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打結
性別打結 性別打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 艾伦·G.约翰逊 / 艾伦·约翰逊
出版社: 群學出版社
副标题: 拆除父權違建
原作名: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译者: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 / 吴嘉苓
出版年: 2008-3
页数: 488
定价: NT 45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8405448
豆瓣评分
9.2
1418人评价
5星71.2%
4星22.1%
3星5.3%
2星0.5%
1星0.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繼《見樹又見林》之後,亞倫.強森再創佳作。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投诉 性別打結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艾伦·G.约翰逊 艾伦·G.约翰逊 作者 艾伦·约翰逊 艾伦·约翰逊 作者 吴嘉苓 吴嘉苓 译者 吳嘉苓 吳嘉苓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亞倫.強森 (Allan Johnson)
1972年獲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身兼社會學家、教育家、作家、演講者及組織顧問等多重身分,主要關注議題為特權、壓迫及社會不公平。代表著作包括暢銷台灣社會學界多年的《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 2000)及Privilege, Power, and Difference (2nd ed., 2005)等。
目录 · · · · · ·
目錄
譯序:父權的房子,用女性主義的工具拆解 序言 誌謝 首部曲 問世間,父權為何物? 第一章 我們在哪兒? 第二章 為什麼是父權體制? 第三章 意識形態、思迷與魔術:陰柔特質、陽剛特質與「性別角色」 第四章 父權這個體制:是它,不是他、他們或我們 第五章 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 二部曲 迷於幻,是為障 第六章 關於父權的思考:戰爭、性、及工作 第七章 什麼父權體制 第八章 那一定是女人 三部曲 拆除父權違建 第九章 內疚、罪惡、責任 第十章 拆解性別千千結 附錄(一)拆解性別糾結的有用資源 附錄(二)國內性別相關網站 註釋 索引 補充資源:性別社會學書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除了少数的例外,男人大多不会为父权体制负责任。有些男人以为负责任就是对女人体贴,对她们在性别议题上的挫败和忿怒,加以容忍或提供情绪支持。然而,对女人体贴并不会挑战或削弱男性特权,也不会让男人把性别议题视为男人的事,特别是面对其他男人时。 (查看原文) Célès 16赞 2021-03-24 18:18:34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內疚、罪惡、責任 当女人对于必须自己承受厘清父权体制运作的重担,并采取行动去改变它表示忿怒时,这些敏感又支持女性的男人通常就会反应说:他们被不公平地批评甚至被攻击,他们的与众不同看似大方的付出未受到感激、他们照理应有的免责也遭不当的剥夺了。 (查看原文) Célès 16赞 2021-03-24 18:18:34
樊东雪 2020-04-05 21:22:17 不婚不育脱离恋爱,这就是女性自由的康庄大道,对男性,及认为男性会理解女性的受压迫的处境的幻想,全是放慢你的前进的道路,这就是破解之道🤒。
13 有用矮马来了 2020-03-25 01:17:51 感觉这本1997年出版的书的内容到现在也非常有解释力,关于作为个体的男性如何参与父权制的内容也可以部分回应到最近N号房事件里的讨论,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难过呢……作者真的像个耐心的老父亲一样把性别问题给你一点点掰开来讲,在认识父权制和开始学习结构性思考这一点上,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可惜了这么好的一本书没有简中出版。
282 有用撩不起的盖思比 2017-01-11 16:44:11 看过性别麻烦后,这本简直就是中小学读物,入门入门读物。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承认和意识到父权的存在,就好像打开了一扇单向门,跨过去后就再也没办法回到以前的无知(快乐)。(大意如此
10 有用奥博洛莫夫 2021-02-14 10:43:34 当下中国社会的性别现状,很多都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父权制才是问题的核心,不要被带偏了。希望广大男性可以不选择走阻力最小的路,放弃因为生物性别就自动享有的特权,不要只专注男女微小差异,而是男女之间作为人的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是父权下的产物,为啥不男女联合起来共同开创新的可能性。
10 有用哑与名 2020-12-15 15:18:39 补标。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教材,或者干脆点,直接进中学必修课程。
更多短评 551 条
我要写书评 性別打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033 2018-06-27 12:31:36 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成书于1997年,由美国白人男性异性恋社会学家Allan Johnson撰写,2008年3月由台湾性别学者成令方等人翻译并由群学出版社出版繁体中文版。由于作者的性别与性向身份,本书从不同于一般性别学者的角度详细讲述了父权制及其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提出了初级解决方案。
序言。
“压迫不是人类生命中无可避免的特征;我们每个人所做的选择的重要性远超过我们所知道的;我们必须找到方法,让男性和女性都成为解决之道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
首部曲:问世间,父权为何物?
我们在哪儿?一个社会是父权的就是他有某种程度的男性支配(male-dominated)、认同男性(male-identified)和男性中心(male-centered)。这样的社会造成对女性的压迫。男性支配(P23-24)意味着具有权威的位置一般由男性占据,它制造了男女之间的权力差异,使男人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财富,他们形塑那个反映并服务他们集体利益的文化。这个文化提倡男性比女性优越的观点,而男性对权威的垄断更加强了每个男人对每个女人的优势关系。认同男性(P24-28)是只要我们认为好的、欲求的、完美的或正常的斗鱼我们怎么看待男人和阳刚气概有关。人们把男人和他们的生活当成评比的标准,作为界定什么是正常的准则。男性中心(P28-33)意指注意的焦点是放在男人身上和他们的作为上。男人的经验是父权文化拿来当成人类经验和受苦受难的生活主题的代表,父权的教养让男人以成就来肯定自己、习惯自我膨胀的形象。父权的核心是压迫女人(P33-36),采取的形式有:排除女人在重要机构之外;女人及其工作被贬低甚至隐形;经济、政治和制度化的性别歧视;弥漫各处的暴力,极尽能事打压女性主义等。作者把父权制比喻成一棵树,并将不同方面比喻为树根,树干,树枝与树叶,并图示如下(P38):
“女性”与“男性”在我们的体验中不仅是文字,还将它们视为某种固定、客观的现实;这样的字眼与文化相关,与创造现实至为相关,也跟客观地为现实命名同样相关(P41)。父权根源于我们的个人选择及种种内在与外在的原因纠缠成一个性别的结,就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P42)。很多人选择忽视父权制的存在,将种族与阶级特权当成女性未受压迫的表现,又将男性受到的压迫作为忽略父权制的理由。但是把女性视为处在受父权压迫的位置,并不表示每个女人手收到同样程度的痛苦;男人不是因为身为男人而被压迫,而是因为参与父权体制才受苦。这也是我们要改变父权体制的原因(P42-49)。
为什么是父权体制?父权体制充满了矛盾,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矛盾(P52)。诉诸本质主义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证据;本质主义无法解释我们在女人之间和男人之间所发现的巨大的差异性(P53-54)。父权体制以控制为基础甚于一切,它是整个社会组成的核心原则;控制被看重、被欲求到了某种程度,接着将人类的能力发挥到机制,社会生活于是产生出一种压迫的形式。他也甚至形塑了男人的内在生活,控制者视自己为主体,将其他人视为动作发生的客体。父权制是以男性控制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认为男人控制女人原本就是父权式男子气概的精髓所在。父权制的驱动是在男人之间的恐惧,控制是他们恐惧的源头,也是他们唯一可以解决自己恐惧的方法;但是他们愈是以掌握控制权微生活的重心,愈无法逃脱不能掌握控制权的恐惧(P55-62)。在父权制中,男人也被规训成透过父权的男性凝视来评断自己,利用女人来证明他们有能力,特别是在性方面控制女人(P62-66)。父权制种女人的身份是:被异性恋男人利用作为成功的标记,这使他们相互竞争又彼此结盟(P67-68);本质主义的两性气质的强化也给了男性一个壁垒分明的假象(P68),支持男人是独立自主的这一福全的关键性假象(P68-70);作为遏抑男人被其他男人控制时的补偿(P70-71)。在文化上活跃了数千年的厌女文化是父权体制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到用与女性有关的辱骂字眼来羞辱男人,大到针对女性的暴力,都是厌女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合理化了男性对女性的侵犯,并且让女性自我厌恶(P72-78)。在工业资本主义下,性别体系不再是父家长制(Patriarchal)而是变成了男性统治(adrocratic);科学技术政治以及其他控制形式的快速崛起合理化了男性支配,资本主义控制市场、生产、劳工与环境,工业资本主义本身就是父权制的(P79-82)。父权并不是一直存在于所有社会之中的,作者认为它产生的背景是:剩余生产和不平等的可能性;控制的发展被当做人类的潜能和文化里厢;置于生殖之上的经济价值和控制它的能力;以及种族间为了争夺土地、水源和其他资源而竞争的潜力。它根植于“恐惧-控制-支配”的循环(P82-91)。我们要否定赋权的未来,除了因为要终结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因为她是大多数人类不幸与不公义的根源(P91-93)。
意识形态,迷思与魔术:阴柔特质、阳刚特质与“性别角色”。对于性别歧视的“不了解”就是伴随性别支配而来的特权的一部分,这是护卫男性特权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却将唤醒意识和理解现实交给女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压迫。“看见并理解问题之所在”远比特群本身更为复杂。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经验到性别化的现实,但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无法意会(P96-98)。性别(gender)是一种文法的建构,与性(sex)无关;对于性和性别差异过度的执迷,并不是真的与生育有直接关联,反而是为父权社会的利益服务,是为了要巩固男性支配与男性中心这整套理念而设定的主轴。这一文化魔术将原本属于人类的基本特性加以性别化,将一般成人的特性假设成是男人的特色,将男人提升为高女人一等(P99-107)。阳刚特质与阴柔特质是一组区分男女以及男女各该如何的文化观念,透过人格特质来刻画男和女成为“对立的两性”;父权文化遮蔽了女性在生产中的主体性,把她完全化约成跟男人的连结,把女性当成被动的。支持父权体制、形塑男女的双重标准如下:阳刚气概与男性和具有文化价值的事物相连,阴柔特质和女性则是被贬抑的事物连结(P107-114)。我们的性别认同,是以一种普遍性的意识形态的形象出现,而这意识形态是在帮助维系性别特权与父权秩序,性别观念对于人们怎样被筛选进入各个社会位置影响重大(P114-118)。阴柔与阳刚这组特质是社会控制延续赋权体重的重要工具,它们用于对人们的性别认同、性向与性别表达加以抨击来实现控制(P118-124)。赋权意识形态指派给各个性别一种固着于身体的不便特指,据此将两性永远区分开来,近乎宇宙的两极,借此维持平衡与秩序(P124-126)。我们必须将父权体制理解为我们都参与其中的体系,而不是一群个人的集合体,才能找到出路(P126-127)。
父权这个体制:是它,不是他、他们或我们。我们要了解到我们常常陷在“始于个人,终于个人”的个人主义的社会生活思考模式,将父权制的压迫归结于某个男人或者男人这个群体。我们不能将父权体制化约为参与其中的个人;父权体制也是一种社会,有一些特定的社会观念和关系组织而成(P130-135)。
因为体系设定的规则和目标是外在于我们,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它给我们设定了阻力最小的路,就是放弃追究它的问题适应体系。父权体制作为一个体系,界定了男性与女性的文化观念,架构出了社会生活的关系网络,以及资源与酬赏不平等分配所暗藏的压迫(P135-144)。父权体制的核心是一套符号与观念组合而成的文化,关乎社会生活是如何、该如何,也关乎人们应该要如何,以及如何感受;它的核心价值是控制与支配(P144-149)。我们需要探讨人们跟父权体制的关联以及这项关联因为种族、性别、族群、年龄和阶级等社会特性而会有何差别,我们要了解社会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持续重构,是有我们这样的人,选择如何去参与在其中所形塑。我们是否选择一起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P149-155)。作者随后以奴隶制的种族压迫为例讲解了性别暴力(P155-164)。社会问题会产生乃是由于体系和人们持续相互作用所知,这是一个形塑社会生活的螺旋过程,这不是由我们个人或体系本身单独造成的,而是两者共同造成的,若想要改变它,就不能不同时注意两者(P163)。
女性主义者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历经两个世纪以后已经发展成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而这个体系不仅是分析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仅可以用来理解社会现实,也可以用来改善这个现实。它常常被那些了解它最少的人所攻击。女性主义也同时是了解我们身在何处以及今后因应的对策的依靠(P166-170)。在某种程度下,所有不同形式的女性主义都把性别视为是有问题的(problematic),作者随后列举并驳斥了针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者的污名(P172-185)。作者依据以下三点来区分不同女性主义派别(P186-187):
并且同时介绍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及激进女性主义的基本定义及问题和影响(P188-212)。
二部曲:迷与幻,是为障
关于父权的思考。父权意识形态的基石是:它让人们认为它有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它是社会苛求的,植基于一种普通的传统与历史感,特别是关于家庭、战争、经济、再生产及性的种种观念(P216-217)。接下来作者驳斥了一些学者将父权制当做必备之物的论述(P217-223)、男性暴力的浪漫化表现——战争的论述(P223-228)、男权文化建构的性别化的历史身份(P229-237)。“性”作为一套文化观念,也是被父权制定义的。关于性别的想法是父权体制的核心,而异性恋与性别是互相定义的,“真正的”女人与男人都是异性恋者。侵略被异性恋化,权力也被异性恋化了,父权异性恋扮演了凯瑟琳-麦金农所说的“性别不平等的核心”(linchpin of gender inequality)。父权制将性与控制、宰制与暴力连结起来,将他变成女人有而男人要去取得的东西,从而生发出暴力(P237-245)。
什么父权体制?让女人隐形,并让女人的所作所为不被看见,以此贬抑女人,正是维持男性特权的一大方式。男性也会在社会生活中隐形,父权体制将男人以及阳刚特质视为一般人的参考坐标,男性作为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背景;性别常常作为女性议题来讨论,因为男人是主要获利者。因而父权体制也隐而不见(P248-255)。否认父权体制的存在避免了挑战整个社会体系的危险:作为一种可靠的防御机制,否认可以服务各种形式的压迫;保持静默假装什么也没发生仿佛才不会让事情更糟。还有一种“搞不懂”父权体制是什么的反应,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来否认福元提至、男性在其中的摄入,以及男性作为解决问题的潜力(P255-261)。将父权视为常态、提倡自由选择的共识,是一种奠基于压迫社会的选择路径(P262-268)。性别主义基本上就是针对女人,在每一点攻击女人的所作所为,在传达与持续性别特权与压迫方面具有深远的效果(P268-275)。在随后的男人作为受害者(P276-285)这部分,作者驳斥了一些男权主义者将女性包装为特权阶级的站不住脚的理论。
那一定是女人。对于她能做而他不能做的,父权体制提供了三条阻力最小的路:贬低她所做的,想办法控制她做的,或者感到自己无能。男人感到被排除在外时,是因为他们参与在赋权结构中,使得他们与自己的生命感脱节。他们被教育专注于有控制感的事物(P288-294)。作者驳斥了将父权作为一种对抗全能母性力量的自我防卫形式论点(P295-299)。在教育中,男孩必须做某些事特别努力变成男人;而女孩的身体成熟而成成年女性即可。要求男孩否定他们的母亲,以及延伸到,也要他们否定所有女人,然后一次来成就一个稳定的男性自我,这样的事情唯有在一个父权的脉络中才显得合理。这也就要求男孩放弃他们人性的一部分(P299-307)。在接下来作者引用的一个国王、皇后以及野人的故事的隐喻中,父亲变得隐而不见,母亲变成恶者(P307-311)。野人象征一种对于赋权体制着迷于控制的挑战,而男人/男孩如果不排斥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就会受到攻击,赋权体制最先带给男人的就是否认(P312-316)。作为父亲的男性觉得自己被贬抑、矮化,究其原因是父权体制与工业资本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P316-321)。父权体制的吊诡:以控制、权利、优势这些原则来组织生活,常常使你觉得更糟而不是更好,但是这是因为父权体制将人作为不完整的人,将人物化。男人对于控制的沉迷也把自己当成了控制的对象,男子气概的要求让男人感到威胁,因为性别是男性特权的基础,对男人来说悠关利害关系(P321-329)。
三部曲:拆除父权违建
内疚、罪恶、责任。赋权阻力最小的路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到自然平常,乃至习而不察。这些路径鼓励男人继续维持压迫体系,靠着牺牲女人来成就男人;同时也鼓励女人继续接受压迫事实,甚至到某种程度抗拒改变。我们应当对父权采取行动,要主动回应;作为福全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来改变父权体制(P334-336)。大部分的男人对性暴力的问题袖手旁观,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问题。收到压迫的女人通常会主动承担责任,作为优势团体的男人往往只会宣称(P336-340)。在父权体制中受到压迫的女人尤其愤怒的权利(P340-342),男人也很难对他们的性别特权感到罪孽深重到做出改变(P342-347)。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如何和父权关联,我们一出生就继承了父权制。作为性别特权的受益者,男人应该接受和承认它才能对它负起责任(P347-351)。男人应该加入寻找父权的出路,因为男人共同控制了许多社会资源,也因为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是如此紧密结合。男人在讨论父权制时有潜力贡献许多经验和不同的分析角度(P351-352)。男性发起的男性运动芳芳讲社会问题个人化,没有触及到父权制的核心。性别压迫逼使许多女性为了生存而成长,乞儿做了些对大家有好处的事。对男人而言,有为者亦若是(P353-362)。
拆解性别千千结。我们要拆开的,是父权体制这颗盘根错节的大树,是厌恶女性和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作者先举例驳斥了两个超强迷思:“事情总是这样,以后也会这样”(P364-368)和“没有用啦”和甘地的吊诡之论(P368-374)。我们要时刻警惕,以自我批判和阅读为开端(P374-380)。随后他提出了从我做起的行动方法(P380-388):
-发出声音,让人看见。
-由小事开始不再走阻力最小的路,以及不再支持人们顺着它走的选择,从我们自己开始。
-胆敢使别人不舒服,从我们自己开始。
-公开选择和追随另类路径。
-积极去改变体系中父权价值和男性特权的组织方式。
-因为迫害男女同性恋是父权体制的轴心,所以应该支持男女爱其所爱。
-由于父权根源于宰制与控制的原则,因此要注意同源的种族主义和其他形式的压迫。
-与他人共同努力。
-不要封闭自己。
并提出两点注意:从小做起以及不要让别人为我们设定标准(P388-390)。推动改变,可以让男人找回他们活着和真实的感受以及与他们自己和世界的连结;当他们投身改变,就不再是问题的一部分(P390-393)。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我们与平权”,请扫码关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03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99 没用 2 99 2 2回应收起 Lesley 2022-08-07 16:13:22 性别打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重要也最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作者是男人。虽然他对父权制的剖析非常精彩,但是为男人开脱和辩解占了太多的篇幅,让这本书的含水量达到70%(就像我的读书分享一样)。
前五章的表述还是可圈可点的,厘清了父权制的特点。作者对父权制的定义是男性支配、认同男性、男性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男性特权。由此发展出来的父权体制就像一个密网,把所有人都笼罩在里面。在这个网里,越挣扎的人就越痛苦,随波逐流的人反而好过一些。于是,选择走轻松的路的人继续维护父权制,安守自己由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地位,并冷眼旁观挣扎者。
父权制以恐惧为推动力,每一个男人都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和财产,所以他们拼命竞争,并以控制他人的方式获取安全感。控制是这个社会的生存策略,无论是将自身看作他者的自控力,还是追求效率和产出的工作控制力,都是男人的活命把戏。而女人被迫接受了这套生活准则。当男人和女人走入亲密关系,男人的想法是我要如何控制这个女人并且控制这段感情的走向,这就是父权制下的异性恋永远无法发展平等恋爱的原因。
女人在社会中是隐形的,无论是电影里的主角,还是各行各业的领头羊,我们鲜少看见女人的身影。她们的公开露面仅限于社会新闻中的受害者。某个地区的某个年龄的女性,某时某地穿着什么样的衣服遇害。于是人们热烈讨论这个女人做错了什么,其余女人要怎样保护自己,却没有人改写新闻标题。如果不是某个女人被害,而是某个男人加害,我们的心情会变成怎样?如果不是每年有十万个妇女被强奸,而是每年男人都强奸十万个妇女,我们的关注点又会变成什么?
大众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有意地规避社会的痛点。我们看不到媒体对于激进主义女权的严肃讨论,只能看到自由主义女权的只言片语,比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些两性差异的探讨只会进一步加深大众对于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巩固父权制。而激进主义女权因为对父权制发起挑战,就永恒地被忽视或丑化。
那么女人何时才能被看见呢?答案是在家里。当男人在工作中作为下位者受了一肚气的时候,他们回家后需要妻子让他们感觉良好。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耐心倾听,这些后天习来的特质让女人成为了情绪垃圾桶、受气包和维稳利器。为什么家庭暴力总被解读为私事,因为家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替代品,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需品。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前五章认真看,后面的部分翻一翻,还是有收获的。
投诉 有用 28 没用 0 28 1回应收起 莫谷声 2020-03-16 13:23:14 解开性别千千结 这本书是我大学时代读的第8本关于女性的书籍,也是最精彩,最完备,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女性专著。即使只有繁体字版,大陆还没有出版对应的简体版,阅读的过程比较辛苦,但是经过半个月的学习,不得不说能读到这本书是我人生中的幸运。
作者是一个美国白人男性,即使有身份上的优势,他也用一种带有浓厚的关怀的目光和责任感来解释父权社会的运行逻辑——以“控制——恐惧循环机制”来作为社会体系的驱动力,价值中心——“男性中心,男性认同,以及男性支配”,和父权社会与每一个人命运和选择的牵连,以及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又怎样在不知不觉的行动中维护了父权体制的运行。最后突显女性主义不止是终结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最终实现男女地位的平等,女性主义最大的理想是摆脱数千年来人与人的关系以“控制,等级,压迫,支配”为核心的相处模式,让人从“脱离社会关系,掌有控制权”的追求中解脱,进入到以与他人“建立关系,分享合作”的愿望中。
书中作者罗列出父权社会对女性主义运动攻击的模式,例如妖魔化女性主义者、给女性主义贴上性别战争的标签、社会普遍存在的厌女情绪等,从而帮助读者摆脱迷思,坦然地拥抱女性主义,不论性别。作者倡导男性女性都应该承认父权社会的存在并勇敢地承担改变父权社会下压迫机制,因为在违背人类需求和愿望的压迫机制下面,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同时指出身处在父权体系中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受到过多的责怪,因为属于人的负罪感并不能成为影响和改变冷冰冰的体制的力量源泉。正如鱼不能意识到水的存在那样,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不能自然而全面地察觉社会的面目,这需要我们时时和现实生活拉来一段距离,从而能反思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习惯和选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最终动摇父权社会下一直习以为常拥有公认正当性的不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要因为人微言轻就陷入无为的消极中,从承认父权压迫的存在,听到有人讲调戏女性的笑话的时候表示出不好笑和讨厌的态度,对性骚扰表示反感,在做选择的时候不选择带有侵犯女性意味的最简单的路,不再认为女性就应该从事繁琐枯燥的工作,不再认为家务只是属于女性的工作等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事和观念做起,表现出另一种可能,就能对这个性别压迫体系下的正当性的形成冲击。
身为男性,不应该把女性主义运动看成是无关自己的事,甚至把她们看成是危害自己利益,既有生活的异端从而对女性主义者进行攻击。身处在社会,没有人是孤立的,而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信任,合作,尊重和健康的依恋,才是构成我们人生真正幸福的基础和源泉。同时也能让我们共同面对危机时变得更加高效,更有力量,甚至化解人祸,终结战争,最终走出近几千年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父权社会。历史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人类在地球已经生活了几十万年,而男性压迫女性,贬低女性,和统治机制只是出现在几十万年中的近几千而已。让我们共同努力,正如书中结尾所倡导的:
“
当男人投身参与改变,他们不再是问题的一部分,他们解放了自己,不再因身为男人而有罪恶感。男人用各种方式表现他们的罪恶感而不自知,特别像是长期的愤怒。假如男人可以去除掉这份罪恶感,他们可以过得更好。 真实而充满活力的生活可以让男人撞脱停滞的成长,因为父权鼓动成年男人停留在青少年阶段。这也可以让男人有机会审视对女人不健康的依赖,转向没有压迫文化包袱的健康的相互依赖。它也让男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母视的疏离以及如何与女儿的链接。从父权的男性身份成长脱离,不仅意味着接受自己不再一直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也意味著不再觉得需要随时掌控一切,对什么事情都有答案,或者将人生视为无止境的竞争,特别是与其他男人竞争。 或许在最简单的意义下,当男女共同努力去终结任何形式的压迫,他们就是勇于承担责任去做正确的事,这可以让他们更有力量扩大到人生舞台的各个角落。一旦我们勇于行事,这顶光环就会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相同的勇气去行动。当我们进入父权的传承对这些传统负起责任,我们就会看出过去恐惧多麽容易让我们裹足不前,不敢去改要自己和我们所参与的体制。当我们开始从事终结压迫的工作,我们就开始累积经验的库存。从中学会将来如何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鼓起勇气行动。当我们内在与外在的生活都较少受到恐惧和妥协的束缚时,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将会比过去有更深层的理解。 人须选择如何参与世界的能力,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传交给他人一些不同于我们接收到的东西。我们努力解开的每一个父权体制的性别之结,都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参与了一个历时千年却不断创新的反抗压迫的过程。我们成为有悠久传统胆敢改变世界的人其中的一份子,他们看清事情事物的面貌,想像更美好的未来,然后在他们自己、别人身上、和这个世界种下改变的种子。
”
也许这能带领人类走出后现代的虚无,走向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2 4回应收起 伊夏 2024-12-05 11:25:04中信出版社2024版 我非常着急 我迫切想知道如今“我们能做什么”?于是听作者的话,从第三部分第11节开始“倒序”阅读。
其实“解结”没有唯一答案或捷径,也不过是日日去做,去警惕各类“最小阻力路径”。“要意识到,父权制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它推动着人类把支配与控制当目的本身。”
411页,赫然回答了当前社会暴力缘何过多;
364页,“男人越是围绕着控制来组织他们的生活,就越是脱离与所有人的联系,包括他们自己”;
221页,“父权制让男人彼此对立,但它也依赖于男性相对于女性的团结。将女人当作负面情感的替罪羊维护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同时也将男性的个人风险最小化了”;
141页,“当人们用巫婆这个词来侮辱女性的时候,他们很少意识到,巫婆最初指的是备受尊重,充满智慧的女医者和助产士,几个世纪以来,她们是卫生保健的主要提供者”;
73页,“在父权文化中生活,就是学习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哪些期待”
……
艾伦不断提醒我们,我们总在参与某种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情,所以不要感到侥幸,也不要害怕被孤立。当女性在承受玻璃天花板时,男性正在搭乘玻璃扶梯。
如果husband还有“节约使用”的含义,那凭什么“妻子”要成为宾语。
让我们对“父权制之树”倒拔垂杨柳,让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些,替代性路径。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梦貘 2023-11-30 00:10:28 “不再走阻力最小的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其一、为何读《性别打结》?
为什么要读这本由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男性写的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一方面是试图探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功利思想;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书中所写的“灵魂大幅复杂全面的转弯(an edificial turn of soul),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作者是以何等契机知悉确认这种性别不平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呢?
其二,《性别打结》写了什么?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一,父权制是什么;二,父权制以何种方式压迫女性;三,如何拆除父权违建。
(一)父权制是什么?
父权制的三个关键词:“男性支配”“认同男性”“男性中心”。
男性支配制造了男女之间的权力差异,在这种体制下,“男人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财富。他们形塑那个反应并服务他们集体利益的文化”,“男性支配也就是提倡男人比女人优越的观点”。
父权社会的核心是“认同男性”,逻辑推理强、有决断力等男性认同特质在父权社会中与工作价值连接密切,而同情、脆弱、愿意协商和妥协等品质被贬低且文化上被认为与女性特质(阴柔气质)相连接。
“男性中心”意指“注意的焦点是放在男人身上以及他们的作为上”,父权制社会将男人经验视作为人类经验。
父权制社会是“根植在控制、竞争、支配和阶层足值的核心原则中的一棵树”,“它的枝干是社会生活主要的制度形式”。
(二)父权制以何种方式压迫女性。
父权制对于女性的压迫——“她们被排除在平等权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之外、针对女人而来的普遍厌女文化和暴力,否定她们身为人类所具备的独立、自主、性、心灵和尊严的完整性”。
父权制社会压迫女人采取了包括将女人排除在重要机构之外、让少数女人拥有权力等多种方式。父权制鼓励男人默默接受性别优势并持续压迫女性。
“我们对身体的想象绝对是一种文化创作。”父权文化的符号和观念影响了社会生活的结构,“结构”亦即“性别特权和压迫,透过社会关系亦即酬赏、机会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组织而成的方式”。
女性主义派别分为自主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三)如何拆除父权违建。
作者在避免导致男性反感的情况下提及如何拆除父权违建颇有隔靴搔痒、投鼠忌器之感,全文作者都试图避免引起男性读者的反感,比如指明责任在于父权制这颗大树而非男人这些叶子。作者试图说明男性加入性别平权运动的重要性(对男性本身及社会本身)。
其三,读后小记。
女性主义是我恒久的阅读主题,藉由此书,我也回溯了自己的启蒙之旅。何时意识到性别不等;何时找到理论支援;何时探究一条出路。
问题一,我以为这是睁开眼就能看到的事实,倘若个人生活真的如此幸福到没有被父权制压迫(极小概率事件,哦,我实际意思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只需睁开眼看看周围、看看社会大多数就好。叠满buff之地,哪怕是个「瞎子」也看得出所谓的女性嘉赏是多么道貌岸然的枷锁。
问题二,不得不说上野千鹤子,《厌女》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最初形塑了我至今仍旧琐碎凌乱嘈杂的理论基础。
问题三,社会的系统性问题不能压迫到个体追求答案,我自是找不到一条出路。想起与友人对话,无论是选择逃离婚姻制度这套游戏规则(短期拒绝接受这套游戏规则的“嘲讽”,长期亦会受到这套游戏规则的“辱骂”),还是选择接受进入婚姻制度,都无法逃离父权体制的『惩罚』。
倘若没有出路,抗争还有意义嘛?看完《芭比》,我问妈妈,“你觉得怎么样?”妈妈回答,“不可能实现的。”“那不可能实现,就沉默接受这种不等吗?对比而言,我们这一代呢?”“你们这一代比我们这一代好很多了。”一代比一代好一点,我们传递给下一代的接力棒有多一点的选择,这样就很好。而这,是靠无数女性用自己可能不被认可的、艰难的选择创造的,她们由自己出发选择的道路,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荐《她们的传奇》、《女性如何书写历史》、《事业还是家庭?》)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梦貘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 10 1回应收起 本心 2020-08-26 08:33:21 拆除父权违建 在父权社会下,阻力最小的路,作为男性,就是去维护它或者沉默;作为女性,就像波伏娃说的那样,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要想解开性别压迫之结,本书认为就要承认父权的存在,需要男性与女性负起责任,寻找替代之路以消解阻力最小之路,并且在描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时,说其认为性别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的最大误解,以管窥豹,显现了作者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和错误解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这样写道:“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妇女何时能顶半边天,只有真正掌握了财富、权力的女性,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是利益至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导致财富不断分化,对人也越来越异化,女性也慢慢被符号化,被刻板化。给女性贩卖容貌焦虑,给男性贩卖收入焦虑,给老人贩卖健康焦虑,给孩子贩卖学习焦虑,然后资本家美滋滋地躺在民众的焦虑上吸血,还让民众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是可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女性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改变与平权才有可能。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1回应收起 不亦乐虎 2022-03-30 22:55:57 短评写不下了 真的是应该人手一本的必读入门好书,并不拽学术架子,作者的语言简明易懂、行文逻辑清晰。
明明是97年出版的书,里面提到的无数现象还存在于2022年的世界(尤其是某地),看的过程中无数次因为书里对我每天都见到的父权下男性特权(以及大多数男人对其安之若素、绝不承认、颠倒黑白等)的表现举例一边气到冷笑一边黄豆流汗😅,或者想起亲身经历而火从心头起。
作者作为男性,从开始一直强调父权体制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男性的错,到后来反复倡导男性的行动,提出许多实用的改变建议,也真的是对广大男性循循善诱了。
本书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性分析很有启发性。事实上,我所观察到身边女孩们女权意识的觉醒绝大多数都是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层面上,既因为这是最关乎女性个体经验和利益的,也因如作者所言,这个层面的思考还没有直面和承认整个父权体制的存在,因而更“安全”,带给人的不安也最少,因为去看见曾经漠视的一切就是去动摇业已形成的认知系统,并且也会因此和认知未改变的其余人产生差别,并恐惧这差别带来的后果。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比起承受,扭头不看的漠视会是更舒服的选择。
看到有人批评说作者倡议要建设新的现实,咬定现在的现实是错的,但又承认并不知道这新现实会成就为什么样子。但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想要一个先知救世主提出解决方案是再常见不过的错误,但人类的现实在我们的行动起来创造,如果这行动确实和父权已有的宰制、暴力、剥削、僵化、孤立、非人性的不一样,而是协作的、人性的、共情的、变通的等等,那么为什么不能相信这些行为所创造的新现实不会好于现有的?
这个书解开了我一个心结,就是遇到装睡的家伙真的不用费力让他开眼,因为改变某个体的“看法”真的没什么意义,仅仅是自己按更好的方式生活、走不同于父权提供的“阻力最小的路”,就是增大“那条路”的阻力,并让那些不装睡的人看到其实有别路可循,也都比浪费力气时间、败坏心情胃口有意义得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0回应收起 Fox永不熬夜 2016-05-05 15:09:15 有话要说 看到一百来页了,忍不住心里想要倾吐的欲望。父权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无所不在的,拿身边事来说,男孩子不能动作细腻,否则是娘娘腔,女孩子不可以力气大或者吃得多,因为不符合阴柔特质。然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啊,为什么要受到这些无意义框架的约束?好友给弟弟买玩具,小孩子说要粉红色的,好友百般引诱想要劝导给他买蓝色的,诸如此类。从小至大,性别的条条框框时时在限制我们,影响我们的审美,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我们自我的认同。这本书是和上野千鹤子的《厌女 日本的女性厌恶》一书前后看的,看过之后,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不在理论联系实际,痛苦不堪,感受到束缚却不能摆脱。不得不说社会书籍影响深远。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7回应收起 @6543 2025-01-24 13:59:37中信出版社2024版 审视游戏的合理性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相较于激进女性主义不足的地方在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所追求的是,女性如果被赋予同样的教育与机会,也可以达成所谓的“男子气概”,获得同等的成就。但实际上这仍然是鼓励女性参与男性的“游戏”,这个游戏本身的正当性不被质疑。
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的区别,我认为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我们要将目光投射到这个游戏上,我们不要再玩这个游戏,即使部分女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赢得这个游戏,但这仍然不是性别平等。这里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平面国》,处于社会高阶层的“多边形”压制底层“三角形”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努力,你们也有机会变得和我们一样。但这是一种说服他们继续参与这场游戏的谎言。
从“父权制”这个游戏出发,作者提供了很多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角度,这些角度可能很小。例如,作者提到,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男子气概根植于男女性别差异本身,例如插入式性行为就是男性主导的行为,但女性性器官对男性性器官的接纳为什么天然被认为是被动的行为,它为什么不能被视为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到底是本就如此,还是文化、我们的社会、父权制塑造了我们对周遭一切的概念。比如,“husband”(节约使用)是一个主动动词,它跟随的宾语是被主语“以谨慎的经济盘算”(根据字典)管理的,无论这个宾语是牲畜、金钱,还是妻子,语言的产生到底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
这些角度确实很小,但我之前对这些内容思考的缺乏,是因为我和所有人一样,也依赖着一条“最小阻力路径”。我们所有人都参与在父权制这一体制下,它或多或少是我们世界观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小坡,我不自知地往下滑。我想我要更多地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作出的选择,有多少受到了父权制的影响,我想要更多地达成这种自知,因为这是我改变的前提。
男性与女性,在父权制下,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两端。我们必须剥离出这个体系与个人的责任,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这是互联网上大部分男女论战的源头)。不是说,每一个男性作为个体,应该为父权制买单,为这种压迫买单。男性应当认识到,当女性在抨击男性的时候,并不是朝个体开炮。个体与体系是两件不同的事,但两者互相之间又存在着巧妙的互动关系。
更重要的是,性别特权区别于其他压迫结构的一点在于,男性与女性确实是相互需要的。我们有父亲、母亲、伴侣与孩子,男性与女性都无法放弃这种需要。这要求我们在推翻父权制的努力中,将男性与女性都囊括进去,以一种紧密的联系方式对父权制作战。
但,这本书没有解决我的一个困惑是,男性作为特权阶层,要让他们参与进这一场对父权制的反抗,他们的动机或者激励机制是什么?我觉得仅仅将其维系在人性的善良或者责任感绝对是不足够的,虽然本书也提到了父权制对男性的一些负面影响,但相较于作为被压迫阶层的女性,这些负面影响似乎还是太微弱了,更别提一旦脱离这个游戏,男性的特权将不复存在这件事了。同样的疑惑适用于任何想要推翻特权的社会变革努力,这也是我还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非常推荐这本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654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赵富有 2021-05-18 01:08:40 性别打结:女权与父权 1:父权体制是一种社会,由一些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观念组合而成。无论何种性别都参与其中,其中男性处于支配,认同,中心地位(基本三要素),以男性认同的控制组织而成,女性处于弱势。
2:父权社会建立了一个象征文化,比如所塑造的“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3:父权体制认同男性,导致女性的空间很小,连职业选择也少。
4:在父权社会下,女性越有权力,越变的“不性感”。因为在他人看来,那个女性进入了男性的位置。
5:父权体制接受数量有限的女性掌控权力。
6:男性认同:当一个女性战胜了男性,有人会认为是那男性无能,而不是那女性优秀。再比如“女士没人陪伴吗”这句话也是一种男性中心的展现。
7:在父权体制下,因为恐惧(被其他男性不认同的恐惧),所以控制。控制塑造了男性的内在生活,剥夺了他人和自我的联系。因为控制意味着有一个他者。所以哪怕是自我,也会造成断裂。
8:用本质主义(比如说什么男人就是那样,女人就是那样)来解释父权制站不住脚
9: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喜欢听“娶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而不是说“女性比他能赚钱”,即有些男性认为女性是他成功的标记。
10:男性独立和女性依赖的假象,会因为男性抱怨维持家庭而扩大。并且合理化女主内的观念。
11:对性别和性别差异执迷,是为了巩固父权社会,父权社会认为男性是有阳刚气质,女性有阴柔气质,而这两个气质被塑造具有对立性。
12:资本主义的存在乃是人们有营利的动机,那么人为什么有营利的动机,是本能还是资本主义的属性造就?
13:不要只研究个人特质,而忽略产生结构性矛盾的社会体制。
14:对女性主义者的污名:无趣,恨男人,反对家庭,把对父权结构的批评转化为是个人的失意不满导致的,同时也会导致对其他女性的割席。
15:对女性主义的普遍定义:一种关于性别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批判思维。
16:之所以不给女性主义下定义是因为下定义会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一种“真正的女性主义”,因而区分了内部人与外部人。但核心理念是可以定义的。
17: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要机会平等,个人自主选择。但无视父权体系/结构的力量。比如认为歧视女性只是个人的态度想法。
18:激进女性主义:将注意力放在父权体制。激进女性主义是源自女性在60年代新左公民权及反战运动的经验,在其中男性同伴往往把她们当下属对待,或是物化的他者。
19: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父权与性别压迫不单单关于性别,也关于社会的各个面向。
20: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所受的压迫与资本主义阶级的压迫有关。从经济的角度找到性别压迫的手段,比如将育儿与家务转为公众与社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的责任
21:“支持女性主义的标签同时也尊重了一个事实:无论他们的政治立场如何,男人不能以号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来当做护身符,而模糊或否认男性的特权,与生俱来在父权结构下作为男人可受质疑的地位以及女人愤怒的正当性。就女性主义是关于存在而不是思想或行动而言,及就女性主义反映女人在父权下的实际经验而言,男人不应该称他们自己是女性主义者。”
22:男主内女主外看似有效率,可能是因为孩子与母亲有更多的身体连接。却却忘了问是什么样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模式以及是否合理。
23:工业资本主义与父权的合谋不会把女性在家里的劳动视为含有生产性的经济价值。但把金钱视为经济生活的因子只占人类生活的一小段时期,早期都是以物易物,即没有女性,根本很难生产,即女性的家庭生产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24:父权社会下的性是以男性支配,男性认同为主宰,比如“性冷淡”很少去用来形容男性
25:很多时候男性被隐形,并非不利,恰恰有利。比如很多暴力事件都是男性做的会隐藏性别,女性很多却会突出性别。
26:否认是一种可靠的防御,用来服务各种形式的压迫。
27:在父权基督教世界里,很少有邪恶的女性形象魔鬼可以挑战上帝。
28:警惕错误的性别对等。比如同样是脱衣舞表演,男性的脱衣舞行为不会被诠释成向女性客人作践自己。比如女领导性骚扰男下属,利用的是阶级优势,而男性骚扰女性,不仅可能有阶级优势,更多的是性别优势(认为女性是附属,是物品)。
29:反男性的刻板印象,并非植根于一种贬低男性的文化上。
30:当男性认为孩子与母亲更紧密被排除之外时,本质上是觉得只掌控一部分,而无法掌控全部。而父权体制提供了三条路:贬低她所做的,控制她所做的,觉得自己无能。
31:特权的重要特质,就是不觉得那是特权。有些男性说男性是有特权的,充其量只是感受到特权。
32:有些时候男性觉得无力,并不是女性比他们有力,而是因为在父权的塑造下,想要去进行控制,把人或事看成客体,但又达不到这种控制。
33:男性之所以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外露,是父权社会塑造的阳刚气质所影响。即这样做会让自己像个“男子汉”。对依附的逃避,以抽象的意义感代替存活的真实感受,而这却会带来空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5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235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Célès 展开 9 内疚、罪恶、责任 Célès
除了少数的例外,男人大多不会为父权体制负责任。有些男人以为负责任就是对女人体贴,对她们在性别议题上的挫败和忿怒,加以容忍或提供情绪支持。然而,对女人体贴并不会挑战或削弱男性特权,也不会让男人把性别议题视为男人的事,特别是面对其他男人时。 当女人对于必须自己承受厘清父权体制运作的重担,并采取行动去改变它表示忿怒时,这些敏感又支持女性的男人通常就会反应说:他们被不公平地批评甚至被攻击,他们的与众不同... 2021-03-24 18:18:34 16人喜欢
库库子 展开 P26 库库子
在父权社会中一个女人越有权力,她就变得越『不性感』。对男人而言,效果正相反:他们越有权力,就越意识到他们的男性气概。 2021-09-18 15:18:26 10人喜欢
阿猫 展开 第20页 首部曲:问世间,父权为何物? 1. 我们在哪儿 阿猫 (追踪伤害,化作诗歌和文学。)
有二十五个男人和女人聚集在讨论性别议题的工作坊中。在简单的开场活动中,把男女各自分为小组讨论四个议题:他/她们的性别在职场上所占的优势和劣势,他/她们对另一性别所占的优势和劣势的观感为何。女人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了这活动,随着列举女人劣势和男人优势的清单从第二页写进第三页时,她们的情绪就越高涨。有时,女人小组一阵笑声像浪潮般地传来,飘进房间冲到了还相当安静的男人的小组。有时,可以感受到女人愤怒地... (2回应) 2019-05-06 14:25:41 9人喜欢
吃云 展开 为什么是父权制? 吃云 (( ̄o ̄) . z Z)
1 本质论难以解释父权制 本质论认为,父权制反映的是男女之间以生物学或遗传学为基础的“本质”差异。男人天生比女人强壮,或天生倾向支配,所以父权、性别压迫是“自然秩序”。 但是,本质论①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希望;②没有确切证据支持;③把复杂的社会生活化约到了生物学和遗传学层面;④与存在过的并非父权制的社会这一考古学上的事实矛盾(因为本质论假设所有人具有相同的“本质”,所以无法解释这种多样性)。 2 失落的联... 2021-05-03 15:58:28 8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