35–37页。
- 青春期仪式: 第38–39页。
- 清教主义: 第125–126页。
- 理性主义: 第22页;左脑活动,第288页;过度强调,第28页。
文档 4: Index (部分)
- Dante, Divine Comedy: 多处引用,包括I, 1–3、I, 47–51、II, 10–12等。
- Ibsen, Peer Gynt: 第139页。
- 创作过程: 第258、264页。
文档 5: Index (部分)
- 神话的重要性: 第27、31、50页。
- 心理学家的观点: 第260、266页。
- 记忆与创造力: 第68n、70–71页。
- 早期记忆: 第64、65、66–67页。
《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详细目录
前言
- 序言:书中强调了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紧迫需求,探讨了其对个人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神话的功能
-
什么是神话?
- “我从未承诺过你玫瑰花园”
- 邪教与神话
- 对神话的否定
- 神话作为我们对无限的一瞥
-
神话中的个人危机
- 撒旦与查尔斯
- 病人的雅典娜梦
- 萨特与《苍蝇》
- 表达神话的戏剧
-
寻找我们的根源
- 寻找家园的热情
- 神话作为庆典
- 我们的英雄都去哪儿了?
- 神话与道德:中央公园谋杀案
-
神话与记忆
- 记忆需要神话
- 阿德勒与早期记忆
-
弗洛伊德与神话的秘密
- 俄狄浦斯——自我发现的神话
- 爱与死亡的神话
- 关于自我的真相悲剧
- 责任而非内疚
- 神话的治愈力量
第二部分:美国的神话
-
新大陆的伟大神话
- 边疆的神话
- 美国的孤独
- 暴力与孤独
- 新的诱惑
- 普罗透斯的神话
-
个人主义与我们的自恋时代
- 自恋的神话与神经症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
- 霍雷肖·阿尔杰的神话
- 当代的天堂之恶
- 愁郁的时代
- 自恋、毒品与金钱
-
盖茨比与美国梦
- 爵士时代
- 悲剧性的成功
- 无法关心的能力
- 美式上帝
- 美国的意识
- 西西弗斯的神话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
-
治疗师与地狱之旅
- 但丁的《神曲》
- 维吉尔与移情
- 地狱之旅
- 爱的自由
-
皮尔·京特:男人在爱中的问题
- 自我丧失
- 魔怪的意义
- 绝望的价值
- 奇怪的乘客
- 爱与恢复
-
重返荆棘玫瑰
- 童话与神话
- 创造性存在
- 重访荆棘玫瑰
-
浮士德:父权权力的神话
- 浮士德的故事
- 马洛的浮士德——伟大与悲剧
- 冷漠的心
- 神话的净化
-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 上帝与梅菲斯特
- 神话的痛苦
- 文化创造力
- 浮士德的救赎
-
二十世纪的浮士德
- 与魔鬼对话
- 博士浮士德的哀叹
- 心理治疗作为浮士德式的
-
魔鬼与创造力
- 创造力的来源
- 爱伦坡的“乌鸦”
- 《白鲸记》与亚哈船长的神话
- 与邪恶斗争的净化
第四部分:生存的神话
-
大爱之圈
- 女性的解放
- 凡人的魅力
- 行星主义与人性
索引
- 索引
版权信息
- 版权
《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探讨了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重要性,强调其对个人内心安全感的不可或缺性。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神话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个人危机、记忆和心理治疗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神话,如新大陆、边疆及美国梦等,并探讨了自恋、孤独等社会现象;第三部分深入研究西方世界经典神话,包括但丁、浮士德、皮尔·京特等故事的文化意义;第四部分则聚焦于生存与爱的神话,提出了人类面对现代挑战时所需的全新神话体系。全书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理论分析,揭示了神话对理解自我与社会的重要性。
《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通过探讨神话在个人与社会中的功能,分析了其对现代人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性,并结合美国及西方经典文化背景,提出了重塑生存与爱的神话以应对当代挑战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初学者,您可以按照以下结构逐步深入地学习《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的内容:
-
了解书籍的基本信息
- 本书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作者Rollo May是谁?他的其他作品有哪些?
-
理解神话的基本概念
- 神话的定义是什么?它与普通故事有何不同?
- 神话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为什么我们需要神话?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
-
探索神话的功能
- 神话如何影响我们的个人危机处理方式?
- 记忆与神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弗洛伊德理论中是如何看待神话的?
-
研究美国文化中的神话
- 美国梦作为一种神话,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 边疆神话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自恋时代的神话如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心理状态?
-
分析西方经典神话
- 但丁的《神曲》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何意义?
- 浮士德的故事揭示了哪些关于权力与创造力的真理?
- 皮尔·京特中的自我丧失与恢复过程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
-
思考生存与爱的神话
- 大爱之圈的概念是什么?它如何促进人类的团结与解放?
- 在面对现代挑战时,我们应如何创造新的神话来指导生活?
通过这些逐步深入的问题,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书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在学习《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的各个章节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加深理解,并将其与实际咨询工作结合:
前言
- 本书提到神话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个人内心的稳定感?
-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如何利用神话的概念帮助来访者建立内心安全感?
第一部分:神话的功能
-
什么是神话?
- 神话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与普通故事的区别在哪里?
- 在心理咨询中,神话可以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他们的困境?
- 邪教与神话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信仰体系有何帮助?
- 如果来访者否定神话的存在,作为咨询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重新认识神话的价值?
-
神话中的个人危机
- 撒旦与查尔斯的故事如何反映人类的内心冲突?这在咨询中有何应用?
- 病人的雅典娜梦案例提供了哪些关于潜意识的信息?如何在咨询中使用梦境分析?
- 萨特的《苍蝇》揭示了什么哲学思想?这对来访者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意识有何启示?
- 表达神话的戏剧形式如何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表达自己?
-
寻找我们的根源
- 寻找家园的热情如何反映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这在咨询中如何体现?
- 神话作为一种庆典,如何帮助来访者找到生活的意义?
- 英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为何变得稀缺?这对我们理解来访者的英雄情结有何帮助?
- 中央公园谋杀案的案例如何展示神话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
神话与记忆
- 记忆为何需要神话的支持?这在咨询中有何实际应用?
- 阿德勒的早期记忆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个性发展?
-
弗洛伊德与神话的秘密
- 俄狄浦斯神话如何解释自我发现的过程?这在咨询中有何应用?
- 爱与死亡的神话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课题?
- 关于自我的真相悲剧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自我认知?
- 责任而非内疚的理念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
- 神话的治愈力量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体现?
第二部分:美国的神话
-
新大陆的伟大神话
- 边疆神话如何塑造了美国文化?这对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有何帮助?
- 美国的孤独现象背后有哪些神话因素?这在咨询中如何体现?
- 新的诱惑如何影响来访者的价值观?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
-
个人主义与我们的自恋时代
- 自恋的神话如何解释当代社会的心理状态?这对来访者的自我认同有何影响?
- 霍雷肖·阿尔杰的神话如何激励或误导来访者追求成功?
- 当代的天堂之恶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焦虑与不安?
-
盖茨比与美国梦
- 爵士时代的背景如何影响了盖茨比的故事?这对来访者的梦想实现有何启示?
- 悲剧性的成功如何帮助来访者反思自己的目标?
- 无法关心的能力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情感障碍?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
-
治疗师与地狱之旅
- 但丁的《神曲》如何展示了人类心灵的成长历程?这对咨询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 维吉尔与移情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依附模式?
- 地狱之旅的隐喻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内心的黑暗面?
- 爱的自由如何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
-
皮尔·京特:男人在爱中的问题
- 自我丧失的现象如何体现在来访者的生活中?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恢复自我?
- 魔怪的意义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内心的恐惧与欲望?
- 绝望的价值如何帮助来访者从低谷中走出来?
- 奇怪的乘客隐喻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生命旅程?
-
重返荆棘玫瑰
- 童话与神话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复杂的情感体验?
- 创造性存在如何帮助来访者找到新的生活意义?
-
浮士德:父权权力的神话
- 浮士德的故事如何反映了权力与知识的渴望?这对来访者的野心有何启示?
- 冷漠的心如何体现了来访者的情感麻木?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处理?
-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 上帝与梅菲斯特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续)
-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 上帝与梅菲斯特的关系如何揭示了善恶之间的复杂性?这对来访者的道德冲突有何启发?
- 神话的痛苦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成长中的必然挣扎?
- 文化创造力在浮士德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这对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创造性潜能有何帮助?
- 浮士德的救赎过程如何展示了人类追求意义和超越的过程?
-
二十世纪的浮士德
- 与魔鬼对话的情节如何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困境?这对来访者的决策有何启示?
- 博士浮士德的哀叹如何体现了知识与代价之间的矛盾?这在咨询中有何应用?
-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浮士德式体验,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内心的冲突与挑战?
-
魔鬼与创造力
- 创造力的来源是什么?它为何常常伴随着黑暗面?这对来访者的创作过程有何指导意义?
- 爱伦坡的“乌鸦”如何展示了创造力中的恐惧与焦虑?这在咨询中有何实际应用?
- 《白鲸记》与亚哈船长的神话如何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斗争?这对来访者的冒险精神有何影响?
- 与邪恶斗争的净化过程如何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
第四部分:生存的神话
-
大爱之圈
- 女性的解放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结构?这对来访者的性别认同有何帮助?
- 凡人的魅力如何体现了人类在平凡生活中的伟大?这在咨询中有何实际应用?
- 行星主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体的意义?
- 大爱之圈的理念如何促进了人类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这对来访者的社会关系有何启示?
总结与反思
- 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我如何将神话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的心理咨询实践中?
-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我如何利用本书中的理论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
- 我如何通过本书的学习,提升自己对来访者深层次心理需求的理解与回应能力?
- 在未来的咨询工作中,我如何继续深化对神话及其功能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来访者?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您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本书《Rollo May - The Cry for Myth (2011_2013)》的内容,通过以下问题来深入学习和思考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前言
- 本书提到神话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如何在心理动力学框架下解释个人内心的稳定感?
- 神话如何作为一种潜意识结构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发展?作为咨询师,我如何利用这一概念?
第一部分:神话的功能
-
什么是神话?
- 神话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与心理动力学中的“原型”或“象征”有何关联?
- 邪教与神话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某些来访者对权威或信仰体系的依赖?
- 在心理动力学中,“神话作为我们对无限的一瞥”如何反映人类对超越性体验的需求?
-
神话中的个人危机
- 撒旦与查尔斯的故事如何揭示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动力机制?这在治疗中有何应用?
- 病人的雅典娜梦案例如何展示了潜意识内容的浮现?如何通过梦境分析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 萨特的《苍蝇》如何体现了存在主义与心理动力学的交汇点?这对来访者的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有何启示?
- 表达神话的戏剧形式如何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投射和表达他们的情感与冲突?
-
寻找我们的根源
- 寻找家园的热情如何反映了人类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深层需求?这在心理动力学中有何体现?
- 神话作为一种庆典,如何帮助来访者整合他们的内心体验?
- 中央公园谋杀案的案例如何展示了神话与道德之间的深层联系?这对来访者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有何影响?
-
神话与记忆
- 记忆为何需要神话的支持?这在心理动力学中如何解释来访者的早期经历与当前困境的关系?
- 阿德勒的早期记忆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个性发展的心理动力?
-
弗洛伊德与神话的秘密
- 俄狄浦斯神话如何解释来访者在家庭系统中的冲突?这对移情和反移情有何影响?
- 爱与死亡的神话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课题(如亲密关系、死亡焦虑)?
- 关于自我的真相悲剧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自我认知?这对心理动力学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 责任而非内疚的理念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这对防御机制的理解有何启发?
- 神话的治愈力量在心理动力学治疗实践中如何体现?
第二部分:美国的神话
-
新大陆的伟大神话
- 边疆神话如何塑造了美国文化?这对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和集体无意识有何帮助?
- 美国的孤独现象背后有哪些神话因素?这在心理动力学中如何解释来访者的社会隔离感?
- 新的诱惑如何影响来访者的价值观?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他们处理这些冲突?
-
个人主义与我们的自恋时代
- 自恋的神话如何解释当代社会的心理状态?这对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和边界感有何影响?
- 霍雷肖·阿尔杰的神话如何激励或误导来访者追求成功?这对他们的超我功能有何影响?
- 当代的天堂之恶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焦虑与不安?这对他们的防御机制有何启示?
-
盖茨比与美国梦
- 爵士时代的背景如何影响了盖茨比的故事?这对来访者的梦想实现和现实挫折有何启示?
- 悲剧性的成功如何帮助来访者反思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 无法关心的能力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情感障碍?这对他们的依附风格有何影响?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
-
治疗师与地狱之旅
- 但丁的《神曲》如何展示了人类心灵的成长历程?这对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有何指导意义?
- 维吉尔与移情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依附模式和未完成的客体关系?
- 地狱之旅的隐喻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内心的黑暗面和未解的冲突?
- 爱的自由如何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和人格整合?
-
皮尔·京特:男人在爱中的问题
-
自我丧失的现象如何体现在来访者的生活中?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他们恢复自我?
-
魔怪的意义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内心的恐惧与欲望?
-
绝望的价值如何帮助来访者从低谷中走出来?这对心理动力学中的绝望与希望理论有何启示?
-
奇怪的乘客隐喻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生命旅程?这在治疗中有何实际应用?
-
-
重返荆棘玫瑰
- 童话与神话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复杂的情感体验?这对潜意识内容的解析有何帮助?
- 创造性存在如何帮助来访者找到新的生活意义?这在心理动力学中如何体现为自我实现的过程?
-
浮士德:父权权力的神话
- 浮士德的故事如何反映了权力与知识的渴望?这对来访者的野心和控制欲有何启示?
- 冷漠的心如何体现了来访者的情感麻木?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感隔离?
-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 上帝与梅菲斯特的关系如何揭示了善恶之间的复杂性?这对来访者的道德冲突有何启发?
- 神话的痛苦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成长中的必然挣扎?这在心理动力学中如何体现为心理整合的过程?
- 文化创造力在浮士德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这对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创造性潜能有何帮助?
- 浮士德的救赎过程如何展示了人类追求意义和超越的过程?这对来访者的自我实现有何指导意义?
-
二十世纪的浮士德
- 与魔鬼对话的情节如何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困境?这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冲突有何启示?
- 博士浮士德的哀叹如何体现了知识与代价之间的矛盾?这在治疗中有何实际应用?
-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浮士德式体验,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内心的冲突与挑战?这对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解有何帮助?
-
魔鬼与创造力
- 创造力的来源是什么?它为何常常伴随着黑暗面?这对来访者的创作过程有何指导意义?
- 爱伦坡的“乌鸦”如何展示了创造力中的恐惧与焦虑?这在治疗中有何实际应用?
- 《白鲸记》与亚哈船长的神话如何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斗争?这对来访者的冒险精神和内心冲突有何影响?
- 与邪恶斗争的净化过程如何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这对心理动力学中的升华机制有何启示?
第四部分:生存的神话
-
大爱之圈
- 女性的解放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结构?这对来访者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动力有何帮助?
- 凡人的魅力如何体现了人类在平凡生活中的伟大?这在心理动力学中如何体现为个体化的进程?
- 行星主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意义?这对他们的集体无意识有何影响?
- 大爱之圈的理念如何促进了人类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这对来访者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动力有何启示?
总结与反思
- 在心理动力学框架下,我如何将本书的神话概念融入到我的日常治疗实践中?
- 作为一名资深咨询师,我如何利用本书中的理论帮助来访者深入理解他们的潜意识冲突和内心世界?
- 我如何通过本书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对来访者深层次心理需求的理解与回应能力?
- 在未来的治疗工作中,我如何继续深化对神话及其功能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来访者,并丰富我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取向?
前言
-
本书提到神话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个人内心的稳定感?
根据本书内容,神话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个体提供了内心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混乱与不确定性(知识来源)。例如,缺乏 adequate myths(足够强大的神话)会导致现代社会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如年轻人自杀率的上升、各年龄段抑郁现象的增加等。这是因为没有神话支撑的生活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和焦虑,而神话则通过提供意义和方向来缓解这些情绪。因此,神话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石。 -
作为一名咨询师,咨询师如何利用神话的概念帮助来访者建立内心安全感?
咨询师可以将神话作为一种工具,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 探索个人神话:引导来访者发现他们生命中已经存在的“小神话”,比如家庭传统、个人信念或经历中的意义。这有助于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认同感。
- 利用经典神话进行隐喻分析:通过讲述或讨论经典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让来访者将自身处境投射到神话角色上,从而获得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
创造新的神话:鼓励来访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神话”。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疗愈,因为它赋予了来访者掌控感和意义感。
总之,咨询师可以通过神话这一媒介,帮助来访者找到生活的意义,减少焦虑和内疚感,最终建立更深层次的内心安全感。
-
什么是神话?
-
神话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与普通故事的区别在哪里?
神话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它揭示了人类对宇宙、他人以及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感受(知识来源)。与普通故事不同,神话不仅仅是叙述事件,而是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个人价值。普通故事通常关注具体的情节发展,而神话则超越现实,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框架。它以具体而戏剧化的方式展现那些难以用其他方法发现或表达的恐惧和欲望。 -
在心理咨询中,神话可以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他们的困境?
在心理咨询中,神话能够帮助来访者通过象征和隐喻来探索内心的深层冲突。例如,当来访者面临身份认同问题时,可以通过分析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形象,理解自己作为“边界跨越者”的角色;或者借助浮士德的故事,反思个人追求知识和权力背后的代价。神话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不直接面对痛苦的情况下,逐步理解并解决自己的心理困境。 -
邪教与神话之间有何联系?这对咨询师们理解来访者的信仰体系有何帮助?
邪教往往利用了神话的力量,将特定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嵌入到成员的生活中。这种现象表明,神话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塑造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模式。对于咨询师来说,了解邪教与神话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来访者为何会陷入某些极端信仰体系。同时,这也提醒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建健康的信仰系统时,需要尊重其文化背景,并引导他们找到更加平衡和有意义的神话资源。 -
如果来访者否定神话的存在,作为咨询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重新认识神话的价值?
当来访者否定神话的存在时,咨询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调神话并非虚构,而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次,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神话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遍问题,比如成长、爱与死亡等主题;最后,鼓励来访者从个人经历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小神话”,从而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蕴含着神话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咨询师可以逐步引导来访者重新接纳神话的价值。
-
-
神话中的个人危机
-
撒旦与查尔斯的故事如何反映人类的内心冲突?这在咨询中有何应用?
撒旦与查尔斯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自由意志、善恶选择以及自我实现的矛盾(知识来源)。撒旦象征着反抗权威和追求独立的精神,而查尔斯则代表了普通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在咨询中,这一故事可以用来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例如在面临重要决策或价值观冲突时,引导他们思考“我是谁?”以及“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 -
病人的雅典娜梦案例提供了哪些关于潜意识的信息?如何在咨询中使用梦境分析?
雅典娜作为智慧与战争女神,出现在梦中可能象征来访者的理性思维与内心力量(知识来源)。通过分析这个梦,咨询师可以了解到来访者潜在的自信、独立性或对问题解决的需求。在咨询中,梦境分析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潜意识,从而发现隐藏的情绪、未满足的需求或未被意识到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让来访者描述梦境细节,然后探讨这些细节与其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最终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
萨特的《苍蝇》揭示了什么哲学思想?这对来访者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意识有何启示?
萨特的《苍蝇》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知识来源)。这部戏剧通过俄瑞斯忒斯的故事,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命运和过去时的选择权。对于来访者而言,这一哲学思想可以激励他们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咨询师可以通过讨论《苍蝇》的情节,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们并非完全受制于环境或他人,而是有能力改变现状,掌控自己的人生。 -
表达神话的戏剧形式如何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表达自己?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节重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知识来源)。借助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和情境,来访者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必担心直接暴露个人隐私。此外,戏剧还能够激发来访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心理问题时,找到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引入戏剧元素,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和成长。
-
-
寻找咨询师们的根源
-
寻找家园的热情如何反映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这在咨询中如何体现?
寻找家园的热情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渴望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来源)。这种热情不仅体现在地理意义上的归宿,也包括心理上找到一种认同感和文化上的共鸣。在咨询过程中,这种需求可以通过来访者对于特定文化、传统或群体的向往表现出来。咨询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或价值观联系来增强归属感。 -
神话作为一种庆典,如何帮助来访者找到生活的意义?
神话不仅仅是古老的故事,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庆祝生命、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方式(知识来源)。通过参与或重新创造与神话相关的庆典活动,来访者可以获得一种更深层面的生活意义体验。这种体验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从而减少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参与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中去,或者帮助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神话”,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投入感。 -
英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为何变得稀缺?这对咨询师们理解来访者的英雄情结有何帮助?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英雄形象逐渐被消解,部分原因是因为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个人成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地与集体利益相关联(知识来源)。这导致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得不到满足。对于咨询师来说,理解这一点有助于识别来访者可能存在的未实现的理想自我形象问题。通过探讨这些理想化的人物模型,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将这种情结转化为更现实的目标设定和个人成长动力。 -
中央公园谋杀案的案例如何展示神话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中央公园谋杀案这样的真实事件揭示了当社会缺乏强有力的神话指导时,可能出现的道德真空现象(知识来源)。它展示了人们如何依赖于某种叙事框架来理解和评判复杂的社会现象。咨询师可以从这一案例中学到,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引入积极正面的神话元素,帮助来访者构建更加健康稳固的价值体系,进而改善其行为模式及社会互动方式。
-
-
神话与记忆
-
记忆为何需要神话的支持?这在咨询中有何实际应用?
记忆需要神话的支持,因为神话为记忆提供了结构和意义,使得复杂的、有时是混乱的经历能够被组织成连贯的故事(知识来源)。通过神话,人们可以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在咨询实践中,这意味着咨询师可以通过分析来访者构建的个人神话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如果一个来访者反复讲述关于克服困难的故事,这可能表明他们正在努力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障碍。咨询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来访者重新解读这些经历,并从中获得力量。 -
阿德勒的早期记忆理论如何帮助咨询师们理解来访者的个性发展?
阿德勒认为,早期记忆对于理解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记忆反映了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知识来源)。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探讨来访者的早期记忆,咨询师可以获得关于其基本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的重要线索。例如,一个经常回忆起童年时被保护场景的来访者,可能在成年后仍然依赖他人的支持;而另一个回忆起独立解决问题场景的来访者,则可能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这种洞察可以帮助咨询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和发展。
-
-
弗洛伊德与神话的秘密
-
俄狄浦斯神话如何解释咨询师发现的过程?这在咨询中有何应用?
俄狄浦斯神话象征着人类自我发现的旅程,它揭示了人们在无意识中可能存在的欲望和冲突(知识来源)。在咨询过程中,这一神话可以帮助来访者探索他们内心深处未被意识到的情感和动机。例如,当来访者反复经历某种人际关系模式时,咨询师可以借助俄狄浦斯的故事,引导来访者认识到这些模式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并逐步实现自我理解。 -
爱与死亡的神话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课题?
爱与死亡是生命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相关的神话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框架,使他们能够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去理解和接受这些不可避免的生命现象(知识来源)。通过探讨这些神话,来访者可以学会如何平衡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不可避免损失的接受,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咨询师可以通过鼓励来访者分享他们对这些主题的感受,帮助他们找到个人意义并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生命态度。 -
关于自咨询师的真相悲剧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自咨询师认知?
关于自我真相的悲剧在于,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时,可能会感到痛苦或失望(知识来源)。然而,在咨询中,这种认识却是成长的关键步骤。咨询师可以利用这一过程,帮助来访者将自我发现转化为积极的力量,而不是陷入消极情绪中。通过接纳真实的自我,来访者可以开始修正那些阻碍他们发展的非理性信念。 -
责任而非内疚的理念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
强调责任而非内疚的理念可以帮助来访者从过度自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未来的行为选择(知识来源)。内疚往往让人停滞在过去,而责任感则促使人采取行动来改善现状。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羞耻感。这种方法有助于来访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 -
神话的治愈力量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体现?
神话的治愈力量体现在其能够唤醒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内容,同时也启发新的目标和道德洞察(知识来源)。具体来说,神话不仅能帮助来访者识别和表达压抑的情绪,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和愿景。在咨询实践中,咨询师可以运用神话故事作为工具,引导来访者重新构建他们的生活叙事,使其更具连贯性和意义感,从而促进心理愈合。
-
-
新大陆的伟大神话
-
边疆神话如何塑造了美国文化?这对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有何帮助?
边疆神话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化的形成,它强调自由、独立和探索的精神(知识来源)。这种神话描绘了一幅开拓者独自面对未知挑战的画面,从而塑造了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特质。在咨询中,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分析来访者可能持有的关于自我依赖与冒险的价值观。例如,如果来访者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倾向或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咨询师可以将此视为边疆神话在现代心理中的延续,并帮助他们平衡这种追求与现实生活的需求。 -
美国的孤独现象背后有哪些神话因素?这在咨询中如何体现?
美国社会中的孤独现象部分源于其神话传统,特别是强调个体主义和个人成功的叙述(知识来源)。这些神话可能导致人们忽视了社区支持的重要性,使得孤立感加剧。在咨询过程中,这种现象可能表现为来访者过于关注自身成就而缺乏社交联系,或者因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成功”标准而感到失落。咨询师可以通过探讨这些神话的影响,鼓励来访者重新评估人际关系的价值,并寻找更健康的连接方式。 -
新的诱惑如何影响来访者的价值观?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
新的诱惑常常以物质财富、快速成功或表面魅力的形式出现,它们可能会扭曲来访者的价值观,使其偏离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追寻(知识来源)。作为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反思这些诱惑背后的真实需求,比如安全感、认可感或归属感。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这些目标是否真的能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愿望?”或“有没有其他途径能让你获得同样的满足感?”,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定义他们的优先级,转向更加持久和有意义的价值追求。
-
-
个人主义与咨询师们的自恋时代
-
自恋的神话如何解释当代社会的心理状态?这对来访者的自咨询师认同有何影响?
自恋的神话揭示了当代社会中过度强调外在成就和个人形象的现象(知识来源)。这种文化氛围可能导致来访者将自我价值过多地建立在他人认可或物质成功之上。在咨询过程中,这可能表现为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外界反馈,而非内在满足感。咨询师可以通过帮助来访者重新定义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引导他们转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
霍雷肖·阿尔杰的神话如何激励或误导来访者追求成功?
霍雷肖·阿尔杰的神话描绘了一种通过努力从底层上升到成功的理想化路径(知识来源)。这一叙述可能激励来访者设定高远目标并付诸行动,但同时也可能误导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不平等或复杂性。当来访者发现自己无法轻易复制这种“奇迹”时,可能会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虽然奋斗是重要的,但也应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培养对过程而非结果的关注。 -
当代的天堂之恶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焦虑与不安?
当代的“天堂之恶”体现在消费主义、赌博文化的盛行以及对快速财富的渴望等方面(知识来源)。这些现象反映了许多来访者内心的焦虑:他们希望通过短期手段获得长期的安全感或幸福感。然而,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更大的心理负担,如财务压力或对失败的恐惧。在咨询中,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并鼓励他们发展更为理性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缓解焦虑情绪。
-
-
盖茨比与美国梦
-
爵士时代的背景如何影响了盖茨比的故事?这对来访者的梦想实现有何启示?
爵士时代是一个追求物质财富和表面成功的时期,这种背景深刻地塑造了盖茨比的故事(知识来源)。盖茨比通过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以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快速成功的渴望。对于来访者而言,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要审视自己的方法是否符合内心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思考,“我的梦想是否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我是否愿意为它付出真实的代价?” -
悲剧性的成功如何帮助来访者反思自己的目标?
盖茨比的“悲剧性成功”表明,即使实现了外在的目标,如果失去了内在的意义,成功也可能变得空洞无味(知识来源)。来访者可以从盖茨比的经历中认识到,单纯追求物质或外界的认可可能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咨询师可以通过提问,如“你的目标达成后,是否会感到失落?你是否曾为了某个目标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他们的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个人的核心价值相一致。 -
无法关心的能力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情感障碍?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和黛西的冷漠无情象征着一种情感上的麻木或逃避(知识来源)。这种“无法关心”的能力可能反映了一些来访者在面对人际关系或生活挑战时的情感障碍。他们可能因害怕受伤或失望而选择疏远他人。咨询师可以与来访者探讨,“是什么让你难以关心别人?你是否担心表现出关心会带来伤害?”从而帮助他们打破情感隔离,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
-
-
治疗师与地狱之旅
-
但丁的《神曲》如何展示了人类心灵的成长历程?这对咨询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但丁的《神曲》描绘了一条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心灵旅程,象征着人类在面对痛苦、反思错误和追求更高目标时的成长过程(知识来源)。这一叙述对咨询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提醒咨询师,来访者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深入探索内心黑暗面的阶段,而这一阶段虽然充满挑战,却是不可或缺的。咨询师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引导来访者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经历,将其视为通向更深层次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 -
维吉尔与移情的关系如何帮助咨询师们理解来访者的依附模式?
在《神曲》中,维吉尔作为但丁的向导,不仅象征着理性的作用,还体现了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知识来源)。这种关系类似于移情现象:来访者可能将咨询师视为一位智慧或力量的化身,从而投射出自己对权威、指导或安全感的需求。通过分析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态度,咨询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依附模式,并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更为独立和健康的自我认同。 -
地狱之旅的隐喻如何帮助来访者面对内心的黑暗面?
地狱之旅的隐喻强调了面对内心阴影的重要性——只有直面恐惧、痛苦和矛盾,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知识来源)。在咨询过程中,这一隐喻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回避问题只会让它们持续存在,而勇敢地探索内心深处的“地狱”则是摆脱困境的关键步骤。咨询师可以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如果我们把你的焦虑比作地狱的一部分,你愿意和我一起看看它是如何形成的吗?” -
爱的自由如何促进来访者的自咨询师成长?
爱的自由是一种超越控制和依赖的状态,它鼓励个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己和他人(知识来源)。在咨询实践中,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来访者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或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成长。咨询师可以通过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你是否允许自己去爱和被爱?”等问题,引导来访者重新定义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同时培养他们的内在力量。
-
-
皮尔·京特:男人在爱中的问题
-
自咨询师丧失的现象如何体现在来访者的生活中?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引导恢复自咨询师?
在来访者的生活中,自咨询师的丧失可能体现为过度依赖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或生活方向(知识来源)。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渴望被他人认可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作为咨询师,可以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这些模式,并鼓励他们重新连接内心的真实需求来恢复自咨询师。提问如“你何时开始觉得需要他人的认可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可以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存在。 -
魔怪的意义如何帮助来访者理解内心的恐惧与欲望?
魔怪在《皮尔·京特》中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恐惧与未实现的欲望(知识来源)。通过探索魔怪这一隐喻,来访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潜意识中的矛盾情感。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思考,“如果将你的恐惧具象化为一个魔怪,它会是什么样子?它试图告诉你什么?” 这种方法有助于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恐惧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
绝望的价值如何帮助来访者从低谷中走出来?
绝望虽然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它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催化剂(知识来源)。当来访者陷入绝望时,这可能是他们重新评估生活意义和方向的机会。咨询师可以通过提问如“绝望让你意识到生活中哪些部分是你真正重视的?”来帮助来访者发现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从而走出低谷。 -
奇怪的乘客隐喻如何反映了来访者的生命旅程?
奇怪的乘客隐喻象征着来访者内在的批判声音或探索者角色(知识来源)。这一隐喻反映了生命旅程中不断出现的自我质疑和反思过程。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与“奇怪的乘客”对话,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发展历程。例如,“如果你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奇怪的乘客,他会对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