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 權力與無知
權力與無知
權力與無知
作者: Rollo May
出版社: 立緒
副标题: 羅洛.梅經典
原作名: 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
译者: 朱侃如
出版年: 2016-7-30
页数: 352
定价: NT$3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3600688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探索暴力的根源
暴力和無知有關係嗎?無知必然會埋葬自己嗎?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尤其是人類,在每次與天、地、人的競爭中,都必須運用權力並面對挑戰的勢力……文明就是這樣的成果之一。」
但許久以來,多少人假「權力」之名,行「暴力」之實?是其他人遮住眼睛、摀著耳朵假裝看不見、聽不到,還是他們果真無邪、無知甚或無能?
暴力如此複雜、弔詭、波譎,如何直搗它的核心?
本書作者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深入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揭露權力心理學的重要面向。
全書由價值的渴求、瘋狂、語言、無能、權力與愛、存在的力量、侵略、戰爭中的狂喜、毀滅與創生的暴力,談到文明需要反叛者、邁向人類新倫理,條分縷析地探索暴力的來源與本質。
作者简介 · · · · · ·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譯者簡介
朱侃如
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天普大學新聞碩士(主要研究媒體所有權及新聞倫理問題),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的力量》、《坎伯生活美學》、《千面英雄》、《女性主義》、《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目录 · · · · · · 第Ⅰ部 第一章 瘋狂與無能 第二章 無知世紀末 第三章 語言:一切的根本 第Ⅱ部 第四章 黑人與無能:莫西荻的一生 第五章 權力的意義 第六章 存在的力量 第七章 侵略 第八章 狂喜與暴力 第九章 解剖暴力 第Ⅲ部 第十章 無知與謀殺 第十一章 反叛者的人道精神 第十二章 邁向新社群 收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艺术是暴力的替代品。驱使人们做出暴力行为的冲动——对意义的渴望、对狂喜的需要,以及冒险的冲动——也会驱使着艺术家进行创作。 (查看原文) 野韭菜和水獭 4赞 2016-06-04 10:43:47 —— 引自第211页 反叛的本质在于以新的方式看待自然与生命。艺术包括两个部分:发现这种新的看待自然与生命的方式,以及表现这种方式……他不像思想家那样,把形式(form)强加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之上;他存在于这个形式之内。 (查看原文) 野韭菜和水獭 4赞 2016-06-04 10:43:47 —— 引自第211页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權力與無知"的人也喜欢 · · · · · ·
哭喊神話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1 有用林西拿 2023-04-04 18:03:24 中国台湾 深邃的天才。
1 有用speculatortw 2016-10-24 21:15:05 透過權力的五個層次 將暴力隱含於權力表現的最底層 當人們權力得不到舒張的最極限時 就會以暴力形式試圖來表達 因此社會當不可能藉由單純的排除暴力而達到降低暴力的可能 而是必須以積極態度 與善惡共處 才能透過建設性暴力達告改善社會的目的 雖然有些烏托邦式的美好 但也是一條比較和緩開放的和平路徑
我要写书评 權力與無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面包包左拾遗 2023-10-21 09:01: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 为什么男性家暴,为什么女性杀人:解读爱、权力、和暴力的关系 原载公众号小活字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发现,暴力是一个热词。
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暴力,这个话题似乎成为了当下生活中的常客,大家在各种平台上叹惋、怜悯,甚至痛骂。
但暴力依然存在,它并不因为我们的愤怒停息片刻。
喧嚣之下,我们不妨尝试借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观点,来探讨暴力的根源。
○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
1.权力:理解暴力的第一把钥匙
“权力”,本是一个中性的词。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它常常带有负面色彩。
○《权力的游戏》里由剑铸成的铁王座就展示着人们对于“权力”一词的刻板印象,它与杀伐、征服、欲望和暴力直接相关。
但实际上,“权力”是一种“导致改变或阻止改变的能力”或“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能力”,是人的日常生存需要。
而我们对于权力这种近乎偏见的认知,正反映了滥用权力的行为有多普遍。
在罗洛·梅眼中,暴力的背后不是膨胀的权力和欲望,而是失权而感到无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丧失了人际关系与个体存在的意义感”,于是就只能用暴力展开对外连接的尝试。
因此,权力,才是理解暴力的第一把钥匙。
梅认为,人的权力有五个层次,首先是基本的“存在的权力”(power to be)。
存在,并且被其他人感知、与世界有互动和关联,才使得人第一层的权力需求被满足——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是,即使每天生活在一起,即使当面沟通、看着对方的眼睛,人们依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身边人的真实存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能治百病的 “多喝热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存在”性的言语沟通范例。
说出这句话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拒绝沟通,同时具有用虚假沟通将双方缺乏真正沟通的责任推给对方的意图,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比直接拒绝沟通更难以被原谅,它以近乎挑衅的方式冒犯了对方的“存在的权力”,这才是广大男性一说话就被骂的根本原因。
接着,人需要“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和“被认可”(recognition)的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肯定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自我肯定的结果——如果在成年早期不能获得基本的重视和认可,就会产生对于肯定的强迫性需求。
在这种状况下,人需要用不断的外界肯定刺激来维持心理平衡,但依然无法在根源上自我肯定,如果没有被爱的经历,这种无能感将会持续一生。
当无法自我肯定和被认可时,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坚持”(self-assertion)的状态,并因此失去对正常事物比如输赢、利害的原本判断,而是将自我坚持带来的安全感放在第一位,进入不必要的偏执阶段。
如果这种自我坚持持续受阻,比如被漠视、羞辱,那么就会产生“攻击性”(aggression)。一般人们会认为,攻击的反面是和平、友好,但实际上它的反面是,“孤立”(isolation)。
攻击的本质,是一种强行与他人连接的行为——当意识到持续发出声音也无法获得回应,人们就要攻占他人的发声过程来建立连接,就像是在一个开会现场,你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认为对的观点,没有人听,于是你就决定走上主席台夺取话筒。
但这一般还表现在言语的攻击性上,以间接、微妙的方式获得话语权。日常交流中不断挑刺、为谁洗碗这种小事情能吵翻天的人,一般都是到了这个程度。
如果“攻击性”的对外释放依然宣告无效,“暴力”(violence)就会爆发(此处的暴力多指肢体冲突)——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暴力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而且令人发指了。
在长期失权的状况中,一旦人们发现,通过暴力可以改变自身的权力处境,那么这个人就会在未来遇到任何层面的权力受阻情况中跳过其他层级,直接将沟通模式升级为暴力。
更何况,肢体发泄本身就带来控制感,可以减轻无能带来的焦虑。因此,人们常常会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却总是忘记,第一次之前有着厚厚的情绪层垒,而且,这个漫长的层垒过程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完成并且固化——这个失去权力的过程,就是导致暴力的根本原因。
2.爱与权力:相辅相成还是非此即彼?
在调查中,罗洛·梅发现,暴力往往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而高发地是家中的卧室。在这个现实基础上,我们需要探讨的,就不仅是权力本身,而是爱与权力的关系。
爱与权力,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彼此的对立面:爱带来平等和幸福,权力导致统治与不公。但这种认知忽视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权力冲突——大到家庭财政分配,小到电视机的遥控权,无一不是权力斗争的阵地。
因此,爱,尤其是长期稳定的爱,必须和权力关系相辅相成。如果失去了正常的权力斗争过程,那么双方的关系就很容易某方主导,从而形成施受虐关系——这在婚姻关系中尤为重要。
很多家庭问题,都是由权力关系无法动态平衡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why woman kill(中译名为“致命女人”)这样的剧名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暂且不管剧情讲的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光这个名字就够很多女性解气了。
事实上,在婚姻关系中,女性往往容易过于感性,将爱理解为一种无条件付出、乃至交付权力的过程,生活中长期处于失权状态而不自知,但是又无法用正常方式满足权力需求,于是通过一些表层的控制比如嫉妒、多疑、掌握财政等方式来获得权力感,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进一步恶化双方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权力欲求已经超过了爱,就会产生攻击性乃至暴力。这个过程男女皆适用,但女性往往更容易美化爱情,更情绪化,同时也受家庭地位、社会舆论的影响,意识不到自己失权状态的严重性,主动进行自我合理化,因此才会有更为激烈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话说回来,如果深究下去,很多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权状态,但是他们会主动放弃权力,罗洛·梅将其形容为“无知”(innocence)。
与孩童天真的无知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虚假的无知。这样的人会将失权的状态美化为谦逊、隐忍、善良的美德,从而完成了对自身失权状况的逃避。
这种主动解除自己权力的行为将人从无能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却也放弃了与自身天然的攻击性和权力需求和解的机会,将一个人的软弱彻底暴露出来。
因此,它一方面可能纵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未来可能的暴力累积着合理性,这其实是最不可取,却也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对于权力的错误认知。
当然,《致命女人》还提醒我们,有时候,失权并不仅仅因为你足够软弱,也是因为对方足够愚蠢——女性的失权问题同样和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对于女性角色、地位的肤浅认知密切相关。
古希腊神话中,厄洛斯(Eros),也就是爱神,正是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特和战神阿瑞斯的孩子,也就是说,爱不纯粹是美好的,没有斗争的。
但罗洛·梅也提醒我们,这两位古老的神还有另一个孩子,名字叫阿莫尼亚(Harmonia),她与纷争女神掌管着相反的领域,也就是和谐、调解,这也说明了爱与权力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权力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人才是真实的,爱才是健康的。
3.理解暴力:跳出黑暗的轮回
面对暴力,无论它有多么让人愤怒,我们也该谈论理解。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在讲台上向学生讲黑暗,她说,“学会与黑暗和解,当你与黑暗和解的时候,黑暗已经不那么黑了。”
这句话在网络几乎引来众怒——黑暗就是黑暗,什么叫不那么黑,和解又是什么?
实际上,很多刑侦剧已经告诉我们,暴力的背后总有故事,包括长期的冷漠、隔绝、压迫、恐吓与欺辱,说到底,可恨之人身上也可能背着沉重的过去(此处不包括缺乏羞愧感和同理心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尽管这并不是能够被轻饶的原因。
而阿德勒曾经在探讨犯罪问题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他看来,犯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一个罪犯在合作中的失败程度和本质”。
因此,尽管舆论传播短、平、快的特点,总让有关暴力的讨论止步于结果和情绪,但其实知道暴力之前的故事,要比仅仅看到结果更为重要——理解一个人正常社会交流失败的过程、以及权力失衡的过程,才是尽可能阻止更多悲剧发生的正确方式。
而这种和解的反面,是被复仇和恐惧的情绪奴役,谩骂攻击,失去理智,对外扩大攻击范围或者对内进行自我毁灭,那么这只是掉进了另一次黑暗的轮回。
事实上,暴力并非让人愉快,人的本能是寻求爱的,暴力会给施暴者带来短暂的解决问题的快感、权力获得感、人际连接感和尊严感,但从根源看来,它背后依然是长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这些感受导致的痛苦和精神扭曲。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暴力的积极面在于,它依然是带着诉求的,它是积极人际需要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人试图建立自尊、保护自己的错误方式。
那么,作为社会、群体、家庭中的一员,在了解了有关暴力的知识以后,我们就有可能在暴力发生之前,识别和疏导产生暴力的隐患,也更好地帮助孩子远离暴力。
比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每个人充分地被肯定和认可;理解、保护个人权力的合理性、及时识别自己以及他人失权的状况,学习不良情绪的疏解方法;当然,还有面对暴力时要及时主动地寻求外界帮助,等等……
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但是只要理解了暴力的来源,我们就有在这个问题上努力的方向——一个人从知到行的过程影响了小环境,那么小环境可能汇聚成我们共存的大环境。
假如,所有即将施行的暴力有声音,也许,它就要滔滔不绝地将背后的无能感倾泻而出,而且会说很多你看得到,却选择性忽略掉的东西。
但可惜,暴力发生时往往是寂静,也许正是暴力者长期体验到的沟通的无效性乃至伤害,才给了暴力可乘之机。
因此,面对暴力,从理解源头做起,从拒绝情感淡漠做起、从真实地关注他人的存在做起,趁一切还来得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面包包左拾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尖叶木犀榄 2017-01-22 08:36:5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 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暴力的根源往往不被大众所知。是施暴者心狠?还是他人格扭曲?或者其他原因?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写的一本书——《权力与无知——寻找暴力的根源》
写作背景——1972年,本书开始出版 写作(写书)目的——讨论美国社会和个人的暴力问题,阐述了在焦虑时代人的困境与权力的关系。(总序10)
权力与无知为视角,寻找暴力的根源为主题。
暴力与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书中的原文: [我们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那些试图建立自尊、保护自我形象,以及想证明自己也很重要的人实施的。](左下角第6页) 主旨——想证明自己重要而使用暴力 点评——同意作者观点,原因是我发现有些人一旦被人发现不太好的事情——身体隐疾…或者家庭详细关系——如父母离异、家人有什么重病(残疾)就会恼羞成怒,甚者大打出手/使用暴力。
从本书的概念解释——人都有被人倾听、认可和理解的需要。但是上面说到的可能会对[被人理解]有一定的影响,至少施暴者(可以这样说吧)他们这样认为。那些因素已经影响他们了,他们必须起身维护。有极力否认的;也有对他人采取特殊行动的,像发生肢体冲突(大部分),精神威胁/恐吓;或私下通过某些交易来让对方“封口”…
[人人都有被人倾听、认可和理解的需要,人们才能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的存在与其他人一样重要。此外,这也给了他某种方向,让他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可以找到一点意义。](10) ——需要他人认可+理解自己 搭配——不完全同意![ 人们才能确信 ]的【才能】去掉没有问题,有的话就是作者观点/结论有错误。
首先,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他人认可与理解才能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像艺术家/诗人等人物,大多数是在这个领域待很久才出名的,好的几年,久的死后才能让人知道他们。不说我们国家,也不说现在的人,就说西方的画家吧。像梵高(也有叫凡高),下图为百度图片
是不是很熟悉,我记得初中历史书好像有。他的画美不美,好不好。为什么生时无人问津,死后画卖得那么贵(最贵三千多万)。如果是按照书中的视角,他应该早就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创作画画呢。
答案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自己爱好吧,通过 画画远离当时世俗的干扰,找到自己的世界。
现代人不也有这样的想法吗?一个圈子偶尔会有几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有着圈子里大部分人没有的东西,比如喜欢独处啊,摄影啊,写作等等。他人需要他人认可和理解吗?也许有,但是我认为他们既然已经与众不同了,还在意什么认可、理解吗,不一定需要。假如需要,他人可能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差距,与众不同就更不可能了。
这样好像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的观点/结论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只是认为多了[才能]符合常理,但不符合特殊情况。换言之,一部分不属于这个范围,不能断章取义。
读了这本书后,暴力神秘的面纱也缓缓落下。
我读过一本书加《非暴力沟通》,里面说暴力并不是他们怎么样(坏),而是(看)他们缺少什么东西,然后补上去就行了。
比如家庭,小孩缺少父母的关怀,可能会发脾气,暴躁。并不是他讨厌,不乖,而是父母没有跟他想要的。比如玩具啊、出去玩等等。我用《非暴力沟通》书中的解释——跟小孩亲切、温暖的距离,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孩答……这时就知道缺少了什么,然后带他出去玩,买喜欢的玩具。完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需要自己去细心体会、学习、运用,我刚才只不过说说理论部分,实操我还没有试过。想要理解的,可以看看那本书。
之前误区
施暴者人格扭曲/分裂——[其实他们少了我们有的某些东西,比如个人意义感]
施暴者是活该的——不,我认为他们值得同情,但是他们的施暴行为是我厌恶的
施暴者很少——可能我们都是潜在施暴者,到达一个极点也会爆发
权力与我们很远——看过书后,我认为很近,近在咫尺!
施暴者很强大——①可能是无能引发了②恰恰相反,施暴者大部分缺少某些东西(个人意义感)
那个误区是之前一直存在的,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或者是没有读类似的书 ,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这些内容。
什么时候暴力的认知能到达读完之后(现在)的高度?
假如别人问我,我会不会像误区那样来解释暴力?
会不会误导别人?特别是小孩子
能不能在别人讨论一个施暴者者如何如何坏的时候,通过施暴者甚至书中的视角来看问题的本质、发生原因?
得到他人没有看到的层次?
而不是用传统的视角而看?(比如舆论八卦)
我没有作者那么会思考对暴力、权力的问题,总结出如此好的结论。甚至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问题也常见,为什么我没有发现呢?
我想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似乎没有时间观察现在有趣的活动。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感,这些跟幸福感好像不搭边。 应该有人会发现一些生活上的常事是一些很有趣的事,可能会明白那些感觉——常事的背后有着许多东西的结合才能完成一件常事,过去把一些事情放在一个很浅的层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更新信息,那些传统错误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
书中的暴力就是很好的回答,不仅如此,其他也是一样。还有非常多的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需要更新信息,那些传统错误的信息,以免误导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