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康洪雷:15年了,为什么我们忘不了《士兵突击》?
观察者网 2021-03-13 09:21 导读: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2006年播出的经典电视剧《士兵突击》距离今天已经15年了。15年时间《士兵突击》的经典场面依然在我们眼前,该片依然是各大网络平台评分最高、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国产剧之一。更可贵的是,《士兵突击》一直是最佳征兵宣传片,激励一代代有志青年投奔军营、保家卫国。在东方卫视《剧耀东方·电视剧品质盛典》中,演员王宝强、张国强、邢佳栋,导演康洪雷等剧组主创人员重聚,一同致敬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肖思远烈士和他的战友们。观察者网采访了导演康洪雷,与他一同回忆了电视剧的创作细节,探讨当今影视市场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采访/观察者网 新之】 “士兵”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观察者网:康导您好。虽然《士兵突击》的首播距离今天已经15年了,但它在各大平台依然非常受欢迎、讨论度也很高,是很多青年朋友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温、细细品味的经典。作为导演,您认为是什么让这个片子有如此大的魅力?
康洪雷:首先,我认为《士兵突击》的成功是我们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一个佐证。同时,也是中国的青年观众对自己优秀人格的充分认可。
之所以很多观众会时不时把《士兵突击》拿出来重温,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暗流涌动的优秀人格和品性是亘古不变的,虽然在现在这个时代藏得更深了,但是它一直都在。
在如今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这样一个商品经济时代,年轻人面对现实也会迷茫、也会有苦衷,也会找不到方向,也会把士兵拿出来看一看,其实是在看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让自己有勇气去面对昨天可能不想面对一切。我认为士兵突击的魅力在于它的精神内核可以帮助处在困难和彷徨中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找到方向。 东方卫视《士兵突击》致敬戍边烈士家属节目视频
许三多这个人物是一个农耕文明中中国人的写照,他的成长是中国农耕文明中优秀文化的胜利,我觉得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可以拿出来在世界上与其他文明比照、抗衡和借鉴。在许三多、钢七连所展现的人格力量,是我们可以在整个世界影视文化中展现的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观察者网:所以有很多人说,《士兵突击》是一部“成人童话”,它是写实的,更是写意的。
康洪雷: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使用艺术的真实来打动观众,用艺术形象来感染观众,一切都是为艺术、为这个剧服务的,没有写实和写意的区别。所以这部剧中所有的真实都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但是这种真实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许三多身上凝聚这农耕文明孕育的优秀品质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
被当成“最差新兵”,王宝强被训到自闭
观察者网:您提到《士兵突击》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部剧里的“士兵”们给人的感觉特别真,从主演王宝强到一系列的配角比如班长史今、班副伍六一、七连长张国强等等,都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和子弟兵的亲切感。这样的效果是怎么做到的?
康洪雷:一部好作品首先源自好的剧作。我们的编剧兰晓龙同志,他对于部队、对于战士的生活是有着深入了解的。他下部队6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出《士兵突击》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士兵突击》能够把兵写得真实又真挚首先是和编剧的伟大,和编剧对于兵的感情分不开的。
其次,我觉得对创作者来说,要拍好军旅题材,就要对当代军人、特别是基层军人,这些最可爱的人始终报以崇敬的心情,用崇敬的目光去注视他们,觉得这是有意义的事,从内心深处愿意为他们讴歌,为他们做事儿,为他们书写他们在边关大漠、保家卫国的生活。
再者,就是我们这个剧的演员全体都被下到基层连队体验生活,这是艺术创作必须要经历的途径。当时我们的这批演员是被送到了特种部队,比普通战士受到的训练还要严很多。
据我所知,王宝强去的第一天就被带队干部骂惨了。因为王宝强当时被送入了新兵连,我们没有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带队班长不知道他是演员,以为他只是从别的连调来训练的新兵。结果一训练发现这个“战士”的单兵素质居然这么差,于是班长恼羞成怒,把他调出来单独训练,骂得他狗血淋头。于是,王宝强就在极度屈辱、极度孤独、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度过了他部队体验生活的第一天。
通过这样的特殊经历,演员就不言而喻感受到了部队这种必须要有能力、必须服从纪律、必须不能掉队的环境。
电视剧中刚来到新兵连的许三多 (图片来源:豆瓣)
在为期15天的体验生活中,给了《士兵突击》每一个演员——毕竟他们不是兵嘛——在社会上、在影视圈里完全经历不到的那种心理体验、环境体验和技能体验。所以当他们出现在我的剧组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眼神都有兵的样子。至少他们穿上军装之后像穿军装的人,而不会给观众一种他们只是脱下西装穿上军装的演员。
果不其然,在后面的拍摄中我们的每一个演员,像李晨啊、邢佳栋啊、张国强啊,张译就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军人,拍《士兵突击》的时候还是现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剧组发挥了部队里老兵传帮带的优良作风。我们的摄制组不仅仅是摄制组,还像是一个准军事单位,给演员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再加上演员体验生活,剧本本身写的也是这些,几位一体就很好地体现了兰晓龙剧本中的场景。我想这就是《士兵突击》使人信服的内在因素。
观察者网:那您作为导演,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了解军旅生活的呢?
康洪雷:我们是每年都在了解。每年我都会找机会到最基层的连队里去,哪怕走马观花也要去走一走。我的目的就是我想写他们,想讴歌他们,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既然想做就要提前做很多准备。
就像这次中印边境在加勒万河谷的冲突,那是最远最远的边疆,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这些烈士靠什么,靠的就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优秀的精神传承、集体主义和保家卫国的责任。如果没有这种担当和责任感、没有长期以往的训练,关键的时刻你可能是冲不上去的。
中国军人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血液、一种胆识,是融入到灵魂里的责任。必须来自长期以往的训练和长期以往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你才可以产生这样一种让你在关键时刻拿得出手、顶得上去的勇气。这样的感情你不到最基层去体验,怎么能看得到,怎么能找得到呢?坐在家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到基层部队去,因为那里的生活是火热的。当演员们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
“流量”只是赚个吆喝,没有质量凭什么看你?
观察者网:然而我们看到现在的娱乐圈商业浪潮中,这样一种扎实的创作越来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式的“速食”产品,您会不会担心上面您提到的那种工作方式和文艺工作传统被抛弃,被高度商业化,甚至是“流量经济”所取代?
康洪雷:我一点也不担心。我认为随着商业化的成熟,行业会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十年磨一剑,才能做出最优秀最精准的产品,它绝对不会浮光掠影。现在的老百姓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对于艺术作品也是一样的,尤其是电影。随着时间推移、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化要求要精准,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底蕴和高超的工艺,你凭什么能作出一部让如今这些受世界电影滋养的青年人认同的作品?你觉得靠“抖机灵”就能让青年观众认同你?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青年导演可能比我们那时候更加艰难。因为他们必须更加懂得深入生活,到第一线去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用他们的技术手段来呈现一部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甚至世界观众认可的中国影视作品。
你刚才说到的那些现象,我认为是短暂的。一个国家在转型期向市场迈进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不要慌张,美国当年大萧条的时候,不是也出现很多令人不耻的事情吗。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骗人是无法长久的,骗子会被列入“失信人名录”的,逼着你要诚信。
艺术创作是同样的道理,逼着青年导演去掌握一手资料,逼着青年编剧投入到一线火热的生活中去,你才能采集到和我们心灵深处紧密相连,扑面而来鲜活的生命。现在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这些票都是观众用兜里的钱买的,凭什么看你的电影?凭流量?不见得。
观察者网: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现在的电视剧市场网剧成为主流,市场下沉,流量成为指挥棒。可能你花了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去做一个好作品,不如一个情节比较幼稚无脑的剧能赚钱?就导致好像“烂剧”越来越多,而好剧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了。
康洪雷:我一点也不担忧,我认为我们要允许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载体,你总得允许有一个开始,总得有“流量”吧;但是也不要忘了,拼到最后,进入“耐力赛”的时候,拼的永远是人格、是人物、是故事。就像一个新产品出来,一定会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但存活下来最重要的还得靠品质。 现在只是一个时代的开篇,开篇我们总得开好吧,赚个吆喝,吸引大家往这里看。网剧才刚起步几年时间,互联网会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我们还要再看,但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平台,年轻人也希望获得有营养的东西,而且这种营养应该是持续的。艺术产品一定要是有营养的,因为它是一个精神产品。
除了养眼球,还得养思想、养内心、养人格,对吧?一定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人很辛苦,谁愿意996干12个小时的活儿、回家躺在床上连上wifi拿起平板看一两个东西,结果还乱糟糟的——你这里面的苦难还不如我生活中的,我凭什么看你啊?你对人生的阐述还不如我大一的认识,我凭什么看你?
所以流量一定是暂时的嘛,最后还不是得靠真才实学?演员同志们不都是这样吗?你流量演员的青春容颜能有多少年,能跟你一辈子吗?最后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是什么?是你对丰富生活的认知,是你艺术技能的精湛,是你演员与演员之间合作的和谐。
“流量经济”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咱们不着急,我们应该有包容心。但是我特别相信,它最终一定会回归到内容,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性上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流量对撞,我们始终低头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当我们回来的时候,可以讲出更加至纯至美的故事,手法会更加精纯。
“士兵系”为什么牛?因为我们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观察者网:咱们回到《士兵突击》,这部剧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时代经典,也向中国影视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不仅主角王宝强,还有陈思诚、张译、段奕宏、张国强、邢佳栋等一批配角也都随之走红,成为中生代男演员的中坚力量,这批人当年被称为“士兵系”。您觉得是什么造就了“士兵系”男演员群体,他们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康洪雷:这批通过《士兵突击》成名的演员,我觉得他们的共性首先是他们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诠释了中国文化自信,赢得了无数的中国观众们对他们的最高认可,成为了他们的拥趸。要说个性,我们每个演员都有个性。在选演员的时候,我们当时坚持“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士兵系”成为了一批优秀演员共同的名字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王宝强,我们当时给选角导演组提供的演员要求就一句话“唇红齿白,一笑一口大白牙”,所以王宝强来了。第二,王宝强的成长经历和许三多有极高的相似度,于是演员和人物在某个节点突然接近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艺术的闸门和生活的闸门会突然同时打开,两股洪流汇聚在一个渠道里,成为大家想要看到的有营养的涓涓泉水。许三多就是这样诞生的,演员和人物极度弥合,所以王宝强就贡献了这么好的一个人物,非常高级的一种表演。
在《士兵突击》里有很多这样堪称教科书的高级表演。比如钢七连的伍六一,他的腿在集训中坏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士兵在那个时代专业意味着这么多年的努力全完蛋了,他身边的朋友一起帮他想办法,在钢七连连长高城的斡旋下让他做了一个司务长。按说是一个好事,结果伍六一不买账,他认为“部队哪有瘸子当兵的”,坚持要走,不愿意给部队抹黑。于是就产生了激烈冲突,最后高城一个大嘴巴打在他脸上,两人抱头痛哭。在现实中这段戏感动了很多人,很多观众说就喜欢这种铁骨铮铮。还有一个场景,当伍六一受伤,矮小的许三都背着高大的伍六一一步步往终点挪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叫朋友。
再比如,成才这个人物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成才和许三多是同一个人,他们是一个人身上的AB面。他们来自一个村,但是性格和为人处世完全不一样。成才身上充满了当代的“技术性”,充满了表面的交际性,而许三多身上充满了原始、本色甚至不自信的味道,但是他体内又潜藏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人格,在部队环境下慢慢点燃了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优秀品质,而成才的“技术性”随着人与人交往的展开反而越来越吃不开。我们在社会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人打交道,是每个年轻人摆在每个年轻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成才与许三多是人性的AB面(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所以这一批演员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是人物帮了忙,靠人物、靠故事,靠他们身上与人物接近的气质被人们记住,拥有了粉丝。演员和这个人物接近,就可以来,如果不接近就不能来。
不能像现在很多剧选演员看“流量”,只要这个演员有流量,不管合不合适非要人家来;结果人家来了,反而破坏了作品。一个戏,不是拿来孤芳自赏的,总得“高级”一些吧。“流量”如今确实代表了价值,但是有些人物他不合适啊。很多年轻人古装剧的步伐都没有学会,你让他穿上袍子演古人他就不会走路,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古代生活,但是我们有感知啊,它不是那个味儿,就减弱了我们观影的体验。
《士兵突击》中,比如李晨饰演的吴哲是城市背景高学历的海军技术兵。李晨本人对工业技术、机械、汽车、模型这些很喜欢很有研究,喜欢新生事物。张译本人当时正在经历离开部队,纠结到底留在部队当干部还是离开部队继续演员事业。当时他很纠结,他饰演史今退伍的那场戏当天正好也是他退役,当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张译嚎啕大哭,那份无奈和眷恋已经说不清是自己还是人物了。这场戏成为《士兵突击》最经典最催泪的场景之一。
总而言之,演员对了,一部戏就成功了一半。
史今班长退伍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看一看天安门(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搞CP?耽改剧?我对《士兵》同人喜闻乐见
观察者网:《士兵突击》火了以后衍生出一系列有趣的现象,很多可能是超出您预想的。比如说,这部没有情感戏份、全员男性角色的戏吸引了大批女性粉丝,带火了一大批以本片为蓝本的网络同人文学创作,甚至很多作者将里面的人物组成CP,创作“耽美”题材故事。近期有消息称,一部最初以《士兵》人物关系为题材改编的同人小说《麒麟》将要电视剧化,您对此怎么看?
康洪雷:我觉得影视作品最大的市场是唯一性。《士兵突击》这部剧所处的环境、故事的进程就没有女性角色,所以我没有想过要人为干预,非要加入女性角色,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浑然天成。
至于能得到这么多女性观众的喜爱,我一开始是没有想到的。其实在我的眼中,无论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都是一样的观众。分析男观众、女观众各自爱看什么,我觉得是理论家的事,作为创作者一定要尊重观众,但在创作过程中又不要太多考虑观众。
对于你提到的二次创作改编,我觉得只要是有利于中国影视的发展,只要改编的东西有营养,对观众的需求有促进,耽美也好,CP也好,如论怎么改编我觉得都是好事。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也让我们改编名著,因为这些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文学性强,人物刻画好,为什么不去改编?你说的CP也好,网络文学也好,耽美也好,包括《麒麟》都是源于此,是大众对人物理解的角度更进一步了,在这个基础上改编一些优秀的作品,更符合现在的口味,没有什么不好。
我主动请缨《冬与狮》,兰晓龙的剧本太漂亮了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广大影迷非常期待的,您与兰晓龙老师再度合作的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冬与狮》,现在的进度怎么样,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冬与狮》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故事(图片来源:豆瓣)
康洪雷:这部剧是2月20号开机的,其实去年我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由于疫情太严重,被迫推迟到了今年年后。由于制片方的要求,具体细节不便透露太多,但是有几个方面我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
首先这是一个战争戏,我对这部剧信心满满,也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兰晓龙老师的剧本写得非常漂亮,我是主动请缨才得到了这次导演的机会。其次,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中国目前最难拍的一个电视剧,因为它是工业化极强的一部电视剧,考验着从出品人到制片人、到导演、到整个团队,甚至到我们的演员,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业自觉和工业的协同能力。只有这些环节过关了,这部电视剧才能拍好。
《士兵突击》不是一部军旅剧。只是一部以军旅为背景的个人成长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遇到的问题,男主角几乎全部遇到了,以我个人鉴赏水平来看,这是中国影视剧史上最好的一部电视剧,没有之一。每每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就会翻出来看一遍。
期待冬与狮
康洪雷:导演得当一个非常挑剔的观众
中国青年网
2023-09-12 08:03
■本报记者 王彦
“一个愚笨得带有点木讷的许三多凭什么被年轻观众推崇?因为在他灵魂深处,有些优秀的品格是和我们这个民族血脉相连的。耐力十足、忍辱负重,你曾以为它是株无用的小草,几天后回过身再看,参天大树已长成。这样的坚韧与耐力,也是我们通过林场三代人的故事想要讲述的。”
康洪雷,许多观众心目中品质保证的名字。《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我的法兰西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推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他拥有四部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作品,8分以上的剧集达到两位数。他的最新作品《父辈的荣耀》在央视一套播出,绿水青山的主题融入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点滴生活,真实的肌理呈现林业改革背景下东北百姓的生活变迁,不急不躁沁入人心。8.7的高分,印证了观众对康洪雷作品的再次认可。
像是剧中插曲所唱“有温暖的炉火,陪着时间慢慢成长”,观众为剧中流淌的岁月与温情垂泪,为宋留喜、顾长山、陈兴杰三代人身上的精神气质振奋,“泪目”成了最常出现的弹幕。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位从业超过40年的导演说,创作者恰恰需要避免“感动”,“导演不能动不动就被感染了,他必须是个非常挑剔的观众。只有导演在片场当个理性又苛刻的旁观者,替观众先‘审’一道,交出的作品才经得住更多人评头论足。”
一群年轻人选择讲述父辈的风霜雨雪
《父辈的荣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讲起,林业改革的背景下,三道沟林场的伐木工人在漫长却又剧变的20多年时间里,追求理想、实现生态文明的传承。
厚重的题材、父辈的生活,是部看起来就很“康洪雷”的作品。导演也坦言,自己就是剧中那段并不久远且仍在持续的“历史”的见证者。“我生在内蒙古,从小对东北林区有着耳闻目睹的熟悉感。山林的变化,我们亲眼见过,从过去茂密的原始森林到经济砍伐后的斑驳,再到如今国家公园树林茂密、河流清澈、一些珍稀动物重新回归。几代林业人的故事,他们的荣耀与迷惘,他们与大山之间难舍难分、难以名状的情感,我们这代人也都有所感受。”所以当这个本子被递到康洪雷面前时,他毫不意外。
但真正激起他创作欲望的,是一群年轻人选择讲述父辈的风霜雨雪。“策划、制片团队是群90后,他们对这样一个题材感兴趣,让我这个60后老导演觉得很有意思。剧本还是赵冬苓老师写的,人文情怀浓郁、文学底蕴深厚,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康洪雷说,“我想用年轻一代的视角看看我们的过去、今天、未来,我们能在彼此的青春里获取什么样的精神共鸣。”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着千年的惯性。而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向山索取转换为封山育林,朝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文明理念迈进,这对住在山里、用在山里、吃在山里的人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震动。”康洪雷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矛盾与纠葛、迷茫和困顿,这部剧就是想告诉大家,当代中国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想借此跟大家探讨,我们的来时路在每一代正年轻的人的脚下,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在富有烟火气的生活景观里,《父辈的荣耀》透过年轻一辈的视角展开了几代林业人的变迁。“我们年轻过,能体会年轻人的共性:本能的叛逆,想去探寻外面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康洪雷说,剧中的陈兴杰便是如此,他怀抱“一定要考出大山”的执念,又在经过社会历练和自我价值的探索后,找到个人理想和社会意义的交集。创作者选择由陈兴杰的视角来讲述,“因为三代人、一个民族作为整体的认知发展,它不仅仅是年轻人回溯往日的一个入口,本质上还沉淀着我们灵魂深处的民族认同与自信。”
在真正的生活中触摸生活的痕迹
年轻人的视角既定,但表演需要额外的功课。康洪雷坦言,对于怎样把一批青年演员带入1997年前后东北林区小镇的生活日常、人物的认知局限中去,他曾是不确定的:“东北山区的孩子怎么说话、怎么待人接物,都决定着整部作品的味道,故事必须在对的味道上,才能娓娓道来。”
剧组开始了深入吉林林区的体验。他们把当地林区的老工人们请来座谈了整整三天:一个林业工人如何刚进林场当学徒,第一天、第一个月、第一年都干了什么,全在记忆中被激活。剧组主创随后深入林区,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和当地的同龄人、老一辈人朝夕相处,康洪雷觉得,演员需要在真正的生活中触摸生活的痕迹。
2022年,东北最冷的时节,《父辈的荣耀》开拍了。之前的体验效果很快在片场得到了检验。《觉醒年代》的陈延年让康洪雷看到了张晚意身上的清澈感、坚定感和孤独感,这恰是陈兴杰需要的气质。体验生活后,来自武汉的张晚意提出人物走路的姿势需要调整,因冰天雪地里走山路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走路时脚抬得比较高。实打实的拍摄也在加分。有场夜戏,住校复读的陈兴杰端着水盆在户外洗袜子。剧组拍摄期遇上了长春最冷的一个冬天,偏巧那晚的大风吹得柔光板直晃悠,不断有阴影晃动在演员脸上。“拍了九遍,演员的手就一直泡在冷水里,没有二话。”康洪雷说,当年轻演员自身的成长痕迹被隐藏,加上对的剧情、服化道,一个成长于东北林区的青年形象有了被认同的起点。
更多认同来自对人的细腻塑造。顾兆喜被判入狱,任何角度研判,都是情感爆点的一场戏。可康洪雷给饰演母亲的刘琳提了个要求:不哭。在长山爸爸刚做完手术的特殊时刻,平日里宽厚温柔的存花妈妈反而是面上最镇定的那个,尽管她内心早已溃不成军。“我佩服郭涛和刘琳两位演技派,一收一放,表达细腻。”平时岿然如山的父亲隔着车流嘶吼了一嗓子,日常情感浓酽的母亲把悲恸留给自己。“刘琳没哭,反倒我在监视器后呜呜流泪了。”只是,这段情感流露被康洪雷小心隐藏,“我否认我眼圈红了,做导演的要警惕那么轻易被感染,因为你面对的观众永远有着更五味杂陈的人生体验”。
事实上,无论题材厚重的军旅剧、年代剧,还是《青衣》《推拿》等关注小众群体的作品,克制的深情、困苦中的闪光,总是康洪雷花心思琢磨的事。《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偏执的石光荣在天寒地冻时用心窝给褚琴暖脚;《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执着地修路,一根筋却令人动容……这一回《父辈的荣耀》播出,三个孩子围拢的炉火再次戳中观众的内心柔软处。那是长山爸爸、存花妈妈给予的最温暖人情味,也是生活最难时普通人情感的高光时刻。
康洪雷说,他有时会在地铁车厢里假装溜达,实则关注大家都在手机上看什么。打游戏、购物、刷短视频,太多媒介都在争夺注意力,在这个原速观看就是胜利的播出环境里,导演必须先替观众挡一道。这样的制播环境既是媒介迭代客观造成的,也和行业内部的追求相连。他庆幸,自己从来是个有点“叛逆”的创作者。当年,他守着兰晓龙“无反派、无女人、无爱情”的剧本,经受住从资方到平台的质疑,捧出今天年轻人心目中的经典《士兵突击》。他也确信,创作者倾注的匠心,会最直接地反馈在作品中。
“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并不仅仅喜欢一些薄的、速成的东西。理想与热爱、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是不会过时的。”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