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反脆弱养育

反脆弱养育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玛德琳·莱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红披风 原作名: 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物质优势如何造就疏离和不快乐的一代 译者: 余欲弟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88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39350 豆瓣评分 7.3 81人评价 5星18.5% 4星38.3% 3星34.6% 2星6.2% 1星2.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孩子却很脆弱?

三十年心理咨询师,评估100多个案例,访谈50多位学者,剖析当代儿童心灵脆弱的根源。

首次上市连续霸榜亚马逊三十周,长踞美国亚马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TOP50

⭕编辑推荐

物质富足时代,孩子的心灵更脆弱了吗?

追求成功的父母,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吗?

父母如何科学、理性地应对孩子的焦虑和情绪危机?

当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全社会焦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在中国高达17.4%,抑郁危机存在于中小学,跟随玛德琳·莱文在《反脆弱养育》中重新思考“童心脆弱”背后亲子关系的变化、成功社会的压力、教养的关键与误区,是每个关注儿童和教育的个体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议题。

⭕内容介绍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等问题,指出了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

本书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要求,过多的物质给予和过度保护,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沮丧并且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机会。作者分析2~17岁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父母在各阶段的教养策略,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玛德琳·莱文

Madeline Levine

美国专业临床心理医师、亲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多年来一直是全国各地从学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顾问。她的教育专著《教好你的孩子》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20周之久。

玛德琳·莱文博士认为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为什么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 第一章 生活富足的孩子内心或许更贫乏 为什么物质丰裕的孩子会觉得如此空虚? 我们太关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孩子总是很苦恼? 请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青春期的叛逆,长大不就没事了吗? 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不是一定会获得所有需要的帮助吗?过度关心带来的压力 为何父母的关心总是不够? 第三章 为何金钱买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 金钱无法让我们更快乐 丰沛的物质如何妨碍孩子的情绪发展? 拜金主义,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 搞不定孩子就利用物质来解决? 拜金下的竞争很危险? 孩子的内心伤口是无法靠钱来治愈的 收买孩子,只会加深孩子的贪念 内在的激励,才是促使孩子发展兴趣、能力的推动力 第二部分 富裕文化如何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第四章 什么是健康的“自我”?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 学习放松、适时放手,才能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能够控制他们的冲动 培养有“同理心”的孩子,对人慷慨又充满爱心给孩子一个可以喘息、冷静下来的“内在家园” 让孩子保有安全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让孩子知道什么真的重要以及什么无所谓 第五章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养策略 二到四岁,神奇的年龄 五到七岁,宇宙的主宰 八到十一岁,我做得怎么样? 十二到十四岁,我的孩子怎么了? 十五到十七岁,塑造“真实的我“ 第三部分 认识教养的关键与重点 第六章 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关键 认识你的教养形态 以温情保障情绪的发展 为何夸赞有时起了反作用? 避免由批评和抗拒造成的伤害 第七章 纪律和控制扮演“黑脸”的狠角色 技巧 1坚定而清楚地阐明你的权威 技巧 2掌握孩子的行踪 技巧 3适当约束,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 技巧 4保有弹性,知道何时该让步 技巧 5从孩子小时候就树立规范 技巧 6厘清“掌握情况”与“掌控”之间的差异 第四部分 为什么你必须比孩子更早独立? 第八章 理性面对文化和社会中的挑战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不人云亦云 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过分要求完美,可能会带来更大失败 和孩子一起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让自己免受暴力的欺凌 离婚的威胁和可能失婚的形态 萨曼莎的故事:在黑暗中摸索 第九章 除了最缺的,什么都不缺的富妈妈 认清“做个好妈妈”的压力 正视我们的教养问题 别害怕流露自己的脆弱 面对忧郁的心情 父母也要照顾和结交朋友 已婚妇女工作与否的利弊得失重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小红花朵朵 2022-06-06 19:56:51 虽然我还没有孩子我家也没钱,但还是可以审视自己以及我弟弟的成长经历,会释怀很多

0 有用eleanordog 2022-10-27 20:01:32 四川 随手拿起的一本书,却充满惊喜。全书聚焦于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物质富足,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谈了养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给下一代提供支持而不是干预,如何更好地掌握情况而不是掌控对方。身边很多孩子,休息时间排了许多兴趣特长课程,我当然也焦虑过,是给他报班呢还是不报班呢?现在我明白,这是个伪命题,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他有没有发展出自主性,去探索一件事本身的乐趣。非常好,值得常读常新。

0 有用阿尔法酱 2022-06-17 19:38:42 还好吧,看到最后作者为了孩子调整了工作,以及她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没有提出太多父亲能做的事有点遗憾。

8 有用赫恩曼尼 2022-06-10 23:24:23 1.发展出稳定内在自我的孩子,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努力,而是因为自身发自内心的热爱。2.父母的过度干预、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成就压力是孩子不快乐的原因。3.发展出健全的自我意识,比外在成就更重要。4.自我管理包括:自控、管理冲动、忍受挫折、延迟满足,以及专注力。5.比起学业能力,做一个情绪健康的好人更难得。6.首先要自己有能量,否则让孩子去支持不快乐的父母,会消耗掉他们的情绪精力和安全感。7.不要用孩子的成就来满足父母脆弱的自我。8.好的教养是让孩子体会到,不管他们表现如何,父母都会无差别地爱和接纳。9.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重要的是:不完美也可以活得有生机。 (收起)

0 有用Valentino 2022-07-20 21:24:56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不论是见证还是听说,都是知晓了太多有轻重不同情绪问题的青少年。这本书也让我反思自己不够成熟,无法树立威信。

更多短评 41 条

我要写书评 反脆弱养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untamedheart 2017-07-31 12:38:24Harper Paperbacks2008版 笔记,非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Madeline Levine, 离berkeley一桥之隔的marin county的一位青少年心理治疗师, 这是一个富人聚集的county, 所以这本书是关于富裕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读后会发现很多问题远不止富裕家庭专有,很有普适性。按照寻常的教育理论,家庭富裕,父母教育程度高,父母或者母亲有时间对孩子的成长投入时间是对成长有益的。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富裕家庭的孩子这个群体却在青少年以后爆发出令人惊奇高的心理问题。私立高中,藤校里迷惘的,空虚的的嗑药酗酒青年越来越多。

autonomy

这个词之所以让我引起非常大的共鸣其实是因为这是我有了在在一来关于养育想的最多的一个词。 类似的是self. 我们常说不需要孩子成功,有名望,但我希望他快乐。可是快乐是一个多主观又多渺茫的希冀呢。如何才能快乐呢。答案是当一个人真的认可自己,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并实践之。这一系列动作的主语必须是“自己“。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设立目标,选定兴趣,职业. Madeline 说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他的言行举止in control, 但是不能being controlling. 富裕家庭的父母,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事无巨细的操纵孩子的选择,很大的问题是,剥夺了孩子的饥饿感。想要什么有什么,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什么真的想要并为之拼命的。孩子有天然的取悦父母的倾向,他们可以为了让父母高兴,表现成好孩子,成绩好,有一些高雅爱好,表现的乖巧顺从,然而长期缺乏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作者认为富裕家庭的孩子同时面临Achievement pressure 和isolation from parents, 而他们的父母因为社会压力和隐私考虑,又非常不愿意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或者说是自己的养育问题,家庭问题, 抗拒求助于心里治疗,导致问题一再恶化。

materialism

Money doesn’t buy mental health. 可惜这么简单的一点在当今社会却越来越被淡忘。 研究发现当拥有的金钱刚刚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额外多出的钱并不能让人们更快乐。 然而一方面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金钱基本被等同于成功,我还记得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基本就是一部当爹的发财史。物质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 that “emphasizes wealth, status, image, and material consumption. It is a measure of how much we value material things over other things ion our lives, like friends, family and work. 1960年代的大学生们被问为何上大学的时候回答是” beconming an educated person, or developing a philosophy of life. 然而1990年代开始,大部分学生会回答making a lot of money是他们上大学最主要的原因。 作者说,我们给孩子们买车买名牌衣服或者去高消费的度假并不一定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是当他们观察到我们的行为和价值是这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也阻碍了我们去发展真正解决我们情绪问题的能力。作者同事强调快乐是一种内心的东西。 我们需要去鼓励院子内在的东西,而downplay 外在的动力,我们应该在家庭,社区和社会里为孩子表率利他主义和相互合作。 这些良好的品德让人快乐。 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过多的家庭资源,并不需要依赖他人,也就难以体会他人的需要,他们强调竞争,强悍,独立,不善合作,共情。

这点其实满打脸的,我自己就喜欢买买买,尤其当妈以后。要时常提醒自己啊。

parenting style

最近看过的几本研究者写的育儿书里都提到了UC Berkeley 临床和发展心理学Diana Baumrind教授60年代一个著名研究 (其实看多了主要研究关键实验就都熟悉了), 她提出了四种父母风格, authoritarian (高要求,低回应), permissive (高回应,低要求), authoritative (高要求,高回应), neglectful (这条是后来呗Maccoby and Martin 补充的,低要求,低回应), 其中authoratitive 风格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情绪健康,学业成就最好。简单说就是严要求和贴心的关心同时具备,有问题就 let’s work it out。 Madeline 提出一种健康的温暖是接受,理解,投入,反之是介入过渡,干预和出于父母自我需求。

好生活

这个很简单也很有意思, 不要用我们认为的“好生活”的定义束缚孩子。 我们活到今天,有很多关于生活的理解和判断,这当然是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向,但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有了一种对好生活的近视眼视角。其实好生活的方式多样,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兴趣,方式,要允许,尊重他们自己去发掘。

妈妈

我很喜欢作者的这一句 “社会在过度的鼓吹母性 (motherhood) 的同时却忽略或者说苛责母亲 (in a maddening paradox, the media, often aided by “experts,”, idealizes motherhood while it devalues actual mothers。总有人不断地批判,指责母亲这样那样的错误,任何孩子身上反应出来的一点问题,都是母亲没有做对,While motherhood is beautiful, mother themselves are boneheads in need of constant instruction and reassurance. 母亲的情绪健康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抑郁的母亲的孩子日后抑郁的几率会更高。所以母亲要reasonable 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一点也是我进来越来越体会到的。养孩子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跑。时而放松,时而才能全力投入。吃睡这些问题如果都让我们累得半死,那才起跑就累死了。 在在的吃睡,我现在基本爱谁谁,吃多少,睡多少,你开心就好。妈妈得攒着劲学习怎么面对更复杂的心里,情绪问题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untamedhear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3 没用 0 13 3回应收起 凌波狸 2021-06-07 17:17:49中信出版社2014版 写给鸡娃和鸡娃父母的书,精致利己主义者如何养成和自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青少年自杀已呈四倍数的增长。

由于外在保守溺爱、呵护、压力,以及无微不至的管理,这些还在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内在成长的机会。

不断干预孩子的父母,会阻碍童年及青春期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发展出自我意识,自主权,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独立。

孩子需要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因为母亲的需要或焦虑而做出决定。

由于舍不得孩子幸苦,父母转而只希望孩子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要出色,但关于家庭责任的期望却低到不幸,这样不均衡的期待导致孩子们习惯等待有人“帮忙收拾烂摊子”,而不是自主学习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或管理时间。

拒绝让青少年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学会承担后果,他们以后就不能精确地掌握做出独立、健康、道德的决定的诀窍。青少年必须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处理困难的任务和选择。

传统上,在青春期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退缩、易怒、抗拒、反对父母的价值观、试图展现不同及抛弃原本的个性等行为,最后发展出稳定的性格,重新回归平淡的人生轨道。

当孩子被迫重视别人的意见高过自己的意见时,心理的发展就被扭曲了。积极进取及冒险犯难的动机必须发自内心,唯有发自内心才有“真实”感,假如来自外在,就会感觉虚伪。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个性和未来的自我时,必须获得大量的支持,但实际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预。干预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当父母的爱是以“成就”为条件时,孩子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拥有高度自我批判性格,若再加上家长对成绩严苛要求,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孩子因为想获得父母的爱和接纳,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会努力去追求“完美”,而无可避免的失足注定将引发孩子强烈的羞愧感和绝望。

尽管大部分家长努力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并帮孩子做出诚实和安全的选择,但是同龄人团体在青春期扮演着强大且无处不在的社交力量,越来越鼓动着脱轨的行为。学校里“受欢迎”的青少年,往往树立了众人渴望和接受的行为标准,他们却展现出高侵略性的行为,并且能受到同伴的仰慕和认可。初中阶段负面行为越多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越可能享有更高的社交地位。

青少年遭逢高度压力时,特别有可能被其他价值观不佳的少年所吸引。

青少年阶段,其脑部发育特别喜欢寻求感官刺激,很难控制冲动,因此容易受到周遭毒素的影响,也许是酒精,也许是亲子间的恶劣关系。青少年的脑部对滥用药物和酗酒特别敏感,就连定期吸食大麻都会伤害到青少年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即使停止吸食大麻,这些认知缺陷还是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几乎百分之四十的酗酒者,在十五到十九岁之间已经有饮酒过量的问题。

发展良好的自制力能让孩子无惧于父母的失望,能透过自己的眼睛,以信任、依赖的感觉来看待这个世界。过度依赖以“公开”的成功来肯定他们的自我,很多年轻人反而忘了去追寻人生的真正目标。本应具备的良心、慷慨和待人接物等没付诸阙如。

面对挑战时,对孩子说“去做吧”的父母,与把所有最恶劣的可能的后果都列举出来的父母,两者相较,前者所受到的鼓舞绝对迥异于后者。

这些有钱人家的小孩长大后通常位高权重,并需要具有博爱济众的能力。他们极可能成为医生、律师、政府官员和政策制定者,他们最好能够具备坚强、合乎伦理和发乎内心的自我意识。

我们一辈子所受到的各种广告轰炸,其目的无非是先制造焦虑,然后再来满足欲望,先指出我们所缺乏的,再向我们推销各式物品。绝大对数人对金钱的想法,普遍受到因消费而获利的人们的影响,例如,“说钱买不到快乐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花钱。”大多数人对金钱和快乐的联系观点普遍受到操弄。

此外,我们对金钱的想法不但会收到自己目前,也受到过去社会地位的影响。

“感谢我们对与日俱增的名利拥有调适能力,昨日的奢侈品可能很快就变成今日的必需品和明日的废弃物。”

研究显示,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你快乐的程度有很大的比例在出生前就由你的基因和父母决定了。经济上的改变是否真的能对快乐持续造成影响?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则靠父母的教养、生活的体验和运气来决定。

物质鼓励对孩子的阻碍:

拜金主义是一种强调财富、地位、形象和物质消费的价值系统,那是我们评估物质比生活中其他东西,如朋友、家庭和工作,更重要的一种计量,让我们执着于一些外在的自我成就,对成年人来说是声望、权力、钱财,对孩子则是成绩、衣服、电子用品。

拜金布置时抱持肤浅的价值观,也代表人们多容易先择简易的物质诱惑,而忘却了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并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拜金主义吸走了人生的目标和利他主义。

父母强调用物质来鼓励的教养方式,助长了以拜金主义取代青少年需要之难处理的个人与人际关系。这不仅传达了糟糕的价值观,也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这么做无异于鼓励孩子抛弃内在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对青少年而言,重视的是他们的外表,或是他们跟什么人厮混在一起,有没有跟谁“搭上线”。这种小孩的自我完全建立在她所拥有的事物和周遭的人身上,他们从来不会争取青少年最看重的主动权。这个小孩的自我意识是由外界塑造,由那些她尽力取悦和讨好的人来决定。在那些小孩娴熟的社交技巧背后,自我感像空气一样稀薄。

(积累物品和追求声望的倾向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有好处的,拥有更多的“东西”,尤其是牲畜、工具和武器的人群,当然比那些不看中,也不积累这些事物的人更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推举拥有“最多东西”的人担任德高望重的领袖,能从两方面来帮助这个群体,第一是提供有组织的领导,其次也为敌人或那些想要偷这群人“东西”的人推出一位可敬的对手。)

有关人类基本需要的看法,大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生理需求是食物、庇护和保暖;此外人类还相信有其他属于“更高境界”,但仍属于基本需要,就是要追求真正的自我表达、亲密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能够驾驭艰难任务的能力。

父母的拜金程度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拜金程度。拜金主义和利他主义价值是背道而驰的,拜金主义是不成比例地专注在个人主义、强取豪夺和竞争丧,利他主义价值推广的观念是群体的需要应该至少与个人的需要同等重要。比较幸运的人有责任帮助比较不幸的人。

应对芳芳:别再讨论接下来想买什么东西,不妨考虑与孩子分享那些活动能让你有所收获以及如何提升参与的热情,这些活动包括工作、读书会、志愿者或是社区进修课程。与孩子谈谈,你如何在家中或外界做出良心的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健康的竞争与不健康竞争间的区别。如果青少年的次文化走向犯罪,父母就需要指引安全的路;假使他们走向拜金主义和热衷于沉溺不良事物,那么父母就得推广利他主义和慷慨解囊。

购物治疗 Retail therapy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且骇人听闻的世界,很多人都有严重的无力感。若无健康的自我意识,缺少家庭、社会或宗教的支持,世界看起来会很有压迫感并让人害怕。而购物是一种可以掌握控制权的方式,让我们出于主宰交易的地位,也让买家大权在握。当然,这样的权力是虚幻的,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大企业及其广告商的收利,企业付给广告商,让广告商无所不用其极地为消费品形塑出能够赋予购买者神奇和保护的作用。

众多以国内消费主力的妇女为目标的广告,操弄着我们的情感、肉体、性爱和经济上的不安。譬如,染发剂用品承诺让我们更“性感”,汽车答应给人“权力”,而最夸张的是香烟广告竟然允诺给我们“自由”。广告的涉及就是先让我们感到不安,然后再提供产品解决我们的不安。

少女比少年更容易上街,她们也特别容易受到此鼓吹拜金主义和消费意识号角的影响。伸手小朋友和青少年喜爱的杂志,展示着经过鬼斧神工、精雕细琢和电脑修图才可能呈现的完美女性图像,扭曲了人际关系观念的发展和形成。广告以女孩及妇女为目标,为了刺激消费无所不用其极地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糟。

当购物被视为减压的方式时,可能就有大问题了。带着女儿去购物来驱散忧愁,不仅可能会令孩子趋于拜金,也会妨碍她们发展处理哀伤情绪的能力。只要遭遇到疑难杂症就利用物质来解决。遭遇问题应该透过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来处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来解决。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单靠外在事物无法帮助他们处理艰辛的情绪,而是要发展自我内在的应变能力,才能在他们遭遇困难时提供一张安全的保护网。帮助孩子了解并处理他的痛苦感觉,发掘对付问题的方法,才是终生受用无穷的礼物。

把注意力集中在竞争上

拜金主义向外延伸的观念是人可分“胜者”和“败者”,“拥有”和“缺乏”。一般而言,孩子视彼此为合作者,好过视对方为竞争者。(但在现在大学入学率低,竞争性强的环境下很难)

拜金特质高的大学生,选择“超越别人”的可能性,远高于与朋友携手合作。

购物只能带来逃避深层问题的短期快乐,而不能帮助看到问题的实质去解决它,下一次问题出现的时候,那个伤口会继续流血。

拥有无限资源可供支配的孩子,不可能珍惜传统上年轻人看重的那些工作机会。而这些机会可以学习真正负其责任和为社会贡献的满足感。孩子需要有工作经验才能发展生命体验,聪明的父母小心地不让子女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钱,他们让子女参与家事分工、敦亲睦邻,但绝不会与孩子讨论自家的财力。每个富裕的社区都有几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年轻人,拼命地到处宣扬他们的银行户头里有多少钱、他们的父母身价有多高。即使有些人因为贪图他们的给予的好处而暂时把他们当朋友看待,他们也无法真的受人喜爱。

老是借由物质奖赏来塑造行为的做法,让孩子很难建立自信,自我相信即使缺乏外界、诱导式的指导,他们自己也有能力做出合理决定。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可驱使孩子自发地学习,外在的激励则能够趋势孩子参与活动。之所以如此,并非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因为孩子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相关的收获,例如成绩、奖品、地方报纸报道。

由于外在激励带给孩子最宝贵的不是获得学习经验,而是伴随而来的好处,因此反而剥夺了学习的兴奋。外在激励容易将表现与学习混为一谈。

“我看到生长环境不错的青少年,却没有什么兴趣或嗜好。讽刺的是,他们其中很多成绩都还蛮优秀。不过,他们的成功动力很少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是把学业成绩和奢华生活绑在一起。”

只要不能升入好的高中或大学,你就会到死都孤苦贫困。在学校、在理,媒体都很努力地用这种信息炮轰我们的孩子,不断强调力求优异表现的重要性。其实真正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坚韧不拔的价值观和对远大前程的看法。

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并不会互相排斥,年轻的孩子既受到内在好奇心的驱使,也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取悦父母。随着孩子吸纳了来自父母的观念、兴趣和价值观,并从中挑选出他们觉得适合的,然后再依照自己的个性,发展程度、兴趣与能力来量身打造,外在激励于是再生为内在激励。

金钱不是罪恶,罪恶的是拥抱拜金主义的富裕文化,重视表现而非学、看重外在激励而忽略内在激励、过度强调竞争以至于鲜少有机会看到成年人展现怜悯和正直的情操。与其将时间、金钱和精力全都浪费在与孩童发展不同调的努力上,不如重新熟悉孩童发展的基本原则。

健康的自我

父母的赞同或否定,为孩子开始感受到他是谁和是否受到喜爱奠定了根基,受人喜爱的感觉便是健康自我发展的中心。

孩子需要变得越来越独立,向前行的时候能够而获得自己内在的应变能力。发展良好的自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外在的支持可能会缺席,而自我为人生的航行方向提供了舒适的基地和心灵的罗盘。

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为自己着想”,要把父母、师长和同伴的观点综合起来,进而组成他们自己的观点。

许多父母对于成就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孩子对自主权的追求,当成年人无处不在,不断施压,促使孩子采纳约定俗成的表象、争强好胜、以表现为导向、致力养成完美无瑕的“自我”,孩子就很难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意识。这会让大多数孩子养成依赖、沮丧和矮化的自我。

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对人生做出的选择是可信且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别人发号指令给我们。这种想要操控事物以便影响我们生活的需要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原始社会向雨神祈求丰收,或是中上阶层家庭求助于补习班来赢得好的学业考试成绩,一直以来,人类努力试图操控、预测、了解和影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借由成功地影响事件,我们能够提高获得理想结果的概率。孩子若没有机会自己想通属于他们的价值观、欲望和兴趣,造成的结果往往就只是无止境的依赖,永远都无法达到健康自主。

自我效能是对我们能够成功影响世界的一种信任。他与个人能力的判断有关。为争取自己最佳权益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行动能力。我们感觉自己能够有效控制这个世界,就越有可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我们可以在主动积极的人身上发现高度的行动能力。

自我效能这个议题对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开始面对成年人的问题,像是友谊、恋爱、工作兴趣和独立运作的能力。青少年越来越必须在健康和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与活动间做出选择。进入青春期,同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迈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的个人效能是经过妥协的,就更有可能染上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譬如滥用药物、滥交、饮食失调和自残。

不觉得“拥有”生活的孩子,那些感觉、思考和行动受到外在和内在影响比重一样的孩子,比较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操弄。你的心中可能牢记孩子的最大利益,可是世界不可能对他同样宽大为怀。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括以下这些技能:自我控制、管理冲动、忍受挫折、延迟满足以及专注力。

身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并不是满足孩子无止尽的要求,而是要确保孩子们发展出能够帮助他们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失望的能力。

当父母一直陪在身边,不断干预孩子发展自主、自我管理和因应技巧,孩子就不可能发展出恢复力。孩子们若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管理挫折的办法,即使表面上看似在前进,但实际上并没有积累出诸如自我控制、不屈不挠、忍受挫折和管理焦虑等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置孩子于险境,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并进,越来越多的选择体验是来自内心的。没有内在的检验标准,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而且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受到什么价值观的影响,驱使他们做出人生的选择。

有同理心的孩子,对人慷慨又充满爱心

人类婴儿从完全依恋和“自恋”,演进到依赖父母和同伴的儿童,最终则是成长为青少年或准大人,发展塑造出与其他人互惠互利、无私、充满爱心的人际关系。这种爱的能力,从孩子出生就奠定了基础,当孩子踏出这个世界,拥有保持独立自主,融合欲望、需求及目标的能力,这些能力从母亲(或最主要的照顾人)和孩子间最早的互动,就埋下了影响孩子未来爱人的能力与损害这种能力的因子。

婴儿的脑部在神经上会受到母亲与孩子关系品质的改变,我们的脑子不断受到经验的塑造。当母亲对孩子与日俱增的能力和独立性反射出兴趣和开心,她的孩子开始把自己定义成为一个值得引起兴趣、欣赏和关爱的人。相反,与孩子互动时漠不关心或忧郁沮丧,又缺乏热忱的母亲,可能会妨碍孩子培养爱的能力。

孩子培养稳定情感的最大预测指标是稳定的父母,这些父母达到了所谓情感上“安定自主”的情绪。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其他的重要成年人。拥有能力去爱的孩子,可以抛开他们自己的需要、天生的贪婪,反过来照顾别人的需要。

幼时父母教养经验欠佳的孩子,明显不愿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幼年时被宠坏和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这些孩子不愿意探进艰涩难搞的亲密领域,因为哪意味着必须为了自我意识而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健康的亲密关系有两个特点,既需要安全感,也需要自我成长。彷徨犹豫的孩子长大时会选择安全感,却放弃了拓展个人的自我发展,结果那些缺乏安全感青少年的伴侣常会抱怨。“她依赖性太强”或“每次只要我想跟朋友相聚,他就会让我有罪恶感”。双方伴侣都得享有安全的空间去回避或共处,也需要有相同的安全空间,让双方都可以自由发展各自的特定兴趣。经过“坠入爱河”的最初阶段以后,安全感的需求可能超过自我发展的需求,如果这两组需求不能获得满足,浪漫关系可能步入险境。

强调拜金会让孩子沉溺于消费,而非人道主义。越是关注外表,越会耗费太多的心力和注意力,以致无法致力于发展同理心,关注他人的需求。与不那么富有的孩子相比,富孩子尤其不够大方,吝啬的心灵的囤积、自私自利都会阻碍亲爱精诚关系的发展。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尊重自己的需要,也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这样的孩子渴望与人分享自己发展良好的内心世界,比起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他们会更希望建立满意且持久的关系。

拥有浓郁的关爱、体验过高度无条件支持的孩子,一开始就获得慰藉、赢得度过难关的协助,明白自己的价值并非构建在表现或取悦别人的能力上,能够发展出吸引爱和受尊重的感觉。他值得受到关爱,因此也变得关心自己。

许多年幼的孩子非常善于向内心深处寻找某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个私人化的领域,可以由此逃避现实中的困难,花时间来思考。这种能力往往到了青春期就不见了,然而这时孩子正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退隐的处所,协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不可避免的冲突,帮助他们查明事理。青少年通常倾向于寻找过度的刺激,譬如对成年人痛苦不堪、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他们可以让电视、收音机和电脑全打开在一边写功课,这就是青少年的因应措施,否则他们会被这个阶段的快速需求、改变和冲突整得焦头烂额。

孩子需要一个内心的僻静处所,他幻想自己在足球场中,一个能让他感到放松和掌控的地方,在此他可以像踢足球一样,从各种角度来思考令他烦心的问题。有了这种向内消化挫折和问题的能力,才不会去寻求外界的短效刺激来暂时逃避问题。这样才能形成自律。

学龄前幼儿需要发展自制力和容忍挫折的能力,学童则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评估他们的能力,青少年需要解决自我及独立议题。

认知发展

2~4岁

幼儿不会以成年人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或体验这个世界。学龄前幼儿认为世界是魔幻的,自然不会受理性束缚,不像成年人或较年长的孩子一样了解因果关系,他们倾向于以身体来看事情,并不喜欢复杂或善变的关系。

这种思考的特点:

1、具象的,具象的思考一定与外形有关,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对象。

2、自我中心思考:只会从自身的观点知道自己住在哪里,并会直接假设你也知道“那里”和“那儿”在什么地方。这个年纪的小孩只能经由他们的眼睛来看事情,很难去想象别人的观点。他们的社交关系可以非常亲近或者相当憎恶。今天亲热地搂着你,明天可能告诉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

羞愧心和罪恶感

就在两岁以前,孩童开始了解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身边的成年人,他们开始寻求大人的认同,同时避免成年人的反对。这种对成人标准的初体验能力,为幼儿奠定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让他们开始经历成就感以及羞愧心或罪恶感。

小孩子受到鼓励要对人慷慨,是因为那样做会让你高兴。反之,当你表达失望时,幼童也容易感到罪恶或羞愧。

当你用愤怒的与其说:“你怎么又尿湿裤子了?”孩子会感到羞怯,觉得受到批评并且产生罪恶感。这么做并不能教导孩子如何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更好的做法是,就事论事地认识膀胱长满的感觉,以及告诉他应该如何应对。

5~7岁

这时候孩子的思考模式依然非黑即白,而且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孩童真的在乎大人的想法,他们知道自己受到评估,也在意是否能获得正面的评价。特别容易受到批评的伤害。年幼的小孩顽皮、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预测或好动都是正常的,这个年纪的孩童还不能同时对自己保持两种观念——有时慷慨,有时自我——他们需要纠正的是行为,而不是品行。将对孩子的行为纠正放到品行上,比如“你这样是个坏小孩”,会让孩子太过笼统地推断,觉得自己是个自私、顽劣或难以相处的小孩。不要为孩子贴上棘手、好动或自私的标签,严格管教。孩子一旦对自己形成负面形象,就很难去改变。

这时候面对孩子,态度宜和蔼,他刚萌芽的自我意识大部分还需要仰仗父母的意见。父母要订立规矩并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因为孩子自己还没有成熟到会这么做。这时候的孩子渴望取悦父母,尽可能利用他努力追求父母的认可的优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11岁

这个阶段中,孩子的思考能力呈倍数增长。孩子在发展逻辑思考能力并体会因果关系的同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八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根据过去的咨询和经验做出推测,他们或多或少知道老师、父母和朋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可以理解相反的概念是能够同时存在的。这种思想上的跃进,让他们能够看到灰色地带,眼中不再只有黑白对立。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有动力去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并实验他们刚学会的思考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以多重的该奶奶来看待自己和别人,他们的自我评量也变得更为真实。“我是最棒的”在这个年纪已经不复存在,孩童开始对自己的真实能力有点儿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急于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善于某件事,他们知道父母会为他们的普通琴艺欢呼较好,可是外面的世界可不是如此宽大为怀的。

随着小学生活结束,孩子开始体会到自己不只是个个体,同时也是团体的成员,这样会越来越拿自己的表现和它人比较。他们之所以比较,并不是基于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得意,而是因为比较可以帮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这个年纪的工作之一就是开始真实地评量自己。

发展友谊:孩子这时候会基于共同的兴趣和态度积极选择他们的朋友。从朋友以及他们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不像幼童遇到挫折或生气时只会大人,较年长的孩子已有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也知道被人排斥及侮辱是很痛苦的事。父母这时候的管教方针,就是要在孩子身上培养这种为人着想的能力,以符合社会行为的方式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免得孩子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

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分担家务,为家庭做出贡献。此阶段的短短数年是塑造孩子个性的重要岁月,父母、子女或许应该一起参加关于社区、宗教、心灵等方面的活动。学习如何成为对团队有贡献的一份子,要比死记硬背一小时功课更有建设性。

这个发展阶段,在家庭和教室里,女孩比男孩会被给与更多的负面回应。表现不好的女生通常会被形容为比较不聪明,然而表现不佳的男孩则被认定是努力不够。一般认为,智力是我们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努力相反。

12~14

除了逻辑思考能力以外,青少年现在也可以作出抽象性的思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思考力会凌驾于判断与经验之上。他们已能从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也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组成,因此开始出现移情作用。年幼阶段拥有的严格的道德评断已软化了。由于认知能力迅速演进,青少年发现,有关社会、道德和个人的议题让他们很着迷。比如“如果你肚子饿你会不会吃人肉?”

这段时间是帮助他们塑造深思熟虑能力的绝佳时机,不妨尽量发掘与孩子分享观念的机会。

大约从十二岁开始,性与压力荷尔蒙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者都会影响孩子的冲动控制和心理调适。事实上,脑部负责控制冲动的部分要一直过了二十岁以后才会完全成熟。青少年自我管理的能力会受到亲子关系品种的强烈影响。

青春期同伴会取代父母的地位,成为所有“炫酷”事物的仲裁。这是他们会很想脱离家庭的团体活动。他们正在脱离父母,并且努力塑造自己的个性。当发现孩子与我们脱离隶属关系,“幽默感”是面对这种排斥的最佳良药。这种脱离感也只是暂时的,尽管他们很抗拒父母,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是非常依赖父母来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这时候可能会批评自己的父母,此时父母亲对批评的善意回应可以作为请少奶奶无情自我批评的解药:人不需要完美也可以过得不错。

孩子需要很多机会来梦想、雕琢他们未来自我的细节,太多来自经验宽裕家庭的孩子,似乎跳过了这个过程,直接采纳由学校父母和媒体为他们推广定制的自我。这些“自我”受到成年人和社区的接受和好评,但却超过了青春期早期必经的工作和磨难。

这时候教养的重点是让孩子既能够愿意尝试错误、忍受后果、仍然在家庭的庇护下,扪心自问挖掘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和替代策略。我们绝对不该允许还有子花钱消灾的态度,这么做实在剥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Diana Baumrind:她的中心议题一向是找出最有可能教养出独立自主孩子的策略,也就是如何让孩子独立、展现能力、并且具有爱心。

温暖的亲情交流是预知孩子健康发展的良好预测指标,能够与适度的纪律搭配才是更好的指标。让孩子具有责任感,与深夜里窝心的交谈同样重要。

专制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多过回应子女的需要,一般不支持子女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免破坏双方的权力平衡。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太会发生冲突,然而到期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会尝试各种父母不允许的冒险行为。来自专制家庭的孩子虽然大部分都很温顺服从,却普遍缺乏自尊、社交技巧差,且患抑郁症比例也很高。这些孩子缺乏好奇心,习惯依赖他人指导和控制。专制型家庭单向性的权威,还可能是孕育霸凌儿童的温床。

宽容型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多于要求,也不喜欢控制孩子。这类父母极力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也无法忍受孩子不快乐。因此这些父母除树立纪律苦难、遇到争论就退缩外,也不愿遏制孩子的冲动行为,很难养成孩子的责任感。宽容型父母的子女也不认为家里的大人握有掌控权。

威信型父母:既温暖又接纳,同时将界限和期望设定得很清楚。对于孩子适度要求又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他们以支持取代批评或责罚。他们非常重视合作、社会责任和自律,而他们的孩子也倾向于能够适应社会并懂得负责。他们鼓励孩子自我明了该如何接受挑战,而不是直接干预介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类型的父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的孩子不必担心需要找出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能注意到他人的需求,当孩子对其他人感兴趣时,就更有可能培养友谊并且发展深度的亲情交流。

威信型家庭的孩子,最有可能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

当父母因为压力太大、太生气或太疲惫而无法对孩子展现温情时,重要的是保持情绪上的稳定,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想办法解决让你暂时失衡的问题。

当我企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就等于剥夺他们自行发掘解决方法,以及在自己人生锦囊中加入妙计的好机会。

夸赞的反作用:

当孩子努力用功并展现出崇高的品德时给予高度赞扬,但也需要对会造成损害的行为和不够努力的懈怠表达失望及纠正来加以平衡。孩子需要真实的自我意识,而非膨胀的自我。

对一天到晚都听人说他十个很特别的孩子的富家子弟而言,高度的自尊心和自我陶醉是很难区别的。沉溺于自我或许对个人没什么影响,但通常会把代价转嫁到他人头上,例如筋疲力尽的妈妈还要帮儿子洗碗、工作过度的爸爸还要帮女儿倒垃圾。

有温情的父母要能接纳孩子的成就,也要能接受他们的错误和失败。

批评是亲子间由上而下的一种特定沟通,与孩子与孩子本身的价值有关。但我们表达的失望应该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或选择,而非他们本身。“你真让我失望”就是那种会让孩子坠入混乱忧郁或行为失常的情绪表达。

纪律:

缺乏坚定的规范是导致青少年官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既希望也需要规范。

若不给与规范,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定制规范最迫切的原因或许是青少年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做出连贯和适当的判断来自我管理。

父母的掌控分为两种。

行为掌控:树立权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设定界限,以及监督孩子的行为。(产生正面效应)

心理掌控:它会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并通过唤起罪恶感、羞愧和焦虑清苦,试图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觉。(产生负面效应)

富裕家庭里,父母经常加班,工作时间长且不太有事件与家人相聚,因此有丧偶式教育。

经济条件佳的家庭里。常会有权力不均衡现象,收入较高者会掌握较大主导权。

繁忙的形成及/过度关注物质层面,都会阻碍能够增进生活品质的因素,例如,友谊、精神层面和对社区活动的投入。

过度完美以及必时表现出脆弱的价值观。

事业心重的先生在生活及情绪上无法陪伴家人,因此母亲往往会把情感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一直对孩子的情绪支持和安慰变得过度依赖,甚至加深过度介入和侵扰的风险。

能力强的人遇事不愿意求助,可能导致孩子的情况变得更严重。

对自己和孩子都期望过高。

社区和学校一般都会做出对孩子来说有利的决定。只要思虑周详的人们愿意让投入,就会推动社区重要的变革。很多父母已经受够了那些过度干预的父母。要反对家长、老师不认同年轻人的运动一定要拼命竞争、全年无休地投入和对孩子严厉批评与职责。

完美主义

在强烈需要避免失败,以及希望看起来完美无瑕的心理的驱使下,造就了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它的根源来自苛求的、批判的和有条件的亲子关系,当认可的条件是架构在表现上,那么亲密和感情就会受到创伤,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隐藏着深植的不安全感和脆弱。尤其是感觉到被赋予过高的标准和期望,需要赢得认可和接纳,能够导致强烈的绝望。

社会学家普遍同意强健、投入和有凝聚力社区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社区会让孩子适应社会生活,重视团体及个人的需要。当社区凝聚力很低,价值观又过于急功近利和个人主义,社区的成员就会觉得缺乏支撑并且互相提防。

富人原本就比穷人又更多脱困解围的资源,但为了避免被拒绝或遭到羞辱,即使有需要,他们也不太愿意向邻居开口求助。很多富裕社区里,过度强调个人成就,社区互助形同空谈。

父母需要努力面对自己“深埋在童年的鬼魅”,一个人过去残留未决的部分,会在我们结婚生子后还会影响着我养育子女的方式。

做母亲的常常忙于满足别人的需要——工作、父母、房屋、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是否获得了合理的满足。母亲必须承认并照顾自己的需要。只有快乐母亲才能教出快乐的孩子。

虽然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来自于父亲,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来自母亲,但孩子的整体养育经验是来自母亲。孩子能够发展健康情绪的最好机会,需要仰赖母亲的情绪健康。

身为母亲各种挑战会加重,许多事情都会造成母亲的压力,譬如说单亲家庭的母亲,或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准备脱离我们、爱我们的的心不如以往时,没有任何亲近的人向我们保证还有人在爱着我们,此时母亲们会更加脆弱。

富太太是所有不快乐女性中,最不可能为他们的问题寻求协助的社会族群。因为社会文化要求这些妇女看卡里绝不能自我沉溺或是脆弱,还要努力捍卫隐私,绝对不能让完美的外在形象被拆穿。

不是只有富妈妈害怕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许多人都选择不暴露自己敏感柔弱的部分。有人在孩童时期或长大成人之重复体验到自己感到脆弱的时刻,需要并没有获得满足的困扰,因此,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武装起来,至少可以保护自己免于失望、愤怒及伤心。对于总是感觉到侵略性,而非同情心的女性,伪装出“完美”且让人害怕的样子,是最能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剥削和误解良方。

我们都是犯人,会胜出也会败退。孩子需要看到母亲强势的一面,也需要目睹母亲与挑战搏斗,否则孩子要如何了解无论挑战或失败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适度与孩子分享困境的妈妈,才能够以身作则,帮助孩子了解受挫时如何恢复、遇到问题时怎样积极解决。

母亲身份是富裕社会下的独特产物。世界上很少有女性像经济优渥的美国母亲一样感到孤独,被很容易就你来我往的通勤关系所切断。曾经有断事件,我们都有大家庭和社区来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依然如此。

母亲要重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确定你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能够容纳除了家庭以外让你感到快乐的事。那可以是你的工作或你的朋友,可以是追求有创意的兴趣或与自然的互动。兴趣与热情能充实你的心灵。

投诉 有用 9 没用 0 9 2回应收起 一舟 2022-12-09 15:52:32 评《反脆弱养育》 推荐的地方:1、作者指出,社会文化会对父母、孩子产生精神压迫,例如,强调竞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类似的社会文化,会引发父母完美主义心理倾向,引发父母的掌控与干预的行为,使得青少年无法发展处健康的自我。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任务,父母需要坚定而又有原则地去培养他们的孩子。3、里面有大量实操性的育儿内容。 存在的问题:作者是一位富裕社区的心理医师,经验材料比较多,但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匮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二者之间的强相关性需要更多的论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一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北漂中年少女 2024-05-22 00:43:07 观点没有特别亮眼的,一般吧 摘录:内在的激励,促使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能力,使孩子从事自己获得满足的活动才是学习的基础。完全投入让人觉得引人入胜和富有挑战。人生的大方向就是要觉得内心是有能力的。孩子若没有机会主动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就会永远的依赖。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够成功影响世界的一种信任,与自个人能力的判断有关。要让孩子学会寻找自我内心的快乐,避免空心。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山水静宅 2023-05-21 17:52:51 自助者天助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很多干货,直奔主题吧。我们在照顾好孩子之前要先照顾好自己,陪伴很重要,但只有稳固的婚姻,父母活得开心愉悦,才能带给孩子最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心灵嗅觉是很灵敏的,如果母亲是个充满戾气,怨天尤人,不阳光,不开心,抑郁,孩子会第一时间敏锐地感受到家庭环境中的阴郁氛围,或者说觉得家里阴气重、阴森森、压抑,这时孩子会拼命逃离这个糟糕的环境,这不但有很高的风险容易让孩子抑郁、自残、吸毒、纵欲、犯罪,也进一步恶化母亲的糟糕心智。

书中几个很重要的观点,

一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人格.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需要保护孩子,但不能过度干涉孩子,父母更多需要侧面引导,不能替孩子做了所有决定。想到这里我很感慨,我已过而立之年,但我还不会买衣服搭配和装扮自己,我的衣服都是以前都是父母,结婚后都是媳妇处理,家人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我喜欢的家人不一定喜欢,但我什么都不做,永远无法成长。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我开始大胆自己淘拼多多和咸鱼的便宜二手衣物,大胆地开始做我本来就该做的事情,一点点慢慢建立自我的过程是那么让我感到开心和充实。

啥叫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我想到书中和我周围家庭环境较好的那些孩子:物质生活极度丰富,那些孩子很会配合父母,非常听话,甚至成绩优秀,但你从她空洞的眼神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它们没有自己的人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们没有同理心,它们被消费主义洗脑,它们炫富,它们没有朋友。啥!你在开玩笑吗,这些富二代们没有朋友?是的,因为它们高度自私而没有同理心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被周围人所拒绝,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炫耀自己多有钱、物质生活多么丰富的自私王八蛋交朋友。

这几年改变的过程让我真切地交到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心灵和生活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在以前真是难以想象。

二是要树立边界意识。书中介绍我们常见的三种教育方式:专制型、温和型、权威型,

专制型就是父母说了算,帮孩子做好了一切决定,教育孩子非打即骂,往往还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胆小怯懦、没有主见、容易受到校园暴力、结交损友、并会容易滋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不容易取得过多成就;

温和型就是一切父母都不干涉,娇惯富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也不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道路,这样的孩子以后往往胆子比较大,就是学校爱欺负人的小霸王类型,容易沾染吸毒、犯罪等各种不好的事情,并且,因为没有边界意识,因此没有恒心,有什么坑就陷什么坑,网游坑、手机坑、抖音坑、消费主义坑、迷信坑,很难成就什么大事。我们可以从很多臭名昭著的富二代身上看到这种例子。

权威型,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种了,即父母给予孩子爱和保护的同时,用以身行教的方式,侧面温和地教育引导孩子又不过多干涉孩子。即父母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做到。这样养育的孩子往往拥有自我独立人格,会自行客观理性分析事物并做决定,能够树立保护自己的安全边界意识,在人生中取得较大难以想象的成就,看看马云你就知道了。

三要以身行教。这就回到刚刚说的了,父母在给予孩子阳光快乐之前,首先,自己要阳光快乐,一个郁郁寡欢的母亲不可能有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父母要保护孩子之前先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结交正能量的朋友,以一个你理想中的孩子做给你的小孩看。

最后我想说:自助者天助之。

剩下的,我要慢慢回味,就不在此过多赘述了。

在我认识的人中,完美教育出来的人,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马斯克,另一个我不能告诉你,因为他太自恋了,但不得不说,他很阳光,让人接近有忽然得到呼吸的感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山水静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心台 2022-04-04 13:50:51Harper Paperbacks2008版 富足的代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Madeline Levine是一位在加州富裕的Marin County的一位心理医生,专注于青少年群体和他们的家庭。书的前半段中,作者从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包括cogn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何为一个健康的自我认识(self, identity)以及人格道德观(character, moral judigments)方面出发讲述了culture of affluence(富裕/富足)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 富足的家庭环境和高投入的家长,是不是可能反而抑制了青少年的自主独立性(autonomy),健康处理情绪的能力(而非用酒精毒品麻醉自己),内在驱动力(intrinsic/internal motivation;而非外界奖励)等等,让这些能力“发育不全”?在学业上,这些孩子能区分和感受到学习(learning)和成绩(performance)的不同吗?这里得说说,作为老师,很能感同身受,热爱“成绩”的学生和真正热爱“学习”的学生相比,内在的满足感,快乐感,驱动力,相差甚远。

书的后半段相对宏观,回到了对community社区,以及motherhood的社会学讨论。这些方面的研究和书籍太多太多优秀的了,这里就摘抄一句书里挺喜欢的:

"Motherhood as we know it today is a unique invention of an affluent society.Few women in the world are so isolated, so cut off from the easy back-and-forth of communinalrelations, as financially comfortable American mothers. While we love our children madly, truth be told,many of us have problemswith parts of motherhood,with the distance from our own families, with thepreponderance ofresponsibility for child rearing, and with the lack of connection to others who share our joy, our problems,and our values."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道理都懂,但是......"的书。适合在自己被教育养育内卷的环境造成焦虑时拿出来看看,给自己提个醒,尽量眼光更宏观一点,看得更远更宽广一些(用作者的话说,避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目光狭窄 - "myopia about a good life")。说到这方面价值观,这句话深得我心:

"There are manyparents who have an uneasy sense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value system in their affluent community, with the enormous emphasis on "more". But all too often they stay silent, feeling like the odd person out. People all around us seem to be completely wedded to the cultural norms of achievementand status, so we are afeid to protest. As a result, nobody says that the emperor has no clothes!

书里比较让我失望的一点 - 我一直在期待作者什么时候能讲点跨文化种族的因素,但看到最后也没出现。整本书给人感受非常“白”(包括这个书的封面),可以理解作者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这个群体的青少年,但感觉至少可以大致聊聊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cutting)是不是在白人青少年中比较普遍?在其他族裔群体中会不会有其他自我伤害的行为更普遍?在书中很多例子,特别是关于优裕(affluent)父母的例子,其实还是挺不能感同身受的。

看完这本发现2020年作者出了一本新书《Ready or Not: Preparing Our Kids to Thrive in an Uncertain and Rapidly Changing World》。这个主题我兴趣淡一些,并且感觉大概率有不少重复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就是,十几年过去了,怎么封面还是同样风格实在不太是我的菜)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赵晓雷 2015-08-07 06:23:13中信出版社2014版 全是干货 正如培根总结的那样——“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通读,细读,反复读的好书。这是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从业30年、评估100多个案例、访谈50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美国作者写给美国少数富裕白领的家教类读物。但是无论你身在何地,哪个国籍,也不管你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是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准爸爸妈妈,当你真正认真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从这本书里都能汲取到你需要的知识。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几乎每本都是精品,但是这本书里也有两个小的瑕疵。 一是正文字体太小,加上其排版特点,和小说无易,相信大家都清楚,说教类的书怎么可以和小说比趣味性和普遍性,所以很容易让的看着看着就犯困或头脑不清楚。 第二个就是专业性太强,缺少趣味性,虽然本书提供的都是干货,营养相当丰富,但是足足17万字的内容,足以把人补的营养过剩,也很难一口气读完。也正式这个原因,这本书才更需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当然众口难调,每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优先去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去读,反复去品味,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主要的面向对象是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养策略”这一章里,我就会把重点放在“十二到十四岁,我的孩子怎么了”这一部分,重点剖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当然如果您是一位妈妈,那这本书绝对值得放在枕边,每天都拿出来品味,是一本值得陪伴你20年的好书,直到孩子的翅膀足够硬了,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飞离父母的怀抱为止。这绝对是看一本顶十本的好书,也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虽然书的纸质质量一般,排版一般,但完全无法掩盖其内容的含金量。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貌似主要的针对对象是美国超级白领的孩子,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感觉这本书的知识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是否合适,我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向您保证,在我眼里中国的家长比美国家长更适合读这本书。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杜鹃 2014-09-09 17:49:22中信出版社2014版 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和贵族 《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这本书是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层面——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层面,来探讨应该怎样教养孩子。

为什么如今的孩子,生活富足丰裕了,但内心却不快乐、很空虚了。 为什么为数惊人的天之骄子们,在完成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发展自主权以及健康的自我意识时,会遭遇空前的困境。 为什么孩子总是很苦恼? 为什么金钱买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 原因和对策是: ——我们太关注孩子的物质和身体,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了。 ——孩子没有时间探究自我,自然也就无从发展良好的自我。幻想、做白日梦、思索自己和想象未来,或是“紧张害怕”,都是自我发展的必要过程,而且急不得。 当孩子被迫重视别人的意见高过自己的意见时,心理的发展就被扭曲了。 ——我们太关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当父母的爱是以“成就”为条件时,孩子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问题。 ——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重点。 ——父母重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 怎样的孩子才算是幸福快乐、富足丰盈的孩子呢?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物质上非常富有、含着金钥匙出生长大的孩子,而这也不是我们教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内心丰盈健康、涌动着爱的孩子,那是我们所期待的。 借由书中文字,可以检视一下我们的教养方式,我们的孩子状况如何,我们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