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王政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5
页数: 251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社会性别研究译丛
ISBN: 9787309121889
豆瓣评分
9.3
150人评价
5星57.3%
4星35.3%
3星5.3%
2星0.7%
1星1.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的创作者 · · · · · · 王政 王政 作者
目录 · · · · · · 序言 高彦颐 王政 近代中国的女权概念 须藤瑞代 译介新女子:中国女权主义者眼中的西方(1905—1915) 陈铨乐 女性、母性与生物界通律:《妇女杂志》的前半期(1915—1925) 江勇振 “健美”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难时期”: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 高云翔 向前“大跃进”?——毛泽东时期的妇女解放的政治 弋玫 从“银花赛”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性别分工 高小贤 “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谁是女权主义者?——理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后关于《上海宝贝》、“身体写作”和女权主义的矛盾立场 钟雪萍 附录 英文作者译名一览 汉译英文关键词简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铁姑娘”运生于官方以男性为标准的男女平等的话语,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它重点鼓励女性要与男人一样尽社会义务,但不强调平等的权利。“铁姑娘”们即使做了“男人的活”,也不能拿到男人一样的报酬,而且多数人意识不到这种权利与义务背离的不合理,还将其解释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个提倡“无私奉献”的年代,许多妇女没有对权利与义务之的背离提出疑问。刘西珍后来当上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但仍然“拿女人工分”,她说:“女的收入不能超过男的。我干得多,拿的少,群众才能服我。” 由于“铁姑娘”运动并未触动父权制结构,一边倒地强调“男女都一样”只可能导致女性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这可以从农村铁姑娘的婚姻状况中体现出来。除了城乡差别和阶级区分外,婚姻状况也影响着农村妇女对“铁姑娘”运动的参与。如严海蓉所指出的,农村未婚女青年与已婚妇女间存在一个断裂,“最能体现男女平等形象的只能是铁姑娘,而不可能是'铁妇女”(严海蓉,2005)。我对原农村铁姑娘的访谈证实了这种断裂的存在。已婚妇女对青年人的事“插不上,也不和小姑娘混”,“就干点锄锄草、薅、浇水的轻活”。未婚女青年“没有家庭拖累”,因此“多做贡献”,她们也看不上已婚妇女“一下工就赶紧回家”,“思想落后”。 (查看原文) 康康的宝宝🐕 3赞 2021-09-30 15:42:49 —— 引自章节:“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铁姑娘”既是“文革”期间创造出来的女性英雄形象,也是“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的具象化符号。 女性被组织动员进传统的男性劳动领域,首先不是出于性别平等的目标,而是为了发挥女性“蓄水池”的作用。“女做男活儿”通常是基层组织为了填补男性劳动流动后出现的空缺的务实选择。“文革”期间对女性的动员和组织达到顶峰,“铁姑娘队”和类似女子专业队就是这种政治动员的产物。男性领袖号召“男女都一样”,实际并不希望男女在各个领域真正都一样。劳动性别分工不变的等级特性,从“文革”中广泛流传的宣传画中工农兵形象的性别化设计也可体现出来。在这些宣传画中,工人通常为男性“老大哥”,农民则是一个女人。工业和农业性别化的展现与经济结构的等级相对应——男性气质的工业优先于女性气质的农业、农业从属于工业、女性劳动从属于男性劳动力。今天,中国农业的女性化趋明显,女性已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男性从农业转移到经济收益更高的工业部门,“文革”时期与现在的唯一不同在于,在“文革”期间这种差别化变化是以女性自愿“争做男活”的方式进行的。现实中无论女性怎样努力在一切劳动领域向男性看齐,也不可能做到男女都一样。因为在她们像男人一样干活的同时,还得挑起劳动和家庭的双重重担。 (查看原文) 康康的宝宝🐕 2赞 2021-09-30 15:44:34 —— 引自章节:“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
CATALINA 2021-11-27 23:16:40 涵盖的三大主题:1.新文化运动前后女权概念在中国的译介历程2.民国时期媒体话语中的妇女观、身体观与现代性、民族性的建构3.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劳动性别分工与女性困境
1 有用江南草 2022-01-10 23:44:04 性别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
11 有用文轩_爱Maksim 2018-07-02 01:22:20 非常值得一读,偏学术但是不高深,读起来颇具趣味性,对研究社会学,社会性别文化的人或者女权主义者来说都值得一读,可以了解中国从近代到现代妇女解放的话语和时代背景。特别喜欢最后一篇,很有启发性。
0 有用熊铁柱 2022-12-15 17:43:41 北京 24、
4 有用x10 2021-04-11 11:01:26 ku系列 内容感觉还是写的不够深入,但算普及知识面了吧,btw从脱离封建社会以来,男权政体永远都在玩利用女性的效忠却不改变性别权力结构那条老路,从中东到东亚都是一个套路呢,其实西方也是不过毕竟平权基础好不少。
更多短评 63 条
我要写书评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小七 2022-08-07 22:28:29 近代中国女权观念的演变 一直以来对中国女性地位都有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日韩等亚洲国家明明比中国更早开始经济腾飞,但日韩女性的地位似乎却比不上中国?为什么老一辈中国女性自强自立、勤奋工作,却在十几年前一度出现了女性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的风潮…
这些问题一直令我感到困惑,直到翻开了这本《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这本书虽然是独立论文的集合,但是编者以时间为序,精心选编,使得这本论文集逻辑清晰地展现了民国以来各个时期女权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同时以第三者的视角冷静地论述了国内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其原由,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解放历程有了清晰的认知。 现代中国的女性平等意识最早是受到西方女权运动影响产生的。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比广为人知的提倡“男女平等”的“新文化”运动还要更早些。当然,西方传教士提倡的平等概念是建立在宗教系统中人与人的平等概念上的,且很有其局限性。他们创办女子学校,提倡女性教育,但是这些女子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育“贤妻良母”。这或许来源于美国的母权运动,或许也正是这一思潮,同时也影响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使得“贤妻良母说”在日本兴盛一时,进而为中国戊戌变法所借鉴。个人以为,这或许是日本女性至今多为全职太太的一大主要因素。
这之后,中国的有识青年们在对西方女权思想进一步消化后,延伸出了自己的新女性形象。中国的女权运动是有断层的,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女权运动发展特别缓慢,但是之后就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甚至没有借鉴西方的经验。诸如鲁迅、李大钊、胡适等知识份子,都对当时的新女性形象有所幻想。这一时期也盛行起许多关注女性的杂志,《妇女杂志》、《玲珑》都在其列。 《妇女杂志》刊行得更早些,先后有不少男女知识分子讨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从“贤妻良母”到“共和国民”,从保守到激进。而《玲珑》则更多地关注了当时的女性美,因为女性的身体向来是男女平等争论的重要议题。一开始,为了强化深受威胁的民族力量,鼓励女性追求强健的体魄。国民党甚至动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把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强健体魄规定为妇女的社会责任。但同时,作为体现道德纯洁的场所,国民政府也发起了“新生活运动”,禁止露肤。而《玲珑》则是“新生活运动”最为鲜明的反对声音。女性平等一直在曲折中前进。
建国以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思潮的代表,党的领导者是女性平等的积极倡导者,妇联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
当然,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不可分。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仅仅拥有男性劳动力并不足够,占据一半人口的女性也成为目标劳动力。让女性做男性的工作,是一种十分务实的选择。“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开始深入人心。“大跃进”时期,为了能让妇女更好地融入集体劳动,政府建立了大批公共育儿、后勤设施,例如:公立托儿所、食堂等,来分担妇女的家务负担。
这是中国女性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区别于日韩,这让中国妇女作为劳动者被尊敬。虽然当时男女不分的性别平等理念,让许多妇女不顾生理差异超负荷劳动,在如今看来不够科学和健康(书中也对此提出了批评),但当时妇女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让中国女性受益。
由于当时不顾生理差异的劳动方式,许多妇女落下了病根,人们开始重视女性健康,注重男女体能差别。女性主义者开始对妇女解放的方式和理念进行反思,“男女有别”的思潮开始萌芽。以往电影中盛行的“铁姑娘”形象开始减弱。改革开放后,对女性特质的关注开始兴起,甚至开始关注女性性欲的表达。同时,受到消费主义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影响,对女性特质的追寻被利用,妇女被转变为消费文化中的“商业资源”,这也解释了“妇女节”为什么被改成了“女神节”——奉承女性进而为商家牟利。全职太太或许也算是女性回归男女生理差异认知后走上的一条岔路。
读完此书,可以对近现代中国女性地位提升的曲折之路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许,也会更为认同“对女性地位要靠自己拼搏”这一理念吧。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0回应收起 Rav.ruro 2021-04-25 18:12:39 读书笔记精简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女性身体使用方式和身体能力的争论,是「中国妇女解放话语」的核心。
从1949年前后看,“新女性”的阶级组成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令人诧异的是,她们面临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却经常很相似。在弋玫的分析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农村关于妇女解放的讨论中所涉及的一些话题和关注点,其源头似乎可以回到20世纪前叶大城市里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母性主义者的立场是强调女性在生理上的不同。 社会主义者则坚持女性在体力上可以与男性媲美。 这两种论调都可以回溯到30年代的科学女性观,以及当时对健康和运动的讨论。这些分析说明,妇女解放的话语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使用方式和女性身体的能力的讨论上的。 Procreation as a vocation (x
在马克思母性主义范畴内设想的男女平等重新强调而不是排斥家庭。[......] 20世纪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法律、科学和教育的话语首先将母性作为妻子的一个永恒的原则,并将生育下一代视为女人的“天职”。 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
五十年代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参与社会劳动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但对「社会劳动」这一概念却缺乏清晰的解释。斯维尔德洛夫的描述是“公共的社会生产”;人民日报的表述是“社会主义的及带有社会主义成分的生产劳动”,这两种定义都将家庭劳动排除出社会劳动的范畴。换言之,当时的妇女之友参与了农业合作社这类带有集体经济成分的劳动,才能够“迈向解放”。相应地,家务劳动被视为私人性质的劳动,不参加田间劳动的妇女被扣上了“懒汉“、“依赖男人”的帽子。
平等的“困境”
平等”被等同于与男人“相同”,而“差异”被简化为男女之间的性和性别差异。就像过去一样,正是对女性身份这个问题的狭隘化、单一化理解束缚了中国的女性知识分子,使她们只关注平等——差异的二元对立或者说这一悖论,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KP China und der Feminismus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几乎从来都不是KP China所支持的目标,而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如同工同酬、保障就业等)程度则几乎取决于国家需要。例如,在《人民日报》使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频率最高的三年,恰恰是中国农田基本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红旗》和《人民日报》上关于同工同酬报道和社论最集中的1972—1974年,恰恰也是农村劳动力最短缺的时期。
对于革命运动来说,女性总是『被解放』的客体,而非拥有自己“女性身份”的主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例子似乎又表明,女性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妇联所「代表」。笔者注)
此外,在劳动领域,官方话语没有将家务劳动视为社会劳动,尽管国家也曾号召男性分担家务,但还是希望女性承担更多家务活动,因此妇女在参加社会劳动后更辛苦了。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吴三尧 2022-04-15 13:24:21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简史 在救亡图存的年代,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追求与女权主义的追求同时发生。 许多男性知识分子希望提倡女性的重要性来增强国力。在传统社会女性缺乏教育的情况下,女性只能扮演消费者而非生产者,解放女性可以让一半的人口摆脱经济依赖性,服务于国家富强。 另一种论点则将女性视为国民之母,看中的正是女性在家庭的作用(可参考日本、西方资产阶级,女性保持家务,让男性从家庭解放专注工作解放生产力,在育儿中,学识也能用来为社会培养优质劳动力) 在这两种观点下,两性平等只是救亡的手段而非目的。妇德成为代表国民性的美德。 而秋瑾等人,则看中“天赋人权”的概念,认为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否定传统性别角色,也否定“国民之母”的定位,但只好以男性角色为理想。也是根据“男/女”二元对立的结构,来讨论女性解放问题。 更为激进者,则批评西方两性平等的伪善,中国男性的女权论也是建立在模仿西方、养育孩子、缓解经济压力下等条件上的,针对女性无法参与战争所以能力不与男性等同的论调大胆批评战争,追求女性本质的解放。 在中国,新女子,既是new,也是革新,新品性,处于自我更新。 然而西方思想并不只带来性别意识进步进步,在进化论生育决定论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吸收来自于西方男女性别差异的作品作为理论依据批判女性对自由、享乐的追求,宣扬贤妻良母的观念,加重了男女有别压抑女性的观念。 英美提倡妇女参政运动,北欧则提倡母性运动。男性知识分子显然更支持母性运动,限制了女性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像南丁格尔之类的圣洁女性会受到追捧,因为她们勇于牺牲的高尚品格,不会与男性利益产生冲突。 80年代,中国的女权主义进入了一个平等差异悖论。大批女性作家批判前时代的性别同一理论,反对女人要像男人一样,呼吁找回女性特色,正式差异。所以她们更愿意接受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因为女权总让人联想到爱管闲事的大妈、女强人、铁姑娘等负面形象。 而西方的女权发展已经开始反对资产阶级女性特质想象构建的女性主体性,批判创建这种主体性的社会文化结构。
而中国的女性知识分子,则希望女性作为真正的女性,而不是像男人一样浮出历史表面。
在毛时代,妇女是中国共产党官方话语的表达,妇女的性和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而女性是20世纪上半叶的表达,是以个体为自主基础的观念。
她们呼吁女人们在“女性”品质范围内寻找自我价值。具有讽刺性的是,与这种寻找相伴出现的,是回归资产阶级女性特质想象、回归性别歧视意识形态,以及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性别歧视实践。这一切的基础恰恰是人们认为存在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性差异。
导致平等差异悖论出现的原因,是将平等—差异问题狭隘化,将它变成了一个“只有性相同与性差异”的问题。就是说,“平等”被等同于与男人“相同”,而“差异”被简化为男女之间的性和性别差异。
女性品质概念构建预设在所有妇女中间存在另一种“相同性”,而实际情况是所谓的“女性本质”其实是一种资产阶级特有的想象,却声称自己具有普遍性。是对毛时代女性解放成果的背离。
为何中国与西方女性主义发展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异,因为中国没有过资产阶级社会,没有从上到下的观念指导,直接从封建迈向了社会主义。女性解放进行了一个跳跃,直接否认剥离传统女性气质。那时的女作家也很少有直面女性欲望的,只有张爱玲等零星几人。丁玲曾写过此类文章,后面由女权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所以才有了后面女性视角讲述爱欲的文章井喷。 但那些赤裸讲述女性性欲(身体写作)的文章却被正统女作家们嫌弃,按理来说她们赋予了女权主义相比女强人更 鲜活美丽的形象。 这类书籍本身也存在矛盾,女性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的欲望又避免沦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和凝视的商品对象。 美女作家们想要通过身体写作寻找另一个安居地点、为女性主体赋予能动性;同时又要面对这样的现实:通常情况下,颠覆的初衷会被消费资本主义的资金流动解码。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9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康康的宝宝🐕 展开 “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康康的宝宝🐕
“铁姑娘”运生于官方以男性为标准的男女平等的话语,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它重点鼓励女性要与男人一样尽社会义务,但不强调平等的权利。“铁姑娘”们即使做了“男人的活”,也不能拿到男人一样的报酬,而且多数人意识不到这种权利与义务背离的不合理,还将其解释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个提倡“无私奉献”的年代,许多妇女没有对权利与义务之的背离提出疑问。刘西珍后来当上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但仍然“拿女人工分”,她说... 2021-09-30 15:42:49 3人喜欢
康康的宝宝🐕 展开 “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康康的宝宝🐕
“铁姑娘”既是“文革”期间创造出来的女性英雄形象,也是“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的具象化符号。 女性被组织动员进传统的男性劳动领域,首先不是出于性别平等的目标,而是为了发挥女性“蓄水池”的作用。“女做男活儿”通常是基层组织为了填补男性劳动流动后出现的空缺的务实选择。“文革”期间对女性的动员和组织达到顶峰,“铁姑娘队”和类似女子专业队就是这种政治动员的产物。男性领袖号召“男女都一样”,实际并不希望男女... 2021-09-30 15:44:34 2人喜欢
康康的宝宝🐕 展开 向前“大跃进”?——毛泽东时期的妇女解放的政治 弋玫 康康的宝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跃进”对妇女有积极影响的意见是对马克思母性主义最基本原则的逻辑化扩展。这种意见含有马克思母性主义认为女人与男人不同的臆断,因而“解放妇女”被视作在一个历史发展轴线上的运作,这与解放男人的历史发展轴线是有区别的。因此市级和县级的妇联官员运用马克思母性主义的逻辑来合理化妇女的历史,尽管这个妇女的历史与党的“官方”历史说法不同——在某些关键的方面甚至游离于“官方”历史之外。而通... 2021-09-30 15:29:57 1人喜欢
康康的宝宝🐕 展开 “铁姑娘”再思考: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性别与劳动 金一虹 康康的宝宝🐕
“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这句话生动地抓住了对于性别平等的理解的本质,即一贯鼓励女性以男性为标准。这实际上仍然体现了男性中心文化的价值体系,即男性的价值高于女性。 “男女都一样”的论述是“文革”时期对男女平等的最权威诠释。今天对这一性别意识形态最普遍的批评是:它忽视了女性的生理特点,让女性硬去做“男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