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书籍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3版)/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作者: 王逸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与理论(第3版)
出版年: 2018-7-1
定价: 78.00
丛书: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ISBN: 9787208152694
豆瓣评分
8.4
50人评价
5星40.0%
4星36.0%
3星16.0%
2星2.0%
1星6.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作者简介 · · · · · · 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1957年出生在武汉市。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湖北省钟祥县长滩公社知青农场劳动2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77年底考入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等十数所院校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以及国内外十几家学术刊物的编委。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中国与非传统安全]、[中国外交转型]等重大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到过5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会、讲学和参观。
目录 · · · · · · 丛书总序 第三版说明 再版小记 致谢 引论 本书研究对象 章 学科发展基础 第二章 两大主义之争 第三章 行为科学挑战 第四章 多元化的拓展 第五章 后实证主义观 第六章 建构主义崛起 第七章 激进学派立场 第八章 两极后冲击波 第九章 欧洲人的特色 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克里彭多夫教授也认为,这种特殊联系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他分析说,从美利坚合众国创始之日起,政治学便被视为一种有关民主共和政体的教育的积极内容。与西欧不同,美国从一开始便教育它的人民接受美国革命的成果,热爱其制度和宪法;美国的政治教授和研究者,从来不认为自己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权力的现存结构会发生矛盾,他们是让人们“理解与接受,而不是批判和拒绝”鼓励学生从政甚至教师自己参政,从攻治学研究者成为政治领导人被视为最高的成就和荣誉。伍德罗·威尔逊便是从知名教授走上最高权力的一个。而在西欧许多重要国家,政治学的形成是从对现体制的批判开始的,政治学家往往被视为有社会批判力的人,知识分子天然似乎愿意与政府及其政策保持距离。对权力的怀疑和审视(如果不完全是抨击的话)从来是思想家和政治分析家的天然使命。欧洲国家参政议政的政治学者不是没有,但他们很容易受到怀疑和腹诽。而在美国,学者“与华盛顿的联系”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它们对于学术研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美国的国际政治学界这方面比政治学界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认为国际政治就是有关国家的外交、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学问,国际政治学者自然应当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权力作为中心内容,把参政议政视为学术的最佳体现。“在这个国家,国际关系学者在自己的思维里已形成一种逻辑,即研究工作就是要有政策意识,训练年轻人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瞄准政府的高位。” (查看原文) 七叭十个岛子 2021-10-11 17:31:2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我个人以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术探讨远远不能达到充分揭示现实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的地步ー一无论是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方面,还是在中国自身成就与缺失的解剖方面。 (查看原文) 七叭十个岛子 2021-10-11 17:31:2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美国重心现象
作者: 阿诺德·沃尔弗斯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政治论集
译者: 于铁军
出版年: 2006-1
页数: 262
定价: 27.00元
丛书: 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
ISBN: 9787501226856
豆瓣评分
8.3
23人评价
5星26.1%
4星56.5%
3星17.4%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美国耶鲁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诺德·沃尔弗斯(1892—1968)倾毕生之力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中一位杰出的思想者和实践者,沃尔弗斯教授将理论、历史和现实政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界空谈理论的流弊。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欧裔学者的哲学底蕴和美国学者的实用精神。
本书所包括的16篇论文,几乎篇篇皆为经典。其所讨论的范围涵盖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体、国家间的友好与敌对、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均势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安全的虚与实、集体防卫与集体安全、同盟与中立、政治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等国际政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其所讨论的深度直到今天仍属难以超越之列,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学界众多学术新锐登堂入室的起点。《经济学家》杂志评论说:“沃尔弗斯教授的一篇论文,抵得上某些大学系科的全部成果。”此言不虚。相信所有对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事务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修订版)
作者: 唐世平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原作名: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译者: 董杰旻 / 朱鸣
出版年: 2022-9
页数: 416
定价: 8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唐世平学术著作系列
ISBN: 9787201187808
豆瓣评分
8.9
11人评价
5星72.7%
4星9.1%
3星9.1%
2星9.1%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唐世平 唐世平 作者 / 校注 董杰旻 董杰旻 译者 朱鸣 朱鸣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唐世平,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获得学位包括:古生物学学士(1985)、分子生物学硕士(1988)、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博士(1995),而之后才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99)。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国际政治理论、制度经济学、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哲学。他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世界水平的研究,并且有广泛的著述。2015年,唐世平凭《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一书获国际研究协会(ISA)的“年度最佳著作”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和中国学者。鉴于他的多元训练,唐世平的社会演化范式或将把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生带入一个崭新且充满机遇的知识前沿。
目录 · · · · · · 题献 赞誉 修订中文版序 中文版前言 序言 导 论 为什么国际关系学需要演化路径? 一、困惑的难题:得不到解决的“大辩论” 二、全书设计 三、核心定义 第一章 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导言 一、关于生物演化的预备知识 二、关于生物演化的几种常见误解 三、作为现象的社会演化 四、社会演化范式:核心原则 五、什么不是社会演化的方法? 六、对国际关系学中的演化理论的批判 结束语 第二章 失乐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 导言 一、对现有的战争起源理论的批判 二、伊甸园及其颠覆:新的理论 三、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一般性的证据 四、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诞生:子系统的证据 五、战争创造国家/ 社会/ 我们,国家/ 社会/ 我们发动战争 六、得范式: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的诞生 结束语 第三章 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 导言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辩论 二、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根本机制 三、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三个辅助机制 结束语 第四章 正在展现的更为规则化的国际系统 导言 一、新的国际制度研究路径 二、地区和平制度化的三条道路 三、解决关于国际制度的现有争论 四、国际制度与国际秩序研究的再定向 五、世界国家:不可能的且危险的乌托邦 结束语:迈向更好但总是不完美的世界 第五章 作为演化系统的国际系统 导言 一、(国际)系统,而非(国际)结构! 二、单是结构决定不了什么! 三、系统对国家的影响:五大渠道 结束语:系统,而非行为体—结构! 结论 一、社会演化范式与作为演化科学的国际关系学 二、政策启示:寻求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 附录 附录一:来自族群人类学的证据 附录二:第二章的补充表格 附录三:战争降临间接系统 参考文献
国际史的技艺
作者: [美]马克·特拉亨伯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巴别塔文化
副标题: 国际政治的历史研究方法指南
原作名: The Craf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A Guide to Method
译者: 郝楠
出版年: 2024-6
页数: 200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领学东方进阶书系
ISBN: 9787523212271
豆瓣评分
8.9
20人评价
5星55.0%
4星35.0%
3星10.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史的技艺》是一部实用的国际史研究综合指南,从学会提问、思考,寻找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到建立论证、做出正确的历史阐释,国际史专家历时15年,“手把手”教你做研究。本书对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 外交学以及历史学和政治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投诉 国际史的技艺的创作者 · · · · · · 郝楠 郝楠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特拉亨伯格(Marc Trachtenberg)
知名国际关系史学家,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建构的和平:1945—1963年欧洲协议的形成》(A C onstructed Peace: The Making of the European Settlement, 1945-1963),该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两项学术奖项,《冷战和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的历史、理论和逻辑》(The Cold War and After: History,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序 言 第一章 历史研究的理论 经典传统:亨普尔与科林伍德 建构主义的挑战 作为历史哲学的科学哲学 第二章 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学与理论家 第三章 历史文本的批判性分析 统览全局 文本分析:方法解析 A. J. P. 泰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弗里茨·费舍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理查德·诺伊施塔特与天弩风波/ 第四章 基于文本分析的阐释:1941年案例 1941年的美国与德国罗斯福与日本 以日本为窗口 解释美国政策:间接途径 更完整的故事 第五章 处理文献资料 用一手资料做研究:基本原则 评估证据:一些技巧 历史研究的基本技巧 第六章 启动研究项目 技术转移问题:以美国为例 19世纪英国贸易政策 第七章 动笔写作 追求的目标 具体的方法 附录I 学术文献检索 一、参考文献、学术指南及相关著作 二、期刊文献 三、博士学位论文 四、教学大纲 五、书评 附录II 一手文献资料 一、已出版的文件合集 二、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和光盘资料 三、线上资源 四、档案资源 五、公开信源 六、加密资料 注 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国际史的技艺"试读 · · · · · · 在撰写你此刻手持的这本书时,我的想法其实相当朴素,基本上就是想把学术研究的“接力棒”传递到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年轻一代学者手上,包括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而且不仅仅是英语世界的学者。我想以尽可能实用和“学习体验友好”的方式展示如何进行国际政治领域的历史研究。多年来,在长期专注于个人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也习得了一些想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技能。这些技能大多相当普...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作者: 巴里·布赞 / 乔治·劳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者: 崔顺姬
出版年: 2020-7-1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64864
豆瓣评分
9.2
100人评价
5星69.0%
4星25.0%
3星6.0%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转型》是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在“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了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漫长的19世纪”(1776-1914年)这一时期。本书指出,“漫长的19世纪”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全方位构成的时期,它重塑了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19世纪以来推动全球发展的动力和冲突推动当代国际关系的持续和演进。现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类书籍都未能充分记录这种全球转型的规模和影响,然而,正是这些多重变革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本书以全球转型为国际关系的起点,重新定位国际关系学科的根基,并确立理解和教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新途径。
投诉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的创作者 · · · · · · 巴里·布赞 巴里·布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巴里·布赞: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荣誉教授、外交政策智库“国际事务、外交与战略研究中心”(LSE IDEAS)高级研究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包括:《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与理查德·利特尔合著)、《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与奥利·维夫合著)、《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与琳娜·汉森合著)、《英国学派理论导论》等。
乔治·劳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他聚焦于国际关系与历史社会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著有《协商的革命》,主编有《全球1989》(与克里斯·阿姆布拉斯特、迈克尔·考克斯合著)。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Ⅰ 英文版前言/Ⅲ 缩略语/1 导论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1 第一部分全球转型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全球转型/15 第二章国际关系学与19世纪/40 第二部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三章缩小的世界/61 第四章进步的意识形态/88 第五章政治单元的转型/116 第六章建立“中心边缘”国际秩序/156 第七章“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衰弱/180 第八章大国、大国关系与战争的转型/220 第三部分启示 第九章从中心化的全球主义到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249 第十章反思国际关系学/278 参考文献/304 显示部分信息
政治的悲剧观
作者: [德]理查德·内德·勒博 / 理查德•内德•勒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道德、利益与秩序
译者: 陈锴
出版年: 2023-1
页数: 439
定价: 128.00元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79660
豆瓣评分
8.9
13人评价
5星69.2%
4星23.1%
3星0.0%
2星7.7%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现实主义与道德水火不容吗?凡是能促进国家利益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吗?本书从古希腊悲剧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国际关系古典现实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流变。这些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以及当代古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本书认为,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都在经历重大的转型,他们都从古希腊的悲剧中汲取了灵感,探讨国家间的道德、利益和秩序问题。本书认为,现实主义与道德能够相容,国家利益只有符合正义才能得以维护。反观美国,不顾道德与正义的单边行动,会给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秩序都造成损害。
投诉 政治的悲剧观的创作者 · · · · · · 理查德•内德•勒博 理查德•内德•勒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内德·勒博
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国际政治理论荣誉退休教授、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荣誉研究员、达特茅斯学院政府系詹姆斯·O.弗里德曼首席教授(荣誉退休),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告别霸权!》《国家为何而战?》等,著作包括《探索国际关系的知识:我们如何求知?》(The Quest for Knowled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 Do We Know? 2021)、《正义和国际秩序:东方与西方》(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East and West,2022,与张锋合著)。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炼狱中的尼克松 第二章 悲剧与政治 第三章 修昔底德和战争 第四章 修昔底德与文明 第五章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第六章 汉斯·J.摩根索 第七章 古典现实主义的智慧 第八章 “闯红灯”与统治世界 第九章 悲剧和学术研究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等 。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作者: [美] 戴维·莱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高婉妮
出版年: 2013-7
页数: 128
定价: 3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14418
豆瓣评分
8.4
65人评价
5星32.3%
4星55.4%
3星10.8%
2星0.0%
1星1.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在回顾权威和主权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新概念“关系等级”,认为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契约以将主导国与服从国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的等级制将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该书主要着眼于美国领导下的当代世界的等级制,作者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功能与政治秩序的局限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将“等级”这个概念重新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戴维·莱克,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的政治科学教授,杰里·安和加里·雅各布斯社会科学教授。除本书外,已出版著作有:《权力、保护及自由贸易:美国商业战略的国际来源(1887-1939)》、《复杂的关系:美国在20世纪的外交政策》,以及八部编著或合编文集。
目录 · · · · · ·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国际权威 第二章 国际等级制 第三章 等级制的不同模式 第四章 主导国 第五章 附属国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党:组织与权力》《国家的艺术》《驯服美国权力》《理解国际冲突》《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等 。 喜欢读"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9.0
位置现实主义 7.7
选择战争
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 8.4
国际安全导论 9.3
我们建构的世界 8.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7.8
政治的悲剧观 8.9
国际战略学 7.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一卷残书惹夜归 2022-02-13 00:55:56 作者确定研究问题始于对IRT中无政府状态假定的质疑。具体而言,作者对传统的观点,即正式—法律型权威观(formal-legal view)中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特性提出质疑,并基于此确定关系型权威观(relational conception of authority),国家主权可以分割进而区分出主导国和附属国,二者之间存在等级制。附属国通过让渡部分主权换取主导国的安全保护。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在小国中确实普遍存在,而又被IRT普遍忽视——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或许政治不正确,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扩展研究的地方非常多。 (收起)
0 有用alpha 2022-11-13 03:02:53 广东 Lake算是开创了IR里对于hierarchy的研究吧,进一步深化Milner1991的洞见。agenda被被Zarakol和Mattern等人发扬光大。可以与status和recognition概念联动
0 有用裕富 2019-01-27 21:00:40 过时之作!
1 有用J 2021-10-21 17:05:18 杨原老师把这本书评价为“理念驱动、概念先行”,还有一条路径叫做“现象驱动、困惑先行”,总结的甚是精妙。虽然对等级制的框架搭建是依靠作者的主观感受,但是经历定量予以科学化后,解释效度很高。区分于以往对权力定义(硬权力、软权力),作者以合法化为标准,认为在国际关系中,依靠社会契约的关系型权威占据主流,这是国际关系的等级制。等级制以安全和经济两方面衡量,安全中驻军、独立同盟,经济中汇率挂钩、贸易依附是等级制量化的标准。由此,作者标明了等级制下主导国和依附国的行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是对美国霸权的解读,霸权诞生于合法性的秩序供给之上,秩序是公正的,规训是有限的,转制是困难的,它否认了对美国合法性在秩序内的挑战和转移,除非发生秩序间更迭。根源在于“象征性膜拜”并不意味着统治合法,只是因社会压力。 (收起)
0 有用LTX 2021-04-30 20:15:59 2021已读36。“关系型权威”概念与主权可分论的提出令人印象深刻。“权威”是“权力”的特殊形式,意指发号施令的能力。附属国在于主导国的互动过程中,赋予并认可主导国施加干预的合法性,从而让渡部分主权,其原因在于自身能从中获益,并深信主导国能够自我约束,改日二刷。
更多短评 30 条
我要写书评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咄咄斋尖头鳗 2020-10-11 18:50:49 挑战完整主权概念的数据考据党书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戴维莱克 1、关键词:等级制 关系型权威 主导国-附属国 美帝国 2、研究方法:定量分析 3、层次研究:国际体系+国内还原理论(主要以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战略为主) 4、关系研究:新命题=等级制(自变量) 因变量(国际体系 主导国 附属国 国际秩序) 5、主要观点: (1)国际体系内存在两种关系 【正式法律关系=各国主权平等,关系型权威=等级制】;挑战waltz三要素说(单元性质不同,且单元能力分配不同);主权可分割性 (2)国际体系不等于自助体系,等级制推动国家相互帮助。代价:附属国放弃部分主权,移交给主导国,参与主导国提供的秩序。 (3)等级制内通行的媒介并非强制性权力,而是权威(权威来自被统治者的授予,有部分的强制性,可变动性) (4)等级制内容, 两大项内容,安全项和经济项。从安全项来看,等级制依次排列为外交、势力范围、附属国,经济依附来看,依次为相互交易、共同市场、 依赖,根据两项可以确定等级制内容关系。 (5)从等级的主体来看分为主导国和附属国两个主体。主导国在等级制中,需要提供基本秩序、并建立战略信誉、“自缚手脚”。从收益来讲,主导国可以a不需要考虑附属国对自己的安全威胁 b 制定有利于己方的规则,获得额外收益c在战时获得己方伙伴,在平时和战时获得附属国的象征性膜拜。 从附属国来看,附属国出让了一定的主权,实际变成了单元性质不完整的行为体,挑战了waltz的理论。附属国的成本就是出让主权并对主导国进行象征性膜拜,附属国的收益:安全防卫的保障,加入主导国提供的国际秩序,可接受经济援助。 (6)秩序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附属国安心与此秩序。(linkage:自由主义霸权秩序)从学理来看,主导国通过惩戒discipling来维持一哥地位;通过国内秩序建构来确立战略信誉。结合到美国(票选民主制有更多的观众成本,游说集团压力集团开放给外国影响美国决策的过程;苏联解体前 两极竞争格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霸信誉,所以会自缚手脚;单极时代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miscellany thinking: 1、与伊肯伯里的《自由主义利维坦》可相互联系,美国建构了自由主义霸权。但是美国学者多从美国体制角度来解释为什么票选民主体制会有更大的战略信誉。从拉美、日本、韩国、中东、欧洲等美国附属国来看,是否民主体制保持了美国的战略信誉,值得怀疑 2、挑战了waltz和温特的理论,也挑战了完整理性行为体上的所有理论。这里想从建构主义来看看。从建构主义来看,等级制国家中的关系是何种文化?康德文化恐怕无法形容,附属国与美国并非是平等的伙伴,而友谊也无法解释美国与所有附属国之间的关系。同样地,也挑战了“无政府是国家建构的”这一命题,等级制下无政府状态是不存在的,等级制下是有秩序的,并非orderless,而国家行为体也不是完全自助的。是否能提出新的建构主义新命题。 3、从日本和美国关系来看,长期的等级制使得对美的象征性膜拜深入骨髓,日美同盟不仅是利益抉择,也成了路径依赖和价值观需要,这可能是本书未提出的观点。 4、部分的等级制和全球范围内的无政府状态相互交织 (linkage 霸权稳定论)(都是将秩序视为一种公共物品) 5、对于大战略,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如日韩矛盾,特别是有内力作用世仇的矛盾。单凭外力作用能否化解 6、附属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美国等级制(帝权)导致的结果吗,有无其他因素。(在欧洲多边安全体系,在亚洲hub-and-spoke)。 7、在亚洲版北约能否建立,在冷战中“竹幕”和东南亚条约组织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冷战时期主要敌人是苏联?美帝国在此地区不愿付出更高额的成本吗?)(还是中国的战略处理得当)(未来的亚洲能否成立?) 8、critic:从拉美角度看,进入美国等级制是不是影响了拉美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出现了中央-外围结构的依附体系论。(国家完整主权和对产权的完全控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linkage《印度和印度洋》?张文木老师对于印度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二点,此书的定量分析实在太过繁琐,这也是美国国关学界令我非常不爽的一点。是否所有的关系都必须数据化才能描述,历史性解释类比行分析和定性分析不能精确描述吗?定量分析提出了繁杂的指标和数据用来描述对美附庸程度,在指标选择过程中依旧有大量的主观性。国际关系科学化的步伐、行为主义、数据考据党。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3 0回应收起 德意奥人 2018-02-27 10:28:48 选题导向与写作脉络 规范精炼的写作。数据处理也是专业领域的典范。
但主题的创新性似乎被夸大了。对国际无政府状态假定的质疑声并不为少,俯仰间就可忆起莫顿·卡普兰、沃勒斯坦、伊肯伯里的有关论述,非经典的、较新的著述只会更多。尤其是对于等级制的类型、机制、系统,《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中的论述篇幅绝不算少。只能说,在沃尔兹一派的极简理论脉络中,作者以轻微的还原论倾向(将分析层次转移到等级制的国家集团),攻击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傻白甜的政治宣传,并成功证明了论点。实际上是有一点讨巧。因此读者更可关注的是作者的破题、逻辑和操作化。
戴维·莱克的写作有着很强的政策指涉:美国应摒弃高成本的强制手段,维系势力范围内的权威;美国的相对衰落不可避免,等级秩序的robustness是可质疑的,因此应加速多边主义进程。
译笔较流畅,但一些词汇的处理有问题。有低级的编辑错误。
基本脉络:
对权威—权力的概念区分,分野标准是正当性(权力=权威+强制)。引用了沃尔兹和韦伯。
权威类型:正式-法律型;关系型——引入国际关系理论。
等级制维度:安全、经济(权威让渡的程度)。讨论“帝国”(迈克尔·多伊尔概念),纳入国际等级制的子集——“帝国”之于美国是修辞性的解读,存在差异。
等级制操作化:
安全:海外军事部署数量与附属国大小的函数(以1995年巴拿马为基准)+独立联盟(追随理论)
经济:固定汇率程度(敏感性与脆弱性)+双边贸易比率
数据结果:
北非:安全、经济等级长期极高
南美:安全等级较高;经济等级波动,近年提高
西欧:安全等级较高,经济下降,今年趋零
东北亚:安全等级下降至较高;经济趋零
之后是就主导国、附属国分别做案例分析。
主导国:收益—成本分析
收益:安全收益,秩序倾斜,经济一体化。
成本:安全和主权承诺,制定规则导致各层次行为体的“卷入”,维持国际规则。
危机干预:概率与等级程度正相关。
规训附属国:拉美是主要目标。
附属国:
减少国防投入(日本);增加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优势分工,对霸权稳定论的质疑);以战时联盟的形式赋予主导国合法性(政治象征)。
结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作者: [加拿大] 诺林·里普斯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译者: 刘丰 / 张晨
出版年: 2017-7-1
页数: 188
定价: 42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45993
豆瓣评分
9.0
116人评价
5星61.2%
4星33.6%
3星5.2%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主要构建了一种国际政治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路径,为研究者提供在外交政策、大战略调整以及国际体系结构演变等方面理解的新视角。与结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相比,新古典现实主义对于国家行为的理解更加多元。本书系统地明确和发展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议程,讨论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范围问题,同时将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其他研究路径区分开来,提供有关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的指导。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诺林•里普斯曼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杰弗里•托利弗 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斯蒂芬•洛贝尔 美国犹他大学政治学教授。
译者简介
刘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张晨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Ⅰ 致谢/Ⅴ 导论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1 第一章新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局限/16 第二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范式及其自变量/33 第三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中介变量/58 第四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范围和领域:因变量/81 第五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方法论/100 第六章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解决关键理论争论/138 第七章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未来研究议程/160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重的世界》《民主》《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世纪之旅》《国家与社会革命》 等 。 喜欢读"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 9.3
国际政治思想史导论 8.9
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9.3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非对称与国际关系 8.8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8.6
Orders of Exclusion
利益、制度与信息 8.9
和平与战争之间 9.1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3 有用Weiberpein 2021-04-11 16:39:26 感谢作者们没有把书写的很长🙏 让准备理论梳理的我能够尽快看完orz 能看到构建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努力 可为什么总是喜欢把讲过的东西重复讲!
5 有用王广涛 2017-12-20 13:44:35 读完。笔记放在公众号里了。
1 有用东林遗孤 2022-02-24 20:25:23 新古典现实主义框架简单,一遍泛读能够理解。为了解释行为体的差异性,在时间上选取了结构的变化作为自变量,在行为体层面用战略文化、领导人性格、国家与社会关系和国家性质来解释。尽管作者自己说这是一门独立理论,实际上不过是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拙劣模仿和补充,充其量是一种外交政策而非国关理论
0 有用秋风夜雨人无眠 2018-12-12 02:57:47 导论写得非常精彩
0 有用大思想家图图 2023-04-19 12:57:44 北京 这个框架很有意思,比较适合为毕业论文写作搭建框架(不光是我这篇)。正如本书所说,新一代(也即本书这代)的新古典现实主义不再局限于对反常案例提供解释或者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解释路径,而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政治解释框架。其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结合十分明晰且巧妙,也解开我不少疑惑。很值得一读。 补:后面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适合给论文搭框架,因为分析范畴有些太大,可能博士论文才适合。
更多短评 49 条
我要写书评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momo 2020-01-11 16:01:58 新古典现实主义小节 本书是汇总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部分第三代新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的汇总与梳理。本篇笔记参考本书译者在世经政的一篇文章以及另一篇关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文献综述,对新古典现实主义进行小结。既可当成概览,又可称为小节。
一、概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更好地)解释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试图更好的说明体系结构如何通过国内结构,对国家对外行为产生影响。也即,国内结构是连接国际体系与对外政策的中介变量(intervaning variable)。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从体系层面重新回落到单元层次。
二、形成背景:
1)单元-体系之争。20世纪50、60年代,单元理论风靡,该理论认为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国家层次,坚持一种国内政治的研究路径,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因素塑造外交政策(例如克拉斯纳、杰克施耐德等等);70年代中后期体系理论全面兴起,最成功的就是结构现实主义,把国内因素放进了黑箱。但问题在于,国家是否必然依据体系环境行事呢?
2)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之争。外交政策理论的发展比较滞后,代表性的只有罗西瑙的“比较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理论得到蓬勃发展。
3)对于问题1),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层次研究在冷战后遭遇困境,新古典现实主义要对其进行改造。对于问题2),新古典现实主义确实偏向于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
理论改造的重点就是回答结构现实主义最受诟病的缺陷,也即“为什么在国际结构中出于类似地位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反应(外交政策)?”新古典接受沃尔兹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以及权力分配决定体系结构、体系影响国家行为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回被沃尔兹抛弃的国内变量。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国内因素纷繁复杂,如何进行理论整合?如何将国内因素与国际后果进行稳定的联系?1980,Gideon Rose首次提出Neoclassical realism的概念。
三、新古典代表人物及观点:
1)扎卡利亚的政权中心现实主义(state-centered realism)
Q:为什么有些国家实力上升了却没有采取对外扩张道路?例如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
A:只有国内政权能更容易地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决策更加集中统一,体系因素才能更直接的刺激到国家外交政策。(而美国由于三权分立,政府从国内社会汲取资源的能力相对局限)
2)柯庆生的大战略国内动员模型(domestic mobilization model)
Q: 扎卡利亚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对体系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柯庆生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反应过度(Over reaction)?
考察的两个案例是:①1947-1950杜鲁门对华政策。当时马歇尔计划由于西方国家没有准备好存在巨大政治障碍,按照现实主义美国应该抓紧实现均势抓住中国,但杜鲁门对华强硬。为什么?②1958台海危机,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中国外交处在无依无靠阶段,毛依然对美强硬,为什么?
A: 国内动员(这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使领导人选择了进攻性的的外交政策。柯庆生提出国家政治理论(national political power)概念,和扎卡利亚从社会中提取资源的概念类似,包括国家的动员能力。
C:因果逻辑链条为:体系结构→领导人对体系结构的感知→设计国家的大战略 → 国内政治动员 →局部领域的进攻性的现实主义。如果国内能高度彻底动员,国家的外交政策就很接近结构现实主义的反应模型;如果动员能力不足,那国家要么不能充分对结构的刺激进行回应(例如绥靖政策)、要么夸大外部威胁以彻底刺激动员国内(例如文革)
3)施韦勒对“制衡不足”的国内解释
Q:施韦勒考察的也是under react的问题,具体是国家为什么对体系的威胁制衡不足?制衡不足现象很常见,例如无所作为(inaction)推卸责任(buck passing)追随强者(bandwagoning)绥靖(appeasement)韬光养晦(hiding) 等
A:施韦勒认为国内的四个因素可能会阻止国家采取制衡政策:精英共识;精英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政府的强弱。四个条件都具备国家有很大可能采取制衡,反之国家采取对外制衡的国内成本高昂或很危险,决策者会望而却步。
4)洛贝儿,霸权衰落的政治经济分析
Q:为什么面对挑战国,守成国采取的政策不一定一致?为什么有的守成国守住了,一些失败了?
A:需要研究挑战国的经济战略。如果挑战国是自由主义的,守成国会偏向合作性的、放弃性的、妥协性的战略;如果挑战国是帝国性的,守成国倾向采取惩罚战略,抵制挑战国。另外,决定守不守得住需要看守成国在经济和安全之间的取舍。
5)迪克:战略调整的战略文化(Colin Dueck)
Q:美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物质实力对比,建构主义强调美国战略文化作用。
A:迪克认为战略文化是关键中介变量,对国际物质实力对比的刺激进行调整。美国政治传统存在两种战略文化:自由主义和有限责任。美国文化战略趋于哪一侧受政策精英影响(which又受体系结构、国内政治交叉影响)
6)洛贝儿的盘点
笔者自制,参考本书小节
四个中介变量+三个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层次(也是新古典的研究议题)
总之,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在结构的驱使下,不同国家会采取相似的政策;但新古典却从很多反例入手,也即从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入手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体系压力如何通过国内政治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内政治是中介变量。将第一意向、第二意向、第三意向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沃尔兹虽然批判阿隆的inside-out的研究路径,事实证明仅仅outside-in也是不够的。
四、理论缺陷:
1)(沃尔兹)新古典获得了精确性,放弃了归纳性和预测力,且国内因素过于繁多,破坏了理论应有的简洁性。因此,新古典目前还停在外交政策理论,或中层理论,还未提升到宏理论阶段。
【这也涉及更深刻的问题,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的界限清晰吗?或者说应该清晰吗?目前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种理论是两码事;一种认为国家外交对国际后果造成影响,外交和国际政治是不可剥离的。沃尔兹和扎卡利亚坚持剥离论;米尔斯海默、施韦勒等人认为剥离意义不大】
2)新古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多种多样的理论。缺乏核心概念,导致整个理论缺乏研究纲领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3)新古典对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处理还是存在矛盾,跨层次跨的不算成功。对体系层次的考量不严谨,关注要点不统一。(例如,是考察体系的力量对比?还是考察体系的外部威胁?etc)
4)研究方法上,大量依靠案例研究
五、余论
总之,新古典现实主义坚持国际体系仍是分析外交政策的起点(继承),不过权力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复杂的,国际刺激和国际压力必须通过单元的中介变量才能传递,单元中介变量就反映了每个黑箱的内部(发展,回流?)。新古典现实主义可以说是真正致力于整合国际国内、体系单元的双层研究路径。但新古典现实主义属于一种理论运用而非理论构建,是一种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理论取向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构建中层理论,而非抽象的宏理论。
同时也要指出,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过于关注宏理论的概念问题,例如制度与权力之争、规范与理性之争等等。新古典抛开这些抽象的争议,走折衷道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而非理论为导向,开拓了一些具体的经验研究,也由此催生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的集合,以及区域国内的具体研究。这应该是新古典最大的贡献。
参考: 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外交评论2009 & 陈志瑞、刘丰《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世经政2014
投诉 有用 1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0 0回应收起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7-18 23:35:27 打开世界政治中的国家黑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肯尼思·华尔兹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以来,结构现实主义者们就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的黑箱,抛弃了单元层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决定论的视角来观察国际政治。正如米尔斯海默(尽管他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但也继承了结构现实主义的部分观点)所言,“大国犹如台球,只是型号不同而已。”虽然这种将国家同质化的操作可以赋予理论以简洁性,但它不仅引起了部分现实主义学者的不满,而且面对苏联解体事件的解释力匮乏,也让该学派饱受诟病。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任务就是在保持现实主义连贯性的基础上,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回应与吸收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学派的攻击与观点,保持理论的生命力和应用性。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本理论建构之书。因此该书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在新古典现实主义之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范式、所使用的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研究对象即因变量的范围和领域;该理论所使用的方法论、可解决的关键争论/问题以及可应用的研究议程等。
作者通过该书意图实现的目的是构造一个解释范围涵盖单个国家的短期危机决策、中长期的大战略调整、国际政治结果乃至更长期的体系演变现象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纲领。作者认为华尔兹严重夸大了外交政策研究领域和国际政治理论领域的割裂性。通过挖掘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者们将单元层次和体系层次连接在了一起。不过作者认为,第一类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只是为了解释结构现实主义中的“异例”,仍是认同“结构决定论”。第二类学者则只是为了给外交政策提供普遍模式的理论,没有回归到体系层面的解释。
作者自认为是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其理论的解释力在单元层面可以适用于外交危机决策和大战略调整,在体系层面可适用于国际体系变迁。该理论的范式如下(见图):国家间的相对实力分布决定了国际结构;国际结构会给国家释放政治信号(自变量);政治信号进入国家后会经历领导人的意象、国家—社会关系、战略文化和国内制度四个中介变量的过滤,最后做出政策反应,从而影响国际结果。并且长期来看,大国的战略调整(作为政策反应的一种)会影响国家的实力增长速率,最终改变相对实力分布,导致国际体系变迁。
p.82. 相对于前两类,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一大创新是之处是在体系层次发现了更多的变量。作者认为国际体系释放的信号并不总是明确的,存在清晰度的高低之分。而且国际战略环境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作者根据威胁程度分为包容性环境和约束性环境两种。由此,当国际战略环境越具有约束性,体系释放的信号越清晰时,国家的外交行为就越接近结构现实主义的预测。而影响上述两类变量的因素则是作者认为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其中包括:地理、技术扩散速率、军事技术的攻防平衡等。
从方法论上看,作者认为新古典现实主义采用的是软实证主义路径。该路径主张从精心挑选的不同案例中使用通用性理论,并采用严格的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效应进行检验。而且由于该理论主张对国内因素的挖掘,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者们更需要掌握一手历史资料和进行严谨的过程追踪。此外,作者还认为再进行理论框架设计之前,需要先以一个先验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假设为基准,在此假设上搭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框架。
二、回避与尚未讨论的问题:权力、利益与观念 尽管作者在书中一直自称是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但是并未深入探讨现实主义最为核心的假设之一,权力政治的根源是什么?它实际上也是指国家对自我核心利益的界定和认知问题,这也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竞争理论的分野所在。
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和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权力政治的根源是于人性的权力欲,任何国家都有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大权力的欲望,从而引起国际纷争。因此,权力是目的而非手段。也因此,维持和扩大国家既有的权力是其核心利益之一。而以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权力是手段,国家的最低利益是生存,是维护国家安全。尽管作者自称是完全继承了结构现实主义的上述假设,但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模型,国家是根据体系释放的威胁信号的清晰度和所处的战略环境来进行反应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体系刺激只能是威胁刺激呢?也就是说新古典现实主义眼中的国际社会依然是一个“他人即敌人”,危机四伏的社会?那么新古典现实主义又该如何解释当国家未遭受明显威胁时,而采取的合作行为或者对他国的干涉行为呢?解答上述问题仍然涉及到国家是如何看待利益以及看待利益的获取和分配的。
对于利益的认知势必涉及到观念问题。尽管表面上新古典现实主义吸收了建构主义的部分内容,把领导人的意象、战略文化等观念变量纳入其中。但是这正如华尔兹所预见的,这仅仅是把观念因素看作是一种“剩余变量”,而没有放在与物质等同的地位。事实上,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变量设置中都隐含了偏好设定。比如,把国际结构当作实力分布的物质结构也是其偏好设定的一种反映,或者认为国内的商业利益集团只是一种为了追逐最大经济利益的政治行为体。这种偏好固定性的做法诚然有利于理论架构,但也回避了现实和扼杀了讨论空间。而这正是建构主义的诘问。
三、因果逻辑与建构逻辑:静态理论还是动态理论? 从亚历山大·温特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来看,纯粹的因果机制理论和纯粹的建构机制理论都属于静态理论。比如,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由于其无法解释国际体系的变迁而被后世诟病为一种静态理论。显然,新古典现实主义由于其纯粹的因果逻辑而缺少建构逻辑,也应被视为静态理论。一方面,尽管作者自称大国的战略互动会影响国家实力增长率的变化,进而导致国际结构的变化,但是作者并未探讨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实力增长,依然把重心放在了对外政策模型方面。
另一方面,因果逻辑下自变量之间、中介变量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互不影响的,这或许符合理论需要,但显然不符合实际。例如,作为结构调节性因素的军事攻防平衡就与国家的实力和战略相关、技术变革更是与大国内的制度、文化及国家—社会关系因素紧密相关。同样,在中介变量中,国家制度与国家—社会关系是高度相关的,而国家制度、国家—社会关系也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因此,事实上,国家与国际社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都是处于相互建构之中,处于一个彼此影响的状态。从短期来看,建构逻辑的影响是相对较弱,而因果逻辑较强,理性主义的理论有其解释力所在。但是长期来看,就无法忽略建构逻辑,忽略变量之间的互相影响,因此新古典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演变的解释力还有待观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上网冲浪学教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4 没用 0 4 0回应收起 德意奥人 2018-02-28 15:47:48 制造麦克斯韦妖 宣言式的纲领。
该学派在结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国家层次的中介变量,试图以此对外交政策进行更全面的区分。其本质是制造了一只“麦克斯韦妖”。新维度的出现意味着政治心理学、比较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范畴的文献完全可以被囊括在这一字头之下;因此也是想要进入宏观理论领域的区域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比较政治研究者的福音。
三位学者自命为该学派的第三代集大成者,以区分视角过度狭窄的第一代(施韦勒、斯奈德、托利弗、林宁:解决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死角)与第二代(洛贝尔、布劳利等:关注外交政策过程)新古典现实主义。既着眼更为宏观的外交行为,也将长期的大战略纳入到外交政策的解释框架中。
作为包容性空前强(更强化政策含义、也更易凑字数)、模型很清晰的范式,可以预见这一学派将占领政策报告与学位论文的主流位置。
外交政策模型:
体系刺激-认知-决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反应-(反馈体系)
结构变量:对沃尔兹“系统”的重定义:
1)系统通过体系层次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影响行为体:核武器、地理等。
2)相对实力分布
3)体系信号的清晰度——可识别程度、时间信息、最优政策选项
4)包容性/约束性战略环境
国内变量:中介
1)领导人意象(杰维斯、亚历山大·乔治)【62-62】此节文献重要
2)战略文化:信仰 规范与假定
3)国家-社会关系:精英-民间的和谐程度、内部政治联盟对国家的控制(斯奈德)、文武关系
4)国内制度:民主与分权的结构性障碍、非正式制度和决策程序
因变量:外交政策+所影响的国际体系(非常丰富)
单次国际危机中精英决策/大战略调整/国际结果
1)时间 决策者:短期;战略文化:长+短期;国内制度与社会关系:长期
2)清晰度 列联表,略【91】
方法论
变量选取
对行为体的确定:决策者与官僚组织之分野,
过程追踪(相关文献见唐世平博客+亚历山大·乔治)
目前有用信息
沃尔夫斯对战后美苏领导人认知国际权力关系的介绍【42】
Fordham杜鲁门政府反苏利益分配的论述【140】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1回应收起 一小段 2025-03-19 10:17:36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勃勃理论雄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译的非常流畅易读,不像该丛书中的某些书籍一样,翻译生硬且不知所云。作者有着勃勃的理论雄心,试图构建一种“通约式”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1、作者列举了三种新古典理论:一是解释结构现实主义未能解释的“异例”,二是实际上是外交政策解释路径,三是作者希望构建的,是既能解释短期的国家危机行为,又能到近中期的大战略调整甚至长期的国际结果调整和结构演变(?)。2、作者构建了3个自变量:相对实力分布、国际体系的清晰度(包括威胁与机遇的可识别程度、它们变成现实的时间框架以及最优政策选项)、战略环境(约束性还是包容性?);4个中介变量(领导人意象、战略文化、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内制度)。何种中介变量发挥作用取决于时间范围以及自变量属于哪种(清晰度高还是低?环境是约束还是包容?)。3、作者还认为新古典能够解决四种争论:一是国家何时倾向于制衡还是追随?二是单极是稳定的还是会遭遇严重制衡?三是国家何时采取自由贸易或保护主义?四是物质和理念哪种因素更重要?4、作者最后区分了新古典与折中主义等流派的不同,但实际上这还是结构现实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令人困惑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结构性调节因素”的概念,包括地理、技术扩散速率与军事上的攻防平衡。结构性调节因素属于体系层析但并不是结构层次,不均衡的影响某些单元和特定体系结构中的战略互动,比如核武器在冷战时缓解了无政府状态但没有逆转。如果说,体系结构属于大楼中的承重墙,而调节因素这属于内墙隔间,调节因素发生的变化快于结构变化。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咄咄斋尖头鳗 2020-11-18 13:58:16 开放 条件性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可以说是读过的理论书中语言清晰,思路明确的好著作。本书三位作者梳理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流派和基本理论,并对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应用和未来研究做出了阐述。
1、关键词: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体系与单元层次、理论总结
2、理论概述:(1)新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在方法论和层次分析保持一致,都认为体系层次是最重要的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自变量只能是来自体系层次,各国的政策反映都是体系刺激后,经过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产物。
(2)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过程
体系刺激中介变量政策反映
(3)体系层次分析 结构和结构性调节因素(技术、地理)确立结构。体系层次的变量主要包括相对实力分布和对实力分布的认知、体系给出的信号清晰度(威胁的明确与否、是否有固定的时间点、是否有最优政策)、战略环境(=烈度,包容性战略环境和约束性战略环境),体系层次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给出刺激,发挥自变量的作用。
(4)体系给出了体系指令,并非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反映到政策上去,中间要经过中介变量,这些中介变量都是国内因素,中介变量影响了政策过程,(是否接受到体系指令、是否遵照体系指令行事、在多大程度上遵照、或者不遵照)
政策过程(认知制定执行)
四大中介变量。领导人因素(政治哲学、最优战略的判断、敌我意像的构建)、战略文化(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总体判断)、国家【政府】-社会关系(国家动员能力、国家汲取资源的能力、社会支持度、社会忍耐程度、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国内主导政治联盟偏好等等)、国内制度(check-and -balance等)
3、思考
(1)政策过程应当是认知制定动员~实施执行
(2)相比伊肯伯里等自由主义者,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的国内和平倾向论更有说服力,国内制度有自我约束机制,不论他是民主还是非西方民主都可以促进和平倾向与让其他国家放心。
(3)战略环境下的解释非常有重要意义。平衡了安全充裕与经济发展,可以联想到在Susan strange 的《国家与市场》结构性权力(安全 财富 自由 平等四大取向),分情况讨论破除了安全priority的神话。
(4)讨论到大战略长期视野与干预变量的关系,干预变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中都发挥相同的作用,大战略的长期视野中,战略文化等就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领导人作用就下降。诸如此类,此理论是开放型、条件性的理论而非静态、绝对的理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咄咄斋尖头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青云 2019-04-05 12:48:35 从结构现实主义向现实的妥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结构现实主义饱受诟病的主要方面是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奇差,既不能解释事件的来源,也不能预测事件的走向。沃尔兹将国家简化为单一理性行为体后,整个世界体系无非是一个台球桌,桌上的球体安装物理规则进行碰撞。至于那些改变体系的事件无非是某些台球突然发了疯。
沃尔兹对此的辩解是其理论只能在宏观上论述结构的变化,而不屑于解释具体的政治事件。但实际上结构现实主义对体系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沃尔兹对于行为体内部层面的洁癖式的恐惧使得起理论看上去完美但毫无用处。
为加强结构现实主义的解释力,本书三位作者在接受沃尔兹体系论点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变量,这点无疑对于突破沃尔兹对还原理论的批判有开创意义。
作者在引入变量的时候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望在引入变量的同时做好规约化,最后挑选了领导人意向,战略文化,国家社会关系,国内制度四个变量。作者还画了一张很复杂图来论述四个变量对认知,决策,执行的作用。
遗憾的是,作者囿于学院政治观的局限性,对国内---国际作用效果认识还是比较肤浅,没有准确把握政治学的的根本和现代政治的核心,对政策--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认识。正是这些缺憾使得该书既不能说透政策,也没能建立体系。其理论在突出解释性的同时,显得零乱而缺乏美感,像一锅东北乱炖,味道还行但是上不了台面,而且有点咸。
该书很严谨--也就是说引文目录太长了。占据了篇幅的三分之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青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 1 1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8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疏朗 展开 第七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未来研究议程 疏朗
区分新古典现实主义与其他理论路径 (1)折衷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关注位于多个分析层次的变量并且强调解释力胜于简约性,也属于这种理论趋势。不过,它与折衷理论有着重要区别。最重要的是,它强调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国家在构建外交政策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超过其他所有考量。新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由折衷或多范式理论构成的现实主义子集,所有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都是多范式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多范式或折衷理论都是新古典现实... 2024-04-19 16:21:46
疏朗 展开 第六章 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解决关键理论争论 疏朗
受威胁的国家的生存战略:受威胁国家政策环境的重要性 新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会对相对物质实力分布的变化作出反应。肯尼思·华尔兹的均势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受到威胁的国家倾向于采取制衡行为来应对危险的实力积聚,要么与较弱国家缔结联盟(外部制衡),要么增加自身军事实力(内部制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史蒂芬·沃尔特改进的威胁制衡论假设,国家不只是应对物质实力分布的变化,而且应对外部威胁水平的变化... 2024-04-19 16:21:08
疏朗 展开 第五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方法论 疏朗
明确恰当的研究问题或困惑 “研究问题”和“研究困惑”都涉及对特定现象的原因或后果的探寻。从本质上讲,“研究问题”是演绎的、抽象的,而且独立于经验现象。它们可能来源于既有理论文献中的没有探索的领域或缺漏,或者来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理论流派之间的辩论。相反,“研究困惑”或经验困惑涉及经验观察或现有理论的经验异例,它们在本质上是归纳性的。困惑的存在意味着,有一个或多个可观测到的经验现象需要被解释。吉利恩... 2024-04-19 16:20:17
疏朗 展开 第四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范围和领域:因变量 疏朗
反思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的二分法 新古典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外交政策理论,因为它解释了国家如何针对国际环境构建政策反应。在短期至中期的时间范围内,这样的看法在本质上是正确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所选政策和战略的集合以及这些政策之间的互动对国际结果和体系结构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从长期看,新古典现实主义可以从更广的视角解释国际政治。 如图4.2所示,新古典现实主义有助于解释因...
我们建构的世界
作者: [美]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
原作名: World of our making: 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译者: 孙吉胜
出版年: 2017-12-1
页数: 287
定价: 6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48215
豆瓣评分
8.1
24人评价
5星33.3%
4星54.2%
3星12.5%
2星0.0%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在国际关系学界,提起建构主义,也许大家想到的第一人便是亚历山大·温特及他那本赫赫有名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然而第一个将建构主义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却另有其人,那就是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奥努夫在他开创性的著作《我们建构的世界: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中,通过与肯尼思·阿罗、米歇尔·福柯等思想家的观念的碰撞,奥努夫认为,国际关系中所有对外行为都是规则与统治的问题。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更有理由重温这本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的开山之作。
投诉 我们建构的世界的创作者 · · · · · · 孙吉胜 孙吉胜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 弗罗里达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国际政治社会学》《合作与冲突》等学术期刊编委,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学者,在《我们建构的世界》中首次把“建构主义”引入国际关系研究。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导论 探索 范式 本书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则 第一章 建构主义 起始之处 维特根斯坦的地位 结构化 第二章 法律与语言 实证主义 法律理论的局限 行事的语言 第三章 认知、判断、文化 认知的普遍性 规则能力 文化差异 第四章 秩序问题 法律与秩序 机制 修辞与特权 第二部分 统治 第五章 无政府的假定 自由主义 美德、权利与风俗 无内容的无政府状态 第六章 政治社会 统治 霸权统治、等级统治和他治 博弈规则 第七章 世界政治 技能 权力政治 现代性的声音 第八章 理性与资源 比较 手段、结果和利益 剥削 概要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无重的世界》《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国家与权力》《民主与全球秩序》《国际政治经济学》 等 。 喜欢读"我们建构的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际政治语言学 8.2
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6.7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7.6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9.1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8.7
国际实践 8.4
国际社会的扩展 7.8
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东方编译所译...
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 8.4
关系与过程 6.6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超雄咪咪嘎 2020-05-09 22:56:16 语言——规则——统治。
0 有用贇. 2024-11-17 20:11:19 广东 专业阅读
0 有用裕富 2019-07-24 15:08:11 比较晦涩,专业人士适读,非专业人士慎读。
1 有用南飞 2019-07-03 10:39:52 这本书或许读起来显得一些晦涩,更显得像一本哲学史而非国关理论,书中而且几乎没什么直接谈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建构主义有关理论,但是奥努夫、克拉托赫维尔却开启了对建构主义的初次尝试。奥努夫的这本书确实是建构主义的开山之作,他在书中强调的是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比后来的温特显得更为前沿,他尝试着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人类政治形态和无政府的理论前提,其批判作用强于理论建构作用,为后来温特等人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先导和哲学层面的探究。 (收起)
1 有用Just Connect 2020-12-10 00:26:18 整个缕了一遍现代西哲关于语言、规则、统治的阐述,所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枯燥以及难懂。读完后我也很难系统性地梳理出一个大致的逻辑框架(哭了)。但有些许论述十分精彩,能够提供理论思考上的火花。要读懂建构主义,就还是要读这本书。
更多短评 7 条
我要写书评 我们建构的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11-22 00:55:41 语言中的政治统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诚实地来说,由于本书涉及了大量分析哲学、语言学乃至认知心理学内容,所以知识匮乏的我历经两月有余才一点一点啃完,而且最终能理解之处不到两成。因此,本篇书评更多地是在参考了本书的导论以及本书译者孙吉胜教授的论文《 国际关系中的言语与规则建构——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研究》才得以成文的。由于笔者的理解尚浅,本篇书评尚存在诸多谬误和缺漏之处,请谨慎参考。如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异议和错误,烦请各位友邻不吝赐教。 作为国际关系学中建构主义学派的开山之作,奥努夫首次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来展现世界政治中的统治规则与统治方式。在奥努夫以前的世界政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实证或者思辨的方式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或者世界政治的基本要素。而奥努夫则发现,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处于所谓的无政府状态,相反,国家间的社会关系始终服从于某些基本规则,而这种规则就隐藏在国际政治的语言之中。换而言之,奥努夫认为当国际社会使用怎样的政治语言时,就表明国际社会正处于一种怎样的政治统治结构。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全书总共分为两个部分“规则”和“统治”。在规则部分,作者主要阐述的是规则是什么,规则的作用是什么?以及规则如何促成统治,使统治生效。首先,本书的认识论基础是认为“建构的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互构造就了历史。”也就是说,奥努夫认为不能跳脱于社会历史进程之外或者采取一种“当下中心主义”的方式来考察社会实践,而是始终要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正在进行的互构过程。而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奥努夫十分赞成塞尔的“以言行事”的观点。“讲一种语言就是在进行一种由规则控制的行为”。一种言语表述不仅反映着言语者所面临的社会规则,同时这种言语本身又是在践行和强化这种规则。换而言之,言语,就是人们建构社会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奥努弗在塞尔所总结的5种言语行为的基础上, 概括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受制于3种言语行为:断言性、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由这3种言语行为演绎出3种规则:指导性、指令性和承诺性规则。当然,言语转化为规则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也就是言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效果。就断言性言语而言,它指的是关于世界的信息以及无视它们会产生的后果,即体现了对行为体如何行事的指导。指令性语言是一种命令,是言语者对接受者的要求。承诺性言语是指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表述,是言语者的承诺表述。那么,谁是言语者,谁是接受者,行为体在多大程度上遵照言语行事,则反映了该社会的等级结构和规范结构。一种规则的内化体现了该规则逐渐获得了合法性,而愈是具有合法性的规则也就愈有可能正式化和制度化,从而转变为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在殖民统治时代和霸权统治时期,统治者可以通过发布一系列的外交文本,创建各类国际机制(这类机制需要靠言语表述)来构建一个合法的国际统治秩序,并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来隐藏这种统治。
在“统治”部分,作者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统治,以及统治如何发挥作用。作者认为国际社会并非是霍布斯笔下丛林社会—一个人人为敌、完全混乱无序的状态。相反,作者指出尽管缺少一个中央权威政府,但道德、权利和风化的存在依然表明国际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状态,受到规则的统治。作者指出,“统治实际是以规则媒介,因为规则可以转化为统治,统治也可以生成规则。”作者通过对韦伯统治理论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政治社会的统治可分为霸权统治、等级统治和他治三类。在霸权统治状态下,处于霸权地位的统治者,通过断言性言语建构规范和思想体系(指导性规则)来影响他人,使其他人服从于统治。在等级统治状态下,社会处于一种类似科层结构的状态,从上至下发布指令性命令,处于不同等级的行为者遵照执行指令。而在他治状态下,各行为者承诺自身的角色扮演,依照承诺的规范关系行事。因此,国际关系是被很多规则在一起统治着, 并不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际关系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实际是他治和霸权统治的混合, 偶尔也融入一些等级统治。
二、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我们建构的世界》一书通过对政治语言的解构,揭示了施动者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开创了国际关系学的建构主义研究,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因之,奥努夫的建构主义也被称之为语言建构主义。在奥努夫之前,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学者认为国家是一个心口不一的“撒谎者”,政治语言仅仅是为了掩盖真实动机的说辞而已。本书并未否认这一观点,甚至作者也认为为了美化统治,统治者会采用各种“修辞”来合法化秩序安排。但是奥努夫指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即为何要用语言来修饰统治,以及如何修饰?因之其所反映的其实是语言背后暗藏着人类社会交往最基本的法则:能/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承诺(我会去)做什么。因此,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最大的弊病在于其忽略了“社会性”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特征。在奥努夫之后,政治语言不再被完全视作是一种毫无研究价值的权力“装饰物”。许多研究者开始通过研究外交话语以及其他外交文本来分析国家的意图、动机以及所面临的观念结构限制。
当然,本书的缺陷依然是明显的。建构主义声称自己是一个动态理论,奥努夫也反复强调了言语者与社会处于一个不断互构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本书从始至终都采取的是一种静态视角。语言本身无法从根本上缔造权力,进而实现统治。因此语言只能反映统治规则的现状,并按照既有规范来得到表述。语言仅仅是一种被观测物。语言建构主义既无法解释统治者选择使用哪种规则进行统治的动机,也无法解释语言是如何被改变的,语言是如何突破既有规范限制实现新的规则建构的。利用语言可以对现状进行充分和详细的分析,但在对未来行为的预测上却是无力的。另外,本书也未能充分阐释言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统治者是如何具体地通过三类言语建构整套统治规则,让被统治者可以遵循其规则行事。在通过语言建构规则的过程中,物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被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规则的内化进而形成对统治的认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物质权力的恐惧?尽管这些问题奥努夫尚未给出答案,但目前的政治学研究确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些问题做出了更为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孙吉胜.国际关系中的言语与规则建构——尼古拉斯·奥努弗的规则建构主义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06):6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