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Hypnotherapy:An Exploratory Casebook

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

作者: [美] Milton H. Erickson / [美] Ernest L. Rossi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II 原作名: Hypnotherapy:An Exploratory Casebook 译者: 于收 出版年: 2015-9-1 页数: 514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丛书: 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 ISBN: 9787518402274

内容简介 · · · · · · 本套书是弥尔顿艾瑞克森**亲自撰写的著作,由艾瑞克森基金会授权,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实践经验的于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读翻译,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苏晓波倾力推荐。

徐峥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中的催眠真的可能发生吗?催眠为什么有改变人行为的神奇魔力?要了解以上问题的答案*可靠的方式便是认识催眠之父弥尔顿·艾瑞克森。这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就像是魔术解密表演一样让人惊叹又佩服,它拨开催眠的玄幻与神秘,详细地展示了它的原理、技术和艺术性。

本书记录了近20例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案例,以及他对案例的分析讲解。

作者简介 · · · · · · 弥尔顿·艾瑞克森被称为现代催眠之父,他的贡献可与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术从一种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变为现代化的心理疗法。学者们从质疑他的方法转向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泰斗。本套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以直接地了解艾瑞克森这位伟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来访者经过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发生了神奇的改变,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向学习者详细讲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们了解催眠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风靡全球的NLP教练技术也来源于对艾瑞克森行为模式的分析。

目录 · · · · · · 译者序 I 序 1979年第一版前言 2012年修订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催眠治疗的“利用方式” 1.准备 2.治疗性催眠 3.治疗性变化的确认 总结 练习 第二章 间接暗示形式 1.直接和间接暗示 2.散布其间方式 3.利用意念动力过程的事实陈述 4.利用时间的事实陈述 5.不知道,不做 6.开放式暗示 7.涵盖一类反应的所有可能性 8.可以助长新反应可能性的问题 9.复合暗示 10.隐含式暗示和隐含式指令 11.制约和双重制约 12.多层含义和沟通:笑话、双关、隐喻和象征中的意识演变 练习 第三章 利用方式:催眠诱导和暗示 1.接纳和利用患者的显在反应 2.利用紧急状态 3.利用患者的内部现实 4.利用患者的阻抗 5.利用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困惑 6.利用患者的症状 练习 第四章 后催眠暗示 1.把后催眠暗示与必然的反应联结起来 2.串联式后催眠暗示 3.作为后催眠暗示的无意识条件反射 4.后催眠性地开启问题解决的期待 5.作为后催眠暗示的惊讶 练习 第五章 改变感知觉功能:疼痛和舒适的问题 简介 关于疼痛的思考 总结 案例1 一种改变感知觉功能的对话方式:幻肢疼痛和耳鸣 案例2 震惊和惊讶改变感知觉功能:顽固性背部疼痛 案例3 转换参考框架实现麻醉和痛觉缺失 案例4 利用患者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缓解疼痛 精选简短案例:案例分析练习 第六章 症状解决 案例5 处理症状反应的一般方式 案例6 用震惊促进症状解决和领悟的心因性哮喘治疗演示 案例7 用宣泄实现症状解决助长人格完善:一种权威方式 案例8 性功能障碍:快速催眠治疗方式中的梦行训练 案例9 神经性厌食症的悖论和双重制约 精选简短案例:练习分析生活中的瘙痒 自我内部的症状解决 第七章 记忆的重新检视 案例10 解析创伤体验 第八章 情绪处理 案例11 用新参考框架解决情感问题和恐惧 精选的简短案例:案例分析练习 第九章 助长潜能:转换身份 案例12 利用自发催眠:探索整合左右脑半球的活动 案例13 器质性脊髓损伤的催眠治疗:新身份解决自杀性抑郁 案例14 心理震惊和惊喜促成身份转换 案例15 身份转变中的体验性生命回顾 第十章 创造新的身份:超越利用治疗? 案例16 二月人 参考文献

丛书信息 · · · · · ·   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体验催眠》《二月人:穿越式催眠治疗》 。 喜欢读"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的人也喜欢 · · · · · ·

体验催眠 8.5

催眠天书1 5.8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8.9

深度看见 8.0

跟大师学催眠 8.2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第2版) 9.6

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 8.5

危机干预策略(第七版) 8.5

儿童青少年临床访谈技术 7.8

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版) 7.5

这套是学习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必看经典

根本学不会系列

艾瑞克森是真正的大师,无论从对催眠的理念还是他的技术来说。因势利导,颇有点太极的哲学意味。

非常经典的案例,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艾瑞克森。

这本书已经不能用意识去看了

花了1,005分钟(今年最高记录)终于看完这本书。如果只能写一句心得的话,我会说,

这本书已经不能用意识去看,意识要休息一会,让潜意识去学习吧。

当然作为读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总结不能这么敷衍了事,只能靠残存的一些意识来整理下这本书的收获。

回到艾瑞克森式的催眠治疗上来,催眠治疗的本质就是用分心、疑问、解离和失衡等方法去弱化患者习得性限制,它们可以让新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变得可接收和有效。

或者按照艾瑞克森的原话说的是,“弱化意识心理的有限手段,增强具有更多潜能的无意识过程。”而只有建立这样一个治疗的平台,一切疗愈才可能发生。

相应罗西是这样说的,“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让不重要的东西逐渐消融进入背景,而只有相关的事情凸现到前景。这就是催眠治疗做得极为出色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就像艾瑞克森是绕过阻抗,而弗洛伊德则是修通阻抗一样,你光看到习得性限制其实并不难,或者说并不是你工作的要点,要点是真正了解这个限制,而不要像弗洛伊德一样忽视阻抗对于患者的意义。(在这里关于弗洛伊德的评价是借用曾奇峰老师的说法,也许这样更为妥当些。)

所以进而我们能看到催眠的意义所在,“大多数患者无法在催眠体验中真正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自己,因为有意识的指导只能来自于他们先前习得的正在抑制其潜能充分利用的运行习惯。”

我们也可以看成是旧的参考框架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被打破了,形成新的疗愈性参考框架。

而作为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暗示。“暗示是一个以超出患者平常自我控制范围的方式,唤起和利用其自身心理过程的过程”,也以此觉得可以被看成是催眠最主要的内容。

可以看到有很多暗示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能找到一些共通的规律,都是在“开启一个找寻解决方案的无意识探索”。更重要的是暗示一定是非常有弹性的在创造一个自由连接转换状态。

这里也许就是无刀胜有刀的境界,所有的视角方式都熟烂于心之后,在具体的运用中你并不会可以的去想到具体的分类和概念,只是在运用一种自由转换的理念。

经过归类整理出的以下几大类都是要像书中的练习要求一样,一个阶段练一个持续练下去才能融会贯通:

1、散布其间方式

2、利用意念动力过程的事实陈述

3、利用时间的事实陈述

4、不知道,不做

5、开放式暗示

6、涵盖一类反应的所有可能性

7、可以助长新反应可能性的问题

8、复合暗示

9、隐含式暗示和隐含式指令

10、制约和双重制约

11、多层含义的沟通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他的习惯定势和参考框架不稳固的领域”,而催眠师最重要的是发现并了解这个领域,进而“催眠便是这样一个领域,这些习惯和在某些方面明显不适当的心理框架可以在这里被绕过,所需的心理治疗就可以发生。”

所以艾瑞克森式的催眠一定是避免“形式化的有固定程序的催眠诱导”,而是在“自然方式”中“患者的独特个性被’利用’来助长催眠”。进而有一个觉察,之所以熟悉的人之间不太好做催眠的原因就是在当你想利用对方的个性助长催眠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你自己的个性,进而容易被对方理性的大脑所质疑进而产生新的阻抗。

其中艾瑞克森诱导暗示的几种思路也非常启发:

1、接纳和利用患者的显在反应

2、利用紧急状态

3、利用患者的内部现实

4、利用患者的阻抗

5、利用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困惑

6、利用患者的症状

特别精彩的一句话就是,“阻抗通常是患者个性的一种表达!”,其实书中介绍的就只有一个词“利用”,无论是什么状态、现象,在催眠师眼里都应该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所以我现在喜欢说,在催眠的字典里没有“阻抗”这个词。更加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在大家还在考虑催眠易感性的时候,对于催眠治疗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入治疗需要的催眠状态。

催眠治疗的可能性是基于对患者自己创造性潜能的利用,而非基于作为直接暗示形式的旧的传统催眠术。

对于前半本艾瑞克森和罗西讨论的理论部分也只能做这些整理。坦率的说,这套书才看到第二本,实在是太难啃了,每每翻开几页就很容易犯困。

同时这套书又是那么的重要,就像序言第一句说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把艾瑞克森的“墙”捅破,就是要把诸多案例逐字逐句的解释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艾瑞克森那些出神入化的治疗是怎么形成的。

理论就算背得烂熟也无济于事,关键还是在于看你怎么做。所以后半本书的16个案例就在演练这些技巧的具体运用。

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在诸多暗示技巧里面,艾瑞克森最擅长的就是双重制约,而且是把双重制约用在普通的陈述句里面。所以几乎每一句话都隐藏着很强的前提假设,或者说这就是暗示。甚至于感觉已经成为了说话的习惯,也许这是要做好催眠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项目。

同时另一个特点就是“手臂悬浮”,这是艾瑞克森在治疗中使用最多的,似乎成了标配,然而每次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也各不相同。通过罗西的解释知道了背后根本的原理,“优势脑半球对某一活动的专注,往往会使另一个脑半球自由地处理其他事情。”让潜意识工作的一大思路就是让意识一边忙去吧。

所以很多案例看下来之后,特别是对于不易感或者有些不屑催眠的朋友,我只想说,也许打开自己才能真正打开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想象力很丰富,再碰上一个优秀的催眠师,真心可以疗愈自己所有的部分。

在每个案例逐句分析中最精彩的句子都是罗西说的,因为艾瑞克森自己已经无法总结出什么规律,所有的一切都是顺着案主的状态自然发生的。

最后想总结的还是在于对催眠最本质的理解,“催眠现象的基础,是对个体早年体验性学习的利用,而不是超级易暗示性或想象本身。”“患者的反应只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催眠现象的发生都必须在利用案主自己的资源,或者可以说成是“被解离开的反应单元和片段。”

而催眠师在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案主突破自己的框架,建立新的状态。“当一个人的习惯心理框架(一般现实定向)被这样经由震惊和惊讶所动摇时,他往往会抓住任何可以令他恢复安全和舒适的暗示或信念系统。”

其实现在大众对于催眠还是有很多误解,包括对心理治疗也不能完全接纳。所以艾瑞克森在自己帮助这些案主的同时也在极力的做一些推广和教学。“对催眠现象和催眠治疗方式的充分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公众和个体寻求帮助。”

这也是艾瑞克森精神的重要一部分,所有艾瑞克森取向的催眠治疗师也都在传承着这个精神。

其实这也应该应用于所有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不能依靠一般的惯例或标准的程序不加选择地应用于所有患者。”“每一次催眠治疗性的努力都是一次创造性探索。”

这才是心理治疗。

20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