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相关书籍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3版)/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作者: 王逸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与理论(第3版) 出版年: 2018-7-1 定价: 78.00 丛书: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ISBN: 9787208152694 豆瓣评分 8.4 50人评价 5星40.0% 4星36.0% 3星16.0% 2星2.0% 1星6.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作者简介 · · · · · · 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1957年出生在武汉市。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湖北省钟祥县长滩公社知青农场劳动2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77年底考入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等十数所院校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以及国内外十几家学术刊物的编委。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中国与非传统安全]、[中国外交转型]等重大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到过5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会、讲学和参观。

目录 · · · · · · 丛书总序 第三版说明 再版小记 致谢 引论 本书研究对象 章 学科发展基础 第二章 两大主义之争 第三章 行为科学挑战 第四章 多元化的拓展 第五章 后实证主义观 第六章 建构主义崛起 第七章 激进学派立场 第八章 两极后冲击波 第九章 欧洲人的特色 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克里彭多夫教授也认为,这种特殊联系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他分析说,从美利坚合众国创始之日起,政治学便被视为一种有关民主共和政体的教育的积极内容。与西欧不同,美国从一开始便教育它的人民接受美国革命的成果,热爱其制度和宪法;美国的政治教授和研究者,从来不认为自己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权力的现存结构会发生矛盾,他们是让人们“理解与接受,而不是批判和拒绝”鼓励学生从政甚至教师自己参政,从攻治学研究者成为政治领导人被视为最高的成就和荣誉。伍德罗·威尔逊便是从知名教授走上最高权力的一个。而在西欧许多重要国家,政治学的形成是从对现体制的批判开始的,政治学家往往被视为有社会批判力的人,知识分子天然似乎愿意与政府及其政策保持距离。对权力的怀疑和审视(如果不完全是抨击的话)从来是思想家和政治分析家的天然使命。欧洲国家参政议政的政治学者不是没有,但他们很容易受到怀疑和腹诽。而在美国,学者“与华盛顿的联系”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它们对于学术研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美国的国际政治学界这方面比政治学界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认为国际政治就是有关国家的外交、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学问,国际政治学者自然应当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权力作为中心内容,把参政议政视为学术的最佳体现。“在这个国家,国际关系学者在自己的思维里已形成一种逻辑,即研究工作就是要有政策意识,训练年轻人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瞄准政府的高位。” (查看原文) 七叭十个岛子 2021-10-11 17:31:2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我个人以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术探讨远远不能达到充分揭示现实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的地步ー一无论是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方面,还是在中国自身成就与缺失的解剖方面。 (查看原文) 七叭十个岛子 2021-10-11 17:31:2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纷争与协作

作者: 阿诺德·沃尔弗斯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政治论集 译者: 于铁军 出版年: 2006-1 页数: 262 定价: 27.00元 丛书: 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 ISBN: 9787501226856 豆瓣评分 8.3 23人评价 5星26.1% 4星56.5% 3星17.4%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美国耶鲁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诺德·沃尔弗斯(1892—1968)倾毕生之力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中一位杰出的思想者和实践者,沃尔弗斯教授将理论、历史和现实政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界空谈理论的流弊。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欧裔学者的哲学底蕴和美国学者的实用精神。

本书所包括的16篇论文,几乎篇篇皆为经典。其所讨论的范围涵盖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体、国家间的友好与敌对、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均势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安全的虚与实、集体防卫与集体安全、同盟与中立、政治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等国际政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其所讨论的深度直到今天仍属难以超越之列,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学界众多学术新锐登堂入室的起点。《经济学家》杂志评论说:“沃尔弗斯教授的一篇论文,抵得上某些大学系科的全部成果。”此言不虚。相信所有对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事务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修订版)

作者: 唐世平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原作名: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译者: 董杰旻 / 朱鸣 出版年: 2022-9 页数: 416 定价: 8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唐世平学术著作系列 ISBN: 9787201187808 豆瓣评分 8.9 11人评价 5星72.7% 4星9.1% 3星9.1% 2星9.1%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唐世平 唐世平 作者 / 校注 董杰旻 董杰旻 译者 朱鸣 朱鸣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唐世平,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获得学位包括:古生物学学士(1985)、分子生物学硕士(1988)、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1995),而之后才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99)。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国际政治理论、制度经济学、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哲学。他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世界水平的研究,并且有广泛的著述。2015年,唐世平凭《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一书获国际研究协会(ISA)的“年度最佳著作”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和中国学者。鉴于他的多元训练,唐世平的社会演化范式或将把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生带入一个崭新且充满机遇的知识前沿。

目录 · · · · · · 题献 赞誉 修订中文版序 中文版前言 序言 导 论 为什么国际关系学需要演化路径? 一、困惑的难题:得不到解决的“大辩论” 二、全书设计 三、核心定义 第一章 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导言 一、关于生物演化的预备知识 二、关于生物演化的几种常见误解 三、作为现象的社会演化 四、社会演化范式:核心原则 五、什么不是社会演化的方法? 六、对国际关系学中的演化理论的批判 结束语 第二章 失乐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 导言 一、对现有的战争起源理论的批判 二、伊甸园及其颠覆:新的理论 三、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一般性的证据 四、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子系统的证据 五、战争创造国家/ 社会/ 我们,国家/ 社会/ 我们发动战争 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诞生 结束语 第三章 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 导言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辩论 二、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根本机制 三、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三个辅助机制 结束语 第四章 正在展现的更为规则化的国际系统 导言 一、新的国际制度研究路径 二、地区和平制度化的三条道路 三、解决关于国际制度的现有争论 四、国际制度与国际秩序研究的再定向 五、世界国家:不可能的且危险的乌托邦 结束语:迈向更好但总是不完美的世界 第五章 作为演化系统的国际系统 导言 一、(国际)系统,而非(国际)结构! 二、单是结构决定不了什么! 三、系统对国家的影响:五大渠道 结束语:系统,而非行为体—结构! 结论 一、社会演化范式与作为演化科学的国际关系学 二、政策启示:寻求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 附录 附录一:来自族群人类学的证据 附录二:第二章的补充表格 附录三:战争降临间接系统 参考文献

国际史的技艺

作者: [美]马克·特拉亨伯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巴别塔文化 副标题: 国际政治的历史研究方法指南 原作名: The Craf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A Guide to Method 译者: 郝楠 出版年: 2024-6 页数: 200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领学东方进阶书系 ISBN: 9787523212271 豆瓣评分 8.9 20人评价 5星55.0% 4星35.0% 3星1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史的技艺》是一部实用的国际史研究综合指南,从学会提问、思考,寻找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到建立论证、做出正确的历史阐释,国际史专家历时15年,“手把手”教你做研究。本书对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 外交学以及历史学和政治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投诉 国际史的技艺的创作者 · · · · · · 郝楠 郝楠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特拉亨伯格(Marc Trachtenberg)

知名国际关系史学家,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建构的和平:1945—1963年欧洲协议的形成》(A C onstructed Peace: The Making of the European Settlement, 1945-1963),该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两项学术奖项,《冷战和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的历史、理论和逻辑》(The Cold War and After: History,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序 言 第一章 历史研究的理论 经典传统:亨普尔与科林伍德 建构主义的挑战 作为历史哲学的科学哲学 第二章 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学与理论家 第三章 历史文本的批判性分析 统览全局 文本分析:方法解析 A. J. P. 泰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弗里茨·费舍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理查德·诺伊施塔特与天弩风波/ 第四章 基于文本分析的阐释:1941年案例 1941年的美国与德国罗斯福与日本 以日本为窗口 解释美国政策:间接途径 更完整的故事 第五章 处理文献资料 用一手资料做研究:基本原则 评估证据:一些技巧 历史研究的基本技巧 第六章 启动研究项目 技术转移问题:以美国为例 19世纪英国贸易政策 第七章 动笔写作 追求的目标 具体的方法 附录I  学术文献检索 一、参考文献、学术指南及相关著作 二、期刊文献 三、博士学位论文 四、教学大纲 五、书评 附录II 一手文献资料 一、已出版的文件合集 二、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和光盘资料 三、线上资源 四、档案资源 五、公开信源 六、加密资料 注 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国际史的技艺"试读 · · · · · · 在撰写你此刻手持的这本书时,我的想法其实相当朴素,基本上就是想把学术研究的“接力棒”传递到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年轻一代学者手上,包括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而且不仅仅是英语世界的学者。我想以尽可能实用和“学习体验友好”的方式展示如何进行国际政治领域的历史研究。多年来,在长期专注于个人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也习得了一些想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技能。这些技能大多相当普...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作者: 巴里·布赞 / 乔治·劳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者: 崔顺姬 出版年: 2020-7-1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64864 豆瓣评分 9.2 100人评价 5星69.0% 4星25.0% 3星6.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转型》是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在“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了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漫长的19世纪”(1776-1914年)这一时期。本书指出,“漫长的19世纪”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全方位构成的时期,它重塑了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19世纪以来推动全球发展的动力和冲突推动当代国际关系的持续和演进。现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类书籍都未能充分记录这种全球转型的规模和影响,然而,正是这些多重变革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本书以全球转型为国际关系的起点,重新定位国际关系学科的根基,并确立理解和教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新途径。

投诉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的创作者 · · · · · · 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巴里·布赞: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荣誉教授、外交政策智库“国际事务、外交与战略研究中心”(LSE IDEAS)高级研究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包括:《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与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与奥利·维夫合著)、《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与琳娜·汉森合著)、《英国学派理论导论》等。

乔治·劳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他聚焦于国际关系与历史社会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著有《协商的革命》,主编有《全球1989》(与克里斯·阿姆布拉斯特、迈克尔·考克斯合著)。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Ⅰ 英文版前言/Ⅲ 缩略语/1 导论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1 第一部分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全球转型/15 第二章国际关系学与19世纪/40 第二部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三章缩小的世界/61 第四章进步的意识形态/88 第五章政治单元的转型/116 第六章建立“中心边缘”国际秩序/156 第七章“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衰弱/180 第八章大国、大国关系与战争的转型/220 第三部分启示 第九章从中心化的全球主义到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249 第十章反思国际关系学/278 参考文献/304 显示部分信息

政治的悲剧观

作者: [德]理查德·内德·勒博 / 理查德•内德•勒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道德、利益与秩序 译者: 陈锴 出版年: 2023-1 页数: 439 定价: 128.00元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79660 豆瓣评分 8.9 13人评价 5星69.2% 4星23.1% 3星0.0% 2星7.7%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现实主义与道德水火不容吗?凡是能促进国家利益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吗?本书从古希腊悲剧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国际关系古典现实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流变。这些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以及当代古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本书认为,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都在经历重大的转型,他们都从古希腊的悲剧中汲取了灵感,探讨国家间的道德、利益和秩序问题。本书认为,现实主义与道德能够相容,国家利益只有符合正义才能得以维护。反观美国,不顾道德与正义的单边行动,会给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秩序都造成损害。

投诉 政治的悲剧观的创作者 · · · · · · 理查德•内德•勒博 理查德•内德•勒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内德·勒博

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国际政治理论荣誉退休教授、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荣誉研究员、达特茅斯学院政府系詹姆斯·O.弗里德曼首席教授(荣誉退休),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告别霸权!》《国家为何而战?》等,著作包括《探索国际关系的知识:我们如何求知?》(The Quest for Knowled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 Do We Know? 2021)、《正义和国际秩序:东方与西方》(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East and West,2022,与张锋合著)。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炼狱中的尼克松 第二章 悲剧与政治 第三章 修昔底德和战争 第四章 修昔底德与文明 第五章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第六章 汉斯·J.摩根索 第七章 古典现实主义的智慧 第八章 “闯红灯”与统治世界 第九章 悲剧和学术研究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等 。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作者: [美] 戴维·莱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高婉妮 出版年: 2013-7 页数: 128 定价: 3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14418 豆瓣评分 8.4 65人评价 5星32.3% 4星55.4% 3星10.8% 2星0.0% 1星1.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在回顾权威和主权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新概念“关系等级”,认为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契约以将主导国与服从国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的等级制将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该书主要着眼于美国领导下的当代世界的等级制,作者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功能与政治秩序的局限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将“等级”这个概念重新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戴维·莱克,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的政治科学教授,杰里·安和加里·雅各布斯社会科学教授。除本书外,已出版著作有:《权力、保护及自由贸易:美国商业战略的国际来源(1887-1939)》、《复杂的关系:美国在20世纪的外交政策》,以及八部编著或合编文集。

目录 · · · · · ·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国际权威 第二章 国际等级制 第三章 等级制的不同模式 第四章 主导国 第五章 附属国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党:组织与权力》《国家的艺术》《驯服美国权力》《理解国际冲突》《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等 。 喜欢读"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位置现实主义 7.7

选择战争

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 8.4

国际安全导论 9.3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政治的悲剧观 8.9

国际战略学 7.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一卷残书惹夜归 2022-02-13 00:55:56 作者确定研究问题始于对IRT中无政府状态假定的质疑。具体而言,作者对传统的观点,即正式—法律型权威观(formal-legal view)中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特性提出质疑,并基于此确定关系型权威观(relational conception of authority),国家主权可以分割进而区分出主导国和附属国,二者之间存在等级制。附属国通过让渡部分主权换取主导国的安全保护。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在小国中确实普遍存在,而又被IRT普遍忽视——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或许政治不正确,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扩展研究的地方非常多。 (收起)

0 有用alpha 2022-11-13 03:02:53 广东 Lake算是开创了IR里对于hierarchy的研究吧,进一步深化Milner1991的洞见。agenda被被Zarakol和Mattern等人发扬光大。可以与status和recognition概念联动

0 有用裕富 2019-01-27 21:00:40 过时之作!

1 有用J 2021-10-21 17:05:18 杨原老师把这本书评价为“理念驱动、概念先行”,还有一条路径叫做“现象驱动、困惑先行”,总结的甚是精妙。虽然对等级制的框架搭建是依靠作者的主观感受,但是经历定量予以科学化后,解释效度很高。区分于以往对权力定义(硬权力、软权力),作者以合法化为标准,认为在国际关系中,依靠社会契约的关系型权威占据主流,这是国际关系的等级制。等级制以安全和经济两方面衡量,安全中驻军、独立同盟,经济中汇率挂钩、贸易依附是等级制量化的标准。由此,作者标明了等级制下主导国和依附国的行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是对美国霸权的解读,霸权诞生于合法性的秩序供给之上,秩序是公正的,规训是有限的,转制是困难的,它否认了对美国合法性在秩序内的挑战和转移,除非发生秩序间更迭。根源在于“象征性膜拜”并不意味着统治合法,只是因社会压力。 (收起)

0 有用LTX 2021-04-30 20:15:59 2021已读36。“关系型权威”概念与主权可分论的提出令人印象深刻。“权威”是“权力”的特殊形式,意指发号施令的能力。附属国在于主导国的互动过程中,赋予并认可主导国施加干预的合法性,从而让渡部分主权,其原因在于自身能从中获益,并深信主导国能够自我约束,改日二刷。

更多短评 30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咄咄斋尖头鳗 2020-10-11 18:50:49 挑战完整主权概念的数据考据党书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戴维莱克 1、关键词:等级制 关系型权威 主导国-附属国 美帝国 2、研究方法:定量分析 3、层次研究:国际体系+国内还原理论(主要以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战略为主) 4、关系研究:新命题=等级制(自变量) 因变量(国际体系 主导国 附属国 国际秩序) 5、主要观点: (1)国际体系内存在两种关系 【正式法律关系=各国主权平等,关系型权威=等级制】;挑战waltz三要素说(单元性质不同,且单元能力分配不同);主权可分割性 (2)国际体系不等于自助体系,等级制推动国家相互帮助。代价:附属国放弃部分主权,移交给主导国,参与主导国提供的秩序。 (3)等级制内通行的媒介并非强制性权力,而是权威(权威来自被统治者的授予,有部分的强制性,可变动性) (4)等级制内容, 两大项内容,安全项和经济项。从安全项来看,等级制依次排列为外交、势力范围、附属国,经济依附来看,依次为相互交易、共同市场、 依赖,根据两项可以确定等级制内容关系。 (5)从等级的主体来看分为主导国和附属国两个主体。主导国在等级制中,需要提供基本秩序、并建立战略信誉、“自缚手脚”。从收益来讲,主导国可以a不需要考虑附属国对自己的安全威胁 b 制定有利于己方的规则,获得额外收益c在战时获得己方伙伴,在平时和战时获得附属国的象征性膜拜。 从附属国来看,附属国出让了一定的主权,实际变成了单元性质不完整的行为体,挑战了waltz的理论。附属国的成本就是出让主权并对主导国进行象征性膜拜,附属国的收益:安全防卫的保障,加入主导国提供的国际秩序,可接受经济援助。 (6)秩序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附属国安心与此秩序。(linkage:自由主义霸权秩序)从学理来看,主导国通过惩戒discipling来维持一哥地位;通过国内秩序建构来确立战略信誉。结合到美国(票选民主制有更多的观众成本,游说集团压力集团开放给外国影响美国决策的过程;苏联解体前 两极竞争格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霸信誉,所以会自缚手脚;单极时代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miscellany thinking: 1、与伊肯伯里的《自由主义利维坦》可相互联系,美国建构了自由主义霸权。但是美国学者多从美国体制角度来解释为什么票选民主体制会有更大的战略信誉。从拉美、日本、韩国、中东、欧洲等美国附属国来看,是否民主体制保持了美国的战略信誉,值得怀疑 2、挑战了waltz和温特的理论,也挑战了完整理性行为体上的所有理论。这里想从建构主义来看看。从建构主义来看,等级制国家中的关系是何种文化?康德文化恐怕无法形容,附属国与美国并非是平等的伙伴,而友谊也无法解释美国与所有附属国之间的关系。同样地,也挑战了“无政府是国家建构的”这一命题,等级制下无政府状态是不存在的,等级制下是有秩序的,并非orderless,而国家行为体也不是完全自助的。是否能提出新的建构主义新命题。 3、从日本和美国关系来看,长期的等级制使得对美的象征性膜拜深入骨髓,日美同盟不仅是利益抉择,也成了路径依赖和价值观需要,这可能是本书未提出的观点。 4、部分的等级制和全球范围内的无政府状态相互交织 (linkage 霸权稳定论)(都是将秩序视为一种公共物品) 5、对于大战略,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如日韩矛盾,特别是有内力作用世仇的矛盾。单凭外力作用能否化解 6、附属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美国等级制(帝权)导致的结果吗,有无其他因素。(在欧洲多边安全体系,在亚洲hub-and-spoke)。 7、在亚洲版北约能否建立,在冷战中“竹幕”和东南亚条约组织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冷战时期主要敌人是苏联?美帝国在此地区不愿付出更高额的成本吗?)(还是中国的战略处理得当)(未来的亚洲能否成立?) 8、critic:从拉美角度看,进入美国等级制是不是影响了拉美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出现了中央-外围结构的依附体系论。(国家完整主权和对产权的完全控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linkage《印度和印度洋》?张文木老师对于印度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二点,此书的定量分析实在太过繁琐,这也是美国国关学界令我非常不爽的一点。是否所有的关系都必须数据化才能描述,历史性解释类比行分析和定性分析不能精确描述吗?定量分析提出了繁杂的指标和数据用来描述对美附庸程度,在指标选择过程中依旧有大量的主观性。国际关系科学化的步伐、行为主义、数据考据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德意奥人 2018-02-27 10:28:48 选题导向与写作脉络 规范精炼的写作。数据处理也是专业领域的典范。

但主题的创新性似乎被夸大了。对国际无政府状态假定的质疑声并不为少,俯仰间就可忆起莫顿·卡普兰、沃勒斯坦、伊肯伯里的有关论述,非经典的、较新的著述只会更多。尤其是对于等级制的类型、机制、系统,《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中的论述篇幅绝不算少。只能说,在沃尔兹一派的极简理论脉络中,作者以轻微的还原论倾向(将分析层次转移到等级制的国家集团),攻击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傻白甜的政治宣传,并成功证明了论点。实际上是有一点讨巧。因此读者更可关注的是作者的破题、逻辑和操作化。

戴维·莱克的写作有着很强的政策指涉:美国应摒弃高成本的强制手段,维系势力范围内的权威;美国的相对衰落不可避免,等级秩序的robustness是可质疑的,因此应加速多边主义进程。

译笔较流畅,但一些词汇的处理有问题。有低级的编辑错误。

基本脉络:

对权威—权力的概念区分,分野标准是正当性(权力=权威+强制)。引用了沃尔兹和韦伯。

权威类型:正式-法律型;关系型——引入国际关系理论。

等级制维度:安全、经济(权威让渡的程度)。讨论“帝国”(迈克尔·多伊尔概念),纳入国际等级制的子集——“帝国”之于美国是修辞性的解读,存在差异。

等级制操作化:

安全:海外军事部署数量与附属国大小的函数(以1995年巴拿马为基准)+独立联盟(追随理论)

经济:固定汇率程度(敏感性与脆弱性)+双边贸易比率

数据结果:

北非:安全、经济等级长期极高

南美:安全等级较高;经济等级波动,近年提高

西欧:安全等级较高,经济下降,今年趋零

东北亚:安全等级下降至较高;经济趋零

之后是就主导国、附属国分别做案例分析。

主导国:收益—成本分析

收益:安全收益,秩序倾斜,经济一体化。

成本:安全和主权承诺,制定规则导致各层次行为体的“卷入”,维持国际规则。

危机干预:概率与等级程度正相关。

规训附属国:拉美是主要目标。

附属国:

减少国防投入(日本);增加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优势分工,对霸权稳定论的质疑);以战时联盟的形式赋予主导国合法性(政治象征)。

结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作者: [加拿大] 诺林·里普斯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译者: 刘丰 / 张晨 出版年: 2017-7-1 页数: 188 定价: 42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45993 豆瓣评分 9.0 116人评价 5星61.2% 4星33.6% 3星5.2%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主要构建了一种国际政治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路径,为研究者提供在外交政策、大战略调整以及国际体系结构演变等方面理解的新视角。与结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相比,新古典现实主义对于国家行为的理解更加多元。本书系统地明确和发展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议程,讨论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范围问题,同时将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其他研究路径区分开来,提供有关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的指导。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诺林•里普斯曼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杰弗里•托利弗 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斯蒂芬•洛贝尔 美国犹他大学政治学教授。

译者简介

刘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张晨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Ⅰ 致谢/Ⅴ 导论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1 第一章新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局限/16 第二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范式及其自变量/33 第三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中介变量/58 第四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范围和领域:因变量/81 第五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方法论/100 第六章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解决关键理论争论/138 第七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未来研究议程/160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重的世界》《民主》《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世纪之旅》《国家与社会革命》 等 。 喜欢读"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8.8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Orders of Exclusion

利益、制度与信息 8.9

和平与战争之间 9.1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3 有用Weiberpein 2021-04-11 16:39:26 感谢作者们没有把书写的很长🙏 让准备理论梳理的我能够尽快看完orz 能看到构建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努力 可为什么总是喜欢把讲过的东西重复讲!

5 有用王广涛 2017-12-20 13:44:35 读完。笔记放在公众号里了。

1 有用东林遗孤 2022-02-24 20:25:23 新古典现实主义框架简单,一遍泛读能够理解。为了解释行为体的差异性,在时间上选取了结构的变化作为自变量,在行为体层面用战略文化、领导人性格、国家与社会关系和国家性质来解释。尽管作者自己说这是一门独立理论,实际上不过是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拙劣模仿和补充,充其量是一种外交政策而非国关理论

0 有用秋风夜雨人无眠 2018-12-12 02:57:47 导论写得非常精彩

0 有用大思想家图图 2023-04-19 12:57:44 北京 这个框架很有意思,比较适合为毕业论文写作搭建框架(不光是我这篇)。正如本书所说,新一代(也即本书这代)的新古典现实主义不再局限于对反常案例提供解释或者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解释路径,而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政治解释框架。其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结合十分明晰且巧妙,也解开我不少疑惑。很值得一读。 补:后面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适合给论文搭框架,因为分析范畴有些太大,可能博士论文才适合。

更多短评 49 条

我要写书评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momo 2020-01-11 16:01:58 新古典现实主义小节 本书是汇总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部分第三代新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的汇总与梳理。本篇笔记参考本书译者在世经政的一篇文章以及另一篇关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文献综述,对新古典现实主义进行小结。既可当成概览,又可称为小节。

一、概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更好地)解释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试图更好的说明体系结构如何通过国内结构,对国家对外行为产生影响。也即,国内结构是连接国际体系与对外政策的中介变量(intervaning variable)。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从体系层面重新回落到单元层次。

二、形成背景:

1)单元-体系之争。20世纪50、60年代,单元理论风靡,该理论认为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国家层次,坚持一种国内政治的研究路径,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因素塑造外交政策(例如克拉斯纳、杰克施耐德等等);70年代中后期体系理论全面兴起,最成功的就是结构现实主义,把国内因素放进了黑箱。但问题在于,国家是否必然依据体系环境行事呢?

2)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之争。外交政策理论的发展比较滞后,代表性的只有罗西瑙的“比较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理论得到蓬勃发展。

3)对于问题1),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层次研究在冷战后遭遇困境,新古典现实主义要对其进行改造。对于问题2),新古典现实主义确实偏向于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

理论改造的重点就是回答结构现实主义最受诟病的缺陷,也即“为什么在国际结构中出于类似地位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反应(外交政策)?”新古典接受沃尔兹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以及权力分配决定体系结构、体系影响国家行为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回被沃尔兹抛弃的国内变量。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国内因素纷繁复杂,如何进行理论整合?如何将国内因素与国际后果进行稳定的联系?1980,Gideon Rose首次提出Neoclassical realism的概念。

三、新古典代表人物及观点:

1)扎卡利亚的政权中心现实主义(state-centered realism)

Q:为什么有些国家实力上升了却没有采取对外扩张道路?例如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

A:只有国内政权能更容易地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决策更加集中统一,体系因素才能更直接的刺激到国家外交政策。(而美国由于三权分立,政府从国内社会汲取资源的能力相对局限)

2)柯庆生的大战略国内动员模型(domestic mobilization model)

Q: 扎卡利亚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对体系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柯庆生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反应过度(Over reaction)?

考察的两个案例是:①1947-1950杜鲁门对华政策。当时马歇尔计划由于西方国家没有准备好存在巨大政治障碍,按照现实主义美国应该抓紧实现均势抓住中国,但杜鲁门对华强硬。为什么?②1958台海危机,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中国外交处在无依无靠阶段,毛依然对美强硬,为什么?

A: 国内动员(这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使领导人选择了进攻性的的外交政策。柯庆生提出国家政治理论(national political power)概念,和扎卡利亚从社会中提取资源的概念类似,包括国家的动员能力。

C:因果逻辑链条为:体系结构→领导人对体系结构的感知→设计国家的大战略 → 国内政治动员 →局部领域的进攻性的现实主义。如果国内能高度彻底动员,国家的外交政策就很接近结构现实主义的反应模型;如果动员能力不足,那国家要么不能充分对结构的刺激进行回应(例如绥靖政策)、要么夸大外部威胁以彻底刺激动员国内(例如文革)

3)施韦勒对“制衡不足”的国内解释

Q:施韦勒考察的也是under react的问题,具体是国家为什么对体系的威胁制衡不足?制衡不足现象很常见,例如无所作为(inaction)推卸责任(buck passing)追随强者(bandwagoning)绥靖(appeasement)韬光养晦(hiding) 等

A:施韦勒认为国内的四个因素可能会阻止国家采取制衡政策:精英共识;精英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政府的强弱。四个条件都具备国家有很大可能采取制衡,反之国家采取对外制衡的国内成本高昂或很危险,决策者会望而却步。

4)洛贝儿,霸权衰落的政治经济分析

Q:为什么面对挑战国,守成国采取的政策不一定一致?为什么有的守成国守住了,一些失败了?

A:需要研究挑战国的经济战略。如果挑战国是自由主义的,守成国会偏向合作性的、放弃性的、妥协性的战略;如果挑战国是帝国性的,守成国倾向采取惩罚战略,抵制挑战国。另外,决定守不守得住需要看守成国在经济和安全之间的取舍。

5)迪克:战略调整的战略文化(Colin Dueck)

Q:美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物质实力对比,建构主义强调美国战略文化作用。

A:迪克认为战略文化是关键中介变量,对国际物质实力对比的刺激进行调整。美国政治传统存在两种战略文化:自由主义和有限责任。美国文化战略趋于哪一侧受政策精英影响(which又受体系结构、国内政治交叉影响)

6)洛贝儿的盘点

笔者自制,参考本书小节

四个中介变量+三个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层次(也是新古典的研究议题)

总之,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在结构的驱使下,不同国家会采取相似的政策;但新古典却从很多反例入手,也即从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入手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体系压力如何通过国内政治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内政治是中介变量。将第一意向、第二意向、第三意向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沃尔兹虽然批判阿隆的inside-out的研究路径,事实证明仅仅outside-in也是不够的。

四、理论缺陷:

1)(沃尔兹)新古典获得了精确性,放弃了归纳性和预测力,且国内因素过于繁多,破坏了理论应有的简洁性。因此,新古典目前还停在外交政策理论,或中层理论,还未提升到宏理论阶段。

【这也涉及更深刻的问题,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的界限清晰吗?或者说应该清晰吗?目前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种理论是两码事;一种认为国家外交对国际后果造成影响,外交和国际政治是不可剥离的。沃尔兹和扎卡利亚坚持剥离论;米尔斯海默、施韦勒等人认为剥离意义不大】

2)新古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多种多样的理论。缺乏核心概念,导致整个理论缺乏研究纲领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3)新古典对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处理还是存在矛盾,跨层次跨的不算成功。对体系层次的考量不严谨,关注要点不统一。(例如,是考察体系的力量对比?还是考察体系的外部威胁?etc)

4)研究方法上,大量依靠案例研究

五、余论

总之,新古典现实主义坚持国际体系仍是分析外交政策的起点(继承),不过权力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复杂的,国际刺激和国际压力必须通过单元的中介变量才能传递,单元中介变量就反映了每个黑箱的内部(发展,回流?)。新古典现实主义可以说是真正致力于整合国际国内、体系单元的双层研究路径。但新古典现实主义属于一种理论运用而非理论构建,是一种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理论取向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构建中层理论,而非抽象的宏理论。

同时也要指出,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过于关注宏理论的概念问题,例如制度与权力之争、规范与理性之争等等。新古典抛开这些抽象的争议,走折衷道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而非理论为导向,开拓了一些具体的经验研究,也由此催生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的集合,以及区域国内的具体研究。这应该是新古典最大的贡献。

参考: 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外交评论2009 & 陈志瑞、刘丰《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世经政2014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7-18 23:35:27 打开世界政治中的国家黑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肯尼思·华尔兹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以来,结构现实主义者们就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的黑箱,抛弃了单元层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决定论的视角来观察国际政治。正如米尔斯海默(尽管他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但也继承了结构现实主义的部分观点)所言,“大国犹如台球,只是型号不同而已。”虽然这种将国家同质化的操作可以赋予理论以简洁性,但它不仅引起了部分现实主义学者的不满,而且面对苏联解体事件的解释力匮乏,也让该学派饱受诟病。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任务就是在保持现实主义连贯性的基础上,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回应与吸收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学派的攻击与观点,保持理论的生命力和应用性。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本理论建构之书。因此该书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在新古典现实主义之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范式、所使用的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研究对象即因变量的范围和领域;该理论所使用的方法论、可解决的关键争论/问题以及可应用的研究议程等。

作者通过该书意图实现的目的是构造一个解释范围涵盖单个国家的短期危机决策、中长期的大战略调整、国际政治结果乃至更长期的体系演变现象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纲领。作者认为华尔兹严重夸大了外交政策研究领域和国际政治理论领域的割裂性。通过挖掘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者们将单元层次和体系层次连接在了一起。不过作者认为,第一类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只是为了解释结构现实主义中的“异例”,仍是认同“结构决定论”。第二类学者则只是为了给外交政策提供普遍模式的理论,没有回归到体系层面的解释。

作者自认为是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其理论的解释力在单元层面可以适用于外交危机决策和大战略调整,在体系层面可适用于国际体系变迁。该理论的范式如下(见图):国家间的相对实力分布决定了国际结构;国际结构会给国家释放政治信号(自变量);政治信号进入国家后会经历领导人的意象、国家—社会关系、战略文化和国内制度四个中介变量的过滤,最后做出政策反应,从而影响国际结果。并且长期来看,大国的战略调整(作为政策反应的一种)会影响国家的实力增长速率,最终改变相对实力分布,导致国际体系变迁。

p.82. 相对于前两类,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一大创新是之处是在体系层次发现了更多的变量。作者认为国际体系释放的信号并不总是明确的,存在清晰度的高低之分。而且国际战略环境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作者根据威胁程度分为包容性环境和约束性环境两种。由此,当国际战略环境越具有约束性,体系释放的信号越清晰时,国家的外交行为就越接近结构现实主义的预测。而影响上述两类变量的因素则是作者认为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其中包括:地理、技术扩散速率、军事技术的攻防平衡等。

从方法论上看,作者认为新古典现实主义采用的是软实证主义路径。该路径主张从精心挑选的不同案例中使用通用性理论,并采用严格的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效应进行检验。而且由于该理论主张对国内因素的挖掘,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者们更需要掌握一手历史资料和进行严谨的过程追踪。此外,作者还认为再进行理论框架设计之前,需要先以一个先验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假设为基准,在此假设上搭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框架。

二、回避与尚未讨论的问题:权力、利益与观念 尽管作者在书中一直自称是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但是并未深入探讨现实主义最为核心的假设之一,权力政治的根源是什么?它实际上也是指国家对自我核心利益的界定和认知问题,这也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竞争理论的分野所在。

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和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权力政治的根源是于人性的权力欲,任何国家都有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大权力的欲望,从而引起国际纷争。因此,权力是目的而非手段。也因此,维持和扩大国家既有的权力是其核心利益之一。而以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权力是手段,国家的最低利益是生存,是维护国家安全。尽管作者自称是完全继承了结构现实主义的上述假设,但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模型,国家是根据体系释放的威胁信号的清晰度和所处的战略环境来进行反应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体系刺激只能是威胁刺激呢?也就是说新古典现实主义眼中的国际社会依然是一个“他人即敌人”,危机四伏的社会?那么新古典现实主义又该如何解释当国家未遭受明显威胁时,而采取的合作行为或者对他国的干涉行为呢?解答上述问题仍然涉及到国家是如何看待利益以及看待利益的获取和分配的。

对于利益的认知势必涉及到观念问题。尽管表面上新古典现实主义吸收了建构主义的部分内容,把领导人的意象、战略文化等观念变量纳入其中。但是这正如华尔兹所预见的,这仅仅是把观念因素看作是一种“剩余变量”,而没有放在与物质等同的地位。事实上,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变量设置中都隐含了偏好设定。比如,把国际结构当作实力分布的物质结构也是其偏好设定的一种反映,或者认为国内的商业利益集团只是一种为了追逐最大经济利益的政治行为体。这种偏好固定性的做法诚然有利于理论架构,但也回避了现实和扼杀了讨论空间。而这正是建构主义的诘问。

三、因果逻辑与建构逻辑:静态理论还是动态理论? 从亚历山大·温特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来看,纯粹的因果机制理论和纯粹的建构机制理论都属于静态理论。比如,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由于其无法解释国际体系的变迁而被后世诟病为一种静态理论。显然,新古典现实主义由于其纯粹的因果逻辑而缺少建构逻辑,也应被视为静态理论。一方面,尽管作者自称大国的战略互动会影响国家实力增长率的变化,进而导致国际结构的变化,但是作者并未探讨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实力增长,依然把重心放在了对外政策模型方面。

另一方面,因果逻辑下自变量之间、中介变量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互不影响的,这或许符合理论需要,但显然不符合实际。例如,作为结构调节性因素的军事攻防平衡就与国家的实力和战略相关、技术变革更是与大国内的制度、文化及国家—社会关系因素紧密相关。同样,在中介变量中,国家制度与国家—社会关系是高度相关的,而国家制度、国家—社会关系也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因此,事实上,国家与国际社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都是处于相互建构之中,处于一个彼此影响的状态。从短期来看,建构逻辑的影响是相对较弱,而因果逻辑较强,理性主义的理论有其解释力所在。但是长期来看,就无法忽略建构逻辑,忽略变量之间的互相影响,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演变的解释力还有待观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上网冲浪学教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 4 0回应收起 德意奥人 2018-02-28 15:47:48 制造麦克斯韦妖 宣言式的纲领。

该学派在结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国家层次的中介变量,试图以此对外交政策进行更全面的区分。其本质是制造了一只“麦克斯韦妖”。新维度的出现意味着政治心理学、比较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范畴的文献完全可以被囊括在这一字头之下;因此也是想要进入宏观理论领域的区域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比较政治研究者的福音。

三位学者自命为该学派的第三代集大成者,以区分视角过度狭窄的第一代(施韦勒、斯奈德、托利弗、林宁:解决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死角)与第二代(洛贝尔、布劳利等:关注外交政策过程)新古典现实主义。既着眼更为宏观的外交行为,也将长期的大战略纳入到外交政策的解释框架中。

作为包容性空前强(更强化政策含义、也更易凑字数)、模型很清晰的范式,可以预见这一学派将占领政策报告与学位论文的主流位置。

外交政策模型:

体系刺激-认知-决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反应-(反馈体系)

结构变量:对沃尔兹“系统”的重定义:

1)系统通过体系层次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影响行为体:核武器、地理等。

2)相对实力分布

3)体系信号的清晰度——可识别程度、时间信息、最优政策选项

4)包容性/约束性战略环境

国内变量:中介

1)领导人意象(杰维斯、亚历山大·乔治)【62-62】此节文献重要

2)战略文化:信仰 规范与假定

3)国家-社会关系:精英-民间的和谐程度、内部政治联盟对国家的控制(斯奈德)、文武关系

4)国内制度:民主与分权的结构性障碍、非正式制度和决策程序

因变量:外交政策+所影响的国际体系(非常丰富)

单次国际危机中精英决策/大战略调整/国际结果

1)时间 决策者:短期;战略文化:长+短期;国内制度与社会关系:长期

2)清晰度 列联表,略【91】

方法论

变量选取

对行为体的确定:决策者与官僚组织之分野,

过程追踪(相关文献见唐世平博客+亚历山大·乔治)

目前有用信息

沃尔夫斯对战后美苏领导人认知国际权力关系的介绍【42】

Fordham杜鲁门政府反苏利益分配的论述【140】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一小段 2025-03-19 10:17:36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勃勃理论雄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译的非常流畅易读,不像该丛书中的某些书籍一样,翻译生硬且不知所云。作者有着勃勃的理论雄心,试图构建一种“通约式”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1、作者列举了三种新古典理论:一是解释结构现实主义未能解释的“异例”,二是实际上是外交政策解释路径,三是作者希望构建的,是既能解释短期的国家危机行为,又能到近中期的大战略调整甚至长期的国际结果调整和结构演变(?)。2、作者构建了3个自变量:相对实力分布、国际体系的清晰度(包括威胁与机遇的可识别程度、它们变成现实的时间框架以及最优政策选项)、战略环境(约束性还是包容性?);4个中介变量(领导人意象、战略文化、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内制度)。何种中介变量发挥作用取决于时间范围以及自变量属于哪种(清晰度高还是低?环境是约束还是包容?)。3、作者还认为新古典能够解决四种争论:一是国家何时倾向于制衡还是追随?二是单极是稳定的还是会遭遇严重制衡?三是国家何时采取自由贸易或保护主义?四是物质和理念哪种因素更重要?4、作者最后区分了新古典与折中主义等流派的不同,但实际上这还是结构现实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令人困惑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结构性调节因素”的概念,包括地理、技术扩散速率与军事上的攻防平衡。结构性调节因素属于体系层析但并不是结构层次,不均衡的影响某些单元和特定体系结构中的战略互动,比如核武器在冷战时缓解了无政府状态但没有逆转。如果说,体系结构属于大楼中的承重墙,而调节因素这属于内墙隔间,调节因素发生的变化快于结构变化。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咄咄斋尖头鳗 2020-11-18 13:58:16 开放 条件性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可以说是读过的理论书中语言清晰,思路明确的好著作。本书三位作者梳理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流派和基本理论,并对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应用和未来研究做出了阐述。 1、关键词: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体系与单元层次、理论总结 2、理论概述:(1)新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在方法论和层次分析保持一致,都认为体系层次是最重要的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自变量只能是来自体系层次,各国的政策反映都是体系刺激后,经过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产物。 (2)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过程 体系刺激中介变量政策反映 (3)体系层次分析 结构和结构性调节因素(技术、地理)确立结构。体系层次的变量主要包括相对实力分布和对实力分布的认知、体系给出的信号清晰度(威胁的明确与否、是否有固定的时间点、是否有最优政策)、战略环境(=烈度,包容性战略环境和约束性战略环境),体系层次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给出刺激,发挥自变量的作用。 (4)体系给出了体系指令,并非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反映到政策上去,中间要经过中介变量,这些中介变量都是国内因素,中介变量影响了政策过程,(是否接受到体系指令、是否遵照体系指令行事、在多大程度上遵照、或者不遵照) 政策过程(认知制定执行) 四大中介变量。领导人因素(政治哲学、最优战略的判断、敌我意像的构建)、战略文化(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总体判断)、国家【政府】-社会关系(国家动员能力、国家汲取资源的能力、社会支持度、社会忍耐程度、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国内主导政治联盟偏好等等)、国内制度(check-and -balance等) 3、思考 (1)政策过程应当是认知制定动员~实施执行 (2)相比伊肯伯里等自由主义者,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的国内和平倾向论更有说服力,国内制度有自我约束机制,不论他是民主还是非西方民主都可以促进和平倾向与让其他国家放心。 (3)战略环境下的解释非常有重要意义。平衡了安全充裕与经济发展,可以联想到在Susan strange 的《国家与市场》结构性权力(安全 财富 自由 平等四大取向),分情况讨论破除了安全priority的神话。 (4)讨论到大战略长期视野与干预变量的关系,干预变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中都发挥相同的作用,大战略的长期视野中,战略文化等就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领导人作用就下降。诸如此类,此理论是开放型、条件性的理论而非静态、绝对的理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咄咄斋尖头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青云 2019-04-05 12:48:35 从结构现实主义向现实的妥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结构现实主义饱受诟病的主要方面是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奇差,既不能解释事件的来源,也不能预测事件的走向。沃尔兹将国家简化为单一理性行为体后,整个世界体系无非是一个台球桌,桌上的球体安装物理规则进行碰撞。至于那些改变体系的事件无非是某些台球突然发了疯。

  沃尔兹对此的辩解是其理论只能在宏观上论述结构的变化,而不屑于解释具体的政治事件。但实际上结构现实主义对体系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沃尔兹对于行为体内部层面的洁癖式的恐惧使得起理论看上去完美但毫无用处。

  为加强结构现实主义的解释力,本书三位作者在接受沃尔兹体系论点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变量,这点无疑对于突破沃尔兹对还原理论的批判有开创意义。

  作者在引入变量的时候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望在引入变量的同时做好规约化,最后挑选了领导人意向,战略文化,国家社会关系,国内制度四个变量。作者还画了一张很复杂图来论述四个变量对认知,决策,执行的作用。

  遗憾的是,作者囿于学院政治观的局限性,对国内---国际作用效果认识还是比较肤浅,没有准确把握政治学的的根本和现代政治的核心,对政策--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认识。正是这些缺憾使得该书既不能说透政策,也没能建立体系。其理论在突出解释性的同时,显得零乱而缺乏美感,像一锅东北乱炖,味道还行但是上不了台面,而且有点咸。

  该书很严谨--也就是说引文目录太长了。占据了篇幅的三分之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青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 1 1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8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疏朗 展开 第七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未来研究议程 疏朗

区分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其他理论路径 (1)折衷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关注位于多个分析层次的变量并且强调解释力胜于简约性,也属于这种理论趋势。不过,它与折衷理论有着重要区别。最重要的是,它强调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国家在构建外交政策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超过其他所有考量。新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由折衷或多范式理论构成的现实主义子集,所有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都是多范式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多范式或折衷理论都是新古典现实... 2024-04-19 16:21:46

疏朗 展开 第六章 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解决关键理论争论 疏朗

受威胁的国家的生存战略:受威胁国家政策环境的重要性 新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会对相对物质实力分布的变化作出反应。肯尼思·华尔兹的均势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受到威胁的国家倾向于采取制衡行为来应对危险的实力积聚,要么与较弱国家缔结联盟(外部制衡),要么增加自身军事实力(内部制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史蒂芬·沃尔特改进的威胁制衡论假设,国家不只是应对物质实力分布的变化,而且应对外部威胁水平的变化... 2024-04-19 16:21:08

疏朗 展开 第五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方法论 疏朗

明确恰当的研究问题或困惑 “研究问题”和“研究困惑”都涉及对特定现象的原因或后果的探寻。从本质上讲,“研究问题”是演绎的、抽象的,而且独立于经验现象。它们可能来源于既有理论文献中的没有探索的领域或缺漏,或者来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理论流派之间的辩论。相反,“研究困惑”或经验困惑涉及经验观察或现有理论的经验异例,它们在本质上是归纳性的。困惑的存在意味着,有一个或多个可观测到的经验现象需要被解释。吉利恩... 2024-04-19 16:20:17

疏朗 展开 第四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范围和领域:因变量 疏朗

反思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的二分法 新古典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外交政策理论,因为它解释了国家如何针对国际环境构建政策反应。在短期至中期的时间范围内,这样的看法在本质上是正确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所选政策和战略的集合以及这些政策之间的互动对国际结果和体系结构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从长期看,新古典现实主义可以从更广的视角解释国际政治。 如图4.2所示,新古典现实主义有助于解释因...

我们建构的世界

作者: [美]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 原作名: World of our making: 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者: 孙吉胜 出版年: 2017-12-1 页数: 287 定价: 6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48215 豆瓣评分 8.1 24人评价 5星33.3% 4星54.2% 3星12.5%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国际关系学界,提起建构主义,也许大家想到的第一人便是亚历山大·温特及他那本赫赫有名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然而第一个将建构主义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却另有其人,那就是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奥努夫在他开创性的著作《我们建构的世界: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中,通过与肯尼思·阿罗、米歇尔·福柯等思想家的观念的碰撞,奥努夫认为,国际关系中所有对外行为都是规则与统治的问题。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更有理由重温这本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的开山之作。

投诉 我们建构的世界的创作者 · · · · · · 孙吉胜 孙吉胜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 弗罗里达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国际政治社会学》《合作与冲突》等学术期刊编委,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学者,在《我们建构的世界》中首次把“建构主义”引入国际关系研究。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导论 探索 范式 本书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则 第一章 建构主义 起始之处 维特根斯坦的地位 结构化 第二章 法律与语言 实证主义 法律理论的局限 行事的语言 第三章 认知、判断、文化 认知的普遍性 规则能力 文化差异 第四章 秩序问题 法律与秩序 机制 修辞与特权 第二部分 统治 第五章 无政府的假定 自由主义 美德、权利与风俗 无内容的无政府状态 第六章 政治社会 统治 霸权统治、等级统治和他治 博弈规则 第七章 世界政治 技能 权力政治 现代性的声音 第八章 理性与资源 比较 手段、结果和利益 剥削 概要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重的世界》《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国家与权力》《民主与全球秩序》《国际政治经济学》 等 。 喜欢读"我们建构的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语言学 8.2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9.1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实践 8.4

国际社会的扩展 7.8

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东方编译所译...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关系与过程 6.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超雄咪咪嘎 2020-05-09 22:56:16 语言——规则——统治。

0 有用贇. 2024-11-17 20:11:19 广东 专业阅读

0 有用裕富 2019-07-24 15:08:11 比较晦涩,专业人士适读,非专业人士慎读。

1 有用南飞 2019-07-03 10:39:52 这本书或许读起来显得一些晦涩,更显得像一本哲学史而非国关理论,书中而且几乎没什么直接谈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建构主义有关理论,但是奥努夫、克拉托赫维尔却开启了对建构主义的初次尝试。奥努夫的这本书确实是建构主义的开山之作,他在书中强调的是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比后来的温特显得更为前沿,他尝试着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人类政治形态和无政府的理论前提,其批判作用强于理论建构作用,为后来温特等人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先导和哲学层面的探究。 (收起)

1 有用Just Connect 2020-12-10 00:26:18 整个缕了一遍现代西哲关于语言、规则、统治的阐述,所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枯燥以及难懂。读完后我也很难系统性地梳理出一个大致的逻辑框架(哭了)。但有些许论述十分精彩,能够提供理论思考上的火花。要读懂建构主义,就还是要读这本书。

更多短评 7 条

我要写书评 我们建构的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11-22 00:55:41 语言中的政治统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诚实地来说,由于本书涉及了大量分析哲学、语言学乃至认知心理学内容,所以知识匮乏的我历经两月有余才一点一点啃完,而且最终能理解之处不到两成。因此,本篇书评更多地是在参考了本书的导论以及本书译者孙吉胜教授的论文《 国际关系中的言语与规则建构——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研究》才得以成文的。由于笔者的理解尚浅,本篇书评尚存在诸多谬误和缺漏之处,请谨慎参考。如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异议和错误,烦请各位友邻不吝赐教。 作为国际关系学中建构主义学派的开山之作,奥努夫首次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来展现世界政治中的统治规则与统治方式。在奥努夫以前的世界政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实证或者思辨的方式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或者世界政治的基本要素。而奥努夫则发现,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处于所谓的无政府状态,相反,国家间的社会关系始终服从于某些基本规则,而这种规则就隐藏在国际政治的语言之中。换而言之,奥努夫认为当国际社会使用怎样的政治语言时,就表明国际社会正处于一种怎样的政治统治结构。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全书总共分为两个部分“规则”和“统治”。在规则部分,作者主要阐述的是规则是什么,规则的作用是什么?以及规则如何促成统治,使统治生效。首先,本书的认识论基础是认为“建构的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互构造就了历史。”也就是说,奥努夫认为不能跳脱于社会历史进程之外或者采取一种“当下中心主义”的方式来考察社会实践,而是始终要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正在进行的互构过程。而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奥努夫十分赞成塞尔的“以言行事”的观点。“讲一种语言就是在进行一种由规则控制的行为”。一种言语表述不仅反映着言语者所面临的社会规则,同时这种言语本身又是在践行和强化这种规则。换而言之,言语,就是人们建构社会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奥努弗在塞尔所总结的5种言语行为的基础上, 概括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受制于3种言语行为:断言性、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由这3种言语行为演绎出3种规则:指导性、指令性和承诺性规则。当然,言语转化为规则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也就是言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效果。就断言性言语而言,它指的是关于世界的信息以及无视它们会产生的后果,即体现了对行为体如何行事的指导。指令性语言是一种命令,是言语者对接受者的要求。承诺性言语是指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表述,是言语者的承诺表述。那么,谁是言语者,谁是接受者,行为体在多大程度上遵照言语行事,则反映了该社会的等级结构和规范结构。一种规则的内化体现了该规则逐渐获得了合法性,而愈是具有合法性的规则也就愈有可能正式化和制度化,从而转变为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在殖民统治时代和霸权统治时期,统治者可以通过发布一系列的外交文本,创建各类国际机制(这类机制需要靠言语表述)来构建一个合法的国际统治秩序,并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来隐藏这种统治。

在“统治”部分,作者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统治,以及统治如何发挥作用。作者认为国际社会并非是霍布斯笔下丛林社会—一个人人为敌、完全混乱无序的状态。相反,作者指出尽管缺少一个中央权威政府,但道德、权利和风化的存在依然表明国际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状态,受到规则的统治。作者指出,“统治实际是以规则媒介,因为规则可以转化为统治,统治也可以生成规则。”作者通过对韦伯统治理论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政治社会的统治可分为霸权统治、等级统治和他治三类。在霸权统治状态下,处于霸权地位的统治者,通过断言性言语建构规范和思想体系(指导性规则)来影响他人,使其他人服从于统治。在等级统治状态下,社会处于一种类似科层结构的状态,从上至下发布指令性命令,处于不同等级的行为者遵照执行指令。而在他治状态下,各行为者承诺自身的角色扮演,依照承诺的规范关系行事。因此,国际关系是被很多规则在一起统治着, 并不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际关系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实际是他治和霸权统治的混合, 偶尔也融入一些等级统治。

二、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我们建构的世界》一书通过对政治语言的解构,揭示了施动者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开创了国际关系学的建构主义研究,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因之,奥努夫的建构主义也被称之为语言建构主义。在奥努夫之前,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学者认为国家是一个心口不一的“撒谎者”,政治语言仅仅是为了掩盖真实动机的说辞而已。本书并未否认这一观点,甚至作者也认为为了美化统治,统治者会采用各种“修辞”来合法化秩序安排。但是奥努夫指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即为何要用语言来修饰统治,以及如何修饰?因之其所反映的其实是语言背后暗藏着人类社会交往最基本的法则:能/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承诺(我会去)做什么。因此,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最大的弊病在于其忽略了“社会性”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特征。在奥努夫之后,政治语言不再被完全视作是一种毫无研究价值的权力“装饰物”。许多研究者开始通过研究外交话语以及其他外交文本来分析国家的意图、动机以及所面临的观念结构限制。

当然,本书的缺陷依然是明显的。建构主义声称自己是一个动态理论,奥努夫也反复强调了言语者与社会处于一个不断互构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本书从始至终都采取的是一种静态视角。语言本身无法从根本上缔造权力,进而实现统治。因此语言只能反映统治规则的现状,并按照既有规范来得到表述。语言仅仅是一种被观测物。语言建构主义既无法解释统治者选择使用哪种规则进行统治的动机,也无法解释语言是如何被改变的,语言是如何突破既有规范限制实现新的规则建构的。利用语言可以对现状进行充分和详细的分析,但在对未来行为的预测上却是无力的。另外,本书也未能充分阐释言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统治者是如何具体地通过三类言语建构整套统治规则,让被统治者可以遵循其规则行事。在通过语言建构规则的过程中,物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被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规则的内化进而形成对统治的认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物质权力的恐惧?尽管这些问题奥努夫尚未给出答案,但目前的政治学研究确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些问题做出了更为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孙吉胜.国际关系中的言语与规则建构——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06):60-66+6.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亚历山大·温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秦亚青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456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25346 豆瓣评分 9.1 36人评价 5星58.3% 4星36.1% 3星2.8% 2星2.8%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编著的这本《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创立了一种把国际体系作为社会建构的理论。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上阐析了“社会建构”这个术语的意义,这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哲学论述提出的一种国际政治学理论,这种理论与至少是在北美国际关系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相并立,属于理念主义范畴,是结构理念主义。

投诉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创作者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 亚历山大·温特 作者 秦亚青 秦亚青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俄亥俄州立大学拉尔夫·D. 梅尔尚(Ralph D. Mershon)国际安全教授。曾执教于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四种社会理论 国家体系研究工程 国家中心论 体系理论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 结构理论的分类图谱 四种社会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归类定位 三个方面的解释 认识论和中间道路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 社会理论 第二章 科学实在论与社会类别 科学实在论与指涉理论 独立存在的世界 成熟理论指涉客观世界 理论提供有关不可观察事物的知识 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论断 社会类别问题 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 因果理论研究 建构理论研究 建立国家理论问题的社会学 结论 第三章 “观念无所不在?”:论权力与利益的建构 利益建构权力 华尔兹的明晰模式:无政府状态与权力分配 华尔兹的含蓄模式:利益分配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I) 观念建构利益 人的理性模式 超越理性主义模式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Ⅱ) 结论 第四章 结构、施动性和文化 结构的两个层次 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 作为共同知识和集体知识的文化 结构的两种作用 因果作用 建构作用 建立一种合成观点 文化作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结论 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第五章 国家与团体施动性问题 本质国家 国家作为指涉客体 国家的定义 “国家也是人” 论国家的本体地位 国家施动结构 为什么使国家人格化仍然是有问题的 身份与利益 国家利益 国家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吗?——关于自我利益的注释 结论 第六章 三种无政府文化 无政府状态下的结构和角色 霍布斯文化 敌意 霍布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的三种等级 洛克文化 竞争 洛克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与福柯效应 康德文化 友谊 康德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 逾越无政府难题? 结论 第七章 进程与结构变化 身份形成的两种逻辑 自然选择 文化选择 小结 集体身份和结构变化 主变量 相互依存 共同命运 同质性 自我约束 讨论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治人》《比较政治学》《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社会运动、政治暴力和国家》 等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作者: [美]亚历山大·温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秦亚青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456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25346 豆瓣评分 9.1 36人评价 5星58.3% 4星36.1% 3星2.8% 2星2.8%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编著的这本《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创立了一种把国际体系作为社会建构的理论。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上阐析了“社会建构”这个术语的意义,这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哲学论述提出的一种国际政治学理论,这种理论与至少是在北美国际关系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相并立,属于理念主义范畴,是结构理念主义。

投诉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创作者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 亚历山大·温特 作者 秦亚青 秦亚青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温特,俄亥俄州立大学拉尔夫·D. 梅尔尚(Ralph D. Mershon)国际安全教授。曾执教于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四种社会理论 国家体系研究工程 国家中心论 体系理论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 结构理论的分类图谱 四种社会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归类定位 三个方面的解释 认识论和中间道路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 社会理论 第二章 科学实在论与社会类别 科学实在论与指涉理论 独立存在的世界 成熟理论指涉客观世界 理论提供有关不可观察事物的知识 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论断 社会类别问题 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 因果理论研究 建构理论研究 建立国家理论问题的社会学 结论 第三章 “观念无所不在?”:论权力与利益的建构 利益建构权力 华尔兹的明晰模式:无政府状态与权力分配 华尔兹的含蓄模式:利益分配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I) 观念建构利益 人的理性模式 超越理性主义模式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Ⅱ) 结论 第四章 结构、施动性和文化 结构的两个层次 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 作为共同知识和集体知识的文化 结构的两种作用 因果作用 建构作用 建立一种合成观点 文化作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结论 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第五章 国家与团体施动性问题 本质国家 国家作为指涉客体 国家的定义 “国家也是人” 论国家的本体地位 国家施动结构 为什么使国家人格化仍然是有问题的 身份与利益 国家利益 国家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吗?——关于自我利益的注释 结论 第六章 三种无政府文化 无政府状态下的结构和角色 霍布斯文化 敌意 霍布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的三种等级 洛克文化 竞争 洛克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与福柯效应 康德文化 友谊 康德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内化 逾越无政府难题? 结论 第七章 进程与结构变化 身份形成的两种逻辑 自然选择 文化选择 小结 集体身份和结构变化 主变量 相互依存 共同命运 同质性 自我约束 讨论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治人》《比较政治学》《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社会运动、政治暴力和国家》 等 。 喜欢读"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化敌为友 8.2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世界不再只有“我们” 7.6

联盟的起源 8.7

无政府社会 8.8

国际思想大师 6.9

国际实践 8.4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April 2020-12-17 01:39:26 观点就那么些,论述过于啰嗦。不过……经典还是经典

0 有用三康目芥 2025-02-27 13:54:53 广东 前面哲学的部分其实可以不看,后面的推论完全靠个人的智识堆叠。试试让英国有几倍于美苏的核武器呢,冷战还会是那样格局吗?逻辑谬误其实俯拾皆是,但第四章讲身份确实是天才之作。

3 有用YoRHa-E 2018-10-24 21:59:53 国际关系理论四大名著之四:社会学-哲学视角下的国际政治论述,然而还是些皮毛而已。最终使得现实主义同样沦为应然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可结构层次上的集体身份形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需补科学哲学与维特根斯坦。

3 有用BLZY 2022-10-28 23:17:38 上海 若不是课堂pre,不晓得又要多久才把它读完。从五月到十月,断断续续,看这本书的日子太过漫长,中间各种变故,其他的事情要做,其他的书要读,其他的人要见,阅读时间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国际体系也好,建构主义也罢,我个人平凡荒诞又像笑话的经历是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看一部分忘一部分的这本书本身写了么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见证也陪伴我这奇奇怪怪的漫长五个月:我在封校的时候开始读,run出sh在家乡的隔离酒店读,在夏日的家中读,在新的校区半封校的校园里读…一本书原来也可以像一首歌,你一段时间后便不会再怎么听它,但当你重新回忆,想起更多的是那段时光,而不是那首歌本身。 (收起)

1 有用luminary clock 2023-11-21 12:13:22 北京 reference有克里普克、普特南、丹尼特、泰勒·伯吉、塞尔、戴维森😂不仅是语义学和科学哲学,连心灵哲学和行动哲学都用上了,行为经济学等社科前沿也没放过,这才是拼理论狂魔。翻译可谓智熄:把普特南译成普特曼,阿尔都塞译成奥尔萨塞,随附性译成依附性/附着性,心灵哲学译成思维哲学,意向性译成意图,常人方法学译成族性方法论……前半部分“社会理论”其实是社会科学哲学,是对整个社会科学基本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商榷,并把一众国际政治理论(尤其是新现实主义)置入这个问题场域中加以分类和批评;后半部则是“社会理论”在“国际社会”的应用,分别讨论施动者(国家)-结构(文化)和进程(互动)。最大贡献在理论部分,真正做到了阐明论争本质,让风气一振。另外,很多流俗的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和批评显然都是错的。 (收起)

更多短评 14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易水寒 2017-06-02 21:44:2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温特建构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论述 建构主义是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多元争鸣背景下产生的理论流派,其定位在于架设沟通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的桥梁,因而集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和科学实在论的原则,据此,建构主义的理论基底是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理念主义的世界观。虽然建构主义的基本框架没有超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念范畴,但仍从本体论角度质疑,如认为无政府状态是观念结构,是由国家建构造就的,而不是先天自然给定的。社会共有观念的建构为解释国际社会与国家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理论基底:方法论与世界观

描述国际政治理论可以从两个基本维度出发,即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差异,是简略划分理论框架度量标准。方法论可分为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强调国际体系结构与国际制度对个体的影响,以整体为分析单位解释个体行为。个体主义强调个体作用对整体的作用,用个体特征解释整体。世界观可分为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物质主义强调物质性因素对行为体的作用,理念主义重视观念的作用,物质因素通过观念产生作用。温特的建构主义属于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架构,温特将社会建构的性质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即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国际政治的社会结构影响国家行为,同时也构建其身份和利益。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建构性而非物质性,建构主义不否认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反对将其作为研究行为体纯粹单一的解释原因。

建构主义作为结构理论,认为行为体身份与利益是结构建构而来的,就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来说,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国际体系,而是由国际体系结构建构的。在社会学意义上,结构的含义在于行为体的共有观念的分配,其构成是行为体的共有观念、共有文化和共有知识,核心内容不是物质主义性质 。建构主义强调施动者与结构的互构关系 ,即施动者对结构形成的作用和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具体到国家关系领域就是国家与国际体系中观念分配的关系。国家间的互动导致国际体系结构的形成,国家造就国际体系机制就是互应逻辑,互应意味着行为体的主体间实践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主义承认物质性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无政府状态是当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各种理论流派论战的焦点也在于此。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先验而给定不变的结构因素。如肯尼思·沃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指在国家之间和全球范围缺乏法律实施与秩序,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第一结构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均由此衍生而来 。新自由主义同样接受无政府状态是给定因素的假设,可见两者都将无政府状态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基石。

温特的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不是静态不变的,也不是先天给定的起点。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结果,国家间的互动进程建构出共有的观念结构,才是无政府状态。温特反对新现实主义认为的无政府状态本质上是自助体系,会产生军事竞争、势力均衡和战争的观点 。因为自助体系意味着以物质主义为基础的单一国际结构,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推论国家的理性角色,即国家注重相对收益而彼此冲突和战争状态。温特认为既然国际体系的结构由国家间的互动建构而成,国家间互动关系与实践活动也是多样的,在宏观层次上可分为三种结构或文化,对应三种不同的角色,即国家间相互扮演和相互认为的角色定位——敌人、竞争者和朋友,三种角色对应三种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现实主义的无政府逻辑是霍布斯文化,国家间关系是敌对的,目的在于摧毁和吞并对方;洛克文化中国家承认彼此的生存权利和财产权利,如维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概念,国家间的暴力是有限使用的;康德文化是国家间互为朋友,不通过暴力解决利益冲突,实现国家间的安全共同体,典型特点是非暴力和互助。所以根据社会建构的互构实践,温特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无政府逻辑。

对于无政府状态的阐述,在第一层次回答了无政府状态是否可以不止一种结构,也不只是一种逻辑。在第二层次上,温特试图回答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不同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假定,认为国家身份与利益是外在于国际体系而存在的客观因素。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不仅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国家的身份和利益的建构。

韦伯认为结构具有社会性,在行为体做出选择时会参考其他的行为体,这一进程是基于行为体对自我和他者本质及角色的认知观念,因此,社会结构才是“观念分配”或称为“知识储存” 。这些观念和知识的共有构成社会结构的次结构或文化,如前面提及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而行为体即国家在无政府状态遵循了文化规范的条件,如被迫遵守、利益驱使和承认规范的合法性。因此,无政府结构建构结构的单元成分,这些结构在宏观层次上会产生变化,所以呈现多种逻辑。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间的互动实践决定,国家造就无政府状态。

三、对建构主义的简要评述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争鸣迅速发展,主流理论之间以及主流理论与非主流理论之间的辩论呈现多元化。建构主义从两方面借鉴长处,根据反物质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原则,将哲学的本体论和社会学的“建构”引入国际关系领域,通过结构理论讨论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体系单位、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与无政府逻辑以及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社会建构等议题,虽然这些基本的框架并未逃脱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范畴,但起点上质疑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假设,即关于国际体系当中无政府状态的论述。从不同的理论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无政府状态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的解读,从权力的均衡到国际制度的建立再到共有观念的建构中,不断突出了行为体对系统结构的能动性 。我认为从现实主义在理性人——理性国家到建构主义的人的社会建构作用,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将人性更真实的内容回归到国际政治,使人性所具有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政治的意义上凸显出来,而不再是一部分人或人性的一部分,可以说这种非理性的、不以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标准比经济学意义上理性人的假设更难量化。

再具体到无政府状态来说,我认为“国家造就无政府状态”的观点是趋于时代的现实并发挥更大的现实解释力。在国家与国际体系结构的互构实践中,建构主义呈现了一个动态但并非易变的国际社会的图景,这些单元与结构的关系、以及单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时国家的思维方式提供多种可能性和可解释的逻辑框架,同时从霍布斯文化到洛克文化再到康德文化,建构主义试图让世界朝向一个更进步的时代,在对未来的前景上,它是乐观的,而非现实主义的历史循环论。

其次,建构主义所尝试的研究方法的定位作为一个中间者,与理性主义相通的认识论,即承认客观现实的可认知性,以及与反思主义想通的本体论,这种结合创造了新的议程,试图超越被理性主义客观定义身份与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质疑本体的客观性。这种突破重新定义了实践活动与话语结构的关系,即不是给定的。同时涉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当然,建构主义也极具争议。批评者认为其过分强调主观性的作用以及具有唯心论等缺陷,这些质疑在温特的原著或者访谈中就有相关的阐述与解答,这里不再赘述。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建构主义在理论思想的汲取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是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主要的解释力来源。如英国与朝鲜拥有核武器对美国的意义不同在于,核武器这种物质性因素产生作用是通过社会性结构才有意义,美国相对于英国和对朝鲜的期望是不同的。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国际社会是趋向安全与稳定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易水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6 2回应收起 超雄咪咪嘎 2022-03-25 23:15:27 IR学界对建构主义的经典误读 与一些学术恐怖分子的大作相比,温特的书竟然算得上通俗易懂,真是太奇妙了。

据不负学术责任的个人田野调查,学界对建构主义的误读有以下四大类:1)“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决定物质,是观念决定论”;2)“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可以随意变化,是唯心主义”;3)“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共有文化必然导致合作”;4)“建构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变量对国家行为的影响”。无风不起浪,四种观点都有思想来源,但事实上都是对(至少是温特)建构主义的片面理解。

1.“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决定物质,是观念决定论,是唯心主义” 一些学者认为,建构主义认为物质是观念建构而来的,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因而从立场上就是错误的。据个人观察,这种观点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多的、最严重的误读。我曾听说一位国际关系类期刊主编公开放话说他的期刊不欢迎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事务的文章,因为西方理论有西方的思想烙印和意识形态,与我们立场不同。或许,这种立场论,可能有很大市场。

建构主义并不是唯心主义。温特自称其建构主义是“弱式物质主义”,虽然是在理念主义的立场上强调观念的作用,但并不是否认物质的作用,反而是对纯粹物质主义的超越。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纯粹的物质主义命题会认为,任何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发展(物质因素)都是对本国的威胁,同时他国的任何承诺(观念因素)都不可信,因而国家的对外政策应该是永恒的战争和备战。温特曾撰文批评过米尔斯海默的学说,此外,他提出的著名“在美国眼中,英国核武器与NK核武器的意义完全不同”命题,认为由于不同的国家身份(观念因素),一国对其他国家军事实力(物质因素)的理解(观念因素)可以出现差别。这不是否认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而是认为国家的决策本质上受意愿和信念决定,而不是工具性的物质实力——换句话说,在互相界定为朋友的文化结构下,核武器的数量差别不会对两国交往产生影响,比如,英国不会畏惧美国的核武器。因此,建构主义是理念主义(观念主义)理论,认为理念是意义建构的基础,但并不是观念决定论,也不是唯心主义。

2.“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可以随意变化” 一些学者认为,建构主义意味着“观念随意建构”,国家可以任意建构文化和身份,因而建构主义是一种超脱客观实际的玄学理论。据个人观察,这种观点大多出现在读过书评但没读过原著的学生之中。记得曾经有位老师痛心疾首地说他曾在一场研讨会上和一位大牛学者讨论国家身份如何变化,那位大牛坚持国家身份是“想怎么界定就怎么界定”,汗颜。

目前基本成型的理论中,可能是我的关注范围不够广,好像没有认为观念是随意建构的。在理论丛中最关注观念的后现代理论(后结构主义)认为话语具有结构性和历史性,因而关注“互文性”,考察既有的话语结构对行为的影响,观念受到历史实践和权力结构的塑造,并不是说观念可以随意建构。非常关注行为体实际行为的实践理论也认为实践是行为体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模式,在认可实践历史性的基础上更关注行为体的主体性,认为实践的建构来源于主体,同时受到既有行为模式的规约,也不是说观念可以无条件建构。

国际实践 8.4 [加拿大] 伊曼纽尔·阿德勒 文森特·波略特 主编 / 2015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建构主义并不认为国家可以随意建构观念,一方面是因为建构主义是国际体系层次的体系结构理论而不是国家层次的对外政策理论,因而国家试图推行何种具体的观念并不是建构主义所要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建构主义关注的国家身份主要是安全身份,无论是霍布斯文化的敌人身份、洛克文化的竞争对手身份、康德文化的朋友身份,界定自我他者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利益,这意味着国家的主体间建构有一定的实在基础,不是凭空想象的。

3.“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共有文化必然导致合作” 把建构主义解读为“共有文化必然导致合作”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他们或许大多是没有仔细读,甚至根本没有读这本书。我甚至亲耳听过一位还算知名的学者说“有些书看看标题就知道讲什么”,可能是已经进入“看山还是山”的禅境了吧。这种观点的基本逻辑是,只要行为体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背景,那么行为体之间就趋于合作。我曾听过另一位学者以这种逻辑无法解释中苏关系交恶来反驳建构主义的文化观点,我看不懂但大为震撼。

这种观点是对建构主义视角下“文化”的误解。温特的文化被定义为普遍的共有知识,而不是具体的意识形态或精神文明。温特不止一次强调国家间的共有文化不必然导致合作,否则就不会出现霍布斯文化了,“共同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合作关系……共有信念能够建构霍布斯提出的那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也可以建构康德提出的持久和平”(p158)。共有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界定了各个行为体的交往方式,换句话说,共有文化是观念结构的一部分。

共有文化不等于文化的同质性。这种误读可能部分来源于“文化”概念的阐释问题,共有文化并不是与政治或经济相对的精神文明,而是有关互动模式的背景知识,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规定性的结构。

4.“建构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变量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文化变量影响国家行为”,乍眼一看确实与温特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而且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以实证主义话语来理解建构主义的思想,但这不是“建构”的建构主义,或者说至少并不是温特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文化作为(自)变量来探讨国家行为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市场和意义,比如芬尼莫尔的规范传播理论、江忆恩的战略文化理论,但是这并不是温特指的建构主义的体系文化理论。

文化现实主义 6.9 [加] 江忆恩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2015 / 人民出版社 层次上看,结构建构主义不关注具体的国家行为,关注的是国家间互动的基本模式(霍布斯、洛克、康德等),强调的是体系层面的文化结构决定国家行为而不是国内的文化偏好——这一点非常容易陷入误区。尤其是有一些学者混淆了江忆恩的战略文化与温特的无政府文化,两个概念其实并不在同一个分析层次上,前者来源于国内,后者来源于国际体系。

方法上看,结构建构主义采用的是反思主义的方法(至少温特试图如此),强调文化可能在行为体的结构性互动中被修正,文化与行为的关系是双向的、建构的,而基于行为主义的实证主义方法把文化与行为的关系视作单向的,是“因为A,所以B”的关系。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孩子?作为自然人的话,必然是父母先出生,而后产生孩子,但是,如果两个人没有孩子的话,又何谈为人父母呢?正是孩子的出生,赋予了这两个人成为父母的身份。“父母”和“孩子”这个概念对子的关系事实上是共时的、双向的、建构的,没有先后顺序。因而,至少说,原则上,结构建构主义不应该采用因果解释的实证主义模式。

投诉 有用 1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3 1回应收起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3-18 00:07:1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一种弱式物质主义的国际政治本体论 ——评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一直含蓄地站在物质主义的立场来考察国际政治现象,并使用理性主义认识论对国际政治进行解释。但是长期以来,这两大学派并未认识到自身理论背后所假定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含蓄假定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其物质主义本体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温特采用了一种弱式物质主义的立场,深刻揭示了所谓的国际社会结构其实是一种附着于物质之上的“观念分配”,阐述了结构和施动者之间的互构关系,表明国际社会的结构变化蕴含于政治进程之中,从而使得国际关系学界不得不思开始考其自身理论的初始命题,构建了一种国际关系学的“元理论”。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全书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温特对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进行梳理,指出其背后的哲学立场。作者认为,国际政治理论从本体论出发可以分为物质主义——理念主义和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的两对、四种理论。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虽然自称是一种结构理论,但温特认为其实质是一种个体主义方法论。因为在温特看来,华尔兹含蓄地假定了国家(单元)的属性是先验的,是独立于社会的,而没有考虑到国家属性是与国际社会结构互构的结果。但是温特肯定了以华尔兹为代表的国关学者试图进行整体主义研究的动机,即国家体系工程研究。与华尔兹不同,温特认为,国家体系工程研究可分为国内政治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结构研究)。进一步,温特认为仅考虑国家间互动的结构称为微观结构,而讨论整个国际社会结构作用机制的研究则称为宏观结构研究。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哲学层面讨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形式。首先作者讨论了国际社会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作者站在科学实证论的立场上,从成熟的理论能够成功指涉客观世界这一命题出发,认为国家、国际社会结构等“事物”都是社会类别的一种。社会类别的创造和划分虽然是以观念为基础的,但是却依赖于自行组织的实体,因而具有客观性。由此,温特的建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弱式物质主义。在认识论方面,作者试图调和以因果逻辑为导向的实证主义和以建构逻辑为导向的后实证主义,发展出一种中间道路。作者认为,纯粹的因果逻辑和纯粹的建构逻辑都将导向一个僵化、静态的理论,都无法单独解释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之前必须首先考虑问题的情景以及之后因果进程是怎样发展的。而诠释性研究也必须要能够证伪。

接着,作者将本体论的讨论应用于国际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概念。温特认为,权力是由利益所建构的。温特认为华尔兹所述的结构模式“只能在依赖‘利益分配’的含蓄模式时才能够解释他希望解释的事物。”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观念所建构的。一般来说,对利益进行解释的主要是意图理论。传统的意图理论认为“意图=意愿+信念”。作者对此进行修正,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指出,许多被视为人的本性的意愿事实上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社会观念。因此,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建构权力。但是温特又不忘提醒,利益的存在建立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基础之上,最终维护了一种弱式物质主义立场。

当论证了国家(施动者)的利益是由观念所建构之后,作者开始阐释形成国家利益的观念,是如何作为一种结构而存在进而与国家互动的。温特认为,国际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作为国家间互动层次的微观结构和作为整个国际社会的宏观结构。结构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形成既有因果作用,又有建构作用。作者指出,作为社会观念的文化“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即,行为体行动的基础是共有的期望,在共有期望基础上的行动又会再造这样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的再造过程能够导致结构性变化。”

在第三部分,温特讨论了国际体系的性质。作者首先讨论了国家和团体施动性的问题。作者混合了韦伯、马克思和多元主义的国家观,认为国家就一个被指涉的客体而言,是“自行组织的实体,国家的内在结构使其成员能够采取具有制度化的集体行动,即团体施动性。”除此之外,尽管国家在人格化方面还面临着诸如单一程度低、多重身份和意图的透明化等困难,但作者仍认为国家是一个单一行为体,具有自己的身份、利益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作者把作为单位层次特征的身份从内到外(下到上)分为四种类型:个人或团体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和集体身份。不同的身份影响着国家对于利益的认识。国家的利益有生存、独立、经济财富和集体自尊四种客观利益。身份则涉及国家如何将客观利益变成主观利益。温特认为,利己说到底也仅是一种身份而已,而非不可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第六章,作者讨论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无政府逻辑只是一种表层结构,真正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文化。国家的角色身份总体而言可以分为朋友、敌人和对手三种。这三种角色与宏观层次上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相互建构。特别地,温特指出国际社会文化作为一种体系规范要被国家所内化可经过胁迫、利己和合法性三个等级层次。这种规范内化的等级性恰恰表明文化结构是一种非常稳固的深层结构,国际体系是不易变动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七章讨论了互动进程是怎样再造并改变体系结构的。温特借鉴符号互动学说,建立了一种国家身份形成的建构主义解释模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通过自然选择机制和文化选择机制获得自身的身份。集体身份的建构进程也意味着国家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最后,温特讨论了可能影响身份形成的四个主变量: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和自我约束。

二、 本书的价值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观念在国际政治现象中起到的作用并非是完全忽视的。无论是古典现实主义者关注的国际道德,还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假定:利己性,抑或是新自由主义者关注到的“利益认知”,理性选择理论的“偏好”,都显示出了观念的影响力。但是温特认为,这是因果逻辑下的观念作用,观念只是除物质变量之外的剩余变量。而从建构的逻辑出发,观念和结果之间并非是偶然性的因果关系,而是附着于物质之上,发挥更为深层次作用的必然关系。但是温特并不如很多后现代学派所声称的那样,认为观念/文化可以抛开物质自行其是。

温特坚持认为,对于观念的研究可以把它与纯粹的物质因素进行分离,但是对于现象的解释,必须依附于物质。因此,温特自称是一个温和的建构主义者,一个弱式物质主义者。基于此,在温特之后,学界常常称建构主义的观点是认为观念和物质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这种说法是偏颇的。因为真正按照温特的本意,观念作用与物质作用不应当在于其重要性的比较,而是在于其作用发挥的机制。纯粹的物质作用和纯粹的观念作用只是分析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二者是混合的。物质的力量只有通过观念层面才能彰显其意义所在,观念作用的发挥也必须要附着于具体的物质。

对于本书而言,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指出了国际政治的研究如果只依赖纯粹的因果逻辑或者建构逻辑都只能得出一个静态理论(就像华尔兹的理论一样),只有将建构逻辑和因果逻辑相结合才能赋予理论的动态性。纯粹的因果逻辑必须首先将变量纯粹化、独立化,再根据变量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赋予其所谓的因果关系。但这样就忽略了变量之间的互构关系(即X的存在必须依赖于Y,Y的变化会影响X,反之亦然),因而无法解释由于变量本身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果变化,所以是一种静态理论。此外,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不一定就说明变量之间就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可能只是偶然关系,这也是量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而纯粹的建构逻辑也只能推导出静态理论。因为建构理论只能揭示事物的构成及与其他事物之间在瞬时的联系,而不能解释事物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诚如温特所言。“对意图的纯粹建构分析从本质上说是静态分析,不会使人了解施动者和结构是怎样在时间过程中互动的。”

对于温特理论的不足之处,仅指出三点。首先,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温特笔下的国家的拟人化程度过高了。尽管温特自己也意识到“使国家人格化仍然是有问题的”,但社会理论必然要求将国家假设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因为温特的社会理论是借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而人类学和社会学又是以个体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

诚然,将国家视为单一的行为体是目前主要国际政治理论的通用假设。但是在社会理论中,国家不仅在行为方面是单一的,而且在宏观层面具有单一的意识、情感和身份。而这种意识、情感和身份又是否是持续的、稳定的和单一的,而不是易变和多重的呢?如果是,那么将无法解释德国在二战之后显示出的惊人的战争反思态度和身份转变,而日本则保持则一种相对稳定的保守主义姿态。事实上这种差异与两国的政党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同样的,温特的理论也无法解释政府和民众在意识与身份认识上的差异,到底二者谁能更代表国家?正如温特也意识到的,国家身份的形成不仅是整体主义上的,结构作用的结果,也同样受制于国内的政治结构、政治进程和文化传统,甚至是大众传媒的影响。所以,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表现,并不像一个正常人,反而常常可以看作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次,温特并未说明国际社会中文化(共有知识)的转变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尽管温特指出,共有知识的形成是单元和结构互构的结果(通过自然选择机制和文化选择机制),而在这种互构过程中也蕴藏着转变的可能。但并没有说明文化改变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温特指出大国发挥着明显的更重要的作用)。温特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国际社会文化已经由霍布斯文化转向了洛克文化。那么这种转变为何会发生呢?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温特并没有给出答案。

特别地,这个问题还延伸出一个子命题即国际社会文化退化是否是可能的?温特认为在国际社会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文化虽然进步缓慢,但很难会退化。但即便在假设该结论是正确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指出,气候变化、资源的逐步枯竭、恐怖主义、人口爆炸、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都有可能使得国际社会的环境发生相当程度的改变,而这是否会导致国际社会朝着霍布斯文化的方向退化呢?

最后,温特一方面认为国家的利己身份不是先验的,另一方面又同意国家在初次相遇时很容易会进入敌意的状态。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是:霍布斯文化是否比其他性质的文化更具有吸引力?换而言之,国际社会的初始状态为什么是霍布斯逻辑而不一开始便是洛克逻辑或康德逻辑?事实上,利己身份、互相为敌的文化状态是易得的,它更符合人性。而集体身份的建构则是有条件的、困难的和脆弱的。温特指出了身份的形成基于社会关系,却未能发现不同身份之间具有不同稳定性、条件性等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恰恰是某些外生于进程之外的纯粹的物质性因素。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上网冲浪学教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9 没用 0 9 0回应收起 哲夫成城 2020-12-20 22:42: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转】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来源:《《美国研究》》(京)2001年第02期

  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博士

  过去十年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迅速发展的年代,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是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者,其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论述了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这一学派最重要的理论专著。(注: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温特在这部著作中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义的质疑,首当其冲的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亚历山大·温特   一

  华尔兹对经典现实主义的一个重大革新是把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素从人性转移到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经典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的争斗,其动力来自人的本性,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充分反映了这种以人性为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观点。(注: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华尔兹在第一部著作里并没有完全否认人性的因素,但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开始把体系结构作为国际政治的唯一分析层次,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国际关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则。(注:参见Kenneth Waltz,Man,the State,and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1979).)其他理性主义(如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与华尔兹观点是一致的。阿尔特和杰维斯认为“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根本事实”;奥伊指出:“国家处于永久的无政府状态之中,因为没有中央权威机构可以限制对主权利益的追求。”(注:Robert Art and Robert Jervis,International Politics(Boston:Little,Brown,1986),2nd ed.,p.7;Kenneth A.Oye,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1.以上转引自Helen Milner,"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David Baldwined.,Neorela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144-145.)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以无政府性为起点研究国际制度。他把无政府性视为“表述了国际政治的特征”的基本体系要素。(注:K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1.)

  理性主义学派对无政府性不加质疑地接受说明了无政府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也表现出无政府性这一概念的几重意义。首先是其本体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只要国家体系存在,无政府性就是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中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无需质疑即可以认为属真的东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以这个假定开始。如新现实主义从无政府性开始考虑为生存的竞争,新自由主义则从无政府性开始讨论为发展的合作。第三是学科意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政治学的基本次领域也是以这个基本假定分界的。这样,无政府性就具有了对国际政治定义的功能。

  无政府性的基本定义是没有集中的权威权力机构。虽然无政府性具有无秩序状态的意义,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无秩序状态。布尔对国际体系存在秩序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并因此称之为“无政府社会”。(注:Hedley Bull,The Anarchic Socie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所以,国际关系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无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权威的中央政府,亦既华尔兹所说的“缺乏全体系范畴的权威机构”和基欧汉所说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个共同的政府”。(注: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88;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p.1.)对于新现实主义来说,无政府性派生出两种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第一,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使得国际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在无政府条件下,体系单位是相似的单位,具有同等的主权,在它们之上没有一个权威的中央政府。无政府性意味着权力分散,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保障个体成员的安全,因此,体系成员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生存和财产权利。(注: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91-93.)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使得国家必然寻求和推行权力政治。无政府性造就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导致安全困境,国家面临安全困境的应对方法只有采用权力政治的政策,其结果是无休止的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根据这种推理,格里克指出:“国际无政府性造成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注:Joseph M.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 Baldwin 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p.116.)

  所以,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假定国际体系具有无政府性的基本特征,由于无政府性的存在,国际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又必然导致权力政治,结果是军事竞争、势力均衡和国际战争。这被视为无政府性的唯一逻辑。新自由主义虽然在权力政治问题上面有所保留,但是同样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和自助本质作为基本理论假定,把研究重点置于国际制度如何削弱无政府性的负面影响上面。(注:Robert Axelrod and Robert Keohane,"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y and Cooperation,"in Oye 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p.226-254;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关于国际制度和无政府性问题,亦参见苏长河:《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1、291-297页。)这样,无政府性似乎确实成为国际体系的固有属性,成为国家行为体的国际行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成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研究的起点。

  二

  无政府性作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第一推动似乎从来没有受到认真的质疑。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尤其是体系层次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无政府性为切入点的。但是,无政府性是国际体系根本特征和客观属性的命题是否确实属真?这是温特提出的一个重要质疑。(注:温特在1992年的重要论文里对无政府性提出了质疑,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参见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s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1992,pp.391-425.)根据逻辑推理,如果自助性质真是由无政府性派生的,权力政治真是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那么,无政府性的竞争逻辑也就属真,无政府性作为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命题也就成立。但是,如果推导不出这种逻辑上必然,无政府性的实质、内容和作用都须另当别论。

  所以,要从根本上否定无政府性作为国际政治第一推动的论点,就要证明自助性和权力政治不是无政府性派生出来。为此,温特作出的替代假设是:自助性和权力政治的产生和存在是国际体系成员的互动进程和实践活动导致的,与无政府性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国家直接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国际结构,就没有所谓的无政府逻辑。由于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是国家之间互动的产物,所以它们是社会性、制度性因素,不是无政府性内在的逻辑和必然的结果。(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4-25,313-318页。)

  首先来看无政府性是否必然派生自助性。

  新现实主义认为,自身安全是行为体的第一考虑。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一个中央权力机构保证行为体的安全,行为体只好自行保护自身安全。所以,无政府性必然派生自助性体系。温特的驳论是: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即使行为体的第一考虑是自身安全,体系也不是必然呈自助性质。当体系呈无政府状态的时候,至少有着两种可能的体系特性:(1)如果体系成员相互之间是敌人,那么,行为体势必担心自我安全,并且需要依靠自助的方式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体系呈现自助性。(2)如果体系中的成员相互之间是朋友,行为体就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行为体相互之间不会形成安全威胁,并且即使受到其他非体系行为体的威胁,也会相互维护安全。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体系不呈现自助性,而呈现助他性。据此,体系是否呈现自助性不在于它是否处于无政府状态,而在于体系成员之间的身份关系。(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91-193,318-328页。)

  身份关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实践确定的。两个从未谋面的行为体不可能互为敌人,也不可能互为朋友。它们只有通过相互接触和相互行动,才可能确定对方是敌是友。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互主意义,亦即形成关于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观念或集体意义,集体意义建构行为体身份,也建构了与行为体身份相吻合的利益。当行为体考虑自身安全利益的时候,首先影响到这种考虑的是自我与他者的认知性认同:正向认同就是朋友,反向认同就是敌人。无政府性到底具有什么逻辑、体系中物质权力分配到底有什么意义,都取决于这种认知性认同的差异。如果国家相互之间是反向认同,无政府体系就是争斗性的安全体系,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体系当然是自助体系。如果国家之间是零向认同,无政府体系就是一个个体安全体系,一个国家的安全是这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自助体系。但是,如果国家之间是正向认同,则它们就把他国安全视为自己的事情,属于自己责任所在,这种体系仍然呈无政府性,但其基本特征不是自助,而是他助。

  以上三种体系都可以出现在无政府性体系之中,即:在无政府条件下可以产生自助,也可以产生他助。这说明,产生自助和他助的根本原因不是无政府性,而是体系成员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认知性认同或互主意义。这就从逻辑上证否了无政府性派生自助性的命题。

  我们再来看无政府性是否必然导致权力政治。

  权力政治是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理解,即: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无政府特征使国家之间出现不可避免的安全困境,由于体系的自助特征,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全,国家只有通过推行以权力政治为基本内容的对外政策。这是结构的选择,是无政府性自助体系的必然结果。(注:同上,第328-332页。)针对这一观点,温特指出,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不是无政府性必然派生出来的结果。任何促成行动的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权力政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无政府性不可能必然造就权力政治,温特使用了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假定自我和他者是两个行为体,没有预先的互动经验,那么他们在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感到对方是在威胁自己。如果第一次相遇他者发出的动作和信号是威胁性的,自我经过接收、解释和赋予意义这样一个过程,把这种信号也理解为威胁性之后,才会产生威胁感。如果他者发出的信号是友好性质的,自我经过同样的认知过程把信号也理解为友好的,那就不会认为相互具有威胁。是否具有威胁性是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共有知识建构起来的。这也就是说,没有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没有威胁和被威胁的意识,促成行为体采取行动的意义也就不会存在。双方对对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信号有着共同的理解,形成互主知识。这种互主知识不断由互动行为加强,并相对稳定下来,形成观念结构。正是这种观念结构赋予行动以意义。(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37-338,412-422页。)

  据此,两个国家在无政府体系中相遇,可能成为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关键取决于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对这种行动意义的理解。一方发出的信号被另一方理解为威胁,并针锋相对地发出同样威胁的信号,安全威胁才会产生,安全困境才得以确立,权力政治才可以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石。如果一方发出的信号被另一方理解为友好,并发出同样友好的回报信号,则不会出现安全威胁和安全困境,双方甚至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所以,结构在本体上取决于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困境不是无政府体系固有的,而是被行为体的互动实践所建构的。如果国家处于安全困境之中,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安全困境,改变它们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改变导致安全困境的共同知识和互主意义。因此,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是行为体在互动行为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权力政治是国家建构的,不是无政府性派生的。

  从这个推理可以看出,国际体系本身没有内在的因素使两个国家行为体必然产生敌意。把权力政治必然化的前提是确认无政府国际体系必然造就安全困境。温特指出,这是一个错误命题。实际上,无政府体系本身不足以导致安全困境。这样,无政府性导致权力政治的命题也被证否。

  证否无政府性的两个基本命题也就证否了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命题,被新现实主义界定为无政府性唯一逻辑的竞争性国际政治也就不能够继续成为唯一的逻辑。“无政府状态……本身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一切都要取决于国家之间共有的观念结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序》,第41页。)这一证否意义重大:它已经不再是针对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保护带的辅助假说的质疑,而是针对这个理论体系基本命题的“硬核”本身的质疑。(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第三节。)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疑。

  三

  既然体系的性质和权力政治的形成取决于国家行为体的互动实践,那么,就没有单一的无政府性,也没有单一的无政府逻辑。行为体的互动实践可以造就多种无政府逻辑,建构多种无政府文化。(注:关于温特对国际体系文化的论述,参见《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六章。这一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国际体系文化的类型、内涵、逻辑和形成,是该书的精华所在。)

  温特提出了三种理想类型的国际体系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所谓文化,就是“社会共有知识”,亦即个体之间共有和相互关联的知识。(注:同上,第180页。)这样的知识只能在社会范畴内存在,也只有在社会意义上产生。在国际关系领域里,规范、制度等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的构成是由行动者之间的角色结构决定的。角色结构指行为体所相对主体的位置。(注:同上,第325页。)国际体系中可以存在三种角色结构:敌人、对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导角色结构产生不同的主导国际体系文化:敌人角色结构建构霍布斯文化,对手角色结构建构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结构建构康德文化。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逻辑。

  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是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它的核心内容是敌意(enmity)。国家相互之间的再现是敌人,行为原则是不承认其作为独立的行为体存在的权利,并且可以无限制使用暴力。如果国家之间相互角色是敌人,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1)力图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2)时刻把对方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既根据敌人的军事实力预测敌人的行动,又认为自我军事实力是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军事方式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具有最终决定权的手段,发展军事力量被视为安全的保证;(4)如果爆发战争,就会无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所消灭。(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8-335页。)所以,霍布斯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生存完全依赖自己的军事实力,相互之间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竞争的零和游戏。这是完全意义上的霍布斯自然状态。

  第二种理想类型的文化模式是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的,它的核心内容是竞争(rivalry)。竞争和敌意有着本质的不同:竞争的双方相互承认生存和财产权利,这种承认由主权制度表现出来。竞争对手不像敌人那样具有生死攸关的威胁,不会试图统治和消灭对方。如果国家之间的相对主体位置是竞争对手,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1)承认相互主权。虽然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争执会涉及边界甚至出现领土变动,但是主权作为一种制度是得到普遍承认和遵守的。(2)重视绝对收益。因为生存问题不是最紧迫问题,所以行为体趋于重视绝对收益,重视未来效应。(3)军事实力比重减弱。虽然竞争导致的冲突可能使得国家诉诸武力,但是军事力量的意义已经不像对敌人那样至关重要。(4)暴力受到限制。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注:同上,第350-354页。)洛克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所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杀戮。温特认为从1648年至今的国际体系主导文化是洛克文化,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国家的低死亡率表明了生存和允许生存的逻辑。正因为如此,华尔兹表述的国际体系是洛克体系,而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霍布斯体系。(注:同上,第357页。)

  第三种文化模式是康德文化。康德无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核心内容是友谊。在康德文化中,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即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但是朋友之间不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70-372页。)康德无政府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当一个体系成员受到威胁或暴力侵犯的时候,其他体系成员即使在没有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也会尽力相助。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仅不再是威胁其他国家的手段,而且还成为体系中成员的共同财富。这就是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的体系。它排除了完全个体意义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真正的集体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认同。在这种体系中,个体利益体现在集体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为一体。(注:同上,第373-380页。)

  温特认为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上是洛克无政府文化体系。他对国际体系文化持进化态度,即认为国际体系会逐步朝着规范有序、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发展。

  四

  温特通过逻辑推理,证否了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论点,表明无政府性与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证否了无政府性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素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的概念,阐述了三种国际体系无政府文化的理想模式,指出无政府文化是国家建构的。

  无政府性是文化因素,这是温特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理性主义理论之所以作出无政府性是自助性和权力政治的原因这种逻辑上的因果误判,是因为其理论假定把行为体本来只能从社会性互动过程中获得的特征归为行为体在自然状态中固有的特征。自助性、权力政治还有无政府性都是社会实践造就的,是社会实践的结果。理性主义理论却物化了无政府性,将其作为自然给定的东西。温特从社会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无政府性,把它从物化中解脱出来,还其文化本意。这也就强调了从事社会实践的、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探讨了这样的行动者持有的目标和价值等意义结构。这些行动者的实践活动和能动作用使意义结构成为开放性结构,因此也就使得改变这种意义结构成为可能。

  文化的回归意味着人的回归,意味着人的能动性的激活。人有着创造能力,包括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批判和改造传统观念的能力。所以,人的创造性从根本上不同于自然物的独在性和给定性。人是文化产物:这不是说人的生存不依赖物质性条件,而是说人是通过自己创造的意义图式来理解物质世界的。“国家也是人”,(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72页。)国家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国际社会。如果我们把无政府性作为自然属性对待,把自助性和权力政治作为无政府性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就永远跳不出现实主义界定的无政府性逻辑,就会在循环往复的权力政治中无休止地争斗。任何行之无效的事情都要归为军事实力的欠缺,任何国际关系问题都要透过霍布斯无政府文化的视镜观察,对任何事件都要往最坏处准备,任何国家都要首先把其他国家视为敌人。这是现实主义对无政府性的解读,但是这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类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前景。如果像现实主义那样把无政府性作为国际体系亘古不变的客观事实对待,就不可能质疑这个概念,也不可能揭示它的社会性。国际体系的文化是国家行动者建构的,国家行动者有着至关重要的能动作用。现实主义批评温特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想,我们就无法使我们的能动性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也就只能任凭现实主义的无政府性控制国际关系的命运,使国家永远徘徊在冷战的思维之中。

  温特关于无政府性的逻辑推理是严谨周密的。根据这种推论,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内容是行为体的互动实践造就的,正因为如此,温特才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论断:“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但是,根据同一推论,我们应该看到温特提出的三种无政府文化模式以大致同样的概率得以造就和存在。但是,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我们往往发现,以权力政治为基本特征的现实主义无政府体系似乎更加常见。根据温特自己的理解,17世纪之前的世界是霍布斯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17世纪至今的世界是洛克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今后的世界可能会朝着康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这样,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就是霍布斯无政府文化。另外,即使是在洛克无政府文化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似乎都违犯了温特所定义的洛克无政府文化的规则:在这两次战争中,国家之间既希望消灭对方,也不加限制地使用暴力。即使在今天、即使我们承认洛克无政府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文化,国家之间仍然频繁地“回落”到霍布斯文化状态。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新现实主义才把它所界定的竞争性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体系中的永恒逻辑,新自由主义也不加质疑地接受了这个逻辑。虽然温特说明了无政府性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产物,没有单一的逻辑,但霍布斯文化状态频繁出现的事实毕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际体系中霍布斯文化似乎更加容易得以造就、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更容易被接受?温特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建构主义文献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性研究,这是建构主义在讨论无政府文化方面的一个缺失。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战国战神 2009-12-01 16:52:1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一部书,三个世界 这是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不可不读的书。 《国际政治理论》、《国家间政治》和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国际关系引用最多的图书。 如所有法学、社会学著作一样,她带来了无数的支持者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批判者。所以有了第三次大辩论。 温特根据社会文化将国际社会(有别于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概念)分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从你死我活——我活的更好——我活也要你活的演变,诠释出人类发展的动力在于主体和结构的互动以及主体间性的演变。 温特的思想收到哲学语言转向和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诠释学影响深刻。但也给国际政治的观察提供非常宽广的视角。 正如他的论文写道,无政府状态是主权国家造成的。 投诉 有用 7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7 1 2回应收起 诚明 2021-01-27 18:35: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文版前言

【主论点】温特自己概括为“社会共有观念建构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使这种结构具有动力。”政策意义是国家之间原则上可以成为朋友。【39】批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社会共有观念的概念重新定义了国际政治结构,据此表明友谊和集体身份的形成在无政府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39】强调观念对于权力和利益的建构作用。【40】国际体系层次无法还原地整体规范结构造就国家身份和利益。【40】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自我实现的预言”。【41】最后指出,“21世纪对外政策决策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现一种方式,既可以相互尊重主权的个体性,同时又可以吧各国纳入建立真正的国际共同体的进程。如果国家能够解决个体性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就一定会创建一个康德无政府文化的体系。”【43】

一、建构主义

【温和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越来越被普遍接受,理念主义而非物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结构主义而非个体主义的。【1】(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ve increasingly accepted two basic tenets of ‘‘constructivism’’: (1) that the structures of human association are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shared ideas rather than material forces, and (2) that th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of purposive actors are constructed by these shared ideas rather than given by nature. The first represents an ‘‘idealist’’ approach to social life, and in its emphasis on the sharing of ideas it is also ‘‘social’’ in a way which the opposing ‘‘materialist’’ view’s emphasis on biology, technology, or the environment, is not. The second is a ‘‘holist’’ or ‘‘structuralist’’ approach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the emergent powers of social structures, which opposes the ‘‘individualist’’ view that social structures are reducible to individuals. Constructivism could therefore be seen as a kind of ‘‘structural idealism.’’pp.1)温特采取的是温和的建构主义/弱式建构主义,借鉴结构化和符号互动的社会学理论。【1-2】(The version of constructivism that I defend is a moderate one that draws especially on structurationist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ology.pp.1)批评关于国际体系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以沃尔兹为例和基欧汉为例。【3】两个层面,基础性层面(第二层面问题)和实质性层面(第一层面问题)。【5】(in this book I address these issues on two levels: at the level of foundational or second-order questions about what there is and how we can explain or understand it –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 and at the level of substantive, domain-specific, or first-order questions.pp.4-5)第二层面问题属于社会理论问题。【5】(Second-order questions are questions of social theory.pp.5)温特检讨四种社会理论,提出一种建构主义的范式。【6】进而,他指出社会理论不是国际政治理论,并提出国际政治理论。【6】(Social theories are no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larifying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ve virtues of constructivist, materialist, and individualist ontologies ultimately may help us better expl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t the contribution is indirect. A more direct role is played by substantive theory, which is the second concern of this book.pp.6)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温特表示其主要意图是批判沃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9】(I am offering a theory of the states system critical of Waltz’s.pp.8)强调施动者属性和互动,否则结构无法产生影响。【14】批评沃尔兹说到底遵循个体主义理论方法。【18】(Despite Waltz’s professed structuralism, ultimately he is an individualist.pp.15)“个体主义、物质主义和对国际互动的忽略构成了新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的核心成分。”【19】(Individualism, materialism, and neglect of interaction form the core of Neorealist structuralism.pp.17)对新现实主义的三种重要批评。【20-1】温特希望重新概化国际结构的构成,包括:(1)对国际结构的界定,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23】In my view it is exactly what Waltz says it is not: a social rather than material phenomenon. And since the basis of sociality is shared knowledge, this leads to an idealist view of structure as a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or ‘‘ideas all the way down’’ (or almost anyway). pp.20 (2)国家的身份和利益由国际体系建构而成。【24】(A sociological turn is also evident in the second move, which is to argue that stat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are more constru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n can be seen by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structure.pp.20-1)(3)国家间的互动或进程应被纳入体系理论考虑范围,并认为互动时被建构而成的。【24-5】(My last move follows Buzan, Jones, and Little in arguing that interaction or process is a proper concern of systemic theory, but takes the argument considerably further.……anarchy has no logic apart from process and that interaction is structured, albeit not at the macro-level.pp.21)据此,温特试图重新思考国际结构的主导本体论。【25】(These three moves are an attempt to rethink the dominant ontology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pp.22)

【国际结构本体论】温特检讨了两对社会理论:物质主义-理念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

  1. 物质主义-理念主义。二者分歧在于观念作用有多大。(1)物质主义,Materialists believe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 about society is the na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forces.……t the materialist claim is that effects of non-material forces are secondary.pp.23.物质主义的假设,The materialist hypothesis must be that material forces as such – what might be called ‘‘brute’’ material forces – drive social forms.pp.23-24.(2)理念主义,Idealists believe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 about society is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what I later call the distribution of ideas or knowledge). Sometimes this structure is shared among actors in the form of norms, rules, or institutions; sometimes it is not.……the idealist claim is that material forces are secondary, significant insofar as they are constituted with particular meanings for actors.pp.24.相应地,二者分别重视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In contrast to the materialist tendency to treat ideas in strictly causal terms, therefore, idealists tend to emphasize what I call the constitutive effects of ideas.pp.24.又,Materialists and idealists ten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deas differently. Materialists privilege causal relationships, effects, and questions; idealists privileg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effects, and questions.pp.25.

  2.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这是关于施动者-结构问题的两种进路,【30】分歧很大程度上涉及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建构”施动者的问题。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individualists and holists turns in important par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tructures ‘‘construct’’ agents.pp.26个体主义认为结构能够对施动者的属性产生因果关系的影响。【32】Individualism tends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usal effects on behavior, but I shall argue that the individualist view is compatible in principle with more possibilities than its critics (or even proponents) typically acknowledge, most notably with structures having causal effects on agents’ properties, for example through a socialization process.pp.27.它排斥的是社会结构具有建构施动者作用的命题。【32】individualism in principle is compatible with a theory of how structures cause agents’ properties. What it rules out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social structures have constitutive effects on agents, since this would mean that structures cannot be reduced to the properties or interactions of ontologically primitive individuals.pp.27.温特认为体系结构既有因果作用,也有建构作用。【33】(I believ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xerts both kinds of effects on state identities.pp.28)

据此,温特建立了分别以观念作用-结构作用为x轴和y轴的坐标系,【34】(pp.29),并把既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纳入其中,建构主义则在第一象限。【38】(pp.32)他解释了诸理论在第二层面取向的差别,包括方法论的差别、本体论的差别、经验主义的差别。【40-5】

二、社会理论

【中间道路】既采取理念主义本整体主义本体论,同时又坚持科学精神或广义上的实证精神,温特建构了一条中间道路,构成其现代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61】(How is it possible to adopt an idealist and holist ontology while maintaining a commitment to science, or positivism broadly understood? This chapter constructs the ‘‘via media’’ that grounds my modernist constructivism.pp.47)在他看来,由于涉及的指涉理论不同,兼收或分裂两派的做法行不通,因此通过改变讨论的主题,把辩论核心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开辟中间道路。【110】(In this chapter I have tried to construct a via media between the two camps. Rather than an eclectic or split-the-difference approach, which given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f reference involved cannot succeed, my strategy has been to try to change the terms of the discussion. I have suggested that since both sides are tacit realists in their substantive research, epistemological issues are relatively uninteresting. The debate should be about what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is made of ontology – not how we can know it.pp.90)温特批评反实在论,坚持科学实在论观点,“国家和国家体系是实在的体系,它的本质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探索接近的。”【61】(The state and states system are real structures whose nature can be approximated through science.pp.47)“国家和国家体系虽然是不可观察的,但却是实在的(本体论)和可知的(认识论)。”【63】In this chapter I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st claim that states and the states system are real (ontology) and knowable (epistemology), despite being unobservable.pp.48.温特对科学实在论给出定义,认为其核心是反对世界上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和信仰而存在这一观点,并认为它有三条核心原则:(1)世界独立于个体观察者的大脑和语言;(2)成熟科学理念通常是指涉客观世界的;(3)即便是客观事物不能被直接观察,成熟科学也是指涉客观世界的。【65-6】(The core of scientific realism is opposition to the view, held in various forms by its skeptical critics, that what there is in the world is somehow dependent on what we know or believe.……1 the world is independent of the mind and language of individual observers; 2 mature scientific theories typically refer to this world, 3 even when it is not directly observable.pp.51)他讨论了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论断,科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更加接近客观现实的结构。【81】(The realist answer is that we know things about the world that the Romans did not. More generally, science is successful because it gradually brings ou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into conformity with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world out there. If mature theories did not correspond roughly to that structure, it would be a ‘‘miracle’’ they worked so well. This is an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given that being a miracle is not an explanation, and seeing no better explanations, realists argue that 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the success of science is that we are getting closer to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pp.65)社会生活本体论与社会实在论的观点是一致的。【95】(the ontology of social life is consistent with scientific realism.pp.76-7)并说明理念主义的社会类别观没有混淆主体-客体的区别,也没有破坏实证主义理论。最后,温特了区分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两种理论研究方式,并强调建构理论的重要意义。【96】(pp.78)据此,理解观念或社会结构的建构作用。【108】

【观念的作用:权力与利益的建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注重权力欲利益,忽略了观念的建构作用。【121】(what makes a theory materialist is that it accounts for the effects of power, interests, or institutions by reference to ‘‘brute’’ material forces,……Materialists cannot claim power and interest as ‘‘their’’ variables; it all depends on how the latter are constituted.pp.94)“权力的意义和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决定的。”【123】(In sum, the goal of this chapter is to show that much of the apparent explanatory power of ostensibly ‘‘materialist’’ explanations is actually constituted by suppressed constructivist assumptions about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deas. The central thesis is that the meaning of power and the content of interests are largely a function of ideas. As such only after the ideational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for power and interest explanations have been exposed and stripped out can we assess the effects of materiality as such.pp.95-6)温特指出,并非只有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本质是由权力关系塑造的,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亦然。他根据权力是怎样建构而成的标准对理论予以区分,认为现实主义的独特论点在于物质主义假设,理念主义则认为权力主要是由观念和文化情景建构的。【124-5】(Better instead to differentiate theories according to how power is constitut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distinctively Realist claim is the materialist hypothesis that the effects of power are constituted primarily by brute material forces. The rival idealist hypothesis is that power is constituted primarily by ideas and cultural contexts.pp.97)他批评了沃尔兹,认为其明晰结构模式依赖“利益分配”的含蓄模式【125】或权力分配因素的解释能力依赖于国家利益分配的因素。【138】Waltz’s explicit model can only explain what it purports to explain by relying on an implicit model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pp.98)又,Waltz has done more than make an assumption about the motivations of individual states, who then interact with an independently existing material structure. He has made an assumptio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in the system as a whole, and in so doing he has added to his theory of structure two things which he says do not belong there: non-capability attributes (egoistic motiva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 among units (self-help). He has in other words made an implicit assumption about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eaving aside for now whether it has a material or ideational basis). This does not make his theory of structure wrong, just underspecified. Mak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n explicit dimension of structure would take care of the problem. (pp.107)并为弱式物质主义作了辩护,【126】即“只有在利益使权力具有意义的情况下,权力才能够解释所要解释的现象。”【139】(I am saying that power only explains what it explains insofar as it is given meaning by interest. The argument is constitutive, not causal.pp.109)利益最重要有一个物质主义基础,这就是人性。【162】(I turn around and defend the rump materialist view that they nevertheless must ultimately hook on to a material ground, human nature.pp.130)最后,温特总结道: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分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分配建构的,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观念建构的。强调建构而非因果作用【167】(The argument of this chapter has been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constituted in important part by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nd that the content of interests are in turn constituted in important part by ideas.pp.135)身份和利益取决于两种因素:话语形成(即体系中的观念分配)和物质力量。【170-1】

【结构、施动和文化】结构包括物质条件、利益和观念三个因素,【138】强调观念是决定利益的主要因素。【179】温特提出社会共有知识或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个体之间共同的和相互关联的知识。”……“我说的‘共有’是指社会意义上的共有。共有知识可以是合作性质的,也可以是冲突性质的。像博弈游戏一样,文化分析在分析意义上对于社会关系的内容是中性的。互为敌人和互为朋友同样是文化事实。”【181】(while the argument in this chapter bears on distributions of privately held knowledge, its primary focus is on a subset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ly shared knowledge or ‘‘culture.’’ Socially shared knowledge is knowledge that is both common and connected between individuals.……When I say ‘‘shared’’ I will mean socially shared. Shared knowledge can be conflictual or cooperative; like game theory, cultural analysis is analytically indifferent toward the cont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eing enemies can be as much a cultural fact as being friends. pp.141)在批评沃尔兹的过程中,温特诉诸共有知识的博弈论概念说明文化怎样在体系层次上形成(强调了建构层面),并以涂尔干关于“集体”表象或知识的观点思考宏观层次上的结构。【200-1,3】(1)温特(综合了结构化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从“施动者-结构问题”讨论文化问题,区分微观-宏观层次,相应地文化分别表现为共同知识和集体知识。【182】(2)区分了结构的两种作用,因果关系(互动或相互决定)和建构关系(概念的依赖或相互构成)【207】(3)文化结构对行为产生的作用和对身份和利益产生的作用之间的区别。【236】温特指出,文化理论把施动性和结构至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施动者和结构是相互建构、相互决定的。”【229】(The approach to culture laid out above is intended to give equal weight to agency and structure. They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and codetermined.pp.184)“施动者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结构不断地存在于进程之中。……结构和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文化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232】(The fact that agents are constructed by society and that structure is continually in process might seem to suggest that society is infinitely changeable and even highly unstable, especially in comparison to Waltz’s more deterministic argument. Yet if anything the opposite is true, becaus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 suggests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culture i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pp.186)强调河水体系如何被共有知识的逻辑“固定”为某种行为方式,增加一种社会惯性或社会“粘合剂”,“预言”中的自我指的是共同体,而不是个体,因此社会变化必须是共同行动的结果。【233-4】(In contrast to the voluntarism and social plasticity that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idealism, therefore, the argument here emphasizes how social systems can get ‘‘locked in’’ to certain patterns by the logic of shared knowledge, adding a source of social inertia or glue that would not exist in a system without culture. The Self in the ‘‘prophecy’’ is the community not the individual, and as such social change must be a joint affair.pp.188)据此,物质力量的意义和人的意图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含这样的意义和内容的共有观念,因此文化史权力和利益理论的可能条件。【247】(In this ontology material forces still matter and people are still intentional actors, but the meaning of the form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latter depend largely on the shared ideas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and as such culture is a condition of possibility for power and interest explanations.pp.193)

三、国际政治理论

温特指出,“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建构主义社会理论的逻辑和含义来阐述国家体系,所以,最恰当的名号是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理论。”它包括国家行为体、国际体系的结构、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体系结构通过国际政治进程而产生的互动关系三个方面。【248】(This book is an attempt to shed light on the states system by thinking through the logic and implications of constructivist social theory, and as such a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the states system best describes what it is about. Since constructivist social theory emphasizes the co-determination of agents and structures through process, my presentation of this approach is organized around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chapter 5 addresses state actors, 6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tes system, and 7 their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94)

【国家与团体施动问题】温特关注国家行为体的建构问题。【250】以往忽略是共同预设国家行为体地位不过是一个“有用的杜撰”或“隐喻”,温特则认为国家是真实的行为体【251】(states are real actors to which we can legitimately attribute anthropomorphic qualities like desires, beliefs, and intentionality.pp.197)他通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 国家是行为体,不能被还原到各个部分,这就给予国家模式“躯体”。【252】(The first is to give our model of the state a ‘‘body’’ by showing that it is an actor which cannot be reduced to its parts.pp.197)温特检讨了三种国家理论,即韦伯理论、多元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理论、还原理论、结构理论),【254-6】指出国家的指涉客体应该被概化为一种组织行为体,后者与国家凭借权威结构所统治的社会有着内在联系,由此把三种理论结合。【256】(From this standpoint, in other words, the referent object of ‘‘the state’’ should be conceptualized as an organizational actor that is internal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it governs by a structure of political authority, which in effect rolls all three views up into one.pp.201)他采纳最小主义的国家观(把国家的一切附带成分通通剥离开来),关注的是“本质国家”或“国家自身”。【256】认为实质国家有着五个基本特征,即国家是:(1)制度-法律秩序;(2)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有组织暴力的组织;(3)具有主权的组织;(4)社会;(5)领土。【257】The discussion in the preceding 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essential state has five properties: (1) an institutional-legal order, (2) an organization claiming a monopoly on the legitimate use of organized violence, (3) an organization with sovereignty, (4) a society, and (5) territory.pp.202.又,In sum, the essential state is an organizational actor embedded in an institutional-legal order that constitutes it with sovereignty and a monopoly on the legitimate use of organized violence over a society in a territory.pp.213国家行为体是真实的,不可能被还原到支承国家的个人,结构成为施动者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团体施动的“观念”、既可以使集体行动制度化、又可以认可集体行动的决策结构。【276】(state actors are real and not reducible to the individuals who instantiate them. This is true of most social structures, not just states. Most social structures are not corporate agents and as such are not capable of intentional action. In order to become an agent a structure must have three particular features: an ‘‘Idea’’ of corporate agency and a decision structure that both institutionalizes and authorizes collective action. pp.218)但又指出国家人格化的三个局限,即团体施动者的单一程度比个体施动者低、对于国家意图和行为的估测更容易、国家有许多不同方式进行“互动”。【279-280】(The first difference is that corporate agents are less unitary than individual ones.pp.221……Second, and in some sense conversely, it may actually be easier to assess the intentions and therefore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states than it is of individuals.pp.222……Finally, states have alternatives to ‘‘interaction’’ that people do not.pp.223)这样国家才可能被赋予意图特征。【303】

  2. 国家的内在动机特性即“国家利益”,赋予国家模式“生命”。【252】(The second objective is to give our model of the state ‘‘life’’ by identifying its intrinsic motivational dispositions or ‘‘national interests.’’pp.197)国家是可以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实体。【281】(states are the kinds of entities to which we can attribut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pp.224)温特首先考察了(1)国家身份,包括个人后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282】四者都包含了利益成分,但又不能还原到利益。【289】All four kinds of identity imply but are not reducible to interests. Identities refer to who or what actors are. They designate social kinds or states of being. Interests refer to what actors want. They designate motivations that help explain behavior. (I say ‘‘help’’ because behavior also depends on beliefs about how to realize interests in a given context.) Interests presuppose identities because an actor cannot know what it wants until it knows who it is, and since identitie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cultural content so will interests.……Identities belong to the belief side of the intentional equation (desire+belief=action) I discussed in chapter 3, while interests belong to the desire side. As such there will always be at least implicit assumptions about identity in ‘‘interest explanations’’ and vice-versa. They play complementary explanatory roles, and so rather than define them as rivals we should explore how they work in tandem. pp231区分客观利益和主观利益。【290】(2)国家利益,国家-社会复合体的再造要求或安全要求,它指的是客观利益。【293】(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refers to the reproduction requirements or security of state–society complexe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is definition is that it refers to objective interests.pp.234)乔治和基欧汉指出三种国家利益:生存、独立、经济财富;温特加上“集体自尊”。【294】(George and Keohane identify three national interests – physical survival, autonomy, and economic well-being – which they describe informally as ‘‘life, liberty, and property.’’ I will add a fourth, ‘‘collective self-esteem.’’pp.235)集体自尊指一个集团对自我有着良好感觉的需要,对尊重和地位的需要。【295】(Collective self-esteem refers to a group’s need to feel good about itself, for respect or status. pp.236)集体自我形象有正面或负面,部分取决于与有意义的他者之间的关系。【296】国家利益使国家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但反对这种性质是现实主义的。【298】虽然个人有着天生寻求自我利益的特征,但仍可克服并形成集体身份。【302】Despite their biological bias toward self-interest, individuals routinely have overcome such thinking and formed collective identities.pp.242

  3. 国家在本体地位上是先于国家体系的。【253】(states are ontologically prior to the states system. The state is pre-social relative to other states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human body is pre-social. Both are constituted by self-organizing internal structures, the one social, the other biological. In effect, what emerges in this chapter is a theory that is ‘‘essentialist’’ in certain key respects, which supports the key intuition that motivates individualist approaches to the states system.pp,198)

【三种无政府文化】变异问题,“无政府状态在宏观层次上至少有着三种结构,属于哪种结构取决于什么样的角色——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我借鉴马丁·怀特和英国学派的语言,把这些结构称为或不是结构、霍克结构和康德结构。”【314】反对存在无政府逻辑。【314-5】(Against this I argue that anarchy can have at least three kinds of structure at the macro-level, based on what kind of roles – enemy, rival, and friend – dominate the system. Adapting language from Martin Wight and the English School, I will call these structures Hobbesian, Lockean, and Kantian, although in doing so I claim no close adherence to their views; the labels are intended merely as metaphors or stylized representations. I argue that only the Hobbesian structure is a truly self-help system, and as such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logic of anarchy.’’pp.247)建构问题,认为国际政治机构对于国家也有着建构作用。【315】(Against this I argue the holist hypothes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lso has construction effects on states.pp.248)相比于现实主义强调不依赖于单元的无政府逻辑,自由主义把无政府逻辑还原到单元,温特指出,“我们既可以研究结构也可以研究施动者,同时,无政府结构也不是要么只有一个逻辑,要么根本没有逻辑。我赞成的是第三种可能,包括:(1)无政府结构建构结构单位成分;但是,(2)这些结构在宏观层次上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呈现多种逻辑。无政府秩序本身是空洞的概念,没有内在逻辑。诸多无政府状态之所以产生了逻辑内容,是因为我们赋予这些逻辑的意义的结构所导致的。”【316】In effect, we can either study structure or study agents; either anarchic structure has one logic or none at all. I defend a third possibility: (1) anarchic structures do construct their elements, but (2) these structures vary at the macrolevel and can therefore have multiple logics. Anarchy as such is an empty vessel and has no intrinsic logic; anarchies only acquire logics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what we put inside them. This accommodates Liberalism’s emphasis on domestic politics, but within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pp.249.关键是从社会角度而非物质角度概化结构。【316】在温特看来,结构具有“社会性”,指的是行为体在选择行动的时候“考虑到”其他行为体。这一进程是基于行为体对自我和他者本质及角色的认识观念,正因为如此,社会结构是“观念分配”或称为“知识储存”。有些观念是共有的,有些是私有的。共有观念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次结构,即“文化”。【317】(To say that a structure is ‘‘social’’ is to say, following Weber, that actors take each other ‘‘into account’’ in choosing their actions. This process is based on actor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and roles of Self and Other, and as such social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ions of ideas’’ or ‘‘stocks of knowledge.’’ 8 Some of these ideas are shared, others are private. Shared ideas make up the subset of social structure known as ‘‘culture’’.pp.249)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角色”,“角色是结构属性,不是施动者个体属性。国际体系文化是基于角色结构的。”【318】(I believe this misunderstands the nature of roles, which are properties of structures, not agents. The culture of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based on a structure of roles.pp.251)温特对角色结构的定义是“共有观念使持这些观念的行为体所具有的主体位置格局。主体位置是由自我和他者的再现建构的,这种再现是对自我和他者行为以某些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特别类型施动者的再现,它又建构了独特文化体系的逻辑和再造条件(如学校、教会、政体等等)、这些体系的再造只有当真实的人填充了某种角色的时候才可能发生。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占据同样的位置,并且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角色目的,所以角色不能被还原到个人。角色是结构特征,不是施动者个体特征。”【325】A key aspect of any cultural form is its role structure, the configuration of subject positions that shared ideas make available to its holders. Subject positions are constituted by representations of Self and Other as particular kinds of agents related in particular ways, which in turn constitute the logics and reproduction requirements of distinct cultural systems (schools, churches, polities, and so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se systems only occurs when roles are filled by real people, but since different people can fill the same position over time and realize it in different ways, roles cannot be reduced to individuals. Roles are attributes of structures, not agents.pp.257.温特讨论的是作为集体再现的角色(宏观结构属性的角色而非微观的):我假设,任何一种无政府状态的核心不过是一种主体位置:霍布斯文化的主体位置是“敌人”,洛克文化的主体位置是“对手”,康德文化的主体位置是“敌人”。【326】(I propose that at the core of each kind of anarchy is just one subject position: in Hobbesian cultures it is ‘‘enemy,’’ in Lockean ‘‘rival,’’ and Kantian ‘‘friend.’’ Each involves a distinct posture or orientation of the Self toward the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 use of violence, which can be realized in multiple ways at the micro-level. The posture of enemies is one of threatening adversaries who observe no limits in their violence toward each other; that of rivals is one of competitors who will use violence to advance their interests but refrain from killing each other; and that of friends is one of allies who do not use violence to settle their disputes and work as a team against security threats.pp.257-8)无政府体系的结构和趋势取决于三种角色——敌人、对手、朋友——中哪一种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家会处于相应的压力之下将这种角色内化于它们的身份和利益之中。【327】(The structure and tendencies of anarchic systems will depend on which of our three roles – enemy, rival, and friend – dominate those systems, and states will be under corresponding pressure to internalize that role in their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pp.259)

  1. 霍布斯文化。敌意作为对他者的位置。【328】敌人是由对他者的再现建构的,这种再现把他者表现为具有如下特征的行为体:(1)不承认自我作为独立的行为体存在的权利;(2)不会自愿限制对自我使用暴力的程度。这种定义借鉴了施密特的观点。【329】Enemies are constituted b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ther as an actor who (1) does not recognize the right of the Self to exist as an autonomous being, and therefore (2) will not willingly limit its violence toward the Self. Taking its cue from Schmitt, this is a narrower definition than one normally finds in IR, where ‘‘enemy’’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any violent antagonist, as in ‘‘Britain and Argentina were enemies during the Falklands War.’’pp.260.这会导致至少四种含义的对外政策及互动逻辑:(1)国家往往会采取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对待敌人,即试图摧毁或征服敌人,根据“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的原则行事;(2)决策往往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不考虑未来前景,向最坏处做准备;(3)相对军事力量被视为至关重要;(4)如果真正爆发了战争,国家就会以(自己认为的)敌人的方式来进行战争,这就意味着无限制地使用暴力。【330-1】Representing the Other as an enemy tends to have at least four implications for a state’s foreign policy posture and behavior, which in turn generate a particular logic of interaction.……First, states will tend to respond to enemies by acting like deep revisionists themselves, i.e., they will try to destroy or conquer them.……a state might actually have status quo interests, but the threat of the enemy forces it to behave ‘‘as if’’ it were a deep revisionist, on the principle of ‘‘kill or be killed.’’……Second, decision-making will tend to heavily discount the future and be oriented toward the worst-case.……Third, relative military capabilities will be seen as crucial.……Finally, if it comes to actual war, states will fight on the enemy’s (perceived) terms. This means observing no limits on their own violence, since that would create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unless it is clear that self-limitation is safe.……What states facing a enemy must do, in sum, is engage in no-holds-barred power politics. pp.262.温特进一步考察了霍布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即“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行为体的行为原则是不顾一切地保全生命,是杀戮或被杀,这是真正的“自助”体系。安全是高度竞争的零和博弈,安全困境问题尖锐。【334】The logic of the Hobbesian anarchy is well known: the ‘‘war of all against all’’ in which actors operate on the principle of sauve qui peut and kill or be killed. This is the true ‘‘self-help’’ system (by which I mean to suggest that the anarchy described by Waltz is not that; see below), where actors cannot count on each other for help or even to observe basic self-restraint. Survival depends solely on military power, which means that increases in the security of A necessarily reduce that of B, who can never be sure that A’s capabilities are defensive. Security is a deeply competitive, zero-sum affair, and security dilemmas are particularly acute not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weapons –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 but because of intentions attributed to others. Even if what states really want is security rather than power their collective beliefs force them to act as if they are power-seeking. pp.265.先是完全私有知识,后形成权力政治文化规范的共有知识,可以在三个等级内化和三种实现途径:武力、代价与合法性。【337】This culture can be internalized to three degrees, which yield three pathways, and corresponding hypotheses, for how it may be realized: force (the traditional Realist hypothesis), price (Neoliberal or rationalist), and legitimacy (Idealist or constructivist).pp.268(1)第一等级假设,行为体知道规范是什么,但只有在外力胁迫的情况下才服从规范。【338】(When a cultural norm has been internalized only to this degree an actor knows what the norm is, but complies only because he is forced to, directly or by the threat of certain, immediate punishment that would force him. He is neither motivated to comply of his own accord, nor does he think that doing so is in his self-interest.pp.268-9)(2)存在一个行为体免受直接和逼近的胁迫的社会空间或时间空间,行为体出于利己动机服从规范。【340-1】In the Second Degree case actors do have a meaningful choice, which implies the existence of a social or temporal space where actors are free from direct and immediate coercion. Second Degree internalization exists when actors in this space obey cultural norms not because they think the norms are legitimate (the Third Degree case), but because they think it is in their self-interest.pp.271.(3)行为体认为规范具有合法性,所以愿意遵循规范。【343】(Sometimes people follow norms not because they think it will serve some exogenously given end but because they think the norms are legitimate and therefore want to follow them. To say that a norm is legitimate is to say that an actor fully accepts its claims on himself, which means appropriating as a subjectively held identity the role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positioned by the generalized Other.pp.272-3)

  2. 洛克文化。角色结构是竞争。【350】竞争的基底是主权。【351】The Lockean culture has a different logic from the Hobbesian because it is based on a different role structure, rivalry rather than enmity. Like enemies, rivals are constituted by representations about Self and Other with respect to violence, but these representations are less threatening: unlike enemies, rivals expect each other to act as if they recognize their sovereignty, their ‘‘life and liberty,’’ as a right, and therefore not to try to conquer or dominate them. Since state sovereignty is territorial, in turn, this implies recognition of a right to some ‘‘property’’ as well. Unlike friends, however, the recognition among rivals does not extend to the right to be free from violence in disputes. Moreover, some of these disputes may concern boundaries, and so rivalry could involve some territorial revisionism. The right to some property – enough to ‘‘live’’ – is acknowledged, but which property may be disputed, sometimes by force. Underlying rivalry is a right to sovereignty.pp.279-280.竞争对国家对外政策至少有四种意义:(1)无论国家之间有什么冲突,它们对待相互的主权必须持维护现状的态度。(2)安全不再稀缺,绝对收益可能比相对损失更为重要。(3)相对军事实力仍然重要,因为对方可能会使用武力解决争端,但军事实力不再具有头等重要地位。(4)如果争端导致战争,竞争对手会限制自己的暴力行为。【353-4】(Rivalry has at least four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polic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hatever conflicts they may have, states must behave in a status quo fashion toward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The second implication concerns the nature of rational behavior.……The institution of sovereignty makes security less ‘‘scarce,’’ so risks are fewer, the future matters more, and absolute gains may override relative losses. If prospect theory defines rational behavior for enemies, then expected-utility theory does for rival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states no longer worry about security, but their anxiety is less intense because certain pathways on the ‘‘game tree’’ – those involving their own ‘‘death’’ – have been removed. Third, relative military power is still important because rivals know that others might use force to settle disputes, but its meaning is different than it is for enemies because the institution of sovereignty changes the ‘‘balance of threat.’……In the Hobbesian world military power dominates all decision-making, whereas in the Lockean it is less of a priority.……Finally, if disputes do go to war, rivals will limit their own violence.pp.282)温特考察了洛克无政府状态的逻辑,(1)战争既被接受也受到制约。【355】(The first is that warfare is simultaneously accepted and constrained.pp.283)(2)相对稳定的体系成员和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家的低死亡率。【356】(Limited warfare underpins a second tendency, which is for the system to have a relatively stable membership or low death rate over time.pp.284)(3)国家间均势达成实际上是相互承认主权的结果。因为它不是生存的根本条件,所以得以成为秩序的基础。【356-7】(A third tendency is for states to balance power. Waltz sees this as an effect of anarchy as such, but the argument here suggests that balancing is actually more of an effect of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sovereignty.pp.284……It is precisely because balancing is not essential for survival, in other words, that it becomes a basis for order in the first place.pp.285)(4)中立和不结盟成为一个得到承认的状态。【357】(A final tendency is that neutrality or non-alignment becomes a recognized status.pp.286)沃尔兹描述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洛克体系而不是霍布斯体系,他主要关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就是洛克文化。【357】(These tendencies suggest that the anarchy portrayed by Waltz is actually a Lockean rather than Hobbesian system.pp.285)温特考察了三个等级的内化,即强迫、利己与合法性,第一等级对应现实主义解释,【358】第二等级对应自由主义解释,【359】第三等级即建构主义的假设。如美国为什么不吞并巴哈马?完全凭借强迫或自我利益因素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的理论实际上是以洛克文化所产生的合法效应为先决条件的,它已经成为背景知识的一部分,现代国家据此界定国家利益。【362-3】(What the Bahamas Problem suggests, in other words, is that theories purporting to expla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olely by reference to coercion or self-interest in fact presuppose the legitimacy effects of the Lockean culture. That cultur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erms of which modern states define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I now want to argue that this tendency to take the culture’s deepest effects for granted goes deeper, to the kinds of actors that get to have interests at all.pp.290)据此,为国竞体系部分也是助人体系提供基础。【369】

  3. 康德文化。康德文化的基础是友谊的角色结构。【371】(Lockean assumptions have dominated Westphalian politics for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pp.297)友谊角色结构遵循两条基本规则,即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372】friendship is a role structure within which states expect each other to observe two simple rules: (1) disputes will be settled without war or the threat of war (the rule of non-violence); and (2) they will fight as a team if the security of any one is threatened by a third party (the rule of mutual aid).pp.298-9.温特指出,这些规则是独立存在且同样必要的,友谊只涉及国家安全而不必外溢到其他领域,友谊在时间上是无限制的(区别于结盟)。【372】(First, the rules are independent and equally necessary.……Second, friendship concerns national security only, and need not spill over into other issue areas.……Finally, and most importantly, friendship is temporally open-ended, in which respect it i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being ‘‘allies.’’pp.299)温特考察了康德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指出友谊的两条规则产生了与“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等概念相似的宏观层次上的逻辑和趋势。【373】(The two rules of friendship generate the macro-level logics and tendencies associated with ‘‘pluralistic security communities’’ and ‘‘collective security.’’pp.299)多元共同体和集体安全体系的区别,前者涉及一个群体之内的争端,后者涉及一个群体和外来者之间的争端。集体安全的基础是互助原则(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273-4】(One way to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luralistic security community and a collective security system is that the former concerns disputes within a group, while the latter concerns disputes between a group and outsiders (whether non-members or erstwhile members who have renounced the group’s norms). Collective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aid, or ‘‘all for one, one for all’’: when the security of any one member of the system is threatened by aggression all members are supposed to come to its defense even if their own individual security is not at stake. The norm is one of ‘‘generalized’’ reciprocity, in which actors help each other even when there is no direct or immediate return, as there is in ‘‘specific’’ reciprocity. When such a norm is functioning properly the dominant behavioral tendency will be one of multilateralism or other-help with respect to national security. Because of this collective security is usually juxtaposed to the balance of power, which relies on the alternative principle of self-help.pp.300)康德文化也可以在三个等级上得以内化。【376】在温特看来,康德文化对无政府难题的两个核心假定提出了质疑,即“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传统理解(即沃尔兹的看法)。【381】(Kantian culture calls into question two core assumptions of the anarchy problematique on which this chapter has been based, namely our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anarchy’’ and ‘‘state.’’pp.307)康德文化创造的是权力分散的权威,基础是法治。【382】(And since legitimate constraint or power is the basis for ‘‘authority,’’ this raises the intriguing possibility that what the Kantian culture creates is decentralized authority –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in Ruggie’s wordspp.307)

温特强调观念对于权力和利益的建构作用,“导致产生无政府体系结构和逻辑的是文化结构,不是无政府体系本身。”【383】(it is not that anarchic systems have no structure or logic, but rather that these are a fun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not anarchy. Anarchy is a nothing, and nothings cannot be structures.pp.309)根据三种角色关系(敌人、竞争对手、朋友),提出无政府体系至少存在三种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又讨论了三种实现文化的途径(强迫、利己与合法性),分别对应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384】温特进一步指出,尽管没有什么可以保证国际政治的文化时间会向前迈进,但也不会向后倒退,除非发生外来的震撼性冲击,因为某种文化一旦内化就很难倒退。【386】(The twist, however, is that even if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cultural tim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ill move forward, I do think one can argue that it will not move backward, unless there is a big exogenous shock. Once a Lockean culture has been internalized there is little chance of it degenerating into a Hobbesian one, and similarly for a Kantian into a Lockean.pp.312)

【进程与结构变化】温特指出,进程是先于结构和施动性的,二者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397】(Although this discussion of process comes after my discussions of structure and agency, there is a sense in which it is prior to both. Structures and agents are both effects of what people do. Social structures do not exist apart from their instantiation in practices.pp.313)由于温特把结构理解为一种文化,结构变化亦即文化变化,他观察到国际政治的结构变化,即从霍布斯文化到洛克文化再到康德文化。【398】(Once understood as a culture it is hard to sustain the argument that the deep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s never changed. For much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states lived in a Hobbesian culture where the logic of anarchy was kill or be killed. Bu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an states founded a Lockean culture where conflict was constrained by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sovereignty. This culture eventually became global, albeit in part through a Hobbesian process of colonial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 believ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undergoing another structural change, to a Kantian culture of collective security. So far this change is limited mostly to the West, and even there it is still tentative, but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change is happening. With each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has achieved a qualitatively higher capacity for collective action, despite its continuing anarchic structure. States periodically have made something new of anarchy.pp.314)他区分出两种社会进程模式,即外生性和内生性的,【399】并认为建构主义的进程理论是第二种。【400】基于施动者和结构的互动(符号互动论),温特提出两条元假设:(1)国家通过互动能够发现刺激因素和制裁措施的混合体并克服搭便车而合作;(2)国家通过互动能够创造新的利益而较少为搭便车困扰。【401】(What we have, then, are two meta-hypotheses for thinking about structur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f different levels of institutionalized collective action are the effects, and measures, of structure, then one hypothesis is that through interaction states with given interests are finding that elusive mix of incentives and sanctions which enables them to cooperate in spite of the free rider problem. The other hypothesis is that through interaction states are creating new interests which make them less vulnerable to the free rider problem in the first place.pp.316-7)这就意味着,自我的界限会受到互动的影响,所以在互动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合作过程中国家可以建构集体认同,从而区别于理性主义模式。【401】(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hypotheses can now be seen to concern the givenness of the ‘‘Self’’ in ‘‘self-interest.’’ The rationalist model is saying th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Self are not at stake in and therefore do not change in interaction, so that in learning to cooperate states do not come to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The constructivist model is saying th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Self are at stake in and therefore may change in interaction, so that in cooperating states can form a collective identity.pp.317)据此,温特建立了一个一般的、进化性的身份生成模式,认为文化选择而非自然选择是主导逻辑,身份通过模仿和社会习得建立。【422】(In this section I used mostly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ideas to develop a constructivist model of the social proces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volution of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The model engaged both materialist and rationalist alternatives. Whereas materialists tend to privilege natural selection as the dominant logic of identity formation, I privileged cultural selection.……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selection, in turn, I sketched a simple model of how identities are formed by imit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atter. What distinguishes this model from its rationalist counterpart is a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what is going on or at stake when actors interact, namely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versus strategic choices on the basis of given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The two model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t least not if the rationalist model is taken to be a special case of the constructivist, but they do call attention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ocial process.pp.336)进一步,他讨论了结构变化涉及的集体身份构成问题。理性主义理论把身份和利益作为外生给定的因素和常数对待,建构主义则把身份和利益作为内生于互动的因素和因变量。【423】(Structural change occurs when the relative expected utility of normative v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The constructivist strategy treats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as endogenous to interaction and thus a dependent variable in process.pp.336)温特重点讨论洛克文化怎样转化为康德文化,即主导角色如何从竞争角色转化为朋友角色。【425】循环式的社会关系的原始规律。【429】讨论了四种因果机制或主变量(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自我约束),前三者是集体身份形成的有效原因,因此也是结构变化的有效原因,这些因素的加强会使行为体更加具有从事亲社会行为的动因,后者削弱自我的利益边界,并扩大至能够包括他者的范围。【445】(Interdependence, common fate, and homogeneity are efficient cause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us structural change. As they increase actors have more incentive to engage in prosocial behavior, which erodes egoistic boundaries of the Self and expands them to include the Other. This process can only proceed, however, if actors can overcome their fear of being engulfed, physically or psychically, by those with whom they would identify.pp.357)自我约束则推动建立安全共同体,减少国家在把照顾自己的部分责任交托给他者时产生的担心,使其他主变量的积极刺激因素发生作用,从而在与它们结合的作用下造就集体身份。【452】(by helping to constitute a security community self-restraint also reduces states’ anxieties about being engulfed if they give the Other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are of the Self, enabling the positive incentives provided by the other master variables to work. In the sociobiological terms above, it reduces the tension between levels of selection: by lowering the likelihood of within-group selection against altruists, self-restraint favors the selection of altruists in between-group competition. Self-restraint generates collective identity onl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other factors in the model, but its role in that combination is essential.pp.363)两处局限性。【453】

投诉 有用 6 没用 1 6 1 0回应收起 中國病人 2010-07-18 17:44:4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via media_Failed 先找茬儿

a P43 尾注26 应该是Thomson(1994)

b P99 极应该是Polarity,这应该是翻译录入时的Typo

c P255 European Concert翻译成欧洲协调更佳

d P258 realpolitik译为现实政治明显比权力政治更符合传统,原文中对realpolitik和realism都加了引号,无非也就是突出与引用,没有特别意指

f P219 在论述国家的互动方式时,将Growth翻译成“扩展”,囧,原文在后面已经有括号备注为征服,且说翻译成成长比较蠢,哪怕翻译成扩张也都更符合作者原意,翻译成扩展...我只能理解为是拼音输入法录入时少打了个g...

g P377 Frank, Robert (1988) Passions with Reason, New York: Norton应为Passions Within Reason: 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Emotions,这是原文就有的一处错误,已经同作者确认

这本书很难啃,没有坚实的科学哲学和社会学基础,尤其是社科哲学,这书基本和天书无二。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IR研究生的Reading List里,Theory这部分,Required里会有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但这本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般都是在Further Reading里,即便是Yale在09的书单里,也只建议阅读CH1和5~8。

秦亚青先生的翻译水平,参照译文和原文,一个人能译成这样已经算非常好的了(译者前言中并未交代翻译细节,只能推测是独立译著)...

不过我还是要挑挑刺,这本书里的哲学术语很多,“译者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是从读者角度来考虑,整本书里译者注只有个位数,让我有印象的只有一个。

层创作用,如果后面标注原文Emergent;公地悲剧加上译者注;向度标注原文Dimension(其实翻译成维度更容易理解)... ...这对读者阅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啃这书,一般也就是象牙塔里的人,多多少少有点鸟语基础,只要看了原文,都能理解个七八分。

Wendt果然是马克思学派沾边的人,这书读下来,仿佛就是考研Loyalty Test参考书的英文加加强版,最大的特点就是车轱辘话。与其归类为国际政治,不如丢到哲学类书架上。无论是读PAN,还是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抑或是新自由的东西,思路都要简洁、清晰得多,也更符合Waltz对理论的定义。Wendt惯用的行文习惯就是对同一命题,先一段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然后一段新自由主义,最后n段建构主义,篇幅比例基本为1:1:3,不过让我觉得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的,恰恰是前面两个1...T_T...

Yale建议1、5~8,我倒是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译者前言+CH1+CH3,看完整本书你也许还是不知道建构主义是啥,也没看出作者到底架了座什么样的桥,但这三段至少可以让你好好地复习一遍新现实主义的精髓。

看下来,说破天,我也就看懂了3成。

如果真的有心想看懂,那的确可以用工程来形容...

建议先从田海龙的《“Discourse”的含义及其汉译》开始吧...Bon Voyage...

最后,用尾注的必须死,原文是脚注,但翻译过来变成尾注的更该死!翻得老娘累死了...

以上 投诉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1回应收起 庭燎雾月 2016-02-26 14:28: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温特建构评述】 温特试图开拓一条中间道路,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国际政治的建构问题,沟通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并创建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研究议程。但是这条中间道路广受批评和质疑,虽然国际关系学界对温特理论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对他作出的学术贡献予以高度肯定。温特的理论选择了理性主义推崇的科学实在论作为认识论,以反思主义的本体论作为世界观的基础,所以,理性主义学者主要批评了他的本体论,反思主义批评了他的认识论。 理性主义对温特理论本体论的批评主要针对他的理念主义:观念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什么地位。批评既来自新现实主义,也来自新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是基于物质主义本体论,认为偏重观念作用的理论无法解释国际政治,物质条件仍然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实质。国际体系中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物质力量的强弱,国际体系文化,包括规范(norms)和制度(institutions)等因素,都是不牢固和不可靠的。斯蒂芬·克拉斯纳认为根本无法用洛克文化来定义威斯特伐利亚以来的国际政治,因为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制度最多只不过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实际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物质力量:大国一直在试图利用自己的实力剥夺小国的“自由",控制小国的国内制度安排和政治进程。大国没有吞噬小国,不是因为主权制度的内化,而是因为吞并和管理的成本大大高于收益。所以,克拉斯纳认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物质因素,尤其是可以导致严重暴力的物质能力。新现实主义的重要学者米尔海曼认为,温特虽然承认物质性因素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方面具有作用,但他大大低估了这样的作用。温特强调社会实践对国家利益和身份转化的作用,这说明温特并没有认识到国际政治中最关鍵的间题,即:“体系迫使国家依照现实主义的原则行事,否则就会面临毁灭丈灾。” 【另外,观念很重要,但是观念是哪里来的,观念也不是想建构就可以建构的,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知识观念的背后都有着权力的身手,温特承认只有高阶的权力才能去建构,也就是说只有国际体系才能建构国家的观念,但是在国家的权力之上,是否真正有一个高于国家权力的国际体系呢?当然是有,比如欧盟,联合国,国际法等等。但是,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一些合作化较高的区域之外依旧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全球治理在不同的区域是有稀薄浓厚之分的。如果仔细的考察那些国际组织,里面依然是充斥着硬权力的斗争。所以,能够建构国家的依然是人,那些拥有权力且会摆弄权力的个人及其作为其权力系统的科层组织。世界层次上还没有确立法治,没有法治的世界,当然充斥着不公平和不正义,在这样的世界,能够决定你行为的所谓观念还是你的自然欲望,而不是外在的建构。很显然,在这个刚刚走出自然状态的世界,谈论世界对于国家的建构为时尚早,最高阶的权力并不是来自疲弱分散的国际体系,也不是各种类型的国家,甚至也不是各种文化下的个人,而是自然,是亿万年适者生存的演化。所以,现实主义长存。 但是,理想主义也长存。只是现实一直是那个现实,理想却众多,有些随着现实改变着。所以,归根结底,进步往往在于纯粹的偶然。 由此,我在这种意涵上同意温特说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出来的,因为有的国家被称作极,即权力的高峰。但是我不同意他说,没有无政府的逻辑。他助,友谊,以及权力规范,我认为,这是政府的逻辑,是人类的理性和文明。而无政府的逻辑就是自助和权力政治。】以下详述: 温特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提出了质疑,他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温特的推理论如下: 1、无政府性是国际体系根本特征和客观属性的命題是否确实属真. 2、无政府性是否必然产生自助体系, 3、无政府性是否必然导致权力政治.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温特认为没有国家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国际结构,就没有所谓的无政府逻辑,无政府性可能使国家间关系产生两种可能,即敌人(自助性)和朋友(助他性所以,体系是否产生自助性不在于它是否处于无政府状态,而在于体系成员之间的身份关系;【而我认为国家利益和身份受到体系中权力关系的高度制约,所以是否产生自助或者他助在于是否处于政府状态,即是否是一种组织的状态,一种集体行动的状态。】温特认为: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不是无政府性必然派生出来的结果。因为只有社会实践互动,才有威胁性,才有安全困境,才有权力行为产生。而社会实践互动也可能产生友谊,而友谊则使安全共同体得以产生。【而我认为权力政治是自然状态,实践互动并不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由主观左右的,并不代表我们人类活动的背后没有自然的力量,我们的建构不是某种现实的自然规律性的体现。自助性和强权政治是国家间互动的状态,未必是他们互动的产物,人力未必能主导这个进程。所以,如果有逻辑的话,我将无政府状态赋予自助和强权的内涵,政府状态赋予他助和权限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的批评比现实主义缓和:一方面承认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认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深究对国际关系学没有意义。基欧汉在评论温特理论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对观念的重视,认为温特把新自由主义纳入物质主义是错误的,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既包含了物质因素的成分,也包含了观念的成分,进而,基欧汉认为温特采用笛卡尔二元性原则,把国际政治的世界一分为二、把理念和物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与两种因素有关的,尤其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所以,理念和物质的二元对立说是不可取的。在国际政治中,物质还是理念作用更大这样的本体论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没有答案,所以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观念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因果机制起作用。 【强调文化,强调建构,其实强调的仍旧是物质性的力量,是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意识经过种种权力机制所显现出的物质性力量。即,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建构权力,所以,观念建构权力。而权力俗称是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其实,无论是物质、观念,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和表述他们,因为他们都成为了语言,语言应当与文明同义,语言是理性和想象力的基础。在人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独立于观念、意识的东西。所以,正如基欧汉所说,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对立,谁的作用更大,并没有意义。我认为所谓的理念主义或物质主义并不能垄断权力、利益这样的概念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权力和利益的实际运行,而不是文本的差异,不是这些模块化的概念。德里达认为,现实世界的构成就如同一个文本,人们只能通过解释的经验才能谈及这种现实。现实世界体现了文本的相互影响,我们需要解释的是解释而不是事务。所以,观念很重要不应妨碍物质很重要,归根结底,在人的世界,他们都是一样的东西。】

温特假定国家为先于社会存在的、是自行组织的施动者,物化国家这样的本来是社会建构的行为体。这样一来,温特理论自身包含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温特认为。他所建构的理论是系统层次的理论,是理念主义的结构理论,所以,只能物化单位。在这一点上,温特效仿了沃尔兹的系统理论,把国家假定为自行组织的、先于国际社会的行为体。有些学者认为,国家也是社会建构,国内政治和社会进程是国家主体性和身份构成的第一因素,如果把国内因素略去不谈,就忽略了对“身份之认同(identity of identity)”的讨论,实际上仍然是理性主义理论。有人反问:“如果他[温特]的世界是由先于社会的、具有稳固身份的行为体构成的,那么,温特的社会建构又是怎样得以建构的呢?”进而,温特没有对施动者和施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施动理论,因此必须“把施动性带回"到建构主义理论中来。 反思主义学者认为,温特提倡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以反对理性主义,提倡科学以反对激进建构主义,但他综合实证主义认识论和后实证主义本体论的努力实际上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所谓的科学方法“从根本上错误地理解了社会世界的本质,限制了基于社会世界的国际关系社会理论的研究范畴。”由于温特坚持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认为社会世界独立于个人的观察和语言、科学理论指涉客观世界(包括不可观察的世界),所以,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无法解释主要是观念构成、充满互主意义的社会世界。温特科学实在论必然使他坚持“因果性”理论,摒弃“诠释性”理论。但同时,温特对社会世界采取了理念主义或规范主义本体论,这又使他需要采用“诠释性”而不是“因果性"的立场。正因为如此,温特理论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即关于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之间关系的矛盾阐述。从根本上说,温特没有理解互主意义的实质。互主意义不是科学实在论的应用范畴,因为社会类别是话语,是观念,是主体间互动产生的意义,所以是无法独立于观察者的心智的。 有些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接受温特理论等于放弃对国际政治因果理论的寻求。【我认为温特将建构关系在逻辑中和现实中的地位过于拔高。建构并不是一种基础性的逻辑关系,甚至不是一种逻辑关系。建构关系是温特建构出来的,用于对应是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和探求为什么的因果关系对称。是什么和为什么显然是不同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建构更多地是表示一种行为,这是一个动词,与其可以称得上是相反的词的是自发;而因果则是个名词,没有与之相对的反义词。对于语言来说,我发现那些不可通译的词体现着建构,即那些没有对应的词可以翻译的词。是什么肯定是建构出来的,一个句子最终有一个名词的词性。而一个理论就是一个长长的句子。理论提供有关不可直接观察的事务的知识,它们没有直接对应的实体,它们是建构出来的。但是它们是建构出来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建构出来的建构关系。我认为,如果要去寻求是什么背后的各种,有一个词更好,叫谱系学。】

联盟的起源

作者: [美]斯蒂芬·沃尔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周丕启 出版年: 2018-8-1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52014 豆瓣评分 8.7 85人评价 5星49.4% 4星37.6% 3星12.9%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本书作者斯蒂芬·沃尔特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据此,他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终,沃尔特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应对威胁时,国家更有可能进行制衡,而追随强者的行为只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弱小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意识形态、经济援助和跨国渗透在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斯蒂芬·沃尔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其主要著作有《革命与战争》《驯服美国权力》《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等。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国际组织》《国际安全》等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周丕启,1968年12月生,现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著有《合法性与大战略》《大战略分析》等书。

目录 · · · · · · 新版序言/I 序言/III 第一章导论:关于联盟建立问题的探讨/1 有关争论/2 主要论点/4 关于联盟问题的文献分析/5 研究方法和程序/8 第二章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17 作为对威胁反应的联盟:制衡或追随强者/17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28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33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38 结论/40 第三章从《巴格达条约》到六天战争/51 主题/51 背景与有关国家/52 《巴格达条约》与纳赛尔埃及的兴起/56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西奈战争/59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地区重新结盟/62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第二次追求霸主地位?/65 纳赛尔的新方式/71 两极冲突下超级大国的政策/78 六天战争/84 结论/86 第四章从六天战争到《戴维营协议》/110 主题/110 超级大国的义务与消耗战/111 阿拉伯世界的合作与冲突/115 十月战争的外交/117 渐进外交与地区的重新结盟/124 《戴维营协议》及其后/131 结论/139 第五章制衡与追随强者/156 制衡行为与联盟的建立/157 追随强者与联盟的建立/174 结论/179 第六章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188 中东地区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189 意识形态与超级大国在中东的联盟/192 意识形态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团结和分裂/204 结论/212 第七章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226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226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242 结论/255 第八章结论:联盟的建立与世界均势/270 对联盟建立的分析评估/271 联盟与世界均势/279 保持遏制:联盟与美国的大战略/284 结语/286 附录11955—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293 附录2世界均势/295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为世界定规则》《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共识与冲突》《世界事务中的治理》《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等 。 喜欢读"联盟的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9.1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化敌为友 8.2

战争的原因 8.0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 9.2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9.0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victory 2024-04-21 17:54:50 辽宁 威胁制衡理论:国家制衡选择的主要考量是威胁,而不是实力

1 有用东林遗孤 2023-03-24 13:15:32 北京 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博士论文,理论和国关史部分都是上乘,学习了

5 有用MOMOQA 2022-04-20 20:49:20 当代中东问题课程读

0 有用Circe 2023-02-25 00:03:18 上海 我不站在作者的立场,但认同他的分析过程与中东部分的分析

3 有用Friend & Fiend 2022-04-23 22:51:21 史实部分的选择性陈述很明显,但理论框架搭建得极其优美,解释力也非常强,所以论述过程也令人赏心悦目。 威胁制衡理论是对均势理论的修正,它指出制衡威胁是国家结盟的更确切动因,而追随强者只在极弱小的国家发生。威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毗邻性、进攻能力、进攻意图。我认为特别精细之处在于进攻能力而非军事能力的表述,因为它隐含最基本防御能力的前提条件。而援助与渗透不构成结盟制衡的初始动因,但可增强其他动因的作用。 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复杂,因为它不在所有条件下单向作用,并且在四种主要威胁来源迫近时它的影响会削弱。大致稳定的是君主制,而最脆弱的是泛阿拉伯主义。 话说回来,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中东局势可真是一团乱麻。民族矛盾、领土矛盾、区域地位矛盾、主权矛盾的非线性交织似乎给当地所有国家设下了诅咒,看得人心疼。 (收起)

更多短评 29 条

我要写书评 联盟的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一小段 2024-12-09 22:03:30 书评 美式社会科学的典范之作。作者认为,国家制衡威胁而非实力。威胁的来源有四个:(1)综合实力(2)地缘毗邻性(3)进攻实力(4)侵略意图。作者提出了五个一般性解释(包括两个竞争性假设):(1)面对威胁,国家选择制衡还是(2)追随(3、4、5)相同意识形态、援助和渗透对联盟具有促进作用。作者逐一验证了这些假设,并得出结论:面对威胁,国家倾向于制衡。不同威胁来源对制衡行为具有不同影响。意识形态、援助和渗透对联盟的促进作用有限。最后,作者提出了对美国的政策建议:面对苏联威胁,其他重要国家很愿意与美国结盟;地区国家对全球均势并不敏感,因此美国实力水平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不发生大变化就行。不必担心盟友背叛(追随苏联的可能微乎其微),而应避免自己的好战行为影响他国对美国意图的认知;不应高估与地区盟友共识,后者不在乎反苏联盟;不必机械反对左翼意识形态,因为这种意识形态本身会引发冲突。不要认为苏联的受援国都是苏联的代理人;美国国内支持更重要。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victory 2024-04-25 21:14:54 提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Walt):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担任过美国海军分析中心和国防大学的顾问。《联盟的起源》(1987)一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他的著作有《革命与战争》(1996)、《驯服美国的实力》(2005)等。

第一章 导论:关于联盟建立问题的探讨

本书议题 国家是如何选择它们的盟友的?

有关争论 对于结盟原因理解的分歧

1.国家如何对威胁做出反应?

制衡还是追随?

2.内部拥有类似特征的国家是否比那些国内秩序不同的国家更有可能联盟?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历史文化

3.特定的政策工具能否使其他国家改变其联盟偏好的问题?

经济或军事援助;对外机构、外交顾问和对外宣传

主要论点

1.制衡远比追随强者更为普遍。 自身>外部(对冲>制衡>追随)

2.与制衡相比,意识形态并不是结盟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因。

3.对外援助和政治渗透自身都不是联盟的重要原因

文献分析

1.大多既有研究主要分析了其他问题,如联盟建立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联盟建立的频率是否满足特定的数字模型等,没有涉及联盟建立的原因。

2.相关文献大多属于宽泛的均势理论范畴,很少对一般性假设进行系统性的验证。

3.定量研究、效用预期理论、博弈论的分析存在局限。

研究方法和程序

历史案例研究:选取1955年到1979年期间的中东外交史,确定了36次参加双边或多边联盟的独立事件,涉及86次国家决策。

集中比较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概念界定:联盟是指两个或更多主权国家之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安全合作安排。

宽泛的原因1.当代许多国家不愿意与其盟友签订正式条约;2.精细的区分可能导致曲解而不是揭示;3.中东地区的特殊性。

选择中东的原因:战略地位及其对大国的牵制;联盟变换频繁;

第二章 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

关于制衡与追随强者的假设

关于制衡行为的假设

1.一般形式:面临外部威胁的国家将与其他国家结盟,以反对构成威胁的国家。

2.具有威胁性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大,其他国家结盟进行反对的可能性越大。

3.越靠近一个强大的国家,那些邻近的国家结盟以对抗该大国的倾向越强。

4.国家的进攻能力越强大,其他国家结盟以对抗该国的倾向越强。

5.国家被别国认知到的意图越具有侵略性,其他国家结盟以对抗该国的可能性越大。

6.战争期间建立的联盟在敌人被打败时将解体。

关于追随强者行为的假设

1.一般形式:面临外部威胁的国家将与最具威胁性的国家结盟。

2.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大,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倾向越强。

3.与一个强大的国家越临近,附近的国家与之结盟的可能性越大。

4.国家进攻能力越强,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倾向越强。

5.国家被别国认知到的意图越具有侵略性,其他国家结盟以对抗该国的可能性越小。

6.反对威胁的联盟在威胁严重时将解体。

有利于制衡或追随强者的条件假设

1.制衡比追随强者更普遍。

2.国家越强大,其采取制衡行为的倾向越强。弱国将制衡其他弱国。但受到强国威胁时,将追随强者。

3.得到盟国支持的可能性越大,进行制衡的倾向越强。但是,当盟国肯定提供适当的支持时,搭便车或推卸责任的倾向会增强。

4.国家越是被认为是一个顽固的侵略者,其他国家予以制衡的倾向越强。

5.战争期间,一方越是接近获胜,其他国家与之为伍的倾向越强。

关于意识形态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1.一般形式: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内部意识形态越相似,它们越有可能结盟。

2.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运动越是集中化和等级化,以此所建立的联盟越具有冲突性和脆弱性。所以,列宁主义运动会发现,它比君主政体或民主政体更难以维持稳定的联盟。

3.国家感到自身越安全,意识形态对联盟选择的影响越大。因此,在一个两极世界里,越是有可能进行意识形态的结盟。在战争中,进行防御的优势越大,意识形态对联盟选择的影响越大。

4.缺乏内部合法性的国家更有可能追求意识形态联盟,以增强其内外的支持。

5.意识形态对盟友选择的影响会被夸大。政治家会过高地估计盟友之间和对手之间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水平。

关于对外援助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1.一般形式:一个国家给另一个国家提供的援助越多,两国建立联盟的可能性越大。提供的援助越多,援助国越能控制受援国。

2.对外援助是一种特殊的制衡行为。因此,受援国面临的外部威胁越严重,援助对结盟的影响越大。

3.援助国越是垄断所提供的物品,它对受援国的影响越大。

4.不对称的依赖关系越是有利于援助国,它对受援国的影响越大。

5.动因的不对称性越是有利于援助国,援助国对受援国的影响越大。但是,由于受援国的安全状况通常比较严重,因此动因的不对称性一般有利于受援国。

6.援助国的内部政治决策机制越是脆弱,援助国对受援国的影响越小。

关于渗透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1.一般形式:一个国家越是能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双方联盟的可能性越大。

2.渗透更不利于开放社会。

3.当目标有限时,渗透更有效。因此,渗透行动的侵入性越强,它对结盟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越大。

4.当存在促成联盟的其他原因时,渗透的作用更有效。

第三章 从《巴格达条约》到六天战争(1955-1967)

纳赛尔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埃及的地区地位变成阿拉伯世界永久霸主的努力多次失败;

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承担的义务逐渐增多;

阿以之间的持续冲突,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联盟以对抗所谓的犹太复国主义。

第四章 从六天战争到《戴维营协议》

阿拉伯国家在反对以色列的斗争中进行合作的兴衰,这种兴衰是埃及放弃追求阿拉伯世界霸主地位的结果;

超级大国正在逐渐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章 制衡与追随强者

制衡行为与联盟的建立

外部威胁是国际联盟建立的最频繁的原因;

制衡比追随强者更普遍;

国家并不仅仅制衡实力,还制衡威胁;(区域国家并不制衡大国,而是临近国家)

进攻的能力和意图提高了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进行反对的可能性。

追随强者与联盟的建立

有利于追随强者的条件:弱国比强国倾向性更大(沙特、约旦);盟友的有效作用(不能单独面对);缓和大国侵略意图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结论:1.意识形态与联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2.所观察到的关系有可能夸大了意识形态的真实影响;

3.特定的意识形态是分裂而不是团结的根源。

第七章 联盟的工具:援助与渗透

大规模的援助关系通常只是另一种制衡行为,认为援助引起联盟这样的推理太简单。缺乏共同的政治利益,即使慷慨大方的对外援助计划也不能创建有效的联盟。

对外援助没有产生影响的原因

1.庇护国的影响受到其他有效原则的削弱

2.依赖很少是单向的,被庇护国往往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

3.提供援助有可能导致自我拆台,援助将加强受援国地位,由此减少它遵从庇护国建议的需求。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当缺乏联盟的强烈动机时,通过操纵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来塑造盟友更可能引起反感,而不是促进联盟。(但当存在强烈的联盟动机如共同敌人时,操纵有希望成为盟友的国内政治制度有可能没有必要)

例子:亲以势力与美国中东政策 制约但并非全能

第八章 联盟的建立与世界均势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一小段 展开 《联盟的起源》dyq读书笔记 一小段

一篇精妙的博论。 第二章 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 Prequel:斯蒂芬·沃尔特在导论部分对联盟这个概念进行了宽泛的定义: 联盟是两个或更多主权国家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安全合作安排。 为何要宽泛的定义? 因为:(1)精细的区分可能会带来误解,正式的联盟会比非正式的联盟更有力吗?例如美国和以色列之间从未签订过详尽的条约,但是没有人会质疑美以联盟的效力。 (2)不同的案例其正式和非正式安排的真实含义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情... 2024-11-16 15:56:25 1人喜欢

一小段 展开 第七章 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 一小段

第七章 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 对外援助和渗透对联盟建立有何影响?沃尔特认为,援助和渗透对联盟建立的影响是有限的,相比其他因素也是从属性的。 (一)援助与联盟 大规模援助主要是联盟的结果而非原因。当缺乏共同(政治)利益时,即便相当慷慨的援助对联盟的建立也无助益。当存在共同利益时,大规模的援助又是否能使庇护国对被庇护国产生有效影响呢?通过对苏联、美国对中东各国援助案例的分析,沃尔特指出,大规模援助也... 2024-12-09 21:39:06

一小段 展开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一小段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本章主要分析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对联盟的影响。沃尔特将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界定为国内特性一致的国家要比国内特性不一致的国家更容易结盟。沃尔特认为,意识形态和联盟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是容易被夸大。特定的意识形态很有可能带来的是分裂,尽管其规定的是合作。 (一)中东地区的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意识形态作为联盟起源因素的重要性很难被衡量。而且,当忠于意识形态当付出明显代价时,国家通... 2024-12-08 20:55:24

一小段 展开 第五章 制衡与追随强者 一小段

第五章 制衡与追随强者(验证章节) 1、涉及哪些宽泛问题?(1)制衡和追随哪一种更普遍?(2)超级大国和地区国家所做的反应是否并不一致?(3)如果制衡是主要反应,那么不同的威胁来源(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在引起制衡行为时哪一种更重要?(4)前面的假设是否对案例比较少的追随行为做出了解释? 2、采用何种验证方法?(1)测量共变程度。因变量是否与自变量共变?(2)依靠直接证据。(3)请教...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罗伯特·吉尔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宋新宁 / 杜建平 出版年: 2019-2 页数: 20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56654 豆瓣评分 9.0 122人评价 5星59.8% 4星31.1% 3星7.4% 2星0.8% 1星0.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国际政治变革中新的重要理论,它建立起了一个概念性框架,这一框架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吉尔平教授认为,几千年来,国际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他利用历史、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来论述世界秩序中引起变革的力量。讨论集中在国际体系中不同的力量增长以及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结果。经济或军事力量平衡的变换削弱了现存体系的基础,因为实力增长的国家看到改变体系的好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吉尔平认为,其结果是,行为者试图通过领土、政治或经济扩张来变革体系,直到维持变革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当国家根据它们的利益来发展实力、变革体系时,它们会为之奋斗,不论是通过增加经济效率,追求共同利益的蕞大化,或者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

投诉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的创作者 · · · · · · 罗伯特·吉尔平 罗伯特·吉尔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吉尔平(1930-2018),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主要著作有《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目录 · · · · · · 序/I 导言/1 第一章 国际政治变革的性质/7 理解国际政治变革问题的基本框架/8 基本术语的定义/12 国际政治变革的类型/30 渐进性变革与革命性变革之比较/34 第二章 稳定与变革/40 影响变革的环境因素/44 国际体系的结构/65 变革的国内根源/75 结论/82 第三章 增长与扩张/84 帝国的周期/87 现代模式/91 对变革与扩张的限制/112 结论/119 第四章 平衡与衰落/122 影响政治衰落的内部因素/124 影响政治衰落的外部因素/130 结论/142 第五章 霸权战争与国际变革/144 结论/161 第六章 世界政治中的变革与持续性/163 当代战争中的核革命/165 民族经济的相互依存性/168 全球社会的出现/171 结论/175 结语 当代世界中的变革与战争/178 参考文献/18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整个社会体系。 社会学理论都假定:个体行为要由其所处制度的性质及其在该制度中的地位来解释。 (查看原文) 数影子的人 2011-04-26 14:31:37 —— 引自第1页 合理性只存在于努力过程,而不适用于结果。 社会学方法的长处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个人行为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决定因素上。在一个有原则的规范世界里,个人的抉择和行为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来决定的 当然,为了符合自己的利益,个人会(通过个体、群体或国家)谋求原则和结构的变革。可是他们却永远不能完全逃脱社会结构的各种限制。 (查看原文) 数影子的人 2011-04-26 14:34:00 —— 引自第2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政府社会》《参与和民主理论》《霸权之后》《物体系》《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 等 。 喜欢读"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安全导论 9.3

国际政治理论 9.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权力与相互依赖 8.3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 8.8

联盟的起源 8.7

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东方编译所译...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 有用泰勒的耳朵 2022-08-19 23:29:40 陕西 论文的参考书籍,当时仅仅对每章的结论以及总结阅读,寻找能够支撑自己的论点。 如今细读下来,作者对国际政治的判断、80-90年代世界形势的分析以及经济学上的论证,均十分精彩。目前大多数已成为现实 最为精彩的第六章关于美苏争霸博弈的论述,将苏联替换为中国也无不可,现实主义还是王道,最不坏的制度

0 有用vivii 2022-11-30 20:19:43 上海 如果我大一开始就好好读国政经典…

4 有用马伦戈 2021-04-05 18:20:39 一部相当综合的作品。吉尔平在本书中真正原创性的内容并不多,但他却能把不同方向的理论拿来,并围绕自己的主题把它们综合成一套新理论,而且这个新理论比它的现实主义前辈们更能拿捏世界政治的复杂性与理论的简约性要求之间的平衡。读完之后收获最大的地方反倒不是吉尔平对体系变革的看法,而是他对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威望的定义。

0 有用南国拾遗 2023-09-11 20:59:37 广东 关于体系变迁的经典文献。虽然写于1981年,但其中关于霸权转移和体系战争可能性的分析仍有助于理解当下的诸多事件。

4 有用J 2020-11-05 23:25:44 经济学视角分析以“成本—收益”驱动下的体系变革的五个假定。吉尔平试图探究国际体系稳定、变革、增长、扩张、平衡与衰落的原因,并引入了市场、军费开支、个人激励、消费、再生产投入几个自变量,因变量则为支配国的边际收益,以求将国内与国际、内部与外部多种因素综合来分析体系变迁的过程,是古典现实主义聚焦于体系变迁的完美运用。但是这个理论的复杂之处在于经济学理性主义视角,往往忽视了情感、信念、价值在体系生成、维持与变革过程中的作用,而经济收益分析往往又是以已有历史经验去向前推导。观念是重要的,吉尔平也承认对这点的忽视(P28),但是他又认为体系结构主要是还是基于经济建构,这难道是事实吗?至少在体系的稳定和平衡时期,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26)。最后两章至关重要,其推行的权力术法完美地在特朗普时代复制。 (收起)

更多短评 54 条

我要写书评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pellaa 2017-05-23 12:56: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 新现实主义的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关系仍然是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且这个基本性质历经数千年一直也没有发生改变。 在吉尔平看来,国际体系本身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多种多样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间有规则的互动,某种调整行为的国际控制机制。 国际体系的变革也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体系的变更”即国际体系本身的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性变革”即对国际体系之统治的变化,或体系内部的变化。三是“互动性的变化”即行为主体之间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互动形式的变化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要论证的是:建立国际体系与建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政治变革的前提,存在于社会制度与那些在该社会制度变革中收益最大的行为者之中的权力再分配之间的断层处。依据,即任何社会制度(包括国际体系在内)的目的或社会功能,都可以用“其不同成员从这种社会制度或国际体系的运作中获取的利益”这个定义来表达。 第一章 国际政治变革的性质 建立国际体系与建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者是政治制度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行为者进入社会关系并创立社会结构,都是为了更多的谋取各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各种类型的利益。由于一些行为者的利益可能与其他行为者的利益相冲突,被那种社会安排岁极力维护的那些特殊利益有助于反映出这个社会结构中各种行为者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力的状况。 也就是说,尽管社会制度个所有行为者设定了各种约束,但是为这个社会之多所奖惩的各个行为者却只符合该社会制度中权力最大的那部分成员的利益。 P20 由于各个国家利益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从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失衡是指这样的情况: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新发展,使一个或者更多的力图改变国际体系的国家的潜在利益急剧增加,或者是使其潜在损失明显减少。抢险阻止其损失或增加其收益,成为这些国家改变国际体系的动力。由此便产生了现存国际体系同某些国家要通过国际体系的变革CIA可能或得的潜在收益两者之间的 势不两立。 这些造成整个体系失衡的因素具有两重性。第一,军事、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变化增加了征服领土的利益或者以其他方式变革国际体系的利益。第二,国际体系内各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使改变该体系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同以前不一样了。 P21 由此可见,变革的循环通过霸权战争才得以完成,而其后的和平解决则创立了一种反映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以及其他组成部分的新的平衡和新的现状。 P22 本书把国家和社会看成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的个人和群体的集合体。 P23 国家对内的基本职能,就是界定个人和群体的财产权并加以保护。 国家的主要对外职能,就是保护其成员的财产权和个人安全,使之不受其他国家行为及其公民的伤害。 P24 国家拥有最高主权,只有国家可以确立并保护个人或群体的权利。除了由国家自己保护的那些权利之外,个人不拥有任何其他权利。除了由国家提供的保护之外,他们也不受其他任何保护。 P25 国家的目标和外教政策主要是由改过政治现实主义者(古典派)认为安全与权力是国家的主要目标,而政治自由主义派的则是称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和保证人民的福利已经成为国家最优先的目标。 P26——p29 中性分析 P29 国家追求目标所要付出的相应成本的变化,或者国家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的变化,往往导致国家行为的变化。在安全和福利目标方面所要付出的相应成本的变化或者国家权力和财富方面的变化,通常导致国家外交政策的相应变化。对国际政治变革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释国家的中性曲线中的倾斜度和方位的变动以及外交政策特定目标的变化。 国家的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领土征服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第二是扩大它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第三,(这是目前世界一个越来越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对世界经济或许可以称为国际分工的控制,或者至少是施加影响(市场经济和市场力量)。 P33 国际体系 1.多种多样的实体 2.有规则的互动 3.控制的形式 4.体系的界限 P34 国家间的关系具有一种高度的秩序;而且尽管国际体系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也即不存在正式的政府性质的权威),但它的确施展了一种控制国家行为的本事。

国内 国际 政府 大国的支配 权威 威望的层次 财产权 领土的划分 法律 体系的划分 国内经济 世界经济

P35 对国际体系的控制或统治是通过三方面因素起作用的:

    * 第一,对该体系的统治取决于政治联盟之间的权力的分配。

雷蒙·阿隆:“国际体系的组织总是为少数人所垄断。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主要的行为者制约国际体系,而不是后者制约前者。”(Aron,1966:95)为了谋得更多的自身利益,这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都力图对国际体系进行控制。

三种国际体系 的控制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形式或结构类型: 第一种: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结构,即一个单一的强大国家控制或通知该体系内部比较弱小的国家。(最普遍) 第二种:二元结构,即两个势力强大的国家控制和调节各自势力范围内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种:军事结构,即三个或更多的国家通过施展外交手段、更换盟友以及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的行为。

    * 第二要素,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

尽管威望的不同层次有上述种种原因,但是,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和军事的实力,其中也包含着尊重和共同利益在内的大量要素。 威望与统治合法性 威望与战争: 第一,威望主要是通过成果地使用力量尤其是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加以实现的。 第二,无论是权利还是威望都是无法估计的,只有通过比试,尤其是通过战场上的较量才能明了这些问题 第三,战争,可以确定国际性威望的不同层次,并由此确定由哪些国家实际上统治这个国际体系。

    * 第三,统治或者至少是影响国家间互动的一系列权利和规则。

国际政治变革进程,威望在国际体系的安排和运行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霍特里:业已形成的威望层次同现存的国家间权力分配之间可能存在并且早晚要产生矛盾。

一个强国其“统治权”的合法性: 第一,它取决于这个强国在最近的霸权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的能力。 第二,由于,居住支配地位的大国提供了诸如某种有利可图的紧急秩序或某种国际安全一类的“公共商品”,故其统治常常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这种大国所居的支配地位可望在意识形态、总价或者别的方面得到与其有共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国家的支持。

P43 国际体系是一个核算和相互依赖的决策的舞台,体系的界限是按那些大国激励施加控制呵影响力的区域来划分的。 地理界限与国际体系的界限有关

P46 国际政治变革的类型

类型 变革的因素 体系的变更 行为者的性质(帝国、民族国家等) 系统性变更 对体系的统治

互动的变化 国家间作用过程

P51 渐进性变革与革命性变革比较 本书所持的观点是,在国际体系中两种变革均有发生。最常见的变革类型是现行体系结构内的经常性渐进调整,如领土的易手,联盟和影响力的变换,以及经济交往类型的改变。 国际政治变革的进程总的来说成为一种进化的进程,其中不断有新的调整,以适应变化着的集团利益、国家利益和变化着的权力关系。

国内变革与国际变革之比较

国内 国际 渐进性变革主要方式 各种集团、阶级等之间的谈判 各国间的谈判

革命性变革主要方式 革命与内战 霸权战争 渐进性变革主要目标 国内体系的微量调整 国际体系的微量调整 革命性主要目标 宪法 体系的统治方式

第二章 稳定与变革 P57 假设1:如果没有哪个国家认为力求变革体系是有利可图的,这种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 假设2:如果渴望得到的利益大于所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将力图变革这种国际体系。

P60 一个国家是否谋求变革国际体系,最终取决于该国家的性质及其所代表的机会。 首先,国家力图变革国际体系的动力,受到分配这种努力所需付出的国内成本和所带来的收益和社会机制的强烈影响。 其次,只有在一个国际相对其他国家有某些相对优势的情况下,即在该体系中的均势有利于它时,它才会企望变革体系。

总而言之,物质环境(尤其是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势力的国际平衡产生了促进或阻碍国家变革国际体系企图的作用力。国家是否这样去做,则取决于群体利益、阶级利益以及社会其他人的利益这一类国内因素。

    * 影响变革的环境因素

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这些自然增长的因素,是构成国际政治变革基础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然后触发变革的因素却常常是技术、军事或经济方面的重大突破。 特别重要的环境因素: (一)交通与通讯 “力量损失梯度”,一个国家的均势和政治力量的递减程度如同军事单位迁移至原理其基地时所受损的程度。 交通技术的改进可以极大地加长和扩大国家施以军事权力和政治影响的距离和范围。 (二)军事技能与技术 人们应当警惕那种军事能力的变化仅仅等同于武器与技术的倾向。

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如果一项军事革新减少了变革国际体系的成本,它将增加国家做出这种必要努力的动力。同样,如果这些军事革新提高了成本,它就对这种变革产生了一种反动力,国际体系就趋向于稳定现状。

在军事技术上的相对优越地位是维持补偿的。一种军事优势的持久,既与这种优势所依据的革新规模和革新的复杂程度有关,也与革新是否为其他社会所采纳的这种前提条件有关。 进攻方面的优势和防御方面的优势的交替运动,是军事历史和军事研究中的一个盛行的主体。(Quester,1977)

到了14世纪,由于黑色火药和火炮的发明,进攻能力再度占上风,由此开辟了一个领土合并的新纪元,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

进攻一方是处于防御方的优势还是劣势的地位,必须从经济角度来理解。 如果为占领领土而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大于该领土本身的价值,防御一方就被看成是占优势的;如果征服的成本小于领土的价值,则进攻一方是占优势的。

新的均势技能的发明或运用,对不同的社会从而也对权力的国际分配权力的国际分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种国际体系引进某种新式武器或军事技能落后,有可能给某一特定类型的社会带来一种强于其他国家的重大优势。 在17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认识到了国家职业国军的 潜在力量;于是,为了权力,瑞典的非封建社会结构十分顺从地让他重新组织了社会,由此使瑞典开始了帝国主义扩张。(Andreski,1971:37)

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组织也可能禁止使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比如这种成本Udine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来说可能太高,故采用这种新技能要受到他们的抵制。

为了吸收新型的经济和军事技能,社会激进地变革了其社会和政治结构。 西欧封建主义的确就是如此。

有个基本观点是明确的,即军事发明所产生的影响和所造成的后果几乎不可能是中立的,它们不是使这种社会受益就是使那种社会受益。 军事革新还改变了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总的说来,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与其军事实力之间的实际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较富裕的国家往往比较强大。然而,军事革新可以通过改变军事实力的单位成本,或者通过建立规模经济来大大加强或者削弱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 一项武器的革新有可能减少武器的成本,由此削弱维持军事实力所必需的经济基础的重要性,甚至可能使不太富裕的社会或得军事优势。

军事革新也会增加军事实力的单位成本,军事实力可能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 增加有效军事实力的战争成本的革新后果,往往对那些较大较富裕的政治组织有利。 当军事实力的成本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组织政治扩张和变革。 最后,军事革新还能导致规模经济(这种经济促进了较大的政治实体的建立)的出现。发展军事实力的单位成本下降了,而权力范围则扩大了。

(三)经济因素 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变革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方面,力图经济上得益的愿望是寻求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动力,因而,群体间和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是经济活动的类型,尤其是行为者能从国内或国际分工中获得最大收益的那种经济活动的类型的重要决定因素。 另一方面,权力分配本身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如果由于经济效率、工业场所或者贸易区是的变化,财富的源泉基础也发生变化的话,必定会相应发生群体间和国家间权力的重新分配。

经济因素和动机是国家行为和国际横直变革的一般要素,因为在一个匮乏的世界,国内、国际政治的基本问题是对可以获得的“经济剩余”进行纷飞的问题,即对生产出来的超过社会实际需要的商品好劳务进行分配的问题。(增加份额,内在联系)

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性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因素在全球政治中的重要性便不断得到加强。

约翰·豪尔绍尼:经济体系的演进对政治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是自然环境约束和影响人类行为的主要方式。

任何增加对巨大商场市场、资本输出或者原材料资源需求(受益也由此而来)的变化,都将促使一个国家扩大其政治或经济影响。从成本这方面来说,任何减少经济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促进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改造。

三大经济因素变化往往会促使国家扩张和产生变革国际体系的企图。 第一,任何增加规模经济(市场的规模、生产单位的规模或者是交易成本的减少)的进展都会强烈的刺激社会产生扩张的欲望。 规模经济中最重要的变革是那些影响机体或公共商品生产的变革。 第二,外在性的内在化。外在性是指政治行为者收汇的,但尚未为此付出报酬的利益(积极的),或者政治行为者所付出的但尚未此得到的补偿的成本(消极的) 第三,收益递减规律,如果经济持续增长则所有生产要素必定按同等比例增长。如果某个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者或资本)维持不变,且无任何技术进步,则生产的增长率则必定下降。

新经济史学家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有相同的基本思想:解释变革的有关变量主要是解释经济变量,而且这些变量都包括在经济体系的活动之中。 1.新经济史,主要观点社会好而政治变革是个人力图最大限度或至少是谋取更多利益的愿望的反映;对变革的观点,第一是社会变革可以用内在的经济因素,即用个人满足其福利的各种目标的努力来加以解释,第二是假定价格和收入方面的相对变化是行为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是个人和集团企图利用政治统治以便谋取更多自身基本利益的方式俩变革财产权。 局限性: 第一,虽然是在成本与利益之间的假设,但是政治行为常常会导致重大的难以预料的后果。 第二,除了经济因素,还有非经济变量 第三,除个体之外的群体、社会阶级或者国家,也有自己的政治变革动机。 2.马克思主义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起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显示基础。

收益递减,“如果一个共同协作的生产要素的量保持不变,而其他要素的量增加的话,任何生产进程的产出都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Hisxchman,1971:17),因此,早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任何经济要想逃避收益递减的威胁,都必须同时增加它的每一个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群体和国家可望增加自己在经济剩余中的份额,而收益递减率却使这种剩余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两个因素构成了扩张和国际政治变革的强大动力。

    * 国际体系的结构

国际体系结构本身,对群体或国家力图变革该体系的能力和意愿影响极大。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际体系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 肯尼斯·沃尔兹 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秩序与行为者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国家间能力的分配。 寡头垄断竞争理论,像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一样,国际体系也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相互依赖的决策;第二,几乎不存在这样一类竞争者,即一个行为者对它的一部分或所有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影响。

沃尔兹试图运用寡头垄断理论来证明,两家卖主垄断市场的局面或者两极结构是最稳定的体系,为此他引证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持久性。 罗布特·卡尔特认为,恰恰是确定获益这种感觉,最经常导致国家走向了战争。如果一个企业有增加自身利益的机会,在卡尔特中就存在形势欺骗行为的强大的刺激力。 国际政治变革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一个(两极或多极)体系里权力的静态分配,而是权力关系经历一定时期之后的动态。正式体系内部各国各国之间权力的有差别增长或不平衡增长,促使某些国家极力去改变这个体系,以便扩大自身的利益,或者是确保那些受市场供应垄断竞争对手威胁的利益的安全。无论是两极还是多极结构,该体系内主要行为者之间权力对比的变化,都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前兆。

无论是政治显示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从国家间的权力的有差别增长这连个角度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动力,阐明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表现(战争、帝国主义、变革)是国家间权力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变革学说是建立在称之为不平衡增长规律的理论基础上的,根据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间战争和国际体系变革的基本原因在与国家间实力的不平衡增长。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学者都认为国际关系之所以有原动力是因为国际体系权力的分配在一定时期之后发生变动这一事实。这一变动造成了国家间关系的深刻变化,最终引起了国际体系本身性质的变化。

约翰·赫兹“安全与实力的两难困境”实力生来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一个国家实力的获得必然是另一个国家实力的损失。

现实主义的不平衡增长,实力增长,加强周边环境的控制企图的欲望也在增长。

实力及实力的时候用需要让社会付出成本,这一事实抵消了国家间的市场供应垄断竞争促使国家扩充其实力的狂烈趋向,因为社会必须将其若干人力和物力资源从某些其他社会目标运作中调出。

国家间的实力的有区别差别的增长的决定性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变革国际体系的成本。

国际体系的结构以及该结构的变化是国家行为只管重要的决定因素,这种体系结构约束着国家行为,并且对任何谋求改变国际现状的行为设定成本。

    * 变革的国内根源

与国际政治变革相关的国内制度重罪关键的问题是私人得益和公共得益 的关系:即国家实力的增长和扩张是如何影响该社会那些权势集团和特定个人的得失? 国内社会安排必须确保其成员为完成社会交给的任务而可能得到的收益,将超过其成员所需付出的可预见的成本

现代民族主义的力量在u这样一种事实,即它把个人特性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使民族主义者成为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生命的爱国主义者。

某些刚刚居支配地位的政治精英、某各社会阶级或某种宗教所完成的社会统一和社会内部重新建立的制度,往往是但并非总是这个社会迅速增长和扩张的序幕。 社会实力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其政治和经济秩序对个人和集团行为的 影响。

财产权与政府的作为

第三章 增长与扩张 假设3:一个国家将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法来谋求国际体系的变革,这种势力要到进一步的变革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等于多大于边际收益的时候才会停止。

一国的扩张及其对体制控制力的扩张,大致上是由U形成本曲线决定的。 社会构成的类型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经济收益是怎样产生的,决定它的量。。。 三种社会构成的类型: 第一种原始社会的、封建的和简单小商品类型的地方化社会构成。 第二种社会构成类型是帝国或帝国制度,经济英语是由农业产生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呗武士、宗教或官僚阶层榨取。 第三种,现代工业民族国家。 一、帝国的周期 帝国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财富的相对稳定性。由于没有突出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经济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土地的可获得性和人与土地的比率。 帝国经济趋向于成为一种控制经济,国家在其中控制和支配社会的产品和劳务。 在帝国周期里,支配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1.最好的均势技术成本岁事件一同增长的趋势2.由于最好的武器花费所带来的沉重的财税负担。对帝国的生存来说,经济盈余必须必战争成本增加得更快。 二、现代模式 国际关系中作为主角的民族国家的胜利,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持续经济增长的出现,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帝国周期。

贸易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诞生现代国家

现代民族国家同前现代其他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强大的中央权力机构,主权性; 经济结构现在较为复杂;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由一套法律、信仰以及创设和运用权力的机构所组成。它在内部进行巩固和组织,目的在于增强其对外力量。

经济增长的突破与重商主义

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形成 疑惑疑惑的地方性交换——帝国的指令性经济——贵重物品的远距离贸易——世界性市场经济 霸权和效率,这两个因素是一个社会为创造一种相互依存的市场经济而斗争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是世经济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一新环境中,一些国家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在扩张的倾向上出现了深刻变化。(领土扩张——政治扩张和经济扩张)

世界性市场经济出现阶段: 第一个阶段:17、18世界的重商主义时期,其反映了商业和海外殖民地对正在形成的欧洲民族国家的权力日渐增强的重要性。 第二个阶段:19-20世纪:维也纳和会之后,英国统治下的和平,向自由贸易转变,与之后的美国,目标在自由贸易、自由资本流动和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基础之上创立世界性市场经济。 第三个阶段:现代,用过世界性市场经济地方所进行的扩张和政治影响的扩大,已经极大地取代了以帝国和领土扩张作为获得财富的手段。

由帝国的周期到最近的英美的霸权的继承

三、对变革与扩张的限制 一个国家和一种经济的增长和扩张在某些方面将遇到,甚至产生抵消力量。 限制扩张的抵消力量: 第一种,历史上最重要的是自然障碍和力量梯度损失 第二种,对立国家的出现(竭诚联盟抵抗一个正在扩张的国家的思想总是明智政治的普遍原则) 第三种,理论概念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决定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政治实体的最适规模。除了行政、经济和技术的限制之外,以个社会的规模还会由于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政治解体和分裂倾向而受到限制。 P155 防止次最优化危险的最重要因素是由中央政府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主导经济国家控制的一个经济核心的存在。

第四章 平衡与衰落 假设4:一旦进一步的变革与扩张在成本和收益上达到平衡,发展趋势将是,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比支撑现状的经济能力上升得更快。

国内和国际因素是怎样引起一个支配国(相对于该体系中其他国家而言)衰落的。 国内: 一个社会的过敏收入分成三大部分:防务、消费(私人的和非军事的公共消费)、生产性投资。 历史的趋向是,随着一个社会的老化,国民收入中防务和消费部分也随之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再投入经济中的部分必然会减少。结果小笼包和生产率下降了。 一、影响政治衰落的内部因素 第一种,损害支配国权力的最重要的变革也许是它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呈S型 第二导致经济和政治衰落的内部变革在与最有效的均势技术趋向于成本增加 也就是许多研究者所称的“战争成本增加规律”所致。(现代社会的 例外) 第三种削弱一个国家的权力和财富的变革是,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时,私人和公共消费的增长总体快鱼国民总产值的增长。 第四种,经济性质的结构变迁趋向服务业。 第五个,最重要的,削弱国家的内部变革是富足的“腐蚀影响”

二、影响政治衰落的外部因素 1.不断增加的政治统治成本

防务开支趋于上增加以及国际环境的改变。原因在内部经济发展以及用于有效武器的开支

2.经济技术领先地位的丧失。

技术力量由较先进的社会辐射出来并改变了国际权力的分配。 “后发优势” “疆界现象”帝国内部利用后发优势 谁的经济突破例如目前显而易见的技术停滞,谁就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的技术创新者和世界强国。 汤因比:权力所在地从国际体系的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

第五章霸权战争与国际变革 假设5:如果国际体系中的失衡没能得到解决,那么这一体系将发生变革,一个反映权力重新分配的新的平衡将被建立起来。

国际体系中的失衡,归因于对该体系的现存统治方式与该体系内权力的重新分配之间的断裂。

受到挑战的支配国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瓦尔特·利普曼指出的外交政策的基本问题——维持义务与资源的平衡, 解决方法一是寻找资源二是减少成本(第一是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如削弱或摧毁新兴的挑战者第二是扩大耕安全但成本低的防线,第三是减少国际义务)

收缩: 最直接的方式是单方面地放弃国家所承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某些义务。 第二种是与威胁性较少的国家结盟或寻求和睦关系(大国与小国结盟的危险,:成本,小国反攻,名誉问题)。 第三种,最困难,对新兴国家退让从而寻求对其野心进行绥靖 霸权战争,国际体系演变过程中的功能性组成部分,是国际体系的动力。

霸权战争的特征: 首先,这种战争包含了国际体系总的一个或几个支配国通新兴的一个或几个挑战者的直接斗争。全面斗争。 其次,具有重大厉害关系的基本问题是对这一体系的统治以及该体系的本质。 第三,霸权战争的特征是无限制地使用各种手段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霸权战争爆发的前提条件: 1.国家间的冲突的加剧是空间和机会的“接近”总成的一个后果。 2.事件与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空间的。 3.事件的发展过程开始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

第六章 世界政治中的变革与持续性

国际关系本质的基本转变:第一是核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武器的出现而发生的技术革命(威胁和讹诈);第二是国家经济之间的高度经济相互依存性;第三是全球社会的出现,并伴随着人类觉悟的转变以及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核武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军事实力的主要目的已经变味租住另一场大战。 第二,核武器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对其独立和主权不可侵犯的保证” 第三,即拥有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威望等级中的位置。 第四,核武器的发展或许会使外交任务的完成和有关建立一种和平变革机制的目标的 实现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

民族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世界市场经济已经缓和了国际关系。 集团和国家处于两种基本原因试图改变国际体系: 1.提高经济效率而使双方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2.为了在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中有利于自己而不惜以效率和全部利益为代价。

全球社会的出现

现代科技可以加剧对地球珍贵资源的争夺。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 10 0回应收起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3-21 00:18:36 国际政治经济学版的霸权稳定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与一般的政治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同,罗伯特·吉尔平教授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把国际体系视为一个体系内主要大国的收益—成本的动态平衡体系,大国是否有动力变革国际体系,取决于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由此搭建了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国际政治变革问题的基本框架。特别地,作者尤其重视经济因素和技术变革在国际政治变革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在阐述核心假设之前,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具有某种同构性,即“社会体系和政治制度的产生是由那些追求眼前利益的强有力的行为者决定的。”换而言之,国际秩序主要由大国所决定,国内秩序主要由统治集团所决定。在这个假定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行为的假定,总结来说就是:(1)当国际体系处于均衡稳态时,说明大国无利可图(反之亦然)。(2)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大国将停止变革体系。(3)当边际收益为零时,大国为维持现状所付出的成本增速将大于自身的经济增速。(4)当体系平衡无法解决时将产生危机,新的权力分配将导致新的平衡。

就国际体系的性质而言,作者认同国际政治理论中关于国际社会处于一个没有最高权威的无政府状态的观点。但是作者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代表无序。作者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有规则的互动以及不同的国际分工。大国对国际社会施加着控制作用,这种控制由权力的分配关系和国际威望所支撑。就国际政治的变革而言,作者认为可以分为体系的变更、系统性变革和互动的变化。其中体系的变更是指体系特征,即主要行为体(大国)性质的变化。而华尔兹所说的权力分配的变化(结构变化),在作者看来则属于系统性变化。

在影响国际政治变革的环境因素方面,作者认为技术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不仅是指交通技术、通信技术、军事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创新,使得人类可以摆脱土地经济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束缚。但是就起到更大作用的内在因素而言,作者认为是统治集团对于权力对比的认识(修昔底德陷阱)。

在国际政治变革的进程中,国家行为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而影响国家变革行为的因素,又取决于国家的社会构成。原始及封建类型的社会由于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盈余而对行为影响很小。在国际政治历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社会类型是帝国社会以及以民族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社会。作者认为,国际政治变革(大国扩张)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阻碍、对立国家的抵抗和“最适规模”规律。特别地,就“最适规模”来说,“虽然扩大的政治单位在提供公共利益方面创造出规模经济,但需要满足的个人偏好的总范围变得更加多样化了。”也就是说,当国家扩张后,可能会由于利益集团的分化或者国家分裂趋势的出现导致行政成本升高,从而降低扩张收益。抑或是统治集团本身变得更加趋于保守和安稳。

当大国停止扩张,国际体系趋于平衡时,大国的衰落也就开始了。“维持国际现状的经济成本比支配国用于支撑其地位和现状的财政能力上升得更快。”造成衰落的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基础被腐蚀(边际收益递减律作用同时且技术停滞,即“先发劣势”。)、战争成本增加规律、消费增长超过生产增长、经济性质的结构变迁以及道德衰败。这一系列因素最终使得国家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而外部因素则主要是霸主的防务开支增加、义务负担过重以及技术扩散导致的经济领先地位受到威胁。

当霸主国家的统治能力衰败,无法与当前的体系内国际权力分配趋势相匹配时,国际政治就面临着变革的风险。霸主国为了应对挑战,只有两种途径:提高自身汲取资源的能力或者“降低它现在承担的义务/成本,以致最终不危害其国际地位。”可是前者由于体制僵化难以实行,而后者又可能是自损威望和地位的冒险之路。当和平的手段用尽时,将不得不开启霸权战争作为解决之道(也是最常见的方式)。

就当今的世界政治而言(20世纪70、80年代),作者认为,经济相互依赖、全球公民社会的出现(民主化)以及核平衡都降低了霸权战争的风险,但从根本上无法消除暴力手段使用的可能。吉尔平认同华尔兹关于两极稳定论的观点,但是也指出如果出现有一方失衡、第三方势力出现抑或阵营极端对立,都有可能引发战争。

二、 本书的价值和不足之处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吉尔平教授没有囿于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辩论之中,而是在当时条件下另辟蹊径,借鉴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制度主义)的成本—收益关系视角,去考察世界政治的变革。作者将世界政治的进程视为崛起国出于利益追求,从谋求霸权统治到维持现状再到不断衰败,最后在霸权战争中被新的霸权国取代的过程。因而实质上是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版的霸权稳定论。但是这种霸权稳定论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版本,特别是不同于华尔兹的静态理论。第一,作者认为国内利益集团决定国家行为,而国家行为影响体系变革。第二,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和收益递减律深刻影响国家实力,从而影响世界政治。而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国内政策的影响。因此再度强化了单元层次的重要性。尽管根据作者的理论,国际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霸主更替导致的动态平衡体系,但是若从华尔兹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主义理论”,忽视了具有独立作用的结构的影响。

本书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在此仅指出两点。一是体系与系统概念混淆,定义不清且没有价值。作者认为体系是指的行为体的性质(帝国或是民族国家),而系统则是一种统治方式,且体系变更包含了系统变革。首先本书所谓的系统一词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体系/结构”相混淆,而且在书中的含义更接近于国际秩序一词。作者认为系统性变革涉及国际社会的权力分配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华尔兹所说的结构变化,即系统变化。此外,在欧洲历史中,从未出现频繁出现由帝国长周期的统治历史,自罗马帝国后,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王国混战时代。而且霸主性质的变化,并未对其他国际行为体的行为方式和特质属性产生影响,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体系变化。

第二是本书中时刻存在的理性主义—建构主义矛盾。按照温特的说法,理性主义选择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个体主义理论。它假定行为体的偏好和利益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作者同时又认识到,国家本身没有利益,国家的利益来自社会精英或及其联盟对利益的认识。同样地,作者还认识到国家威望及统治合法性在“相对控制”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及在谈及霸权国扩张的限制性因素时,统治集团心态的保守化也是重要的。这些因素都反映了物质和观念之间的变量矛盾,而作者却采取回避而不是直面这些矛盾。也就是说,国家的扩张与否,到底是取决于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还是取决于统治集团对于利益的认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上网冲浪学教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8 没用 0 8 0回应收起 咄咄斋尖头鳗 2020-11-09 09:25:57 从修正主义国家到霸权国的衰落

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短小精悍,用简练的语言构建了庞大的霸权周期体系。吉尔平是现实主义中的霸权研究者,比起waltz的静态的结构现实主义,吉尔平的理论更具动态性,理论也有更大的野心。吉尔平构建起的理论不仅仅要解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后的主权国家的国际体系,更要解释从古至今的霸权国家的兴衰,霸权战争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吉尔平的理论更加具有宏观性。 1、国家的崛起 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通过以下的因素崛起与扩张中。如果是一个农业时代的帝国(奴隶制、朝贡帝国、远距离贸易),帝国的崛起意味着领土与人口的扩张。构成帝国的经济基础无外乎税收与国际贸易,只有当辖区的人口、领土增加,税收才会随之增加,帝国扩张还要控制重要的商路。农业帝国周期依赖于几个要素,税收、国际贸易、蛮族进攻、收益分配的公平。在面对蛮族入侵时代,军事技术显得极为重要,要维持帝国,必须意味着经济盈余要大于战争负担。(蛮族的强势显示了一点,在农业时代财富和实力并非是合一的。蛮族比文明社会强就强在蛮族的战争负担能力强于文明国家,除了基本的需求外,蛮族可以支出更多的战争负担;其次蛮族可以通过技术扩散学习文明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略) 比起现代的工业民族国家的动员能力,帝国和城邦都有一定的缺点。帝国意味着松散的央地控制关系和松散的政治忠诚,城邦有着强烈的政治忠诚但是在创造财富上面无法发挥规模效应。民族国家在动员方式上面更加有效率,在创造财富上面,民族国家提供产权保护,有着复杂的社会分工并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的国土面积上积极整合和利用资源,实现了更effective的组织体系建构。在这里,财富和实力是合一的。 民族国家的正在崛起中,意味着民族国家可以用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增长,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商业和交换来增长国家财富,通过保护产权和倡导创新来刺激技术发明。后发国家利用技术扩散来习得技术和组织优势,后发国家的习得意图和能力足够强便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相反先发国家因为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和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后发国家通过“文明开化”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变革。新技术将开发新的工作岗位产生新的生产性投资,可以促进整体财富的增加。 2、变革 与修正主义国家 当这个崛起国发现改变现行国际体系的可见收益超过所付出的成本时,这个崛起国就变成了修正主义国家,它倾向于改变现状而非维持现状。体系变革的收益包括两种:扩大未来收益和减少威胁性损失(后者是指留在体系内部的长期损失可能>短期内现存的收益)。崛起国家的体系变革因素,从环境层面来看,交通(地缘政治、陆权海权、交通技术、国际贸易)能够影响财富和安全;军事技术的先进与否影响安全防卫和战争负担,军事技术会改变更改现行国际体系的成本可以增大或者减小征服成本;经济性质会影响崛起国的崛起手段。从国内因素来看,何种团体在崛起国主政,国内集团如何分配利益也会影响崛起国的政治稳定。(linkage 亨廷顿 现代化结果带来稳定,现代化过程带来动荡)。国际因素来看,国际实力格局和实力不平衡规律影响崛起国家的外部因素。【思考:公共卫生是不是环境层面的因素】 政治变革有着以下几种类型,体系变革、系统变革、互动变革。大部分变革涉及不到体系本身的变革而是互动变革与系统变革。一般而言霸权战争是按照实力重新分配权力、威望的擂台,而霸权战争=全面战争、无限战争。霸权战争的扳机扣动者往往是运动着的群众,而并非是理性思考的政治家。群众往往低估霸权战争的意义和损失、时间,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力。 3、建立自己中心的体系 国际体系是一种为了维护最大权力持有者的工具,主导国建立霸权秩序是为了实现本国的三目标(领土征服、扩大影响力、控制世界经济),两大主要价值(安全 财富 +自由 平等)。 国际体系提供给体系内国家一定的公共产品包括机会,也提供约束力,(霸权体系带有等级制色彩,部分的抵消了无政府状态,提供安全、财富阶梯,等级制下主导国要通过威望和直接指令、实力控制附属国部分的国家功能、附属国对主导国提供象征性摩拜。)以及确定性=安全感知。主导国通过权力分配(本源性实力)、威望、对规则施加影响(制度性权力)来控制一个体系。 4、霸权国和霸权体系的衰落 霸权体系中的守成国保持现状的成本大于支付能力时,霸权体系就开始衰落和走向瓦解。对于下一个崛起国家来说当改变现状的成本小于潜在收益时,他就会倾向改变现状。体系会维持义务与资源的相对平衡。 霸权国是如何衰落的?内部因素=大炮 黄油和生产的斗争 从内部因素来看,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根据库兹涅茨曲线,新技术带来的边际收益会走向递减,霸权建立赖以依存的技术——经济优势最终也不会为霸权带来永久性的财富创造;军事技术革新导致军事成本上升 ,且技术容易扩散;私人和公共消费上升,在防务、消费、生产性投资中,防务和消费的比重在霸权周期的末期将会挤占生产性投资的地位;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富国百姓更愿意从事服务业,但服务业带来的生产率低于制造业;富裕的腐蚀作用(带来道德沦丧和制度性腐败)长时间“文明化”后,社会心理转向奢靡和私人化(勤劳致富和简朴生活的理念重要性下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分道扬镳;只要权利不讲义务),特权阶层不愿意妥协,否认新兴国家的正当要求但也不愿意做出牺牲。整个政治体系从原来较温和的为了促进增长的斗争转变为更加致命、分歧性大的存量分配斗争。社会的协调性下降、分裂性斗争性增强。 从外部因素来看,体系本身的统治成本会上升(军事技术成本上升、力量投射花费、对外援助、维持体系运转)。其次技术扩散导致技术领先地位丧失(frontier phenomenon) 守成国的应对之道=增加资源+降低成本 增加资源=增税、向盟友和附属国收贡、通货膨胀、整合现有资源 降低成本=1、直接摧毁或者削弱竞争对手 2、寻求势力扩张,发挥安全势力的规模效应(更廉价更大范围) 3、收缩retrenchment (单方面放弃对盟友义务、 寻求新盟友并做出妥协、与竞争对手绥靖、让步) 以上便是我从一个霸权国家成长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本书的霸权周期学说。本书的霸权周期和霸权战争理论,常读常新,历史言犹在耳,现在美国的2020大选是否能从霸权周期理论来观察、解读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海风 2012-12-10 19:46:2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 中国目前不应该去挑战美国霸权 中国目前不应该去挑战美国霸权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读书报告

  本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后国际政治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目前的国际形势已经与当时已大不相同。因此,本书的有些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实了。但是其基础理论仍然没有过时,我也基本上是接受的。现在,我尝试用本书提出的国际政治变革的一些思想理论来评估21世纪10年代初期的世界形势。
   本书认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历经数千年一直也没有发生变化,即国际关系仍然是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对于这一基础假设,我是认同的,我不认为当代技术、经济和人的观念的转变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在此基础假设上,我认为在国际政治没有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中国在20年内不应该去挑战美国的世界霸权,而应该致力于国内巩固。用中国的古语来说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一、当今国际体系没有出现不平衡
   首先,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国际体系的现行治理方式与这一体系的基本权力分配之间还没有出现不平衡。本书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不平衡,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突飞猛进咄咄逼人,而美国处于守势不断进行战略收缩,这以当时的眼光去看是对的。但是,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全面溃败,美国最大的挑战国已不复存在。现今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已差不多沦为了二流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对美国构不成威胁。而在欧洲没有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英、法、德这几个老牌强国论单打独斗谁也不能与美国相抗衡。日本则仍然是军事侏儒,处在美国的绝对支配之下。况且,这几个当今世界仅次与美国的强国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在国际体系外围,中国、印度、巴西这几个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国内问题一大堆。另一方面,美国八九十年代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复苏,国力大为增强,至今还没有出现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明显的衰落现象。可以说,美国霸权中兴了,虽然不如90年代和21世纪初那么强势,但至今仍然天下无敌。因此,当今世界没有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国家,现有的国际体系是稳定的,没有出现不平衡。
   二、中美实力对比悬殊
   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对比差距还很大,挑战美国的成本太高。本书认为,“国家在确定对外政策时会对成本利益进行核算”。中国是否要挑战美国,是否要变革现有的国际体系,首先就要进行成本利益的核算,要考量中美的实力对比。本书认为,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这些自然增长的因素,是构成国际政治变革基础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影响变革的环境因素有交通与通讯系统、军事技术和经济。
   首先来看经济,经济实力在当今世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这也是中国这些年最引以为傲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GDP高速增长,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美国GDP估算值为150944亿美元,人均48373美元。中国GDP初步核算数为73011亿美元,人均5432美元。中国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一半。但是,光有经济总量是不够的。Peter Brecke根据贝洛赫数据得出184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高达37%,世界第一,远超英国,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却战败了。1894年中国GDP仍然数倍于日本,结果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经济实力很重要,但是GDP总量只是经济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有14亿人,GDP总量高一点是正常的。况且中国经济在技术和效率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后发优势,依靠人口红利,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可能长期维持。根据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社会的经济增长往往呈S形曲线。最初,社会增长缓慢,接着就以较快速度发展,直到最终达到增长的最大限度为止。此后增长的速度有缓慢多了。中国这二十多年正处于S形曲线的中间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将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会达到S形曲线的第三阶段,经济将会缓慢增长。今年第三季度增长率只有7.6%,首次破8,这是否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前兆,有待观察。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提升,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再看军事技术。中国的正规军约为230万人,美军现役部队总兵力为146.093万人,中国在人数上占优。但论组织、效率和技术装备,中国军队和美军相差几十年。美国一百多万人就实现了威慑全球。技术上的差距先不说,单论海军装备数量,美军航空母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2艘,核潜艇76艘;中国分别是航空母舰1艘(不能作战),巡洋舰0艘,驱逐舰25艘,核潜艇不详(根据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在20艘以内)。若是论海空军实力,打海战的话,中国恐怕连美国的看门狗日本都打不过。当年苏联的军事实力那么强大都没能斗过美国,中国还差的很远。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目前应该首先致力于国内巩固。德国历史学家奥托•欣茨指出,现代世界国家的财富与权力的基本决定因素是社会本身的内部效率和秩序,“现代国际关系的特征不是国家趋向于无限制的扩张它们的权力,而是努力以一种更有利的方式完善他们的领土,并使其更加巩固”。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看似一派和谐盛世的景象。但是中国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且越来越呈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这些社会问题不处理好,中国甚至还存在社会总崩溃的可能,更别提与美国争霸了。
   本书认为,“国内社会安排必须确保其成员为完成社会交给的任务而可能得到收益,将超过其成员所必须付出的可预见成本,这是一个国家想要变革国际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当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本和成果的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少数人花费了很少的成本却得到了大部分收益,而很多人承担了大量的成本却收获甚微。目前,国内组织制度不完善,有的甚至存在重大的缺陷,存在制度坍塌的可能。况且中国尚未统一,疆独、藏独的分裂威胁也仍然存在。
    本书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所谓国际分工)的地位,成为该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比较落后,效率低下,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这限制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为什么近年来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摩擦不断增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同处于低端,直接竞争激烈。如果中国能够完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而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形成互补关系,那么争端也会相对缓和。
    中国应该适度的有重点的扩展军事力量。本书认为,“霸权战争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政治体系变革的基本机制”。《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谓适度,就是说要与经济增长相符,不要学苏联穷兵黩武。所谓有重点,我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发展导弹、核潜艇、驱逐舰和战斗机等武器装备。航母应该适度发展,有三艘就足够了(一艘训练,一艘保养,一艘巡航备战)。因为在没有突破第一岛链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被锁困于近海,航母难以发挥作用,反而是累赘。近海作战中,驱逐舰可以灵活作战,能够及时从陆地获得补给,也能够得到岸基火力的有效防护;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一般也足够返回陆地。导弹与核潜艇则既可以近海作战,又可以远距离威慑美国。我认为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两岸统一,那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大规模的建造航母战斗群,东出太平洋,直接威慑美国本土,或与美军舰队鏖战于太平洋了。
   中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争锋相对,而尽可能让俄罗斯去斗美国,将俄罗斯塑造成美国最大的敌人。本书认为,“最终受益于国际体系成就的,往往是处于该体系外围的第三国”,“那些直接卷入争斗中的国家,由于削弱了他们自己,实际上常常是为外围国家的征服消除了障碍”。从历史上看,德国一直公认是对英国霸权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是美国。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德两败俱伤,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自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原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美国相左,自然被认为是美国潜在的威胁和对手。如果美国认定中国是最大的挑战国,集中力量来对付中国,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国要避免被贴上美国最大的敌人的标签。这就需要给美国树立一个假想敌来分散其注意力,由俄罗斯来充当这一角色是最理想的。

投诉 有用 7 没用 4有关键情节透露 7 4 1回应收起 awen 2011-11-22 14:24:4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 读懂为什么西方不相信和平崛起 按照西方游戏规则,中国所谓和平崛起完全是虚晃一枪,吉尔平说的再清楚不过。按照西方规则玩的中国老委屈地解释,完全是徒劳,西方国家就这么过来的,很清楚规模做到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美国除了复活凯南,还有什么办法;中国除了耐心周旋,还有什么应对。 毛先生总是说的一针见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要以为,今天和你觥筹交错了,你就以为人家和你和解了。 投诉 有用 5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5 2 1回应收起 time traveler 2024-12-02 22:35:54 从“现代科学方法”的繁芜丛杂到大道至简——所谓的世界政治变革不过是强权此兴彼衰的历史循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读这本书之前,本人对吉尔平教授的标签式印象就是他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大师,善于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国际政治问题。事实上本人也是抱着这种期待来阅读他的这本著作的。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很快就感到了出乎意料,而当真正读完整本著作,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怅然若失。这个时代,当一些学者自认为掌握了所谓的科学方法,试图用某种模型去精确分析政治问题,将政治行为简化为变量函数的“科学”关系时,可能反而距离客观的规律越来越远。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本著作包含了多种几乎完全不兼容的国际政治学说,很明显的有现实主义、新经济史、马克思主义、传统历史学等,这给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因为这些学说的理论范式不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都是不一致的,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不同,放在一起的确会造成一些困扰。只有从整体把握才能看出吉尔平教授本人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体系。

我将他的著作重新解构,两个核心问题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原因和国际政治变革与战争。

对国际政治变革原因的分析可分解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从体系外部、体系、单元三个层次罗列国际政治变革的因素:

1)国际体系外部物质环境因素:交通通信、军事能力、经济体系

2)国际体系因素:体系结构(静态),体系内国家的不平衡增长(动态)

3)国内因素:国家特性、私人得益和公共得益的关系

第二个层面,用经济学的需求律来看待国际政治变革,即吉尔平教授贯穿全书的5个基本假设

1)如果没有任何国家认为试图改变当前国际体系有利可图(预期收益小于等于预期成本),当前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 国际体系平衡的条件)

2)如果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个国家就会试图改变当前国际体系。(国际体系变革的条件)

3)一个国家将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来谋求国际体系的变革,直到为进一步变革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支配国的崛起)

4) 达到平衡状态后,一个国家为维持现状所付出经济成本的增长速度会快于现状下所具备的经济能力的增长速度。(支配国的衰落)

5)如果国际体系中的失衡状况(体系治理方式与体系权力分配情况脱节)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个体系必然发生变革,一种新的反映权力分配的状况的国际体系将会建立。(国际体系的失衡与变革)

第三个层面,用大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国际政治变革,国际政治变革的本质就是体系支配国(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的霸权)的此兴彼落周期性循环。无论是受益于经济增长,还是源于军事技术革新,无论是受限于收益递减规律、还是无力阻止内部的自然衰朽腐败,或是敌国的兴起,帝国或者霸权之兴起正如其之衰败,都是必然发生的,但是周期时间的延长却并非完全人力不可及。(是不是想到当今的世界格局?)

对于国际政治变革与战争的关系,吉尔平教授认为国际政治变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霸权战争的形式来最终完成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英国和美国的霸权继承,至少两者之间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吉尔平教授最后对当前流行的三种认为国际政治变革本质改变、国际政治变革的主要形式战争也成为历史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分别是核武威慑论、经济相互依赖论、全球社会论。

之所以这本著作让我惊艳,是因为吉尔平教授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使得他的理论完全超脱了一些新经济史学者理论的“庸俗”,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敬畏,而不是对现代所谓科学方法的盲目崇拜。我最欣赏的他的观点就是,历史有规律但对黑格尔和马氏的宿命论则不以为然,客观因素(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强调的结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人(国家)的主观行为和选择所造成的影响也绝对不可无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本文版权归作者 time travel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绊脚猫 2024-03-01 09:48:38 吉尔平| 新经济史与霸权战争 1

正如新经济史学派两位最早的倡导者所述,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产生、发展、兴衰甚至是灭亡的现象”,均可以通过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加以认识(Davis and North,1971:4)。于是,这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流派便把其出发点建立在这样一种观点上,即社会和政治变革是个人力图最大限度地或至少是谋取更多利益的愿望的反映。个人为了改善其自身福利,就要寻找物质商品和其他商品。出于同样的图谋私利的原因,他们也会产生变革社会制度和现有社会安排的企图。可见,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经济理论试图用与经济体系的运转有内在联系的经济因素来解释历史的和制度的发展。

新经济史学派的分析方法之一,就是把微观经济学(市场规律)运用到制度变革的研究中去。他们主要依靠所谓的“需求律”。这一学说认为,如果价格相对下跌(上涨),人们就会采购较多(较少)的商品;当人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下降)时,人们往往也会采购较多(较少)的商品(Becker,1976:6)。所以,任何改变相对商品价格或行为者的相对收入的事态,都将产生一种对更多商品的需求动力或反动力。在这里,商品的含义对新经济史学派来说则是一种符合人意的社会或制度的变革。

虽然新经济史学派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但前者改变了一个基本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嗜好和所受的约束(比如产权制度)没有变化;而新经济史学派则假设它们发生了变化,而且,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释这些嗜好和约束,尤其是要解释社会政治安排或制度,为什么在经历一定时期之后会发生变革,以及是如何变革的。新古典学派主要研究一定条件下能产生最大效益的行为;而新经济史学派则对解释为什么个人力求达到最优化的目标,以及个人所受到的外来约束本身最终都会发生变化这两个问题感兴趣(North,1977)。

新经济史学派对变革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他们强调,社会变革可以用内在的经济因素,即用个人满足福利的各种目标的努力来加以解释。第二,他们假定价格和收入方面的相对变化是行为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变革社会政治安排(不论论其最终利益是什么)涉及某些 人要承担成本或被迫承担成本,所以,改变这种成本的分配、承担成本的大小以及承受这种成本能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进行制度变革的倾向。第三,个人和集团企图利用政治统治,以便 更谋取更多自身基本利益的方式 来变革财产权。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忽略社 会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对经济 收益分配的影响,而在新经济史学派那里,这个问题却十分重要。

2

霸权战争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政治体系变革的基本机制。霸权争斗,是由于维持一个帝国或霸权地位的包袱与支配国为执行这一使命所需获得的资源之间越来越严重的不平衡引起的,从而导致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建立。领土的分配、经济关系的形式、威望的等级反映了体系内新的权力分配,正如前一个体系所做过的那样。体系中新兴的支配国企图把它们的统治扩展到它们的经济、军事等能力的限度之外。在某一时期,这些国家也会成熟,而新的挑战者又将从它们的权力和影响的范围之外出现。然后,衰落、不平衡、霸权争斗的过程又将重新开始。

一场霸权战争的结束是另一次成长、扩张,直至最终衰落周期的开端。不平衡发展规律继续重新分配权力,从而破坏着上一次霸权争斗建立起来的现状。不平衡代替平衡,世界走向新一轮霸权冲突,这种周期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下去,直至人类或者毁灭自己,或者学会开辟一种有效的和平变革的机制。

国际安全导论 国际安全导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陈拯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7-1 页数: 340 定价: 63.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9167573 豆瓣评分 9.3 29人评价 5星86.2% 4星10.3% 3星3.4%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及国家安全学科的核心教学与研究领域。本书介绍国际安全研究的基础知识,旨在为学生理解当今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提供理论思维和方法训练。首先,在辨析安全与国际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安全理念与国际安全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际安全研究的主流理论与分析方法。其次,分析国际安全竞争,围绕“战争与和平”的基本问题,从讨论战争的起源出发,延伸至威慑与强制性外交、冲突解决等国际安全的经典问题。最后,分析国际安全合作,围绕推动和阻碍合作的各种要素,梳理同盟与集体安全、军备控制、环境与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安全议题。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关心国际关系问题的大众读者阅读参考。

投诉 国际安全导论的创作者 · · · · · · 陈拯 陈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博士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以及Oxford-Princeton Global Leaders Fellow。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秩序、制度与规范变迁的理论分析,长期从事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全球治理等课程的教学,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International Affair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说辞政治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

目录 · · · · · · 导言 第一章 安全与国际安全 第一节 安全与国际安全:概念分析 一、 安全的基本含义 二、 安全概念的展开 三、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 四、 安全化与去安全化 第二节 安全理念的演进与非传统安全 一、 传统安全观与冷战时期安全观念的演进 二、 非传统安全观念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安全理念 一、 当代中国安全观的演进 二、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四、 新时代中国国际安全实践 小结 第二章 国际安全研究 第一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演进 一、 国际安全学科的演进 二、 当前国际安全研究动向 第二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 现实主义 二、 自由主义 三、 建构主义 第三节 国际安全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 行为体及其利益偏好 二、 互动模式:合作与“讨价还价” 三、 互动进程:信息传递与社会交往 四、 制度:组织、机制与规范 五、 整合:解释国际安全 第四节 国际安全研究方法 一、 评判和比较理论的标准 二、 实证分析方法 三、 非实证研究路径 小结 第三章 国家间战争 第一节 有关战争的讨论 一、 战争的性质 二、 战争形态的演进 三、 正义战争论 第二节 分析战争原因的“讨价还价”路径 一、 战争与“讨价还价” 二、 信息问题与战争 三、 承诺难题与战争 四、 对象的不可分割性与战争 五、 国家间战争减少的原因:“讨价还价”思路的应用 举例 六、 对“讨价还价”路径的评价 第三节 经济相互依赖、权力转移与战争 一、 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 二、 权力转移理论 小结 第四章 国内政治与战争 第一节 战与和的国内利益博弈 一、 领导人 二、 军队、官僚及利益集团 第二节 国内制度与国际互动:以民主和平论为例 一、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二、 成本收益机制:代表权与回应负责 三、 信息传递机制:民主体制与“讨价还价” 四、 对民主和平论的批评 第三节 内战 一、 内战涉及何种行为体及动机? 二、 不满何时会导致武装反抗? 三、 内战原因的“讨价还价”分析 四、 内战中的暴力策略及其应对 小结 第五章 战略强制 第一节 威慑与威逼 一、 威慑与威逼的定义与比较 二、 强制的策略及其互动进程 三、 威慑与威逼的有效性 第二节 核威慑 一、 核威慑理论的提出 二、 核威慑理论的发展 三、 对核威慑理论的批评及辩论的发展 四、 中国的核思维与核战略 第三节 国际制裁 一、 制裁有效性 二、 制裁为何难以奏效? 三、 为什么还要制裁? 四、 基于市场和技术优势的结构性强制 小结 第六章 冲突管理与解决 第一节 谈判对话与信息传递 一、 外交谈判与对话 二、 谈判中的信息传递与信号可信性 第二节 国际危机管理 一、 危机管理的性质和挑战 二、 危机防范与管理机制建设 三、 危机沟通与应对 四、 建立信任措施 第三节 国际调停与维和 一、 国际调停 二、 国际仲裁 三、 缔造和平与维持和平 小结 第七章 同盟政治与集体安全 第一节 同盟起源与功能 一、 作为制度安排的同盟 二、 同盟的起源 三、 同盟对国家间互动的影响 第二节 同盟管理 一、 同盟困境 二、 同盟管理机制 第三节 集体安全与联合国 一、 集体安全 二、 联合国与集体安全的困境 三、 应对集体安全挑战的制度设计 第四节 其他形式安全合作 一、 准同盟、议题同盟与联合阵线 二、 伙伴关系 三、 多元安全共同体 小结 第八章 军备控制 第一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 一、 军备建设与军备控制 二、 军备控制的三重逻辑 三、 军备控制的具体形式 四、 军备控制协议的核实 第二节 军控与禁忌 一、 禁忌与军备控制 二、 禁忌与核武器 三、 禁忌与生化武器 四、 禁忌与常规武器 第三节 核扩散的政治 一、 核扩散问题的基本状况 二、 沃尔兹萨根辩论 三、 对核扩散行为的解释 小结 第九章 人权与国际干预 第一节 人权与国际政治 一、 国际人权的构成 二、 国际人权保护的争议 三、 国际人权保护的动因 第二节 人的安全 一、 什么是人的安全? 二、 有关“人的安全”的争议和辩论 三、 国际社会在促进人类安全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人道主义干预与保护的责任 一、 人道主义干预争论 二、 “保护的责任”的兴起和发展 三、 “保护的责任”的跌宕实践 小结 第十章 技术与国际安全 第一节 技术革新与国家安全竞争 一、 技术革新如何影响国际关系 二、 国际竞争如何影响技术革新 第二节 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 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构成 二、 典型的网络安全互动 三、 网络安全治理 第三节 敏感技术与国际安全 一、 弱人工智能的安全冲击 二、 核安全及其治理 小结 第十一章 环境与气候变化 第一节 环境安全 一、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二、 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以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为例 三、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全球环境治理的合作难题 一、 环境外交与全球治理的兴起 二、 国际体系与环境治理合作的障碍 三、 环境问题的治理之道与制度安排 第三节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讨价还价” 一、 外部性问题与“讨价还价” 二、 环境治理难题的国际体系根源 三、 国际制度与环境合作 小结 第十二章 全球卫生安全 第一节 全球卫生安全问题 一、 公共卫生问题的全球化 二、 传染性疾病的安全化 三、 全球卫生问题安全化的不足与争议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 一、 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公共品属性 二、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机制 三、 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的障碍 第三节 对新冠疫情早期应对的检讨 一、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与安全危机 二、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障碍 三、 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加]戴维·韦尔奇(David A. Welch)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理论与历史:第十版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Tenth Edition) 译者: 张小明 出版年: 2018-8-1 页数: 444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53042 豆瓣评分 9.3 611人评价 5星69.9% 4星25.7% 3星3.3% 2星0.7% 1星0.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部影响越来越广泛,在西方国际关系教材中独树一帜的教科书中,作者沿古典均势时期、一战、二战、冷战,到冷战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主要国际关系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索世界政治的有效途径,而且使相关读者亦能从中受到启发,堪称一部优秀的国际关系教材。

本书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它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国际事务的框架。

投诉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小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戴维·韦尔奇: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与 合作逻辑吗? 什么是国际政治?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伦理问题和国际政治0 第二章 解释冲突与合作的工具与技巧 基本概念 分析层次 范式与理论 反事实推理与“虚拟历史” 第三章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管理大国冲突:均势 19世纪的均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四章 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体安全制度的兴与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五章 冷战 威慑和遏制 解释冷战 遏制行动:越南战争 冷战的其他方面 第六章 冷战后世界上的冲突与合作 管理世界舞台上的冲突 冷战后的武装冲突:模式与趋势 第七章 当今热点 东欧:新冷战? 近东和中东的分裂与动荡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对峙 中国的崛起 朝鲜 第八章 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全球化的各个方面 相互依存的概念 石油政治 第九章 信息革命与跨国行为体 权力和信息革命:从书写的起源到“阿拉伯觉醒” 跨国行为体 结论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关未来世界的各种构想 新的世界秩序? 对未来的思考 术语解释 第十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关战争不可避免地观念,往往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查看原文) 处安川 3赞 2022-08-27 10:32:00 —— 引自章节:伯罗奔尼撒战争/15 当你相信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你已经接近于走最后一步棋了。在你决定走最后一步棋(它可能决定你的命运,或者说决定你是否还能再接着参加博弈)之后,你可能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对手。如果你怀疑对手将会欺骗自己,那么最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冒险采取欺骗对方的手段,而不同对方进行合作。 (查看原文) 处安川 3赞 2022-08-27 10:32:00 —— 引自章节:伯罗奔尼撒战争/15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表决、否决与国际贸易协定的政治经济学》《民主与再分配》《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等 。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加]戴维·韦尔奇(David A. Welch)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理论与历史:第十版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Tenth Edition) 译者: 张小明 出版年: 2018-8-1 页数: 444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53042 豆瓣评分 9.3 611人评价 5星69.9% 4星25.7% 3星3.3% 2星0.7% 1星0.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部影响越来越广泛,在西方国际关系教材中独树一帜的教科书中,作者沿古典均势时期、一战、二战、冷战,到冷战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主要国际关系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索世界政治的有效途径,而且使相关读者亦能从中受到启发,堪称一部优秀的国际关系教材。

本书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它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国际事务的框架。

投诉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小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戴维·韦尔奇: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与 合作逻辑吗? 什么是国际政治?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伦理问题和国际政治0 第二章 解释冲突与合作的工具与技巧 基本概念 分析层次 范式与理论 反事实推理与“虚拟历史” 第三章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管理大国冲突:均势 19世纪的均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四章 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体安全制度的兴与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五章 冷战 威慑和遏制 解释冷战 遏制行动:越南战争 冷战的其他方面 第六章 冷战后世界上的冲突与合作 管理世界舞台上的冲突 冷战后的武装冲突:模式与趋势 第七章 当今热点 东欧:新冷战? 近东和中东的分裂与动荡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对峙 中国的崛起 朝鲜 第八章 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全球化的各个方面 相互依存的概念 石油政治 第九章 信息革命与跨国行为体 权力和信息革命:从书写的起源到“阿拉伯觉醒” 跨国行为体 结论 第十章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关未来世界的各种构想 新的世界秩序? 对未来的思考 术语解释 第十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关战争不可避免地观念,往往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查看原文) 处安川 3赞 2022-08-27 10:32:00 —— 引自章节:伯罗奔尼撒战争/15 当你相信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你已经接近于走最后一步棋了。在你决定走最后一步棋(它可能决定你的命运,或者说决定你是否还能再接着参加博弈)之后,你可能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对手。如果你怀疑对手将会欺骗自己,那么最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冒险采取欺骗对方的手段,而不同对方进行合作。 (查看原文) 处安川 3赞 2022-08-27 10:32:00 —— 引自章节:伯罗奔尼撒战争/15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表决、否决与国际贸易协定的政治经济学》《民主与再分配》《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等 。 喜欢读"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的人也喜欢 · · · · · ·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 9.2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8.8

国际关系分析 9.3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9.0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9.1

国家间政治 9.3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9.5

联盟的起源 8.7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0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didiliuya 2020-07-31 10:31:06 特别适合第二阶段串知识点

16 有用YoRHa-E 2019-03-26 17:36:33 狂飙突进运动(2):依旧是简洁明快的国关基础教科书。然而仅仅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简单变量出发解释国际关系的主流国关理论无意是将复杂社会简约化了,其弊端越来越暴露在解释力不强而导致的理论停滞之中。可以预见的是,信息以及计算机带来的变革将产生摧枯拉朽的力量,因而值得迫切的关注与持续的讨论。

1 有用火焰树 2022-11-12 13:18:17 北京 老师翻译得hin好,读起来轻松顺畅。这书当贵专业的本科入门教材那可不比《xxxx概论》好多了。

10 有用经地计史 2020-05-06 22:54:42 全书方法论,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存在永久的冲突与合作逻辑吗? 1. 主要的国际政治思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安全困境、信念、国际合作。 3. 国际关系伦理观:怀疑论、国家道义主义、世界主义。 第二章 同样是重点 介绍了三种分析方法,体系、国内与个人的层次分析法。 介绍了四种分析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建构主义。 这套方法,在历次冲突中常用。 推荐! 又,结合史料,参考一些公众号,阅读效果会更好。比如,参考血钻故事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介绍英国、德国、美国、苏联、中东、伊朗、卢旺达、利比亚、土耳其、匈牙利、波兰、越南、阿富汗、中亚等的史料。 (收起)

2 有用我只是没有枪 2020-06-21 10:40:28 优秀的教材。关于中国的部分不敢苟同。

更多短评 209 条

我要写书评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candyme 2012-05-01 16:12:3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理解国际冲突》读书笔记 本书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教授为学习国际政治学生而作的教科书,文字浅显易懂,但内容却丰富全面。本书的副标题“理论与历史”简要地概明了本书的基本框架结构:通过第一、二章的理论介绍和第三、四、五章对一战、二战、冷战的历史分析尝试去解答第六、七、八、九章反映出来的时下的国际冲突问题。 国际冲突的爆发原因多种多样,但本书提供给我们几种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冲突的思考角度。以下我就国际政治体系、“囚徒困境”、三层次分析法三点作简略说明。

一、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体系 国际政治顾名思义即为整个世界的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domestic politics)相对应。对于国际政治体系,奈教授给出了三种划分:世界帝国体系(World Imperial System)、封建体系(Feudal System)、无政府国家体系(Anarchic System)。世界帝国体系最典型的例子是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封建体系则在古罗马帝国瓦解,欧洲各君主各自画地为国后在欧洲出现。这两种体系可以说都随历史而作古,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政治体系即为第三种体系,无政府国家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国家,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但不存在一个更高级的权威。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有很多不同点,奈教授认为最主要的有三点:法律、武力和社会认同感。国内法律具有较好的实施性,而国际规则则不具有,即使现今更有效力的国际法也无法与国内法相比。在国内一国拥有对武力使用的垄断,但国际社会上则不存在这样的行为体。在国内公民对本国有更高的忠诚度,但显然不存在称自己为“世界人”的公民。正是这三点主要的不同,使国际政治问题比国内问题复杂得多,其解决之道也难得多并且充满争议。

二、“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囚徒困境”原是一个心理测试游戏,其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它假设警察抓到两个毒贩子,分别对他们进行审问。警察告诉他们如果其中一人指控另一人,那指控方将被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25年有期徒刑。如果双方都互相指控,则双方都会被判10年有期徒刑。但如果双方都不指控对方,则双方都只会被判1年有期徒刑。作为囚徒,做出选择是困难的:指控的好结果是被释放,但也有可能坐十年牢;保持沉默的好结果是只做一年牢,但也可能会坐25年牢。双赢的结果当然是两人提前约好都保持沉默,双方都只坐一年牢,但如果一方想无罪释放而食言,另一方继续守信的代价是沉重的。因此即使有约定,双方也存在信任问题。 奈教授认为,许多国际冲突的根源同样在于国家与国家间的信任问题,冲突爆发前夕的大背景往往与“囚徒困境”类似。特别是在无政府国家的体系下,因为不存在更高一级的权威,每个国家的行为在别国看来便飘忽不定。为了不使自身陷于被动,各国惟有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强实力在本国看来是为增强自身的安全,但由于国家间缺乏信任,在别国看来就是增加对他们的威胁。于是在为了防止一国独大的过程中,往往就会爆发冲突。 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防止雅典独大而爆发,今天中东地区冲突迭起的复杂局面,部分也由于穆斯林国家害怕犹太国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独大也对它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三、三层次分析法 三层次分析法由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Waltz)教授在《个人、国家和战争》(Man, the State, and War)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三个层次分别为: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个人层面指决策者的个人性格倾向,国家层面指国家的国内政治情况,国际体系指当时的国际社会的政治体系。 肯尼斯教授认为每一次冲突都可以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方面找到原因。但在不同的冲突,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奈教授在书中运用三层次分析法分别分析了一战、二战和冷战。在一战中,国际体系和国家因素的作用高于个人因素。在国家方面,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促使奥匈帝国的瓦解,同时德国崛起;在国际体系方面,因为奥匈帝国的瓦解和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均势体系的瓦解,增加了欧洲的不稳定,导致爆发一战。在二战中,个人因素的作用则更重要:希特勒激进极端的个人性格是二战爆发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投诉 有用 46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46 1 3回应收起 随易 2011-01-12 18:09: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读书笔记

第一章: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逻辑吗?

国际政治研究者的任务是借鉴历史,以理解延续性与变迁性,而不应该为过去所束缚。修昔底德所描述的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国际政治中冲突的逻辑,在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但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新因素,例如核武器、臭氧层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当前的环境当中来。

什么是世界政治? 从古至今,世界政治有三种形式:一为在世界帝国体系中,有一个政府主导者与它交往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行为;二是封建主义体系,个人的效忠对象和政治义务主要不是由领土边界决定;三是无政府的国家体系,它是由相对具有内聚力的国家组成,没有一个更高的政府凌驾于这些国家之上。第三种是最接近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现实。

两种关于无政府政治的观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是战争和使用武力的问题,有关无政府国家体系的假设是现实主义者思考问题的起点。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认为,存在一个国际社会于国家并存,并且异同发挥作用,而国际社会则是制约国家行为的一部分外部化境。认为现实主义者过于夸大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差别,忽视了经济相互依存和跨国性全球社会的形成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可以说,自由主义者是在试图批判补充现实主义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关于无战争的语言被证实为错误的情况下,自由主义者又认为,迅速发展的生态相互依存(包括全球化的臭氧空洞、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将使国内政治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人类将进入无国界的世界。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现实主义比较悲观,自由主义比较乐观;现实主义强调历史的延续性,自由主义强调历史的变迁性;

行为体、目标、手段,是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这三个概念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行为体——国家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但是他们并没有占据整个舞台; 目标——随着威胁的变化,安全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军事安全已经不再是国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手段——武力并没有过时,但是现在实用武力要比以前困难得多,也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武力还是国际政治中重要的手段,但是已经不是唯一的手段了。

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追求安全的独立行为可能导致所有的国家更不安全。正如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根源,乃是雅典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国家可以通过合作,来避免出现这样的安全困境。

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不如在国内政治中的那么大,原因如下:

  1. 有关价值观念的国际共识很少,对于某些具体判断,存在着宗教、文化上的分歧。
  2. 国家与个人不同。人们用不同的标准分别判断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和作为个人的行为。
  3. 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道义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一个相对较小的角色。例如“汉堡包论调”。没能看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他们没能似的出于良好意愿的行动与其结果相统一。
  4. 国际社会的制度特别软弱无力,秩序和正义在国际政治中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在国内政治中要严重得多。秩序是正义的前提。 三种有关道义作用的观点: 怀疑论者:认为道义在国际关系中毫无意义,因为在国际关系中缺少可以维护秩序的制度。 国家道义主义:国际政治的基础是国家社会,它有一些行为规则,但是国家不一定总是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则。 世界主义:国际政治并不仅仅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社会,它还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第二章:20世纪重大冲突的起源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家间关系的格局。 任何一个体系的特点在于,整体格局总是大于个体的总和,换句话说,体系所造成的结果可能与体系行为体的愿望大相径庭。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间权利分布状况,有助于我们预测国家的某些行为。根据“我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也能导致类似跳棋盘似的同盟模式产生。

分析国际政治的层次:个人、国家、国际体系。 有意义的解释通常是把第二和第三个分析层次结合起来,体系层次分析是从外部来解释问题,也就是讨论整个体系如何制约国家的行为;第二个层次的分析是从内部解释问题,也就是通过内部发生的事情来解释结果。

体系分析的结构与过程: 体系结构指权利分布,体系过程则指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与类型。其中,结构式更为基本的,而且其变化速度比过程要缓慢。 国际政治体系的过程是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的:

  1. 体系的结构,结构是过程的基础
  2. 文化与制度环境,它环绕着结构并决定国家参加合作的动机与能力
  3. 国家的目标和手段属于革命性的还是温和的 我们从现实主义者所关注的结构分析方法入手分析,因为这种方法较为简明。但是,这样的分析只能提供部分答案,建构主义者对过程的关注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社会的变迁。同时还应该注重国内因素的影响。 由于高度简约的体系层次分析通常是不够充分的,所以我们必须考察体系单位内部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国际政治是由结构、过程、国内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另外,外交政策上的差异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章:均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均势:国家追求均势的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独立,而不是维持和平。均势有助于维护由独立国家组成的无政府体系,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国家都生存下来。

均势的三种含义:

  1. 作为权利分布的均势:指权力分布
  2. 作为政策的均势:一种平衡政策,以为这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也就是意味着均势代表帮助弱者,因为如果帮助胜利者,那么自己很可能有朝一日会遭受胜利者的侵害。
  3. 作为多极体系的均势: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的例子。这种意义的均势要求有5或者6个国家,遵循一台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

权力(Power):让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耶鲁大学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这个定义下,我们需要首先知道对方的偏好,这就需要根据行为来界定权力。但是政治家往往采取从国家掌握的资源的角度来界定权力的。这些资源包括: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规模、军队、政治稳定等等。但是在从资源角度考虑权力问题是,还牵扯到权力的转换的问题,即把潜在的权力(用资源来衡量)变成实际权力(用别国行为的改变来衡量)的能力。 另外,在迫使别人改变行为的形式上,可以根据直接和间接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用三个层次分析: 一、在机构层次上:德国的崛起和同盟体系的僵化。 原因:

  1. 民族主义的兴起
  2. 人们对和平产生了自满情绪
  3. 德国的政策 二、在国内社会和内部政治的层次上:一个正在衰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危及,另一个是德国的国内政治形势。 三、在个人层次 用原因类型的方法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层原因是均势结构的变迁和国内政治体系的某些方面的变化。中层原因是德国的政策、和平自满情绪的增长和领导人的个人特性。突发原因是费兰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被一个塞尔维亚的恐怖主义者刺杀。

第四章: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体安全制度: 兴起: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当时的总统威尔逊建议废除均势体系,在国际上建立起类似于国内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国际制度,似的民主程序也可以应用于国际层次上,成立基于特别盟约基础上的国家联盟。 与均势的区别:

  1. 人们的关注点是国家的侵略政策而非国家的能力。
  2. 同盟不是预先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侵略行为发生之后,才有所有国家反对一个国家。 缺陷:
  3. 个别地方含混不清。
  4. 安全制度的实质是国家把一部分主权转让给所参加的国际组织,以换取集体安全和伙计法的保障。因此有强制的意味在里面。
  5. 美国作为组建者,但是自己不参加这个国际组织。因为美国担心这样的强制性会限制美国的主权和宪法赋予议会的宣战权力,从而不是有参议院的决定和人民的一员,而是被动地被拖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书中一些值得思考借鉴的思维方式:

  1. 因果联系的复杂性:由于因果具有复杂的特性,所以人们容易在考虑不清因果联系的情况下,把两件看似有关但实则无关联的事情画上连接符号,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比如“汉堡包论调”,认为自己在学校餐厅少吃肉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其实不吃汉堡包生下来的粮食并不能到达孟加拉饥民的受众,反而会引起美国市场的商品过剩,更可能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下跌、农民减少产量等一系列影响。所以,没能看到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可能会使处于良好意愿的行动与其结果向背离。P34

  2. 简约原则:14世纪哲学家奥卡姆认为,好的解释方法必须抛开不必要的细节。简约——以简单语言概括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判断理论是否恰当的一个标准。简约应是一个问题分析的起点,当这个分析被证明是不恰当的时候,在增加考虑因素,增加难度,直到得到合理的解释。P55

  3. 相互关联的误导性:相互关联的现象并不一定包含真实的因果关系。例如活在和救火车的出现显然是相互关联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救火车引起了火灾。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在作怪,因为这个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民主国家一般是富裕国家,而富裕国家倾向于从事贸易,而根据贸易自由主义理论,富裕国家不太可能交战。即不能简单地有现象引到一个结论,现象有可能与和他最近接的结论并不一致,而是拐了很多的弯,从而和其他结论相连接。P72

  4. 反事实推理:反事实推理就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即假定在现实的情形中,只有一个事情发生变化,其他事情是不变的,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来判断历史的走向。这样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国际政治当中,个人的因素(如果德皇没有在1890年接触俾斯麦的职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以及一些偶然的因素(如果佛兰茨•费迪南的司机开车到萨拉热窝哪个重要的路口向左转弯而不是右转,以及那位奥熊帝国皇储没有被暗杀,战争还会爆发吗?),也有助于我们探讨某个原因是否重要。反事实推理要根据四个标准来衡量其恰当与否: 合理性:须在合理的选择范围内,替换条件必须与原条件同时存在。 相近性:时间上接近以为这因果关系链上两个时间比较相近,也就更加准确。 理论性:好的反事实推理应该借助现有的理论,与理论结合的反事实推理更有意义,也更有用处。比如在考虑冷战是否源于意识形态斗争的理论是否正确时,就可以假设美国当时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苏联当时是资本主义国家,看看局势会走向何方。 真实性:为检验一个思维实验是否有道理,我们必须搞清楚,所谓不变的因素是否与已经发生的真实情况相吻合,谨防在同一个思维实验中,把一个反事实推理论点建立在另外一个反事实推理论点之上。

  5. 原因层次:根据时间上的远近,事情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远的是深层原因,其次是中层原因,最近的是突发原因。 例如,我们用房间里的灯光来照明,突发原因是按了开关,中层原因是有人给房子拉了电线,深层原因是爱迪生发明了输送电力的方法。 例如,我们划着火差,木头可燃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 用这种分析方法的一般性结论:突发原因并没有那么重要,突发原因可以有很多个,这个不发生那个也可能发生。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由于深层原因和中层原因的存在,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并不是等于无可避免。这就是几个层次原因的关系。 投诉 有用 4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3 2回应收起 Y小姐 2010-11-20 10:50:4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教科书应该怎么写 中小学教材这些年改来改去,简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恨不能和曹雪芹看齐,改成一本不朽的《红楼梦》式教科书。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我常常怀疑教育部人浮于事闲极无聊,只能出此下策。我们常年批判日本教科书如何无耻,其实自己的语文历史教科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又扯远了。不过事已至此,不妨再扯远一点。民国有一本启蒙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编者不是什么“组”,而是大名鼎鼎的叶圣陶,连插画都出自丰子恺手笔,简直可以流芳百世。

    “小小的蒲公英,金发的姑娘,现在是秋天了,你将怎么样?” “时光真快呀,转眼交了秋,我就要老了,我将白了头。可是,我的白发向那里飘扬,明年,那里又见金发的姑娘。白头转成金发,金发转成白头,在每一年里头,就这样地轮流。”

    语言如流水,浅显却回味深长。开蒙时候能读到这样的课本,是一个人的福气。此后若干年,生活在他的心中必定还是美的。 我们这些人就没这种福气,中小学课本一律苦大仇深,终于出现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社戏》,老师们也迫不及待地把它们讲得苦大仇深,现在干脆删去了。于是长成以后,我们颇多郁郁不平之气,动辄“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所作所为多乖张怪诞,自以为是。 大学以后,一切自然廓清不少。无奈如我读国际政治,十本教科书里倒有九本根本志不在“传授”,而在“炫耀”。语言枯燥,术语林立,例子晦涩(有的干脆不举例),而且居然一二三四分条列点,意思仿佛就是:你使劲背吧。 最后大家都主动放弃教科书,寻找各家各派的学术论著。可是学术论著这种书斋读物,哪里是大一学生能看进去的,只能囫囵吞枣,略知一二。 如今想来很奇怪,我们其实不乏“牛人”,为什么这些家伙就不能写出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版教科书呢? 所以知识有时使人放不下架子。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倒不是说读书百无一用,而是书生满腹经纶,犹如怀了个千年怪胎,自矜自傲,满口高深学术,就是不肯说人话。 其实国内所谓“牛人”,在小约瑟夫·奈等人面前不过也就是一个编小学教科书的水平而已,不知何故自己就先轻飘飘起来,以为天下唯我独尊。

    我其实极推荐各类有闲人士读读这本书,通俗易懂,主要学派梳理得很清楚,而且在分析具体例子时也分述了各家的看法。 另外就是所谓三层次分析发和反事实推理。对于有志此学的人,三层次分析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我等混文凭的人,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分析方法,既容易上手,又能带点理论,显示出你与京城出租车司机的本质区别。 对于非相关专业又想耍帅的人,更是不能放过这两个研究方法。因为奈基本就是用大白话写就这本书的,只要你不求深入了解,这其实就是一本“零基础”的教科书。 想来奈作为自由主义领军人物,写过《权力与相互依赖》这样里程碑似的著作,居然愿意俯就写一本本科教材,还要写得这样平易近人。这实在值得本国各类“教材编写组”好好学习。

    补充一句,泛泛而言奈是属于“自由主义者”,实际这家伙是个潜伏得并不深的现实主义者。在一篇访谈中他终于忍不住说,自己其实是个“自由化的现实主义者”(我理解这实际就是防御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如今已经成为各流派建立学说的起点,所以不要再说“这个自由主义者居然能把现实主义阐释得这样好”这类蠢话。 投诉 有用 31 没用 5有关键情节透露 31 5 2回应收起 飞骑斥候 2014-01-04 20:56:3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版 一个思考国际问题的框架——三个层次分析法 1936年,凯恩斯这样写道:“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 为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奈教授引用了这句话。但他又指出了一个强烈的现实状况,即国际政治没有那么多艰深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诸如干涉、主权、民族国家等概念,任何人都可以畅谈国际问题。这也就产生了问题所在,每个人发言背后都隐藏着理论的影响,但每个人对他所使用的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都不甚了解而滥用理论。 前几天看cctv4,讲道中日问题,说日本侵华是因为中国弱于日本。实力超越日本了就会和平。很明显,作者采取的是均势理论,但他用这个理论在逻辑内都不对。日本强于中国就会侵略,中国强于日本就和平?而且,日本势力弱于美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显然不能完全用这个理论解释中日争端这一问题。 很高兴,新制度经济学的阅读让我对理论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理论是用来解释和推测现实的,要关注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力。人们都期望解释力强的理论,但不能走入解释一切的极端,一个解释一切理论无法推进我们的认知。既然理论是经验科学,看一个理论好不好,就将它放到现实中去。所谓需求定理,要检测,就看物价上涨了,那个东西是不是买的人就少了。而国际关系理论,则在历史里去解释。 “反事实推理”,是一个很有用,我们也经常用的方法。一个事件的原因众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那就用这个方法,改变其中一个条件,看看怎么样。比如说,人们认为希特勒对二战的发动关系很大,我们就推理,“如果不是希特勒,而是俾斯麦,是否不会发动二战?或者说是否不会发动两线作战?"这种方法其实就相当于自然科学里的实验室方法,控制其他变量,讲一个变量改变,看其作用。很有用的。 既然说理论有很多的作用,我们就要了解国际关系的理论。有三个主流的派别,一个是现实主义,这派源远流长,修昔底德被称为现实主义之父。他们讲究国家是行为的唯一主体,国家的目标是追求安全,手段是采取均势策略,一方的实力上升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引发冲突。另一个是自由主义,他们认为国家是最重要的,但不能忽视跨国组织、族群等行为体。国家的目标是追求安全和和平。手段是贸易和国家安全制度。经济联系的增强和国际安全制度已经在慢慢消除冲突。这两排是相互对立的。最后一派是建构主义,他们主张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权力、结构这些东西。更应该关注意识形态、规范等对国际行为的影响,我们会看到,这些在国家层面的分析很有用。 究竟哪种主义好?显然还是要判断情况,综合运用。为了综合运用和考察理论,作者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思考框架:个人、国家、国际体系。思考的顺序是从间接到复杂,力求简洁。也就是从国际体系到国家再到个人。 国际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结构是权力分布的状况,权力是随实力不断变动的。过程是各行动体之间的的联系状况。比如德国的崛起导致结构的变化与各国的紧张,但俾斯麦时还是构建了一种不固定结盟的灵活过程,可这在之后被僵化成了两大同盟。 国家体系的这两个方面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除了国内经济、社会状况(如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还有建构主义者看重的一些思潮,如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对欧洲政治结构的影响。 个人就是决策者的选择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决策者面对危机的选择性越来越少了。这也是来自安全困境,多回合博弈中,最好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信任和不信任的选择,对之后都是有效果的,只有不到“不打不行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产生影响。 作者用这个层次解读了一战和二战,个人感觉有些复杂,但还是不错的,一战更多是结构因素,二战德国国内因素和希特勒个人因素更多。 可以用这个来推测中日冲突。从国际体系来看,结构上中国实力不断增强,日本担忧。在过程上,中日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解读争端的机制,冲突是有可能的。从国内来看,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烈,日本想取得与经济相匹配的大国地位,冲突可能性进一步加深。个人角度就是对应于冲突是否会扩大,是局部争夺还是全面战争?建构主义者应该会认为,和平意识和国际规则的增强会使全面战争的状况降低。另外不能忽视美国,加上美国,其实还是一个均势,比较稳定,美国也一直是采取对中日争议谁都不支持的策略,综合以上考虑,中日目前不会一战,今后可能有两点变化:1.结构变化。中国国力继续上升,美国衰弱。战争可能性增强。2.国内变化。经济制约增强与和平意识主流,甚至政治变革。这些都在左右着中日争端,但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已经没有,最多是小范围局部战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飞骑斥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4 1回应收起 阿狸 2011-11-27 16:24:0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 World Peace 国际冲突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对大部分人来说,国际冲突似乎只是一个个新闻事件的叠加,它背后真正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国际冲突?冷战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本书如同一个友好的领路人,带我们走进这片迷雾笼罩的森林,以从枝干到树木再到森林的逻辑层次,为我们有系统地解读了国际冲突理论。 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贯穿全书的命题: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逻辑吗?围绕这一命题,作者引证古今,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说起,继而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为了分析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国际冲突,作者引入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和冷战后流行的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国际冲突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据说作者曾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到韦编三绝,因为公元前发生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那场战争,如同一个简洁的模型,可以概括和提炼出很多在后来世界冲突中应用的理论工具。其中“均势”这个概念被作者一直沿用到对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的分析中。雅典与斯巴达是当时的世界两极,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同盟,也曾在波斯帝国威胁地中海城邦国家时结成盟友,共同抵抗外敌。但是小国科林斯与科西拉之间的争端,却将雅典与斯巴达卷入了十年的战争,原因是如果科林斯吞并了科西拉,将使雅典在海上处于劣势,即两个力量之间的均势被打破,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均势”也同样可以解释一战中同盟国与协约国的行为与利益冲突,二战中美国的介入如何改变了战争局面,以及冷战中的美苏关系如何影响中东局势。 但是作者同时又理性地提醒我们:不要进行庸俗的历史类比,对于问题的分析要结合时代背景。在对一战的分析中,作者提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个人——国家——国际体系”三个分析层面,并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的方法“反事实推论”。在关于二战的分析中,作者关注到了“集体安全制度”的发展与局限。而在对冷战的分析中,作者则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核威慑与遏制政策。对于冷战后的地区和民族冲突,作者就主权与干涉、民族主义及其来源进行了探讨,最后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许多构想,作者提醒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历史终结”后的世界,我们应该跳出冷战的旧有思维,为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新秩序而认真思考。 一本好的教科书书要满足三个条件:系统性和理论性,材料的丰富性,讲解的清晰度。奈教授的这本书无疑满足以上的条件,更难得的是,对于国际关系这样一个交叉学科,作者在书中借用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经典理论,使这本不厚的教科书包罗万象,处处值得品味。 不过遗憾的是,作者将20世纪的国际冲突基本上锁定在了欧美、美苏这些传统的大国之间,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着墨甚少,近年来国际格局的发生了强烈变化,或许在今后的著述中,作者会更关注中印这样的新兴国家。 最后跳出本书说点感想,我们分析和理解国际冲突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美国教师John Hunter在小学生中推广一种“World Peace”的政治模拟游戏,让孩子们模拟虚拟国家的领导人,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和战争的威胁,游戏以达成世界和平为胜利条件。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对和平的理解,令很多政治家都汗颜。Hunter老师说:If only they can learn something good for the world,they may save us all. 我想这同样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愿景。 投诉 有用 1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7 0回应收起 Glendon 2012-12-20 02:54:2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不,但是可能性很大。” 当我按照郑院长的推荐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约瑟夫奈的这本书完全是符合一本经典教材的所有标准:在假设读者一无所知的大前提下,它涵盖的范围广泛而概括精炼,它分析问题深入浅出易于被理解,它用句短小精悍绝无废话,不仅如此,这本《理解国际冲突》并不是一本教条主义的书籍,在阐述作者的见解的同时也讨论了其他的理论或反对观点。

尽管在一开始,标题中“冲突”这两个字使我以为这本书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关于国家间意见分歧、战争或其他冲突的部分。然而,约瑟夫奈的这本书所论述的范围很宽广,涵盖了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的确,历史已然证明了国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持续不断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通过枚举和剖析这些国际冲突及其原因,可以形成一个广阔的框架或理论来理解国家是怎么互动和发生冲突。在这个方面,我认为约瑟夫奈的切入点是非常准确的,他通过并不繁杂的有关冲突的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的资料就能够把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搭建起来。 本书开头迅速的介绍了三种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观点,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约瑟夫奈认为,国际体系中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国际体系处“在无政府状态”——国家作为主要的独立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各类联系形成了国家间的关系,并没有超出国家之上的政府实体。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也正是寻求来描绘这个无政府生态下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际关系的核心是战争和武力的使用;自由主义则不然,强调国家是作为全球社会的一部分行动的,全球社会是国家间互动的舞台。建构主义则强调观念,文化,和社会层面因素的重要性。约瑟夫奈认为没有一种主义是完全精确的,现实情况是各种因素综合产生的,必须要结合这三种主义的不同方面加以分析。

从介绍了些理论的基础之后,约瑟夫奈从一场公元五世纪希腊的一场城邦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分析历史的冲突,尝试以之作为出发点来分析离我们不那么遥远的冲突,全书中不断提起这场战争来验证他的观点。这场战争十分复杂,我没有认真搞清楚所有的细节,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对全书的阅读。

在分析国际冲突的时候,道德观念是无法被避而不谈的。约瑟夫奈总结了几种基本的对待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观点。比如是怀疑论者坚信道义范畴内的因素在讨论国际关系的时候没有什么地位,因为不存在一个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国际共同体。国家道义主义者坚信,国际道义依赖于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社会,国际社会中的国家遵循某些规则,尽管这些规则并不总是被遵守。世界主义者看来,个人高于主权国家,主张限制国家在道义上的重要性。有时约瑟夫奈也会使用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这样的词,尽管这些不是用来特别指代道德观念的,但现实主义者主要倾向于怀疑论,而自由主义则相反。

在论述了基础理论和概念之后,约瑟夫奈的笔来到了20世纪,在涉及到国际问题之前,他提出了分析问题的最主要的三个层次,即为Kenneth Waltz所说的“个人、国家、国际体系”。我个人认为书的开头部分也是本书中最有趣也是最有用的部分,这些开头所讲述的理论和概念后来用于检验一战、二战、冷战和其他冲突。

这个“个人、国家、国际体系”法很容易被理解,先从顶端开始,先整体分析当时的不同国家间的情况,如地理位置,国际联盟等,作为整体框架;再分析一个个国家的内部状况,比如某个国家的内部经济是否遭遇危机,最后再把个人因素考虑进来,如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在讨论国际体系这个层次的时候,约瑟夫奈认为 结构和过程是两大最重要的要素,结构标志着权利的分配,比如冷战的结构就是两极体系,两个超级大国。过程指这些行为体是怎么互动的,比如冷战中的核威胁的情况,这两个概念没有在书中讨论很久,但他们在分析和讨论中十分有用

在讲述了大量的理论词汇之后,约瑟夫奈把它们主要应用于三项事件:一战,二战,和冷战。从整体上来说,约瑟夫奈并没有指望读者有多好的历史知识,只要你能把这三件事时间上排序,多少了解一些它们的发生,就不会在他的叙述中迷失自我。约瑟夫奈做了很棒的背景解释工作,用合适的时间点把历史事件串连了起来,同时把理论概念也很好的应用了上去。

尽管说前两章几乎都是理论,剩下的几乎是历史,约瑟夫奈确实做到了把理论和现实编织在了一起。在讨论一战的过程中,约瑟夫奈把均势的概念讲清楚了,即一个通常被用来描述下面几种情势的词汇:国际中体系中的权利分布状况、通过平衡外部大国以防止一个国家取得优势地位的政策、19世纪欧洲多极体系中的军事力量对比。

在密集的历史分析中,约瑟夫奈运用这三种层次来分析决定一战的原因。在国际体系层次上,认为结构上一战是由于德国力量的崛起和欧洲国家间同盟的僵化,过程上他认为包括了增强的民族主义倾向践踏了正常的国际互动。

在国内层次上,约瑟夫奈分析了国家内的一些事件,批判了列宁认为这场这场战争是由于金融资本家引起的观点,认为是德国内部的社会问题。在个人层次上,他认为当时的许多领导者十分平庸无能。 相较于二战而言,对于一战的国内和个人层次的分析不是那么有效。在这场离我们最近的世界大战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一个人的作用,那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也正是这场战争被常被叫做“希特勒的战争”的原因。也能够发现国内层次的经济崩溃和美国内部的孤立主义。在分析国际层次上,约瑟夫奈认为二战是一战的延伸,因为一战没能解决好德国的问题。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个人所认为的用约瑟夫奈的三分法和结构/过程论来分析一战和二战的结果。

在这些冲突中,约瑟夫奈总会问:“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嘛?”不用多久就能看到他自己的回答总是:“不,但高度可能”。他把不可避免和高度可能区别了开来,而要达到所谓高度可能的状态,需要一些重要的因素,来使得战争的可能性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加大,新的其他可选项产生或消失,约瑟夫奈展示了“选项的漏斗”,来说明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点,战争总是能够被避免,但选项数随着战争的不断迫近而逐渐变少。

约瑟夫奈随之开始对冷战进行分析,比如,有些问题关于冷战是如何产生的?传统派认为是苏联导致了冷战,修正派则认为美国的行为导致了冷战,后修正派泽宣称两边都不应该被职责,冷战是不可避免的。约瑟夫奈则认为这是这冷战是三个理论所强调的因素的共同产物。他再一次阐述了罗斯福和斯大林的政策,最后再用之前所用过的层次分析法加以分析。

在最后几章中,约瑟夫奈剖析了一些较小型的近期的事件,解释了诸如主权这样的名词,并且用案例讨论了干涉是否是必然的,并阐述了世界从冷战以来的变化,他的解释一如既往的优秀和深入浅出。 但在书的最后部分我发现,这本书没能给我带来如开头那样的激动人心之感,显得有些乏味。

在系统层面上来看,这可能是因为这是因为近来的这些冲突并不像一战、二战或冷战那样范围广泛,影响深刻,它们大多是一些区域性或小范围问题。在国内层面来看,可能是因为美国的理论家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深刻分析这些新近发生的事件。最后,在个人层面上,可能是约瑟夫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材料来完成好最后的部分。当然,就如约瑟夫奈所说的那样,是以上三个层次的综合结果。 最后综合来看,约瑟夫奈的这部作品是国关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论述清晰,易于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也不多。

如果有人问我,这是一本对学习国际关系理论非常有用的书嘛?

“不,但是可能性很大。”

在学完了本书之后,我会用约瑟夫奈的方式这样回答。 投诉 有用 1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4 2回应收起 Hill Tin 2011-06-01 20:35:2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一点概括和感想,(借鉴了随心所易的不少内容,十分有用,非常感谢) 小约瑟夫•奈,是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阿曼苏丹国际关系讲席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并且在美国政府中担任过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助理国务卿帮办等职务。 小约瑟夫•奈的主要著作有:《权力与相互依赖》(与罗伯特•基欧汉合著)、《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美国权力的悖论》、《软权力: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以及《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小约瑟夫•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提出的“软权力”的概念。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关注领域是地区一体化和国际相互依存最为突出,约瑟夫•奈结合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方法,将权力概念导入对相互依存的分析之中,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明确分析了相互依存理论与新现实主义的分歧,指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特征。这一理论直接促进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的复兴。 《理解国际冲突》的主要内容 其实,本书的副标题——理论与历史,本来十分明确的道出本书的宏观结构。但是,随着本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所以,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理解应当更为合适。 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是全书的第一、二两章。全书的第一章,探讨的是“世界政治中存在是否着永久的冲突逻辑”。为了解释这一问题,作者首先理清了一系列的概念,如行为体、目标、手段等。 什么是世界政治? 作者认为,从古至今,世界政治有三种形式:一为在世界帝国体系中,有一个政府主导者与它交往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行为;二是封建主义体系,个人的效忠对象和政治义务主要不是由领土边界决定;三是无政府的国家体系,它是由相对具有内聚力的国家组成,没有一个更高的政府凌驾于这些国家之上。第三种是最接近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现实。 两种关于无政府政治的观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是战争和使用武力的问题,有关无政府国家体系的假设是现实主义者思考问题的起点。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认为,存在一个国际社会于国家并存,并且异同发挥作用,而国际社会则是制约国家行为的一部分外部化境。认为现实主义者过于夸大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差别,忽视了经济相互依存和跨国性全球社会的形成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及了刚刚兴起不久的建构主义理论,他们注重的是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 本人认为,作者在本章中的一个最大的前提即是国际社会是一个“丛林”社会、并没有一个国际政府能够保证国际间有一个类似于国内政治的“秩序”。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间的成员,尤其是国家主体便会陷入一种安全困境,而道义在国际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远不如其在国内政治中那样明显。虽然如此,信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作者还是坚信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确实发挥着作用。 奈教授的第二章,贡献了全书最为精彩的理论分析范式,即“个人、国家、国际格局”的三个层次的分析。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国际形势的走向。为了更好的检验历史上是否有永久的冲突逻辑,奈教授提出了“反事实推理”这一理论。我想,奈教授的做法首先是确定一个因果的逻辑链条,然后再改变历史事件中的一些要素,并用理论化的推理检验事件“应该会”如何发展,以此检验这套因果逻辑的合理性,在后文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方式不断反问“一战不可避免吗?”“二战不可避免吗?”“冷战不可避免吗?” 本书的第二部分为本书的第三、四、五3章。作者正是用在第二章中提出的国际冲突的三个层次的理论解释一战、二战和冷战爆发的原因,并用“反事实推理”探讨这些冲突是否能够被避免。 虽然宏观的分析框架一致,但作者在分析每一段具体的历史时,其侧重点和引入的概念还是各有不同的。在对于一战的分析中,作者便着重分析了“均势”和“权力”两个方面。   关于均势,作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含义:   1. 作为权利分布的均势:指权力分布   2. 作为政策的均势:一种平衡政策,以为这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也就是意味着均势代表帮助弱者,因为如果帮助胜利者,那么自己很可能有朝一日会遭受胜利者的侵害。   3. 作为多极体系的均势: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的例子。这种意义的均势要求有五或者六个国家,遵循一台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 作者认国家追求均势的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独立,而不是维持和平。均势有助于维护由独立国家组成的无政府体系,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国家都生存下来。因而,均势政策在目的、手段和实际效果上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权力,作者从权力的内容、类型、运用方式和分布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里便不再赘述,在第五版的修订中,作者将自己提出的著名的“软权力”理论加入进来。 在关于二战的分析中,作者关注到了“集体安全制度”的发展与局限。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建议废除均势体系,在国际上建立起类似于国内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国际制度,似的民主程序也可以应用于国际层次上,成立基于特别盟约基础上的国家联盟。. 集体安全制度的实质是国家把一部分主权转让给所参加的国际组织,以换取集体安全和伙计法的保障。因此具有强制意味。集体安全制度虽然在最初的一些小的事件上显示出了其行动力,但是由于没有强制力保障以及自身的分歧与低效率,集体安全的设计在希特勒的疯狂面前显得软弱而不堪一击。 小约瑟夫•奈教授是冷战的经历者和参与者。亲身制定了冷战后期和后冷战初期美国的不少外交和防务政策。所以在论述冷战时,作者着墨甚多。 作者在此章中以非常短的篇幅全面的回顾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的三个阶段以及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四个学派——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和新冷战史研究。对每一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分析思路都有着十分简洁和清晰的介绍。此外,作者还对一些关键性的主题如“遏制政策”“核威慑”等等。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他更倾向于何种解释体系,但他对于冷战大格局的认识、对美苏双方政策目标的解读似乎暗示着他对于后修正主义学派观点的青睐。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余下的第六、七、八、九四章。这些部分是是约瑟夫•奈在第五次修订时新加入的补充。在这四章中,作者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新特点做了探讨,并展望了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全书的第六章主要关注的是冷战之后不断爆发的地区、民族冲突,提示人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干涉”就是非正义的行为,而“主权”也不应成为一切暴行免受惩罚的保护伞。第七章和第八章则分析了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政治中的一些新特色,尤其是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作者认为,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存,指的是国家间或不同国际行为主体间以相互影响为特征的状况。相互依存具有三个特征:相互依存的交往要付出代价;相互依存不一定都是互利的;相互依存不一定都是对称的。复合相互依存也有三个特征:联系渠道是多样的,不仅包括国家和政府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而且包括跨国公司、银行和国际组织间的联系;国际政治的所有议事日程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没有高级政治(现实主义所说的军事与安全问题)与低级政治(现实主义所说的经济问题)之分。全书的第九章则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许多构想,作者提醒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历史终结”后的世界,我们应该跳出冷战的旧有思维,为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新秩序而认真思考。 若干思考 通读全书,奈教授三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和反事实推论令我印象深刻,这也是学界公认的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的优长,前人文章甚为丰富,无需重复。然而作为一名中文世界的读者,我认为作者将20世纪的国际冲突基本上锁定在了欧美、美苏这些传统的大国之间,即使在第三世界(或所谓新兴国家)崛起的今天,作者对这些国际舞台上的新角色仍然着墨不多。21世纪是环太平洋的世纪,虽然美国的衰落还言之尚早,但欧洲的塌陷也是既成事实。或许在此书以后的版本中,老欧洲应当让出一些位置给中印这样的新兴国家了。 总之,正如本书的译者在后记中所说,《理解国际冲突》一书的确是努力将理论概念与历史现实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内容相当丰富的有关知识和颇具特色的分析视角。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 2011-04-16 16:10:5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通俗易懂的好书 大学阶段一直都想着要读这本书的,但直到有了考试压力才会真的读完它,但事实上在这种压力下还是谈不上“静静心心”地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写得比较浅,挺通俗而且也挺面面俱到的(薄薄一本书既然面面俱到了就不会特别深入)。但我觉得读书的好处就在于比较有系统性,在学校里上课的话可能老师其实是有系统地在讲课,但我的记忆功能总把那些系统性的知识慢慢地碎片化了,读了这本书感觉把几年来的很多课又串了起来。书名叫做《理论与历史》,读完后确实对理论和历史都有了更为清晰的梳理。 顺便带一句和这本书不怎么相关的题外话,个人觉得学习国际政治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那种融会贯通的感觉,不管为了哪一门课我读了哪一本书,或者看了哪一部电影,每天又关心了哪些别的乌七八糟的时事,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串在一起,给我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更多的信息来理解当下的世界。 投诉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9 1回应收起 TAB归去来兮 2023-03-28 21:51:21 理论部分笔记整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方便自己用,有需要原件的友邻可以私信我发给你word原文档😋(不是很懂图片为什么这么糊)理论部分在我看来读起来其实没那么枯燥,甚至希望可以再多一些,到是结合实际历史的部分感觉讲得我不是很明白,可能是限于篇幅吧,想把复杂的事件讲透也不容易。

笔记整理中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例子,这样对我来说比较好理解。其余部分都是对书中内容的整理(感觉是可以直接拿来背诵的那种哈哈哈),事件分析部分没有做整理,拿这个来整理事件好像不太合适。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加]戴维·韦尔奇(David A. Welch) / 2018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好的教材……

© 本文版权归作者 TAB归去来兮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8 没用 0 8 4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38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40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嘉嘉 展开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十版)》读书笔记 嘉嘉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经典教科书,基于哈佛大学课程——“当代世界中的国际冲突”编写而成,经多次修订再版,第十版加入“当今热点”一章,于2018年面世。 一、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约瑟夫•奈和他的学生戴维•韦尔奇教授。奈教授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大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并在美国三个国家安全官僚机构(国务院、五角大楼、国家情报委员会)中担任过助理部... 2021-11-07 17:10:58 3人喜欢

疏朗 展开 摘录 疏朗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与合作的逻辑吗? 国际政治的基本形式 (1)世界帝国体系(world imperial system) 一个政府主导着与它交往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行为,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 (2)封建体系(feudal system) 个人的效忠对象和政治义务主要不是由领土边界所决定的。罗马帝国崩溃后,封建主义在西方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人除了要效忠本地的封建主外,还可能对离自己较远的一些贵族或主教以及罗马教皇负有义务。 (... 2024-05-08 17:32:57 1人喜欢

PostDoc 展开 第10版第242页翻译勘误 PostDoc (Jurassic Punk)

翻译勘误:联合国每年正常的财政预算没有270亿美元,此处应该是27亿美元。 2023-02-14 16:28:06 1人喜欢

跬步江山即寥廓 展开 反事实推理与“虚拟历史” 跬步江山即寥廓

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话来说,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因此我们经常很难给出一个客观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是一个自我定义的实体。 另外一个词“民族”(nation)经常被当作“国家”的同义词。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遗憾的做法,原因在于“民族”这个词通常是指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宗教、历史、神话、认同或者共同命运观的群体。“民族”的一个比较合适(但不准确)的同义词应该是“族群”(ethnic groups)。1从...

国际关系分析 国际关系分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阎学通 / 何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3版 出版年: 2017-9-1 页数: 376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1287118 豆瓣评分 9.3 302人评价 5星64.9% 4星28.8% 3星5.3% 2星0.3% 1星0.7%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关系分析(第三版)》是一本内容广泛且简明实用的国际关系分析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以大量实例向读者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第三版添加了近年的新研究成果,更换了旧知识;更新了部分数据和案例;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如第二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高校的通识课教材和读物。

投诉 国际关系分析的创作者 · · · · · · 阎学通 阎学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学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总编和《国际政治科学》总编。

何颖,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学科概况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习国际关系的作用 第二节 学科范畴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国际关系研究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 第一节 国际体系 第二节 国际秩序 第三节 国际格局 第三章 国际行为体和国家主权 第一节 国际行为体 第二节 民族国家 第三节 国家主权 第四章 国家利益和民族认同 第一节 国家利益 第二节 民族认同 第三节 民族主义 第五章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 第一节 实力与权力 第二节 综合国力 第三节 大国崛起 第六章 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 第一节 国际安全 第二节 国际战争 第三节 国际和平 第七章 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 第一节 国际冲突 第二节 国际合作 第三节 区域合作与区域化 第八章 危机管理和对外决策 第一节 国际危机管理 第二节 对外决策与政策分析 第三节 博弈论与决策分析 第九章 国际军控和战略威慑 第一节 国际军控 第二节 战略威慑 第三节 核武、外空及网络的安全 第十章 意识形态和宗教 第一节 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宗教与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国际组织和国际规范 第一节 国际组织 第二节 国际法 第三节 国际规范 第十二章 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第一节 国际经济的依存与竞争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 第三节 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 第十三章 国际关系预测方法和未来五年预测 第一节 预测的性质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预测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未来五年的国际关系 附录 学术短论的写作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当某人的信仰是由一种信念和一个意向构成时,这两者不一致或冲突的概率很低。由于内在信念和意象之间不发生矛盾,因此该人的信仰是坚定的。但是,当某人的信仰是由多种信念和多个意象组成时,其信念之间、意象之间以及信念和意象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概率显著增加。信念和意象之间的内在矛盾越多,一个人的判断标准就变得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于是其信仰的坚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在物质实力相等的条件下,当国家面临相似的外部威胁时,意识形态比较单一的国家,其政府动员能力就明显强于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国家。能够容忍多种意识形态并存并相互争论的国家,其政府动员国内资源的能力弱于只允许一种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一战前的英国和德国就分别是这两种情形的典型。 从政策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意识形态复杂的决策者比意识形态简单的决策者容易倾向采取合作性的对外政策。信仰越复杂的人,其认知能力越复杂,认知能力越复杂的人,其政策合作性越强,反之则对抗性越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情况紧急,多数人的认知复杂性呈下降趋势,只有认识能力复杂性很强的人,才能在危机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制定出理性的对外政策。 (查看原文) OrangeCLK 3赞 2013-12-28 12:33:44 —— 引自第199页 国际秩序是国际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状态,是人们克服国际体系的无序性,努力构建的一种防止战争发生的低水平社会秩序。 (查看原文) 盛世未眠客 1赞 2022-10-07 22:04:1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外交学》《中东政治与社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西方政治思想史》 等 。 喜欢读"国际关系分析"的人也喜欢 · · · · · ·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 9.2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9.5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 8.5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国家间政治 9.3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9.1

国际安全导论 9.3

对外政策分析 9.0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经... 7.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1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盛世未眠客 2022-10-07 21:20:34 北京 不错的入门教科书,洋洋大观,贴近时事,私货略多。

0 有用hyggyfoner 2022-04-07 21:54:30 简约的入门教材。

0 有用项镜时 2022-11-07 19:02:43 浙江 哭哭 都是国际政治的书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可以在俄语的汪洋之间摩西分海当闲书消遣的程度 R1 221107

26 有用赛大可 2018-09-13 19:35:52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的入门好书。不过阎老在里面也不用老吹自己的道义现实主义吧。。

0 有用翻身咸鱼把歌唱 2023-12-20 01:50:39 英国 国际秩序: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国际规范。国际体系: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国际格局(X极):大国之间的实力分配和战略关系。实力结构: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本书以概念辨析为主,涵盖国际关系学的主要内容。

更多短评 115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关系分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徐长卿 2010-12-01 00:54:4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无感,totally 无感 这真是一本很好懂的书,非常适合大一的学生入门用。 但是要给一个已经看过几本书的人来看的话,2天就能一字不落的看完而且表示读后毫无鸭梨……

虽说看过阎老的《国际关系实用研究方法》,熟悉了他的语言风格,但是再次读到仍然忍不住想说:这种语言虽然清晰明了,但是却十分不简洁,简明扼要这种评论似乎永远无法跟这本书沾上边。 有的国外的教材也挺迂的,特别是国关的教材。但是有的政治学教材为了在较少篇幅介绍较多理论和论点,总是会特别简明扼要(我又想到了海伍德),但是问题在于要是人人都有看原版的能力就好了,可是看个翻译本,总是不舒服,有的都能直接给直译回去了……比如:加强政治控制冒着削弱专业知识技能的风险。(这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啊?!)

于是乎,还是期盼中国人自己写的中文的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吧。

PS:这本书有些地方还有明显的硬伤。比如:最后一章讲国际政治趋势。居然!敢略有把握的预测“今后20年,世界上至少要增加1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增加30个左右也是可能的”。(P290) 再看他的理由吧:1.从1945年到2006年,世界上年均增加2.3-2.9个国家或地区。2.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对分离主义有抑制作用,但是现代民主和平等观念对分离主义有催化作用。因此,国家数量增加的趋势不可阻挡。 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心脏都快停了,这是神马逻辑啊!为什么要谈年均增加量呢,增加又不是匀速的,国家的诞生是相对集中发生的啊,在某一时段因为某一事件会导致大量新国家诞生啊,更重要的是趋势吧;可是谈趋势的时候居然用的是联合国宪章和民主平等观念的作用,其实想说的是分裂型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全球的兴起吧,可是为什么说不到点子上呢?而且最后究竟”至少10个“的论断是如何得出的呢?2.3*20=46啊。。。

总而言之,任何草率的预测都将是败笔,难道还没有吃过亏么? 投诉 有用 19 没用 8有关键情节透露 19 8 0回应收起 适。之。 2022-02-08 16:45:54 阎学通、何颖《国际关系分析》 一本写得很实在的教材。因为是入门级别的,作者没有过多展示国际关系量化分析的内容,不过阐述具体问题时偶尔冒出一句由其开创的道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到的观点还是有些突兀。除了尚未消化的,全书对于我的边际贡献在于:(1)“一个国家所得到的国际尊敬是以其承担的国际责任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其君子风度为基础的;一国公民所享受的国际尊严是以其国家的实力地位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其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2)相比于经济学强调的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流派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更受欢迎,因为利益可以实现双赢,但权力是零和关系;(3)“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过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4)和平不等于安全,安全是主客观结合的状态,和平只是安全状态中的一种,而客观的安全状态还包括非战非和与战争。因此不能牺牲安全利益而求和平;(5)大国应该采取结盟政策,中国不结盟的劣势一方面在于提供经济援助比提供安全保障次要,另一方面在于不提供安全保障会增加邻国的猜忌并亲近美国;(6)互信不是国际合作的前提,共同的战略利益才是。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绊脚猫 2023-12-19 23:0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 摘录| 第四次大辩论 第四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此次争论的本质是实证主义对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主要源于法国著名学者奥古斯特·孔德的思想。孔德把人类知识分为神学知识、玄学知识只和实证知识三种,使它们与人类智力及社会发展经历过的原始、中间和科学三个阶段分别相对应。孔德在方法论上提出“统一科学”概念:认为实证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即它不但适用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也适用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根据实证主义的逻辑,如同自然世界一样,社会世界也存在着规律,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实证和经验的办法去发现它们。而“后实证主义”则起始于对所谓“现代性”的反思,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是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方法并存,而且在同一个研究中有并用多种方法的现象,除实证主义方法论之外,还有解释学、解构学方法论等。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WMC 2020-05-04 12:27:2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 简明的基础读本,适合长期借阅 这是第三次写,前两次都发送失败,见鬼了豆瓣今天。 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读本。成功之处在于简明,线索清楚,条理流畅,文字通俗。对理论流变、行为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影响因素都有分析。写作风格向西方教材,有单列的案例和章节提问。 不足之处也是简明,不仅是泛泛介绍,讲述的深度也有限,有些部分例如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分析明显浅薄。还有个别错误,例如前苏联。

© 本文版权归作者 WMC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7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7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盛世未眠客 展开 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 盛世未眠客 (欧罗巴&大分流研究中…)

国际体系一般指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组成的无政府社会,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构成,对它的认识和判断是客观的。国际秩序是国际行为体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和平状态,由国际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构成。国际秩序反映了权力分配状况和价值观导向,对它的判断具有主观性。 国际秩序是国际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状态,是人们克服国际体系的无序性,努力构建的一种防止战争发生的低水平社会秩序。 国际格局... 2022-10-07 22:04:10 1人喜欢

盛世未眠客 展开 全球化与区域化 盛世未眠客 (欧罗巴&大分流研究中…)

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行为,其动力来自跨国公司;区域合作是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其动力来源于国家策略。 冷战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是同时发生的。区域合作不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是联合应对外部竞争、抵制全球化危害的一种策略。有观点认为,区域合作是放大的国家保护主义政策。 大国的政治领导是区域合作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2022-10-07 23:22:46

盛世未眠客 展开 冲突、合作与战略互信 盛世未眠客 (欧罗巴&大分流研究中…)

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冲突是合作的基础,没有冲突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国际合作的本质是冲突各方相互妥协或协调立场,包括积极合作和消极合作(预防性合作)。 战略互信不是合作的前提,只要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没有互信也能合作。在经济和文化等低阶政治领域的互信属于浅层互信,政治和安全等高阶政治领域的互信则属于深层互信。在安全领域内,非传统安全的互信为浅层互信,传统安全方面的互信为深层互信。 国家在低阶政... 2022-10-07 23:14:27

盛世未眠客 展开 国家利益的需求层次 盛世未眠客 (欧罗巴&大分流研究中…)

国家是利己的,也几乎不受国际社会关于利他的道德约束(除了微不足道的国际援助以外);国民作为个人被要求具有公心,作为集体却把利己作为美德。 国家利益是民族主权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将本国利益置于他国利益至上,这是国家的生存本能。 国家利益的排序是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这与个人需求层次的排序相似。在具体情况下,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时殷弘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8 页数: 380 定价: 33.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0073736 豆瓣评分 9.1 427人评价 5星68.9% 4星25.1% 3星4.9% 2星0.7% 1星0.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和历史、当今国际政治和战略的研究。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德国东欧与国际问题联邦研究所从事累计两年半的独立研究,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丹佛大学、日本爱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8部、主编1部、译著7部、参著3部、学术论文和国际政治及台湾问题评论约300篇。已发表的著作中许多有较广泛的海内外学术影响或政治/社会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 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 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 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 第二节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 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 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上) 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下) 第二章 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 (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 欧洲权势斗争》 兰克对德约: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 欧陆眼界与全球眼界 第二节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中世纪国际秩序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上)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下) 第三节 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 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 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英国、 俄国和美国(上) 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英国、 俄国和美国(下);普鲁士的崛起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国际政治的变更 导致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 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 第三章 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 第一节 国际体系基本环境的变更 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世界政治影响 跨国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萌发 第二节 欧洲国际体系的急剧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展及其在19世纪的急剧加速 现代帝国主义扩张狂潮和现代帝国主义思想 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第三节 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趋势 英俄两国的显赫优势和多极格局的近乎倾覆 三大新兴强国的急剧崛起 传统强国的显著衰落 第四节 现代大众政治的国际政治效应的萌发 旧政治下的旧外交与现代大众政治的出现和流行 初生的公众舆论和利益集团对国家对外政策的作用 初生的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泛滥 第五节 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其世界政治影响 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在两个世纪里的基本停滞 战争规模的突飞猛进 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 海军武器的革新与世纪之交的军备竞赛 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时代总体战的出现及其国际政治含义 第四章 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 第一节 引言:洲级大国的新兴绝对优势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欧洲的外交堕落和政治病态与两极对抗的急剧升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极严重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权势的兴盛 第三节 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国际联盟的虚幻 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 英德协调和英国半面包容的祸患 纳粹挑战面前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优势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在欧优势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东亚太平洋优势的确立 第五节 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 国力极端赢弱情况下的苏俄对外政策 斯大林与苏联国力的剧增 苏联的内在虚弱和斯大林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权势的兴盛 全球国际体系的新构成 第五章 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 第一节 冷战的起源 美苏关系史的基本性质与冷战的特质和历程 冷战起源的历史说明 冷战起源的理论说明 第二节 冷战对抗的历程 美苏冷战格局的完全形成 冷战的最高潮 冷战最高潮过后的两大对抗浪峰 冷战期间的缓和或局部缓和 第三节 冷战对抗的基本特征 冷战对抗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含义 冷战对抗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美苏军备竞赛 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第四节 冷战的全球化:美苏在欧洲以外的全球性竞争 当地力量、全球战略和全球性竞争 美苏与东亚的革命和拉美的变更 在中近东和非洲的美苏竞争 第五节 苏联的危机和瓦解与冷战的终结 冷战与苏联的危机 戈尔巴乔夫的对策与苏联的瓦解 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六章 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造反和学习: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国的选择和命运 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第二帝国的世界强国追求 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希特勒的世界强国追求 第三节 和平扩张、帝国征服、商业福利:日本的选择和命运 和平扩张抑或帝国征服:日本的军事帝国主义选择 20年代:军事帝国主义的暂时落潮 军事帝国主义的再度勃兴及其覆亡 当前日本的国家方向选择问题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的选择与命运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历史轨迹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趋同倾向与造反倾向 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兴起 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三个典型阶段 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出现和兴起 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的基本原因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的瓦解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西方统治的急剧瓦解及其基本原因 越南抗美战争 第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第三世界运动的萌发和兴盛 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第七章 大众政治、新技术和新国际规范 第一节 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动态 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第二节 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方民主国家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纳粹极权国家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大众政治与国际宣传和国际颠覆 第三节 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指令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核武器与世界政治 防止核武器扩散 信息技术革命与世界政治 大众政治与新技术的结合——20世纪的总体战 第四节 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 20世纪以前现代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 世界政治中的新力量与国际规范体系的巨变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巨变 当代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载体认定与人权国际规范 当代国际规范的根本来源和根本特征 当代国际规范体系的主体新内容(上) 当代国际规范体系的主体新内容(下) 第八章 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政治 第一节 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若干基本问题 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变更与稳定 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 世界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 第二节 时代特征和中国崛起 时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 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必要条件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在现代国际体系史上,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最简明也最契合人类常识的模式: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或者说彻底的秩序与彻底的自由之间的往复运动。国际体系这个“摆”来回摆动,全体系霸权或大一统趋势总是转而被权势完全分散趋势取代,反之亦然;前一种趋势“从未导致彻底统一”,后一种趋势“从未导致彻底瓦解”。 兰克的模式最简约地说也是如此。他那里的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是均势的一个新陈代过程:新强国起抵制头号强国扩张,新联盟形成抗击普帝国图)随反战争胜利或大国国内变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新的力图称者,欧洲主国家国际体系便一次又次地经历生死斗争。 15世纪开始逐步领有几个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力图建立普遍帝国,到17世纪叶最终完全败于以法国为头号主力的反哈布斯堡阵营。随后,法王路易十四的称霸努万导致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结盟,到18世纪初最终战胜法国。18和19世之交,由于大革命而国力剧増,法国又以远大于路易十四的扩张模和野心力争征服全欧,经抗法力量20年苦战オ折戟沉沙。均势如比反复遭到严重损伤毁坏,又反复得到修复或重建,欧洲列强及其为主组成的国际体系本身在如此几番沧桑巨变中兴起和更生。 从现在开始的四节内容将在阐述现代国际体系起源之后,步步展开这么一幅历史图景,其中的根本还包括被兰克忽视但由德约强调的那种大均势机理,即与现代国际体系的扩展紧密相关,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的介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定欧洲均势的保存和更生,并且由此促成了非欧强国绝对和相对兴盛,连同世界政治的相关变更。 (查看原文) 七叭十个岛子 3赞 2021-08-04 16:56:45 —— 引自章节: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除去那些见于史籍的“御用史学”、“幕僚史学”和“道德学说史学”之类特别低劣的形态之外 (查看原文) 一只, 2012-10-11 10:25:58 —— 引自第2页 喜欢读"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关系史 9.3

20年危机(1919-1939) 9.2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8.8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 9.2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 8.5

全球政治经济学 8.5

国家间政治 9.3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霸权之后 8.5

遏制战略 8.7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5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2 有用吴富强 2012-09-05 23:57:07 很牛逼很不马列。

4 有用one_itis 2019-08-01 22:01:07 英文式的文风不太好

4 有用llt11 2016-08-23 17:00:53 论的成分偏多,没有国关史基础读起来恐怕有些困难。不过挺有趣的

4 有用更健康 2018-12-18 20:15:27 挺嗨的,可爱

4 有用二赫 2019-11-03 15:26:02 作者的洞见还是蛮多的,旁征博引之间,有理有据地讲清楚了世界政治演变的一般逻辑。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地区间权势均衡的扩展,从欧洲到全球,从外部来看,扩展的一般模式是局部的斗争引入了侧翼的势力,扩大了舞台,也使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长期来看,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大众政治是最重要的政治变量,技术革命与陆海更替则是支撑。本书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看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文风没从那些经典著作里出来,带着一种20世纪初的精英写作感,读起来虽然很雄辩,很美,但不利于学生理解。 (收起)

更多短评 154 条

我要写书评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秋水长天 2010-12-16 01:18:35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时殷弘教授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一部非常有特点的国际关系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解国际关系史的知识,还能够学到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还授之以渔,这是我阅读本书后感到最大的收益之处。
这本书从第一章开始就和一般的著作不太一样,一般的书中第一章的绪论,往往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开场白,好戏都在后面,而这本书第一章的绪论,却像是指南针一样,非常深入地讲述了国际关系史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读者对整个学科的学习指明了大的方向和道路,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指导价值。在第一章的最后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各种原始文献档案的分类,价值,查阅和使用方法,为读者利用第一手文献进行历史研究做出了非常明确而且实用的指南。对于思考的模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作者也给读者做出了重要的指引。作者很强调宏观和整体视角的重要性,提醒读者不要把历史看成是细节堆积的结果,不要只见到树木而不见森林。
国际关系史这个学科的范畴应该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它是历史,然后它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专题史,它是构成整个历史的大厦的一个部分。因此在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时候,除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去研究外,也不应忽略其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意义,在研究的方法上,也适用于研究一般的历史所通用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多的强调。从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很推崇由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所确立起来的现代历史学研究方法。相信这些和作者的历史学的专业背景和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书中对于国际关系史上的事件的论述常常比较深入,而并非停留在对事件的过程本身的表面描述上,而是从中提炼出了事情的本质。甚至于对一些历史人物在考虑问题时候的思维过程都做了分析。我想如果缺少了这些深层次的分析,历史会容易显得更像小说故事一样流于情节本身。作者对这种对历史本质探究的高度注意,可能是源于对过去历史著作的写作模式的弊端的批判而产生的。在论述方法论的第一章中提到了一些在过去的著作中忽视历史本质的例子,例如约米尼的《战争艺术》对法国革命战争和七年战争的本质没有做出区分,仅仅从战争本身来总结一套普遍适用的战略原理,这就使其理论走入了形而上学的歧途。
作者比较注重对于历史学的意义的探究——也就是为什么学,学了可以做什么用的问题,把历史的意义分成了实用的意义,趣味的意义和人类认识自我的意义。作者特别指出了历史对于理论构建的基础作用,尤其在战略理论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指出这些意义的同时,作者对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多次提到过历史的研究是不能做到完全“水清见底“的,对于历史内涵的理解只能是部分的,不可能弄清它的全部。因此永远不应该认为对历史的认识已经完全清楚明了,探索永远不应该停止。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
不同于一般的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的国际关系史著作,这部书中主要是按照一个又一个事件和专题来论述的,并且是深入地去探讨每一个事件的深层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对事件的探讨多于对事实本身的描述,对于那些具体的细枝末节则并不费过多的笔墨,并且比较能宏观地着眼于整个国际格局和体系的变动。即不仅仅是对于谁或者哪个国家在哪年做了什么的记述,更多的是论述了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考虑,这么做之后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来,类似这样的问题。叙事的模式上,通常是首先讲战略目标和计划,然后再论述这样的目标和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叙事的逻辑结构非常的紧密,许多前后的事件之间是“因为……所以……”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开始……后来……”的关系。如果以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作为比较,大部分其他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更接近编年体,而这部书则更接近纪事本末体的写法。这部书在内容上具有非常紧凑的特点,包含的信息量很高,凡是提到的内容,都是和论述的事情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的,有实质性内容的,可有可无的话很少,没有什么水分。在有些地方,探讨甚至已经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畴,而把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但依据当时的背景是可能发生的那些情况假设出来,并将假设的情况下可能的结果与事实上发生的相比较。

作者在论述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使得这本书阅读起来很顺畅,不像许多学术书籍那样的晦涩难懂。书中的一些词汇我在别的著作中从没有读到过,在网上也搜索不到,由此可推断可能这是作者在书中自己创造的一些新的概念名词,诸如“幕僚史学”,“道德说教史学”,”轶事史学”,还有根据其作用把核武器说成是“大均值器”,这类的名词以非常简洁的词语准确地点名了所要表达的概念的特点,给人以非常清楚和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还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形象。书中很多地方引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作为比喻,来描述和形容国际关系史的现象,诸如以“宇宙大爆炸”这样的物理概念来形容历史的剧变,用遗传学的“延续”与“突变”形容历史发展的规律,用旧秩序的“溶解剂”和新秩序的“催化剂”来形容科技革命,用“真空”来形容权势的缺失,还有以“分割和聚合”,“钟摆”,“大环境”,“新陈代谢”,“爆燃”等样概念作为比喻的。此外,也不乏以一些俗语为喻,诸如将迅速崛起之后的普鲁士帝国比作是“爆发户”,将英国的制海权说成是“传统的魔法”,将英国的工业革命说成是其“权杖”,将欧洲权势的变化比作是“交替坐庄”,将多变的阿拉伯政治比作是“流沙”等等。这些生动的比喻给略显枯燥和抽象的理论以很大的润色,使这本书阅读起来更加富有趣味。

在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上,作者有着与传统看法非常不同的新颖观点。通常的历史学著作都认为从欧陆均势的角度,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一个头等的划时代的大事,而作者却认为从全球视野或德约的“海洋原理”去看,它们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作者是从整个欧洲的大格局变化去看的,具体地说就是看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称霸欧洲这一图谋的意义,也就是说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不是造成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势力的巨大变化。如果从整个欧洲的全局来考虑,在这之前英国和荷兰这两个海上强国已经崛起,夹在奥地利和西班牙中间的法国的力量也是大大提升,而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西部主要的势力西班牙已经大大衰落,半壁江山已失,这个时候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地位已然大大衰落,因此在三十年战争中即便取得了对德意志各诸侯国的有力统治,甚至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丹麦和瑞典都取得势力,对于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西部的势力也没有什么关系。哈布斯堡王朝想要通过三十年战争恢复其称霸欧洲的地位,只有在这场战争中击败法国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有可能,而事实上这并没有发生,而且以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形势看这也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从对欧洲的格局的影响这个方面来看,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确实并不是那么大。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的这些论述都是就欧洲格局的变化而言的,而许多著作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意义的时候是就其提出的主权原则和开创的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纠纷的先例这些创新的概念和制度而言的,从后者的意义上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是和前者不矛盾的。
我想仿照这种思路,来考察一下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欧洲新教势力崛起是不是具有一个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个问题。哈布斯堡王朝是一个基于家族联姻和天主教政教合一等基础上的落后于时代的旧式帝国,其衰落是和新教势力的崛起相伴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当时欧洲最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就是新教的兴起,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交锋早在三十年战争之前的很久就开始了。早在查理五世的时候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中就已经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保了新教的合法地位,而到了腓力二世时候新教国家英国和新独立的新教国家荷兰都使得新教的整体力量就开始大大提高,已经成为制约哈布斯堡王朝称霸欧洲的巨大力量,这是在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局势。三十年战争在其爆发的初期是带有新教和天主教间对抗的强烈宗教色彩,然而到了后期尤其是法国参战的时候,这种性质就已经完全不同了,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却和新教势力结盟共同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因为这时法国的考虑是出于国家利益上,是为了不让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不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因此三十年战争并不能完全看做是天主教和新教这两派势力相互争夺权力的大战,三十年战争的结果也不代表新教势力在这个时候的巨大提升。虽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但这只是对于不可抗拒的现实的一种承认。这有些像罗马帝国后期的皇帝科莫德斯与日耳曼蛮族签订的和约一样,并非是因为这个和约而使得日耳曼蛮族得以越过罗马帝国的边界,而是在当时日耳曼蛮族的力量已经大大增强,他们越过罗马帝国的边界进行殖民的行为已经成了罗马帝国所无力控制的既成事实,这个和约不过是一个法律上的认可,是在名义上的一种让步和妥协。新力量的崛起是早于和约的签订的,并非先有了合约而致使了新力量的崛起。因此,我认为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欧洲新教势力的崛起也并不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欧洲新教势力的崛起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的。

投诉 有用 15 没用 1 15 1 5回应收起 天意从来高难问 2019-08-10 19:29:16 国内一流的国际关系史教材 首先这本书的定位得明确,在国内水平一流的教材。这本书代替一些简略的近代史教材也是可以的,国内一些教材的问题就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无限套用,而不是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当然这本书也略有一点点类似问题,国内环境使然不能苛责。但相比基辛格著名的《大外交》这样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来看,这本书的分析也只能说国内一流,可能是教材体例有限,不能随意抒发评论,也有可能与史料采集不足有关,很多部分大处分析而小处并未精细考证。虽然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教材而非现代史教材,对于作者的国际关系学能力要求高于史学要求,但毕竟历史不仅在于宏观把握也在于细节考证,对于国际关系来说具体历史细节并非完全可以忽略的东西。而且作者不同著作里面的文本不少是互相复制的,这就让这本书的水平又下降一筹,但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也是必须学习的吧。

第二,作者的国际关系学功力可称一流,全书最有意义的部分可谓第一和最后两大块,一个论述史学方法,一个论述对未来分析,是本书的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有的国内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官方观点的教义支撑,而不是学者独立自我的学术意见。中国在新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美国权势不断衰弱但仍然强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局面,坚持不长期直接对抗是非常合理的选择。但这一选择面临着国内政治压力和美国不断增长的遏制呼声的威胁,特别是国内政治的变化可能快速改变对外关系的选择。普罗大众特别是愤青难以分清威慑与威胁,妥协与投降之间的差别,而直接的暴力对抗可能会是21世纪最大的杯具,即使只是经济对抗,也会在21世纪的头三十年内构筑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格局。当然,或多或少的来说,今日之果只是昨日世界合乎逻辑的演进,任何改变都很难违逆人性和历史的大势。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天意从来高难问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奥特姚 2010-04-26 11:17:16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 无论是从书中内容,还是语言上,都值得读者去认真而细致的揣摩。更欣赏的是书中列出了庞大的引用书目,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此举让这本书的价值陡然增加!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chellsea 2020-09-29 22:32:37 就是字太小太密 如题,人民大学出版社怎么这么的吝啬!纸张也舍不得吗?!本来句子和词意就难理解,还要排这么密集,愁煞!是不是担心排版松弛些变成了大部头,怕学生上课不好携带??!!😠

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140个字也是很烦。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5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七叭十个岛子 展开 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七叭十个岛子

在现代国际体系史上,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最简明也最契合人类常识的模式: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或者说彻底的秩序与彻底的自由之间的往复运动。国际体系这个“摆”来回摆动,全体系霸权或大一统趋势总是转而被权势完全分散趋势取代,反之亦然;前一种趋势“从未导致彻底统一”,后一种趋势“从未导致彻底瓦解”。 兰克的模式最简约地说也是如此。他那里的现代欧洲国际体系... 2021-08-04 16:56:45 3人喜欢

肯尼 展开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肯尼

对于喜欢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好的起步读物。作者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写作,很多评论都很精彩,唯一不足的是行文大概受了影响,有浓重的翻译腔。近代的定义从1453年开始,近现代从法国大革命起,当代则是1945年,前两者都非常精彩,当代则因为相对熟悉吸引力小些,全书的总结也很出色。 一本新领域的好书,通常会带来一波新的阅读。 - 欧洲均势历经打击而犹存,一项必不可少甚或首要的缘由就在于一次又一... 2024-02-25 09:23:31

夏目 展开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夏目

现代世界史始于15和16世纪之交,现代世界史的肇始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肇始。 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的变动。 拿破仑战争造就了巨大的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就在于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依次走向极化(英国优势*、俄罗斯优势),甚至出现了超级大国的雏形。 *英国优势:①海权和世界主要航道的控制;②工业革命;③战争胜利带来的巨大... 2021-04-19 10:25:35

一只, 展开 第2页 一只, (熟练的蟑螂杀手。)

除去那些见于史籍的“御用史学”、“幕僚史学”和“道德学说史学”之类特别低劣的形态之外 爱死这句话了~好萌

全球政治经济学 全球政治经济学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罗伯特·吉尔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解读国际经济秩序 译者: 杨炯 / 杨宇光 出版年: 2006-1 页数: 374 定价: 36.0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059375 豆瓣评分 8.5 183人评价 5星39.3% 4星49.2% 3星10.4% 2星1.1%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罗特·吉尔平在《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中研究了冷战后界经济和政治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新的区域主义的兴起,计算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技术进步在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的个方面。

于这些新的发展,吉尔平重讨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尤其注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事务的真正作用和所谓的消极影响。作者认为全球化的性质、范围和意义都被人夸大和误解了,他强调,国家仍然是经济事务中重要的决定因素,同时强调区域主义、跨国公司以及金融动荡对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内容完整,较全面地涉及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各方面内容,从历到发展现状,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贸易、货币和融体系,到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作者都一一叙述和评。在分析方法上,作者将经济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对国际经济新序进行解读。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源性长理论的一些观点,吸纳了新经济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作为自己论点的补充。此外,作者还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自由制度主义、新中世纪主义和跨政主义等作了阐述和评论。

投诉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创作者 · · · · · · 罗伯特·吉尔平 罗伯特·吉尔平 作者 杨炯 杨炯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吉尔平(Gilpin.R),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0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撰写过《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科学立国时代的法律》、《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全球经济新秩序 世界经济的变化 三种学说 我的学术观点: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 经济活动的目的 结论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谋求发现 经济的性质 经济扎根在何处 结论

第三章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概念 新古典经济学学科 市场的性质 比较静态法 思想局限 经济学家和政府政策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 结论

第四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财富分配和经济活动 国家自主 国际机制的政治学 霸权稳定论 全球经济的管理 结论

第五章 新经济理论 变化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理论的世界性观点 新理论 结论

第六章 新经济理论的政治意义 政府和国内经济 寡头卖方垄断和经济结果中的权力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的趋同和趋异 结论

第七章 各国政治经济体系 各国经济的差异 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资本主义体系 日本的发展型资本主义体系 德国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体系 各国差异的意义 是否有一种体系比其他体系优越? 国与国之间在相互竞争吗? 趋同,协调还是相互认可? 结论

第八章 贸易体系 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论 贸易和经济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修正 战后贸易机制 乌拉圭回合和世界贸易组织 开放的贸易体系受到的新威胁 结论

第九章 国际货币体系 战兵团国际货币体系 固定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革命和货币事务 内在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设计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货币体系统一还是分裂? 各国货币仍旧很多还是寥寥无几? 结论

第十章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金融的局部全球化 金融危机的性质 东亚金融危机 关于国际金融调控的争论 结论

第十一章 国家与跨国公司 解读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 服务业和制造业日益区域化 关于跨国公司和民族国家关系的争论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国际机制 跨国公司构成了威胁吗? 结论

第十二章 国家和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胜利 债务危机和结构调整 “可发展国家”理论 东亚奇迹研究项目 东亚金融和经济危机 可发展国家的未来 转型国家的经济 结论

第十三章 区域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济理论 政治理论 折中方法 结论

第十四章 全球经济中的民族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后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 结论

第十五章 管理全球经济 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中世纪主义 跨政府主义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世界经济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各国的政治目的、竞争和合作相互影响,创造出经济力量在其中运作的政治关系框架。国家制定每个企业家和跨国公司必须遵循的规章。然而,经济和技术力量会影响各国的利益和政策,也会影响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由于市场确实是决定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强大力量,所以在做政治和经济分析时必须了解世界经济的实际运作和演变。为了全面地进行分析,我们应当把国家和市场结合起来考虑。 (查看原文) 库伊拉 1赞 2014-06-04 23:18:25 —— 引自第19页 尽管如此,大多数贸易仍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及东亚、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一些新兴市场间进行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除了出口食品和原材料外,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外围。 (查看原文) 库伊拉 2014-05-26 17:19:12 —— 引自第9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网络共和国》《欧洲的未来》《国家与权力》《公众舆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等 。 喜欢读"全球政治经济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8.3

国际政治经济学 8.0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霸权之后 8.5

国家与市场 8.8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 8.9

国家的选择 9.6

商业与联盟 9.7

权力与相互依赖 8.3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line 2022-09-15 16:50:25 北京 虽然更喜欢中国教材但是这本也不错

2 有用咄咄斋尖头鳗 2021-01-02 00:23:05 非常好的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平实易懂 非常喜爱吉尔平的文风 2021读完的第一本书 虽然在去年就该读完hhh 以后也许会继续了解政经吧 制度经济学 新增长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都是我很喜欢的理论

0 有用余润泽快回来 2023-12-23 20:04:40 福建 醍醐灌顶,非常有启发性。尤其带入自己的专业立场去看,其实不过是所谓国际机制的一小个分支,却能在这本书找到完美的理论印证。

0 有用Adkins_Jiang 2022-10-13 23:26:25 福建 很失望的一本书。作者起名为“全球政治经济学”,可是没怎么看到政治,经济学的部分也留于浅白。作者想要讲的话题太大而涉及太广,把每一张单拎出来都够一个经济学学者研究一辈子(大概率事件还研究不完),于是只好把各种概念、理论、学说逐个罗列一通就当作做过研究,倒是非常符合它教材的身份。

0 有用斯吉塔拉 2009-04-29 18:17:30 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 回归古典经济学

更多短评 48 条

我要写书评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王广涛 2011-01-10 12:33:41 书很好,翻译的太差 据吉尔平本人介绍,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对其《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的某些观点的修正和扩展。在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有太多观点的罗列和总结,主要归结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该书中,作者分别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予以概括。其中,个人觉得自由主义恐怕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言的,事实上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学说,而作者也是持这一立场,但不明白为什么用自由主义定义。 同时,该书新增了诸如跨国公司、货币体系、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内容,可以看作是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书中的反应。当然,我认为本书最好的地方是,作为学国际政治的我也能读懂,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可以看得下去,主要原因是吉尔平边解释边应用既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理论观点(并没有提出、论争一个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比较晦涩),这样的话,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本书中吉尔平试图论证国家和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当然在开篇吉尔平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国家现实主义。无论是贸易体系、货币体系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相关的问题都不外乎两个选择,国家(政府)主导得多一点还是市场主导的多一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肯定支持市场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政府过多干预主导的结果。但是,诸如新经济增长理论、可发展国家理论等主张政府经济的适度干预,并且不干预的话只会导致中心——边缘两极更加分化。 所以,吉尔平主张民族国家依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依然是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首要行为体,这集中体现在他对“跨国公司无国籍”这一说法的驳斥,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跨国公司的行为从来没有超越它们的国家属性,无论是200年前的东印度公司还是现在丰田汽车公司,作为它们的母国,政府都乐见这些跨国公司获得更大收益,无国籍纯属妖言惑众。 吉尔平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IPE教科书,我从中懂得了很多东西,有利于扩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当然我也存在一个小小疑问,但是恐怕也是很难回答的。吉尔平主张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政府干预经济或主导经济的维度如何考察?如何做到既不“蜻蜓点水”又不“过犹不及”?所谓的“适度”如何测量?经常被批判的“过度干预”和“过度放任”如何能够平衡? 看书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翻译的小问题,当然可能是我的理解有误(实为译者翻译的偏好所致),根本不成为问题:“广场协议”在本书被翻译成为“普拉策协议”,“蒙代尔——弗莱明均衡模型”被翻译成“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好像这个也比较常用,受到央视百家讲坛的影响,一直称之为蒙代尔),但是出现了前后翻译不一致的情况,前面译为蒙代尔,后面译为芒德尔,有点不妥。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被翻译成为“大前建一”,对日本相关问题比较敏感,这恐怕是一个懂日语但是不知道“大前研一”其人的人给翻译的,因为“Kenichi”就读音而言既可以译为“研一”也可译为“建一”。“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被翻译成为“华盛顿的一致意见”。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1 0回应收起 🪷 2014-03-12 20:57:36 ZZ:评吉尔平的《全球政治经济学》 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评吉尔平的《全球政治经济学》

刘慧华文 发表于《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

我国研究国际关系的学人,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吉尔平教授一定不感陌生。他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以下有时简称为《国际》)一书在1989年被译成中文出版时,

【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注尾】曾受到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当时笔者还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此书成了我了解当时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的重要文献。时隔14年,吉尔平教授又出版了新著《全球政治经济学》【注释】Robert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注尾】(以下有时简称为《全球》),它被同行誉为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一书英文版封底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杰维斯教授的评论。【注尾】

有趣的是,这个“里程碑式”的研究起初只想作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出版。但由于1987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和相关理论的巨大变化,以及吉尔平本人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认知的加深,使读者得以看到吉尔平的这本全新的研究论著。《全球政治经济学》与吉尔平的另一本新著《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世界经济》互为补充。前者集中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作理论探讨,后者主要对冷战后国际经济进行分析。【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XII页,序言。吉尔平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世界经济》英文本于2000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注尾】 那么,具体是哪些变化使吉尔平决心“另起炉灶”呢?吉尔平说,它们包括冷战结束、苏东集团瓦解、信息或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市场经济观念的被广泛接受(如放松对市场的管制、私有化,以及政府的经济角色减弱),以及通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民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极大提高。这些变化使国际经济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经济区域化潮流也得到迅猛发展。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和东亚经济合作协定等都取得实质性进展。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创新的经济理论,如“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所有这些现实和理论的新变化,对于增进人们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也为吉尔平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索搭建好了舞台。

一 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的突破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当时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专著,其学术价值和存在的问题都很突出。对于存在的问题,吉尔平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4页。【注尾】 第一,缺少对国家内部经济的分析。该书只分析了国际经济,国内经济发展对整个理论体系似乎无足轻重。吉尔平解释说,他当时有意略去国内经济不谈,是想籍《国际》一书使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一个自主的能自成体系的学科。结果适得其反,使全书显得不够全面。为了克服这个不足,《全球》特地增加了一章,专门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及其对国内和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随着国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国家间经济根本性差异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了。 第二,对跨国公司的论述不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对世界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时,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在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的增加改造了国际经济关系;在接下来的80年代,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扩张使各国经济的一体化更为完善。尽管“跨国经营”被视为美国公司扩张的同义词,但在80年代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公司也加入了跨国公司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带来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国际化。 第三,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探讨完全过时了。在写作《国际》一书时,学术界对依附理论和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非常重视。时过境迁,今天理论界对经济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市场应起怎样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第四,经济区域化有新的发展。在《国际》一书的结论中,吉尔平预言经济区域化是未来发展的潮流。今天,经济区域化已经达到了高潮,全球化也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它们对世界经济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全球经济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市场重要性的增强,使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些内容在《全球》一书中大大加强了。【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 第3-5页。【注尾】

二 政治民族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

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分析国际经济的性质和功能时归纳了三种学术流派或分析视角: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吉尔平认为,自《国际》一书出版以来,这三种学术流派的现实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欠发达国际“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使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力空前高涨,表现为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如开放国内市场,进口国外商品和接受外来投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等。 同时,吉尔平也强调,只要繁荣与萧条的经济周期、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对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等资本主义的弊端还存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有力武器,仍然具有生命力。 在讨论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观点时,一些人习惯于首先看其能归入哪个流派。可能是出于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批评吉尔平在《国际》一书只罗列了这三种学术流派,但很难看出他本人持何种立场。借《全球》一书的出版,吉尔平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简短回答是,他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说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是由于在《国际》一书中他没有讲清楚这三种流派都包括分析要素和规范要素 (normative elements)两部分。例如,经济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假设的分析手段,而且也是倡导市场或资本主义经济的价值规范。马克思本人接受他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但他谴责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思考的是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制度的起源,主导其演化的规律,以及它的最终归宿。正如熊彼特强调的那样,一般的经济学家只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日常运行感兴趣,而马克思和熊彼特本人则对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发展的趋势感兴趣。 吉尔平指出,民族主义,特别是经济民族主义也包括分析要素和价值规范要素两个方面。作为分析手段的核心内容,民族主义强调国际事务的无政府性质,国家及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的首要性,以及国际关系中权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热衷于民族国家建设,在道义上强调本国优越于所有其他国家。吉尔平强调,尽管自己接受了“民族主义”的分析方法,或者他所谓的“国家中心论”,但他不能接受它的价值规范和有关的政策建议。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和有些产业政策有其道理,但他的价值取向还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即在物流、服务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尽量减少壁垒。 他主张要区分作为价值规范的经济自由主义与作为分析手段的政治现实主义。几乎所有民族主义者在强调国家的至关重要、安全利益和国家间权力时都是现实主义者,但并不是所有的现实主义者在分析国际事务时都是民族主义者。因此,在该书中讲到的“现实主义”是广义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这是吉尔平在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事务时所持的立场和方法。【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14页。【注尾】

三 “你寻找什么就会找到什么”

在《全球》一书中,吉尔平讲述了一个故事,很有启示意义。1992年4月,美国权威的全国经济研究局主持召开了一个学术会议,分析日本是否有意在东南亚建立一个排他性的经济集团。这是该局首次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议的成果是出版了一本叫《地区主义和竞争对手:亚太中的日本与美国》的论文集。该论文集的内容反映了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选择了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方法,因此对亚太地区经济的走势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政治学家把分析重点放在日本企业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以及官方对该地区的援助政策上。他们看到,有证据显示日本企业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正试图把亚太地区经济纳入区域性的由日本大公司管理和主导的工业和金融结构或体系。他们的结论是,像20世纪30年代一样,日本正企图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东亚势力范围。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和平的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在政治学家的眼里,亚太地区的经济是一个越来越受日本跨国公司和政府控制的等级结构。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则着重分析了商品流动,以及可以模型化和量化的经济指标。他们从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和大型企业并不要在东亚建立一个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相反,他们坚持认为该地区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和每个公司对这种力量的反应。他们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表明有一个单独的亚太地区经济体的存在,或日本有意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势力范围。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政治学家把亚太经济看成是由公司、国家等行为者组成的等级体系,经济学家却用经济驱动力和经济指标来分析区域经济。相互矛盾的结论说明两组专家在基本理论假设,对事实的分析和分析方法上的不同。吉尔平总结说,两个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与其说是矛盾的,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使我们看到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理解。【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31-33页。【注尾】 英语中有一句话,叫做“你寻找什么就会找到什么”(What you seek is what you find)。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说明了这一点。国际事务是一个如此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从任何角度充分挖掘,多少都会得出有启发的见解或结论。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把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原理表达得甚为完美。但如果跳出国家的樊篱,透析国家力量的来源,从国际关系结构的状态来分析国家应追求的目标,国家相对力量的动态平衡及国家安全水平,则会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这正是以肯尼思·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的主要贡献。结构现实主义是对古典现实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毕竟一国在结构中的地位还主要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然而,政治并非国际事务的全部,在《相互依存经济学》一书中,理查德·库伯从理论上确立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国际政治合作的重要性。【注释】Richard N. Cooper, 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注尾】他强调说,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割化,引起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威胁了世界经济的开放和效率。他的分析从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的角度,较成功地为国际政治合作和协调的必要性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推动了用政治和经济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国际事务的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

四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讲到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使人不禁想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西方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从理论体系上讲,它们是两个成熟的学科,包括完整学科的几乎全部的要素,有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操作性强的分析手段、规范的理论模型、明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相比之下,国际关系学还没有达到这样成熟学说的水平,还更多地停留在“唯象理论”的层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得较多是“国际关系理论”,而不是“国际关系学” 。 相比之下,国际政治经济学则是个“例外”。它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分支领域,却享受了更好的“待遇”,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被称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注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英文是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它既可译为国际政治经济,也可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可能由于它是作为一个理论流派诞生的缘故,所以通常被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上,苏珊·思特兰奇提出的关系力量和结构力量,以及结构力量在形成和决定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论述,有一定理论深度。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在《帝国主义经济政治概论》中提出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个世界体系的理论,以及以垄断利润为核心的分析体系,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上都很有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注尾】但要名符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吉尔平的《全球》一书被同行誉为“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但它还只是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正如他自己总结的,他的理论是政治民族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结合,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 理论。 《全球》一书的分析明显带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色彩。吉尔平是在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对比中,阐述什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例如,他写到经济学关心效率和经济交换中的互惠关系,而国际政治经济学关心的问题则更广泛,特别关心市场活动中收益的分配,对此经济学则不感兴趣。尽管一个有效的国际市场会使每一方都得益,但这种利益的分配很少是平等的。一个国家通常都非常关心它们的相对收益;经济学家把市场视为一个能自动调节的机制,不需政治干预,而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则关心世界经济对国家的权力、价值观、政治自治的影响。国家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其价值观和利益,特别是权力和行动的自由,同时也试图操纵市场力量,增加其权力和对他国的影响力;经济学家通常对国际机构对经济事务的影响漠不关心,只注重市场机制,而影响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组织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关心的重点,因为它们会极大地影响利益的分配。【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77页。【注尾】 此外,吉尔平还指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方法,无助于理解经济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例如,它不能解释技术革新和消费者品味的变化如何对经济发生长期的影响。用保尔·克鲁格曼的话说,新古典主义的方法缺少时间维和空间维,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抽象的宇宙,没有历史,不管地理环境,不受政治组织的影响。尽管经济学家也承认,国家应该建立规则,规范经济活动,为私营企业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帮助克服市场缺陷(Market Failure)。【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103页。【注尾】但这些都被视为外部因素,理想情况下市场是可以“自行其事”的。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几种新的经济理论,有助于克服上述不足。如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即完全竞争、经济规模的回报率恒定,以及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掌握了完全的资讯。新理论注重分析寡头竞争、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同时分析中也融合了历史过程、组织机构和空间位置等因素。这些经济理论虽然还不完善,有的颇有争议,但补充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这些新理论揉合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去,是吉尔平决定写《全球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修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原因之一。 总之,吉尔平认为,用纯粹的经济学方法分析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财富分配、分析世界经济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是不够准确的,也是不够全面的。另一方面,他也不同意有一个主导全球经济的普遍经济规律和经济力量。虽然,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得到不断深化,但是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差别还是存在。政治边界仍然把一国的经济和经济政策与其他国家分开,政治考虑仍然极大地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国家和其他强有力的行为者,都试图运用它们的权力影响经济活动,以达到经济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102页。【注尾】在吉尔平看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至少包括:财富的分配和经济活动、民族国家自治、国际组织的政治、霸权稳定理论,以及全球经济的治理。【注释】在《全球政治经济学》的第4章,作者集中阐述了国际经济政治学研究的方面,这些方面被列为小节分别加以论述。【注尾】     五 结 语

吉尔平的《全球》一书是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本重要的著作。该书非常详细地评述了自1987年以来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最新发展,分析了近10多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修改和发展了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作者不愧为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大量文献的评论颇见功底,读来很受启发。在分析全球化的动力、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以及投资和金融的互动结果时,作者运用经济和政治的融合方法,给人印象深刻。 当然,书中的一些具体论点和见解,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吉尔平认为,发展经济学已经衰亡,依附论等已经过时,现在是经济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注释】《全球政治经济学》,第306-316页。【注尾】这显然是美国中心论的体现。美国学术界可能发生了如此的变化,但不能完全代表一个理论命运。其实,在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还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研究领域。 总之,要使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吉尔平的这本新著体现了学术探索的积极发展。

刘慧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学副教授,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投诉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2回应收起 火星人来地球 2019-06-18 20:53:55 《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罗伯特.吉尔平的《全球政治经济学》是一部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全面解读全球化的著作。这部著作承接于其1987年的著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汇聚了作者关于2000年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思考。作者的写作动因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领导地位和资本主义大国间的合作削弱,市场力量的影响力增强。那么如何看待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吉尔平反对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不再重要的论断,认为世界经济运作的方式取决于市场和国家政策,特别是强大的国家政策。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出发,花费第二、三、四、五、六章的篇幅探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第一,作者认为经济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依存程度也比一般经济学家承认的要深的多,而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由经济和政治互动作用产生的各种问题。从政治角度看,形成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是艰难的事,经济活动极易造成系列政治效应。维持一个开放而统一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或“霸主”,既有能力又有意愿负担起公共产品。第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于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市场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的观点不相同。均衡概念是比较静态法的基础,而比较静态法是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然而,这种方法无法阐明不均衡的原因,因为产生均衡的外生变量处于经济学分析的范围之外。人们必须在经济学本身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成果的基础上去了解国际经济情况。

第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学术议题包括:财富分配和经济活动,持国家中心论的国际经济学学者强调经济活动的收益分配结果;国家自主,国际经济关系会对各国经济独立和政治自主产生影响,比如复合相互依赖的影响;国际机制,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运作需要一定的规则体系,国际机制涵盖了基本的种种规则。但很多学者批评美国学派重视机制的研究是为了给美国的霸权统治背书。国际机制起源于战后安排,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国际合作、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霸权稳定论,没有霸权情况下的国际自由经济体系,这在历史中鲜有案例。诸多政治经济学家的论证基本支持了霸权稳定论;全球经济的管理,有效的全球经济管理需要霸权国的强制力。第四,新古典经济学没有为分析和理解经济变化和全球经济的动因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缺乏时间和空间范畴。而系列新理论(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承认强大的行为者能够控制市场)看到了寡头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和技术变革,还把历史进程、制度和空间关系结合进来考虑。新经济理论不仅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核心作用,而且强调了寡头垄断竞争的严酷性以及作为国际经济事务决定性因素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本书的另外一个主题是各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及其分类。许多IPE学者忽视了国内经济对世界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从一国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企业结构和私人企业活动四个维度上,可以区分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从而区分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资本主义体系、日本的发展型资本主义体系、德国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体系。那么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存在优劣吗?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功能无法一一对应,关于政治经济体系的优劣比较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就有效地管理本国经济的能力方面,各国之间是存在竞争的。那么,关于世界经济顺利运行的观点中,趋同论、协调论和相互认可轮,何者更正确?新古典主义趋同论认为经济相互依存最终会导致各国经济业绩(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国民收入)的趋同;协调论认为根除各国之间的重大差异应当成为国际谈判的明确目标;相互认可论认为每个国家应当承认其他国家管理本国经济规则的合法性。那么,何种关于全球贸易的理论探讨更有用?关于自由贸易争论不休,人们也没有认清贸易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比如贸易逆差是由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手段”造成的(长期的贸易逆差应归因于宏观经济因素),再比如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导致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国内的收入不平等(本质上更多原因是发达国家自身的技术进步)。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假定国家生产和出口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这一模型因新的全球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增加、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一体化、竞争优势超越比较优势——而被学者们修正。战略贸易理论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强调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关贸总协定的八个回合谈判为代表的贸易机制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成就,但贸易的扩张和深入融入国内经济,使得贸易与国内利益开始发生冲突,这可能损害贸易机制的政治基础。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出发进行了探讨。第一,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基于战争中的教训,为防止“以邻为壑”政策而形成了固定汇率制。但固定汇率制下,国家无法运用货币政策管理国内经济。20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崩溃,美国赤字上升,取消了黄金与美元挂钩。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一直涉及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降低政策调整的成本、提供清偿手段以及解决信心问题。总体上,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面临的两难处境是既要维持各国货币稳定,又要维护成员国在国内利率和外债份额上的自主权。第二,国际金融体系。20世纪70年代金融革命后,主要国家取消资本控制,由此带来了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一方面,为各国利用资本这项稀缺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体系具有全球化特征,但是其本质上以国家为基础。如何治理全球金融体系,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害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人们担心加强金融危机的调控和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控会产生“道德风险”。另外,加强IMF的信息透明、监管。最后贷款者角色等,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可行方案。第三,国家和跨国公司。主流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极少问津,但激进经济学家、企业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着跨国公司。人们对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持怀疑态度、争论不休。关于跨国公司与母国经济的关系也存在不同观点:第一,跨国公司已经(接近)超越民族国家的重要性;第二,跨国公司是母国经济的产物。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协议是目前各国谈判达成的方向。人们也在不断担心跨国公司的体量、规模、生产服务的全球化带来的屈从。

最后,本书探讨了民族国家在经济发展、一体化、全球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管理全球经济的问题。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何种位置?发展经济学及关于挑战新自由主义的“可发展国家理论”,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及其提议的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遭到了严重挫折。而基于东亚经济的腾飞,20世纪80、90年代,“可发展国家”理论崛起,强调国家在引导经济方面的核心作用。新自由主义和可发展国家理论的辩论在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中体现明显。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的问题是,东欧国家如何的转型?其现实启示是,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需要有权力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区域一体化加快了步伐,区域安排的多样性显现。区域主义成为国家集团用以增强经济和政治势力的核心战略。区域一体化受到了联邦主义、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政府间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跨国性力量已经削弱了民族国家,这一观点极为普遍。然而,很多人忽视了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也忽视了意识形态、技术和国际政治变化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管理经济事务的某些方面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这需要国家更强的管理能力。关于全球经济管理最主要有三派观点:新自由制度主义(正式的国际机制和制度是必要的)、新中世纪主义(公正的非政府组织应当在国家主权终止及其导致的权力扩散过程中出面解决问题)和跨政府主义(各国政府在具体功能领域的合作会取代中央政府管理经济中的决策职能),不同路径有其优势和缺点。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王广涛 2011-02-10 11:09: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 著作很好,翻译太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据吉尔平本人介绍,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对其《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的某些观点的修正和扩展。在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有太多观点的罗列和总结,主要归结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该书中,作者分别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予以概括。其中,个人觉得自由主义恐怕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言的,事实上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学说,而作者也是持这一立场,但不明白为什么用自由主义定义。
同时,该书新增了诸如跨国公司、货币体系、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内容,可以看作是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书中的反应。当然,我认为本书最好的地方是,作为学国际政治的我也能读懂,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可以看得下去,主要原因是吉尔平边解释边应用既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理论观点(并没有提出、论争一个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比较晦涩),这样的话,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本书中吉尔平试图论证国家和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当然在开篇吉尔平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国家现实主义。无论是贸易体系、货币体系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相关的问题都不外乎两个选择,国家(政府)主导得多一点还是市场主导的多一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肯定支持市场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政府过多干预主导的结果。但是,诸如新经济增长理论、可发展国家理论等主张政府经济的适度干预,并且不干预的话只会导致中心——边缘两极更加分化。
所以,吉尔平主张民族国家依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依然是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首要行为体,这集中体现在他对“跨国公司无国籍”这一说法的驳斥,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跨国公司的行为从来没有超越它们的国家属性,无论是200年前的东印度公司还是现在丰田汽车公司,作为它们的母国,政府都乐见这些跨国公司获得更大收益,无国籍纯属妖言惑众。
吉尔平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IPE教科书,我从中懂得了很多东西,有利于扩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当然我也存在一个小小疑问,但是恐怕也是很难回答的。吉尔平主张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政府干预经济或主导经济的维度如何考察?如何做到既不“蜻蜓点水”又不“过犹不及”?所谓的“适度”如何测量?经常被批判的“过度干预”和“过度放任”如何能够平衡?
看书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翻译的小问题,当然可能是我的理解有误(实为译者翻译的偏好所致),根本不成为问题:“广场协议”在本书被翻译成为“普拉策协议”,“蒙代尔——弗莱明均衡模型”被翻译成“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好像这个也比较常用,受到央视百家讲坛的影响,一直称之为蒙代尔),但是出现了前后翻译不一致的情况,前面译为蒙代尔,后面译为芒德尔,有点不妥。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被翻译成为“大前建一”,对日本相关问题比较敏感,这恐怕是一个懂日语但是不知道“大前研一”其人的人给翻译的,因为“Kenichi”就读音而言既可以译为“研一”也可译为“建一”。“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被翻译成为“华盛顿的一致意见”。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东林遗孤 2021-10-08 15:04:35 新自由主义vs发展主义:先富与后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古典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之争: 1.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将技术单列为经济发展要素之一,在承认技术溢出的基础上强调技术的可垄断性和专利性倾向; 2.战略贸易论:以规模经济和差别化为基础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而非递减,一国为了确立在某一产业的国际贸易优势,应该加大规模将自己转化为垄断寡头; 3.路径依赖:产业聚集并非是要素禀赋论指导下的区位优势分工导致,而可能是路径依赖; 4.内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理论的别名。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强调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5.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的经济发展问题; 6.可发展国家理论:发展型国家模式是后发展国家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曾经被视为后发展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型国家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被认为是介于英美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中间模式;(东亚模式) 7.对东亚模式的批评:任人唯亲式资本主义,(1)政商关系(2)银行间接融资(3)金融不透明。具体参看社科院所编《自由 威权 多元》 8.新自由主义的转型理论(东欧剧变后):私有化,市场化

三种经济体制: 1.美国:新自由主义(为自由贸易服务)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企业承担社会义务) 3.日本:统制经济(经济为国家利益服务)

经济区域化: 1.北美,欧洲,东亚的区域一体化都是经济为政治服务(真的吗?) 2.(本来有,后来删了) 3.理论基础:(1)新制度主义:制度成本(2):新政治经济学:FTA具有排他性,内部分配优先(eg.1932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更多参见野口悠纪雄《制造业毁灭日本》(3)马克思主义:跨国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规模扩大 4.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理论:(1)联邦主义,本质是理想主义,不同于自由主义为了自由贸易,联邦主义更多是为了和平(2)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一体化是适应政治经济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3)新制度主义(4)现实主义:大国霸权(我的评价是不如依附理论)

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 1.结构主义:跨国公司不过是经营国际商务的国内公司。服务于并受制于主权国家。 2.供给侧看跨国公司来源于一国,需求侧看跨国公司受制于一国 3.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1)当今自由贸易不如19世纪,更多参见张夏准《富国的伪善》或本书p333有详实数据(2):等价定律:国家经济相互依存的证据是物价相同(3)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中,劳动力流动有一定壁垒(4)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技术与劳动力素质不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东林遗孤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1 1 1 0回应收起 逗妃娘娘 2020-05-27 17:16:04 《全球政治经济学》随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成书于2001年的《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吉尔平的本意是将其当作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的第二版。然而,世界在进入千禧年之前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冷战的终结、全球化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逐渐发展、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等,使吉尔平认为“有充分理由就国际经济另写一本全新的专著”。

    吉尔平秉持着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视角来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新古典经济学者为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而欢欣雀跃、认为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建立之时,吉尔平却指出,一方面,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唯一的也仍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之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并未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导致国家主权疾速后撤;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中突出的分配问题意味着新古典经济学者们预期的世界并非近在眼前,反而仍面临着严重的治理赤字。

    在吉尔平看来,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新的经济地理学”和“新的战略贸易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理论比新古典经济学更适用于理解当前的世界。新理论的世界性观点,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多种均衡、路径依赖效应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国际层面的制度竞争和国内层面的产业政策,因为权力和财富在未来可以逐渐累积,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意味着“干中学”能带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规模经济收益。也正因如此,被经济学家视作全球化的重要推进者的跨国公司,在吉尔平眼中仍具有鲜明的国籍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国家为了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扶植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国家利益代言人”。

    当前世界仍面临着严重的治理赤字问题,如国家间和国家内部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贸易和国内利益日渐显现的冲突、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投机行为和金融风险、以及环境污染等,这意味着全球经济亟需加强管理,特别是需要有一种管理机制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发挥提供公共物品和解决市场失灵等功能,为此,新自由制度主义、新中世纪主义和跨政府主义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然而,国际经济顺畅运行与国家主权和政治经济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国家利益而非人类福祉依然占上风,这使得可以为各国所接受的稳定的、持续的和健康的国际经济秩序至少从短期来看仍然难以建立起来。

国家的选择 国家的选择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田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 出版年: 2014-4 页数: 305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ISBN: 9787208121416 豆瓣评分 9.6 48人评价 5星77.1% 4星20.8% 3星0.0% 2星0.0% 1星2.1%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路径下集中关注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理性选择的路径,该书把国家看作是理性的行为体。也就是说,国家行为体会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制度选择以使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大化。全书分为八章。第一到四章为理论部分;第五到八章为经验研究部分,包括四个案例研究。其中,第五章结合国际法律化的文献分析WTO与美国贸易政治的转型。

投诉 国家的选择的创作者 · · · · · · 田野 田野 作者 田野 田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田野,1975年10月生于河北张家口。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曾在《经济研究》、《世纪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 · · · · · 丛书总序 导论 第一节 国内政治棱镜中的国际制度 第二节 制度分析的理性选择路径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既有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国内—国内互动:学术背景 第二节 国际制度影响国内政治的建构主义模型 第三节 国际制度影响国内政治的理性主义模型 第二章 国家自主性的微观基础:对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节 国家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复兴与分流 第二节 找回国家自主性:对概念的检视与比较 第三节 反思国家自主性:对既有概念的批评 第四节 重构国家自主性:理性选择路径下的国家偏好与战略互动 第三章 国家自主性的困境:基于理性选择的路径 第一节 分配问题与否决困境 第二节 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与承诺困境 第三节 集体行动问题与动员困境 第四章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因果机制 第一节 作为权力再分配工具的国际制度 第二节 作为承诺工具的国际制度 第三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国际制度 第五章 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与美国贸易政治中的国家自主性 第一节 美国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国家自主性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伯德修正案》的立废 第六章 欧洲货币合作与德国货币政治中的国家自主性 第一节 德国与欧洲货币合作 第二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国家自主性与国际货币合作 第三节 欧洲货币合作进程中的联邦政府与联邦银行 第七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家自主性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节 预算软约束、承诺可信性与国际制度 第三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 第八章 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工政治中的国家自主性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劳工标准 第二节 劳资冲突、国家自主性与国际劳工标准 第三节 集体谈判、工会组建与国家治理 结论 第一节 理论发现与案例总结 第二节 本书的学术价值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共45册), 这套丛书还有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中国安全观分析》《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制度性权力--现实制度主义与国际秩序变迁(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 (精装)》 等 。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田野 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民主与威权的贸易起源 出版年: 2019-8 定价: 9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0344517 豆瓣评分 8.9 20人评价 5星55.0% 4星40.0% 3星0.0% 2星5.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不同的国家同样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却收获了不同的国内政治结果。一些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另一些国家则实现了威权巩固。在一国的政体变迁中,国际贸易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本书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的巴西、韩国和新加坡、土耳其和泰国、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等多对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基于1945年至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本书发现,在不同的要素禀赋下,国际贸易会对落后经济体的政体变迁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劳动力要素充裕时,国际贸易会促进民主转型;当自然资源要素充裕时,国际贸易会促进威权巩固。本书还发现,当初始威权类型不同时,国际贸易对政体变迁也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

投诉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的创作者 · · · · · · 田野 田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田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世界政治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专著《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和《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设计:一种比较制度分析》。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第十一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第十八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一个流行的民主化命题及其现实挑战(1) 第二节 既有的文献及其不足(7) 第三节 政体类型及其变迁:概念界定(18)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23)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理论框架(29) 第一节 回到马克思与摩尔(29)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国内政治分化(33) 第三节 要素禀赋、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39) 第四节 初始威权类型、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59) 第三章 不同要素禀赋下的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巴西的比较研究(69) 第一节 导言(70) 第二节 巴西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的要素禀赋(81) 第三节 巴西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对国际贸易的参与(99)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19世纪末巴西的威权巩固(109) 第五节 国际贸易与20世纪70年代巴西的民主转型(120) 第四章 不同初始威权类型下的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对韩国和新加坡的比较研究(132) 第一节 导言(133) 第二节 韩国和新加坡的初始威权类型(145) 第三节 两国的要素禀赋、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及劳工群体的发展(150) 第四节 韩国军人威权政府应对劳工的战略(173) 第五节 新加坡一党制威权政府应对劳工的战略(182) 第五章 劳动力要素充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民主转型:对土耳其和泰国的比较研究(196) 第一节 导言(197) 第二节 土耳其和泰国的要素禀赋(206) 第三节 土耳其和泰国对国际贸易的参与(210)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土耳其的民主转型 (216) 第五节 国际贸易与泰国的民主转型(236) 第六章 自然资源要素充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威权巩固:对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的比较研究(256) 第一节 导言(258) 第二节 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的要素禀赋(270) 第三节 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对国际贸易的参与(276)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委内瑞拉的威权巩固(283) 第五节 国际贸易与哈萨克斯坦的威权巩固(295) 第七章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计量检验(314)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315) 第二节 同要素禀赋下国际贸易对政体变迁的影响:数据、模型与发现(322) 第三节 不同威权类型下国际贸易对政体变迁的影响:数据、模型与发现(329) 第八章 结论(336) 附录(346) 参考文献(365) 后记(398) · · · · · · (收起) 喜欢读"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 8.8

国家的选择 9.6

商业与联盟 9.7

国际政治经济学 8.0

危机下的抉择 8.2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Elite Origi...

Strategic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

Aut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9.8

全球政治经济学 8.5

民主国家的自主性 7.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3 有用玄智 2019-08-25 16:47:30 此书是基于“颠倒的第二意象”的研究路径,构建起国际贸易影响国内政治分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主要强调国际贸易扩张对威权政体变迁(民主转型和威权巩固两个方向转变)的影响。这本书用了很多篇幅解释研究方法,尤其是:如何发现反常现象,铺垫叙述继而提出研究问题,手法相当娴熟。求异法和求同法是如何在案例中具体运用的,需要再去细细品味。求异法主要是确定条件变量的作用,求同法主要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020年这本书获得了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三等奖。 (收起)

2 有用Solomon 2019-08-22 23:45:55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将变得愈发突出。这对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的融合非常重要,因其一方面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诸多可研究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比较政治学提供了诸多值得考虑的解释变量。

2 有用Nancy Cui 2020-12-24 01:13:27 本来准备借老师的框架写他的课程论文… 但他说这个他上课没讲,别写…。时政部分有些没看懂,但对于理解“颠倒的第二意象”还是蛮有帮助的。即使是对我这样的初学者,书中对几个国家贸易和政体变迁的透视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0 有用Chihiro SeiMei 2023-10-08 21:12:35 北京 有关于韩国的案例还有商榷,收入增加与集体行动之间的机制仍需讨论

摩尔和阿西莫格鲁之外,民主与威权的贸易起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我们身处在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程度日渐加深的时代,国际贸易强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本书主要关注国际贸易对政体变迁的影响,并与既有研究仅将国际贸易视作施压手段、制度安排或文化载体区分开来,注重分析贸易自身的特点和本身所发挥的作用。

    作者认为,国际贸易在不同条件下会对政体变迁产生不同影响,这种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政体的变迁方向上。政体变迁按照方向可分为民主转型(由威权政体转变为民主政体)、威权巩固(威权政体生存下来并走向稳定)、以及威权接续(由一种威权政体转变为其它类型的威权政体),而本书集中关注民主转型和威权巩固两种类型的政体变迁。

    因果链条中的两个核心条件变量分别是一国的要素禀赋和初始威权类型。据此,作者提出了两组四对假设:

    1a:当一国劳动力要素充裕时,国际贸易往往会促进该国的民主转型。这是因为,在劳动力要素充裕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增加了下层民众的财富进而增加了他们采取集体行动的成功率,这样就使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均势变得对大众更为有利从而易于发生民主转型;

    1b:当一国的自然资源要素充裕时,国际贸易则往往导致该国的威权巩固。这是因为,在自然资源要素充裕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增加了统治精英的财富进而强化了他们对政权的控制能力,使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均势变得对精英更为有利从而易于实现威权巩固;

    2a:当一国的初始威权类型为军人政权时,国际贸易通常促进民主转型。这是因为,在初始威权类型为军人政权的条件下,威权政体一般采用刚性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而且由于统治集团的封闭性难以吸收从国际贸易获益的新兴力量,因此更易发生民主转型;

    2b:当一国的初始威权类型为一党制时,国家贸易则通常导致威权巩固。这是因为,在初始威权类型为一党制的条件下,威权政体一般采用柔性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而且由于统治集团的开放性容易吸纳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新兴力量,因此更易发生威权巩固。

    本书的案例检验部分兼顾求同(“最大差别”)和求异(“最大相似性”)两种比较原则,四对案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在将每个案例的要素禀赋情况、初始威权类型以及政体变迁方向列出来后发现,其余七个案例都很好地契合了作者提出的理论假设,但在新加坡的案例中,如果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劳动力相对充裕应该使劳工阶级在国际贸易扩张阶段获益,从而带来民主转型,但从初始威权类型来看,一党制威权政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会导致该国的威权巩固。两个条件变量似乎产生了矛盾。

    另一方面,作者在分析第三组和第四组案例时,更多关注的是要素禀赋这一条件变量(这体现在章标题中),但不论是土耳其和泰国,还是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作为比较的两个案例在初始威权类型方面也保持着一致——土耳其和泰国在当时都属于军方色彩非常浓厚的威权政体,而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则都是多党选举竞争形势下的一党独大型威权政体。因此,似乎既可以说是要素禀赋在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是初始威权类型的原因。

商业与联盟 商业与联盟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罗纳德·罗戈夫斯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联盟 原作名: Comerce and Coalition: How Trade Influence Domestic Political Alliances 译者: 杨毅 出版年: 2012-5-1 页数: 232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06123 豆瓣评分 9.7 60人评价 5星60.0% 4星35.0% 3星5.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研究国际经济对国内政治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七章。作者研究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并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对他的理论做了检验。作者甚至将他的理论扩展到16世纪和古代,并发现了一些例外。

投诉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系统效应》《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家为何而战?》《网络共和国》《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等 。 喜欢读"商业与联盟"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 8.9

国家的选择 9.6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8.5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 8.8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 8.7

国际政治经济学 8.0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全球政治经济学 8.5

利益、制度与信息 8.9

超越市场奇迹 9.1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Katrina 2024-04-05 07:43:17 陕西 结构化太多,历史太少,分析框架太硬。内容上也有印度“例外论”的意味,一般吧。

1 有用microcosm 2021-10-27 20:43:58 还记得在课上初闻本书观点时的惊艳:这样富有简约美的模型是怎样做到去解释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这样的大问题的。贸易开放程度是条件、由SS定理引申出的是机制、政治格局是结果。在我看来,唯一削弱解释的可能是结果对机制和条件的反作用吧。但是又有谁能要求解释必须面面俱到呢?于我,这就是完美的研究。

0 有用Ferry 2023-09-02 14:32:11 广东 part

1 有用张好好 2023-12-01 20:35:19 重庆 2023年 第五十七本 1.如何描述联盟:将社会行为者还原为特定的资源禀赋。 2.如何进行标准的构建:资源禀赋的组合,赋予相对立的特性:稀缺/不稀缺 3.逻辑:贸易的变化→资源禀赋下不同联盟经济力量的对比→占优势地位的联盟去构建他们的政策。

2 有用Lyp82nLF 2019-06-21 14:07:35 疑问:1. 为何因果关系是贸易收缩使得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部门得势,而非反之?2. 特定历史时期密集使用充裕或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得势,其根源究竟是否在于国际贸易?(如30s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优势)

更多短评 22 条

我要写书评 商业与联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贝加尔海 2012-04-08 14:16:46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版 编读札记(挖坑待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战线拉得太长,过程又太过琐碎,以至于……这一读肯定做不成“模范读者”了。等中文版出来再读书状地重读一遍吧。 好在作为“经验读者”多少记了些笔记(但是比上一本东方编译所译丛的书记得还少啊,衰……),先挖个题目没有营养,但内容有些梗的坑:

p.147: 罗马帝国的产业分工。话说上一章写当代,东欧那么典型的华约国家内部分工怎么没写呢?是作者忘记了呢,还是这个素材/因素本没那么重要,还是如果加入这一维度,会扰乱原来的分析框架? 无论如何,算是一个小小的扣分点吧。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页码: 几个值得注意的页数,113,121,169第三段最后一句,1172,78(尤其第二点) ——1172当时写的,应该是笔误,难道是72和117页?到时候重读的时候复核一下吧。

剧透一下,作者2011年为中文版专门写的中文版序有颇多的梗,但是限于篇幅没有展开,论述时候也有些跳tone,但果断是一篇有营养的札记,期待下吧。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火星人来地球 2019-03-28 13:59:18 《商业与联盟 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联盟》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商业与联盟》的作者是罗戈夫斯基,他197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和政治经济。此书出版于1990年,获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政治经济部分最佳著作奖,该书也被人们认为是继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后,研究世界市场压力对国内政治影响的佳作。

作者首先探讨贸易与政治分裂的理论联系,在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1941)的基础上,罗戈夫斯基建立了更加精细的分析框架。斯萨定理的核心在于贸易政策(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如何导致国家的亏损和收益: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会因贸易保护而受益/因自由贸易而受损,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会因自由贸易政策而受益/贸易保护而受损。罗戈夫斯基看到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情况与这一定理不符,即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会因贸易保护而受损。于是罗戈夫斯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定理:国际贸易扩张时,充裕要素所有者会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稀缺要素的所有则会处于守势力;国际贸易衰落时,稀缺要素所有者会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充裕要素所有者会处于守势。

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他以要素禀赋(土地/劳动力)和发达程度(资本充裕程度)为自变量,提出了六种类型的国内政治分化状况:要素禀赋高(土地充裕+劳动力稀缺)+资本充裕,这时容易形成倡导自由贸易的地主和资本家联合对抗工人的阶级冲突;要素禀赋高(土地充裕+劳动力稀缺)+资本稀缺,这时容易形成倡导自由贸易的地主对抗倡导保护主义的工人和资本家的局面,从而形成的城乡冲突;要素禀赋低(土地稀缺+劳动力充裕)+资本充裕,这时容易形成倡导保护主义的地主对抗倡导自由贸易的工人和资本家联盟的局面,从而形成另一种城乡冲突(这一种更典型);要素禀赋低(土地稀缺+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这时容易形成倡导保护主义的地主和资本家联盟对抗倡导自由贸易的工人,从而形成典型的阶级冲突(如德国社会主义的情况);而当土地和劳动力同时稀缺而资本充裕时,容易形成倡导保护主义的工农联合对抗倡导自由贸易的资本家的冲突,形成了红绿联盟的国内政治状况;当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充裕而资本稀缺时,容易形成倡导自由贸易的工农联盟对抗倡导保护主义的资本家(如蒋介石时代的中国)的局面,从而也形成了红绿联盟的国内政治状况。而三种要素同时稀缺或者同时充裕的状况基本是不存在的,因此不是八种,而是六种基本状况。

然而。以上三要素组合框架能够预测国内政治联盟的状况,但不能确定哪股政治势力处于优势地位。而作者对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重大修正也就体现在这里。罗戈夫斯基将国际贸易进程视作一个重要的干涉变量,即在贸易扩张时期,要素充裕者实力增强而要素稀缺者实力减弱,反之亦然。实际上,这一干涉变量是在案例中才真正体现出来的。

作者的历史知识的广博程度是令人惊叹的,案例验证不仅包括发生于现代的案例,也包括发生在古代的案例,时空跨度地广泛性体现了作者的雄心,也是这本书受到如此多赞誉的原因。在第二、三、四章,作者分别选取1840—1014年的国际贸易扩张、1948—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贸易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贸易收缩作为案例;在第五章,作者选取了更久远的案例以扩展本书的解释力,探讨了公元前第6、5世纪古希腊城邦间的国际贸易极大扩张、公元2、3世纪衰落中的罗马帝国的贸易收缩、1450—1650欧洲贸易扩张的时代。案例验证部分的基本模式比较一致,都大致遵循“产技术变革与政治变化——要素禀赋分析与世界贸易趋势——结合框架中的六种类型的情况进行分类并推断可能发生的社会结盟与政治冲突——用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两章主要在回顾本书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进一步延展的问题。显然,作者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即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方案)、也支持霸权稳定论(对霸权衰退的担忧)。

总体上,本书本质上探讨了贸易开放程度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政治忠诚度以及冲突模式的变化,这一话题的探讨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启发。当然,本书结尾以及作者的序言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担忧:首先,土地要素影响力的下降,可能会对现有三要素的模式形成挑战;其次,要素的所有权及其掌控者应该被考虑;第三,在如今的国际社会,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这对斯萨定理有一定的反驳。

最后,有必要对本书和希斯考克斯《贸易与政治冲突》进行对比,因为这二者都涉及到国际贸易与国内政治分化的主题,只是前者探讨国际贸易对国内分化的影响,后者探讨国内分化对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影响。本书的基本逻辑为:要素禀赋和资本充裕程度——六种国内政治和分化形态+国际贸易进程——联盟力量对比状况;而《贸易与政治冲突》的逻辑是:国内要素流动—政治分化——联盟类型——对外贸易政策。后者比前者更简约,而前者比后者有更强的解释范围。

在《贸易与政治冲突》中,提到了关于澳大利亚和瑞典具有相似的阶级分化形态,但却奉行相反的贸易政策,这让我很费解。《商业与联盟》正好可以帮助解决这一疑问。瑞典劳动力和资本充裕,而土地稀缺,工人和资本家倡导自由贸易,农业生产者倡导保护主义,前者的政治联盟压过后者从而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澳大利亚是土地充裕,而资本和劳动力稀缺,地主倡导自由贸易,而资本家和工人倡导保护主义,后者的联盟压过前者,最终导致了保护主义的政策。

然而,这又使我联想到本书可能存在一个预测上的缺陷:只要处在国际贸易扩张阶段,国家始终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为总有充裕要素所有者)?而在国际贸易衰退阶段,国家始终会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因为总有稀缺要素所有者)?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国际贸易扩张阶段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正政策?以及在国际贸易衰退阶段一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补充下:上课和老师的讨论发现,上边的问题并不成立,因为作者没有说国际贸易直接决定了国家贸易政策,而是国际贸易上升期会有助于要素充裕者的力量,反之下降期会有助于要素稀缺者的力量,最终更有可能使这一国家的贸易政策体现力量加强者的政治联盟的政策偏好。但这并不是绝对会实现的,很多时候只是量上的变化。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火星人来地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5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Katrina 展开 全文摘录 Katrina

P3:对传统3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其中土地-劳动力比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这两个要素方面的禀赋程度。没有一个国家在土地和劳动力上都是充裕的。 P5:土地-劳动力比较低的落后经济体中,土地和资本是稀缺的,劳动力是充裕的。这一模型表现为阶级冲突。劳动力追求自由贸易并扩展他们的政治势力;地主、资本家、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主将联合起来支持保护主义、帝国主义、排外政策。 P7:论述贸易衰落的政治影响。贸易衰落,在劳...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彼得·古勒维奇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副标题: 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 原作名: Politics in Hard Times: Comparative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es 译者: 袁明旭 / 朱天飚 出版年: 2009-7 页数: 273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ISBN: 9787807207900 豆瓣评分 8.5 84人评价 5星36.9% 4星52.4% 3星9.5% 2星1.2%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世界著名比较政治经济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彼得·古勒维奇的经典之作。在书中,古勒维奇比较了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瑞典五个国家对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作者深入分析和揭示了社会联盟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政策需要政治,通过政治运作形成社会联盟,社会联盟推动具体政策。在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实施,国家都不能没有社会的支持,正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危机。

投诉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政府.市场与增长》《国家与经济发展》《拆散福利国家》《权力与财富之间》 等 。 喜欢读"艰难时世下的政治"的人也喜欢 · · · · · ·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 8.7

商业与联盟 9.7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 8.9

驾驭经济 9.5

超越市场奇迹 9.1

国际政治经济学 8.0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8.6

国家与经济发展 7.9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与国家构建 7.7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坚毅 2021-07-22 16:07:28 1大量生物能占满地球的繁殖能力-大量私企过度投资生产的能力?个体非理性与群体理性?演化所得之眼睛缺陷明显,但其是未来优化改造之基,人造眼睛超越自然品之基?涌现之力与直接设计,怎么用?2分析框架:生产主体-中介组织-政策影响,环境:国内结构及经济意识形态、国际结构。主体分为劳工集团,农业集团,商业集团,企业家集团。3a各社会行为者根据各自成本项与支出项,结合国内政治结构和国际体系,结盟/散盟、施加影响,调整国政。b一尊掌控下,各方在同样限制下起舞,且不得破一尊之和些大局,最后定于一尊?4经济衰退下,强化/暂停-市场机制/政府管理,及是否刺激需求。手术与疗养?5几乎每个国家的农业集团和劳工集团都处境艰难。斗得过别人的产业希望没篱笆,斗不过的希望篱笆。6林毅夫可知创造比较优势?政党随民意变而变有错 (收起)

1 有用张好好 2023-11-27 21:58:13 重庆 2023年 第五十六本 1.对阶级利益隐含前提的突破与重构。 2.周期性的具体承载——联盟。 3.论证方式:递进式论证。 4.第三章:高低关税、第四、五章:正统经济政策与统合主义以及两者的妥协。 (详见精选集)

3 有用Bora Bora 2011-04-16 22:35:18 虽然翻译质量已经非常高,但是阅读起来还是味同嚼蜡,实在难受。anyway,这本书非常经典。

0 有用Solomon 2019-05-31 12:35:13 社会联盟的经典著作,IPE与CPE融合的先驱。

0 有用janet 2024-08-29 10:26:55 湖南 好的地方不说了,太多了 整体是一本还挺优秀的书。不好的地方是,①不同案例详略差异太大,而且感觉是资料问题而不是特意的安排;②有的地方总体安排有点乱,比如作者可以把自己的具体分析框架和核心观点全都先列出来,而不是案例分析完了,在总结中再告诉我们,然后下一个分析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方法,给人一种核心观点不清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感觉。③有的细节让人感觉作者是不是逻辑没捋清(不知道有没有翻译问题)。④一些具体经济政策问题的机制和效果可以讲得更清晰明白一点(要不是我学过经济学,有些扭七扭八的话真的就难以理解了,比如a怎么就因为作用于b而缓解了c进而缓解了d)。 (收起)

更多短评 29 条

我要写书评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小李匪盗 2009-10-09 14:12:06 艰难时世下的选择 艰难时世下的选择 李华芳 古勒维奇,2009,《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吉林出版集团。

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那种职业的风险最大?答案是“经济学家”。

对于这个依靠声誉的行当而言,颜面尽失是最大的一个惩罚。在危机来临前,经济学家未能准确预测到危机而饱受指责;在危机来临后,经济学家未能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又再遭受质疑。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才是真的“危机”。当然经济学家之所以遭受“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怪经济学家。

首先,按照诺奖得主科斯的说法,经济学家是重在解释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而不在预测;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学家的政策往往是理想类型中的“纸上谈兵”,真正要落实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也就是说,政策需要政治。这正是古勒维奇在《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一书中开篇首章第一句话。

如果不将政治角力考虑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恐怕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旦放弃了政治博弈力量的考虑,经济学家就会犯下“政治幼稚病”,这种顽疾需要“政治学的药方”。作为政治学者的古勒维奇开出的方子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一种主张要能取得优势而成为特定政府的实际政策,那么它必须获得掌握政治权力者的支持。经济学理论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的政策,但除非我们的经济学包含对权力的考虑,否则它就不足以让我们理解政策选择是如何在实际中做出的。

一个具体的经济政策最后被选择和实施,是政治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古勒维奇更偏向于对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的分析。他认为在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情况变动也不太大,相对处于一个均衡的境地。但一旦发生危机,经济利益的格局发生了迅速改变,并且未来极其不确定,为了选择有利于利益集团自身的政策,必须在政治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联盟,以便获得政策通过的所必要的支持性资源。这构成了古勒维奇理解经济政策的一个出发点。

古勒维奇通过对法国、德国、瑞典、美国和英国等五个国家对抗1873-1896年危机、1929-1933年大萧条以及1970年代危机的分析,理出了五种不同的政策选项,包括:自由贸易、社会化和计划经济、保护主义、需求刺激和重商主义。理论上,在一个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后,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政策或者几项混合政策。那么这种选择到底是怎么做出的呢?古勒维奇认为是社会联盟、利益代表和国家三者互动的结果。

以大萧条为例,在普遍的降低工资、税负和支出的各种措施失效之后,各国拯救危机的政策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选择。英国通过恢复关税、补贴农业、以及承诺对工业实行有限救助等方式,但没有进一步采用需求刺激的选择;而瑞典和美国则采取了和英国相同的措施外,还进一步实行需求刺激和其他的宏观调控措施;法国实行了通货紧缩的政策,其后试图实行财政刺激计划但没有获得成功;德国在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方面走得最远,并且因为30年代中期之后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导致了大规模国有化,政治上也表现出高度的权威主义。

不难发现,应对大萧条的具体措施背后有两种不同的政治联盟模式。社会民主模式通过需求管理、福利补给和稳定化政策,通过宪政民主程序将劳工、农民和部分商业团体联合起来。而德国的法西斯模式尽管表面上采用了相似的经济政策,但专制政权压制了类似英美的那种有机联盟。社会联盟、利益代表和国家三者的不同互动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古勒维奇的说法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在解释对抗危机的经济政策的选择过程中所设定的因素过多,这也限制了这一政治选择过程理论的解释力度。例如古勒维奇指出商业、农业和劳工集团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但国家政策制定又受到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在国际中所处地位的影响。这样一来,尽管古勒维奇的理论变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但却缺乏一个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解释,引入公共选择学派的博弈基础或可以为古勒维奇的理论提供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多个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我们了解危机,从而更好地应对危机。

【注】本文据胡乱翻书2009年8月为《东方企业家》杂志改编,刊于《东方企业家》2009年第十期。

【读品】公益图书馆项目,正在筹集第一期(2009.2.14-2012.2.14)3年共50000RMB的经费,至2009年10月8日已筹集7178.18RMB。欢迎一起来帮助这个项目成长。

详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f6n5.html 投诉 有用 13 没用 6有关键情节透露 13 6 3回应收起 月之仙者 2009-04-11 22:28:24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继续阅读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这星期老师让看的是古勒维奇的《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从网上找到这本书的封面,好像原打算2008年11月出版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版,古勒维奇本人写的中文版序言是今年1月刚完成,估计出版时间得拖后了。这本书是社会联盟范式的著作,这一范式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强调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驱使下进行交叉互动,在这一范式下,社会和国家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与国家主义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有所不同。但是,社会联盟范式在研究层次和方法上有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得这一范式下的著作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本书与该范式的另一经典罗高斯基的《贸易与联盟》就有很大差别。 “政策需要政治”,本书开始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全书的中心,即探讨政策如何通过政治运作来得以产生和实现,而这个政治运作就是指社会联盟的政治运作。与稳定时期相比,危机时期因为政策的巨大变化和社会联盟的重新组合,使得后者更容易看出其运作过程及其特征,因此作者选择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次大的经济危机来说明,而作者所选取的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典)则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经济体系,且都具有诸如资本主义、经历类似演变历程等相似特点。据作者所言,本书有两个写作目的,“一是对同样遭受世界经济危机“刺激”的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政策进行比较”,二“是发现国家之间以及特定的国家在每一次经济危机时期其社会行为者之间的联盟是如何产生、崩溃及变革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编重点介绍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对这三次经济危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从而为下文探讨不同国家和各种影响因素在历次经济危机的表现做铺垫。接下来作者界定了五种政策选项,即古典模式、社会化与计划体制、保护主义、需求刺激和重商主义,这五种模式是历次经济危机过程中各国所曾单独或者混合采用的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影响这种选择的五个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这五个因素也是后文进行分析的主要内容,这五个因素分别是生产剖面、中介组织(政党和利益集团)、国家结构(制度、官僚机构、规则)、经济意识形态和国际体系,其中生产剖面的主体社会行为者构成了本书分析的起点,中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其与国家进行协调和运作的中间人,而其他因素也要只是对其发生影响进而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然,这种关系总是相互的,社会行为者的偏好是由国际国内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作者在第二编分别对三次经济危机进行了历史描述,并对这三段时间内五个国家如何应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1873年到1896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过程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特征的是英国和德国,前者选择继续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后者则走上了保护主义道路,之所以有这种不同的选择,是与两国的社会联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而言,粮食生产者都支持工业低关税和农业高关税,而钢铁制造业者则因为其独特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及大量人力则要求相反的关税政策(这里,英德两国的具体原因还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政策结果却都没有符合这两大团体的意愿。这是因为两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国家力量都存在差异,英国实现了农业的转型且在银行、运输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外向特点,又是最先发展的发达国家,因此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而德国则缺乏这些条件,但德国拥有俾斯麦通过强大官僚机构来协调容克地主和大工业者的利益,建立“铁与麦”的联盟,再结合其他配套措施,使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折衷的安排。而法国和瑞典虽然没有德国这种特殊因素,但也建立了类似的联盟,则说明了国家内部相似社会行为者与国家互动的模式虽然不同但也会产生类似结果,但其过程会出现很多不同,实现的时间也会很不同,显然,经济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这些国家再次陷入低谷,对这次危机的应对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929-1939年和1945-1949年,在第一阶段,存在四种应对措施,分别是正统的通货膨胀,正统的社会主义,新正统主义和需求刺激,前两者是零和博弈,后二者则属于混合博弈,这五国选择的是除社会主义政策以外的三种政策,但这五国所经历的政策变化还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最典型社会联盟特点的是瑞典,农业势力和社会民主党达成妥协,进而与商业势力建立联盟,这三大力量互相妥协,共同建立了应对危机的联盟。美国也建立了类似的联盟,但与之相比还不够稳固,不同力量的争斗仍然非常明显。而德国虽然也表现出大联合的性质,但却是通过纳粹政党的形式,最终走向了独裁统治。法国则没有建立这种联合,因此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英国仍然保持着它避免政府干预的传统,虽然实行了一些措施,但仍然没有迈向需求刺激那一步。战后,商业集团、工业集团和劳工组织共同构成的社会联盟在西方成为主要模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共同的政策倾向。但到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这些社会联盟出现裂痕,并不大扩大,最终逐渐瓦解。在应对的过程中,各国尽管掌权者不同,但却都有类似的减少干预的倾向,走向一种新古典主义路径,劳工成为主要的牺牲者。但是,这些国家在社会联盟的瓦解程度上还是存在差异的,这也说明了不同国家具体特定的不同影响着同一国际影响下的政治运作和政策选择。 作者在最后一章对本书进行了总结,对各种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一般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行为者及其与国家的关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联盟要发挥其作用,必须通过社会行为者与国家的政治运作来实现。可以看到,国家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无论这种限制是制度本身,还是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国家又有其自主性,但这都需要国家与社会行为者进行协调和互动,才能将这种国家能力发挥出来,这就是国家的社会基础。通过本书的分析,可以看到要探究具体国家在应对具体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是要对其国内国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同样的条件下常常会因为某一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即便结果相似,但过程也十分不同。但这种具体案例的分析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这就是忽视了对其中蕴含的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看到,本书可以展现各个国家社会联盟运作的清晰途径,却难以揭示其中的普遍规律,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缺憾。另外,也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行为者,本身并没有给予清晰的界定,它到底是具体的个人或组织组组成的集合,还是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力量,他们如何形成其共同意志或类似行动?这都是需要详细指出的,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行为者如何与国家互动,如何与中介组织互动进行分析。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Politics in hard times: comparative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es )

作者:彼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 译者:袁明旭、朱天飚

目录: 英文版前言 中文版前言 第一编政策选择的政治 第一章经济政策的政治 第二章政策选择的阐释 第二编艰难时代 第三章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1873-1896年的危机 第四章脱离正统:1929-1949年混合经济的形成 第五章争论的继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危机 第三编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 第六章自主国家的社会基础

吉林出版集团拟出版(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2千字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2回应收起 傾雪漫缘 2024-06-19 17:03:57 国家、社会与市场,谁牵着你走出萧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1000本“读完”。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是一本比罗尔夫斯基的《商业与联盟》更为复杂和琐碎的著作,它开创了政治经济学中行业联盟范式的先河,巧妙借鉴了萨缪尔森和琼斯的特定要素模型对生产部门的洞察,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分析和现实主义IR学者对国家经济利益抽象而狭隘的定义。

古勒维奇通过对三个经济危机时期的五国(美国、瑞典、英国、德国和法国)的社会行为体作了深入的利益剖析,用详实深刻的论证,确立了第二代IPE争鸣期中重要的行业联盟研究路径。他在书中的分析框架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社会行为体的界定。社会行为体是在以社会中承担经济功能的行业为基础的,它不是“利益集团”或“阶级”,而是担负经济功能的个人和组织。二是社会行为体的偏好来源。社会行为体的偏好转化为国家政策是一个受生产、中间组织、国家结构、经济意识形态和国际体系等因素约束的复杂的博弈过程。三是社会行为体之间的政治联盟。社会行为体之间的关键性联盟决定着国家政策组合的最终选项。

古勒维奇凭借此作进一步将国家和市场的关联性视为IPE核心并逐渐让它以共识的形式成为学科范式得以确定的巨大推动力,其副作用便是后冷战时期的IPE陷入了迷失国家的衰落期,所以《艰难时世下的政治》可谓一剂猛方。我愿将之称为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下半叶的抗生素。

各国国内社会行为体在经济危机时刻会进行复杂的议价,这将深刻影响执政党和在野党的选举策略,进而重塑该国产业政策调整的预期。古勒维奇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有国家获得社会的支持,国家才具有自主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傾雪漫缘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peter 展开 第115页 peter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

“对于城市居民,通货紧缩确实提高了实质性的工资,但货币贬值同时存在提高价格的风险”。 原文则是:“For the city dweller, for example, deflation actually improved real wages, while cheap money threatened to raise prices”。 我觉的这里的while一词的含义是不是翻译的不对,或者“味道”没有翻译出来,这里的“whlie”不是表简单的“但是”,而是表强烈的对比含义。这样子会xxx,但是那样子则会blablabla. 估计有的... 2015-12-03 23:43:21

女爵 展开 政治抉择 女爵

第二次危机: 组织领导者做出的特定决策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瑞典农民协会与瑞典农民党结盟的愿望;德国和英国工党对其工会所提出的以财政赤字支持公众工程计划的拒绝;美国和瑞典商业集团与劳工结盟的愿望,德国商业集团对此愿望的拒绝。 2013-06-10 18:37:28

超越市场奇迹 超越市场奇迹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罗伯特·H.贝茨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副标题: 肯尼亚农业发展政治经济学 原作名: Beyond the Miracle of the Marke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Development in Kenya 译者: 刘骥 / 高飞 出版年: 2009-7 页数: 220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ISBN: 9787807629955 豆瓣评分 9.1 43人评价 5星46.5% 4星51.2% 3星2.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超越市场奇迹:肯尼亚农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讲述了:与其他经济停滞的非洲国家相比,肯尼亚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在《超越市场奇迹:肯尼亚农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贝茨通过研究战后肯尼亚的农业发展,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转向作出了极有预见性的批评。作者关注制度的形成,以及它们在肯尼亚农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他不仅考察了制度的经济起源,还考察了其政治起源;不仅分析了制度对市场缺陷的补充,还分析了制度对既定特殊利益的保护。通过将肯尼亚的例外归因于其经济制度,《超越市场奇迹:肯尼亚农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发展研究领域率先引入了“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然而,作者同时也批评那些“非政治”(apolitical)的研究方法。制度将权力带人了经济生活之中。因此,为了解释制度的影响,经济分析必须用政治分析来加以补充,微观经济学也应该内嵌于政治科学之中。在论证这个观点时,贝茨将肯尼亚随后的经济衰落与其政权的转换联系起来。从肯雅塔(Ken—yatta)政权到莫伊(Moi)政权,经济制度的权力不再被用于财富生产,而是用于财富再分配。这成了肯尼亚经济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超越市场奇迹:肯尼亚农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主题涉及农业发展的公共管制,具体包括土地分配的政治与经济、土地再安置计划、农村财产权、农产品价格政策等等。从资本需求到农产品特征,从政党组织到官僚组织,作者将这些迥异的因素纳入了一个颇有创见的整体分析之中。

投诉 超越市场奇迹的创作者 · · · · · · 罗伯特·H.贝茨 罗伯特·H.贝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H.贝茨(Robert H.Bates),于1969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得到博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升到全职教授之后,他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了杜克大学任教。1993年他加盟哈佛大学,担任该校政府系伊顿讲座教授。他还担任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今美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专家,也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贝茨教授对经济史与非洲国家有极深的研究,是研究农业国家如何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权威。他在赞比亚、肯尼亚、加纳、苏丹以及西部非洲各地开展过田野调查。他还到过哥伦比亚与巴西做过田野调查,进行过关于国际咖啡业的研究。他的许多著作都是美国大学经济学、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物,包括《超越市场奇迹》(Beyond the Miracle of the Marke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Development in Kenya)、《开放型经济的政治学》(Open Economy Politics: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ffee Market)、《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States and Markets in Tropical Africa:The Political Basis of Agricultural Policy)、《世纪末非洲国家的失败》(When Things Fell Apart:State Failure in Late-Century Africa)等等。

目录 · · · · · · 表序与图序 度量衡与货币换算 第1章 导论 农业政治 超越新古典的复兴 制度 政府 把国家找回来 一种统一的视角 “思想实验”:关于方法的注释 第2章 革命的需求;茅茅运动的农业起源 案例研究 部族模型 禀赋、价值与制度 西侧的非法占地者 殖民过程 新制度的创造 经济转型 生产外部性 政治斗争 小结 东侧的保留地 分配性结果 转向茅茅运动 结论 第2章附录亲属制与社会分层 模型 启示 肯尼亚内部的差异 跨国差异 结论 第3章 物质利益与政治偏好:政治冲突的农业起源 转型的政治:概述 物质利益的塑造:“部族”权利要求的制度起源 非洲人的行政管理结构 选举体系 经济利益与党派联盟 最初的竞争 合作的激励 经济利益与制度偏好 土地安置与暴力威胁 官僚机构 代议机构 暴力威胁 冲突扩散 激进主义 不平等的源头 政治竞争的结构 议会的政治竞争 结论 第4章 制度结构、农业发展与政治冲突 经济制度的起源 资本的角色 信息成本与质量问题 规模经济 讨论 肯尼亚农业中的产业斗争 市场之上的斗争 经济制度的政治学 掠夺的政治 结论 制度 农业政治 肯尼亚政治生活的转变 第5章 从干旱到饥荒:生存危机的动态 政治背景 转化的决定因素 干旱的强度 干旱面前的脆弱性 干旱与饥荒的制度连接 一个有意义的谜题 解答谜题 玉米业的基本结构 玉米局的动态 丰收的突然降临 饥馑的突然降临 政策调整 额外的证据 政策导致的粮食周期? 政治生存 结论 第5章附录收购中心计划 第6章 粮食危机的政治 共性 差异 合作社的农村:小农场主的土地 组织化的竞争:大型农场的农村 政治家的农村 缔造地方联盟 结论 第6章 附录梅鲁的饥荒,1984年8月 开端 背景 第7章 结论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引导的发展》《俄罗斯社会的潜规则》《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拆散福利国家》《国家与经济发展》 等 。 喜欢读"超越市场奇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 8.7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8.6

资本主义发展与民主 8.3

商业与联盟 9.7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 9.0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8.5

政治激励下的省内经济发展模式和治... 8.3

探索经济繁荣 9.2

驾驭经济 9.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 有用Solomon 2015-02-03 17:53:23 本书率先在发展研究领域引入了“新制度主义”,批评了那些“非政治”(apolitical)的研究方法。尤其针对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局限性(一是未能充分考虑制度的重要性,二是未能分析政治因素),提出应重视“制度”的作用,并将发展经济学纳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内。作者关于制度的分析包括制度的经济起源与制度禀赋对经济的影响,这是十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就后者而言,其影响既是生产性的(制度经常被用来支持或解放市场力量),又是分配性的(在给定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制度一定是具有分配性倾向的)。这两种可能的影响便为我们揭示出肯尼亚经济发展与停滞的原因,且对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的。分好蛋糕需要以做大蛋糕为前提,两者不可偏废;政策制定者也不能为特殊集团所绑架,应保持其对国家整体利益负责的自主性与先进性。 (收起)

0 有用☑ 2021-01-29 14:38:27 当年写作业读过,早忘光了,需重读。

0 有用上海顾廷烨 2018-12-30 08:20:26 3.5星。我导师说上世纪真正的比较政治学只有两三个人在做,其中之一就是Bob Bates。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国家表现的解释不再是国家的名字了(过去太多比较政治学研究给出的解释是他们研究的国家是特别的、例外的!)。第一章很重要,讲清楚了政治学在研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作者是用科斯定理来套这个框架的,特别好。作者也清楚地指出政府官员提供有能促进市场发展、交易和投资的制度,其实反映的是政治家自己的目标——没有政治家是利他的。但是具体这个“政治家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一个超脱与肯尼亚莫依时期的一般性理解?作者讲玉米局的政策时滞导致玉米产出过剩和饥荒挺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人解决这个愚蠢的bug?其中有什么政治利益吗? (收起)

0 有用Dean Zhao 2022-04-11 12:23:40 试图超越制度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市场-效率本位观,而强调政治家与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利益的分配效应,似乎与社会联盟范式有共通之处。Bates宣称自己采取了政治-经济的辩证观,在关注政治家的经济利益基础的同时强调政治制度在界定、表达、组织经济利益上的关键作用,但在案例分析上比较松散、含混,难以理出头绪。

0 有用玻璃离子水门汀 2024-01-19 15:07:36 江苏 制度的好处是较之泛泛文化解释能抓得住,较之利益解释又更复杂。其实贝茨想教的东西很简单:为分析肯尼亚的农业-政治的成败,只搬新古典理论(市场作用与国家干预)是不够的,需要采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将制度与政治因素考量在内。通过从茅茅时期到肯雅塔时期,再到莫伊时期的分析,贝茨认为肯尼亚基于经济因素创造的制度在形成过程中包含许多强制性因素,佐证了经济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必须转向政治研究。英国法律体系冲击基库尤人传统的法权,由基库尤人失败者组成的茅茅促使基库尤人成功者推举肯雅塔担任农村社会保守集团领袖,缔结中部省城市工业和农村出口农业联盟。莫伊则利用玉米局造成的口粮危机,牺牲富有经济作物中心地区利益,在安抚首都消费者的同时,重点保护谷物种植选区利益。 (收起)

探索经济繁荣 探索经济繁荣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丹尼·罗德里克 (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原作名: In Search of Prosperity: Analytic Narratives on Economic Growth 译者: 张宇 出版年: 2009-9 页数: 55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16032 豆瓣评分 9.2 53人评价 5星58.5% 4星37.7% 3星3.8%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利。对于博学者、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经济增长一直是一个超智力之谜。《探索经济繁荣: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集合了经济增长领域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的13篇著作,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最引人注目的增长之谜。为什么中

国在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的情况下经济依然能够实现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印度经济为什么陷入停滞?印度尼西亚在过去30年中是怎样在赢弱的制度安排以及扭曲的微观经济政策条件下实现增长的?

这些集体性的努力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制度重要性的理解。那些能够在长期保持良好经济表现的国家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就,背后的原因并不在于地理或者贸易条件,而是它们采取了市场导向型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产权制度,从而确保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对于目前正设法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中国经济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投诉 探索经济繁荣的创作者 · · · · · · 丹尼•罗德里克 丹尼•罗德里克 作者 / 编者 [美国] 达龙·阿西莫格鲁 达龙·阿西莫格鲁 作者 张宇 张宇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罗德里克教授致力于国际经济学、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近年来,他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果等。主要著作有《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和经济增长》《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绪论:从国别描述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一篇 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增长 第二章 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一个加利福尼亚的视 第三章 同一种整体,很多个国家:印度的经济增长(1873~2000年) 第四章 一个来自非洲的成功故事:博茨瓦纳 第二篇 走进与走出经济增长 第五章 “玩具集藏”,社会主义的明星与民主主义的滑铁卢?——经济增长理论:越南与菲律宾 第六章 走向困境的增长:1966年之后的印度尼西亚 第七章 独立之后的印度:一个经济增长的描述分析 第八章 谁能解释毛里求斯奇迹?米德、罗默,萨克斯还是罗德里 · · · · · · (收起) 喜欢读"探索经济繁荣"的人也喜欢 · · · · · ·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 8.6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9.3

经济增长的秘密 8.3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 9.3

大裂变 8.7

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 8.8

私有化的局限 8.7

重新思考凯恩斯革命 8.9

创新、竞争与平台经济 7.5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8.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squirtle 2013-01-12 18:39:01 十几个国家,不同的路不同的结果

4 有用小李匪盗 2010-01-15 15:26:41 非常全面的经济增长方面的著作。

0 有用过期黄桃罐头 2021-09-21 06:24:47 最喜欢关于博茨瓦纳的那篇分析

0 有用礼拜八 2023-09-21 18:03:35 老挝 孔网已下单

0 有用Fan要坚强 2011-03-29 10:30:34 chapt 14 case of Pakistan 还好中国比他们强==

更多短评 15 条

我要写书评 探索经济繁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聂日明 2010-03-15 16:12:00 全力解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约束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同的国家出现了惊人的收入差距,有的国家步入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通道,但有的国家则陷入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滑坡的泥淖。尤其是伴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全球政治转型浪潮,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严重的“分道扬镳”现象,所有的人都在问为什么。哪怕是同一国家的经济,不同经济学家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

长期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的罗德里克一直追寻研究经济何以繁荣,从早先他所撰的《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到这本他晚近主编的会议论文集《探索经济繁荣: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希冀以一种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弥合解释上的分化。

在增长经济学那里,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的深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内生因素,其中典型的表达是索洛的“增长模型”;更深基础性的决定因素一般可归结为地理区位、贸易一体化与制度安排,这些是外生因素。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已然明白,众多的增长模型或许适用于发达国家,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普里切特在描述越南和菲律宾时曾提出,在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多样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精致的增长模型,更需要一套“玩具集藏”,将增长模型扩展成一系列适应各种环境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增长经济学一般理论的框架内,通过对国别经济增长的分析性描述,而非以跨国计量检验为主的经济增长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而这即是这本《探索经济繁荣》所想达到的目标。

罗德里克认为,从国别研究中,我们得到的最关键启示是,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重要的。在案例样本中,中国、博茨瓦纳、毛里求斯与澳大利亚得益于现有或创建的有效的制度与社会规则体系。波兰、匈牙利与捷克更是在制度上迅速而有效地向欧盟追赶。但制度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如此之多、繁杂,以至于人们无法给出清晰、简单的因果链条。制度的缺陷,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在本书中的十几个国家的案例中,制度安排可以发挥作用,需要因地制宜,重视路径依赖与区位因素对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影响。采用西式民主的印度与未采用西式民主的中国都是过去半个世纪的增长新星,中国犹有胜出,至今龙象之争仍是学界的焦点。玻利维亚实施休克疗法也同样如此。事后来看,印度、玻利维亚的制度环境或改革议程尽管符合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但可能其社会安排存在缺陷,也可能政策并没有切中其制度中的弊端,致使经济增长成效不佳。

令人振奋的是,地理决定论已渐渐退出。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的实践都表明,制度安排可以克服地理条件与初始条件等带来的限制。但最让人着迷的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本书关于中国的章节,由钱颖一所撰,详细叙述了中国“从转轨制度走向最佳经验制度”的道路,从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财政联邦主义和受约束但保持财政收入稳定的政府四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包括罗德里克、罗兰等人在内都认为,全方位而完善的制度变迁方案,并不是在经济转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往往是不可行的,改革可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集中力量来解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约束,这也是中国模式的精髓。

罗德里克在持续不断地探索经济增长的奥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更关注用比较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如何国强民富。与世行在1990年推行的“华盛顿共识”相异,林毅夫等人在1994年总结了中国的发展经验,称之为“中国模式”,2004年库柏·雷默更从新的视角提出“北京共识”,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道路。然而一国的经济繁荣是否就是全部·伊斯特利在本书中就说,尽管巴基斯坦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但社会发展长期停滞,这种增长是极其脆弱的,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印度尼西亚,后者因此直接导致了1997年的经济崩溃。

《探索经济繁荣》初稿成于2001年,而今世界虽未物是人非,却已然是另一番图景。回过头来看,中国是否真正地走出了一条新颖无二的道路?中国过去的经济繁荣是奇迹还是泡沫?自2004年以来,对中国式经济增长的反思此起彼伏,对产业结构失衡、区域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不足、政治权利缺失等的评论不绝于耳。国际经验显示,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急速发展时都遭受过“中等收入陷阱”:在人均GDP达到3000至8000美元时,经济停止增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冲突频频。当前的中国也已进入这个范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今年在《外交》杂志上发表《北京共识的终结》,较为代表性的总结了这一局面。尽管许多学者将中国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混合所有制、模糊产权与政府干预等反正统经验,但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经济明白无误实践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稳健的财政政策、经济开放、产权私有化、市场自由化。

我们有必要重读罗德里克的结论,制度安排需要因地制宜,并不意味着存在两套有效的基础性经济制度。中国的奇迹在于过渡性制度安排,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安排的速度、策略可能存在差距,但不代表在转轨的彼岸中国可以独辟蹊径。布拉德福德?德龙在总结印度经验时提出,一定意义上来看,东亚经济增长(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奇迹并不值得研究,因为其经验无法复制,而印度则更具普遍意义。对于中国来说,这或许意味着,中国改革必须从更基础的层面向制度变迁的彼岸前行。 投诉 有用 21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1 1 4回应收起 魏风骨 2011-04-05 12:48:17 经济繁荣: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 【http://blog.sina.com.cn/leiwon】汲取成功者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道理,然而在奔向经济繁荣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拉丁美洲国家坚定地执行发达经济体向全球推销的“华盛顿共识”,结果却是债务危机频发、经济社会动荡;前苏联及东欧转轨经济体本来期望成为摒弃中央计划经济的优等生,却在私有化和自由化的病床上沦为奄奄一息的小白鼠。基于对20世纪众多发展中经济体和转轨经济体经济表现的观察,丹尼·罗德里克在《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一书中指出:“有效的制度结果不一定来自唯一的制度设计。”与此类似,钱颖一在《中国的改革是如何成功的?》(本书第11章)一文中也谈到:“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并不仅仅是它们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标所在,而是要寻找到一个通往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因此它更关注于过渡性的制度安排而非最佳经验制度。”根据钱颖一的描述,中国在改革初期实施了一系列既改进效率又兼顾执政者利益的经济制度,例如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财政合同制、匿名银行制度等。通过上述转轨时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中国在缺乏私人产权制度及其他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启动了经济增长,并于1990年代后期逐渐向“最佳经验制度”靠拢和趋同。从事后进行的学理研究来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出了一条举世罕见的创新之路,但我认为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很更倾向于“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窘境,其中的关键梗塞便在于意识形态之争(可参见吴晓波:《吴敬琏传》),主要体现在那些“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新老划断”、“先行先试”等中国经济改革所特有的思路和办法。幸运的是,意识形态的掣肘却激发出了敢为人先的种种创举。如果将清末中国未能建立起汉人主导的君主立宪制归因于国运不济,那么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改革恰恰是阴差阳错、否极泰来之象。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戴维·瓦尔德纳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作名: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译者: 刘娟凤 / 包刚升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92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ISBN: 9787546346557 豆瓣评分 9.0 79人评价 5星48.1% 4星40.5% 3星5.1% 2星5.1% 1星1.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戴维•瓦尔德纳的《国家构建与后发展》是历史制度主义的经典著作。该书探讨了在后发展的地区,为什么国家构建有时候促进经济发展,而有时候却阻碍甚至是破坏经济发展呢?《国家构建与后发展》从两个方面回来了这个问题。第一,《国家构建与后发展》提供一个框架来解释特定的国家制度的起源。第二,《国家构建与后发展》提供一个框架来系统地分析国家制度与造成经济后果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投诉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的创作者 · · · · · · 包刚升 包刚升 译者

目录 · · · · · · 缩写 致谢 第一章 制度起源与经济后果 第二章 国家构建与制度框架的起源 第三章 建立联盟与构建国家:土耳其 第四章 建立联盟与构建国家:叙利亚 第五章 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的实践 第六章 东亚精英的凝聚力与国家建设 第七章 后发展的集体困境 第八章 早熟的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结果 第九章 源自早熟的凯恩斯主义的道路 第十章 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 索引 出版说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由于叙利亚和土耳其执行这类政策时基本上还是前工业社会的经济体,我把这种制度安排称为早熟的凯恩斯主义(precociousus Keynesianism)。在某些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在叙利亚和土耳其推动了工业化。到1980年为止,这两个国家都比30年前大大推进了工业化——无论是制造业占GDP的份额,还是他们覆盖到的制造业领域。然而,在这两个国家,进一步的工业化都与外国资本的连续流入有关。当20世纪70年代晚期,外国资本的流入趋于枯竭时,工业化也就停止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突然间都要面临改变最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的紧迫任务。 然而,在其他的重要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失败,即使是在更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两个国家,工业化基本上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商品生产的扩展。而且到1980年,叙利亚和土耳其在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国际经济体系,一是依赖其资本流入,二是依赖其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不管是叙利亚还是土耳其都没有发展出能够自我维持增长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当战后发达国家的凯恩斯主义实践使政治得到稳定、使经济得到增长时,非常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却妨碍了发展。 (查看原文) 小斑 5赞 2022-09-19 20:23:3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制度起源与经济后果 一个可操作的发展定义被认为是包括了四个维度,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新投资、建立部门间和产业间的互相关联、提高任何一个给定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以及走向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生产。最后,我认为发展的这四个构成因素的变化是以解决集体困境(collective dilemmas)为基础的。当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分歧,以至于个人的理性和最大化的行动只能导致集体的次优结果时,集体困境就出现了。问题是如何协调个人的理性和社会的理性。亚当·斯密认为市场会自动自发地达到这种协调,但这个过程实际上充满困难、令人忧虑。 为了简化问题,我区分出两种集体困境:一种阻碍新工厂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另一种阻碍既有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改进产品质 量。我把前者称为格申克龙集体困境(Gerschenkronian collective dilemmas),把后者称为卡尔多集体困境(Kaldorian collective dilemmas)。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路径所产生的制度与政策,使得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有能力解决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却以恶化卡尔多集体困境为代价。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有能力推动投资,却无力使投资带动的产业运转良好。与此不同的是,东亚的发展型国家既克服了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又克服了卡尔多集体困境,从而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一条不同轨道。 (查看原文) 小斑 5赞 2022-09-19 20:23:3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制度起源与经济后果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府.市场与增长》《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俄罗斯社会的潜规则》《世界市场中的小国家》《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等 。 喜欢读"国家构建与后发展"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 8.7

超越市场奇迹 9.1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8.6

商业与联盟 9.7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7)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与国家构建 7.7

走出边缘 8.0

国际贸易与政体变迁 8.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獭上尉 2021-05-09 20:54:24 精英冲突强弱决定了国家构建方式(统治者是否同平民联盟并向其转移支付)进而决定了能否实现由技术进步而非资本投入带来的经济发展。框架真的漂亮!BTW,按照作者的观点,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低人权优势”也算发展型国家的一个必要条件了…

0 有用东土大唐 2023-01-18 21:58:21 江苏 精英的冲突导致上下层结盟,上层用转移支付收买下层,最后阻碍经济发展。先发展后民主的论辩。

5 有用adtmxk 2018-06-12 21:25:10 好书!只看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精英—制度—经济结果的推进,破除制度与经济绩效的二元关系。案例选择的巧,虽然存在争议。对单一因果的辩护。但是缺点,精英行成的分析,但是经济上的解释还需要政治上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 有用深蓝1984 2013-08-18 14:59:22 M

0 有用三角枫 2021-12-23 22:59:08 非常漂亮的论证思路,看完第一章就基本可以摸清作者的逻辑,存在一定的缺陷(预设问题)但具有很强的推广力。

更多短评 30 条

我要写书评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Sebastián 2021-10-22 15:21:42 理论部分摘要及基本架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国家与资本主义是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建构材料.

这里有两种思考问题的线索.

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政治结果的经济解释,

运用供给或者需求等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或者对外贸易等与政治相关的结果;

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发展对经济结果的政治解释,

例如,商业集团、劳工集团和国家这三者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非常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狮子造了笼子却把自己困在了笼子里."这句古老的阿拉伯谚语在如今的叙利亚产生了回响.狮子的阿拉伯语是阿勒阿萨德(al-as-ad),这也是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勒阿萨德(Hafiz al-Asad)的名字.作为对权力必然会受到限制的一种评论,这条谚语暗示着为了某种特定功能而建立的制度,经常会带来约束制度创建者本身的意外结果.本书中的观点是,叙利亚和土耳其的精英们设计了承诺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国家制度与机构(state institutions).然而,由于这些制度很好地履行了它们的政治功能,这两个国家的政治领导层即使在承认他们的经济业绩很糟糕之后,仍然能够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看似强有力的领导人被他们自己缔造的制度之笼束缚住了手脚.国家构建(state building)没有促进经济发展.(韩国的反例)1

为什么国家构建有时候促进经济发展,而有时候却阻碍甚至是破坏经济发展呢?本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一般性的主题.

第一,本书提供一个框架来解释特定的国家制度的起源.国家制度是本书的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

第二,本书提供一个框架来系统地分析国家制度与造成经济后果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根据下文的定义,经济后果是本书的因变量.

本书随后的论点要解释叙利亚1963—1980年和土耳其1950-1980年相对糟糕的经济绩效,同时还要解释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80年间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一时期是重要的十字路口,其后续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通过分析从非直接统治型国家(mediated states)向直接统治型国家(unmediated states)*的转型,解释了不同的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profiles).

在非直接统治型国家,国家精英通过与地方权贵的联盟进行统治;而在直接统治型国家,制度和机构取代了权贵并把国家、经济和社会联系在一起.随着从借助地方协调者的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旧制度被重新定义,新制度建立了起来,而国家则扩大了对公共物品的供给.

换句话说,直接统治型国家的创建,使新制度框架的充分发展成为必需.

四种制度化的安排界定了国家的发展型能力(develop-mental capacity):

国家社会关系、官僚制的性质、国家财政和国家经济干预的模式.

通过分析政治上宏观结构变迁的路径,我要找到这些具体制度的起源,以及它们与不同制度框架的组合.

具体来说,我分析了国家转型的两种路径.

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国家转型与下层阶级被吸纳进跨阶级联盟同时发生

.在第二章,我会证明国家转型与建立阶级联盟的结合决定了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与之不同,在韩国,国家构建先于吸纳平民(popular incorpora-tion).因为韩国的精英在制度转型时期并不依靠平民的支持,他们能够塑造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作为结果,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构建产生了我所说的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precocious Keynesianstates),而韩国的国家构建则产生了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可以肯定的是,韩国的精英最后也吸纳平民的支持,但这是在10年的快速增长和工业转型之后.简而言之,吸纳平民相对于国家转型和大规模工业发展的时机,最好地解释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持续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但是,如何解释国家构建的不同模式呢?

我通过研究政治精英微观层次的选择,来解释宏观结构变迁怎样塑造了制度结果.这里的政治精英需要游走在当政者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案例证明这样一种观点:制度暗含了国内行为者在日常政治实践中不断表达其偏好的努力.莱克(Riker)也曾经恰到好处地把制度描述为"凝固的偏好"(congealed tastes).

但是,也必须要分析政治行为者提出或支持其偏好的环境,因为即使是一个社会中最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也经常要受到制度形成过程的制约,正如本书的比较研究证明的那样.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政治精英对政治稳定、牢固地控制权力和快速经济发展的偏好,与韩国的政治精英基本上没有区别.造成两者差异的是环境的不同——正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政治精英追求其偏好,并为了实现其目标而创建制度.不同的环境,导致具有相同基本偏好的行为者塑造了不同的制度结果.

更具体地说,我关注结构性环境(structural context)的约束与机会,而正是结构性环境决定了选择的可能性.

但是,结构(structure)和行为(agency)在不同的案例中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叙利亚和土耳其的精英面对的结构条件,使其受到高度的约束,以至于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与之相比,韩国的精英在面对制度选项进行选择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这种差异产生了一个因果条件上的不对称性:虽然我认为在中东的案例中,具有的是必要且充分的条件——这些条件导致高度确定的结果;但在东亚的案例中,具有的是必要却不充分的条件——在此种情形之下结果更少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换句话说,在我的分析中,结构和行为都是变量,而不是常量.

我的假说是,精英冲突的强度(levels of elite conflict)决定了国家转型的发生是否同时或先于吸纳平民.两组案例中不同的精英冲突强度,为叙利亚、土耳其与韩国的精英创造了不同的激励结构.叙利亚和土耳其精英启动新的国家构建的情形是,

紧张的冲突使精英阶层陷入分裂,并使其无法互相妥协.

这一冲突集中在对于国家与经济关系的目标的不一致上

.这样一来,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精英把平民动员起来,

作为消灭政治对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社会基础时,

精英间的冲突才得以解决.

换句话说,吸纳平民是精英冲突强度的函数:剧烈的精英冲突会降低精英对吸纳平民的抵制程度.与精英团结的条件相比,精英冲突的条件下吸纳平民是一种更为有利的战略.在韩国,精英相对更有凝聚力,因而能够达成互相的妥协.结果是,他们面对的激励影响着后续的排斥平民的做法.正如第六章所展示的,韩国的情形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有一些迹象表明韩国正处于可能走上叙利亚式道路的边缘.但是,韩国精英最终团结在朴正熙将军(General Park Chung Hee)的周围,这就排除了动员平民的激励因素.因此,国家构建较少是围绕政治巩固的紧迫需要,更多的是围绕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而经济发展本身将有助于稳定统治.这样,通过塑造激励结构,精英冲突的动态机制影响着两者——国家构建和把下层阶级吸纳到支持国家的政治联盟之中——之间的关联程度. 4

有人批评道,联盟理论把政治仅仅理解为强大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而忽视了国家的自主角色.然而,这里研究的三个案例中,是国家精英而不是社会集团采取行动来构建联盟.他们通过与社会支持者之间讨价还价和达成交易来做到这一点.叙利亚和土耳其的精英并没有打造广泛的跨阶级联盟(cross-class coalitions),因为他们面对着来自社会集团的更为紧迫的压力.在这些案例中,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存在造成精英分裂的剧烈冲突,而这种精英冲突会促使强势政治力量通过提供特殊好处的办法来吸纳平民的支持.①当然,用精英冲突的动态机制来解释国家类型的观点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如何解释精英冲突的动态机制?关于这一问题的假说将在第六章中提出.总之,通过吸纳平民进行的国家构建要应付新当政精英的紧迫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叙利亚和土耳其的精英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塑造了国家财政、发展战略和关键的制度安排.他们设计的政治安排承诺经济上的好处,但他们并没有实现这一承诺.另外,在韩国,相对更稳固地掌握权力的精英能够轻松自如地创造更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最近有大量基础性文献关注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经济后果的制度因素,而我的观点的灵感正来自于这些文献.虽然这类文献的观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但他们都关注,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框架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经济变迁模式.这些研究通过强调精英在制定反映其偏好的政策过程中的自主性,通过强调精英执行政策时的工具措施,通过强调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对于制定政策的竞争能力,证明了制度影响着经济后果.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条件下,制度也决定着生产要素能否被重新分配的相对容易程度.本书探索了制度起源的研究,以及把制度约束、能力和机会转化为不同经济后果的具体机制,从而能够对已有的研究作出两个方面的贡献.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政治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非常重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因果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很少重视制度的起源.5

比如,彼得·埃文斯(Peter Evans)曾经以这样的方式回应主流学术传统,他说:"我的目标不是解释掠夺型国家、发展型国家和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国家(predatory,developmental,and intermediate states)的起源,这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超越了本项研究的目标.相反,本项研究的理念是把现存的结构类型作为研究的起点……"埃文斯及其合作者限定他们的研究重点,无疑是合理的.制度主义学者把忽略制度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作为他们理论上的竞争者.这样,他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证明制度是起作用的,这一任务显然要优先于研究制度形成的发生学(etiology).如今,一般的学术共识认为,制度肯定是起作用的,因此现在看来恰当的做法是扩展理论和经验研究的领域.正如罗伯特·贝茨(Robert Bates)如此建议:"研究发展中地区的学者面对着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即制度起源的问题……通过研究这一问题,他们会形成能够反过来对发展研究领域亦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术成果."②这本书设法处理这两个分析任务.对联盟形成的研究为后发展国家的国家构建和国家结构理论提供基础.但是,一种发展理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在主张制度起作用时,说明具体的制度不等于证明或建立一个关于制度如何起作用的理论.罗伯特·韦德(Robert Wade)是一位强调用制度框架分析发展的重要学者.他认为,虽然对于东亚发展型国家的学术研究已经在国家类型和经济后果之间建立了某种看似合理的相关性,但并没有发展出一种解释这种相关性的有力理论.我们所努力建立的这种理论,不仅必须要能解释东亚国家的成功,而且还必须要能解释中东和其他国家的不成功.

在发展这种理论的过程中,错误的一步是先假定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领导人作了不明智的或无知的决策——他们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需要而处心积虑地牺牲了发展的可能性,或者他们是为了私利而攫取经济利益的腐败领导者.正与之相反,他们所确定的政治经济安排,从原则上说是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并支持这种长期经济发展的.对于阶级成员的付出不仅买到了政治稳定,还扩展了国内市场的规模.于是,保护主义政策确保国内市场免遭不断扩张的国际市场的竞争.支付给农民或工人的每一个叙利亚镑(pound)或土耳其里拉(lira)创造了需求,而这种需求则由不断增长的工业产出来满足.换句话说,用物质利益交换政治忠诚,成为需求刺激的基本形式.国家构建的这种战略,总体上跟发达国家战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政策很相像.由于叙利亚和土耳其执行这类政策时基本上还是前工业社会的经济体,我把这种制度安排称为早熟的凯恩斯主义(precocious Keynesi-anism).在某些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在叙利亚和土耳其推动了工业化.到1980年为止,这两个国家都比30年前大大推进了工业化无论是制造业占GDP的份额,还是他们覆盖到的制造业领域.然而,在这两个国家,进一步的工业化都与外国资本的连续流入有关.当20世纪70年代晚期,外国资本的流入趋于枯竭时,工业化也就停止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突然间都要面临改变最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的紧迫任务.

然而,在其他的重要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失败,即使是在更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两个国家,工业化基本上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商品生产的扩展.而且到1980年,叙利亚和土耳其在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国际经济体系,一是依赖其资本流入,二是依赖其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不管是叙利亚还是土耳其都没有发展出能够自我维持增长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当战后发达国家的凯恩斯主义实践使政治得到稳定、使经济得到增长时,非常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却妨碍了发展.为什么发展的历史呈现一幅如此复杂的景象?为什么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国家能够推动对新产业的投资,却不能提高产业效率和实现产业转型?

第七章从语义上把经济发展定义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或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过程.一个可操作的发展定义被认为是包括了四个维度: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新投资、

建立部门间和产业间的互相关联、

提高任何一个给定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

以及走向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生产.

最后,我认为发展的这四个构成因素的变化是以解决集体困境(collective dilemmas)为基础的.当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分歧,以至于个人的理性和最大化的行动只能导致集体的次优结果时,集体困境就出现了.①问题是如何协调个人的理性和社会的理性.亚当·斯密认为市场会自动自发地达到这种协调,但这个过程实际上充满困难、令人忧虑.虽然第七章提出了一系列集体困境的情形,为了简化问题我区分出两种集体困境:一种阻碍新工厂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另一种阻碍既有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改进产品质量.我把前者称为格申克龙集体困境(Gerschenkronian collective di-lemmas),把后者称为卡尔多集体困境(Kaldorian collective dilem-mas).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路径所产生的制度与政策,使得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有能力解决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却以恶化卡尔多集体困境为代价.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有能力推动投资,却无力使投资带动的产业运转良好.与此不同的是,东亚的发展型国家既克服了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又克服了卡尔多集体困境,从而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一条不同轨道.

简而言之,联盟的分析阐明了国家构建的模式,这里表现为一国国家构建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的特点.

集体行动理论具体解释了这些制度有没有能力促进经济转型.

国家制度和政策是国家构建过程的产物,而正是由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能力来克服不同的集体困境.

依靠自己国家制度的不同特点,国家经济围绕着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速度发展着,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轨道.

这样,强加的用于控制集体困境的制度框架就解释了一系列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联盟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的结合产生了接下来的几个命题,我把它们总结在图1中:(1)高强度的精英内部冲突导致了构建广泛的跨阶级联盟;(2)这些联盟是形成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的充分条件;(3)这种类型的国家能够解决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却以恶化卡尔多集体困境为代价.这一连续的因果链条在检验叙利亚和土耳其这两个案例中能够得到验证.相反,检验韩国的案例揭示出:(1)精英内部冲突的动力机制完全不同于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情形;(2)韩国的精英选择不同的联盟战略;(3)这些不同的联盟战略使得它们能够构建发展型国家;(4)这两个发展型国家显然有更强的能力克服集体困境,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轨道.

这里提出的理论对于研究发展的学者所争论的中心问题有所启发,这里的争论往往发生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国家主义的学者之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贬低用国家干预取代市场信号的努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19世纪的自由主义遗产老调重弹,认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发展是分配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更优模式,而国家干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福利损失.此外,新自由主义者通过关注贸易政策的动态变化强化了他们的批评.他们认为,对自由贸易的限制会导致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一一资源被滥用于寻求由保护政策所创造的经济租.在他们的研究中,寻租行为解释了为什么受到高度保护的经济体通常都缺少由海外竞争所激发的创新和活力(dynamism),结果就是经济停滞和无效率.

这里的分析并没有驳斥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限制了其经验上的应用范围.

第七章认为,

无效率的寻租行为是与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相关联的特定国家干预类型的产物.并不是所有寻租行为都是无效率的.

实际上,在韩国,寻租行为是生产性的:企业家的确从政府干预中获取租金,但获取租金的唯一途径是他们必须要努力去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而这种行为与结果对整个经济绩效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这种特定的来自于国家干预并对发展产生极其重要意义的寻租行为,是国家制度能力的一个函数.而国家制度能力反过来又是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的特定路径的产物.简单地说,克服卡尔多集体困境的国家孕育了生产性的寻租行为,而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国家孕育了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实际上,新自由主义者对解释寻租行为的起源并没有多少把握.很普遍的解释是,他们把寻租归因于腐败和自利的政治家与官僚.①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它预测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即使我们观察到不一样的事实.

罗伯特·贝茨则避免了这样的错误,他认为不同的联盟战略导致寻租行为的不同动力机制.②

本书立足于贝茨的作品,并具体阐明了采取不同联盟战略的逻辑.简要地说,精英内部冲突的不同动力机制为不同的联盟战略提供了激励.这些战略反过来通过新的制度和政策的作用得以实现,或者简单地说是通过国家构建不同模式的作用得以实现.已经实现转型的国家,其制度拥有解决集体困境的不同能力,这导致了不同的发展轨道.这一观点不仅使得我们能够区分类似于叙利亚和土耳其这样的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和类似于韩国这样的发展型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能应用于对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为什么一些边缘国家获得了繁荣,而另外一些边缘国家仍然深陷于糟糕的经济境况不能自拔?

本书的理论框架对这一过程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见解.但现在仍然要证明为了发展和检验这一理论所选择的案例的合理性.换句话说,为什么是叙利亚和土耳其?毕竟,把探讨不同发展路径起源的这样一个一般性问题建立在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本身会产生一些问题.在发展研究的文献中,叙利亚和土耳其并不是两个经常被提到的国家.除了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之外,也只有较少的人熟悉和了解这两个国家.相反,区域研究专家可能会振振有词地反对这种比较,因为这两个国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各种差异.无须否认,无论按照社会科学家的哪种分类标准,叙利亚和土耳其都是不同的.在某些方面,叙利亚和土耳其经历了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政治经济变迁的轨道,接下来关于这两个国家发展轨道和其他方面的概览会说明,这两个国家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就是高强度的精英冲突.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而仅在一个关键的方面是相似的,所以它们更具有进行比较分析的较高价值.然后,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最早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阐明的归纳式经验研究方法在确定因果关系上是不充分的(insufficient).下面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逻辑已经受到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批评,其中的很多批评我也是接受的.我在第十章会提到这些批评,并提出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密尔的研究方法,同时用对因果机制的强调取代了原有方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经验主义逻辑.接下来这一研究设计的具体说明将简单介绍主要的案例,并引发一场关于方法论的对话.本书的末尾会对这一讨论做出总结.

本书的安排如下:

第二章探讨后殖民社会国家构建的动力机制并追溯政治安排、政治制度和公共政策建立或重建的过程.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国家转型和跨阶级联盟的构建.

第五章研究构成叙利亚和土耳其政治经济体的四种制度.

第六章考察韩国,研究低强度精英冲突的联盟后果和制度上的相应后果,并提出假说来解释精英冲突强度的差异.

第二至六章分析的是本书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

第七章将从解释国家制度的起源转向研究国家制度如何塑造经济后果.

第七章借助来自东亚的经验,从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提出对新自由主义增长理论的批评.

随后,这一章还提出了一个语义学的和可操作的关于发展的定义,并认为根据一国能否克服一系列集体困境能够预测该国是否能发展.

第八章分析叙利亚、土耳其、韩国的发展结果.这里提供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发展型国家同时克服了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和卡尔多集体困境,而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克服格申克龙集体困境之时,却以恶化卡尔多集体困境为代价.

第八章认为制度框架最好地解释了这些结果,并提出一个简单的协商模型来解释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九章研究叙利亚和土耳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经济危机的反应.第十章则通过对本书论点的一个方法论评价来总结本书.

第二章国家构建与制度框架的起源

尽管本书的分析解释了大量的制度差异,但为了更充分地说明经济结果,我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引入了第三个变量:工业发展的开始.我介绍并讨论了早熟的凯恩斯主义(precocious Keynesian)国家,叙利亚和土耳其就是其中的例子.总的来说,本章关注的案例其特点是国家转型、吸纳平民与工业发展的开始暂时地交会在一起,文中将这些案例与其他案例进行对比,在其他案例中这三个过程是相继发生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我解释了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和发展型国家的起源. 24

从非直接统治型到直接统治型国家的转型

国家构建有很多的含义,它的范围涵盖从政府职能与社会制度的最初分化到绝对主义国家的权力集中,再到国家制度的扩展和合理化.基于本研究的目的,国家构建的含义在这里被限定为从非直接统治型向直接统治型国家的转型,或者说从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的转型。

从非直接统治型向直接统治型国家的转型带来了两种类型的发展变化:制度网络的建设取代了贵族并且将国家与各社会阶层和集团联系起来,同时国家对公共物品的供应扩大了,尤其是国家承担了建设基础设施、调控经济和管理本国与全球经济关系的职责.这一转型是普遍的,但又是偶然的.它既不是某种必然的过程或以统一的国家类型为最高目标的主导方向,也不是政治演变中某个不可逆转的阶段.相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追溯这个过程可以揭示了很多制度的起源,尤其是那些决定了国家是否有能力促进发展的关键制度.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更详尽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随着国家转型而出现的具体制度和公共政策.

这里提供的框架以一个基本的区分为中心,

即要么国家建构者先与精英谈判,只有在直接统治制度化后,他们才与平民阶层谈判,

要么是他们与平民阶层谈判的同时将国家转变为直接统治.

与直接统治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在这两种情况下是不同的.

例如马丁·谢夫特(Martin Shefter)认为,法律一理性的管理结构只有在国家官僚机构内部建立统一的原则先于吸纳平民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如果吸纳平民的发生先于或与国家管理体系的发展或扩展同时发生,那么这个体系就可能建立在任人唯亲的基础上.

发生于国家转型之前的吸纳平民对国家制度产生了影响,本章的后面会针对这种影响提出一套更深入的理论假设.吸纳平民相对于国家转型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现代国家不是根据某个总体规划的蓝图建立的.早期的国家建构者们试图汲取更大量的财政和军事资源来抗衡权力的竞争者与平息异议.现代国家的组织特征是这一系列并不相关的行为的副产品.即使是与早期的国家建构者们有意进行竞争的统治者也无法建立只反映自己偏好的政治组织,因为所有的国家建构者都在提高他们创造和控制权力的能力,他们必须与社会中产生的集团和阶级进行谈判.构成直接统治型国家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就从这些谈判中产生.为了分析具体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国家建构者们与哪些人进行了谈判以及协议的条款.

因此我们能够找到国家构建的两种大概的路径:

(1)一种是吸纳平民发生在国家从非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型之后,如大多数西欧国家、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以及第六章中展示的韩国;

(2)另一种是吸纳平民与这一转型大致同时发生,如在大多数后殖民地区. 32

亨廷顿的分析影响深远但也颇具争议,他提出在发展中国家,不断上涨的期望与社会动员的有限机会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差距,这种差距促使下层阶级提出进入政治过程的要求.下层阶级自发的动员扰乱了政治过程、颠覆了新生的制度,并且导致了非制度化和不稳定的政体.

威廉·莱克(William Riker)在他对联盟形成的经典研究中提出了"规模原理"(size principle),这是对于另一条更宽泛的公理的有趣应用.这个公理就是行为者会把实现目标的成本最小化.莱克这样写道,"如果社会状况与存在转移支付的多人零和博弈类似,那么参与者建立的联盟规模就是他们认为能够确保胜利的大小,不会更大".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选举和立法机构中的联盟,而且适用于国家构建的联盟.对于前者而言胜利的联盟规模是由固定的规则决定的,而后者则显得更残酷.吸纳平民使平民运动者获得了力量,他们能够提出有约束力的要求来改变既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因此,精英更偏好垄断的政治权力及其授予的特权.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抢在吸纳平民之前行动

默认的最小联盟只包含精英而完全排斥下层阶级.但是,精英不合明显地提高了政治精英的折现率,迫使他们优先考虑短期政治生存的需求而牺牲未来对宝贵资源无可争议的控制权.

因此,根据莱克的原理,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论点,即激烈的精英冲突是吸纳平民的必要条件.

吸纳平民是精英采用的一种解决精英间冲突能战略.沙特施奈德(Schattschneider)提出了两个观点,"政治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方式,其次是过程.前者是指在冲突扩大中平民参与的方式,后者是指如何控制平民与冲突的不稳定关系.第二个观点是第一个的结果.更重要的政治战略与冲突的范围相关".在这个逻辑上,斯考切波(Skocpol)有力地证明了因政治精英内部的深度分化而产生的政治冲突能将潜在的民怨转变成了暴乱的运动.当精英冲突足够激烈时,它会提高最小联盟的门槛,使得吸纳平民成为可以被接受的战略.反过来说,精英的统一则能够阻止对平民的吸纳.

从19世纪末直到"二战"后,精英冲突的三种来源削弱了精英的统一并且不断地刺激了更深刻的精英冲突和分化.

第一,经济活动不断地倾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这种趋势导致了对国家经济干预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精英不断地回应这些需求,他们认识到,供应公共物品来促进经济发展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会增强国家的实力.然而国家行为的增多必然会要求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和征收新税种,这又会导致激烈的分配冲突.反过来,国家权威的逐渐扩张激发了国家官员和地方精英之间的政治冲突.

第二,农业精英与新兴的工业家之间在国家政策上的冲突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原则性问题,这开启了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如国家未来的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还是以工业为基础,是以参与全球市场为基础还是以内向型战略为基础.更普遍的是,精英在经济现代化的各种观点上也已经产生了分歧.精英将这种冲突视为零和博弈,这种认识加剧了冲突的强度,使得平民动员变得更合适甚至显得更好.

最后,在如何处理日益自信的平民阶层中,精英也发生了分裂.后者已经无法再通过传统的庇护关系(patron-client)进行控制,因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城市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普遍的贫困已经打乱了这种传统的关系.

吸纳平民相对于国家转型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现代国家不是根据某个总体规划的蓝图建立的.

早期的国家建构者们试图汲取更大量的财政和军事资源来抗衡权力的竞争者与平息异议.现代国家的组织特征是这一系列并不相关的行为的副产品.即使是与早期的国家建构者们有意进行竞争的统治者也无法建立只反映自己偏好的政治组织,因为所有的国家建构者都在提高他们创造和控制权力的能力,他们必须与社会中产生的集团和阶级进行谈判.构成直接统治型国家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就从这些谈判中产生.为了分析具体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国家建构者们与哪些人进行了谈判以及协议的条款.

然而,大多数情况是,非欧洲国家最普遍的模式是国家转型与吸纳平民同时发生.在这些案例中,国家建构产生了不同的制度结果,因为国家制度的具体演变更直接地反映在吸纳平民的紧要关头.事实上,吸纳平民的行为本身使国家直接地接触到它的广大人口.扮演中间角色的贵族很快就被搁置一边,但是用来取代他们的行政制度和公共政策却还没有出现.这些制度的建立发生在大众政治出现的时期.

国家的建构者必须同时完成两项任务,而不是依次进行.这两项任务是:建立维持直接统治型国家所需的行政机构和管理大规模的平民政治.

亨廷顿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许诺和实际的差别,本书的作者则把大规模贫民政治对现代化的毁灭影响植根于作为现代化旗手的"精英阶层"的分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广泛动员和纵向谱系上的社会对抗。

当冲突足够激烈时,精英们会创造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并非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相反,在改变既有制度和创造新制度时,激烈的精英冲突限制了精英能够拥有的选择,而这对于特定国家类型的形成是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在激烈冲突的影响下,精英们迫切地需要获得和维持其政治权力,他们被迫选择能够满足这种迫切需求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那些对长期经济发展最有益的并且反映其绝对偏好的制度形式.但是,在其他情况下,精英冲突就远没有那么激烈.因此,国家建构者面临的政治限制没有那么严重,这为建立(他们认为的)符合发展的强制要求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强度相对较低的精英冲突是精英能够建立发展型国家的制度形式的一个必要条件.造成制度结果差异的不是精英的基本偏好,而是精英提出或维护其偏好的背景.因而,在非直接统治型国家中,高强度的精英冲突激发了国家转型与吸纳平民同时汇集的状况.这种状况如何导致了不同的制度结果呢?将吸纳群众基础作为政治战略的精英面临两个重要的任务.首先,他们必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来组织扩大了的政治参与.这包括平民行为者的某些组织形式和结构,后者把这些行为者与政治体系连接起来以此控制刚刚被吸纳的群体的政治参与.新的政治制度的范围可以从相对不受控制的政治参与到严格限制平民政治参与的统合主义组织.此外,采用吸纳行为的精英必然会采取措施创造互惠的利益将他

国家转型与吸纳平民同时发生所带来的制度结果不同于这两个过程先后发生时产生的制度结果。此外,我在第七章开篇讲到,不同的制度结果导致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假设在一个无政府的世界中国家主权的需要是既定的——这种需要对于刚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国家而言尤其重要——政治精英重视经济发展并且认识到,发展需要国家的自主、去政治化的决策行为、从国内经济中汲取资源的能力,以及经济干预的自由,而且干预经济的方式要能够促进快速的工业发展。44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政治领导人都将这些特征制度化了呢?当政者的需求导致了强大的约束,它限制了实现国家构建和经济发展的能力,迫使政治家在通常是矛盾的政治和经济逻辑间进行妥协.汲取资源、去政治化的决策行为以及干预发展经常与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尽管追求这些目标可能对发展是有益的,但它也会威胁当政者。各个社会阶层会施压并寻求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特权,如果它们的力量因国而异并且与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相关,那么对不同的发展结果就存在一种狭义的解释。然而,建立这种政治经济的阶级一力量模型是以无法进行预测为代价的,它仿照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模型(上文已批判)。我们可以从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案例中明显地看到,下层阶级,如小农场主获得了特权,尽管他们在政治上很弱小,而强大的农业阶级失去了政治和经济地位。我认为,另一种解释就是,政治精英之间两极化的冲突激发了国家转型与吸纳平民的故事。激烈的冲突促使权力的竞争者从下层阶级中寻找盟友,将特权扩大给缺乏能力向国家提出约束性要求的工人和农民。

当冲突足够激烈时,精英们会创造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并非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

相反,在改变既有制度和创造新制度时,激烈的精英冲突限制了精英能够拥有的选择,而这对于特定国家类型的形成是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在激烈冲突的影响下,精英们迫切地需要获得和维持其政治权力,他们被迫选择能够满足这种迫切需求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那些对长期经济发展最有益的并且反映其绝对偏好的制度形式。但是,在其他情况下,精英冲突就远没有那么激烈。因此,国家建构者面临的政治限制没有那么严重,这为建立(他们认为的)符合发展的强制要求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强度相对较低的精英冲突是精英能够建立发展型国家的制度形式的一个必要条件。造成制度结果差异的不是精英的基本偏好,而是精英提出或维护其偏好的背景。

国家精英建立政治制度、分配国家资源并且操控经济结果,其方式是不成比例地让特定的群体与阶级获益。精英依赖这些群体和阶级的力量与支持来维持其统治。换句话说,他们建立了有群众基础的联盟。

由于组成联盟的是“一群在一起工作,其拥有的目标有些相同但不是全部相同的”人,所以联盟必然是通过转移支付或者补偿性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来的,后者平衡了因合作而带来的不公平。转移支付将联盟的战略与制度和政策的结果联系起来。

首先,我们来看需要从土地精英这个阶级获得所需的政治或行政支持的统治精英。缔结联盟的协议条件是一系列变量的结果,这些变量受限于国家与其谈判伙伴之间的关系,如力量的均衡、交易成本和统治者的贴现率。统治精英可能会与两类支持者,如土地精英和宗教要人达成平行的但并非毫不相关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协议的双方都获得了收益而且不必将成本强加于另外一方,合作不存在根本的障碍。因此,这里不涉及转移支付。

其次,我们来看试图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那里获得合作的统治精英。与这两类支持者达成协议的决定因素要更为复杂,因为前两者之间存在利益上的斗争。国家与资产阶级的协议将不仅取决于后者的相对实力,而且取决于国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协议。相同地,国家与无产阶级的协议将取决于它对资产阶级的承诺。任何一个群体现在都会获得某些收益或做出某些妥协,如果它们是国家的唯一谈判伙伴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对工人、农民或这两者承诺的多数收益都会将成本强加给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最终必须在这些成本上获得补偿。

理论上,多样化的收益能够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但实际上,人们往往采用的是一系列有限的支付。对于农业中的下层阶级而言,国家可以提供投入补贴一—信贷、农耕工具、种子、水和化肥——以及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对于城市工人阶级而言,国家能够提供就业保障、高于市场的工资、提供社会保障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补贴。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保护,商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外汇配额以及进口工业产品的许可。这些清单不是唯一的,但它们为国家能够给支持者提供的物品勾画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注意到,尽管转移支付的清单全部是由谈判方获得的租金或补偿构成的,这些租金或补偿高于谈判方从竞争性市场中获得的收益,但是租金和转移支付在理论上和实质上都不相同。

理论上而言,转移支付涉及的是联盟建立的战略,而租金涉及的是向支持者提供的一种引诱物。采取吸纳行为的精英向潜在的阶级盟友提供了一系列的激励和限制。奖励合作和惩罚不合作者共同构成了精英与其新平民盟友之间达成的协议。在这里,协议(bargain)一词的意思既不是谈判后的决议也不是社会契约。前者涉及各方提出的正式交易,后者意味着有一个超然的第三方的调解。这里的协议仅指两个或多个集体行为者之间的

这里的假设将精英冲突的强度与国家构建的模式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能够更具体地重新阐述这一假设。如果国家构建伴随着高水平的转移支付并且通过后者来实现,这样的国家构建所产生的制度结果不同于没有转移支付的国家转型所产生的制度结果。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论点,谈判的机制——各阶级通过这种机制实现国家的协议,那么这些协议的条款是什么呢?——解释了国家形成的模式。激烈的精英冲突迫使斗争中的精英的某部分去吸纳平民:国家与平民阶层谈判,通过交换物质收益来获得政治支持。这种状况导致了国家向直接统治的转型与吸纳平民会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下,精英通过付出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来建立跨阶级联盟。我认为,当对农民、工人或两者的转移支付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家的要素成本时,转移支付的水平就是高水平。另一方面,当精英冲突低时,相对统一的精英会建立小范围的联盟,这样的联盟将平民阶层排除在外;精英们不会与下层阶级谈判,并且不会提供什么转移支付。因此,他们会阻止吸纳平民直到国家转型完成之后。

联盟、转移支付和制度变化

在这个部分,我要提出,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是我所说的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的一个充分条件。另外,低强度的精英冲突是发展型国家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尽管在有些案例中,特定模式的国家转型导致的结构性约束过于强大,以至于它们决定了作为结果的制度框架的属性,但是在其他案例中这种限制的约束力较小,这为行动者影响制度结果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因果机制中的不对称源于结构性约束与自觉的行为者的偏好之间的关系。当精英冲突的强度高时,精英被迫建立以高水平的转移支付为基础的跨阶级联盟,这必然对制度产生影响。当精英冲突的强度低时,精英能够建立小范围的联盟,为发展型国家的建立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接下来的部分会探讨建立跨阶级联盟的制度结果。高水平的转移支付使国家具有下面这些制度属性:

(1)将国家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政治关系是以支持一庇护主义(constituency clientelism)*为基础的;

(2)因政治化而受外界支配的官僚系统;

(3)分配性的财政政策;

(4)国家经济干预的模式是出于维持政治忠诚的需要,即保护支持者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出于经济发展最大化的目的。

国家构建与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塑:支持——庇护主义

非直接统治型国家的政治结构将下层阶级排除在实现主要决策制度的常规化且低成本的渠道之外。尽管向直接统治型国家的转型重新确定了国家与社会阶层的关系,但在这样的政体中,它并不一定会带来下层阶级的完全吸纳。相反,因吸纳而产生的制度形式会带有国家转型的特定路径的痕迹,这最好通过一种谈判的框架来分析。采取动员平民力量来推进自身目标的精英必然会面临一种困境:不受控制的平民动员威胁他们的统治,这要求管理和控制参与优先于自发参与的制度化。

即使在革命的情况中,政治参与会影响社会中最根本的制度的彻底变化,试图扩大政治参与的精英们最终都要重视建立这样一些新的政治制度,即能够阻止“未被重组’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对执政党(theParty)界定的支持发展的制度、价值和实践施加任何不受控制的和不受欢迎的影响”。

当精英因工具性和非革命的目的吸纳平民阶层时,他们更会优先处理如何控制刚刚扩大的参与的问题。在没有强大的组织来代表下层阶级的情况下,统治精英启动经济发展的新项目时必然要重视和维护他们刚刚获得的对主要政治组织的垄断权。为了获得和维持下层阶级的忠诚,镇压与提供精神或物质激励是争取合作的两种方式,精英通过平衡这两种方式来寻找不受控制的参与的替代物。

在列宁主义的政体中,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占主导地位,但是也常常得到物质诱惑的补充。在革命性较弱的社会中,物质激励必然会取代意识形态的吸引,但是这里它们同样也要伴随着对政治参与的控制。鉴于采取吸纳行为的精英对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所做的承诺,政治稳定能够通过建立我所说的支持一庇护主义得到保障。

支持一庇护主义包含三种要素,这三种要素将它与已有文献充分阐明的庇护关系的变体区分开来。

第一,庇护者是国家,不是单个精英。

第二,受庇护者是整个社会阶层而非下层阶级的个体成员。最后,这里的交易不是私人物品和服务与对个体精英的忠诚之间的私人交易,特定阶级的公共物品,如补贴、支持价格和受保护的市场等,与对国家的忠诚和接受政治参与上的严格控制之间的交易是非个人的。简言之,庇护关系是非正式的、自愿的和个体的,支持一庇护主义的关系是通过公共政策和政治组织制度化的,是强制性的,并且包含所有阶级。

相对于国家与下层阶级之间的关系而言,国家与商业集团——既包括工业家也包括商人一一之间的关系更复杂,并且往往反映了更传统的庇护主义关系的模式,原因有两个。第一,在后工业化国家,只有小部分商人拥有进行大规模商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和资源:因此这些商人的重要性也足以使他们能够与国家或政治精英建立个人关系。第二,国家能够向这些商人提供的很多服务是私人性的而不是公共性的。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关税与进口配额之间的区别。只要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为国内的所有生产商创造出一个现成的市场,那么它就是一种公共物品。然而,配额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一种私有物品:只有获准进口有限数量的商品的商人或获得许可进口机械的工业家才直接地受惠于某种配额。因此,配额、进口许可、外汇准入、政府合同以及其他的私有物品能够被用于建立精英成员与大商人之间庇护主义的私人关系。

所以,国家一商业集团的关系将支持一庇护主义与个体化的庇护主义关系结合起来。

庇护关系是非直接统治型国家的特征。

在高度复杂的庇护主义体系中,庇护者一受庇护者之间扩展的关系链条在国家层面会合,而国家的资源则被政治经纪人有效地利用。

这种体系必然是因为平民被逐渐地纳入了寡头精英主导的集权的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冲突来源于派系争夺权力的斗争,而不是纲领上的分歧。

庇护主义的体系必然会削弱横向的组织和团结,进而通过控制参与的扩展来有效地保护精英的特权。

相反,支持一庇护主义创造了横向组织,尽管是在国家的控制之下。由于国家提供的物品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它可能会利用阶级意识,尽管不一定是以阶级为基础的集体行动。

支持一庇护主义显然是由于激烈的精英冲突导致了政治参与的迅速扩大。

当反寡头运动建构直接统治型国家时,支持一庇护主义是可用于国家一社会关系制度化的唯一手段,因为能够履行中介功能的调解者被有意识地剥夺了政治和经济权力。有产精英可能会纳入很多中介体系的因素,但是他们也会有动机将支持一庇护主义制度化,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提前应对以前自治的国家精英在将来会给他们的统治带来的挑战。

简言之,当非直接统治型国家中的精英影响平民吸纳与直接统治型国家的转型时,他们会控制政治参与,同时也通过高水平的转移支付培养平民基础。相反,相对有凝聚力的精英则不需要吸纳平民基础,他们可以更依赖对社会组织的镇压和控制而不必提供物质激励。为了回报国家对物质生活改善的保障,受惠者可能会在政治上保持沉默。

因此,不论政体类型如何,有组织的工人、地主阶级乃至商人都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因组织上的弱点和边缘化而受损。从特点上看,自愿的利益合作组织会因国家严格控制的统合主义制度安排而遭到压制。但是,统合主义组织只为社会群体改善地位提供了些许谈判力量;国家或政治精英主导了这些群体并且直接为其支持者提供物质激励。规避利益代表组织是有意地提前阻止它们积累独立力量的一种举措。

因此,尽管统合主义的利益组织存在,它们在决定政策时只扮演了边缘的角色。因此,支持一庇护主义不仅代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联系,也代表了实质上的政策结果。国家构建与政治化的官僚机构当研究东亚发展的学者确定,独立的官僚机构是后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时,其他学者则指责,受外界支配的或渗透的且政治化的官僚机构是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由于国家主导的产业重组通过补贴、风险社会化和行政定价等机制取代了市场信号,“政府必须创建一个中央指导机构,这个机构能够通过自己的信号补充市场信号来表明哪些经济部门是利润最大的”。这种领航机构(pilot agency)的例子有日本的通商产业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韩国的经济政策委员会(the Economic Policy Board)。

今天,即使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人也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即由有能力的技术官僚机构来监管经济自由化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增长。为了能够制订和执行长期的发展计划,官僚机构必须拥有一定的组织资源,这包括:择优录取和升迁的管理规则,以确保这个机构配备的工作人员具备所需的才能;团队的统一性与地位,以确保个人能够在实现组织的目标中找到个人目标;以及与压力集团的隔离,确保去政治化的政策制定。彼得·埃文斯(PeterEvans)增加了一点,即官僚必须既与社会隔离又嵌入社会网络中,以确保获得足够的信息流和建立官僚一企业家在联合项目中合作所需的信任。强调成功的国家干预的组织基础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解释各个案例中这些资源的供应差别?产生独立的官僚机构所需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今天的发展中地区中,为什么韩国的官僚机构享有这种程度的独立?理论家一般会通过逻辑演绎或历史归纳来回答这些问题。利用前一种方法时,有一派的观点将无效率的官僚行为归根于官僚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它导致我们预测所有的官僚体系中都普遍存在寻租行为,因而它无法解释东亚发展型的官僚机构。

历史归纳则是另一种选择,学者们将官僚机构的独立归根于历史,这个历史包括纳贤取士,即录取技术上最合格的人员、赋予官僚较高的地位,以及官僚拥有公共意识的传统。在注意到这个论点的不足的同时,埃文斯指出,例如制度化的以考试为基础的公务员录取制度以及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作为韩国官僚体系录用工作人员的方法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而墨西哥则仍然从未将这一程序制度化。【历史路径依赖的解释】同样地,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Johnson)简要地提到日本官僚的较高地位,这种地位源于武士的传统,是武士而不是战士转变为行政官僚。他也提到了韩国社会的军事化,以及军事管理技术向官僚机构的扩散。寻找官僚机构独立性的历史前提时,既有经验的支持,也有理论的阐释,即马丁·谢夫特对欧洲政治发展的研究。他提出,官僚机构是根据非个人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它们试图维护相对于政治干预的独立性,这样的官僚机构扮演了“官僚自治支持者”的角色。如果这样的支持者的存在先于平民动员,那么引导平民动员的政党就无法向支持者提供政治任命和工作岗位之类的诱惑,进而能够保持官僚的独立性。否则,政党就能进行庇护主义的政治运作进而推翻择优录取和非个人的规则。

谢夫特提出,国家行政机构政治化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政治领导努力,因为创造和维持跨阶级联盟与长期的产业转型和培养国际竞争力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我们随后会看到这点。维持联盟需要通过为农产品提供高于市场的产出价格和低于市场价格的投入、高于市场价的工资、有保障的就业等,来保护支持者不受市场变化的损害。

相反地,产业转型的逻辑会不可避免地侵蚀这些特权并且损害政治稳定和当政者的联盟基础。因此,政治家面临着很多动机,不仅要在建立独立的政府机构上保持克制,如在叙利亚,而且要推翻既有的独立的政府机构,如在土耳其。政治精英试图限制官僚的独立性,以此作为确保其自身职权的手段。这种职权是以分配的承诺为基础的。因此,尽管获得高级官僚职位可能是以特殊的教育和知识为基础,但是官僚无法利用这种训练,因为他们的工作项目包含了无法被接受的政治内涵。官僚机构可能配有技术专家,但这并不是技术官僚体制。相反地,低水平的转移支付降低了政治领导者将决策政治化的强大动机,因而它是发展型国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只有当政治领导层对择优和技术官僚体制的需要大于它需要将公务部门作为一种庇护来源去赢得大众支持时,

只有当政治家不必害怕独立的官僚机构执行的发展项目会与用直接的物质利益换取大众支持的逻辑相冲突时,官僚的独立性才会产生。一般来说,这意味着政治家一官僚联盟必须在平民动员之前就存在,而且这两个群体必须在两点上达成一致,即动员平民支持的需求和平民动员发生的条件。

国家构建和分配性的财政政策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研究了几个不发达国家的税收体系。他得出结论说,在提高政府财政汲取率上并不存在什么内在的障碍。执行这种建议明显会进一步地促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发展。卡尔多的结论在土耳其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土耳其的案例也包含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增加税收的建议,但这个建议引起了政治上的鼓噪而没有被采纳。重回学术生涯后,卡尔多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不发达国家会学会收税吗?》,这反映了他对政府无法遵从其建议的挫败感。卡尔多认为在增加税收上并不存在内在的障碍,果真如此吗?加布里埃尔·阿尔当(Gabriel Ardant)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前工业经济给有效的资源汲取造成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障碍。但是这样的研究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它没有提及叙利亚和土耳其的财政行为中最重要的特征,如持续的预算赤字,这种赤字主要是源于向联盟成员提供的福利支出。此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土耳其的议会辩论明显地表明,问题不是土耳其必须学会收税,而是政治约束诱发了这样一些偏好,即偏好低水平税收,高福利支出,以及在解决预算赤字上依赖资本流入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卡尔多可能低估了健全的财政政策面临的政治障碍。

有些学者认为,统治者与公民之间的协议可以解释资源汲取的水平差异和国家支出的不同模式。这些研究考虑了既有的经济结构和行政能力,但是这些变量被用来分析谈判的过程;它们并不能直接解释新出现的财政结构。

分析这些协议会带来以下这些问题:哪些群体被征税而哪些群体被免税?国家福利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提供给了哪些群体?这个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经费自给?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是分配性财政行为的充分条件;

实际上,分配性的财政行为是提供转移支付的一种关键机制。国家精英会通过承诺提高支持者的生活水平来确保职权,这促使他们减轻税收负担和扩大转移支付,这导致了预算赤字,而这些赤字由外部转移和通胀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国家可能会尝试几种资源汲取的措施,但是这些都是通过隐性的机制进行:对外贸征税,提高汇率让出口商承担重负,以及通胀税。低水平的转移支付对于更广泛的国内资源汲取和不那么慷慨的福利政策而言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国家构建与国家经济干预的模式在对发展的政治经济的开创性研究中,罗伯特·贝茨(Robert Bates)提供了一个关于非洲国家经济干预模式的政治基础的有力分析。通过改变价格,尤其是降低对农民支付的价格,国家干预产生了虚假的匮乏或被国家掠取的租金。然后,租金被政治精英消费,它被转移到国库,或者被当做一种庇护再分配给精英的支持者来巩固政治支持。一般来说,有组织的和强大的支持者,如商人、城市工人和富有的农民等,会获得经济特权,而贫穷且没有组织的农民则承担了成本。尽管叙利亚和土耳其的案例支持了贝茨找到的国家干预模式背后的政治逻辑,但是它们没有支持贝茨对联盟形成的分析:当联盟政治可以解释国家政策时,联盟政治本身就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在叙利亚和土耳其,高水平的转移支付以租金的形式为城市阶层、富人和贫穷的农民提供了收益。事实上,在叙利亚和土耳其,我们没有发现像非洲那样偏向城市的特征,反而发现了对农村的偏好——价格被操纵用来为富有的小农提供特权,给城市阶层的补贴为这种偏向提供了补偿。在执政联盟中吸纳相对贫穷且没有组织化的农民的行为表明,支持国家的联盟的构成无法直接通过集体行动的能力推导出来。这种能力是各个群体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或是经济精英个人行动的能力。

精英冲突的强度给联盟的形成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当冲突激烈时,精英会通过为强大和相对弱小的支持者提供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来建立跨阶级的大联盟。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国家以多种方式干预各种市场,这些方式是通过为支持者提供租金并保护他们不受市场力量的侵害来巩固社会支持的。相反地,当冲突没有那么激烈,而当政者不用把平民阶层吸纳到联盟中就可以确保安全时,如韩国,贫穷的农民和城市工人就被排除在联盟之外。

此外,高水平的转移支付——向资本家和工人、农民或这两类阶级提供的补偿,这种向下层阶级提供的转移支付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家的要素成本——强烈地影响了贸易政策的选择。20世纪,后发展的经济体最初通过进入非耐用消费品行业进行工业化,这些产业往往利用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作为投入。如果国家给予农民转移支付,尤其是对超出世界市场价格的农业产出以支持价格的形式提供补贴,那么工业投入的价格,如纺织业生产商的棉花,也会上涨。如果国家同时也要将城市工人纳入他们的支持联盟中,那么工资就会上涨到超出市场价格的水平。工业家受到两边的挤压,他们要为原材料和劳动力支付更高的价格,这阻碍了他们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国家对下层阶级的补贴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不通过持续的贬值来抵消,通胀会使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连锁反应与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的挤压产生】

因此,产业资产阶级必须因它参加联盟而获得补偿。结果很简单:跨阶级联盟导致了保护主义的政策,进入国内市场的保障是产业资产阶级获得的转移支付之一。这样的联盟建立在高水平的转移支付基础上,后者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充分原因。由于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是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进口替代工业化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因此进口替代工业化可能先于跨阶级联盟的产生。

在土耳其,政策制定者在1950年至1980年间常常试图转向外向型的贸易政策,但是高水平的转移支付破坏了这些试验。我们在第五章中可以看到,转移支付的影响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另一方面,在叙利亚,政策制定者选择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原因很多,而1980年前,他们并没有进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战略的试验。这里,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转移支付的影响,但是第五章提供了反事实的支持,即使叙利亚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支持了出口导向型增长,他们仍然受到限制而必须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

另一方面,低水平的转移支付是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必要非充分原因。

当国家精英并未致力于向下层阶级提供转移支付时,由于其他原因,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的战略;

但是如果他们确实提供了这些转移支付,他们就无法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的战略。

尽管韩国的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确实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高水平的转移支付在这里也是一个充分非必要原因——没有向下层阶级提供转移支付使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向出口导向型增长进行决定性的转变成为可能,尽管转变不是完全的。

当然,国家精英可能会因要素成本太高而补贴工业家,同时维持相对开放的市场。但是选择这种战略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两个。

第一,对补偿工业家而言,保护是相对廉价方法。一定程度的直接补贴可能对克服资本匮乏是必需的,但是实行保护会促进私人投资。如果没有保护,国家甚至要提供更高水平的补贴,这会对已经因关税收入损失而短缺的国家预算构成额外的负担。

第二,通过保护对工业家进行补偿的战略背后有一个可行的经济逻辑的支撑。向下层阶级提供转移支付扩大了国内市场的规模,这为受保护的工业家的产品提供了不断增长的需求。导致保护政策的转移支付因而成为需求刺激管理的一种初级形式。

爱德华·阿斯福尔(Edward Asfour)在1959年对叙利亚经济进行调研时提出,低收入与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相结合“进一步地减少了当地对本地产品的潜在需求,因为更富有的少数偏好进口制成品,而贫困的大多数没有获得大规模购买当地制成品的手段,他们通常都满足于当地的产品”。因此,我将叙利亚和土耳其视为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

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

至此,本文的论证都关注于吸纳平民相对于国家转型的时间。为了充分地解释经济结果,

这里必须引入第三个变量:长足的工业发展的时间。

在很多西欧国家和东亚的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吸纳平民不仅发生在直接统治转型之后而且在长足的工业发展之后。因此,有利于快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在平民阶层的转移支付产生之前,反过来这对日益扩大和增长的经济所构成的负担要更小。逐渐吸纳工人和农民肯定会影响制度,但是与叙利亚和土耳其这样的案例相比,其影响没有那么剧烈和根本。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国家转型和跨阶级联盟吸纳平民与工业发展的开启交会在一起。联结转移支付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论点最适用于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经济体;在更发达的经济体中,下层阶级的转移支付能够通过资本密度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平衡,所以资本家能够用他们的利润来支付更高的工资,而不必损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因此,“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一词指的是国家构建的一种特定模式:建立广泛的跨阶级联盟,将国家从非直接统治转变成直接统治的结构,发生在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社会中。我将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国家的概念部分地当做一种描述性词汇,用来区别高水平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政策结果与发展型国家的结果,也用来把叙利亚和土耳其区别于更一般的民粹主义概念。例如,在拉丁美洲的研究中,民粹主义必然指的是反寡头的政治运动,这种运动将工人吸纳为城市中产阶级和新生的产业阶级的盟友。此外,尽管民粹主义的分析经常包括对公共政策和经济结果的讨论,但这个概念本身仅仅指的是一种政治运动。另一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特指依赖于跨阶级联盟的政体,它既包含城市和农村的下层阶级,也包含农村的精英阶层,如土耳其。此外,早熟的凯恩斯主义明确地包括与公共政策和经济结果相关的变量。

在最狭义的层面,凯恩斯主义指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阐述的观点中所包含的政策建议。凯恩斯提出,经济体能够在并未达到完全就业的程度时进入稳定的平衡状态。

在广义上来说,凯恩斯主义指的是一系列用于管理发达工业经济的行动和政策。这些政策的标志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吸纳有组织的劳工运动。

因此,凯恩斯的政策表达了跨阶级联盟和转移支付的意思,但是这些政策和行为跟随在长足的工业发展和法律一理性行政结构的建立之后。另外,早熟的凯恩斯主义也指的是国家转型、跨阶级联盟和工业发展启动的同时发生;这三个过程的会合产生了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国家的结果。

因此,凯恩斯主义与早熟的凯恩斯主义的差异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因变量:国家构建和吸纳平民相对于长足的工业发展的时间。

总之,相对于凯恩斯主义,早熟的凯恩斯主义是精英冲突的产物,包含了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社会中国家结构大转型的主要部分。

如果政治经济的关键制度在实行凯恩斯主义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那么限制吸纳政策对财政结构、行政程序和国家自主性的影响就是可能的。如果社会在实行凯恩斯主义之前已经确定地进入了工业阶段,并且发展了大量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那么为福利改善政策提供资金所需的资源则更容易获得,这也限制了凯恩斯主义对政治经济整体的影响。如果民粹主义风格的政策只扩展到一小部分人口,那么设计更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制度和制定这样的政策仍然是可能的。

但是早熟的凯恩斯主义违反了所有的三个条件,因此它创造了一个不同的发展轨道。

后面的第四至六章会提供实证案例来阐明和检验上面提出的观点。第三章探讨了在土耳其,非直接统治型国家中,精英冲突的出现、社会联盟的建立,以及向直接统治的转型;第四章同样地探讨了叙利亚。第五章考察了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官僚机构的性质、国家的财政行为和国家经济干预的模式等,为国家转型和吸纳平民的制度结果提供了细节。第五章的重点是,展示围绕跨阶级联盟的建立而发展出的高强度的精英冲突在叙利亚和土耳其产生了相似的制度特征,尽管这两个案例存在着无数的差异。最后,第六章探讨韩国低强度精英冲突的起源和结果。这章讨论了因低强度的精英冲突而产生的联盟和制度的结果,并且提出了解释精英冲突差异的几个观点。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 4 0回应收起 看这帮人 2013-09-28 18:05:22 精英冲突与制度形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精英冲突会使政治精英们寻求建立跨阶级联盟→_→ 许诺通过政策给底层人民以物质利益→_→ 高转移支付国家- - - 制度、政策随之建立,对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明白作者建立的因果关系,但不同意。对精英冲突是否严重影响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政治家的知识背景、社会的经济共识是否更重要?

一直学习经济学,对我来说,政治学是一种新的学术体系,理论概念各种不懂或不认同。多读几本政治学的书,或许能对这本书有更深理解。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1回应收起 易乙 2012-08-23 12:39:24 集体困境与发展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晕,感觉全书编排很有问题。 资本积累、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和过程的创新等发展中固有的集体困境分成两个种类: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和卡尔多集体困境。作者通过对土耳、叙利亚、韩国等国家构建过程的分析来解释不同国家对这两类困境的克服状况。 写的比较规范,但看起来比较累。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宋先生 2024-06-16 18:32:33 脱离 忽然觉着做这种国家级别的解构工作,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人文基础是无法做好的。这本书的理论架构,在自己的思维里就好像哲学界的黑格尔,理论逻辑很合理,啃起来很累,用精英主义和产业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没有考虑地缘政治的原因的那一刻,自己对于作者的观点已经开始了排斥。

他似乎完美的解释了不同团体之间的冲突,给一个又一个人群打了包,而后透过技术和产业的路径去解读整个故事。着实如王德峰王教授所言,当前社会已经被技术和资本彻底包围了,在西方世界一切的话语似乎都难以跳脱出来。若是用这一套去解读整个国家,而今的自己很难去感受其中精英和平民的冲突。

若是叙利亚作对比,我更想看一下对比迪拜。若是说韩国的发展,以精英和平民为主体,产业规划为路径,全球化的需求去提振内部经济,我倒是更想知道作者对于韩国的亲爹与韩国的政治关系所导致的正面经济效应,以及为何扶持韩日两国的原因更感兴趣。若是纯粹以抽象概念去分析,而不是实际整个全局去分析,而今浅薄的自己始终以为,于自己而言过于学术了。

但是意外的这本书对于管理体系的解构还是挺好的,国家层面若是没有地缘政治、地理问题、本土文化问题的解构,着实没什么价值对于自己而言。纯粹技术和资本的角度出发,精英和平民的冲突,很像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如何让企业超脱内生的矛盾,让其力量凝练,其中的价值就变得十分显著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宋先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2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小斑 展开 第一章 制度起源与经济后果 小斑 (从此不在豆瓣发长评)

由于叙利亚和土耳其执行这类政策时基本上还是前工业社会的经济体,我把这种制度安排称为早熟的凯恩斯主义(precociousus Keynesianism)。在某些方面,早熟的凯恩斯主义在叙利亚和土耳其推动了工业化。到1980年为止,这两个国家都比30年前大大推进了工业化——无论是制造业占GDP的份额,还是他们覆盖到的制造业领域。然而,在这两个国家,进一步的工业化都与外国资本的连续流入有关。当20世纪70年代晚期,外国资本的流入趋于枯竭... 2022-09-19 20:23:36 5人喜欢

小斑 展开 第二章 国家构建与制度框架的起源 小斑 (从此不在豆瓣发长评)

高水平的转移支付是分配性财政行为的充分条件;实际上,分配性的财政行为是提供转移支付的一种关键机制。国家精英会通过承诺提高支持者的生活水平来确保职权,这促使他们减轻税收负担和扩大转移支付,这导致了预算赤字,而这些赤字由外部转移和通胀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国家可能会尝试几种资源汲取的措施,但是这些都是通过隐性的机制进行:对外贸征税,提高汇率让出口商承担重负,以及通胀税。低水平的转移支付对于更广泛的国... 2023-01-15 09:12:49 3人喜欢

小斑 展开 第三章 建立联盟与构建国家:土耳其 小斑 (从此不在豆瓣发长评)

国家与劳工关系的三个特征与国家和农民关系很相似,第一,与劳工联盟的形成是国家精英寻求社会支持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应对强有力的劳工运动的结果。第二,联盟立足于国家通过公共物品的方式提供物质利益。第三,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代价,劳工组织被迫接受组织上的脆弱性和政治上的边缘化。一个重要的差异是,被排除在协议之外的其他工人运动拒绝接受他们的边缘化地位,导致了劳工运动的激进化和四分五裂,也经常导致与国家之间... 2023-01-15 10:02:06 3人喜欢

小斑 展开 第七章 后发展的集体困境 小斑 (从此不在豆瓣发长评)

克鲁格曼(Krugman)将华盛顿共识的十点提炼为两大点,即自由市场和健康的货币政策,之后观察到,所有这些政策都没有表现出它们在理论上应有的力量。他注意到,在受到高度保护的经济体中,完全削减保护主义的壁垒只会一次性地促进GDP增加5%,而根据标准的估计,通胀的成本甚至会更低,通胀率从20%下降到2%应该不会带来可观的收益,而且鉴于打击通胀时经常采取的严历措施,它反而可能导致巨大的成本。艾丽斯·阿姆斯登(Alice Am... 2023-01-23 14:48:26 2人喜欢

驾驭经济 驾驭经济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彼得·霍尔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 译者: 刘骥 / 刘娟凤 / 叶静 出版年: 2008-08 页数: 412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32 丛书: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 ISBN: 9787214048820 豆瓣评分 9.5 61人评价 5星55.7% 4星34.4% 3星8.2% 2星0.0% 1星1.6%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名著,作者对英法两国“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与绩效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两国在国家、资本、劳工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其经济政策模式亦存在明显差异,英国各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限制了英国决策采用补救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无法阻止英国经济的衰落;法国政府则在战后建立起全面的经济计划体制,政府由此可以积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推动产业发展。

投诉 驾驭经济的创作者 · · · · · · 彼得·霍尔 彼得·霍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霍尔(Peter Hall),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助教、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刘骥,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现任教于南开大学;朱天飚,北京大学政府学院副院长

目录 · · · · · · 评《驾驭经济》与《金融体系》(代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篇 理论背景 第一章 经济政策与政治学范式 功能主义模型 文化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 集团理论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 研究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制度主义方法 本书的计划 第二篇 英国的政治经济 第二章 英国经济衰落中的市场与国家 国家的规模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文化的作用 替代性的解释 早期工业化、帝国及市场的形成 结论 第三章 英国经济政策的模式 宏观经济政策的模式 产业政策的模式 政策的根源 结论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战后的安排:1945-1951年 凯恩斯主义的第一阶段:需求管理 凯恩斯主义的第二阶段:收入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第三阶段:干预产业 凯恩斯共识的崩溃 第五章 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试验 1979-198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劳资关系政策 产业政策 目标与绩效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宏观经济绩效 紧缩政策的分配结果 重塑的社会及国家 长期的展望 经济战略的政治面 第三篇 法国的政治经济 第六章 法国经济计划的政治角色 经济计划的管理机构 法国的九个经济计划:1946-1988年 计划的演变 计划的执行和产业政策 经济计划的政治功能 从经济光芒到政治阴影 从理性个体到社会变化中的学徒 结论 第七章 国家与经济计划的演变 国家的独立性 国家的凝聚力 国家的合法性 变化的经济计划环境 去计划化 结论 第八章 密特朗的社会主义试验 1981-1982年的再分配性凯恩斯主义 经济的约束 1982-1983年的紧缩政治 国有化 产业政策:国家主义的复兴 产业政策的演变 社会党领导下的经济计划 社会党领导下的国家 社会的重组 结论 第四篇 比较的视角 第九章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制度逻辑 制度主义方法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政策的最新演变 第十章 国家-社会关系的组织结构 结构性相互依赖 组织结构的差异与阶级力量的平衡 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新统合主义与政策制定 政治体系的约束 创新与政治体系 制度、利益与理念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8世纪大不列颠由纺织业开始逐步工业化。由于开办企业的成本较低,企业家可以利用已存的原始工业并采取了“外包”体系,所以英国工业结构的特点是存在着大量竞争性的小企业。企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留利、向家庭或朋友借款而筹集资金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形式最后导致了合资企业和股票市场的形成。所以,英国企业非常依赖内生资本和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在这种环境中,一种特殊的银行体系发展起来。首先,在19世纪的英国,给工业提供资本的主要是地方性银行,它们大多数位于和其有商业联系的部门和它们能为之服务的小企业周边。但是这些银行不够大,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地一体化,……英国也就没有像随后工业化的欧洲大陆国家那样拥有全国性的工业银行。其次,由于英国小企业一开始就不依赖银行提供工业资本,于是银行形成了每次只贷给企业小额资本的管理,而且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是短期的,用来缓解暂时的资金流动问题。 法国和德国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比较,这两个国家都是从钢铁产业开始工业化的,其开办企业的成本很高,所以它们的工业都极其依赖大投资银行提供长期贷款以获得资本。这些银行作为长期资本贷方,自然非常关心借方的未来发展状况,这就促使它们持有企业的股份,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作为短期资本贷方,(英国)银行既没兴趣也没影响力去引导策划工业阶段性的重组。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减少了英国“看得见的手”的数量。 (查看原文) Kalpa 1 回复 2赞 2012-03-07 23:06:35 —— 引自第44页 首先,在存在大量熟练技术工人的情况下,至少从短期来看,更能使企业获利的是依赖传统的生产方法,而不是选择推行技术创新,因为后者需要更多地使用非熟练技术工人。……其次,熟练技术工人在很多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他们可以方便地组织工会来维护它们的工资并控制车间现场。结果,在西方世界中,英国的工会运动影响力最强,但其结构也最为分化。英国的大多数工会都是根据行业类别而组织起来的,并且英国工会运动的权力中心留在了车间。……当引进新技术或新工作组织结构,可能会产生工资降低、工作环境恶化、劳动力车间现场控制弱化等后果时,管理层就会遇到来自车间现场的反对。……在其他国家有利于提高工人生产率的计件工资制,在英国却成了被工人代表操纵的机制,成了强化他们对工人的影响力和在不响应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攫取高工资的机制。所以在英国产业中出现冗员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原文) Kalpa 1 回复 2赞 2012-03-07 23:06:35 —— 引自第44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共7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左与右》《人权的理念》《权力》《公共性的再生产》《政治经济学理论》 等 。 喜欢读"驾驭经济"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家引导的发展 8.7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8.5

超越市场奇迹 9.1

政治经济学理论 8.8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 8.7

国家与经济发展 7.9

商业与联盟 9.7

制度是如何演化的 8.9

比较政治 8.0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坚毅 2020-02-14 23:22:01 1跟企业一样,一国赖以成功的因素如不改变,终会成为相对衰败的原因。如世上仅有一国也无妨,但还有新秀!中国的落后故事相同。解药是破坏性创新,或持续做后起者-政府强行改变市场的短期理性长期非理性行为。2区域发展协助的长期效果似不佳。3政府受困于就业增长等短期目标-多需求管理,乏力顾及产业升级等长期目标,致相对衰落。缺跳出当前利益格局的强力公正第三方视角。4例:后发国可采用新技术新管理生产钢铁,而前行国已没有钢铁需求,自此被反超。5刺激需求无错,问题是生产端有无市场难克服之障碍。6政府要推动市场优胜劣汰。7英要学法强计划,法搞起了去计划。8德有效的工资限制机制,强银企联系。法强调增长且成功了:扩大需求,补贴信贷,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英金融太独立,不好好服务产业,产业政策主维持衰落行业就业而非重振。 (收起)

0 有用苏霍壹 2021-05-03 08:53:53 真是好书,英法德的制度比较。作者是顶尖高手。写了书评,豆瓣在审。豆瓣吞了我四篇书评了还没放出来。

0 有用咏叹 2024-01-08 12:26:51 河南 这本书把调节学派(regulation school)翻译成“规制学派”,霍尔另一本书《资本主义多样性》中被翻译成“管制学派”。为我国比较政治学者视野之狭隘汗颜。 传统和路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政策,还需要更细致和微观的分析。历史制度主义还是很难摆脱根据现实挑选原因的困境。

0 有用张好好 2024-04-11 10:30:28 重庆 2024 第二十一本 理论第九 1.机制:已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主体行为→政策结果 结构:国家、劳工、产业与金融、政治、国际位置 2.对于英国的分析最为严格和完整,不仅完全呈现了上述机制,同时说明了这些结构即起点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帝国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最精准的历史制度主义的机制分析。 3.法国部分欠缺对结构来源的讨论,这一部分见托克维尔与福柯的著作。计划经济讨论的启发在于计划总是被异化,与意愿背道而驰——强化国家能力最后带来国家的妥协、扶持大企业,大企业却成为 了吸血鬼 (收起)

3 有用埃里克·布莱尔 2013-01-23 22:32:25 补M:今天想起来刘骥了,发现他已经离开华南理工了。他和包刚升的经历,大概是不一样了吧。

更多短评 17 条

我要写书评 驾驭经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月之仙者 2009-04-21 13:52:35 《驾驭经济》 春游一天,原本充裕的时间变得紧张了起来,当然,这倒也不是因为作业多的忙不过来,而是自己在学习效率上实在不行,如果每天都能像昨天深夜和今天早上那样的话,估计我的生活会很轻松,或者会很丰富。从上周三开始看的是彼得.霍尔的《驾驭经济》,30多万字是最近几个月来我看的最厚实的书,本来以为这本以案例分析为主的书会很容易读,但自己因为这个极容易走神的大脑而耽误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跨度长达5天。霍尔的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成型的标志性著作,作者通过分析英法两国影响其战后经济政策的因素,揭示出经济管理中的政治因素,认为“政治变量会对经济政策的特征与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基本观点在于,“政策方向不是由主要的经济形势所能简单决定的,而是由政治动态决定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资本、劳工和国家的组织结构在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政治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也对之产生重要的影响。简单的说,在本书中,所谓的政治因素主要就是以组织结构表现出来的制度,制度结构对经济决策的产生和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在第一篇首先分析了传统研究经济政策时所应用的理论,包括功能主义模型(系统分析)、文化分析、公共选择理论、集团理论、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或多或少都能够对经济政策的产生提供解释,但这些理论不能说明政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研究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主义则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这里所谓的制度,指的是“那些使存在于政体和经济体中的个体间关系结构化的正式规则、规范程序以及标准操作惯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制度因素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方面,决策的组织结构影响了任何行动者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行动者之间的制度性责任与关系,组织性的位置还会影响到行动者对自身利益的界定”。当然,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作者过于强调了制度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政策之所以产生和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理念、利益等,这在后文还要讨论。另外,制度也并非总是施加影响,有时候它更多的充当一种背景,使行为者在这个制度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做出理性或非理性的选择。 第二篇主要是写英国战后经济政策的演变,主要角度是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英国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其独特经历使其产生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制度,这表现在,英国工业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而较少依赖银行,贷款主要倾向于短期,因此银行没有干涉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经营的必要,因此工业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不紧密,银行更倾向于开拓国际金融业务,这就使得他们更关注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并因此还承担了国际货币的义务,这就使得伦敦金融城极力维持英镑的高汇率,而不考虑其给出口造成的影响。而英国工会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模式,这使得英国的工会势力很庞大,但又因为工会体制内存在众多下属工会,独立性很高,并且工会对工人的控制力也不是很强,这就使得后者经常得以违背中央级工会与政府达成的协议,而单独行事。另外,英国的决策中心机构是分离的,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各自独立,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形成一致的政策,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在具体的经济政策演变中,英国首先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后来则采取了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政策,其理论指导是货币主义。英国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是“收放”循环,即每一次短暂的扩张之后紧接着就是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这种政策模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英国的资本与国家的组织结构,每当国家采取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时,扩大的需求引起进口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倾向,而应对的策略则只有货币贬值或者通货紧缩,金融机构的巨大影响使得第一种策略不可行,则只能采取后者。而在产业方面,没有工业部来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工会也出于保持独立性的考虑而反对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方面,英国呈现出一种交替模式,一会儿是上层协商的收入政策,一会儿是不受限制的三方集体谈判,这种讨价还价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收入政策执行模式。 法国也有其特殊性,法国金融机构对产业有着很大影响力,因为工业发展要依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金融机构则受到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国家组织结构方面,财政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计划部也通过计划职能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施加强大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对公务员的培训教育也影响了公务员的理念。而在劳工组织方面,一方面是工会人数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工会众多,立场不同,这就使得劳工组织很难具有强大的政策影响力。由此产生了法国的经济政策模式,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法国实施刺激投资的模式,主要方式是刺激需求。而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倾向,则通过货币贬值来予以降低或消除。在产业政策方面,法国建立了计划委员会,共制定了九个计划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九个计划并不具有一致的模式,刚开始经历了逐渐完善并日趋详尽的过程,而到后来随着经济危机的产生,计划难以预测经济形势,计划就变得不再那么详细,而被抽象的目标和政策宣示代替。在收入政策方面,法国主要依靠价格控制来奖励雇主解决工人的工资要求,并用周期性贬值来中和工资上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尽管经常会出现工人的大罢工,但因为没有强力的工会进行组织,而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性影响。 仅比较英法两国或许还不够,因此作者在最后一篇中引入德国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组织结构要素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决定作用。应该看到,这些制度因素确实深刻地影响了经济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但是这种制度到底是作为一种背景因素,还是直接的决定因素,这是存在疑问的,起码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式中,制度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而理念、意识形态、各集团的政治运作以及领导人的作用都对经济政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或许都受到制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应该是相互,即制度影响它们,它们也影响着制度,突出制度的首要地位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尽管如此,本书对制度的强调纠正了过去研究中过分重视行为主义影响的弊病,将人们的关注点重新回到结构因素上来,毕竟结构和能动因素在决定和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时,是同时存在的,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具体情境下发挥作用的比重不同,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问题。

《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Governing the Economy: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作者:[美]彼得.霍尔(Peter Hall) 译者:刘骥 刘娟凤 叶静

目录: 评《驾驭经济》与《金融体系》(代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篇 理论背景 第一章 经济政策与政治学范式 功能主义模型 文化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 集团理论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 研究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制度主义方法 本书的计划

第二篇 英国的政治经济 第二章 英国经济衰落中的市场与国家 国家的规模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文化的作用 替代性的解释 早期工业化、帝国及市场的形成 结论 第三章 英国经济政策的模式 宏观经济政策的模式 产业政策的模式 政策的根源 结论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 战后的安排:1945-1951年 凯恩斯主义的第一阶段:需求管理 凯恩斯主义的第二阶段:收入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第三阶段:干预产业 凯恩斯共识的崩溃 第五章 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试验 1979-198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劳资关系政策 产业政策 目标与绩效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宏观经济绩效 紧缩政策的分配结果 重塑的社会及国家 长期的展望 经济战略的政治面

第三篇 法国的政治经济 第六章 法国经济计划的政治角色 经济计划的管理机构 法国的九个经济计划:1946-1988年 计划的演变 计划的执行和产业政策 经济计划的政治功能 从经济光芒到政治阴影 从理性个体到社会变化中的学徒 结论 第七章 国家与经济计划的演变 国家的独立性 国家的凝聚力 国家的合法性 变化的经济计划环境 去计划化 结论 第八章 密特朗的社会主义试验 1981-1982年的再分配性凯恩斯主义 经济的约束 1982-1983年的紧缩政治 国有化 产业政策:国家主义的复兴 产业政策的演变 社会党领导下的经济计划 社会党领导下的国家 社会的重组 结论

第四篇 比较的视角 第九章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制度逻辑 制度主义方法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政策的最新演变 第十章 国家-社会关系的组织结构 结构性相互依赖 组织结构的差异与阶级力量的平衡 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新统合主义与政策制定 政治体系的约束 创新与政治体系 制度、利益与理念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Polity Press Ltd,Cambridge,1986) 340千字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5回应收起 不预抱 2008-10-02 22:56:45 译者后记 比较政治经济学有很多问题,很多疑惑。对彼得•霍尔来说,问题在于英、法两国的经济决策模式何以会存在持续的不同模式。二十年了,他基于“组织结构”的回答在今天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不管是尊其为开山之作的历史制度主义者,还是其他反对制度主义解释的理论家,霍尔的《驾驭经济》都是一座大山。你要么倒下崇拜、紧紧地跟随,要么迎面攀登、费劲地挑战。总之,自从有了《驾驭经济》这本书,任何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都得面对来自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竞争,想要轻易绕过去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当然,对于检验一本经典来说,二十年也许还不够长,那么就让我们中国的读者也来领教一下吧。 话说回来,翻译却是讨骂的活儿。不过,对译者自己来说,翻译可能更是一种逃避,一种为了远离博士论文写作的焦虑而选择的逃避。经典本身就能最大限度地缓解论文写作的压力,而翻译要求的精读又让人不由自主地化身原作者,去思考,去推理,如同时光倒流、神灵附身一般,吭哧吭哧就把一行行单词换成了汉字。当然,译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了。对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具体而言,刘骥负责序言、第一、三、九、十章,刘娟凤负责法国部分的第六、七、八章,叶静负责英国部分的第二、四、五章。除了翻译过程中相互校对以外,刘骥最后对全书文字做了审读和统一,刘娟凤与叶静还为读者做了索引的翻译。朱天飚副教授通校了全书,并自始至终百倍关心、站岗放哨,保证了这次合作的顺利完成。 感谢霍尔教授专门为中国读者写来有新鲜内容的中文版序言。特别感谢中国驻欧盟政治参赞刘萍女士,她特意从布鲁塞尔为我们寄来了校对好的法语名词,并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其他语言问题。还要感谢晓非、老段、小资对我们翻译工作的理解与包容。最后,还要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作为译者,我们每个人都真心喜欢这份翻译工作。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业余水平仍难免眼高手低,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加以指正。联系请致电邮:liujipku@gmail.com

             刘骥、刘娟凤、叶静
                2007年12月31日

于松林包子铺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4回应收起 苏霍壹 2021-05-03 08:48:50 英法德的制度比较 真是好书。 一、这本书有横向的和纵向的结构。 纵向的是新制度主义,多层次的去看国家。

二、横向的,还是那句话,社科,比较方法,是很好的方法。要是把德国一起比较更好了(后面有简短的)。 德国的历史学派还是有些道理的,很多时候都是历史,而不是教条。 (补充:写完书评,看豆瓣才知道,这确实叫历史制度主义,哈哈。) 三、产业结构,三个代表产业,是关键。 四、英国,1)先发者路径依赖,2)因历史原因,金融体系更关注海外,忽视国内,而且希望英镑不贬值。银行-资本密集型产业未能很好发育。英格兰银行不恰当的独立性,过于关注汇率坚挺。3)一二战没有产业all in,还受损了。4)英镑作为储备货币,当不起,硬抗,产业更扛坏了,因为没有美元的地位和避险价值。5)海外资产顺差,每年1亿英镑。,让政府没有扶持出口产业的危机感。但二战失去了。6)特殊的工hui结构。7)国家特性。财政部,对产业漠视,不了解,倾向紧缩财政。 8)支持凯恩斯主义,但只关注总需求,不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赤字-紧缩波动,企图熨平,来回折腾。但英镑的不稳固,拖累。到1977年,这套办法已经玩不动了。凯恩斯主义在英国失去了吸引力。60年代,还曾企图强行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对抗通胀,而且还是工dang zheng府来强推。70年代连续下台。8)zheng治体制,难以推动改革。农民少,没有工-农联盟,工业-金融割裂,组织教条。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zhengfu雇主工hui三方,直接代表制,不像法国跟私人部门保持一定距离。而且财政部还无视这个委员会。,导致企业家和工会都对当前企业和当前结构予以保护,而非优化调整。工dang对产业政策积极,但主要关注国有化,另外关注工团既得利益,而非长期改革,落后chan业的工会。 五、工dang对国有化热情的消退。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解决失业),不需要关心产业结构,只需要调整几个数字,就可以解决失业。 战争期间的计划体制,原本是国家计划,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起点。被抛弃了。 六、撒切尔 保守主义(砍福利,私有化) 货币主义(不用失业,不用管工会,可以降通胀),不要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工人频频要求涨工资的源头) 降税,废除收入政策,出售公共住房,受欢迎 不同之处,都发现砍支出很难。里很选减税,容忍赤字。撒切尔选不要赤字,放弃减税。 但通胀还在增长,因为工资涨,竞争力降,流动紧张,企业增加社融。 长期紧缩,失业率大增。保守主义者高兴的是,失业削弱了工会,更听话了。 民意zheng府更能改革,支持率高,可以容忍失业,否则赎买凯恩斯。

七、撒切尔结果。好坏参杂。公共支出没有降低,反而增加。砍支出很难,失业率增加了社保支出。衰退增加了公共拨款支出。军事,马岛海战,农业等支出增大,保守党倾向。受益于一些短期非经常收入,北海油田,公共资产等。 货币总量高很多,因为企业增加贷款度过危机。但通胀率确实下来了。但可能归因于国际形势,失业率等,而不是货币政策。 在真正重要的,工业振兴,长期发展方面,经济绩效低于西方,各项指标低于之前的工党改革时期,失业率高,制造业萎缩。投资水平下降(因为发现削减公共部门资本投入水平更容易)。基尼系数上升。两届都玩的支出税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税。低收入阶层失业率大增,35% 区域群体不均衡拉大 减少了转移支付 (微资产jie级,下滑到无产阶级,无产jie级被虐到死,沉默的小众) 货币主义更有利于伦敦金融城集团,取消了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 工会影响力大幅下降 一个富贵病油腻中年,玩了一手狠的绝食减肥 八、zheng治。 工党垮了,选民更分散,跨阶层议题。撒切尔鼓励出售公共住房,私人建房和增发国企股票因为产权所有者更倾向于给保守党投票。 马岛海战,民zu主义,跨阶层议题。 黑人,公租房人群,失业人员,成为社会底层。 英国选凯恩斯主义是倾向于阶级妥协。而撒切尔主义是放弃协商,单边国家行动,导致冲突,有意促成分裂,敌我政治,国家公敌,国外敌人

1870年到1940年第3共和国期间法国是分裂小农经济。战后政府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法兰西银行规划几个银行的规国有化。计划总数,国家行政学院。现代化委员会1946年末内计划。把现实计划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部门。15计划,25计划是重工业。1957年到1961年。三五计划是进口t的。戴高乐有8年对我更好,为了改善收支平衡。你去了亚克力铝夫和财政部的建议会发浪贬值并紧缩通货。导致了衰退计划难以实行1962年的四四计划。

1970~1975第6个计划。变了欧共体贸易自由化。计划7.5的年增长率在73年石油危机前都实现了。1975年到1981年第7个计划主要关注经济衰退。降低通胀充分就业。

1981年到1985年第8个计划,产业竞争力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农业,就业住房。米朗特社会党1981年上台。出台了82~83年过渡计划1减少事业为核心重点。83年到88年第九计划。矫正收支赤字持续紧缩,减少失业

计划的变化是从。第3个计划开始。更加全面综合。第2个变化是从70年代起,第4个计划开始开始重视社会问题。但是。很多项目都失败了。改革很难。公共建设预算很容易被砍。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农民工会和店主的抗议。第6个计划重新回到重工业增长。

67年的关注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提高国际竞争力。欧共体国家1968年取消了关税。肯尼迪时期关税转让。受关税保护100多年的法国公司,需要跟国外。公司竞争

在开放的经济中,不能用控制出口来调整国际收支平衡。而通货膨胀真正威胁到出口的增长。没有政策的副作用,成为新的焦点。第5个计划有意识的考虑。任何工资的影响,工资增长限制在人均3.3%.微观层面新产业政策关注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产业充足,民主。旗舰

但是并没有成为真正强力竞争者。

之前计划主要由公务员来处理,现代化委员会是无党派性质的机构。从第5共和国开始。行政力量对计划干涉更多政治利益参与计划更多。

在密朗特1981年将银行系统国有化之前,法国信贷的70%以上,在公有部门的控制下。财政部通过国家信贷委员会控制法兰西银行。

计划从广泛参与转变为国家有选择的同企业经理形成联盟。不会被排除在外。工会在组织上软弱,法国只有15,20%的工人加入了工会。而且还是在4个联盟中。像前一个世纪一样 U盘还吸引着农业部门的广泛支持。

计划的两个核心目标,第1个是国家生产部门的现代化和重组,第2个是避免社会冲突。

国家主义分事业4个方面,第一是国家部门凝聚力的强弱。。第二是国家独立于其他社会行为者的程度。第三是体制主要社会集团的反对是执行政策的能力。第四和政治权威有关,代表公共利益的公认能力。从大革命以来,国家常常被看作能够代表民族整体利益行动的唯一机构,这个观点跟也是卢梭对公益的理解。

法国在历史上很多事情国家都被各种精英利用,以此对社会强调自己的目标意志,推动增加国家凝聚力和能力的制度改革。他不能和拿破仑三世的行政改革,文官集团的产生,通过国家行政学院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对战后经营的引导。第4共和国经历了25届政fu经济政策,没有凝聚力,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受国家主导的经济增长影响,最严重的集团是小店主农场主中小公司的雇员和老板处于衰退经济部门中的人。再给我来一张,越来越依靠这些选票。农民和小店主这两个集团曾经一直是国家主义的传统反对者,不愿意跟政府打交道。但现在也求助于国家来保护。

国家的合法性在于它的理性中立性国家是仲裁者的信念。但是60年代起,国家语资本代表者的联系 影响的合法性。如果国家不代表公共利益,政府的产业行为不再受到规则的束缚,而是受政治选择的影响。估计法国的信念是技术专家治国认为计划是技术方案而不是政治谈判。

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转变,法国不再将合法性建立在经济管理的公正性上而建立的结果上这样虽然可以挽回一些合法性,但是也让国家置于更危险的位置。而且法国经济越来越依赖全球经济环境,不仅是国内的政策影响。而且长期计划经济的成功导致人们丧失了对市场神秘性和独立性的尊重。

压力集团呼唤国家更多的利益关注。也过于依赖国家。而且很多产业政策失败。

70年代国际经济的变化同样重要,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德国的竞争。油价的增长让国际收支成为首要关注点。过去通过降低汇率改成出口的办法,因为会导致进口石油成本进一步提高而失效。因此79年3月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同意与马克绑定。

油价上涨带来全球的衰退。1974年以后增长速度降到去年的出了一半。

去计划化是。德斯坦总统1974年到1981年的政策。削减了人员和范围。1979年第8个计划,最终删除了所有的量化指标。而且人员更有限参与审议,不到不到600人,而且多数是公务员

总统在1976年8月任命了著名的保守派经济学家雷蒙巴尔,利用根本目标是维持法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确保发廊在欧洲体系中的稳定。当然在德斯坦的7年任期中,计划的重要性降低了,但是没有放弃国家主导增长的总体战略。

1981年起,密朗特的社会主义实验

1981年到1982年,再分配性的是凯恩斯主义。

贫困人口的津贴,减少工作时间来增加就业,提前退休计划

法国吧的生产已经深深的融合在国际经济中贸易能源和货币上相互依赖导致自治性的刺激经济政策非常危险。国内发展更容易导致进口的增长,80%的能源依赖进口国际能源价格的任何一点上涨立刻导致收拾赤字,37%的进口是美元计价的,所以汇率变化会让进口首创。法郎对美元每降低10生丁,进口增加25亿法郎。

法国关注。外交出口(武器飞机承办工厂。)。和大资本项目电话系统和工厂快速运输德国和日本在汽车电子耐用消费品部门。政府将注意力从第三世界的挑战转向重新占领国内市场时,已经晚了。而且去年的衰退成本,更多的被公司利润和失业者来承担,而不是工作人口。失业率提高的情况下,事业救济的实际价值还下降。中产阶级完好无损,事业这日度艰难。。

米朗特带来留下两个问题,第1个是经济上的失业率,第2个是政治上需要吧,一些成本转移给中产阶级来承担。税率的增加,导致企业利润的降低和私人投资的降低负债的增长。

社会党目前只有两类解决办法,第1种是凯恩斯主义来刺激需求,但是在经济上很危险。第2种是降低工资或削减公司税来提高利润率,但是政治上很难。

1981年秋法国的政治教育认识到国际经济的扩张不足以让法国免于大量收支尺子。刺激政策的代价是非常高的。赤字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维持在10%以上大幅高于国外情况。法郎贬值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米朗特希望前者可以恢复出口竞争力,后者可以通过降低国内收入来限制进口。二者在政治上都不受欢迎。法国面临紧缩。法国的出口大都流向德国,但是进口都是以美元计算,因此拼命维持法郎对美元的高水平。希望美国降低利率,但是美国利率相反上升,而且对法人投机。导致法郎在1980年到1984年汇率提升一倍,赤字失业通胀汇率的恶性循环。

不得不紧缩,1983年中产阶级游行。凯恩斯主义的幻想破灭了。

80年代的困境中,大多数国家要么削减国防支出,要么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法国同时削减。推行国有化效果不好 亏损, 尤其是钢铁和供汽车工业。

米朗特的政策重新回到了早期戴高乐主义的方法建立超大型公司。注入巨资应用新技术。但是这种方式假定未来增长源于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在国际上打价格战。但是有专家指出,80年代的增长主要依靠运用工艺技术的小公司对专用商品进行少量生产,以质量取胜。

密朗特政府与80年代其他社会民主党政策的区别。不多的增加福利国家主义的局限性。

集团理论,组织方式。

德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组织独特性,金融资本高度集中,三家银行主导,对企业长期绩效的控制。劳工组织高度集中,集体谈判制度高度规范

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马克的低估和紧缩偏好。英金融业要求高估汇率,但德国银行业大量持有产业股权,关心产业利润

反对财政赤字,一直到社民党1966上台,才搞凯恩斯主义反周期。但央行依然收紧货币反对财政扩张。

产业政策,依赖银行体系。银行关注产业部们体系,必要的时候削减生产,而且没有保护地区利益的压力。

法国问题是国家对银行的过度控制,银行不是通过股权,而更多是债权。

央行独立性差,行政体系影响产业意愿强。

劳工组织分散

宏观政策上,经济刺激,赤字

德国财政大多进入人力再培训,研发,区域发展支持,并未直接涉入产业合理化

重组是企业和银行的事

德国政治体系,比例代表制度,自由民主党主导,坚持适中财政,限制干预。基民盟主导联邦议院,作为上议院影响议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7回应收起 roseroserose_ 2013-07-18 17:17:45 历史制度主义的开山之作——经典的“算无遗策” 阅读此书的第一个感受是作者分析角度很全面,在英国和法国案例的独立分析中角度与切入点又有差异。 总体的中心论点是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有政治因素的考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其决定,围绕这一点作者分别从五个较为重要的制度因素:劳工、资本、国家内部等等展开分析与比较。 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作者重点集中在撒切尔政府与密特朗政府的“改革”措施上,在进入分析之前先铺陈了英法历史上的政策选择,奠定了分析背景与框架“限制”。随意一点说,英法的改革可以算作是“带着镣铐起舞”,表面有所改变,实际上仍旧受到沿袭的制度、观念和政治运作的影响,或许却有改变,但此书的作者无疑更关注的是延续性。 首篇霸气得狠,把当时流传较广的理论评点一番,为作者即将提出的历史制度主义“烘托氛围“;第二、三篇依次分析英法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末篇则是重中之重,总结归纳了上书分析的要点与本书的核心观点,比较德英法三国的政策差异,并又从政治学理论的层面重新考量此书重点分析之外的其他因素。 本人最喜欢其中对理念的分析:理念的形成不一定通过制度,但理念发挥作用一定是借助组织结构。这很好地反映出作者的分析风格:以制度框架为要点,兼顾其他因素,注重运作过程和互动作用,简直算无遗策!这样的分析与后来理念视角中以理念为核心,以制度为框架背景的模式互为补充、借鉴,很赞!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懒残僧 2024-08-31 18:03:40 读《驾驭经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品,相比来讲,国内那些打着比较政治经济学旗号的作品都是垃圾。所谓比较政治经济学,要比较的标的是什么,答案是“市场”。市场概念在教科书上只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堪称“真空中的球形鸡”。然而具体到各个国家,实际上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由制度结构所决定。什么造就比较优势,制度结构造就比较优势。就拿劳动力市场来举例,就受到教育体系和住房体系的影响。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制度实践来打造产品市场比较优势,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免税。英国在19世纪是一个工业化的先发国家,但是20世纪则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其具体过程,我写过一篇《造纸业的生产与性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英国造纸业衰落的过程。英国遵循新古典经济模型,认为市场机制能够保证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从而也能为整体带来可能的最大利益。然而其中有一个例外,就是“公共品”。缺乏公共品使得“看不见的手”无法将个人最大化的追求转化成整体的长期收益,其主要表现为宏观产业战略的缺失。银行并不会因为产业政策倾向于给私营企业贷款,而私营企业由于“自足”的倾向也并不想融资做大。而银行的现金流都到哪里去了呢?由于英镑汇率强势的缘故,其他国家的劳动成本更低更具竞争力,所以英国的银行忙着贷款给外国企业。对于英国来说,维持英镑汇率是首要任务。每年需要3.5亿的英镑顺差才能满足国际汇兑平衡,而英国出口商品满足不了这个缺口,主要靠非贸易部门的英镑回流。而高汇率自然带来高劳动成本,使得实体经济进一步丧失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但是英国也没有办法,作为国际货币,一但汇率动荡,就会触发各国挤兑英磅,形成雪崩,所以必须把危机扼杀在初期。并且,由于议会制,导致英国工会势力具有相当政治影响力。工人们的诉求是维持现状,这往往和产业升级相斥。产业升级必然要淘汰一批工人,并且培训新人上位,而不是重用“熟练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温室中的英国工业渐渐就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造纸业的生产与性能》的内容。国家对落后产业补贴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直到撒切尔夫人上台才刺破了脓包。此时的英国,金融业和工业端的早就不是一碗饭了。而法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完全不同,法国的经济传统是科尔贝尔定下的“重商主义”,也就是宏观调控。法国产业政策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依赖所谓的“例外主义”——规则僵化,但其运用中有灵活性,而不是放纵。简单来讲,法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有着自己的“四年计划”,以及六个“计划部门”。法国的经济计划是为了促进市场的运作而不是取代它。计划人员早就认识到“他们要想成功,只能将自己放在为经济界和行政机构服务的位置,以此换取它们的帮助,而不是强迫它们服从”。为了方便有效的管理,计划部门鼓励产业集中,它们会与最快增长的经济部门中最大的企业形成联盟,以此来调整法国的产业结构。经济计划将重点从针对整体经济的计划转向针对单个企业的有选择的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双方合同,大多数税收优惠、出口补助、价格控制豁免。银行在计划的指导下支持大型企业的发展而不是支持中等规模企业成为大企业。作为回报,这些大公司会提供生产率和出口,进而提高法国经济的增长水平。这个过程拉近了大企业的经理与政府官员,从公务员调任企业职位,有时再返回公共部门,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持续的扩张很快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对适合进入市场的技术决策失误,也导致了大量的支出花费在入不敷出的项目上。试错成本使得法国政府”承诺多于兑现“。于是,法国不得不对这些“民族旗舰”壮士断腕“,放弃衰退部门,将资金导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公司,设立”种子基金“。最后来看联邦德国。对于经济政策而言,德国政府的最独特之处便是其各部门间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权的严格分离。大多数权威人士都认为德意志银行的官员“与联邦最高当局平起平坐,不受联邦政府指挥”。结果,虽然财政政策的运作还掌握在政府手里,但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影响经济活动水平的潜在手段,还服从于完全不同的一套控制渠道,这一方面的政策控制并不受到来自议会方面的影响。在德国,这种制度性关系的特点在于金融资本的高度集中(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另外,以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往往还通过各种安排,在微观经济层面对产业资本的运作进行了大量细节控制。与美国的银行不同,德国的银行可以拥有企业的股权。而且,德国几乎有85%的股东将自身的股份寄存在银行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银行则可以利用这些股份来参与企业的决策。除此之外,银行之间可以转借企业股权的投票权,它们也都习惯于这样的操作。而根据德国的法律,25%的股权就足以否决任何向股东提出的动议,所以德国的银行便可以由此而影响企业的大多数决策。就最近的情况来看,德国的银行拥有425家最大企业70%的股权投票权,几乎占到了股票280市场上四分之三的股值;400家最大的企业中,318家的监事会中都有两名来自银行的代表。基于这些制度安排,德国银行对德国产业中大企业的长期绩效拥有利益,并且可以施加影响。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位置,银行在产业方面开发出足够多的技术知识,以及对其持股企业进行仔细指导的能力。德国这种银行制度与日本非常像,日剧《半泽直树》便是基于这种银行制度之上。而日本90年代的产业衰弱,本质是银行业的衰弱。 德国的银行团依赖本国工业产业盈利,所以德国的经济策略专注以出口为导向,不惜几次三番人为制造“经济衰退”,就是为了压低德国马克的汇率,以增加出口竞争力,同时也让国民负担了高额的进口成本。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懒残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1 2 1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6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Kalpa 展开 第44页 Kalpa

产业-金融关系 18世纪大不列颠由纺织业开始逐步工业化。由于开办企业的成本较低,企业家可以利用已存的原始工业并采取了“外包”体系,所以英国工业结构的特点是存在着大量竞争性的小企业。企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留利、向家庭或朋友借款而筹集资金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形式最后导致了合资企业和股票市场的形成。所以,英国企业非常依赖内生资本和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在这种环境中,一种特殊的银行体系发展起来。首先,在19世纪的... (1回应) 2012-03-07 23:06:35 2人喜欢

懒残僧 展开 联邦德国 懒残僧

对于经济政策而言,德国政府的最独特之处便是其各部门间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权的严格分离。相关的部门分别是经济部、财政部、德意志银行(the Deutsche Bundesbank,后者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在德国经279济体系中具有稳定的影响力。虽然财政部负责货币政策的监管,但德意志银行得到了德国宪法的授权来负责货币稳定,“是一个负责货币与信贷政策的、具有自主性的特殊行政机构”(Wadbrook,1972:89)。因为德意志银行的大多数董事会成... 2024-08-31 15:49:01

懒残僧 展开 第六章 法国经济计划的政治角色 懒残僧

在再分配政策方面,政府成绩斐然。这包括39小时工作周、第五周假期、60岁退休制、最低工资购买力上涨12%、更高的家庭补贴,以及对高工资者更多地征税。在这个时期,各国保守党政府都裁减了福利,如撒切尔政府,法国的措施代表了一个不同的选择。 但是,在法国民众看来,这些行动与过去的政策相比并不是那么激进。尽管社会转移的实际价值在1981--1983年间增长了5。4%,但实际上自1974年以来它每年都增长6。6%。税收从1980年占GDP... 2024-08-31 15:33:00

懒残僧 展开 第六章 法国经济计划的政治角色 懒残僧

首当其冲的就是工人控制workers'control)的计划。十多年里,它在社会党的哲学理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主管理是另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多维引力有助于为社会党赢得支持。但是,像国有化和产业链条flière这样的概念就需要更明确的界定,以便能够操作:定义过程本身就给改革造成了一系列的政治障碍。因此,新政府在这个方向犹豫不定,仅制定了两项具体政策:一个是规定国有企业的执行委员会中三分之一的委员必须从...

国家引导的发展 国家引导的发展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阿图尔·科利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副标题: 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 译者: 朱天飚 / 黄琪轩 / 刘骥 出版年: 2007-12-01 页数: 534 定价: 4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ISBN: 9787807209874 豆瓣评分 8.7 111人评价 5星55.0% 4星39.6% 3星5.4%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丛书名: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投诉 目录 · · · · · · 导论:全球边缘地区的国家与工业化 一、需要澄清的事项 二、理论背景 三、论点 第1编 飞速进步:韩国 第1章 一个现代政治经济体的殖民起源:作为日本模式衍生物的韩国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 一、殖民地国家的构建 二、殖民地国家、有产阶级、经济变革 三、殖民地国家与下层阶级 第2章 李承晚过渡期:为凝聚性资本主义而保全韩国 一、旧国家与新政治 二、国家、经济政策、经济转型 三、结论 第3章 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复归:朴正熙与快速工业化 一、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复归 二、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与快速工业化 三、结论 第2编 进两步,退一步:巴西的例子 第4章 被邀请的依附:巴西早期工业化时期的分散性国家与外部资源 一、历史背景 二、第一共和国时期(1889—1930) 三、瓦加斯执政时期的国家和工业 四、结论 第5章 现在增长,以后还账:现代巴西的国家与负债的工业化 一、名义上的民主制和进口替代 二、军人统治、经济奇迹以及其他 三、结论 第3编 步伐缓慢却稳步向前:印度的例子 第6章 分散性多阶级国家以及经济疲软的起源:殖民地时代的印度 一、历史背景 二、殖民地国家的构建 三、民族主义运动 四、有限工业化的政治经济体 五、结论 第7章 印度分散性多阶级国家与受保护的工业化 一、尼赫鲁时期 二、英吉拉•甘地时代 三、转向扶植商业 四、结论 第4编 破灭的期望:尼日利亚 第8章 殖民主义下的尼日利亚:新世袭性国家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起源 一、殖民时期之前的“尼日利亚” 二、殖民前期:国家构建 三、殖民早期:经济与社会 四、殖民后期:国家与政治 五、殖民后期:国家与经济 六、结论 第9章 作为主权国家的尼日利亚:新世袭主义与工业化的失败 一、一个糟糕的开端:从主权国家到内战 二、军人统治的特征 三、对石油资源的浪费 四、对结构调整的注解 五、结论 结论:全球边缘地区的国家与国家干预 一、其他解释 二、边缘地区的国家主义 三、结论性思考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应该去当教授 2013-07-18 22:07:15 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丰富的积淀和思考

0 有用春天风会笑 2023-01-17 12:10:36 天津 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国家能力(韩印巴西尼日利亚)的形成,再从国家能力的角度解释四国不同的工业化路径(民族主义真好用,民族主义一抓就灵)

0 有用keu92sw3 2023-06-04 13:53:22 北京 好牛逼的framework

0 有用二赫 2021-11-09 21:05:41 政治经济学范本,研究国家发展/崛起的逻辑。国家引导的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乃是国家在早期直接通过动员提供稀缺的资本,这自然意味着早发阶段,最好走计划经济的路子。苏联、日本、韩国、中国……其实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这很难,大多数国家在发展的开端就面临复杂的种族、宗教、阶层问题,整个社会缺乏社会资本,国家难以动员,最后即便是侥幸发展起来,因为资本并非是内生的、独创的,也必然会被国际资本给收割一波。

0 有用逗妃娘娘 2020-02-27 14:20:07 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分散性多阶级国家、新世袭性国家

更多短评 44 条

我要写书评 国家引导的发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月之仙者 2009-05-21 17:31:39 《国家引导的发展》 看着博客上最近一次读书笔记的日期就知道自己又一次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没看完一本书,原因跟上几次差不多,无非是看了很多论文,看了几本书的部分内容,再就是长时间的纠缠于感情问题……当然,这次有个特殊性,这周看的这本书实在是篇幅巨大,500多页的书,估计字数也得超过50万字了,这可能是最近几个月来甚至是上研究生以来看的最厚的一本书。还是谈正事吧,这周看的是阿图尔.科利写的《国家引导的发展》,也是比较政治经济学课上彪哥让我们看的阅读材料。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带有浓厚的国家主义倾向,尽管作者在书中指出自己的国家主义视角跟传统的国家主义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思路总还是一样的。 科利在第6章写印度的章节里将本书的中心论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归纳,即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权威不同导致了它们有着不同的工业化的增长率,二是国家权威的基本模式形成于国家精英干预国家经济之前,尤其是形成于殖民时期。作者认为,组织和运用国家权力的方法对全球边缘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和模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者希望通过确定国家权威的不同模式,然后追溯其变化对经济结果的影响,并探查不同国家类型的渊源。基于建立理想型的思考,作者确定了后开发地区组织和运用国家权威的三种历史模式:新世袭性国家、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分散性多阶级国家。本书通过对韩国、巴西、印度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来总结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韩国被归为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尼日利亚处于另一个极端,即新世袭性国家,而巴西和印度处在中间,具有分散性多阶级国家的特性,但根据两个国家具体条件的不同又可以将之分为趋向凝聚性或者趋向新世袭性两个分类别。从研究视角上看,作者表现出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虽然作者也承认基于社会结构的角色、统治制度(民主或威权)、自由市场、依附理论等现有视角的重要性,并承认其一定的说服力,但作者也指出它们仍然存在着缺陷,难以从宏观上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成功而另一些国家则不可以,这就引出探讨国家构建模式和国家干预模式的重要性,后两者的不同表现反映出不同国家之所以具有不同经济结果的原因,而那些更为细节的讨论与其说是对原因的解释,不如说其本身就代表了发达或不发达的表现,是对现实的描述。也应该看到,作者也带有浓重的历史制度主义倾向,在他看来,现在这些国家之所以具备现有的特点,都来自于过去已有的制度经历的影响,特别是殖民时期统治形式的影响。 具体说来,作为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韩国,其特点就在于具有一个高度官僚化的渗透性的建设性国家,一个国家主导的、以生产和利润为目标的、国家与有产者之间的统治联盟,以及对工人阶级的压制性社会控制。这些特点使韩国能够将其发展意愿和能力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绩效。而韩国之所以会从过去孱弱的国家权威模式转化为现在的强有力形式,则应该归功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韩国国家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殖民政府建立了现代官僚机构,采取扶植工业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本土企业家得以产生,技术工人也得到了培养,而官僚机构(包括军队、警察)也为后来的韩国培养了大量的官员,这些都是后来韩国迅速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韩国优于其他后发展国家的重要起始条件。当然,这里也有看到,李承晚时期并没有延续日本殖民时期的统治政策,而更多的关注维护政治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诉求。日本模式能否延续还应该看后来具体的政治运作。朴正熙夺权以后,他受日本统治模式的影响较深,加上强大的经济发展意愿使其注重通过国家干预手段来发展国民经济。虽然李承晚没有延续日本模式,但他的政策措施却为延续这种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朴正熙上台以后就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殖民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结构性的,它能否延续还要结合具体的能动因素来考虑。虽然没有在政治人物的选择或者其他偶然因素上花费太多笔墨,但也曾提到如果没有政治人物的选择或者其他偶然因素,韩国或许也可能走其他道路,比如共产主义道路,而韩国要取得现在的经济成果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凝聚性资本主义和凝聚性低级阶层国家(作者认为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共产主义国家,并且它和前者有着很多相似性)都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绩效。 同样具有一定凝聚性特征的国家是巴西,但因为历史上大地主阶层的巨大影响,巴西的地方政府具备强大势力而能够对抗中央政府,中央难以有效推行其政策和发展意愿,地方政府在许多情况下是真正的权力所有者。由此可见,巴西更因为算作是分散性多阶级国家,但又因为市场出现的军方干预以及强人政治,使得巴西又可以通过一定的强力措施推行其政策,尽管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个人化政治的表现,但毕竟具备了一些凝聚性国家的要素,只要强人政治的建立旨在推行国家的发展。个人化政治在所有发展型国家都存在,它能否创造良好的经济绩效,关键看这些国家是否建立了公共空间,以及政治运作是否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而非借公共权力实现私人利益。就巴西而言,虽然较早地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但却缺乏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这就使它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防备外资方面很少作为,相反,巴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资,通过制定各种有利政策鼓励外资进入巴西以推动巴西的工业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外资的进入为巴西的工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因为过分依赖外资,特别是二战以后依赖外债促成了一种现在增长以后还账的发展模式,使其陷入了巨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之中,最终限制了其经济的健康发展。就经济绩效而言,巴西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瓦加斯统治时期,他首先建立和巩固了一个中心化国家,然后进入新状态时期,借助军事力量巩固实力,并联系很多利益集团,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避开了反对者潜在的挑战,并完成国家构建和工业化的任务。另一个阶段则是二战后巴西的混合经济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有两个,一是五六十年代民主政府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二是1964年上台的军政府所实行的威权型国家干预,持续了十年。 与具有凝聚性特征的巴西不同,印度的分散性多阶级国家有着更强烈的分散性,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深受主张自由放任政策的英国的影响,没有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并且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标榜民主制度,并致力于扩大其社会基础,到了英吉拉.甘地时期更是转向了平民主义,使得印度的经济政策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需要通过为各个社会阶层提供了福利或者其他好处来赢得支持,提高合法性,因而减少了国家对工业发展的投资和关注,印度的经济政策中带有较强的社会主义倾向,反对私人资本,并且对外资也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印度的经历说明,尽管具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制环境,但国家权威模式的不同,同样可以使得这种官僚体系和法律无法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近二十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但也可以看到其中暗含的明显国家干预色彩,对私人资本的鼓励和支持标志着印度的转向,平民主义的式微使得印度的国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其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国家能力最弱的无疑是新世袭性国家,典型代表是尼日利亚,与以上几个国家不同的是,尼日利亚更多的只是具有现代国家的外形,而缺乏实质内容。该国根据历史上形成的政治分界加上英国有意进行的划分,使其产生了三个政治地区,三者在经济条件、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进而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内战,较为落后的北方因为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反而占据了政治优势,这就使得该国的经济发展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在其具有巨大石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倒退。这充分显示出国家能力的缺乏对经济发展的恶劣影响,该国的政治领导人更多的是将权力应用于谋取私利或者部落利益上,没有公共利益的目标和信念,国家更多的只是外在的符号,与其说它是现代国家,不如说它仍处于前现代阶段。当然,之所以会如此,这也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模式有关,英国在尼日利亚采取了与在印度不同的统治手法,更多的是通过征收关税等形式攫取资源而非建立经济基础和完善财政机构。 通过比较历史分析,作者指出,殖民主义、民族主义运动和政体变革(特别是军人掌权或失权)对创造和塑造国家权威模式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作用最大甚至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殖民主义。从一般的历史描述上看确实如此,不过也应该看到,具体的政治人物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也有历史的偶然性,因此不能忽略能动性因素的影响。作者这种历史决定论甚至殖民主义有功论的倾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评判。

《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State-Directed Development:Political Power &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作者:[美]阿图尔.科利(Atul Kohli) 译者:朱天飚 黄琪轩 刘骥

目录: 导论:全球边缘地区的国家与工业化 第一编 飞速进步:韩国 第一章 一个现代政治经济体的殖民起源:作为日本模式衍生物的韩国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章 李承晚过渡期:为凝聚性资本主义而保全韩国 第三章 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复归:朴正熙与快速工业化 第二编 进两步,退一步:巴西的例子 第四章 被邀请的依附:巴西早期工业化时期的分散性国家与外部资源 第五章 现在增长,以后还账:现代巴西的国家与负债的工业化 第三编 步伐缓慢却稳步向前:印度的例子 第六章 分散性多阶级国家以及经济疲软的起源:殖民地时代的印度 第七章 印度分散性多阶级国家与受保护的工业化 第四编 破灭的期望:尼日利亚 第八章 殖民主义下的尼日利亚:新世袭性国家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起源 第九章 作为主权国家的尼日利亚:新世袭主义与工业化的失败 结论:全球边远地区的国家与国家干预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12月第一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投诉 有用 5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5 1 1回应收起 LoFu 2025-04-05 20:01:46 案例分析的好书 在第三次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把它看完了,500多页的砖头再也不用跟着我每天到处跑了。书是如此得厚,再加上作者是立足于丰富的史料进行研究和得出结论的,以至于让我觉得任何概括和总结都对不起细致的分析和各式各样的不同情况。因此,讨论作者的方法和它带给我的启示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来说更为明智和现实。

把握书的重点研究问题和核心结论还是有必要的。引用结论章作者自己的说法,“本研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怎样和为什么拥有不同的国家形态,以及这些国家怎样和为什么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经济结果”,类似的说法还在前一小节重复出现,“本研究的中心论点是,国家的角色对后开发地区的工业化模式起决定性作用。出现在边缘地区的国家类型往往反映了来自于殖民时代的制度延续性,这些国家的发展效力,从快速工业化到延迟的工业化,则随着国家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什么样的国家本质能够推动这些国家沿着不同道路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怎样形成?以及国家在推动这些国家沿着不同道路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怎样形成?以及国家在推动或阻碍工业化的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在导论章中,作者的总结更为凝练,“为什么有的国家比其他国家能够更成功地促进工业化?”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韩国、巴西、印度和尼日利亚四个案例的比较历史研究(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不同于以往民主威权简单的二元分析,作者将后发展国家分为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分散性多阶级国家和新世袭性国家,主要根据国家权威的凝聚力和国家队阶级的承诺。在结论章的最后,作者将他的答案分为几点,一是重新梳理了国家的形成的三个因素——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军人政治。其中,具有更大影响的是殖民主义。二是再次比较了不同国家类型的不同干预政策,以及由于不同的现实受到的不同制约,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选择。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明显有更好的经济绩效,但伴随的是其他方面比如完善分配、增进自由等发展不足的代价;分散性多阶级国家由于其合法性来源于不同的政治力量,并没有能力和环境集中资源发展工业;新世袭国家则因为不属于法理型国家,组织涣散且无目的性的权力,即时有心发展,资源也最终留到少数人手里。

比较历史研究意味着要罗列出详细的史料来印证作者的推理和结论,所以在四个分析具体国家的章节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对于韩国,我还是大概了解的,但巴西印度和尼日利亚,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对各种史料和分析只能全盘接受。这也说明了一点:历史还是很重要的。听说接下来要看的《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和《强制、资本和现代国家》也是同样充斥着历史,也得尽快补一补欧洲史和世界史了。

国家建构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毕竟从秦始皇开始我们就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国家体制,国家的概念也早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欧洲开始大航海的时代的时候,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民族或国家体系,部落化的分散的组织更为常见。可以武断地说正是殖民者给这些地区带来国家和民族的建构。这是在读到巴西、印度特别是尼日利亚相对涣散的社会或国家组织时最大的感受。

不同于其它人,作者探讨国家对工业化的影响时不是以颁布工业化政策或者开始发展为起点的,作者将分析的时间拉到每个地区国家的建构时期,不只分析了怎样的国家类型如何影响了工业化,在此之前还分析了国家类型是如何被决定的,在殖民者退出,国家权力重新回到当地人手里时,之前形成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已经大体决定了独立后国家会如何干预经济和发展会如何进行了。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好的历史分析应该溯源到事物形成之始,很多时候,回溯到起源之后,很多现象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总而言之,比起最近看的《亚洲大趋势》和《中国的奇迹》,这本书的分析更加透彻、更加详细,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合理。导论和结论章在以后有机会时还可以也还需要再仔细地读一读。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静观其变 2024-06-13 18:42:58 国家引导的发展 总体收获很大的一本书,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四个案例都是在二十世纪这一相同的时间段当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使得整本书的说服性变得很强。案例的选择特别有趣,四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但是却作为各自大洲的代表性大国出现在本书当中。

本书核心的问题意识是:为什么有的发展中国家比其他国家更能够成功地促进工业化(当然这是发展的子集)?这一个问题有需要拆成两个问题来解释:1、什么特性区别了成功与不成功的国家?(国家干预模式)2、如何解释国家选择和执行经济决策的不同能力?(国家能力)

其他影响工业化的因素中,作者谈到了文化、统治制度、自由市场、全球依赖程度这四个方面,但是均不及国家主义。作者假设组织和运用国家权力的方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速度和模式有影响,并决定确定不同国家权威的模式,并追溯其对于经济结果的影响。

国家类型有三:

新世袭性国家(neopatrimonial states)

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

分散性多阶级国家

其中不会有一个国家完全落入这三类中的一类之中,会在某一时期有靠近一个的倾向。具体如何划分需要参考领导层的目标,公共权威的集中程度,公共权威对社会的深入,政治组织,国家经济干预的范围,经济官僚的素质。

国家的能力主要受到两个程度的影响:一是国家权威的凝聚和分散程度,二是国家权力的社会基础的狭隘或多元程度。因此凝聚型资本主义国家是比分散性多阶级国家更具效力对经济行为者。

殖民传统很重要,比如韩国收到日本的工业发展直接且持续的影响。巴西的欧美移民经营使得小部分的经营阶层和欧美更紧密而不是和民众更紧密。

作者认为工业化初期国家的掌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像巴西这样精英和地方农民差异过大的地方,即使有凝聚型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难将上层政府决策下渗。起航初期的凝聚型资本主义更佳

过于依赖国外投资会使得财政上过于依赖外国,巴西的工业化时进时退亦与之有关

阅读时有两个主要的质疑:

1、凝聚、资本主义、分散、多阶级、甚至加上行文中出现过的单阶级,这之间是有六种排列组合可能的,作者本说会解释为何只出现了两种,但是实际上却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2、韩国在采用凝聚性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之后,是否有在变成分散性多阶级国家的趋势。若是如此,这种发展路径是否可以称得上是理想型呢?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上海顾廷烨 2018-06-11 11:37:49 殖民遗产与国家能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Kohli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比较政治学作品。虽然我自己很少看案例研究,也认为市面上优秀的案例研究非常少,但Kohli显然是一个特例。在案例选择上和案例的功能上,这本书都为了比较不同殖民遗产和后发国家作出了精辟的分析。

我认为这本书所关心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殖民遗产和国家能力。影响一个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国家,许多地方没能构建出来一个超越私利和地方利益的国家出来,最后政府沦为了这些特殊利益鱼肉公共利益的地方。这样的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没有一点地积极作用。

那么一个非常自然地问题就是这样的国家从何而来?为什么在一些后发国家,我们看到了这样超越私利和地方利益的国家出现,并且国家整合社会中的资源把经济搞起来了,而在另一些地方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国家?作者的一个回答是殖民历史。作者选取的四个案例都有过殖民地历史——韩国被日本殖民,巴西被葡萄牙殖民,印度和尼日利亚被英国殖民。不同的殖民者,虽然都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自己本国的资源、市场服务,但是殖民者选取了截然不同的殖民办法。比如,日本人为了能从朝鲜榨取更多资源、扩大市场,日本把其制度移植到了朝鲜半岛。过去的朝鲜是一个被两班阶级瓜分的社会,李姓国王对国家没有实质的掌控力,两班所感兴趣的也并不是国家经济的增长,而是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很长一段时间,两班阶级被免于交税,并且兼并田亩,导致国家能够收取税收的土地少之又少(关于这点还挺像《大明王朝1566》里的情况),国家也就没有能力做任何大规模的投资(无论是给国王修宫殿还是基础设施投资)。日本人来了之后,首先罢黜了两班阶级,但是给他们养老金,同时建立田亩所有权。当然,日本人做这些不是为了搞慈善,而是他们希望能够加强国家征税的能力。同时,日本人在朝鲜建立起了高效的公务员和警察体系,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高效地执行任务。与其他的殖民者不同,日本人似乎从没想过以较低的投入来实现对朝鲜的管理;相反,日本人在朝鲜作了大量的制度性投资,建立了一个高效、强大的殖民地政府,能够将政策从首都传达到乡村的集权国家。这样的特性被遗传到了后来的韩国政府,为韩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反,在另外的三个案例中,殖民者都无意建设殖民地。葡萄牙人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他们对巴西的治理也就局限在沿海的几个城市;即便是之后的巴西政府,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非常软弱,真正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是州政府。英国人在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目标都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当地的统治,所以英国人一直致力于与当地的地方势力形成联盟。地方势力为英国殖民者完成征税的任务,也保持顺从,同时换取英国人给他们的种种好处。这样的殖民就没有形成一种“凝聚性的”政治集中,这导致这些国家要么太依赖地方政府,要么太依赖地方传统势力,国家能力的构建完成得都不如朝鲜/韩国那么好。在很长时间之后,即便殖民地实现了独立之后,它们也因此而没有足够的国家能力搞经济建设。巴西的瓦加斯虽然通过军事实力成为了朴正熙那样的人物,但是到底政治联盟不够稳固,这也来自于巴西长时间的州政府比较强大的缘故。巴西的征税能力也一直比较差,国家的渗透能力不强,所以瓦加斯以及之后的军政府只能依靠外债来发展经济,这导致巴西的经济增长非常脆弱,非常依赖国际经济的景气程度。印度在尼赫鲁时期虽然有作一些重工业投资(作者认为这些重工业投资其实并不如投资印度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业),但是国大党本身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导致尼赫鲁死了之后政治局面很不稳固。英吉拉甘地上台之后,必须要用政治资源收买盟友、打击政敌,印度的各类公共项目中开始腐败和裙带关系横行,经济效率非常差,这个期间的公共投资停滞不前,也不是非常有效。最后,尼日利亚就一直拘泥于地方势力如何抢占中央政府资源的内斗中。

总之,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也是2000年殖民遗产文献的重要作品。不同的殖民经历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国家构建效果,并不是说所有的殖民历史都是有效的。国家能力在干预经济中的具体作用也被提了出来,经济发展不是让政府保持最小规模就能实现的。相反,强大的国家和正确的干预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基本保障。本书的缺点是写得太长,让很多读者会没有耐心看完,也许作者原本是可以以更精炼的语言来写这本书,让篇幅更短一些。

权力与相互依赖 权力与相互依赖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罗伯特·基欧汉 / 约瑟夫·奈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译者: 门洪华 出版年: 2011-12 页数: 388 定价: 5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学术名著系列 ISBN: 9787301198254 豆瓣评分 8.3 233人评价 5星36.5% 4星48.5% 3星13.3% 2星1.3% 1星0.4%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ISBN:9787301198254,作者:(美)基欧汉,(美)奈 著,门洪华 译

投诉 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创作者 · · · · · · 罗伯特·基欧汉 罗伯特·基欧汉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 作者 门洪华 门洪华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基欧汉,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于布兰代斯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任杜克大学詹姆斯·杜克讲席教授,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著有《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年、1989年、2001年,合著)、《霸权之后》(1984年)、《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1989年)等,主编有重大影响的论文集多部,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权威、集大成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学术著作必然在政治家的思想上打上印记,并对政策产生深远影响。那些“自认为不受学术影响的务实主义者”下意识地接收着“某些蹩脚学者数年前杜撰的思想观念”,而且这些蹩脚文人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越来越起着直接的作用。 (查看原文) andelia 1赞 2013-08-08 16:37:57 —— 引自第5页 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民主政治的压力对小国有利。因为,对小国来说,自上而下的政治化有助于政府采取强硬的谈判手段和一致的立场;而对美国来说,这样的政治化会导致政策的分崩离析。 (查看原文) 大大泡泡龟 1赞 2018-05-26 20:55:49 —— 引自第260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学术名著系列(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间政治》《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地区构成的世界》《第一次冷战》 等 。 喜欢读"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人也喜欢 · · · · · ·

霸权之后 8.5

国际政治理论 9.1

国家间政治 9.3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8.4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无政府社会 8.8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信号与欺骗 8.3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8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5 有用zokie 2012-06-18 23:35:19 @国际政治学概论 写的太无聊了,国际政治本身就是无聊又虚空的一门课。。唉,为了考试,前三章。

1 有用momo 2017-03-06 10:03:48 仅阅第一、二章

2 有用十二点前野酸枣 2012-06-25 11:27:23 思路和文笔不错,虽然所持观点有圆滑世故之感。

0 有用野人参 2023-05-24 09:45:13 北京 最近=深度复习中

2 有用Jeremy 2022-04-02 23:08:33 本书首先提出“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并通过“非对称”的概念将权力与相互依赖勾连起来。其次,基于相互依赖理论,质疑了现实主义的三大假设,即武力、等级、安全,认为武力作用削弱、“问题结构”可以是非等级的、安全的相对重要性。最后,指出国际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国际机制变迁的四种解释模式,分别为经济进程、总体权力结构、问题结构、国际组织解释模式。 的确,本书在理论建构上稍显逊色。但是,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并不把复合相互依赖视为一种理论,而是视之为思想实验:当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彻底改变时,世界将是什么样?”。“复合相互依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主义所描绘的“理想世界”,体现出国际关系学者对于国际社会的现实关怀,依旧是摩根索所说的古老的议题,即限制战争与维护和平。 (收起)

更多短评 84 条

我要写书评 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罗汉果泡茶🍵 2017-04-27 23:47:57 依赖与战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奠基之作。

所谓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传统自由主义思维范式的地方在于,它对国际体系的理解不再局限在“理性-共同利益-合作-秩序”的传统模式,而是承认、接受部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解释的基本前提,如“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等核心概念。然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新现实主义的地方,便在于承认这些基本假设,却并不认同新现实主义由这些基点延发而出的论证逻辑,相反,它坚定认为,在无政府的结构性状态下,也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竞争,相反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因理性本质,围绕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秩序会在这个合作关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起到维持和平,抵制战争的作用。

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著作便是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合依赖关系来阐释,依赖产生和平的观点。

如前言中所言,此书想解决的核心命题有三:

建构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探究全球主义的治理。

第一个核心命题建立在对新现实主义基本逻辑的批判之上(第一、二章)。基欧汉和奈认为,新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无政府体系下的结构性冲突,国家之间存在不可避免地实力与权力争夺并非一定发生的情况。因为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也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维度的政府对政府的交往,而是加入了社会这个变量,由此延伸出三对全新的关系:政府对政府、政府对社会、社会对社会。社会多以非国家组织的面目呈现在国际交往中。基欧汉和奈进一步指出,在复合型依赖关系中,非国家组织将会直接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并且对国家之间的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国家之间的交往将呈现出新的三种形态:1. 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既包括政府精英之间,也包括非政府精英之间如跨国公司的联系;2. 国家间的议程并不以军事问题为首要问题,而是存在多元且不明确;3.当两国之间存在深度复合相互依赖关系时,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个核心命题则旨在突出国际机制的出现对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影响(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在第三章中,基欧汉与奈从四个方面对国际进程进行了解释。首先,经济进程解释模式:基欧汉与奈认为技术和经济变革是新时期经济进程的开端,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迅猛发展则会冲击原有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且致使新的政治规则的出现;其二,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传统以军事实力为最强大权力资源的观点向国家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决定国际机制规则过渡,并且在总体权力结构视野下,各问题领域都会与权力机制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烈趋同倾向,因此该解释模式引导我们关注霸权和领导地位。其三,问题结构解释模式:在总体结构的框架下,为更好将具体问题区分对待;其四,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政治结构,在二、三模式解释无力的情况下作为有效的补充。

基欧汉和奈对这种问题区别对待的方法有独到的论述:

“世界政治就像个大湖:常常波涛起伏,但水位总是均匀的。某一水域流量的变化很快就波及整个大湖。然而,我们认为,世界政治并非同质,而是存在巨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对世界政治分析的恰当意想不是一个大湖,而是一条被许多堤坝、水闸分割的河流,同时这些堤坝、水闸又将不同的水平面和‘湖泊’连接起来。我们建立自己分析模式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世界政治中各种堤坝、水闸的高度和强度,对其建筑师、工程师、守闸人员及其收费情况有更多的了解。”(P57) 第四五六章则是在海洋、货币两个具体的问题领域,应用第三章建立起的解释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70年代两个问题领域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基欧汉和奈得出,新现实主义传统模式已无法对问题进行充分解释,相反事实却与复合依赖模式更为契合。但是这两种解释模式却不是简单地随着情境变化后者替代前者,而是应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探讨二者的具体情况,也即两位学者所言,

“国际政治分析应该更有识别力。”(P157) 第七章则是通过对比美国与加拿大以及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复合依赖程度以及两国权力是否存在对称关系,来探究其对两国之间重要问题决策力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描述在1950-1969年的美加冲突相比1920-1939年的美加冲突中,美国一权独霸的态度逐渐为两国平等的形态的转变,而美澳之间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以此说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复合依赖程度更深对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确实存在重要的影响。

在第八章探讨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的新进程时,实际上笔者认为作者在用敏感性/脆弱性这对关系来进行阐释与建议。归结一句话则是,在敏感性扩大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对方的脆弱性,政治情况的预测必须基于对政治变化的清晰分析。基欧汉与奈在此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语:

细致研究并非仅仅是学术游戏。它对正确应对这个时代的纷乱世界至为关键。征战沙场,坚强于笔;长远观之,却是笔指导剑。(P234)、 第三个核心命题则是探讨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政治的治理策略(第九章、第十章)。在第九章,基欧汉与奈提出了两组全新的权力概念,第一组为信息权力/行为权力;第二组为硬权力/软权力。他们指出,

前者(行为权力)指的是获得你想要获得结果的权力;后者(信息权力)指的是拥有通常同你想获得结果的能力相关的资源。行为权力可以划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指的是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者去做本来他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P243) 在第十章作者进一步指出当代全球主义的四种主要类型:1. 经济全球主义;2.军事全球主义;3.环境全球主义;4.社会和文化全球主义。并进一步提出那时的全球主义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因为

信息革命的绝大多数动力来自美国,全球信息网络的大部分内容在美国制造。美国在该网络所处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软权力”:即让他者需要美国所期望的能力。 并且由于当时网络密度、传播成本的降低与制度转化率、跨国参与和复合相互依赖成为全球主义的全新特征,因此全球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作者进而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五种管理全球化的形式:

(1) 在领土疆界内采取单边国家行为,降低脆弱性,或接受外在标准,增强竞争力;(2)强国或国家集团采取单边行动,以影响领土之外的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3)区域合作,增强政策的有效性;(4)全球层次的多边合作,建立管理全球化的国际机制;(5)跨国和跨政府合作——包括“公民社会”——以管理全球化,其方式不涉及一致性的国家行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罗汉果泡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5 没用 1 15 1 0回应收起 诚明 2021-01-19 21:57:57 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问题意识及贡献】试图回答两个重要问题:(1)当相互依赖尤其是经济相互依赖广泛存在时,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国际机制如何、为何改变?【29】提出“复合相互依赖”,推翻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假设,并提出管控国际议题机制变化的四个因果模式:经济模式、基于总体权力结构的模式、基于问题领域内权力分配的模式、国际组织模式。【30】《权力与相互依赖》尝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即用国际因素来解释世界政治中的变革与稳定,通过冷战结束、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反思理论局限性。【第四版序言,30】

【基本概念:相互依赖】基欧汉和奈做出如下界定:“一般而言,依赖指的是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简而言之,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9】(In common parlance, dependence means a state of being determined o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xternal forces. Interdependence, most simply defined, means mutual dependence. Interdependence in world politics refers to situations characterized by reciprocal effects among countries or among acto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pp.7)他们区分了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当交往产生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这些影响并不必然是对等的),相互依赖便出现了。如果交往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需要各方都付出代价的结果,则它不过是相互联系而已。”【9】Where there are reciprocal (although not necessarily symmetrical) costly effects of transactions, there is interdependence. Where interaction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costly effects, there is simply interconnectedness.pp.8.相互依赖关系有成本-收益两个方面。【10】

【权力在相互依赖中的作用】基欧汉和奈对权力的界定是:“权力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力,即某行为体促使其他行为体做其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其代价为前者可以接受)。权力也可以视为对结构进行控制的能力。”【11】Power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ability of an actor to get others to do something they otherwise would not do (and at an acceptable cost to the actor). Power can be conceived in terms of control over outcomes.pp.10.他们区分了敏感性与脆弱性,(1)“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多快?所付出的代价多大?”【12】(Sensitivity involves degrees of responsiveness within a policy framework—how quickly do changes in one country bring costly changes in another, and how great are the costly effects? pp.10)(2)“脆弱性可以定义为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这就有别于试图改变局面而做出变化之前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程度的脆弱性。(In terms of the cost of dependence, sensitivity means liability to costly effects imposed from outside before policies are altered to try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Vulnerability can be defined as an actor’s liability to suffer costs imposed by external events even after policies have been altered. Since it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change policies quickly, immediate effects of external changes generally reflect sensitivity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dependence can be measured only by the costliness of making effective adjustments to a changed environment over a period of time.pp.11)两人把非对称相互依赖视为行为体的权力来源。【18】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建立在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上。基欧汉和奈指出,Three assumptions are integral to the realist vision. First, states as coherent units are the dominant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This is a double assumption: states are predominant; and they act as coherent units. Second, realists assume that force is a usable and effective instrument of policy. Other instruments may also be employed, but using or threatening for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wielding power. Third, partly because of their second assumption, realists assume a hierarchy of issues in world politics, headed by questions of military security: the “high politics” of military security dominates the “low politic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p19.他们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则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 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它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安排;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包括面对面的交流或通过电讯联系;跨国组织(如多国银行或多国公司)等。这些渠道可以概括为国家间联系、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国家间联系是现实主义所假定的正式渠道。如果我们放宽现实主义关于国家作为整体单位而行动的假设,则跨政府联系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如果我们放款现实主义关于国家是惟一行为体的假设,则跨国联系将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Multiple channels connect societies, including: informal ties between governmental elites as well as formal foreign office arrangements; informal ties among nongovernmental elites (face-to-face and through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multinational banks or corporations). These channels can be summarized as interstate, transgovernmental, and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Interstate relations are the normal channels assumed by realists. Transgovernmental applies when we relax the realist assumption that states act coherently as units; transnational applies when we relax the assumption that states are the only units.

  2. 国家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意味着,军事安全并非是国家间关系的首要问题。许多问题由通常被视为国内政策的事务引起,而国内问题与对外问题的区别非常模糊。许多政府部门(并非仅仅外交部门)在不同层次上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国家在这些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政策协调,必然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不同的问题导致不同的各政府内部联盟及跨政府联盟,并导致不同程度的冲突。政治并无明确的界限。The agenda of interstate relationships consists of multiple issues that are not arranged in a clear or consistent hierarchy. This absence of hierarchy among issues mean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military security does not consistently dominate the agenda. Many issues arise from what used to be considered domestic policy,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issues becomes blurred. These issues are considered in seve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not just foreign offices), and at several levels. Inadequate policy coordination on these issues involves significant costs. Different issues generate different coalitions, both within governments and across them, and involve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flict. Politics does not stop at the waters’ edge.

  3. 当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一国政府不在本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他国政府动用武力。然而,在本地区或在某些问题上,军事力量在政府间关系中或许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军事力量可能与联盟内经济纠纷的解决无关;但与此同时,在联盟与敌对集团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上,军事力量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种关系符合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而后者则不然。Military force is not used by governments toward other governments within the region, or on the issues, whe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prevails. It may, however, be important in these governments’ relations with governments outside that region, or on other issues. Military force could, for instance, be irrelevant to resolving disagreements on economic issues among members of an alliance, yet at the same time be very important for that alliance’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lations with a rival bloc. For the former relationships this condition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would be met; for the latter, it would not.【23-24】pp.20-2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武力已经不再是政策工具,或者说武力作为政策工具已经无足轻重。”Intense relationships of mutual influence exist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but in most of them force is irrelevant or unimportant as an instrument of policy.而且,某些目标(如经济福利或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动武常常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适当方式。【26】Moreover, force is often not an appropriate way of achieving other goals (such a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welfare) that are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pp.23.

【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的三个主要特征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进程,而这些政治过程将权力资源转化为控制结果的权力。【28】(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give rise to distinctive political processes, which translate power resources into power as control of outcomes.pp.24)

  1. 联系战略(Linkage Strategies)。“在传统模式中,最强大的国家利用其总体支配地位获取在弱势问题上的主导权,确保总体的经济和军事结构与任一问题领域的结果相符。因此,世界政治被视为无缝之网。”【29】(By using their overall dominance to prevail on their weak issues, the strongest states will,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ensure a congruence between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military and economic power and the pattern of outcomes on any one issue area. Thus world politics can be treated as a seamless web.pp.25)在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这种相符倾向出现的可能性变小,因为军事力量的地位下降,问题等级的平行化。“随着使用武力的效用下降,各种问题越来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任一问题上的权力分配都变得更为重要。总体而言,联系战略的有效性降低了,但政治谈判的结果越来越因问题领域的不同而各异。”【30】(Thus as the utility of force declines, and as issues become more equal in import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within each issue will become more important. If linkages become less effective on the whole, outcomes of political bargaining will increasingly vary by issue area.pp.26)

  2.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由于诸多问题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等级之分,议程形成和控制的政治将变得更加重要。传统分析使政治家集中处理政治-军事问题,其他问题只有在影响安全和军事实力的情况下才会变得非常重要。……很少关注议程的形成,即某些问题如何获得高官们的持续关注。【31】(Our second assumption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 lack of clear hierarchy among multiple issues, leads us to expect that the politics of agenda formation and control will become more important. Traditional analyses lead statesmen to focus on politico-military issues and to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broader politics of agenda formation. Statesmen assume that the agenda will be set by shifts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actual or anticipated, and by perceived threats to the security of states. Other issues will only be very important when they seem to affect security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se cases, agendas will be influenced strongly by considerations of the overall balance of power.pp.26-27)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和敏感性相互依赖的增加产生了许多国内和国际问题,议程设置将受其影响。【31】(Under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we can expect the agendas to be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blems created by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ing sensitivity interdependence that we described in the last chapter.pp.27)各种问题提出的技术特征与制度背景极大影响着政治化模式,国内团队倾向于利用政治化,国际层次跨国经济组织和跨政府官僚网络寻求避免政治化。【32】(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 in which issues are raised will strongly affect politicization patt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attention is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of politicization. Generally, we expect trans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transgovernmental networks of bureaucrats to seek to avoid politicization. Domestically based groups (such as trade unions) and domestically oriented bureaucracies will tend to use politicization (particularly congressional attention) against their transnationally mobile competitor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we expect states and actors to “shop among forums” and struggle to get issues raised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will maximize their advantage by broadening or narrowing the agenda.pp.28)

  3. 跨国关系与跨政府关系(Transnational and Transgovernmental Relations)。“各社会联系渠道的多元化,进一步模糊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区分。……现实情势越接近于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跨国关系对政治谈判结果的影响越大。”【32】(multiple channels of contact among societies, further blu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availability of partners in political coalitions is not necessarily limited by national boundaries as traditional analysis assumes. The nearer a situation is to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 more we expect the outcomes of political bargaining to be affected by transnational relations.pp.28)“跨政府政策网络的存在,导致对国际政治的一个标准前提——国家依自身利益行事——的不同解释。”【33】(The existence of transgovernmental policy networks leads to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one of the standard propositions about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at states act in their own interest.pp.29)这导致国家利益的模糊性,“国家利益的界定,因时间、问题和政府部门的不同而迥异。”集权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能够较好保持一致性的国家能够更好处理不平衡的相互依赖关系。【33】(The ambiguity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raises serious problems for the top political leaders of governments. As bureaucracies contact each other directl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without going through foreign offices), centralized control becomes more difficult. There is less assurance that the state will be united when dealing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or that its components will interpret national interests similarly when negotiating with foreigners. The state may prove to be multifaceted, even schizophrenic. National interests will be defined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issu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by different governmental units. States that are better placed to maintain their coherence (because of a centralized political tradition such as France’s) will be better able to manipulate uneven interdependence than fragmented states that at first glance seem to have more resources in an issue area.pp.29)

  4. 国际组织的作用(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由于多渠道联系的存在,国际组织可能在世界政治中发挥迥然不同的重要作用。【33】(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channels leads one to predict a different and significant role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world politics.pp.29)基欧汉和奈提及国际组织的如下作用:第一,确定问题轻重缓急次序;第二,聚集官员并帮助促成潜在联盟;第三,适合弱国争取权益并推行联系战略。【34-5】

最后,基欧汉和奈以表格的方式比较了现实主义和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政治进程:【35】pp.31

【国际机制的变迁】基欧汉和奈对国际机制的定义为:“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19】(We refer to the sets of governing arrangements that affect relationships of interdependence as international regimes.pp16)基欧汉和奈根据四个方面——经济进程、世界的总体权力结构、各问题领域内的权力结构、受国际组织影响的权力能力等——的变化,提出关于国际机制变迁的四种解释模式:

  1. 经济进程解释模式。三个前提:(1)技术变革与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加将使现有的国际机制过时。【38】(The first premise of an economic process model of regime change is tha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creases i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will mak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gimes obsolete.pp.33)(2)政府必须对提高生活水平的国内政治要求迅速做出反应。【38】(The second premise is that governments will be highly responsive to domestic

political demands for a rising standard of living.pp.34)(3)资本、货物以及某些情况下人员的国际流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政府修改或重新创立国际机制、以恢复其有效性的强大动力。【38】(The third premise of this model is that the great aggregate economic benefits provided by international movements of capital, goods, and in some cases labor will give governments strong incentives to modify or reconstruct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 restore their effectiveness.pp.34)据此,国际机制将因经济和技术变革随时可能瓦解,但至少长远观之,国际机制不会彻底崩溃。它们很快就会得以重建,以适应经济和技术状况。【38】(On the basis of an economic process model, one should therefore expect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 be undermined from time to time b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but they will not disintegrate entirely, at least not for long. They will quickly be reconstructed to adapt t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pp.34)

  1. 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规则由强国制定,政治-军事权力的变化就会对经济机制产生影响。这种模式引导我们关注霸权和领导地位。【42】(If the strong make the rules, then shifts in politico-military power should affect economic regimes. The overall structure approach directs our attention to hegemony and leadership.pp.37)关于霸权衰落最简洁的表述方式或许是:“国际经济机制直接反映了政治-均势能力的格局;高度政治支配低度政治。军事力量的变化可以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变迁提供解释。”【44】(The simplest and most parsimonious version of the eroding hegemony thesis would be tha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directly reflect politico-military patterns of capability: high politics dominates low politics.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re explained by shifts in military power.pp.39)局限性,“当我们从解释总体结构转向解释机制变迁时,这种简洁解释模式就失灵了。”如1950-76年间,美国支配地位下降,但实力和影响力仍最强。【45】因此,军事力量分布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这只能提供很小部分解释,还需要加入三个主要因素避免简单化。【45】Thus,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power a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by itself it provides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Three other major factors must be added for an adequate overall structure explanation, thus reducing its simplicity but increasing its fit with the facts of postwar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 changes in perceptions of the threat of military aggression; (2)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ding and investment partners; and (3) changes in hierarchical patterns involving Europe and the Third World.pp.39-40.把这一模式视为幻想(illusion),不能为预测提供良好基础。【46】对问题领域不加区分。【46】忽视了多渠道联系。【48】

  2. 问题结构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武力可以使用,但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对各国政府而言,军事安全并非居于问题领域等级制之首。据此,认为各个问题领域难以照常、有效地联系起来,权力资源也不可能轻易转化。【48】(To explain such a situation, one could turn to an issue structure model in which force is usable only at high cost, and military security is not at the top of a clear hierarchy of issues for governments. From these assumptions the issue structure model infers that linkages will not be drawn regularly and effectively among issue areas. Power resources, it holds, canno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easily be transferred. Power will not be fungible, as in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military capabilities will not be effective in economic issues, and economic capabilities relevant to one area may not be relevant to another.pp.42)这一模式解释力弱,但区别力强。前者是因为分析者需要更多信息,不仅要了解军事力量或军事-经济力量的总体结构,还要知道该力量在问题领域的分配状况。后者是指对问题领域做出区分,对分析世界政治尤其是国际经济关系至关重要。【48-9】(Issue structuralism thus is capable of generating clear predictions for particular situations. Yet as a theory, it is less powerful than the overall structure explanation because the analyst needs more information: he or she needs to know not only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military, or military and economic, power; but how that power is distributed by issue area. Although it is less powerful, issue structuralist theory is more discriminating, since it can distinguish among issue areas that are crucial in analyzing much of 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particularly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e two assumptions of the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model that it incorporates therefore increase the closeness of fit of its predictions with some aspects of reality, at only partial sacrifice of predictive power.pp.43)局限性在于,不同问题成功建立联系后解释力会下降。【50】(Issue structuralism is often useful when costliness of force or the absence of a major security concern limits the validity of explanations based on the overall power structure. But to the extent that linkages of issues are successful,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the issue structure model is reduced, since political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ssue areas will no longer be accounted for simply by political resources in those areas.pp.44)此外,只关注国家而忽视了国内行为体和跨国行为体。【50】(Another problem with both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is their exclusive focus on the power capabilities of states; they ignore domestic and transnational political actors.pp.44)

  3. 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指的是这样的多层次的联系、规范和制度:One can think of governments as linked not merely by formal relations between foreign offices but also by intergovernmental and transgovernmental ties at many levels— from heads of government on down. These ties between governments may be reinforced by norms prescribing behavior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nd in some cases by formal institutions. We use the ter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o refer to these multilevel linkages, norms, and institutions.pp.46.国际组织影响决定,而这些决定将导致国际机制的变迁。具体而言,现有的规范、网络、基本能力等影响着依赖组织的能力,而依赖组织的能力影响后果;其他网络、规范和制度或许介入特定的组织形态,从而影响国际机制的性质。这一模式局限性在于更复杂,需要更多信息。【54】(The general point is clear: international regimes can be changed by decisions that are themselves affect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our sense.……Existing norms and networks, as well as underlying capabilities,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ly dependent capabilities, which in turn affect outcomes. If one considers only the solid lines in the diagram, this system could be self-perpetuating, with considerable stability, yet not determined entirely by underlying patterns of capabilities. The dotted line indicates the major source of change: other networks, norms, and institutions may interfere with the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 under consideration, thus affecting the nature of the regime.pp.47)国际组织模式可能只适合于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境,即便如此,一旦各国政府决心运用其基本权力改变机制,则国际组织模式的预测将流于无效。【54】(Please remember that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model is only likely to apply under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conditions, and that even then, its predictions could be rendered invalid by the actions of governments determined to exercise their underlying power to change regimes.pp.49)

基欧汉和奈指出,没有一种模式能够完美无瑕解释世界政治,主张寻求简单的解释模式,在必要时增加复杂程度。【55】最后进行个案研究。第二编指出,当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更为接近时,总体结构模式的解释力最小,而问题结构解释和国际组织模式的解释力变得越来越大。【161】(when the conditions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were approximated more closely,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was least useful for explanation, and issue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explanations became more useful.pp.143)第三编则通过对美国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个案进行分析,战前澳美关系、加美关系和战后澳美关系接近现实主义条件,总体结构模式提供简练的解释。战后加美关系更接近复合相互依赖条件,综合的解释模式。【209】第四编考察了美国如何应对复合相互依赖(政策含义),指出美国应更加关注政府政策对国际机制的影响。……更加注重世界政治的领导权。【215】(Although our analysis is not designed to provide precise prescriptions for policy, it does point out two major policy problems: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Our analysis implie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international regimes. A policy that adversely affects or destroys a beneficial international regime may be unwise, even if its immediate, tangible effects are positive. Concern with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ads u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leadership in world politics. What types of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can be expected, and how can sufficient leadership be supplied? And focus on contemporary world leadership stimulates increased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broadly defined.pp.189)对复合相互依赖中的领导问题的讨论,霸权、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三种类型。【222-4】美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没有霸权能力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国际领导?【233】在后来加入的第五编中,讨论了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指出由于传递信息的成本剧降,信息革命产生着一种新型的信任政治,其中透明度越来越成为一种权力资产。【239】对全球化的思考没有太大新意。在1989年的《关于理论与政策的进一步思考》中,对于主张的澄清和批评的回应。在《为多边主义喝彩?三思而后行》中,帮助美国确立关于国际机制的有效战略方案与灵活战术。【326-335】

投诉 有用 14 没用 1 14 1 0回应收起 风帆 2022-04-02 12:08:28 新制度主义扛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被视为与新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之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开篇立意,推翻现实主义1.国家作为唯一重要行为体、2.安全是主导目标、3.武力是最重要工具的三个假设,尝试从国际政治体系层面提出新的解释,即更倾向于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当然,与结构现实主义颇为简洁的、以国家权力作为其在结构中位置的做法不同,虽然作者尝试进行体系层面的对话,但是复合依赖本身的内涵使得这一理论不可能是简洁的、单一变量的分析,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现实主义意义上的总体国家权力相互联系、问题领域的权力分配、国内政治议程对决策/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影响和学习)、组织内部的进程、国家之下跨政府之间的联系……太多影响因素有待整合,或许这也是有人在其它书中批评基欧汉长于提出问题而非解释的原因之一?

尽管在复合相互依赖这一庞杂的联系体系之下使问题更为复杂,但还是需要澄清几点:其一,以传统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全方位对立嫁接至认为新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水火不容是不专业的,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国家作为重要行为体、无政府社会等核心起点上趋于接近,这一点找一篇优质的国际关系理论论争介绍即可通晓。其二,复合相互依赖是理想状态,两国关系可能偏向光谱的这一端,也可能偏向现实主义那一端,关键在于是否建立起多层次的问题联系领域,包括多边合作伙伴/区域组织成员/国家关系/国内官僚之间交往/公民社会联系等等,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避免以将两个剑拔弩张的国家之间军事、安全显而易见的主导地位当作对该理论的批驳。其三,相互依赖当然是一种权力,这是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一对关系的力量所在,也佐证了武力可以被其它工具所替代的。其四,认为这一切都是**,硬实力才是王道很难是严谨的国际关系修习者,因为复合相互依赖不仅改变了影响他国工具的有效性,也改变了一国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理解,认为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国家会扶持外向经济和加入贸易体系,而单边主义的国家会进行【大量的】产业保护或运用关税武器,哪一种增强了国家的硬实力呢?国家的注意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当六边形战士,优先将资源倾向哪一领域提现了国家/领导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并不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理解了复合相互依赖,才会明白国家不只关注大炮和安全,也关注共同利益、合作和妥协。

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牛🐮的著作,第四版的最后,以及跋(奇怪的名字)阐述了关于国际制度、全球治理、汇率等一系列问题,呼应其《霸权之后》的部分内容,至于该书是否还能解释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进程并不乐观,保守主义略有抬头的世界,见仁见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风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0 2 0回应收起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3-28 19:18:25 理想模式与问题解释——评《权力与相互依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者还是新现实主义者,都曾致力于描绘这样一副世界政治的图景:国际社会是一个没有最高权威的混乱环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但处于生存的恐惧之中,对他者抱有敌意因而合作困难。国际社会的和平是由于国家间的权力处于均势状态,军事占权力的比重最大,武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选项。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部分吸收自由主义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对于现实主义描绘的政治图景发起了挑战。他们描绘了一个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型世界政治模式,并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处于这两种模式之间,而在某些情境和问题领域,复合相互依赖能比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一种更好的解释。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纵观全书,作者紧紧围绕着与“相互依赖”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的三个核心命题展开了论述:理想型的相互依赖模式即复合相互依赖应该是怎样的?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全球化是如何推动相互依赖的深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全球主义的治理应当如何?由此,本书可以划分为理论框架、现实验证、理论发展和批评回应四个部分。

在第一个理论框架部分,作者首先剖析了“相互依赖”这个古已有之,但是缺乏深度探讨的概念。作者认为相互依赖是指国家间或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要付出代价的。进一步地,作者将这种代价划分为脆弱性和敏感性两大特征。而又由于国际社会的不平等特性,从而导致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各国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也是不平等的。由此,相互依赖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权力资源,用于国家间的博弈。

在完善了相互依赖的概念之后,作者在对现实主义政治图景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型的相互依赖模式,即复合相互依赖。它是指国家间存在着联系各社会的多渠道;各问题之间不存在等级之分;军事力量起着次要作用。作者认为,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很多政治现象将会发生改变。比如行为体的目标将难以确定、政府的政策工具将会更加多元(国际组织、跨国行为体管理等)、议程设置发生变化、弱国能更好利用问题联系战略、国际组织将发挥更大效用等。

作者认为,在相互依赖愈发深化的世界政治中,对于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传统的经济进程解释模式、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和问题解释模式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国际组织解释模式更具有针对性。紧接着,作者通过回顾海洋领域和货币领域的机制变迁,美澳关系和美加关系的历史演变,来对这四种解释模式的解释力进行验证。

通过案例的验证,作者得出结论:就货币领域和海洋领域而言,世界政治朝着复合相互依赖的模式进一步迈进了,传统的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和经济进程解释模式效果不佳,问题解释模式能更好地解释货币领域问题,国际组织解释模式能好地解释海洋领域问题。而海洋领域又比货币领域更接近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当然,任何问题最终都依赖于四个模式的综合解释。在美加关系和美澳关系的对比上,可以发现战后的美加关系最接近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形,这有赖于两国间多渠道联系。因此,国际组织模式对于战后美加关系的解释是最有力的,而总体结构模式对于美澳关系的解释也更加合适。

接着,作者思考了美国在霸权衰落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利用相互依赖条件,通过国际机制进行霸权护持,发挥国际领导力的问题。作者认为美国应当抛弃传统的依赖军事和经济霸权对他国进行完全控制的观念。转而向一种通过确立国际机制合法性、加强与大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形成参与方广泛的利益共识的方式构建一种多元领导。

在理论发展部分,作者思考了在信息时代来临、全球化推进、相互依赖日益深化的当下,全球主义应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作者首先指出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世界不一定会变得更加民主化,但政治进程将更加接近复合相互依赖,而软权力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作者认为在相互依赖网络越发紧密的今天,全球主义治理重在对跨国行为体、公民社会的管理;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国际机制和提高国家的开放性。

二、对于本书的思考 本书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三个:对权力作用方式的思考、论证方式以及国家利益的自我认识。作者指出,权力可以分为行为权力和资源权力两种,而行为权力又可以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在这里作者事实上指出了权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实力与能力的区别。现实主义者通常把一国拥有的物质实力多少看作是权力效用的大小,却往往忽略了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即权力是指施动者影响行为体的能力。其实,物质实力在转换为具体的影响力方面不仅依赖于渠道和问题领域,而且即便是行为体没有强大的物质实力依然可以发挥影响力。譬如,货币领域就要比海洋领域更加依赖于经济实力,而美澳关系要比美加关系更依赖于军事实力。因此,物质实力与权力之间不能建立完全等价的关系。权力的效用发挥既取决于行为体本身的物质实力大小,还取决于作用方式、涉及的问题领域甚至是包括道德、合法性在内的观念的影响。

在论证方式上,作者虽然使用案例对四种解释模式进行验证。但是是严格依照经济进程模式、总体(权力)结构模式、问题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的顺序依次进行的。经济进程模式和总体(权力)结构模式是最为简约、宏观和粗概的解释模式,它相当于一个开口最大的“滤网”对案例中的变量进行过滤。当这两种模式可以解释部分因素/问题,却又面临解释局限性时,则再采用更加针对情境和具体问题本身的问题解释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因此,综合性的解释方法应当先解释问题的宏观方面,再根据具体的解释困境设计更为精细的解释理论。

关于国家利益的自我认识。一般而言,理性主义模式下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通常都把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认为是给定的, 外生于国际体系。而建构主义才认为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互动中不断被建构的,具有“进化”的趋势。但是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跨政府的多渠道联系、政府通过相互依赖不断博弈的再学习还是信息革命带来的软权力说服作用的提高,都在指向国家对自我利益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谓的复合相互依赖模式事实上也是一种理想型的一体化模式:中央权威的相对弱化;信息、资本、商品的自由流动;多渠道、多层级的跨政府联系;相互融合、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公民社会。在这种多主体高度频繁互动的社会之中,行为体的偏好将不再视为单一,利益也处于不断被建构的状态。因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对经济联系的重视,也暗含了利益是由观念建构的可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上网冲浪学教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 3 0回应收起 tracy 2010-08-01 22:22:3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值得一看 理论性比较强的著作,虽说有实践的结合,但还是有些晦涩难懂,不过多读几遍就可以了,我正在读第二遍,对作者的理论有了基本的理解。其实作者是总结20世纪以来尤其是战后,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并将这个趋势作为以后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睡觉喜欢对角线 2023-06-13 11:18:57 关于翻译的问题 对照版本选取: 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2年

英文版:Longman 4th, 2011

中译版第42页:“权利”→“权力” 中译版原文(第42页):

关于哪一方占优势的预测或许难以证实,但现实主义的看法是重要的,即我们应该仔细审视导致问题领域之间权利分配不均衡的情况。 英版原文(第37页):

These expectations about which side will prevail may or may not be confirmed, but the realist insight is important: we should examine closely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between issue areas is uneven.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睡觉喜欢对角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Faust-200 2020-05-30 07:19:5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新自由主义的先驱,冷战后期最强国际关系理论著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都说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是事后诸葛亮,无法预测未来,但是一本优秀的国际关系理论书往往包含了那个时代最敏锐的嗅觉。在70年代诞生的本书挑战了当时占据绝对主流的现实主义思想,认为数量日益上升的相互联结(interconnectedness)进一步产生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以及全球主义(globalism)是日益兴盛的大趋势,这些联系使武力的作用下降、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上升、小国在国家间政治的地位上升。

本书观点作为一种稳固的判断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虽然现在‘去全球化’以及单边主义的再度崛起正在对其发起激烈挑战)。

本书的观点暗含民主和平论的基本条件,在民主和论的框架下才能形成高品质的,近似于‘互利’(mutual benefit)的相互依赖。确定的是其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后续约翰·伊肯伯里的制度自由主义思想。

© 本文版权归作者 Faust-20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Mr.Jung6 2023-05-31 14:07:01 《权力与相互依赖》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籍信息 《权力与相互依赖》是由两位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于1977年首次发表出版的新制度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著作。1989年该书重版,增加了对若干学术批评的回应。2001年的第三版将全球化、国际机制的概念与相互依赖一同融合。中文版译者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门洪华。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388页)。

写作背景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一版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彼时冷战尚未结束。两人对战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做了总结。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仍暗含局部冲突和战争威胁。基欧汉和约瑟夫提出的理论有别于国际政治学界当时占据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新现实主义的制度自由主义(后来学者命名)。他们认为国家之间会产生复合依赖关系,因依赖产生和平。书中的案例考察涉及海洋、战后美国与他国关系、美国领导世界等。

从实践角度而言,他们确实准确预言了长期冷战和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难能可贵。

目标受众 就像罗尔斯的《正义论》之所以被视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开端,是因为其可靠的理论启发了众多后来的理论及批判。《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贡献在于它对“相互依赖”概念的集大成和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值得关注的。作为学界多年来经久不衰的批判学习对象,以及美国高校政治学方向、中国国际政治学考研考博必读书目之一,该书首先面向的是具有一定政治学专业素养的学者。鉴于政治学根本是为现实政治服务,本书也值得政治决策者一读。

本书主题 《权力与相互依赖》是新制度自由主义的代表之作,处于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基欧汉在本书中的论点也都继承了两种主义的部分观点。《权力与相互依赖》承认了新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前提,例如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这与传统自由主义的“理性-合作-秩序”的传统模式不同。但基欧汉根本上否定了基于新现实主义做出的政治进程推断,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不认同现实主义的对军事力量的绝对重视,将焦点转向了社会、经济的跨国合作。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下写就。

全书聚焦于两个问题:

(1) 当相互依赖广泛存在时,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国际制度是怎样的?又会因为什么而改变?

本书虽名为“权力”与“相互依赖”,但不如说重点在后。总而言之,本书结论为世界更倾向于复合相互依赖体系,会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在建立和维护这种依赖关系过程中,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会起到关键作用。

内容梳理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讨论了相互依赖的基本概念来梳理理论框架,第二到四编在佐以海洋领域、美国与他国战后关系等实例来用现实论证框架。第五遍在全球主义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发展理论和全球治理。最后一编回应了其他学者对本作的批判质疑。

核心的三个讨论对象是相互依赖与权力、复合相互依赖的含义和国际机制变迁的模式。

和“相互依赖”概念有关的命题可以归纳如下:

(1) 理想的相互依赖模型是怎样的?

基欧汉指出,权力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并且区分了国际政治中一国权力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前者指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有代价的变化速度多快。后者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如政策变化)强加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这种区分直接影响了“权力是对结构进行控制的能力”这一论点。把权力、国际秩序结构和相互依赖三个概念进行联系,是联系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键一步。这也是后文两位作者提到美国不具有以往统领世界打大国权力后,如何处理体系领导国这一身份的问题。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并非军事和武力,而是经济和政策工具。

基欧汉和奈理想的相互依赖模型特征有: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国家议程非优先级、非敌对国家间武力不是优先工具。在此基础上推理出以相互依赖为条件前提的政治议程的思考:大国安排的联系战略有效性降低、议程设置经济化国际化、跨国关系和跨国政治更紧密、国际组织发挥迥然不同的作用。

(2) 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如何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

国际机制在基欧汉看来是“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作者提出了四种解释国际机制变迁的模型,但部分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风格。

经济进程解释模型强调,全球化的当下技术变革和经济的相互依赖实现了弱军事化的控制安排,国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更重要的议题。国际竞争不再是军备竞争,而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必须想办法从国际流动中获得经济效益,及时地重塑国际机制来恢复本国发展和政权有效性的稳定动力。

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型也依赖国际经济机制解释,引导读者关注大国的霸权和支配力。然而作者认为军事力量的分布只在很小程度上可以为国际经济秩序提供解释。这种基于军事力量的国际均势模式不区分具体的国家关系问题,在现实缺乏可验证的基础。

国际组织为国家间关系提供了不同领域多层次的规范制度,并把国和国之间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对国际机制变迁起的作用是孱弱的,当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执意要用权力和武力改变国际机制,国际组织模式的解释就会流产。

基欧汉列举了诸多解释模型,但并不认为其中任何一种是正确的,世界的复杂需要多模式混合复杂因素解释。当复合相互依赖条件加深时,总体结构模型的解释力变弱,问题结构解释和国际组织解释力变大。

(3) 全球化是如何推动相互依赖的深化,在此基础上的全球治理又是如何?

这部分的理论成果集中在第五编。基础背景还是信息时代、全球化推进、相互依赖加深的假设。基欧汉指出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世界不一定往民主化方向演变,但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进程会得到推进。在这个进程中,比起作为军事的硬实力,软实力会发挥更核心的作用。全球治理的重点变为跨国行为体和公民社会的治理。国家应该加强区域内合作并提高国家的开放性。

批判性评论 (1) 一个复杂的“思想实验”

基欧汉也曾承认过,“复杂的相互依赖是一种理想的类型……它与当代世界政治的相关性是模糊的”,并且没有寻求把复杂的相互依赖建构为一种理论。毕竟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各自重视和利用彼此的利益点,又各不相同。因此,根本不可能建构一个完整并普适的理论支持复杂相互依赖说。本书中的很多论证也都依靠了海洋、国际金融和美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特殊案例点。相对的,美加更重视距离的相互依赖,而美澳则更重视政治经济。在这个意义上,相互依赖又可以被下降为地缘政治的解释方法。而像中美这样距离适中、经济联系紧密的两个大国,复杂相互依赖则更深入和纠结。在这个复杂的模型里,哪个因素是优先的?又回到了两国基础的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

综上,复杂的相互依赖无疑给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中间态提出一个好的选择,事实上也做出了冷战后再无热战的有高信度的预测。但它理论的根基,或者说基本点为何?疑云尚存。

(2) 右翼、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浪潮

在众多评论中大部分人对此书的批判和怀疑都绕不过全球化进程出现倒退端倪,民族主义兴起,保守主义抬头,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国内的后疫情经济持续走低的世界。 跨国行为主体遭到打击,全球经济退潮也削弱了跨国政治和行为体的动力。国内政治越来越偏向重视本国公民的资源分配,无论是欧、美都难逃于此。

然而,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从根本上说,复杂的相互依赖模型依旧是有效的。在绝对核威慑的前提下,各国虽然依旧会加强军事实力,但那势必不是首要目的。国民的生活水平要求变高和全球经济退潮是经济波动的阶段性合理表现。问题只是在于,各国政府、跨国行为体和国际组织要以何种态度度过此次危机。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必须采取本书中的态度:保持开放。

(3) 超人型权威和战争

全面战争不再可能,但局部战争、冲突在世界各地从未断绝过。如今年2月的俄乌冲突就不再适用复杂相互依赖条件。俄罗斯并非和欧洲、世界缺乏依赖。俄罗斯虽然已非强国,但国内经济比得过小国,又可以通过出口物质资源给欧洲获得利益。最终普京选择忽视依赖关系,发动俄乌战争——尽管他可能明知这样会让俄罗斯几乎被踢出国际金融体系,但也更愿意用武力而非经济、政治胁迫的非军事手段逼迫乌克兰在领土和民族问题上做出让步。

当然,俄罗斯可能是一个特殊案例。但对于每一个复合相互依赖条件应用的国家对象,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俄罗斯尤其不同的可能是它的政治体制不像传统西方政治体制有领导人决策保障和缓和余地。简而言之,类俄罗斯民族性和克里斯玛式领导人式的政府可能让复合相互依赖效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复合相互依赖需要增加对去西方中心、去大国的国别研究。事实上,泛非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引起的争端)也越来越不能被忽视了。而对于这种克里斯玛式的领导人,国内国外政治界限非常泾渭分明,导致跨国行为体难以进入,国际组织也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因为对于它们而言,争取国际论坛上的政治资源虽然也是重要的,但不是必须的。倘若随着主流西方和非西方及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愈发积累,即使克里斯玛式的政权保持强硬,也未必会失去支持它们的政治资源。中国代表方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联合国会议上的表现即可证明这一点。

结论 总体而言,《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为应对政治现实所设置的联合体系较为复杂。并且两国究竟是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还是理想的相互依赖,取决于若干条件:两国地缘、多边合作、国家间官僚机构交往、公民社会交往、传统文化等。军事之所以不再成为绝对主导力,就是因为现存的复杂问题联系让两国难以立马抛弃国家安全来脱钩。

国家的注意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就像游戏里角色升级的策略,将资源部署在何处?怎样争取最大利益?都是在,这个大部分国家采用发展优先策略的时代复合相互依赖富有理论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然而,当全球经济下行,一个国家判断优先自己本国,拒绝采用开放姿态时,现实主义会重新占有决策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也正是目前时代所面对的难题和困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r.Jung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9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8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一只抽 展开 第35页 一只抽

#闲得蛋疼吐槽翻译 P&I would suggest looking at the balance of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not just at one side of the equation. ‘One side of the equation’译成“一方的持平”什么鬼啦一方怎么持平辣啊喂!!!直译成“等式的一边”都比这好口亨 2018-05-08 22:16:35 2人喜欢

andelia 展开 第5页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 andelia

国际关系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哪里? 学术著作必然在政治家的思想上打上印记,并对政策产生深远影响。那些“自认为不受学术影响的务实主义者”下意识地接收着“某些蹩脚学者数年前杜撰的思想观念”,而且这些蹩脚文人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越来越起着直接的作用。 2013-08-08 16:37:57 1人喜欢

大大泡泡龟 展开 第56页 大大泡泡龟 (哀莫大于心死)

在数个情况下,我们需要逐一应用这些模式。某个模式可能用于某一段时期,但在其他时段其解释力不足。因此,提出一种混合模式或许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模式组合可能会对国际机制变迁及其政治后果提出最佳解释。 2018-05-31 21:24:00

大大泡泡龟 展开 第33页 大大泡泡龟 (哀莫大于心死)

与看上去在某问题领域有更多资源但却四分五裂的国家相比,能较好地保持一致性的国家(因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所致——如法国)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平衡的相互依赖关系。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罗伯特·杰维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秦亚青 出版年: 2015-5 页数: 484 定价: 7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28620 豆瓣评分 8.8 187人评价 5星57.2% 4星35.3% 3星5.3% 2星2.1%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作者罗伯特·杰维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一些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解释,如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了战争?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为什么国家间的敌意如此容易升温,而友谊却如此难以维系?他认为,为了追寻战争和冲突的原因,不仅要分析国际体系和国家体制,而且要研究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心理,探寻决策者知觉形成的原因,分析错误知觉可能产生的后果。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将会成为有关心理因素影响外交决策的研究中的一块丰碑!它对心理学理论以及有关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研究进行了创新性、关键性的综合分析,并以一种具体的、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更好地理解决策者是如何判断与处理国际政治中的紧急情况的。

投诉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创作者 · · · · · · 罗伯特·杰维斯 罗伯特·杰维斯 作者 [美] 罗伯特·杰维斯 罗伯特·杰维斯 作者 秦亚青 秦亚青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杰维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教授,1988—1989年任美国政治学会副会长,2000—2001年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 秦亚青,195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市,1987年、1994年先后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杰维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导言 第一部分 背景情况 第一章 知觉与层次分析问题 知觉是重要因素吗? 知觉、现实、双步骤模式 第二章 外部刺激、内部过程与行为体意向 引言 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意向 第三章 威慑理论、螺旋模式与对手意向 两种国际关系观与冷战 普遍规律? 几点建议 第二部分 知觉的过程 第四章 认知相符以及理论和数据的相互作用 相符性:理性和非理性相符 将信息纳入原有认识框架之中 第五章 诱发定势的作用 无沟通条件下的诱发定势 沟通以及对他人诱发定势的判断 不同关注点导致的诱发定势差异 小结 第六章 决策者怎样从历史中学习 引言 学习过程 从中获取经验最多的历史事件 人们学到了什么经验? 小结 附录:国内政治与教育培训对知觉倾向的影响 第七章 态度转变 引言 态度维持与态度变更的机制 中心性 与认识不符的信息被接受的比例 对矛盾信息抵制特别强的认识 第三部分 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 第八章 统一性知觉 统一与谋划 关于自我行为的错误信息 统一性和谋划性知觉取向的后果 第九章 过高估计自己作为影响者和影响对象的重 要性 引言 第十章 愿望与恐惧对知觉产生的影响 愿望思维 对危险的知觉:知觉警觉还是知觉防御? 逃避对极端可能性的认知 小结 第十一章 认知失调与国际关系 认知失调理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初步的结论 第十二章 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知觉 使别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认识和预测 唱反调的人 身份与使命 意识到经常出现的错误知觉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总之,螺旋模式与威慑理论都深切关注误解造成的危险性以及相应的国家将其意向表述清楚的重要性。但是,威慑理论家担心的是侵略方会低估自卫方的决心,而螺旋理论家担心的则是每一方都会高估对方的敌对意图。 (查看原文) 黑色太平洋 4赞 2017-01-23 15:05:01 —— 引自第84页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世界不再只有“我们”》《非对称与国际关系》《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政治的悲剧观》《民主》 等 。

旺崽 2024-01-23 17:59:29 四川 读了全书2/3内容,后面的不想看了,案例凌乱细碎,宁愿选取几个案例详细分析,而不是同一事件在每个章节被举例。

0 有用李潇潇 2022-02-16 12:21:14 不要自认为自己知道自己怎么想 也不要觉得自己知道对方怎么想,更不要企图知道对方怎么评判自己,无尽地关于“认识”“知觉”的追溯,是诞生于个体心理行为对外界不信任和寻求信任的过程。于个人如此,与国家也是如此。 本书提出了很多假设,对有如今过心理学涉猎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比如认知偏见、归因理论、认知协调等。但将其借鉴至国际关系领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很多当前的社科理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杰维斯的贡献就不言自明了。 (收起)

12 有用ay 2016-11-18 22:09:55 即便是有心理学的前置,读这本书依然深觉其细碎和凌乱,也许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开山之作,用一种纵贯的系统性的心理学机制解释国际关系决策显然太过困难:本质上,是认知固化加强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1)我所见的或我所能见到的根本无法证实我的判断的正确2)对方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于我之关注点3)意图识别和错误归因是如此的困难和普遍4)作为一个系统的国家决策机制的内外部信息联动的信息沟通是如此的复杂难控。罗杰斯此书体现了对国际关系复杂因果困难性把握和理解的最初尝试。 (收起)

1 有用河豚酱酱酱 2022-12-10 23:55:47 四川 可以和essence of decision一起读

0 有用Dadaïste 2021-12-28 19:48:52 读的过程中Robert Jervis老爷子还去世了,太难受了,国关大神

更多短评 61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柏拉图下港口 2020-05-13 01:45:20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为何走向冲突?——《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评介

在经典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家往往被假定为高度理性的单一化行为体,其每一个决策都是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后的产物。这一假设出于简化问题的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而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广泛认可与应用,以至于简化的假设被人当成了现实——国家可以考虑到各种情况,察觉各种形势的变化,它们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利益的精打细算,因此不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一假设却无法很好地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两个具有和平与合作初衷的国家为何会相互萌生敌意,进而产生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对此,经典国际政治理论诉诸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宣称其中至少有一方不是真的想和平,或者两国的合作会使某一方的潜在利益受损。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对此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1976年出版的最负盛名的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杰维斯放弃了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把目光集中于决策者个体的认知。他以学者的严谨性与创造力,结合当时认知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辅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指出心理学领域所提出的大量错误知觉现象也能够应用于决策者,即使这些决策者都受过系统的理性训练,从而使这本书成为了国际政治微观分析的范本。国家本身并非单一个体,而是众多不同视角的决策者的集合,既然这些决策者都有错误知觉的倾向,那么作为他们相互沟通、交流、博弈后的产物的国家对外政策也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上述问题就自然转变为以下问题: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必须承认,在国际政治中,使本国的行为变得更为理性是大部分决策者的目标,而理性的前提是充足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对其他国际行为体的认知。杰维斯所说的“错误知觉”,主要是就是指对他国的认知发生了错误。这种错误认知的形成固然有外部条件的刺激(比如国际局势、他国的误导性行为等),但更主要的还是行为体作出决策的内部过程,而内部过程则更进一步决定了国家的“意向”(intensions),即“行为体在给定环境中将会采取的行动”[①]。杰维斯总结了两种国家间互动的主要模式:威慑理论和螺旋模式。威慑理论认为,维持现状国家(即偏好于维持当前和平局势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时,只能采取军事威慑的手段才能避免直接冲突;螺旋理论认为,即使是两个维持现状国家,在任何一方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时也会给对方造成对自身安全状况的担忧,进而导致螺旋式的力量提升,引发安全困境。冲突与争斗的产生,可能是两个国家确实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其中一方的实现势必造成另一方的损害,即“真实”不相容现象;但在绝大部分场合中,这种不相容常常是“虚幻”的,国与国之间实际上是可能存在相容条件的,“但双方所处环境和双方具有的幻象所起到的作用创造了一种产生反向和误解动力的情景”。这种不相容,说是虚幻,其实也是真实的——它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前提,即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现象。由于没有一个足够有效的权威组织和监督部门负责传达两个国家之间的信息和意向,防范某个国家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军事建设行为,国与国的互动全靠各方决策者对对方意向的预测与分析,这就使得决策者的错误心理倾向很容易上升到国家层面而不会受到第三方的纠正,因此,杰维斯证明了,错误知觉确实可以产生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

威慑理论和螺旋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大行其道——尤其是后者常常成为两个维持现状国家产生冲突的直接诱因——与决策者根深蒂固的错误知觉是分不开的。决策者常常认为自己明白其他行为体在想什么,也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总是自信于自己的判断与决策的合理性。但是认知心理学指出,少有人能摆脱人类理性固有的有限性,错误知觉至少有以下四种形成机制是适用于决策者的,即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历史学习、态度转变。

其一是认知相符,这是“一种强烈的认知取向,即人们趋于看见他们预期看见的事物,趋于将接收的信息归入自己原有的认识中去”。人们的认知会自发达到一种平衡结构,亦即完形心理学中所说的“良好的格式塔(Gestalt)”,其中所有好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关系,所有坏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关系,所有好坏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负向关系。简单地说,决策者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喜欢的国家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讨厌的国家则处处都在害自己。一个极端化的例子是,在中苏交好的时候,毛泽东常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苏联的政策,对于苏联一些引发广泛争议的行为则倾向于为其辩护,例如他曾在1939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是苏联社会主义力量增长和苏联政府坚持和平政策的结果……(协定)巩固了苏德两国间的和平,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但在中苏交恶的时候,苏联的一切行动显然都被理解为“修正主义的阴谋”。这种思维惯性是如此强大,但是很难说它完全是非理性的。进化心理学指出,人类有限的理性能力决定了其善用“贴标签”思维来统合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细节,避免认知失调。这种取向的最大好处在于“省力”,当决策者通过长期打交道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厌恶的总体看法,那么这种厌恶很有可能来源于对其意向或利益目标的不满,这个时候直接否定其政策往往省下了精确评估其政策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可以说是合乎理性的;但是认知相符的非理性的一面在于决策者在坚持自己既有的认知、平衡各种预期目标的同时容易忽视潜在的利益损害,往往导致空有过多目标但什么也实现不了的政策——“资源分散而无重点,矛盾遮蔽而不被发现”。二战时期的日本就犯了同样的错误,日本的决策者曾一度以为单独在中国采取军事活动、在意识形态上反对苏联和与取得西方的谅解与支持是三个可以同时实现的目标,这种积极的预期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当日本发现三个目标无法全部实现时其政策就完全乱了阵脚。

其二是诱发定势,即“人们在对新信息做出判断的时候,受到他们接收这一信息时正在考虑的问题的影响”。杰维斯指出,不光是国与国之间打交道时会受到诱发定势的影响,决策者组织内部各部分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这种倾向。组织过程模式表明,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也是决策的重要部分,而当组织中一个部门的决策者在向另一个部门传达信息时,常常以为自己已经把全部重要的信息都反映给对方了。但是首先,信息发出人在遴选信息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根据自身的认知倾向对信息做适当的修正;其次,信息接收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认知倾向,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倾向解读同一则消息。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驻美大使对于病毒来源问题的不同表述,很可能受到了组织内部诱发定势的影响。诱发定势上升到国家层面,常体现为关注点的不同,行为体趋于将自己视为他国关注的中心,但很多时候其他国家关心的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抗日战争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理所当然地认为偌大的中国之政权的最终归属应该是各国——尤其是美苏——关心的重点,但现实却似乎不是这样。当时,随着冷战序幕的拉开,“美苏正在欧洲进行激烈的对抗,加之处理对华关系的历史惯性,它们的领导人在应对急剧变化的中国政局时,基本上都是既缺乏热情又措手不及的”(牛军:《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同时,行为体往往过高地估计一方对另一方意图的理解能力。纵观世界历史,“我还以为你已经懂了,没想到你不懂”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事实证明,毛泽东出访苏联的时候的那句“好看又好吃的东西”的真正含义并没有被斯大林理解,随后引发的一系列误解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是历史学习,决策者从国际关系史的重大事件中学到的东西是“决定他的认识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又影响到他对所接收的信息的解读”。以史为鉴乍一听是很合理的,但是对历史的学习在很多时候也能诱发决策者的错误知觉。决策者所关注的历史事件往往有如下特点。第一,历史事件必须足够重大且简明,事件中各国、各人的形象须是清晰且立场明确的,因为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长期的蓄谋过程有兴趣,而往事中的这些微小但必不可少的决策步骤往往被埋没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了;第二,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而重大事件的戏剧性很容易使决策者产生代入感,以为自己从中掌握了一些具有普世性的抽象法则,而忽视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具体因素。重大历史事件会使决策者对一桩小事产生“我可以轻易地搞定它,就像历史上的那件事一样”,从而鼓励他们把某些新信息扩大化,再对号入座。一些大国在对外政策上出现的“弥赛亚情结”很难说没有历史学习的因素糅杂其中。例如,1950年,金日成入侵韩国后,杜鲁门就宣称,“我想到了以往的类似事件:满洲、埃塞俄比亚、奥地利。我想到了,民主国家每一次不能采取行动,都会鼓励侵略者继续其侵略行径。共产主义在朝鲜半岛的行为与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人……之前的行为毫无两样”。另一方面,大量事实也证明,现在的政策行为也可能影响决策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决策者来说,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知更像是三向互动的过程。

其四是态度转变。在上文已经提到,决策者会不遗余力地保持自己原有认知的平衡,拒绝认知失调。那么,决策者会发生态度转变吗?如果会的话,当多少与其认知相悖的信息出现后,决策者才会转变其态度呢?杰维斯指出,决策者态度的转变绝非易事,即使发生了转变,也是渐进的,即“首先改变那些最无关紧要的部分、那些最不受证据支持的部分、那些与其他认识最无关联的部分”[⑩]。每一个决策者对国际环境的认知都可以分成“核心认识”和“外围认识”两部分,核心认识就像科学哲学中常说的“范式”一样,是决策者的一些抽象的信条和对国家意向和利益的基本判断,众多具体的外围认识必须与其相符,当与认知相矛盾的信息不断出现时,决策者的认知往往要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拒绝理解信息—否认信息真实性—否认信息来源可靠性—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弱化造成矛盾的信息—视其为例外现象—将其与自己的认识统合起来。如果以上过程均告失败,决策者才会考虑从外围认识入手,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势必是一个相当漫长且痛苦的过程,讽刺的是,决策者往往发现,当自己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核心认识后,一切却变得简明而豁然开朗,如同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自己之前没有认识到原来的看法已经渐渐不能适合当前的局势了。而且,认知心理学指出,如果不符的信息一下子大量出现,决策者的态度转变一般要快于不符信息一点一滴出现的情况,因为后者给决策者留出了充足的修正外围认识的时间。历史显示,中苏交恶的速度似乎要远慢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速度,因为中苏之间的分歧是缓慢出现的,也是决策者不愿接受的,而中苏交恶之后,只要决策者之间有信息交换的渠道,中美关系恢复的阻碍似乎就小得多。仅仅在1970年5月毛泽东公开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人民抗美救国运动以后不到7个月,他就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这里的核心认识是“中美两国是敌对关系”,包括一系列诸如意识形态冲突、经济制裁、军事斗争等外围认识,而一旦“敌对关系”这个核心有所松动,一系列的外围认识自然发生了转变。

在以上述四种现象为代表的错误知觉形成机制的影响下,首先,A国决策者通过历史学习对B国产生了总体的认知倾向(假设是敌对),而根据认知相符理论,当B国采取某种具体政策时,A国决策者更容易观察到那些自己预期中的B国行为,例如把加强军备建设解释为侵略性。而根据诱发定势现象,决策者会认为这种侵略性行为指向自己,于是自己也加强军备建设,倘若A国决策者把这种敌对倾向视为自己的核心认识,那么这种态度就不会轻易转变。同时,如果B国也这样看待A国的政策,那么最终就会产生螺旋模式现象。

杰维斯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其意图当然不仅仅在于解释不必要冲突的成因,他更关注错误知觉现象的政策意义。杰维斯故意放弃了对决策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侧重于寻找普适性的微观法则,而这方面的真正突破还要等到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全书一大核心观点就是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1)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决策者应学会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清晰地向外传达出自己想要让别人知道的认识和预测,因为“许多关键的错误不是因为决策者对问题做出了错误地回答,而是他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出现这样的错误往往是由于人们将许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加质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为别人了解自己”。(2)决策者组织内部也需要充足的交流,尤其是要鼓励人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决策者的思维定势与行动是一个不断循环下去的正反馈过程——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加强认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合理的反对意见阻断这一过程,决策者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不断扩大的错误知觉,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应该允许一批高素质的“忠诚反对派”的存在。(3)当然决策者自身也要时刻反思、剖析自己的认知,对潜在的错误知觉时刻保持警惕,不过这就对决策者有很高的要求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2]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3]牛军.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投诉 有用 1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6 1回应收起 * 2023-10-13 13:08:13 关于本书的核心观点和学术贡献简析——一次读书会上的发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系本人一次线上读书会活动(2021年7月23日)发言内容的录音稿,发言内容主要围绕该书的作者简介、核心观点和主要学术贡献。此次发布在豆瓣上的版本只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例如语法语序、错别字方面),其他地方未做明显改动。在本次读书会过后数月,作者本人去世(2021年12月9日),在此亦表以缅怀。

大家好!就由我先从宏观层面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框架与思想,但为了避免枯燥,也讲一些题外的东西。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杰维斯,他是国关研究领域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他出生于1940年,并在1967年时拿到了博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政治学博士)。指导他的老师之一是欧文·戈夫曼,此人很有意思,做了非常多这种人的社会心理、公共形象方面的研究,有一本代表作叫做《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杰维斯想必受其影响不小。因为我们都知道,杰维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最有名的一个贡献便是开创国际政治心理学,集其思想大成的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直觉》。

其次,他在国际安全领域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比较典型的是他对于安全困境的研究,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安全困境下的合作》。同时他在威慑理论、安全制度、攻防同盟等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果要分类的话,杰维斯可以被视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国家很容易陷入一个敌对的状态,所以他建议国家要避免把这种由安全困境导致的态势危机升级。所以有些学者把他归类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代表。当然他在系统复杂性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出色,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叫做《系统效应》。除此之外,他也是国际关系学中一类研究方法的代表,即偏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本书便是采用这种方法)。

核心观点与前期研究基础 谈完杰维斯的主要学术关注后,我接下来讲下第二个部分,即这本书及其前期研究基础。我们都知道,《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研究的是一个知觉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是如何分析其他国家的意图认知的。然而杰维斯认为,在政治领导人进行决策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由错误知觉所主导的决策,导致国家之间陷入了一种误判,误判就通常会导致一些比较负面的结果。而许多因素导致了错误知觉的产生。

但是他其实还有一本同样有名的著作,就是《信号与欺诈》,这本书是他博士论文的升级版。这里涉及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据杰维斯在《信号与欺诈》中的回忆,他本来是打算把《国际政治中的知觉和错误知觉》和《信号与欺诈》的研究问题合在一块,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但是他发现这么做的话他可能迟迟毕不了业(要写很多)。所以他的老师建议他把它分成两块。在《信号与欺诈》一书中,杰维斯主要旨在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信号是如何释放的。国家如何释放它的政策?如何向其他国家表达它的善意或者恶意?我们都知道国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不可能只有“我如何释放信号”的问题,也应该有“你如何解读信号”的问题。而他1976年出版的这本《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他研究的就是如何解读这个信号的问题,这便是意图认知问题。可见这两本书的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学术贡献简析 第三部分分享下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贡献的看法。其实熟悉国际关系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到杰维斯这个时代才开始研究这种偏心理学的东西的。早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那个时代就提出了很多偏心理学的分析,比如“恐惧”、“畏惧”来分析之类。但是后来很多学者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学者更关注的是国家的能力,特别是在冷战时期。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在1958年,戴维·辛格,一个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提出了一个衡量威胁认知的一个公式:“威胁认知=意图评估×能力评估”,这也是往心理学方面靠拢的一个尝试。

但是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个心理学的变量给排除在外了。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例子是结构性现实主义,它直接干脆就强调物质性的结构。另一个就是理性经济学假设,它直接把国家视为是一种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行为体。他们都把心理学的变量即意图认知给黑箱化处理了。这种做法有点符合政治哲学里面的一个概念,即“现代性”。现代性对于人类理性的笃定,使它要消除这些无论是生活日常生活还是政治决策中的,各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就是用确定性来取代不确定性。因此我感觉,结构性现实主义里面也有这种“现代性的迷失”吧。结构性现实主义把国家意图这种心理学方面的要素黑箱化,然后取结构能力作为变量。这一做法虽然消除了不确定性,但却带来了简单化的结果。沃尔兹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结构性现实主义仅仅是一个宏观的“国际政治理论”,而不是一个外交决策的理论。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外交决策理论不能仅仅只包括物质性的结构因素,还要包括一种其他因素(比如意图认知)。

也就是说杰维斯的贡献就体现在摆脱了这种对能力的过度看重的一种“迷失”,重新审视黑箱背后的国家决策的复杂性。对此,我个人是很赞成秦亚青老师的观点的,即国际关系是一种人文学科。我们会发现,国际关系说到底它本质上是由人所构建的,由人来做出决策,做出判断的。我在此提出我个人的一个未经过多推敲的观点吧,后面可以讨论一下。就是说,决策问题本质上都是一种认知性问题,许多的国际关系问题都可以还原到认知性问题之中。以上是我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 本文版权归作者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 3 0回应收起 絮落溪津 2023-05-22 16:50:51 知觉与错误知觉 一、研究问题

本书的研究问题:为什么在行为体双方均不希望冲突的情景中、在本可以合作的条件下,会发生冲突和争斗,会拒绝合作而走向战争?

二、结构与内容简述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主要讨论了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国际关系的理论和一些对于国际环境的基本假设。

1.《知觉与层次分析问题》讨论了层次分析问题,即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原因变量是否包括决策因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杰维兹引出层次分析问题,与华尔兹不同,他提出有四个分析层次,在此基础上上他承认其他学者认为国家性质、国内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政府部门之间的竞争也都对也都对国家对外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杰维斯认为以上因素都不能充分解释国家的对外行为,如果不考察决策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对其他人的认识,就无法解释重大决定和政策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认知因素构成了部分行为的近因,其他层次的分析无法直接说明这些认知因素是什么。杰维兹从决策者心理这一微观分析层次入手,分析决策者心理活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起到的作用。

2.《外部过程、内部刺激与行为体意向》讨论了行为体意向的概念,构建了一种根据行为体过去行为预测其未来行为的理论框架。

行为体的意向可以被定义为行为体在给定环境中将会采取的行动。对“理想意向”的探讨,能够显示某一国家和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而国家愿意承担多少代价和风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目标,则称为它们的“基本意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愿意付出更多代价维护现有利益,而不是更多利益。

3.《威慑理论、螺旋模式与对手意向》。在本章中杰维斯讨论了两种国际关系观,分别是威慑理论和敌意螺旋,而它们之间的核心分歧是行为体的意向。

威慑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如果侵略者认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既无实力亦无决心威慑其侵略,那就会产生巨大的危险。面对侵略国家在一些微不足道和没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上的试探。如果维持现状的国家就此退让,它们不仅会损失在这些具体问题上的利益,而且还会鼓励侵略国家得寸进尺。最后维持现状的国家只有一种选择,要么继续退让并牺牲自己的根本利益,要么爆发战争。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国家必须表现出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意愿。

而螺旋模式则与威慑理论截然不同。其根本基础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国际无政府状态产生极大安全代价,国家因为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获取权力保证自己的安全。而国家的自我保护措施同时又形成了对其他国家的威胁,使其他国家产生恐惧。于是双方遵循同样的原理,采用毫不妥协和增加军事力量的方式,这一后果构成了“安全困境”,安全困境造成冲突和紧张局势,成为爆发战争的导火索。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双方的自卫行为导致的战争,必须有一方率先迈出第一步停止敌意螺旋,释放出缓和信号并作出让步。

这两种理论都涉及误解造成的危险性,以及向对方表达清楚自己意图的重要性。威慑理论家担心的是侵略方会低估自卫方的决心。而,螺旋理论家担心的则是每一方都会高估对方的敌对意识。根据威慑理论制定的政策,恰恰是螺旋模式认为造成安全困境的原因。而螺旋理论家提倡的行为又被威慑理论家认为是使侵略国家怀疑自卫方缺乏抵抗决心的举动。因此,螺旋理论和威慑理论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互相矛盾的。

杰维斯引用了肯尼斯·博尔丁对两种不相容现象的区分。第一种是“真实不相容现象”,即两种关于未来的图像,实现其中一种必然使另一种无法实现。第二种则是“虚幻不相容现象”,即实际上是存在相容条件的,可以满足双方的“真实”利益。但是双方所处环境和双方具有的幻想所起到的作用创造了一种产生反向和误解动力的情景。这两种“不相容现象”都会导致冲突爆发。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是侵略性国家,则其中不存在任何错误认知。但如果双方都是维持现状的国家,却产生了“虚幻不相容”现象。那么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决策者的错误知觉。由于决策者对接受到的信息做了误判,夸大了对方的敌意,敌意螺旋不断上升,冲突就会在双方都无意冲突的情况下爆发。而本文的研究范畴就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部分,分析了决策者怎样处理信息,怎样形成、维持和改变自己对国际关系和其他行为体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指出,错误知觉至少有以下四种形成机制是适用于决策者的,即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历史学习、态度转变。本书的第二部分就讨论了这四种错误知觉的形成机制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1.认知相符现象

相符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强烈的认知取向,即人们趋于看见他们预期看见的事物,趋于将接受到的信息归于自己的原有认识中去。

螺旋理论强调,如果一方认为对方怀有敌意,那么,即使有许多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印象仍然能够得以维持。

人们的认知会自发达到一种平衡结构。简单地说,决策者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喜欢的国家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讨厌的国家则处处都在伤害自己,它一定会伤害我们的利益。

例如,在中苏交好的时候,毛泽东常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苏联的政策,对于苏联一些引发广泛争议的行为则倾向于为其辩护,但在中苏交恶的时候,苏联的一切行动显然都被理解为“修正主义的阴谋”。

进化心理学指出,人类有限的理性能力决定了其善用“贴标签”思维来统合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细节,避免认知失调。这种取向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省了决策成本,让决策变得容易作出。但如果决策者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不一致,他就可能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或是曲解误断。当决策者支持意向政策时,他往往会过高估计这一政策带来的利益,而低估或无视它带来的风险和损害。当双方陷入对立时,决策者会趋于忽略或无视来自对手的善意信号和姿态。

  1. 诱发定势

知觉会受到即时思考内容——“诱发定势”的影响。一个人会根据即时的联想去认识和解读刺激因素,所以要推断一个人从某种证据之中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往往要知道这个人正在关注的问题和他刚刚接受到的信息。例如,如果决策者越是花费大量时间为紧急状况做准备,他们就越有可能将未来事件视为他们设想中的紧急情况,也就越会认为这样的情况需要他们所设计的应急计划。

无论理智与否人们总是根据接收信息之际自己的关注对象来解读收到的信息。诱发定势可能有足够的强度,使一个人忽视那些与自己即时关注的事物无关的信息,而那些信息是值得注意的。行为体趋于根据自己的诱发定势解读其他行为体的信息和行为。如果他认为其他行为体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关注和信息,这种解读取向就会得以加强。所以如果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有不同的背景,就会出现错误知觉。信息发送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接收者可能认为是无足轻重或是不可解读的。

不光是国与国之间打交道时会受到诱发定势的影响,决策者组织内部各部分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这种倾向。

  1. 历史包袱

杰维斯认为一个人在历史重大事件中学到的东西是决定他的认识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又影响到他对所接收的信息的解读。人们对历史的学习并非完全是有意识的,历史会在决策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到他的知觉倾向。历史类比可以使人们从以往事件中获取洞察力,所以是理性思维的有用捷径。但是,这样的类比也可以遮蔽时事事件中一些不同于历史事件的侧面,从而产生误导作用,将一些实质上不相同的现实事件和历史事件牵强地联系在一起,结果出现重大的错误知觉。

决策者从历史中学到的是广义的、一般性的经验。但是,通过学习,人们并不能理解所有重要因果关系的诸多方面,所以,是否能够抓住过去情景关键性的特征,是否能够知道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那些模式,这些不是一般性经验可以解决的。决策者往往把一些十分具体的、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才能够出现的事情错当为具有一般性质的事情,这样就会产生逻辑谬误。

  1. 态度转变

前三种机制说明人们面对与自己认识不一样的信息往往坚持自己的认识和信念。

但是人们怎么将其与主导观点协调起来,又是怎样使态度得以转变的呢?

杰维斯指出当人们必须面对与自己认识不一致的信息时有一些机制会起作用,以下机制按照被选用程度的大小依次为:

第一种机制是积极防御机制。人们往往会拒绝承认新的信息与自己的认识不相符合,这意味着新的信息被立即自动地排斥出去,或根本不会进入人们的注意范围。对不同观点不予考虑或使用不一致的参照体系,会使人不必对新的信息采取任何措施。

第二种机制是,人们可能认为一则信息与自己的认识不符,但却断然否认这一信息的真实性。人们会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去“证明”他们收到的与自己认识不符的信息是不正确的。

第三种机制是否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人们越是认为信息来源不可信任和不具客观性,他们就越容易否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例如朝鲜战争时期潘尼卡大使传信给杜鲁门,说如果联合国军继续朝鸭绿江进发,中国就会出兵朝鲜。由于潘尼卡大使不被杜鲁门所信任,所以他没有取信。

第四,如果一个人无法避开与自己认识相矛盾的信息,他就可能承认自己对接收信息的困惑不解,以此维持自己的原有认识。

第五种机制是强化法。如果一个人承认一则信息与自己的认识相矛盾,又不能对这一信息置之不理,他就会采取加强自己观点的做法——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新的信息和新的解释方式。比如,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性轰炸的最初理由是进行封锁,但是结果越来越令人失望,于是就强调这是为了加大敌人的损失。这种机制会产生“回冲效应”,使人们的认识比接收这一信息之前更为稳固。

第六种机制是弱化机制。人们会提出更多的理由以便弱化造成矛盾的信息。

第七种机制是区别机制。如果证据十分确凿,无法使用以上机制加以处理,人们便必须摒弃一些原有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的认识。这时人们往往把事物分割开来,并将造成与自己认识相矛盾的部分弃之不理。常常将这些信息视为例外现象。

第八种机制是统合机制。这是第七种机制的反面,人们不是将各种成分区别开来,而是将它们在超高层面上统合为大的单位。

只有当上述机制机制不足以化解矛盾信息的时候,人们才被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改变态度。改变原有认知是个很慢的渐进过程。人们观念中距离认知中心最远的那部分——即其他认知很少依赖的那些部分——和最不重要的部分会最先得到改变。这是为了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认知心理学还指出指出,如果不符的信息一下子大量出现,决策者的态度转变一般要快于不符信息一点一滴出现的情况,因为后者给决策者留出了充足的修正外围认识的时间。

第三部分,讨论了几种常见的错误知觉。

由于以上这些会导致错误知觉的机制在起作用,决策者是很容易错误地认识客观现实的。

第一,决策者往往将对方视为集中统一、事先谋划、协调一致的。如果对方行为伤害到自己,决策者会认为这是对方事先谋划的、不可告人的阴谋,而否认可能有偶然事件,和对方失误的情况存在。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U2侦察机飞越苏联上空。肯尼迪试图说服赫鲁晓夫,这不是美国对苏联进行威胁,实际上是这架飞机迷失了方向。而赫鲁晓夫很难接受这一解释。行为体还趋于认为其他行为体是内部团结一致、令行禁止的行为体。但对方国家的行为可能是其政府中各个分立部门各自行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决策者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下属也不是完全代表上级的意图,在决策者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人员可能会曲解上级指示,使国家行为背离决策。

第二,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力和被影响程度。如果出现了有利于自己的情景,决策者就认为是自己的政策导致的。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中国认为英国做的一切有利于中国的举动都是中国政策起到的作用,但实际上英国是出于其他原因。

而当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不一致的时候,行为体就会将对方行为归于对方国内因素,而不认为自己政策失败了。

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行为体就会认为是对方有意针对自己,是恶意蓄谋,而不认为对方的行为是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例如,中国出兵朝鲜,美国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国内存在高度对美敌意,而不考虑中国是处于担心美国对自己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而作出的反应。

第三是愿望思维。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愿意听到和看到的事情。

第四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人们要为自己行为寻找高度合理性。人们需要的是尽量减少内心的矛盾,因此他们会不断使自己相信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或作出的决定有着十分充分的理由。于是,人们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更大的支持。人们要保证自己的决策被视为正确决策,可能就需要更加肯定该政策已经取得的成绩,更加淡化政策造成的损失。人们使自己未被采纳的其他政策离散开来,这就鼓励了政策的惰性和渐进主义的决策方式。

以上四种错误认知,会加重虚幻不相容的敌意螺旋,使冲突更容易爆发。而且使决策者不能有效利用信息,不能根据面临的形势即时调整政策,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

在最后一部分 讨论了决策者怎样才能将错误知觉减少到最小程度

作者希望决策者能够认识到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在接受到与自己认识相矛盾的信息时,要全面冷静地思考。(1)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决策者应学会移位思考,清晰地向外传达出自己想要让对方知道的认识和真实意图。(2)决策者组织内部也需要充足的交流,尤其是要鼓励不同的观点。(3)当然决策者自身也要时刻反思、剖析自己的认知,对潜在的错误知觉时刻保持警惕。

三、评价与思考

本书让我耳目一新,主要在于三点。

首先是本书着眼与微观层次。以往我们比较熟悉的理论以宏观层次为多,将国家视为理性行为体,将决策视为黑箱运作。决策理论也主要涉及的是中观层次。比如理性行为、组织程序、政府政治三种决策模式。但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聚焦微观个人,而且是从决策者心理层面认知机制来分析的,启发性很大。

其次,这本书将心理学理论引入了国际政治分析。学科交叉视角,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第三,就是它对于决策和分析决策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很多理论关注的是体系和结构对行为体的影响,它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体内部的差异性。同时,这种高度一般化的理论,又与现实形成了一道鸿沟。但是杰维斯的研究是与国际政治现实密切相连的,他的理论对决策者也有实用价值,决策者可以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尽可能避免错误知觉的产生,在决策时全面谨慎分析,清晰传递信息,避免冲突爆发。

最后,我来谈以下这本书引起的我的疑问与思考。

首先,关于理性。在很多理论中我们总是把人类和人类组织默认为“理性行为体”,更是通过理论模型将世界简化为可以遵照理性、通过逻辑自行运转。在这一过程中世界成了一个机器,而人不再是有血有肉有自由意志的人,而只是这个巨大机器的一个齿轮。这种对理性的追求,将理性逻辑当成世界的真实,将现实世界反而当作了对理性世界的“摹写”和表象。书中提到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说明简化的理论是符合人们习惯的,但这却不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性运作的。正如本书所阐述的,种种人类认识的差别或者转变,就可以像蝴蝶翅膀煽动的飓风一样,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则是不确定的,哪怕书中罗列种种机制,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人的认识会产生偏差。但我们也终究不能肯定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行为体到底会如何认识接受的信息。这一切都与逻辑推理的必然性无关,只是一个随机的概然性的结果。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而人类行为的主观性就注定了社会科学的推论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说现实主义对国家的理性行为人假定,将国家内部决策看作是一个黑箱的话,那杰维斯的认知理论是否是将个人的心理认识看作是一个黑箱呢?尼采认为“逻辑对真实世界的虚构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谎言。”我们可能终究对真实世界和世界的本质不能有完全的认识。

第二,关于人性。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恶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关系,人是自私的并且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而作为人的集合,国家同样会反应人的这些特点,这就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体系中的最基本特征。不幸的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成书在1970s,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这种历史背景,使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至上的,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主要想解决的问题也是该如何避免作者所认为的两个维持现状的国家——苏联和美国由于敌意螺旋而导致安全困境。这就不可避免走向了悲观的道路,即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行为体很难不对对方行为有过多的恐惧和担忧。

就算我们已经读过这本书,已经知道某些不利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对方蓄意针对,而是我们对其先有了敌对的印象,可能是某些偶然事件、或执行政策的失误造成的。但当我们面对具体事件的当口,我们依然很难先将对方行为设想为无意的。比如说新疆棉花事件……更何况对方的行为到底是出于真正的敌意,还是出于偶然或其他因素,还是仅仅是对我方敌意行为的反反应,根本是很难求证的。可能确实有很多冲突是因为双方相互的错误认知引起的,但是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那些出于人类本能产生的错误知觉对对方的判断,可能往往是正确的,它可能是对对方决策过程的一种过分简化,但是如果这种简化是有用的,能够保障我方安全的,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错误知觉”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絮落溪津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王广涛 2011-01-25 16:39: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好书,强烈推荐 国内有学者认为当今国际政治学界最好的两个作者的两本书就是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有说服力是文章出彩的唯一出路,而不是哗众取宠。这一点杰维斯做的非常好,我个人非常推崇杰维斯的论争,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甚至生物学、物理学中的东西也可拿来作为例证,其学识渊博之程度远非我辈的想象范围之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1回应收起 黄西蒙 2021-02-26 20:50:45 博弈中的心理 文/黄西蒙

在跨学科思维影响在学术研究的当下,国际关系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具备多重学科思维的研究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本由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撰写的著作,将心理学与历史文化等要素置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心,成为公认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尤其是这本书经过学者秦亚青的翻译,进入国内知识界后,对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乃至历史学的研究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过去,不少人认为国家决策与国际博弈基本都是“权力的游戏”,是硬实力决定一切,但在罗伯特·杰维斯看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决策,甚至会造成历史走向的改变。这种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因素体现在政治行为中,就容易产生“错误知觉”。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错误知觉”,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与“错误理解下属行为”产生的错误判断。

从历史上看,这两种“错误知觉”其实经常出现,甚至会在关键时刻造成局势的重大变化。先说说“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这条。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决策者未必能清晰获取自我认知,也不能清晰判断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其容易自我夸大。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统治者苻坚,一度统一了中国北方,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轻松灭掉位于南方的东晋政权。但实际上,当时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暗潮涌动,很多大臣包括著名谋臣王猛,也反对苻坚攻打东晋。但是,苻坚低估了东晋的实力,却高估了自己对局势的影响力,最终兵败淝水。倘若苻坚在决策中能克服上述“错误知觉”,意识到谬误思维的问题,或许其命运与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会大不相同。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错误知觉”是“错误理解下属行为”,这也是决策者经常忽视的问题。按照罗伯特·杰维斯的说法,这里的“下属”不只包括自身的下属,也包括对方的下属。在战争中,正确理解对手的行为,不能只看决策者的态度,还要看其下属的执行情况。比如,在著名的蒙古西征花拉子模的战争前夕,两国本来有可能避免展开生死之战,但却因为某种“错误知觉”而导致战争爆发。当时驻守边关的花拉子模的守将海尔汗,将成吉思汗派出的五百人商队几乎全部杀掉,但花拉子模的统治者摩诃末却错误理解这个下属的行为,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根本无足挂齿。然而,这个错误的外交行为,成为成吉思汗征讨花拉子模的理由。这个发生在讹答剌城的悲剧,若在合理的斡旋与谈判下,有可能会让矛盾化解,但最终却成为蒙古西征的导火索,进而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都被改变了。

事实上,“错误知觉”不只出现在历史上的战争与政治决策中,在现实中的“商战”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中,也时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要避免上述错误的思维方式,还要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程度,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思路,只有根据形势变化而产生的的合理应对方案。

不论是决策中的心理博弈,还是实施中的思路调整,都离不开上述知觉问题的影响。《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对我们的启发,不仅是在具体问题解决措施层面上的帮助,更在于提供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既然决策与实施行为都离不开人的思考,那么心理因素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就应该被考虑在内。获取一种良好的决策思维,对博弈中规避风险、提升执行能力都大有裨益。

                                                                                        (本文首发于《科技日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黄西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kurtis 2022-09-14 21:27:47 如何理解理性行为体的非理性决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内容概述

本书为国际冲突研究个体层次分析的奠基之作,旨在探究两国在对彼此均无冲突意图情境下发生冲突的原因。作者杰维斯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主要论点: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国家决策者容易产生错误知觉,而他们的错误知觉可能加剧国家间冲突行为。

在第三章中,杰维斯引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错误知觉。他重点介绍了前人及自身对威慑理论与螺旋模式(以安全困境为典型)的理解,指出学界没有意识到两个理论成立的关键在于一国(决策者)存在对他国的错误知觉。决策者的错误知觉具体体现在:若该国将侵略国误认为维持现状的国家从而选择让步以防矛盾螺旋上升,那么侵略国会因此低估该国的防卫决心而得寸进尺,导致国际冲突更难以解决;相反,若该国将维持现状的国家误认为侵略国从而采取威慑他国的政策,该国对对方敌意的高估将可能导致对方可能高估己方敌意,从而形成冲突升级的螺旋。可见,对他国意向或知觉的误断是冲突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起,杰维斯更广泛地对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常见表现与解决办法进行了论述。

首先,他介绍并辨析了三种主要的错误知觉生成机制:认知相符指决策者为保持对他国的原有认识(pre-existing beliefs),忽视或曲解对方行为与意向;历史包袱切入决策者原有认识的形成过程,指出决策者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然而,决策者的历史学习容易过分通则化,即将特定情境下的历史事件误认为具有一般性质的事件,导致其根据历史对现实的粗糙归因与错误认知;诱发定势则更为强调即时性认知,决策者在接受信息的当下根据当时自身关注的问题解读信息,由于双方关注点不同,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知觉差异与相互的错误知觉就可能产生。

其次,杰维斯列举了决策者错误认知的四种常见表现——决策者可能会将对方想象为内部团结且具战略谋划的对手,可能高估自身的影响力与被影响的程度,亦可能陷入愿望思维或认知失调的陷阱之中。为减少错误知觉,作者在末章强调决策者要主动发现与自身认识不符的对方行为,做出明确判断,同时避免仅凭知觉进行决策。

二、批判性思考

笔者的批判主要针对本著作采用的理性主义研究路径。杰维斯在坚持“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试图调和决策者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阐述理性行为体由于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而难以避免的非理性决策。然而,笔者认为调和效果不佳,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理性行为体的“非理性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仍然是理性的?一方面,理性行为体的“错误知觉”与“过度反应”若归因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似乎可被合理理解;另一方面,理性行为体的错误知觉除源于内部自身心理机制与认知过程的非理性因素外,也可以源于不确定国际条件下的不完全信息,因而是有限理性的体现。

2、国家决策者一些错误知觉的表现是否是有意为之?例如,他对外表现的错误知觉,可以是为掩盖某些事实以获得他国谈判者或本国公众支持的理性行为,而这时理性选择分析方法中双层博弈理论可能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本质上,笔者的这个批判仍是针对错误知觉中理性成分的探讨。

有关国际冲突的理性主义解释,费伦所提供的理论框架对前两个问题即兴探讨。

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完全可以从理性角度,利用他在文献中的效用模型来解释理性行为体的“非理性决策”。具体而言,他认为战争通常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性误判(rational miscalculation)的结果。误判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一国决策者难以获得对方军事实力的准确信息(且常低估对方实力),决策者通常会提升己方取胜的概率期望,而当两国均高估自身取胜概率致使概率和大于1时,它们便难以通过谈判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容易诉诸于战争解决;另一方面,由于一国决策者难以获得对方战争意愿的准确信息(且常低估对方战争意愿),决策者可能错误地认为对方不会就某些利益而开战,因而无意侵犯了对方的这些利益,造成实际战争。[1]

然而,费伦进一步指出,决策者除具有避免战争成本的动机外还有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后者可能会激励决策者夸大其军事实力或战争意愿,目标在于遏制对方未来的战争挑战或说服对方做出让步。同时,决策者亦有隐藏其军事实力或战争意愿的动机,这是因为如果这些信息暴露,他的国家将不仅可能在军事和政治上处于脆弱地位,其先发制人打击的成功率可能也会更低,另外也有被视为侵略国的风险。这里的论证贴合了本文提出的第二点疑问,拓展了学界对错误知觉的理解,尽管没有考虑到决策者利用错误知觉的国内因素。

此外,笔者认为即使在上述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都得到考虑的情况下,理性主义研究路径仍不能完全说明国际冲突发生与错误知觉背后更为根本的建构性因素,而观念主义研究路径与建构主义范式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3、作者采用理性主义研究路径本身就导致了解释上的局限性,忽略了错误知觉与知觉差异背后更为根本的国家间文化与社会差异。作者通过研究同一文化中的、不太受到个人性格影响的错误知觉规律以控制文化和社会环境变量,却只能探究双方国家决策者知觉差异的程度,而无法讨论双方知觉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想要做到后面一点,就需跳出理性主义框架,研究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作为“社会人”的决策者身份与知觉的建构作用。

参考文献

[美] 罗伯特·杰维斯 著、秦亚青 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Fearon, J. D. (1995). Ra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3), 379-414.

[1] Fearon, J. D. (1995). Ra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3), 390-396.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urt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我爱古诗词 2024-07-06 20:12:16 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学开始脱离历史学,成为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主要标志就是国际政治学不再试图解释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努力发现国际政治的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不是观念,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但是,‘观念’造就的‘对世界的认识’却往往像扳道工一样起到确定方向的作用,使被利益驱动的行动沿着这个方向行进”37。

缺乏远见的谈判人员会死死盯住自己的目标,认为只有一条途径可以实现目标。有经验的谈判人员则能发现新的途径和他的目标之间的联系,虽然这样的联系可能错综复杂。

螺旋理论强调,如果一方认为对方怀有敌意,那么,即使有许多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印象仍然能够得以维持。

有四个变量可以决定一个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对后来的知觉倾向产生影响。这四个变量是:是否是亲身经历;是否是在成年生活或事业生涯早期的经历;是否是对自己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自己是否谙熟许多国际事件、因之能够多方位认识问题。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Candidate 2011-04-10 20:10:4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认知 错觉 一位我非常尊敬也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教授向我推荐这本书,并且把她的藏书借给我看那,最终我还是冥顽不化,辜负了教授的一片心血,这本书可谓构思巧妙,理论深刻,从认知学来探究国际关系,在这一领域,也算是扛鼎之作。 以后,某个日子,定要细细品读,方对得起教授的一片心意。

国家间政治 国家间政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汉斯·摩根索 / 肯尼斯·汤普森 修订 / 戴维·克林顿 修订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原作名: Politics Among Nations 译者: 徐昕 / 郝望 / 李保平 出版年: 2006-11 页数: 781 定价: 82.00元 丛书: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学术名著系列 ISBN: 9787301112694 豆瓣评分 9.3 1084人评价 5星70.1% 4星25.0% 3星4.5% 2星0.2% 1星0.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投诉 国家间政治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汉斯·摩根索 汉斯·摩根索 作者 王缉思 王缉思 校注

作者简介 · · · · · ·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年),犹太人,美国政治学家,国际法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他1904年生于德国,1923-1927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文学和法律,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1928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提交博士论文,笠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亦公开出版。从进入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摩根索仅用了六年时间。博士论文《国际裁判的本质和界限》(Dfe internationale、Rec:htspflege.ihz’Wesen und ihre Grenzen.Leipzig Universit tsvelag VOn Robert Noske,1929)使他在法学界崭露头角,甚至引起了卡尔·施米特的注意。毕业后当了三年律师,1932年后在瑞士日内瓦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32—1935年担任日内瓦大学讲师,讲授德国公法。193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研究学院任国际法教授。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无法回德国,遂于1937年辗转到美国,在布鲁克林学院和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政治学,并在美国定居,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1943—1977年一直供职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并且曾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访问教授。1950-1968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将他推上事业的巅峰,也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在学术界素享盛誉,已经成为美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教科书之一,它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该文强调权力界定的利益。而在二战前理想主义占据主流的时期,人们关注的则是价值。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1946年)、《捍卫国家利益》(1951年)、《政治学的困境》(1958年))、《美国政治的目的》(1960)、《20世纪的政治学》(1962)、《真理与强权》(1970)《科学:奴仆还是主人?》 等。摩根索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演绎出权力政治学派的国际法观。

目录 · · · · · · 导论历久不衰的《国家间政治》 第一编国际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章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 第二章国际政治学 第二编作为权力斗争的国际政治 第三章政治权力 第四章寻求权力的斗争:现状政策 第五章寻求权力的斗争:帝国主义 第六章寻求权力的斗争:威望政策 第七章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三编国家权力 第八章国家权力的实质 第九章国家权力的要素 第十章国家权力的评估 第四编国家权力的限制:权力均衡 第十一章权力均衡 第十二章权力均衡的不同方式 第十三章权力均衡的结构 第十四章权力均衡的评估 第五编国家权力的限制: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 第十五章道德、习俗和法律对权力的限制 第十六章国际道德 第十七章世界舆论 第六编国家权力的限制:国际法 第十八章国际法的主要问题 第十九章主权 第七编当代世界的国际政治 第二十章新的道德力量:民族主义文化的普世主义 第二十一章新权力均衡 第二十二章全面战争 第八编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 第二十三章裁军 第二十四章安全 第二十五章司法解决 第二十六章和平变更 第二十七章国际政府 第二十八章国际政府:联合国 第九编和平问题:以转变求和平 第二十九章世界国家 第三十章世界共同体 第十编和平问题:以调解求和平 第三十一章外交 第三十二章外交的未来 附录A现实主义在21世纪的更新 附录B《联合国宪章》 参考文献 历史词汇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we divined the imperialism as a policy that aims at the overthrow of the status quo, at a reversal of the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nations. A policy seeking only adjustment, leaving the essence of there power relations intact, still operate within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policy of the status quo. (查看原文) shengyi 3赞 2014-02-11 14:44:02 —— 引自第70页 Not every foreign policy aiming at the preservation of an empire that already exists is imperialism (查看原文) shengyi 3赞 2014-02-11 14:44:02 —— 引自第70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学术名著系列(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联盟的起源》《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地区构成的世界》《和平研究》《行动与世界体系》 等 。 利益(物质的和理想的)而非思想,是权力/力量/冲动的来源,直接统治着人们的行动。

19 有用布拉格扔出窗外 2013-11-06 23:28:57 怎么这么不欣赏这本书呢~!感觉一般,新意寥寥,洞见少,创见也少,论分析,也比不上博弈论等理论模型来的精炼。还用自然科学上的进化论来套用人类社会,实在是不符合我的社会科学观啊

2 有用二赫 2016-05-10 22:42:49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其洞察力实在是叫人惊叹。相比之下,书后所附的所谓建构主义、新理想主义、英国学派。。的一些新主张,看的人实在是昏昏欲睡,除了废话基本上没见着什么闪光点。

5 有用上帝之鞭 2017-12-18 20:45:15 大三上学期期末大家都在占位备考,我拿本书也糟蹋一个位置,权力的冷峻笔法加上北方的暖气

2 有用果冻与上帝 2024-01-30 23:31:22 浙江 什么是政治? 是人们获取权力而进行的游戏。 但人们不想说得那么直白露骨, 于是自欺欺人地用伦理、法律原则, 或者是生物意义的必要性来加以解释, 而不是从权力的角度去看待。 至于国家间政治, 则是国家间角逐权力的竞赛。 政治家还是会扯起一面大旗, 这大旗便是这样那样的意识形态, 让政治舞台上的演员和下面的观众, 从精神上、道义上都能接受这场权力的争夺。

更多短评 267 条

我要写书评 国家间政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soulmate 2011-04-10 15:51:36 政治 学国政的第一本书吧

1.任何道德上和思想上黑白分明的模式实质上都不足以正确地描述一种政治情势,因为在政治情势中的任何一方,善与恶、智慧与愚蠢,都是盘根错节、相互混杂的。

2.现实局势中有两个因素有利于谈判解决:实力以及能够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利益。

3.动机受到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利益和感情的歪曲,经常被歪曲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4.良好的动机可以保证避免有意制定坏政策;但它们不能保证其所产生的政策在道德上是仁慈的,在政治上是成功的。

5.当人的思想带着采取行动的目的接近现实的时候,它经常被四个常见的精神现象中的任何一个引入歧途:过去的思想和行动模式的残余;对现实的妖魔化解释;以花言巧语否认危险事态的存在;依赖于似乎难以驾驭的现实的无限可塑性。

6.任何事物,只要建立并保持人对人的控制,就包含在权力之中。

7.知道国家受道德法则的约束是一回事,而假装确切知道在国家间关系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8.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政治人”,他将是一只野兽,因为他将丝毫不受道德的约束。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道德人”,他将是一个蠢人,因为他根本缺乏谋略。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宗教人”,他将是一个圣徒,因为他根本没有世俗的欲望。

9.只有在政治的本质和在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方面欺骗自己,人才能够作为一个政治动物既问心无愧又心安理得地与他人共处。

10.所谓A渴望或拥有对B的政治权力,是指A渴望做到或已经做到通过影响B的意志来控制B的某些行为。

11.一项外交政策的实际目标,必须通过影响他国意志、支配他国行为的途径来实现。

12.当一国与另一国交战时,一种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那个预期会取得胜利的国家会奉行一项寻求永久改变它与战败敌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政策。

13.绥靖者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认清那些连续不断的要求远不是自我节制的,也不是出于具体的不满,它们不过是一串链条的一个个环节,这串链条的末端是推翻现状。

14.在为生存和权力这种其本身只是社会生活中单纯的物质因素而进行的斗争中,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同样重要。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决定我们是什么的,乃是我们在自己同胞的心灵之镜中的形象(即我们的威望)而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尽管镜中的形象可能只不过是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15.无论异国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一国的威望——其权力声誉——总是决定其外交政策成败的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因素。

16.权力的强大是通过威望反映出来的,而威望的不足则是由权力来补偿的。

17.虽然所有的政治都必然是对权力的追求,但意识形态却把参与这种权力角逐解释成演员和观众在心理上和道德上都能接受的某种东西。

18.每当人们因宗教信仰的狂热而赞成一种政治哲学,而这种政治哲学恰巧又符合一项帝国主义政策时,这种政治哲学便会成为意识形态伪装的现成工具。

19.通过把自己的外交政策说成是反帝国主义的——即防御性的和保护现状的——而不管其实质性质如何,一国便使自己的人民对其自身事业的正义性问心无愧并充满信心。同时这样还会迷惑意识形态上准备不足的敌人,使之不能再确定正义究竟在哪一边。

20.社会遏制个人在国家范围内的权力欲望,并给某些意在扩张个人权力的冲动打上耻辱的烙印。但是它鼓励和颂扬其个人权力冲动受到挫折的大部分人将个人权力冲动认同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斗争的倾向。为了个人的目的而追求权力被认为是罪恶的,它只是在一定的界限内和以一定的形式表现才是可以容忍的。披上意识形态伪装的、以国家的名义和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追求的权力则是一种善举,所有公民必须为之奋斗。

21.社会的稳定性及其成员的安全感越大,集体感情通过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寻求发泄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

22.对国家的认同起到了双重的作用:既满足了个人权力冲动,又减轻了个人恐惧,而手法就是把二者都转移到国际舞台上去。

23.许多石油生产国之所以被称为国家,只是出于语言上的礼貌。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衡量,它们除了拥有沙子和石油以外,什么也没有。但是正是石油,使地图上的这些小块块似乎在一夜之间变为我们所称的重要国家,甚至成为世界政治中的强有力的因素。

24.产生权力的潜在性和现实性之间这一差距的原因是缺乏与丰富的原材料相适应的工业基础。

25.缺乏常规武器和只以来依赖大当量核武器的国家就不如既拥有用于威慑目的的大当量核武器又拥有适用于一般战争目的的常规武器的国家强大。

26.一国人口越多则该国权力越大的说法当然是不正确的。然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不属于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列,它就不能维持一流大国的地位或成为一个一流大国。

27.只要人民因意见严重分歧而分裂,那么,能够争取到的对外交政策的公众支持就总是靠不住的,并且,如果外交政策的成功或失败对国内斗争的问题有直接影响的话,公众支持实际上将是很小的。

28.一个国家并不因为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人口,或建立了巨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就必然获得极大的国家权力。只有当它掌握了这些权力资源充分的数量和质量并把它们调配适当的时候,他才能获得极大的权力,才能以最大的成功机会追求既定的外交政策。

29.一国的国内成就如果被其他国家从他们各自愿望的角度所了解,就必然使其国力增大;而国内的失败如果同样被其他国家所了解,也必然使其权力下降。

30.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处于权力顶峰的国家,特别容易忘记所有权力都只是相对的。优势权力只有一部分取决于它自己的素质,而另一部分取决于与本国相比较的其他国家的素质。

31.有时候手持大棒轻声说话是高明的;有时候把大棒留在家里,待需要时再拿出来使用,是更高明的。

32.物质力量的顶峰并不意味着总体国家权力的顶峰。

33.当两国的利益明显地要求它们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和行动时,它们之间通过盟约的方式对这种共同的利益、政策和行动做出说明便成为多余。

34.在两国或多国的合作中,利益一致并非一定要求用盟约的法律性条款将合作的内容予以详细规定。只有当共同的利益在政策和行动上体现得不成熟时,才需要借助联盟条约使之明确和有效。

35.人们虽然常常假定盟约永久有效,签订时规定的有效期是“永久”或十年、二十年,但其实它们的有效时间不可能超过它们所要取得的共同利益的结合所持续的时间,这种结合通常都是很不稳定的、稍纵即逝的。联盟是短命的,这是一条规律。

36.最大的不确定在于人们总是难以断定谁是自己的盟国,谁是自己的敌手。战争中实际上的联盟关系,与条约规定的联盟关系未必一致。

37.无限的权力欲总是潜在存在的。

38.自从现代国家体系形成以来,大多数战争都源于权力均衡。

39.一个寻求建立帝国的国家总是宣称平衡是它的全部追求。一个只寻求维持现状的国家,总是改变现状的行为说成是对权力均衡的破坏。

40.乐于维持某种权力分配状况的国家力图把自己的利益描绘成现代国家体系内权力均衡这一基本的、普遍接受的原则的自然结果,从而同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似乎这个国家远不止在维护本国的一己之私利和特殊要求,而俨然是这项普遍原则的捍卫者,亦即国际社会的代理人。

41.所有与众不同的社会竞争机制相关的社会工具和社会制度都服务于这一目的:不是消灭权力斗争,而是为无节制的、无规范的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原始表现创造文明的替代物。

42.将人们实际遵守的道德规则与他们假装遵守的道德规则以及与著作家们声称他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则混为一谈,是一个双重错误。

43.如果不是因为某些招致希特勒及其政策走向毁灭的政治和军事错误的话,希特勒的方式可能已经取得了成功。而那些错误或许是俾斯麦的政治天才可以巧妙避免的。

44.某些道德制约限制把战争用作外交政策的工具。

45.相互冲突的要求在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框架内彼此协调,是可能的或正当的;而当道德标准本身成为冲突的厉害所在时,进行这种协调就意味着投降了。

46.任何人都不承担超出其能力的义务。

47.在某一特定行动中所冒的风险和所受的损失,必须与在这一行动中取得成功的机会相称。

48.世界各地有关国际事务的公共舆论都是由国家政策机构塑造的。这些机构都倾向于宣称它们各自国家的道德观念得到了超国家的即普遍性的承认。

49.正义和民主在此地意味着一种东西,在彼地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国际舞台上的某一个行动,被某一集团谴责为不道德的和不公平的,却被另一集团赞扬为道德的和公平的。

50.从普遍谴责战争的共同土壤中,生长出了针对任何一个通过战争威胁到某些特定国家利益的国家的具体的谴责行动。所以有多少国家通过战争威胁到了别国的利益,便有多少国家被别国的舆论谴责为战争贩子。

51.每个国家只受它已经同意的国际法规则的约束。

52.影响一国主权的因素不是所受法律约束的数量而是所受约束的性质。一个国家可以在承担无数法律义务的情况下仍然拥有主权,只要这些法律约束不影响其最高立法和执法权威的性质。但是,影响到它的这种权威的法律哪怕只有一条,也足以剥夺该国的主权。

53.主权的归属很可能取决于政治权利从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的逐渐转移。只有通过对政治情况的分析评价而不是法律条纹的解释,才能确定主权归属。

54.过去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并驱使人们投身于政治行动的强大哲学并非因为它们是真理,而是因为它们被信以为真,因为它们在知识和行动这两重意义上,给予了接受它们号召的人民以他们正在期待的东西。它们的成功取决于它们满足人们深刻感受的知识和政治需要的能力。

55.为了赢得争取人心的斗争,政治哲学不能仅仅依赖其真理性的内在力量,而是必须努力在它的真理性与它寻求影响的人心之间建立一种独特的联系,这种联系取决于决定人们对政治观念接受能力的生活经验和切身利益。

56.要想激发起支持自己一方事业的道义上的热情和对敌人的仇视,战争必须从自己的立场看是正义的,从敌人的立场看是非正义的。

57.或许能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但仅凭武器并不能征服和保存已被征服了的东西。

58.两国的不同战略地位要求用来进行防御的军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不同。军备平等不可能意味着数学意义上的平等,不可能在质量和数量上拥有绝对同等。平等只意味着每一方在抵抗外国进攻时所处的防御地位相等。政治解决必先于裁军,没有政治解决,裁军就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

59.只要人们相互间寻求支配和争夺权力,只要人们彼此担忧和仇恨,人们就会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发泄他们的情绪。

60.完全消除某些类型的武器将会对战争技术产生影响,并由此对战争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很难看出这如何能影响战争的频率或完全消除战争。

61.武器本质上无所谓进攻性还是防御性,它们之所以有进攻性和防御性之分,取决于它们所服务的目标,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

62.的确,禁止核武器是可能的,但要禁止制造核武器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却不可能。

63.事业被视为正义的那一方当然是自己一方。

64.任何一种新武器或迟或早都会造成一种用以防范它的对抗性武器的产生。

65.任何特定的权力分配,一旦形成某种程度的稳定时,便被固定为一种法律秩序。这种法律制度不仅为新的发现提供了意识形态伪装和大的依据,而且在它的周围设置了法律保护屏障,破坏现状的行为将触发法律强制机制的运转。法院的职责就是将强制机制付诸实施,它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则,判断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是否应施以强制行动。因此,任何先行法律制度必然是现状的盟友,法院也只能是它的卫士。国际层面或国内层面概末能外。

66.主权国家行动的动力,是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对公共福祗的效忠,在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这种作为共同道义准则的公共福祗是不存在的。

67.占压倒优势的武力、超局部的效忠和对正义的期待这三个条件使国家内部的和平成为可能。

68.只有忠于国家,只有牢牢依附于国家并把它所有世间财物的源泉,只有自己与国家认同,个人才能体验到自身归属于国家的那种安全感,才能体验到民族骄傲的兴奋,也才能体验到祖国在战胜他国时的成就感。

69.在战争时期,人们对战胜共同敌人的共同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效忠超过了对各自国家的效忠,并使重要的国际功能机构可以成功地运转。在和平时期,国家所能提供给个人的利益似乎远超过个人可能从国际功能机构中获得的利益,尽管人们普遍承认不同国家的公民有着某些共同利益。

70.如果受援者继续不赞同援助者的政治哲学、制度和目标,尽管他接受了援助,那些援助也不会对他产生政治效果。同样,如果受援国始终不相信他得到的援助是援助者的政治哲学、制度和目标的自然(如果不是不可避免的)表现,情况也会如此。

71.外交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五项先决条件—— (1)四项基本原则 外交必须放弃十字军精神; 外交政策的目标必须根据国家利益来界定,必须以适当的权力来支持; 外交必须以其他国家的观点来注视政治舞台; 国家必须愿意在一切并非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妥协。 (2)五项先决条件 为了实质性的真正利益放弃毫无价值的虚幻权利; 绝不要把自己置于一种后退会失面子、前进会冒严重风险的窘境; 绝不允许一个弱小的盟国为你做出决定; 武装部队是外交政策的工具而不是它的主人;

72.政府是舆论的领袖而不是它的奴隶。

投诉 有用 86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86 2 4回应收起 江绪林 2014-07-07 15:10:34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1948)》小摘要 【按语:事实上,摩根索这本书或许可以译作“民族间政治”,因为nation-state常译作“民族国家”,而且摩根索此书中是单单以民族认同将政治国家与个人联系起来的。

《国家间政治》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首先,摩根索建立了一个极优美简洁的国际政治体系框架:在将国际政治理解为国家的权力(等同于利益)斗争之后,界定了三种寻求权力的政策:维持现状、帝国主义、威望(prestige)政策(含外交礼仪和显示武力);然后考察了限制国家权力的三种模式:权力均衡政策(此卷最精彩,是欧洲近现代史精粹)、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此卷分析了民族主义兴起后贵族式国际主义道德让位于民族化的普世主义)、国际法;最后分析了时代最重要的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裁军、集体安全、国际政府{神圣同盟、国联、联合国})、以改变求和平(世界政府)、以调解求和平(外交)。

其次,虽然摩根索信誓旦旦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石,但其实其现实主义路径本身完全能兼容道德因素,而摩根索本人更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或考量。譬如,在讲到1648-1933年在欧洲占主流的权力均衡策略时,他几乎深情地分析了这种注重“适度而非决定性斗争”的权力均衡之所以成功在于“欧洲共和国”的意识:“权力均衡的发动机运转所需的燃料、能源,乃是西方文明的智力和道德基础,或曰智力、道德氛围,18世纪社会上的活动家们在这种环境下施展身手,他们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种气氛的浸染。这些人知道欧洲是‘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具有相同的‘修养和文明’水准和共同的‘艺术、法律和礼仪体系’。基于对这些共同标准的共同认识,通过‘畏惧和羞耻的相互影响’,使野心受到限制,迫使他们节制行动,并向所有人的肌体中注入‘某些尊严和正义的意识’。于是国际舞台上权力斗争便带有‘适度而非决定性的竞争’的性质。”【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255,下同】而在分析民族主义和民主兴起后带来的民族化的普世主义意识形态时,摩根索更忧心忡忡,担心引发类宗教战争式的残酷冲突。

第三,摩根索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有古典的老派学者的隽永风格,论述中所涉例子,譬如俾斯麦回忆录、丘吉尔的回忆录、一战爆发前各国使馆的文件、英国首相坎宁的辩护词、威廉二世给沙皇的信函…简直让人产生错觉:摩根索并非一个现代学者,而是对贵族时代缅怀不已的遗老。这种古雅的品质和摩根索犀利的洞察使得此书成为经典。如果说此书写作上有什么弱点的话,就是有点臃肿,尤其是当摩根索试图使之成为教材式经典的时候,就会牺牲了一气呵成的简洁,而过于雕琢。

最后,甚至在摩根索体系可能的缺陷恰恰也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摩根索简单地通过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将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这可能意味着两个问题:忽视了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塑造(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将意识形态还原为利益的伪装);state或nation-state概念本身的可靠性或适用性。此外,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与摩根索此书出版时1948年的情况大为不同,也期候着深刻的理论调整。

江绪林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投诉 有用 4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6 3回应收起 风吟若水 2013-01-29 17:56:55海南出版社2008版 被符号化的摩根索-反观摩根索的道德人性观 如同诸多大师一样,摩根索也被后者符号化为一位纯粹现实主义者,可事实上,他的思想中常常有非常复古的片段,在涉及道德时更加如此。

尽管现实主义理论受到最早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影响,但是在对于权力的约束上,摩根索的道德观和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思想并不相同。从他的道德观看来,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尼采乃至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权力哲学都是需要批判的。

在他的思想中,核心观点是权力需要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危险的、自我毁灭的。道德、习俗和法律就成为了弥补权力不足,制约权力过度膨胀的社会管理规范和规则,它们在文明社会中限制着对于权力的争夺。

但是在道德问题上他的态度很审慎,道德不应被高估也不应被低估。因为客观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并没有完全约束国家的行为,但是国家也从未为所欲为。身为一个德国人,德国的历史使他更加冷静的看待道德与权力的关系。德国经历过俾斯麦式冷酷但是分寸有度的权力游戏,也经历过希特勒时期狂热的扩张与征服,这些都影响着他的道德观的形成。

在论述的过程中,他具体关注了战争、民族主义这些国际关系要素中的道德问题,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是普遍悲观的。令人惊讶的是,身为现实主义者的摩根索在文字中毫不掩饰的流露出面对国际社会中道德作用日益衰微而痛心疾首的感情。

战争问题中,他提出随着战争形式的现代化,杀戮的罪恶感日益降低(从面对面的战争到按钮的战争),全面战争正在日益侵蚀着人们在战争中的道德底线,华沙、鹿特丹、伦敦、考文垂、科隆、纽伦堡、广岛、长崎,越来越无人性的现代战争加速瓦解着战争中的道德制约。

随着贵族责任制被民主责任制取代,普遍行为标准被民族主义行为标准取代,国际道德正在瓦解。民主选出的官员不在单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贵族式的道德制约机制被打破。同时民族主义的盛行,使得超国家的、普世的道德被对于国家无条件的忠诚所取代。在显示出强烈排他性的同时,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道德标准视为全人类必须接受的道德观念,国际政治道德已经沦落至以前部落战争以及十字军式的宗教战争时期了。

在人权的问题上,摩根索回归了务实的态度。他批判了威尔逊主义按照美国的意志改变世界的思想,批判了所谓的美国传统与原则。他希望美国能善加利用人权增进国家利益(例如当时对苏联指责,但是对于中国尽量低调,以图拉拢),而不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荒诞的梦想家和高尚的疯子。他坚决反对美国要成为世界人权卫士的想法,尽管很多情况下美国的确负有道德义务,这一点他提出道德和法律义务应符合罗马法原则的制约——人承担的义务不能超过他的能力。

摩根索的道德观根植于基督教犹太教共有的道德基础,更偏向于奥古斯丁而不是霍布斯-马基雅维利。他强调世界主义道德,但同时提出需要谨慎和考虑使用环境。“政治道德”(political morality)的产生应使广义道德的诉求与国家的生存相一致,这意味着当国家利益必须被保护时,道德的使用要有严格的限制。

摩根索对于人性的看法秉承了现实主义的一贯思想,但是与早期的现实主义哲学家不同,他并没有过度渲染霍布斯所强调的那样赤裸的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性的内在力量决定了世界的不完美,利益排斥与冲突不可避免,永恒的道德规范难以建立,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于利益的暂时平衡和冲突的谨慎和解。他也强调人性中的理性因素,同时这种理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摩根索理论的突破在于一种复合型的概念。人性不是单纯的唯利是图,或是追逐权力。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包含多元性的概念。“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宗教人”这些都是人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样复合型的定义也为摩根索后面的论述提供了基础(例如权力和道德)。在他的思想中国际政治学更应成为一种平衡的哲学、艺术,而不是过多的分析、强调和追逐某一特定因素的科学。 投诉 有用 29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9 1 2回应收起 麦旋风miki 2021-04-22 19:13:12 读《国家间政治》有感 一些拙见。

《国家间政治》这本书是新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所著的奠基之作。本书一共二十五章,分为十编,从各种方面详细阐述了新现实主义的内涵。

作者一开篇便直接说明了自己研究时的原则,即“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而这其中,权力是作为其研究的根本变量。“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1]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考虑外交人员本身的性格、习惯或者立场,只要相信他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就够了。因为如果考虑这些问题,分析外交决策时会让事情变的更复杂。而如果只是单纯考虑权力因素,一切便迎刃而解了。外交家始终都在乎的是国家权力、国家利益,这对国际政治分析有着巨大的优势。

“对美国人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思想发展进行反思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各种错误的态度有着顽强的抵抗力,它们以各种伪装逃避了学术争论和政治实践。”[2]这句话指出了在许多国家,“迷思”正是它们在外交决策中遇到的问题。许多因素会将一国决策引入歧途,以二战时的日本为例,“有大量的直接证据显示,日本军国主义者有意识地、并且系统性地歪曲分析结果,以支持它们的侵略偏好。”[3]所谓“帝国的迷思”,正是因为大量这样的利益集团,利益阶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往往向国内释放出错误的信号,即扩张侵略的成本要小于即将获得的收益,在此基础上,“迷思”被创造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过程中,社会上下往往会被一种奇怪的迷雾所笼罩,即有人看出来理论的漏洞就会被解除职位,而其余的人,就算一开始不同意扩张政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同化,欺骗自己相信收益会大于成本。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从众心理,当大多数人的看法裹挟着众意向你袭来时,个体很难不产生认同感。

除了来自帝国的迷思,迷信在日常政治生活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所说:“迷信的程度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它现在依附于政治之上而不是宗教之上。”[4]迷信在过去上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原始人类向鬼神祈福,再到塞勒姆女巫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迷信,无处不在。但是随着近代以来三大运动的发展,人类的愚昧程度远远降低,不过尚未达到完全消弭的程度。只要人类还存活在地球上,就会有偏见,就会有迷信。迷信往往来自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美国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便来自于此。恐惧会让真相被妖魔化掩盖,美国对共产主义不加区分的赶尽杀绝是上世纪越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朝鲜战争的失败原因。如果要细究起来人类为何迷信,那大概率是因为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物,所以将想法寄托于胡乱猜测之上。这些猜测不乏鬼神,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如果走近一个事物,也许就能窥得其原貌,就不会觉得此事是多么的复杂误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失败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都是因为美国人将共产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其实不然,只要用平和的心态去了解,没有什么迷思会误导我们。

与其他主义理论范式相比,现实主义在谈论权力时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在他们看来,勇敢地谈论权力是一种本能。新现实主义将权力做了细分。影响权力的因素很多,在我们这个时代,核武器显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一种因素。想想美苏冷战时期,来自双方核武器的威胁使得每一方都小心翼翼。用核武器作为威慑对方的借口是理性的,但是如果真的导致双方开战则是不理性的。都说人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战争从来都不是一方的全面获胜,只要伤亡存在,那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新现实主义的一贯立场是,不管是国际政治,抑或者说是国内政治,本质都是争夺权力的斗争,仅仅是斗争范围的不同。[5]那么斗争范围如何不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因何而发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需要好好思索一番。对我个人而言,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在一众学说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对国际政治本质分析极其透彻。权力斗争对于现实主义来说仿佛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同时摩根索也指出,贵族政府失败后,中产阶级发展了间接控制的制度,他们用经济以来的无形链条取代了作为贵族统治特征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传统分野及公开暴力的军事手段,这些法律规则则掩盖了权力政治的真正本质……因此人们便把表现为贵族形式的——即公开的和暴力的——政治认同与政治本身。[6]我认为权力斗争始终都是残酷的,小众的,正是由于当今世界媒体太过于发达,让所有人产生了众生平等的感觉。其实从古到今,权力都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法律、制度、规章都是用以掩盖真相的幕布。

“我们这个时代始终在寻求一种点石成金的神奇公式,只要机械地对这种公式加以运用,就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从而以理性计算的确定性来代替整治行动的不确定性和冒险性”[7]这句话指出了科学行为主义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它们想用一种模板或者公式完美地解决国际政治中的复杂难题。孰不知,科学至上主义并不适合每一门学科,对数理统计模型太过自信不是好事,科学方法被置于国际政治的真实问题之上,为了定量而定量。不是每一个研究领域都能用数字来解释,冷冰冰的数字并不能反映出国际政治研究学者的人文道义关怀。科学不是万能的,诚然,一部分数理分析模型能为我们呈现出最真实的面貌,但这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单纯地将其量化。

“有一项现状政策对美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并已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基石,它的表现就是门罗主义。”[8]门罗主义,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美国承诺不会干涉任何西半球国家的政治,二是它也不允许任何人干涉美洲国家。关于在当时,门罗主义被提出以至于让世界为之一震,我浅谈一些想法。门罗本人是传统主义的拥护者,门罗主义的提出旨在保护本国利益,这毋庸置疑。门罗宣言中提到过美洲已经获得了独立,不能再成为欧洲国家的靶子、欧洲人侵略的对象。如果将国家视作一个独立人格,那么无疑此时的美国已经强大到独自站起来了。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将这一原则称为“不殖民”,而不是称之为“反殖民主义原则”, 这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不能混为一谈。“不殖民原则”要求西方列强在今后不能重新获取殖民地,但是没说现存的殖民地如何。这纯粹是从美国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的要求,美国担心美洲的殖民地在解放后又被别国占领,所以干脆提出这么个要求,可是却只字不提自己不干涉侵略美洲,这就是宣言的狡诈所在了。[9]

《国家间政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讲帝国主义的第五章。“帝国主义”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如果对上世纪的流行词进行抓取,那么这个词一定榜上有名。人们对帝国主义的含义一定进行了歪曲,摩根索便反其道而行,先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不是什么”。

首先,“并不是所有旨在增加一国权力的外交政策都必然是帝国主义”。[10]帝国主义被下定义为:推翻两个或两个以上更多国家的政策。一个目的仅仅是在一定框架内调整的政策,并不一定是帝国主义。有趣的是,二战前希特勒的扩张便让这样的“迷思”充斥在欧洲各国。不知道为什么,欧洲各国领导人都坚持认为希特勒只是寻求在一定范围内获取权力,而不是在实行帝国主义,于是节节退让。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已经存在的帝国的外交政策,就把它称之为帝国主义。摩根索特别强调,“在国际政治中,帝国主义是与现状政策相对而言的,因而具有动态的内涵。”[11]英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我们认为看似是扩张的政策,其实只不过是在为英国这栋帝国大厦小修小补、添砖加瓦罢了。维持现状政策经常被大家误认为是帝国政策,这是常见的迷思。

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通常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跟“凯恩斯主义”一样的有两面性的学说。帝国主义被“妖魔化”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它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令人闻风丧胆的含义,而共产主义的幽灵便在欧洲游荡,试图改变什么。

摩根索提到了“帝国主义的三种方法”,分别是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12]在这三者当中,最后一个,它,受到各方最多的推崇。了解清楚其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它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它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更是一种政策。要把它搞清楚它为何存在或发生。生活中,若它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文化方面成功的原因在于它能将帝国主义成功发挥。拿破仑征服欧洲的时候,只征服了他们的土地,却没有征服他们的内心,所以最后他失败了。如今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毫不夸张地说,不正是在用这一套渗透我们吗?我们平日沉浸在看电影、看动漫的幸福感中时,难道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吗?文化侵略,或者我们说的委婉一些,文化输出,是值得每一个国家警惕的。小孩子往往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从小在自己没有办法甄别对错的时候就被强行输入别国文化价值,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很不利。当然就自身而言,我们也不能闭关锁国,还是要敞开国门欢迎的,只是如今我们可以反向输出文化,也用文化征服别国。

正如摩根索讲的那样,“绥靖”政策对于抵抗帝国主义是毫无作用的,恐惧也是。抵抗敌人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它。对帝国主义倾向的评估以及对随之而来对抗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总是需要随时评估。[13]

现实主义强调威望政策的重要性,“威望政策的目的,是使别国对自己国家实际拥有的权力,或它自认为拥有的权力,或想使别国相信它拥有的权力产生深刻的印象”[14]威望政策这个词语,简单下定义来说就是让别人对你产生依靠和信赖,你要能震慑到对方。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而不是德国,的凡尔赛宫镜厅内加冕称帝,人们一般将其视作德国的大一统,以及德意志帝国的最终诞生。通常来说,加冕一事都会选在本国内最为庄严的场所举行。为什么普鲁士的国王统一了德国,不在柏林举行皇帝加冕礼,而要在法国的巴黎举行?从表面上看,是普鲁士挟战胜法国之威,而向法国乃至欧洲炫耀武力。但除此之外,德国此举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西方历史上,经过教皇承认的君主才是正统的。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教皇的承认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教皇的承认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可是,即使是这样,教皇的承认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这不禁令我深思,教皇的承认,到底应该如何实现。所以欧洲各国君主为了使自己的王权稳固,都不得不在教皇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以争取获得教皇的承认。正因为欧洲君主的头衔,需要教皇的授予与承认。也才使得欧洲君主的最高头衔“皇帝”,不至于那么泛滥。能获得教皇加冕,而被冠以“皇帝”头衔,其本身就意味着已占据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欧陆只能有一个霸主,所以欧洲的皇帝也只能有一位。

这一举动就是德国在行使自己的威望政策,使自己的权力得到更多人的合法承认。此外,在外交方面,一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地位也彰显了威望,因为平等可以通过威望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在1945年的波兹坦会议上,美苏英三国的领导人同时从不同的门进入会场便是这一原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因为三个国家没有一个愿意屈居人后,都想得到公平的对待。

在威望政策这一章节,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许多自治领是靠忠诚这种自愿的纽带联结在一起的事实……当这种威望丧失殆尽,以赤裸裸的武力来维持帝国所需的资源又濒于枯竭之时,大英帝国亚洲部分的消失便为时不远了。”不得不承认,英国人在管理海外殖民地上非常懂得因地制宜。面对印度,几个长官便可以控制上千上万人,凭借的是手里的枪炮和鞭子。面对美国,放任自流的情况更多,毕竟那个年代,只有犯人和没有前途的浪子会去这片荒芜之地。英国的威望政策非常成功,即使是美国人也承认,建国初期实行的大量法典都是建立在英国法律上的,它的确有值得殖民地的人折服的地方。

英国人带给了印度本土人是安定、繁荣,其实如果没有英国的殖民,印度地区可能还会陷入长期的分裂战争中,而英国人的到来,恰好是这场战争的终结者,以英国人作为管理,印度各邦势力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好的平衡。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跟不上世界的步伐,看到德、美、两国的经济迅速地崛起,甚至东亚的日本经济都在蒸蒸日上,大英帝国眼红了,那么眼红的结果就是更大力度地剥削殖民地财富,通过他们的财富流入口袋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过度剥削,遗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殖民地的人民开始痛恨大英帝国的统治,纷纷想脱离英联邦的领导,也因为这个人心向背,大英帝国的各处殖民地都闹起了革命起义,而英军为了镇压各殖民地的反抗武装,所耗费的军费也是极为庞大,于是剥夺来的钱又投入了原本不该有的战争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可是,即使是这样,大英帝国的殖民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既然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英帝国的殖民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现在,解决大英帝国的殖民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 经过上述讨论,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 卢梭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力,就它的本性而言,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意识形态制约了国际政治舞台上外交策略的发挥,人们往往从已知事物推断未发生事物,意识形态便成为人们思考道路上的阻碍。诚然,它也可以成为一件利器,一个工具。希特勒用煽动性的口号和模棱两可的意识形态迅速攫取到了权力,在他手中,意识形态就是最好的刀剑。

说到新现实主义最在乎的东西,莫过于“权力”这个词了。摩根索曾经在说到国家权力时指出,一个稳定的国家社会,其人民往往是不好战的,是善良的。而一个国家社会如果常常动荡不安,那么向外扩张、发动战争就成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方法。这不禁让人想起二战前的德国,德国这个国家在19世纪才完成统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经常遭受周边民族国家的觊觎,“寻求更多阳光下的地盘”是他们的口号。社会动荡,民族安全感低,造就了他们爱好侵略的性格。同样的国家还有日本,弹丸之地,缺乏资源,岛国多火山爆发、地震频繁,也造就了日本人喜欢侵略他国的性格。民族的性格都是后天形成的。日本这个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从古至今过的都是紧巴巴的生活。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忍辱负重的性格,沉默寡言是他们的外表,时刻都会火山爆发。

再比如20世纪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那一代的年轻人普遍是“迷惘的一代”。社会的不稳定促使民族向外寻求扩张转嫁矛盾,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的原因也在于此。“……它将所有这些受到挫折的感情引导到一个民族主义狂热的强劲洪流中……”[15]。

决定权力的要素很多,地理因素就是一个方面。“美国的地理位置仍是具有长久的重要意义的基本因素”[16]。上世纪美国孤立主义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就在于它天然绝佳的位置。战争爆发时,美国远离爆发中心,所以受到的波及很少。再加上它远离是非多的欧洲,欧洲列强无从插手其政治事务。美国又靠着巧取豪夺拿走了欧洲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这为其今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黑色黄金”的成功被发现,其在国际政治环境中的战略影响不断加深,其作用日渐显著。近东国家这些年来战火不断,根本原因还在于石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拥有着这样天然丰富的资源,不一定是好事。中东地区的国家普遍工业能力都不强,而它们唯一的外汇来源就是出口石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沙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地位还比较高的原因,因为它们对其他国家来说还有价值。

摩根索看得很透彻,“对近东的控制一向是权力分配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经济不断扩大发展,政治博弈和力量斗争早已家常便饭。这样看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可是,即使是这样,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了解清楚世界经济的发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国家在考虑到本国的利益时都是冷酷无情的,西方国家近些年来不断插手干预中东地区的事务,短时间内不会中断。

中东国家真的应该想想别的出路,就像摩根所说的那样,它们除了石油什么也没有。

最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响大国权力的因素是民族性格。如果没有经历非常大的苦难,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脱胎换骨的新生。解决民族性格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了解清楚民族性格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想清楚,民族性格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就需要对各国历史进入一个深度的剖析。俄罗斯的国旗上印着双头鹰,一只头看向西方,一只头看向东方,这反映着这个民族丰富且矛盾的品格。

而谈到德国人的民族性格,摩根索总结得很到位:“……这些专家忽略了德国人民族性格的其他一些方面,尤其是他们缺乏节制……德国人不能将自己的目标和行动限制在可能的界限内。”[17]虽然说德国人喜欢扩张,且是没有节制地扩张,但我认为至少是在俾斯麦统治时期德国的均势政策发挥的还是相当出色的,而自从威廉二世上台以后,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政治家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尊重正确的外交政策的长期原则和尊重易变的公共舆论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18]摩根索这句话十分到位地总结了外交家应该遵守的原则。美国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他们过于在竞选的时候迎合选民的心理预期,但是当选后就可能会遇到别的问题,这时他要么违背自己做出过的承诺,要么依旧按照原来的承诺行事,只是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问题。还记得当年张伯伦兴奋地告诉全英国人民自己带回来的是和平,可没想到最后带来的却是战争。所以公众舆论既不应该被忽视,也不应该成为外交家死板恪守的规矩。“政府必须意识到,它是领导者而不是公共舆论的奴隶”[19]这句话实在是太合适不过。

在谈及对国家权力进行评估时,摩根索提出,“在评估不同国家的权力时所犯的第三类典型错误是赋予单一元素以压倒一切的重要性”。[20]他举的三个例子分别是地缘政治学、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其实这三个要素都是我们平时在政治学习中常谈及的因素,但是学习深入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没有一个因素是绝对的,任何状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的推动。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原因不只跟地缘政治有关,还跟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关。同样,军国主义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说到军国主义,大家现在都将他污名化,但是在它刚刚产生的时候却是一个相当正面的词,而且跟自由主义是相当有关系的。现在的人,特别是经过希特勒和二战的洗礼之后,条件反射就认为“军国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跟自由主义大体上是站在矛盾的地方。“自由主义”这个词给人引起的联想,一般来说是开明和和平,而“军国主义”一般会给人引起一个专制和战争的联想。但是这个联想的衔接实际上是围绕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宣传形成的一部分。真正的军国主义跟北欧的新教自由主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是相互支持的,而且在它们的起始阶段,可能任何一方如果失去了对方的支持,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而二战时期的军国主义,也被法西斯扭曲化了。由于只关心军事力量,军国主义轻视无形的权力。[21]这样的思想方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社会平衡。“用以维系平衡的方法是,允许诸要素保持彼此在一定程度内相反的趋势,使一种趋势不至于强大到压倒其他趋势,但必须足以防止别的趋势压倒自己。”

谈起维系均势,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英国,将“离岸平衡手”这一政策用的如此娴熟。英国曾经对外宣称,它某一阶段的政策目的不是专门为了“亲法反德”,在必要的时候,反过来也是有可能的。英国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不会允许欧洲土地上出现一个实力过于庞大的国家。

“假如一国相信自己的力量强大到不需要外援就足以自保时,它会避免结盟;当在联盟内承担义务而带来的负担超过预期的利益时,它也不会采取联盟政策。”[22]这句话用来解释英国脱欧的原因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当初二战刚结束,丘吉尔就有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的想法。但彼时的法国坚决反对英国加入,因为法国人坚信英国人的背后是美国的支持。反对英国加入欧盟的戴高乐总统辞职后,英国在一九七三年终于加入了欧盟……………虽然英国历尽了千辛万苦加入了欧盟,但关于英国要不要退出欧盟的讨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英国常年处在一个孤岛上,许多个世纪以来已经形成了坚强独立的品格。总是战争结束后,全球化的浪潮无法避免,为了经济上的发展他们加入了欧盟,但是我觉得英国人的心里肯定不是完完全全认同这一套价值观的,他们的内心肯定充满了无奈与愤懑,如果一个联盟里一个人出现了离心的想法,那么它就很快决定退出这个组织。英国人认为:每年交给欧盟的会费远大于从欧盟得到的收益;英国也没有成为欧盟的核心,反倒是德国在欧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欧盟所倡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很可能会使得英国逐步丢失国家主权……………………

就像摩根索说的那样,英国最终还是退出了欧盟。

在本书的第十七章,作者细致深入地讨论了当代的民族主义。摩根索第一,先说明了19世纪的民族主义是什么样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寻求使民族摆脱外来统治,从而使它们得以建立自己的国家。”[23]了解清楚民族主义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一定会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当代的民族主义和过去有什么区别。大体上来说,民族主义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那个时代解放本民族成为了大多数民族主义者的要求。在亚非拉第三国家不就兴起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民族解放运动吗?印度的甘地,瘦小干枯的老头,数十年如一日带领着印度人民追求解放。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内心和金子般的心胸。

而今天的民族主义,实质上是民族主义化的普世主义,它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的相似之处只有一个——民族是判断政治忠诚和政治行动的最终衡量标准。[24]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普世主义。一般意义上来说,普世主义指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可以用在所有人或事物上的价值观,具有宽泛的应用性。这一概念存在于哲学领域许久了,后来也进入了宗教体系中。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不断发展,因为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宣传而得到广泛认同。

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过去,民族主义所要求的不过是让本民族独立建国,中东地区的混乱源头就是犹太人想回到故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但是阿拉伯国家反对,所以才有了五次中东战争。1929年,两个叙利亚的留学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鲁提出了“泛阿拉伯主义”,阿弗拉克据此建立了阿拉伯复兴党。这个时候大部分的民族主义都是带着追求建立独立国家的想法。但是现在的民族主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主义,不过是每个国家都想强行把自己的世界观的价值观推广到别的国家,不能让其服软便暴力输出。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近些年在欧洲地区甚嚣尘上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这么多年其实一直都连接与民族主义。[25]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平民作为政治博弈的武器,而不考虑任何可能随之而来的后果。我想说这是非常可怕的,人心往往难测,近些年随着民粹主义的流行,大众对于精英统治的信心不断下滑,而平民统治其实是很危险的,普通百姓参与政治过多只能是“多数人的暴政”,毫无理性可言。民粹主义在欧洲得以盛行的原因很简单,政府日渐失去人民的信任,也许是领导者的能力不够,又或者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总之,人民是看得到的。福利政策和每个月的工资水平都在下滑,而就在这种时刻,一个能说会道的人站出来,他只要振臂一呼,立刻会有千万人响应。

在本书的结尾部分,摩根索谈及了和平问题。和平问题离不开超国家机构的发展和外交方面的努力。回首过去,战争的硝烟仿佛还弥漫在全球之上,也许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战争已经很难发生了,但安全问题始终是横在国家之间,亘古未变。为了世界的和平,人类必须要做出一些努力。从机构的建立到外交的完善,每走一步,我们就会离和平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想法,辛苦老师了。

[1]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07页

[2]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10页

[3] 《帝国的迷思》(美)杰克·斯奈德著,022页

[4]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12页

[5]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51页

[6]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53页

[7]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60页

[8]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73页

[9]《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思想的发展》罗渠荣

[10]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80页

[11]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81页

[12]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096页

[13]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111页

[14]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116页

[15]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165页

[16]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171页

[17]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01页

[18]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17页

[19]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19页

[20]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34页

[21]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39页

[22]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265页

[23]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366页

[24] 《国家间政治》(美)摩根索著,367页

[2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9119209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麦旋风mik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8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8 0回应收起 * 2019-08-17 10:58:36 对《国家间政治》 现实主义六原则的认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科期间写的小玩意

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摩根索旨在提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对这种理论(亦即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检验,“必须接受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这注定了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纸面,不满足于“智趣之学”或是政治空想,而将作为指导国际政治问题的思想与行动的框架焕发光芒。

现实主义理论是一种务实的理论,“现实”意味着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哲学范畴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实然”(to be)而非“应然”(ought to be)的思考。现实主义承认世界的不完善,也承认人性中存在固有法则。因此,为了改善世界,我们理应尊重现实与客观规律,而非进行盲目的先验预设乃至采取对抗行为。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P28)。[1]在人性之中,存在着支配人类政治活动的法则。这些法则具有客观性与规律性:一方面,这些客观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倘若我们试图与之抗衡,就要承担因自己狂妄自大而带来的惨痛后果。另一方面,这些客观法则有迹可循;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历史经验将给予我们探求这些规律的可能。正因这些客观规律亘古不变,它使得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使政治理论决不会因其古老而褪去光芒——对人性客观法则的准确把握,往往隐藏于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著作里。我们也只有抛弃历史进步主义的偏见,才能探求真正的客观真理。

也只有在承认政治法则有迹可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构建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这些“客观法则”是可以认识的,因此,“为了改善社会,我们首先必须理解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P28)。于是,现实主义理论便致力于创设一套系统的框架。自然,这一框架,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我们既需要一套能认识国际政治运作客观法则的框架,也需要一种能够检验政治行动意义的理论框架,也需要一种能为外交政策提供行动方案的理论框架。

2.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自认为找到了这一“理性的框架”——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2]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作用,即便是身临其境的政治家们,也不一定能清楚他的行为将带来何种结果。而在政治现实主义者看来,“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出发的”(P29)。在这一框架引导下的人们,甚至能够比那些政治舞台剧上的角色们更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是思想与行动的框架,“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为观察者规定知识规范,为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注入理性秩序,因而使对政治的理论分析成为可能”(P29)。倘若我们将所有国家视为“追求各自以权力界定的政治单位”,这仿佛是在为变化万千的国际政治注入规律秩序,使得国家行为即可理解又可判断,“我们将能够像判断我们自己得国家一样判断其他国家”(P37)。

这样一种理性框架的构建,将使我们避免对动机的关注和对意识形态倾向的关注。良好的动机并不必然带来积极的结果,正如诗人荷尔德林(F. Hoelderlin)所言,“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3]。目的和手段之间也往往存有张力,如韦伯所言,“‘善’的目的,往往必须借助于在道德上成问题的或至少是有道德上可虞之险的手段,冒着产生罪恶的副效果的可能性甚至于几率,才能达成”[4]。可见,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只是具有伦理学意义的做法;而政治理论,“则必须判断才智、意志和行动的政治品质”(P30)。同时,政治现实主义者会批评那种把社会问题人格化的做法。在他们看来,真正的政治家应当是务实的,他们能够有效的区别个人抱负与国家道德,能够“区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和可能实现的东西”(P31)。因此,政治现实主义拒绝将政治家的外交政策与他们的政治哲学倾向化为一谈。

国际政治的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照片与画像的区别。画像是对整体问题的“偏见”描述,但它能反映出绘画者的特性与视角。政治现实主义者承认理论的有限性,“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使得简单的解决方案和可靠的预测成为不可能”(P47)。在这一点上,现实主义理论决不妄自尊大,它承认自己只能做到尽可能“相似”的描绘——一种“理想型”(ideal type)的描绘,完美而全面的描绘并不存在。因此,偏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决不能因为它的局部“失真”而否定它的价值。

3.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现实主义者确信利益是判断、指导国家政治行为的唯一永存标准,但这绝非是一条机械僵化的学科教条。利益,既是永久的,也是历史的,它植根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政治和文化环境。这一规律也适用于权力,“任何事物,只要能建立并保持人对人的控制,就包含在权力之中”(P35),但它的内容及其运用方式也取决于特定权力和文化环境。

4.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政治同道德之间往往存有张力。但是,“普遍的道德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P36)。审慎的(prudent)政治家必须意识到: 基于“国家理由”(reason of state)的国家道德具有整体性,个体与整体的转换需要一层“过滤网”:国家道德不能简单地同人际道德混之一谈。国家道德终究是相对主义的,它往往服务于特定国家特定利益的需要。在缺乏统一权威的“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国家必须通过追求权力并进行“自助”(self-help),以保障自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P36),政治道德本身便要求我们考虑政治后果。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世适用的道德法则。特定国家的国家道德终究是相对主义的。“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没有一个制定法律和强制实施法律的中央权力机构”(P311),理论家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5]。“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源于国际层次上权威性的缺失。换言之,不同于一个国家内部,在国际层次上,并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且合法垄断暴力的“仲裁者”。[6]这是一种类比说理——(在特定范围内)政府、或者说“仲裁者”的绝对缺失,会令人想起霍布斯笔下弱肉强食、奉行“丛林法则”的社会。即便是一个(“所谓的”)国家内部,因权威缺失所带来的混乱与无序,我们只需考察那些被称为“虚弱国家”(fragile states)的社会情况便可窥探一二。

可见,政府的构建虽在国家层次造就了稳定与秩序,却在国际层次带来了新的冲突——由于国际层次上权威的缺失,国家成了自身行为正当性的裁决者(如同他在国内一样)。主权概念的构建更为国家行为的正当性做辩护,“主权是凌驾于公民和臣民之上的最高的和绝对的权力”[7]。主权是排他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同暴力的垄断性一样相辅相成;主权也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因为国家是法律正当性的“仲裁者”与国内法律的“制定者”。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人权与主权为何常常充满张力,不难理解人类历史为何充满无尽的流血与冲突,更不难理解国家间关系的历史为何无异于一部人类战争史。

自然,倘若人类缺乏反省与进步精神,人类文明早就已经终结于混乱无序之中。正如卢梭所强调,使人类区别于“完全受自然所支配”的动物的地方,正是人类拥有自我完善的能力。[8]或许正是这种反省与进步精神,使人类走出了野蛮与愚昧,走出了“人人相互为战的状态”[9]。正如韦伯所说,“若非再接再厉地追求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达成”[10]。即便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仍不乏对规则与秩序的追求——历史上不乏对“国际权威”的追求,但这些努力更多的在实践中遭遇无情的挫败。人们会把这些人称为“乌托邦主义者”,谴责其只追求理想上的“应然”而忽视现实上的“实然”。[11]

但总归而言,对规则与秩序的追求并非毫无意义。至少,一些国际道德法则渐成国际交往的共识。[12]赤裸裸地宣布对权力贪婪争夺的旧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精明的政客们一定会努力争取舆论支持与道德制高点,“以适用于全世界的道德目标来掩饰它们自己的特殊愿望和行动”(P37)。正如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外长瓦莱夫斯基所说,“外交官的使命就是用普世正义的言语掩盖自己的国家利益”[13]。所以,在摩根索的语境之中,意识形态的目的在于以“道德的、法律的或生物学的语言”来包装真实的政策(P123),“意识形态的作用便是为外交政策披上正当性的外衣(P58)”。

6.“因此,政治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P37),“政治现实主义认识到人性具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并且认为要理解人性中的某一侧面,人们必须从这一侧面的角度来研究它”(P40)。每一种思想模式都应当有其适当的领域和功能,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多元的,政治现实主义旨在从政治现实的角度出发,它从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并构成其独特视角与学科独立性。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P55)。与其说,摩根索将国际政治视为权力斗争,倒不如说,他是将权力斗争视为国际政治。“并非所有国家间的行为都含有政治性质”(P55)。国家间的行动,只要未涉及到权力关系,它便不是“政治的”行动。权力政治,是摩根索对于国际政治的定义。[14]摩根索将一切的政治行为视为对权力的争斗,所以政治的命题才会变成“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我们可以批评其定义的狭隘,但也应当意识到它为我们认识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独特的、乃至可操作的方法。

[1] 先前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刻板印象,使我一度将“人性的客观法则”简单理解为“性恶论”。这无疑证明了回归经典文本的重要性:摩根索在此强调的是人性中存在一种客观法则,它将作用于人类的政治活动之中。而这一“客观法则”是可以认识的,现实主义理论便致力于创设一套系统的认识框架。

[2] 摩根索将经济学视为“以财富界定的利益”,我们可以拿“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与之相比较。

[3]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 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第50页。

[4]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65页。

[5] 在摩根索的语境下,无政府状态(anarchy)也对应“国际社会结构分散性”(the decentralize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一词。国际社会权力的分散正对应着国内政治权力的集中。因此,在分析国际法问题上,摩根索会认为国际法是一种“原始类型的法律”,因为“没有利益的协调与权力的平衡旧没有国际法”(P311)。

[6] 洛克便认为,政府源于自然状态下人们对权威(“仲裁人”)的渴望,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版。

[7] (法)让·博丹:《主权论》,李卫海 钱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6页。

[8]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59-60页。

[9]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 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101页。

[10]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77页。

[11] (英)E•H.卡尔:《二十年危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版,第9-13页。

[12] 当然,必须承认在“无政府状态”(或“国际社会结构分散性”)下,这些道德法则更多的只是规范性的(normative),而非必然命令的(imperative command)。国际规范源于国际交往之中,它们的有效性也源于(甚至可以说,“终结于”)国家的同意(consent)。摩根索对国际法的规范性作了充分的论述,可参见第311-312页。

[13] (英)E·H.卡尔:《二十年危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版,第69页。

[14] 对摩根索“政治”概念定义过于狭隘的批评,可参见《国家间政治》,译序部分,第3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 10 1回应收起 A先生 2013-04-05 01:26:43 几千年了,继续斗吧-我读《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1、他说几千年来人性未变。(立论基础)

2、所以,斗争就有互相玩的必要。你弱了别人就踩你,哪怕你是拿破仑。(他举例)

3、做不到无所不用其极。就讲一些道德。(开讲现实主义流派)

4、把你(或国家)的短板都补好,才可能玩赢对手。但非绝对。(补短)

5、如果你天生狭小,那当老大的机会很小。(大国游戏)

6、以前“外交”不够重要,玩得不够漂亮,他说要用好外交。(外交)

7、我的总结:所有规则本是用来打破的,你可以试下。 . 总评:书不错。 注意作者的思维方式。 . . █ 我的相关题外话: . 1、每理解一东西,你就是在破除一神秘。所以,对精神和诗歌保持一定节制,不要搞太明白或有好处罢。 . 2、学术作品就是一种繁复形式。通俗、简洁,不是学术人的行规。呵呵。 . 3、我嘛,以前喜欢做复杂。现在喜欢短些、浅白些的风格。所以我的书评如此。

投诉 有用 9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9 2 1回应收起 中國病人 2010-03-22 17:03:20 勘个小误吧... 2007年8月第二次印刷 1 P127 观状→现状 影印版P101 2 P457 最后一着→最后一招 影印版P432 3 P600 脚注17 摩根索应该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 影印版P573 4 P625 将世界理解为理性之所而非理性地加以理解之所的企图 原文是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s a rational palce rather than to rationally undertand the world 这翻得...囧... 5 P627 合理的制度可能→合理的制度可以/能 影印版P593 原文用的是can,不是may 6 P650 对权力淫欲般的渴望 原文是lust for power 参考梵高传Lust for Life,渴望就渴望。还淫欲般...T_T...

Updating的脚注里有个Commonsense realism跟Concessionary realism,这是啥东东...前者是常识实在论还好理解,这个让与就不懂了...

确实是本好书啊...值得回炉多看几遍... 投诉 有用 8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8 1 2回应收起 Millennia 2025-01-15 01:33: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各种思想缺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推理和经验的双重检验 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政治理论必须接受推理和经验的双重检验。理论在于确定事实并通过推理赋予它们以意义,通过一种理性的框架去接近政治现实。只有把理性假说放在事实及其结果中进行检验,才能赋予国际政治的事实以理论意义。

现实主义理论固然知道政治现实所充满的偶然因素和系统的非理性因素,但是和所有社会科学一样,为了使得现实在理论上成为可以理解的,它需要强调政治现实中的理性因素,并且认为理性外交政策就是好的外交政策,尽管经验永远无法完全逼近理论。

因此现实主义的目的并不在于不加选择地描绘政治现实,而在于提供关于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在此纠正了许多人对现实主义的误解)。

二、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 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the concept of interest defined as power)将政治学区分于经济学、伦理学等领域。这里的“权力”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政治权力”,是指公共权威的掌控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政治权力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p.42),外交政策的理性工具的目的是影响对方意志。

假定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以权力界定的利益出发的,而历史事实证实了这一假定。它为行动提供了理性的约束,保障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连贯性。

它防止两个流行的谬误:对动机的关注和对意识形态倾向的关注。(1)历史没有显示动机的性质与外交政策的性质(quality)之间有精确必然的相互联系。良好的动机可以保证避免有意制定坏政策,但无法保证其所产生的政策在道德上是仁慈的,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后者需要的是政治家把握外交政策基本面的认识能力,以及把他所把握的东西转化为成功的政治行动的政治能力。(2)区分政治家的外交政策与他的哲学或政治倾向,不能从后者推断前者。理性外交政策就是良好的外交政策,因为它能够使危险减至最小,使利益增至最大,它符合道德上的谨慎原则和政治上对成功的要求。

“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各种思想缺陷。”所以要建立有关理性政治的逆向理论。比如迷信从依附于宗教到依附于政治。原始思想的一个特征是把社会问题人格化(personalize),将撒旦视为邪恶之源的信念使我们把对邪恶的起源和控制方法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人或人群身上,但“烧死女巫不能防止自然灾害”,表面的理解意味着表面的解决方法,妖魔化的外交政策转移了注意力。国际政治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直接存在差别,后者显示了肉眼所无法看见的一样东西:被画者的人格特性(human essence)。

三、利益和权力的含义并非永久 现实主义认为,以权力所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权力”概念也是同理,它的内容及其运用的方式取决于政治和文化环境;任何事物,只要能建立并保持人对人的控制,就包含在权力之中。

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在“如何改造当今世界”这一极重要问题上分道扬镳了。现实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支配过去并将支配未来的各种永远存在的力量进行巧妙的驾驭,才能实现改造;现实主义不相信,面对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政治现实时,可以无视这些规律,而只是依据一个抽象的理想,就能够实现这种改造。

四、谨慎是政治品德 “谨慎”(prudence)——对不同的政治行动的效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以林肯的话为例:

“我以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并决心一直这样做,直到最后。如果最后证明我对,一切反对我的话就分文不值。如果最后证明我错,即使十个天使发誓说我对,也无济于事。” 五、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不同于普世的道德法则 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世的道德法则。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可以拯救道德上的极端和政治上的愚蠢。把所有国家都看做追求它们各自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的政治单位,就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国家;以此实行的政策,就既能尊重他国利益,又能保护和增进本国利益。

六、保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政治现实主义通过“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捍卫政治领域的独立性,抵制其他思想模式对它的侵犯。他们会问,“这个政策将如何影响国家的权力?”政治现实主义者使其他准则从属于政治准则,其他学派则可能把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准则应用于政治领域。

但这并不意味每一种思想模式应当有其适当的领域和功能。政治现实主义建立在对人性的多元理解上,现实的人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宗教人”的综合体,人性具有许多不同的侧面。但是,正是由于通过把某一现象——比如经济现象——的研究从其他思想准则中解放出来,并建立一套适用于研究该主题的思想准则,某门学科才发展成一套关于人的——如经济活动的——独立的理论。

综上,在具体案例分析中: 现实主义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核心是综合以下三点的复杂检验(在推理和经验层面的双重检验):

(1)每一方所涉及的利益;

(2)每一方可运用的权力;

(3)以及每一种政治行动对这些利益和权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效果。

现实主义得不到全体一致的赞同是自然的事情 最后,作者承认,现实主义得不到全体一致的赞同是自然的。一方面是根据19世纪的经验和哲学而轻视权力在社会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源于存在于人心(human mind)的与政治领域之间的那种关系。

“人心必然对真相加以伪装、歪曲、贬抑、粉饰——一个人愈是如此,他就愈是积极地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过程,在国际政治中尤其如此。” “只有在政治的本质和他在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方面欺骗自己,人才能够作为一个政治动物既问心无愧又心安理得地与他人共处。” “如果一种理论试图理解国际政治的实际状况,理解基于其固有本质而非人们的主观愿望的国际政治应当如何,这个理论就必须克服一种其他大多数学科不需要面对的心理上的阻力。”(p. 22) 因而本书的目的是致力于从理论上理解国际政治并作出特别解释与论证。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 6 0回应收起 蚂蚁 2008-10-06 19:53:24 疑问? 偶手头有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现代政治学译丛)95年1版1印的汉斯·摩根索作品,书名是: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694页

和这本书是同一本吗?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16回应收起 Απόλλων 2022-06-17 12:19:2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摩根索对权力的阐释(一些个人理解) 摩根索开篇指出了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与道德法理学派的本质区别,前者认为世界是“人性中各种力量(force)的产物”,鉴于“人”本身的弱点,想要使世界达到纯粹至善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只能通过均衡和制约来尽可能地抑制国际社会中的恶行暴行,承认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是“权力斗争”;而后者则认为通过一系列抽象的道德原则能够塑造一个全然符合理性的道德世界,其依据在于“人性本质上是善的和无限可塑的”。摩根索总体上对后者持以否定的态度,认为后者忽视国际社会中权力斗争的现实以及人性中的“支配倾向”,批判了19世纪以来流行的理性主义对权力政治的歪曲及其妄图将国际政治“公式化”的谬误,并且指出了国际政治由于不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因素(如政治家自身的情感倾向、战争)相互交织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因而学者在理解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国际政治中权力斗争的现实。有意思的是摩根索和卢梭都将“家庭”作为社会形态的原始模型,摩根索以“家庭”类比国际社会,认为“支配倾向是所有人类组织联系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卢梭则以“家庭”作为国内社会的原型,强调“人只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牺牲牺牲自己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个人对自身的一种“支配倾向”。 而正是由于人性中固有的“支配倾向”,由此产生的“捍卫既有权力与企图建立新的权力”之间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以此为基础,摩根索进而提出了国际政治中两种对立的政策:以“建立新的权力(增加权力)”为目标的“帝国主义政策”和以“捍卫既有权力(保持权力)”为目的的“现状政策”。在国际政治的概念中,摩根索仅仅是把“帝国主义政策”作为一个中性词与“现状政策”相对立,分别提出了帝国主义的三种诱因: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失败、弱国或政治真空,帝国主义的三个目标:世界帝国、大陆帝国、地区优势,帝国主义的三种方法: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帝国主义政策”不再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评价标准,而仅仅是以权力的动态变化和以何种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划分模式。马基雅维利认为“征服的欲望既自然又正常,成功了总会受到赞扬,不会受到谴责。”摩根索在某种程度上是认同前半句的,他在阐述“世界帝国”这一部分时提到“这种扩张没有理性的限制,它以自身的成功为动力,并且,如果没有一个优势力量组织的话,他就将一直走到政治世界的边缘。”然而,摩根索在道德方面却是保守谨慎的,他并没有像马基雅维利给帝国主义政策一个明确的道德评价(由于帝国主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手段,要想下定论是很困难的,这种道德评估必须是建立在具体实际的情景之上),而只是指出了帝国主义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利用意识形态伪装”掩盖“外交政策的真正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说帝国主义的实施者常常打着现状政策的旗号如“权力均衡”、“民族自决”等,发起新的帝国主义,而一旦实施者达到了帝国主义的目的,即建立起新的权力,就会反过来用同样的旗号来捍卫这种权力,此时帝国主义政策就转变为现状政策。由此可见,帝国主义政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而在互相对立的现状政策和帝国主义政策之外还有一种权力斗争的模式是威望政策,这种斗争模式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外交界所习用的贵族式社交礼仪”,缺乏“权力在物质方面的表现”,因而常常被忽视,但威望政策作为获取或维持权力的一种工具,其目的在于使他国认同并重视本国所拥有的权力。但是无论这种被认可的权力是否是实在的,其“终极目标不是权力之名,而是权力之实”。 在讨论了权力斗争的起源以及几种模式之后,摩根索又进一步深挖国家权力的本质,在这一点上,他与卢梭的观点是很相似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在君主制中,一个个人代表了一个集体的存在,构成统治者的统一体是抽象的,但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摩根索就民主制国家而言认为“国家是对许多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人的抽象,并且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他们成为同一国家的成员。”与君主制国家相似的是,当一个民主制国家站在国际舞台上争夺、维护或显示其权力时,它需要一个代理人,在这种特殊情境下,代理人既是代表集体中具有共同特征的的抽象权力,同时又是一个具体的人。如果说在君主制国家中,个人基于对君主的爱戴,以“宗教关系”、“效忠于同一领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将个人权力与君主权力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在民主制的国家中,个人对国家权力的认同更多是为了弥补个人“在国内社会中体验的挫折”,“由于代替性地享受到国家的权力而得到补偿”。前者的国家权力是基于“做君主的忠臣良民”式的“集体权力认同”,而后者的国家权力则是基于“扩张个人权力的冲动”,因而由后者产生的“现代民族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2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27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63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啊哈哈哈哈哈 展开 权势均衡部分懒得改了把读书报告搬上来了 啊哈哈哈哈哈

浅析权势均衡理论与中美之间的“斗争与和平”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读书报告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是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的经典传世之作。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巨著,本书中的现实主义六原则即政治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所支配、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的不确定性、一般得到的原则不能简单套用于政治领域、具体国家的道德不是普世道德,更是明确了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而... 2020-04-10 22:49:52 8人喜欢

三叠琴心 展开 第37页 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 三叠琴心

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必须理解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这些法则不受人们的偏好的左右而起作用,人们若向它们挑战,就要冒失败的风险。 2.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道路的主要路标。两个谬误:对动机的关注以及对意识形态倾向的关注。四个引入歧途的精神现象:过去思想和行动模式的残余,对现实的... 2017-11-03 04:41:46 6人喜欢

shengyi 展开 第30页 第三章 政治权力 shengyi

权力政治的四个区别 总体:本书情境下的权力,是通过对人的意识和行动的控制,是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这种控制实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对报酬的期待,对困境的恐惧,以及对领袖以及制度的热爱。这种控制实现的途径是:威胁,权威以及领导者和制度的魅力,以及上述三者,任一的结合。从这个定义出发,有四组关系需要进行区分。 1、影响和权力。(举例:国务卿和总统,美国的外交政策之所以生效,是总统允许国务... 2014-02-02 17:16:50 5人喜欢

lunettes 展开 第一章 第一节 lunettes

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学派 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的特点的看法不同。自由主义者认为,根据某些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合乎理性与道德的政治秩序。它认定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具有无限的可以接受教化的性质,它指责社会秩序所以不能达到合乎理性的标准,应归咎于人们缺乏知识和理解力,社会体制逐渐过时,某些孤立的个人或集团的堕落。它相信以...

大外交 大外交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国] 亨利·基辛格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原作名: Diplomacy 译者: 顾淑馨 / 林添贵 出版年: 1997 页数: 778 定价: 39.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6179345 豆瓣评分 9.0 2061人评价 5星56.3% 4星35.5% 3星7.2% 2星0.8% 1星0.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体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社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投诉 大外交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 作者 林添贵 林添贵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基辛格,1973年9月22日就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直到1977年1月20日卸任。1969年1月20日至1975年11月3日,任总统国家安全助理。

基辛格博士获过多项荣誉,其中包括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总统自由奖章(国家最高公民荣誉),1986年自由奖章。

基辛格博士生于德国菲尔特,1938年来到美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1943-1946年在军中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执教。1952-1966年任哈佛国际论坛主任。

基辛格博士与南茜·迈金尼斯结婚,有两个孩子,现已离异。

顾涉馨,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谈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从事翻译二十年,译作数十册。近年主要作品有:《竞争大未来》、《与成功有约》、《反挫》。

林添贵,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历任企业高级主管,目前担任《自由时报》副总编辑,译作极丰,包括:《纽约时报》、《政商巨献》、《步步为赢》等等。

目录 · · · · · · 目录 序 基辛格其人其书 第1章 世界新秩序 第2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威尔逊 第3章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黎塞留 威廉一世与皮特 第4章 欧洲协调:英国 奥地利与俄罗斯 第5章 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第6章 现实政治自食其果 第7章 步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外交 第8章 卷入战争漩涡:迈向军事毁灭之路 第9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 第10章 胜利者的困境 第11章 史特瑞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 第12章 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第13章 斯大林待价而沽 第14章 苏德协定 第15章 美国重回战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第16章 三种和平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斯福 斯大林与丘吉尔 第17章 冷战的开始 第18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 第19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 第20章 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登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 第21章 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22章 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 第23章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1958―1963 第24章 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 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 第25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 第26章 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 第27章 越南:解脱 尼克松 第28章 地缘政治的对外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29章 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 第30章 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第31章 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吴庭艳的人格特质亦深受越南的儒家政治传统的影响。民主思想视真理由理念冲突相激相异而产生,儒家思想却大异其趣,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只有借由勤勉研究和教育才能洞烛真理,而只有少数人才够格受教育。儒家探索真理时,并不把冲突的理念视为同样有价值。由于真理只有一个,不是真理就没有地位,或者必须通过竞争增强地位。儒家思想本质上讲究阶级差序、重视精英,强调对家庭忠诚、尊重体制和权威。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还没有任何一个已建立顺利运作的多元制度(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已经最接近多元体质了)。 (查看原文) 支吾朱 1赞 2016-05-18 15:30:53 —— 引自第648页 二十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行的。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 ,在外交上形成 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类作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查看原文) 六朝 1赞 2013-03-28 04:47:06 —— 引自第8页

1997xhp 2006-12-12 21:02:45 袖珍世界近现代史。

1 有用Cheri 2008-03-28 16:48:02 厚厚的一大本,只是选读了其中一半的章节。从美国化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

30 有用流沙陷 2013-03-27 16:29:21 原来美国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这么良好---天命之在

48 有用见龙卸甲频率妞 2011-11-02 15:58:30 亨利基辛格的必读作品。国关史学的必备参考。另外还有塞缪尔亨廷顿的一些著作。历史是世界上最有趣味的故事。

1 有用blueberry 2012-06-22 16:51:58 花了近3个月时间陆续读完了。历史是传承的,俄罗斯一再追求领土,德国动不动就会强大,法国一再想做欧洲的领导人但始终搞不定,美国人的行为原来是在威尔逊主义的引导下,在做一件事前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策略是最重要的。但我现在还是没明白中国的外交策略。核武器未来可能是无用的

更多短评 404 条

我要写书评 大外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candyme 2011-12-13 21:23:40 基辛格:美国与欧洲外交的中间人 《大外交》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全书70余万字,时间跨越400年,然而基辛格驾驭起来却得心应手。基辛格这般驾驭文字的能力自大学时代就已突显,当时他的本科论文长达377页,以致哈佛大学后来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规定以后本科论文不得长过基辛格论文的1/3。但是使得《大外交》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一大原因,是基辛格在其中糅合了其实际外交操作的经验,因而读起来不似其他外交著作般纸上谈兵。基辛格早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一直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到1966年,1968年担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之后他被当选的尼克松总统聘为国务卿而达到政治生涯高峰。因而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际外交操作经验作底子,其撰写的《大外交》一书就有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如同该书金灿荣所写的序所言,看《大外交》可获得四本书的功效:一本国际关系史,一本美国外交史,一本政治学理论,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现实的书。 全书共31章,第1章和最后一章都概述了他对国际新秩序的思考,从第3章到第30章按时间顺序详细地缕析了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到冷战结束期间所有国际外交大事。但第2章却突兀地单独分析了美国两个意见最相左的总统的外交理念:西奥多·罗斯福的国家利益论与伍德罗·威尔逊的道德论调。把这两位总统放在这么显著的位置,一则因为他们在外交方面的努力,虽然理念完全不同,是使美国走出孤立主义而开启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原因;一则因为他们分别是国际关系学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

美国与欧洲的外交传统鸿沟
    
现实主义思想是基于一种对人性的悲观认识,认为人们都会从个体理性思考出发,在个体利益的最高原则下,道德论调未免显得过于迂腐。一个经典理论就是“囚徒困境”,由于总是有彼此信任的顾虑,告发对方总比保持沉默更加利己。这个原则放诸国际关系的大环境更得到进一步巩固,由于国家间很少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追求国家利益变普遍成为外交的主要目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在欧洲得到了更典型的运用,从黎塞留的“国家至上”原则,到帕默斯顿的“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之说。一战前欧洲各国关系犹如古希腊各个城邦的关系,没有一个绝对霸权大国,但出于对自身安全考虑,必然追求强大自身。但这无疑也会造成对别国的安全顾虑,以致于一国强大后,其他国家便会结盟放抗她。但这种结盟只是暂时性的,盟内各国只是把结盟当做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当原来的盟友变成新的安全威胁后,她会毫不犹豫地把彼此从盟友关系变成敌对关系。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你们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
    
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显然重视规矩的一方由于思想上的束缚更容易被打倒。当然格斗选手比赛是犯规赛后会有惩处以警示这种犯规,但外交不同于格斗比赛,所谓的“规矩”都是大家长时间共同默认的,如果一方打破,没有更高的机制可以警示这种“违规”。因而在没有更高机制束缚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中,自己给自己套上意识形态的枷锁未免太过愚蠢。
但显然“国家至上”的原则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国家有强弱之分,可以说只有在两个实力相近的国家之间才有适用范围。当弱国面对强国,这里所谓的“国家至上”原则应该是放弃与强国争夺小的国家利益以换取本身能存在于世上。基辛格后提到:“国家至上可作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对如何面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却未提供任何答案。它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有称霸的野心,或是形成国际间的均势。”显然没有一国希望有别国称霸而本国的利益被随时蹂躏,均势便无可避免地成为“国家至上”原则之后平衡各国利益的有效机制。
基辛格认为:“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由于欧洲没有一个绝对霸权国家,而彼此距离又如此接近,因此任何一国稍有扩张之心,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就能达到均势的结果。19世纪初四国同盟成功阻击了拿破仑的扩张,在维也纳会议后维持了欧洲近40年的和平。均势可以说都不是各国最初所竭力追求的目标,只是在缓解各国利益冲突时而达到的最优结果。基辛格认为均势正是各国互相妥协的最优方案,而更能让各国的利益都最大化。因而他认为后“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政策应该以均势为基础。
将均势外交艺术发展的极致可以说无出俾斯麦左右。俾斯麦推动了德国统一之后:一方面,为了不使德国过分软弱而让有扩张野心的法皇拿破仑三世和俄国沙皇有机可趁,而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各国基于共同对德国统一威胁的恐惧心理而结盟反德,他推行一种“自制政策”,表示德国无意对外扩张。俾斯麦尽可能多方面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建立重叠的联盟体系,并运用有效的影响力以缓和交锋各方的诉求,从而维持了欧洲的和平。但因为俾斯麦的外交传统太过复杂高超以致他以后没有一位能人能继承他苦心经营的均势。基辛格对此评论道:“俾斯麦的遗憾是他的能力超出社会可接受的程度,他留给德国的是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
一战休战以后,美国威尔逊总统把一战的原因归于均势,他曾公开指责均势会制造不安,而且是建立在“虎视眈眈的觊觎及利益的对立”至上。但基辛格明显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导致一战的发生正是欧洲各国抛弃了均势:“战前欧洲各国的领袖无视于历代维护均势的苦心,放弃了可免于最后摊牌的定期调整工作。”不同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基辛格在有关和平的认识上可能更倾向于老罗斯福总统:“和平天生便很脆弱,惟有永远的保持警戒,以强者的武力及透过有志一同者的结盟,始能加以维护。”因此,在基辛格给出的对比之中,维持均势尽管复杂困难,均势确是和平的一大利器。
可以说基辛格试图在用他的均势思想说明现实主义外交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黑暗狡诈,唯己利是图。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和平的期望是普世的。从结果主义出发,达到理想结果的手段并不很重要。如果均势能比威尔逊所倡导的全球舆论力量更能有效达到和平的目的,均势很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基辛格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结合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外交家,而20世纪美国的外交思想是以“威尔逊主义”为主流。但幸运的是基辛格遇到了20世纪美国唯一的一个现实主义总统尼克松,而有机会将自己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实践的经验也让基辛格对自己的外交思想有了更多的弹性的思考。这在基辛格对越战的反思之中可见一斑。
美国会陷入越战的泥淖,确实有很多不幸运的因素。开启越战的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继而得到他的继任肯尼迪总统的大力支持。而当肯尼迪意识到美式民主在越南不是那么适用而有意逐步退出越战时,却遭刺杀身亡。在当时的美国还是一派支持越战的声浪,继任约翰逊总统无力力排众议停止极具人格魅力的前任总统的政策,而使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随着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和美扶南越政府的失败统治,美国国内对越战的舆论由支持转变为反对。
北越政府精明地注意到美国国内舆论的转变,也巧妙地利用美国国内舆论对美国外交军事政策的束缚,面对美国的步步妥协让步都断然拒绝而试图逼美国承认全面失败。北越政府的全部筹码也就是美国道德舆论对其外交军事政策的束缚。如果从纯现实主义的军事理论出发,美国在北越发动“春节攻势”实力大衰后应立刻反击给予北越致命打击。但这时的美国领袖决定中止升级内战。这个决定可以说为美国种下失败的种子,但基辛格大体上仍然同意这个决定,因为从他的外交实践经验得知:“到了回顾时才容易认清转折点,而不是在转折发生时就体会到它。”
来到尼克松总统任期,他自认自己肩负让美国“光荣撤兵”的责任,保有美国的国家利益。但面对各方暴乱示威、国会决议案越来越强项单方面撤军、以及新闻媒体的敌视与苛评,基辛格认为他应该尽早与国会达成一致,要不要求国会支持,要不要求国会来清理这场战争。但尼克松不肯接受这一决定。基辛格基于对尼克松本人的了解,他并不苛责尼克松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光荣的决定,也的确是高度合乎道德与明智的正确决定”,虽然他仍认为这项重责绝非一人所能承担。
但理论假设与事实总是有出入的。基辛格以为尼克松的坚持会使越战僵持地更久,但出乎意料的是北越政府对1972年大选出现了重大错误判断。北越以为尼克松胜券在握而是他在越战上得以放手一搏,因而突然转向接受了美国的和解条件。理论分析假设不了外交实际操作的不确定因素,只有认真分析当下实际环境才能做出更好地选择。基辛格或许可以由此学到一课,不要把自己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僵化变成他所鄙视的意识形态束缚。
但他对于越战根源的分析还是极具现实主义色彩。他认为美国人受到自以为其价值观可以普世通行的影响,过度低估了在一个深受儒教思想的社会要推动民主化的障碍。正是美国的理想主义传统深深影响这官员和反战人士,给予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误以为可以轻易、迅速地把越南社会转化为美式民主社会。
在对美外交政策上,基辛格可以说分析地十分坦率。20世纪的美国总统过分警惕于美国理想主义的传统,不敢大谈国家利益,而自身很多时候也被理想主义所牵绊。杜鲁门抱着理想主义却碰到现实政治的高手斯大林而不得不采取遏制政策。在越战上美国刚开始吃了多米诺骨牌理论的亏继而在理想主义领导下在泥淖越陷愈深。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或许是改变美国理想主义传统的一针强剂。

投诉 有用 8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85 1回应收起 笑望江湖 2010-04-21 17:59:56 白人理性“外交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记得昔日希特勒曾经高赞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整部书都是精华。。。几乎每句话都值得用下划线标出!。。。” 战争论全译本我早在大学时就读过,还在报纸上发表过该书的读后感,评价不错,不过我私下认为战争论并没有希魔说的那么伟大(此君经常作惊人语),在我看来,值得“每句话都用下划线标出”的经典奇书其实只有两部:一部是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他的“血酬定律”也绝对符合这个标准),另一部就是犹太智囊基辛格的这本“大外交”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也非常接近此标准)。 为什么?读一读就明白了,虽然此书并非通俗易懂一类,但只要认真看进去,肯定会被牢牢吸引住的。 日本极右文人山冈庄八的历史小说“德川家康”最近好像很火,书商替“太君”的玩意吆喝起来是不遗余力啊,广告词中有一句很扎眼:。。。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它不仅成为商战兵法、政略宝典、兵家必备,更是不朽的励志传奇。。。。 呵呵,小鬼子的这部书我没读过,也不感兴趣,因为读过井上靖和司马辽太郎的几部后就知道,倭寇的所谓历史文学根本没法和我们比,也就是骗骗职高学生或者电子游戏迷吧。不过,基胖这部“大外交”倒是绝对对得起“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这句赞语! “大外交”的定位极为特殊,既不是外交史著作,也不是外交理论专著,而是独辟蹊径,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洋洋洒洒,纵横披靡,从黎塞留起一直评论到冷战结束(成书于94年),每一页都充满了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真知灼见,没一句客套话,没一句多余的废话,锦章华句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鞭辟入里,极具功力!什么叫“拼脑力”,什么叫“智囊”,什么才叫“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这个外表像“熟食店老板”的犹太胖子,的确是战后最老辣最有经验的大外交家!(最近看到条消息,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为了摆平中国,特邀基辛格为对华政策顾问,可见此君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热衷于“智谋诡计”之类的东东(看看火车站书摊和机场书店里最多的书就明白了),不过一向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到了国际上很少有胜算,百年来吃亏不断,看似嘻嘻哈哈不拘小节的西方白佬几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最多时统治了地球百分之90以上的人口和土地,为啥米?一方面是因为欧美人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当然还有先进的制度,另一个就是他们独具特色的“白人理性智慧”,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并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绝非崇洋媚外,而是实事求是,白人在国际关系、世界贸易、现代军事方面运筹帷幄时的确极具实战经验和战略才华,我们不得不认真学习,不得不认真揣摩。了解对手,才能赶上对手,而“大外交”这部书就是白人理性“外交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有人也许会举出“孙子兵法”和“周易”之类的来壮胆,不错,我也非常喜欢读国学经典,绝对热爱自己的母国文化,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都是我的案头必备,但必须正视的是,我们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还很年轻(几千年来我们只有“天下”概念,而无外交战略),在“国际关系学”领域的成就还很少,何况仅靠“国粹”是无法战胜白人的,鸦片战争之前哪个中国将军没读过孙子?八国联军进Peking时哪个官员不精于权谋?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我们的很多权谋智谋都具有一种小农社会的狭隘特征,更适用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你争我斗,要想“走出去”,想真正在列强中“崛起”,必须深入研究欧美的思想成就。在国际关系领域,要论“耍心眼”“斗脑力”“拼内功”,我们还真得像欧美白人学学,特别是以高智商出名的犹太人。 对外交学感兴趣的朋友都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外交学著作,我指的是中国人自己写的,除了个别爱国青年的呐喊之作,大部分都是毫无独立思想的马屁垃圾,充满了对中央正确决策的阿谀奉承山呼万岁,几乎都离不开“和平与发展”、“友好往来”、“五项原则”、“伟大成就”之类的套话空话废话,新华体-cctv体-新闻联播体比比皆是,靠这种软骨头官油子制造出的废纸,怪不得被人骂“某国外交像男足”呢。。。中国太缺少像“大外交”这种客观、冷静、扎实、理性和博大的指导性专著了。

基辛格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他也是美国政治地位爬得最高的犹太人),具有德国鬼子的理性严谨、犹太人的诡计多端以及美国佬的灵活多变三大特征,在“外交战线”极具才华,极有成就,也颇具争议,此哈佛教授纵横全球近半个世纪,见多识广,深谋远略,他的著作非常值得我们细读和研究(其中大外交是最好最重要的代表作)。 贯穿“大外交”的思想脉络就是基辛格一贯实行的“Realpolitik(现实主义外交)”,他对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斯大林等现实主义谋略大师的推崇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对拿破仑三世的批评极具内涵,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剖析得入骨三分,对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外交特色分析,非常客观详尽,值得品味,甚至从中可以悟到很多人生、命运和历史的大智慧大规律。 所以我才得出“内事不决读潜规则,外事不决读大外交”的结论,因为在我看来:吴思是读懂中国历史和社会最深最透的智者,而基辛格则是理解国际关系最现实最冷静的战略大师。

国际关系领域有很多名著,但和“大外交”可以媲美的还真不多,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是非常出色的经典,但侧重于历史,外交智谋不及基辛格;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主要是抽象概念较多,侧重文化分析;而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就更枯燥了,基本没有具体实战分析。其实这三位大师的弱项都在于他们没有任何外交实践经验,纯粹是“纸上谈兵”,书生论天下,虽然都是殿堂级的经典,但比起真正玩过“外交”的前国务卿基辛格来说,还是差了一大截。 还有位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也很著名,此君和基胖一样都是职业外交家的干活(卡特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棋局也非常深刻扎实,属于地缘政治经典之作,值得仔细品读研究,不过波兰助理的脑力和才干比起犹太国务卿还是差得远,大棋局基本上是部献言献策的理论小册子,在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博大精深的大外交相比(其篇幅只是大外交的四分之一)。

有趣的是,这部大外交在世界各大主要语种中基本都被翻译为”外交(原文Diplomacy就是外交的意思)“,只有在德国被译为“国家的理性(Die Vernunft der Nationen)”,在意大利被译为“外交的艺术(L' arte della diplomazia)”,中国大陆目前发行的是台湾版,题目大外交也是台式的火爆,内容只是把大部分人名地名改为大陆通行的名称而已,两位台湾人译的还不错,虽然有明显的欧化句式和硬译问题,但整体非常贴近基辛格的文风和原意,当然我还是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读到大陆翻译家自己的版本!

(指出一点:海南出版社在出书时很不认真,封底折页上的基辛格家庭情况介绍是错误的:实际上基辛格与第二任的Nancy Maginnes并未离异,08年闹运会还一起来北京哩,离异的是他第一任夫人Ann Fleisher,两个子女也是第一次婚姻中这个犹太妻子生的,儿子叫大卫,是个美剧制片人,女儿叫伊丽莎白,在白宫行政部门工作。从网上照片看,儿子的Fatty外貌极像他老爸) 投诉 有用 81 没用 31有关键情节透露 81 31 17回应收起 伊卡洛斯 2014-11-08 18:35:28海南出版社2012版 【笔记】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但当时的人却左右为难 1p 外交是哲学,不只是行政问题。 2p 威尔逊主义: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问题法律化,对美好的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 4p 历史上理想主义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得多,而现实主义之所以犯错误只是因其偏离了现实政治的原则。而且,理想主义很容易退化为逃避主义或孤立主义。 7p 防止战争不但是外交挑战,还是法律挑战。 12p 学者分析国际体系的运作;政治领袖则建立国际体系。 14p 美国的义务不是维持均势,而是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的原则。 24p 伟大的总统必须是教育家,在人民经验与前景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 25p 老罗斯福:国家若不能靠本身的力量保护自己,也不可能由国际社会加以护卫。罪助长不公平的莫过于自由而开明的民族故意造成自己无能为力,却坐视专制及野蛮者武装自己。 32p 身经百战的政治家即使是沙场老将,所重视的是本身所生存的世界;但是在宗教热忱的先知眼里,“现实”世界却是他们想要实现的境界。 34p 威尔逊:除非美国在全球传播自由,否则美国的实力便会萎缩。而世界必须是权力的共同体,而非权力的均衡;它必须是有组织的共同和平,而非有组织的敌对。 51p 政治证言:就国事而言,有权力者便有权利,弱智仅能尽力顺应强者的意见。的 52p 一旦各国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要有所成就便相当困难。 53p 要完全消弭冲突(野心或贪婪)只是梦想,应设法约束或节制人性的黑暗面,才是长久之计。 56p 在看似混乱,各方一味追求壮大自己的争夺战中,渐渐地出现了一种平衡。但这并非是各方自我节制的结果,而是没有任何一国强大到足以让其他国家屈服、从而建立起帝国的地步。 72p 梅特涅:理所当然之事经大肆宣扬,反失去其力量,误将其客观存在当作立法对象,会造成原欲保障之事反受束缚。法律与权利自然存在,而非来自君王的命令。 82p 保守利益需团结在一起的观念超越国界,因此有缓和权利政治冲突的作用。民族主义却有相反的作用:它唯国家利益是图,激化对立,增加每个人可能面临的危险。 86p 对于英国来说:任何务实政策都不能带感情,要能全身而退,也要以某种固定原则为基础,以免乱枪打鸟、漫无目标。 102p 政治家的责任在于解决问题而非思考问题。对缺乏决断力的领导而言,审慎便成了拖延决定的托辞。 111p 社会既有秩序对于表面上看来是要保护它的人很少会起戒心。 117p 俾斯麦:所有的信仰均是相对的,政治家有责任在现实世界里把思想也当作一股势力,与其他相关的势力放在同一天平上加以评估;而各种因素应对以其对国家利益能有多大贡献,而非根据预设的意识形态来判断其价值。 118p 成功往往令人极难以捉摸,因此人们在汲汲营营于追求成功之际,很少会多考虑到成功可能带来的反效果。 125p 出奇制胜的手段和高明灵活的手腕如果不能制度化,就会让继承者和竞争对手吃不消,后者面对如此的难以掌握,便会采取落后保守的方式来接受/应对。 126p 俾斯麦:在地球上所遂行的事情,总是有一种堕落天使的特质:漂亮、却不意味着和平;概念伟大,也付出极大努力,欲不表示成功;骄傲,同时也孤独。 127p 领导人的作为若只是反映本身的不安全感,或只看到危机的表象而看不到长远的大势,久而久之这种领导人是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尊敬的。领导人的责任便是要对自己就局势发展的方向以及个人可如何左右这一发展做判断,必须有信心,并据以采取行动。否则去,危机便会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等于是表示领导人已经无法掌控局势。政治人物若拼命想要投大众之所好,到头来只能是惨遭民意排斥唾弃。 197p 未能配合理性的政治目标来结盟,可导致列强们所认为的文明惨遭毁灭。每一个同盟都牵扯到太多利害关系,以致传统的欧洲协调外交无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被蒙在鼓里的外交末日机制。 202p 无论引起战争的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原因,只要打仗就一定是全面的。 205p 大规模的政治联盟加上一触即发的军事战略,这种可怕的组合注定会引起大量流血牺牲。 215p 战争没有定数,而对速战速决取胜的痴迷,反使它身陷于消耗战中不得脱身。 232p 对枝节问题的没完没了,反而模糊了要紧的地方。 236p 在外交官之间,信任属于稀有物质。而“史无前例”这个词永远都有可疑之处,因为它实际突破的程度太受到历史、国内体制及地理等因素的限制。 244p 战争是利益起冲突的必然结果,与道德无涉。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属也不会只是一方的问题。 248p 传统结盟与集体安全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特定的威胁,由特定的国家因同样的国家利益或相互的安全考虑而结合在一起,定有明确的权利义务。集体安全不以特定威胁为对象,不保证个别国家的安全,对各国一视同仁,理论上其宗旨在对抗任何可能危及和平的威胁。 251p 联合国的确提供了一个方便外交官会面的场所,也是交换意见的好地方。但它未能首先集体安全的基本前提—防止战争及共同抵抗侵略。 261p 合约的谈判对手是胜战将领,不是哲学家。处于弱势的一方,在强势一方认为谈判自有其运作规则,高估谈判作用的情况下,便可以采取拖延战术。 262p 尽管高唱革命论调,到头来国家利益仍称为苏联的主要目标,并抬举为一项社会主义的真理,不下于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核心。 271p 基本的军事弱点明了该国外交政策的限制、性质及办法。 288p 派出调查团是外交官们希望不必有所作为时的标准政策。这种调查委员会需要时间来筹组和进行调查,然后达成共识,到这个阶段,运气好的话,问题本身可能都已经不存在了。 291p 全凭直觉虽然能让新鲜刺激和投其所好的兴旺发达,但也会让持续努力的枯萎凋零。 291p 煽动术的秘诀在于能够将情绪及挫折感压缩到关键性的一刻:让其追随者及一般观众感到满足,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催眠的、近乎感官的关系。 303p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但当时的人却左右为难。 306p 情报单位负责给政治领袖的决定找出理论依据。决策者根本不是受制于情报专家的可怜虫,恰恰相反,分析情报必须跟着政策方向走。 310p 国际联盟的主流思想及集体安全的理论主张:必须反抗的是造成改变的方法;但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之所以走向战场是为反抗改变的事实。 335p 太热衷的态度很少能加速谈判的进行。凡有经验的政治家绝不会因为对谈者的敦促就轻易点头;反而会利用对方的急切去设法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355p 希特勒相信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障碍。每当遭到反抗,他典型的反应便是将其当做对他个人的挑战。希特勒从不能等待时机成熟,只因为等待意味着情势可能超越他的意志。而斯大林不仅更沉得住气,而且因为是共产党人,所以更尊重历史,从来不会孤注一掷,也不会坚守道德和原则,而善于利用意识形态和谋略权术为现实政治服务。 357p 斯大林易于把对手看作是他所引以为傲的同样的老谋深算、客观理性。这使得他低估了自己强硬不妥协可能造成的后果,又高估自己示好所能发挥的余地。这种态度破坏了二战后他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 362p 伟大的领袖总是孤单的。他们不同凡响之处来自于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预见到未来的挑战。 374p 伟大的领导者必须是个教育家,在个人的远景与民众熟悉的事物之间建起桥梁。但他也必须愿意忍受高处不胜寒,以带领社会遵循他所选定的方向前进。即耐心沉着地达成他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一步步教导人民他们所需面对的问题。让大众根据自己的观念来筛选他的呼吁,最终走向他的最终目的。 374p 每一位伟大的领袖一定都具有慧黠的特质,能够将社会面临的挑战加以简化,有时是简化目标,有时是简化其艰巨的程度。但最后判定成败的标准在于,一个领袖人物是否能具体反映社会真正的价值观及挑战真正的本质。 383p 罗斯福了解,唯有本身的安全受到威胁,美国人才会支持军事备战;但要让美国人走上战场,他深知必须诉诸大众的理想主义。参战的目的就要包含对新世界秩序有某种愿景。 383p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我们唯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论的自由,人人能够信奉自己宗教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及免于恐惧的自由。 394p 在罗斯福心中,丘吉尔是他战时的亲密战友;而斯大林是他维持战后的亲密伙伴。 419p 杜鲁门:如果总统知道本身想要什么,任何官僚都不可能制止他的作为。身为总统,必须知道何时停止接纳忠告地乾纲独断。 420p 杜鲁门真心崇拜罗斯福,但是最后却必须与每位新任总统一样,必须以自己的经验与价值观,来重塑他的职位。 438p 先知在他们本国很少受人尊崇,是因为他们的角色往往超越了所处社会人的经验和想象力范围。只有在其远见被转为时人的经验时,他们才能收到承认—此时想要因其远见而受惠,为时不久矣。 440p 丘吉尔:政治和解最好的时机是在战争甫告结束,便立刻展开。 448p 杜鲁门主义象征着一个分水岭,因为一旦美国打出道德大旗,斯大林熟谙的现实政治就永远总结,讨价还价争取互惠让步已经不复可能。此后,美苏冲突解决之道只有苏联改变其宗旨,或苏联制度灭亡,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450p 与外在世界的紧张可谓是内在于苏共哲学中的本质,而且也是苏共国内制度运作的本质。就其国内而言,党是唯一有组织的群体,社会的其他部门为散布的未发展的群体。 464p 丘吉尔:谈判是把力量用到外交上的方法。 478p 政策的艺术就是创造出可以影响敌手评判的一种利害得失之评估。 483p 如果不让政治和外交来界定战争目标,那么每一项冲突都会自动变成全面战争,在核武器时代,这绝对不容轻忽。而反过来,只有战场上的压力,才能促成谈判。否则一旦减缓这道压力,等于降低了对手认真谈判的诱因,也会引发对手拖延谈判,冀求可能会再有片面善意姿态。 499p 道德箴言是真实的,法律责任也有意义。现实政治不应超越这些底线。 502p 在德国领袖阿登纳看来,内心的安全感得自于信仰,多于来自理性分析。精力与力量完全不同。 506p 僵持对峙的代价就是辩论重心由谈判的实质内容转变成是否需要谈判。 507p 英国在其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没有享有像美国的安全空间,因此它必须务实地与意识形态上的大敌国谈判,寻求共荣共存。英国或许偶尔对某特定和解方案的条件有所争议,但是几乎决不会应辩应否谈判。 519p 唯有野心无穷大的奴仆,才会忍受略犯小错就遭处死或终身流放劳改营的恐怖邪恶我,或者只因独裁者本身政策转变并遭受横逆欺压,而敢怒不敢言。 526p 独立运动领袖虽然口中亦高唱民族调子,却缺乏美国制宪先贤的坚定,没有真诚虔信制衡的信仰,大多数反而以威权作风统治,而且几乎全都把矛盾冲突视为推翻现有政权的良机。 527p 纳赛尔:利用一切动机,让每一个竞争者相互对抗。 533p 欧洲各国的边界(巴尔干各国例外),大体反映出共同的历史与文化。相反地,中东国家边界却是外国(特别是欧洲)在一战后,为了方便主宰这个地区而划定。在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心中,这些边界线硬生生划过阿拉伯国家,否定阿拉伯人共同的文化。 541p 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中,联合国由解决国务纠纷的工具,一变而为诉诸武力以前必须清理的最后障碍,甚至还被用为不得不动武的借口。 547p 在现实外交领域里,至少有一部分是涉及分辨敌友和个案区分的。而非国际法那样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和平绥靖在现实里是无法解决一切争端的。 549p 没有人永远都对,也没有人会错到一无是处。因此,一面倒的称赞或批评,其偏倚必然是基于利益衡量,而非道德判断。 556p 和每次试图改革一样,自由化必定会打开反共闸门。 557p 自由欧洲电台鼓舞当地民众伺机起义,但它的论调并不是官方立场,它支持的“解放”只是字意上那么具有好战味道。不幸的是,美国政府财物支持的机构发出的论调是“个人观点”或“官方立场”,其间区别何在,东欧自由斗士极难理解。 571p 共产主义倾向于把其认定的有利的均势变化,化为外交利益。从来未能把它对政府和媒体的掌控,转化成使得民众接纳它。 602p 在整合期间,每个阵营相互碰撞,都有企图打破对方势力范围的动作,最后形成稳定。而正好就是稳定感,使得整合后内部潜在的歧见得以浮现出来。 604p 英国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欧洲国家。毕竟,她的危难经常源自欧洲,可是救兵缺来自大西洋的彼岸。 605p 英国把国家自我本性置于事务应用时,会自觉地以温和态度去做,因此它只认可以代表一般利益,倒也经常没错。 624p 国家只有在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时,才会长时期合作,必须注意这些共同目标,而不是应该用何种机制去达成这些目标。能够运行无碍的国际秩序,必须替不同的国家利益留下余裕空间,固然必须试图调和这些各个不同的国家利益,也必然不能认定它们会自行消失。 632p 肯尼迪:在只有面前,没有利益,只有朋友。 639p 在3/4的领土上享有100%的安全,可比在全部的领土上,只有75%的安全,要好得太多了。 713p 越战失败所要汲取的教训有三点:一是在投入战争前,应该对将要面对的威胁之性质,以及能实际达成的目标,有清楚的理解。还要必须有清楚的军事战略,并对何谓成功的政治结果有毫不含糊的界定;二是投入战争后,胜利无可替代。匆促执行不能缓和恐惧,迟疑拖延会腐蚀耐心,从而伤害民众意志。这就需要仔细评估政治目标,并且在决定参战前先评估达成目标的军事战略;三是如果国家内部互相争战的各党各派没有最低限度的自制,就没有办法执行严肃的外交政策。换言之,团结不仅是责任,也是希望之所在。 713p 揭发政府行政部门故意的误导言行,是新闻媒体和议会的重要职责,蓄意误导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714p 内省检讨能让恢复自信,而过度伸张(在道德、政治和经济上)则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715p 政治人物不能采取不作为政策原则:虽然他可以在评估中学习修正其信心,为未可估计的因素预留余地;但是依赖时间来使威胁力量十足的敌手终必灭亡,乃是对数百万受害人无法慰籍的政策,也使决策变成凭直觉冒险的不负责任行为。 719p 在尼克松的认知里,世界有友有敌;有合作领域,也有利害冲突。和平、和谐不是事物之本然,而是在扰攘不安的世界里偶见之绿洲,要靠十足的努力才能维持安定。 720p 美国社会的本质矛盾:迫切需要被人视为冷静精明,可是又得依赖从传统理想主义中汲取内在力量。 726p 媒体只顾追逐事件、不重观念;除了能吸引眼球的部分以外,把它们的大部分都视而不见。 729p 尼克松没有把美苏关系看作“全然或全无”的命题,而是一组解决程度各异的问题之混合。他致力把超级大国关系之间所有许多因素拼组起来,求取一个整体的解决之道,既不像“神学派”主张的那么全然冲突对峙,也不像“精神病学派”主张的那般全然调和妥协。他想强调有可能合作的范畴,利用合作的杠杆来修正苏联在两国不和睦范畴之行为。这乃是尼克松政府给”缓和”(detente)下的定义,而不是对日后争辩的讽刺漫画。 743p 先谈观念,回避实际问题,能够缓和初期的接触,双方见解不一的部分能够给双方有同感的主题赋予重要意义;不要不谈观念而就一个问题纠缠不休,这是令对手疲乏而不是被说服,把政策变成累死人的零售叫卖。 758p 传统价值不能迅速彻底解决问题。人们仍需要理想来提供内在力量,走过混沌,通往人人希望比过去更美好的世界,可是这条路却一直未能走完。 761p 在多元世界里,变迁必须通过演变,这就需要有耐心。 804p 高层政治绝对不能容许有软弱的情形—即使失败者本身不是软弱的主因。如果领袖的政策反映出混淆而非目标时,地位就会下滑。 807p 改革的企图在根深蒂固的现状之重压下必定失败。大国政府好比超级大游轮,掉头转身半径巨大。它的领袖在寻求外界的影响时,也得考虑如何平衡本身官僚体系士气之影响。政府首脑固然享有职权去建立政策方向,但是诠释首脑构想的工作却落在政府官僚身上。政府首脑也几乎不会有时间去监督官僚实际执行的每一个细节。这也就导致大国政府的政策变革步伐不但极其缓慢,还容易换汤不换药。 808p 意识形态的崩溃不仅使得苏联外交政策失去历史上的理论基础和信念,也让苏联局势中固有的困难加剧—不但所面对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难以应付;统合起来,更是无法克服。 809p 后人容易把失败归咎于个人,而非环境。 814p 革命往往吞噬其子弟,因为革命党人很少能了解,过了某一点的社会分崩离析之后,不会再有固定的阿基米德点,可由之运作。 820p 习于纪律,则难以立刻适应宽容与妥协, 831p 皇皇大言,没有能力或意愿做后盾,会使其在其他所有事务上的影响力消退。 投诉 有用 32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32 1 3回应收起 如来神掌临江仙 2006-03-27 12:44:45 <大外交>-基辛格的大国演义

<大外交>-基辛格的大国演义

2006-03-20 18:32:04

大 中 小 看完一遍<大外交>,就想开始重读.就象很多名著,读一遍是不够的,需多读反复体会其中蕴涵的智慧. 这本书是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美国外交部的全体人员",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提示,它是一本专业和认真的外交类书籍.因为外交涉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我在看的时候,会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定的客观,因为作者一定会带有一个先定的立场,则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必然导致一定的倾向性.我们先设定这是美国的一个前外交官写给美国的未来外交精英的教科类书籍,可以给我们在阅读时一个修正的参数.当然,我们也要使自己保持一个客观的立场,而不要给自己也先定一个倾向性,也就是说,对自己,也要有一个修正参数.呵呵!读这类书有点SPECIAL!

因为刚读了撒切尔<通向权力之路>,所以马上转向读<大外交>这类也算是政论类书籍,口味上也算是延续,真是很爽!

此书纵论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外交史,娓娓道来,层层剖析,真是世界版的"三国演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基博的文学功底深厚,台湾同胞的翻译也十分妥贴,虽然是厚达800页的一本书,看起来真是欲罢不能!

引用封底的一句话"在国策和战略领域,自古以来,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洋论和基辛格的外交论等非常引人注目.-----日本前首相 中曾根康弘".前两本我都看过,马汉的海权思想我也知道,不过没看过他的书(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书?还是就是他的思想?),"外交论"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看完全书,觉得对"外交"这个词汇有个新的理解,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看,外交是政治的体现.呵呵!

其实外交论真不能算新东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已然是非常成熟的外交战略和成功的实践.外交论的基本原理,基于地缘的均衡政治,不出合纵和连横的形态.

此书从欧洲国家制度形成开始写起,一直到冷战结束,中间历经了拿破仑战争,普鲁士(俾斯曼)统一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苏对立冷战,朝鲜战争,越战、冷战结束等一系列近三百年来的世界重大事件,不可谓绵长厚重,气势恢弘.而在这其中,老基同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对国际政治的研凿和参与,将这跌荡起伏的历史脉络及其背后的复杂的必然和偶然的原因,一一讲来,以欧洲为大舞台,三国德法英为主要演员,周遍东\中\西欧小国为配角,关联到西半球的美国,欧亚跨陆的苏联等SUPERSTAR,以及亚洲\中东等其他地区的若干地区大国为友情客串,上演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国际政治历史大戏.我这么比喻其实很不严肃,因为这其中尽是因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而频频发生局部和世界大战,战火漫延处,民不撩生,死伤惨重,基本上除了远在西半球的美国本土没有遭受大的打击(珍珠港算一个),其他国家的土地上,都曾打得一塌糊涂.举个例子,法国在一战中,几乎所有的青壮年丧失殆尽.二战出了个百年不遇的战争狂人希特勒,更是惨烈!说他百年不遇,是因为我看完这三百年的历史,还真没找出第二个他这样的,他确实是个特例!不是我们诋毁了他!大国惨烈,那些依附与大国的小国,更是在大国之间当作炮灰,被凌辱,被抛弃,被牺牲!

与其祈祷和呼唤和平,不如是看看战争的原因和如何防止战争.按欧洲通过几百年积累下的政治经验来看,地区大国家实力失衡,就有引发战争的危险!这是个朴素的道理!这其中,意识形态\历史上的领土纠纷\民族问题\资源的争夺等等,都是非常易然的导火索.想想现在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崛起,以这样的思维,有多少国家开始忧心重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也不会以我们所宣传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就能化解现实政治的度量.

我没时间津津乐道所有我想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呵呵!

但是有部分认识,是必须提一下的.

一是全书所体现的全球外交的两大哲学.一是为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基本上全部奉行的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地缘政治为权变的均衡势力理论.均衡产生和平.二是美国,这个自奉为天生异禀\天赋使命的国家所尊崇的以道德理想为终极价值的集体安全的理论.前者很好理解,后者需要对美国这个国家有比较多的了解,才能信服.

但是美国以道德理想为终极价值的外交哲学,在现实面前,也遭到了诸多的挫折.因为虽然是超级大国,在全球以一己之力,也难以处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的世界局势.而且美国国内的民主体制,也经常产生不同的声音,而给外交带来自身的困境.民众坚持的是道德理想和原则,而不必直接面对阻力;而具体到领导人,却要在现实中面对巨大的挑战,当然不可能不考虑国家利益.所以有所为的美国总统,总是将现实主意的国家利益,包装上道德理想的外衣,贩卖给国内民众,以获得国内的支持,去完成美国的国家利益.比如罗斯福,比如尼克松,比如布什,比如小布什.

我看小布什,就是学到了罗斯福的精髓,打击伊拉克,本来是关于国家战略利益的,但是如果只是因国家利益而发动战争,向来不为美国民众所好.但是如果把萨达姆表述成一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恶魔,目的是危害全球安全和和平,那么就赋予了美国为全球的和平和安全挺成而出而和捍卫人类文明的使命,这必然会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这一招在美国屡试不爽.如果说美国是为了石油而去发动战争的,美国人据说会为之不耻!

书里有几段美国的外交宣言,是很值得对美国这个国家给予特别的认识的.美国人的精神非常令人景仰!美国的政治家和美国民众还是有所不同的.考虑国家利益的更多的是政治家,而整个美国要求考虑的是超乎国家利益之上的一种道德理想.要在全球实现自由和民主,而美国是身体力行者,并不惜为此付出代价.这带有一种利他主义的精神,也是美国例外主义的体现,全世界除美国外,绝无仅有!

这不得不令人称奇或抱有疑惑.就算是我读完全书后,我在景仰的同时还是有所保留.因为,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的外交思想,主要是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不参与除美国以外的是非;而到了美国已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后,威尔逊主义才逐渐建立.美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是采取了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策略.所以说诉诸于超越国家利益的道德理想,是美国在基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一层漂亮外衣,我想基于现实政治的其他各国,基本上都会想到这一点的.

老基同志也谈到了美国人在这两者之间寻求统一的痛苦!

老基同志对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从他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对比中可以体现出来.

毛主席和尼克松一见面,就说"台湾是个小问题,世界才是个大问题!",从而化解了原先隔阂在中美之间的一个阻碍,中美的建交,是均衡的重构,同时化解了中苏之间和美苏之间的紧张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

毛主席还说,中国人现在不会打台湾,先放一百多年再说!,少见主席这么大气的人!用老基的话说,毛泽东挟中国三千年来的大一统!

最好玩的是最后一部分,就是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基辛格任国务卿的那段历史,因为是自己深度参与了这一段的美国对外政策,所以老基同志就讲的比较多,因为自己最清楚.看得出来受了不少委屈,频频地发牢骚,说很多人不他们不公平,不了解情况乱说话,呵呵!美国就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而且制衡的机制很完全,所以反对的声音总是毫不客气地宣扬了出来而且会对政策者产生莫大的压力,从此也可见一斑. (待续)

投诉 有用 29 没用 4有关键情节透露 29 4 4回应收起 中國病人 2010-05-12 16:46:58 一流的作品+二流的印刷+三流的翻译 PAN的翻译尽管有些小差强人意,但并不影响Morgenthau强大的气场。 这两个呆丸人翻的Diplomacy就很奇怪的,首先第一条就是,最后的Notes和Index去哪儿了?紧接着就是稀奇古怪的行文... 我只举一个例子: P267 “领袖们也不以称呼对方的名而不称姓,以向其人民显示彼此关系之良好。” WTF啊... 至于前三分之一蹩脚的拽文以及满篇的“以降”,就不提了。 海南出版社真的是个不错的出版社,亚洲史、经度都是非常好的书,不过其印刷质量确实一直为人诟病...Diplomacy自然也逃不开...错字还是有一些的...不过看看其定价和网上的折扣...也就无所谓了... 可怕的翻译真的只能让你选择鸟语原版... 建议阅读顺序: 王绳祖两册国际关系史→Waltz的TIP→PAN→Diplomacy→刘金质五册国际关系史 投诉 有用 25 没用 7有关键情节透露 25 7 17回应收起 尤里卡 2022-09-27 09:55:16海南出版社2022版 外交的运作逻辑和发生规律 在国际友人中,当我们说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时,可能最先想到的人之一就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外交家袁南生就认为基辛格在中美关系上至少创造了“10个历史之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早访华的政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秘密访华的政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访华次数最多的美国政治家、访华时间跨度最长的美国政治家(1971-2019年)、唯一见过毛主席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跟中国领导人打交道最多的美国政治家、见邓小平次数最多的美国政治家……

在国际事务中纵横捭阖多年,基辛格已被公认为拥有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外交家,其所著的《大外交》一书已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外交人员不得不读的书籍。

外交被戏谑为一种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说谎的爱国主义艺术,安布罗斯·比尔斯在其著作《魔鬼辞典》中就说过,“国家的统治者是唯一享有特权在国内和国外说谎的人;他们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说谎。”但同时外交也是“要把牺牲、痛苦、眼泪和仇恨保持在最低限度,通过节制和暂时的妥协来达到目的”。

《大外交》这本书追述了历史上的重大外交事件,从黎塞留时代、拿破仑时代、梅特涅时代、俾斯麦时代、一战、二战到冷战,分析了外交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总结出世界政治局势和权力运作中的深层逻辑和发生规律。

金灿荣教授给这本书定义了四个属性:其一,《大外交》是一部国际关系史著作,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再到二战后冷战秩序的确立,跨越了近四百年的时间,讲述了这其间波澜壮阔的外交风云。其二,《大外交》是一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分析了美国在外交上的成与败、利与弊,也复盘了美国政治演变过程。其三,《大外交》是一部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理论著作。基辛格在叙述外交事件之后,更从深层次挖掘外交事件背后的政治运作逻辑,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其四,《大外交》是一部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现实的著作,冷战虽已结束,但其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政治秩序留有重大影响,对当今的政治家也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基辛格曾说过,“历史只有在回顾时才有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最后定论。”阅读《大外交》,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关于外交的规则和制度,也许不会得出多少定论,但依然能够受到启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极为重要的意义。

投诉 有用 1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6 0回应收起 老夫子没有钱 2018-01-03 18:36:55 现实主义与理想诗篇——《大外交》读后感 内容摘要:《大外交》一书通过纵览近400年的国际关系史,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写到冷战后的世界,用煌煌数百年的国际关系史,表现了人类外交两大流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消长,及其带来的国际关系影响,同时深刻剖析美国的外交传统和外交特点,对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

                                                                                   引言

若只看书名,有些读者也许会认为这是一本全面研究各国外交、总结世界外交一般规律的著作。这种理解对也不对。作者的目光的确横贯世界各国上下近400年,但其落点却只在美国一国。正如作者基辛格在扉页上所题写的:“谨以此书献给美国外交部的全体人员 他们的职业风范与献身精神支撑着美国的外交” 《大外交》正可被看作是基辛格写给美国外交人员的一本外交说明书,他从美国外交的定位出发,纵览上下数百年东西各国外交历史,尤其在欧洲近代的外交上耗费大量篇幅,类比美国当下的国际地位和外交环境,提出新时期美国外交方针的特点和困境,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简直像一位长者不厌其烦的向后辈阐述人生的经验道理。

                                                                一、 理想主义——美国的外交传统

基辛格对外交政策和世界秩序的思考是以美国为起点的。但难得的是,他并没有陷入“以美国为中心”的窠臼。正如他开篇所提到的,“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希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 美国并不是唯一的,她是继欧洲列强之后又一个站在世界顶峰的强国;但美国又是特殊的,因为之前的强国并没有任何一个面临和她一样的国际形势,又拥有她那样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人的眼中,“外交”两个字仿佛自然就带着冷冰冰的质感,充满了理性的逻辑计算和利益置换,事实上,国人的这种印象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外交的倾向。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流派,前者主张基于地缘政治进行国家利益的博弈,主张在外交领域进行符合势力均衡原则的制度安排。而后者强调国际行为必须受到文明社会通行的道德规则的制约,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通过集体安全安排,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深信普遍的民主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 用通俗但可能不甚准确的话来说,前者更偏向于丛林,后者可能更偏向于启蒙运动圣贤们所期许的乌托邦。至于我国,建国之初也曾偏向乌托邦式的外交,大规模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求所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已经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中国外交家看来,美国的一些举动是那么的令人诧异——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美国坚定不移的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有时候它又会蹩脚的涉入一些很难用国家利益界定的领域——即便事后这样的行为能够用国家利益来诠释,但这样的行为却仍显牵强。美国介入越南内战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如果说最初美国参与越战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威胁美国国家利益,那么接下来持续了十年之久、使美军伤亡达五十万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就甚至比苏联入侵阿富汗还要难以解释。而美国官方在此期间给出的声明中最常使用的是“保卫世界民主”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说法,以至于国人更愿意将其视作一种借口。 基辛格为美国这一看似矛盾的外交风格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美国从来不是,或者至少在建国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一个信奉现实主义外交的国家。基辛格认为,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使得美国在大部分时间里不需要应用现实主义外交。除了建国初期的美国领袖们曾经用合纵连横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在大部分时间里独处大西洋一隅,即便是在冷战时期,美国面对的也是截然不同于多国博弈的两极局势。难怪有人说“上帝是美国人”, 不必用博弈和均衡来维护国家利益,这在其他国家看来是多么的幸运。基辛格在书中对此评论道:“以自由原则守护者自居的美国决定,把海洋所带来的安全解释为上帝的旨意,把自身的行为归之于更高超的道德体认,而非其他国家所欠缺的安全屏障,是在自然不过了。” 既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其是,那么美国的外交风格偏向于理想主义、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的手段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正基于此,“美国的领袖总把自身的理想视为理所当然,很少认清这些价值对旁人而言是多么离经叛道”。 有一个国家在这方面和美国很有相似性。那就是中国。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因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维持着大一统状态,因此同样形成了单方面的外交风格。“帝国无意在某个国际体系中运作,它期望把本身建立为一个国际体系”。 但两国仍然有不同之处,在中国的统一过程中,至少还有持续百年的战国时代。这些是为什么中国人在被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到了战国时代。在中国秦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唯有那个时候有过多个相近国力的国家达成均衡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外族的入侵,李鸿章感叹”两千年未有之变局。” 但美国毕竟太过年轻,短暂的历史使得它没有类似中国战国时代这类先例可以参考。即便是在美国统一的过程中,大片的领土是经由其他国家购买而来,大多数时候的西进运动堪称摧枯拉朽。于是美国人就一直在理想主义的迷梦中发展至今,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第一次大规模介入世界事务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带着这样一套美国式的外交信条,提出了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十四点纲要”,让一众习惯了利益妥协、大国博弈的欧洲政治家们瞠目结舌。 基辛格指出,直到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仍然带着这种“一厢情愿”的美国风格。正是因为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国才会到地球的另一端定义自己的国家利益,其他国家对美国”称霸“的指责其实正是这种类似宗教布道者心态的另一种解释。 在基辛格看来,美国的发展史是极具特点的,无论是在建国之初处理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内政问题,还是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建国初期的实力对比不利于美国外,美国一直是实力占优的一方,而少遇到像欧洲的政坛领袖们所整日困扰的妥协与均衡问题。因此基辛格不失委婉的批评,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才会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妥协和均衡也是很晚才被写入美国人的字典中。 但正如中国当年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国内有识之士高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今天美国或许也正经历着其建国三百年来未有之变局:在二战后初期美国以绝对实力主宰全球之后,今天的美国落入了一个尴尬的地位——它既不能像前五十年那样用权力遥制全球,又不能像十八十九世纪那样光荣孤立于太平洋一隅。深刻卷入世界的同时又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是美国开国三百年来头一遭。因此基辛格认为,学习当年欧洲领袖们的均衡之策,将威尔逊式的理想主义与之相调和,是新时期美国外交需要考虑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确实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那样。越南战争教会美国截然不同于其以往历史经验的教训——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黑和白,别人也没有义务接受美国的想法——讽刺的是,这仿佛大人教训小孩的话语,却是百年来美国政治精英的信条。美国在越战中的体悟,或许多少会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感受有些类似——帝国庞大无匹、所向披靡的气势第一次真正遭到挫败。不过后者的代价可能更加沉重。 事实上,笔者设想,即便美国有足够庞大的国力,能够无视其他国家的反对,推进其一厢情愿、视为亘古不变真理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得到的世界也许和美国理想主义者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正如同启蒙运动先贤们勾勒的理性社会蓝图何其美好,但当第一个共和国真正建立起来时,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腥风血雨,共和社会也远非理论家们设想的那般美好,于是才有了浪漫主义运动。

                                                                二、欧洲均势——美国外交的良药

基辛格不惜篇幅,用近全书五分之一体量描绘分析了十九、二十世纪的欧洲政治家们是怎样在国与国之间合纵连横、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他把上下二百年的欧洲外交定义为三种风格:斐迪南式的理想主义外交,黎塞留、俾斯麦式的均势外交、和梅特涅的理想与均衡结合外交。 第一种外交手法——理想主义外交,在西方,这是一种沿袭自中世界欧洲“世界道德”观念的外交传统。特点是将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甚至作为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在信奉理想主义的外交家看来,外交是一个实现道德理想的过程,国家利益要排在道德准则之后。于是这类政治家往往从全球的角度去看待其所认为正当的道德之发展,甚至不惜牺牲本国利益。 第二种外交手法,也就是黎塞留、俾斯麦的均衡式外交颇受基辛格推崇。它要求政治家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平衡不同国家的利益,达成事实上的稳定。这种外交思想颇似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不同个体的私心与利益的合理均衡,能够达成共赢。 但基辛格同时也看到了这套体系的致命缺陷。那就是这套游戏规则对政治家的政治手腕要求极高,犹如在钢丝上行走,因此极难被制度化——均势政策虽然有效,但由于它本质上是一种技巧性的政策,所以对政治家的能力有很高的依赖和要求——一旦政治家不明其中三味,就会像二战前夕的英法政治家和德国俾斯麦的继任者一样,画虎不成反类犬,把国际局势推向危险的地步。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国家的扩张,国家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越发复杂,均势外交的难度就成几何式上升。毕竟,像俾斯麦“五球不落”那样高超的外交技巧,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基辛格也评价俾斯麦,“留给世界一段外交的传奇,但没有留给德国一个可操作的外交制度。” 俾斯麦就像一位失去传承的手艺人,那一手绝顶的手艺随着他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第三种外交手法,就是奥匈帝国总理梅特涅所创的价值与均衡并重的外交风格。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就是这种外交手法的体现。梅特涅利用德国、俄国同奥匈帝国一样对“王室正统”价值的认可,辅以三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建立了神圣同盟。由此而来的是欧洲将近六十年的和平。 第一种外交手段,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其荒唐。与黎塞留对阵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二世因为一心要维护天主教的荣光,一心要消灭新教,使得外交风格更加现实的法国皇帝黎塞留抓住可乘之机,建立庞大同盟击败哈布斯堡王朝。 基辛格据此警告美国,美国单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去指导自身的外交政策 的风格,一如历史上与黎塞留对阵的斐迪南二世,将消灭新教、维护天主教权威为己任,却落得国家利益严重受损。 人类历史上有太多次将意识形态凌驾于国家利益上、道德政治凌驾于现实政治上的错误。历史证明,任何发之于主观、对国家实质利益无碍的东西,最终都不足以成为指导外交政策的原则。二战前夕的英法政治家,被意识形态指导了外交决策,最终导致长久以来指导欧洲政治的均衡原则没能得到贯彻,英法内阁坐视德国做大,最终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与灾难。 讲到基辛格对理想主义外交的批评,让我们暂时偏离主线,探讨一下基辛格其人。有意思的事情是,从本书的结构和措辞上多少能够看出作者的性格特点。虽然曾在1969—1977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在自1973年后的四年的时间里担任国务卿,执掌外交大权,但他仍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一位态度严谨的学者。这不仅从杰里米.苏瑞所著《基辛格传》中对基辛格性格的描述中能够得到支撑,从书里他对威尔逊式理想主义外交理念的评价同样看得出来。 其实读到本书的第四章,就已经能够看出,基辛格是何等的倾心于现实主义外交,但他仍然没有给威尔逊式外交下过于严厉的评语,甚至于用看起来不是那么严谨的证据去论证其合理性——请看下面这段基辛格对威尔逊式外交的理解: “国家数量在增加,她们互动的能力也增加,新世界秩序要依据何种观念去组建?鉴于新国际体制的复杂,“扩大民主”这类的威尔逊式的观念能否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南?这些观念显然既非全然成功,也非全然失败。二十世纪许多最佳的外交行动,可以追本溯源到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例如,马歇尔计划、勇敢承诺遏制共产主义、保卫西欧的自由,甚至命运曲折的国际联盟,以及日后取代国联的联合国等等都是。” 但很显然,基辛格在这里给出的这些论据,并不能够理所当然被视为威尔逊式外交理念的胜利,其中许多外交行动也很难界定有多少是骑士式的理想主义,多少是基于国家切身利益的考量。比如马歇尔主义,并不光是为了实现保卫世界民主的理想,更是为了在美国和苏联之间营造战略缓冲区。基辛格的这一段论述,与其说是为理想主义外交的辩白,不如说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在冷战后的世界局势中,美国独特的外交传统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更让许多和美国打交道的外国政治家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外国政治家中,能够认同这种美国政治中的“利他主义”的极少,“他们绝大多数宁可相信美国外交政策只有若干程度的可靠性,并且认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比起利他主义更为可靠” 这一点在我国的国内宣传上就可见一斑,不论是媒体论调还是教科书,甚至是学术研究,都把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建立在有切切实实的利益考虑之上。 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或许美国人自身,像基辛格这样的外交家本身也在反思其威尔逊式理想主义外交,但恰恰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只要美国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只要威尔逊式外交还是美国外交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们就要尝试去理解它,而不能一叶障目,按照固有的思维把美国的一切外交举动看作利益使然,把美国一切干涉别国内政的举动看作称霸的欲望——实际上这有时候也会让我们自己陷入困惑,比如称霸的欲望真的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如此大规模的、无领土要求的对外干涉的动机吗?显然不能。道理就是这样。 那么,基辛格给新时期美国外交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虽然有个人情感上的倾向,但基辛格显然还是正视了美国威尔逊理想主义占主流的现实,他提出:”传统的美国理想主义必须与慎重思考评估当前事实相结合,以便产生有益的美国利益的定义。” 对于这一结论的得出,基辛格做了极其严密的分析。一方面,单一的理想主义外交和均势外交其实都不适合美国,前者不适合美国今天所处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不适合美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另外,如上文提到的,单一的均势外交也太缺乏弹性,太考验政治手腕。 所幸历史给出了第三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基辛格无比推崇的梅特涅方案——价值观的融入不仅使得传统的均衡外交更加富有弹性,不会轻易擦枪走火;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从一开始就基于文化的共通点设计彼此都能接受的均衡方案,而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火碰撞中调试。 但即便是这种两相结合的外交模式,基辛格也认为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他的建议是,西半球可大致沿用梅特涅外交,而东半球则沿用俾斯麦式外交,原因无他,并非要美国对东半球刻意冷酷,而是亚洲各国显然没有和美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 理解了这一层,就不能不佩服基辛格——从往昔的历史中归纳出规律,再科学的应用于现实,这或许就是顶尖学者的素养——更不用说,作为国务卿,他还曾有机会将自己的这些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政治外交中。对一个学者来说,这该是最大的幸运了。

                                                                三、新时代——美国外交的变化

到现在,距离基辛格1997年完成《大外交》已过去了二十年。美国的外交策略有所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判断美国的外交走向其实是容易的,基辛格早就在书中说过,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波斯尼亚、索马里、海地等等小型冲突必将无休无止,美国是否愿意将其力量介入这些小型冲突,乃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观念上之挑战。 以此标准来看,毫无疑问,特朗普的上台对美国来说确确实实,毫无疑问是划时代的。因为在此之前,占据美国主流政坛的一直是威尔逊式的政治精英。而特朗普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美国政府已无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担当“世界警察”。特朗普的“退出“式外交其实已经证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更加青睐于现实主义外交。而上一位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进行均衡外交的西奥多.罗斯福,已经是百年以前的人物了。 可以设想,当美国开始承认,或者说合法化自己的自私与利益心,而不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己任,其外交政策更迭所带来的影响,可能还要大于其过去干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有一点,基辛格和特朗普或许是共同的,他们都不是美国政坛的建制派,前者在哈佛大学钻研学术二十年,首先是个学者,其次才是个政治家、外交家。十五岁才移民到美国,使得基辛格在情感上也首先是个欧洲裔,然后才是美国人。今天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说不定也收到了基辛格外交理论的影响。就像基辛格去年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在谈到特朗普时说的那样,特朗普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一位“美国历史上最瞩目的总统”,“他的特质与理论上的美国总统非常不同,而这些特质将体现在政策面上,如果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将产生非常出众的结果。” 由此可见,非建制派的政治力量或许会给美国的外交贡献更多不一样的思路。

                                                               四、新观点——另一种角度的思考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确实是一本着眼于美国外交现状、致力于为多极化趋势世界中美国外交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著作。但煌煌七十多万言(中文翻译版)的一部巨著,注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或者是一个对外交有所感、有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立场上,我们能够从《大外交》中学到些什么呢? 首先,意识形态究竟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历史可以让人明智。如果我们了解一百多年前,欧洲列强是如何明晰的将天主教和新教国家划为两大阵营,奥地利又是如何借助“正统论”协调了它和俄国、德国的关系,建立了神圣同盟,就能够明白,共产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罢,只不过是新时代的又一种用来统摄大众的意识形态,而如果一国的政治精英们反过来为其所困,后人只会像他们今天嘲笑费迪南那样嘲笑他们。而那些真正睿智的领导人,无不将国家利益凌驾于意识形态之上,比如黎塞留,又比如俾斯麦。 不论是威尔逊为了美国利益重新解读门罗主义,还是黎塞留为了法国利益重新解读道德规范,抑或是俾斯麦煽动民族情绪对奥地利开战,都是意识形态为现实政治服务,而非反过来。正所谓 “理论是死的 人是活的”。 其次,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是否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启发?读经典总会有种与作者对话的感受。很多想法经常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生发出来,然后下一秒就在书中得到认证——原来作者也有同样的想法。笔者在阅读时不止一次的感到中国历史与外交的关系颇似美国,结果果然在书中找到了基辛格类似的论述。事实上,基辛格一直是一位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其所著《论中国》在西方学术界拥有不下于本书的学术影响。他在本书中也做了许多关于中国的论述,还将中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形成环境、历史做了横向对比。具体对比的内容,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但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在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世界里,基辛格为美国规划了一条价值观与现实主义外交相结合的外交道路;而对中国来说,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舞台,又应该秉承怎样的外交思路呢? 正如同美国堂吉柯德式的理想主义外交已经不合时宜,中国古典的“天朝上国”外交思想和与之配套的朝贡体系也显然早已过时,但事实上,正如美国国内理想主义仍然主流,这种”中华文化唯我独尊“的思想仍然在国人头脑中挥之不去。但基辛格告诉我们的是,这样的思想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与我们一贯将之视为封建文化糟粕不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国人集上千年文化底蕴而成的民族自豪感——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意味着我国从未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二流国家。而剩下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当下的国际外交环境相结合,或许我们可以从基辛格的”价值观加现实博弈“的做法中,找到启发和借鉴。 第三,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何种地位?长期以来,国内信奉的是人民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英雄史观”确实有其合理之处,关键的历史人物确实会对历史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黎塞留留给世界的“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又比如俾斯麦统一德国,使得欧洲均势在之后发生质的变化。 有的时候这种作用甚至会超出人们既有的经验,比如希特勒的反常规性就让二战变成一场惨绝人寰,却又无法用正常文明和逻辑思维来理解的悲剧。基辛格写道:“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至酿成巨祸的方式被推翻。在这个倾颓过程之后,德国必然会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家;而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物造成的。” 希特勒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当年欧洲政坛的”非建制派“, 但他显然要比特朗普更极端,甚至更疯狂,基辛格用其一贯具有严密逻辑的话语陈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在他对所有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仿佛水到渠成,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在背后推动,但唯独在分析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的历程中,基辛格逻辑缜密的叙述反而让读者感到,希特勒的诡异个性才是许多关键转折点的重要因素。 第四 ,对哲学的思考。任何学科探究到最后都会被归入哲学的领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困惑,为何国际政治中理想和现实主义的两面会和我们为人处世的两个方面如此契合而相似。毕竟为人处事也时常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笔者的理解是,不管是我们生活中的理想与现实,还是国际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对人性善恶的问题生发出来的。这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外交中的理想主义者往往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的乐观信仰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用实际行动去改良制度,进而达到人性的尽善尽美;现实主义者则相信人性本恶,人天生就会冲突与破坏,于是他们致力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人类的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哲学被称为万学之学 为什么作为一门如此形而上的学科,千古来有如此多的学者愿意探究它。当然,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太过粗浅,阐述也不尽合理,仅供读者参考。 总之,《大外交》是一部经典著作,不论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史学抑或是其他多种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都能够令人受益匪浅。虽然距离基辛格博士完成此书已过去了二十载,但书中的理论与观点对现实仍然极具指导意义。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本身就是经典的明证。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阅读此书,并且从中获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老夫子没有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4 2回应收起 boss 2011-04-18 23:54:50 基辛格的均势思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基辛格论均势及其三种均势模式(第三到第六章) 什么是均势?基辛格在第一章就谈到均势的概念。他指出,欧洲深陷均势政治之中,是因为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幻灭后,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换句话说,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基辛格重视均势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果作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是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p.13) 在《大外交》接下来的几章中,基辛格用了大量篇幅来讨论欧洲近代的均势。但作者指出,美国历史上从未参与过均势体系,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原则也与均势体系大不相同。在两极世界里,我们无法佯称不同势力的冲突会对大局有益,因为有一方得就必有一方失。冷战后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会逐渐衰落,因此新的国际体系会朝均势的方向发展。(p.15) 基辛格把道德因素引入其“均势”体系中,区分出三种均势模式: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以“梅特涅模式”为代表;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则分为消极维持的“不列颠模式”和积极推动的“俾斯麦模式”。 “梅特涅模式”中,各国以君权神授为国家间“共同价值”基础,再加上梅特涅高超狡黠的外交手腕穿梭其间,欧洲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为了以维持欧洲均势并平息法国的复仇之心,维也纳和会保证了法国拿破仑革命前所获得的领土,结果是法国仍可安心于维也纳体系。基辛格认为,各国对均势国际体系的承认是维护均势的必备条件之一(他将其称为“道德均衡”)。如果保留一个对现实不满的国家,将为未来埋下战争祸根。在基辛格看来,二战之所以爆发,在于一战后对德国处理不当,使得德国人渴望复仇,打破均势。 “不列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帕默斯顿和迪斯累利。其表现在于,当均势形成时,不以积极的外交手段来维持这种均势,而是寄希望于各方自制不来打破均势。一旦均势被打破,英国将不遗余力地联合各国来恢复原来的均势。在基辛格认为这种均势是不足取的,而且英国在当时所能采取的“光荣孤立”政策在当代已无复制的可能。 “俾斯麦模式”是指,俾斯麦为保证德国的统一地位及避免邻国对德国的猜忌,而在均势体系中运用外交手段调整所进行的一种尝试,尽可能多地寻求德国与某一国间的共同利益。“尽可能多地多方面地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建立重叠的联盟体系,并运用影响力以缓和交锋双方的诉求,以前述手段防范反对均势的挑战(p.146) ”。“俾斯麦模式”的优点在于在没有“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其缺点在于如此复杂的联盟体系运作起来十分困难,只有俾斯麦这样掌握高超外交艺术的人才能做到。威廉二世炒掉俾斯麦之后,该体系随之分崩离析。

二、 基辛格均势外交思想的形成原因初探 为什么基辛格会形成完善的均势外交思想?该思想毫无疑问起源于旧世界,而迥异于美国强调道德的外交传统。基辛格作为一位学者和政治家,我们在分析其外交思想时,我们有必要回顾基辛格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背景,以期从中寻出一些左右他政治理念和学术思想的蛛丝马迹。 基辛格1923年生于德国,作为犹太人,他和他的家人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目睹了对犹太人的种种迫害和敌意行为。并最终在1938年举家移民美国。在一个新的国度,年轻的基辛格开始了其艰苦奋斗的过程。他当过送货员、上过夜校、学过会计,直到二战爆发基辛格应召入伍,才在军中加入美国国籍,并从此迎来了一生的转折。在军中基辛格遇到了弗里茨.克雷默,一位享有声望的德裔学者军官,在后者的鼓励和引荐下,基辛格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从一个普通士兵,先后成为将军的翻译和被占德国小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基辛格听从克雷默的建议,在战后入读哈佛大学。十年寒窗,基辛格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两部著作《重建的世界》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奠定了其在美国的学术地位,完成了其从默默无闻的新移民到主流知识精英的阶层跨越。 这一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塑造了基辛格的性格特征。克雷默曾回忆道:“这段经历使他寻求秩序, 使他渴望被认可, 即使这意味着要取悦于他认为智力比他低的人, 渴望被认可以及不信任和不安全的心理倾向都是对被人类历史上最可憎的一页所颠倒的童年的自然反应。”基辛格的老朋友、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也将之归因为基辛格“获取认可的难民心态”。 这一融入社会获得认同的过程,使得基辛格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灵活性,帮助他后来能在外交实践中左右逢源。但同时也体现在其思想中,寻求中庸和妥协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基辛格和汉斯.摩根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个人早年悲剧式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认识。基辛格并不奢望理想主义者的和平观念可以真正带来和平,而是相信基于均势的稳定才是真正可行的和平。这一点与摩根索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欧洲人,谙熟近代欧洲英、法、俄、普、奥的合纵连横,梅特涅、俾斯麦等人的纵横捭阖,并对此带有某种怀旧和眷念之情。同时,两人又在强调均势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又谈到道德因素对于形成均势的重要性。摩根索在阐述其均势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权力均衡的条件时,摩根索特别提出了共同道德观念对于权力均衡和国家体系的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而基辛格在分析梅特涅均势模式时,也提出正统合法性带来的道德均衡,也是国际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和摩根索一样,基辛格毫无疑问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但同时具有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观,绝不会对国际道德的因素置若罔闻。而和摩根索不同的是,基辛格马上就要登上曾经属于梅特涅、俾斯麦们的世界舞台了。

三、 基辛格的均势外交实践(第二十六到第二十九章) 60年代中后期,基辛格进入美国外交决策层,开始书写自己的均势“大外交”历史。此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中,其相对力量较二战结束之初已经下降,而欧洲、日本,以及未来的中国正在崛起。基辛格指出,“越南终于象征着是重估美国在发展中世界的迫切时间,也是在保守和过度扩张之间寻求适宜地位的紧要关键。”(p.680)。美国在战后初期的遏制战略,源于其自由世界领袖和保护者的道德抱负。但越战的教训告诉美国,它无法维持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干涉主义。因此就有了接下来的关岛讲话和尼克松主义: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而对苏联和中国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美国也将不完全以意识形态为纲,而是采取了“实力加谈判”的总方针。正是这种基于实力均势的考虑,才有了后来的“三角外交”。 当时在基辛格看来,“如果我们能够确认我们的猜测为真——即苏联与中国彼此之间畏惧对方之心,远大于她们对美国之戒惧——美国外交上就会有一史无前例的大好机会。”(p.698)而尼克松和基辛格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中美接近的外交革命,并在美苏中三角战略中占据了主动。“因为尼克松政府借由戏剧性地对中国开放,设法为苏联趋于缓和创造出重大诱因……在外交上,一方有较多的选择,另一方选择相对较少,它在追求其目标时就必须更加小心翼翼。的确,在这种局势下,可能就会产生诱因让对手寻求放弃其作对角色。”(p.695)基辛格本人在中美秘密外交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无须赘言。

   在基辛格看来,冷战结束后,“失去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威胁或战略威胁,使得各国越来越以其眼前的国家利益,执行其外交政策。在五六个大国以及许多小国参加在其中的国际体制上,就和过去数世纪一样,必须借由调和、均衡各自竞争的国家利益,去建立秩序。(p.779)。但是21世纪的世界均势又要比19世纪的欧洲均势规模更大,新兴的大国逐渐浮现。其中“在所有的大国或潜在的大国中,中国的声势最盛”。(p.801)
 可以说,中美关系将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的晴雨表。从未来的一个长时段来看,中美两国的实力将逐渐平衡,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这可能会形成新的两极均势吗?如果是的话,中美两极会比美苏两极更加和平吗?基辛格在本书中没有给出答案。这个问题将继续留给现在和未来的外交实践者和国际关系研究者。

投诉 有用 16 没用 0 16 2回应收起 Stanley 2013-01-16 19:35:36 两次世界大战 历史回顾:20世纪的两次大战

“一战”前德国的崛起

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和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列强包括日本在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已近于瓜分完毕,澳洲已沦为殖民地,美国在美洲实行门罗主义,还剩大片“空地”的非洲正在被争抢。德国自然不甘示弱。

1896年,在德意志帝国建国25周年纪念会上,威廉二世发表演说:德意志帝国不仅是欧陆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因此为了支持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人,德国必须以世界强国自居。一年后出任国务卿的皮洛夫,很快便把威廉二世的战略付诸实践。只不过在获得霸权以前,他和他的顾问们承认面临风险:例如1897年制定、1900年建立的庞大海军,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柏林——巴格达铁路,都可能引起英国或俄国的猜忌而发生冲突。但皮洛夫相信,只要同俄英两国保持良好关系,就不会发生危险。德国终将强大到没有哪一个强国、甚至强国集团敢于向它进攻。

皮罗夫的自信不是毫无道理的。几十年来,德国一步一步地采纳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经济改革措施,建设全国现代铁路运输系统,给正在发展的国内工业相应的关税保护,再加上1871年后德意志帝国稳定而统一的政治环境,德国从70年代开始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惊人的经济成就。70年代还依然渺小的德国新兴企业,到90年代已把英国大型工业公司抛在了后面。1880~1900年这20年间,德国的钢产量增加了1000%;到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达到了1460万吨,比英国多出了50%;到1913年时,产量则达到英国两倍有余了。从90年代开始,德国利用奥斯曼苏丹对英、法、俄的怨隙,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派遣军事顾问、修建巴格达铁路等方式逐渐渗透和获得了部分特权,乘机取得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逐步取代了英法的位置,使英国感到巨大威胁。

尤其是柏林——巴格达铁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亚洲内陆联系了起来,这样的铁路,一旦扩展到巴格达,再延伸到不远的科威特,将威胁英国的所有全球战略核心:通往印度的运输线、对苏伊士运河通航的控制权、波斯湾的石油开采权以及具有战略地位的巴勒斯坦。

在英国看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为维护英国的贸易优势和战略地位,它不得不运用各种手段和伎俩,延误和阻挠铁路的建设进度。1903年,英法两国首脑和外交官频繁互访,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就非洲、北美和亚洲殖民地问题达成协议,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1907年,同相互敌视多年的俄国签订《英俄协约》,俄国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同时两国划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于是,英国的结盟政策使欧洲力量完成了重新组合,欧洲进入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同盟国集团的对峙阶段。

两次巴尔干战争

看一眼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从柏林到巴格达,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一字排开。只有一小块条状地带横亘在这条链条上,阻止了东西两边的联系,这就是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虽小,但处于德国与君士坦丁堡港和萨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间,如鲠在喉。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或是被利诱加入巴格达体系,将对英、法、俄极为不利。因此,利用并煽动这一地区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在奥斯曼属地展开争夺,自然就是协约国的战略选择。

1911—1912年,奥斯曼帝国同意大利发生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割让大片领土。1912—1913,奥斯曼帝国同巴尔干属国(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发生战争,帝国损失惨重(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巴尔干属国之间因分赃不均又爆发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些冲突如愿以偿,阻止了巴格达铁路的建设,同时也为一场新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1909年“青年土耳党人”掌权后,同德国越走越近。1914年土耳其内阁三巨头与德国签订秘密盟约后,德、奥匈、奥斯曼形成同盟。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幕后黑手,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要求塞尔维亚不要妥协,并针对奥匈进行了战争动员。德国此时上场了,它告诉奥地利人,它不会容许俄国人干预此事,随后向俄国宣战。

一战的爆发与德国军事战略

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如果无法避免,毛奇的解决办法是限制两面作战的规模,并为政治解决留出空间。在西面,由于法国企图收复阿尔萨斯及洛林地区,法军一定会进攻。若德国先击败法国的攻势,就可以同法国妥协。在东面一样,先瓦解俄军的攻势,然后把俄军击退至战略上的安全距离外,再议和。

但是毛奇的继任者施里芬,不赞成未完全胜利就进行政治妥协的做法。他决心使敌人无条件投降后,再全力对付另一边的敌人。鉴于俄国动员步伐缓慢,幅员辽阔,德军应该趁俄军尚未动员完成之际,绕过中立的比利时,从后面包抄法军,胜利后再挥师东向。但事实是,德俄宣战后,法国既没有同俄国站在一起,也没有准备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鉴于德国只有一套先与法国战斗的方案,于是便捏造法国侵犯边界的谣传,向法国宣战了。

英国没有做出加剧欧洲局势紧张的事情,也没有考虑在欧洲大陆参与军事干预的行动。它只是警告德国不得在英吉利海峡发起对法国的进攻。德国同意了,以换取英国的中立。接着英国又告诫德国尊重比利时的中立,不要入侵它。实际上,入侵比利时是德国最重要的战争计划,怎么可能放弃呢?但当德军踏上比利时国土时,英国意外地宣布作战。

大家都以为战争一旦爆发,就能通过决定性的战役获取和平。德国期望拿下巴黎;法国期望在洛林实现突破。俄国期望直捣柏林,攻下布达佩斯。奥地利则期望粉碎塞尔维亚。英国期望在一场海战中摧毁德国舰队,然后对德国海岸实行严密封锁。所有这些都没有发生。法军未能突破洛林,伤亡惨重;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被击退。俄国人入侵东普鲁士,在塔宁贝格遭到惨败。奥地利人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人撤离;但后来奥军又被驱逐,塞军攻入匈牙利南部。德国舰队一直留在港内,英国舰队也是如此。几次战役下来,战场陷入僵局。德国速战的可能破灭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于同俄国或西方单独媾和。1915年,协约国达成协议拒绝单独媾和,未经事先同意也不提出媾和条件后,德国毫无预谋地承担起打一场征服西方强国的战争重任。

德国石油供给中断后投降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成为了战略考虑的重中之重。为保卫英国通往印度的运输线,防治波斯石油资源被敌方控制,英国很快出兵两河流域,登陆阿巴丹。另一路英国军队也从埃及出发,进攻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德国为了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则出征罗马尼亚。 1918年,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则同时成为了德国和英国军事和政治目标。英国先发制人,于1918年8月至为关键的几周时间里,先行占领了这一地区,断绝了德军总参谋部关键的石油供应。巴库断油,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几周之后就缴械求和。而在数月前,德国似乎已经击败了协约国。

英国在一战期间对中东的计划 大战初期,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战场,英国军队并不能稳操胜券,必须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而阿拉伯人也把这次战争当做获得解放的机会。1915年,阿拉伯领导人侯赛因的儿子费萨尔同大马士革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组织“法塔特”等签订了一个联合议定书,史称《大马士革议定书》。议定书向英国提出了阿拉伯人反叛奥斯曼帝国的条件:“大不列颠承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它的疆界包括西奈半岛以东和以北的,讲阿拉伯语的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根据《大马士革议定书》,侯赛因致信麦克马洪(英国驻开罗高级专员),提出独立条件,开始了双方以通信方式的商谈,即《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双方达成了协议,英国同意阿拉伯民族的“自由”,阿拉伯同意向土耳其宣战。《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最大争议是关于巴勒斯坦。当时巴勒斯坦西部属于贝鲁特省,东部属于叙利亚省,中部耶路撒冷及周围耶路撒冷特别行政区。从地理概念上,巴勒斯坦属于叙利亚南部地区,阿拉伯人确信它是被英国所许诺给阿拉伯人的;可是英国政府却拒绝承认。

    其实,英国压根不想给予侯赛因所要求的东西,1916年,英国就与法国商谈如何划分阿拉伯领土。双方在《赛克斯——皮柯协定》中,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行省被划分为不同形状的几部分:大叙利亚(包括土耳其西南部、叙利亚、整个黎巴嫩地区、伊拉克北部)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伊拉克中部和南部,阿拉伯半岛、约旦河东岸由英国控制;巴勒斯坦则实行国际共管。1917年,英国通过《贝尔福宣言》,把巴勒斯坦划给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这样一来,阿拉伯独立建国的期望化为了泡影。

英国不让阿拉伯人独立的原因,起初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美索不达米亚是英国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上重要的前哨),后来因为这里发现了大量石油(摩苏尔、巴士拉等地最先发现)。从战略上考虑,巴格达和巴士拉行省既是英国东方贸易的中心,又是大英帝国的军事基地,一旦让阿拉伯人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英国的战略利益必被削弱。

因此,战后英国先筹建国际联盟,从国际联盟手中取得对该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后于1921年建立伊拉克王国哈西姆王朝,再于1923年建立的外约旦埃米尔国,可以说一步步地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首先,法国对巴勒斯坦东岸领土的企图被抵制了,与阿拉伯半岛地方政权的联系也被切断了;其次,英国从地中海到印度的运输线,尤其是波斯湾至巴勒斯坦输油管的安全从此得到了保障;再次,不让外约旦承担国际联盟委任书的有关条款,既限制了犹太人移民,又“抚慰”了反犹太的阿拉伯人。英国在中东的整体利益得到了加强。

德国赔款问题

回过头来看看德、法两个宿敌的状况。

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与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面对新兴的苏联进行隔离。当然,它还迫不及待地要与英国结为军事同盟,以填补因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而失效的安全保证。只不过英国怕法国实力太强,便予以拒绝。

在赔款问题上,由于牵涉各方实力对比和争霸计划,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并没有予以明确。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和受害国之一,战后实力大大削弱,沦为英美的债务国,但它又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其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已战败求和。因此,最大限度地削弱并肢解德国,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成为法国一战后的战略目标。而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奴役德国是重要手段。所以,法国要求德国赔偿战胜国的全部战债和损失为6000—8000亿金马克。

英国虽在战争期间遭到巨大削弱,战后沦为美国的债务国,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英国仍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并通过委任统治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德国战败,法国称霸,欧洲的均势已被打破,因此,实行“扶德抑法”政策,以限制自己在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复兴德国以牵制它,成为英国欧洲政策的重点。表现在赔款问题上,就是竭力反对法国的要求。英国更关心重新打开德国市场,而不仅仅是收入一笔赔款,任其破产了事。

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后成为包括英法德在内的17个欧洲国家的债权国,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美国走上世界舞台的欲望空前强烈,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优势,独揽世界的领导权。它既不愿法国称霸欧洲,也不愿英国取而代之,它既联合英国反对法国,又扶植德国对抗英法。在赔款问题上它主张适量的从德国取得赔款。

另一个争论话题是赔款的分配比例。法国认为自己在战争中损失最大,应得到赔款中的58%,英国占25%,其他大国共得17%。英国反对,它建议法国得50%,英国得30%,余下的留给其他国家。虽然在分配原则上英法各执一词,但法国至少得到赔款的一半是各国的共识。正因为如此,英美也更加反对过分赔款,它们不愿意德国拿出巨额赔款装入法国的腰包,给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由于意见不一,赔款问题陷入僵局,英国提议暂不确定赔款额,把这个问题交给专门委员会研究,各方表示同意,这就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第一个阶段。会后成立的赔款委员会由英、美、法、意、比五国代表组成,由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因而美国丧失了在赔款委员会中的席位。在赔款委员会中,法国人任主席,而该主席有最后决定权,因此,这一时期是法国推行强硬政策时期。但英美“扶德抑法”的政策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日益加强,各方之间的斗争白热化。

1921年4月多方协商结果是:德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当年5月份必须缴纳10亿金马克,5月份后每年交付20亿金马克。从这个方案来看,是英美扶德抑法政策的结果,法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这个方案又规定:如果德国拒绝偿付赔款,协约国可以出兵占领鲁尔。这个规定又使法国强硬政策的胜利,法国由此取得了用武力迫使德国赔款的尚方宝剑。

对于自己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德国一直采取拖延和消极的态度,对德国来说,履行其赔款义务,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英美支持。1921年8月德国在交付一笔款子后,要求无限期延期偿付。法国强烈反对并联合比利时出动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重工业区鲁尔,造成了“鲁尔危机”。

7.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是英美和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矛盾激化的结果。在赔款委员会中,英国一直坚持其从轻赔款的原则,对德国要求延期或削减赔款条款持支持和鼓励态度。在英国看来,只有从根本上减轻德国的赔款义务,恢复的国的经济,才能促进英德贸易,给英国工业带来利润。同时英国所得赔款比例比法国要少得多,因此,延期或削减赔款对英国来说意义不大,相反它会大大加强法国的实力,这对英国推行欧洲均是外交史极其不利的。
    “鲁尔事件”发生以后,英国认为阻止法国在赔款问题上发号施令的时机已成熟,一方面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撤出鲁尔区。另一方面又向美国发出呼吁,建议美国政府参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美国借机向法国责难,并利用法国财政困难急需得到美国援助的时机,向法国施加压力。德国在英美支持下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来对付法国的占领,这使法国不仅没有达到索取赔款的目的,反而受到巨大损失,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在内外交困下,法国被迫同意成立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赔款问题,从此德国赔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道威斯计划” 1923年11月,由美国提议,英国支持,成立了两个专家委员会,一个以美国摩根财团一家银行的董事长道威斯为主席,负责研究德国货币和平衡德国预算问题,另一个由英国金融专家麦克纳为主席,负责研究德国外流资本及追回的途径,史称“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是以英美政策为基础制定的,从其内容来看,与前几个方案有所不同,首先计划确定了赔款额度每年递增的原则,规定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德国赔款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递增,从第5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但该计划依旧在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上含糊其辞。其次,计划规定协助德国稳定金融,复兴经济,在索取赔款;决定先向德国提供贷款,第一批数额为8亿金马克,美国负担其中的55%,英国负担45%。这项规定是以前方案中所没有的,在道威斯计划执行期间,德国所获得的贷款大大超过了其支付的赔款额。从1925-1928年德国支付的赔款总数仅是其所获贷款额的1/4,德国利用这些贷款,使经济迅速复兴起来,增强了自己在大国争霸中的地位。最后,计划规定如果赔款有损于汇兑市场及动摇金融财政时,当年的赔款额可逐减。这就为德国拒不履行义务埋下了伏笔,也为英美修改计划留下了通道。

反观法国,由于占领鲁尔的大量军事费用,以及1925年和1926年对摩洛哥和叙利亚发动殖民战争,财政困难大增。法国内阁在1925至1926年不到一年时间内,就更迭了7次。经济上控制德国的领导权让渡给美国,欧洲的优势地位也因德国出任国联常任理事国,进一步丧失。 到1930年,美国大工业家欧文•杨洛拟定新的赔款计划,即杨洛计划后,德国的负担实际上又被减轻了。当该计划通过时,经济大危机已经爆发,德国宣布无力还债。1931年美国胡佛总统发表“缓债宣言”,全面延期偿还战争赔款和政府债务,相当干脆地把德国赔款义务勾销了。

9. 1929经济大萧条

1929年10月德国总理施特莱斯曼去世几天后,波及全世界的美国股灾引起了世界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在20 年代是一副稳定繁荣的景象,无论老企业还是新的企业,都通过大量发行股票获得了扩建工厂和设备的资金,人们也在股票市场获得了丰厚的投资收益。但这种状况却引起了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不安,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收益太大,有必要纠正这种偏差以防止发生混乱。因此,从1928年初开始,联邦储备系统就开始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限制货币供应,开始制止这种所谓的“过分投机”。 但银根收紧的措施在1928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1929年上半年,联邦储备系 统进一步收缩银根,其中包括指示各联邦储备银行只发放“生产性贷款”,而拒绝发放用于证券投机的一切贷款。

这种连续两年的货币紧缩政策,并没有立刻抑制住股票市场。但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中期,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到同年秋季,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在大幅度减产。随后,证券市场终于产生反应,开始趋向下跌,到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发生崩盘,一天之内的损失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一些证券价格指数到12月份下跌到最低点时,美国的各种证券价值减少大约250亿美元。这三个月内的证券价值损失,超过了同期美国经济的全部净收入。 当证券市场发生崩溃的时候,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几乎是出于条件反射,立即自行买进政府公债从而增加银行的储备,使商业银行能够向证券市场上的公司提供额外的贷款,并从它们那里和其他受到崩溃的不利影响的公司那里买进证券,以缓和冲击。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不允许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这么做。此后,联邦储备系统不是积极放松银根,使货币供应量多于平时,以抵消收缩,而是听任货币数量慢慢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困难。 在经济萧条之中,1930年10月,美国银行业又遇到了一场挤兑风潮。联邦储备系统本来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大规模买进政府公债,为银行提供充足的现金以应付储户的要求,从而制止银行倒闭。但联邦储备系统听凭危机自由发展,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它还禁止银行系统在面临危机时使用中止偿付或限制付款的应急措施。结果导致银行成批倒闭,仅在1930年12月一个月内,就有352家银行倒闭。奥地利、德国和英国也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潮,大批银行因之破产倒闭。到1931年7月,德国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偿付外债,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黄金交易和黄金输出。英国则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英镑贬值。 1933年春,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刮回美国,银行再次发生挤兑。联邦储备系统不仅不给援助,反而继续通过提高利率和紧缩信贷向金融市场施加压力,以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结果银行崩溃进一步加剧。直到3月6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不得不宣布全国银行歇业3天,才止住了银行系统垮台的风险。

经济危机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机 严重依靠美国短期贷款来发展经济和支付赔款的德国,自然遭到了比其他国家沉重得多的打击。危机期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了36%,工业生产下降40%,农业生产下降30%,对外贸易下降6%,物价下跌30%。由于国外贷款的削减,1931年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整个金融信贷体系濒于崩溃。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德国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削减工资、减少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以及提高纳税,力图把经济危机的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当时德国的工人实际收入在危机年代减少了1/3,而纳税额却提高了数十亿,大批中小农破产。但是政府却给垄断企业和容克地主提供了 100多亿马克的贷款和补助金。这一措施激起了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1930-1933年1000多次的罢工。 德国资产阶级担心会再次爆发革命。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德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走向了消灭魏玛共和国的道路。而早在1926年,大肆鼓吹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希特勒,现在终于得到了煤炭大王基尔道夫、银行家沙赫特博士等所有工商业界的支持。他们联名写信给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消除群众运动带来的弊端。1933年1年,法西斯从此合法地站上了德国的历史舞台。

法西斯统治的全面确立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是在纳粹党没有获得国会议席多数的情况下,由兴登堡总统任命的。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希特勒执政时间不会太长。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希特勒的能力。他上台后,通过排挤和打击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议员,控制国会,通过了总理有权违反宪法,不经国会和各邦议会同意就可制定法律的“授权法”,独揽行政权和立法权。然后通过“授权法”,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现了政府和议会一体化,建立起法西斯中央集权制。 同时,希特勒通过“盖世太保”(德语“国家秘密警察”音译),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通过“领袖原则”,在政治、经济、教育及司法领域,全面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统治;终于在兴登堡总统1934年8月病故之后,掌握了党、政、军大权,建立起继腓特烈“第一帝国”、俾斯麦“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英、法绥靖政策与希特勒的冒险 伴随法西斯德国的崛起及对外扩张的野心的发展,英、法等国推行了一条扶植、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张伯伦、达拉第是这一政策的代表人物,尤其以张伯伦为甚。张伯伦是1937年上台的,在他出任英国首相之前,麦克唐纳国民联合政府和鲍尔温政府早就对法西斯执行绥靖政策了。这并不是英国政治家们的失误,而是当时英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日益衰落的产物。 1920到1923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还喘息未定,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又进一步打击了它。失业率急剧增加,赤字居高不下,贸易大幅萎缩和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成为这个时期的常见现象。为了转嫁国内危机,英国增加殖民地税负的做法又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它先被迫承认阿富汗和埃及的独立,后面临1930年印度所有城市的人民起义,又于1932年取消在伊拉克的委任统治。英国霸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法国跟随英国,为英国马首是瞻,也同样是在自身实力衰落,寻求集体安全无果,遏制德国政策破产的情况下做出的。1938年4月,达拉第成为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张伯伦一唱一和,对德国妥协、退让,先是默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入侵(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首要兼并的目标就是奥地利),后准许德国的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将苏台德地区划为“自治区”,共同导演了一出“慕尼黑丑剧”。它们幻想德法、德英之间和平以后,随着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苏联和德国必将发生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如果意识形态能够决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与斯大林绝不可能联手,这跟三百年前黎塞留与土耳其苏丹的情况类似。但地缘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强大的结合力量,最终还是让斯特勒与斯大林这两个往日仇敌结合在一起。 斯大林是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可谓他那个时代的黎塞留。在斯大林眼中,共产主义应该与资本主义的哪个国家对立,完全要看当时哪一国的威胁最大。斯大林这位意识形态高手,事实上是以意识形态为现实政治服务。但西方国家对此一无所知,以为他与希特勒之间的思想冲突绝无和好的可能。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斯大林立即摆出亲善的姿态,在遭到纳粹德国拒绝后又十分不情愿地加入反希特勒阵营。当斯大林意识到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克论调可能是认真以后,便想建立最大规模的联盟来包围纳粹,并加入国际联盟,拥护集体安全。 毕竟,西方各国与苏联的关系始终是相互猜忌。法国愿与苏联政治结盟却不肯缔结军事盟约,斯大林自然认为这等于是请希特勒先攻苏联。为了自保,苏联抢先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秘密附加协议规定: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 条约签订后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此刻法军面对兵员不足的德国守军,却只是消极地躲在马其顿防线后观望。希特勒违背达拉第和张伯伦的愿望,先把矛头对准英法在中欧的盟友,然后挥戈西向,吞噬法兰西共和国,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入侵苏联 1940年5月,德军重演1914年的历史,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法国在极短时间内便被击溃,希特勒仿佛已是整个欧陆的主人。他面临三个选择,试试看能不能击败英国;与英国讲和;或先征服苏联,再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回过头来倾全力西进,摧毁英国。1940年夏,希特勒先试探了求和,但丘吉尔不肯妥协,然后考虑了第一个,但由于不在战前拟定的计划中,且德国空军又不能摧毁皇家空军,这个计划只好放弃。那么,攻打苏联自然成为德国下一步计划。

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便下令研拟攻打苏联的初步参谋计划。他对将领表示,一旦苏联被打败,日本便可倾全力攻打美国,把华盛顿的注意力转移到太平洋。孤立的英国在美国不可能驰援的情况下,只有放弃抵抗。不过当时希特勒尚不准备下令攻打苏联。他想先试探是否能诱使苏联一同加入德意日三国条约,在中东进攻英帝国。

斯大林太清楚自己处境的困难。法国沦陷之后,打破了他的预期,大家原以为这场战争会像一次大战那样长期消耗下去。这样德国与西方各国会耗尽彼此的人力物力。若英国也被打败,德日意这三国反共国家将使苏联无所遁形。反之,若英国战败但苏联不曾出力,那苏联只有彻底改变其战略地位,不然必将遭到希特勒摊牌。斯大林并未想好如何行动,而是提出了加入三国条约的苛刻条件:允许苏联在土耳其驻军,含达达尼尔海峡;苏联若以武力在巴尔干半岛及达达尼尔海峡寻求战略目标,德国须袖手旁观。把德国承认势力范围,从巴统与巴库以南地区,扩展到伊朗及波斯湾。至于日本,它必须放弃对库页群岛的一切采矿权。

斯大林想必早知道德方不会接受这些条件,但他误把希特勒积极拉拢他加入三国条约,解读为纳粹计划先攻英国再攻莫斯科。斯大林相信,希特勒在发动攻势前会先提出重大要求,因此他可以做相当大的让步,答应这些要求,为自己军事部署赢得时间。但斯大林失算了,希特勒并非理性的人;希特勒也失算了,斯大林并没有马上败北。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思考的猫 2018-03-15 22:21:23Simon & Schuster1995版 基辛格的外交公开课 当我最初看到这本《大外交》的作者是基辛格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基辛格的个人传记,比如中美建交等内容,为此,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还找来英文版一读。但是,这本书才看开头的部分章节,便发现我想错了,我低估了基辛格的智慧和雄心,这本书一下子杀到了17世纪,一位位外交大师跃然纸上,一桩桩外交事件栩栩如生,作为部分历史的局中人,基辛格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深,让这本书也成为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外交,不同人对其定义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各国外交也有不同风格,而关于外交到底重在国家实力,还是外交大师的权谋纵横也有争议。我个人对外交的理解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而战争本身也是外交的一极端体现,甚至工具,外交基于国家实力,但是在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以及最终效果上却与关键人物密不可分。而《大外交》正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基辛格仿佛在构筑一部史诗电影,还是N部曲,他如画外音一般交代背景和格局,接着便“放出”诸多外交关键人物,让他们上演外交史上的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悲喜剧。

由于牵涉的时代,国家,人物众多,基辛格在展开上也有所侧重,首先,尽管外交每天都在全球各大地方展开,但是基辛格始终聚焦的是对应时代的“中心”或者冲突聚焦点,所以本书开场聚焦欧洲,从黎塞留到梅特涅,俾斯麦,对应的正是当时欧洲大陆居于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是冲突频发的“火药桶”。而此后,伴随德国、日本跋扈到二战全面爆发,从美国崛起、苏联发威到冷战大时代,这本书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然切换,大气磅礴。其次,基辛格始终很有自知之明,他写的是“外交史”,所以交代相关背景,特别各国内政秉承的是倒置的“内政史是外交史撰写的铺垫”思路,直击与外教事件相关的核心内容,绝不发散,保证了本书的主线始终聚焦在外交主题。

很多时候,审视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感觉,这本书在描述17到19世纪欧洲历史的时候,以黎塞留、梅特涅等政治人物切入的角度就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在外交史上,活跃于17世纪的黎塞留可谓非常著名的人物,甚至开创了一种风格。尽管身为红衣主教,但是同样身为法国路易十三时代权倾一时的当权人物,他却跳出了外交中宗教利益的传统,更关注法国实际利益,这一如今看起来好像自然而然的思路,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黎塞留堪称当时最伟大的战略大师,他面对的情况有些类似日后德意志的俾斯麦,有个强势的西班牙跟它打个不停,东边是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有紧邻的德国诸多势力,更别说还有隔海相望的英国时不时来搅局。

黎塞留面对的是一个极端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内还有不断上演的宫廷阴谋,路易十三和其母玛丽 美弟奇的争斗更是堪称狗血,而由于一些宗教、财务争端,还时不时来些内部叛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黎塞留本着务实的态度,与邻国时而死磕到底,时而务实和谈,时而带着法国军队直接上阵,时而幕后撺掇各方冲突,最大程度保证了法国的利益。在外交权谋上,黎塞留没有后来的俾斯麦显得那么得心应手,但是在法国当时其实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他能做到如此成绩已经堪称大师。关于黎塞留的更多事迹,推荐大家阅读有本年头的老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黎塞留传》。

而与黎塞留坚决维护法国和路易十三利益,甚至不惜多次挑起战争相比,19世纪奥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就是另一种风格了。梅特涅活跃的时代,正是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代,中间甚至还有拿破仑借梅特涅夫人,向梅特涅传话要娶法国公主这样绕弯的趣闻。而梅特涅最大的外交事迹却是在后拿破仑时代,如同后来的一战、二战后一样,经历了一场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大战后,如何建立更稳定的欧洲新秩序是当时充满挑战的大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梅特涅来回周旋,成为英俄奥普“四国同盟”的主要缔造者,以及后续一系列活动的运作者。尽管在今天的一种解读的语境中,“四国同盟”是反动的,保守的,压制法兰西兴起的自由运动的。但是,站在那个时代节点,在当时的人们,发轫于法兰西的这场战争无异于一场“浩劫”,稳定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时代的呼唤,而梅特涅能在几个互不信任,利益冲突的大国间寻找今天所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也足见这位“蝴蝶大臣”的不凡之处。

之所以对本书这两位人物所处时代的外交描述影响深刻,正是因为它一方面延展了我对欧洲一战前外交格局和风格的视野,另一方面这也是本书叙事风格的典型体现。本书始终以人物为视角,并没有把视野拉的过高,法国写一点,英国写几笔,西班牙再补上几句,而是聚焦核心人物,因为核心人物的外交活动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主线,中间在穿插几个人物的支线,自然的就把一个时代的外交格局展现出来,而且更加生动。

而也正是从黎塞留时代起,利益在欧洲外交关系中才成为核心要素,以至于基辛格在后续的其它时代的外交格局阐述中,也一再提及黎塞留,以及梅特涅时代的“四国同盟”模式,足见两人已经构造了经典的外交范式。在阅读《大外交》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尽管我们提倡独立自主,但是正如我们社会的运转,不可能单靠每个人“自主”为此稳定而高效的发展一样,国与国间的外交关系同样需要一个共同维护的秩序,而这个过程中也必然有挑头的。很多时候,“世界警察”并不见得是贬义词,不同的时代,总是需要一个或几个当时的强国,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所以,当这种格局松动的时候,缺乏一个“话事人”的时候,激烈的多国间的战争便会爆发,而战争结束后,紧接着必然是多国参与的会议尝试构造新的平衡,选出新的平衡体系下,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有分量的主导。

以“功利”的态度进行外交,显然不如“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的口号来的激动人心,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事例证明了,这又是最现实,反而最容易达成一致的出发点。《大外交》正是让我们领略了数百年全球外交历史的主线,尽管视角还是西方化的,但是也确实代表着书中涉及时代的历史现实,欧洲、美苏争霸本来就是这段时间全球外交的主流,所以视角“西方”些也无损其思辨的价值。

而今天的中国,也到了想“韬光养晦”而不得的节点,因为从经济到政治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了全球化秩序中,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更是成为当前世界格局中关键的一环。与此同时,在中国内部,伴随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国家公民的民族性也在体现,近期,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红海》的热映,实际上已经反映出了这种大众心理。所以,中国也正在进入全球化大外交时代,不管情愿不情愿,亚洲,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外交的新热点而中国在经济、商业、政治、安全上都将受到直接影响,进而辐射到我们,希望这将是一个摸索中顺遂的过程,希望更多人能从中受益。

原文地址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思考的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2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12 1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7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74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XufengKou 展开 第163页 走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外交 XufengKou (厚积薄发)

德国政治家之所以如此沉迷于赤裸裸的势力,乃因为跟其他民族国家比起来,德国缺乏团结全国上下的思想架构。形成西欧其他现代民族国家的各种理想,没有一种见于俾斯麦擘画下的德国,没有英国所强调的传统自由,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全民自由,甚至看不到奥地利的主张天下一家的善意帝国主义思想。严格说来,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根本不符合民族国家的理念,因为他刻意将奥地利的德国人排除在外。他的德国制式范畴加大的普鲁士,是... (3回应) 2012-03-09 07:49:53 7人喜欢

XufengKou 展开 第126页 XufengKou (厚积薄发)

拿破仑(三世)有革命的理想,但是壮志未酬。他的年轻岁月都花在我们所谓的异议活动上头,从未能在理想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上加气桥梁。他对自己所倡议的言论于自身的正统性缺乏信心,于是很依赖公共意见来跨越红宫。拿破仑执行外交政策的方式,如同现代政治领袖的行事风格,成功与否就靠电视晚间新闻的反映来衡量。拿破仑也像现代的政客一样,让自己成为纯战术、只注重短期目标和立即成效手段的囚徒,只想以施压的方式来加深群众... (2回应) 2012-03-02 14:57:14 7人喜欢

玖羽 展开 第194页 第八章 玖羽 (生きることは戦うことさ)

1892年法俄谈判军事同盟类谈判主要是讨论“开战原因(casus belli)”,即敌对国有哪一种行动时,结盟的各国有义务投入战争。通常这几乎一定是取决于哪一方被视为率先挑起敌意。一八九二年五月,俄国谈判代表军务大臣欧布鲁契夫(Adjutant General Nikolai Obruchev)致函外相吉尔斯,说明传统确立“开战原因”的作法,已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的原因。欧布鲁契夫说,现在的症结在于谁先动员,而不是谁先开第一枪:“动员之行为不得... 2014-09-15 17:03:37 2人喜欢

李潇潇 展开 中美苏大三角\中美外交和信息互动各层级的脱离 李潇潇

就某一程度而言,中国与苏联都计算到他们需要美国き静也担心美国偏向其敌手,因此他们都有诱因改善对美关系。两者也都被明白告知一一的确,信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明白读到一与华府拉近关系的先决条件就是节制,不得威胁美国的重大利益。 事情的发展显示,要界定对华关系新架构容易,要实现它却不易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孤立十分彻底,彼此都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接触,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到共同语言沟通,可以向对方担保:修好并非陷阱。...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詹姆斯·多尔蒂 / [美]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译者: 阎学通 / 陈寒溪 出版年: 2013-10-1 页数: 843 定价: 89.00元 丛书: 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 ISBN: 9787501245413 豆瓣评分 9.5 67人评价 5星73.1% 4星20.9% 3星6.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二版)》作者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二版)》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部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二版)》第五版的第一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二版)》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投诉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的创作者 · · · · · · 阎学通 阎学通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多尔蒂(James E. Dougherty, 1923-—2012),生前为美国圣约瑟夫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核军控专家。1981-—1989年为联合国裁军事务咨询委员会委员。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美国塔夫脱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教授,对外关系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国际安全研究。2006-—2009年供职于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事务顾问委员会。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导论 早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现代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国际关系的定义与范围 传统理论:均势 结论 注释 第二章 从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及新古典现实主义 理论基础 新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注释 第三章 系统、结构、行为体和国际关系理论 系统和结构 结构主义和结构化 系统的其他用法 国际层次的系统 关于极和国际稳定的理论 体系结构和稳定 国际体系中的地区子系统 结论 注释 第四章 自然、社会和环境背景:构建现实 从结构-行为体到建构主义 环境因素:20世纪初的研究方法 国家权力的地理因素 马汉、海洋和国家权力 斯普劳特夫妇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空间关系和冲突:近期的研究 文明的冲突 重新定义边界的含义 对环境理论的批判 结论 注释 第五章 早期的冲突和战争理论 普遍适用的冲突和战争理论的先决条件 冲突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 个人与国际冲突 冲突和社会一体化 冲突的种类 早期关于战争及其根源的理论 民族国家时期的哲学理论 现代和平主义理论 战争主义理论 战争主义者和反民主的理论家 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 核时代正义战争的规范理论 注释 第六章 暴力冲突的微观理论 当代对动机和战争的研究 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攻击本能论 动物行为研究 洛伦茨的“种内攻击”说 挫折一攻击理论 社会化、转移和投射 习得攻击与军事训练 学习、意象和国际冲突 攻击性的疏导与减少 其他心理学理论 结论:微观理论透视 注释 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国际战争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的关系 原始社会和其他社会的启示 社会理论家们的其他认识 革命与战争 内战和低烈度冲突的国际化 政治科学与战争原因 科学的战争研究 战争相关因素研究项目和战争的统计分析 军备竞赛、同盟与战争 国家成长与国际暴力 权力差距与权力转移 实力、风险、预期效用与战争可能性 战争周期和长周期理论 民主、战争与和平 结论 注释 第八章 威慑理论:军控与战略 稳定 历史背景 理论争论 威慑的困境 理性与非理性 核威慑与常规防御 对威慑的经验研究 裁军、军控和威慑 冷战的结束 冷战后对威慑的反思 国际恐怖主义 21世纪的威慑 结论 注释 第九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依附理论 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和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第三世界 对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作为政治口号的帝国主义 依附理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石油、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 南北之争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多国公司和政府 国际贸易谈判 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批判 理论 对三种理论范式的回顾 全球金融危机 结论 注释 第十章 国际合作与一体化理论 合作与国际一体化 约瑟夫·奈与新功能主义 交往与沟通对安全共同体的意义 同盟 冷战后的北约 一体化理论:概念化和测量问题 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的局限性 一体化和合作理论的发展576注释 第十一章 决策理论:单元层次的行为体及其选择 决策分析的性质和起源 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 官僚政治 决策者的特点和动机 决策过程 博弈论和决策 作为一种博弈的国际关系 阿利森的三个模型 斯奈德和戴森的改进 决策控制论 危机决策 危机行为理论 对国际危机行为的系统研究 心理学和决策 对外决策与国内政治 结论 注释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走进新千年 当代理论关注的焦点 对实质问题的新关注 政策制定与国际关系理论 关于未来的理论 规范理论的作用 注释 姓名索引 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研究者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并且有目的地把它加以组织之后,他会针对自己的无知而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是我已经知道的知识。什么是我不知道的但却值得探究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查看原文) 习习 4赞 2021-11-06 17:20:2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吃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像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由于人类精神的多产,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复杂纷繁的世事一旦被透彻简简洁的方式提高到哲学境界,它们便走出了粗俗和原始,便具有了知识美感。 (查看原文) 诸葛丸子 2 回复 1赞 2018-03-20 23:41:28 —— 引自第3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现代战略的缔造者》《权力政治》《无政府社会》《缔造战略》《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 等 。 喜欢读"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Do Morals Matter?

选择战争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 8.5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 8.5

对外政策分析 9.0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 9.2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7.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蟥阿螞 2021-10-25 22:04:52 很有社科风范的理论梳理,对相关学科知识借用的概述很学术过关但罗列多于述评而且有时沦于驳杂比如微观行为层面把心理学从精神分析到认知失调都提到一番,还好问题和区分意识较强,较少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干扰、对激进理论的批判也很干脆,但像很多其他社科门类似的有所欠缺历史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社科哲学意识(末章开头转引的E. H. Carr (1964)讲得好:“当人类开始涉足某个新领域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愿望或目的,而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去分析历史事实和研究方法”)。呈现出的整体学科面貌则显得宏观问题和叙事性事件的追问太多,而样本又少又殊异,则中层理论已有不少但也不够用也不会够用 (收起)

0 有用务实 2023-11-23 18:22:04 湖南 可以和学科史补充着看,当然也期待新版

1 有用人类 2020-08-10 15:12:38 国际关系学术书里面超经典的书。👍

0 有用德意奥人 2018-03-09 19:23:26 恨不早读,非常棒的理论总结与文献梳理。手头还是应当备一本的。

6 有用* 2020-02-21 23:12:28 我在序言部分看了阎学通如何发明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理论"。 相比较以人物或流派为轴的作品,本书采取专题为轴,内容颇为丰富,但或许也正是内容丰富,使之行文庞杂、繁多,读起来未免困难,无基础不可读之书。

更多短评 21 条

我要写书评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Candidate 2011-04-10 19:57:5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被某个教授摧残掉的一本书 我想说这本书是皇皇巨著,全面且深奥,作为每一个国际关系专业学生都值得一读。 但或许艰深的书都拒绝肤浅的读者。 这本书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教程,本想这有所收获。但某X教授每次上课都只是叫一个学生呜呜啦啦的读课文,偶尔稍作点评,也是画蛇添足。如此一学期,这门课终于毁了,这本书也就束之高阁,再没心思去看。 或许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更适合做一本工具书。 投诉 有用 5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5 1 6回应收起 大米 2008-12-28 20:20: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全面且贯通 作者知识贯通古代和现代国际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研究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渊源及流派有更全面的认识。 适合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以上层次阅读,因为许多理论都是一带而过,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3回应收起 华盛 2010-02-19 12:26:5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孔网上能够买到这玩意,简直是十年一遇。 通过孔夫子旧书网买到这本书的英文版,爱不释手,高兴了好几天。孔网上能够买到这玩意,简直是十年一遇。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1回应收起 绊脚猫 2024-04-01 16:14:1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多尔蒂等| 理论、权力转移、联盟 1

研究者们不应对理论(theory)一词感到恐惧。理论只不过是对现象的系统反映,以便解释各种现象,向人们展示它们是如何以有意义和有规律的方式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无序世界中不规则的散乱个体。所有的学科都需要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为解释现见象提供基础,如果可能的话,还应使该学科有一种概然的预测力。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要寻求治病的方法,就很难靠纯粹碰运气的方法,而不用任何理论指导他们的目的和方向。如果社会科学家向决策者提供建议,减少国内犯罪事件或降低国际危机中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需要理论的帮助,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因所在。

每个领域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其数量之大,几乎和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样多。社会科学理论通常有以下几种:历史描述理论,寻求对过去和当前的事实概括;科学预测理论,利用数学上的相互关系来指示未来的可能性;思辨一规范理论,用演绎方法推理改善事务的可能性和应该做的事。有些理论混合使用这几种方法。不是所有的理论家对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理论都有兴趣。甚至在天文学这样精确的科学中,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也始终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例如对太阳系的起源、黑洞的本质以及宇宙的扩张是在减慢还是加快等问题。像所有的科学领域一样,国际关系一方面有综合性理论或者大理论,另一方面又有具体理论或者中层理论。多数著名的理论家通常会在这两类理论中选择一种,或者接受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大理论,同时从事较窄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大理论旨在用概括的方法解释广泛的国际现象,而不考虑具体事例中的细节区别。这方面的例子包括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的新现实主义理论,以及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中层理论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有限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有哈罗德·斯普劳特(HaroId Sprout)和玛格丽特·斯普劳特(Mar- garet Sprout)的地缘环境影响论、戴维·米特兰尼(David Mitrany)的功能主义、厄恩斯特·哈斯(ErnstHaas)的部门一体化理论、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Brodie)的核威慑理论、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0.Keo- hane) 和约瑟夫·奈(Joseph S.Nye)的相互依存理论、布鲁斯·布伊诺·德·门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的预期效用理论和战争可能性理论、迈克尔·多伊尔(Michael Doyle)的民主与和平理论、约翰·鲁杰(JohnRuggie)的国际机制理论,以及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的讨价行为理论。我们还可以提及其他几十个中层理论。试图把大理论和中层理论区分开的努力常常引起争议。它们的类别并非截然可分,有些理论居于二者之间,特别是那些完全以大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中层理论。

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将讨论前面提到的所有理论和许多其他的理论。此处提到它们是为了表明,不但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而且在对国际关系进行理论研究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演绎和归纳方法。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们对以下两种途径哪一个更好的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是先建立大理论,然后形成中层理论呢,还是先检验和巩固若干中层理论,然后再推进到更高更抽象的层次?举例来说,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 mann) 喜欢从大理论开始,而戴维·辛格(J.David Singer)则倾向于以中层的经验性理论为基础。自从格伦·斯奈德(GlennSnyder)和保罗·戴森(PaulDiesing)提出下面的说法以来,这种情况还没有什么改变:

在教学和研究当中,我们就像游艇中的游客,往返于几个分离的理论“岛”之间,这些岛的关联性只是因为它们共存于“国际行为”的“大洋”之中。一些理论家定居于岛上,另一些则不断往返其间,但很少有人去架桥,也许是因为这些岛屿看上去相隔太远。

冒着简单化的风险,我们可以说,那些采用谨慎的计量方法的人,喜欢在中层理论甚至是更小的理论中做具体化的和较朴实的假设,而那些哲学化较强的人,则喜欢更大的更概括的视角。现代学者们常常受到不公正的指责,人们认为他们认识和论述的是越来越没有意义的事物。不过,他们对于那些高度概括的研究成果的确缺乏耐心,或是采取轻视的态度。与他们不同的是,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避开了范围狭窄的学术研究,敦促那些想认识国际体系的人们放弃显微镜和琐碎事情,使用望远镜来环视在时空中发展演化的宇宙万象。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在小星球上的人类国际社会是如何适应日益复杂和互动的宇宙的。鉴于变化的必然性是根本法则,他坚持认为,必须抛弃自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继承下来的权力政治这一明显僵化的概念,承认威胁和冲突迟早会让位于互利合作和一体化。博尔丁提出的新鲜有趣的观点更能取悦于哲学家而非当政的决策者。决策者不会考虑千秋万代的事情,而是要考虑来年、下周或者明天的事情。此时,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哲学观念,其中包括个人对历史和人性的认识,也取决于人性是持续不变的,还是在历史进程中从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演化和进步的。显然,从表面上看,知识积累和教育、科学、技术、生产、经济、宗教、文化的影响会使社会发生变化,但是人类心理和道德品质是否也经历了同样深刻的内在变化,是一一个迥然不同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人类可能无法形成共识。

2

在军备竞赛与战争升级关系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是:权力转移究竟会不会带来巨大的危险?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奥根斯基一直确信,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是一个敌对的想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与亚切克·库格勒合著的《战争的分类》(The War Ledger)一书中,他坚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写道,战争源于大国之间的增长速度不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得后者能够超越前者。”这看起来是符合战略逻辑的,因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会愈加烦躁不安,可能进行预防性打击,而如果挑战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可能发动战争,出其不意首先进行打击,并从中占得先机。

在后来的回顾性分析中,库格勒和奥根斯基重申了他们的基本论点。他们注意到,权力转移理论认为,国际体系并没有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是有等级秩序的。在这种秩序下,行为体接受了自己的位置,接受的依据则是相对权力分配。权力转移模型假定有一个主导国家、一些大国和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当多数大国满足于现状且支持主导国家时,同盟是稳定的。不满足于现状的国家多是实力不强的中等国家或是更小的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对抗俄国和中国,维持全球稳定。”“只有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力量相对均等时,不稳定才会成为可能。当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大国发展得比主导国家还快,并借此逐渐实现平衡时,不稳定性就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增大。”7因此,库格勒和奥根斯基的理论与摩根索、基辛格和沃尔兹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摩根索、基辛格和沃尔兹的理论假定国家要争取权力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他们的理论提出国家的目标是实现均势,并要通过联合外交防止霸权的出现(不管这样是自愿的选择,还是并非自愿而必须这样做)。正如我们在第八章介绍的,在研究核威慑时,大多数有关战争原因的理论都陷入了自相矛盾,遇到了两难困境和反常事例。

3

从新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中能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各国结盟的原因在于预期收益大于所负担的成本。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是由一国与其最有可能的对手之间的实力关系决定的。一国与其预期敌人的实力差距越大,它就越想加入同盟。一旦成立了同盟,同盟国之间将会进行广泛而持久的讨价还价,以实现同盟利益的最大化,应对敌对国家发出的安全挑战。同盟会带来两个彼此关联的担心:背信弃义和再结盟,或者称做抛弃(abandonment)和牵连(entrapment)。这一同盟内的安全困境使各国担心它们会在需要同盟时被盟友抛弃,或者由于受到盟友行动的牵连而去履行与它们自身安全关系不大的义务。格伦·斯奈德认为,各国会在抛弃与牵连之间进行权衡,以此维持两者的最佳平衡。安全上,一国对同盟的依赖越小,它行动的灵活性就越大,与同盟讨价的能力也就越强。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土木工程 2018-11-29 22:55: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阅读打卡做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章前面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地对国际关系学科研究派系及历史发展进行了概括,其相关叙述对社科其他领域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总结中引用概括了该学科研究什么的四种 历史的 哲学的possible 科学的prob 应然的normative
对古典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关系论点进行了概括,各派主张,优点缺点等,涉及核心概念 权力 依附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等 新古典现实主义力图评价处于自助体系中的国家的国内结构对其对外政策的影响。 国家利益取决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存在于我们的观念结构之中,它描述和规定我们如何在团体中思考,感觉,评价,和最终采取行动。个人之间的共有认同感形成了互动模式,这些互动模式导致大大小小的国家认同p102在建构主义中利益和认同是交织的。introduction: tracing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on foreign policy, the origins of national interests 引用条目91在p110

斯坦利霍夫曼说,权力是政策的条件也是政策的标准,权力既是潜在的,也是实际运用的,权力是各种资源的总和,也是一系列过程。

罗斯诺 认为占主导地位的全球体系或全球秩序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单位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全球秩序体系体现在三个基本层次的互动模式:观念层次和主体间层次(学术 媒体 领导人讲话) 行为层次 制度层次。这三个层次在他们内部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促使全球体系发生变化。p120

博尔丁 集体意象image 民众知识 如果消除决策过程中民众知识的影响,那将极大改变国际行为。认识意向像的意义对认识系统和研究诸如冲突和决策等政治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帕森金,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国际秩序的基础。虽然国际体系缺乏这种价值观,但正在形成。

伊斯顿 政治系统的主要输入是需求和支持,主要的输出是分配系统利益的决策。阿尔蒙德提出以下问题: 政治系统如何参与政治社会化,如何表达和聚合利益,如何进行政治沟通。

沃勒斯坦,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在经济上的劳动分工与按国家主导地位分配权力这两者的关系

莫德尔斯分析互动模式,海权的机动性高,互动多,是当代世界体系形成的关键

21世纪,国家地理边界日益模糊,经济全球化,全球性媒体,互联网,跨国公司,跨国犯罪组织,可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

塑造后工业社会的技术革命带来了另一种空间关系,电脑空间。不管打仗还是做生意,胜利的关键是控制信息。就像工业时代控制特定的地理空间对战争至关重要一样,在后工业时代,策划和进行军事或商业行动的关键是获得大量信息及处理信息并把信息纳入我们思想工程的能力。

温特 假定行为体是社会构建的,通常所定义的国家或民族利益是各种社会认同的结果。主体间体系结构,共有理解,期望,社会知识。p177

认知演化的三个基本方向,革新 选择 扩散, 认识共同体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土木工程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6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习习 展开 P46 习习 (感受雨)

研究者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并且有目的地把它加以组织之后,他会针对自己的无知而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是我已经知道的知识。什么是我不知道的但却值得探究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021-11-06 17:20:29 4人喜欢

静远 展开 书中引用数量超过10次的人物 静远 (有字书,无字书,人生,生活)

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概可以根据引用次数来判定重要性。 Excel源文件可以找我要。 (2回应) 2022-01-28 16:20:19

FreyaPace 展开 P207 第五章 早期的冲突和战争理论 FreyaPace

Antonious & St. Thomas Acquinas: 在进行战争时,必须自始至终怀有正当的道德意图,不得使用违反基本道德的手段。因为以正义开始的战争,有可能在进行过程中变成非正义的战争。 他们重点强调两个原则,即后来所称的"适度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第一个原则,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破坏不能与发动战争的正义理由不相称; 根据第二个原则,不能把无辜民众作为军事行动的目标。 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有三类战... 2020-07-06 16:09:13

FreyaPace 展开 P203 第三章 早期的冲突和战争理论 FreyaPace

Nieburg认为,暴力是政治行为的自然形式: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中,以暴力造成的痛苦相威胁永远是进行政治讨价还价的有效手段:以诉诸武力相威胁表明:不满的一方正在严肃认真地向满足的一方、权力阶层和现状维护者提出要求,要求后者要么调整政策,要么冒着暴力升级的危险,两者选择其一。 许多社会科学家包括若干赞成和平运动的社会科学家都认识到,把冲突从人类生活中彻底消除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可取,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冲突是社会...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唐世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 原作名: A Theory of Security Strategy for Our Time: Defensive Realism 译者: 林民旺 / 刘丰 / 尹继武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299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唐世平作品系列 ISBN: 9787301274187 豆瓣评分 9.3 85人评价 5星52.9% 4星41.2% 3星4.7% 2星0.0% 1星1.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认为,国际关系的三大宏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中,只有约翰.米尔斯海默对进攻性现实主义进行过逻辑一致的陈述,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虽然追随者众多,却没有这样一个逻辑一致、相对清晰的陈述,由此给理论的和政策的讨论都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本书试图填补这项空白,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一个一致连贯的论述。 全书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奠基”“战略选择”和“意义与结论”,共七章内容。第一部分即前三章内容主要是对一般的现实主义,尤其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既有文献进行批判性拓展阅读;第二部分“战略选择”即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基于第一部分的讨论,提出了作为安全战略理论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的逻辑一致的陈述;第三部分“意义与结论”中的第六章更加精确地重新划分和归类现实主义理论,“代结论”一章则从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关于国家安全政策的政策建议。

投诉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的创作者 · · · · · · 唐世平 唐世平 作者 / 校注

作者简介 · · · · · · 唐世平,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国际政治理论、制度经济学、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哲学。 唐世平教授在1995年之前一直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于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获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学位。旋即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在进入复旦之前,唐世平教授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专业机构从事亚洲及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著有《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及英文论著三部。

目录 · · · · · · 导论1 第一章厘清理论混淆11 一、 厘清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12 二、 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错误的划分标准19 三、 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 真正的分界线28 四、 不合理的标签35 五、 迈向一个更加精准的二分法43 第二章安全困境: 一个概念性的分析51 一、 迈向一个更为缜密的安全困境定义54 二、 进一步的阐述66 三、 厘清众多的标签和说法83 四、 对于未来研究的意义92 结语106 第三章安全困境和战争再探108 一、 作为战争主要原因的安全困境: 支持者110 二、 作为战争主要原因的安全困境: 反对者117 三、 安全困境不是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一种经验的和规范的解释125 四、 为何安全困境不是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个社会进化的解释137 五、 混乱的原因139 结语144 战略选择 第四章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操作码146 一、 现实主义的战略阶梯147 二、 防御性现实主义论战争与和平156 三、 防御性现实主义论冲突与合作165 四、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一般性操作码174 五、 战略制定: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防御性现实主义187 第五章战略示善: 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合作构建理论190 一、 定义与澄清193 二、 主要错误与不足204 三、 示善努力的类型219 四、 发起、响应和成功: 条件与因素228 五、 示善的核心逻辑与实践指南232 结语235 意义与结论 第六章现实主义理论再归类238 一、 合作理论239 二、 沃尔兹之后的其他现实主义理论: 简单的分类244 三、 理解沃尔兹250 四、 古典现实主义与前沃尔兹时期的现代现实主义251 结语256 代结论 政策意义258 一、 在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里寻求安全259 二、 与一个有时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超级大国相处261 三、 大致的结论264 附录一 重新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266 附录二 自由派、保守派、鸽派和鹰派270 参考文献274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唐世平作品系列(共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 。 喜欢读"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选择战争

国际安全导论 9.3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 8.4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21世纪的海权

信号与欺骗 8.3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对外政策分析 9.0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悲哀的亡灵 2024-07-21 23:15:35 广东 国际关系学跟这个时代许多成体系的学科一样,各种著作浩如烟海。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国际关系学曾长期为欧美学者特别是美国人所把控,好在随着中国崛起,国际关系学在中华大地上也出现了一波研究者为之添砖加瓦,本书作者唐世平就是其中一位。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说穿了并不复杂,但阅读难度还是存在的,所以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才读完。唐世平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阐释并严格定义了「安全困境」,对安全困境和螺旋进行了区分,指出了... (展开)

0 有用阿大大 2023-07-27 00:04:36 广西 好书,结合唐老师的微博看更有趣

2 有用猫是我 2019-08-17 23:25:12 当代马基雅维利

0 有用victory 2024-05-15 11:22:29 辽宁 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划分

2 有用Duke_Luxemburg 2022-11-30 19:20:24 北京 唐神签赠。一本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立言的书,也是唐神在用社会进化论彻底终结宏理论辩论之前,前期打基础的工作。作者认为战略偏好才是无政府状态下影响国家行为的真正原因,据此可以将历史上的国家划分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是当下世界的主流,用通俗的话概括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便如此,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之间仍有可能因为安全困境的存在发生战争。本书第二章“安... (展开)

更多短评 35 条

我要写书评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罗汉果泡茶🍵 2017-04-04 12:59:06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重读唐世平教授所著《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防御性现实主义》一书,笔者终稍能跳脱出初读时受制于细枝末节的零碎感受,得以从全书的整体来看待书中所述。全书归结而言,笔者认为可用四个问题进行综述:1. 何为防御性现实主义 2. 何为安全困境 3. 安全困境是人类历史战争的主因与否 4. 安全困境若不能作为主因解释历史上的战争,那么在现今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它的价值何在。

笔者认为本书具有两大意义,其一从学术层面来说,此书为唐世平教授从社会进化角度诠释国际政治的初步研究成果,较为系统性地阐释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体系结构,如作者在“英文版前言”所言,“……在这三个国际政治的大理论之中,只有米尔斯海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论述,而防御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缺少这样一个相对清晰的论述”[1],“我决定首先对防御性现实主义作一个一致连贯的论述,本书就是这一努力的成果”[2]。其二从操作层面来说,本书假定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已从进攻性现实主义进化至防御性现实主义,如若这一预设成立,不仅能够增进大国之间的彼此理解,而且书的第二大部分“战略选择”也有助于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战略实操,减缓摩擦维持和平。谈到具体的研究发现,如唐教授在文中所言“安全困境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核心”[3],本书的论述就主要围绕“安全困境”这一关键词展开,重点在诠释安全困境的概念定义以及论证安全困境并非战争冲突的主因。下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概述评价。

何为安全困境。在提安全困境前,唐世平通过将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进行对比,明确两者基础都是结构性现实主义,即承认无政府状态下自助体系是国际政治问题探讨的起点,但是在实力扩张适当与否的问题上,两者却产生了分歧:前者认为相对实力最大化才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后者则拒绝将最大化相对权力与追求安全在本质上进行等同,主张适当实力,而在实力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价值分野,即两者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不一,前者否定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主张意图不可控,后者则截然相反。在明确防御性现实主义概念界限的基础上,唐世平进而提出“安全困境位居防御性现实主义逻辑的核心”[4],将论述重心放在安全困境上。第二章起唐世平首先分别批判性地检视三位最初倡导者(巴特菲尔德、赫茨、杰维斯)的相关论述:巴特菲尔德认为安全困境的根源在于霍布斯提出的人性本恶,起源于无恶意伤害的意图,但是受对他人意图善恶把握不定以及自身正义伸张的双重恶化,进而必然导致战争冲突的出现[5];与巴老不同的是,赫茨认为安全困境根源在国际政治中“更高级的联合”的缺乏,安全困境能恶化为战争,却并非所有战争的原因[6];在前者基础上,杰维斯更明确地指出安全困境的起源是无政府状态下的结构性产物,困境并非不可控的恶化,可从物理与心理两个维度进行调节[7]。唐世平通过对上述三位学者的论述进行“求同存异”式的完善,进而提出自己对“安全困境”的定义,并命名为“BHJ陈述”[8]:安全困境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两个相信权力带来安全感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不能确定彼此目前和未来的意图,都倾向于害怕对方可能成为掠夺者,因此都寻求积累更多的权力以纯粹防御,却不可避免夹杂进攻性能力,因此在自己看来是增强安全的措施却在对方看来是威胁,彼此之间相互采取反制举措,进而致使自我强化的螺旋式情境产生,并有可能恶化为战争冲突。归结而言,唐世平在定义安全困境时指出判断安全困境的三个重要标准:背景必须是无政府状态下的自助体系,行动上必须是国家有采取增强实力的行为,意图上必须是仅为自己生存的非恶意。他进而指出,目前学界在对安全困境中的“扩张主义”成分的辨析上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是因为只是部分地依据三个判断标准或者将其中的概念进行主观地替换,判断两国关系是否为安全困境必须严格遵守三个判断标准的正确含义。

安全困境并非人类历史战争的主因。理论的生命在于对现象的解释,在辨析清楚安全困境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外延后,唐世平试图运用安全困境来回答国际关系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即战争起源。在安全困境是否为历史战争的主因这一问题上,防御性现实主义者也存在立场不同的两派。支持者认为“安全困境是无处不在的”、“安全困境不仅能够创造冲突和紧张,同时也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动力”[9],但是唐世平指出,尽管这派声音主张安全困境可以导致战争,却没有说明历史上的大部分战争就是由安全困境所致。作为反对派,唐世平从实验与逻辑进行双重检验。实验上来说,唐世平认为安全困境下的两国发动战争的渠道只有两种:“先发制人”以及“预防性的战争”[10],而从唐世平援引的两份研究数据来看,赖特通过检视“战争相关数据库”中从1816年至1980年近67场战争后,仅一战、朝鲜战争以及第三次中东战争符合先发制人的动机所致,范·埃弗拉扩大先发制人战争的定义,发现仅存在6场。支持派托利弗所列举的十个支撑的个案中[11],除朝鲜战争外,其余九个都遭受唐世平批驳:从战争国家的意图上来看,战争国事恶意先存,不存在安全困境,比如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扩张是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与斯巴达都是当时的大城邦国家,本身就对外具备侵略性。因此从经验上来说,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极少数是由安全困境引发。逻辑上而言, 唐世平认为一个国家进行安全驱动的战争或发动预防性战争有两个预先条件,其一具备较远的战略视野以关注相对权力的变化,其二对他者的行为感到极度恐惧以至于对他者意图进行最坏的估计[12]。但是唐世平指出,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相比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会倾向于预设最为糟糕的前景,也就是说,在因感到极度恐惧从而产生军事行动前,必然会采取其它和平的自助手段进行威慑与防御,从而力图改变他者可疑的心态,如果一个国家在没有采取其它和平尝试仅凭自我恐惧就发动战争,那么这个国家本质上就不是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而是进攻性的内核,因此并不符合安全困境的无恶意标准。仅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两个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彼此都遭受了极端的状态,二者之间的紧张进一步升级最终螺旋发展为显化的矛盾,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被迫放弃原有的信仰,转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除此之外,唐世平从两国关系的角度跳脱出来,关注到国际政治环境的整体气候。他认为,在多数大国都秉持“要么杀人,要么被杀”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信条时,那么在这种多数气候下,很难有国家独立坚持防御性现实主义信条,因为国与人相同都具有群体效应。因此从这个多数环境的角度去解释历史中的大部分战争,唐世平认为“在我们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扩张或被扩张(因为别人的扩张)是法则,……历史上也确实发生了无数的征服和扩张”[13]人类世界就是一个进攻主义的世界,防御性大国难以生存,因此不存在安全困境。基于以上三点,唐世平将安全困境与战争冲突的主因彻底划开了界限,他进而指出不少防御现实主义者将安全困境与战争冲突联系起来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维持防御性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不得不“严重夸大安全困境在引发战争中的可能作用”[14]。

论述至此,唐世平已将防御性现实主义进行较为彻底地“重整清算”,“自我否定”。但是如果一个国际关系中的大理论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历史中数量庞大且最重要的现象——战争,那么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大理论的现实意义何在?唐世平延续他的论述“多数环境”的社会进化视角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即“我们的世界的确已经从昨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即大部分国家都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并且安全困境极为罕见的世界)演化到了今日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即大部分国家都是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并且安全困境是普遍存在的世界)”[15],此外,因为“人类社会一直是一个进化的体系,昨日重要之物在今日可能就不重要了,而昨日不重要之物在今日则可能变得重要”[16],所以虽然防御性现实主义没法解释过去人类战争的起源,却能够在今日防御性现实主义占据主导的整体气候中依然有“对于理解当下的世界”有作用,另外考虑到“安全困境的恶性动力可能驱使两个真实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走向战争”[17],如果能将这种安全困境下潜藏的危险性告诉政治家们,那么就有可能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以维持世界和平。唐世平认为他的这种论述实际上是为了减少战争对世界的破坏,不得不牺牲掉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科学解释性。此后在第四、五章中,唐世平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具体战略操作,他将示善视为减少意图不确定性的重要战略。

反观唐世平在书中建立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体系,笔者认为唐世平笔下的安全困境的结构性并没有确切的概念定义,且前后论述存在矛盾。首先,在批驳斯奈德学术体系中存在的两个错误认识时,唐世平指出,安全困境在起源上不是知觉性的,而只能是结构性的,但是他论述的这种结构性却不包含知觉,如其所述 “如果缺少某种错误知觉的话,安全困境就不能存在”是一种错误意识,安全困境“其产生和维持均不需要错误知觉”[18],也就是说,安全困境的结构性不是指向他提出安全困境判断的标准:无政府状态、增强实力的行动以及无恶意的动机三者之间的共构,而是一种不考虑知觉,也就是主观因素的客观结构,那么这种结构具体指向什么?在三个标准中,除却主观意愿的意图,较为客观的便是行动以及无政府体系。行动能够成为一种结构吗?显然不能,结构更加指向一种宏大的客观的背景因素,因此结构性是不是就是指,在国际政治无政府体系中,国家作为基本单位受这种体系特征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应的安全困境下的行为特征?但是唐世平在书中又写道,“安全困境不是无政府状态的一种内在属性”[19],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安全困境,那么安全困境是无政府状态的一种外在属性?也就是说必须有其它因素来共同构成安全困境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又是什么?行动与意图?这样一来,安全困境的结构性又回到了被我们已否决的三个标准的共构观点。安全困境的结构性在这种矛盾性的论述中被反复论证,唐世平并没有解释清楚结构性的具体内涵。

其次,唐世平教授并没有解决防御性现实主义存在的依据意图判断安全困境的不确定性的硬伤。唐世平教授在判断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战争行为时提到,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天性不会具备侵略性,因此除非在极端情况下处于恐惧万分的状态,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会尽一切可能采取和平的手段来维持安全困境的现状,如果一个防御性现实国家在没有尝试这些行为就轻易发动预防性战争或者先发制人,就说明这个防御性现实国家是虚假,实际上是具有侵略性内核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但是,采取一切和平手段来尽可能维持现状的程度是否可以测量?到什么程度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才能够合理地进行行动,而不被人诟病为“披着羊皮的狼”?如果存在可以将所有的和平行为列举为一张量表,对所有防御现实主义国家进行测量,满足5条即可证明即使采取行动也不能改变之前防御现实主义的内核,那么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在采取行动时是否能够在短促的时间内按照程序行动,又能否准确判断出部分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为了掩饰自己的野心采取的虚假行动? 这些问题都没法得到有效解答。这说明唐世平教授通过国家的意图来确定国家的性质真假实际上就没有科学性的测量判断标准,存在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实际上,问题不止存在于判断国家性质上,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概念本身就将意图性的考察纳入其中,但是怎么科学判断一次行动中两国各自的意图的善恶?除非我们能够准确得到做出决策的国家领导的意见,但是在复杂的官僚机构中,谁的意见能够真正作为代表?另外,同一种意见就一定会持续到事件始末,而不存在随时间与局势的变迁的变化现象?在对这一点的批判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就有有力的论述:“意图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证” [20]因为国家行为背后的解释是多元化的,其次是意图本身也是瞬息易变。

汉斯·摩根索在其著作《国家间的政治》中也谈到,“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将防止两种普遍谬误的产生:唯动机论和意识形态论。”[21]涉及到动机的判断,必然没法通过动机本身,因为动机本身作为一种思想认识,目前没有可靠的方法与机器测量,摩根索建议只能通过“设法去了解她的行为”[22]去揣摩动机。然而,在防御性现实主义中安全困境的判断中,是不能够通过行为去判断国家的意图善恶的。因为无论是经过被迫转变还是主动展现,在判断战争行为背后的动机时就已经蕴含着一种恶意。行为导向的判断标准就是根据行为本身的表征来判断,行为背后的意识变化就无法得到测量。这就如同通过结果去判断动机,实际上好的动机也可能做出坏事,坏的动机也有可能做出好事,例如在二战前期,英国首相张伯伦针对德国行为的“绥靖”对策,原本是为了捍卫自身的安全,将责任推卸给苏联,但是结果却是德国迅速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等大部分欧洲领土,最后英国的首都也受到德空军每日空袭。张伯伦本是好的初衷最后却办了坏事,如果依据这个结果去揣测张伯伦的动机,那么他一开始就想帮着德国来征服欧洲,实际上是一名叛国者。可见依靠行为去判断动机实际上结果也是模棱两可。因此,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作为一种理论的可操作以及科学化依然值得质疑与商榷。唐世平教授的著作也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本性的缺陷。

[1] 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_防御性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P7.

[2] 同上,P8.

[3] 同上,P22.

[4] 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_防御性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P51.

[5] 同上,P54-55.

[6] 同上,P56.

[7] 同上,P58.

[8] 同上,P61.

[9] 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_防御性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P111.

[10] 同上,P125.

[11] 同上,P144.

[12] 同上,P130.

[13] 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_防御性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P139.

[14] 同上,P142.

[15] 同上,P144.

[16] 同上,P143-144.

[17] 同上,P145.

[18] 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_防御性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P85.

[19] 同上,P76.

[20]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P34.

[21] 汉斯·摩根索,肯尼斯·汤普森:《国家间政治》,海南出版社,2008年9月,P6.

[22] 同上,P6.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罗汉果泡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8 没用 0 8 2回应收起 于归 2022-08-21 17:02:07 书评存档 这本书的写作即对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论述实际上仍建立在唐世平对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国际关系的社会演化上,即当今世界已经从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世界进化成了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由于大多数的国家已转化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前文所论述的克制与合作则都是可以实现的。阎学通将国际秩序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将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与国际规范(阎学通,2016),本书的理论路径几乎围绕着宏理论中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这种防御性现实主义视角的安全观及示善的安全战略为建立以合作为导向的地区和国际安全秩序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释。由于“现有国际秩序不可能退回到一战或二战前的‘丛林世界’,且将越来越地区化”(阿查亚,巴里·布赞,2011)其主要动因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同一个地区内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区域内合作和一体化,因此未来地区秩序将成为国际秩序构成的重要因素。从东南亚地区来看,中国同东盟交往的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差异,双方信任程度很低,在中国的示善——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尝试让步与协商解决、表明同东盟合作的意图、不愿意采用武力与扩张行为、放弃影响东盟国家内政、在金融危机后立即予以支援等,以及东盟方面——接受良性信号、表明合作意图等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示善反复互动下,建立和巩固了中国同东盟的合作关系,在地区层面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递善意信号,双方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RF(东盟地区论坛)、ASEM(亚欧会议)、中国东盟“10+3”会议等组织和机制上取得进展,使得东盟国家尽量解除对于中国崛起将给东盟带来安全威胁的担忧,促进了地区安全秩序的稳定,“国际秩序变迁不能依靠非和平手段”(唐世平,2019)。在东亚地区,康灿雄基于对历史上东亚朝贡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有趣的一种前景:其他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美中对抗加剧的反应将如何(康灿雄,2005)?这是亚洲地区安全秩序的一个关键问题。依照唐世平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路径和示善战略,东亚的其他国家作为和中国同样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通过相互间的示善与合作,是有可能同崛起的中国进行良性互动,保证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稳定的。基于此,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退出不会导致地区秩序的不稳定,而若其试图干涉地区秩序的行为也将受到地区内其他国家的阻碍。

然而,《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同唐世平老师在首章中声明的写作目的——给防御性现实主义这个理论范式做一个一致连贯的论述存在一些不符。作者将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视为仅有的三个宏理论之一,但在理论起源的论述中却没有严格从理论的基本的假定、命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结论等等要素完整地对理论进行阐述。整本书的内容几乎全部聚焦于防御性现实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观点,尽管与本书标题相符,但确实不能认为是对于防御性现实主义整个范式的完整阐述,不免有落入中层理论之嫌。此外,本书的论述也基本上忽视了理论的分析层次,以国家层次为主,两次提到国内政治层面,但又并未对相应内容进行完整的叙述。

在一些观点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唐世平的整个理论极其重视“国家意图”要素,国家是否存在“恶意”不仅可以决定该国的性质(是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还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还是是否存在安全困境的重要限制条件(一旦一方有恶意,就不存在安全困境),以及决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根据对方的意图来判断)。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实践上,国家意图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因素,本身极难进行量化,在具体的交往中究竟如何算作“恶意”,究竟怎样的利益诉求是完美的,以至于超乎这个限度将会被认为是“进攻性的目标”?而且,任何“意图”都是无法完全探得的,“意图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证”(米尔斯海默,2015)。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的意图可能千变万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极其复杂,而且“在一国的力量远远强于另一国的时候,即使防御更有优势,国家也可能采取进攻性的战略”,可知国家意图并非一个稳定的因素,当今世界也非所有国家都能保持这种“善意”或“恶意”。作者也承认对于试探对方意图求知的惰性极低,这再次不得不强调国内政治对于一个国家意图的重要性,在有关国家意图的形成方面,国内政治是不能忽视的层面。以上种种都质疑了对于这套理论范式将国家意图放在较为核心位置的合理性。

但无论如何,唐老师对于文献惊人的处理能力和思考的缜密程度无论读多少遍都令我惊叹。本书所有的研究章节都是基于对现有文献和研究内容细密的梳理,尤其是在整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错误、理论上的误解与混淆不清上,指摘极精,梳理极清,新的理论阐述也基于这些漏误而发,使理论更加雄辩。此外在建构理论上做得条理完整,一些我在前文中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后文则详细解答,或者将考虑到的所有情况条分缕析,因而尽管存在一些小的疑问,这整个理论是逻辑自洽的。正如唐老师在文中所说,本书将鼓励学界对国际政治心理学层面的研究,也激发了我对这种国家行为体的心理学角度的阅读兴趣。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于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ay 2017-05-03 20:40:06 重新划定的现实主义版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防御性现实主义缺乏一个一致连贯的论述,在这种情况下,唐世平在提出国家是战略性的行为体(理性有很明显的物质期望效用的评估的假定,而国家可能会去追求期望效用相对低的目标、乃至非物质性的目标)之上,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最根本分野在国家战略的不同偏好,亦即,哪种战略是无政府状态下实现自助的可行方式(要理解实际的国家行为,必须回到国家具体的利益上来,而国家利益首先是由物质和实力为基础的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这一分野来自于如何处理对他者意图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恐惧的差别。(P28),在此基础之上,唐世平采用了善意国家/恶意国家的二分法,作为更具操作性的表述。唐世平为防御性现实主义添加了重构性的安全困境定义:在BHJ表述上,安全困境只有在无政府状态(安全的自助需要)、双方均无恶性意图以及必备权力(进攻性能力)的积累才才能出现,并根据对BHJ战争研究的梳理,提出了仅有朝鲜战争是安全困境引发的观点,并彻底理清了安全困境同螺旋之间的分野。提出了战略示善的合作构建理论。

在并不明显(本书如Lebow所说,是为国际关系的进化理论奠定基础的一本书)的SEP范式的表述中,唐重构了现实主义的版图,使我们对“现实主义、信号释放、信任以及合作的诸多问题有了更新和更清楚的了解”,而对防御性现实主义行为机制和操作码(operational code)的探究,对战略示善在现实主义合作构建理论中的显著突破,都体现了唐世平野心勃勃又毫无畏惧的理清理论迷雾的野心和鲜明的现实政治关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1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Mr_劲直 展开 在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里寻求安全 Mr_劲直

研究生期间,看乔治·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曾一度有读政治学的想法。但是近期读完唐世平教授的《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防御性现实主义》,竟消了我这一念头。一门学科,不仅仅有形而上的精妙思辨,还有抽丝剥茧的枯燥实证。而很多实证,往往推导的过程很是精彩、很有逻辑,最终得到的结论却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高明的,在日后的发展中甚至是错误的,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在经济学、社会学中...

大棋局 大棋局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原作名: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译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版年: 2007-1 页数: 175 定价: 2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066069 豆瓣评分 8.7 5275人评价 5星48.0% 4星42.3% 3星8.9% 2星0.5% 1星0.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权威地讲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对几个关键性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支轴国家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书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述篇幅较大,其中的分析发人深省。对于热衷于国际问题分析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投诉 大棋局的创作者 · · · · · · [美国]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美国当代著名的战略思想家,美国总统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28年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母到了加拿大。1953年从加拿大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任肯尼迪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也是约翰逊总统的科学顾问,以后又为汉弗莱和麦戈文竞选总统时充当顾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81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目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教授美国外交政策,同时担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布热津斯基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述颇丰,曾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先后出版十几本著作,各种评论与文章达数百篇。主要著作有:《苏联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苏联集团:统一和冲突》,《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政治权力——美国和苏联》,《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等。其中《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1986年)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是他研究地缘外交思想的代表作。

目录 · · · · · · 卷首语 引言 超级大国政治 第一章 新型的霸权 通向全球至高无上地位的捷径 第一个全球性大国 美国的全球体系 第二章 欧亚大棋局 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棋手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重要的选择和潜在的挑战 第三章 民主桥堡 辉煌与救赎 美国的目标 欧洲的历史性时间表 第四章 黑洞 俄罗斯的新地缘政治环境 地缘战略的种种幻景 一个抉择的两难困境 第五章 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种族的大熔炉 多重竞赛 既不统治也不排他 第六章 远东之锚 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 日本:并非地区性而是国际性的国家 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 第七章 结论 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 一个跨欧亚的安全体系 在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之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另外,正是美国社会多民族的和例外的特性,使美国易于推广其权,而又能使这种霸权看起来不像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国家的霸权。比如,如果中国寻求全球性的首要地位,那么,它的这种努力不可避免地会被别国看作是试图强制推行一种一个国家的霸权。简单地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美国人,但只有中国人才可以是中国人——这就给寻求任何基本上是一国的全球霸权设置了额外的和重要的障碍。 (查看原文) 自伯之东 3 回复 4赞 2021-06-06 01:50:55 —— 引自章节:在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之后 无论如何,处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中国都应该把美国视为天然盟友。美国从未像俄罗斯和日本那样企图夺取中国领土,也从未像英国那样羞辱过中国。 (查看原文) 垃圾中转站 3赞 2012-11-03 10:57:07 —— 引自第168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大国政治的悲剧》《大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民主的经济理论》《噪音》《利维坦的诞生》 等 。 喜欢读"大棋局"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世界秩序 13.99元

论中国 13.99元

压力测试 8.70元

牛津通识读本: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文版) 9.90元

激荡的百年史 6.00元 喜欢读"大棋局"的人也喜欢 · · · · · ·

战略远见 8.3

大外交 9.0

理解国际冲突 9.2

大国政治的悲剧 8.5

国家间政治 9.3

20年危机(1919-1939) 9.2

霸权之后 8.5

国际政治理论 8.9

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 8.7

大抉择 7.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80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61 有用海棠一生 2015-03-07 07:28:33 米帝太实在了。想怎么搞都明确写出来这样真的好吗

17 有用伊卡洛斯 2011-05-12 21:22:38 基于地缘的分析,个人感觉比较片面,但是从预测结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的具体情况是经济逐渐占领了政治高地,地理作用越来越小了。看看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就知道了。历史书果然有其局限性,可以一读,但是作为预测就不科学了~

12 有用shininglove 2018-07-27 20:26:35 读完可自动狙击康辉刚强郭志坚混响环绕立体声。

5 有用Adiósardour 2014-09-05 20:53:10 美国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其范围和性质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一种新型的霸权,反映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众多特点:多元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获得了这一霸权,其主要的地缘政治表现是美国在欧亚大陆所发挥的前所未有的作用。迄今为止,以往所有的全球性大国地位争夺者都来自这一大陆。美国现在则是欧亚大陆的仲裁者。欧亚所有的重大问题,没有美国的参与或有悖于美国的利益,都无法得到解决。 美国如何巧妙地处理同欧亚棋盘上的重要地缘战略棋手的关系,以及美国如何同欧亚大陆那些关键性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打交道,这对于美国长久和稳固地保持其在全球的首要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欧洲,最主要的棋手仍将是法国和德国。美国的中心目标应是加强和扩大在欧亚大陆西部现有的民主阵地。 (收起)

6 有用gpy 2024-04-19 20:47:40 天津 布热津斯基还是有着老一辈冷战政治学者的才能的,敏锐的察觉到了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要是我回到当时抛去爱国情怀看中国只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菲律宾。

更多短评 1804 条

我要写书评 大棋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9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我的剑会笑 2010-12-01 21:01:00 超级大国应该如何玩阳谋 民主国家玩阳谋,集权国家玩阴谋,这本书就是一本讨论美国应该怎么玩阳谋来维护世界霸权的书。布热津斯基是张良、诸葛亮式的人物,思路广阔,逻辑清晰,因 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地缘政治的代表作。虽然本书是站在美国角度来分析世界,但是因为玩的是阳谋,所以其他国家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本书写于1997年,13年过去了,但是其中的很多观点依然闪闪发光。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摘抄,基本都来自于书中,我只是重新进行了排版。

----------我是一条性感的分割线----------

背景:

自从500年前世界各大洲在政治上互相影响以来,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20世纪,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美国,破天荒的第一次成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出现了。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谁控制了欧亚大陆就控制了世界。这样,欧亚大陆就成了为争夺全球首要地位而继续进行斗争的棋盘。

美国的目标: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依然是极为重要的。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继续关注地缘政治问题,而且必须在欧亚大陆运用它的影响,以建立一种以美国为政治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

为什么要主要用外交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

美国的全球霸权被认为有很大的广度,但是受国内外条件制约,其深度有限。 1,与过去帝国不同,美国这种霸权不意味着进行直接的控制。欧亚大陆太大、太广,以至于美国这样的最成功、政治上最有影响的全球性大国都无法驾驭它。 2,美国的国内制度十分民主,因此不可能在国外实行独裁。 3,核武器大幅度降低了战争作为政策工具或威胁手段的效用。 4,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的增长使得为政治目的使用经济讹诈不再那么有效。

----------我是一条性感的分割线----------

(一)棋局总体分析

欧亚大陆的4个区域:

西部-欧洲,中间地带-俄罗斯,南部- 东南欧的一部分、中亚、南亚的一部分、波斯湾地区和中东 ,东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

地缘战略棋手:

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

法国、德国-欧洲最重要的2个国家,也是推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英国因为在欧洲一体化上离场模糊,并且和美国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导致它实际上已经退出了欧洲棋局。 俄罗斯-尽管国力大幅削弱,仍是主要的参赛棋手。 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未来可能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 印度-地区性大国,但是无法成为全球性大国。

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导致俄罗斯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更像是一个亚洲帝国。 阿塞拜疆-中亚瓶塞,一旦被俄罗斯控制,中亚国家将没有真正的独立可言。 土耳其、伊朗-对中亚地区影响很大,但是两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 韩国-韩国-或者说朝鲜半岛的任何变化,都将极大改变美国在远东的作用,并且改变日本的作用。

----------我是一条性感的分割线----------

(二)棋局局部分析

一,欧洲

1, 欧洲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必不可少的地缘政治桥头堡。 2, 法国和德国是这个地区主要的棋手,但是均未强大到可以可以单独建设欧洲或同俄罗斯解决在确定欧洲地理范围方面的固有麻烦。 3, 分裂的欧洲将不再是美国力量在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和向欧亚大陆扩张全球民主体系的跳板,所以美国必须对欧洲统一毫不含糊而且非常具体的支持必须维持不变。 4, 美国必须特别紧密地与德国携手合作推动欧洲东扩(包括欧盟和北约)。

美国在此的目标:

通过更加真实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来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桥头堡,以便使扩大中的欧洲成为向欧亚大陆传达国际民主与合作秩序的更有活力的跳板。

二,俄罗斯

1, 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最大的挫折是丢掉了乌克兰,这个让他们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限制,更像一个亚洲帝国。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没有明确、清晰的长期地缘政治战略。 3, 俄罗斯-中国-伊朗长期联盟可能性不大,中国、伊朗不太会把战略赌注下在既不稳定又虚弱的俄罗斯身上。 4, 作者认为俄罗斯唯一的地缘战略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罗斯改造自身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选择就是欧洲,这个选择要求俄罗斯接受在前苏联加盟国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多元性这个现实,也要容忍扩大的欧洲与美国政治、安全关系不表示异议。保持乌克兰、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是让俄罗斯选择这条路线的核心点。

美国在此的目标:

紧迫任务-减小这个正在分崩离析却仍拥有强大核武库的国家陷入政治混乱或重新成为敌对的专制政权的可能性。 长期任务-如何促进俄罗斯的民主改革和经济复兴;同时避免重新出现一个欧亚帝国,阻碍美国实现建立一个能把俄罗斯稳定安全地联在一起的更大的欧洲-大西洋体系这一地缘战略目标。

三,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这个区域包括-东南欧的一部分、中亚、南亚的一部分、波斯湾地区和中东。

1,这个地区对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有重要意义,中国也对这一地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 2,阿塞拜疆的脆弱性对本地区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个国家的位置使他成为地缘政治的支轴。 3,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中最重要的2个国家。 4, 乌兹别克斯坦是担当中亚地区领导的首先国家,因为他人口更多,并且人口构成远比哈萨克斯坦单一。 5, 在这个地区,美国不仅与稳定的、亲西方的土耳其,而且与伊朗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美国在此的目标:

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收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

四,远东

美国、中国、日本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棋手,俄罗斯已经是一个边缘角色。在此地区,大国关系处在一种亚稳定状态-外部僵硬而仅有相对较小的灵活性。 各国力量很不均衡-中国拥有核武器和数量众多的武装部队;日本在军备质量上领先。

1, 中国-并非是一个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 原因:1)爆炸性经济增长能否持续;2)众所周知的政治前景问题;3)以上两个问题都能解决,在未来25年内中国仍旧是很贫穷的国家。 2, 目前,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对中国最有利。在中国看来,只有在统一不同时成为美国力量的直接延伸下,朝鲜的统一才可以被接受。 3, 中国的持续经济成功是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外国市场的准入,这点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的战略选择。 4, 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半岛和反日情绪的作用,一开始中立的统一朝鲜半岛最终也会慢慢的倾向中国,这个会对日本的地缘战略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5 ,日本-并非地区性而是国际性的国家。 原因:1)经济大国,但是军事上受到美国的保护,政治不独立; 2)由于过去100年的侵略,日本和中国、韩国互不信任,在亚洲没有地区伙伴国; 3)由于岛国地理位置和民主制度,都让许多亚洲人觉得日本过分西化和民族利己主义,不是一个真正的亚洲国家。 6, 虽然地处亚洲,但是日本不能安然自在的成为一个亚洲国家,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日本在地缘战略上的选择-即同美国的主要联系仍是日本最主要的生命线。 7, 日本不可能成为全球性大国,所以只能转而致力于参加世界范围内的维和活动和经济发展,逐步获得全球性领袖地位。

美国在此的目标:

确保日本选择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确保中国崛起而在本地区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至于妨碍东亚力量的稳定三角平衡关系。

----------我是一条性感的分割线----------

(三)结论

1,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者说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单个国家向美国的世界首要大国地位提出挑战。 2, 美国不仅是第一个和唯一的真正全球性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 3, 在今后的几十年内,逐步建立的一个基于地缘政治现实并能够发挥作用的全球合作机构会代替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2010年12月1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我的剑会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54 没用 15有关键情节透露 154 15 40回应收起 西红柿 2010-08-07 01:33:26 读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之前看过布热津斯基编写的《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和《第二次选择》(Second Chance: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这两本书,《大棋局》和前两者一样,思路清晰并且篇幅并不冗长,薄薄的小本子一两天之内就能看完一遍,丝毫不感觉枯燥与生硬,这正是布热津斯基的过人之处。我看过的每一本布氏关于国际政治的书,都会在开头标志性的陈述美国在当今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美国在独一无二的行使权利辩护,可以说,他的书从头至尾,不论各种分析与建议,都毫不掩饰的建立在维护美国的霸权基础之上。虽然他认为美国终究将丧失如今的霸权,但是他不断地提出建议,以求在这之前在全球利用美国今天的影响力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大棋局》写于1997年,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国家战略提出了规划,而《大抉择》写于2004年,更是希望通过911等时间,顺水推舟,借势推行之前所设计的美国国家战略,最后《第二次选择》写于2008年,作者对布什政府没有抓住历史机会而深感不满,但同时,也没放弃对美国的期望,依然希望通过建立大西洋联盟来维持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可以说这三本书不管从时间还是思想上都是一脉相承,都在布热津斯基那种美国主导的思维前提下的。

 布氏的阐述逻辑性非常强,读来很有说服力,但是因为他那一如既往的立场,造成他的观点将极大地触及甚至危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比如在美国对俄罗斯尤其是关于乌克兰的战略上,布热津斯基首先说“由于俄罗斯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人口急剧增加,任何没有乌克兰而仅建立在俄罗斯力量之上的新欧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欧洲化色彩将不可避免的减弱,而日趋更加亚洲化。(原书第77页)”意思就是说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可避免的逐渐变为一个亚洲国家。而之后,书中又说“俄罗斯要默认乌克兰加入北约会困难得多......俄罗斯接受了这些联系将说明俄罗斯自身也决定成为欧洲的一部分......(原书第99页)”而这,又与之前的说法矛盾,因为按布热津斯基的说法没有乌克兰,俄罗斯都称不上绝对的欧洲了,还怎么自己决定成为欧洲,很明显,布氏是希望通过分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系,将俄罗斯的实力彻底逐出欧洲。在结论里,布氏让我看到了更狠的做法,“有一个欧洲的俄罗斯、一个西伯利亚共和国和一个远东共和国组成的松散邦联制的俄罗斯也更容易同欧洲、新的中亚国家和东方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原书第165页)”这是赤裸裸的不仅打击俄国的势力,更是肢解灭亡掉俄罗斯,他说的没错,如果这样的话,俄罗斯只会成为周围国家和美国的小伙计,关系肯定比现在这个顽固的俄罗斯好处多了。在布热津斯基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的叶利钦政府确实是不断容忍西方势力的扩张,这的确非常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是这肯定将造成俄罗斯的毁灭。直到普京上台,对北约与欧盟的东扩采取强硬姿态,才阻止这一趋势,当然这也是后来布氏在《第二次选择》书中埋怨布什政府没能采取措施顺利推行美国利益的原因之一。

 地缘政治学是以国家为单位来研究国际政治的,布热津斯基是地缘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但是在看过几本相关的著作并跟我看过的其他书籍比较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地缘政治学很好的解释并预测的很多世界政治事件和走向,但是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更好的解释和预测的世界形势的发展,比如上面所说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亨廷顿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写就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清楚地预测了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与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冲突,并指出乌克兰东部以东正教为主,西部以基督教为主,乌克兰文化的分裂性才应该是世界需要关注的。这些论断如今得到了明显不过的印证,尤其是对乌克兰的分析,记得2009年乌克兰大选的时候,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虽然击败了亲西方的季莫申科,但是从选票的分布图上看,东部选区全部支持亚努科维奇,而西部选区全部支持季莫申科,这与亨廷顿十多年前的预测是多么的相似,这些让我对之前去世的亨廷顿先生的“文明冲突”思想充满敬佩。

投诉 有用 77 没用 4 77 4 6回应收起 目送飞鸿 2014-03-12 23:55:14 机关算尽太聪明——一枕黄粱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2012年8月,当时深为布氏这种以大陆为棋盘,以国家为棋子的宏大气势和自信所折服。当时对很多国家了解不多,此后读了一些东西,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了更多了解。一直想找时间再读一遍这本书。这次是因为乌克兰危机,想起布氏和亨廷顿、基辛格对欧洲/北约东扩的态度似乎不同,于是又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了一遍。这次是英文和中文都读了,先英文后中文,也算是完成心中一直惦记着的一个任务。

这本书写于1997,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全书似乎未摆脱冷战思维,仍着眼于维持美国在欧亚霸权(尤其是仍强调围堵俄罗斯,不知和其匈牙利裔有没有关系),而忽视了冷战后来自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主义对美国的挑战;象很多其他人一样,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体系可能内在存在的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加快了美国和西方的相对衰落)以及西方民主目前面临的僵局,以及大大低估了中国崛起的速度(当然中国目前自身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境);由于谁统治欧亚谁就统治世界,在他的视野中完全看不到非洲和拉美,印度只有很少的篇幅,他完全没有预见新兴市场的兴起及其对全球政治势力重新分配的影响。和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设想中国的未来只能是走西方民主和市场化的道路,从而最终融入美国设计的国际体系,他没有想到中国可能开创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和模式,就像《经济学人》最近一期所讲的:中国模式可能是对民主的最大威胁之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美国被赶出欧亚大陆最有可能发生在东亚:虽然说太平洋容纳地下两个大国,但中国的崛起必然要实现统一台湾和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军事力量赶出太平洋西海岸。美国军事再强大,其将力量投射到太平洋西岸仍是其局限,就像李光耀说的,即便失败几次,多少年后,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仍然会在亚洲,但美国则未必。如果这样的话,朝鲜最有可能在接受中国影响的前提下统一。而日本无论其如何选择,最终恐怕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主导。

最后,让我们回到乌克兰,布氏的名言是:“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少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帝国地位,但所建立的将基本是个亚洲帝国,并且更有可能被卷入与觉醒了的中亚人的冲突而付出沉重代价(p39)”。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在乌克兰上并没与太多牌可打,俄罗斯紧邻乌克兰,欧洲没有和俄罗斯动武意愿,美国国内民意目前更内视,美欧意见不一致,都使妥协和政治解决可能性加大。除非俄罗斯力量衰退,欧洲/北约东扩很可能止于乌克兰。无论乌克兰未来是否会分裂,克里米亚还是更可能重回俄罗斯。

相关内容:

第一章主要回顾对比了包括罗马、清帝国、蒙古、英国等在内的历史上的大国,指出美国是历史上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的优势包括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文化四个方面。美国的全球力量是由美国设计的全球体系来发挥的。这一章指出了文化优越感的重要性,而美国的霸权也是部分基于其价值观和制度对其他国家的间接影响。

第二章是全书的核心,作者纵横裨阖,指点江山,以欧亚大陆为棋盘,提出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世界,指出美国要维护其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需要在中间地带、西部、东部和南部实现的策略目标。由于美国的霸权不通过直接控制来实施,在国内还受民主的制约,因此美国要维持其霸权,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和有选择结盟的方式,引导各种地缘政治力量,来尽量维持其优势地位。进一步,作者提出了法、德、俄、中、印这五个地缘战略棋手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这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以及美国在欧亚大陆面临的挑战中需要回答的五个大的政策选择问题。

第三章谈欧洲,作者认为欧洲是美国进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和民主的跳板,由于欧洲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欧洲的扩大自然导致美国影响力的扩大,因此美国因支持欧洲一体化以及欧洲东扩,以巩固桥头堡。在欧洲一体化上,法德出发点并不一致:法国是重塑辉煌,而德国则更多是自我救赎。由于德国需要美国提供安全,德国是美国在欧洲最有力的支持者。法国实力有限但仍沉浸在大国的幻想中,德国在统一后是欧洲无可争议的首要大国。德国倾向于欧洲东扩,但法国可能会搞小动作,而英国则通过支持更大的欧洲来掺水。如果欧洲一体化出现僵局,德国对欧洲的自我认同可能淡化而民族主义可能会重新上升。美国应支持德国的领导并促进欧洲统一和东扩,但法国是把德国拴在欧洲之内的必不可少的伙伴。

第四章谈俄罗斯。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地缘政治范围大大缩小,先后出现了三种地缘政治设想:一是幻想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统治世界的“成熟伙伴关系”,但由于实力太不对等,这基本是一个笑话(俄罗斯必须先按西方的要求进行改革(p86),然后才能屈辱的加入西方体系);第二是“近邻外交”,也就是在原苏联共和国范围内重建帝国或至少是保持影响力,但同样由于俄罗斯太弱,在政治上无法强加于人,在经济上不具吸引力,同时新独立后的国家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策略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几个国家实现;第三是反联盟,无论是通过和中国、伊朗结成反霸联盟,还是在欧洲一体化停滞时拉拢法国或德国,但这两者显然都不可行。因此,作者为俄罗斯设计的道路是放弃帝国野心,走土耳其现代化、欧洲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其中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俄罗斯承认乌克兰的独立和加入欧洲。作者认为克林顿政府未能在1993年美俄蜜月期推进北约东扩是一个政策失误。

第五章讲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主要是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一些国家,包括外高加索三国以及中亚五个斯坦,还有阿富汗。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的主要有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以及中国和美国。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但也存在较为突出的民族问题:400万人口的亚美尼亚和800万阿塞拜疆之间存在纳-卡冲突,使得俄罗斯在亚美尼亚获得驻军;伊朗西北生活着2000万阿塞拜疆人,从而伊朗担心分裂问题也对阿塞拜疆施压;土耳其支持阿塞拜疆但不相邻;格鲁吉亚有30%的少数民族,存在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问题;新独立的5个斯坦国家中塔吉克斯坦在文化和语言上属波斯语系,其他4个则属突厥语系;哈萨克斯坦民族问题较为严重,1800万人口中约35%为俄罗斯人,另外还有20%非哈萨克人;乌兹别克斯坦近2500万人,人口结构较为单一,并且通过帖木儿帝国为民族寻根;土库曼斯坦450万人口中约75%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斯坦500万人口中仅55%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斯坦650万人中塔吉克人不到2/3,并且由于内战导致俄罗斯驻军。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人口主要是穆斯林,但其政治精英大多仍是苏联时期的产物,其世界观都是非宗教的,随着伊朗和沙特支持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以及民族自觉,该地区伊斯兰意识可能会加大。俄罗斯境内还有近2000万穆斯林,占人口的13%,将不可避免地受这一进程影响而要求维护其宗教和政治权利。此外,本地区另外两个地缘政治棋手——土耳其和伊朗——都存在内部的脆弱性:土耳其作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仍在重新界定其身份,而且其6500万人口中有20%为库尔德人;伊朗6500万人口中仅略高于一半为波斯人,约1/4为阿塞拜疆人,此外库尔德人口也较大。

这一地区存在多重竞争。俄罗斯由于政治软弱,经济贫困,且穆斯林人口爆炸,在中亚重建帝国代价太高且会遭到强烈抵制,只能退而寻求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在这里,阿塞拜疆是里海盆地和中亚财富的瓶塞,西方通过绕开俄罗斯的石油管线(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正是出于布氏的构思)打破俄罗斯的封锁;土库曼斯坦也考虑建设通往中国的管线。美国由于太远而无法在这一地区成为主导力量,因此其首要利益在于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因此其应该支持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同时中国在这一地区不断增加经济活动(从而打破俄罗斯的垄断)也是与美国利益相一致的。未来如果土耳其入欧受阻,外高加索国家很有可能只能选择适应俄罗斯。

第六章讲亚洲。作者认为中国必然成为东亚占优势的国家,美国必须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并通过接纳中国进入G7来使中国乐于接受美国已建立的国际秩序(似乎中国也太好骗了)。作者认为对中国未来乐观的预测可能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能否继续快速增长;二是政治能否稳定;三是即便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从人均来看中国仍然是穷国。如果美国退出亚洲,那么俄印、越印尼等都可能通过结盟来抵挡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不可能成为在亚洲占主导作用的地区性大国,同时由于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日本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日本的外交政策有四类:美国优先(以美日关系为核心,但希望制约美国对中国的对抗),重商主义(通过经济大国提高全球影响),积极现实主义(寻求成为正常国家,撤销对海外派遣武装部队的限制),国际空想主义(全球新秩序)。作者设想中国统一台湾的前提是中国的民主化。由于中国只能在美军撤出朝鲜半岛以及朝鲜被置于中国政治影响下的情况下接受朝鲜统一,作者更期望通过韩日和解来促进朝鲜统一(从而美国继续驻军)。而朝鲜统一以及美军撤出朝鲜将促使日本重新武装或与中国妥协,这都将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作用寿终正寝。

第七章结论部分基本是把三到六章的结论再说了一遍,即美国是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欧亚大陆的仲裁者,但是美国的实力衰弱不可避免,因此,在短期内要确保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的联盟能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从中长期看,美国应通过伙伴关系建立一种能继续维持美国优先的国际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西部,美国要促进欧洲一体化及东扩,通过接纳中欧特别是乌克兰从而使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帝国梦想并欧洲化,纳入美欧体系;在南部,要鼓励里海和中亚地区对外开放,不出现一个排他性的主导大国;在亚洲,要继续发展美日同盟,同时和中国建立合作,通过中国民主化和接纳美国已建立的国际体系来保障美国在亚洲的利益。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所谓的跨欧亚安全体系,一个维持美国主导地位的地缘政治框架。但是从美国内部来说,民主的本性不支持帝国野心,此外美国社会多元化不利于在没有明确威胁情况下达成一致的对外政策,文化上享乐主义的盛行都可能使美国首要性面临来自内部的威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目送飞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5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3 2回应收起 温德索尔元帅 2012-12-13 23:53:25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九十年代末,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做了精细的规划,具体归结为以下几条:推动欧洲一体化并扩大欧洲;消灭俄罗斯的世界大国意识,使其顺从于西方;中亚进行离岸平衡;远东将中国吸纳入美国的安全体系,强化日美同盟并使日本成为下一个加拿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设想都是布氏经过仔细思考的结果,他对各国都做了精细的研究,希望美国通过对各位棋手的操控和战略支轴国家的控制来继续维持美国的首要地位。他自信地说,如果事实如他所设计发展,美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国。 那么,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如今的美国经济面临自己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而金融危机对欧洲的打击不仅动摇了欧洲一体化,也使欧洲的极端主义抬头;在中间地带,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重新强大起来的,决心恢复世界大国地位的俄罗斯;在中亚和高加索,颜色革命的成果正在消失,以至于美国的力量开始被该地区国家视为麻烦而非平衡者;东亚,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增长使美国民主化中国的设计难以实现,中美关系继续错综复杂;而经历了21世纪灾难性的十年后,日本的国力和发展潜力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加剧了日本政治的右倾化,美国将不得不为美日同盟所胁迫,面对日本制造的各种麻烦。 为什么美国在欧亚大陆这个大棋局会处于这种不利的处境?直接原因恐怕在于美国的中东政策。美国主动卷入了两场旷日持久且后患无穷的战争。战争的残酷及本身的非正义性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布氏所称赞的文化优势价值观优势被这两场战争粉碎。而战争造成的国际油价波动,直接造福了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利用高油价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急剧增长,从潜在的失败国家一跃成为金砖四国之一。俄罗斯的恢复增强了莫斯科恢复大国地位的信心,也极大的抵消了颜色革命的影响。俄罗斯的雄心壮志通过能源外交及格鲁吉亚战争付诸实施,重新成为美国的一个麻烦的对手。而由于美国将大部分精力转移至中东,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十年。中国不仅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政治影响力,科技水平,军事能力也可以说得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当美国重新将目光转回东亚时,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出乎自己意料的强势的中国。同样,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令日本难以适应,在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背景下,日本面对中国的崛起越来越紧张,而美国对此没有太多反映,这也诱发了日本政治的右倾化,造成了今日东亚的困局。 至于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是美国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负。正是出于这种自负,美国肆无忌惮的插手伊拉克阿富汗,结果不仅将美国和穆斯林世界彻底割裂,也使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正义形象。而自负带来的不安全感令美国人没有全心全意支持欧洲一体化,才出现了欧盟制宪危机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停滞。也正是出于这种自负,美国人忽视了自己的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于是就有了08年的战后最严重金融危机,其影响时至今日仍难以消除并继续发酵,而受伤最严重的却是不是美国,而是美国的亲密盟友欧盟和日本,其对政治造成的副作用目前也正在逐渐浮现,形势不容乐观。 截至目前来看,布氏设计的大棋局美国人没能好好的执行,结果造成了自己的首要地位面临诸多挑战。布氏曾乐观地认为,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没人能挑战美国的首要大国的地位,那么,当美国用十年时间下出一手臭棋之后,这个时间会提前吗?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是华盛顿,北京,莫斯科,布鲁塞尔,东京,新德里的政治家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投诉 有用 37 没用 5有关键情节透露 37 5 2回应收起 三戒先生 2014-06-08 21:32:19 布热津斯基的虚伪与霸权主义的丑恶 只有一个大国拥有核弹,必然会伴随着压迫与欺凌;如果有两个大国拥有核弹,则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与竞争成为主流,军事上的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世界上有超过三个以上的大国拥有核弹,且相互之间经济、军事实力达到平衡,则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与合作将取代竞争与对抗,大国之间以更为平和的姿态,以谈判和妥协来解决地区之间的纠纷与摩擦。 单级带来压迫和霸权主义,双极带来对抗与冷战,而多级带来合作、交流和有序竞争。国际局势的发展与判断,若放在这样的视野中会变得更为清晰,而不是如布热津斯基毫不掩饰,并极力推崇的:“美国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球性国家,只有美国才能依照长期潮流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大家庭,因此如何保障美国的全球统治地位和阻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对美国产生挑战的国家,是绝对必要的。”这样般幼稚和虚伪。 一、霸权主义无法给世界带来和平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取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话语权,然而世界并未美国的统治因此而安宁,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东地区接连发生多起全国性质的战争,而即便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之时,从阿拉伯国家开始的波及北非的政权颠覆运动愈演愈烈,在北非、东欧、中东和中亚地区,自从美国称霸以来从未获得政治上的平静。 而欧洲又如何呢?自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对全球的金融破坏以来,美国为了控制其国内的经济下滑趋势,接连进行了若干次大规模的货币增发,对欧洲经济体和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欧洲经济体内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低迷,甚至濒临破产。 而在美国的直接干预下,东北亚局势日渐紧张,日本、韩国和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良好的经济共同体因政治冲突和摩擦遭到破坏; 在霸权的阴影下,只有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顺从,如果被压迫者有一丁点的不满意,得到的就是大棒加呵斥,由于这样政治和军事的不平等关系,造成了国家之间在贸易、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地区和国家的贫困与落后;造成了地区政局的混乱;造成了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激烈冲突;毫不客气的说,所有这些重大国际政治问题,都是因为相互对抗而引起,而这些对抗的产生根源,来自于霸权主义。 为什么美国的霸权主义会造成诸多的国际政治问题?简单的理由就是:美国只是美国人的美国。美国还没有高尚到为了他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所谓的美国统治本质是如何使得美国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化 二、美国仅仅是美国人的美国 要淋漓尽致的反映出美国仅仅是美国人的美国,而非世界的救世主,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苏联在亲西派的操作下分裂,而后被美国无情的抛弃,91年的巨变或许是苏联人心中永远抹不掉的剧痛,依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好运,却给美国人留下了耻笑的把柄。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中所表现出来对苏联和俄罗斯的戏谑与鄙夷没有丝毫的做作与掩饰,这种做法与中国古代的掘墓鞭尸所象征的羞辱意义没有什么差别。 美国与苏联为了扩大各自在欧洲事务,乃至整个世界的话语权发动了冷战,冷战期间苏联国内出现经济的衰退,而美国成功的在苏联国内亲西方势力脑海中植入了三个概念: 1、国家不再扮演社会财富的指导者、所有者和安排者; 2、从历史、战略和种族的角度,苏联的恰当边界在哪里? 3、亲西方的俄国,可以获得与美国平等地位的全球伙伴关系,共同主导全球事务 第一种概念让苏联彻底抛弃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导致苏联的经济彻底崩溃了瓦解,在今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才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稍微恢复元气; 而第二种概念让苏联执政者和各个民族陷入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迷惑中,他们纷纷抛弃了“苏联人”的角色,而选择以人种来划分国家,力图建立一个单一种族的国家政权。 苏联的亲西派在美国的策划下成功的操作了这场苏联巨变,这场巨变让俄罗斯几乎彻底失去了对波罗的海,黑海、里海的控制权,俄罗斯的海军失去了在大西洋的出海口,而被迫转移到遥远的太平洋,失去阿塞拜疆、亚美迪亚让俄罗斯无法控制中亚与欧洲的枢纽,如果美国愿意,俄罗斯和伊朗完全有可能被独立于欧洲与中亚交流之外。更要命的是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这个天然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和黑海控制权,失去乌克兰比中国失去台湾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它让俄罗斯失去了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可能,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只能龟缩在亚洲,成为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 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是否获得了当初“全球合作伙伴”的承诺呢?看看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如何描述他对俄罗斯的看法:“新俄罗斯国力虚弱不堪,社会及其落后,已经不能充当美国真正的全球性伙伴......一旦不可避免地,俄罗斯与美国发生分歧,政治实力、财政力量、技术创新和文化魅力方面巨大的差距将使“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一句空话,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感到这个说法只是故意造出来欺骗俄罗斯的” 作者试图站在学者中立的立场来评价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但也掩饰不了对俄罗斯一落千丈地位的蔑视与讥讽。 布热津斯基给俄罗斯复兴之路又开出了什么药方呢?他在书中强调“一个帝国型的俄罗斯不是美国人的意愿”“俄罗斯除了决定放弃其帝国野心,决定走现代化,欧洲化和民主化道路外,别无选择”,在作者看来,俄罗斯要彻底放弃其对欧洲的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安分守纪的三流国家才是复兴的正途,因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将会与美国共享欧洲事务的统治权,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苏联的亲西派在主导了政变后,彻底的被西方抛弃。 《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是这样描述美国的策略:如何保障美国的利益,关键在于控制欧洲,使之成为一个集体,但其足够松散不至于对美国造成威胁(利用法、德矛盾),并推行欧盟东扩(便于向东渗透北约势力),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进一步的瓦解俄罗斯力图建立独联体,摧毁其成为大国的雄心和可能性。 在中东、中亚因为美国没有足够的实力统治这一区域,因而尽可能的保持这一区域的混乱,使得这区域的能源和经济不被俄罗斯或中国控制; 在远东防范日本对大国地位的诉求,并防止日本倒向中国而造成美国在远东局势的瓦解,进而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但美国又没有足够的实力遏制中国的崛起,因而利用台湾和日本作为筹码与中国进行谈判以达成地区均势; 以上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三、美国霸权主义的真实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毫不掩饰的认为美国执行全球的统治权是天赋使命, 他在解释美国为什么会获得天赋神权的理由时,用了大量的笔墨试图阐述美国的民主、开发、高等级的文明较之其它地区黑暗、专制和迫害的文明更有先进性,他试图解释美国向这些国家传播先进文明是历史的必然。难道美国的文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象征?而美国所有的举动都是在努力推行全球文明的进化进程?布热津斯基在隐藏美国霸权的真实目的。 美国迄今在全球63个国家建立起700多个军事基地,涵盖了全球所有的大洋和洲土,美国传播先进的文化不需要如此多的飞机大炮,不需要如此多的航空母舰,美国的军事存在是确保其霸权在各地区有效形式的保障,而他的目的在于全球范围内攫取利益。 美国在全球关键的海口如: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等地方布置航母舰队与基地,控制全球重要的能源、商队路线,在中亚、中东、西欧、中欧、东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设置军事基地,以形成对欧亚大陆的分割和包围之势,为其在地区政治和经济的谈判中获得优势地位,以维护其美元的全球独一性地位,这是美国霸权的真实目的。 而美国那种粗俗的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哪里见得比其他国家的文化先进半毫呢? 四、“民主”只是美国实现地区冲突和肢解大国工具的伪装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非常热衷于推行“民主”政治概念,他认为:民主是全球被独裁压迫的民众极为渴盼的救世主。然而除去在西欧、北欧和北美等美国核心盟友地区的民主政治成功推行之外,在全球其他地区,并未见到推行民主对国家和人民经济生活得到多大的改善,甚至有些国家还因为政体的变动而陷入了内战和混乱中。布热津斯基所谓的“民主”,是良药还是毒药? 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仔细观察拉丁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这三大块全球最大的大陆,你会发现只有北美地区相互接壤国家数量最小,而欧亚大陆,非洲板块除去若干个大国外,其余均是大小不一的中小型国家,国与国相互直接的接壤数量众多,地缘关系复杂,必然导致相互之间政治和经济上的纠葛。对美国而言,小国是无足轻重的,他关心的是大国对他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仅有的几个大国是其重点防范的对象,即便是盟友也不例外。民主便成为美国肢解大国和实现地区冲突的伪装而已,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美国将所有的非美国模式的国家均称之为“独裁”,而与美国政体类似的国家才是“民主”,他们并不关心非美国模式国家人民是不是真的没有政治权利,而美国模式国家是不是真的享有民主生活; 美国将所有“独裁”国家限定为生活水平低下的,而不关心该国家是否真的经济水平低下,或者是否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他们选择性的忽视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起点; 美国鼓动该国亲西方派发动“民主”革命,颠覆政权; 若改革使政权发生动荡,美国鼓动该国狭隘民族主义者建立新政权,分裂国家,如苏联; 若该国和平演变,实现类似美国的“民主政体”,美国通过利益输送使得该国国民放弃建设工业化的道路,使得该国散失竞争力,例如巴西、阿根廷; 若该国和平演变,实现类似美国的“民主政体”,但美国无法达成削弱该国的实力之目的,美国依然会认为该国是非民主国家,并对其实施经济制裁,以强力手段来打压该国经济,例如俄罗斯和伊朗; 这就是美国所谓的“民主”外衣,美国从来就没有大同世界之胸怀,而世界上也没有什么救世主和良药,除了民族和国家的自我奋斗和牺牲外,别无他法 投诉 有用 35 没用 7有关键情节透露 35 7 10回应收起 一卷残书惹夜归 2016-11-23 00:08:03 大棋局——大国地缘博弈的游戏 在历史类阅读后,回归政治类阅读,感觉自是难以言说——豁然开朗或者当头棒喝。布热津斯基的文笔一如既往的老练、辛辣;《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可谓地缘政治的经典之作——可惜在书架上蒙尘已久,近日始读,甚是惭愧。本书是作者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基于宏观的大视野,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分析得如此深刻,不能不叹服于作者逻辑之严谨、观点之独到。

第一章《新型的霸权》通过梳理罗马、中国与蒙古几个古老的霸权国家之兴衰,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霸权国家——美国的诞生做了铺垫——这一特性在苏联解体后更加明显。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非欧亚大陆的霸权国家,但它在欧亚大陆上的存在与影响力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在布热津斯基看来,中国与罗马帝国一样,其统一与强大依赖于“被一种强烈感觉到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加强、合法化和支撑(p12)”;而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蒙古帝国,“由于缺乏有主导力的政治文化,统治者被被统治者同化(p15)”。美国全球性霸权的建立则与其在军事、经济、技术与文化方面的全球力量密切相关,即使中美在经济上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其他领域依然不容乐观。

第二章《欧亚大棋局》将欧亚大陆视作全球地缘政治中轴,是一个大棋盘,“这个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欧亚棋盘从里斯本一直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棋赛”提供了舞台(p27)。”布热津斯基并提出“战略棋手”与“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两个概念,战略棋手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力在国境之外运用力量以影响或改变地缘政治状况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英国、日本与印尼却不具备这个资格;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强调他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与其脆弱状态——主要有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这一划分虽然有待商榷,却已深刻地描绘出欧亚舞台上的主角。今年英国脱欧,以欧盟为代表的一体化走向倒退——即政治碎片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可能发生转向,且经济全球化在西方各国民粹主义泛滥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倒退(例如川普在竞选中的反自由贸易政策)——至于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布热津斯基在二十多年前已经做出了深刻的预见,“由于英国在欧洲统一问题上立场含糊,并同美国保持着一种日益淡化的特殊关系,在有关欧洲前途的重要选择方面英国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局外人。伦敦基本上已退出了欧洲棋局(P36)。”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欧洲以北约为基础的存在,在东亚以美日韩同盟为基础的存在与在波斯湾以美国——沙特为基础的存在控制或影响着欧亚大陆上的主要地缘国家。

第三章《民主桥头堡》主要分析欧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欧洲在美国地缘政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桥头堡。无疑,欧洲依赖于美国领导的北约为其提供安全保护,而美国也以北约为名加强了其在欧洲的军事存在。作者认为对二战的记忆、经济复兴的渴望与苏联的威胁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当这些因素消失后,欧洲的主要问题将是“负担过于沉重的社会福利制度正耗尽经济活力,而特殊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强烈抵制正在使欧洲政治注意力内向(p49)”,这一分析与欧洲当前的一体化困境基本契合,沉重的债务危机与移民危机正在撕裂欧盟的统一与国家内部的团结。当然,欧盟内部,法国与德国的作用最为重要,前者为了往昔的辉煌,后者为了救赎——这是欧洲不同设计内容的深层原因——这也是美国在欧洲地缘政治考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合作与尊严的问题。对于欧盟东扩与北约东扩,美国是持支持态度的,而俄罗斯的反对态度从那时到现在也是越来越强联,构成美俄战略对抗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黑洞》关于俄罗斯,即苏联解体后,在欧亚大陆中心成为一个“黑洞”,构成“权力真空地带”——这一地带在二十多年的大国博弈后已经略显拥挤。我是极其认同作者所言苏联解体是其内部的僵化、极权的结果,其他的“西方演变”只不过是外因罢了。苏联的解体在地缘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当下美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反映出俄罗斯对其昔日辉煌的无限怀念——只是我们容易忽略东欧国家(曾经苏联阵营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急于加入欧盟与北约?源于安全感的缺失,这一缺失又与苏联在冷战时期的行为密切相关——在这里,小国成为大国地缘博弈的工具,我们过于从大国角度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小国的利益需求。布热津斯基格外强调乌克兰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即“乌克兰的独立则动摇了俄罗斯是泛斯拉夫共同特性的天授旗手这一说法的根本(P73)”——可惜的是,在克里米亚入俄后,俄乌关系渐行渐远,且乌克兰国内陷入分裂的危险之中。这便是乌克兰作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悲剧,其命运受到东西两只大手的拉扯。所以,为了填补这一“黑洞”,俄罗斯从“独联体”到“欧亚主义”都在谋求恢复其往日的势力范围——只是在各周边国家民族主义逐渐发展的情况下,这一进程可谓自说自话。

第五章《欧亚大陆的巴尔干》讲述欧亚大陆的“火药桶”地区,即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对其而言,幸耶!悲耶! 这一地区可谓是民族与宗教的大熔炉,主要的地区性战略棋手是俄罗斯、土耳其与伊朗。高加索地区的混乱与动荡还在持续,牵涉到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因为亚美尼亚信仰基督教,阿塞拜疆信仰伊斯兰教,使局势更趋复杂——这应该是欧亚大陆上的第一个火药桶,充斥着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的地缘博弈。第二个则是中亚地区,内部动乱与俄罗斯一体化的推进是其主要威胁,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实际上,伊斯兰的复兴已经不仅得到伊朗而且得到沙特阿拉伯的外部支持,很可能成为不断蔓延的各种新民族主义的推动力量,并决心反对俄罗斯控制下的(因而也是异教徒控制下的)任何形式的重新一体化(P109)”。在这一真空地带充满了大国与小国的较量,中国“一路一带”建设也可以视作进入这一地区的尝试——毕竟,中俄在“战略抱团”以应对美国的同时,双方在中亚的博弈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章《远东之锚》关于中国,书中认为中国是地区性而非全球性的国家;这一论断在当下无疑是不适合的。作者认为对于中国不应该是遏制,而是看中国崛起后其势力范围是否可以接受——当然,当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可以挑战美国地位的国家后另当别论——因为“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 P122)”,中国即使没有这一设想,其实力的增长已经引起周边国家和美国的担忧。布热津斯基认为贫富差距和民主化问题是限制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主要因素,这一论断自然是正确的;在中国进入社会改革的深水期,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瓶颈”所在。至于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安全同盟关系,不过因为日本在安全上对美的依赖也限制了其大国梦的实现——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升军事能力的时候,美国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结论部分,布热津斯基强调“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因此,美国不仅是第一个和唯一的真正全球性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P170)”。我不一定喜欢地缘政治的思想,但却是难以回避的现实,或者只是我们对于关系的一种解读——而中美俄在地缘政治上的认知可能成就其繁荣,也可能束缚其发展。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4 0回应收起 徐dddffff 2025-03-18 21:07:37 《大棋局》读后感 《大棋局》是一部极具前瞻性与启发性的国际政治关系经典著作,作者的政治经历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布热津斯基毕业于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曾先后担任肯尼迪、约翰逊两位美国总统的顾问,1977年至1981年还出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际操纵者。这段经历使他得以深入美国外交决策核心,洞悉美国的国家利益诉求与战略考量,将理论思考运用于实际政策制定,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大棋局》正是其外交经验在实现美国未来全球霸权方面的运用与体现。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力量对比剧变,“一超多强” 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布热津斯基撰写《大棋局》,精准阐述了美国的战略目标、达成目标的可能方式以及潜在问题。书中,作者依据主要国家的民族性、历史、文化与现状,剖析了世界格局中主要棋手的战略诉求,结合各方的战略目的、实力和利害关系,描绘了1997年视角下美国延续全球霸权的可行操作路径。 本书认为亚欧大陆是全球地缘政治核心,掌控它可主导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美国为维护其在欧亚的地缘利益,将亚欧大陆划分为四部分并制定策略:在欧洲,加强与法德合作,推动北约东扩和欧盟一体化,遏制拉拢俄罗斯;在远东,拉拢中国、提防日本,维持美日关系;在苏联解体后的中部地区,推动俄罗斯民主化和市场化改革,削弱其力量;在南部的“欧亚巴尔干”,周旋于俄、土、伊等国间,维持平衡,重视支轴国家。美国旨在建立以自身为仲裁者的稳定均势,防止欧亚出现威胁其的挑战者。 要准确的洞察局势并且制定针对性的政治策略是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一种全面且系统的地缘政治分析方法。作者考虑了地理、历史文化、民族人口、宗教与意识形态、经济水平、科技与军事能力等多个因素。这种综合分析方式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为分析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例如,在分析俄罗斯时,既考虑其广阔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地理因素,也考虑其历史上的帝国传统、民族构成以及东正教文化等对其地缘政治行为的影响。其次,作者还运用了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局势,认识到各种地缘政治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经济水平、科技能力等因素的发展会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例如,书中提到科技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实力为发展科技和军事提供支撑,而科技能力又决定了军事能力,这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观点,提醒读者关注国际格局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趋势。 尽管这本书具有战略视野宏大、分析深刻透彻、前瞻性强等优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棋局》是从美国的利益和视角出发来探讨地缘战略的,其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因此,这本书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中心主义立场,布热津斯基在分析问题和提出战略建议时,完全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霸权地位出发,将世界视为美国实现其目标的棋盘,忽视了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发展需求,这种片面的立场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反感,也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还有,布热津斯基作为现实主义的战略家,倾向于大国博弈,而忽视了国际合作和多边机制的作用。例如,他可能没有考虑到像欧盟这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或者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在维护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作者总是武断地认为,中国、俄罗斯、欧盟都有称霸地区的野心或向美国挑战的野心,布热津斯基这种无视中国政府多次关于不称霸的庄重声明,无视世界众多国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从而防止任何国家称霸的政治意愿,以自己武断的猜测作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只能造成国家间的不信任无助于建立起一个欧亚乃至全球的安全结构。 《大棋局》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地缘政治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宏大视角。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美国中心主义立场和大国博弈思维。在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合作与多边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应当从多元的视角出发,倡导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而不是将世界视为某个大国的棋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3 19回应收起 嗷嗷 2010-05-07 10:28:42 OCR后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校对而重读《大棋局》,竟有一年前初读时未曾有过的感想。大约是由于一年来发生的事情多少印证了布热金斯基的论断吧。   纵观人类文明史,平等之呼声不绝于耳,却从未有过部落间、民族间、国家间的真正平等。远的不说,当今世界上小自世界杯决赛圈的名额分配,大到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表决权,无一不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   当犹太民族的苦难终于赢得世人同情,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划出很小的一块土地给他们安身时,整个阿拉伯世界却发誓要把犹太人赶下海。平等精神何在?经过四十年战争,当初视犹太人为草菅的阿拉伯人终于明白,经两千年磨砺的犹太民族不但强大得不可战胜,再战下去就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也变得很成问题时,平等之声大振。   就拿平等喊得最多最响的中国政府来说,可以认可两个朝鲜同为联合国成员,并同时与两个朝鲜保持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为了防止台湾的独立,中国在安理会以否决维和案为手段,威胁让危地马拉内战不止,以示惩戒。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只不过是一个口号。当一个国家孱弱时,高喊的一定是平等。一旦强大起来,平等就再也听不见了。争取平等其实是在争取超出国家实力基础的国际权利。   布热金斯基坦率地承认这种不平等,却没有给人以霸道的感觉,除非读者本身就很霸道。因为他认识到,美国的根本利益在于建立一个“更机制化和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合作”体系,美国的政策应以这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整整一个世纪里,偌大个中国内患外辱从未间断。直到二十年前邓小平执政使中国真正走上了一条富民强国之路为止,历代仁人志士先后提出过无数治国方略,其中只有少数被当政者采纳,更多的则湮没在历史长河里。被采纳的少数中的多数并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原因固然有许多,究其要者不外乎:   其一,国力衰弱。中国的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而对其发明者自身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中国人用指南针确定坟地和宅基之时,盎格鲁萨克逊人、法兰西人、日尔曼人、日本人等蛮夷,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万里迢迢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用中国人粉饰太平的火药,轰开了天朝的高墙坚垣。更不可思意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孔孟圣道怎么也抵挡不住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载来的爱琴海“文明”。全中国上自圣徒下至小民,惶惶然无所措于手足。   其二,统治者总是把家族或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放在民族或国家利益之上。中国历来的统治者都宣称天下为公器,但骨子里却以天下为私产。开国者创的是私业,守成者守的是私产,苟延者图的是延缓革命以谋中兴。以抗战为例,半壁江山沦丧,剿共反成了蒋介石的第一要务。显示中国人抗战信心和决心的百团大战,因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倒成了彭德怀的罪状。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搞得民心背离。每当国难当头时汉奸蜂拥,就是明证。   其三,军事和外交手段落后。两军对垒勇者胜是中国人的信条,然而英勇无比的僧格林沁蒙古骑兵却全军覆没。震惊侵华联军之余,就只有依靠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烧教堂砸使馆的能耐了。而这竟始于禁止一切与“英夷”的通商。清室惹不起拥有坚船利炮的“洋鬼子”,就创造出以夷制夷之法,而制夷的奖赏却是中国的领土和中国百姓的白银。   要中择要是利益冲突。无论是以一人治天下还是以天下奉一人,统治者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总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越逢国难就越带有根本性。   清皇朝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有许多根本性冲突。清室统治者深知,“保中华”要以 “不保大清”为代价,于是乎异常理智地选择了割地赔款,以图苟延。朝廷再小也比一无所有强无穷倍。北洋军阀、蒋氏家族甚至国民党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也不一致。袁世凯为了当皇帝,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要先安内而后攘外,乃是置党于国之上的典型。五十年代与苏联结盟,六十年代与苏联交恶,七十年代联美反苏,考虑的全都不是民族国家之根本利益。   以国家利益为政策的出发点是现实世界的必然要求,反其道而行之者无不遭到历史的惩罚。对中国的惩罚就是持续的衰败。最近二十年来,邓小平以两个有利为标准制定的国家政策,才使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重现中华帝国昔日辉煌的欲望也随之抬头。于是,远比中国强大的美国的海外利益与这种欲望发生严重冲突。   任何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利益在其领土以外。对于一个真正的大国尤其如此。   朝鲜半岛的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东部边界的安宁,也关系到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的稳定和繁荣。无论谁执掌中国政权都会设法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与蒙古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国统治者的心病。病因是蒙古草原上的民族矛盾和地下的宝藏。   随着中国现代化且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原材料的获取(石油、粮食等)和产品的销售必然使中国更加关心产销地的局势、运输通道的安全。   考虑到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领土纠纷以及某些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将越来越事关民族的命运。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强烈的传统欲望交织在一起,困惑着中国的政策。反对霸权和谋求霸权同样令人费解。   二战以后,世界各地都响着反美的声音,或低或高,或强或弱,始终没有间断过。理由是美国拥有而且使用霸权。美国的霸权真的那么可怕吗?美国放弃霸权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地球上有二百来个大小不等、种族各异、信仰不同、利益冲突的国家,亟需世界警察来维持秩序。不妨试想,萨达姆先吞并科威特,再陆续把沙特、阿曼、阿联酋、也门、叙利亚,甚至土耳其和伊朗置于其掌中以后,建立起拥有石油武器的巴比伦帝国,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再试想,俄罗斯重新控制中亚,万一影响中国今后的石油供应,挑起中国西部穆斯林的分裂,鼓励了印度在南亚称霸的野心,中国将如何是好?   冷战后的世界霸权似乎更像春秋时代的霸权。在全世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必然夙求。高喊“反霸”不如冷静地分析一下,这样的国际秩序是否符合中国的眼前和长远利益而后决定相应的对策。   鉴于美国对现有版图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有领土要求,美国的历史中也从未有过象在奥斯威辛或南京发生过的大屠杀,让美国出任世界警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霸权是一种罪恶,美国的霸权就是现实世界的必要罪恶。   历史上没有一个象样的民族或国家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灭亡的。强势民族的衰亡都能在其内部找出带有根本性的原因。   世界上一切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霸权绝不是美国人刻意谋得的,而是欧亚大陆上各个民族把自己的事情办砸了,拱手送给美国的。   由于百年衰落,央央中华本已逐渐淡漠的霸权意识,自1949年中国大部统一后逐渐抬头。拿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助金日成、胡志明统一;花数十亿人民币帮霍查独裁;处理与铁托、卡斯特罗、戴高乐、苏加诺等的关系等,无一不用中华民族的利益来谋取霸权,直把中国带到了崩溃边缘。   读书人以书为鉴。我们这些人常对学生讲,学习什么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怎样学习。美国高层“知识分子”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心平气和地把政治、民族、经济问题当作学术研讨。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事情。有的中国人还没有吃饱穿暖,有的中国的孩子没有书读,中国的国土还没有完全统一,同志仍需努力。即使中国真正富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还有待升华。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人的日子刚刚好过一点。中国仍然很穷很落后,正所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只有经过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方能上不辜负先祖,下不愧对后人。中国人民的福祉不能作为反霸的牺牲,更不允许作为谋取霸权的赌注。   凡是有益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凡是有益于增强综合国力的,各位仁人志士共勉之。   陈维连   一九九九年春节 投诉 有用 31 没用 20 31 20 15回应收起 X. 2025-03-16 16:54:28 《大棋局》读后感 《大棋局》一书将欧亚大陆描绘成全球博弈的巨型棋盘,深入探讨了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布局。在这部从美国视角出发而作的著作中,“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挑战美国的霸权国家”被设定为终极战略目标,而中国则被置于“潜在帝国”的名单。这种基于西方弱肉强食政治逻辑的预判,恰恰凸显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认知局限。当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新型国际关系实践,以“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以“全球发展倡议”重构国际合作框架时,我们就已经打破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

布热津斯基将中国视为"地缘战略棋手"的判断,源于西方历史经验中的"大国崛起必称霸"定律。这种错误的判断,根本上源于对不同文明认知的不足。当作者用"最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潜在竞争者"来形容中国时,其思维便已经陷入了西方文化的定式,是典型的以己度人。

中国古代“以和为贵”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哲学体系与社会实践中,其内涵既包含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也涵盖国家治理与对外交往的政治智慧。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还是道家思想中“不争之德”的思想,亦或是墨家的“非攻”与“兼爱”,无一不体现出中国自古就有崇尚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当代中国依旧崇尚和平发展。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在构建超越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新范式。联合国大会上"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庄严承诺,都在制度层面解构着所谓的帝国宿命论。 在中非合作中中国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在新冠疫苗分配时践行着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到共同富裕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正在创造不同于西方掠夺他国资源式发展的新模式。这些实践构成了对西方鼓吹的帝国论最有力的现实反驳,展现出中国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发展实践正在创造新的国际关系范式。当布热津斯基将地缘政治简化为"棋手"与"棋子"的博弈时,中国用和平发展,文明互鉴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棋盘”本身可以重构。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从"自力更生"到"交流互鉴",中国始终在探索打破传统地缘政治逻辑桎梏的现代化道路新局面。这条道路并不寻求成为新的帝国,而是致力于构建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局面——这或许正是《大棋局》给予当代中国的最大启示: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如何在原有不合理的规则框架内赢得棋局,而在于如何打破不合理的棋局,创造新的、更加合理的棋局规则。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13回应收起 小龙爱陈装装 2012-11-07 22:48:19 美国的延寿和托孤安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棋局》全书阐述的观点正如书名的小标题一样,美国的首要地位极其地缘战略。全书的思想基础是美国的利益和霸权优先,而所谓地缘战略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持美国的霸权和如何维持借助当今的霸权来为今后美国无可避免的霸权衰落做良好的安排,实际上简而言之就是延寿和托孤的一本有眼光的著作。
不知是不是布热津斯基的官方的出身,从书面上来看其所谓的针对各国的对策和战略都是相对温和的,面对欧盟,他提出要和法国和德国通力协作,共同促进这样一个更统一和更大的欧洲的出现,面对俄罗斯,他希望俄罗斯能够和欧洲结成越来越有机的联系促进俄罗斯的民主化,面对远东的中国和日本更是分别将其作为美国在全球性的伙伴和美国在远东之锚,关于伊朗,他也提出和伊朗处于长期敌对关系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然而一个在国际关系中面面俱到地充当老好人和救世主形象的霸主是不存在,在冷战时期出身的这么一位战略家在文章中还是能时时刻刻嗅出对于实力大不如从前的俄国的防范和担忧。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表达了其根深蒂固的“防俄”思想。所谓的大棋局这盘棋并非在全世界皆是面面俱到地下,而是欧亚这个大棋局,在欧亚这盘棋中,传统对于中东地区等地区的关注也并非成为本书的主要主要论述点。布热津斯基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对所谓的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区进行介绍,一个国家众多、种族众多的新巴尔干地区,包括东南欧的一部分、中亚、南亚的一部分,包括了九个国家和两个潜在的后部成员。该地区是一个在前苏联影响范围的地区,对于这么一个各方势力角逐却又均没有足够强大的来控制的地区而言,尽管布热津斯基反对将俄罗斯排除在该地区外或煽动该地区新国家地市俄罗斯,而让俄罗斯成为一个伙伴,但他却建议给予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三者给予最有力的支持。乌兹别克是担任中亚地区领导的首选国家,阿塞拜疆是使俄罗斯不能独霸进入该地区的通道的国家,另外最重要的乌克兰被作者认为“不仅使得俄罗斯人重新思考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美国给予这三者最大的支持无疑是出于自身与该地区相距太远无法成为主导力量而担心俄罗斯借助在该地区的优势,通过自身的恢复,重新在原苏联势力范围地区来建立其政治影响力。俄罗斯的帝国的传统和曾经作为世界另一超级大国的历史身份令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至今仍然不安,甚至竟然超过意识形态和美国更加不同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布热津斯基鼓励独联体国家的多元化,以迫使俄罗斯向着困难的抛弃帝国传统、允许扩大的和美国有紧密政治安全联系欧洲,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霸权体制下的俄罗斯。布热津斯基的目光虽然不可避免掺杂冷战的思维,但是对于俄罗斯的重新的崛起的估计依然是长远的。
关于中国,正如其在关于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可窥出。他认为一个分离的台湾对美国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利益,完全可以想北京重申,只有在中国更加繁荣发达更加民主之后才能实现统一。也可以说,美国的利益考虑,做一笔让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来换取大陆的民主化的买卖是合算的,他也作出了关于大陆必将走向民主化的道路的预测。然而如果未来一个并没有走向预期的美国期待般的民主化的却迅速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的大陆,美国将如何着手?布热津斯基反对刺激中国的在日本推出大规模武装的计划并且把日本作为一个面向全世界的经济上的美国附庸的角色,因此对于不走向民主化的中国的假设,可能布热津斯基没有想到也自信不会如此?
 面对欧盟,一个矛盾正如作者在前几章所提到的,团结起来成为美国伙伴的欧洲和团结起来可能导致对美国利益冲突的欧洲,美国将如何期望,关键是怎样促使它成为现实。布热津斯基将欧洲作为民主的桥头堡,认为美国必须介入欧洲统一事业,并且由于法德力量的局限,必须义无反顾参与进来,甚至不惜对法国作出某种程度的让步。作者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一个欧洲走向统一,而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制造均衡的表现。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是不是真的符合美国的利益还是值得商榷,作者认为目前欧洲一体化和扩大化的势头正在削弱。美国对于欧洲统一的推动和支持,实际上是对这样的一种逆流的一种反制,而根本的核心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美国必须要义无反顾地参与,这就为今后欧洲可能出现的危害美国利益美国的介入埋下的伏笔。对于欧洲的坚定的支持实际上是美国的犹豫,倘若没有将俄国继续作为一个反面角色而言,欧洲和美国是否能真正建立可信的伙伴关系还是存疑的。
美国霸权之后能留下什么遗产?作者认为是地缘政治合作的框架,在他认为,今后由于只是的传播和经济力量的分散很难再出现像1945年的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因此借助目前的霸权实力来建设一个地缘政治合作框架是美国延续自身利益所在。这也是作者希望出现的导致产生一个真正分摊政治责任的全球核心。布热津斯基从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家的视角为美国的未来选择作出了安排,未来欧亚大陆还真正的存在霸权后的政治合作以及中国的崛起究竟会走如何道路还是拭目以待。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G. 约翰·伊肯伯里( G. John Ikenberry ) 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 译者: 严匡正 译 出版年: 2021-5 页数: 384 定价: 75.00元 装帧: 软精装 ISBN: 9787552033960 豆瓣评分 8.8 42人评价 5星40.5% 4星45.2% 3星9.5% 2星0.0% 1星4.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冷战的结束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让人不禁忆起1815年拿破仑战争以及1919年和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落幕后的关键时刻。伊肯伯里在本书中抛出一个问题:战胜国要如何行使新掌握的权力,又将如何凭借这股力量构建新秩序?通过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战后安排,他认为:强国确实会寻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之诞生的秩序类型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承诺并约束自身权力。

作者解释道:凭借20世纪民主理论的传播和国际制度的创新运用,秩序的建构才超越了传统制衡政治的范畴,呈现出“宪法”特征。这两大趋势都与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息息相关,尽管各国实力迅速变化且严重不平衡,但美国政体的开放特质,以及由多边制度织就的网络,让美国得以进行战略约束,与工业化的民主国家建立稳定的关系。

《胜利之后》将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融为一体。读者如果意在探究全球秩序的组织形式、世界政治中的制度作用,以及历史上的战后安排给当下带来的经验教训,应能从中获益良多。

投诉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约翰·伊肯伯里 约翰·伊肯伯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G. 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

普林所顿大学政治系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阿尔伯特·G .米尔班克( Albert G. Milbank )政治和国际事务教授,普林斯顿国际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韩国首尔庆熙大学全球杰出学者。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2013—2014年,担任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第72任伊斯曼客座教授( Eastman Visiting Professor )。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关系学者调查中,伊肯伯里在“过去20年中在国际关系领域创作最佳作吊的学者”中排名第10,“过去5年中创作最有趣作品的学者”中排名第8。

他在国际关系领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包括:《一个民主安全的世界:自由国际主义与全球秩序危机》(A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Crises of Global Order,2020),《自由利维坦:国制度的起源、危机与转型》(Liberal Leviathan :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System,2011)。《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一书首版获得2002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授予的“施罗德一杰维斯国际历史与政治最佳图书奖”。

此外,伊肯伯里还编写或联合编写了14本书,并撰写了130篇期刊论文、论述和书籍章节。

目录 · · · · · · 新版序言 2001年初版序言 致谢 第一章秩序问题 第二章秩序的类别: 均势秩序、霸权秩序与宪法秩序 第三章秩序形成的制度理论 第四章1815年战后安排 第五章1919年战后安排 第六章1945年战后安排 第七章冷战之后 第八章结语 附录一战后安排 附录二大国实力排行 附录三大国高科技指标 注释 · · · · · · (收起) 喜欢读"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洞悉对手 49.99元

自由秩序的虚假承诺 55.20元 喜欢读"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理论 9.1

霸权的黄昏 8.4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9.0

霸权之后(增订版) 8.5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世界不再只有“我们” 7.6

国家为何而战? 7.2

联盟的起源 8.7

保守主义 9.2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 8.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 有用kurtis 2022-01-30 07:52:47 本书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论点,指出了权力与制度的关系,即制度能够保障权力的广度、深度和持久力,这一点被作者系统性地指出,在当时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可以适用于当下,因此是本书最大亮点。本书的主要论点为,主要国家的实力差距越大,或者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成分越多,各国同意建立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宪法秩序的动机就越强。然而,由于本书写成于后冷战初期,作者欣然承认了美国的霸权性以及秩序的不平等性,还声称“现代社会崛起的标志就是不平等的宪法化,也就是纳入与排除、权利与奖赏的范畴的确立,使特定领域的不平等长久存在,并加以区分和限制”,这无论在感情还是论证上都难以令人信服。 (收起)

2 有用绊脚猫 2022-11-16 11:54:38 北京 伊肯伯里生于54年,85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90年代进入美国政府工作。94年后,全身心投入学术工作。 本书最初发表于2001年,作者聚焦于大战之后新旧秩序交替的时间点。大战胜利之后,赢得胜利的主导国,应该如何运用其实力以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伊肯伯里给出的答案是:建立的秩序能将权力制度化并能够对权力实现约束(战略约束)。通过战略约束,能够获得弱小国家的默许与支持,推动战后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建立可以将目前的权力转换为持久性的优势。 序言一共有两个,分别是18年新版序言和01年初版序言。正文部分共267页,分为8章。 1章导读,2章分析秩序的类别,3章论述秩序构建的逻辑,4到7章分析了1815,1918,1945和冷战后四个时间点,最后一章为结语。 (收起)

0 有用想象力📡 2023-05-27 16:46:16 浙江 新秩序的收益必须要超过推翻已有制度的沉没成本时才能让强国有意愿付出巨大地启动成本去建立一个新秩序,中美的对抗依旧是体制内的对抗,中国本身就是这个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替自己掘墓。美国凭借战后超然地位将其他工业国家锁定在由美国主导的围绕经济政治开放性组织起来特定国际秩序中。追求开放、民主的目标也让美国愿意与高度制度化的战后秩序锁定,愿意让渡短期利益来获得其他工业国家对于自身权力合法性的认可,通过这样的绑定双方都确保了各自的利益:其他国家获得了短期的权力回报也让领导国更可预期更受限制更好接触地安全网得以建立,而美国也确保了自身的长期利益不受损害。这使得高度权力失衡下美国伙伴们愿意接受这样的不平衡状态。 (收起)

0 有用尤大木 2021-11-29 13:56:32 为何美国所主导的秩序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直至近八十年后仍屹立不倒?伊肯伯里教授的这本政治学著作给出了一部分答案。作者提出,国际制度在美国权力的行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者通过制度主动约束自身所具有的核心权力,用克制和合作的态度向其他国家抛出橄榄枝;后者得到了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有收益且拥有发声的权力,于是放弃了推翻此秩序制度的机会,主动加入进来。一旦秩序制度走向运转,改弦易辙的成本越来越大;盟友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且能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美国政策制定;加之民主国家弱承诺强执行能力的特点,使得这一体系保持了极强的韧性与生命力。其核心要义在于美国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使其成为宪法制度的一部分。对于如今的中国,如何去面对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中,美式秩序还能长存吗?值得深思! (收起)

0 有用hyggyfoner 2023-03-16 14:11:00 湖北 温和美式观点。延续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诸观点,以表明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的诞生、运作、制度秩序得以延续的动力何在。虽然价值取向是比较武断缺乏论证,但这种有理有据的论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而不是一直喊口号(即使将本书看作口号作品,别人论证水平也很高)。

更多短评 19 条

我要写书评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修订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自有我在 2021-07-22 12:30:54 《胜利之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二战之后,世界秩序稳定70年的根源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就是在极为混乱的状态下过来的,各种灾难层出不穷,特别是战争让上亿的人口死于其中。但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长时间和平稳定的发展阶段,虽然局部战争还时有发生,但涉及到大国之间的战争再也没有发生过。是什么原因让二战后的世界维持了如此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呢?这就是美国学者G.约翰•艾肯伯里所关心和检讨的问题。

和平稳定是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的,而所有的秩序都是混乱之后、特别是大型战争结束之后,由胜利方所决定。作为胜利方,他们有着最强的能力,有着最强的话语权,他们的决策就会成为今后秩序的基础。因此,艾肯伯里这本著作也被命名为《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制度重建》。而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秩序,是在宪法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而建立,而建立这种秩序,作为当时的领导国美国在这其中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之后,战胜国必然需要维持自己战胜的地位,并取得积极的回报。但哪种秩序可以让权力回报的成本更低,这一定会在战后秩序的选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更高的收益,在政治中也一定是适用的。《胜利之后》把战后的世界秩序分为均势秩序、霸权秩序、宪法秩序三种类型。而这些类型都是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或被战胜的、有影响力的领导国所选择的秩序类型。

在均势秩序中,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而各个政权必然为了维持自己的安全、稳定和生存的权利,积极发展自身的能力。在这种世界秩序中,随着各国发展的不均衡,必然有大国崛起。大国崛起,小国追随,就会形成各个联盟;当联盟的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又成了不可避免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这个世界时间最长的秩序状态,特别像欧洲这种地方,就是在战争、和解、建立秩序、再次战争的过程中前进的。

霸权秩序,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际秩序。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他们建立的各个海外殖民地,一定是这种秩序的典型代表。殖民地是没有任何主权的能力的,他们只会任人宰割,而作为霸权的国家,也必须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这种秩序。当然,任何霸权都无法持久,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现在的世界已经再没有了殖民地。虽然美国一家独大,它有着称霸世界的能力,但还是无法完成霸权秩序的统治。

而二战之后,建立世界秩序回报成本最低的就是建立一套“”宪法秩序”。宪法秩序,这是本书的作者所创造的专有名词,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一样,在世界的秩序中,也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规则和制度。战后胜利的领导国,这时他们有着无上的权利,他们可以通过霸权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也可以通过各种规则制度,让自己的利益可以长期而稳定的留存下来。而这时建立的规则制度必然是偏向于领导国的,但又给失败的国家以各种支持和援助。在这种前提下,规则的制定和建立就是不会受到阻挠的,而规则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有着路径依赖的能力,就会一直稳定的维持下去。即使后来者想改变这些规则和制度,也是成本大于收益的。这也就是现在的世界秩序各种规则的来源所在。美国在二战之后,建立起了以美元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建立起了遍布全世界的军事基地;建立起了美国为主导的各种多边组织;就像联合国、世界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都绕不过美国的阻挠。这就是美国二战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了的世界秩序。

这种建立在规则上的世界秩序,也需要用规则来维持,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手把这套秩序建立了起来,但现在却也在亲手毁掉他,美国在全世界的各种退群,也就是它在毁坏秩序的表现。也许现在的世界秩序在等待着一次重新的整合吧。

艾肯伯里在这本书中引用了近现代的几次战争之后的国际秩序来论述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整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就像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并不是美国想要放弃霸权主义?毕竟它们的霸权思想一直都存在,但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无法建立霸权主义的世界。全球化让世界各种利益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了一起,这个世界只能建立在一个有规则、有制度、有秩序的基础之上。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9 0回应收起 透明人leon 2021-07-18 14:25:23 秩序约束与权力延续的平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伤亡和破坏程度最为惨重的现代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欧洲作为两次大战的主要战场,同样遭受了其难以承受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权力中心由“欧洲”转移至“美国”,同时苏联在东欧的崛起以及其共产主义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二战之后的冷战,持续时间超过45年,这期间美苏两国除了在军事层面上的竞争和对抗外,双方所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争丝毫也没有放松。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掌握了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的权力,美、苏双方都试图通过世界秩序的设立或重建,维护自身利益的延续性和扩大所在政治阵营的影响力。作为战后秩序的参与者与当事人,战胜国与战败国是如何通过制度平衡权力和权力的约束性?战胜国之间,即强实力国和弱实力国如何平衡约束和合作的?

这本《胜利之后》的作者是普林所顿大学政治系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阿尔伯特·G .米尔班克,政治和国际事务教授,普林斯顿国际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本书主要探讨的话题就是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的重建。战胜国要如何行使新掌握的权力,又将如何凭借这股力量构建新秩序?通过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战后安排,看到:强国确实会寻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之诞生的秩序类型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承诺并约束自身权力。

表面上看制度是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但实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利用制度来获取更多的益处。占据主导权地位的国家答应在制度秩序下行事有两大理由。其一,制度能够让次要国家更加支持他们建立的秩序,这降低了霸权国家的“执行成本”。其二,制度可以创造“一系列优势”,这种优势甚至可以在创造制度的霸权力量衰弱之后依旧延续。

首先,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利用制度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并锁定其他国家,让它们的政治走向自身所乐见的方向,从而将权力延续下去。如战后美国制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让美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对百废待兴的欧洲输血,逐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并建立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其次,制度可以约束霸权国武断任性,通过提供承诺,让其他国家选择顺应,而不是寻求制衡。主导国在自主权受限方面的牺牲换取的是实力较弱的次要国家的默许与合作。实力较弱的次要国家也能通过制度协商得到一些好处。第一,有了制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至少在约定的框架下行事,某种程度上变现得更加温和与合作。第二,制度可以让较弱的国家在秩序内获得“话语权”,为它们与强国进行协商提供空间和渠道。

全书从专业角度论述战后制度与战略约束的核心理论与经验主义观点,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阅读门槛。书中结论来源于作者针对该内容的多年研究结果,同时提供了详实的史实资料和数据对比。该作品获得了2002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国际历史与政治”最佳图书奖,作为一部了解国际政治领域的学术佳作,推荐有该方面需求的读者阅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透明人le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 7 0回应收起 张么盐 2013-01-31 14:4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国际秩序的制度逻辑——“宪政秩序”的胜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国际关系的外行,很巧合地读了这本书,竟然觉得挺有意思,大概是因为我更容易被理论性的东西吸引,而这本书恰恰为战后秩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吧。放上来的是作为课程作业的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不能说是书评,只能算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探讨国际关系中“体系性变革”后的秩序调整,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战后各国在建立国际秩序的选择上的关键性逻辑是什么?在这样一种逻辑下,是什么影响了关于秩序问题具体解决方式的改变?为什么1945年先进工业国家之间的战后秩序如此稳固?

针对第一个问题,作者在对以往的理论进行梳理后提出了 “制度逻辑”,试图更好地解释历史上战后国家在国际秩序建设上的选择。 这样的一种“制度逻辑”吸取了多种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秩序建设的思想。首先,它是以现实主义传统关于秩序创立的基本观点为基础的,即秩序的创立由国家实力决定,秩序的变动由国家实力分配的变化导致。基于这一基本观点,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提出了均势理论与霸权理论,它们有利于分析在高度失衡的实力关系中如何创建秩序,但其缺点在于忽视了制度战略在秩序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不能解释冷战之后工业化民主国家之间依然稳定的关系 。因此,作者转向自由主义中对国家间制度的强调。但与自由主义不同,作者将其放在领导国如何利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的角度考虑,是一种创见。这样一种制度理论结合路径依赖、制度报酬递增的假设,旨在解释制度在克服无政府状态或缓和无政府状态、均势和战略敌对方面的潜在意义。

针对第二个问题,作者指出战后秩序的特征由各国限制权力、确立承诺的能力变化。 “制度逻辑”下的国家采取的是一种“战略约束”的方法,领导国(the leading states)希望通过制度性的设计,限制自身权力,并寻求其他国家对这种秩序的承认,从而“锁定(lock in)”其有利的战后地位。然而,不同时期领导国限权的能力不同,制度的强弱、优劣就不同,战后的秩序就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即作者说的“因变量”——体现在领导国的秩序建设战略与战后秩序特征这两方面。 在领导国的秩序建设战略方面,作者探讨了具体的权力制约战略,即增强国家自主权、领土和权力分配、反制联盟、制度约束以及超国家一体化等战略。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领导国对于战略的选择,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各国采取的秩序建设战略影响着战后秩序的特征。 在战后秩序特征方面,作者进行了均势秩序、霸权秩序与宪政秩序的分类,并探讨了其不同特征,如下表: 表格 1 国际秩序的类型 均势秩序 霸权秩序 宪政秩序 组织原则 无政府状态 等级制 法治 对权力集中的限制 反制联盟 无 约束性制度 稳定之源 实力平衡 实力优势 限制权力回报 宪政秩序的要素有三:在秩序原则和规则上达成一致意见;利用规则和制度对权力行使进行约束性、权威性限制;这些规则和制度扎根于政治体系,具有稳定性。 宪政制约之所以有助于保持稳定,在于其有助于减少权力回报,减低了不平衡收益的危险。而宪政主义在国际秩序建立上的体现在与建立国际制度将各国捆绑在一起,限制国家行为,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不过,作者也指出,宪政秩序也有强弱,并且在强弱两个极端摇摆。 依据这种思路,作者进行了史料分析,通过不同时期各国力量对比不同,采取不同秩序建设战略,从而导致不同的秩序特征的现象,印证了上述观点。

针对第三个问题,作者将视线集中在宪政秩序,探讨了关于秩序形成的制度逻辑及其变化,从而为解释1945年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秩序稳定性提供依据。战后领导国建立宪政秩序的根本动机在于将其巨大实力转化为合法的地位。接着,作者分别具体分析了领导国愿意以制度安排约束其权力及弱国愿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原因。在领导国方面,制度建设有利于保存与延续其权力影响,通过“路径依赖”将自己锁定在有利秩序中。在弱国方面,弱国可以利用制度与领导国讨价还价,避免被主导或抛弃的危险。在权力失衡的背景下,与实体性协议相比,制度性安排更能促进协议的达成,因为它不是直接分配物质收益,而是为权力运用、争端解决提供原则和机制。 然而,制度的达成有赖于其主导者对弱国进行承诺的能力,以表明它们可以负责任地行使权力。因此领导国会采用自我开放与自我约束的方式,使自己对弱国更可预期、可接近,作者用“担保”来指称这样一种战略。更进一步地,作者认为民主国家的国内制度使其相对于非民主国家在担保程序中具有优势。此外,制度的达成还有赖于允许弱国在决策过程中拥有制度化的“发言机会”。 作者认为,各国寻求制度性秩序建设战略的意愿和能力有赖于战后的实力差距与秩序安排参与国的性质这两个变量。实力差距越大,权利越集中,越容易达成制度性协议;民主国家更容易创建具有约束力的秩序。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不难解释为什么1945年之后主要工业化民主国家之间的秩序具有如此之稳定性。

从以上三个问题建立的模型出发,作者从制度性建设方面具体分析了1815年、1919年和1945年的战后安排,结合国家实力差距与参与国民主程度来分析建立宪政秩序的能力和强弱。作者认为,1945年之后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是多边的、互惠的、合法的、高度制度化的宪政秩序。美苏冷战加强了西方民主化国家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的秩序会延续至冷战后的原因。作者的结论是,当今国际关系愈发体现出权力的低回报和制度的高回报,这也恰好是政治稳定之源。基于这一结论,作者认为作为全球大国的美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权力和秩序的相互配合,主导当今的新秩序,在工业民主化国家之间创立稳定而合理的关系。 投诉 有用 6 没用 2 6 2 0回应收起 星空 2021-10-30 22:23:36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语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的话,中国人非常熟悉,估计学习中文、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也会熟悉——或者说,他们可以无师自通。因为有国家的存在,有各种利益关系需要调整和确认,所以,需要一定的国际秩序存在。而这样的国际秩序从来都没有一个天然的现成样本,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

  就概念而言,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的探索始自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这之后,1815年拿破仑失败欧洲建立了由俄、奥、普、英四国支配欧洲的维也纳体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至今仍在形成之中。

  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和国际事务教授、普林斯顿国际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G. 约翰·伊肯伯里所著的《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一书认为,强国会通过寻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之诞生的秩序类型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承诺并约束自身权力。为此,他对1815年、1918年、1945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之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以此来探究全球秩序的组织形式、世界政治中的制度作用,以及历史上的战后安排给当下带来的经验教训。

  研究历史是必须要为当下服务的,以史为鉴是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从对历史的研究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产生什么样的启示,实事求是地来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上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碰撞、妥协的结果。

  而从历史上1815年、1918年、1945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之后的国际秩序建立的前后、历史面貌、作用发挥以及稳定性等各个层面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来,国际秩序的建立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过,也不能想当然。

  (二)

  国际秩序是有新旧之分的。在国际旧秩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少数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就本质而言,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的,无论是国际政治旧秩序还是国际经济旧秩序都大同小异。而在中国看来,要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必须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主权国家平等为前提,而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应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很显然,包括1945年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在内在国际秩序,都属于国际旧秩序的范畴,不公平性显而易见。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如果不想成为空中楼阁,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艰苦斗争,才能够最后得以建立,并且在调整国与国关系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点,虽然G. 约翰·伊肯伯里在《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一书中没有明确涉及,却隐隐有成为他的论述的“题外之意”“话外之音”。

  在这本书里,G. 约翰·伊肯伯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对历史上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即1815年之后的维也纳体系,1918年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利与弊的反思,1945年之后的雅尔塔体系相对来说具有样本意义,相对比较稳定,并且有效发挥了作用。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宪政秩序的根本动机在于将其巨大实力转化为合法的地位,且不得不以制度安排约束其权力来使得弱国愿意接受这个制度。而弱国也可以利用制度与领导国讨价还价,避免被主导或抛弃的危险。但雅尔塔体系的稳固也只是相对而言,对其的动摇与瓦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就开始了。直到今天,新的国际秩序虽然远未建立并形成,但由于中国的作用日益发挥,新的国际秩序到底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确实令人无限期待。而这一点,也正凸显了G. 约翰·伊肯伯里研究理论的值得肯定之所在。

  (三)

  回到最初来看,没有规矩的世界,看似兼具自由与民主,实则注定会混乱无比;而有了规矩,才能有“方圆”。只不过,这样的一种规矩,内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能否赢得更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需要一种漫长的过程。

  冷战结束至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调整已经经历了一个过程。“9·11”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到底会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上再次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虽然还是一个未知数,却似乎已经有了某种轮廓。

  这样一个过程,确实需要相关理论先行探索、进行指导,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则必然会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塑造与动态调整,直到最终成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星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风帆 2022-02-20 19:4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宪政秩序”与战略空间 虎年第二本

伊肯伯里作为美国大战略理论的杰出学者,《大战胜利之后》这一代表作无疑反映了其对国际秩序和美国战略方向的核心逻辑与基本看法。并且这一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制度理念时至今日依然是其分析美国战略的核心观点,这是后话。

本书着眼秩序建立,大战打破原有制度/秩序安排,赢得战争的国家获得某种巨大的实力资产(横财windfall)。作者认为,新兴胜利者在主导dominate、放弃abandon、和转化transfer三种选择之间有将权力转化为制度和秩序(宪政秩序)的动机。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作者尝试通过1815、1918、1945后的国际关系史进行验证,并以此检验冷战后的现实。

宪政秩序之下,大国通过一系列制度建立联系与限制,这种联系“限制着实力的回报”。在伊肯伯里看来,正是这种限制使得其他国家愿意进入这种秩序而获得潜在的政治胜利与对大国的制度性限制,而主导大国责通过这种方法构建了长远的政治优势并将其制度化,很明显,在这个逻辑之下,建立宪政秩序虽然限制了胜利者,但将这一胜利的稳定从实力转向制度。这提示我们,在谈论“美国实力衰落了吗”,必须关注其构建的国际制度和秩序是否还具有充足的生命力。而伊肯伯里将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相结合,诉诸战略之下的制度实力而非空泛的自由主义价值的高地,使讨论更具价值与现实意义。

那么来看,宪政秩序是否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这可以从近来伊肯伯里等学者与米尔斯海默就美国对华战略的论争中窥见一二(这场争论载于2022 foreign affairs杂志上)。与此书写成时不同,中国如今已经不可争辩地成为美国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政治体之一。伊肯伯里认为,华盛顿接纳中国进入世界秩序的战略带来远大于代价的收益,美国对华政策只是冷战后寻求加强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基础措施的一角,重中之重不是“对抗”中国,而是推行自由主义导向的国际秩序。通过现有的、可进入的秩序与中国接触,并通过这一秩序遏制中国是对华战略的一体两面。而米尔斯海默式的遏制战略会导致盟国的分化(由于对遏制中国的态度各异),削弱美国的制度力量。遏制中国应该是更强大而统一的自由主义秩序而非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压制。这也是其对于对华战略失败的反思:“美国对华战略的主要失败在于,允许中国在没有满足特定条件之前让其融入自由主义资本体系。……中国加入并受益于自由主义秩序的某些部分(例如有利的贸易条件)而忽略了去满足其他部分条件。”和书中民主制国家更容易建立宪政秩序之间是一以贯之的自由主义观念的体现。关键是,美式民主遭遇的广泛批评(如米尔斯海默所言)是否还能满足书中对民主制的想象?好的秩序是否必须以西方式民主作为基石?

以本书的理论起点出发,中国无法在没有秩序崩溃的前提下建立新秩序,但笔者认为这不意味着无法获得制度资源。进入现有的秩序并尝试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并非幻想,反而为秩序中国家采取对抗中国的政策增加破坏制度、应对同盟内分歧的成本。而且在伊肯伯里构想的强大、统一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建成之前,还是有大量可以转圜腾挪的空间的。除此之外,大战略的布局和眼光同样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该有着奠基性作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风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0回应收起 大胖婷婷 2021-07-11 21:08:52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 这几天看了约翰•伊肯伯里的《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一书,对社会学或者政治没什么研究的我,感觉真的太难读得懂了。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约翰·伊肯伯里,他是生于1954年10月5日,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1985年),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及伍德罗·威尔逊学院艾尔波特·米尔班克讲座教授。他把美国国内政治、美国大战略、西方秩序作为研究核心。在美国战略理论界、政策分析界、政府机构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被公认为继保罗.肯尼迪、约翰.加迪斯之后美国最富盛誉的战略学者,自由国际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学术研究从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国战略起步,多年来著有《自由秩序与帝国野心》、《大战胜利之后》、《国家理性:石油政治与美国政府能力》、《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这本书是与 (美国)约瑟夫.格里科合著。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得先把标题上面的几个关键词理解一下:比如什么是制度?

于是我找到了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给出的一个定义:制度即社会规则:包括宪法/法律/政策等正式原则,也包括规范/禁忌/惯例等非正式规则。制度是具有约束和帮助行为体的作用。社会由各种规则来支撑,相关联的制度构成一个制度子系统,而支撑社会的完整制度体系即社会“结构”。

总而言之,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大战之后,赢得胜利的主导国如何运用其实力建立国际秩序。作者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论证制度理论。失衡的权力关系与稳定的政治秩序并不相容。当秩序由民主国家构建,失衡的权力关系则更有可能成为催化剂。在伊肯伯里看来,制度性建设有赖于两大核心变量:即“权力的差距”和“民主”。

一方面,权力越失衡,领导国就越具有“讨价还价”的优势,并获得其它国家对“制度性协议”的认同,因为它能够避免其它国家所担心的问题,即被“主导”或“抛弃”。

另一方面,“民主”国家自身所具有的政治“透明”、“分权”和“开放”等特征,为协议的达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具有相似国内政治秩序类型的国家,更有可能同意加入其中。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美国政府正式告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美国于2021年7月6日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美国暂停了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意味着美国将永久停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在最急迫需要全人类共同对抗灾难之时,美国进一步地摧毁在二战后一手缔造的世界秩序,直接打破了对“规则、开放、协调”等国际主义观念的承诺。正如伊肯伯里所说,就目前而言,仍然拥有霸权的美国才是对自由主义秩序破坏最大的国家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renmin 2010-01-09 00:19:45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版 胜利之后 胜利之后的制度(institution)安排——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order formation,Ikenberry那里,伟大的民主啊,伟大的民主国家间的稳定联系牢不可破,世界都民主了,就都稳定了。

1.热爱民主的ikenberry 2.热爱美国霸权的ikenberry 3.寄希望于美国的ikenberry 投诉 有用 4 没用 3有关键情节透露 4 3 0回应收起 不懂翁 2024-09-06 20:34:51 《胜利之后:战后制度、战略约束与秩序重建》G.约翰·伊肯伯里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或制度,可以使其毁于一旦,也可以助其强势崛起。在历史上,战争是国际权力分配洗牌的重要因素,各国的兴衰起伏,都会因战争的发生而加速。战争不仅造就胜利者和失败者,它还能打破国际秩序,改变各国的权力与能力。

赢得战争的国家可以获得某种权力资产,它或它们成为了掌握强大物质权力的新晋强国甚至霸权国。那么,这些强国或霸权国会如何利用他们新获得的巨大权力呢?战后的国际秩序又会经历怎样的重塑?而什么样的秩序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稳定?这些就是《胜利之后》这本书讨论的问题。

书结合了理论与实际,先阐释何为国际秩序以及秩序的形成与安排,然后再进入具体的历史,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有90年代冷战后的四次战后重建,来说明战胜国是如何行使自身获得的权力并重新洗牌的,也分析讨论了每次重建取得的或短期或长期的效果。

拥有强大领导地位的战胜国(如二战后的美国),可以利用其实力地位,在互相可以接受的战后秩序中得到其他国家的顺从和参与,其目标是建立一系列持久且合法的规则与安排。这些规则和安排虽服务于领导国的长期利益,但规则或制度本身的建立,对权力的行使就制定了约束性和权威性的限制。权力划分、权力抑制和权力制衡三者在新秩序中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权力的掌握者必须要在制度化的政治进程中来行使权力。而领导国之所以愿意约束自己、放弃某些权力行使的自由,是为了换取其他国家对规则和制度的同意,从而确保战后秩序的持久性,以及可预期性。其实,建立基于合法与共识的秩序性制度,是霸权国对未来进行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主国家在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具有优势。因为当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保持开放与透明,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其他国家也得以监督其关于权力行使的国内决策。而如果其他国家也能够参与决策的话,那么他们对领导国也会更加安心。这有利于更长久地维持秩序的稳定。

当然,秩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战争,大国自身的衰败以及强势挑战者的出现,也可能导致重新洗牌。不过,能够兼顾利益、解决争端、维持稳定的秩序并不容易被轻易推翻。在书中,作者针对二战后建立的许多秩序为何能长久维持下去这一问题也做了详细分析。作者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方向,关于美国出现问题、秩序出现问题时,应当如何更好地去处理。

美国通过赢得二战获取了自身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的支配性地位。不过,有一点不能搞错,并非有钱就能呼风唤雨。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看不清这背后的关键,只想仗着财大气粗就颐指气使、耀武扬威,是不可能成就领导地位的,更遑论重塑国际秩序。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须对此保持清醒。

(写于2023年4月7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不懂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书心 2021-07-23 23:44:15 战后秩序构建的逻辑 本书是作者约翰·伊肯伯里在冷战结束不久,意图探讨历次多国参与的世界级大战之后,战胜国利用自己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国力优势,如何主宰并重新部署世界形势。

作者在书的开头提出了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美国拥有如此集中的权力,却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寻求制衡美国或组建抗衡美国霸权的联盟,然后用书中剩下的章节来一一解释。

战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现代,会越来越多倾向于利用制度战略来限制随意、武断地行使国家权力来建立有利而持久的战后秩序。

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有支配、放任或推动战后秩序制度化三种选择。所形成的战后政治秩序主要有均势秩序、霸权秩序与宪法秩序三种。宪法秩序是一种各国通过达成共识的规则、制度和正式法律职权所构成的框架来限制或约束权力行使的政治秩序。作者也着重强调了宪法秩序的优越性,而这主要是通过其他两种秩序的比较之下凸显出来的。

不难想见,均势秩序和霸权秩序在各国间实力接近、每一方都想占据与对方竞争中优势的时候,只要边境地带有一点紧张态势,剑拔弩张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多,在缺少居间协调国家的情况下,就使得均势秩序和霸权秩序注定是一种各方躁动不堪的局势。

而在宪法秩序中,由于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越来越少,各国在彼此间的谈判中就更倾向于选择妥协,也就更容易选择用宪法秩序来捆绑住彼此。

一站之后的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空有一腔改变世界局势、用一次和会来终究所有战争的豪情,却克服不了英法想要一次性阉割掉轴心国战力的妄念,签订一个终究要破裂的合约之后灰头土脸回到了美国,可国会还不给通过。

而到了二战结束,美国极力推动战后秩序制度化,而此时的世界各国,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满目疮痍渴望经济恢复和发展,所以都积极配合美国的号召,站在美国背后,一起对抗苏联。

对比1815年英国的做法与1945年之后美国的做法,以及1921年后与1945年后世界各国的做法,可以看出霸权国如果利用自身优势构建最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局势。

(为什么中国没有谋求霸权,却有那么多西方大国极力遏制中国的崛起?)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为什么被折叠?

更多书评 1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mmmm 展开 第二章 秩序的类别:均势秩序、霸权秩序与宪法秩序 mmmm (无限游戏人间)

很巧妙,正好与孙中山先生提的“军政、训政、宪政”三种路线阶段不谋而合 (1回应)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埃德蒙·福西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为传统而战 原作名: Conservatism : The Fight for a Tradition 译者: 杨涛斌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515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89492 豆瓣评分 9.2 27人评价 5星44.4% 4星40.7% 3星14.8%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保守主义的历史著作,鲜活又犀利,它从19世纪保守主义的起源谈起,直至当今的硬右翼。

两百年来,保守主义直面自由主义现代性并适应之,使保守主义之“保守”的名声不攻自破。其结果是,右翼赢得了长期的权力,并有效地成为政治中的主导传统。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保守主义者相互之间依然纷争不断:究竟要与自由主义和民主达成何种程度的妥协,或者哪些价值观需要被捍卫以及如何去捍卫。在本书中,埃德蒙·福西特对这段冲突的历史进行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澄清了关键的理念,并阐明了当今右翼内部的争论。他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中心,生动地讲述了右翼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故事。这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包括:詹姆斯·麦迪逊、埃德蒙·伯克和约瑟夫·德·迈斯特等先驱,资本主义早期的敌敌友友,宗教捍卫者,以及现代政党的缔造者,如威廉·麦金莱和索尔兹伯里侯爵。本书还记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批评家和激进破坏者,叙述了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倡导者如何打破1945年后的共识,并描述了唐纳德·特朗普、鲍里斯·约翰逊和他们的欧洲同行如何将保守主义推向“国家优先”的硬右翼。

作为一部关于右翼历史的原创著作,本书引人入胜,它描绘了右翼的这样一种传统:既与对手作战,也与自身作战。

本书获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大格局历史书籍、2020年《金融时报》政治类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投诉 保守主义的创作者 · · · · · · 杨涛斌 杨涛斌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埃德蒙·福西特,资深政治观察家、著名记者,于《经济学人》杂志供职三十多年,曾担任驻华盛顿、巴黎、柏林和布鲁塞尔的首席记者,作品广泛出现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卫报》等著名刊物上,著有《自由主义传》等。

【译者简介】:

杨涛斌,前检察官,自由译者,美国杜克大学法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译著有《成与败:亚洲国家的经济运作之道》(合译)、《自由主义传》等。

目录 · · · · · ·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保守主义的先驱 第一章 革命的批评者/3 i. 惩罚的硬权威与习俗的软权威:迈斯特与伯克/3 ii. 信仰与美的召唤:夏多布里昂与其他浪漫派/19 iii. 国内秩序与国家间秩序:根茨与其他德国人/26 iv. 以革命阻止革命:麦迪逊与其他美国人/32 v. 革命的批评者给保守主义带来了什么/39 第二部分 保守主义是什么 第二章 保守主义的特征、观念与标识/43 i. 作为政治实践的保守主义/43 ii. 保守主义之观念/50 iii.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观念之比较/52 iv. 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共同之处/57 v. 保守主义观点的适应性/59 vi. “保守主义”“右翼”以及其他标识方面的困难/61 vii. 保守主义者的困境/65 viii. 为传统而战/69 第三部分 保守主义的第一阶段(1830—1880年):抵抗自由主义 1830这一年/75 第三章 政党与政治家:失去了权威的右翼/77 i. 法国右翼的仓促应对/79 ii. 英国右翼分裂的内心:皮尔抑或迪斯累里/87 iii. 不加渲染的德国保守派/96 iv. 美国:辉格党人与杰克逊派,共和党人与民主党人/104 第四章 思想与思想家:以理性反对自由主义/117 i. 将宪法用于不可接受之目的:卡尔霍恩/120 ii. 以右翼之理性取代怀旧:施塔尔/126 iii. 保守主义者如何为宗教辩护:拉梅内、克特勒、纽曼、布朗森与贺智/133 iv. 保守主义对知识分子之需求:柯勒律治的知识阶层/146 v. 反对自由主义式个人主义:斯蒂芬、基尔克与布拉德利/151 第四部分 保守主义的第二阶段(1880—1945年):适应与妥协 1880这一年/169 第五章 政党与政治家:权威失而复得和被挥霍/171 i.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温和右翼/175 ii. 英国保守派之适应时势/186 iii. 德国保守派的举棋不定/199 iv. 美国也非例外/209 第六章 思想与思想家:对民主和公共理性的不信任/220 i. 为资本主义辩护:马洛克、萨姆纳与熊彼特/222 ii. 对人民进行想象的六种方式:特赖奇克、勒庞、杜·坎普、亚当斯、门肯与索雷尔/236 iii. 文化衰退和道德失范:云格尔与其他德国人、德里厄·拉·罗谢勒、南方重农派与艾略特/257 iv. 自由主义民主的悼词:施米特与莫拉斯/270 第五部分 保守主义的第三阶段(1945—1980年):政治掌控与思想复苏 1945这一年/283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家:恢复勇气并重获权力/285 i. 法国的常态化、自豪与愤怒:比内、戴高乐与布热德/287 ii. 英国保守党中的温和派与强硬派:从麦克米伦到撒切尔/294 iii. 重塑德国中间立场:阿登纳与基督教民主主义/299 iv. 分裂的美国右翼:艾森豪威尔塔夫脱,洛克菲勒高华德,福特里根/305 第八章 思想与思想家:回应自由主义正统观念/312 i. 英国硬右翼的先驱:鲍威尔/314 ii. 保守主义的第二性:盖伦/317 iii. 自由主义现代人的失宠:韦弗、沃格林与麦金太尔/322 iv. 赢得美国舞台:柯克、巴克利与克里斯托/332

第六部分 保守主义的第四阶段(1980年至今):超自由主义与硬右翼 1980这一年/345 第九章 政党与政治家:接纳硬右翼/347 i.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右翼/348 ii. 硬右翼的崛起:勒庞家族、德国替代选择党、英国脱欧与特朗普/358 iii. 硬右翼的主题曲:衰落、俘获、敌人与受害者情结/368 iv. 民粹主义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372 第十章 思想与思想家:认同还是反对一种超自由主义的现状/379 i. 右翼自由派、反全球化者与道德文化保守派/381 ii. 美国土壤中的硬右翼:布坎南、古保守派与德雷赫/384 iii. 德国和法国右翼的新声音/390 iv. 三位不妥协的思想家:菲尼斯、斯克鲁顿与斯洛特戴克/399 v. 为现状辩护:实用主义、中间道路、焦虑抑或“现实主义”/422 尾声 右翼面临之抉择/432 附录A保守主义关键词/435 附录B保守主义思想的哲学根源/443 附录C保守主义者的生平:名录/447 i. 政治家/447 ii. 思想家/469 参考文献/492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去关注 support 译者 / 110 人关注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政治学 政治哲学 保守主义 政治
喜欢读"保守主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自由秩序的虚假承诺 55.20元

无扶手的思考:理解集(1953—1975) 64.00元

文化的演化 79.00元 喜欢读"保守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保守思想 8.9

想象中的政治

自由现实主义 8.3

新政以来美国政治保守主义的演变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 8.0

彼此的对等

启蒙时代

民意、民调与民主

政治聯盟理論

危机与秩序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5 有用班斯特人 2024-11-12 10:40:16 北京 主要看了前两章,还是倾向于认同亨廷顿对保守主义的看法:保守主义是“情境式的”,其“本质”是捍卫现行秩序,无论是什么样的秩序,也无论在何时何地。不同社会、年代、处境下的保守主义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有任何共同的思想或言论。 没读第3-8章,这一部分有点像教科书或者维基百科,很多细碎的笔墨放在一个一个人的生平和主张上,不过确实对保守主义做出一个统一的概括是非常困难的

1 有用光荣与梦想 2024-12-29 21:10:58 浙江 目前读下来对保守主义相关文献梳理最为细致详实的一本

1 有用石枫 2025-01-15 19:58:41 黑龙江 确实是记者写的书。一堆观点五花八门的人物都被放在一起,甚至连国籍都不怎么分,解读和挖掘很不到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是浮于表面。唯一像样的可能是意识到了“保守主义政客”和“保守主义思想家”的区别。

2 有用觅索嘶 2025-01-02 21:10:31 浙江 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保守主义全景式历史谱系与发展脉络,一位很尽职尽责的译者写了很多译者注。

2 有用三六三六 2025-01-05 15:25:31 山东 保守主义是一种松散的后现代文化。它既对抗现代性,又和启蒙传统为敌。它怀疑、批判、不信任,攻击自由主义所寻找的主体性。尽管人们试图为保守主义找到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支撑保守主义存在的是人类骨子里的反动本能。保守主义视角实际上只是换个价值尺度来观看资本主义历史,但随着保守主义视角理性化,它真的登堂入室跃入主流——变成不可直视的混乱的超现代。

更多短评 8 条

我要写书评 保守主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阿元聊历史 2025-01-19 17:55:29 一本书,揭秘保守主义两百年发展史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美] 埃德蒙·福西特,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然而,保守主义到底是什么?两百年来,有无数的理论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唯一准确的答案,这又是为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本《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中找到答案。

要想知道保守主义是什么,首先得理解保守主义不是什么。人们往往以为,历史上不同年代之间的保守主义是一种东西,至少在其理念上有所传承,有着共同的思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保守主义并非是一以贯之的,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亨廷顿的这一观点——保守主义是“情境式的”,其唯一的共同特点,是捍卫其“传统”,也即其所在时期的旧秩序,而这些“传统”,在不同时期本就是不同的。

作者指出,保守主义的观点,实际上建立在了对“社会不平等”的认同之上,换而言之,在保守主义者看来,社会的不平等是一种必然,不会随社会进步而改变。保守主义者厌恶一切政治上的变革,因为任何的变革,都会改变其在既有社会秩序下的地位。保守主义将自己纳入了民主平等的话语体系下,却从未彻底否认过他们原始的信条——人类生而不平等。

保守主义在现代的强硬化,同样也是作者关注的内容,作者指出,“受害者情结”是当代硬右翼保守主义者的一个主题,其惯用的表述方式,是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美好过去,一个辉煌的时代,而辉煌的成果却被少数人所篡夺,而保守主义者则是捍卫这一时代的卫道士。作者指出,保守主义者有意的营造了这样的氛围——选择了他们,就是选择了回到巅峰,回到辉煌。

诚如封底对此书的评价一样,这本书以其对保守主义的精确见解,使得无论是保守主义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保守思想 保守思想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科里·罗宾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埃德蒙·伯克到唐纳德·特朗普的保守主义(原书第二版) 原作名: The Reactionary Mind : Conservatism from Edmund Burke to Donald Trump 译者: 扶松茂 出版年: 2024-11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4244361 豆瓣评分 8.9 13人评价 5星61.5% 4星15.4% 3星23.1%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保守思想——从埃德蒙·伯克到唐纳德·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是美国著名政治研究学者科里·罗宾,经过多年对美国保守主义潜心研究后的重磅力作!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即引发热烈反响和广泛探讨。

本书第二版不仅对盘根错节的保守主义思想史,开展了系统性的丰富和完善;而且结合了美国当下不容忽视的政治事件,例如,特朗普的竞选手腕和执政理念,生动展现了保守主义这一始终游荡于美国政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幽灵。

作者科里·罗宾对何谓“保守主义”的阐述,不仅将令读者醍醐灌顶,所提供的案例更是扣人心弦。书中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清楚呈现了保守思想的核心理念,梳理出美国的政治谱系和变迁历程,最重要的,是揭开美国政界更迭背后的永恒逻辑。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科里·罗宾(Corey Robin),美国著名政治研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政治科学杰出教授,研究文章刊载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纽约人》(The New Yorker)、《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等知名刊物,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反思: 保守主义启蒙 第一章 权力之私 /003 第二章 论反革命 /036 第三章 暴力之魂 /051 第二部分 欧洲旧政 第四章 反革命发端 /077 第五章 市场价值论 /088 第六章 边际尼采 /110 第三部分 美国远景 第七章 炫酷玄学 /137 第八章 贱民王子 /154 第九章 帝国往昔 /164 第十章 平权巨婴 /181 第十一章 太虚幻境 /195 致谢 /226 第二版致谢 /229 《保守思想》嘉评 /231 · · · · · · (收起) 喜欢读"保守思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政府的价格 67.99元

文化的演化 79.00元 喜欢读"保守思想"的人也喜欢 · · · · · ·

保守主义 9.2

自由现实主义 8.3

想象中的政治

彼此的对等

传统与秩序 8.4

恶的哲学研究

启蒙时代

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 8.0

思想的革命 8.0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8 有用石枫 2025-01-10 20:42:17 黑龙江 虽然作者是个进步派,但对保守主义脉络的梳理相当深刻。很准确地洞察到了伯克以后诸多保守派作者、思想家纷乱的理论著作间的内在联系(精英主义、反对平等、追求超越性)。保守主义归根结底是对现代性的反应,是一种“革命的反革命”。

0 有用🦁 2025-02-13 18:56:43 江苏 作者写这书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川普还能“二进宫”吧…

0 有用Cooltree 2025-02-22 10:38:14 上海 通篇是对伯克和亨廷顿关于保守主义理念的阐释与延展,对时代主题也有很好的把握 推荐

自由现实主义 自由现实主义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 马特·斯利特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关于自由主义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 原作名: Liberal Realism: A Realist Theory of Liberal Politics 译者: 杨昊 出版年: 2024-4 页数: 170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格致社会科学 ISBN: 9787543234239 豆瓣评分 8.3 15人评价 5星26.7% 4星53.3% 3星2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分歧和政治冲突无法避免,而自由主义理论则认为人们可以就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原则达成广泛共识。理论终究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当今西方国家面临复杂的社会现实,西方政治哲学不得不回应以下关键问题:自由主义究竟是不是一种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政治理论?

本书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为自由主义政治进行了独特的辩护。作者对伯纳德•威廉斯、约翰•罗尔斯、雷蒙德•盖伊斯、朱迪丝•施克拉、卡尔•施米特和马克思•韦伯等思想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发展出一种自由现实主义,既承认分歧和冲突,也尊重个人自由并主张限制政治权力,对当前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核心争论作出了独特贡献。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马特•斯利特 Matt Sleat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系准教授,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牛津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2014—2017年担任《欧洲政治理论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编辑,2017年起担任《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编辑。

杨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政治哲学专业),伦敦国王学院政治经济学系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现实主义。

目录 · · · · · · 译者序 致谢 引言 现实主义政治理论的复兴 作为政治理解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非理想理论 政治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 论证结构 第一章 自由主义愿景下的政治理论:共识、自由和合法性 合法性和自主性 合情理的多元主义条件下的合法性和自由 政治的共识观点 第二章 现实主义愿景下的政治理论:冲突、强制和政治的环境 冲突、政治和合法性 政治分歧和政治冲突 权力、强迫和政治联合体的统一 政治的自主性 第三章 现实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挑战 共识和冲突 三个反对意见 更加现实的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基于恐惧的自由主义和权宜之计 基于恐惧的自由主义 权宜之计和政治框架 权宜之计理论、合法性和道德最低值 和平与恐惧作为最高价值 现实主义和道德最低值 第五章 伯纳德•威廉斯和自由现实主义的结构 伯纳德•威廉斯与基本合法化要求 政治与成功的支配 自由现实主义的教训 第六章 自由现实主义的党派基础 政治分歧的合情理性 自由主义的党派基础 关于政治的自由主义肯定 朋友、对手和敌人 第七章 自由现实主义的温和霸权 在朋友和对手之间的合法性 作为“温和霸权”的自由现实主义 作为受约束的主人的自由主义者 自由现实主义与政治宪政主义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格致社会科学(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权力与规则》《审问民族志》《历史视域中的人民主权》《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版)》《构建国家》 等 。 喜欢读"自由现实主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55.00元

重思现代欧洲思想史 75.00元

文化的演化 79.00元 喜欢读"自由现实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保守主义 9.2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 8.0

彼此的对等

启蒙时代

保守思想 8.9

惩罚与政治哲学史

制度为什么重要

思想的革命 8.0

哲学与现实政治 8.3

大地法的地理学 7.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5 有用过去与未来之间 2024-05-14 00:32:00 江苏 一个比自由主义更接地气、比保守主义更有道德的方案。

3 有用回到黑格尔 2024-05-07 00:53:56 陕西 “自由发展史”的必然悖谬

2 有用鸿渐 2024-05-18 19:24:49 北京 一般,大型文献综述,论文拼盘,又采用了一种百科写法,词条+人物。 少有推陈出新之处,论点并不深入,在比较不同思想与方案时展开得很散,对思想家的各种基本预设和背景都未做澄清。 个人觉得作者没分清主张可辩护性的康德主义和主张整一性与普遍性的康德主义,同时没有注意到法国的现实主义资源。 不推荐。

1 有用拓野 2024-11-27 16:38:10 上海 听着悖论,但更贴切于实际。但还有另外一种实际,那就是支配从来没有成功过。

0 有用庐山烟雨浙江潮 2025-01-25 02:50:09 新疆 好书,内容扎实详尽,前面部分可以算是这一方向(有偏向性的)introduction了,兼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结构。不过话说回来,满足了上面这些条件的书按道理读起来应该是很畅快的,但时不时混用的概念、偶尔略显冗长的论证篇幅,都总让人隐隐别扭。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德] 卡尔·豪斯霍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 译者: 马勇 / 张培均 出版年: 2020-1 页数: 484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地缘政治学丛编 ISBN: 9787508098586 豆瓣评分 8.5 83人评价 5星43.4% 4星34.9% 3星20.5% 2星0.0% 1星1.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是豪斯霍弗前后二十年间研究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的成果,1924初版,1936年和1938年两次再版。本书副标题为“地理与历史之关系的研究”,视野涵盖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 全书中心主题是世界权力的中心曾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现在转向了太平洋地区,因为太平洋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同时坐拥全球70%的资源储备。作者以世界历史的视野,结合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种族地理学、人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充分分析了近四百年来各太平洋大国的冲突和兴衰。日本的崛起、美国和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大英帝国在太平洋的战略支点,在地缘政治学的视野内显出了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眼下,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太平洋力量平衡的变化,《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在中国智识人眼中当有另外一番意义。

投诉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的创作者 · · · · · · 卡尔·豪斯霍弗 卡尔·豪斯霍弗 作者 张培均 张培均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豪斯霍弗的父亲是经济地理学教授,与拉采尔是同事和知交,两人经常一起散步讨论所关切的问题,豪斯霍弗从小跟着,听了满耳朵的政治地理知识。人文中学毕业后,豪斯霍弗自愿从军,在隶属巴伐利亚王国的野炮团服役近八年。26 岁进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不久调到总参谋部任职,几年后又同时任教巴伐利亚军事学院。

1914 年欧战爆发,豪斯霍弗随即返回野炮团任参谋长,一年后晋升野炮旅旅长,参加过西线的多次战役,据说从无败绩。1918 年底豪斯霍弗以少将军衔退役,时已年届 50,他却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并成为“地缘政治学之父”。

目录 · · · · · · 中译本导言(刘小枫) 1 中译者前言 33 德文本第三版序(1938) 1 德文本第二版序(1927) 3 导言 7 第一章存在一种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吗? 24 第二章从面积、海岸和位置看印度-太平洋的空间图景 43 第三章太平洋生存空间原生的典型特征 57 第四章太平洋空间图景意识的历史嬗变 75 第五章原生民族的基本信仰 86 第六章作为迁徙场域的太平洋 97 第七章太平洋社会学 113 第八章白种人的入侵 124 第九章 太平洋进入世界文化、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导致的 世界图景的变化 140 第十章太平洋的北部门槛 156 第十一章太平洋火山带上封闭的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 170 第十二章东亚的海岸线:形式上破碎,气候上统一 183 第十三章南太平洋海岸和澳大拉西亚 209 第十四章公海航线和陆缘航线:运河和海峡的地缘政治 226 第十五章沿岸航行和跨太平洋航线 240 第十六章太平洋帝国与自决 252 第十七章促进式渗透还是开拓式掠夺? 267 第十八章通往太平洋的全球航线 278 第十九章太平洋的空间价值:岛屿和边缘的价值重估 287 第二十章环太平洋边缘带的殖民地缘政治 302 第二十一章太平洋经济地理的独特性 316 第二十二章太平洋文化地理对地缘政治的症候意义 324 第二十三章太平洋军事地理的非凡意义 344 第二十四章作为地缘政治压力计的太平洋政治格局 357 第二十五章 近海和大洋:跨太平洋文化、权力和经济体的子空间 381 第二十六章结语 392 第二十七章1924年至1936年的太平洋地缘政治 39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马来人作为“漫游种族”从一个岛漫游到另一个岛,像游牧民族那样填满太平洋这个空间,甚至可能曾将中国文明传播到玛雅人和印加人那里。然而,作为一个种族,马来人可能本能地想要保持无政府状态,他们可能出于一种内在的无政府主义、一种封建领主式的“阳刚的高贵”(virilem Adel),以及由于不具备判断文明危机的预兆的能力,因而缺乏将他们的种族组织起来的基本性情,因而没有创建严格意义上的广泛的政治秩序。 (查看原文) 半夏忍冬 2022-12-26 17:13:07 —— 引自章节:导言 7 [与大西洋相比,]太平洋周边各分离的权力中心的距离要大出得多,而一旦此种分离力量得到克服,各权力中心的距离实际上就会变小。如下一体化观念要更有力:太平洋是最大的统一性海洋空间。紧随这一观念的不是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大陆的意识的觉醒,而是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陆意识的觉醒。 (查看原文) 半夏忍冬 2022-12-26 17:13:07 —— 引自章节:导言 7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地缘政治学丛编(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撒克逊时代》《克劳塞维茨之谜》《大地法的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世界》《卡尔·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 等 。 喜欢读"太平洋地缘政治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地缘政治学的世界 8.7

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 7.9

君主及其战争技艺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9.5

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 8.6

美国海权百年 8.5

霸权的黄昏 8.4

历史视域中的人民主权 7.6

和平的无形之手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8 有用洛桑学艺 2022-03-05 12:17:49 面对西方我们必须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意志不能有哪怕一丝迟疑。否则,亡国灭种的就是我们。之于个人是一种耻辱,之于文明是一种悲哀。没人怜悯也没人同情,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据说,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巨人,不论是出于考古学的发现,还是文化习传的建构。存在巨人就去考证发现,发现不了的,依靠民族发明学也要建构出来。没有巨人的民族是遗憾的,而有过巨人却不珍惜是悲哀的。

0 有用21世纪合法公民 2021-08-02 01:17:39 作者的预见性很强

1 有用J 2020-12-26 17:02:04 翻译的实在说不上好,内容很棒。作者从理性选择视角分析天赋资源使得太平洋地区在西方介入后从内聚走向联邦式的地区主义,兼自决的决心在其中。作者认为这完全区别于大西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学。人口压力成为太平洋地区向外扩散的动力之一,文化传播的同化又使“联邦”成为可能,因而太平洋是个压力区也是机遇。在普遍的反抗殖民运动中,德国要用友好的面孔去支持从而获得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毕竟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些国家已经消失,地区国家的组合形式一定程度也影响地缘政治,这本书还是有些过时了的。不过这本书的重点也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大东亚共荣圈”是否是侵略目的的产物?作者认为并不是,这是泛地区主义的产物,类似于泛澳大利亚主义,背后都是泛太平洋主义。这可以寻求对当今“一带一路”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收起)

0 有用Kuebiko 2022-12-09 13:16:44 浙江 因“geopolitical”引发的阅读

0 有用ssy 2020-11-21 10:06:46 1925年初版的书籍,有些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读起来有些晦涩,趣味性上 注释>中译本导言>正文。麦金德没有预言中国的崛起,斯皮尔曼1941年预言了。

更多短评 24 条

我要写书评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哲夫成城 2019-10-30 13:21:57 【转】坦布斯:豪斯霍弗的生平——少将学者

坦布斯(Lewis A.Tambs) 撰

曲达译 马勇 校

[中译编者按]坦布斯此文发表不久,美国就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2002年),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如何影响其国家战略。而此文的思想依据则是德国“地缘政治学之父”豪斯霍弗在《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25)中表达的观点,作者受豪斯霍弗的思想启发,主张美国应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的变动。豪斯霍弗当年的观点曾经启发了美国警惕日本的崛起,而本文作者提醒美国当局,如今得警惕中国的崛起。文中标题为编者所拟,以方便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

卡尔·豪斯霍弗 幼年熏染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6—1904) 豪斯霍弗(Karl Ernst Haushofer)1869年8月27日出生于慕尼黑,受父亲马克斯·豪斯霍弗引导,进入地缘政治学领域。老豪斯霍弗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教授经济地理学,与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6—1904)是莫逆之交。拉采尔是老豪斯霍弗的同事并兼任莱比锡大学教授,他在《人类地理学》(Anthropographie)(1891)和《政治地理学》(Politische Geographie)(1897)里尝试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地势、空间、海洋、河流、山川、平原、气候以及其他地理现象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来提炼主权国家的自然行动法则。两人一起散步、郊游,参加各种社交以及学术活动,他们讨论问题时年幼的卡尔就跟随一边旁听。因此,卡尔从小就浸染在地缘政治学的世界中,这门学科后来被瑞典人契伦(Rudolf Kjellen,1864—1922)进一步发扬光大。

契伦(Rudolf Kjellen,1864—1922) 思想影响——麦金德及当时的氛围

麦金德爵士 青年卡尔1887年进入巴伐利亚军队服役。巴伐利亚王国于1871年并入德意志帝国,之后在军队及外交、邮政、电报、铁路系统等领域依然保持自治地位。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毕业以后,卡尔被调回原野战炮兵团服役。1896年,他与玛莎(Martha)结婚,婚后第三年被提拔为参谋,1903年又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军事学院讲师。同年,他的犹太妻子玛莎生下了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1906年又生下了海因茨(Heinz)。期间,麦金德(Sir 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爵士在1904年发表了他开创性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其中的“心脏地带理论”带来了地缘政治学的一场革命。

心脏地带理论示意图 麦金德的理论认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天然对大英帝国海军的威胁免疫。若某个国家占据这片区域,进行开发和工业化,它的舰队不仅有能力挑战来自西欧、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洋民族,甚至还能击败他们。因此,控制了从东欧到黑龙江的上游和长江流域以及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北冰洋这片区域的大陆民族,有朝一日将统治世界。圣彼得堡的沙皇、莫斯科的政治委员以及中国的共产主义者自然会欣然接受这一理论。

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最初的冲突区域是边缘地带,也就是西起波罗的海,穿过东欧、中东、印度直达中国华南地区和日本海的广大海岸地带。尽管凯南(George Kennan)在其遏制(Containment)理论里运用了边缘地带理论, 但空军和导弹技术的发展以及北极战略(Polar Strategy)的实施,使得该理论一时失效。然而,确保大规模毁灭原则(Mass Assured Destruction)、核均势以及核扩散,又恢复了麦金德的战略视野。在麦金德提出欧亚心脏地带理论的同时,老罗斯福总统(Teddy Roosevelt,1858—1919)谈到了大西洋地区正在衰退,预言太平洋时代即将开启;马汉将军(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谈到了来自亚洲的挑战;大清帝国的那位来自美国的小个子军事顾问荷马李(Hormer Lea,1876—1912),则发出了日本即将入侵中国的警告。

荷马李《无知之勇:美日必战论》 亲历东方,看到德日合作的可能 1908年,豪斯霍弗上校忽然被派往日本执行巴伐利亚军方任务。10月22日,豪斯霍弗和玛莎在热内亚(Genoa)登上戈本号(Goeben)战舰,向东航行穿越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过亚丁湾和非洲角(Horn of Africa)到锡兰,经新加坡进入南中国海。他们一路上切身体会到了大英帝国海军的压倒性实力。实际上,他们已经穿过全球14个咽喉要地中的6个,其他几个是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直布罗陀海峡、北海、挪威海、合恩角、加勒比海以及正在建设的巴拿马运河,世界大多数海上贸易都通过这些通道。途中豪斯霍弗在印度短期停留,与英国东印度群岛总司令、来自喀土穆(Khartoum)的基钦纳男爵(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1850—1916)共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午餐。那时,这位总司令正为英德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忧心不已,因为,这次战争必将不可逆转地摧毁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地位。基钦纳预测,美国或日本之一将是这场战争的唯一获利方。

基钦纳男爵(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1850—1916) 两年的东方生活不仅让豪斯霍弗游览了缅甸、日本、中国、朝鲜,包括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1910年中他乘坐经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返回德国),更使他对日本的文化倍加欣赏和钦佩,同时也使他理解了日本迫于人口压力而谋求更大生存空间的帝国野心。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日本有限的资源制约了它的发展。此外,尽管日本自德川幕府时期(1542—1868)就不断发生饥荒,日本本土人口还是从1800万上升到了3000万。1872年人口统计数字为3300万,1898年上升到约4350万。豪斯霍弗到达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口已达4870万,年增长率1.18%。因此,向东亚大陆或太平洋边缘地带移民已是当务之急。到了1902年,已有大约10万人在朝鲜安顿下来,4.4万人迁往中国东北,13万人迁往美洲大陆,6.4万人迁往夏威夷。然而,向美国移民的运动受到美日1908年签署的“日美绅士协约”(Gentlemen's Agreement)限制,而且,由于受到1912年的马格达莱纳湾(Magdalena Bay)事件的刺激,美国随后颁布“排斥东方人法案(Oriental Exclusion Act)”彻底禁止日本移民运动。尽管日本对此愤怒不已,由于还不具备公然挑战美国的实力,日本埋头继续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并坚持把西方科技和自身传统相结合。因此,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保存。

1895年,日本占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又出兵参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些行动表明,日本非但不是受害者,反而是获胜者。1901年为应对美国而建立的英日同盟表明,日本的实力已经得到列强认可。现在,作为东亚强国的日本对夏威夷、威克岛(Wake)、关岛、萨摩亚群岛(Samoa)以及 1898年至1899年成立的菲律宾虎视眈眈。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青岛,租期为99年,向西班牙购买了太平洋上的西属岛屿。1639年,沙俄从西伯利亚扩张到太平洋地区,通过建设西伯利亚铁路打通了波罗的海到日本海的通道,从侧翼包围了英国海军。为了获得不冻港,沙皇入侵中国东北、旅顺和朝鲜,引发了1904年至1905年的俄日战争,获胜的日本占据了库页岛南部和旅顺,吞并朝鲜,并将英日同盟期限更新为10年。除去由德国控制的青岛外,日本牢牢控制了中国东部和黄海,1908年迎接豪斯霍弗到来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积极扩张的日本。

豪斯霍弗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且颇具语言天赋,他意识到日本和德国的相似之处,这驱使他强烈渴望获得对两个民族的直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1910年返回巴伐利亚后,豪斯霍弗很快撰写并发表了四部与他的东亚之行相关的著作:《日本国防力量的地理基础》(Geographische Grundlagen der japanischen Wehrkraft,1910);《大日本》(Dai Nihon,1913);《德国在日本周边地区的利益份额》(Der deutscher Anteilan der. Geographischen Erschliessung Japans,1914);《日本的政党》(Die politischen Parteien in Japan,1914)。这些学术成果与他在1913年完成的有关日本问题的博士论文在精神上一脉相承。这些作品为他在慕尼黑大学赢得了学术声誉,当然首先还是在他的祖国拥有了学术声誉。

《大日本》(Dai Nihon,1913) 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豪斯霍弗来到西线战场。日本袭取了青岛,并把战争蔓延到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取代了东亚地区的德国商人。1915年,日本向刚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提交了“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图谋通过此举确立它在远东地区未来30年的绝对优势。德国已经被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驱逐出去,不再是日本的竞争者。豪斯霍弗呼吁的德日合作时代就要到来。

卸甲从文,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之父

[在“一战”中]豪斯霍弗少将经历四年激战而未尝一败,1918年11月,他率领自己疲惫的部队回到巴伐利亚。当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退位,德皇威廉二世(也已逃亡。布尔什维克主义蓬勃发展,四大多民族帝国即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纷纷崩溃。共产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倾轧,使整个慕尼黑动荡不安。战后不久,豪斯霍弗退役。

获胜的协约国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未能遵循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总统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令豪斯霍弗痛苦不已。待局势稳定后,豪斯霍弗转而投身学术领域,在慕尼黑大学担任编外讲师,讲授地理学和军事史,并在1921年获得教授职位。1923年,豪斯霍弗的学生赫斯(Rudolf Hess)把他介绍给希特勒(Adolf Hitler),当时,希特勒因政变未遂被关押在慕尼黑的兰茨贝格监狱(Landsberg Prison)。

豪斯霍弗与赫斯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学已经得到一定程度认同。拉采尔的美国学生森普尔(Ellen Churchill Semple,1863—1932)在芝加哥大学和克拉克大学发表了关于地理学新概念的论文和演讲;英国人菲尔格利夫(James Fairgrieve,1870—1953)的《地理与世界霸权》(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1915)很受豪斯霍弗喜爱,1925年,他的妻子玛莎将该书译成德文出版;麦金德爵士的《民主的理想和现实》(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1919)则修正了自己的心脏地带理论;阿根廷海军军官、护卫舰长斯托尔尼(Segundo R. Storni,1876—1954)的《阿根廷的海上利益》(Intereses Argentine en el Mar,1916)以及《领海》(Mar Territorial,1924)出版。这些著作为地缘政治学带来了尊严,并使人们注意到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

“一战”之后,豪斯霍弗介入政治活动的显著标志是推进关于日本和太平洋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日本帝国在其地缘中的发展》(Das japanische Reich in seiner geopraphischen Entwicklung,1921),《日本与日本人及其国情》(Japan and die Japaner,eine Landeskunde,1923),《东南亚走向自决的复兴》(Der Wiederaufstieg Sud-Ostasiens zur Selbstbestimmung,1923),以及在其创办的《地缘政治学》杂志(Zeitschrift fur Geopolitik,1924—1944)上发表的文章,这些研究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中达到顶峰(Geopolitik des Pazfischen Ozeeans,1924)。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经观书评 2020-05-13 11:38:20 从大陆看大洋: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教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丁力/文

地缘政治学出现一百多年之后,这一领域内的汉文译著渐多。卡尔·豪斯霍弗(KarlHaushofer)的《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于1924年首次出版,现有汉译本在售。

豪斯霍弗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德国地缘政治学者。他的思想影响到,至少折射出,后来纳粹的战略。《豪斯霍弗将军的地缘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是他的传记,汉译本即将出版。本文不介绍他的生平。

豪斯霍弗是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书中显露出对一战战胜国的不满。这只是他这本书中的很小一部分,表现出德国受到压制的帝国冲动——在二战中再次发泄。豪斯霍弗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却也不应为此受到指责。既得利益国努力拒绝利益的再分配,弱势国则要争取更多,各国概莫例外。但获取利益的方法有道德性,而且可以预示结果。

国家的地理与历史

地缘政治学起初被称为政治地理学。这是一个具有国家视角的学科,各国有各国的地缘政治学。美英的地缘政治学从欧亚大陆边缘看大陆,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则从大陆看大洋。这是因为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敌友的标准不同;变数也不同,例如国家力量对比在变化,而且对力量的评判标准差异甚大,又有常常参杂刻意的高估和低估,结果必然迥异,其中必有误判。德国在一战前发展强大的海军,把英国推向敌对。一战之后,豪斯霍弗为德国著这本《太平洋地缘政治学》,而这时的德国已经完全丧失争夺大洋的海军实力。

豪斯霍弗这本书的副标题显示地缘政治学与历史不可分割。只有在历史之中,我们才可能理解地理如何塑造国际政治。但是,历史塑造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过时,历史的教训也不会总是被记取。《太平洋地缘政治学》是一部写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著作,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国家特征。豪斯霍弗在该书导言中说:“地缘政治学的主题和目标很明确:主题是为旨在夺取地球生存空间的生存斗争中的政治行动艺术奠定科学基础;目标是辨识生存斗争中的唯一持久之物,即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进而从经验观察上升到科学规律。”他用这段话指出他研究地缘政治学的主旨,包括这本书。

且不说被纳粹德国充分利用的“生存空间”“生存斗争”这两个概念,豪斯霍弗试图把“政治行动艺术”建立在“科学规律”之上,便已把德国引向斜径。“政治行动”更多是艺术,较少是科学。豪斯霍弗使用“政治行动艺术”,但接着又用“科学规律”否定了这个判断。地理学含有科学知识,却不是严格的科学。政治学、地缘政治学都采用科学的方法,但远未达到严格科学的门槛,也没有迹象显示可以达到。历史(包括将成为历史的未来)充满变数。历史已经证明,把历史塞入“科学规律”是危险的,用别人的“规律”改写本国历史更不可取。历史之中有教训,有警示,却无一成不变的规律。或许可以说,历史有许多条规律——这使得判断什么规律将发挥作用成为艺术。地缘政治学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这些经验须经审视才能运用,否则便很可能落后于时代。

各国的地理条件各有利弊,当然,这些利弊有多与少的差别。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一直试图突破本国地理的(用豪斯霍弗之言,也是科学的)限制,而不是寻求发挥已有的条件,因此导向战争。在人类的短暂历史之中,“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几乎没有变化,确实可以被称为“唯一持久之物”,但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地理对于人类的作用,即,地理对于人的尺度和障碍在变小。

地缘政治几乎成为国际政治的代名词,而国际政治总是与战争相联系。国家的战争能力是地缘政治学的一个要素,也是一个变数,例如飞机。一战已使用少量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飞机改变了陆战模式,航母改变了海战模式,实际上改变的都是战场的地理尺度,并把战争空间由二维变为三维。那些技术和战术没有跟上的国家受到沉重打击。豪斯霍弗是军人,他在《太平洋地缘政治学》注重太平洋上航空和航海的中转补给站。他的观察角度更多是军事地理学,而较少是地缘政治学。他对太平洋地理的分析仍停留于战列舰决战时代,没有预测到十多年后的航母使用。日本则游移于航母与战列舰之间,也未能充分发挥航母的作用。二战至今,军事技术的跨越比一战至二战间更大,而且现在又处在重大突破的前夜。因此,任何拘泥于前人认识的地缘政治学都是危险的。

军事地理学立足已有条件,寻求突破地理的不利;地缘政治学则避免事先陷入不利。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地缘政治学应该更多被用来寻求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战争与扩张。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的时代背景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有其时代背景。在一战之后,豪斯霍弗试图复兴失败的德国。

德国是一个沿海的大陆国家,但通向大洋的通道受到地理的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耗费巨资,已经建设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不能突破地理的封锁,在战争中受到英国舰队的围堵,在日德兰海战之后留在本国港口不能出,成为一支存在舰队,即以其存在牵制敌国的力量。豪斯霍弗著《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之时,德国已经失去海外殖民地,包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如中国的胶东半岛。

一战之后,德国已经失去海军。为对抗英美,作为陆地强国的德国需要一个岛屿盟国,而扩张受到美国压制的日本与德国拥有共同的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与日本结为同盟。

在1927年的第二版序中,豪斯霍弗已经敏锐地看到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他把太平洋地区局势比喻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指出三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来自中国。他说:“中国的巨大政治和社会低压便是首个信号!也许这对于整个东亚而言是真正的风暴中心,其轨迹沿广东途径汉口向北进发,减弱之后如今有回潮的危险。”他在说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这时仍在进行,国家尚未统一,而国共合作已经破裂。豪斯霍弗说:“日本即将迎来的高压前涡流则是第二个信号!”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即位,改元昭和,加速战争准备。豪斯霍弗说:日本“是诸强国中最后一个持英雄主义的男权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将挑起太平洋战争。豪斯霍弗说:“三大太平洋强国限制海军装备会晤的失败则是第三个信号——这要怪它们之中最具大西洋气质的那个,即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母国!”1927年6月,英、美、日“三大太平洋强国”召开日内瓦海军会议,没有达成结果。

日内瓦海军会议是华盛顿会议的延续。华盛顿会议则是一战的善后。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对它们争夺到的土地作出安排;1922年2月6日,此四国以及意大利签署更重要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的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以及其他海军军备限制。此后,因为英国要求获得更多的辅助舰只,海军最强的美、英、日三国召开日内瓦海军会议,未有结果。豪斯霍弗指责大英帝国,他称英国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母国”。对于豪斯霍弗的德国,这个种族的称呼是种族主义的,他也以此间接指责子国美国。其实,日本与英国的要求相近。美、英、日三国此后继续进行谈判,但没有能够阻止太平洋战争。

豪斯霍弗准确指出二次大战前的三个信号。中国内战更加激起日本的扩张野心,而美、英、日谈判的失败导致军备竞赛失控。《太平洋地缘政治学》第一版成书于这三个“信号”之前,但这三个“信号”仍足以成为初版的写作背景,因为历史是延续的,在1927年之前已有相似的信号。地缘政治学以持久的、关键的地理因素为基础,参照历史与现实,能够比其他工具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二战之后世界的巨大变化之一是殖民时代的结束。豪斯霍弗在该书中讨论的地理多是自然地理,讨论的历史多是殖民历史。这些内容现在大约只有专门学者在研究,不是地缘政治学者关心的重点。对于地缘政治学者,自然地理是不可缺少的框架,同时不可忽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德国的怨恨

豪斯霍弗称德国为“转型中的中欧国家”,“在趋向海洋还是趋向大陆的撕扯之间摇摆不定”。他指出德国战略的这个严重缺陷。“转型”中的国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德国走向歧路。一战前,虽然欧洲国家对德国的崛起有警惕,但在法国之外没有国家要遏制德国。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为自己制造敌人。豪斯霍弗著对战胜的强国含有怨恨,他认为这些国家在妨碍德国的复兴。陷于历史而忽视当前会干扰战略方向。相比之下,英美更能够放下历史恩怨,战略选择也就更为灵活。

德国在19世纪晚期才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是一位姗姗来迟者。豪斯霍弗回顾马汉出版于1890年的《白种人与海军霸权》,指出马汉“可恶地嘲讽了在南太平洋占地的德国人。早在那时就有了对德国人的指控!”帝国代言人在争夺殖民地的时候相互嘲讽,双方都无正义可言。

德国位处中欧,为大国环绕,出海口受到限制,一战后失去大舰队。豪斯霍弗深知德国的地缘政治条件不足,但没有放弃对大洋的企图。他说:“德国在南太平洋的属地的地缘政治学,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在与地球上的大型岛屿帝国共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且需要掌握张伯伦在1901年的思想。”当时的“大型岛屿帝国”有英国与日本,或许美国也可算一个。德国最终选择与日本结盟,并为此舍弃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约瑟夫·张伯伦(1836-1914)是一个帝国主义者,曾任英国殖民大臣,主张英国与德国结盟。但身有残疾的德皇威廉二世表现过于自信(有学者认为是为补偿缺陷),错过了与英国和解的可能。约瑟夫·张伯伦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当月。他的儿子内维尔·张伯伦后来担任英国首相,因为二战前对德的绥靖政策而名誉扫地。

历史有很多决定性的偶然因素。如果英德在19、20世纪之交达成和解乃至结盟,20世纪许多巨大惨剧都不会发生。首先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也就不会把列宁送回俄国,以消灭沙皇俄国这个敌人。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就不可能崛起,也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其中有热战)。

德裔现在是美国最大的族裔。豪斯霍弗指责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他说:“美国吞并了夏威夷群岛,由此,南太平洋岛屿实现独立自由的梦想,以及作为迁徙场域的太平洋的自由,都落下了帷幕。”当然,对于豪斯霍弗,这些自由只受到美国的侵犯,德国的殖民扩张不在此列。不过,豪斯霍弗没有完全失去学者的中立。他赞扬美国对1920-1921年华北饥民的援助是“积极的人道精神的杰出丰碑”。据豪斯霍弗,这些援助当时价值1.2亿美元,至少使饥民中的800万人活下来。他说,美国对华援助形成“具有了现代形式的泛太平洋感觉的共同体”。然而,历史多变,太平洋共同体至今没有形成。

豪斯霍弗回顾美国和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他说:“相比德国在太平洋的出现,美国的表现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美国有一个连贯而强有力的地缘政治布局,与之对应的是一种非常不同的目标,即切实扩张霸权并获取经济利益。”美国地缘政治布局的连贯是因为其有限而可行,而德国的目标夸张。在细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之后,他说:“这比德国在太平洋的24.5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和大约40万居民多得多。”可以宽慰豪斯霍弗的是,美国可以占据土地,却不能控制人口。在这些殖民地中,阿拉斯加、夏威夷人口少,已成为美国领土。菲律宾在1920年代有1300万人(2019年有1.07亿),早已独立。

对中国的同情与希望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不只是一个大洋及其岛屿的故事,还包括太平洋周边国家。

豪斯霍弗对于中国的同情部分来自他批评“西方”的需要。他说:“中国和日本有充分理由严厉批判整个西方文化政治科学上的虚伪及其险恶意图。”那时的德国人还没有把本国当作“西方”,因此德国不仅不在豪斯霍弗谴责虚伪、险恶的西方之列,而且还自认为西方的受害者。不过,如果以殖民扩张为标志,德国在19世纪晚期已经是西方的一员,在中国也抢占了势力范围。作为概念的“西方”继续扩张,德国已融入原来的“西方”。豪斯霍弗对“西方”的批评在德国不再成立。

在《太平洋地缘政治学》中,受到日本觊觎的中国并不占有重要位置。豪斯霍弗对中国寄有希望。他在为德国在远东寻找一个盟友,对抗海洋英美强国。后来的历史证明,德国在中国、日本之间最后选择了日本。这是中日当时的实力决定的。当然,这不是说,如果德国选择中国,中国就会成为德国对抗英、美的盟友。中国当时的敌人是侵略野心昭然的日本,需要寻求所有大国的支持。

豪斯霍弗说:“中国与旧世界所有强大的大陆国家并无差异,中国可能的未来在于推行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政策,而早就预见到这项工程的美国政治领袖们费尽心思想破坏这一政策。”在1920年代,他已设想一个强大中国的出现。这个“旧世界”指欧亚大陆,相对于“新世界”美洲而言。豪斯霍弗设想这条铁路从德国通向青岛,尽管这时德国已经失去青岛。

豪斯霍弗是以德国的视角提出欧亚铁路的设想。这样一条铁路必穿越人烟稀少的中亚,于当时的中国无利可图,只对苏联有利,而苏联正在加紧对中国渗透。如果苏联与德国不各怀心思,倒是可以建设欧亚铁路,它们后来瓜分波兰。但苏联和德国的“官僚机构和舆论几乎没有此种倾向”。豪斯霍弗感叹:“与之相比,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空间视野是多么宏大。”

豪斯霍弗的跨大陆铁路设想没有吸取德国的教训,或者他仍有不甘。一战前,德国修建经巴尔干通向中东的巴格达铁路。和德国的海军建设一样,巴格达铁路激化了与英国的矛盾。英国在中东有殖民地,而德国的意图明显是挖英国在中东的墙角。一战证明,海军与巴格达铁路都没有增加德国的安全与利益。

豪斯霍弗的欧亚铁路设想在当时已不合时宜。岛国英国、美国的地缘政治学家确实担心欧亚大陆的联盟,但铁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一国所需的资源与市场不是一个大陆能够充分提供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海洋航运大量、便捷、通向及廉价,都远非陆地运输能比。大陆铁路需要经过多个国家,增加不确定性,比海洋航线更容易被中断,何况各国在陆地之间的大宗货物买卖只能依靠海洋运输。世界各国的发达地区多在沿海,海洋交通优势是主要原因。大陆邻国之间的油气输送管道可以不经过海洋(有经过海洋的),但也不需要铁路运输。在和平时期,海洋航行是自由的。维护和平(力量平衡而非打破力量平衡)与海洋航行自由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豪斯霍弗承认中国在南海的利益。这个立场在今天同样重要。他说:“最近中国反对日本在西沙群岛从事渔业活动和海岛开发,此种反对更多源于地缘政治预防,源于海南岛受到威胁的恐惧和对中国南部安危的担心。”他承认:“就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也确实值得中国人费尽心思去控制。”

地缘政治之变化

地缘政治学应当为国家的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否则便会把国家引入死胡同。当然,这个结果不可能只是地缘政治学之过。

在地缘政治中,地理是相对不变,其他因素却可能在短时期发生大的变化。地缘政治学者不能食古不化。争夺土地与人口的殖民时代已经结束。在民族主义盛行时期,已不可能出现新的帝国。尽管如此,帝国后裔大都有恢复往日荣光的念头,帝国式的冲动仍在影响地缘政治,例如中东数国。

地缘政治学者往往着眼于各自国家的欠缺,寻求防范、补偿与突破。过去,海洋国家采用大陆视角,思虑分裂大陆;陆地国家采用海洋视角,思考分占海洋。大陆与海洋的两分过于粗陋。大陆邻国的潜在冲突更大,不可能结成对付海洋国家的同盟,倒是海洋国家总能找到大陆盟国,一起对付另一些大陆国家。航空、空间技术正在削弱海洋曾经占据的优势,给大陆国家提供另一条出路。对于德国这样的大陆国家,大洋通道受到限制,建设强大海军并不足以获得海权。如今在陆地上也能控制附近海域,这是岛国的优势。地缘政治学与地缘政治也有区别。学术自有其叙事逻辑,国际政治的现实却常常不循逻辑。追求理论自洽的地缘政治学无法应对变化,可能将国家引入困境。

太平洋的东西边缘非常不同。东太平洋洋岸平直,没有岛屿国家的阻拦,可以直通大洋;西太平洋曲折,多岛屿,对大陆构成双重岛链,遍布军事基地。目前人力还不能够改变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商业是繁荣的更有效的力量。德国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证明这条路可行。

西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复杂是挑战,也意味更多的机会。太平洋西岸也有地缘优势:本地区多人口大国,且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潜力,可以组成一个自由繁荣的区域共同市场,一个合作更密切的区域共同体。为此,有必要以和平与繁荣为目标,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经观书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 7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nothing传叔 展开 导言 nothing传叔 (JUMP在格瓦斯-格瓦拉-格斯拉之间)

传叔案:老外真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啊。。。 地缘政治学的主题和目标很明确:主题是为旨在夺取地球生存空间的生存斗争中的政治行动艺术奠定科学基础;目标是辨识生存斗争中的唯一持久之物,即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进而从经验观察上升到科学规律。 2023-12-02 15:57:31 1人喜欢

Never Grow Up 展开 P356 Never Grow Up

“ 德国对大多数民众说:‘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仿佛战争取决于演讲和多数德国人的决议!为什么英国要在新加坡的群礁中砸下数百万英镑,为何要投资新加坡的码头和机场?为什么美国在荷兰港、帕果帕果港、珍珠港、马尼拉和巴拿马运河两岸设置火炮?为什么日本的海岸上长长的巨炮牢牢盯着海上?为什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主义更愿意为军事目的做出牺牲,社会主义政府不是更应该确信世界和平即将到来吗? ” 2023-01-19 01:22:58

半夏忍冬 展开 迁移场的太平洋/太平洋的社会学 半夏忍冬

第一种迁徙理论认为,马来-波利尼西亚人起源于一块古老的、已逐渐沉没的大陆。持这种理论的人主要是库克、温哥华(George Vancouver,1757一1798)、迪尔维尔(Dumont d'Urville,,1790一1842)莫伦豪普 第二种理论认为马来-波利尼西亚人起源于美洲。加尼叶(JGarnier))极力阐述这一理论,并用信风和洋流来支撑他的解释。依照这一理论,北赤道洋流经过夏威夷、马里亚纳群岛、台湾;南赤道洋流经过马克萨斯群岛,一支流经新几... 2022-12-27 21:54:32

半夏忍冬 展开 导言 7 半夏忍冬

马来人作为“漫游种族”从一个岛漫游到另一个岛,像游牧民族那样填满太平洋这个空间,甚至可能曾将中国文明传播到玛雅人和印加人那里。然而,作为一个种族,马来人可能本能地想要保持无政府状态,他们可能出于一种内在的无政府主义、一种封建领主式的“阳刚的高贵”(virilem Adel),以及由于不具备判断文明危机的预兆的能力,因而缺乏将他们的种族组织起来的基本性情,因而没有创建严格意义上的广泛的政治秩序。 确实漫游种族... 2022-12-26 17:13:07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A.J.P.泰勒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848-1918 译者: 沈苏儒 出版年: 2019-9-1 页数: 755 定价: 15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ISBN: 9787100175937 豆瓣评分 9.5 106人评价 5星60.4% 4星28.3% 3星10.4% 2星0.9%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势力均衡”为主题,评述欧洲自1848年革命到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和威尔逊“十四点”倡议的提出这七十年中,英、法、德、奥、意、俄等国武装冲突,特别是运用外交计谋争雄称霸的情况。这七十年是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后时期,也是欧洲“均势”的最后时期。其后,随着一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

投诉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的创作者 · · · · · · [英国]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A.J.P.泰勒(1906-199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192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38年任牛津大学梅格达林学院评议员,并在到桥大学等校授课。1956年后为英国科学院高级会员。泰勒专攻欧洲近代、现代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著作等身,被视为西方近代史权威学者之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当奥地利发出采取行动的威胁,还是是腓特烈·威廉再次惊慌失措。10月24日,他写信给沙皇,请求他接受“四点方案”,作为避免一次大战的唯一办法:“会议厅中铺着绿色台布的桌子是世界之舟避免海难的紧急备用副锚。” (查看原文) 黄不胖 2 回复 3赞 2020-07-09 22:28:29 —— 引自第92页 在俄国政策中,决心不使自己在欧洲受到冷遇,不是只被当作一个亚洲国家来对待,这经常是它行事的最深刻的动机。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4-10-26 20:51:21 —— 引自第247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权力优势》《遏制战略》《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欧洲政治的转变》《日本外交》 等 。 喜欢读"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 9.2

1848 8.9

英国史 9.4

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 9.0

遏制战略 8.7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 8.5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 9.0

征服世界 8.1

普奥战争 8.8

美国海权百年 8.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6 有用峨眉山大主教 2020-03-11 15:08:53 搞半天是一本讲外交史的书 不厌其烦的交代了很多外交细节 好不容易开战了却一笔带过 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人看起来就很枯燥

2 有用南飞 2020-05-12 10:33:34 泰勒以“欧洲中心”的争霸为线索娓娓讲述了自1848年至一战结束后的欧洲历史,贯穿于其中的就是均势的构建、破坏与解体,继而这种均势向欧洲域外的外溢,一战以后,均势主体、均势范围开始逐渐以全球的面貌而出现,欧洲本身由于在这长期的均势与霸权的对抗中,整体力量的下降,逐渐由均势的主体变成的均势对抗的战场之一。这本书是国关史的经典之作,汉译本出版于上世纪,原版早被炒到很高的价格,当初淘来影印版读了一下,这次幸而又有再版,本书确实值得静下心来再刷、三刷。 (收起)

0 有用太和魏阙 2023-08-17 20:30:45 山东 酣畅淋漓

1 有用藤冢虫 2024-02-16 11:39:55 湖北 很遗憾,本书的翻译没能达到译者在前言中希望达到的信达雅的标准,翻译的很机械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句式错误。本书着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前六十年的欧洲局势。主要乐手是英法德俄,次要乐手是奥意土,他们一并奏响了欧洲均衡的主旋律,这首乐曲的最强音由这些音节组成: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战争、普奥与普法战争、巴尔干战争以及最强音——第一世界大战作为结尾,曾经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在经历了虽有波折但整体平稳的和平之后迎来了彻底的毁灭。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想以自己的意志驾驭欧洲的马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当他们按照自己所想所需与惯例去把握各自的车头并奢望引领欧洲时,却想不到这些形色各异的车头齐齐带着欧洲脱离正轨,趔趄着步入终点。废墟之上冉冉升起的不是新欧洲,而是两个超级大国,下一个棋盘也不是欧洲,而是世界。 (收起)

1 有用魔若子 2021-06-10 09:15:59 2021年的第65本书。从二月革命到一战的欧洲外交史。漫长的19世纪,欧洲政坛云谲波诡,瞬息万变。各强国间矛盾与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期间,昨日还并肩作战的盟友顷刻之间化为仇雠,政治的吊诡处处一览无遗。

更多短评 34 条

我要写书评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碎金书坊 2021-03-06 22:13:20 欧洲霸权的落幕:没有赢家的斗争与现代社会的序曲 (作者:王子琛)

   拿破仑战争改变了欧洲,两次大战改变了世界。耶拿战役之后,黑格尔感叹历史的终结,在黑格尔看来,这是拿破仑法国式的民族国家,取得历史最后胜利的唯一证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三个旧帝国,共产主义在欧洲的舞台上崛起,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意识形态亦蠢蠢欲动。这两次断裂之间相隔甚远,以至于漫长的19世纪在许多人心目中被遗忘。从1815年到1914年,除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延续下来的衰落,欧洲没有在结构上发生任何惊人的东西。1848年的欧洲自由主义革命掀起了一阵水花,却终究没能留下什么久远的印迹。也许政治、社会和经济正在悄然改变,但是从国际的格局来看,一切如故。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与其说是民族主义国家的建立,不如说仍然是19世纪式的地区霸权斗争。加富尔在统一了意大利以后才开始打算发明意大利民族和推广意大利语言,而德意志本身的建立对于普鲁士的贵族阶层来说就是不情不愿的。当人们把目光放在早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很难意识到,即便在1914年共和制的法国仍然是欧洲的一个异类。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有一名君主,继承自1815年的体系很难被认为有了根本的差异和改变。

   这是理解19世纪的另一面镜子。与其说漫长的19世纪是不可避免地走向20世纪民族主义、总体战、人民主权、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无论是苏联式还是社会民主主义式)的前奏,可谓是历史潮流中乏味的、可以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如说1815年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其实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在1830、1848和19世纪60年代的冲击之后,这个欧洲的政治和外交体系仍然在某种意义上继续维持着。无论其特质是维持和平还是保守欧洲原本反动的政治结构,列强在争夺霸权时确实很好地维持了国际体系,并且直到1914年的总崩溃。那么问题的角度因此换了一个:如果19世纪的格局是稳定的,如果这种格局维持了接近一百年的总体和平,为什么在1914年,波澜不惊的水面会突然掀起滔天狂澜?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泰勒的著作《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回顾了这70年间的欧洲外交史,其内容不胜繁琐详尽之至。虽然没有过多的评述,可泰勒所提供的材料和历史事实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上面的回答指明方向。19世纪并不是一个乏味而缺乏变化的世界,那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世界的前夜。作者本人没有给出他的明确观点,但当我们从书中描绘的历史事实中,发现历史格局变迁的脉络,亦甚为一件快事也。

均势的崩溃? 泰勒认为,欧洲和平局面的崩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均势格局的消亡。均势是欧洲外交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指的是当一个大国出现并可能获得霸权的时候,其他大国应该联合起来限制这一个大国。可以看得出,其实均势原则是未必符合地缘政治的原则的——地缘政治要求国家以地缘考虑为外交的核心计划,这就意味着一个大国有可能和与其地缘利益契合的霸主国进行联合。均势外交却意味着有的时候国家要将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或者短期利益置于不顾,而优先考虑整个欧洲的势力均衡。事实上,欧洲一部分外交家在进行外交设计的时候,甚至并不是出于某一国本身的利益,而是出于欧洲均势的整体,以一种“欧洲”的眼光来看待欧洲体系的安排。均势手段曾经被使用于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路易十四的法兰西王国,并使得这两国称霸欧洲的野心被完全挫败。均势原则曾经在18世纪后期陷入了衰退,这是因为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瓜分波兰而导致的。瓜分波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均势原则的行动。当一个国家(俄罗斯)希望扩张其领土面积的时候,按照均势原则,应当是其他的大国联手阻止该国这样做。但瓜分波兰的解决方案是,其他大国也加入到瓜分之中,从而联手抹杀了波兰的存在。对于这三国来说,均势得到了维持。但是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其实均势原则反而被破坏了,因为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都得到了好处,而法国等西欧国家却没有参与其中,利益平衡的天平就发生了偏移。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均势原则和简单意义上的平衡利益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均势原则一定是着眼于整个欧洲的体系和格局的。

1812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疆域达到巅峰 拿破仑战争使得均势原则重光,并成为了维也纳会议上的一个基本方针。维也纳会议要维持欧洲的均势,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奥地利—普鲁士均势的德意志,和一个被荷兰王国与撒丁王国及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普奥两国限制的法兰西。英国和俄国在欧洲两端则彼此也成为了牵制。这个精巧的体系在1848年的变化后依然得以维持,并且延续到了19世纪后期。俾斯麦每一次召开国际会议的时候,几乎都要把均势话语放在嘴上。确实,均势原则在19世纪不断衰落是导致欧洲矛盾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俾斯麦本人的态度则是均势原则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统一的德意志本应该是均势原则针对的对象,但是俾斯麦以均势和和平为掩护的筹码,而实际上建立联盟体系来保证德意志的安全。结果是均势原则总会在关键的时候被放弃——均势原则意味着奥斯曼作为一个落后的大国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当奥斯曼不断解体时,欧洲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保护奥斯曼不受肢解,而是通过引入奥匈帝国制衡俄国在巴尔干的力量来加速肢解奥斯曼帝国。均势原则意味着复杂的、互相制衡的条约和国际体系,但是大国之间的霸权争夺最终导向了简单的条约联盟体系和一系列简化国际关系的重组,这本身是不利于欧洲的和平的。更退一步地说,均势原则本就是用来限制霸权国的一种外交思想。长期来看,如果所有的国家都以争霸为意图,那么均势原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当大部分国家是站在欧洲体系的角度来遏制霸权国,而不是以争夺霸权为目标时,均势原则才能得到长期的维持,和平也进而才有了保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均势原则的崩溃本身并不是欧洲走向战争的必然原因。如果认为1870年德国的统一意味着均势原则的实质崩溃,那么和平在此之后仍然维持了长达44年之久。如果认为1880年代三皇同盟的稳定是条约争霸体系的开始,那么条约体系下和平仍绵延三十余年。如果仔细考察泰勒所描述的外交历史,甚至条约体系本身都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条约的签署各方彼此忌惮,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会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如果将均势原则认定为一种基于欧洲体系的思想,那么德意志统一开始均势原则就被打破。如果单纯把均势原则视为避免一家独大的一种策略,则条约体系本身也是均势原则的一种体现。因此,最终和平的崩溃显然并不能推卸在均势原则崩溃这一条因素之上。漫长的霸权争夺下还能维持和平的国际体系,则这一体系一定还有另外的支撑。

神圣联盟与意识形态外交 另一个支撑很可能就是君主联盟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在19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外交的原则都不是基于利益或者地缘的,而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当今讨论意识形态胜过政治利益成为支配国际外交原则的时代时,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联想到冷战时期。但其实早在19世纪,意识形态就曾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回到当时还是被君主制所支配的欧洲政坛之中。

   在传统的政治观念中,主权并不属于人民,而属于君主。或者说,国家仅仅是君主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治利益虽然会和君主的利益高度重叠,但偶尔也会有国家利益与君主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每当革命的浪潮到来的时候,这种冲突就表现的极其明显。当大革命后的共和制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往无前的时候,几乎所有君主都认为应该放下君主之间的矛盾,而为了君主制的共同利益把法国的革命扑灭在萌芽之中。事实上,如果不是拿破仑后来复辟称帝,而缓解了大革命中共和主义的一面,很难想象神圣罗马帝国在1804年的崩溃后,大量德意志邦国君主愿意依附法国来获取实际的政治利益。由于这一影响,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均势原则基础上,但意识形态色彩极其浓厚的国家。除了同样瓜分波兰以外,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几乎没有任何共同利益,但是这三国的神圣同盟一直维持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所谓的神圣同盟便是以君主的正统为原则来支配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并且压制一切试图挑战这种君主-正统原则的力量。也许对于普鲁士国家来说,支持民族主义思想会更加有利。但因为民族主义长期以来都和自由主义关系密切,普鲁士的君主就绝不可能同情民族主义。这种外交体系在进步史观的视角下会被视为反动,但客观地说,却能够消弭君主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和平的政治格局。

   1848年开始的欧洲局势也长期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事实上,1848年革命使得一度因为希腊独立等事件而受挫的神圣同盟精神得到了重光。俄罗斯帝国不顾自己的地缘利益,不索分毫地派遣大兵进入匈牙利镇压匈牙利革命。又积极调停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矛盾,站在更符合正统原则的奥地利一方压制了试图利用民族主义的普鲁士一方。而当这种中欧君主共同压制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潮流退去后,小规模的摩擦就此发生。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和普鲁士与奥地利没有坚决表达其站在俄国一方的态度有关,1862年的波兰起义中,奥地利作壁上观甚至倾向于落井下石也使得俄罗斯没有调停和阻止1866年的普奥战争。因此,当俾斯麦意识到德意志的统一使得均势原则将会针对德意志时,他巧妙地又一次祭出了意识形态的大旗。俾斯麦保全了奥匈帝国,又实质上支持法国共和派使得法国成为了一个共和国,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使一个共和制的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趋于孤立。这成为了三皇同盟的政治基础,三位皇帝的合作看起来无比符合一个正统、保守的意识形态原则。然而,这种意识形态基础的国际政治最终瓦解,互相是亲戚的欧洲君主们最后把欧洲带向了战争之路。

   意识形态外交的崩溃同样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极端保守主义的反动主义不能永远作为支撑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因此,普鲁士人不得不向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让步,俄罗斯的专制沙皇不得不倒向了斯拉夫主义。君主们不得不接受那些曾经让他们焦虑或者恐惧的意识形态,以换取政权的长久存在。国家利益变成了一个君主们回避不了的话题,如果君主要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就必须表明自己在为国家争取利益。因此三皇同盟崩溃了,因为德意志的皇帝不能不顾农业部门的利益。因此巴尔干问题上奥地利和俄罗斯的矛盾无法调和,因为奥匈帝国不能不顾匈牙利人的意愿,而俄罗斯的沙皇不能出卖斯拉夫人兄弟们。因此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变得难以调和,因为这是法兰西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事情,而不再是巴黎和柏林的两个宫廷之间的纠纷。

   当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导致传统的意识形态式联盟崩溃的唯一原因。事实上,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社会主义也同样争取到了许多中下层民众的支持。社会主义同样是一种国际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主张全欧洲的和平。但是,恰恰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中欧帝国的民主化发展到了君主不能无视民众的声音,但其战争决策却也不会完全被民选议会束缚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作为极端保守主义的反动主义都是一种着眼全局的意识形态,他们相信在旧时代的废墟上将能够建立新时代的明天。德意志社会民主党一向反战,但却没有做太多努力阻止德国进入一战。当为一战进行战争拨款的时候,德意志社会民主党团决定投下赞成票——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如此规模的战争会使得无论胜败他们都能迎来他们想要的革命,从而建立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最后到来了,却以无数人的血肉为代价——而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做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外交的光与影 在维也纳会议的时候,每一个参会的精英都知道他们将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外交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宫廷与宫廷的关系,是君主和他们的外交大臣之间的关系。作为19世纪最出色的外交官之一,梅特涅深谙此道。梅特涅建设的欧洲会议体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欧洲各国频繁通过会议的方式来摆平纠纷,否则这一机制不可能延续到梅特涅时代结束之后,延续到1900年代。在19世纪,几乎所有的国际危机都能够通过成功的国际会议得到解决。在国际会议上,阴谋、分歧和谈判与妥协同时存在,每一次可能导致战争的危机最终都被推迟了。但是,当1914年战争阴影最终走向欧洲大陆的时候,却没能组织起成功的欧洲会议来避免战争。总览泰勒的全书,会发现在每一次国际危机的时候都如期而至的国际会议逐渐开始变得失去效力,并在大战前的几次危机中完全缺席。是因为政治家们不想召开国际会议了么?

  不得不承认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人民的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们确实不是维也纳和会时代的俊杰。卡斯尔雷、梅特涅和塔列朗这样的外交家在1900年代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是像俾斯麦这样不能设计一套全面的国际体系但可以为和平做裱糊匠的政治人物也未能登场。然而,这种外交家的全面缺席绝不能归结为偶然因素,而是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原因。而这一点,在泰勒书中甚至很难看到明确的线索。只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19世纪的历史,才能看到其中端倪。

维也纳会议中的梅特涅、威灵顿与塔列朗等人 欧洲外交的会议体制的条件有哪些?我们只要看一看欧洲比较成功和经典的几个会议案例就能明白答案。在维也纳会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塔列朗、卡斯尔雷、梅特涅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巴黎会议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人是拿破仑三世本人;在柏林会议中,则是俾斯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会议上能够解决这些攸关国际局势的大问题?因为外交官们被授予了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以自己决断应该做出哪些让步,又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坚持。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络,他们能够明白在什么形势下应该考量什么因素,最后应该如何维持和平和欧洲大陆的稳定与平衡。很多时候,甚至外交官个人的理念和偏好就能够对会议的结果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譬如俾斯麦个人的态度事实上主导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又如卡斯尔雷和坎宁的不同观点让英国在19世纪的前三十年对欧洲大陆有不同的外交政策,再如尼古拉一世本人强烈的保守主义和反动主义观念决定了俄国作为“欧洲宪兵”时期的行动和对中欧的政治策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交大臣和君主们越来越失去了这种自主性。在柏林会议上,英国政府的决策就开始高度受到国内民意和政党政治的限制。当国家不再是君主的财产,外交也就变得不仅仅是牌桌上的游戏。政府在国际会议中应当争取什么,又可以做出什么让步就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判断,还高度受限于民意的压力。在柏林会议之前,因为俄罗斯几乎兵临伊斯坦布尔,英国社会群情激奋,高呼着“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如果我们要打仗,那么我们有船,有钱,也有人”。另一方面,为了对抗国内的自由主义浪潮,俄罗斯的沙皇将自己打扮为所有斯拉夫人的保护者,所以已经被从土耳其人的统治下解放了的斯拉夫人决不能重新回到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就使得柏林会议上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失去了转圜的机会。如果外交官们能够向梅特涅那一代人那样明智的话,奥斯曼帝国应该被维持原状。可由于双方让步都可能造成过于沉重的政治代价,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监管,奥斯曼帝国在实质上仍然被瓜分了。英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都可以宣称自己赢得了胜利——从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是破坏性的。但是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看,也许外交官们已经做出了在可行范围内最好的选择。1878年的柏林会议是会议体系最后的光彩余晖——1884年在同一座城市召开的会议仅仅是涉及非洲殖民的分赃,而不牵涉欧洲霸权的争夺。在此之后,再也没有谁努力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来避免大国之间的矛盾。会议制度实际上走向了终结。

   外交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在外交会议中,在大使馆的招待会上,在君主们的酒宴上,能够决定国家政策的要人们彼此攀谈和讨论,决定欧洲未来的格局。另一个层面则是实际利益的决策和考量,是对战略计划的评估。第一个层面光鲜亮丽,是外交的形式;第二个层面晦暗不明,却是外交的实质。在宫廷政治的时代,这两个层面彼此契合。那些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君主和外交官们,同样也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者。但随着大众政治时代的到来,外交的光与影逐渐分离。外交官们的独立意志受到巨大的限制,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而不是导演。不管是英法式的代议民主国家,还是德奥式的半君主制政体,甚或是沙皇俄国,政治决策都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利益集团和政治压力的牵制。外交的决策者需要对全民负责,需要对国家利益负责,即便在君主国,国家也不再是君主个人的财富。这种情况下,外交会议还有什么用呢?战争胜利后的分账会议,诸如凡尔赛和会,自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国内外的讨论,从而可以起到实质作用(即便如此,威尔逊的国联计划还是被他自己的参议院所否决)。但是作为危机的化解者的会议再也不可能被召开,因为如果没有事先的共识和默契,外交会议就再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外交部长们不能违逆国内的政治束缚而做出决策。他们不再是外交格局的策划人,他们成为了国内政治的木偶。

    一战正体现了这一点。民众不能理解外交体系和政治利益,而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种种意识形态则成为了指导他们理解政治、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唯一办法。导致一战爆发的那些政治家们,他们未必在智识上落伍于维也纳会议的诸公,他们未必不是优秀的政治家。然而,他们深深受制于国内政治的裹挟。在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内阁正陷于左翼和自由帝国主义者的内斗之中,正因为爱尔兰自治法案而陷于政治危机的边缘。在奥匈帝国,突然死亡的皇储和年迈的皇帝使得政策决定完全陷入了茫然。在法国,总统庞加莱和反战的卡约-饶勒斯派的斗争导致了激进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把一战的爆发当成是一个偶然,也可以将其视为维也纳会议所依赖的种种精巧的支柱终于全部崩塌的结局。

   总体战,总动员,计划式经济,民族主义,军队哗变,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投票权扩大,帝国解体……维也纳会议以来,或者按照泰勒所划分的时间线索,从1848年以来,所有的一切国际体系和制度安排全部失败,其结果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困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则最终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国联,随后是联合国应运而生,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最终逐步确立。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为代价而得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出身于奥匈帝国的作家茨威格饮弹自尽,因为即便二战能够胜利,他也再无可能见到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

   泰勒将故事收尾于欧洲霸权争夺的淡化和世界格局的重塑。这是故事的重要方面,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长达七十年的外交史最后归于一场所有人的失败,而惨痛的新生只有在这样的失败之后才能诞生。在一场场国际会议,一份份条约,以及最终导致大战爆发的宣战照会的背后,所有人都应该想象这样一个问题:这段历史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这样的悲剧有没有得到避免的空间?在全球化和世界体系又开始显得不稳定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值得每一个人思考。毕竟,当今的世界,外交政策绝不仅仅是政治家们自由行事的舞台。政治家能够塑造民意,但也被民意所束缚。而民意,正是由一个个你我所组成。只有当霸权不再作为一种值得追求的外交目标,只有当国际体系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我们方有可能实现国际联盟最终成立时所包含之期望,才有可能落实早在1928年就签署之《非战公约》的精神——愿以公理战胜强权,愿塑造世界永久之和平。

【本文转载自《经济观察报》书评,见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2020年7月17日推送】

投诉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0回应收起 Stanley 2013-01-06 14:16:08商务印书馆1987版 论近代德俄王朝外交流变 在俄德关系的发展史中,曾有过“亲密无间”的阶段,也有过“流血拼杀”的时期。围绕着国家与民族利益,两国关系时紧时松,循环往复。在德俄外交博弈中,王朝外交一直被双方奉为圭臬。在非此即彼的外交选择中,两国以王朝外交为基石,在不同时期豪夺欧洲霸权。同时,随着近代德国统一,欧洲局势骤变,保守主义的王朝外交最终让位于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

王朝外交的合作

18世纪至德国统一前,是德俄王朝外交的黄金时期。普鲁士于1714年加入了俄国占支配地位的北方联盟,马克思评价这一联盟目的是为了瓜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瑞典帝国的东西”,“开创了国际政治近代纪元”,“是瓜分波兰的前提”。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衰退和从北德地区的退出,直接促成了俄国和普鲁士的壮大。俄普于1764年结成防御同盟反对土耳其,并从1772年起联手三次瓜分波兰。普鲁士仰仗俄国的实力反对奥地利,这便使俄国成了德意志事务的仲裁人。

19世纪以来,俄普不仅多次联手反对拿破仑,还共同履行神圣同盟的义务。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需要普鲁士在中欧制衡法国。而普鲁士为了排挤奥地利、统一德意志,也需要借助俄国的力量。因此,俄普两国在战略利益上是互相依赖的。为争取对奥地利作战中俄国的中立,普鲁士协助俄国镇压了1863年波兰的反俄民族起义。1866年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同普鲁士国王代表会谈,当谈到《巴黎条约》时说:“这个条约没有生命力。它将自然地或非自然地死去,当事情发展到埋葬它的时候,我们相信,在这个伤害我国民族感情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直接利益的普鲁士将会热诚地、十分坚决地为我们说话。”1868年3月,俄普订立秘密盟约约定,一旦普法开战,俄国即陈兵奥地利边境防止奥法结盟。作为回报,在1871年3月召开的伦敦会议上,俾斯麦帮助俄国挣脱了1856年《巴黎和约》黑海中立化条款的束缚。因此,德国统一前,专制统治原则和对外扩张的要求将俄普紧密联系在一起。俄普王朝互相帮扶,在欧洲事务中各取所需。

王朝外交的裂痕

德国统一后,新一轮的德俄关系因中欧局势的改变而变得扑朔迷离。俄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纵横捭阖于普、奥、第三德意志三个政治因素之间,俄德“未来冲突的种子无疑是存在的,普鲁士势力的异常迅猛的发展迟早会使冲突骤然爆发,新兴的德意志帝国若不威胁俄国的安全就再也不能扩张”。因此,保守主义的王朝外交,随着德国统一的完成,必将出现裂痕。

王朝合作基础日渐薄弱。1873年、1881年俄德奥先后两次缔结《三皇同盟条约》,表面看,德俄王朝继续合作,实则暗藏汹涌。第一次三皇同盟的核准,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双方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则没有任何一致看法。德国策划这一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俄国则认为一个强大法国的存在是维系欧洲现状和欧洲和平的重要因素。俄国人出于对法国共和制政府的恐惧和对波兰的担忧,容忍了德意志的壮大。但重要的是,俄国决不是支持德国对付法国,充其量只是保持中立。因此,三皇同盟中的德俄合作只是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缺少共性。

此外,从三皇同盟的盟约来看,德俄达成一项军事条约,但没有政治协议,俄国的保留意见使同盟在对法问题上毫无用处。俄奥之间有一项政治协议,但没有军事条约,两者之间的猜疑使同盟在近东问题上毫无意义。虽然三皇同盟以保守主义原则为基础,但其严重依赖俄奥两国关系的走向,俾斯麦试图通过王朝外交价值观来约束三方的关系,但仅凭德国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控制局势的骤变。因此,德俄王朝外交注定要破产。

对俄国而言,其心脏区域大致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之间,这一带不但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而且西面门户洞开,非常容易遭到经由波兰与德国而来的入侵。因此,尽管第二次三皇同盟缔结前,已经有了反俄性质鲜明的德奥同盟,但俄国依然选择了王朝外交。这既是俄国传统王朝联盟政策的延续,又是其不得以而为之的结果。1882年,俾斯麦又亲手缔造了反法反俄的三国同盟。俄德双方虽有互相借助对方力量以谋求霸权和进行扩张的需要,却无抗击共同敌人的目标。

1887年三皇同盟期满,德俄双方签订《再保险条约》以代替保守主义同盟。然而,《再保险条约》却并不保险。德奥同盟条约中规定:如果奥匈遭到俄国进攻,德国就予以援助;“再保险”条约指明:如果俄奥交战,德国则善守中立。而俄奥在巴尔干地区的纷争是不可难免的,因此,俾斯麦的“保险”与“再保险”终难共存下去。《再保险条约》的签订没有真正促使俄德接近,随着19世纪末欧洲局势的变化,德俄王朝日益缺少共同的政治基础和目标。

德俄对法态度的迥异。1872年12月20日,俾斯麦在致驻法大使阿尔尼姆的信中指出:“法国对我们抱有敌意,所以我们要尽量使得它软弱无力”,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阻止它找到同盟者。只要它没有同盟者,我们也就不必怕它”。④由此可见,德国并不害怕一个强大的法国,而只担心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结盟。因此,普法战争后,德国势必要对法国采取孤立打压政策。

相对而言,俄国对法国的态度明显有别于其他欧洲大国。色当战役后,欧洲大国都无意支持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法国,只有俄国的态度与众不同。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摆脱黑海中立化的影响,1861年国内又开始农奴制改革,因此对欧洲局势持观望态度。俄国认为:德国统一“可能由于革命而实现,因而这个任务最好还是由君主倡导去解决”,所以没有阻止普鲁士的军事行动。然而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所以俄国也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政策。1871年哥尔查科夫给驻法大使奥尔洛夫的训令中明确提出法国是欧洲“均势实质性的因素”,而俄法之间又“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因而能够达成“有利于两国安全、两国繁荣和在欧洲维持均势”的协定。⑥这是俄国对法国的基本方针。1872年9月,柏林三皇会晤期间,亚历山大二世特地接见了法国驻德国大使贡托·比隆,要他对三皇同盟会晤放心。哥尔查科夫则进一步告诉他:“德国并没有权利对你们提出任何要求。你们认为是需要的,你们就去做,这样你们也就是正确的……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法国”。

1875年4月8日,德国柏林《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战争在望》的文章,在德国煽起反法浪潮,俾斯麦大肆宣称法国即将发动进攻,“只要证实法国在准备战争,德国就不必等待,相反地,应当予以立即打击。”面对俾斯麦制造的所谓的紧张局势,俄国表示难以容忍德国向法国发动新的战争,俄国将竭尽全力来抑制柏林的急躁情绪,并使和平与温和的想法得以在那里占到上风。5月10日,哥尔查科夫与沙皇驾临柏林,并在英国外交使节的配合下,迫使俾斯麦收回了对法进行“预防性战争”的叫嚣。这一事件使德国遭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挫折,同时也暴露出王朝外交的脆弱性。在关键时刻,俄国没有站在德国一边,而是与英国捐弃前嫌并肩向德国施加压力,俄国这位“老朋友”的行为使俾斯麦陷入了“联盟的梦魔”中。因此,19世纪70年代,法俄之间虽没有正式协定,但由于俄国在反对德国进一步扩张上表现了比其他欧洲大国更多的决心,所以两国也就有了明显的接近,这与德国对法态度泾渭分明。

近东危机中德俄矛盾的加剧。187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西北部的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两省爆发了基督徒起义,起义得到了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的支持,近东局势骤然紧张。“关于东方问题的少数几条没有争论的真理之一是:奥斯曼帝国不可能瓜分的使所有有关强国都满意。”俄国一直觊觎土耳其,并与奥匈订立《布达佩斯条约》,规定由维也纳保持善意中立的态度以换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二省。准备就绪后,俄国于1877年发动俄土战争,并迫使土耳其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建立一个庞大的保加利亚国家,但未提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归属权。这违反了国际协定,推翻了巴尔干的均势,引起英国和奥匈不满。

近东危机导致了俄奥两国矛盾的尖锐化,两国纷纷转向德国求援。德国的处境是:普法战争已经确立了一个永久的敌人——法国,德国如果与奥匈交恶,则其只能听任圣彼得堡的摆布了。俾斯麦明确地表示:“假如由于出现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联盟,俄国军队出师不利,俄国实力地位大受削弱并继续不断地削弱,这将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然而如果奥地利君主国作为欧洲国家的存在或其独立受到很大威胁,以致我们在维护欧洲的均势时所必需指望的因素之一眼看今后即将消失,这样也同样会深深地触动德国的利益”。⑾德国为控制奥俄关系的发展而在两国之间持中立立场,以避免俄奥矛盾的发展危及三个君主大国的联合。但德国的中立并非完全不偏不倚,俾斯麦在上述答覆中特别强调德国不能容忍对较弱的奥匈的致命伤害。德国的这种行为被俄国视为忘恩负义之举。在英奥的联合压力下,俄国被迫把《圣斯特法诺和约》交由柏林会议去讨论。

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召开。各大国对圣斯特法诺条约的反应使俄国清楚地看到,如果继续坚持这个条约,则很有可能导致又一次克里米亚联盟的形成。沙皇迫于无奈接受了俄国军力和财力都很薄弱的论点,决定让步。柏林会议达成了《柏林条约》,将大保加利亚分成三部分,恢复了近东的力量均势。受国内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俄国民众将俄国在柏林会议上的遭遇看作是俄国外交的惨重失败,他们认为正是俾斯麦这位“诚实的掮客”毁了俄国的利益。在东方问题上,德国并没有成为俄国对付其他大国的盟友,德国没有站在支持俄国的立场上,使俄国被迫同意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俄国向巴尔干扩张的目标被遏制,俄国利益受损。哥尔查科夫曾表示处理东方问题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彻底改造,第二种是重新粉刷一下,这将使局面再维持若干年时间。而“德国赞成一次全面的解决,德国在近东没有任何利益,俾斯麦害怕被拖进一场他将毫无所得的冲突,因此梦想实现某种不可能实现的瓜分,使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⑿足可见两国在近东问题上的分歧。

1885年9月,保加利亚危机再一次激化了东方问题。俾斯麦针对危机对俄奥采取双向抑制的政策,他向俄奥表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俄奥就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达成妥协。德国的态度使俄国倍感失望。为解决保加利亚危机,俄国唯一的希望只能在法国。俄国民族主义者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闻》上撰文,呼吁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外交路线。他指出俄国将抽象的君主团结原则置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之上,是犯了历史性错误。俄国必须摆脱束缚,在外交上恢复行动自由。⒀因而,近东危机中德国对俄国的漠然,使得法俄有了结盟的可能,俄德王朝外交几近终结。

王朝外交的终结

1890年俾斯麦下台,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开始奉行反俄联英的外交政策。他主张“同日耳曼的奥匈实行民族主义的合作,同自由主义的英国建立民主的联系,而同俄国的保守主义关系则要使之破裂”。⒁这一政策的主要表现就是德国1890年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并与英国签订了《赫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1891年5月,三国同盟条约再一次续订,同盟反法反俄的性质继续延续,且继续与英国修好。至此,俾斯麦长期致力维系的德俄关系开始公开走向恶化。

此外,《再保险条约》签订后,德俄经济纠纷不断。德国新闻界大肆笔伐柏林股票交易所经营的俄国国债,德意志帝国银行和普鲁士国家银行强力抵制俄国有价证券,这对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的俄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法国金融资本的海外输出是其独有的传统,这为法国利用经济手段拉拢俄国提供了有利条件。1888年11月,俄法达成第一笔为数5亿法郎的贷款;1889年3月和5月,法国银行向俄国连续贷款17.4亿法郎,1890年3月贷款7.6亿法郎。此外,法国还准备在两年之内继续向俄国提供20亿法郎贷款。法国对俄国的大规模贷款,使得俄国改变了其外债形式,减少了对德国的依赖。法国以经济金融手段大大改善法俄关系之后,提出进一步密切政治外交关系乃至结盟的问题,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1891年俄法两国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法国愿意同俄国加强谅解,巩固其共同的安全。1891年7月,法国舰队抵达喀琅施塔得,对俄国进行正式访问。1892年8月俄法签订《法俄军事协定》,规定:“如果法国受到德国或受到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应出动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俄国受到德国或受到德国支持的奥地利的进攻,法国应出动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⒂訛经过1893年12月和1894年1月法俄两国政府的来往信函,法俄军事协定被正式核准。

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德俄王朝外交的终结,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对峙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大陆联盟体系的存废与俄德关系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W-M33

reference: 于宁宁 ,论近代德俄王朝外交流变,人民论坛,available at: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1-04/11/content_804558.htm?div=-1 投诉 有用 7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7 1 0回应收起 ZYEE 2021-11-10 23:51:18商务印书馆2021版 有偏见的历史学家也是好历史学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直想写却又无从下笔,原因很简单,作者泰勒是个非常另类的历史学者,如果对他二战起源的说法有所了解的话,绝对是石破天惊。而如果一句话概括争霸全书中心思想就是维持欧洲从拿破仑至一战的“大和平”时期是因为“均势”,当“均势”被打破后欧洲不在是世界中心,而是被其他力量(美国)所摆布了。就阅读体验而言,比如作者某章节中只大谈特谈德意志对俄国的入侵,却避开不谈同时期俄国对欧洲的入侵。一战爆发前时间大谈法俄结盟的必要性,将英国的不作为完全开脱,一再强调德国蓄意刻意发动一战等等。对我而言这样一个极富偏见的作者,可是他的作品里有大量细节的考证和描述以支持他的论点,这样的作品应该如何评价?

允许我扯远一些,去想到些例子(想起了姜鹏的《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内容)。

史记,汉书,通鉴对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都有记载,但三位著名史家的三部作品对于那场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案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史记完全没有记载,好像司马迁完全没看法。汉书是从汉武帝轻信江充等人开始说,显然班固在明示汉武帝是听信了小人谣言。通鉴则从钩弋夫人的“尧母门”事件开始说,司马光认为是汉武帝自己封所谓“尧母”向众人暗示打算废太子,才有后面小人们跟风迫害太子造成最后的悲剧。如果根据司马光的看法戾太子案元凶正式汉武帝本人。那问题来了,三种看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什么才是历史真相?是不是历史学家故意撒谎了?

如果不能意识到历史取决于历史学家的“偏见”,以上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没有时间机器,使得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是实证历史,所以历史学家们依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经验将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呈现于读者。司马迁是那场运动经历者,迫于压力他无法表达他的真实看法。但是不代表我们无法探知,其实报仁安书就是他抒发那场事件苦闷与无奈之作。(仁安是当时戾太子案的参与者,一开始太子寻求他帮助,后被仁安拒绝,但仁安也没有去逮捕太子,最后被汉武帝当作骑墙派杀死)。班固是在王莽之乱后出生的人,他是在大汉光复的风气下长大的人,自然有意无意的以一种正面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对汉武帝的看法。司马光经历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元老,仁宗没儿子,过继英宗做儿子,但之后的人伦悲剧,把英宗逼疯了,有点相似的事件对于司马光不可能没有触动。其实三种看法最厉害最深刻的是司马光的,可是我们也并不能忽视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或者简单说他们是错的。还是那句,历史学家们依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经验将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呈现于读者。 历史作品呈现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

回到争霸这本书,泰勒的偏见难道不也是这种类似的境遇嘛,体现了他的价值观。他在1945年的著作《德国历史进程》就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使整个德国历史回复到日耳曼的原始时期。泰勒是早期少有以特殊道路来解释德国历史的学者,特殊道路论指出纳粹之所以形成,是德国文化和历史在过去百多年发展的必然产物。进而认为小胡子其实与德国人存在一种象征关系,希特勒需要以德国人来满足其征讨的野心,但德国人其实也是借希特勒来达成征服周边国家的梦想。当中,泰勒指控日耳曼人早自查理曼的时期,就采取无止境的东进政策,威胁斯拉夫人。而对泰勒而言,纳粹激进的帝国主义,亦只不过是历任日耳曼君主所行政策的延续。是不是和争霸中德意志入侵俄国桥段对上了?也引发了他对二战起源的惊人看法。

很想借柯林伍德对历史学的定义收尾,第一,历史学是科学的,或者是由提问开始,第二,历史学是人文的,提出人们在过去确切的时间里所做事情的问题。第三,历史学是合理的,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有根据有证据。第四,历史学是自我显示的,是通过讲述人类已经做过什么而告诉人们人类是什么。从这些看,泰勒的《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是一本好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ZY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5 没用 0 5 2回应收起 老戴 2021-07-24 11:00:49 这书可以改编成扬州评话! 就是说书的方式写作的,把每个国家拟人化进行表达,翻译的也不行,非常生涩,不知道怎么一帮装叉的把分数打了这么高的。主要从外交和军事的角度讲了这一段历史,序言写的还可以,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君主的统治的正当性变成了必须不断的扩张为自己国家获取利益才能继续维持,然后讲了1848的革命以及后期的保守回潮,和奥普俄的君主同盟的终结,然后在中国太平天国和美国内战时英法在克里米亚打了一次俄国,以及开了次巴黎和会保证了黑海的自由贸易秩序以及阻止俄国继续蚕食奥斯曼,1858年北部意大利又要从奥匈里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大利,1861,波兰又闹事,18646年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因为普鲁士要吞并波罗的海的两个重要公国,这两个公国控制着波罗的海的贸易线路,当下的基尔运河就在其中的斯莱士威克。最终由于英国没有支持丹麦所以这两个国家被普鲁士吞并,关键问题是波罗的海的贸易线路对于后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原来造船所需的木材必须从俄罗斯走波罗的海到英国。然后嘛就是1871的法国失败了,德意志帝国成立了。欧洲在德国统一后的最大问题,就是奥匈和俄国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当然由于奥斯曼无力控制了,所以各种矛盾都在这里集中表现,欧洲列强的方式跟处理中国一样,就是门户开放,宁愿搞一堆小的缓冲国出来也不让任何一国独占领土,当然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南非这些控制着航海线路的重要的地缘国家的争夺也很剧烈,也是这几十年争夺的要点。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德意志成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力量,我们知道的当时的很多重要工业数据都已经超越了英国,后来嘛就开始折腾咯,英国继续大陆均势战略,于是与法国结盟对抗德国,还把俄国给拉着了。然后1912到1914两次巴尔干战争,主要是为了限制塞尔维亚,所以搞了个阿尔巴尼亚出来使得塞尔维亚不再拥有海岸线,一直到1914大战终于爆发了。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2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 1 2回应收起 eigenstate 2023-12-01 10:23:46商务印书馆1987版 第二次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和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历史上的位置和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虽然这两场战争发生的时间相隔了大约半个世纪,但它们都是围绕巴尔干地区的权力斗争和大国政治的结果。

地缘政治背景:克里米亚战争和巴尔干战争都发生在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问题上。克里米亚战争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萨丁尼亚王国对抗俄罗斯的冲突,而巴尔干战争则涉及巴尔干地区的多个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和黑山)对奥斯曼帝国的挑战。 大国的影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欧洲的主要大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在地中海的扩张而介入。而在巴尔干战争中,欧洲的大国(特别是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也试图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两次战争都是奥斯曼帝国衰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奥斯曼帝国的弱点,而巴尔干战争则是奥斯曼帝国从欧洲失去领土的直接结果。 国家独立与民族主义:巴尔干战争促进了巴尔干地区多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这种民族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 国际关系的演变:这两场战争都对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了影响。克里米亚战争是现代战争的先驱,引入了新的战术和技术。而巴尔干战争则加剧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总之,尽管这两场战争在时间上不同,它们都反映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的复杂局势和大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eigenstat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45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藤冢虫 展开 第二十三章 战争的外交 1914—8年 藤冢虫 (炽热的恶寒。)

“由于形势的某种奇怪的发展,德国虽然是从革命的民族主义中汲取了它自己的力量,却成了两个非民族主义的大帝国的保护人,而且——要是事情发展有一点不同的话——还可能成为俄国沙皇制度的保护人。” “一个条约一旦遭到破坏,只修复它是不够的。德国人既可以把1839年所作的保证当作“一团废纸”扔掉,他们所作的任何新的承诺就毫无价值了。这是一个老问题:一百年前,革命的法国曾经引起这个问题;以后,共产主义的俄国又引起... 2024-02-16 10:39:57

藤冢虫 展开 第二十二章 欧洲战争的爆发1914年 藤冢虫 (炽热的恶寒。)

“至于势力均衡,更切合实际的说法应该是:战争是由于它的被破坏而不是它的存在所造成的。在法俄同盟的最初十年中,确实存在着真正的欧洲均势,随之而来的是和平。俄国在对日作战中削弱以后,这一均势被破坏了;德国就开始习惯于用恫吓手段来实现它的要求。这种情况到阿加迪尔危机时终止。俄国开始恢复力量,法国开始恢复勇气。两国都坚持,应该象在俾斯麦时期那样对它们平等相待。德国人感到很恼怒,决定以战争来结束这种状况... 2024-02-16 10:39:09

藤冢虫 展开 第二十一章 两次巴尔干战争及战争以后1912—4年 藤冢虫 (炽热的恶寒。)

“巴尔干民族主义的胜利对奥匈君主国来说是无法挽救的灾难。伯克托尔德多方寻找一些可以用来重申君主国“威望”的事件。10月底,他找到了一个题目:他不允许塞尔维亚在亚得里亚海获得一个出海口, [ 22 ] 并将坚持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这是表现某种立场的一个好题目。对塞尔维亚和奥匈都嫉妒的意大利将对此表示支持,因为担心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此外,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纯真的民族,它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有权... 2024-02-15 13:52:11

藤冢虫 展开 第十九章 三国协约的形成1905—9年 藤冢虫 (炽热的恶寒。)

“在法国方面,出现了一股走向和解的强大潮流。罗维埃派的激进分子渴望法国和德国在财政金融上结成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头,德国将承担一般股东所要承担的风险,而法国则成为可靠债券的持有者。财政部长凯欧当时是这一派的领导人;他们得到社会党人的支持,这些社会党人不喜欢反动的俄国,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欧洲最强大、最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 19 ] 则投以钦佩的目光。”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陈志瑞 / 刘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 出版年: 2015-7 页数: 504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政治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258002 豆瓣评分 9.3 27人评价 5星66.7% 4星29.6% 3星3.7%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的创作者 · · · · · · 刘丰 刘丰 作者

目录 · · · · · · 前言 建构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上编 理论探讨 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陈志瑞 刘丰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外交政策理论/吉登·罗斯 现实主义与国内政治述评/法利德·扎卡利亚 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李巍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资源汲取型/杰弗里·托利弗 新古典现实主义: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刘丰 左希迎 进攻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于铁军 防御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之比较/宋伟 质疑新古典现实主义:建构现实主义的路径?/董青岭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空间/诺林·里普斯曼 杰弗里·托利弗 斯蒂文·洛贝尔 下编 经验研究 对权力的认知:一战前均势格局下的俄国/威廉·沃尔福思 认知与欧洲的联盟(1865—1940)/柯庆生 三极格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兰德尔·施韦勒 捆绑与推诿:预测多极体系下的联盟模式/柯庆生 杰克·斯奈德 没有应答的威胁:制衡不足的新古典现实主义解释/兰德尔·施韦勒 微妙的平衡:冷战时期的权力与认知/威廉·沃尔福思 权力政治与风险平衡:解释大国在边缘地区的干涉行为/杰弗里·托利弗 动态制衡:中国对美国的制衡战略(1949—2005)/贺凯 中国在争端中的战略动员/左希迎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政治研究丛书(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地缘政治学》 等 。 喜欢读"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国际安全导论 9.3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Who Fights for Reputation

选择战争

走向决裂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kopvi 2021-11-29 15:48:53 很好的资料整合,其中一些书看完原著再看这个会理解的更深入

0 有用波将金村民 2019-11-28 10:05:42 有些论文非常不错的,有助于理解新古典。

0 有用hyggyfoner 2023-06-21 11:32:49 江苏 编者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呈现作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对单元层次(国家和个体)的因果链条?

0 有用Highmore 2019-11-07 12:04:33 对古典现实主义做了资料整合以及个人补充

0 有用Sion 2020-02-10 17:31:34 涵盖了新古典现实主义早期的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文章,理论探讨部分对理解这一外交政策理论很有帮助,也注重看了其各种分析模式。下编里的经验研究大多是国外学者对制衡行为或者联盟行为的分析,案例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冷战,感觉对毕设借鉴意义有限所以略看了,以后有机会好好研究一下。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秦亚青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 页数: 428 定价: 6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未名社科菁华·国际关系学 ISBN: 9787811559415 豆瓣评分 9.2 317人评价 5星77.6% 4星18.3% 3星4.1%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和调整,并增加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

投诉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的创作者 · · · · · · 秦亚青 秦亚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秦亚青,政治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外交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成果包括《霸权体系和国际冲突》(专著)、《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专著)、《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论文)、《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著)和《20年危机》(译著)。

目录 · · · · · · 第二版序 光荣与梦想——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第一版序) 理 论 篇 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评析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 罗伯特•杰维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 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 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 方 法 篇 层次分析法与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学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实证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种方法——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 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论美国在重大区域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 全球学与全球国际关系学 后记 第二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功利和浮躁是会毁灭学术精神的 (查看原文) 影逸云清 1赞 2023-09-04 20:01:08 —— 引自章节:光荣与梦想 根据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种源头性创新理论的产⽣往往会确⽴⼀种新的范式,⽐如哥⽩尼的⽇⼼说和⽜顿的运动定律。这是知识的⽣产。新的范式确⽴之后,会出现⼤量常规科学研究,即对新的理论范式的证实与证伪性验证。这些研究本⾝并不会产⽣新的科学体系,但却起到了知识延续的作⽤。在这种延续过程中,⼈们会发现与主导理论相悖的现象,于是便会提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逐渐发展为⽐较完整的新范式,并与旧的理论范式展开竞争,竞争形成知识⼒,竞争促成了旧范式的衰落和新范式的兴盛,推动知识的再⽣产。 (查看原文) 影逸云清 1赞 2023-09-04 20:01:08 —— 引自章节:西方国际关系学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未名社科菁华·国际关系学(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权力·制度·文化》《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国际政治与德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建构》 等 。 喜欢读"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8.2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国际政治理论 9.1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9.5

联盟的起源 8.7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9.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13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蓝旗营李维 2022-12-03 12:07:06 北京 2016年读

1 有用侠大卷 2021-11-22 23:25:54 五体投地哉 什么叫大牛啊 中国国关届之光

0 有用顽石点头 2023-06-03 13:25:58 云南 轻盈尤甚

16 有用Booking2023 2018-01-07 21:28:55 看的第二版。这两天仔细研读了秦亚青老师的这本论文合集,真是开宗明义一般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体系及其相关问题,做了非常严谨和综合的讲解,对初学者有宏观入门的功效,对资深学者也有补充信息的意义。秦老师翻译了大量经典国关著作,对这个学科的演变历史非常清楚。这是我读到的最经典也最精简的一本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综论的著作,值得反复研读。

0 有用^ ^ 2022-11-20 15:35:02 天津 囫囵吞枣

更多短评 113 条

我要写书评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上官小豆腐 2009-10-28 23:45:5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无能为力的关怀 秦老师这本书不知读了多少遍了...一开始是没办法,因为作为一个对国际关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这本书是进入外院唯一的捷径,终于在今天,我在仔仔细细地又做了一遍笔记后,觉得其实不论两个月后最终结果会是怎样,我觉得我一定不会后悔,从不知所云到一知半解再到每每翻到一个章节就热血沸腾,这种感觉从前未曾有过,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了...... 如果说国际关系学是一门非常落后的社会学科,那么中国的国关无疑更是边缘的边缘,不在于我们是否能有自己的理论,甚至我们甚至无法与西方国关学界的最新进展同步,个人的感觉是中国国关学者有部分是尸位素餐以为政府报告做注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砝码,有部分自己一知半解,以拾人牙慧为依托,有部分则是完全成为无根飘萍,仅凭一张铁嘴在各种媒体上恬然的发表各种适时的乃至自相矛盾的理论并以此为乐。打开论文库,输入一个题目,真正有价值的真是凤毛麟角,有的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觉得汗颜。 这或许就是现实吧,在如此腐败的学术体制下,面对一门落后的学科,这般那般也无可厚非吧,所以我对秦老师的这本书尤为珍惜,虽然能感觉到秦老师有的文章也有顺应高层意愿的研究成果,但是起码他可以以一个学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在完成自己的论文,而且在其中能读到他心中对中国国关发展的渴望,本质上说这并不是一本研究心得,更像是一个长者在殚精竭虑的为有志于此的青年提供的毫无保留的阐释和推介,他至少让你明白,西方的国关学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在做什么,你应该从哪些切入点真正进入这个领域。 这是一种关怀,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中国学者所特有的关怀,循循善诱而又中庸和谐,秦老师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建构学者,我想是因为他自己给自己定位在一个译介者的位置上,他只希望能把更多的理论带给更多人而非让自己主导研究的方向,虽然事实上从他翻译了温特的国际关系的政治理论后,中国一下子冒出了无数个建构主义学者,可笑的是十之八九都只关注温特的理论,可悲,可叹!!一本译著就可以让他们安枕无忧的消受很多年何乐而不为??所以这种关怀很难不变成一种无能为力,都说国关是一门显学,可谁又真正愿意去深入很难出成果的理论呢?显得只不过是要在某节目中大谈特谈当今国际形势吧。 我在想,如果我考不上,我也要听秦老师一节课,向他敬个礼!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把通向国关内核的钥匙~~~

投诉 有用 38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8 10回应收起 大缸🌈 2009-12-11 13:43: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看上去很美的小理想 先来的朋友说了,即便考不上外院,也要谢谢秦老师,因为当若干次阅读之后的心情已经是难以言表的愉悦。 我也有同样的感触。1年前信心满满的决定要考外交学院,决定把热血奉献给这样的一个看似很美的小的理想,从08年7月份在哈尔滨学府书店拿到这本书,到以后的粗略的阅读,再到6月份从国外回来第一次系统的阅读,再到现在对许多篇章已经谙熟。一种以科学的视角来建立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怀,把粗糙的没有色彩的术语变成细致的如火如荼的激情,是每一个人文学者的目标。 当工业科技的实用主义泛滥在人类社会的时候,总有那么多人却仍旧固执地在钻研人的哲学。国际关系学,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这样一门学科,他的落后因为没有带来明显的先验性的实用价值,所以缺少政府的支持,所以缺少学者的追捧,却提供了一系列留给后代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授人以渔”的智慧。 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小理想,是我读书的最大动力。也是我在进行最后搏击的宣言。 投诉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9 3回应收起 石芭 2020-08-06 18:53:39 推荐国关入门阅读 ✔️书名三个词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及建构主义三大国关主流理论。

✔️内容上,分为理论和方法论两大部分。1⃣️理论上部分占比比较大,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国关主流理论综述并且深入浅出。有一些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不是重复的。此外,书中也囊括了心理学方法研究国关的理论,以及文化研究方法,还有关系理论(个人觉得可以和阎学通老师的道德现实主义《世界权力的转移》)一起看。

2⃣️方法论上面,将研究分为四种:理论研究,释疑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政策研究。方法上既有由实证主义为认识论的数量分析也有解释主义为认识论的质量分析。内容上逻辑清楚,语言简练,还有表格的可视化表达。既列举了对一些话题(霸权稳定论)的科学测试,也指出中国近年来国关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是:

1⃣️西方的规则治理以及东亚的关系治理

2⃣️对中国学派的发展期望

✔️总结

非常推荐阅读这本书,尤其是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国内学习的同学可以更一目了然;国外学习的同学可以学习专业中文表达,并且融会贯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这本书也包含了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期待,最后的全球导论格局也很大,让人敬佩。书中除了详细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借鉴被引用的文章,知识面也比较广,把西方一些观点都很好的列举(并不做过多价值判断),因而比较客观公正。唯一建议是,希望可以把发表时间放在开头,让读者能结合时空去阅读文章。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石芭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5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5 1回应收起 八日水 2017-09-22 22:04:46 政治的若干内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相对学术化的政治性文集,本书的言语并不会太苦涩难懂,且章节分明,容易观看。

   学科的根本在于独立的学理地位。学科的存在在于自觉的学科意识。学派的根本在于独立的学理思想。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在于学理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

   知识谱系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生产知识和推动知识发展的知识力。这种知识力来自竞争和借鉴,突出表现是新兴理论对原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一种源头性创新理论的产生往往会确立一种新的范式。新的范式确立之后,会出现大量常规科学研究,即对新的理论范式的证实与证伪性验证。理论之间的竞争可以推动知识的再生产,理论之间的借鉴与融合也可以成就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超时空的元叙述,而只能是受到历史(时间)和文化(空间)的限制。国际关系作为科学学科的目的在于超越具体的客观事物达到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一个好的理论模式要能够高度准确地表述所研究的现象、解释所研究诸现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研究对象的发展提供比较可靠的预测。70年代中叶,国际政治学者开始质疑物质性权力(大国间实力分配)在维持世界稳定中的作用。西方国际关系学两个传统:一,追求宏理论的传统(为构建体系理论的持续努力);二,主要思想理论以美国为重心。

   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特征是权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体系特征是制度,建构主义的体系特征是文化。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卡尔奠定其基础,摩根索建构其理论大厦,沃尔兹完善其科学体系。现实主义对于国际关系实质得出的结论是: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系统是国家自助系统,国家的利益不同,自然会在交往中产生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冲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且,由于各国均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冲突的根本调解是不可能的。冲突的解决往往要取决于冲突中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国际制度的阶级性、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和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说明国际制度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有着局限性的。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性选择的思维方式,理性选择的标准是效用的最大化。理性主义不考虑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的本体性问题,只考虑这些被假定为利己者在给定利益驱动下的行为。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落脚点均在于此。自由主义包括: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等。个人在一切政治活动中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温特建构主义采用了社会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采用了理念主义的本体论,强调了观念、文化、认同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的社会性质使其既强调施动者对结构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施动者的互动构成了结构,结构又反过来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受福柯关于权力和知识关系的论述影响颇深:所有权力要求知识,所有知识依赖于并加强现存的权力关系。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竞争,是结构中权力关系的定位和先验理性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国际关系中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国家利益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实践活动使得国家可以通过互动行为中无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整、修改、重新为自己定位。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施动者互动的结果。

   温特认为国际关系从霍布斯文化(国与国是敌人)到洛克文化(国与国是竞争对手)到康德文化(国与国是朋友)是可能的。建构主义是乐观的理论,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而不像现实主义那样是悲观的理论,是历史循环理论。建构主义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建构主义力图使人性回归国际政治,使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体现出来。

   常规建构主义以其中间道路(反思主体本体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之间)跻身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主流,后现代建构主义仍然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世界政治领域的建构主义距离从以整体主义方法论对世界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理论集成依然遥远。要建立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则需要超越建构主义。

   人是文化产物:这不是说人的生存不依赖物质性条件,而是说人是通过自己创造的意义图式来理解物质世界的。

   文化力涉及世界政治的文化内容,私有观念是否能够上升到共有观念,主要取决于文化力。有四个指标可以测量国际暴力程度:国际权力结构、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国际制度体系和国家战略文化。

   现状国家也会相互军备竞赛在于猎鹿博弈和囚徒困境博弈。美国战后的根本国家利益是维持世界霸权结构和自己的霸权国地位。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人们可以从其所行,但并不视其为所友。否定霸权稳定理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不稳定可以有助于霸权维持。

   美国法学教授蔡美儿认为推行原始的市场经济和激进的政治民主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同时也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不满与仇恨。民主、市场和种族这三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发生了爆炸性冲撞。

   书中还谈及学科一些探索: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缺乏严谨、深入、科学的分析活动(如果研究只是为了解答诸如某一国际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现状如何、可能走向怎样,那么研究就只会停留在描述阶段,就只会分离地处理每一个具体国际事件,就只是分立而无关联的具体经验,就不会超越事件而达到理论的高度抽象和获取事物的规律意义),国际关系类论文的设计和撰写。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八日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 3 0回应收起 jediyu 2014-10-11 11:53:2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国际关系学者文集中的精品 秦老师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介绍是体系化的。本书前半部分的理论论文是快速了解、以及深入学习国际关系“三大流派”理论的必读材料。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秦老师这几篇论文的帮助,而全凭复旦那本混乱教材,该有多少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逻辑、和相互关系迷迷糊糊。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对三大流派的介绍和划分只适合做一个大致的框架,对流派内部的复杂性讨论不足。尤其是对建构主义的介绍,事实上是”温特式建构主义“,而非建构主义的全貌。温特建构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伊曼纽尔·阿德勒在那篇著名论文中所指出的Middle ground。当然,这种复杂的问题也不是在这类篇幅有限的文章中就能讨论清楚的。

总之秦老师的文章总是极好的,还应一看再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jediy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1回应收起 SANG 2008-08-25 20:47: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太深了 看不懂 今年的某天,又把这本书拿起,说她是一本文集,更不如说是研究作者理论的指导,毕竟她代表的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指向标,看这本的时候,你不得不要有深厚的国际关系大模块下的背景知识,要不,和我一样,真的太深,看的累,也怪我学识薄浅。 投诉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2 3回应收起 净止素简 2019-02-15 15:36:36 国关之人 细读整月,24篇论文集,今日终于读完。

想起很早之前自己的狂言:“我觉得吧,国关是一门很浅的学科。”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深入了解,我对此有了敬畏之心。今日读完掩卷,这种敬畏之心又一次升起——这是一门对“人”“社会”“国家”“世界”有着极为深刻认识的学科,一门揉杂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人类学的复合学科;它对研究者思维的高度与广度亦有极高的要求,非专注、冷静、理性、博学(是否应有悲悯?)者不能至。

自1919年威尔士大学成立国关学科以来,现实主义(realism)、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一次次地与历史及当时的国际格局进行互动,相互映证,刷新世人对世界的认知。从个人角度来看,如今我最认同的是建构主义。其一是因为自己的世界观在某些程度上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谋而合;其二,相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像是突然在天花板上开了一扇窗,让人飞出重新审视历史的一切。

毫无疑问,现实主义依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石,但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后者尤甚)对于“人类如何能更好地共处”一事,更具指导意义和人文关怀。私以为,政治博弈兜兜转转,最终还应回归到“人”这一主体之上。

于是再次忍不住感慨:在人文社科领域,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早有前人思考过,且往往比我们想得更为深入、更有远见,并提出了一套或完善的理论、或颇具远见的规范导向。

理论的作用为何?私以为,其如同搭建房子时的骨架,虽枯燥、不够生动。但当我们通过它,以其为器,将所有的观点、史实梳理后,会顿时觉得自己的思路变得清晰而明确。

感慨之余,又有些许沮丧。中国的国关界,虽有如外院秦亚青教授、曾经的复旦国务院院长(如今的国师王沪宁)等大牛者,却仍未改变中国如今外交火热,而学界冷清、不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既有“国情在此”,亦从“崔天临事件”中可见一斑。

搞学术的,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这话,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净止素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影逸云清 2023-11-07 17:16:09 国际关系的学科地图与中国学派的建构 受赵秀赞推荐,这书算是从图书馆借过的被翻得最烂、已有笔记最密的书,确实带来极其酣爽的阅读体验。 全书将国际关系三大脉络全景式展现,以及年轻的学科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扎实、方法独特的学术领域。国关学的宏理论、科学化、元思考、铸学派、重关怀等被讲得清清楚楚。 三大学派: 1.现实主义:冷峻的国际关系永恒主旨是无政府状态,而不是一战时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正义道场。霍布斯文化下所有国不得不因生存逻辑而互相敌视(敌对关系),物质实力(经济和军事)和由此衍生权力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即国际结构决定国家对外博弈出发点和归宿。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将国家抽象为相似的单元,以极简理论展示出自然学科的公式美学。自一战诞生以来便击败理想主义,并道出二战和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中战争冲突的本质规律,至今仍堪称极具生命力的学派。 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虽无政府,但不代表无秩序,洛克文化下的所有国之间不一定敌对战争,也可以互相订立社会契约合作(竞争关系),通过非物质实力(国际进程)影响所有国家的对外决策,国际进程(即跨国制度、国际组织等)具有物质权力之外的、逻辑独立的影响力,是国家单元对外博弈逻辑的决定因素。国际进程日渐密集交织产生了巨大约束网络和影响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在结构现实主义的科学化极简理论基础上,通过博弈论等生成科学化理论,联合国、欧盟、世行等国际进程正是这一学派理论的透视规律的有力佐证。 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不是永恒不变的环境,而是一定条件下导致的可变现状。国际关系不是决定国家行为的原因,恰恰是国家行为决定了国际是怎样一种关系状态。国家间文化建构起国际间关系,此关系可以是霍布斯式文化的生存敌对(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洛克式的竞争合作(自由主义),甚至是康德式的友善互助(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对前两大主义的“默认前提条件”发起颠覆性诘问。不仅将文化、道德等人类向善力量因素纳入考量,更比冷酷悲观的前两主义者相信人类的理性会指引社会向善向好、进化发展。 作者秦亚青教授从理论疏理到后面的方法范式,无不显示出奠基者的包容、严谨、远见、关怀。不知未来是否还有第4个学派(再一次的库恩范式革命)。引用秦教授的序文:“说到底,国际关系的根基是人与人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的终极关怀也应当是人。”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影逸云清 2023-09-15 08:56:45 理论·方法·关怀 这书算是从图书馆借过的被翻得最烂、已有笔记最密的书,确实带来极其酣爽的阅读体验。 全书将国际关系三大脉络全景式展现,以及年轻的学科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扎实、方法独特的学术领域。国关学的宏理论、科学化、元思考、铸学派、重关怀等被讲得清清楚楚。 三大学派: 1.现实主义:冷峻的国际关系永恒主旨是无政府状态,而不是一战时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正义道场。霍布斯文化下所有国不得不因生存逻辑而互相敌视(敌对关系),物质实力(经济和军事)和由此衍生权力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即国际结构决定国家对外博弈出发点和归宿。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将国家抽象为相似的单元,以极简理论展示出自然学科的公式美学。自一战诞生以来便击败理想主义,并道出二战和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中战争冲突的本质规律,至今仍堪称极具生命力的学派。 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虽无政府,但不代表无秩序,洛克文化下的所有国之间不一定敌对战争,也可以互相订立社会契约合作(竞争关系),通过非物质实力(国际进程)影响所有国家的对外决策,国际进程(即跨国制度、国际组织等)具有物质权力之外的、逻辑独立的影响力,是国家单元对外博弈逻辑的决定因素。国际进程日渐密集交织产生了巨大约束网络和影响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在结构现实主义的科学化极简理论基础上,通过博弈论等生成科学化理论,联合国、欧盟、世行等国际进程正是这一学派理论的透视规律的有力佐证。 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不是永恒不变的环境,而是一定条件下导致的可变现状。国际关系不是决定国家行为的原因,恰恰是国家行为决定了国际是怎样一种关系状态。国家间文化建构起国际间关系,此关系可以是霍布斯式文化的生存敌对(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洛克式的竞争合作(自由主义),甚至是康德式的友善互助(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对前两大主义的“默认前提条件”发起颠覆性诘问。不仅将文化、道德等人类向善力量因素纳入考量,更比冷酷悲观的前两主义者相信人类的理性会指引社会向善向好、进化发展。 作者秦亚青教授从理论疏理到后面的方法范式,无不显示出奠基者的包容、严谨、远见、关怀。不知未来是否还有第4个学派(再一次的库恩范式革命)。引用秦教授的序文:“说到底,国际关系的根基是人与人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的终极关怀也应当是人。”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疏朗 2023-08-13 16:54:41 理论的流变与争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权力·制度·文化》是秦亚青老师的论文集,权力、制度和文化对应的是三大国际政治学理论——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论文集不可避免的有重复之处,但说理透彻,扎实不枯燥。三大理论时间上具有承继性,内容上却不是相继的,而是独立又有相合之处。卡尔的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和规范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意义,给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论述中也有对其的偏爱。战后世界更应当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将三大理论融会贯通,为长和平提供理论与方法。

关于本书的中文参考书目已经整理成了豆列,打开链接即可查看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5828628/ 一、理想主义 (一)兴起背景 一战的血腥和冷战的恐怖给人们留下太深刻、太沉重的印象。一战之后,世界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如何消除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人类灾难,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二)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 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际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

(三)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主要内容 强调普世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典型的表现形式和实际产物是国际联盟。

二、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1、卡尔与政治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

(1)人物:卡尔

(2)代表作:《二十年危机》

(3)地位与作用: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4)《二十年危机》主要内容 / 卡尔国际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 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①道德的虚幻:近于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中,很难界定普世道德,很难依赖国际舆论,只有国家道德;

②权力的重要:权力仍然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将权力视为政治的实质;

③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国际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利益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实质做在。

2、摩根索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建立

(1)人物:摩根索

(2)代表作:《国家间政治》

(3)地位与作用: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厦

(4)《国家间政治》主要内容 / 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相互关联的环节及核心概念

①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和利益最大化,这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一切行为基于人性,人又生性追逐权力和利益,这是不可更改的基本社会事实,因此也是社会中的基本法则。

②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国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考虑,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所以,争夺权力的斗争成为不可更改的国际关系基本事实。

③道德观。争取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能适用于国家。

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是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贯穿于这三个环节的核心是:权力 。

(5)现实主义思想大厦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际利益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3、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科学化

(1)人物:沃尔兹

(2)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

(3)地位与作用:完善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4)沃尔兹对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进行的重大修正

①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人性为第一推动的观点被删除。人性无法测量,无法证伪,是先验判定。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

②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地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

③第三,军事权力是国际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国家获得权力是为了国家生存。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5)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即“结构选择”

①自变量:国际体系结构,即国家之间实力分配,主要指大国之间实力的分布;

②因变量:国家行为;

③关系: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

(二)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①自私的人性(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列国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认识基于现实主义人生而自私的人性观。

人的生存本能驱使人人采取措施,保护自我;而保护自我就要增强自我的实力。所以,一个人保护自我的行为都与增强实力联系在一起,因而都会被其他人看作一种威胁,当成侵犯他人的行为。

②国际社会呈无政府状态(即没有一个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

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1)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体系中各单位存在着不等同的关系,依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社会最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级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强制解决。

(2)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各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又缺少集中的权力,既无世界政府,又无国际警察,这决定了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也就是说,组成体系的单位——国家——只能依靠自我保护以求生存。

③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依赖自己的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小结:自私的人性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无政府状态使国际体系因无法以权威方式解决冲突而成为自助体系;自助体系又要求体系成员依赖自己的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国家最根本的生存利益。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

①国家中心说(确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

在国际无政府国际环境中,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安全保护等公共物资,保障公民的国家性贸易和投资,决定社会中的财富分配和再分配,解决社会中各种利益的冲突。进而,主权原则规定,国家对内有绝对权威,对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威限制。只有国家享有主权,所以,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得到国家允许,因此,确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②单一国际学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

单一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一个时空断面上,国家只有一种整体目标,只有一个国家最高利益。

③理性国家学说 (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预测性)

理性国家学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手段-目的关联模式:国家采取一种行动,这样的行为必然是为某一目的服务的,并且也被认为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结构

①国际体系结构是自在、独立的

政治学中的国际体系如同经济学中的市场;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国家—则与市场中的个人相似。诸多国家行为体的国际活动导致了国际体系的建立,但是,一旦国际体系建立起来,它变不受国家的限制,像市场一样成为自在的、独立的,超越国家并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东西。国际体系结构的这种自在的、独立的性质使其具备了成为理论研究中核心变量的基本特征。

②国际体系结构是自变量、原因;国际行为是变量、是结果。

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国家的国际行为,顺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逆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则衰退并死灭,即“结构选择”。解释和预测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只要国际体系的结构不发生质变的话,体系中成员的国际行为也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③国际结构的定义:

国际体系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权力的分配格局,亦即体系单位依其相对实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体系结构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即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这种权力分配首先是大国之间权力的分配,并且首先是指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

①忽略国家的阶级属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功能是通过阶级压迫和剥削实现资产阶级利益,通过其他权力手段调节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延缓统治阶级的生产方式。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为资本主义制度解决问题的理论,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的国内和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关系。

②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分割开来

要比较准确的了解和预测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的制约作用都应得到重视。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

国际体系应该有着两个并存的方面,一是国际体系中的结构,二是体系中的进程。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忽略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①体系进程的含义:

进程指体系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体系的进程,这种进程又反过来影响单位的行为,所以,国际进程可以在国际体系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国家行为。

②强调体系结构,忽略进程:

③国际制度:

(1)国际机制供应学说

(2)国际机制需求学说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

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构建起来的社会状态。无政府状态是文化,是观念的结构,是人为的现象,不是物质性客观的东西。无政府状态是可变的,有三种逻辑。

②三种无政府逻辑

(1)霍布斯文化: 敌对关系, 敌人, “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2)洛克文化: 竞争关系, 对手, “生存与允许生存”

(3)康德文化: 友谊关系, 朋友,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四)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 1、最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最大现实主义

(1)人物及代表作: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更加张扬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更加突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更加强调暴力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2)两个基本命题:

①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互相竞争;

②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3)五个基本假定: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②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③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④生存是国家的第一目标;⑤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第三条使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的现实主义特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

过了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传统现实主义。

2、最小现实主义(放弃或偏离现实主义基本命题的理论,只保留某些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

①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放弃了体系结构作为解释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变量,更多地包含了自由主义的变量,考虑了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格里科)

②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核心命题,另一方面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外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③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单位转移到个人层次。(沃尔特)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自由主义发展历程 1、政治自由主义发展进程:

①两战期间:被称为“理想主义”,一度盛行。

②二战后:冷战使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学界和政界失去了市场,被挤至一隅(区域一体化研究)。

③70 年代:政治自由主义重新抬头,《权力与相互依赖》是自由主义重振旗鼓的宣言。

④90 年代:冷战结束,发展出六个相互关联的学派。

2、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历程

①80 年代:从国际制度探讨到国际制度理论体系,其代表作有:《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国家为什么合作:国际关系中的条件与选择》

②90 年代:学理论战及实证领域研究

(1)学理论战: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著作有: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辩论》

《国际关系理论论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2)实证领域研究:《冷战之后:国际制度与欧洲国家战略》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的合作

①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三个命题

(1)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无政府状态本身就是国家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温床,从根本上限

制了国际合作。

(2)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具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

(3)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最重要的利益是国家的安全利益,

即国家的生存。维护安全利益的最基本手段是国家军事力量。

结论:无政府的国际系统是国家自主体系,国家利益不同,自然会在交往中产生国家之间的利益冲

突。冲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冲突根本调解是不可能的。冲突的解决往往取决于冲突中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

②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三个命题

(1)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国际社会可以是一个无政府

的有序社会。

(2)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利益。

(3)国家是自私的,将本国利益置于对外关系的首要地位,以实现自我目标为最基本的行为动因。

但是,自私行为体的交往不一定只是冲突,作为自私、理性的国家是以最小代价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合作的方式很可能是成本效益较高的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合作,国际社会也存在合作的条件。

结论:在无政府国际社会的有序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识国际关系的实质。

③合作的含义

(1)合作:指行为体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在协调政策之后,行为体行为符合相互利益。

(2)特征: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

④囚徒困境和避免共同失利博弈

(1)囚徒困境博弈:

A.A、B 两个行为体都是理性的,都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准则。

B.两个行为体都希望达到独自的最佳结果,作为占优战略;同时又担心并准备对方的不合作。

C.所以,博弈双方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只能达到次优结果。

(2)避免共同失利博弈: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

A.博弈双方希望得到一个满足共同利益的结果;希望避免一个双方均会失利的结果。

B.如果博弈双方希望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至少是避免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必须放弃

单独政策,进行协调合作。

⑤导致合作失败的原因: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行为体在相互交往中的欺骗行为以及对于对方欺骗行为的担心。产生欺骗行为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博弈的效用结构。由于参与人是自私、理性的行为体,所以在任何相互交往活动中,目的都是

获得最大效用,即向最好处争取,向最坏处准备,所以在利益冲突、又有利益趋同的博弈中,效用结构本身就使得行为体很容易采取欺骗行为。

(2)未来影响效用不足。对未来结果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参与人是否采取合作行为。参

与人对未来的重视程度越低,就越倾向于欺骗,采取合作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3)国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非互给单方合作行为。由于国际社会无政府性质,行为体的行为很可能成

为无回报行为,而且欺骗行为很难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也无法对欺骗人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

2、国际制度:

①国际制度的定义: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 、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

②国际制度的三种形式

(1)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2)国际机制

(3)国际惯例

③国际制度的特征

(1)权威性。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成员达成或认可的规则,就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

(2)约束性。

A.既然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基本遵循国际制度的规则,国际制度对国家的行为就有着制约作用,国际行为体行为就要符合国际制度规范。

B.国际制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政策行为,使双方或多方实现共同利益,

避免共同失利。

C.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是国际制度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

与制度的成员国家具有约束作用。

(3)关联性。

A.国际制度的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

的制度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国际制度关联体系。

B.国际制度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权力资源,成功利用国际制度的国家会在不增加可见国力的

情况下加大自己的权力。

④国际制度的两个效应

(1)横向效应(多次博弈重复发生):国际制度把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所以,如果自私的、理智的行为体从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则会放弃一次性的得益,而采取合作行为,以实现长远的利益。

(2)纵向效应(多重博弈并存):国际制度把不同领域联系起来,所以,行为体也会为了自己的整体利益放弃在一个问题领域中的一次性得益机会。

⑤国际制度的功能

(1)惩罚。通过提高不和做违规者在国际关系中的交易成本达到惩罚目的。

(2)服务。通过提供可靠信息,解决政治质量不确定现象。

A.国际制度本身要求参加国际制度的行为体提供标准化信息。

B.国际制度本身就是一系列国际行为标准的体现,作为参与国际制度的国际行为体在大多数情况

下遵循国际制度所提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所以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就有了较高的预测性。

(三)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判 1、忽略国际制度阶级性: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 。

(1)国家和国家法律作为制度的最高体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的。

(2)国际制度本质上是为给定的国际体系服务的。

(3)“制度选择”是指国际制度奖励顺应和维持现有国际体系框架中国际秩序的行为,惩罚背离和破坏现有国际体系框架中国际秩序的行为。

2、淡化国家实力:新自由制度主义淡化国家实力概念,认为在相互依存条件下权力可转换性减弱,因而可以通过国家实力在许多问题领域中实现国家目标的做法已行不通。

(1)国家实力的作用远未贬值,在国际关系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博弈中,权力可以改变博弈效用结构,确定博弈解。

(3)博弈中,权力可以决定谁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能够决定博弈规律,能够改变博弈解。

3、相对收益问题阻碍合作:无政府国际环境中,妨碍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双方均有收益,而是各自收益的多寡。

(1)国家是双向或多向行为体,在与他国的合作中,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是否可以获利,而且要考虑自己获益多还是对方获益多。

(2)相对收益问题阻碍合作的现象在无政府的国际环境中尤为明显。

四、建构主义 (一)温特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1、兴起: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

①提出了施动者和结构互相建构的基本论断,为从社会互动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

②开始系统地提出国际政治社会特征的具体研究问题,为博士论文打下基础。

2、开始形成并受到学术重视: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①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

②奠定温特社会建构主义学派领军人物地位,认识到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③对“无政府状态”提出质疑,强调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假说。

3、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90 年代中后期,《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①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

②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体系上趋于成熟。

4、学术环境:

①名尼苏达学派的年轻学者齐心合力,不畏权威,执着认真,相互启迪的精神。

②80 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背景:国际关系学理论论战 1、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①理性主义理论

A.新现实主义:结构选择

B.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制度

C.世界体系理论:只有把世界政治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框架之中才能使其实质和内容得以揭示,国际体系的产生和延续是为全球资本主义服务的,核心、边缘、半边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②反思主义理论:否认理性的核心作用,反思主流理论作为给定因素的概念。

③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之争

A.辩论重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B.世界体系理论处于边缘地位。

C.非主流理论派别的状况更是如此。

2、主流学派的辩论:由不可通约到理论趋同

①不可通约:(核心)是否国家是单一性的、理性的国际行为体。

(1)国家中心理论 国家是否是国际体系中惟一具有意义的单一性和理性行为体;

(2)多员中心理论 国家是是具有天生的身份和利益。

②转折点:不可通约的现象逐渐淡化。

(1)沃尔兹:“结构选择”,把国家定义为单一的理性行为体,高度科学性。

A.基本变量: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行为

B.变量关系:国际结构体系影响国家行为

(2)基欧汉:“制度选择”,承认国家单一和理性特征,无政府状态基本特征,发展体系理论。

A.基本变量: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

B.变量关系:国际制度影响国家行为

③理论趋同

(1)理论框架相同:理性主义

把国家定义为利己的、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国家的利益和身份完全是由内部因素预先给定的。

(2)世界观趋同:物质主义

A.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结构”指的是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体系中的分配状态,主要以军事力

量定义的国家权力和以物质收益为主的国家利益也反映出单纯物质主义的浓厚色彩。

B.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但其作用取决于制度能够提供

的物质回报,物质性权力和利益仍然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动因。

(3)认识论趋同:科学实证主义

都坚持科学实证主义原则,反对任何诠释理论。

(4)研究方法趋同:起点都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A.无政府状态是给定因素;

B.无政府状态是恒久的基本特征;

C.无政府状态只有一种逻辑。

(5)研究层次相同:国际体系。

都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能称为国际政治理论。

④90 年代二者主要分歧: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合作问题。

(1)新现实主义:无政府状态使国家在整体上趋于不合作,相对收益是国家考虑的主要问题,国际

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导致稳定和持久的国际合作。

(2)新自由主义制度:承认无政府逻辑和体系结构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考虑,国际制度可以调节国际体系中信息分配状态,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合作。

3、非主流学派的挑战:批判与反思

①反思主义和理性主义形成的鲜明对照:

(1)理性主义理论属于因果性解释理论;反思主义各派基本上都强调建构作用。

(2)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坚持认识论基础主义,反思主义则基本上是反基础主义的。

(3)主流理论信奉实证主义,反思主义否认实证主义假定的合理性。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与学术意义 1、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

①理论基底:整体主义/理念主义

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以整体为基本分析单位,根据整体特征解释个体特征。

理念主义: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物质因素是通过观念因素而产生意义的。

(1)温特理论的基本构架:

A.方法论:呈明显的社会性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

B.世界观:否定纯粹物质主义,提倡重视观念作用

(2)建构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

A.反理性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性结构不仅仅影响行为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

利益。

B.反物质主义: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不仅仅是物质性建构,它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建构。

②认识论基底:科学实在论

(1)强调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提出能够证伪的科学假设。

(2)社会建构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以观念为核心的社会类别仍然具有客观性。

A.社会类别的存在首先是有其物质性基础的,这种物质性基础是实在的。

B.社会类别的自行组织能力决定其客观存在的特征。

C.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的区别虽然不像自然界那样清楚,但仍然是可以区分的。

2、建构主义的理论定位

①建构主义是体系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结构包含三个主要因素:

(1)最根本的因素:共有知识。

共有知识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在这个环境中,共有知识建

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

(2)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含物质性因素,但物质性因素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

(3)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行为体的社会实践。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

②建构主义是重视实践活动的理论: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

(1)施动者对结构的作用: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形成。

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会使互动中的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拥有这些观念,于是便产

生文化。

(2)结构对施动者的作用:施动者造就结构,结构也建构是施动者。

体系结构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因果作用,二是建构作用,即:体系结构不仅对行为体行为产生影

响,也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

③建构主义是进化理论:假定国际体系结构是可以变化的。

(1)权力政治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国家身份和利益是国家体系建构的,这些观念结果是由社会建构而成,是施动者时间活动的结果。如果施动者的互动进程发生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从根本上说,变化是可能的。

(2)变化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改变。

3、建构主义的学术意义:开始重新设定国际关系研究的议程。

①建构主义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反思。

②建构主义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国际政治的建构问题,沟通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并创建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研究议程。

4、建构主义的理论局限

①理性主义对其批判

(1)现实主义:批判主要基于物质主义本体论,认为偏重观念作用的理论无法解释国际政治,物质条件仍然构成国际政治的实质。

(2)新自由主义:一方面承认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认为对本题论问题的深究对国际关系学没有意义,真正意义的问题在于观念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因果机制起作用。

②反思主义对其批判:主要是针对建构主义认识论,反思主义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实证主义认识论与后现代本体论是不可协调的。

③两者共同批判:体系理论。没有对施动者和施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施动理论。

五、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多边主义的定义 1、战略多边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强调的是把多边注意作为国家的一种对外战略,是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研究,用来表示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倾向,也就是所说的多边外交。

2、制度性多边主义:用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既地区多边主义或全球多边主义,强调从整体角度,即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强调国家之间的互动方式,尤其考虑制度性因素对国家之间互动产生的影响。这是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研究。

(二)多边主义的含义 制度框架下的多边主义,至少有以下几个含义:

1、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是国家,基本功能是协调国家,主要目的是寻求国家间的合作。

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

3、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准则,说明它对国际机制的重视。

(三)多边主义兴起的原因 1、国际权力结构变化迹象。

2、国际社会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

3、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

(四)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国际制度和国际制度环境中的国家。

2、研究问题:

①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

②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

③国家和国际制度关系;

④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

⑤全球治理;

⑥新多边主义。

3、研究方法:

①理论研究:结构性分析;战略性分析;功能性分析;社会性分析等

②政策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所进行的。

六、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一)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 1、观念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3、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建立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 假设:①文化的形成势必包含文化结构和文化单位这两个因素;

②文化单位之间的互动通过文化力形成文化结构和改变文化结构; ③文化结构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影响文化环境中的行动这者。

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一)理性主义的无政府体系 1、无政府性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第一推动,无政府性只有一种逻辑,是起点。

2、无政府性概念的几重意义:

①本体论意义。无政府性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客观实在,从根本上具有不可改变性。

②方法论意义。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中第一重要假定,几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起点。

③学科意义。具有对国际政治定义功能,是区分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基本标准。

3、无政府性派生出两种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

①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使得国际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

②国际体系和无政府性使得国际必须寻求和推行权力政治。

(二)建构主义的无政府性 温特假设:自助性和权力政治的产生和存在是国际体系成员的互动进程和实践活动导致的,自助性和权力

政治是国家之间互动的产生,所以他们是制度性因素。

1、无政府性不派生自助性

2、无政府性不导致权力政治

(三)三种无政府文化 1、霍布斯文化: 敌对关系, 敌人, “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

2、洛克文化: 竞争关系, 对手, “生存与允许生存”

3、康德文化: 友谊关系, 朋友,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八、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 (一)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的条件 1、国际权力结构:实力和意图

国际权力结构:指国际体系中主要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格局。

2、经济相互依存

3、国际制度体系:定义;分类;特征。

4、国家战略文化:合作型战略文化和冲突型战略文化。

(二)中国的战略选择:寻求一条和平发展道路 1、国际权力结构

①实力:中国不具备强行崛起的物质性条件。

②意图:中国没有打破现有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的意图。

2、经济相互依存:中国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高度相互依存程度。

3、国际制度体系: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制度,越来越参与国际制度认同

4、国家战略文化:明显朝着合作型战略文化方向转化

九、罗伯特·杰维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一)战略互动与复杂系统效应 安全困境: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为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

(二)《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1、研究问题

为什么在行为体双方均不希望冲突的情景中,在本来可以合作的条件下,会发生冲突和斗争,会拒绝合作走向战争?从决策者的心理认知这一最微观的分析层次入手,分析决策者心理活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祈祷的租用。

2、理论假设

①自变量:国家决策者知觉。

②因变量:国家之间的冲突行为。

③因果关系:国家决策者的错误知觉可能加剧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导致国家之间的战争。

3、错误知觉生成机制

①认知相符

②诱发定势

③历史包袱

4、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

①国家决策者往往将对方想象成为内部团结一致,令行禁止的行为体

②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和被影响的程度

③愿望思维

④认知失调

(三)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理论借鉴与创新

②微观层次研究成功尝试

③对历史资料的娴熟运用

④对决策和决策者的实用价值

2、局限

①把研究层次设定在微观层面,则对整个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的格局特征把握不足。

②避开了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的知觉的影响,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知觉在杰维斯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缺陷。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1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贫僧想吃意面 展开 学科谱系简介 贫僧想吃意面

国际政治理论发展: 1948 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 传统现实主义 冲突来源:人追逐权力的本性 * 传统现实主义:冲突来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国际冲突不可避免。 1979 沃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 新现实主义 冲突来源: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 新现实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无政府性和权力分配。 米尔斯海默 进攻型现实主义 冲突来源:人性+无政府性 1977 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新自由主义 * 新自由主义:冲突是国际体... 2021-06-13 16:46:38 4人喜欢

绊脚猫 展开 摘抄 | 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区别 绊脚猫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民族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政府间组织(IGOs)、非政府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 这里有必要区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两个概念。 国际关系一般指被定义为所有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交往。根据这一定义,所有以上行为体的国际活动都可以包括在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之内。” 国际政治这个... 2022-08-23 20:55:28

仝 展开 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仝 (砼)

在过去30年里,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推动知识生产并构成学科发展的宏线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派体系理论的学理论战。 政治现实主义主导西方国际政治研究达三十年。从1948年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发表,到1979年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问世,现实主义一直是国际政治学界公认的理论范式。 摩根索将冲突归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沃尔兹将冲突归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但由于...

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斯蒂芬·范·埃弗拉 / 何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7-1 页数: 164 定价: CNY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23663 豆瓣评分 8.0 12人评价 5星8.3% 4星83.3% 3星8.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自由民主与政治学》《货币与强制》《美国的致命弱点》《民主》《告别霸权!》 等 。 喜欢读"战争的原因"的人也喜欢 · · · · · ·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联盟的起源 8.7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位置现实主义 7.7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9.1

国家为何而战? 7.5

合作的动力 6.6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Bruce 2023-10-14 09:51:46 日本 2023年第49本,导师的导师写的书,看这本书比起想了解战争的原因,主要是更想知道作者怎么实践他方法论那本书的(毕竟那本书写的太薄了没提供什么具体实践的例子)

无政府社会 无政府社会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 赫德利·布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第四版) 译者: 张小明 出版年: 2015-1-1 页数: 272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25940 豆瓣评分 8.8 123人评价 5星52.0% 4星41.5% 3星4.9% 2星0.8% 1星0.8%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第四版)》从国家组成国际社会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如何得以维持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内容涉及三个主要问题:世界政治秩序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代国家体系中,秩序如何得以维持?通往世界秩序的何种替代道路是可行的和适当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第四版)》作者认为,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投诉 无政府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赫德利·布尔 赫德利·布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赫德利·布尔,生前为英国牛津大学蒙塔古·伯顿国际关系讲席教授,曾经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目录 · · · · · · 第四版序言(安德鲁·赫里尔) 第二版序言 重读《无政府社会》(斯坦利·霍夫曼)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性质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概念 第二章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秩序吗? 第三章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如何得以维持的? 第四章 世界政治中的正义与秩序 第二部分 当代国际体系中的秩序 第五章 均势与国际秩序 第六章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第七章 外交与国际秩序 第八章 战争与国际秩序 第九章 大国与国际秩序 第三部分 通向世界秩序的其他道路 第十章 当代国家体系的替代形式 第十一章 国家体系会消亡吗? 第十二章 国家体系已经过时了吗? 第十三章 对国家体系加以改革? 第十四章 结论 第四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缺少一个世界政府,并不妨碍工业、贸易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改善。... 不会因为抵御别人的威胁和维护自身的安全而耗尽自己的力量。 (查看原文) 年油沾 2016-03-21 04:43:03 —— 引自第38页 国际行为中的是与非观念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原文) 年油沾 2016-03-21 04:43:03 —— 引自第38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国际政治经济学》《战争的比价》《论政治平等》《国家与市场》 等 。 喜欢读"无政府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理论 9.1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权力与相互依赖 8.3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东方编译所译...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Ariadne 2023-04-06 20:16:03 云南 国家是必要的恶,国家体系则是必要的窠臼。

4 有用sisyphus 2017-10-23 12:19:48 这本书比当今那些“国政专家”有趣多了。(比如贵旦唐某某)可以看出来作者有一点底子,而且写得挺认真的,虽然有一些地方的论证让人觉得Naive了。不过不是开玩笑,当今国内这个学科的大部分学生/老师都没读过这些书,怎么能做出来好东西?大多数都是忽悠,还有不懂装懂的,实在可悲。

3 有用轻舞飞扬 2021-05-05 12:53:19 “当今的世界政治研究应该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 ——布尔

0 有用momo 2020-06-27 23:39:15 非学术爱好者啃得艰难,但整本书架构清晰内容完整,应该还会再看。(btw觉得翻译不太好

1 有用晓山云淡 2023-08-26 16:31:10 江苏 (12.29二刷,看完感觉甚至有真题的影子。。。)居然异常流畅的看完,非传统IR分析的框框,点。

更多短评 47 条

我要写书评 无政府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亭西 2011-02-26 22:49:5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国际法发展带来的有序与无序——《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英国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一书以其简洁的文风和独特的视角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突出地位。《无政府社会》一书将以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进行了分析。全书主要围绕世界秩序的定义、维持以及其将来三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进而得出结论:“有关国家体系正在走向消亡或无助于实现世界秩序目标的论点,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而作为影响当下国际秩序中一个重要因素,国际法的作用在本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研究也一直是布尔所极为重视与关注的。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无政府社会》一书关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论述 加以提炼与分析,进而结合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新近发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国际秩序独立于国际法而存在 《无政府社会》的一大亮点在于将世界政治秩序视为一个独立于国际法的存在,即排斥简单地将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相等同。布尔将国际秩序定义为“追求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 ,因此他将国际政治中那些不具有法律地位的规则纳入到国际秩序中加以考察,进而得以全面地分析国家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因此,作者只是将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的有效制度之一对其进行分析。 布尔认为,所谓国际法即“对世界政治中的国家及其他行为体在他们彼此交往中具有约束力和法律地位的一组规则” 。与凯尔森、哈特等法学家对国际法性质的分析不同的是,布尔将国际法定性为维护国际秩序规则的一类,并更加强调国际法与均势等其他因素的结合,比如,其在论证国家遵守国际法的动因时指出,“只有当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意志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这么一种分布状态,以至于国家在遭受侵害的时候至少可以捍卫自己的某些权利的时候,国际法规则才会得到尊重” 。

二、国际法维护国际秩序的作用与局限性 在回答了“什么是国际法”的问题之后,作者论述了为什么国际法能够对国际秩序产生影响。布尔将这一问题转化为国际法与主权国家行为的吻合程度的大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 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国家对国际法的遵守是原则,违背是例外。而这也正与路易斯•亨金教授对国际法的精辟的描述相一致,即“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几乎所有国家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遵守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原则,并履行几乎所有的义务” 。 布尔认为,国际法对国际秩序带来的正面作用主要包括:首先,国际法将主权国家的观念视为人类政治组织的最高规范性原则 。其次,国际法阐述了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其它行为体相互共处的基本规则 。最后,国际法还有利于帮助动员国际社会行为体遵守国际社会的规则。 对于最后一点,布尔强调的是国际法的形式对国际社会规则的维护,即由于国际法的“庄严的色彩”而使得其实行更加可能与有效。 布尔还指出了国际法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局限性。比如,国际法的功能并非不可替代,主要是因为道义规则或者超自然规则也可能发挥相同或相近的效果。再如,国际法要发挥作用必须与其它制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法的存在很可能对维持国际秩序的措施产生阻碍作用 ,比如国际法与维持均势之间的冲突。

三、当代国际法发展与国际秩序 在《无政府社会》中,布尔还结合二战后国际法的最新发展趋势,谨慎地回答了“国际法对当今特殊环境中的国际秩序之维持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本书关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分析中最为深刻的部分,体现了布尔对二者关系独到的见解,在该书完成后几十年,依旧丝毫不显过时。

首先,国际法的主体的扩大,即国际法的主体已经从主权国家逐步向其它实体扩张,如个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等。关于这一点,布尔认为国际法主体的扩大“更多地反映了无序而非有序的状况” 。 对于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布尔指出,“有关人类权利与义务的讨论即是国家间紧张关系的结果,也是国家间紧张关系的原因” 。在该书完成后的几十年中,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仍在扩大。 在个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方面,除国际人权法持续发展外,国际刑法的发展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得以缔结,国际刑事法院、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但是,显然这些领域在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家间观点的直接对立,如对于人权这一概念,发展中国家更为强调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性权利,而发达国家对政治权利的维护则更为重视; 《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所带来的缔约国与非缔约国、各缔约国之间的观点冲突日益明显 ,如人道主义干涉、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各国间的部分冲突,使得现有的国际秩序趋于无序。 对于国际组织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主体,该书指出这“使得主权国家社会的结构将处于危险的境地” 。近几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进一步完善。如随着国际组织实践的增多,通过对国际组织的章程的解释,国际组织的暗含权力在逐步扩大 ,在对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也对主权国家的权力构成相当大的挑战 ;再如,虽然国际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主要的通过国际组织的章程加以规定,但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际组织的责任问题被提上日程,经过数年的酝酿,国际法委员会(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ILC)制定了《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草案)》 ,而在草案中争议较大的也是国际组织与国家责任的冲突及其解决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也直接导致了国际秩序的无序状态。

其次,国际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即国际法所涉及领域的扩大。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已经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交通等各领域。《无政府社会》一书首先肯定了这种的扩大的积极作用,指出这种领域的扩大“提供了应对国际秩序面临新威胁之手段” 。但布尔同时也明显认为这种积极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其主要依据是在这些新扩展的领域中,一国政策对于他国的影响力的增大直接引发了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无序,而这被布尔认为是“无序的根源”。更为严重的是,国家之间在这些领域之间的依赖程度是极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无序所带来的威胁也会是极为严重的。 今天,国际法在范围上仍在扩大。众所周知,近代国际法主要局限于外交与领事、条约、领土、战争、外国人待遇等领域。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相应变化,国际法所涉及的领域也做了许多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原有领域的实体内容不断扩充;其次,是国际法新领域的增加。前者如海洋法逐步增加的大陆架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等,后者如外层空间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经济法等国际法新分支的出现与繁荣。 以国际法委员会最新一届会议议程为例,其讨论的主题不仅包括诸如条约的保留、最惠国条款、或引渡或起诉的义务等传统议题,而且涉及到共有自然资源、发生灾害时的人员保护、国家官员的国际刑事管辖豁免等诸多全新的领域。 虽然领域在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共识的取得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法在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在加强。如在限制暴力的使用方面,虽然国家诉诸武力的情况在减少,但是并不像布朗利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是通过《凯洛格-白里安公约》《萨维德拉•拉马斯公约》《联合国宪章》等一系列的文件在“对国家使用武力追求自身利益建立起了一道断然禁令” ,或者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关于限制武力使用的国际法的发展与国家对武力使用的减少两个现象在现实中有极大的吻合之处,但是如果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或者说二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联系却是令人质疑的。正如布尔所说,“制约国家诉诸武力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国际法,而是战争代价的不断增大和战争受益的不断减少” 。 在原有领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尚存疑问的同时,在新领域中国际法引发的争议同样地体现了这种混乱。再以武力使用为例。主权国家体系下武力使用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国家对使用武力的垄断,而这也被认为是这一体系得以维持的基石。但是当国家对武力的垄断开始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的时候,国际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滞后的,甚至无为的。在9•11事件之后数年间,除了2005年《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和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协调各国反恐行动, 全面性国际反恐公约的缔结, 仍遥遥无期。 而这种缺失在反应了各国的分歧的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扩大起到了姑息的作用。

第三,布尔在本书中论述的第三个当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是关于国际法渊源的变革,即共识(consensus) 取代同意(consent)成为国际法的基本渊源。同意学说的基础在与对国家主权的完全尊重,而共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绝对尊重的式微。针对这种趋势,布尔认为,国际社会在国际共处规则之外的其它许多规则中达成共识,而这可能带来的后果即国际社会根据观点的对立而分为“一些相互竞争的集团”,其中每个集团都声称自己代表着共识。 而加入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其结果还是无序。 在当今的国际法理论中,共同同意的学说受到诸多挑战,并被不断修正。诸多原本笃信共同同意说的国际法学家开始对其观点加以限制,如共同同意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对构成国际法的各部分明示同意,共同同意并不意味着对特定规则的同意等等 。而共识学说的兴起显然消除了在为数已达190个以上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严格要求全体同意而发生的后果,这就使得国际法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意而不断发展。 联合国等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表决机制的演变直接反映了这一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导致一个后果的就是国际法进一步“软化”和“碎片化”。在使得国际法的效力受到影响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趋于分裂,如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方的明争暗斗就是一例。这是符合布尔的观点的。但是,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这种分立是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国际事务的复杂,全球问题的增多使得各国在许多问题上彼此依赖,而这种依赖使得各国越来越趋于采取“选择性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对外事务,而这种交织的网络所构成的国际社会将更加符合“社会” 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若将之放在更加宏观的视野之下,国际法的这一发展趋势对于国际秩序的维持将更多地体现在积极方面上。

最后,国际法学家作用的增强 ,即国际法在推动国际法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主动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国际法学家开始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扮演法律应用中和解释着的角色,开始对国际法做出建设性与创造性的贡献。 关于这一点,布尔的主要观点是,由于法官、法律顾问和法学家在解释现有法律规则的时候,事实上总是受制于他们对社会、道义和政治问题的认识。而这种对社会道义的认识将导致法律与其它社会准则界限的模糊,从而使得国际法学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至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学、伦理学或者政治学之中,并因此难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布尔还列举了部分法学家的观点来证明这一倾向的确实存在。 虽然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二者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的交叉议题,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自然应对其所处的国际社会环境进行充分研究,这样有利于国际法真正的有效性的实现。但是为保持国际法学科的独立性,有必要做出这样一种区分,即如李浩培先生将国际法的渊源划分为形式渊源与实质渊源,前者即条约法规则由以产生或出现的一些外部形式,具体而言即《国际法院规约》所规定的三个形式渊源与两个补充渊源,而所谓实质渊源是指在国际法产生程序中影响这些规则内容的一些因素,如法的意识、正义观念、连带关系、国际互赖、社会舆论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法律以外的性质,他们是一些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社会学上的或者是心理学上的事实。并且他进一步指出,国际法学者所着重研究的是国际法的形式渊源,而实质渊源的研究主要属于其它社会科学。 无疑这种提法是相当正确的。再以上述国际法委员会第六十二届会议的议题为例,在总计九项的议题中,与条约直接相关的内容就占了其中三个:对条约的保留、武装冲突对条约的影响、条约随时间的演变 。因此,虽然在国际法理论中存在诸多争论,但是在国际实践中国际法自身内容的完善还是获得了足够重视的。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一书关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论述是极具创造性的。因为较之于许多学者而言,布尔在对国际法与国际秩序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做到了客观,而这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却被许多学者所忽视,即一味强调国际法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积极作用,而对其许多情况下的失灵却三缄其口。此外,布尔的分析另一重要特点在于,对于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的消极方面,他不仅从宏观上指出了其局限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是,通过对当代国际法发展的分析,布尔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国际法带来的可能非但不是有序,而是无序。这一点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极具意义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亭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24 没用 0 24 1回应收起 一笔墨迹 2012-05-31 08:04:2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A New Mediaevalism?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A New Mediaevalism? A study of Bull’s the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a saying P11 [2] goe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like all political theories, are produce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ongoing political events and solve distressing pr... (展开) 2 0回应 王广涛 2011-09-03 12:51:5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有“英国学派”特色的书 布尔的这本被称为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经典之作,到现在才读它是有点晚。由于不是科班出身的缘故,很多国际关系专业的经典书籍都没有入我的法眼,闲书倒是看了一些,不过到了硕士阶段,也无所谓闲书和专业书籍这类分别了吧。可能接下来要考博士,我的心思会更集中到专业书籍上去,布尔的这本书就是一个开端。 布尔所谓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内涵和外延的区别可以说是一个亮点,在布尔看来国际体系的形成显然要更容易一些,因为根据布尔的定义,“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可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促成这种行为,那么国家体系或国际体系就出现了”。如此说来,中国早就融入国际体系了,至于融入“国际社会”,恐怕至今尚未完成,布尔给国际社会相对苛刻的定义,“要么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或许具有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中国显然是不入流的。所以,遵守定义的程序的话,当今世界哪有“国际社会”啊,“地区社会”尚可以,其实布尔在书中也花了很大笔墨论述地区共同体,毕竟作为一个欧洲人,他更擅长这些。 关于国际社会的思想渊源,布尔总结了1、霍布斯的现实主义传统;2、康德的共同体主义传统;3、格劳修斯的国际主义传统。这有点区别于美国学者关于洛克式的、霍布斯式的以及康德式的讨论。平添了格劳修斯,而且布尔的思想更多是从格劳修斯主义中吸取的,不过这不是布尔的总结,而是来源于他的前辈——马丁•怀特。 既然是无政府的社会状态为什么还会存在秩序?布尔主要想解决的还是这个问题,所以本书的每一章都会与秩序或者国际秩序相挂钩,例如关于正义与秩序的讨论,布尔给“正义”一词更广义的定义,普遍正义和特殊正义的区别,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区别,算数正义和相称正义,国际正义和国家间正义,个人正义和人类正义等,之所以有这些区分,布尔无非是想证明在某些场合秩序与正义相容,而在其他场合有时候需要牺牲秩序而追求正义,或者失去正义而去追求秩序,目前最一般的结论貌似是秩序相比正义更为重要,而在布尔看来,秩序和正义的思想都是价值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所有世界政治行为体手中的辩解工具,这总结太像英国学派的理论风格了。 同样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也是布尔讨论的问题之一,在这里布尔也导入了英国学派的主导型理念,即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例如,他在讨论价值观念对国际法学者的影响时指出,美国的国际法学者更多是政策导向性的,虽然他没有明确说英国或者欧洲的国际法学者应该是什么立场,但他详细阐述了所谓道德和社会等非法律的考虑对国际法学家判断的影响。 布尔在书中罗列了国际政治行为中的很多要素之于世界政治秩序的作用,前面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战争与国际秩序、外交与国际秩序、大过于国际秩序等,论述的方法基本一致。 最后,布尔对国际体系的变迁或者说消亡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假设,有体系但没有社会、由国家但没有体系、世界政府、新中世纪主义等都是今后国际体系走向的可能形式,但布尔都一一进行了否决。国际体系的确需要改革,具体改革的形式布尔提出了大国一致模式(基辛格模式)、全球中央集权模式、地区主义(第三世界模式)、革命(马克思主义模式)等在事实上已经存在或被提出过的模式(或者一些尝试)。最后布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要国家还得以在国际社会中存在并且得到加强,那么作为国家体系的国际体系就不会走向消亡,所谓布尔说他含蓄地支持国家体系。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的未来存在于一个世界性文化的保持和发展,这个世界性文化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念,同时还要更多地吸收非西方的成分,这样才具有世界性。看来,修正主义国家并不符合布尔的设计。 补充:本书写作的结构特点,特别突出,貌似是为了把它设计为教科书而写的,先提出问题,然后定义问题,最后讨论并且解决问题。看的特别清晰明白,只是有时定义太多,拿捏不准作者的立场如何。 投诉 有用 1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1 1回应收起 马伦戈 2020-11-22 21:37:04 国际关系的科幻小说 连续把布尔的这部大作阅读了两遍(根本谈不上“两遍识读”,不过是“读了两遍”。短时间里读两遍主要是因为在阅读期间需要转向社科研究方法课程更急迫的任务,所以中途落下了,当再捡起来的时候发现印象都模糊掉了,便索性从头再来),收获不可谓不大。首先是对文本本身的一些看法,其次是延伸出来的两点感受。现在把这些简单收录在这里。

一、秩序、社会中的秩序以及世界政治中的秩序

  布尔的核心观点大多集中在第一和第三部分,也就是“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性质”以及“通向世界秩序的其他道路”。第二部分,“当代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则是对一些布尔所说的“具体制度”的阐释与展望。若对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大国感兴趣的,可以深度阅读。若只想抓大放小,那这部分粗粗略过也无妨。

  若想谈“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则先得从一般社会中的秩序谈起,若想谈社会中的秩序,则先得从秩序本身谈起。不过,被布尔视为核心概念的“秩序”,在他那里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秩序非得依赖于一些前置于秩序本身的、被早已设定好的目标不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生长出的一系列安排才是秩序。散落一地的书肯定是没秩序的,这符合自然语言习惯。但是把所有书整整齐齐、严丝合缝地码在书架上也不能算有秩序,因为随便摆上去的书的顺序是没有以一定目的来进行安排的,只有按照主题、作者等等一系列排列原则来摆书才能算得上有秩序。

  社会中的秩序自然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而做的一系列安排。不是什么价值都能成为秩序的目标,而只有最基本的(只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目标,才能追求其他目标)普遍的(跨越时间空间组织形态)社会价值才能被包括于其中。布尔列了三个:生命、诚信、产权。处于整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个体都认同这三项为基本的共同的利益时(存在共有利益观念),社会的基础要素就算形成了。在共有利益观念基础上,设定一些共同接受的规范(原文是“rules”,本应该译为“规则”,中译本中也是“规则”,但是从文本里看,rules似乎是指“规范”-norm。“规则”容易指向具体的行为规定而不问其前提,“规范”容易指向相对广泛的行为规定,同时还涉及“一种行为规定所建基的原则”),比如规定社会的成员资格、最低的共处条件以及超越共处的合作条件。在规范之下,是各种执行规范的具体的制度。共有利益、共同规范与共同制度三者之综合构成了社会。共有利益是社会的基石,是一种最基础的关于社会理论的共识。而为实现“共有利益”而做出的共同规范、共同制度的安排以及这种安排的实践就是社会中的秩序。

  相应地,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为了实现世界政治的价值而做的一系列安排。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世界政治”做一点辨析。世界政治比国际政治的外延要大,但一般想到的,只是横向上的外延更大,即“世界政治=国际政治(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跨国政治(跨国组织之间以及跨国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但在布尔这里,世界政治在纵向上的外延也比国际政治要大,即国家间政治只是当前主导世界政治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现在的形式,过去也有不同的形式,未来必然会有不同替代形式。国际政治只是历史中的匆匆过客,而世界政治长存。所以评价国际秩序的标准在于其是否有助于实现世界秩序。当前世界政治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国际秩序,国家体系为当下世界政治提供了最多的秩序。而国际秩序的主要目的有四个:维持国际社会本身的存在(首要目的,为了实现它可以牺牲其他目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即国际社会成员之间无战争;维持一般社会基本普遍价值(生命-限制暴力、诚信-遵约、产权-承认主权)。

  在把布尔关于“秩序”概念本身的核心观点简要梳理之后,有两个问题可以稍谈一下。其一是布尔关于“无政府下秩序实现问题”。布尔认为,秩序与等级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没有统一中央权威同是否存在秩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国家间秩序而言更是如此。用“霍布斯逻辑”来类比国际关系是一种谬误。在霍布斯逻辑下,彼此恐惧的个人之间只有建立起中央权威才能实现秩序。个人之间无法建立无政府权威是因为人很容易被杀死(无论这个人有多强壮)。但相比起来(同样以彼此恐惧作为基本环境),国家间无政府就不是不可以忍受的,因为彻底消灭一个国家是很难的。正是个人生命脆弱性远大于国家主权脆弱性以及在个人之间脆弱性格局比国家之间脆弱性格局更平均(拿《利维坦》中的例子来说,一个最强壮的人也会被最弱小的人在睡梦中杀死,无论强弱,大家都是易逝的,而国家之间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小国没办法趁大国“睡着”时“杀死”大国)。所以这种类比是无法成立的。但在核武器时代,情况改变了吗?这也是布尔提出的问题。

  其二是布尔关于“政治”的看法。从文本中其实可以体会到,布尔的政治是柏拉图的政治而不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布尔的政治是有极高价值关怀的,是伦理与具体公共生活的综合体,而不只是具体公共生活中关于权力的运用。“秩序”总是围绕一些特定价值而生,没有这些价值就没有秩序。即使在有了秩序之后,还会有两个问题。其一是:谁的秩序?国际秩序是服务于国家体系的,如果国际秩序在服务国家体系的同时无法为世界秩序做贡献,那么它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其二是:有秩序就够了吗?布尔不止一次强调,虽然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秩序的研究,但他并不认为秩序是世界政治中唯一重要的东西,甚至也不总是高于其他的东西。世界政治即有关世界政治秩序,也有关世界正义,没有任何正义(在我的理解中,布尔的正义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很像,即“相同的人应该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相伴的秩序是无法想象的。而正义与秩序难以两全,不同组合会带来不同结果。

二、布尔的想象力

  布尔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充沛的想象力”。《无政府社会》简直可以算得上一本有关国际关系的“社会科学幻想小说”(当然了,布尔也没用什么“科学方法”在帮助推进他的论述)。首先冲击的我的是布尔的分析想象力 ,即把乱如麻的具体的国际关系现象抽象整合、分层分类的想象力。他恰恰能在冲突中找到共识(冲突的基础也是共识,甚至冲突本身也是共识,比如布尔会把“战争”视为一种制度),在对立中找到社会。并且提醒大家不要悲观,国家间所有仇恨恐惧都建基于某种没有被言说的共识,所以国际关系中,跨主体理解是可能的、甚至也是容易的。同时他也提醒我们不要乐观,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它看到这种共识正不断减少,“国际社会”正滑向光秃秃的“国际体系”,因为当代国际社会是建立在多元文明基础上的,没有单一文明就难以建立共识(资本主义是一种文明吗?如果是,那我们这个世界可是相当单一)。

  其次是布尔的展望想象力。当下国际秩序主导的的世界政治秩序就是这样了,那是不是存在其他可能呢?那些替代选择,包括对国际秩序下修修补补的选择,比如:裁军世界、社会连带主义世界(国家间彼此分立但却团结)、华尔兹世界(这是我的一个代称,指完全核扩散的世界)、康德世界(意识形态全球同质化的世界),同时也包括对国际秩序的完全替代选择,比如:霍布斯世界(有体系无社会)、卢梭世界(有国家无体系)、世界政府、新中世纪主义(来自超国家与次国家的行为体获得管辖权威,使得主权失去意义。个人对多重权威存在效忠关系)。但当布尔把所有这些可能都展示一遍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下国际社会不会很快消亡、也没有过时(仍然能促进我们的安全、经济与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我们需要的是对国际社会进行改良,比如:基辛格改革(大国一致)、白左改革(全球中心主义)、第三世界改革(地区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仍然存在国家,但对国际国内生产关系进行颠覆)。但就像一本留白的科幻小说一样,直到最后布尔也没有给出他的答案。

三、结尾:谈一谈键政

  布尔的这本书,除了可以当做科幻作品,也可以充当“键盘政治家”的指南或者地图。鉴于国际关系是键政的中心阵地(或者说“重灾区”也可以),布尔的这本书意义就更大了。虽然我并不参与键政,但对键政这个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怨言。键政很容易让我联想到19世纪欧洲那些咖啡馆里的政治讨论(虽然没有“咖政”这个词)。在一个存在言论管制的社会里,那些有闲工夫的人三五成群聚集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以说政治俏皮话为荣(抖机灵、没干货、纯吵架、甚至还直接动手),咖啡馆的门连接了口嗨的、放纵的政治世界与严肃的、受管制的政治世界。一踏出咖啡馆的门,那些演说家就各个低头做人。但咖啡馆里的闲谈并不是一般闲谈,在这些闲谈中爆发出了无数场极具影响的变革,他们本身就是大众政治的一部分,是现代的特征。更不必说,咖啡馆政治的早期高雅形态——沙龙政治中诞生出了多位政治哲学家。如果各个键政大v都把《无政府社会》读一遍的话,至少讨论的方向能得到清晰界定,甚至还能引发更多高质量的讨论。所以,对于那些以国际关系为专业的同学,如果对国关专业没什么兴趣但却必须选择唯一一本专业书来来读的话,我会推荐杰维斯的《系统效应》;对于那些不以国际关系为专业的同学,但却对国际关系充满兴趣却只能选择唯一一本专业书来读的话,我就会推荐布尔的《无政府社会》。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马伦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0回应收起 宫野志保 2022-08-23 11:25:47 谈《无政府社会》 关于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的不朽经典。

全书对秩序的含义、秩序的产生、秩序的维持方式以及秩序如何维持的五大制度进行了充沛的描述阐释,并且对国家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前景作了精彩的演绎论证。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清楚自己的受众,并将自己视为一种非普遍性的研究方式。它阐明了世界政治领域的三种相互竞争的思想传统——霍布斯主义传统、国际主义传统、世界主义传统。这三种传统分别对应着世界政治的三种要素(组合形式)——基于战争或冲突的自然状态、基于共同利益/规则与制度/价值观念的国际社会、基于人类与全球本位的人类共同体。此书承自国际主义传统,侧重对国际社会的系统研究。另外,这本书也将秩序定义为一种特殊价值,并且对秩序与正义两种价值的矛盾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书的古典写法令人着迷,不同于现代格式规整,有些死板的论说方式,字里行间充盈着历史的深邃,辩证的逻辑,以及睿智的政治哲思。这本书充满智慧,发人深省。

赫德利布尔是真正的国际关系大师。他谦虚理智地认为“世界政治研究应该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我们最好承认自己处于黑暗之中,而不应该假装自己能够看到光明”。这个世界仍然在黑暗中摸索,而任何自诩光明并且想付诸行动的人,带给这个世界的恐怕只是尽头,而不是彼岸。回看2022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前路漫漫,路在何方?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kurtis 2022-01-09 09:55: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版 国际秩序的含义、维持与变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美国鉴于越战与石油危机的外部压力以及滞涨的内部压力,其实力开始相对衰弱;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稳定并开始对外扩张,实力相对上升;此外,日本与联邦德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渐增,都使60年代严格的美苏两极初现多极化趋势。以上国际格局的变动,加之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的提出,使国际秩序的管理与变革成为学界和政界的重点议题。

在此背景下,英国国际关系学者赫德利·布尔于1977年出版的《无政府社会》就国际秩序的定义、国际秩序维持的因素、国际秩序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矛盾、国际社会各种制度对维持国际秩序的作用与国际秩序的变革等问题展开论述,以国际社会的视角丰富了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研究,被后人视为英国学派在该议题领域的代表作。

一、学术背景

自1919年学科发轫至成书期间,国际关系的主要思想传统对国际秩序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以摩根索、华尔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遵循霍布斯主义的思想,认为在以“自然状态”为基本假设的国际体系之中,国际秩序是通过大国以追求均势、使用武力或威慑等方式得以确立、维持和改变的。而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秉承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他们均认为仅凭均势与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是不稳定且不完满的,国际秩序在基本的维护安全与和平之上需要追求更高的道义价值,因而将世界政治的目标指向对国际社会的超越,以世界社会或国际无产主义联合为宗旨。

然而,不同于霍布斯主义与康德主义两大传统,格劳秀斯主义传统的拥护者们走出了“第三条道路”。一方面,他们赞同世界主义者对现实主义者的批判,即国际秩序无法仅凭均势以维持并达成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并认为国际秩序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共同规则与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怀疑世界主义者超越国际社会的现实意义,认为国际秩序在国际社会的前提之下才具有研究价值。而布尔写作此书,即是从格劳秀斯主义传统的角度论述国际社会中国际秩序的各种性质。

二、主要内容

全书所涉及的观点十分广泛,提出了众多研究议程,主要涵盖国际秩序的定义、国际秩序维持的因素、国际社会各种制度对维持国际秩序的作用以及国际秩序变革四部分内容。

第一、二章作者主要定义了国际秩序这一概念。他认为,国际秩序是“追求国际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国际秩序基于国际社会;第二,国际秩序追求一系列国际社会基本目标。从这一概念中,读者已经可以察觉到作者倾向于认为国际社会具有恒定性,因而将其作为理论前提。也就是说,国际秩序要建立在国家受到共同规则和制度约束且国家间相互接触互动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意义。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将论述重心转移至国际秩序的维持问题上。他认为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国际秩序得以维持需要依靠共同利益观念、规则与制度这三个因素。首先,共同利益观念方面,各国需在社会生活基本目标上达成共识,这些目标包括以和平为目标限制暴力使用、国际条约必须遵守以及互相承认对方的主权与管辖范围。其次,国际秩序的规则规定了行为模式,努力使国家行为与基本目标相吻合,其中主要有三套规则发挥作用,分别为基本规范性原则(指有关世界政治组合的最高规范性原则,即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认同)、共处规则(指国际社会成员实现共处的基本条件,包括限制暴力与战争、条约必须遵守以及主权平等与互不干涉)与规范国际合作的规则。最后,国际体系为国际社会设立了一系列制度以使上述规则发挥效力,而作者在本书列举了五种制度,分别为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与大国管理。

第五到第九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开始分别介绍这五个制度的含义与它们在维持国际秩序方面的作用。

均势是“一种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享有主导地位和不能对他国发号施令的状态”,它的作用在于维持国际体系的生存并维护国家独立地位。均势是国际社会的根本制度,其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需以此为前提。例如,如果没有均势下的自助原则来保证国家在遭受侵害时有能力捍卫自身权利,国际法的规定便没有任何执行力。而就国际法而言,它在国际社会中起到的也是基础作用。国际法不仅以法律形式将国际社会规定为人类政治组织的基本规范性原则,而且能够阐述共处规则与合作规则,并动员国际社会各行为体遵守这些规则。

而剩下三种制度(外交、战争与大国管理)更偏向于维持国际体系的具体手段。其中,外交以国际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也是国际社会互动的体现,目标在于协调并落实共处规则与合作规则。战争作为“政治单位相互之间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主要处于三种动机爆发:基于维持均势动机的围绕大国权力分配的有限战争,基于执行国际法动机的自卫或集体安全,以及基于促进国际社会公正变革动机的“正义战争”。此外,大国是维持均势与制定、遵守、落实国际法过程中的主要行为体,它们推动维持国际秩序的各种政策,目的不仅在于处理大国关系,而且在于运用自己的超强实力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整个国际社会的事务。

在对维持国际秩序的五种制度进行实然层面地论述后,第十到十三章转向了更为动态的、应然层面的国际秩序变革问题。作者在列举、评估了几种超越国际社会的世界政治组合并从中得出国际社会无法被替代的结论后进一步阐释道,尽管国际社会无法被替代,日益严峻的和平安全形势与全球性问题会促使国际社会进行内部秩序改革。最后,作者提出并分析了四种国际秩序改革方案(大国一致、全球中央集权主义、地区主义与革命)后总结指出,当前国际秩序的目标是要增加国际社会内部的共识,但要做到这一点,国际权力分布格局需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朝有利于弱小国家的方向发展,而地区主义与革命可以成为有助于促成权力分布格局偏向弱小国家。

三、理论局限与改进

尽管本书涉及内容广泛,但受时代背景所限,作者对国际秩序的维护还是仅聚焦于秩序管理、军事安全等议题。然而,在相互依赖更为密切、全球性问题更为严峻的当下,国际秩序随着国际合作需求的增加势必要扩展其作用范围。因此,如果要使作者的论述更贴切地适用于当前的国际政治局势,我们需对理论框架做出一定修正,尤其需要对维持国际秩序三要素(共同利益观念、规则与制度)进行重新认识。

共同利益观念指各国在社会生活基本目标上达成的共识,这种目标应以国际体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为根本前提。因此,除书中所述的三种基本目标(以和平为目标限制暴力使用、条约必须遵守以及互相承认主权与独立)以外,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深,国际社会愈发意识到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所产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而这些威胁也会造成全人类的生存危机。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大多属于全球性问题,跨越国界,因而对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国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而由于它们又具有负外部性,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协商解决。所以,国际秩序所追求的社会生活基本目标还应包括确保国际社会在全球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生存。

在维持国际秩序的规则方面,本书重点论述了基本规范性原则与共处规则,而没有就国际合作的规则进行展开。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为了国际社会的存在(即基本规范性原则的目标)与各国能够实现共处(即共处规则的目标),国际合作规则以应对全球性问题反而成为了前两种规则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随着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国际合作规则就有必要上升至全球治理规则的层面,而后者会进一步降低国际行为体之间协作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从而提升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效率。

相应地,落实规则的制度也应有所调整。首先,除继续肯定均势作为根本制度的地位外,国际法作为另一个较为基础的制度需要有所扩充,因为冷战后基于国际法的国际制度(包括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数量剧增,使国际法不仅只是法律规定,其中的部分法律如今都可通过机制化的决策过程以行政的形式由国际制度落实,且实体化的国际制度作为官僚组织具有自主性,因此国际制度也应被视为维持国际秩序的制度之一。其次,除国家维持国际秩序仍常依靠外交与战争两种制度且大国仍在其中发挥主要管理作用外,其他国家在国际秩序中也开始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由非大国组成的各种联盟拥有与主要大国甚至是大国联盟相抗衡的实力,如欧佩克在石油危机中利用自身生产与定价权力对西方大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而且,这种抗衡更深远地导致国际秩序一定程度的变更,如在石油危机一例中美元霸权显著衰落,最终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国际经济秩序的崩溃。因此,非大国议题联盟可以成为与大国并驾齐驱,成为国际秩序维持与变革的另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原有维持国际秩序的三套规则,还能体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产生更强大的秩序变革力量。

另外,随着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赖程度愈发提升,上述所有制度在不同议题领域中的重要性各异:如在军事安全领域,均势、国际法与大国管理是最为优先考虑的制度;而在全球性问题领域,国际制度与非大国议题联盟的作用则凸显了出来,比如气候变化谈判中由小岛屿国家组成的谈判联盟因全球变暖威胁到其根本生存利益,在谈判过程中体现出了强硬不可妥协的立场,且因它们掌握了一定的道义制高点,它们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便是关键的。

尽管存在时代局限性,本书依然对国际关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内容上看,布尔可能是最早关注国际秩序公平正义问题的学者之一。具体来说,他强调国际秩序未来发展方向在于增强国际社会内部共识,而达成共识关键在于弱小国家实力与话语权的提升,这一思想贴合了1974年发展中国家于特别联大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在当时具有先进意义。从理论方法上看,作者突破当时盛行的以美国学者为首的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而采用典型的传统主义研究方法,并为未来英国学派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传统主义的英国学派强调在逻辑上以归纳而非演绎为主,侧重历史案例与阐述分析,擅长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抛出众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想法与假设。另外,英国学派在本体论上融合物质主义与观念主义、在分析手法上结合实然与应然的思路,体现出折衷主义的特色。总体来说,这部著作是研究国际社会与国际秩序的经典作品,可作为同期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对照来加以分析。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urt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绊脚猫 2024-03-29 13:32:04 布尔|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1

如果一群国家意识到它们具有某些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从而组成一个社会,即它们认为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中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并且一起确保共同制度的运行,那么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就形成了。如果说今天的国家构成了一个国际社会的话(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一个国际社会,这正是下一章要探讨的问题),那么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或许还具有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它们认为自己在相互打交道的时候受到一些规则的制约,比如必须尊重对方的独立地位,履行业已达成的协议,并且对相互使用武力的行为加以某些限制。与此同时,它们也互相进行合作以确保国际制度的运行,比如国际法、外交机关、普遍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战争的习惯和惯例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社会(society of states,或称国际社会)是以国际体系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的,但国际体系可以在国际社会并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得以存在。换句话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可能通过相互交往与互动关系影响对方的思想与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利益或价值观念,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或者为共同制度的运行而进行国际合作。比如,土耳其、中国、日本、朝鲜和暹罗在成为欧洲主导下的国际社会成员之前,已经是欧洲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早已经开始同欧洲国家进行交往,在战争和商业中同欧洲国家产生了明显的互动关系,尽管它们并没有同欧洲国家一道确认相互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不认为各自都受制于一套共同的规则,也不认为双方应该为确保共同制度的运行而进行国际合作。土耳其在16世纪兴起的时候,就已经是欧洲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中的一员,并且作为该体系的成员参加战争与同盟。但是在此后的300年中,欧洲列强和土耳其都明确否认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双方都认为,它们相互之间所达成的协议并没有约束力,它们也没有进行合作以确保那种把欧洲列强联合在一起的共同制度之运行。土耳其只是在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才被欧洲国家接受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而且它一直到1923年《洛桑条约》签署之前,都没有在国际社会中取得完全平等的地位。

同样地,虽然波斯和迦太基与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同属于一个国际体系,但它们并不是希腊国际社会中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波斯(从一定程度上说还有迦太基)同希腊城邦国家产生了互动关系,它不管是被视为希腊城邦国家需要联合加以对付的外来威胁源,还是被当作能够干涉希腊城邦之间冲突的一个国家,都是影响希腊城邦国家战略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希腊人把波斯看作是未开化的国家,认为它与希腊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希腊的价值观念体现在希腊的语言、泛希腊运动会(pan- Hellenic games)或者阿波罗神殿协商会议(consultation of the Delphic oracle)之中。希腊人还认为,波斯不受希腊城邦国家所遵守的限制相互间冲突的规则之约束,不参加希腊城邦国家相互合作的制度形式-邻邦同盟(amphictyonae),也没有加入领事(proxenoi)外交制度之中。

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在欧洲国家同非欧洲国家的遭遇过程中,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一个国际体系中的成员,它们相互之间在贸易、战争、媾和以及结盟等方面,可能存在相互沟通、互派特使或信使以及签署协定等关系,但它们并不同属于一个国际社会。这些形式的互动关系本身并不意味着一个国际社会之存在。国家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互派使节和签订协议,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未能使得这样的交往关系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可以长久地持续下去。同时,这也不意味着国家制定了互动的规则,以及有关各方会在制度框架内相互进行合作,并把制度视为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尔特斯(Cortes)同阿兹特克国王、皮萨罗(Pizarro)同印加国王进行谈判,乔治三世派马嘎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去北京,维多利亚女王的代表同毛利酋长(Maorichief- tans)、索科托苏丹(the Sultan of Sokoto)或者布干达的国王(the Kabaka of Buganda)签署协议等等,都不表明双方在互动中共同形成了有关国际社会的观念,具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

我们并非总是很容易确定一个国际体系是否具有国际社会的上述特征:有的国际体系同时也是国际社会,而有的国际体系则显然不属于国际社会。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国家间有关共同利益的观念是初步的和不确定的;国家对共同规则的认识是含糊不清的,让人怀疑这些规则可以被称为规则;有关外交机关和限制战争的共同制度是不甚明确或处于萌芽状态的。我们很难回答诸如现代国际社会“始于何时”或者“它的地理范围有多大”这样的问题。

但是,某些国际体系显然也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例子包括: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体系;从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到罗马征服之间希腊王国所构成的国际体系;中国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古代印度的国家体系;以及兴起于欧洲,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现代国家体系。

这些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社会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建立在一种共同文化或文明的基础之上,或者至少是建立在共同文明的某些要素的基础之上。这些要素包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识论与世界观;共同的宗教;共同的道德观;共同的审美观或艺术传统。这些共同文明的要素,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国际社会得以运行。一方面,它们可以使得国家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更为容易一些,从而促使共同规则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可以增强国家的共同利益观念,从而使得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并接受共同的规则和制度。本书在后面还将论述这个问题,我认为20世纪的全球性国际社会同16世纪、17世纪的基督教国际社会或者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国际社会有所不同,前者缺少一种共同的文化或文明(参见第十三章)。

2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就提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提出应该如何维持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解决方案”(solutions),或者探讨我们未来所应该采取的对策。但很显然,本书的论点是很明确的,而且书中似乎包含着一些没有道明的建议,读者或许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点。我在这里将简单地阐述本书的论点,并且解释为什么读者不应该把本书看作是一本提出一套主张或者建议的著作。

本书的论点是含蓄地维护国家体系,特别是维护国家体系中的那个被称为国际社会的要素。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国际社会的思想,并由此分析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含义、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产生以及维持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方式。本书的第二部分从国际社会的传统规则与制度保持着持续的生命力这个角度,来解释当代国家体系中的秩序如何得以维持这个问题。本书第三部分的基本观点是,虽然从理论上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替代国家体系的方案,但是只要国家体系中的国际社会要素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并且得到加强,那么我们就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国家体系会走向消亡,或者说国家体系无助于实现人类的基本目标。今天的国际社会正处于衰落过程之中,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维持将有助于抑制这个过程,而不会加速这个过程。

然而,我们如果由此赞赏现存的国际社会及其规则和制度,则会忽视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始终强调的其他一些要点。第一,本书认为,国际社会只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要素,在世界政治舞台中,除了这个社会要素之外,还有战争或冲突的要素,以及人类共同体的要素,我们必须把国际社会的要素同其他另外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以考察人们所说的国际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之作用。

第二,本书坚持认为,世界秩序或者全人类大社会的秩序,不仅比国际秩序或者国家间的秩序范围更大,而且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更为基本,在道义上具有优先的地位。人们一直是结合世界秩序的目标来评价国家体系的。本书第三部分的结论是,有关国家体系正在走向消亡或者无助于实现世界秩序目标的论点,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是我们需要不断重新审视这个结论。

第三,本书指出,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同正义的目标国际正义、人类正义和世界正义-是相冲突的,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秩序应该优先于正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秩序的目标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优先于正义的目标。本书认为,有关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之研究,比如本书作者所做的这项研究,应该为有关正义问题的研究所补充。本书对人类目标所作的考察是不完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是不可取的做法。

努力寻求可以称为“解决方案”或者“具体建议”的结论的做法,是当今世界政治研究中的一个弊病。当今的世界政治研究应该是一种智力活动(intellectual activity),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不是因为这样的结论具有充分的依据,而主要是由于存在着寻找此种结论的要求,满足这样的要求是有益的。事实上,尽管人们很想知道世界政治的未来走向以及了解自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我们也只能在黑暗中进行摸索。我们最好承认自己处于黑暗之中,而不应该假装自己能够看到光明。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济南张勇 2024-01-20 12:20:03 国家体系中的国际社会:布尔的一种保守期望 借在寒假放假回家之前的时间,急切地读完了此书,所幸时间上的匆忙没有耽误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布尔这本经典之作,从一种特有的保守笔触出发,阐述了基于国家的一种旨在加强其间国际社会要素的愿景。这一观点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虽然布尔所描绘的世界与几十年之后的当今可能并不是百分之百契合,但其仍然有着极强的启发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洞悉“国家体系”“国际社会”“世界体系”“世界社会”“全球社会”等概念之间的分野,也可以体察到布尔对于第三世界深深的同情。值得关注的是,布尔虽身处英国,却也对中国等当时的新兴大国的作用进行了重点关注、作出了高度的肯定和期许。考虑到在我们印象中的七十年代,布尔能作出如此论断,属实难能可贵了。当然,在对于中国和第三世界的论述中,布尔所选取的材料比较有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在这种受限的情况下,却提出了公允新意的观点,则更加体现了布尔目光的敏锐。当然,这种遗憾中的新论也启发我们要沿着布尔的视角,以更丰富的材料,去为此作更加坚实的支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济南张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Mr.Jung6 2023-05-31 15:31:07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籍信息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是赫德利·布尔于1977年发表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著作。中文版译者为张小明。中文旧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275页),中文新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272页)。

摘要 本书由英国学者赫德利·布尔所撰,被视为国际关系研究英国学派的代表之作。与同时期美国学派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肯尼斯·沃尔兹)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布尔认为国际关系包含的不只是“国家体系”,他更关注其他要素,把着眼点放在作为一种性质的秩序上。

因此,第一部分中布尔首先定义了世界存在一种以追求国家或国际社会目标,并通过规则、共同利益和制度来维持的政治秩序。顺便简单探讨了政治哲学层面正义的定义、与秩序和正义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五要素如何维持的秩序。第三部分回到国家体系这一概念,反思其含义和是否可能出现可替代、甚至是超越国家体系的政治组合形式。布尔本人倾向于维护国家体系。并在最后提出了修正和改革不够好的国家体系的若干方法。

总而言之,布尔的结论即: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国家体系能够依靠均势、国际法等要素在未来依旧保持生命力,并不会消亡。当然,也有必要将视野放之国家社会之外,关注战争、共同体等。最重要的是,秩序优先于正义,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范围更大也更重要。

报告正文 国际关系的英国学派和美国主流方式的分歧在这本书里充分彰显:布尔重视社会中心的世界秩序和国际社会;沃尔兹、摩根索等人则重视国际秩序中国家中心的权力分布。本书的副标题更能体现布尔试图探讨的内容:世界政治秩序,而非无政府。

本书的框架结构也很清晰:三个部分分别下定义、做分析、展望未来,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每一小章的结构是界定内涵(社会层面、国际层面、世界层面)、讨论作用及其局限性、当今案例。出于写作年代限制,案例取材于冷战时期。如果是以How类问题为章节名,则列举多种逻辑平行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布尔从社会层面谈起,把秩序定义为一种有基本目的的格局,却强调无论目标、秩序还是规则都是非必然的——即一种“可能”。作者对国家体系的定义很宽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并能够对国家决策产生影响。对国际社会的定义倒更加严格:国家间具有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秩序以国家体系的方式存在,却并不一定必然以后者的方式存在。

布尔反对国际秩序不存在的观点,因为各国家体系的政治思想中或多或少的折射出国际社会的思想。主要继承格劳修斯主义的布尔,用国际社会公认的某些共处原则(外交、国际法、大国)证明无政府式的国际社会确实存在的,但也是不稳定和不完善的。国际社会秩序建立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规则(限制行为)和制度(发挥规则)上。

各种流派纷繁复杂的正义概念难以在面对国际社会秩序问题时统一。虽然多次运用秩序概念,但布尔一直避免给秩序下一个过分框死的定义,也认为秩序在世界政治中不仅是值得被追求的目标。例如在缺少正义共识的联合国大会上,大国对某国军事干涉行动的是否一致。针对此,作者举了1961年印度夺取果阿的事件的例子。

第二部分从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大国五个因素讨论它们维持国际秩序的方法。布尔在正文中未指出为何选取这五个要素。仅在导言部分[1]指出,他认为相较于国际组织,这五要素才是国际社会的有效制度。五要素的顺序安排也是合理的,均势和国际法是维持秩序的制度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前两者后面的两个交往模式和一个主体无从谈起。因为布尔认为秩序可以脱离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独立存在,所以均势被作为首要因素提出。

均势不是协调一致,是“一种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享有主导地位和不能对他国发号施令的事态。”均势的存在防止世界帝国的出现,或者国家彼此间的支配。为国际社会制度的产生留下余地。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只是从属目标,不是均势的必然目标。在这里,作者反对基于“权力政治”理论提出的国家在任何国家体系内都会追求均势的学说。国家在是否增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地位问题上有选择权,有如二战美国、经济复苏时期的日本,它们都愿意扮演次要角色。同时,战争也是某国要求权力洗牌的打破均势行为。因此均势并非国家追求的绝对目标。

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有约束力和法律地位的一套规则。传统看法认为国际社会缺少权威,没法制裁国家,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可能会被削弱。实际上,建立在社会现实上的国际法有武力和强制作为支撑。国际法保护了国家的合法性,大多数国家为了最低限度往来,至少会部分遵守国际法规则。

外交是国家间和平交往的行为。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外交制度存在充分非必要条件。在多变外交的大环境下,职业外交官作用出现下降的端倪,这是国际秩序条件变坏的原因,也是结果。因为外交本身就是国际社会的标志。

战争是国家间的有组织暴力行为。战争是追求国家内目标的工具,也是重新洗牌国际体系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战争变更国际社会上的国际法,一方面也威胁了国际社会的存在。因此,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灵活限制战争,甚至通过“正义”战争限制战争。核武器的出现部分消解了武力的政治作用。

若干的大国有着突出的军事实力,并拥有一些不同于小国特殊权利和义务。典型的如美、中、苏。大国通过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和左右国际社会事务来维持总体均势、避免危机、维持主导地位。大国的特殊权利在小国看来是不公正的,但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国际秩序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大国为使自己角色合法做出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布尔研究未来是否可能出现替代当代国家体系的新政治组合形式。在讨论中布尔流露出了他对国家体系和其中国际社会的维护。国家体系的基本属性是一定数量的主权国家存在,并接受共同的秩序和规则从而构成社会。布尔提出了若干种国家体系的可替代方案。

在和国家体系平行的维度上有:全世界彻底地裁军(冷战时期美苏提出)、所有国家团结一致、意识形态同质。在超国家体系后有:众多国家独立于国际社会导致的无国际社会、只有国家没有体系(卢梭式)、世界政府。

理论上国家体系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各种替代国家体系的方案。但布尔认为只要国际社会能存在下去能得到加强,那么国家体系就不会消亡。因为只要国家体系能利用相关的观念和规范性原则发挥多国家的制约作用,那么国家体系就保持着生命力。并且为了长久地保持生命力,拓展并保证和平、正义和环境治理等问题上的共识范围。

“偏袒”国际体系的布尔提出了几个可能修补国际体系的方案:大国一致(小国利益的被忽视)、全球中央集权主义、具有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地区性组织或者社会主义式的革命。

本书的主要特征在于,思路清晰,先定义再分析的路径相对易懂。作者试图让论述尽量地纯理性学术化,不对具体的政治现实进行评判。作者没有试图提出维持世界政治秩序的解决方案,而是含蓄地维护国际体系中的国家社会要素。有趣的是,作者作为一名英国人,不断强调有共同价值观的欧洲均势秩序和世界秩序不是一回事,也反对强求世界秩序达到欧洲均势秩序的一致性。布尔看起来想两手都抓,既强调秩序又说不要过分秩序,不禁让人迷糊。为了完成符合他心中“理中客”的智力活动,布尔牺牲了明确和有力的学术旗帜。

结论 本书作为国际政治领域英国学派的代表作,特别适合和美国国际政治的研究著作一起对比着阅读。作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不甚喜欢的社会派,读者可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获得不同视角。布尔让我们看到更多合作和有规范的国家间关系。强国与弱国的关系不是现实主义里的二极,而是取决于社会性的大小和规则。一个比较中和的视角让读者发现国际社会互动的更多可能。然而,读者在阅读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点:

1.根植于欧洲的英国学派

布尔特别强调文化凝聚力的作用。把被沃尔兹等人忽略的跨国性观念、国际制度、相互依存重提,并且不断在书中突出国家间互动的作用。仅从布尔更重视社会要素就可以窥见,欧洲联合思想和欧盟对他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虽然他在书中一再和读者强调世界秩序不是欧洲秩序的投射,但由于一个人的学术理论不可能完全不受到他道义观上的一点影响。所以在使用这个理论分析美洲、亚洲、非洲国家间往来时,需要格外注意。

2.宽泛和笼统的研究方法

正如布尔从未在书中提出第二部分的五个因素从何而来,他在一些其他地方也论述地比较宽泛和含糊,例如在分析权利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规则与共同制度之间的厝时,其论述不甚清楚。也没有深入探讨共同利益的概念,共同利益从何而来,如何变得有约束力。这可能和1有所关联。

[1] 布尔. 无政府社会[M].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14.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r.Jung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1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Satoru 展开 勘误2 Satoru

此处“国际组织认为自己具有使用暴力的权力”,按其原文为“a right to use violence”,因此“权力”应改为“权利”。 2025-04-08 18:50:06

Satoru 展开 勘误 Satoru

前文表述用语为“共同体垄断使用武力的权力” 英文原文为“force monopoly of the community”,此处“权利”应为“权力” 2025-04-08 08:18:28

Satoru 展开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Satoru

关于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形式上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亦即,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中也确实存在秩序赖以运转的规则。然而,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关注实质问题的特性,指出了“尊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受到广泛争议的原因所在:规则在共同利益的粉饰之下,其实是维护少数占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人的利益。 布尔在这里指出了这一矛盾的同一之处:反对者只是反对“规则的地位”而已,他们...

国际实践 国际实践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加拿大] 伊曼纽尔·阿德勒 / 文森特·波略特 主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秦亚青 / 孙吉胜 / 魏玲 等 出版年: 2015-11 页数: 388 定价: 6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32849 豆瓣评分 8.4 17人评价 5星35.3% 4星52.9% 3星11.8%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由国际法、核威慑、联合国等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们联手完成,是近些年来国际政治学界最为出色的学术作品之一。围绕着全球化时代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如威慑、合法性等,为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作为研究世界政治的切入点,“实践”这一概念可以从诸多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同时也为国际关系学中跨学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投诉 国际实践的创作者 · · · · · · 孙吉胜 孙吉胜 译者 魏玲 魏玲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吉胜,法学博士(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助理。1999-2000年在美国玛瑞埃塔大学讲学,2006-200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围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美国政治等领域的研究。著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哈佛大学网站、《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等处发表《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论文与文章数十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伊曼纽尔·阿德勒,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安德烈亚和查尔斯·布朗夫曼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组织》的编辑。阿德勒教授也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名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文森特·波略特,麦吉尔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实践理论与国际安全治理的交叉研究。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等领域的研究。魏玲,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国际关系)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地区主义和东亚地区合作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国际关系与社会理论中的实践 第一章 国际实践:导论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理解“国际实践” 第二部分 实践与实践背景 第三章 国际关系的情感实践理论 第四章 将背景知识推向“前台”:关于“神圣领域”中适当性实践的对话 第五章 互动国际法和法律性实践 第三部分 实践的演进 第六章 威慑实践 第七章 英国应对西班牙内战:重视实践因素及其对英国学派的启示 第八章 国内实践和均势:将实践整合于新古典现实主义 第四部分 实践中的实践 第九章 依托权力:国际组织的某些实践是如何主导其他实践的 第十章 政治运作实践 第十一章 实施实践:穆罕默德漫画危机的后结构主义分析 第十二章 私有化实践:全球安全领域的权力和资本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十三章 理论的实践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与权力》《联盟的起源》《超越范式》《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等 。 喜欢读"国际实践"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社会的扩展 7.8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 8.5

国家安全的文化 8.2

国际政治语言学 8.2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9.2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rjx 2016-09-19 19:25:38 理论探讨和深入,但和案例应用有什么关系呢?

0 有用超雄咪咪嘎 2020-12-23 14:15:02 翻译在线,内容的理论性非常强,而且基本是在西方的社会学、语言哲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探讨的,阅读门槛比较高,而且很小众。//强调回归实践研究,关注过程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结构现实主义补缺。汉森的那章比较有意思,认为不同层面的话语框定有效影响了实践内涵的生成及作用,值得反复看看。

0 有用寶 2023-04-11 15:19:43 上海 实践不是一类国际关系理论,最多是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有太多这样的概念,他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也都没必要存在…至少我觉得过程与实践留一个就可以了。

0 有用UMleader 2019-07-02 15:51:40 很不错的文集(翻译也非常在线),能引进到中国实属宝贵和难得。实践转向本来是社会学学科的最新动态,最近(又)被国关借鉴。其实我感觉这几年前两章理论部分写的都不太令人满意,能明显看出借鉴其他学科却没被消化。反倒是最后一章总结部分,比前面的所有写的都好。。。想研究还需查查其他英文论文

0 有用烹鱼宴 2020-03-13 12:34:58 @2018-03-17 11:58:46

更多短评 12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实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绊脚猫 2025-03-24 19:00:31 里普斯曼|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均势与实践观 1

一些被吉迪恩·罗斯(GideonRose)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者”的现实主义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学者所述的流畅而自动的均势概念提出了质疑。首先·国内政治和领导人的性格可以对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偶尔会妨碍国家对体系要求作出正确回应的能力。因此,杰克·斯奈德(JackSnyder)认为,虽然国际体系极少奖赏扩张主义,而是常常惩罚扩张行为,虽然绝大多数国家会因此避免扩张行为,但是由帝国主义的卡特尔政治集团和军国主义中的将军所统治的国家往往会冒险忽视这样的制约。6更为重要的是,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指出,虽然国家通常会对崛起国采取均势行为,但是制衡不足比华尔兹和新现实主义者所想象的要更加普遍。他解释说,由于精英之间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分歧,国家无法动员足够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制衡,所以导致了现实和新现实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7另外,领导人可能会对权力均势作出误判,从而对挑战作出不当反应。8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内政治制约可以解释不理想的或者异常的均势行为(即不符合体系要求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均势行为是自然顺畅、自动生成的;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现实才会干预理性的国家安全反应。

近些年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给予了国内政治更广阔的空间,这就对新现实主义权力均势理论的流畅性提出了第二个挑战。虽然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体系需求会就如何适当应对崛起的挑战国或者威胁国提供充分的信息[比如1967年,面对埃及的军事动员以及对蒂朗海峡(the Straits of Tiran)的封锁,再加上联合国维和部队从西奈半岛撤出,以色列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的战争],但是多数情况下,并非只有一种政策选择是合理的。比如,对于美国应该采取遏制还是接触的战略来应对中国崛起,美国国内就有辩论的空间。"在这些更为缓和的情况下,国内行为体和制度就有更大的空间来决定国家是否和如何应对崛起的敌人。国家和国内行为体依然会根据它们所面对的国际挑战和机遇来建构政策。因此,国内团体如果通过和国际环境脱钩的方式来影响对外政策,以此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失败。所以,国际体系仍然会限制对外政策反应,然而这样的限制会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同样道理,马克·布劳利(Mark Brawley)也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英国、法国和苏联都确定即将到来的德国重新崛起是它们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但是由于国内特定的政治环境,它们采取了明显不同的战略来应对这一威胁。

这些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均势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反应并不像结构现实主义者所断定的那样自动生成,国内的政治安排有着更大的影响。然而,在这一方面,大多数的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聚焦于国内政治制度、国内行为体(比如利益集团)或者国家领导人。因此,属于第一阵营的斯奈德借助于管理大战略的政治制度来解释过度扩张。以同样的逻辑,米利亚姆·芬迪斯·埃尔曼(Miriam Fendius Elman)和苏珊·彼得森(SusanPeterson)认为总统民主制和议会民主制由于制度差异会对体系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回应。

2 总之,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政策过程是对外政策部门(政府)和社会团体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国内制度、程序,以及政策形成的规范域境在两者之间发挥调停作用。实践也会按照上面所讨论的方式影响这一讨价还价的过程。如果制度、程序和实践隔离了行政部门,程序性规范压制了异议,那么国家安全部门就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来按照结构现实主义所预料的方式对体系要求作出回应;制约性更强的制度、程序和实践会赋予国内行为体更大的权力,那么政府在建构对外政策时会更加关注国内环境。结构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政策有着许多假定,比如,和外部均势相比,国家总是更加倾向于内部均势;国家总是倾向于选择均势战略而不是追随大国;国家能够动员到必要的国内资源来抵制地缘政治对手等。但在较为复杂的国内环境中,这些假定往往会由于国内有否决能力的行为体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联盟的影响而无法应验。国内决策环境的差异也可以解释国家动机的不同,比如一个国家是最小化的防御现实主义国家(努力争取华尔兹所说的“适度权力”来维护国家安全),还是最大化的进攻现实主义国家(通过扩张和权力最大化寻求安全),是修正主义国家还是现状国,是否会在他国遭遇不幸时采取投机行动的豺狼国家等。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巴里·布赞 / 乔治·劳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者: 崔顺姬 出版年: 2020-7-1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64864 豆瓣评分 9.2 100人评价 5星69.0% 4星25.0% 3星6.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转型》是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在“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了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漫长的19世纪”(1776-1914年)这一时期。本书指出,“漫长的19世纪”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全方位构成的时期,它重塑了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19世纪以来推动全球发展的动力和冲突推动当代国际关系的持续和演进。现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类书籍都未能充分记录这种全球转型的规模和影响,然而,正是这些多重变革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本书以全球转型为国际关系的起点,重新定位国际关系学科的根基,并确立理解和教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新途径。

投诉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的创作者 · · · · · · 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巴里·布赞: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荣誉教授、外交政策智库“国际事务、外交与战略研究中心”(LSE IDEAS)高级研究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包括:《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与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与奥利·维夫合著)、《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与琳娜·汉森合著)、《英国学派理论导论》等。

乔治·劳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他聚焦于国际关系与历史社会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著有《协商的革命》,主编有《全球1989》(与克里斯·阿姆布拉斯特、迈克尔·考克斯合著)。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Ⅰ 英文版前言/Ⅲ 缩略语/1 导论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1 第一部分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全球转型/15 第二章国际关系学与19世纪/40 第二部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三章缩小的世界/61 第四章进步的意识形态/88 第五章政治单元的转型/116 第六章建立“中心边缘”国际秩序/156 第七章“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衰弱/180 第八章大国、大国关系与战争的转型/220 第三部分启示 第九章从中心化的全球主义到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249 第十章反思国际关系学/278 参考文献/304 显示部分信息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与市场》《超越范式》《人、国家与战争》《国家》《政治与构想》 等 。 喜欢读"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联盟的起源 8.7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Orders of Exclusion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9.3

位置现实主义 7.7

国际安全导论 9.3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whisper 2022-07-07 20:49:01 这几年开的会让我对中国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不断走向了悲观……

13 有用溏心小狗 2021-03-02 10:00:19 写太好了!本来在参考书目里看到吉尔罗伊和杜波依斯已然觉得很惊喜(诧),今天看最后一章时,又无意间瞥到巴特勒的gender trouble。白男身份的privilege check不时流露行间,对国际关系语境下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讨论也很到位,吐槽国际关系学美式科学化所带来的学科污染更是深得我心。迫于论文压力同时翻了好几本专业书(终于!),这本是我目前读到的最舒服的。果然没有爹味儿的书/国际关系才更可能成为好书/国际关系,相较之下,沈逸之流更显形神猥琐、登不上台面!啧! (收起)

0 有用wzfdzzy 2024-09-21 05:35:52 美国 decent

6 有用UMleader 2021-01-12 17:23:18 国际关系开始走向全球,向世界史靠近。这十几年来西方已有了不少同类著作(早布赞多年而且功底更扎实),侧重点各不相同,布赞在此书中也引用过,然而在他们中国学界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布赞的贡献仍是大的,至少对于我国来说,他引入了新鲜的血液,里面很多观点(包括挑战国际关系的历史分期)也是值得中国读者重视和探讨的。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是几篇既往论文的合集,它想和历史社会学对话,但对于历史社会学的理解仍然比较表面,这是比较遗憾的 (收起)

0 有用acsaga 2022-08-20 11:24:57 上海 是我看过的现代性和国际关系这一话题的最好的书。帮助我整合梳理了各种知识和观点,并提出了相当有说服力的整体认知框架。

更多短评 46 条

我要写书评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宫野志保 2021-03-04 10:25:20 简论《全球转型》 强烈推荐巴里布赞的专著《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我已经无法形容当我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那种前所未有的按捺不住的激动、震撼和释然,那一刻,仿佛上帝和圣经就在我的身边🙏。

这本书的前八章全面的复盘了全球转型的历程,探索源于19世纪的现代性如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的世界秩序。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路径和充分占有文献资料所带来的丰厚学识让这本书的观点论证过程异常饱满与深刻。不得不承认,相比于美国学者的傲慢、固执与偏见,英国学派,特别是现阶段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始终怀着谦虚严谨的学术态度看待国际关系的转型与发展。除了这本书反复强调的核心论点具有重构国际关系学科叙事的革命性与号召力以外,重新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带回国际关系学,解封被刻意禁锢的西方历史也是这本书的重大成就之一。尽管这本书并不是没有问题,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简要展望了未来世界秩序的发展趋势,我深以为然,但是在论证过程中却还是引发了我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包括以下几点:

1.“现代性”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否有足够的潜力继续延展至未来?

2.“专制/威权-民主”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下?

3.对“资本主义”与所谓“政经分离原则”的再审视

4.“现代性”到底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无论如何,这本书都值得读好几遍。总的来说,这本书毫无疑问地已经重塑了我的世界观,并且有很大的潜力,去重塑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学。

致敬巴里布赞!!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6 0回应收起 Pilgrimage.Xu 2022-12-11 23:20:51 国际关系理论的“全球转向”——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碎碎念:很具有批判精神和学理意义上的探索创新的精神,但其实作者的观点至少重复了几十上百次,是非常明确的,但几乎每一大段都是旁征博引几十篇上百篇文献,导致一本书感觉全是文献综述,真没必要。(又或许只是我对国关学术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吧)

(一)对国际关系学“基准时间”的反思、批判和再评估

记得前两年我们学院的考研题中曾出过这样一道论述题,大意为把1648年确定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基准时间”(benchmark date)有争议,并要求同学对于基准时间和历史分期进行反思。笔者之所以对其留有深刻印象,正是因为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学科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石,而我们专业的每个同学都对以下两个时间点耳熟能详:一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其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也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二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被视作国际政治创立的直接原因。

然而,我们鲜少对于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漫长历史“时间段”加以关注或对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基准时间提出质疑。如教科书上将1815年至20世纪初这近一百年的相对和平形容为大国均势基础上的“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这意味着国际关系学将自己设定在了由大型战争及其相关结果所定义的基准时间中,而“全球转型”也常被认为是20世纪的产物。[1]而事实上,所谓的维也纳体系也只是维系了二三十年,英国的退出、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等国际事端标志着协调体制的结束。另一方面,国际关系史中存在这样的经典“迷思”: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的近代主权国家体系在签订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溯并厘清相关的历史将有所裨益。最后,当代国际体系起源于一个以西北欧为中心的“单一权力网络”的全球权力等级制度,但关于这个权力模式所诞生根源的“漫长的19世纪”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要么缺失,要么作为数据的来源,或姑且零散地出现在部分研究中。

这构成了笔者对于英国学派的巴里·布赞的关注,其不仅关注国际社会作为欧洲扩张的结果,呼出了“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的构建,也强调历史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意义。国际关系学界应该更加关注根植或围绕19世纪“全球大变革”的基准时间,探索工业化、理性国家构建和进步意识的构成在国际关系领域关键性转折过程中的作用。19世纪积累的物质、观念要素,孕育了20世纪的基本趋势,塑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环境。以“漫长的19世纪”为主要线索进行历史的书写,将会使得国际关系史更加全面和完善。

(二)19世纪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19世纪是全球转型的关键开端并塑造了当代国际秩序的诸多主要特征,由工业化、理性国家与“进步的意识形态”组成的新兴权力模式支撑了一个全球现代性的新格局,至今仍是塑造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

在这一权力模式下,全球不同政体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明显深化(“不均衡但相互融合”),领先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不仅垄断了特定领土范围内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还将隐藏在物质和观念性框架背后的关于“进步”的认识(通常带有强制性地)传播到其他地区,为战争和帝国主义披上了“伪善的外衣”。另一方面,以民族主义、“科学”种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在20世纪的社会关系中叱咤风云的意识形态,都能找到其在19世纪的起源——它们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原则,并重塑了国家建构自身身份认同和国家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最终,19世纪产生了一个彻底变革国内社会和世界秩序的强有力的格局,奠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础——这些变革使得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分为“中心—边缘”的体系,且加速了大国兴衰的权力均衡过程。

就国际关系学而言,作者一方面质疑了将国际关系学的思想和理论根基归结于20世纪的实践的做法,另一方面提出了对于现有研究的超越:国际关系学需关注19世纪全球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和其独特性,并对于非西方行为体在19世纪国际秩序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给予充分的关注。这意味着作者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固化提供了一种新颖但有力的解释,并如其所言,将“有助于培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为去中心化的全球体系贡献有益见解”的国际学科。

(三)对“理性国家”和“进步的意识形态”的双重功能的思考

在布赞书中的第二部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他将全球转型的巨变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对贸易、生产及金融制度的强制性干预和对新领土的获取来实现,后者则体现在国内的工业化和国家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改进、技术改进和科学研究的交织互动。在这样的现代化革命下,书中第三至八章分别论述了技术革命下的缩小的世界、进步的意识形态对全球观念图景的重塑、现代政体转型的驱动力和进程,以及此三者建立起来的权力不平等的“中心—边缘”关系是如何产生又接着衰弱或重构的。

其中,布赞提到的对于国家理性(raison d’état)和进步观念“双重功能”的再思考在英国学派中具有代表性。打破科学主义、进步主义和主权国家的至高信仰,重视回归到历史的深思与共情之中,关注人类命运和历史的复杂性,这也是布赞等英国学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近代国际体系的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欧洲盛行的国家理性观念,其要求统治者在面对国内及国际挑战时,排除基督教信仰与道德的影响,以人类理性为基础采取审慎的行动,追求国家的利益与权力;这也称被用作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的注脚。然而,作者注意到,自从国家成为一种道德上的至高指向,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理想便被压制。在书中第三部分(启示)的第九章关于全球主义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趋势的判断中,作者也点出了未来建构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之一便是一种“共同命运”。这要求人们转向“共同安全”的原则,即从追求“对抗型安全”(security against)转向“共生性安全”(security with)。

其次,布赞注意到,每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背后都包含对于“进步”的信仰或依赖。[2]例如一个工业社会对于永久性的经济增长是有所依赖的:只要所有的船都在上升,那么有些船升得更高就不那么要紧了——当人民始终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前提下,社会分配不均衡的矛盾也就被弱化了。与此同时,布赞也对这种进步观念背后通过分化欧洲和“他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强化宗主国优越性的做法进行了批判:“进步的意识形态”为帝国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为19/20世纪的殖民扩张之实冠上“改善”“监护”之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从而,帝国主义既建构又维持了“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发展,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运用其权力的主要手段。此后,这些边缘国家去殖民化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接受西方的观念和原则,如理性国家和市场交换等观念,接受西方国际社会的原则,甚至是接受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这都是“理性国家”和“进步的意识形态”的框定所带来的一些表现。

不过,若我们这种“进步”的信仰再推理一步,这不由得引发了对于国际道义是否可能的思考。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指出,“若我们认为人类永远不会而且不可能得到改善,那么造化本身,亦即居然有这样一种腐化了的生命会存在于大地之上,看来就不能被任何辩神论证明是正当的了。”这样看来,进步主义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建的前提也是一种绝望。国际政治是关于生死存亡以及国家的兴盛覆灭的,或是服从权力政治的逻辑,或是建构更加理想的世界,人们总是在两者之间徘徊右翼,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国际政治的核心,人们难以避免地重复着自己的悲剧,国际道义在权力平铺的国际社会中显得弱不禁风。为了不陷入这样沉重的背景中去,人们或许需要相信国际政治/世界是能有所进步的。但是,政治、社会上的大规模动员,坦克、毒气、轰炸机等武器的变革并没有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技术的进步还是很难带来国际政治的根本变化,这给我们这个学科带来了更多的意味。

最后,本书在反思国际关系学科的同时,也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了众多颇具探索价值的命题,如在去中心化的时代,区域主义未来发展中如何平衡原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超)区域性机制安排,作为一种古老观念图示的宗教如何经受并适应了全球现代性的挑战,“中心”国家内部的大国、大国关系与战争转型如何嵌于宏大的工业—技术转型的途径中,又将如何演化等等。对于国际关系学美式科学化所带来的学科污染的批判精神始终贯穿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不过,作者可能又有些过于强调19世纪的重要性了;而现代性革命的影响是否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还是将开创一个“永恒革命”的时代,至今尚未可知。

[1] 例如书中,巴里·布赞曾提到,“国际关系学科是20世纪的产物,成长于如此极端的环境,以至于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非常狭窄的时空领域,接二连三地涉及诸如战争和大国关系作为中心议题的最糟糕的事情。”

[2] 事实上,在布赞之前的马丁·怀特在其经典的《为什么没有国际关系理论?》(1960)一文中,就将“对主权国家和进步的信仰”作为欧洲近代的国际政治零散而面临智识和道德上的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Not only by paucity, but also by intellectual and moral poverty),从而对其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参见:Wight, M. (1960). Why is there n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1), 35–48.

投诉 有用 3 没用 0 3 1回应收起 Me No Car 2024-09-19 11:28:43 巴里·布赞、乔治·劳森《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关注的是被称为“漫长的19世纪(霍布斯鲍姆语)”的历史。在作者看来漫长的19世纪所发生的全球转型不仅从根本上重塑了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从“无中心的多元世界”到“中心-边缘的国际秩序”,从而定义了一个新时代;而且这一秩序也奠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当今国际政治的许多议题都不可避免的要追溯到19世纪的全球转型。因此在全球转型是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根本特征的核心(p8)。同时作者特别考察了国际关系学对全球转型/现代性问题的长期忽视,指出这是国际关系学面临种种困境的原因,并将全球现代性问题纳入国际关系学的框架内对国际关系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世纪的全球转型:结构、特征与影响 作者指出19世纪的全球转型是一个包括工业化、理性国家建设、“进步的意识形态”的复杂结构。

1、工业化:【农业商品化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这些推动了紧密相连的【全球市场】的形成。(第五章 国家与市场一节有详细讨论)

市场的扩张为【权力的积累】提供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因为工业化与剥夺之间的关系——某些国家的工业化伴随着其他国家的强制性去工业化。

2、理性国家建设:行政和官僚能力的累进并被关进国家领土的笼子之内。根据作者理性国家有以下几层含义(p150)——1)边界固定化;2)强烈奉行通过“发展”和“现代化”实现进步;3)以政治体制改革应对大众对其合法性和权威的质疑;4)更加密集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联系——迈克尔·曼所谓的“制度性权力”

3、进步的意识形态: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特别与现代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种族主义相关联,根植于“进步”的理念,尤其与层级、改良、控制等启蒙观念相关联。(第四章详细考察了“进步的意识形态”的诞生、在当代国际秩序形成中的角色、以及挑战)

这三者是相互促进的。(p31-35详细讨论了这三者是如何相互交织并推动全球转型的)

这一全球转型/全球现代性是一个持续的不均衡的发展过程(p6),其标志性特征在于“差异化整合”(differential integration),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界定(p6):

1、不断强化的社会间互动:由于互动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的提高,形成了一个“缩小的世界”,一个更加紧密的、一体化的、相互依赖的国际秩序。(第三章 借助“互动能力”的概念,考察了19世纪在物质互动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的突破对于全球转型的影响;指出这些早期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的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迈向全球现代性的转折点)

2、不断激化的差异化发展:全球转型格局下权力模式的变化,造就了一个中心-边缘的国际秩序,其中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权力差距不断拉大。

全球转型对国际关系总共有三个方面的影响(36-37):

1.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民族与国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个互联互通的人类共同体,或至少是一个基于共同知识与共同认识的国际社会。

2. 权力模式的转变下,世界的一分为二,即一个中心-边缘的世界秩序

3. 大国间地位对比的突变。

权力模式,帝国主义以及中心边缘的国际秩序 作者特别强调这一全球转型不仅意味着权力分配的转变——新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普遍关注这一点;其更重要的是权力模式的改变,所谓权力模式指的是“物质与观念上的关系,这些关系生成了行为体与权力得以表现的方式”(p8)。权力模式是权力的社会根源,而权力分配则是其衍生物。(更多讨论见,p279-281)

1、这一新的权力模式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元和行为体,包括——理性民族国家(核心)、跨国公司、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2、获取权力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增加领土、人口货币转变为少数国家利用新型权力模式控制本国之外的广袤领土和大量人口。

这种【全球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模式的变化】使得帝国主义得以复兴,其前沿地区即在西北欧,并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扩张到更广阔的大西洋地区——即广义的“西方”。这些能够驾驭新型权力模式的国家——即所谓的先发国家/中心国家,很快与不能掌握这种权力模式的国家/边缘国家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权力差距。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种新的权力模式强制性的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这一过程中,“中心国家”的对内的理性民族国家建设与对外的帝国主义扩张齐头并进。

1. 这种对外帝国主义扩张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a.利润-资本主义、b.权力、c.进步的意识形态-文明、野蛮、未开化的区分为其扩张和掠夺提供了合法性依据(p19)

2. 这种帝国主义扩张和革命性挑战、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共同成为政治单元转型的原因(第五章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并由此带来了当代世界中既存政治单元的多样性(p151-154,政体全球转型的四种轨迹)

由此在上述一系列进程下,国际秩序从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世界”→中心-边缘的国际秩序。

中心化的全球主义→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 作者划分了全球转型的三个主要阶段(p250):

1. 第一阶段是18世纪末到1945年的西方殖民式国际社会;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到21世纪头十年的西方全球性国际社会。作者指出这两阶段呈现的是一种“中心化的全球主义(centred globalism)”——中心化-意味着发展具有极度不均衡性,其中西方大国占据主导地位;全球主义意味着国际秩序的融合性特征波及全球

2. 第三个阶段是“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decentred globalism )”:去中心化意味着全球转型的格局不在局限于一小部分国家而是向全球扩散;全球主义则是对全球转型早期阶段的基本延续与强化。这是当今全球秩序的显著特征。

作者认为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全球现代性的扩散的结果。伴随着全球现代性的不断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新的权力模式,中心与边缘国家的权力差距日益缩小,中心-边缘的世界秩序不断受到侵蚀。其结果是:

1. 不仅改变了中心的构成——更加庞大、多元和去西方化

2. 也重塑了中心边缘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中心和半边缘区域,缩小边缘区域。

作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转型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使得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中心-边缘的国际秩序第一次被系统性的削弱。(第七章 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而08年的金融危机,在作者看来则是另外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此后全球权力的分布愈发趋于平衡。

作者在第九章讨论了这一“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的物质条件、思想基础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去中心化全球主义的四条基本原则。

反思国际关系学 在作者看来19世纪的全球转型/全球现代性其影响是如此的深远,然而国际关系学却出乎意料的的忽视了这一进程,作者考察了国际关系学对待19世纪的三种理论视角(p42-53),并尝试给出了原因——20世纪,战争-和平-秩序的的三重困境下大国间飘摇不定的均衡和对战争前景的预估占据了国际关系研究议程的首要地位(p55)。其中意识形态分裂和不断增强的毁灭性力量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困境。

也不怪乎国际关系学被诟病为“忙碌的经验主义”——因为他不得不紧盯着国家力量的迅猛变化。

这种忽视带来当然严重的后果

它掩盖了国际关系学的更深层、黑暗的根源(如为殖民政策的背书),使得国际关系学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1919年作为国际关系学的起始年),从而无法正确的理解国际秩序的形成、现状以及发展。

这也部分是国际关系学在当今学术界出于边缘地位的原因:现代社会科学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回答),这种忽视使得其无法为社会科学做出核心贡献。就我的阅读和学习所感,国际关系的方法总是滞后的,如现代性问题、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的“危机”等,然而这些问题总是最后才进入国际关系学。

除此之外国际关系学的美国中心主义和随之相伴的新实证主义霸权(当然这情况越来越多的受到挑战)更是加剧了国际关系学的困境。

作者认为应当将国际关系学定位为——旨在为全球现代性提供新的叙事的“历史社会科学”(301),一方面他将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固化提供有力的解释;另外有助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科。

其他笔记 19世纪指的是(p4,27-31)

历史上的宏观转型的一般性(p16-20)

资本主义的治理模式(137-150):讨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四个不同阶段,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四个主要类型(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资本主义、竞争性威权资本主义、国家官僚资本主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e No Ca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Katrina 展开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中涉印表述 Katrina

  1. 19世纪,社会关系的市场化推动全球体系发展成更加紧密相连的网络,这些网络由价格机制所支配,建构在等计划的中心-边缘关系之上。西方国家建立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依赖网络,从而强制性的重塑地方经济将其变为宗主国发展出口型经济的专门工具。例如,印度的纺织品要么被禁止进入英国,要么被课以重税,然而英国的制成品却可以强行免税出口印度。1814年至1828年间,英国出口是印度的布匹从80万码上升至4000多万码,然而同一时期... 2022-10-27 23:23:02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加] 阿米塔·阿查亚 / [英] 巴里·布赞 / 阿米塔夫·阿查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aking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R at its Centenary 译者: 刘德斌 等 / 刘德斌 出版年: 2021-7-1 页数: 369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65199 豆瓣评分 8.6 44人评价 5星50.0% 4星40.9% 3星6.8% 2星0.0% 1星2.3%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是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阿米塔·阿查亚和国际关系“英国学派”代表人物巴里·布赞合著的一本学术著作。阿查亚作为国际关系领域重要的非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突出东方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国际关系自身起源与两个多世纪以来形塑国际关系历史的反思,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呼吁关注非西方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出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构建全球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挑战传统主导性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提出建立南北方相互融合的后西方世界秩序,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提供洞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投诉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的创作者 · · · · · · 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 作者 [加拿大] 阿米塔夫·阿查亚 阿米塔夫·阿查亚 作者 刘德斌 刘德斌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阿米塔·阿查亚

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国际关系学杰出教授。他是第一位当选国际研究协会(ISA)主席(2014—2015)的非西方学者,曾获国际研究协会颁发的两项杰出学者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交关系、人类安全、国际关系、地区主义以及国家安全等,曾出版《建构安全共同体》《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等著作。

巴里·布赞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荣誉教授、外交政策智库“国际事务、外交与战略研究中心”(LSE IDEAS)高级研究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包括:《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与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与奥利·维夫合著)、《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与琳娜·汉森合著)、《英国学派理论导论》等。

目录 · · · · · · 译者序/Ⅰ 中文版序/Ⅷ 致谢/Ⅺ 缩略语/ⅩⅢ 导言/1 第一章1919年之前的世界:现代国际关系的构建/8 第二章1919年之前的国际关系研究:奠定基础/32 第三章1919—1945年的世界:依然是全球国际社会1.0版/68 第四章国际关系学(1919—1945年):学科的第一次创立/83 第五章1945年以后的世界:冷战与去殖民化的时代/116 第六章国际关系学(1945—1989年):学科的二次创立/141 第七章1989年以后的世界:“单极性”、全球化与他者的崛起/184 第八章1989年之后的国际关系学/222 第九章后西方世界秩序:深度多元主义/267 第十章迈向全球国际关系学/292 参考文献/329 译后记/37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在第五章中,我们把中国刻画成一个难以琢磨的局外人,既不适合于两极格局,也不适于第三世界的框架。一旦中国从1989年暂时性的挫折中恢复过来,其稳定和快速的经济增长迅速使其不仅成为“单极”体系内的强国之一,而且还越来越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经济与政治上挑战美国的大国。由此美中关系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两重性(dualism)。一方面,两国在经济上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向中国开放市场,支持邓小平及其继任者追求极为成功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中国经济得以与美国所主导的贸易与金融秩序接轨,中国因此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由此产生的美国贸易赤字被中国大量购买的美国国债(Shirk,2007:25;Foot and Walter,2011:18)和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降低消费成本,保持低通胀所抵消。尽管中国是美国的对手,但美国基本上与中国达成了与其盟国日本在冷战时期达成的一样的经济协议。 另一方面,就政治和战略关系而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和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存在着有趣的相似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与当今中国都追求亚洲的主导权,经济上的自立使二者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展开竞争,而美国又是它们经济上的依赖对象,并且也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玩家(Buzan,forthcoming)。在此期间,就大国实力的计算而言,中国已经明显地进入了中心国家行列,其庞大的经济增长使其显而易见地成为最有可能动摇美国的挑战者。虽然从许多重要方面看,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与外围国家的距离已越拉越大了。一般来说,中国的政策主要是由国内政治考量驱动的,其中最为要紧的是中国共产党消除任何对其统治和长期执政的挑战的期望和需要。这种国内因素驱动了中美关系奇怪的两重性。一旦抛弃了大部分阶级战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中国共产党需要经济增长来巩固其合法地位,这使中国依赖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 (查看原文) R.Peng 1 回复 1赞 2022-05-03 18:00:09 —— 引自章节:第七章1989年以后的世界:“单极性”、全球化与他者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确立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直主导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激烈的、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竞争。 ·中国成为权力和意识形态大博弈中的“第三方”(third wheel)。 ·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约束的军备增长,将持续向国际体系注入新的、改进的武器,造成超级大国关系的持续不稳定。 ·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应对核武器对战争目的和实践的巨大影响。 ·如何适应殖民主义的解体,以及全球国际社会成员迅速增加两倍的情况,即大多数新成员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弱势,而且在国内事务中内化和稳定现代性革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殖民主义非法化之后,1.1版全球国际社会仍然是高度不平等的“中心-外围”的经济现实,那么如何在新的发展体制下管理国际社会? (查看原文) R.Peng 2022-05-03 17:38:41 —— 引自章节:第三章1919—1945年的世界:依然是全球国际社会1.0版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民主》《作为国际组织的WTO》《大棋局》《大棋局》《国家的艺术》 等 。 喜欢读"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危机与秩序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全球治理理论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德意奥人 2023-02-12 13:13:37 北京 批判目标是西式“虚假的普世主义”,基于四个时间段的案例分析了国关理论与世界政治实践的亦步亦趋,试图证明现有主流理论是西方中心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将知识的生成界定被解释变量具有新意,分析视野宽阔,区分中心-外围的知识传播与变化,提供了一种理论演进的解释路径。所借鉴的依附论在论述中有不足,在对上百年时间段的论述中,固定了西方-非西方的主体,忽视其变动调整,这就出现了中印等行为体在当代“仍居于权力外围”的疑惑论述。另外,虽然作者是建构主义者,但本书仍将国关理论视作权力格局的知识产物,采取了一种结构-功能的视角,还是比较微妙的,自然也蕴含着被质疑和修正的潜力。 (收起)

0 有用drop bear 2024-11-05 14:48:53 上海 最大的亮点是居然谈到了海外的14世写的一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那本书,几乎全是民科言论,和教宗一样都不懂科学。

1 有用政治学小辣鸡 2022-05-28 15:03:16 翻译是一场灾难

0 有用禅是一枝花 2022-02-12 21:30:07 客观梳理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着重关注“边缘”国家的国关理念。作者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社会有一些主观的幽怨。有些地方译得不是很通顺,用的英语语序。

3 有用螺線圓形 2022-03-25 15:34:48 了解了国际关系学是如何在全球被构建起来的,才能知道我厌恶的是什么样的IR,又是什么样的IR在吸引我。IR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它在不同区域和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的多元性让人着迷。可是学习者由于处于某种结构之下反而很难注意到这点,而这本书就是去打开理解IR的视野。

更多短评 20 条

我要写书评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大思想家图图 2022-08-15 22:01:20 包容与使命——从理论的困境中解放 国际关系学界的两位巨匠,阿米塔·阿查亚和巴里·布赞,也即本书的两位作者,曾经于2005年组织过一个项目以研究“为什么没有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福柯的知识权力观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简化的理解图式,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霸权本身即是西方在国际体系主导地位的对应。研究项目本身也激发了诸多充满活力的辩论,并指出西方的先发积累优势、在知识生产与教育方面的霸权地位、主流理论的一元主义取向、非西方相关制度与语言能力的缺乏、非西方研究的政策性导向等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在非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与现状之外,或许更重要的是在对国际关系的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呈现之上,弥补其日益撕裂的鸿沟,以助益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学的构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使命。

对作者进行简要背景介绍将对理解本书的使命有所裨益。阿米塔·阿查亚是目前担任美利坚大学的教授,也是国际研究协会的首位非西方国家主席。在颇为丰富的学术资历之外,其独特的非西方血统又为其赋予了某种萨义德式的“局外人”身份。巴里·布赞则是英国学派的第三代领军人物之一。众所周知,英国学派自第二次国际关系学大辩论起就与美国代表的科学行为主义纷争不断,而巴里·布赞则进一步坚持英国学派的历史社会学与方法论多元主义取向,与阿查亚一同强调破除西方主流理论的垄断地位与吸纳非西方经验。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过去十年我们两个各自的工作看起来惊人地相似”,从而共同助力于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

一、理解“全球国际关系学”

那么,如何理解“全球国际关系学”这一概念?我们将从检视“全球”这一表述开始。首先,其兼顾了经验的全部时空维度,而不再片面关注以希腊-罗马、欧洲-美国谱系为主的经验与知识基础。其次,“全球”也顺应了国际关系学的“全球”(global)转向,不再仅仅聚焦于“国际”(international)这一将国家作为行为体原点的概念,而认可全球事务中行为体与施动者的多样性。最后,“全球”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各行为体在联系之间才体现出自身的意义,背后蕴含着对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抵制。

再让我们将目光焦距到“国际关系学”这一表述上。实际上,其在学术上保持了相当的灵活性,因其既并非指代某种特定理论或单一方法,而更像是一种对国际关系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框架,以便发掘全球(尤其是非西方)的经验与能动性。这背后其实蕴藏着更深层的考虑——如果将“国际关系学”这一表述改为“国际关系理论”的话,一方面,单个理论的理论内核无法容纳全球内错综复杂的经验,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理论可能由于“不够科学化”而引发能否成为理论的争议(尽管两位作者并不认为理论必须要“科学化”),由此,一些重要的智识资源或研究范式将被弃之门外。因此,“国际关系学”实际上彰显了对各类经验、范式和理论的包容,这奠定了其真正“全球性”的基础。

二、脉络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何以诞生

接下来,我会对全书的脉络进行简要的梳理。本书一个核心论点是: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仍然大体上是与西方历史与西方政治理论交织在一起的抽象。近年来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发展却表明,西方历史与理论已经愈发不能代表世界其他地区。进而,本书提出一个问题,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现实的这种不对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此后本书从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关系学的发展这两个维度共同对这一问题开展分析。国际社会的发展上,本书从五个历史时期依序展开了分析,分别是19世纪至1919年、1919至1945年、1945年至1989年、1989年至2017年,以及2017年其后的展望。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也同时得到了探讨。有所不同的是,全球国际社会的发展又能被划分为三个宽泛的阶段,全球国际社会1.0版(19世纪-1945年),1.1版(1945-2008年),1.2版(2008年以后)。

在19世纪到一战结束之前,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实践都是由一个范围较小但强大的中心和一个很大但较弱的外围的极不平等的关系构成的。中心包括西方国家和日本,其他地区按照不同的殖民从属关系处理,不被视为国际社会成员。在这一段跨度广泛的历史中,现代国际关系学的大部分基础已经在1914年前就得到了奠定,不过其所反映的关切和定义几乎全是从中心的视角出发的,非中心国家或地区的观点主要关于反殖民主义,但其基本被忽视或边缘化。一战给中心地区带来了巨大创伤,但中心-外围地区的殖民结构仍未发生总体变动,知识结构也并未产生显著变化。

对这一阶段,笔者有必要作出一些补充。国际关系学创始的“神话”认为,国际关系学的成立源于亚伯大学于1919年设立国际政治系——而本书的一大使命则在于对这一“神话”进行“怯魅”。不可否认,“神话”所指向的时间节点与一战带来的创痛与其引发的消除战争的规范性动因密不可分,但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些重要议题,以及现代国际关系学思想内在的意识形态,即现代性(相当程度上是西方化的)所带来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科学”种族主义这四种意识形态(尽管“科学”种族主义已退居幕后)却在19世纪就都已形成。这事实上也根植于19世纪全球国际社会的发展。布赞本人也于《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一书中强调,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是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作为研究的起点,将当代作为研究的终点,但是却忽视了19世纪的重要变化。恰恰是在19世纪,世界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体系,全球现代性因而从中产生。

在二战结束即1945年以后,这种结构才开始松动,去殖民化使得几乎所有的外围地区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学中,殖民主义和人类不平等的观念被去合法化,第三世界的思考如依附论和后殖民主义被纳入国际关系的视野,但相比于大国关系等中心国家的关切仍然处于边缘地带。尽管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规模和制度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研究人员、期刊、学会和核心辩论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关切与议题与美国本身的关切密不可分。

直到1989年之后,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学的中心-外围不平衡才开始被打破。一方面,伴随着一批新兴工业国的兴起(中国和印度尤为甚)和一些重要议题的出现(如恐怖主义),美国国际关系学开始将视角投入到世界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非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也得到扩展以及深化。亚洲和欧洲共同对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展开挑战,越来越多的“他者”也试图把自身的历史与政治哲学加入进来,以拓宽国际关系学的基础。西方主导的政治秩序也在结构性压力下呈现衰落趋势,于是,在后西方政治秩序逐步形成的同时,也可以并应当展望后西方的、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学的形成。本书的脉络由此结束。

三、智识资源的再发掘

在对脉络的梳理外,笔者有意就全球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与经验意义展开更为深入的阐述。

对理论路径的取向,包含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两种态度。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认为社会理论应采取与自然科学一样的理论建构标准,强调理论的实证性、简约性、因果性。这一类理论科学化的捍卫者,便归属于一元主义的大营。而多元主义则认为社会理论无法等同于自然科学,而注重理论的反思思辨性、复杂诠释性和自洽解释,英国学派即为其中的代表。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建构主义以反思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中间道路身份出现,但其也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标准。

一元主义之所以被称为“一元”的,是因为其在为理论设定科学化标准的同时,将其余理论都排除在外。抛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路径不谈,即使是英国学派都被一元主义排除于理论门槛之外。玛莎·芬尼莫尔认为,英国学派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国际关系理论,因为其没有提出严格的因果关系假设,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验证。但社会理论区别于自然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社会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独有现象,而其无法被量化。因此,理解和诠释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途径。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新”与建构主义、以及三大流派与英国学派的三次合流不失为理解多元主义重要性的绝佳透镜。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本身以新现实主义的挑战者身份出现,但其后新自由制度主义最终接受了新现实主义的诸多核心假定,包括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家中心主义、工具理性等,“只剩下在细节上面进行讨论,并通过数学模式对这些细节进行验证”。

此后,建构主义也与“两新”出现了类似的合流。建构主义在开始将社会学方法引入国际关系中,与“两新”表现出物质与理念的论辩,但其后的研究议程也愈发显示出理性主义的影响。由此,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理论原点愈发表现为“权力理性”、“制度理性”与“规范理性”的差别。而即使是原本学术路径与美国主流理论大相径庭的英国学派,其核心概念“国际社会”也愈发导向对于规范理性的强调,并由此产生跨大西洋汇融。

以上数次趋同的原因,如秦亚青所言,根源于共同的理论内核,即理性认识论和个体本体论。而这两者,根源于笛卡尔以降的理性主义传统与挥之不去的二元对立梦魇,生发于西方知识传统,也必然带有浓墨重彩的西方思维印记。

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发掘全世界的智识资源,从而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在理论生产上的禁锢。其中,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秦亚青就以其关系理论,建构了有别于西方理论的元理论:其在本体论上以关系本体论代替自在本体论,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引入中庸辩证法以作为形式逻辑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补充改良,并在行动逻辑上突破理性-非理性谱系的二元对立,将关系性置于先在于理性的地位。当然,这一理论必然也面临其自身的问题,比如笔者认为其对于冲突的解释力似乎相对较弱等等,但是其毕竟建构了独具文化与社会理论特色的理论硬核,可以期待其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新的里程碑。

在理论硬核之外,非西方也有着显著区别于西方的历史经验。譬如,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均势是达成和平的重要手段,而新现实主义又进一步从体系出发指出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会自动趋向均势,这无疑基于修昔底德传统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欧洲现实。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时,却能发现截然不同于均势体系的图景。进一步地,古代伊斯兰世界也表现出更多对于“世界社会”的关注,但在在其内部却似乎鲜有关乎均势的思考。正如本书所言,国际关系学绝不能仅仅基于希腊-罗马、欧洲-美国谱系为主的经验与知识基础,否则其对于世界政治的解释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滤镜色彩。

从最现实的角度而言,世界范围的权力转移也在客观上呼吁打破西方的理论霸权,尤其是在主流理论在面对诸多事件缺乏解释力之时。就历史而言,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或多或少与为美国的霸权地位服务相关,因而在当代政治经验现实与国际结构发生剧烈变动之时,学术也面临着更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当然,在理想的情况下,有必要尽量努力避免理论充当为政治背书的工具,也应当避免过于强调文化差异,从而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陷阱。

归根结底,全球国际关系学的伟大成就在于,其旗帜鲜明地反对美西方中心主义,但又区别于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只破不立,在提供前反思视角的同时,也指明了明确但包容的理论进路、经验宝库与较清晰的理论议程,从而避免了基欧汉对于反思主义“缺乏明确的研究议程”这一批评。当然,全球国际关系学的议程在带来不错的讨论与辩论起点的同时,也绝非详尽无疑的。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其带来的撕裂,兼收并蓄的态度将是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

四、对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展望

在对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内涵与必要性的探讨外,笔者还作出了一些额外思考。这些思考关乎如下问题:全球国际关系学是否同样需要进一步挖掘西方文化内部的非主流知识资源?以及进一步地,全球国际关系学所应当涵盖的范围应当有多大? 最后,也是对于这一宏伟志业的展望,理想状态下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将带来何种规范或价值?

首先,国际关系的西方中心主义,通常指由美国所垄断三大主流理论的中心主义,有时再加上英国学派。但是发端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其他社会理论,包括较大程度上的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等,却依然在国际关系学的边缘地带。这些理论通常被归类为后实证主义理论,难于运用因果机制进行辨析与验证。但归根溯源,其滥觞于独立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之外强调“非理性”的思想。

理性作为自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谱系以来的文化表征,充当了整体西方文化的符号性标识。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自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等以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非理性对于理性的抽离与反叛,以及两者的共在与张力,才将此时此地的全部的完整的具体的人带进真实生活,并凝结出西方文化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有趣之处在于,非理性之异思通常蔓生于欧陆,美国则始终高举实用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之大旗。由此我们或可联想到美国主流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的主导地位,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差异本身也揭露了西方内部可供理论生产的文化土壤之多样性。

威廉·巴雷特于《非理性的人》中对此提纲挈领:“如果把复仇女神(即非理性)应得的地位给了她们,那时我们就会看到她们并不像我们逃避她们时所想的那样,是那么一种“外在的精灵”......图谋忘却她们,或是图谋否认他们的存在,原来竟不过是现代社会规模巨大而又有组织的逃避自我的又一个诡计。”而从全球国际关系学的角度而言,在致力于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之时,将西方作为整体一概而论,却忽视西方的非主流理论,也不过是再度陷入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牢笼的另一种表现。即使在西方的知识资源中,也同样有众多丰饶的土壤静待开垦。

其次,在试图开拓供学科发展的知识资源时,诚如本书所言,我们或许仍有必要为全球国际关系学设立相对明晰的范围,以避免国际关系学的过度扩展,从而使其丧失分析价值。以西方内部生发的理论为例,诸如后殖民主义理论,其本身在一些国际关系学的思想之外,又纳入了大量文学批评的方法。本书也试图吸纳古典宗教与哲学传统的知识内容,譬如《摩柯婆罗多》中有关正义与非正义战争、善治与恶治的思想,但同样如本书所暗示的,或许有必要在科学与神志学之间作出必要的划分,以确保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智识资源关乎于现世,能通过世俗性的考研,而非再现奥古斯丁式的上帝之城。当然,本书也讨论了类似做法内在的风险,即一大批资源会再度回归边缘的位置。

即使是在关乎宗教与哲学传统的智识资源之外,学科的建设也会经常面临知识资源选取标准的问题。对此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全球国际关系学本身并不等同于理论或方法,而归根结底是对国际关系学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的框架。其二,其并不关注国际关系学各种范式和“主义”之间的论证,因为“它们已经结束了”,有必要的是集思广益而非排他。即使是彼此不可通约的理论或不构成理论的思想,都可能有所裨益。因此,笔者认为如下的态度将是有益的:承认理论的多样性与有限普适性,理论生发于特定的地缘文化场景,并能够超越原生地的局限,具备一定的普适性,且带有显性或隐性的规范价值,但其文化印记本身不会磨灭。而尚不构成理论的思想,则是文化印记或文化背景本身的体现,并为理论和经验提供宝贵的思维原料。

最后,关于第三个问题,与其正面作出回答,不如试图构想如下场景:全球国际关系学一派繁荣的智识资源大家庭之下,同样孕育着此起彼伏的纷争与抉择。韦伯曾指出,现代社会在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陷入了多元主义的争执。而与规范价值密不可分的社会理论同样面临此“诸神之争”。那么全球国际关系该如何汲取智识资源以面对这种相对主义和可能的虚无主义困境呢?我们可以试着做出联想: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或许将捍卫科学理论的确定性,而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又伴随着乐观的进步主义;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的理性主义内核时,哈贝马斯提出的的交往理性为似乎不可通约的理论指出了外在于工具理性的沟通路径,进一步地,通过辨识理性所倡导的辩论又使得好的规范日益显现。作为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海德格尔同样带来了诸多洞见:“在世之人”揭示出了人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彻底摧毁笛卡尔式的孤立存在者。由此,只有在充分理解自身所处境况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之同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又非西方理论中的秦亚青的关系理论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于其中关系性被置于先于工具理性的地位,由此,关于规范与价值的评判本身又被赋予新的向度。

从上面实验性的集思广益可以看出,全球国际关系学决然无法带来确切的规范和价值——但不论如何,它都无法不能离开包容性这一明确要求。这也正呼应了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宗旨:“它更像是一种对国际关系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框架”。在这一图景下,或许无法要求某种真理式的存在,但不论如何,在思想碰撞与文明互鉴之时,也应当避免学科的空心化或巴尔干化,更应反对知识被权力捆绑所导向的庸俗化。归根结底,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全球国际关系学尚且路漫漫其修远兮,恰如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一般。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4 1回应收起 宫野志保 2022-02-09 17:32:03 百年献礼—《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批判重构了世界历史,二是合理地展望了未来秩序。阿米塔阿查亚和巴里布赞以全球的视野与关怀,批判的精神,详尽的史料,清晰的线索开启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奠基”,也谓之浴火重生。 我在此将像一名小学生... (展开) 2 0回应 kurtis 2020-02-18 11:07:3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版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book aims at "expos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ir (as historical events) and IR (as theories), and how things have moved from extreme differentiation of core and periphery (in Western-colonial form) towards increasing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in Western-... (展开) 1 0回应 禅是一枝花 2023-12-13 17:36:59 跨越内与外的鸿沟:评《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国关国政外交学人”,2022年4月12日)

《全球国际关系学》(The Making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和巴里·布赞(BarryBuzan)为纪念国际关系学科创立百年(1919-2019)而合著的里程碑式理论经典。他们抛开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重新发掘和审视全球国际关系的元典,从历史与理论的演进发展、中心与外围(core–periphery)区域的思想流变、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激烈交锋三个维度进行叙事,描摹了一个愈发制度化的国际关系学科、愈发多元化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去中心化的全球国际社会,并希望借助对历史的梳理反思国际关系学科的现状,将第三次国际关系学的构建(a third founding of the discipline)提上日程,以适应业已出现的后西方(post-Western)的世界。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国际关系学科是在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互动中产生的,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不仅应关注中心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更要注重对非西方国家“前理论”(pre-theory)的考察,以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忽视了非西方的国际关系思想,特别是1919年和1945年的两次学科创立使得国际关系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现实政治的缩影,带有一定的偏见与狭隘性。为此,作者深刻地批判主流理论中的例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倾向,肯定了非西方国家在物质的和观念上的施动性(agency),并在书中全面地展示来自殖民世界的国际关系思想与可理论化资源,呼吁一个多元且平衡的全球国际关系学。

一、从外围国家到第三世界

自学科创立始,一种基于“文明标准”(standard ofcivilisation)划分的“中心-外围”国际社会结构便长期存在。在殖民时期,作者将被宗主国支配的殖民地概括为“外围国家”;在冷战时代,“外围国家”蜕变为“第三世界国家”。虽然第三世界曾一度爆发大规模的去殖民化与民族独立运动,但很快就由于动荡的内政与落后的经济被迫成为大国逐鹿的竞技场。在此期间,文明标准作为衡量进入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其界定与解释权牢牢掌握在中心国家手里,而宗主国只需提升文明标准就能扩大南北差距的鸿沟,将原先带有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色彩的藩篱,冠之以所谓“人权”与“善治”的休止符。

尽管经历了冷战的重组,这种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仍在割裂全球社会,而第三世界的安全困境与“南北关系”成为推动国际秩序的动因之一(第158页)。冷战结束后,“第二世界”的崩溃导致全球国际社会被更明确地分为两部分(188页)。这是第三世界的“大幸与不幸”:一方面,民主国家数量增加与区域性机构功能拓展,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外围国家的凝聚力;而另一方面,部分第三世界国家转型成中心国家,中心地带扩大的同时造成了阵营的分化,而其他国家由于连年内战和唯一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失败国家/脆弱国家的深渊(第203页)。

面对当下层次分明、深度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作者对于新的制度规范作出两种假设:基于首要制度(全球市场资本主义)的规范结构将不断深化;而由于盎格鲁圈(Anglosphere)的物质优势逐渐被抹平,过去统一的“文明标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碎片化的规范性结构(第280页)。这两种假设并非完全矛盾,在全球框架下的区域性圈层内,仍然需要界定“自我”与“他者”身份之别的标尺。

此外,这种“中心-外围”的结构也体现在国际关系学科研究中。外围国家针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迥异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关系学找到自身的独特定位,如非洲的区域主义与集体干涉、拉美的卡尔沃主义和德拉戈主义、中东的反伊斯兰主义和泛阿拉伯主义等,这些常常被中心地区边缘化的理论值得被学者钩沉于史海。作者还认为,全球国际关系学应建立在“双向奔赴”的基础上,在推进学科制度化的同时,应当建立起全球性的网络结构(第325页),将非西方的历史经验纳入到历史叙事与理论化的过程之中,鼓励非西方国家在本土构建新的规则和制度,以支持和强化全球秩序,达到内与外的均衡。

二、从全球化1.0到全球化1.2

全球化的升格围绕着防御困境的升级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展开。在欧美国家的视角下,国际组织是将霸权制度化的工具,用以维持稳定的国际秩序;而在第三世界看来,国际组织是他们获得利益和实现愿景的主要机构,他们凭借数量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制衡西方主导的情景,这为对外政策的制定赋予更多的灵活性与可能性。两者对国际组织的认知犹如一体两面,但都显示出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建立更包容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上达成共识,这也是全球化1.1与1.0版本的本质差异。

冷战后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开始向1.2版本转型,但单极和多极的极性理论都难以准确概括此时的国际环境。一些国家希望在所在区域享有更多影响力,不那么屈从于美国的规则与干预(第190页)。作者考察美国与诸大国的双边关系得出,尽管国际社会对于反对美国霸权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但单极化与中心性的国际秩序总体而言是逐渐消蚀的。随着区域性机构数量增加与功能的拓展,在各个地区出现了以欧盟为榜样的、发展超国家体系的苗头,例如,作者观察到中国开始创立以自身为中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来挑战西方在全球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并刻意拉开与美国的距离(第196页),通过提供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代表的公共产品增强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尽管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预言中国将成为地区性主导大国,并提出美国应从“离岸平衡者”(offshorebalancer)的战略出发平衡亚太的权力关系,但作者对于新的国际社会的构想显然更高一层。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不寻求公开的战略竞争,并关注到区域和全球层面的结构性压力:文明主义推动次全球层面的差异化,鼓励构建多样性的路径来完成区域治理,而全球层面的国际社会机制(如主权、不干涉、领土权等)则有利于凝聚共识,以更好地解决全球治理和共同命运的具体议题;在此基础上,国际社会形成两个层次的双重运动,但其真实的运行情况如何,还要取决于大国能否厘清“区域层面的竞争”与“全球层面的共存”的关系,更现实地讲,即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之间怎样取舍的问题;此外,面对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权力和权威的广泛扩散,现有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结构难以回应后西方的全球国际社会,亟待结构的调整与机构的重组(第286-289页)。诚如作者所言,人类正在步入与已知经验截然不同的全球政治和文化图景,作为读者我们难以预料、却又感同身受,一个深度多元主义全球化的轮廓渐渐清晰。

三、从二十年危机到全球国际关系学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推进都是由西方在主导,这无疑抑制了来自边缘国家的活力,因此,作者从全球史的角度重新梳理思想脉络。在回顾现代性的转型时,作者把1919年之前思想观念抽象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科学”种族主义(‘Scientific’ Racism)四种意识形态,他们四者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交织和丰富,勾勒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而在接下来的进程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鸣显然是理论发展的主要议题,两者之间的隔阂宛如爱德华·卡尔在《二十年危机》中说的那样:

“从第一个十年满怀虚幻的的希望陡然跌落到后十年充满悲凉的失望,从无视现实的乌托邦理想状态陷入了断然剔除任何理想成分的现实中去。”

二战后,这样的“大起大落”再次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上演,本应属于自由主义的辉煌时刻,却因冷战而投向现实的怀抱。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无政府状态的认知,即它究竟约束了国家行为的空间,还是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批判其中的“中心色彩”:新现实主义认为占据权力矩阵上层的单位才能影响系统结构(第157页),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秩序看似是基于共识而建立,实则是为霸权的出现提供合法性的解释(第235页)。因此,相比于此二者,作者更誉美于建构主义,因为这种关注主体间因素的研究范式,能够将第三世界的国家间合作也纳入到理论的解释范畴当中;不过它给予西方价值的特权地位来强化主导地位的行径仍然受到作者的苛责。而对于批判理论、女性主义、英国学派、后殖民主义、世界体系论等理论,只要有利于跨越南北学术研究壁垒的理论,作者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理论的评判标准,而对于非西方的理论现状,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遇:他们希望通过将舶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本土化”以适应国内的需求,却往往被理论中“欧洲中心主义”的基本概念深深桎梏,亟待用非西方的政治实践来丰富。对于这样的杂糅状态与学术脱节,本质在于如何理解这样三个问题:非西方世界是否融入了肇始于欧洲的现代国际体系?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能否能解释非西方世界的发展(是否具有普世性)?西方国家对国际关系理论是否具有施动性?作者展示了多位学者的不同答案,以体现西方国家国内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何其有限,为此反对“学科在欧美的起源是理所当然”的观念,从而呼吁群体身份的多样性(即霸权的反面)。但是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因为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c)的推测就完全忽视学科发展的自在与自为,分辨哪些是根植于欧洲历史土壤的理论、哪些是物质优势下自发长成(just growed)的必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批判和挑战西方的理论。如果将从西方出现的理论就一味打上西方的烙印,容易陷入到盲目批判的狂热之中。

对于国际关系学科的思考,我们不妨再退一步;中心国家的流派之争,究其根本是对学科的定位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如现实主义是均势行为的抽象与古希腊政治理论的结合,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而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则源于欧洲的法学理论和认知哲学(第3页)。贾斯廷·罗森博格更是直言:由于国际关系理论对深层本体论的缺失,使得其自身陷入“政治学的囚笼”之中。国内有学者认为,区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坚持科学的方法,来构建更有解释力的国际关系理论,推动学科的科学化发展。在书中,作者心中理想的国际关系理论是扎根于世界历史的,它抱着整体性的视角从全球社会汲取资源(第309页),综合文明的多样性与全球化条件下的现代性和相互依存,构建一个囊括中心与外围地区国际关系思想的统一制度、理论和世界历史架构(327页)。这样的构想无疑具有非常的前瞻性与包容性,为国际关系学者作出全球叙事的榜样。

本书是一部国际关系学科的历史与综述,其特色在于对非西方历史经验的翔实记述。得益于自身历史学家的身份,从全球史的视角来考察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对全球各个地区思想的批判都颇有见地、鞭辟入里,适合国际关系学的爱好者与研究者。作为中国学者,刘德斌教授在《译者序》中提到有关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本书译得细致、专业,载学术层面无可指摘,但在语言方面白璧微瑕,在阅读中,笔者发现如下纰漏,并列于此供读者参考:

第235页“……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故事实质上就是美国霸权出现,结果与合法性的故事”一句,按照英语习惯沿用了原文中的逗号,按照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应为顿号。

第307页将原文中的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错译为“独立自主”,或为笔误。

第311页中,“它不寻求取代现有的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学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将其霸权置于更为广阔的全球性背景中来取代它。”(It seeks not to displace existingWestern-dominated IR knowledge in itself, but only to displace its hegemony byplacing it into a broader global context.)这里的第二个it指代的应为前文中“全球国际关系学的”(GlobalIR),译者将其等同于段落中的“itshegemony”,因此正确译法是:它(全球国际关系学)并不寻求取代现有的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学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全球背景中来取代西方主导的霸权地位。

书中还有一两处语句在翻译时沿用了欧化的句式,读者理解起来可能些许吃力,此处不一一列举。同时,作者在第60页考察中国晚清的国际关系思想时,将梁启超的身份介绍为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似乎不太准确,但总体看来瑕不掩瑜。这本书引领读者了解国际关系理论变革的前沿,对于学科的新构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贾斯廷·罗森博格著,宋鸥译:《政治学囚笼中的国际关系学》,载《史学集刊》,2017年第1期。

阎学通:《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导向及其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4日。

刘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困境、进展与前景》,载《外交评论》,2017年第1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禅是一枝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52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R.Peng 展开 第192-193页 R.Peng

在第五章中,我们把中国刻画成一个难以琢磨的局外人,既不适合于两极格局,也不适于第三世界的框架。一旦中国从1989年暂时性的挫折中恢复过来,其稳定和快速的经济增长迅速使其不仅成为“单极”体系内的强国之一,而且还越来越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经济与政治上挑战美国的大国。由此美中关系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两重性(dualism)。一方面,两国在经济上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向中国开放市场,支持邓小平及其继任者追求极为成... (1回应) 2022-05-03 18:00:09 1人喜欢

R.Peng 展开 第312-313页 R.Peng

我们已经论证过,全球国际关系学应该接受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又要与批判理论和主流理论相互接触。我们也认为某些诸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尤其是后殖民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这样的理论,后两者对交叉性概念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ersaud and Sajed,2018b),可以被视作“先锋”理论,因为它们已经为将国际关系学扩展到西方以外的地区作出了贡献。根据我们在本书中所讲述的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这类“先锋”理论为国际... 2022-05-03 19:31:02

R.Peng 展开 第309页 R.Peng

虽然国际关系学自称事关所有的时间和地方,但事实上它只是世界历史上两方占主导地位的短暂时期的一种相当狭隘的表述。导言中谈到,本学科如果在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创立,将会变得截然不同。随着西方主导的时期开始谢幕,今日的国际关系学需要从这种狭隘偏见中突围,吸纳源自他者的历史和政治理论的不同视角。全球国际关系学将国际关系学中的概念和理论语境化,识别它们有争议的和偶然的意义,而不是将它们假设为普遍的范畴... 2022-05-03 19:29:41

R.Peng 展开 第306页 R.Peng

第二,全球国际关系学并不能解决,也并不主要关注国际关系学中各种范式之间和“主义”之间的争论,如前文所述,这种争论已经结束了。全球国际关系学并不是与其他理论路径并列的范式,它需要的是综合而不是择其一而弃其他。 第三,全球国际关系学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学界应该就理论或方法进行单一的全球对话。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全球对话应当也确实展开了,就像国际研究协会、世界国际研究大会和欧洲国际研究协会组织的... 2022-05-03 19:29:00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 爱德华·基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陈玉聃 出版年: 2022-9 定价: 7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78168 豆瓣评分 8.9 45人评价 5星62.2% 4星28.9% 3星4.4% 2星4.4%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对国际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地、深刻地和广泛地介绍,强调了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包容和排斥问题。基恩对该领域的概述对本科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对专业学者来说则是饶有趣味的,甚至是富于挑战性的。一次又一次,那些熟悉的作家和问题以一种全新而迷人的视角出现在书中。

——杰克•唐纳利,丹佛大学

这是对国际政治思想史上关键概念的一种学术性和有价值的概述。基恩改变了共同体应该如何团结在一起以及如何与其他人类群体分隔开的观念,这为研究两千多年来的国际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所有对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人都将从阅读这篇重要的补充文献中获益。

——安德鲁•林克莱特,威尔士大学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爱德华•基恩,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形成。著有《超越无政府社会:格劳秀斯、殖民主义与世界政治秩序》《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等。

陈玉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复旦大学首批仲英青年学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思想史和国际关系的文化透视;出版有专著《人性、战争与正义:从国际关系思想史角度对修昔底德的研究》、译著《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 · · · · · 序言 导论 对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 第一章 蛮族、习俗与自然本性 第二章 世界之城、帝国与自然法 第三章 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家园 第四章 国家理由、自然法与自然状态 第五章 人性、文明与文化 第六章 自由主义的文明观念及其批评者 结语 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3册), 这套丛书还有 《美国和诸大国》《权力与社会》《理解国际冲突》《超越范式》《亚洲的崛起》 等 。 喜欢读"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国际社会的扩展 7.8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政治的悲剧观 8.9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国际实践 8.4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晓山云淡 2023-08-25 11:53:55 江苏 wow 第二遍。。。

0 有用alpha 2023-10-14 12:25:24 广东 因为不是专精政治思想史,对英格兰学派的了解也流于泛泛,所以我对内容本身不敢妄断。玉聃老师译笔毋庸置疑,只不过我个人可能有些不太适应。有一个小小的疑惑,Justin Rosenberg学界似乎通译为“罗森博格”来着?在本书中译为“罗森堡”。通篇看下来,基恩意图打破学科史对某些特定人物和概念的“正统理解”,在英格兰学派的底色下突出“平和”的特点。虽然说我理解在“六经注我”的过程中,学者们会对前人的论述采用模式化的理解,但是思想本应该放在它本身的背景下理解。 (收起)

0 有用王广涛 2023-04-22 23:17:54 上海 玉聃老师操刀翻译,文字规范典雅。 翻译质量五颗星,内容四颗半,四舍五入还是五颗星。

0 有用逗妃娘娘 2024-08-25 15:30:01 北京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思想家如何构想将他们的各个共同体聚合在一起的纽带?他们如何将各自的共同体与他者进行区分?他们又如何思考不同共同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应有的运作方式?

0 有用魚のタノシミ 2022-12-18 20:55:15 日本 四两拨千斤

更多短评 25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宫野志保 2023-03-01 09:03:40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这本书首先在研究路径上独树一帜:依托观念史的研究方法,通过揭示古今之异——即历史的非连续性和概念与观念的时序变迁,而非古今之同——所谓超越时空的“恒常之事”,来阐明我们当下的思想情景以及我们所未意识到的其他情景下的可能性,并且警醒我们:不必囿于那些学派和传统的历史藩篱,而是要学会“习得自主思考,为己之学”。

这本书有一个贯穿全书的线索,就是共同体的分隔与团结,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在用属于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我者—他者”的关系。由于此书重视对每一个时代的观念或概念(而非思想与理论的整体叙事)进行辩识和理解,以理清它和历史语境、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关键词其实就能很好的把握这本书的脉络。古希腊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围绕“蛮族、习俗与自然本性”展开;古罗马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围绕“世界之城、帝国与自然法”展开;中世纪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围绕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相互关系展开;16、17世纪的国际政治思想围绕“国家理由、自然法与自然状态”展开;18世纪的国际政治思想围绕“人性、文明与文化”来展开;19世纪则是主要叙述自由主义的文明观及其批评者。结尾点明了20世纪与21世纪国际关系学界的分野: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

很想写一篇长评来充分展开每个时代的观念变迁和代表人物,这里面有太多精彩的细节了,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实现吧。读书应该作一些简短的书评,既要有内容梳理,也要有自己的感想,如果有机会回看这本书,你就可以从那篇书评开始——它代表着我们对这本书最初的理解。如果看完一本书完全没有任何笔记,那么时间一长,你基本就等于没看过这本书。总要留下一点可资借鉴的痕迹吧……

化敌为友 化敌为友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查尔斯•库普乾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持久和平之道 原作名: How enemies become friends: the sources of stable peace 译者: 宋 伟 等 / 宋伟 出版年: 2017-3 页数: 404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战略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279915 豆瓣评分 8.2 22人评价 5星27.3% 4星54.5% 3星18.2%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世界注定要陷入无休止循环的冲突和战争之中吗?相互竞争的国家能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和平呢?《化敌为友》一书为国家如何摆脱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从敌手到朋友提供了大胆的创新。库普乾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以及涵盖全球并贯穿13世纪到当今的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了如何化敌为友,同时他也揭示了关于和平根源的普遍迷思——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吗?相互依赖可以促进和平吗?本书直接挑战了这些我们常见的理念,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

投诉 化敌为友的创作者 · · · · · · 宋伟 宋伟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查尔斯•库普乾(Charles A. Kupchan),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事务学院和政治系国际关系学教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美国对外政策研究杰出学者之一,曾在第一届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任欧洲事务主任。

目录 · · · · · · 目录 第一章持久和平(1) 和平如何、为何发生(5) 历史案例(8) 从理论到政策(12) 第二章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到国际社会(15) 理论基础(15) 关于持久和平的现有文献(19) 重新审视现实主义(24) 定义(27) 限定条件(30) 持久和平是如何开始的(32) 持久和平为什么发生(48) 对持久和平光谱及其分解的理论化(62) 第三章英美和解(67) 大不列颠与美利坚合众国(1895—1906)(67) 第四章和解: 支持案例(101) 挪威和瑞典之间的和解(1905—1935)(102) 巴西和阿根廷的和解(1979—1998)(110) 英日同盟的兴起和消亡(1902—1923)(121) 中苏和解的兴起和消亡(1949—1960)(141) 小结(161) 第五章安全共同体(163) “欧洲协调”的演变(1815—1848)(168) 欧洲共同体的演变(1949—1963)(178) 1967年以来东盟的演变(192) “欧洲协调”的消亡(1848—1853)(208) 1981年以来海湾合作理事会的演变和动摇(224) 小结(245) 第六章统一体(251) 瑞士邦联的演变(1291—1848)(253) 易洛魁族邦联(1450—1777)(272)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演变(1971年至今)(285)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兴起和消亡(1958—1961)(300) 塞内冈比亚邦联的兴起和消亡(1982—1989)(311) 结论(324) 第七章交友与择友(346) 交友(347) 择友(360) 参考文献(369) 译后记(389)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大战略研究丛书(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大战胜利之后》《和平与战争之间》《大战的起源》《大战略的国内基础》《美国大战略》 等 。 喜欢读"化敌为友"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思想大师 6.9

战争中的国家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9.1

托克维尔文集(第4卷)

美国和诸大国 7.9

联盟的起源 8.7

美国总统是怎么工作的(第七版) 7.5

和平与战争之间 9.1

没有应答的威胁 8.7

自由主义利维坦 8.8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 2021-03-24 20:41:42 简单看了理论框架,感觉还不错

0 有用碧血丹心 2018-05-23 22:01:45 在藏书馆第三学习室

1 有用Booking2023 2017-11-05 12:16:27 动用模式图分析了持久和平的各种情况

0 有用这么近,那么远 2022-09-09 16:46:52 上海 “世界注定要陷入无休止循环的冲突和战争之中吗?相互竞争的国家能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和平呢?《化敌为友》一书为国家如何摆脱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从敌手到朋友提供了大胆的创新。库普乾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以及涵盖全球并贯穿13世纪到当今的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了如何化敌为友,同时他也揭示了关于和平根源的普遍迷思——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吗?相互依赖可以促进和平吗?本书直接挑战了这些我们常见的理念,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 (收起)

0 有用南国拾遗 2020-01-22 20:12:49 理论框架有点问题:提供的案例中的和解案例也可以被解释为安全共同体案例;作者试图用四个自变量解释三类安全合作关系(事实上相互克制就足以解释和解关系),与其三类合作模式的连续体关系存在矛盾。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彼得·卡赞斯坦 (Peter Katzenstein) / [美] 罗伯特·基欧汉 (Robert Keohane) / [美] 斯蒂芬·克拉斯纳 (Stephen Krasner)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译者: 秦亚青 等 / 苏长和 出版年: 2018-8-1 页数: 484 定价: 9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53219 豆瓣评分 8.7 14人评价 5星57.1% 4星28.6% 3星14.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研究纲领,为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领域(例如冲突与合作的互动,国内政治结构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制度的作用,世界观和因果信念对策的影响等)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本书对这些国际政治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同时还从安全研究、组织理论和经济学角度对其做了详细的考察。

投诉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的创作者 · · · · · · 苏长和 苏长和 译者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国际关系理论的争鸣、融合与创新 秦亚青 /1 英文版序《国际组织》辉煌五十年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 /24 第一部分美国和欧洲的视角 《国际组织》杂志与世界政治研究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3 国际关系学科的社会学:美国与欧洲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奥利·维弗尔 /53 第二部分理性主义方法 国际制度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莉莎·马丁贝思·西蒙斯 /107 政治的理性化:正在显现的国际政治、美国政治与比较政治研究的综合 海伦·米尔纳 /140 全球市场与国家政治:碰撞的过程还是有效的循环? 杰弗里·加勒特 /175 学术与治术中的经济与安全 迈克尔·马斯坦多诺 /218 第三部分建构主义方法 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新功利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 约翰·杰拉尔德·鲁杰 /255 国际规范的动力与政治变革 玛莎·芬尼莫尔凯瑟琳·斯金克 /295 第四部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比较与借鉴 国际关系中的理性 迈尔斯·卡勒 /335 国际政治秩序的制度动力 詹姆斯·G.马奇约翰·奥尔森 /361 第五部分批评性评述 世界政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 罗伯特·杰维斯 /393 牙齿卫生与核战争:国际关系的经济学视角 巴里·艾肯格林 /418 参考文献 /4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诸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类一般性理论派生出来的某些具体研究纲领比较易于应用于不同的分析层次,而像现实主义和多元主义这类体系层次和国内层次理论虽然曾是重要的理论,但是却难以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分析层次。但是,国际层次理论和国内层次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阻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主要领域里经验性研究这一共同活动的开展,学者们确立的具体研究问题在经验层面上是可验证的,在学理层面和政治层面也是有意义的。他们将解释性变量植入因果机制之中,通过这一机制,就可以推出结果。他们在研究中力图控制其他一些解释性变量,以便发现选定的自变量是否对特定的结果产生有意义的作用。富有成果的研究纲领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演绎和归纳方法。不过,说到底,任何有意义的研究纲领必须有能力使变量和概念变得可操作化,其命题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而证伪的。新的一般性理论及与之相关的具体研究纲领同以前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理论及其研究纲领之间往往会处于一种相互质疑的复杂对话状态……不同的一般性理论及其具体研究纲领之间的激烈论战贯穿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查看原文) caribbeanblue 2012-06-21 11:19:24 —— 引自第4页 霸权稳定论,或者在比较一般的意义上将其称为关于权利分配和国际经济行为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论,使国家权力这一自变量变得可操作化,方法是对国家的力量进行宏观的测定(比如使用GNP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使国际经济行为这一因变量可操作化,方法是使用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程度这一指标,并用规则和交易方式来测量这种开放程度。这些体系层次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国际经济行为方式可能随着国家之间权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不随着国家之间权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霸权稳定论是体系曾侧的权力理论,它使得变量可操作化,明确了因果关系的假设,并且具有可证伪性,所以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纲领。其研究成果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述,也可以受到系统的批评 (查看原文) caribbeanblue 2012-06-21 11:19:24 —— 引自第4页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货币与强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权力与社会》《国际政治经济学》 等 。 喜欢读"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国际实践 8.4

战争的原因 8.0

国际政治语言学 8.2

论政治平等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蟥阿螞 2021-10-28 23:52:06 IO杂志50年专号(1996),译者前言和第一章扒梳学理脉络很棒,第一、三部分很好,别的也很不错

0 有用alpha 2022-05-11 21:09:55 经典

1 有用务实 2023-11-23 18:17:57 湖南 几乎没有现实主义和安全&冲突研究的讨论,扣两星,而且文献也比较久了,翻译滞后

0 有用沁颐 2020-03-25 00:10:04 前所未有地讨论了国关理论争辩、发展和未解之谜的一本期刊纪念辑。

0 有用YoRHa-E 2020-01-08 14:35:44 厘清世界政治理论第四次争论的可能: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以及关于沟通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层次研究的出路。关于建构主义的几篇文章令人收获颇丰。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陈志瑞 / 刘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 出版年: 2015-7 页数: 504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政治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258002 豆瓣评分 9.3 27人评价 5星66.7% 4星29.6% 3星3.7%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的创作者 · · · · · · 刘丰 刘丰 作者

目录 · · · · · · 前言 建构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上编 理论探讨 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陈志瑞 刘丰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外交政策理论/吉登·罗斯 现实主义与国内政治述评/法利德·扎卡利亚 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李巍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资源汲取型/杰弗里·托利弗 新古典现实主义: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刘丰 左希迎 进攻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于铁军 防御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之比较/宋伟 质疑新古典现实主义:建构现实主义的路径?/董青岭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空间/诺林·里普斯曼 杰弗里·托利弗 斯蒂文·洛贝尔 下编 经验研究 对权力的认知:一战前均势格局下的俄国/威廉·沃尔福思 认知与欧洲的联盟(1865—1940)/柯庆生 三极格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兰德尔·施韦勒 捆绑与推诿:预测多极体系下的联盟模式/柯庆生 杰克·斯奈德 没有应答的威胁:制衡不足的新古典现实主义解释/兰德尔·施韦勒 微妙的平衡:冷战时期的权力与认知/威廉·沃尔福思 权力政治与风险平衡:解释大国在边缘地区的干涉行为/杰弗里·托利弗 动态制衡:中国对美国的制衡战略(1949—2005)/贺凯 中国在争端中的战略动员/左希迎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政治研究丛书(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小国与国际关系》《政治演进与制度变迁》《霸权地位与制度开放性》《全球化与地域性》《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 等 。 喜欢读"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国际安全导论 9.3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Who Fights for Reputation

选择战争

走向决裂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Bruce 2024-07-11 13:13:15 四川 补标,虽然NCR的研究议程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刘丰老师编的这本论文集包含了国内外学者写的经典文章,应该是想了解和学习NCR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0 有用alpha 2023-05-26 00:54:01 广东 补记,论文集或专著节译……总体非常优秀,但NCR后继乏力

0 有用烹鱼宴 2020-03-13 12:34:56 @2018-03-15 22:46:57

0 有用再睡一夏 2020-11-21 19:11:17 写课程论文借的,因为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借不到(图书馆的专业书永远都是借出状态.......),勉强借了这本看看,有几篇还好,省了我再去找论文的时间

国际政治语言学 国际政治语言学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孙吉胜 主编 / 贺刚 / 袁莎 / 江治刚 / 尉洪池 / 艾喜荣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副标题: 理论与实践 出版年: 2017-8 页数: 572 定价: 88.00元 丛书: 国际政治语言学丛书 ISBN: 9787501255276 豆瓣评分 8.2 12人评价 5星33.3% 4星41.7% 3星16.7% 2星8.3%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语言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国际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语言转向”以来涌现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重点从言语习惯、图像语言、叙述、言语理解、互文性、语际关系、话语策略、话语冲突、外语战略等角度继续学理层面的研究,同时也以它们为研究切入点,对国际合作、霸权护持、体系冲突、对外政策、气候变化、互联网规则等经验性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以进一步深化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议程。

投诉 国际政治语言学的创作者 · · · · · · 贺刚 贺刚 作者 袁莎 袁莎 作者 江治刚 江治刚 作者 尉洪池 尉洪池 作者 艾喜荣 艾喜荣 作者 孙吉胜 孙吉胜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吉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交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话语政治、中国外交等领域的研究。著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合著)《互构与变革: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程研究》(合著),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目录 · · · · · · 丛书总序 前言 绪论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 一、学科借鉴与国际关系理论演进 二、语言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三、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议程 结语 第1章 言语、习惯与安全困境 一、物质主义、理性主义与安全困境 二、言语习惯的功能、形成与变化 三、言语习惯与安全困境 四、安全困境的缓解 五、言语习惯的研究展望 结语 第2章 话语、视觉与国际安全 一、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变 二、语言、言语行为与安全化 三、图像与安全化研究 四、图文结合与安全化 结语 第3章 话语操控、安全化与气候政治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 二、基于话语操控的安全化理论框架 三、克林顿政府的气候变化(去)安全化 四、小布什政府的气候变化(去)安全化 结语 第4章 话语、制衡与霸权护持 一、霸权护持研究 二、霸权护持的话语制衡策略 三、霸权护持的内部、外部和消极话语制衡 四、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话语 五、话语制衡效果 结语 第5章 叙述、身份与国际合作 一、叙述与叙述转向 二、国际关系中的叙述研究议程 三、国际关系中的叙述研究层次 四、地方政府主体视角下的叙述与国际合作 五、叙述、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的理论逻辑 六、地方政府(广西)的对外合作进程 结语 第6章 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 一、后结构主义与国际关系研究 二、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 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方法论 结语 第7章 理解、意义与国际政治话语接受 一、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 二、理解、意义与话语接受 三、受众分析、话语理解与意义生成 四、国际政治话语接受研究的方法探析 结语 第8章 语言、语言力与国际规范传播 一、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实践性”的缺失与补救 二、语言、语言力与国际规范传播 三、翻译的介入与国际规范传播作用机制 结语 第9章 翻译、身份与国际体系冲突 一、翻译话语、语际关系与国际关系 二、翻译的国际政治属性 三、翻译话语与身份建构 四、“夷”的翻译与国际体系冲突中身份的权力政治 结语 第10章 话语、权力维护与互联网治理 一、话语-权力理论 二、话语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互联网早期治理中的话语与权力 结语 第11章 话语策略、对外传播与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 一、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行为 二、建构互联网国际规则的可能性与战略意义 三、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中对外传播的话语路径 四、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的具体传播策略 结语 第12章 外语战略、外语能力与国家安全 一、语言战略、语言能力与国家安全 二、美国外语战略与国家安全 三、中国国家安全与外语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网络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国际政治语言学丛书(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叙述、身份与欧洲化的逻辑》《“话语操控”与安全化话语机制研究》《隐喻、叙事与对手的威胁建构》 。 喜欢读"国际政治语言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实践 8.4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 8.5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9.2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新安全论 6.8

国家安全的文化 8.2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5 有用J 2021-08-14 02:06:59 匆匆翻过,国际政治语言学较为精妙的总结。但是提纲列的不是太好,章与章之间交叉很严重。孙吉胜门下博士生们的一次集体创作,有几篇发了顶刊《世经政》和《外交评论》。视觉语言那一篇(图像与国际关系)约莫是恰逢其时,实际上处理的不是太好。叙事这一重大前沿关注到了,但因作者(贺刚)偏好却将叙事与身份挂钩,又将叙事研究的范围缩小了。隐喻研究并没有关注到,不过袁正清教授的那篇《隐喻与对外政策》可以视作巅峰之作,可作为这本书的补充。权力语言分了三章,只不过是从本体论、霸权、翻译三个角度来看的。对外话语权的研究是与传播学的交叉,但是挖掘的不太深。总之,作为论文集是非常合格的,但是作为教材,真的不太合格。纲目不清与概念不清,初学者读起来可能会非常辛苦。 (收起)

0 有用Healer 2021-10-25 09:34:43 这是导师推荐的,也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为写论文打基础的书籍!因为是小白,还是稍稍学到了一些眉目,实际论文就可以写有关建构主义下的对外传播和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之类的,比较符合当下国家“走出去”战略,但还是得多读,现在只是有了个眉目,多读才能出框架!孙老师也是我的任课老师,还是有一些亲切感的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尹继武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5 页数: 290 定价: 32.00元 丛书: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ISBN: 9787208084346 豆瓣评分 9.2 28人评价 5星39.3% 4星35.7% 3星21.4% 2星3.6%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尝试,也是结合理性选择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的尝试。本书的核心问题为联盟形成过程中,联盟信任是如何、何时形成的,以及形成的是何种联盟信任。本书提出联盟信任是连续谱性质,其两种基本类型为工具性信任和情绪性信任。接着本书建构了理性选择和社会认知的联盟信任形成解释模式,并指出在二者之间走中间道路和进行跨文化分析,是未来研究创新的关键。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尹继武,1980年6月生于江西永新,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政治心理学、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 · · · · · 丛书总序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既有的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认知研究兴起:背景与正当性 第二节 认知研究概述:变量关系与研究进展 第三节 认知研究评估:进步及其问题 第二章 社会认知与信任形成: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第二节 情绪、理性以及国际政治世界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假定 第三章 联盟信任的形成:理性主义和社会认知的解释框架 第一节 信任的概念化与度量 第二节 信任的生成机制I:弱式理性主义的解释 第三节 信任的生成机制Ⅱ:社会归因理论的解释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理论说明 第一节 北大西洋联盟的形成:既有解释及评估 第二节 理性主义与北约联盟信任形成:基本理论预期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与北约联盟信任形成:基本理论预期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共4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规范、网络化与地区主义》《和平的纬度》《中国安全观分析》《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国际制度性权力--现实制度主义与国际秩序变迁(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等 。 喜欢读"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实践 8.4

Who Fights for Reputation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 8.5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8.4

国际政治语言学 8.2

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 8.7

A Cultu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

国际安全导论 9.3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关系与过程 6.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 有用ourmfzh 2013-05-09 23:51:16 作者自己哀怨书没人读。。。拜读过后,顶着科学主义没发现定量分析,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理论框架虽然庞大,但是得出的结论没有那么复杂。还有就是国家拟人化的问题,确实需要先解决,要不然后面的讨论会很危险。

1 有用浅上奈奈子 2018-10-03 08:41:31 不愧是百优。在案例分析的层次能否进一步细化——仅依靠决策层面的资料固然可以将情绪与政策快速连接起来,但鉴于几乎在任何时候决策层都存在不同的情绪指向,这种方法的解释力是否足够?加入社会层面的量化研究是否更有效果?情绪性/工具性信任能否通过情感的“指向性”加以区分?共同威胁感知的上升在区分情绪/工具信任的解释力是否存在不足?

0 有用Dionysus 2015-11-26 00:04:16 14.10.7一刷。文献综述是我喜欢的风格。亏得这本书找到了我一直没找到的文献。为此给你个4星。这分数我一般只给名著哟。15.7.19,第三次翻开这书,在读了若干天社会认同理论(SIT)相关文献之后,回过头来再看此书,似乎更清晰了,最有感触的一点暂且为国家同质性变量的加入不是空穴来风,顺应SIT中的categorizing对于他者、自我身份建构的解释(我的语言组织似乎存在障碍)

0 有用格雷西小姐 2021-11-05 11:43:28 亮点在视角和方法论,研究框架是挺好的,但是案例分析没太证明这种社会认知方法解释力为什么更强。另外也想知道外群体向内群体转化的两个标准是从何而来的?

更多短评 4 条

我要写书评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naonao 展开 第103页 第三章 理性主义和社会认知的解释框架 naonao

我读这些引文翻译时(如图中引文6和21),有一种强烈地想直接阅读英语原文的冲动。这种翻译,语序不做任何调整,忽略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对读者极其不友好,迫使我不得不尝试着由中文回译成英文,以便推测原意。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巴里·布赞 / 理查德·利特尔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 原作名: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 译者: 刘德斌 出版年: 2018-3-1 页数: 51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250073 豆瓣评分 8.6 15人评价 5星53.3% 4星33.3% 3星13.3%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英国学派译丛》阐释的是在6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如何从分散的采集群发展成为今天高度一体化的全球性国际政治经济体的历史。《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英国学派译丛》追溯了范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和军事一政治国际体系的演绎,以及这些体系与部落、城邦、帝国和现代国家这些人类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布赞和利特尔把诸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结合,次从一种国际关系的视角讲述了6万年的世界历史,对现有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历史上的国际体系思想提供了为全面的阐释。他们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狭隘的历史视角和理论上的破碎,使其无论在跨学科影响方面,还是在对过去与未来进行思考的能力上,几乎都已经失去了任何价值、《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英国学派译丛》对重铸国际关系学,并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视野,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展示出其核心概念是如何可以经受时间跨度的考验,并为国关系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议程。

投诉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的创作者 · · · · · · 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 作者 刘德斌 刘德斌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英]巴里 布赞,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哥本哈根大学和吉林大学荣誉教授。曾任英国国际研究协会主席(1988-1990);(北美)国际研究协会副主席(1993-1994年)。1999年以来一直担任重建国际关系英国学派项目的主要协调人;2004年任《欧洲国际关系杂志》编辑。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部分 国际体系、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第1章 体系、历史、理论和国际关系研究 1.欠完备的国际体系概念 2.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变迁 3.世界历史 4.为什么“国际体系”的称谓更可取? 5.结论 第2章 争论中的诸种国际体系概念 1.辛格与国际体系的行为主义概念 2.沃尔茨与国际体系的新现实主义概念 3.温特和国际体系的构建主义概念 4.理论的多元论和国际体系概念 5.结论 第3章 世界历史的体系思想 1.科学和哲学的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研究的不同方法 3.结论 第4章 本书的理论工具库 1.分析层次 2.分析部门 3.解释源 4.结论 第5章 确立国际体系的标准 1.定义的第一层面问题 2.定义的第二层面问题 3.工具库的应用:理论与历史的结合 第二部分 世界历史中的前国际体系 第二部分导言 第6章 前国际体系的起源 1.前国际体系的理论意义 2.单位 3.互动能力 4.过程 5.结构 6.结论 第7章 前国际体系向国际体系的转变 1.单位 2.互动能力 3.过程 4.结构 第二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 古代和古典世界多重国际体系的兴起与联系 第三部分导言 第8章 新型单位:古代和古典世界的主要行为体——城邦、帝国和蛮族 1.城邦和帝国 2.游牧部落和游牧帝国 3.结论 第9章 古代和古典时代国际体系的互动能力 1.交通和通信的物质技术 2.交通和通信的社会技术 3.结论 第10章 古代和古典时代国际体系过程 1.军事一政治过程 2.经济过程 3.社会过程 4.环境过程 5.结论 第11章 古代和古典时代国际体系结构 1.军事一政治过程 2.经济结构 3.社会结构 4.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四部分 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演变 第四部分导言 第12章 现代国际体系的单位 1.导言 2.欧洲与现代国家的兴起 3.现代国家的演变 4.现代国家的扩展和旧式单位的消亡 5.非国家单位的发展 6.结论 第13章 现代国际体系的互动能力 1.导言 2.物质技术 3.社会技术 4.结论 第14章 现代国际体系的过程 1.导言 2.军事一政治过程 3.经济过程 4.社会过程 5.环境过程 6.结论 第15章 现代国际体系的结构 1.导言 2.军事一政治结构 3.经济结构 4.社会结构 5.结论 第四部分结论 第五部分 推测、评价、反思 第五部分导言 第16章 展望:一个后现代国际体系? 1.导言 2.规模 3.互动能力 4.过程 5.单位 6.结构 7.结论、 第17章 世界历史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1.国际体系 2.单位 3.互动能力 4.过程 5.结构 6.结论 第18章 国际关系理论对世界历史的启示 1.历史分期与世界历史 2.历史分期与国际关系理论 3.争论中的世界历史分期的不同方法 4.源自本书框架的世界历史年表 第19章 几点反思 1.世界历史与国际体系 2.弱势国际体系与强势国际体系 3.一个终点与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词汇表 索引 缩略语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遮蔽国际关系理论家的事业,造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停滞,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五大弊端,它们是现代主义、非历史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偏好和国家中心主义。 (查看原文) 梧桐斋 4赞 2012-03-19 22:29:15 —— 引自章节:译者序、导论 第一、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体系的概念化没有一个能够面熟和分析国际体系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时如何出现和如何演变的; 第二、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水平由于不能从世界史视角考察国际体系,已经停滞不前了; 第三、国际体系构成了发展世界史、同时也帮助社会科学家提高宏观社会现实分析的最有效单位。 (查看原文) 梧桐斋 4赞 2012-03-19 22:29:15 —— 引自章节:译者序、导论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国际社会的扩展 7.8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大战略的政治经济学 7.6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 9.2

政治的悲剧观 8.9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8.8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咄咄斋尖头鳗 2023-05-11 21:48:51 北京 一部极具学术雄心的著作,想要把世界史,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柔和在一起的著作。规模 部门 互动能力 体系强度 单元 结构 过程这几个切入点很好地打破timeless的国关困境。 社会互动能力是布赞多本著作中都出现的关键词,也是串联起其研究的重要线索。在本书和另一本全球政治学中,都是围绕社会互动能力而展开的理论构建。 比起三大主流大理论,可以说非常喜欢布赞的路径了。国关越来越演绎,正如布赞所说,国关应当更多地和国关史 全球史结合,我的理解是,归纳先于演绎,演绎是对归纳的拔高,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 (收起)

1 有用whisper 2022-11-25 09:50:42 甘肃 读来太令人拍案,不过布赞写书是有点晦涩在的,读懂的话可能需要IR以及世界史还有历史社会学都有一定了解,理解了布赞为啥会对唐的社会演化范式如此盛赞了,也理解了马老师为啥说布赞是英格兰学派的争议性代表人物。PS:布赞虽然纳入了游牧帝国的讨论,私以为其发挥的功能还是功能性的,缺乏规范性视角,不过这个本身也很难论证就是了

0 有用南国拾遗 2023-09-12 17:37:43 广东 Buzan在这本书中发展了国际体系的概念,搭建了一个分析世界历史不同互动领域的体系论框架。不过本书更像一本教科书,具体的议题研究还是需要关注不同的专题。争议之处在于拓展了IR的领域边界同时,似乎也稀释了IR自身的“学科”独特性。

0 有用波将金村民 2020-01-10 10:38:41 英国学派大部头

0 有用塔克西学派人 2024-04-15 13:06:58 安徽 我愿称我读的布赞的书的巅峰了

更多短评 5 条

我要写书评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道法自然 2020-06-18 12:02:25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有瑕疵,但却能独树一帜的国际政治学研究力作 逻辑通畅、见解独到、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国际政治学英国学派力作。学术价值颇高,但仍存在分析过于简化的问题,并且由于牵扯全球历史的多个方面,因此能看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知识短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以此书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作者仍然在书中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国际政治研究真要取得突破,关键还是要摆脱西方的知识文化框架桎梏。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布兰特利·沃马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李晓燕 / 薛晓芃 出版年: 2020-5-1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60200 豆瓣评分 8.8 40人评价 5星35.0% 4星60.0% 3星2.5% 2星2.5%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是美国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权力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并不是总能起决定作用。本书旨在研究实力悬殊是如何塑造国际关系的。在多边层面上,非对称决定了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性与彼此关注的模式。同时,作者指出,“多节”世界将是未来管理非对称国际关系的大背景。

投诉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的创作者 · · · · · · 李晓燕 李晓燕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布兰特利·沃马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外交学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政治和东亚国际关系。沃马克教授蕞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中国与越南:非对称政治学》(2006年)、《不平等世界里的中国》(2010年)、《对中国崛起的历史观认知》(2010年)。沃马克教授于2011年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China Friendship Award)。

目录 · · · · · · 前言/Ⅰ 致谢/Ⅷ 导论/1 非对称由来已久/4 霸权与非对称/5 非对称的定义/7 非对称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22 方法论/29 本书框架/31 第一部分非对称与双边关系 第一章非对称关系的基本结构/43 利益的位置性与参数的合理性/43 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46 A国与B国/47 非对称关注的政治学/51 自主权、顺从和尊重/55 对非对称互动的估算/57 非对称与统治关系/61 国际主动权/63 非对称关系的变化与深层结构/65 第二章非对称与冲突/74 革新的危害/75 非对称的边缘政策/77 错误知觉与消极互补性/80 非对称敌对/82 定居者、掠袭者、教育者、资助者和毁灭者/86 占领/90 僵局/93 从僵局到正常化/96 第二部分非对称体系 第三章多边非对称/107 多边互动、混沌与不确定性/108 三角非对称模式/110 非对称三角中的地位与选择/115 多边形势下的虚假确定性/119 管理不确定性/121 国际联盟的模式/125 第四章地区非对称关系/131 地区的模糊性/132 界定地区/134 地区关注模式/139 软实力/141 地区强国的困境/145 中间地带:从地区看世界/148 第三部分世界体系 第五章霸权循环及其可持续性/153 终极地区/154 最明亮的房子:全球认知的问题/157 霸权循环/160 管理全球非对称/168 管理全球不确定性/171 全球联盟/173 第六章多节性与当今世界/181 日益呈现的多节性/182 多节性结构/192 双边敌对及其局限性/195 多节性的纷扰/198 当今世界:超越霸权循环的可持续性/201 第四部分政策意义 第七章非对称的解决方案/211 国家情报与非对称知觉/213 国内复杂性/216 平衡非对称互动/218 双边正常化的结构/220 非对称伦理学/226 全球与地区关系/229 互动的学习曲线/231 译后记/238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全球政治经济学》《共识与冲突(增订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威慑》《民主》 等 。 喜欢读"非对称与国际关系"的人也喜欢 · · · · · ·

Orders of Exclusion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国际安全导论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政治的悲剧观 8.9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白宫掌权者 8.8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3 有用超雄咪咪嘎 2021-06-16 17:10:18 p142有句话,不是:“教皇得有多少分歧(divisions)。”division指的是师团,因此应该是:“教皇有几个师?”

3 有用rag 2021-05-23 10:38:58 国际关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

0 有用嘿嘿 2024-12-23 00:10:36 广东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是美国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权力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并不是总能起决定作用。本书旨在研究实力...

2 有用士荐素霓生 2021-09-04 18:20:18 作者算是比较客观的美国学者了,更强调务实,因此能看到更多

4 有用Duke_Luxemburg 2022-11-26 15:56:03 北京 3.5星,前半部分对非对称关系的界定及其基本结构的讨论很有启发意义,后半部分作者尝试将非对称结构拓展到多边关系并与世界体系连接,但是理论创新并不多,陷入了“多节世界”“地区化”这些陈旧套路。作者认为标准的非对称关系是你消灭不了我,我挑战不了你的关系。非对称关系中强势方的基本诉求是获得弱势者的顺从,而弱势者则是希望对方尊重其自主权。作者自称“辩证的现实主义”,但是其基本推论仍然无法超越“均势”的话语霸权,并且无法解释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这种“反常现象”。作者的本行研究国际共运史和毛思想,非对称是其在对中越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理论化普遍化的尝试。总体感觉,归纳有余,演绎不足,可以明显看出很多操作代码背后就是中越关系的基本参数。另外,本书也有为“朝贡体系”合理性张目的潜在意涵。 (收起)

白宫掌权者 白宫掌权者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孙成昊 / 肖河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47-2019 出版年: 2020-10 定价: 110.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9503680 豆瓣评分 8.8 33人评价 5星42.4% 4星45.5% 3星12.1%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群“出类拔萃之辈”,也是美国政坛最有权势之人,这些人如何在历史风云变幻之中主导白宫决策?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本书力求剖析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一对外决策机制70余年的历史演变,揭露白宫内部总统与核心幕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探秘白宫决策的“神经中枢”!

美国国 家安全委员会自1947年成立以来几经变迁,逐渐从较为波动走向较为稳定的决策框架,也日益成为白宫决策的“神经中枢”,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本书重点从国安会的组织自身演进、利益集团政治、国际环境变化三个角度考察国安会成立至今的演变路径、规律和启示。

推荐语:

袁 明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集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体的力作。

陶文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外交决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构想、国安会对这种构想的贡献、国安会的运作和演变、它与政府安全团队中其他部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美国外交。

袁 鹏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深入研究美国国安会有重要意义,是探究美国对外决策机制的重要抓手。本书对国安会机制的梳理与分析有力补充了国内相关研究,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推荐一读。

倪 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孙成昊和肖河博士的作品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美国国安会作品中涌现的上乘之作。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该机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景式梳理,资料丰富详实,分析深入精当,既有宏大叙事,上下70余年,也有细究探微,起承转合丝丝入扣,严谨而不失生动,尤其是透过机制发展过程,展示了其产生、发展、成熟、调整、再调整的一些特有内在机理。细细品来,可资借鉴。可谓是,一书在手,开卷有益,合卷思涌。

达 巍 /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

对国安会的研究成为深入了解美国对外决策机制的“必修课”。孙成昊和肖河是国内研究美国国安会的杰出才俊,这本书凝结了他们近年来对白宫“神经中枢”的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用心良苦之作,值得细细品读。

投诉 白宫掌权者的创作者 · · · · · · 孙成昊 孙成昊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成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政治与外交,曾参与撰写《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美国大势》《太平洋足够宽广:亚太格局与跨太秩序》等著作,出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国家不安全:恐惧时代的美国领导地位》《西方情报机构与苏联解体》等译著十余本。

肖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外交和大国战略。

目录 · · · · · · 绪论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初露锋芒: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模式” 第二节 摇摆不定:从肯尼迪到里根 第三节 “斯考克罗夫特”模式及其影响:从老布什到特朗普 小结 几点思考 第一章 杜鲁门:国安会的初生 第一节 恭逢创世之时 第二节 军政不协 第三节 “福莱斯特的报复” 第四节 鸠占鹊巢 小结 朝鲜战争之累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国安会的“陆军化” 第一节 和平竞赛与大规模报复 第二节 前之覆辙、后之镜鉴 第三节 “国家安全助理”与“政策山” 第四节 “造纸厂” 小结 “艾森豪威尔的遗产” 第三章 肯尼迪—约翰逊:回归罗斯福 第一节 新战略与新领袖 第二节 “小国务院” 第三节 肯尼迪与约翰逊 第四节 星期二午餐会 小结 潮起潮落 第四章 尼克松—福特:孤独的秩序 第一节 缓和时代与秘密政府 第二节 孤独的秩序 第三节 大放异彩 第四节 更换“船长” 小结 辉煌与隐忧 第五章 卡特:盛极而衰 第一节 自我毁灭的缓和 第二节 均衡型团队 第三节 左右不定 第四节 危机、机遇与分裂 小结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危机 第六章 里根:国安会的“中年危机” 第一节 “自由世界的敌人” 第二节 要高效,不要高调 第三节 “暖心的无情者” 第四节 “内阁至上”与“伊朗门事件” 小结 在动荡中调整 第七章 老布什:“样板工程” 第一节 “新世界秩序” 第二节 前车之鉴 第三节 被低估的总统 第四节 “三级委员会”体制 小结 稳中求进 第八章 克林顿:继承传统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喜与忧 第二节 立于巨人之肩 第三节 “新一代”总统 第四节 “经济优先”引领机制调整 小结 延续大于变化 第九章 小布什:“恐惧阴霾”下的调整 第一节 两场战争 第二节 大还是小,这是个问题 第三节 “战争总统” 第四节 “反恐”背景下的机制调整 小结 小布什的“强领导” 第十章 奥巴马:“不做蠢事” 第一节 “伸手外交” 第二节 合作与协调 第三节 “后恐惧时代”的机制调整 第四节 “单倍行距”与“小圈子” 小结 异化的国安会 第十一章 特朗普:“大国竞争”下的“暮年危机” 第一节 “大国竞争”与“美国优先” 第二节 恢复“艾森豪威尔模式”? 第三节 国安会的变与不变 第四节 国安会的“暮年危机” 小结 权力的游戏 总结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展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大安全观”是美国国安会创立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三级协调模式是美国国安会跨部门合作的基石 第三节 独立多元是美国国安会幕僚体系的特征 结语 后记一 后记二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去关注 James Mcavoy 作者 / 923 人关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有学者建议,针对国安会的定位问题,应该继续学习和借鉴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对国安会应发挥何种作用有清晰的看法。 即不应只是简单的政策协调,也不是纯粹的日常决策,而应是制定国家战略。在有了这一清晰定位后,艾森豪威尔打造了明确的国安会架构和流程,设立国安会计划委员会来执行战略规划功能,再设立行动协调委员会将战略落实为具体的政策行为。各个部门参与到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其政策执行功能也得到充分发挥,减少了部门间的争斗与摩擦,而白宫又能发挥总体控制的关键职能。必须注意的是,战略规划和政策落实并不能人为割裂,前者需要后者提供的全面信息,而后者在参与前者工作中也更能领会政策的战略意义。 国安会与国务院或其他部门的战略规划应有所区别。国安会的战略规划应是顶层设计,也就是规划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而国务院、国防部等部门所规划的应是具体领域的战略或部门行动战略。国安会国家层面的战略规不能自我束缚于外交领域,必须涵盖军事、情报领域,并将其与国家安全的外交、政治、经济等领域相结合。严肃的战略规划必须基于对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家利益和目标的分析。这种分析超越部门利益,会对部门责任、角色以及资源分配有直接影响。 在此情况下,国家安全顾问理应发挥“战略规划者”的作用。总统必须认可国家安全顾问是其主要的战略规划者,并视其为内阁级官员,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也必须清楚这一点。国家安全顾问提供的建议。 应当与其他部门提交的建议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安全顾问的建议就是压倒性的。总统在某项具体决策上仍然有足够灵活的空间,可以考虑究竟是战术性、政治性或者个人性因素更重要,还是战略性因素更关键。 (查看原文) 李潇潇 1赞 2021-12-23 16:43:04 —— 引自章节:第二节 前车之鉴 布热津斯基对如何完善国安会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一,总统既需要能力很强的国家安全顾问,也需要与总统关系密切的国务卿。第二。如果总统和国会认为有必要将国家安全顾问提升至协调国务卿、国防部长和中情局局长工作的地位,那就应该使国家安全顾问的任命需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第三,应精心设置国安会幕僚的规模与背景。为确保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能力,国安会高级幕僚人数在30-40人足矣。但为了更好监督政策实施,国安会幕僚的数量应更多些,理想状况下为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负责政策协调,小部分负责战略规划和监督政策实施。人员背景搭配也很重要,来自国务院、情报机构和军方的人员应基本保持同等比例。第四,国安会幕僚应明确各自重要职责,如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协调、政策监督等,但不应长期直接参与政府行动或参与秘密行。第五,国安会应成为政府与国会商议、沟通的更大平台。政府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离不开国会的支持,国安会应考虑举行与国会领导人的月度非正式会议,帮助国安会从国内政治视角思考一些外交问题,探讨长期的国家政策目标。 (查看原文) 李潇潇 1赞 2021-12-23 16:43:04 —— 引自章节:第二节 前车之鉴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白宫掌权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走向决裂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8.8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 7.8

公债的世界

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东方编译所译...

中央情报局在危地马拉

格劳秀斯与国际关系 7.9

选择战争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 9.5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2 有用栗子有毒 2020-12-20 20:13:11 确实诚意之作,两人合著,文风明显不同。前五章冷战初到冷战中期,可能相对好写一些,更精彩。后六章时代较近,不太好写,阅读有些乏味。是相关领域的一本入门书,可按图索骥,深入学习。

1 有用田间行走 2024-04-19 22:56:48 上海 本书主要介绍美国国安会的机制演化,可考虑进行增订和扩充。两位作者文风不太一致,总体来看,美国国安会作为一个总统直属机构,其演变动力呈现了如下特征:1.内朝与外朝的府际竞合(内与外);2.组织官僚化与权力人格化的调和互动(公与私);3.继承稳定常规与创新敏捷变革的拉扯碰撞(常与变)。从角色定位上,在不同时期针对战略规划、政策协调、决策制定、危机处置、仲裁筛选、监督评估等不同类型进行侧重、调试与组合。古今中外,跨部门复杂事务协调的制度设计和有效运作从来并非易事,有章法但无常法,求取精妙而非精准,因人因时因势而异。机制及实在的变动往往是初始继承状态、内部的权力关系、利益偏好、资源分配及外部事件交织作用的结果,从长远看始终处于常与变、统与分、公与私、亲与疏、大与小、快与慢之间动态摆动的平衡状态。 (收起)

1 有用比港哲啫煲 2021-11-20 22:28:44 必须捧场!很幸运有机会读后与作者交流,若是2019年写学年论文的时候能看到这本书,我对老布什和斯考克罗夫特、贝克的关系理解就不会那么简单了...基于丰富的已有材料和研究,两位作者遍历了美国国安会的诞生到当下的机制演变过程。对组织制度的理论关切使得本书较远的历史部分能回应已有结论和解释,对现实问题和命题的关切也使得本书后半部分有对制度建设启示的客观总结。本书提供了不少理解国安会变化的线索,既将这一组织嵌入美国大战略制定的背景中,也勾连出具体人物性格和想法的影响,因此能够避免资料汇编的死板,也跳出单一视角的片面,不过阅读需要基本冷战史知识。当然,不同时期的叙述都受制于可获得的材料,两位作者对材料的组织方式、由于处理时代不同对组织流变的评判视角也有所不同。 (收起)

3 有用大学南路凉拌菜 2020-11-30 12:07:34 按需

1 有用Bill 2021-07-22 11:24:27 填补了对国内对国安会研究的空白。推荐。

更多短评 15 条

我要写书评 白宫掌权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李潇潇 展开 国安委 李潇潇

有学者建议,针对国安会的定位问题,应该继续学习和借鉴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对国安会应发挥何种作用有清晰的看法。 即不应只是简单的政策协调,也不是纯粹的日常决策,而应是制定国家战略。在有了这一清晰定位后,艾森豪威尔打造了明确的国安会架构和流程,设立国安会计划委员会来执行战略规划功能,再设立行动协调委员会将战略落实为具体的政策行为。各个部门参与到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其政策执行功能也得到充分发... 2021-12-23 16:43:04 1人喜欢

李潇潇 展开 特朗普的小风格 李潇潇

在決策模式上,特朗普往往受到非正式流程的影响,削弱国安会这一正式机制的决策影响力。历任美国总统都有依靠非正式决策流程的传统。约翰逊认为周二午餐会是讨论越南战争情况的绝佳场所;尼克松讨厌各个幕僚在正式会议上唇枪舌剑,更喜欢独自一人阅读文件或者与基格私下商量;卡特重视一周一次的周五早餐会,会在会上与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及国家安全顾问交换意见。2019年9月,特朗普政府秘密筹划与塔利班及阿富汗政府在戴...

自由现实主义 自由现实主义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 马特·斯利特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关于自由主义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 原作名: Liberal Realism: A Realist Theory of Liberal Politics 译者: 杨昊 出版年: 2024-4 页数: 170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格致社会科学 ISBN: 9787543234239 豆瓣评分 8.3 15人评价 5星26.7% 4星53.3% 3星2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分歧和政治冲突无法避免,而自由主义理论则认为人们可以就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原则达成广泛共识。理论终究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当今西方国家面临复杂的社会现实,西方政治哲学不得不回应以下关键问题:自由主义究竟是不是一种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政治理论?

本书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为自由主义政治进行了独特的辩护。作者对伯纳德•威廉斯、约翰•罗尔斯、雷蒙德•盖伊斯、朱迪丝•施克拉、卡尔•施米特和马克思•韦伯等思想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发展出一种自由现实主义,既承认分歧和冲突,也尊重个人自由并主张限制政治权力,对当前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核心争论作出了独特贡献。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马特•斯利特 Matt Sleat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系准教授,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牛津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2014—2017年担任《欧洲政治理论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编辑,2017年起担任《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编辑。

杨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政治哲学专业),伦敦国王学院政治经济学系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现实主义。

目录 · · · · · · 译者序 致谢 引言 现实主义政治理论的复兴 作为政治理解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非理想理论 政治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 论证结构 第一章 自由主义愿景下的政治理论:共识、自由和合法性 合法性和自主性 合情理的多元主义条件下的合法性和自由 政治的共识观点 第二章 现实主义愿景下的政治理论:冲突、强制和政治的环境 冲突、政治和合法性 政治分歧和政治冲突 权力、强迫和政治联合体的统一 政治的自主性 第三章 现实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挑战 共识和冲突 三个反对意见 更加现实的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基于恐惧的自由主义和权宜之计 基于恐惧的自由主义 权宜之计和政治框架 权宜之计理论、合法性和道德最低值 和平与恐惧作为最高价值 现实主义和道德最低值 第五章 伯纳德•威廉斯和自由现实主义的结构 伯纳德•威廉斯与基本合法化要求 政治与成功的支配 自由现实主义的教训 第六章 自由现实主义的党派基础 政治分歧的合情理性 自由主义的党派基础 关于政治的自由主义肯定 朋友、对手和敌人 第七章 自由现实主义的温和霸权 在朋友和对手之间的合法性 作为“温和霸权”的自由现实主义 作为受约束的主人的自由主义者 自由现实主义与政治宪政主义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格致社会科学(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与市场》《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版)》《权力与规则》《个体性与纠缠》《族群边界制定》 等 。 喜欢读"自由现实主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55.00元

重思现代欧洲思想史 75.00元

文化的演化 79.00元 喜欢读"自由现实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保守主义 9.2

政治的视野 第二卷 8.0

彼此的对等

启蒙时代

保守思想 8.9

惩罚与政治哲学史

制度为什么重要

思想的革命 8.0

哲学与现实政治 8.3

大地法的地理学 7.9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5 有用过去与未来之间 2024-05-14 00:32:00 江苏 一个比自由主义更接地气、比保守主义更有道德的方案。

3 有用回到黑格尔 2024-05-07 00:53:56 陕西 “自由发展史”的必然悖谬

2 有用鸿渐 2024-05-18 19:24:49 北京 一般,大型文献综述,论文拼盘,又采用了一种百科写法,词条+人物。 少有推陈出新之处,论点并不深入,在比较不同思想与方案时展开得很散,对思想家的各种基本预设和背景都未做澄清。 个人觉得作者没分清主张可辩护性的康德主义和主张整一性与普遍性的康德主义,同时没有注意到法国的现实主义资源。 不推荐。

1 有用拓野 2024-11-27 16:38:10 上海 听着悖论,但更贴切于实际。但还有另外一种实际,那就是支配从来没有成功过。

0 有用庐山烟雨浙江潮 2025-01-25 02:50:09 新疆 好书,内容扎实详尽,前面部分可以算是这一方向(有偏向性的)introduction了,兼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结构。不过话说回来,满足了上面这些条件的书按道理读起来应该是很畅快的,但时不时混用的概念、偶尔略显冗长的论证篇幅,都总让人隐隐别扭。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二版)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二版)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陈岳 / 田野 / 漆海霞 / 李少军 / 宋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520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学学科地图丛书 ISBN: 9787301325650 豆瓣评分 8.1 20人评价 5星25.0% 4星55.0% 3星15.0% 2星5.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大学学科地图丛书”旨在为大学生(包括低年级研究生)提供一套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指南,使其能简洁明了地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相关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学术脉络,提高学生的学术鉴赏能力和学科认识能力。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是丛书中的“国际政治学”分册,全面展现了该学科的理论流派、发展历史、核心概念和术语、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等内容,描绘了该学科的整体图景。作为学科手册,该书旨在为国际政治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青年学者以及考研人员等提供一本实用性的学科指南。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一版出版以来,国际政治学学科领域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前沿等方面有诸多新的进展,因此拟加以修订补充,出版第二版,以体现该学科新的图景和概貌。该书第一版重印过一次,目前已经没有库存。

投诉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二版)的创作者 · · · · · · 漆海霞 漆海霞 作者 李少军 李少军 作者 宋伟 宋伟 作者 王联 王联 作者 田野 田野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岳,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对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田野,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开放与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编国际政治学学科综述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科史石贤泽 第二章国际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陈岳 第二编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现实主义李永成 第四章自由主义宋伟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罗天虹 第六章建构主义方长平 第七章英国学派苗红妮 第八章新马克思主义罗天虹 第九章实践理论聂文娟 第十章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秦治来 第三编国际政治学基本范畴 第十一章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王联 第十二章无政府状态丁韶彬 第十三章霸权与均势吴征宇 第十四章国际制度田野 第十五章国际等级孙学峰华佳凡 第十六章跨国行为体辛平 第十七章全球治理刘贞晔 第四编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 第十八章历史方法李隽旸 第十九章定性方法成晓河 第二十章案例方法李少军 第二十一章过程追踪法曲博 第二十二章定量方法韩冬临 第二十三章博弈论漆海霞 第五编国际政治学学科前沿 第二十四章国际安全研究左希迎 第二十五章国际政治经济学李巍刘玮 第二十六章国际政治心理学尹继武 第二十七章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法莫盛凯陈兆源 第六编国际政治学经典著作、代表学者、学术期刊与学术团体 第二十八章国际政治学经典著作 刘乐曾亚勇莫盛凯编 第二十九章国际政治学代表学者、学术期刊与学术团体 莫盛凯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历史大体包括国际关系学的“自我意象" (self-image) 和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地理考察两个方面。国际关系学科的自我意象不仅包括学科的思想史维度的主流意象,而且还包括并未引起注意的制度史维度的主流意象。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地理考察则是要展示中心一半中心一边缘结构中的国际关系学的全球知识地理样貌。 (查看原文) R.Peng 2022-01-06 14:22:51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学科史 石贤泽 “二战”后美国的三个制度要素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学界和政界之间的直接又可见的联系;在权力和学术之间发挥联接作用的基金会;灵活多样并且满足大众高等教育的大学体系的发展 (查看原文) R.Peng 2022-01-06 14:25:3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学科史 石贤泽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大学学科地图丛书(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发展经济学学科地图 大学学科地图丛书 叶初升》《管理学学科地图》《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发展政治学学科地图 大学学科地图丛书》《外国教育史学科地图》 等 。 喜欢读"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三版) 9.4

国际安全导论 9.3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 8.5

国家安全的文化 8.2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3版)/... 8.4

军备及其影响 7.6

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 8.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体元主人 2024-04-15 03:21:07 中国香港 作为一个从从事涉外工作而非研究者的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比较完整的介绍了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和国际政治学基本范畴,对从事的工作有了理论上的 初步了解。第四编和第五编对我的意义不大。另外,作为集体创作的书,各章节行文风格不一,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是一个遗憾。

0 有用R.Peng 2023-11-09 22:33:26 北京 20231109,集中看了看新增的一些内容

0 有用禅是一枝花 2023-02-12 20:50:18 北京 国内文献综述合集,新版与时俱进,加入了中国学派和研究方法的内容,适合按图索骥。讨论国际关系必须在现实政治中,因此可以加一些美英日欧等主要大国的政治与外交决策体制,才可谓“学科地图”。

0 有用凉风寂舞 2024-02-16 19:43:32 北京 挺好。贡献了点

0 有用坡上猪头鱼 2024-12-13 00:30:35 北京 不错的索引和介绍,国内学者的叙述一定程度上更适合中国学生入门。合编的各个文章质量略层次不齐。 读的太拖沓了。

更多短评 9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第二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墨先生 展开 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学科史/第2页 墨先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惊呆了,这个第一章标题是《国际政治学学科史》,第一句就是: 作为国际政治学中日益引起关注的一个知识领域,国际关系学科史提供的是关于国际关系话语的话语…… 说好的国际政治呢…… 从第2页到第18页,全是国际关系…… 第18页索性不装了 小结那里: 国际关系学科使研究日益成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好家伙,国际政治装都不装了吗 好歹解释一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源流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