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崛起
女性的崛起
作者: 王政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
出版年: 1996
页数: 230
定价: 14.5元
装帧: 32开
ISBN: 9787800922404
豆瓣评分
9.1
321人评价
5星67.3%
4星24.9%
3星5.3%
2星0.0%
1星2.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投诉 女性的崛起的创作者 · · · · · · 王政 王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往来于中美之间的女权主义学术和行动实践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笔者认为,女权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的一个分支,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的矛盾冲突的产物。 (查看原文) 学渣 5赞 2020-04-21 14:47:59 —— 引自第1页 1848年7月,在纽约州的一个名为塞纳卡·富尔斯的小城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召开了,这次大会通过了由妇女运动领导者伊利莎白·凯蒂·斯坦顿起草的《观点宣言》。 (查看原文)
toki 2013-08-07 08:46:00 读什么都不如读历史
4 有用CarmenX 2020-02-14 14:44:35 非常优秀的美国女权运动史,至少帮我澄清了以下个问题:1.19世纪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女性地位的影响,2.女权运动的流派及其诉求变迁,3.女同性恋及其诉求在女权运动史上的影响力和作用;4.医学以及医疗系统如何影响生育权,从而影响女性处境;5.性自由可能变成性剥削。更宽广的意义上,帮我确立“女性主义在美国”的粗略边界——有些常常被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并不适用于中国语境,多元文化与(白人的)女性主义的兼容度仍需进一步被讨论,例如家庭内部女性地位。很久以来,我的(未经论证并很有可能错误的)直觉是:在现有的文化或习俗中,男性可以不是女性主义者但仍一定程度上享有人格自由,但女性如果要找到定义自身的方式,就不能不了解女权运动史、不能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当然女性主义者也多种多样)。 (收起)
1 有用松松小小书屋 2018-08-01 15:34:01 值得一读
2 有用霹雳蹦蹦 2023-03-20 14:32:24 浙江 读完了!!写的很好!!更偏向于一本历史书,讲了很多史实,其中穿插着思想的发展。不管是对妇女运动的实践,还是妇女学的理论研究,都让我感觉很有收获。但看完之后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欧美的社会运动这么多而频繁,而中国的却很少?中国的妇女解放史是怎样的?中国妇女的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借鉴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经验?还有一些个人问题,我发现自己虽然生在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但我的思想却是个人主义的,这是否是受到了西方的文化影响?并且我从出生到现在,虽然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压迫,但我从未明确的感受到这种歧视发生在我个人身上,可能是因为我天生性格就偏男性化,也有可能是我还没有那么敏感,但越了解这些理论,感觉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就越远,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迷茫。只能慢慢去思考和解答了。 (收起)
48 有用霄河 2017-07-09 18:10:47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更多短评 135 条
我要写书评 女性的崛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半卷猫猫 2025-02-18 18:38:11 实在割舍不下的优秀索引 这书太老了,但这书又写得很精彩,我实在是割舍不下,在为我的新一期播客做选题预备的时候,是要好好做一做动作的。
作者王政老师,是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和历史系的教授,长期从事于性别研究,50年代生人,80年代由上海师大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拿到了历史学博士学位,而这本书,则是她早年间系统研究美国女权运动的一本优秀的索引。
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作为国内首批系统研究美国女权运动的著作,《女性的崛起》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但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书是真的好读,她不跟你讲究什么艰深的学术概念,也不去硬攀学术脉络,相反是很扎实地讲述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的每一块基石,每一处演变,在对经济和政治环境做出不错的评估的同时,深入思索了所谓“性解放”“新左派”“嬉皮士”“性别政治”的一系列来龙去脉,但又颇惜笔墨,写得精炼极了。
作者认为,美国女权主义产生的缘起,是个体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让家庭成员开始脱离家庭单独和社会产生联系,家长权逐步让位于选举权,而选举权和其他平等权力的争夺,则直接导致了中上层白人妇女中女权主义的诞生,从而拉开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序幕。
而对于真实世界的女性来说,直到1920年,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通过,女性才获得选举权。而这,标志着第一波女权运动的阶段性胜利。经历了咆哮的二十年代,萧条的三十年代,面对着分崩离析的世界与战争的狂潮,女性真正掌握权力,得等到她们大批量地走上工作岗位,走进传统的男性领域,无论是重工业,制造业还是办公室与机关单位,总之女性越接触工作,越能掌握经济,也越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里面陷阱很多,无论是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处女”嫁个好人家,还是呼吁女性回归家庭,回到适合她们的领域——厨房,甚至于把这事情和麦卡锡主义都联系在一起,“托儿所是共产党搞的意识形态侵略”……在这之中,女性的定位被人为地左揉右拧,如同一块披萨饼的面团一样,直到60年代的平权高峰。
平权运动时期,女权主义者不仅关注选举权,还涉及就业平等、生育权、家庭暴力、性骚扰等多个领域。最终,1972年,美国通过《教育修正法案》,禁止了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您想想这和我们差了多少年?)
当然,去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女性堕胎合法化在那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就是已经被推翻的《1973年罗诉韦德案》和反性骚扰立法。在后世的女权运动中,女性努力不让自己成为“家庭附属品”,追求独立人格,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平权,这也就一步步成为了可能。
其实让我们这些中国读者惊异的地方在于,我们长久以来遇到的性别问题,往往和美国等国家是不太一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权利,就比方说,不能因为我生了娃或者有可能会生娃,便开除了我或者不录用我,而我们根本想不到的是,美国还要在选举权/堕胎权等一系列问题上来回折磨,而这,也是我们所惊愕的地方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半卷猫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鲸鱼之路 2024-09-22 15:44:43 来自没孩子的养猫女人的崛起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美国女性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废除黑人奴隶运动、到1848年7月美国第一次妇女权力大会的召开通过了《观点宣言》、到1869年黑人男子获得选举权中的愤怒崛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详细介绍当代美国女权的发展起源、演变过程不同派别以及不同阶段的抗争运动史,最终美国女性通过几代人的漫长抗争运动,为自己和后代女性获得了一系列的权利。但是在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在“罗伊诉韦德案”的中对堕胎权的裁定,这也证明,即使在民主国家,文明进程也一样会开倒车,女性自由权利和空间一样在被挤压。
本书既生动又详实地描绘了一幅当代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全景图。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基于自己美国史的研究基础,用通俗易懂的文本清晰准确地凸显了美国女性崛起的路途中遭遇不同阶层认知群体、不同女权派别主张、不同的议题进程交叉在一起复杂混乱的历史局面,深刻地呈现了女权不同派别的区别、群众运动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以及幽微。本书既兼顾了女权运动在时间线性上的逻辑性和在社会背景中的交叉性,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细节。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从作者描述的当代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曲线性可以看出,人性是脆弱的,民主的群众基础也是脆弱的,所以美国当代女权运动也是在满是阻碍的现实道路上曲折前行发展至今的。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人用心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浪费,都会成为日后的奠基石,但是时代的一粒尘,压在个体身上,就变成了一座山。这会使本该发展自己生命潜能的个体成为历史垃圾时间的在场见证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某些地区的女性而言,翻山越岭就变成更艰难。这让我想起电影《时时刻刻》和今日世界里的几位女性,从女性作者用文字磕问现实与生死,到家庭主妇全身心的拧巴,到女性开始为自己买花为自己而活,再到2016年希拉里的败选,2022年出现的音乐剧《SUFFS》,和当下站到候选人辩论直播现场的哈里斯,以及在辩论会后立即发文支持海里斯的没孩子养猫女人泰勒,这条路她们走了几百年时间。
海马星球有一期的对谈嘉宾说过一句话,她几乎是做到了在所有地方告诉所有人她正在做的所有事情,借此才达成了她自目标。成功不是因为一次尝试就成功,是因为成功之前的漫长且令人绝望的一千次失败实验累积才达成。
Childless Cat Lady.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鲸鱼之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Zhang 2024-05-16 01:57:48 凌晨小的读后感 女权运动听起来明明是很宏大很激励人心的名词,但感觉在现在的社会中总是被戏谑,被男性甚至女性调侃,甚至是用“女拳”这样的词语来规避其性质,我很难过。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很荒唐,但确是女权主义在一路发展的遇到的确确实实的困境,我无法嘲笑那些想法的无知,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女性包括我都可能被“无知”的东西绑架着。
作者写的真的非常客观非常好,我有时候会不理解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抛在社会上就会变得复杂,书里写的很循序渐进,慢慢让我明白社会、阶级……不同的利益体纠缠在一起时简单的事就不会变得简单了,这也是一直围绕在女权运动中的。
对于现在社会对女权主义的态度我很难过,但是我也仍然看到了激励人心的事情不断地出现,不同类型的influencer去强调女性的地位、调整女性的观念、让女性的需求被重视、指出一些隐形的性别歧视、让被历史“除名”的女性再一次被人看到、在生活技巧上去教女性去做“男性才会”的事情……我又很开心。
我想“女性的崛起”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名字,更是社会需要并且一直在经历的过程,我希望我们都能做“正确”的事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萌眼毛毛可 2023-05-17 09:33:19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世界史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以下简称《崛起》)是王政教授于1996年出版的关于美国现代女性史的著作,同时作为国内首批研究美国妇女史的作者的著作,《崛起》本身就具有开创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本读书报告希望对王政教授的观点做一个总结和提炼,并在文末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切入口对美国女权运动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期跳出美国国别史的局限,尽量贴合世界史的要求。
虽然本书标题中写道是“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但实际上为了论述的严谨和阅读的流畅性,作者在第一章介绍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历史渊源,即19世纪初的美国女权运动的爆发的来龙去脉。第一章共分为八个小节,作为一个读者,我斗胆将王政教授的八个小节分为第一节和第二到第八节两个部分。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因为作者在第一小节中介绍了自己所认为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女权主义是个体主义的分支,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的矛盾冲突的产物。”第一小节提供了认识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第二到第八小节都是基于该论点上的对于通史的简介。
试举一例:在“美国革命与共和国母亲”这一小节中,作者谈到美国的废奴革命对中上阶层妇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很多美国家庭中女性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社会舆论强调妇女在民主共和国中的作用。美国生存的基础是有美德的公民,家庭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的场所。共和国需要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理想女性。美国舆论界为此推崇妇女教育,但始料不及的后果是推动了妇女走出家门,由此培养出了第一批女权主义者。从上述文本可以看出,基于妇女和男权制社会的不同视角,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所提到的“矛盾”:女性主动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权力,是属于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但男权制社会下的舆论希望女性是作为母亲和妻子来维系家庭,忽略了女性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的多样可能性,这是属于西方父权制的残余导致了社会舆论眼界的狭窄。像这样的具体化的矛盾在第一章中比比皆是,以下是我作为读者列出的表格
小节名称/矛盾
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
西方父权制残余
美国革命与共和国母亲
女性主动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权力。
男权制社会下的舆论希望女性是作为母亲和妻子来维系家庭,忽略了女性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的多样可能性。
真正的女性和妇女的领域
由于生产力发展,个人社会大于了传统乡村,教会将目标转向妇女,妇女通过宗教获得新认知以及更紧密的联系。
社会在个人日益得到解放的当下将妇女视作“美国文明和传统道德”的维护工具。
从人权到妇女权利
妇女认为自己的道德优越,有条件参与废奴运动的商议。
以男性为代表的黑人废奴运动领导者认为女性进行废奴运动会有损运动形象。
艰难的开端
废奴法案的确立实际上也推动了女性自身关于个人权利的认识。
为了废奴法案的成功确立致使废奴协会忽视女性利益。
挫折与磨炼
随着高等教育对女性的逐步开放,妇女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社会舆论因为性言论而对妇女解放运动进行打击。
奋进中的妥协
随着女性话语权的不断扩大,女性在追求选举权的道路上越发顺利。
而社会支持妇女拥有选举权的重要原因是白人男性中产阶级的排他性。
激进女权主义的异端邪说
激进女权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女性的思想更为自由,敢于进行更出格的思考。
但即便是获得了选举权的女性,也并没有获得和男性相同的地位。
表一
如果说第一章是对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的介绍,那么第二、三、四章就是对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介绍。作为对于近现代性别影响最大的一次性别运动,对于这次运动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看问题。第五章是对现有的美国女权主义流派做一个介绍,让我们明白更靠近现代的女权主义是什么模样。
第三章则是更加聚焦于进行女权运动的群体的发展经历。
在本章中女权主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和民权运动的结合,事实上我在读李小江教授的书的时候就看到,女性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依赖性,这即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女权运动的初期,女权主义者在废奴运动中的活跃,导致人们将部分视线转向女性;而民权法之所以添加性别有关的内容,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女权主义者对于民权主义的助力的帮助。缺点就是女性在依附中丢失了话语权,将权力转交了部分给女权主义所依附的组织,从而导致出现女权主义所提倡的性自由变成了运动组织中的性压迫。粗浅思考以后,我个人认为,这有很大原因是妇女没有经济来源,导致了女权主义需要依附,需要交出权力。这之后的二战迎来了问题的解决,后面我会详细提到。
而第四章将各式各样的女权主义都做了一个介绍,让我们对女权主义的流派和历史发展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而我在本读书报告中想详细谈一谈第二章的内容,因为在本章内容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词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之一的一次战争。有学者认为:“二战在美国妇女史中代表了一个关键性的时刻。”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认为战争仅仅与男性有关,而女性只是扮演在家中翘首以盼丈夫归来的角色,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妇女带来的经济地位的变化,“远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希望本篇读书报告能够结合《崛起》本书和部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女性的论文,说明战争的进行和女性就业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谈到战争,我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男性,想到枪炮,想到流血牺牲,似乎妇女在战争中的“戏份”并不多。而对于二十世纪的妇女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恰恰是女权主义者在争取女性地位上的一次重要前进。前文提到,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爆发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但运动的结果是妇女取得了选举权,不少女权主义者因此认为女权运动获得了成功,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经济的支撑,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选举权不过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也认为“妇女实现其社会解放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妇女大量的、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正是意识到而正是二战把妇女推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从社会角度考虑,由于男性大量参军,导致民用和军用需要部门缺少大量劳动力,妇女自此成为社会公众生活的焦点。从妇女个人角度考虑,妇女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直接受着妇女就应该待在厨房的观点的女性甚至在政府和企业的鼓励下走进部门,参与社会生产,体会领取工资和完成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妇女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此也促进了妇女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的发展。可以说。从公众舆论来看,虽然当时受“祖国母亲”和“女性的领域”观念影响,社会对妇女就业并没有非常看好,但政府和广告部门的大力宣传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舆论对妇女的看法。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二战的女性就业是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水岭,它也存在着问题,即许多妇女取得的所谓成果多是在不改变妇女在观念、行为上所承受的根本不平等结构情况下发生的。试举一例:虽然在争取后妇女获得了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但这并不代表着教育质量的均等,女性只能或主动选择有关家政类,女红类课程进行学习,而所谓的成功学科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却是男性的后花园,这是因为当时的语境下能给女性受教育机会已经是男权社会的重大让步,这是局限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女权主义的“成果”,而后现代主义女权正是着眼于打破现有的维系千年的男性话语体系,企图重新建立新的社会体系,当然这与书本无关就不过多赘述。
总的来说,阅读本书既可以对美国现代史作一个更新颖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从而对于本国的女性引发思考,可以说它是一本读后受益匪浅的书
参考文献:
[1] 林艳:《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妇女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96第6期。
[2] 时春荣:《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世界历史》1987第4期。
[3] 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沧桑》2009第5期。
[4] 一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波妇女运动》,《中国妇运》2011第1期。
[5] 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浙江学刊,2000第1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萌眼毛毛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1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3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学渣 展开 《女性的崛起》原文摘录 学渣
笔者认为,女权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的一个分支,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的矛盾冲突的产物。 1848年7月,在纽约州的一个名为塞纳卡·富尔斯的小城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召开了,这次大会通过了由妇女运动领导者伊利莎白·凯蒂·斯坦顿起草的《观点宣言》。 1791年,Olympe de Gouges的《女权宣言》亦是仿照《人权宣言》(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de 1... 2020-04-21 14:47:59 5人喜欢
我还没秃 展开 第139页 我还没秃 (路遥知马力)
136 …着重宣扬成功的妇女(不论在哪方面成功,以什么为代价),以她们为典范,只攻击性别角色而不触及男性权力”。她们指出:“《女士》的自我完善,个人解放的哲学至多只与精英分子有关,它基本上是一个以新式的对妇女形象的幻想代替以往的性感女郎和完美的家庭主妇。现在我们有了个模仿的新形象:解放了的妇女。这个幻想曲了女权主义。”她们遺责那些主か该刊物的妇女:“她们被当作妇女运动的领袖,而她们却领着我们走上一... 2021-08-08 13:47:53 1人喜欢
我还没秃 展开 第103页 我还没秃 (路遥知马力)
第三章当代美国女权运动的起源 1968年秋天,纽约、华盛顿、新泽西和佛罗里达的一些女权治方式来 主义者采取联合行动,抗议9月7日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举行的畝运动 美国小姐竞选大会・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兴趣,报刊、电 视报道了这一女权主义活动・美国公众从这一报道中第一次得知 妇女解放运动的存在,妇女解放运动因此从新左派组织的图子里妇女解 走向了社会。这次影响广泛的抗议活动采取了反正统文化运动中参加过民 流... 2021-08-05 22:42:13 2人喜欢
挺 展开 摘 挺
P2王政女士认为,gender和sex两个词的汉译应有所区别。sex是生物学上的性别,gender则是某种特定社会对性别的看法,可以译为“社会性别”。这种区别的意义在于:它突出了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其父权制社会强加给妇女的,并非由妇女生理、心理因素所决定。 P3这种优越感随着我对美国妇女运动的深入了解而逐渐消失了。首先,我发现美国妇女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度比我高,她们剖析的许多性别歧视现象中国也存在,只是我以前不觉悟罢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