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实验心理学系列书籍

实验心理学

作者: [美] M. Kimberly MacLin / [美] Robert L. Solso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通过案例入门 原作名: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Case Approach 译者: 李永娜 / 张学民 / 周义滨 / 郑亚芹 出版年: 2017-3 页数: 336 定价: 6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8412051 豆瓣评分 9.6 42人评价 5星66.7% 4星31.0% 3星2.4%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采用独特的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真实研究案例,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如何才能做好心理学实验。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穿插其中的70多个短小案例,让较为难懂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变得不再抽象、艰涩;第二部分呈现15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并通过带领读者学会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为今后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心理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心理学实验伦理、如何发表研究论文、如何获得研究经费等问题,与实际的研究工作结合紧密,也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备。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Robert L. Solso 博士(1993—2005)

原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创始人之一,西方心理学协会(WPA)的前任主席。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圣路易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因心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长奖。1981年,他被选为富布莱特学者,为中美心理学研究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写过37本著作,80多篇文章,他的心理学教材被各国大学广泛采用,其中包括:《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Case Approach)、《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认知与视觉艺术》(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等。

M. Kimberly MacLin 博士

美国北艾奥瓦大学心理学及法学副教授。她于内华达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主要从事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心理学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她的研究活动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及法律心理学之间架起了桥梁。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 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章 心理学文献 第三章 心理学中的基本实验设计 第四章 高级设计技术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控制 第六章 被试变量控制 第七章 实验设计的评论 第八章 实验研究的伦理道德 第九章 研究过程 第二部分 实验分析 第十章 品尝可乐 第十一章 停车场的领地概念 第十二章 旧情复燃 第十三章 图片记忆 第十四章 激素与玩具偏好 第十五章 母性行为 第十六章 儿童的推理 第十七章 有创造力的海豚 第十八章 角度转变 第十九章 治疗愤怒 第二十章 亲社会行为 第二十一章 酒精与避孕套 第二十二章 空手道技术 第二十三章 在日本的纠纷调解 第二十四章 虚假的供认 附录A 基础统计的计算机程序 附录B 统计表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实例丰富,有大量实践指导;第二部分的完整paper分析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案例不错,前面的知识点也简单易懂。

比较好读

形式还不错

书的质量不错,纸和印刷都配得上这个价格,可是书中令人烦恼的小错误层出不穷。目前看到第四章,忍不住上来发发牢骚。 如p32“保罗通过单盲控制评定者的偏差”这里怎么看都应该是双盲才对吧? P35表4-2里面写着“0.05”可是在P36写着“无选择处理的平均值是把两种激励水平下的态度改变值相加后除以2(即- 0.05+0.63=0.58)...”那到底是-还是+啊? 后面的附录A P209:查表B-2,df=15,显著性水平=0.05“临界值0.456在我们的相关系数值0.846之前...”那个0.456明显是df=17,显著性水平=0.05时 候的临界值啊!表里不写着应该是0.482么? 还有P211那个莫名其妙的“注意在公式中,我们让两组均值相减” _ _ 2 (X1 -X2) 公式中哪里有这样的东西啊?

后面的东西还没看,不晓得还有多少问题。

粗略看了看就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错误,偶然翻到255页看到了如下内容 “在本书的翻译中,福州大学心理学系粥义斌同志,河南许昌学院心理学系的郑亚芹同志做了大量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另外我的在读研究生魏柳青、冯晴、李茂、杨斌、刘冰、李迎娣等同学在译稿的整理,校对和补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黄珏苹在译稿的文字校对、编辑、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最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张学民校译定稿”

连上那个致谢总共225页的东西,还没有参考文献,这么薄薄的一本书,你们做事就不能认真点么?

还有更恶心的封底写着欢迎老师登录百度贴吧“湛庐教师中心”吧讨论。 哎!

P.S.不得不说,书的实验分析部分还是非常棒的。

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最好的实心入门书籍 前面理论部分很一般,甚至都比不上国内做的比较用心的一些实心。没有条理,介绍不够清晰。但后面的实例分析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每一个实验都认真读下来,绝对受益匪浅。

控制有什么意义? 控制最大的意义,就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以让实验的结果能用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例如,你如果计算教堂的数量和犯罪率,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相关。但显然教堂多了不代表犯罪率就高。这就是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这一无关变量的影响;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教堂多,犯罪率也高。控制了人口数量后,发现教堂的数量和犯罪率无任何关系。 书上说控制还有一个意义是研究者想要研...

在做实验中,也要控制实验者偏差(experimenter bias)。比如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统计哪个人吃了药,哪个人吃了安慰剂的人,不应该是实验者本人,而应该是助手或其他人,统计者也不能告诉实验者谁对应哪个处理方式。 为控制参与者偏差,可采用单盲实验,即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接受哪种实验处理,但实验者知道。更常用的是双盲实验,即参与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接受哪种处理。双盲实验可以控制实验者偏差。 被试间设计:在有两个...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参与者组。 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但其它均与实验组一致。 Supa, Cotzin & Dallenbach(1944)做了一个实验,探究盲人是怎样感知障碍物的。第一组盲人戴上毛毡面罩和手套(消除对气压的皮肤知觉),第二组盲人戴上耳塞(消除听觉线索),第三组在未接受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在同一间屋里行走。实验发现第一组对障碍物感知无显著影响,但第二组有显著影响,所以盲人普遍是靠听觉线索检测的障碍物。控制...

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即研究者主动、随意地操纵某一自变量的水平。 例如 Plant & Peruchen(2005)让警察看到面孔伴随枪支出现时按 A(射击),无枪则按 L(不射击),面孔包含了非裔人和白人。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就是面孔的种族,和与面孔同时出现的物品(枪或中性物)。 Asch(1952)准备了一组包含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形容词,并让两组人听不同的顺序。其中一组先有褒义词,后有贬义词,另一组先有贬义词,后有褒义词。并让参...

实验心理学(上、下册)

作者: [美国] 伍德沃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曹日昌 出版年: 2014-11-1 定价: 150 ISBN: 9787301249369 豆瓣评分 9.8 11人评价 5星90.9% 4星9.1% 3星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实验心理学》是伍德沃斯几十年来在教授实验心理学过程中陆续搜集材料逐年充实写成的,作为那个时代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它促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而为新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心理生理学的材料,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记忆、训练、认识、思维、学习、情绪、注意和条件反射等各领域都得以应用,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的全部领域被证明是可以用实验方法来探讨的,且着重介绍有关专题的实验事实和各家的理论和解释。《实验心理学(上、下册)》第一版出版于1938年,后与施洛斯贝格合作修订,于1954年出版了第二版,此中译本根据其第二版译出。

投诉 实验心理学(上、下册)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伍德沃斯 伍德沃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伍德沃斯(R. S. Woodworth,1869-1962),美国心理学家,机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全部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针对行为主义的S-R,他提出S-O-R,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增加有机体的作用。191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目录 · · · · · · 上册 中译本序 修订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反应时间 第三章 联想 第四章 注意 第五章 情绪Ⅰ:表情的动作 第六章 情绪Ⅱ:能量说 第七章 情绪Ⅲ:其他身体变化 第八章 心理物理学Ⅰ:阈限的测定 第九章 心理物理学Ⅱ:量表法 第十章 肤觉 第十一章 化学感觉 第十二章 听觉 第十三章 视觉 下册 第十四章 形状知觉 第十五章 颜色知觉 第十六章 视觉性的深度知觉 第十七章 与知觉相关联的眼球运动 第十八章 学习:引论 第十九章 条件作用 第二十章 辨别学习 第二十一章 迷津学习 第二十二章 学习与作业中的动机作用 第二十三章 记忆 第二十四章 迁移和干扰 第二十五章 学习与作业中的经济 第二十六章 问题解决:思维

woodworth的实验心理学是我在看过的觉得最好最清楚最有趣的。

相比国内的教材这个更有意思一点点

实验心理学

作者: Barry H.Kantowitz / III Henry L. Roediger / David G. Elmes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Ninth Edition 译者: 郭秀艳 / 杨治良 出版年: 2010-07-05 页数: 651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丛书 ISBN: 9787561776186 豆瓣评分 8.5 246人评价 5星42.3% 4星43.1% 3星12.2% 2星1.2% 1星1.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由坎特威茨、罗迪格和埃尔姆斯三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倾力合作的《实验心理学》堪称当代实验心理学教材的典范。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五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五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的特点及其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等等。其余十章根据研究内容的划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方法在具体研究领域(如知觉、记忆、学习和思维)中的应用。将实验方法从大量的心理学史料和事实中提炼出来,将前五章介绍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以使读者对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切实的体会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研究技巧,加快成长进程。

第9版的变化

每一章都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近的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最新的研究发现与研究主题,重写了许多章节,这意味着我们要删除大量的文字,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割舍。第1章增加了有关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危险性的最新研究,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部分进行了内容更新,以反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的进展。第2章更新了表2-1中的数据,重新讨论了媒体暴力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一章还讨论了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在夜间娱乐节目中露面的态度。第3章更换了一个关于人们信仰上帝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更有趣的新例子,以使读者了解交互作用的重要性。第4章增加了伦理委员会(IRB)工作程序介绍,以及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第5章使用了新的期刊文章样例,并为期刊文章作者们提供了新的写作要领。第6章开篇用 2007年的新例子替换了1952年的旧例子,尽管作者很喜欢这个旧例子。第7章知觉防御的介绍被替换为外显知觉研究的介绍。第8章对认知控制进行了新的讨论。第9章介绍了心理治疗中的变化标准设计。第10章增加了闪光灯记忆和节省法方面的例子。第11章提及了近年的神经影像研究。第12章不仅增加了当前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增加了动机与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第13章收录了有关记忆的社会感染、社会服从以及内隐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新近研究。第14章新增加的一项研究对经典的动物拥挤模型构成了挑战,另一项增加的研究对列车车厢中的拥挤行为进行了考察。第15章增加了有关动态视敏度的一项新研究,并简短讨论了对用于解释心理负荷的模型。对于以上这些变化,如果您和您的学生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Barry H. Kantowitz i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Professor of Industrial and Operational Engineering, and Director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ior to that, he was Chief Scientist of the Human Factors Transportation Center of the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in Seattle. He received his Ph.D. i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1969. He has written and edited more than a dozen books. His research on human attention, mental workload, reaction time,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human factors have all been supported by the Office of Educati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HTSA, and FHWA.

Henry L. Roediger, III, is the James S. McDonnell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Dean of Academic Planning in Arts and Sciences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here he has taught since 1996. He received a B.A. in psychology from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and a Ph.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from Yale University. He has taught at Rice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and spent three year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i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particularly in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Dr. Roediger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70 chapters, articles, and reviews as well as other textbooks and edited volumes. He is co-author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Eighth Edition (Wadsworth 2005).

David Elmes i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He earned his B.A. with high hono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completed the M.A. and Ph.D. degrees there. He is a past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Professor Elmes has edited READINGS I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DIRECTORY OF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T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He is co-author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Eighth Edition (Wadsworth 2005).

目录 · · · · · · 导读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1章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第2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 第3章  研究技术:实验 第4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第5章  如何阅读和撰写研究报告 第6章  心理物理学 第7章  知觉 第8章  注意和反应时 第9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 第10章  记忆与遗忘 第11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12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 第13章  社会影响 第14章  环境心理学 第15章  人的因素 附录A  实验心理学:历史回顾 参考文献

当科学试图描述较多的变量及其关系时,中介变量就显得更有效和更必要了。

“狐狸有多知,刺猬有大知。”——阿基洛科斯(Archilocus) 心理学理论的多元取向(狐狸)和一元取向(刺猬)。

很好的一本书,大致翻了一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详细研读。

好书

没看完

翻译水平怪怪的,参差不齐;此外,感觉原作者似乎对我国有意见?其他书籍里,好多中国的数据都没有?

教材是五星的,排版美编也是很赞的,被翻译拉掉了一星。

金牌教材,冒牌翻译 Kantowitz所著的这部教材的优秀是自不待言的,早先我已就本书第六版写过一篇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2255876/)。虽然人的认识是在不断演进的,如同教材会一版再版。但之前的评论也还大致符合我现在的看法,故在此暂不做进一步评论。回想起来,作者们对前人做出的种种研究进行剥丝抽茧般地评述和庖丁解牛式地分析所带来的通透彻底的阅读快感,是令人无比愉悦的。似有那么几处,我简直要放下书来拍案叫绝了。

而本书自十年前的上一个译本问世以来,最被读者诟病之处莫过于翻译质量。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将笛卡儿译作德斯卡茨,雅各布斯的名作成了《死亡和美国大城市生活》。那么平心而论,第九版的译本已经有了不少改善,不乏特别有心的编排。然而问题依然还不少,就阅读主观感受而言,大概是分配了好几位译者合译的,因为各章之间的翻译水平和风格区别太明显。作为一本经由知名教授二度译校的专业书籍,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吧。

以下所指出的近20处错译或错误,均是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本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察觉了问题、或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发现了疑点、或是遇到难以读懂之处,而去核对英文版后确认的。大概是可以作为将来的读者勘误之用的。当然,它不表示本书不存在其他疏漏。或许可以保证的是,除去这近20处外,全书在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忠实于原文。甚至译本中有大量的行文分段与英文版存在出入)。此外,本文亦未就专业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唯一想提及的是,第十二章“个别差异与发展”(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中的“个别”还是译为“个体”更合适。

[原文]For example, casual observation was the "method" that led to the ideas that the world was flat and that frogs spontaneously generated from the mud each spring, as Aristotle believed. [原译]例如,因果观察就是一种会导致错误信念的“方法”,它使得亚里士多德也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每年春天青蛙会自己从泥土里长出来。(p8) [试译]例如,通过偶然性的观察这种“方法”,亚里士多德生出了世界是平的和每年春天青蛙会自动从泥土里长出来等观念。 [简评]即便是把casual误作了causal,根据上下文和专业知识,也不至于译错。

[原文]This criterion is called parsimony, or sometimes Occam's razor, after William of Occam. [原译]这个标准就是简洁性,有时也以威廉的出生地——英格兰的奥卡姆命名,称做奥卡姆剃须刀。(p17) [试译]这个标准被称为简洁性,有时也因奥卡姆的威廉之名,而被称做奥卡姆剃刀。 [简评]William of Occam是一个正式的人名,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如欲解释可以加注。

[原文]In the Cartesian model, science is a basic good whose aim is to understand nature. The Baconian model promotes the goal of science as improving human welfare, which places useful results ahead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原译]在卡茨的模式中,科学的根本目标是理解事物本质。而在培根的模式中,科学应该以改进人类生活为己任,科学结果的有用性第一,知识的增长次之。(p23) [简评]上文已经提到了笛卡儿和培根,此处不难猜出Cartesian是“笛卡儿的”之意,查查字典即可确认。

[原文]...and a haptic (touch) judgment done by moving a board with the palm of the hand, trying to match the feeling of the board with the incline of the hill while looking at the hill. Proffitt and associates assumed that the haptic condition was an implicit, visually guided oculomotor task. [原译]触觉判断(通过用手掌移动一个木板,以使感觉到的木板斜度和山的倾斜程度相匹配)。普罗菲特及其同事假定触觉条件是内隐的,视觉引导眼球运动。(p222) [试译]触觉判断,即通过用手掌移动一块木板,使得感觉到的木板斜度与所看到的山的斜度相匹配。普罗菲特及其同事假定触觉判断是一项内隐的、视觉引导的眼球运动任务。 [简评]本节是介绍Proffitt的系列经典实验。此处提到的“触觉判断”的关键之处在于,参与者在用手掌调整木板斜度的同时,眼睛只能看着山而不能看着木板来辅助手掌进行调整。原译不仅未能表达这一要点,而且最后误用逗号,产生明显的歧义。我的理解是,如果在翻译时拿不准原意,应该先去阅读所引文献。

[原文]Pavlov was not trained as a psychologist (there were no psychologists in Russia, or elsewhere, when he received his education), but as a physiologist. [原译]本来巴甫洛夫学的不是心理学(在他上学的时候,俄罗斯或其他别的地方还没有心理学家),但是后来他却成了一名心理学家。(p255) [试译]巴甫洛夫不是作为心理学家(在他求学时,俄国或其他地方尚未有心理学家),而是作为生理学家来接受的学术训练。 [简评]啥都不说了,我就记得老巴生前一直不认可将他称为心理学家的说法。

[原文]Negative reinforcers are aversive events, and responses that remove or avoid them are strengthened. [原译]负强化是一些令人讨厌的、厌恶的事件,它可以导致反应消失或远离负强化。(p259) [试译]负强化物是一些令人厌恶的事件,能够使得这些事件撤除或者逃避这些事件的反应会得到增强。 [简评]原译把意思弄反了,译者可能没理解负强化,同样的错误在p288的小结中再次出现。

[原文]Many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over the years. [原译]几年前,许多研究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p262) [简评]根据上下文和专业知识,不至于译错。

[原文]Using such a design in the case of Bill (described earlier) might involve a continual baseline monitoring of some other unwanted behavior (say, picking fights) when the extinction period for crying was introduced. [原译]如果在比尔的案例中(前面讲到过)使用这样一种设计,那么当哭叫声消失期出现时,可能会需要一条连续的基线来监视其他不需要的行为出现(如摔打等)。(p281) [试译]将这样一种设计应用到前面提及的比尔的案例中,当哭泣声的消退期开始时,会需要一条持续的基线来监视其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如打闹)。 [简评]原译不准确,进而一整段都不易理解。

[原文]A man had four chains, each three links long. He wanted to join the four chains into a single closed chain. Having a link opened cost 2 cents, and having a link closed cost 3 cents. The man had his chains joined into a closed chain for 15 cents. How did he do it? [原译]一个人有4条链子,每条链子有3个环。他想把这4条链子结成一个封闭的链圈。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钟,接一个环要花3分钟。这个人花15分钟把所有链子一起结成了一个封闭的链圈,他是怎么做的?(p366) [试译]某人有4条链子,每条链子由3个环依次相扣而成。他想把这4条链子结成一个闭合的链圈。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合上一个环要花3分钱。此人花了15分钱将他的链子结成了一个闭合的链圈。他是怎么做到的? [简评]由于没有配图,第一句如果交代不清,接下来就不好理解了。

[原文]Because of incomplete data for two of the subjects, the number of total subjects on which any one correlation is based varies from 109 to 111. [原译]由于两个被试的数据不完整,因此计算任何一个相关时所需要的总被试数就从109变成了111。(p383) [试译]由于有两个被试的数据不完整,因此计算任一相关时所基于的总被试数就从109到111不等。

[原文]In experiment 2, because subjects had to respond quickly (in less than 500 ms), they made more errors than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原译]由于被试在实验二中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少于500毫秒),他们在实验一中的错误判断更多。(p435) [试译]由于被试在实验二中必须(在500毫秒内)迅速反应,使得他们做出了比在实验一中更多的误判。

[原文]Aldous Huxley (1946) comments on this aspect of science: Pragmatically [scientists] are justified in acting in this odd and extremely arbitrary way; for by concentrating exclusively on the measurable aspects of such elements of experience a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a causal system they have been able to achieve a great and increasing control over the energies of nature. But power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insight and,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the scientific picture of the world is inadequate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science does not even profess to deal with experience as a whole, but only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it in certain contexts. All this is quite clearly understood by the more philosophically minded men of science. But some scientists...tend to accept the world picture implicit in the theories of science as a complete and exhaustive account of reality; they tend to regard those aspects of experience which scientists leave out of account, because they are incompetent to deal with them, as being somehow less real than the aspects which science has arbitrarily chosen to abstract from out of the infinitely rich totality of given facts. [原译]赫克斯利(Huxley,1964)对科学的这一方面作了如下的阐述:[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异常古怪和武断,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正当合理的;通过只专注于那些可以用因果关系予以解释的可测量方面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够取得对自然能量的巨大和日益增长的控制。但是能力和见识不是一码事,而且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体现,对世界的科学描绘是不完整的。原因很简单,科学甚至不能声称,它是把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而仅仅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经验的特定方面。这一切是那些较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们所完全清楚理解的。但是,一些科学家……倾向于将对世界描述的科学理论绝对地认为是对于现实的完整而穷尽的解释,并且倾向于关注那些科学家们根本不予考虑的一些经验,因为他们无法处理这些经验,源于这些经验不及那些被科学从大量给定事实中武断地选择出来的部分真实。(p447) [试译]奥尔德斯·赫胥黎(Huxley,1946)对科学的这一方面作了如下评论:[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古怪且极度武断,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是正当的;通过专注于那些能够在因果体系中予以解释的经验成分的可测量方面,他们已经能够对自然界的能量取得重大且日益增长的控制。但是能力和见识不是一码事,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体现,这个世界的科学图景尚不充分。原因很简单:科学甚至不能声称其是把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它不过是在研究特定情境中经验的特定方面。所有这些都是更富哲学头脑的科学家们相当明了的。然而有些科学家……却倾向于把蕴含在科学理论中的世界图景当作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完全而彻底的描述来接受;因为他们对于研究经验的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科学家们不予描述的方面,总归是比那些被科学从既定事实的无限充足的总体中武断地挑选出来的方面少了些实在性。 [简评]这是书中引述彼时杰出的知识分子赫胥黎(那位“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的孙子)的一段话,指出了有这么一类“自大的”科学家:他们认为科学不能研究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而刨去这些科学不能研究的,剩下的就是全世界。实际上,科学应该是在它的工具能够提供最好解释的地方寻找真理。原译没有采用现成的译名,年份也笔误了。它主要是把后半段译得不知所云,也就失去了精髓。因为这段话极具价值,所以全部译出(本书中还有大量对于“科学”的精妙论述)。原文有笔误,已更正。

[原文]Primary-task measures of lane position and vehicle speed were not affected when secondary tasks were added; ...Figure 15.7 shows that reaction time to the tachometer task depended on traffic density and road geometry. [原译]首要任务测量的是车道状况和车速。当次要任务介入时,它们没受到影响。……图15-7表明,读速度计任务条件下的反应时受交通密度和路况的影响。(p487) [试译]当次要任务介入时,测量车道位置和车速的首要任务没有受到影响。……图15-7表明,速度计任务中的反应时受到交通密度和路形的影响。 [简评]这里介绍的是Kantowitz的一个实验,译者可能没理解原意。Lane position指的是机动车在车道中所处的位置,road geometry指的是道路的几何形状。与之对应的图15-6/7/8的术语翻译亦有误。

[其他]四处单纯的错译 p202:直接/间接知觉之争常被描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知觉加工之间的对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p216:图7-5在“主观阈限”下漏译了“无意识过程”几个字 p501:1940年代柏林物理学会形成了——是1840年代 p507:正当机能主义为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盛期而欢欣鼓舞时——是芝加哥大学

[注意]原文的一处错误 这一处译文是忠实于原文的,可惜原文本身就错了(不少教材都在讲解信号检测论时犯过同样的错误)。即对p182图6-5的解释中,“击中”和“正确否定”所对应的图中区域有误。不过对p185图6-7中关于“击中”的描述是正确的。 投诉 有用 84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84 1 11回应收起 私享史 2009-08-21 15:47:5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科学只在它的工具能够提供最好解释的地方寻找真理。如果科学家呆在路灯的光线范围(喻指合适的领域)之内直到一个新的突破产生一个更强光的灯,那么科学的进展尽管缓慢但却必定会发生。”

“接受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所有其他能达到真理的方法就必然是不正确的。通向真理的途径肯定不止一条。但是当我们必须在某些有争议的特定真理上达成一致时,那么,尽管科学方法有它的种种局限,仍然提供了最好的长期的解决方法。”

以上两段话摘自本书,其中第一句略有改动。

说来很有意思。在我最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似乎对“实验心理学”这个概念最能领会。实验嘛,本科的时候做得多得去了,基本上每门专业课都附带一门实验课呢。可等到对心理学的了解深入之后,反倒越来越不清楚什么是实验心理学,直至看到这本经典教材。

关于实验心理学,我本来的理解就是像本科那些专业课一样,附带的实验课就是重复那些作为实验操作基本功的各种经典小实验。那么实验心理学自然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经典实验操作操作熟悉熟悉的一门课喽。

其实这个理解也没大错。但是一翻各式教材我就犯迷糊了。先看国内编的教材,除了实验操作之外,主体内容怎么看怎么像是生理心理学加认知心理学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结合。那些内容明明在其他三门课里可以讲得更清楚呀,干嘛要在实验心理学里再囫囵一遍呢?

又看国外的教材,结果发现冠以“实验心理学”之名的不少教材其实内容完全是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不书名干脆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类的,只讲理论方法,并不涉及实验操作。

最后也就发现已故Solso教授的《实验心理学》和本书是正儿八经的名副其实。Solso教授的那本暂不评价,特点就是以真实的研究报告作为案例来剖析。若比起规范性和全面性则不如本书。

不过这里确实要提到一点,本书的翻译水平不太到家,连笛卡尔都能翻成德斯卡茨,雅各布斯的名作成了《死亡和美国大城市生活》。因为翻译得不太好呢,有时就不太能读进去,读着读着可能就有点晕了,或者干脆跳过去。人家英文原版都到第九版了,也不见影印的!

再则呢,这本书我是在把心理学的主干教材都看完之后才看的,经典的实验在那些教材里早就讲过不止一遍了,所以再看到这书又讲,会觉得有些罗嗦,懒得细看。也许这书应该是放在看完心理学导论之后就上手?

但是!必须摒弃以上两点。等我第二遍静下来仔细重读那些实验时,才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心理学”的真谛。虽然它也是在讲那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但是讲法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在如何设计实验这样一个主题下进行的讲述,越看越有收获。主干教材讲实验重点在结果,实验心理学讲实验重点是过程。

大体而言,本书第二部分的十章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从心理物学理到认知到发展到社会到应用。而每一章之下所选的“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则恰到好处地既介绍了该领域的经典实验又厘清了实验背后体现的研究方法的精髓之所在。至于构成这些领域的知识,那还是交给专门的教材去讲吧。

举例来说,“记忆与遗忘”一章的三个范例,分别厘清了天花板与地板效应、实验的四面体模型和交互作用效应。“知觉”、“思维与问题解决”和“人的因素”里都讨论了“言语报告”的优缺点。此外,还有“回归假象(趋中回归)”、“会聚操作”、“小样本设计”和“实验控制”等也是不止一次地进行了阐释。

而这些至关重要的实验主题,有些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中并不具体涉及,有些虽然讲到了但是并不会深入把它讲透。即便是最好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教材,也难以做到(毕竟不属于它的重点)。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才能独立于心理学研究方法之外,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领域。

此外,这本书的特点还在于,第二部分每一章的“从问题到实验”都展示了如果把生活中灵机一动的小念头转化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也体会着苦乐。而每一章的课后作业呢,则给出的是一些在生活中可以比较容易实现的小实验,反映了心理学“世俗”的一面。剩下还可以表扬的是,第五章“如何读和写研究报告”中那份“善问的读者使用的核对清单”很赞,附录B的“统计推理”也比较实用。

回到题目的话,我理解的实验心理学,它应该是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上,在实验操作和阅读研究报告的过程中,结合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能更好地对实验整个流程中的细节和主线进行理解和把握,达到基本的实验训练之目的。而这一点,则是我以前所学的那些生化医药领域的实验课根本欠缺的。 投诉 有用 34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34 1 8回应收起 Pink海豚 2017-08-07 17:14:1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一些知识点的整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B网上买了影印版,厚厚的一摞看了很久。有些细节由于没有学术基础,很难读进去(不得不吐槽翻译)。所以,五六百页的书读完了,有种好像没学到什么的感觉。前几章是提纲挈领,后面的章节则把知识点分散入实验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具体案例中。

三个最主要的收获: (1)本科阶段我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知识”,而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推陈出新的,重要的是真正主动地去理解,去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不迷信前人的经验,而是带着一个批判性的思维站在前人肩膀上,自己去创造知识。 (2)我认为本书对于实验伦理的强调,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准则。实验者今天是如何惨无人道地伤害实验动物,可能在不久的明天,惨无人道遭受伤害的便是人类本身。科学狂人进行的恐怖实验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的内容。为了科学忘记人性,是有可能发生的。美国心理学会有专门的组织来审理实验中的伦理问题,我们这里还做得不够。 (3)还是要说,学习到了一点知识。无论是条分缕析的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亦或是不甚明了的心理物理学、阈限、开窗实验。每一个知识都蕴藏着一种可能性。加油,继续前行。

一些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章:科学将其理论假设建立在决定论的基础上,即相信因果。我们可以通过受控制的观察发现这些原因。科学的优越性:系统观察、自我校正。根据从数据还是理论出发,有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好的理论能组织数据,并能在获得数据前对新的情境作出预测:简洁性(概念少) 准确性(公式好)可验证性(可证伪)理论需与解释的数据相匹配。 中介变量存在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中。

第二章:观察与相关法 观察是实验研究的第一步。在观察前,首先要确立观察的范围,并且小心观察者效应的发生,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操作定义。 观察法—— 无干扰观察:研究者无干扰地观察被试的反应。无干扰测量:研究者无干扰地测量被试的反应。 个案研究:不是很有说服力,变异-个案分析。仅在一个因素上存在差异的,具有可比性的个案很稀少。 调查研究:由于准确的取样技术,可以将较少被试的调查结论推广到总体。调查研究为实验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相关法—— (相关法比观察法强在可以准确计算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因此知道一个变量的值,便可作出预测。) 相关不等于因果。相关研究(回溯性)所得的数据来自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源自研究者直接操纵。相关系数越大,相关性越强。但除非是完全相关,否则人们不可能根据变量成绩来预测另一变量的值。 高相关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有较高的解释力:一是支持了某个解释,同时否决了其他混淆因素作出的解释。二是各个独立的研究都显示,高相关趋于一致。 复相关程序:交叉--滞后设计,许多研究的多重检验才能提高相关研究的解释力。 低相关可能是由于全距限制(如Sat入学考试筛选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进大学,大家大学分数不一样。由此得出Sat不能预测大学分数的结论是错的)也可能是因为没有满足相关系数的前提条件(不呈线性)

第三章:实验法 (实验研究优于相关研究,因为实验研究可确立两个变量的方向,并且可以控制无关变量) 一个好实验需要有效地选择和操控变量。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被操控,因变量被观察,控制变量被保持稳定。 零结果:可能源于自变量--猜测无效,也可能因为实验者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操纵。可能源于因变量--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如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可能源于控制变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一起变化。 多元分析:研究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交互作用的一组统计理论和方法。 被试间设计更安全,被试内设计更有效。 被试间设计:优点在于一种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缺点在于必须处理个体间的差异。故事先需要进行等组,可使用匹配或随机分配的手段。 被试内设计:优点在于有效,差异并不源自各组间的差异,缺点在于可能存在一般练习效应,可通过随机排列处理或完全平衡的方式,和差异延续效应,可使用被试间设计或留存时间间隔方式消除。 --小样本设计: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心理物理法,关于学习的研究) 混合设计:同一实验中,一些自变量由被试内设计处理,一些由被试间处理。 控制条件:用来命名自变量的单个处理方式或条件的术语是水平。所谓实验的对照组:在被试间设计中,为实验的控制组,在被试内设计中,为实验的控制条件。不接受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实验中易引起误差的点:来自于被试的要求特征与霍桑效应。来自于实验者的实验者效应。可以双盲应对,亦可以进行自动化实验。 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准实验研究技术与相关研究中的事后回溯相似。只能选择却不能改变,已知内容可能会包含几个重要的混淆变量。因此,只能推出相关不能推出因果。可用匹配来达到目的,但存在难度,如匹配可能存在平均数回归。 获得数据:随机取样,即总体任何成员都有相同机会被选为被试。随机分配,即被试可被分到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分析数据:运用统计。报告数据:常用表或图来显示。

第四章: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 当隐瞒与欺骗必须要使用时,需要衡量实验的价值与被试实际和潜在消耗。当前者大过后者方可使用,尽管如此,被试必须提前知道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研究内容,并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止实验。 实验的过程中,被试需要有途径与实验者保持联系,事先签署声明,事后集中干预。 不要欺骗:科学是自我校正的,真理终会胜利。

第五章:阅读和撰写报告 一篇心理学实验报告分为: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挑剔地阅读报告 引言:1、弄清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对其所引用的文献、理论的态度。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3、如果我来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我会如何做? 方法:1、我提出的方法比作者好吗?2、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3、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格式什么?4、若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和材料程序,我对结果的预估? 结果:1、结果出乎预料吗?我该如何解释?2、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所能得出的启发应用是什么?3、我能否为这些结果找到另一种解释? 讨论:1、是我的解释,还是作者的解释,能更好地说明数据?2、是我的还是作者的关于结果启发和应用的讨论,更有说服力?3、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回答?4、可以开展额外的研究吗? 参考文献:对某一文章中的理论感兴趣,可弄清近期期刊引用过此文的文章(参考文献处),对此进行的讨论。 撰写的几个要点: 从广阔的角度展开引言并浓缩到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上。方法部分中要交待清楚,分为被试(参加的被试数目、选出的人群、获得的奖励,有人退出要加以说明)、材料、程序(实验设计、指导语、实验的各个阶段)三部分以便于他人重复试验。结论部分要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发现,再用统计结果支持。且应该对实验目的和结果作总评。讨论中应说明变量的效应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意义。

第六章:心理物理学 操作定义:一个操作定义未必要切实际,只要词句明确,具有可重复性。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被认为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近代信号检测论用两个心操作定义d'(感觉过程)和β(决策过程——取代了阈限的概念。d'和β可有ROC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求出,ROC曲线是以击中率和虚惊率为坐标画出的。 测量量表:测量是一种给事物及其属性赋予数目或名称的系统方法。四种属性:差别,等距,绝对零点。四种量表: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费希纳定律给了一个心理判断的顺序量表,史蒂文斯定律则给出了一个比例量表。

第七章:知觉 直接知觉(自上而下)数据——间接知觉(自下而上)概念 研究知觉时,最简单的因变量是观者的言语描述。被试的言语报告——虽然有不可靠的特点,在应用前应加以甄别。只有能直接退单出反应与先前时间间可核实的关系时,因变量才有效。但可以和诸如反应时这样的客观指标相结合,进行会聚操作。 会聚操作: 一系列两个或更多的操作,使用该操作课消除能够解释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其他概念。

第八章:注意和反应时 变量混淆:当一个与实验中的自变量共变的因子能够解释所观测到的行为变化时,便发生了变量混淆。 多个自变量可以探索交互作用。 单纯嵌入假设:加因素法,一个阶段持续的世界与另一阶段是独立的。 心理不应期:中央瓶颈模型/中央容量共享模型。多个因变量可以帮助认识。除了选择因变量外,谨慎的研究者还要获得尽可能多的行为指标(错误率,速度等)

第九章:条件反射与学习 被试间设计:对所需要的被试数量是一种浪费,会产生变异性。被试内设计可以避免,被试内设计更有力更敏感,由于被试的变异性导致错误的可能性相对被试间设计减少了。匹配组设计容易产生回归。 平衡:不同的顺序对不同的组。AB、ABA、交替处理设计,多基线(不同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长度不等的基线期)设计,变化标准设计。

第十章:记忆与遗忘 节省量:学习一个音节表的(初始遍数-重学遍数)÷初始遍数×100% 量表衰减效应:即天花板(太容易)与地板效应(太难)。如何避免?研究者先通过实验设计,然后测试少量被试。 交互效应VS主效应:单独考察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化效应 实验结果的推广:如果用其他被试,用其他实验材料,用其他不同类型的记忆测验,用不同的实验处理与自变量操作方式,也可以得出同样结果,则是可推广。

第十一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信度:若重复实验,其结果是否与第一次相同。决定观察值信度的关键是观察量。 当每一次新发现的结果令人惊奇时,都需要考虑信度问题。重做实验还会得到相同结果吗?信度可由统计检验,从而获得统计信度。然而实验信度也需要确保。三种类型的实验信度验证: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操纵无关变量,讨厌的变量),概念验证(试图用全新的范式或一组实验条件来阐明某一心理现象)言语报告:存在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两种不同的注解,存在判断过于自信的问题。

第十二章:个别差异与发展 操作定义:可把人区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并在实验情境中进行研究。对人进行操作定义(被试变量) 被试变量:横断设计(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智力相混淆)纵向设计(前历效应,重复测验,被试流失)使用交叉序列设计,时间延迟设计。但后类实验较难实施,多数研究依赖于在其他方面对人们进行匹配的横断法。 效度:当一个测验能预测行为时,具有预测效度,当一个测验能真的测研究主题时,具有表面效度。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因变量:将偏好(或喜欢,信仰等)测量作为研究中的因变量。 转向:偏向外显的测量技术而非言语报告,偏向现场研究而非实验室(要求者特征,实验者效应,实验室情境--双盲or结构的启动实验,视频游戏)。 现场研究:在真实生活的背景中引入足够的控制。缺点:不好测量因变量,存在伦理问题。 目前公认:只要不对被试构成大的压力或伤害,是允许在公众背景下进行现场研究的。

第十四章:环境心理学 样本普遍性:结果可推至不同样本不同人群。变量代表性:确保对相关自变量不同操作能得出有代表性的结论。 准实验:无需随机安排被试,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有对照组)类似事后回溯。 绝大多数环境心理学家偏爱现场研究。研究伦理上尽量保证知情同意。

第十五章:人的因素 多用小样本设计(高度控制的实验情境)。这是试图在技术系统与人之间寻找最优化结合的学科。秉持用户第一,注重生命价值的理念。

了不起的著作 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到教师,每一次我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并且找到极其有用的研究线索。

就心理学和行为研究而言,推荐给任何一个层次的读者阅读。

翻译很滥 这本外文原版书写得很好,就是太贵。中文书翻译得很不好,语句都不通,相信不是杨治良本人翻译的,应该是挂名。所以翻译版的心理学书籍,只见过陈会昌的人格心理学翻译得比较好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总结 一、科学心理学 (一)科学心理学特征: 1.应用的实证主义(源于科学方法); 2.产生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经过了科学方法检验); 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新的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解释已有的数据)。 PS:科学不提供完美的知识,而是提供一种消除我们错误认识的方式,其目的是解释现象而非措辞分析。心理学现在的解释是对行为的暂时性理论建构,这些建构将来注定会被更好的理论体系所取代。 (二)科学心理学方法 1.操作性主义 定义:知识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个体主张的肯定程度,而取决于公开化的知识让任何有冲突的观点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检验知识。 特点:①科学理论的概论立足于可观测事件并可以被测量;②提前具体的预测而非事后解释;③可重复性发现;④承认错误;⑤提出想法并努力实践,不断演进。 2.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②方向性问题让相关统计解释变得困难;③存在选择性偏差(人们一定程度上选择他们的环境,并认为制造了行为特性和环境变量间的相关)。 3.实验与控制 能够排除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第三方变量的问题,比相关研究能做出更强的因果判断。 (三)心理学研究 应用型研究:目的是将结果直接推广到自然情境中,样本的随机化和条件的代表性较重要。 基础型研究:有意创设人为环境用以验证有关行为潜在机制的理论,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重点在于验证理论的普遍性。 大部分复杂行为是由多个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联合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与单独作用时的整体效应完全不同。

二、伪科学 伪科学特征 1.喜欢采用特殊假定并逃避同行评审,使其主张免于被证伪; 2.过度依赖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强调主张是确切的、不可辩驳的; 3.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三、心理学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孤立的现象,因缺少必要的比较性信息,不能证明某一特定理论或疗法更优越,存在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效应。 (二)概率: 推理常犯的概率错误: 1.对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 2.对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越大); 3.赌徒谬误:持续性低估重复或某种模式在一个随机序列中出现的可能性。 (三)偶然性: 1.及时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关联; 2.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 3.统计预测一般优于临床预测。

培养科学素养的书 对于实验室里按照数理实验研究方法得到的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有多少普遍性和意义,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从一开始接触得都是精神分析和人文这一类的,而这类心理学运用得是达尔文那种博物志式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的很多研究自然界的知识也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得到的。

不过由于中学理科只是在推导公式,定理和刷题总结答题套路,这本书教得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和如何运用归纳演绎法总结公式定理完全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不会提问题和动手实验只会抄论文的重要原因。当然,文科只会八股套路没有人文内涵,艺术只会技法和术语毫无艺术素养的所谓研究生也不少,这点陈丹青和老周都黑过。

这本书给我的帮助

1体会到辅助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顶尖教材是如何精粹梳理文献并用案例让教材生动有趣,我觉得我们的教材应该学学这个

2用各种经典案例教我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做建设,设置实验并控制各种变量,最后用归纳和演绎法总结公式定理,生平第一次有人用案例教我如何做科研,太感谢了

3让我明白了科学客观但是冷漠且容易违背伦理成为纳粹医生那种👿👿👿👿👿👿👿👿👿👿👿👿👿👿的原因,科学的客观可以让他避免武侠小说那种掉进山谷必有奇遇的戏剧夸张和小时代式的意淫现实和肤浅乐观主义,可是科学没有人文艺术那种表达生命感受和情感共鸣的作用,更解决不了托尔斯泰忏悔录里说得生与死和灵与肉的终极困惑,它能做得是富国强兵和满足好奇心。

很好懂的实验心理学 如果不纠缠于实验的细节问题,这本书算是很好读,很好懂。术语被解释得很朴实,很有爱,而不是简单地另一堆术语的堆砌。

但是,一旦耿耿于怀于某些具体的细节语句,就会恨不得找出这方面的十篇文献来读。而结果往往是,读了文献后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许,只有扎扎实实做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才有足够的功力把每一句话都解读到完美吧。

而且,最悲惨的是,貌似对心理学考试不太好用。如果你需要引用一大段经典的……的时候,还是背背中文教科书吧。

p.s. 一个心理学菜鸟的心得体会。

动脑筋爷爷 我很尊敬杨老师 我们都叫他动脑筋爷爷

笑 虽然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一、费希纳 二、冯特 三、艾宾浩斯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1.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权威 *注意凝聚:固守己见 *先验 2.科学方法的特点 *经验观察 *自我校正 3.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 *实验心理学过程:观察——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一)... (1回应)

第四章 反应时

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一)刺激呈现与反应装置 (二)计时装置 1.简单机械计时器 2.复杂机械计时器 3.电子计时器装置 第二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 *刺激—反应 1.听觉简单反应时 1.视觉简单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 1.选择反应时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比如快速呈现的字母串。 2.环境变量:实验环境,比如实验室照明情况。 3.被试变量:被试的特性,比如年龄、健康状况。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根据测定它的程序对...

第4页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为这种在集体工作中个体产生懈怠的现象寻找证据,并将其称之为社会惰化。 从各种实验情境(任务),各种文化,各种年龄中都发现类似现象。 由此可知,社会惰化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 社会惰化很有可能是由责任扩散引起的。 但是即使简单地测量一下集体中的个体作业绩效,仍然会有助于消除社会惰化效应,提高生产效率。 这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 科学家的好奇心并不比非科学家的多,只是他们更愿意多下功夫去...

实验心理学

作者: 巴里 H. 坎特威茨(Barry H. Kantowitz) / 亨利 L. 罗迪格(Henry L. Roediger, III) / 戴维 G. 埃尔姆斯(David G. Elmes)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郭秀艳 导读 出版年: 2010-07-01 页数: 445 定价: 6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311683 豆瓣评分 8.7 32人评价 5星43.8% 4星53.1% 3星3.1%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由坎特威茨、罗迪格和埃尔姆斯三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倾力合作的《实验心理学》堪称当代实验心理学教材的典范。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五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五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的特点及其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等等。其余十章根据研究内容的划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方法在具体研究领域(如知觉、记忆、学习和思维)中的应用。将实验方法从大量的心理学史料和事实中提炼出来,将前五章介绍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以使读者对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切实的体会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研究技巧,加快成长进程。

投诉 目录 · · · · · · 导读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1章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4 1.1  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4 1.1.1  社会惰化 4 1.1.2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 6 1.2  知识的来源 6 信念的确立 6 1.3  科学解释的性质 8 1.3.1  什么是理论 8 1.3.2  归纳法与演绎法 9 1.3.3  从理论到假设 12 1.3.4  评估理论 14 1.3.5  中介变量 15 1.3.6  徜徉于心理学理论中的“狐狸” 与“刺猬” 17 1.4  心理科学 17 心理学与现实世界 18 小结 21 讨论题目 21 网络资源 22 第2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 25 2.1  自然观察法 26 2.1.1  我们观察什么 28 2.1.2  反应性 29 2.1.3  个案研究 31 2.1.4  调查研究 32 2.1.5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 33 2.2  相关研究法 35 2.2.1  列联研究 35 2.2.2  相关研究 37 2.2.3  相关系数 37 2.2.4  复相关 42 2.2.5  原因:一个注解 44 小结 46 讨论题目 47 网络资源 48 实验室资源 48 第3章  研究技术:实验 51 3.1  什么是实验 52 3.1.1  实验的优点 52 3.1.2  为什么做实验 53 3.2  变量 54 3.2.1  自变量 54 3.2.2  因变量 55 3.2.3  控制变量 56 3.2.4  变量命名 56 3.2.5  多个自变量 57 3.2.6 多个因变量 61 3.3  实验设计 61 3.3.1  被试间设计 62 3.3.2  被试内设计 62 3.3.3  小样本设计 64 3.3.4  混合设计 64 3.3.5  控制条件 64 3.3.6  陷阱 65 3.3.7  准实验 68 3.4  从问题到实验 72 3.5  数据 73 3.5.1  获得数据 73 3.5.2  分析数据 74 3.5.3  报告数据 75 小结 75 讨论题目 76 网络资源 77 第4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80 4.1  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80 4.1.1  知情同意与欺瞒 83 4.1.2  退出研究的自由 84 4.1.3  免遭伤害的保护和研究通告 84 4.1.4  消除有害后果 85 4.1.5  保密 85 4.2  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 86 4.2.1  反对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86 4.2.2  支持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87 4.2.3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88 4.3  科学欺骗 89 4.4  道德实践的监督 91 小结 92 讨论题目 92 网络资源 93 建议阅读材料 93 课后练习:理解并记住知情同意协议 94 第5章  如何阅读和撰写研究报告 97 5.1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98 5.2  论文的各部分 98 5.2.1  题目和作者 98 5.2.2  摘要 99 5.2.3  引言 99 5.2.4  方法 99 5.2.5  结果 99 5.2.6  讨论 101 5.2.7  参考文献 101 5.3  要求严格的读者使用的核对清单 102 5.3.1  引言 102 5.3.2  方法 102 5.3.3  结果 103 5.3.4  讨论 103 5.3.5  核对清单的小结 104 5.4  期刊论文的样例 105 5.5  研究报告撰写 113 5.5.1  格式 114 5.5.2  文稿样例 116 5.5.3  文风 116 5.5.4  文章发表 140 小结 141 网络资源 142 实验室资源 142 课后练习:文献检索 142 第二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 基本原则与实践 第6章  心理物理学 148 测量感觉 148 6.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50 操作定义:阈限 150 变量介绍 151 6.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62 量表: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162 6.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66 小样本设计:心理物理法 166 从问题到实验 168 鸽子有视觉阈限吗 168 如何测量鸽子的视觉阈限 168 小结 168 讨论题目 169 网络资源 169 课后练习:韦伯定律 169 第7章  知觉 173 知觉问题 173 直接和间接知觉 173 意识和知觉 175 变量介绍 178 7.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79 言语报告:无意识知觉 179 7.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86 会聚操作:无意识知觉和有意识知觉 186 从问题到实验 191 颜色-距离错觉 191 小结 193 讨论题目 193 网络资源 194 实验室资源 194 课后练习:斯特鲁效应 194 第8章  注意和反应时 197 反应时ABC 197 8.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199 因素混淆:单纯嵌入 199 变量介绍 200 8.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03 因变量的选择:速度-准确性权衡 203 8.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08 交互作用:认知控制 208 从问题到实验 210 测量注意 210 小结 211 讨论题目 211 网络资源 212 课后练习:速度-准确性权衡 212 第9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 215 条件反射的类型 216 经典性条件反射:能忆起巴甫洛夫的 名字吗 216 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218 变量介绍 220 9.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21 被试内与被试间设计:刺激强度 221 9.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26 平衡:同时对比 226 9.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31 小样本设计:儿童的行为问题 231 从问题到实验 238 部分强化消退效应 238 小结 240 讨论题目 241 网络资源 242 课后练习:对强化结果的了解 242 第10章  记忆与遗忘 245 艾宾浩斯的贡献—当记忆还年轻的时候 246 记忆的类型 249 变量介绍 250 10.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51 量表衰减效应:通道差异 251 10.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55 结果的普遍性:加工水平 255 10.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62 交互作用效应:内隐与外显记忆测验 262 从问题到实验 271 读优于听吗? 271 小结 273 讨论题目 274 网络资源 274 实验室资源 274 课后练习;记住9·11恐怖袭击 275 第11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278 两种思维方法 280 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 280 柯勒的黑猩猩的顿悟 280 11.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81 信度与重复:类比推理 281 变量介绍 283 11.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90 实验控制:功能固着 290 11.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294 言语报告:判断中的过于自信 294 从问题到实验 298 问题解决中的酝酿期 298 小结 300 讨论题目 301 网络资源 302 课后练习:证真偏见 302 第12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 305 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 306 个别差异的方法学途径 306 引起个别差异的变量 307 变量介绍 309 12.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10 测量信度:智力与发展的研究设计 310 12.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16 操作定义:人工智能 316 12.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21 回归假象:教育评价 321 从问题到实验 325 动机与情绪在智力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325 小结 328 讨论题目 329 网络资源 329 课后练习:回归假象演示 330 第13章  社会影响 333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334 13.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36 实验控制:服从权威 336 变量介绍 337 鼓励服从的条件 341 13.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44 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催眠 344 13.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47 现场研究:旁观者干预 347 13.4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51 选择因变量:测量刻板与偏见 351 从问题到实验 353 其他人在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 的成绩 353 小结 355 讨论题目 356 网络资源 357 实验室资源 357 课后练习:置身实验的难度 357 第14章  环境心理学 360 科学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吗 361 发现城市生活的真谛 362 14.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64 结果的推广: 拥挤 364 变量介绍 365 14.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71 准实验:噪声与认知绩效 371 14.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72 道德问题:欺骗和欺瞒 372 从问题到实验 374 暴露于噪声中有害处吗 374 小结 376 讨论题目 376 网络资源 376 实验室资源 377 课后练习:噪声与记忆 377 第15章  人的因素 380 人的因素和人的行为 381 定义 381 用户第一 381 生命的价值 382 变量介绍 383 15.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84 小样本设计:动态视敏度 384 15.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86 因变量的选择:心理负荷 386 15.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393 现场研究:中央高位刹车灯 393 从问题到实验 394 测量飞行员空中的心理负荷 394 小结 395 讨论题目 395 网络资源 396 课后练习:理解交通指示牌的含义 396 附录A  实验心理学:历史回顾 400 A.1  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哲学与生理学 400 赫尔姆霍茨的贡献 402 A.2  早期的科学心理学 402 A.2.1 韦伯 403 A.2.2 费希纳 403 A.2.3 冯特 404 A.2.4 艾宾浩斯 404 A.3  心理学流派 404 A.3.1 构造主义:心理生活的结构 404 A.3.2 机能主义:心理的机能 405 A.3.3 行为主义:拒绝心理的解释 406 A.3.4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知觉 407 A.4  一些现代趋向 408 A.4.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心理学的扩展 408 A.4.2 认知心理学:心理的回归 408 A.4.3 认知神经科学:大脑的十年 409 A.4.4 专门化 410 小结 412 网络资源 413 参考文献 414 Contents PART 1 FUNDAMENTALS OF RESEARCH Chapter 1: Explanation in Scientific Psychology 4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4 Sources of Knowledge 6 Th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8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17 Summary 21 Discussion Questions 21 Web Connections 22 Chapter 2: Research Techniques: Observation and Correlation 25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26 The Relational Approach 35 Summary 46 Discussion Questions 47 Web Connections 48 Laboratory Resource 48 Chapter 3: Research Techniques: Experiments 51 What is an Experiment? 52 Variables 54 Experimental Designs 61 Data 73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73 Summary 75 Discussion Questions 76 Web Connections 77 Chapter 4: Ethic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80 Research with Human Participants 80 Ethics in Research with Animals 86 Scientific Fraud 89 Monitoring Ethical Practices 91 Summary 92 Discussion Questions 92 Web Connections 93 Suggested Readings 93 Psychology in Ac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Consent Forms 94 Chapter 5: How to Read and Write Research Reports 97 How to do a Literature Search 98 The Parts of an Article 98 Checklist for the Critical Reader 102 A Sample Journal Article 105 Writing a Research Report 113 Summary 141 Web Connections 142 Laboratory Resource 142 Psychology in Action: A Literature Search 142 PART 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Chapter 6: Psychophysics 148 Measuring Sensations 148 6.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50 Operational Definition: Thresholds 150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151 6.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62 Measurement Scales: Fechner誷 Law and Stevens?Law 162 6.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66 Small-n Design: Psychophysical Methods 166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168 Do Pigeons Have Vision Thresholds? 168 How Can We Measure a Pigeon誷 Visual Threshold? 168 Summary 168 Discussion Questions 169 Web Connections 169 Psychology in Action: Weber誷 Law 169 Chapter 7: Perception 173 Issues in Perception 173 Direct and Indirect Perception 173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175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178 Dependent Variables 178 Independent Variables 178 Control Variables 178 7.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79 Verbal Report: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179 7.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86 Converging Operations: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with Explicit Awareness 186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191 The Color-Distance Illusion 191 Summary 193 Discussion Questions 193 Web Connections 194 Laboratory Resource 194 Psychology in Action: The Stroop Eddect 194 Chapter 8: Attention and Reaction Time 197 The ABC of Reaction Time 197 8.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199 Confounding: Pure Insertion 199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200 8.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03 Selection of the Dependent Variable: Speed-Accuracy Trade-Off 203 8.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08 Interaction Effects: Cognitive Control 208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210 Measuring Attention 210 Summary 211 Discussion Questions 211 Web Connections 212 Psychology in Action: Speed-Accuracy Trade-off 212 Chapter 9: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215 Types of Conditioning 216 Classical Conditioning: Does the Name Pavlov Ring a Bell? 216 Instrumental (Operant) Conditioning 218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220 9.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21 Within- and Between-Subjects Designs: Stimulus Intensity 221 9.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26 Counterbalancing: Simultaneous Contrast 226 9.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231 Small-n Designs: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231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238 The Partial Reinforcement Extinction Effect 238 Summary 240 Discussion Questions 241 Web Connections 242 Psychology in Action: Knowledge of Results as Reinforcement 242 Chapter 10: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245 Ebbinghaus誷 Contribution—When Memory was Young 246 Varieties of Memory 249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250 10.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51 Scale Attenuation: Modality Differences 251 10.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55 Generality of Results: Levels of Processing 255 10.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62 Interaction Effec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 262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The Nuts and Bolts 271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Reading or Listening? 271 Summary 273 Discussion Questions  274 Web Connections 274 Laboratory Resources 274 Psychology in Action: Remembering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s 275 Chapter 11: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278 Two Approaches to Th inking 280 Thorndike誷 Trial-and-Error Learning 280 Insight in K歨ler誷 Chimpanzees 280 11.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81 Reliability and Replication: Analogical Reasoning 281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283 11.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90 Experimental Control: Functional Fixedness 290 11.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294 Verbal Reports: Overconfidence in Judgments 294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298 Incub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298 Summary 300 Discussion Questions 301 Web Connections 302 Psychology in Action: Confirmation Bias 302 Chapter 1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305 Approache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6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6 Variables Lead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7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309 12.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10 Reliability of Measures: Intelligence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 Designs 310 12.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16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Intelligence 316 12.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21 Regression Artifact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321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325 What Roles Do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lay in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325 Summary 328 Discussion Questions 329 Web Connections 329 Psychology in Action: A Demonstration of Regression Artifacts 330 Chapter 13: Social Psychology 333 The Origins of Social Psychology 334 13.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36 Experimental Control: Obedience to Authority 336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337 Conditions Encouraging Obedience 341 13.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44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menter Bias: Hypnosis 344 13.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47 Field Research: Bystander Intervention 347 13.4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51 Choos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Measuring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351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353 How Does the Presence of Other People Affect an Individual誷 Performance on a Task? 353 Summary 355 Discussion Questions 356 Web Connections 357 Laboratory Resources 357 Psychology in Action: The Power of Being in an Experiment 357 Chapter 1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60 Is Science the Only Path to Truth? 361 Discovering the Truth about City Life 362 14.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64 Generalization of Results: Crowding 364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365 14.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71 Quasi-Experiments: Nois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371 14.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72 Ethical Issues: Deception and Concealment 372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374 Is Exposure to Noise Bad for You? 374 Summary 376 Discussion Questions 376 Web Connections 376 Laboratory Resources 377 Psychology in Action: Noise and Memory 377 Chapter 15: Human Factors 380 Human Factors and Human Behavior 381 Definition 381 Honor Thy User 381 The Value of Life 382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s 383 15.1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84 Small-n Design: Dynamic Visual Acuity 384 15.2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86 Selection of Dependent Variable: Mental Workload 386 15.3 Experimental Topics and Research Illustrations 393 Field Research: The Centered High-Mounted Brake Light 393 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 The Nuts and Bolts 394 Measure Pilot Mental Workload in Flight 394 Summary 395 Discussion Questions 395 Web Connections 396 Psychology in Action: Understanding Traffic Sign Symbols 396 Appendix A: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Historical Sketch 400 Origins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Physiology 400 Early Scientific Psychology 402 Schools of Psychology 404 Some Modern Trends 408 Summary 412 Web Connections 413 References 41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当科学试图描述较多的变量及其关系时,中介变量就显得更有效和更必要了。 (查看原文) ways and means 2013-09-03 16:38:25 —— 引自第20页 “狐狸有多知,刺猬有大知。”——阿基洛科斯(Archilocus) 心理学理论的多元取向(狐狸)和一元取向(刺猬)。 (查看原文) ways and means 2013-09-03 16

1208-1228,英文内容四星,编辑一星,出版社一星。书中只有包括了原版的正文部分和附录A。前言和目录只有翻译没有原文。文献引用只保留了一页,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网上找。如此阉割原版教材实在过分。另外还有校对和排版错误。

0 有用transcending 2023-08-04 13:07:36 山西 内容经典老旧两星,记忆那章看到processing effect一星,每章后面的from problem to experiment一星

0 有用苗实 2018-12-24 00:06:28 一个醉汉找钥匙的寓言,直接把我的思维拔高一个层次。

1 有用乌秋 2018-08-31 14:28:39 分分钟引发我的哲学思考

0 有用由得林洛斯 2011-10-25 17:17:36 坎特威姿!国外的实验心理学入门教材!值得推荐!

实验心理学史

作者: [美] E·G·波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高觉敷 出版年: 1981 页数: 886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11686 豆瓣评分 8.9 88人评价 5星63.6% 4星21.6% 3星11.4% 2星1.1% 1星2.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阐述了近代心理学在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西方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叙述了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它在德、奥、英、美等各国各种心理学派的发展情况。代表大会召开为止的时期。

我的心理学启蒙书

0 有用其修 2017-11-10 17:22:36 实验心理学史. 171110

0 有用hyperian 2007-12-01 21:29:06 看第一遍的时候睡着过好几次,看第二遍觉得很有味道

0 有用hikariii 2012-02-09 16:13:46 好吧我只看到内容心理学-,-

0 有用小世界jl 2013-05-24 15:51:56 波林总的倾向是实验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那个时代,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一点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主义道路,也正是这一点使他无缘伟大的思想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顺流而下的人不能为河水的转向提供扭力。

更多短评 22 条

我要写书评 实验心理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未名 2006-08-31 16:28:35 荆山之玉未曾识 谁还在意着这本书呢?心理学在中国如今如大河奔涌,我却不相信多数人能够因之消解内心之惑。 这是多么看上去多么厚重的一本书,一本所谓经典著作大部头,未读先怯。然而,真真令人不可思议,其文字流畅明了,结构单纯紧凑,读来竟毫无障碍。 我不知道的是人们到底在追求的是什么? 投诉 有用 9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9 2 7回应收起 facelessman 2015-07-18 21:47:29商务印书馆2009版 No need to read it unless you are very free or serious Seems very sufficient in content, because it actually include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historian psychology instead of only focusing on experiment, but I just didn't have enough time to digest. And the line out of Chinese edition seems to be a little out of date... Eh, if its initial purpose was to introduce the whole history, is it a comperatively good book? Don't know yet... I guess the problem is that it's too theoratical for the public. So, for starters like me, it'd better be a supplement of The Story of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