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作者: (美)D. L. Cabaniss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译者: 孙玲
出版年: 2015-2-1
页数: 384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
ISBN: 9787518400331
豆瓣评分
9.1
475人评价
5星61.1%
4星32.0%
3星6.1%
2星0.4%
1星0.4%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来访者如何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哪些力量塑造了来访者意识中和潜意识中的想法与情感?
■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给来访者提供最好的帮助?
对于心理健康从业者而言,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是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在健康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理解来访者、设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策略、建构有意义的干预计划,并进行治疗。
但如何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教授进行个案概念化的方法,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幸运的是,本书做到了。它为来自心理健康领域的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了一条简明实用、操作性极强的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方法。本书不但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读之作,还能为已经在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士提供思考个案概念化过程的全新视角。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Deborah L. Cabaniss卡巴尼斯,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治疗培训项目主任。她曾获得一系列杰出教学奖,包括由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授予的“艾迪斯·萨博森奖”。Cabaniss医生曾发表过大量有关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教学的文章,并刚刚结束了在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期刊编委会的任期。她与她的合著者还著有经典教材《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Manual)。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二章 如何运用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三章 如何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描述 第四章 自我 第五章 人际关系 第六章 适应 第七章 认知 第八章 工作和娱乐 总结 对于问题和模式的描述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回顾 第九章 我们生来拥有什么—基因和产前发展 第十章 婴幼儿期 第十一章 童年中期 第十二章 童年晚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总结 成长经历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联系 第十三章 创伤经历 第十四章 早期认知和情绪问题 第十五章 冲突和防御 第十六章 与他人的关系 第十七章 自体的发展 第十八章 依恋 总结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紧急救助情境中的个案概念化 第二十章 在药物治疗中运用个案概念化 第二十一章 长程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的个案概念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正 第二十二章 与来访者分享所构建的个案假设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如何使用本书—教师指导
内容简介 · · · · · · ■来访者如何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哪些力量塑造了来访者意识中和潜意识中的想法与情感?
■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给来访者提供最好的帮助?
对于心理健康从业者而言,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是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在健康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理解来访者、设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策略、建构有意义的干预计划,并进行治疗。
但如何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教授进行个案概念化的方法,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幸运的是,本书做到了。它为来自心理健康领域的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了一条简明实用、操作性极强的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方法。本书不但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读之作,还能为已经在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士提供思考个案概念化过程的全新视角。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Deborah L. Cabaniss卡巴尼斯,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治疗培训项目主任。她曾获得一系列杰出教学奖,包括由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授予的“艾迪斯·萨博森奖”。Cabaniss医生曾发表过大量有关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教学的文章,并刚刚结束了在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期刊编委会的任期。她与她的合著者还著有经典教材《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Manual)。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二章 如何运用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三章 如何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描述 第四章 自我 第五章 人际关系 第六章 适应 第七章 认知 第八章 工作和娱乐 总结 对于问题和模式的描述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回顾 第九章 我们生来拥有什么—基因和产前发展 第十章 婴幼儿期 第十一章 童年中期 第十二章 童年晚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总结 成长经历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联系 第十三章 创伤经历 第十四章 早期认知和情绪问题 第十五章 冲突和防御 第十六章 与他人的关系 第十七章 自体的发展 第十八章 依恋 总结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紧急救助情境中的个案概念化 第二十章 在药物治疗中运用个案概念化 第二十一章 长程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的个案概念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正 第二十二章 与来访者分享所构建的个案假设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心理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技术》 。 喜欢读"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理治疗中的首次访谈(万千心理) 8.8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第2版) 9.6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 9.4
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 9.2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8.8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 9.3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8.6
101个心理治疗难题 8.9
僵局与诠释 9.2
内在生命 9.0
个案概念化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技 非常推荐的一本书,难得的条理非常清楚,也很好懂,个案概念化是咨询中很核心的部分,对自我学习和训练都很有帮助,专业工作者可以作为工具书人手一本。
手把手教你怎么个案概念化,很实用。想感慨下,自己接触过的教科书怎么就没有一本真正教人怎么做的呢。
算是入门级的书吧,文字稍嫌啰嗦不够简练,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第一步,描述来访者的问题;第二步,搜集来访者的成长资料,找到来访者的行为模式,以及抓住自己(咨询师)此时此地对来访者的反移情感受;第三步,在问题和行为模式之间建立联系,不断澄清来访者的感受、行为模式与童年经历的关系,帮助来访者顿悟,从童年阻断的部分重新成长,建立新的适应的行为模式。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思维导图 个案概念化(a case formulation)是指通过对个案思考、感受、行事方式的观察,对个案的问题类型做出解释、提出假设。
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psychodynamic formulation)认为潜意识的想法和情感是一个人遇到困扰并且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原因;帮助理解个案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情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出来的?
如何运用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提出治疗建议,建立初期目标 理解来访者的发展需要 发展治疗策略(e.g. 移情) 建构有意义的干预方法(e.g. 诠释、支持) 帮助建立内在一致的自我描述(e.g. 生命叙事) 建立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步骤:
以下是比较浅显的思维导图,方便查阅+复习。
一、描述基本问题和模式
二、回顾成长经历:考虑问题和模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指导原则:
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先天决定或后天决定);
关系是关键(来访者如何回应他人?他人如何回应来访者?);
心理创伤具有决定性(理解创伤的意义);
事件发生的年龄是有重大意义的(年龄越小,伤害越大、越可能持续);
发展是终生的(用动态的视角理解来访者,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变化)。
【成长经历与心理问题的形成之间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成长经历决定论不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来访者。】
具体内容:
三、联系问题模式与成长经历
个案概念化不等于事实;
个案概念化的初级目标是指导治疗;
使来访者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功能上有问题的方面;
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更健康的功能;
有针对性的个案概念化:将描述和回顾的内容聚焦于来访者最有困难的领域和发展中最有问题的方面;
运用发展的组织思路建立联系。
总结:
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大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有三个步骤:
1.描述:描述来访者当前的状态;
2.回顾:回顾来访者过去的经历;
3.联系:将来访者的描述与回顾相联系,形成解释。
我们通过一幅图来展开了上述内容:
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 | tianjinpsy》整理 文字稿如下: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描述
标记: 优先级 1
自我
自我感知
自我同一性
自我幻想
自尊调节
脆弱性
内部反应
利用他人促进自尊调节
人际关系
信任感
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度
安全感
亲密性
相互依存度
适应
防御机制
冲动控制
情绪管理
感觉调节
认知
整体认知能力
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
自省和事实检验力
心理化
判断力
工作和娱乐
与发展水平、天赋、局限性匹配
是自己舒服或预约
足以照顾他们自己和家人
与文化相容
回顾
标记: 优先级 2
基因和产前发展
遗传
胎儿期发育
分娩时发生的事件
成人问题
精神疾病
稳定气质类型
认知和情感障碍
询问
家族精神病史和气质特点
从受精卵到出生时的负性事件
母亲怀孕期间的健康状况与习惯
婴幼儿期
信任他人
形成安全依恋
发展并维持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意识
理解并调节情绪
发展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
成人问题
自尊管理、维持稳定的自我意识
信任他人并维持稳定的关系
自我调节
询问
出生环境
主要看护者特征
与主要看护者的关系质量
分离和心理创伤史
童年中期
与身体和性别相关的自我感觉
与容忍竞争和嫉妒相关的能力
道德感
成人问题
人际关系承诺问题
性压抑
竞争恐惧
抱负压抑
询问
看护者回应儿童萌芽性观念的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的嫉妒竞争
童年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期
童年晚期:发展技能,建立非家庭成员的新关系
青少年:强化自我同一性
成年早期:学会建立亲密关系;承担在世界上的责任
成年晚期:为自己构建有意义的人生,承担衰老中必然的损失
成人问题
自我同一性(青少年)
亲密关系(成年早期)
维持活力和意义感(成年晚期)
联系
标记: 优先级 3
出现以下问题时考虑“创伤经历”
自我体验
情感调节与冲动控制
压力适应
形成并保持安全型依恋
出现以下问题时考虑“早期认知和情绪问题“
描述与回顾之间存在明显不吻合
童年或青春期有一段时期发展突然延迟或意外中断
个人或家庭有认知与情绪问题历史
将问题和行为模式,与“冲突和防御”相联系,适合理解如下问题
竞争焦虑和压抑
有关承诺和性亲密的问题
更具适应性的防御
与他人的关系
全面性问题,如信任
局部性问题,如不切实际的预期
自体的发展
如下问题适合考虑自体
自尊调节
共情和嫉妒
自体客体功能
镜像化:看护者回应儿童的能力,回应儿童内部状态的共情能力
理想化:看护者被儿童理想化的能力
以下问题适合联系“依恋”
自我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
共情和心理化
p.s.文字稿就是顶字数的。
我不谈论人性 有人问我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能见证人性,因为传说中医院是更见证人性的地方,知乎上更是有这样的一个话题,底下的答主多是控诉人性的阴暗面:贪婪、自私、怯懦……其实我粗鄙无知,资历尚浅,哪有谈论人性的资格与能力,但我的认知里,人性一向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善恶能说的清的。
我们经常说的人性,其实更多是在谈人性中的动物性,更趋近于本能的部分,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逃避放弃才是人的本能,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存,而久病的老人很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当然本能的是本能的,道德的归道德。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凡是了解心理学的人都了解这三个名词的含义,本我以快乐为原则,代表着原始的欲望,超我以道德为原则,而自我则是以现实为原则进行活动。其实换个说法,本我是人性中的动物性,而超我是人性中的神性,神和动物相互融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善恶同体、亦正亦邪。
人性复杂,掺杂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与经历的人生更复杂,所以我们在结识一个人时,只是看到了他现在或者当时的样子,这只是他展示出来的冰山一角,我们不能贸然通过这冰山一角而去推断那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访者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走进咨询室,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他们狼狈不堪,但我若处在他的处境里,未必会比他高明多少。作为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需要去了解来访者,听他们诉说自己,观察他们的行为与反应,从话语和行为中推测他们内心的想法。心理动力学假设人的行为受到外在和内在力量的长期影响,个案概念化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开始拥有着重要的意义。
怎样进行个案概念化? 描述来访者的基本问题和模式,包括来访者的自我功能、人际关系、适应情况、认知模式、工作娱乐状况; 回顾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前的胎儿期发育开始,持续到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直到当前,考虑遗传与环境的方方面面,简而言之,能获得的一切信息。 建立问题与成长经历之间的联系,形成发展性叙事,进而形成来访者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展出现在模式的假设。
所以我不谈论一个人怎样,只想知道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他,人生不易,莫笑他人
简单但是应熟练掌握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主要集中在心理动力学疗法中,如何运用个案概念化的系统方式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这本书与《心理动力学疗法:临床实用手册》共同构成了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入门教材。
如果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或者系统学习过临床心理学,这本书的内容对读者都不陌生。
这本书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有例证说明,这对于新人如何去理解这些知识很有帮助。和《心理动力学疗法:临床实用手册》一样,这本书的编排与写作风格对读者非常友好,读起来很轻松。
总的来说,下面这幅思维导图已经足够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读者想要在咨询实践中应用心理动力学疗法,那这本书提到的所有知识点,读者应该掌握八成以上。对于个案概念化的“联系”部分,其中涉及到自我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建议读者阅读其它专著以牢固掌握。
新人心理咨询师购买这本书和《心理动力学疗法:临床实用手册》物有所值,但是对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已经熟谙的读者本书意义不大。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了解你的来访和自己 “在根本上,心理动力学治疗是关于新成长和发展的。只有知道来访者发展停滞或者发生偏离的过程及原因,我们才能与他们合作,以新的方式看待他们自己、他人,并适应他们的世界。”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这本书出版于2015年,本书的作者Deborah L. Cabaniss,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表过大量有关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教学的文章,曾获得一系列杰出教学奖,包括由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授予的“艾迪斯·萨博森奖”。她与还与人合著有经典的心理动力学教材《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Manual)。
在这本书以描述、回顾、联系三大部分对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过程进行了解释,让我初步的对何为“个案概念化”、“个案概念化的作用”、“如何进行个案概念化”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为后期咨询过程中系统的对来访进行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打下了基础。
这本书虽然涉及一些心理动力学的专业术语,但总体上语言还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并且配上了十分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但它也不只是单纯的给你讲故事或教授十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而是给你一种思路,建立对个案概念化深层次的理解,让你最终能够将“个案概念化”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这本书无论是对于我这个“动力学新手”或者是“资深咨询师”,对于想学习个案概念化的咨询师,或只是想进行自我探索的个人都是十分合适的读物。
1、 “全面扫描”
个案概念化在书中的定义为:“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来访者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的解释或者假设。”以能够解释B女士为什么成绩优秀却总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平平、而C先生为什么总是难以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通过个案概念化我们可能发现小B对自己能力的低评价可能源于她从小寄养于儿童中心,从未有人赞扬过她的才能;而小C的问题则在于他内化了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模式,进而对所有的女性都缺乏信任。
在我看来,个案概念化相当于对一个人的内心和过往进行一个“CT扫描”,通过扫描的结果来建立起对个体全面、多维度的理解,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帮助来访成长。
当然,这只是可能的解释之一。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并不少给出一种确定的解释,而是提供一种假设,并且这种假设是随着咨询的深入也是在不断动态调整的。
也许一个人的问题和TA的早期创伤经历相关,也有可能与生理性的遗传因素相连。而个案概念化要做的就是从生理到心理、从自我到关系、从家庭到社会等各个方面去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然后根据这多重的变量选择一个组织思路来串联起这些变量与当前问题的成因,指导治疗的进行。
2、 “聚焦核心”
当我们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写下对来访的心理动力学个案假设后,并不代表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反而治疗才刚刚开始。
前面提到要选择一个组织思路来指导治疗,即将来访者的问题和模式与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聚集于核心问题来选择一种治疗的组织思路。比如如果要将问题与早期创伤联系起来,我们就需要帮助来访者了解他们的创伤经历,并且让这些受伤的成长经历得到修复。如果我们将问题与无意识冲突和防御联系起来,就需要帮助来访者形成更加灵活的应对方式。如果我们要将问题和他人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关系模式。
就像我访谈过的一位来访,她十分害怕独处,做任何活动包括吃饭、睡觉等都需要有人陪伴身边。如果从创伤视角看,这可能源于童年时期母亲经常性把她一个人关在家中;若从关系模式上看,她可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内化了与母亲的关系模板,认为大家有机会都会随时“弃她而去”的,所以她需要时时刻刻抓住对方,甚至以低血压晕倒的方式强制对方留下来照顾自己。这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冲突和防御,一方面她渴望能做到社会要求中说的成熟和独立,一方面却又还想继续做一个被人照顾的孩子,所以只好用这种躯体化的方式达成冲突的妥协。
三、“小心求证”
但我有时候也在思考,一直以来我接受的训练和学习,都在强调弄清来访者问题成因的重要性,例如要在咨询前,去评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有没有器质性因素、遗传的因素、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等等。我觉得这种评估有其必要,但有时候也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即给来访者贴上了病理化的标签。而这样语言的使用(如精神分析将来访者称为“病人”)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像有调查研究表示,许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其实是受社会文化和心理治疗影响的产物,因为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无意识的鼓励了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强化了患者的分离性表现(例如问这样的问题:“你还有没有另一个问题我没有和他说过”)
心理概念化中对问题的“预设”。使得人们固着在了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系统中,其中所有语言、意义和过程都是单一的——只与问题有关。
而为了避免这一单一取向的弊端,在我看来,进行个案概念化时咨询师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治疗师应该带着一种“无知”的态度,尽可能走近来访者的世界,并将来访者视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让来访者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并通过关注来访者的故事,通过治疗师-来访者的对话将逐渐发展为一个聚焦新意义的对话,为来访者找到新的叙述,而非自己单方面的解释,甚至为了要验证自己的个案概念化“假设”而乱下诊断。
四、“用心诠释”
所以进行个案概念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描述来访者的基本问题和模式,包括来访者的自我功能、人际关系、适应情况、认知模式、工作和娱乐情况;第二,回顾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前的胎儿期发育开始,持续到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直到当前,考虑遗传与环境的方方面面,简而言之,去获取一切能够获取到的重要信息;最后,小心谨慎地建立起问题与成长经历直接的联系,形成发展性叙事,进而形成来访者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展出现在模式的假设,再根据相应的组织思路指导治疗,帮助来访对自己的生活建立起新的视角,形成内外部统一的生命叙事。
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仿佛自己也进行了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对于经典的哲学之问“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有了更加丰富的答案。原来我人际关系中的回避倾向是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照料者的冷漠;原来我一直执着寻求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许是自体为了获得发展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镜像化需要;原来我几次无疾而终的恋情或许是因为我太过分裂和理想化,好时很好,坏了又太坏,才会让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一路走来,我们都在不断书写我们这一生的故事,而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帮助我们通过对过去的回顾获得了对当下和自我更加全面、真实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会帮助我们在未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帮助我们用心诠释好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了解来访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提供了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整个流程,清晰结构化,每个内容都有大量的临床案例,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展示了心理动力学是如何深入理解来访以及指导治疗,动力学咨询师必读书目。
“描述--回顾--联系”,看似艰难的三步法,每个主题都可独立成章作为理解来访的重要维度,组合起来更是详细严谨从多维度理解来访。为来访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描绘出一个地图。
至于这样盛赞的一本书为何没有五星好评,缘由有二:书本有多处错别字;个别名词翻译,如心理化--心智化,揭示--解释?
这是一本带你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方的书 这本书让我开始对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他,去了解她和收集她的成长史。也让我在做个案过程了解,对来访者来说,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和她一起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并尝试把她的现状和过去联系起来。
这本书很好的帮助我搭建了了解他人的框架,不过框架里面的砖块还需要自己不断的阅读,了解其他人,做咨询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添加上去。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第一部分 概述 一、根据心理动力学提供治疗建议且设立目标 我清楚地感觉到你很担心跟丈夫的关系。但是,你对自己似乎太苛刻了,你不允许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困扰与你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感觉有关,这可以追溯到你小时候跟母亲的关系。用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来探索这些感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你现在为什么这么不快乐,帮助你改善跟周围人的关系,并且改变对自己的感觉。 二、 建立心理动...
,
可从自我、人际关系、适应、认知、工作娱乐五个维度了解来访者。可能并不全面,以作参考。
另一个与发展有关的组织思路叫作客体关系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的问题和行为模式与对发展早期和他人关系的无意识重复联系了起来。 根据这一概念,在与重要看护者的关系中,幼儿通过内化过程获得经验。这些内化的关系模式叫作模板,在发展过程中保存于澘意识之中,并影响人们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方式。 学习潜意识关系模板对于理解成人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非常有用,这些问题包括: 1.全面性问题,如信任 2.局部性问
描述自我的变量 自我感知 自我同一性 自我幻想 自尊 面对自尊威胁时的脆弱性 面对自尊威胁时的内部反应 利用他人来促进自尊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