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The Meaning of Anxiety 焦虑的意义

焦虑的意义 焦虑的意义作者: 【美】罗洛·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好读文化 原作名: The Meaning of Anxiety 译者: 程璇 / 郑世彦 出版年: 2023-1 页数: 552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72247347 豆瓣评分 8.9 169人评价 5星66.3% 4星26.6% 3星5.9% 2星0.6% 1星0.6%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引领时代的焦虑研究经典。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机制及其建设性作用。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传统观念,认同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指出焦虑与创造力、原创性以及智力之间的关系——面对焦虑能够使我们摆脱无聊,使我们更加敏锐,使我们保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张力。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具参考价值,影响了包括心理学泰斗欧文·亚隆在内的众多读者,被《美国人类学家》杂志评价为“时代先知之作”!

焦虑的意义 焦虑的意义作者: [美] 罗洛·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eaning Of Anxiety 译者: 朱侃如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331 定价: 37.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9500635 豆瓣评分 8.3 845人评价 5星39.9% 4星41.9% 3星15.9% 2星1.9% 1星0.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焦虑的意义》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系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作者进而根据未婚妈妈等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焦虑的意义》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焦虑的意义 焦虑的意义作者: [美] 罗洛·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eaning Of Anxiety 译者: 朱侃如 出版年: 2016-10-12 页数: 368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79184 豆瓣评分 8.4 204人评价 5星46.1% 4星34.8% 3星15.7% 2星2.9% 1星0.5%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另外,罗洛•梅根据针对未婚妈妈等人群的大量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The Meaning of Anxiety The Meaning of Anxiety作者: May, Rollo 出版社: W W Norton & Co Inc 出版年: 1996-4 页数: 448 定价: 180.00元 装帧: Pap ISBN: 9780393314564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When this important wor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the first book in this country on anxiety-it was hailed as a work ahead of its time.In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is now-classic study, the distinguished author of Love and Will deepens his exploration into anxiety theory. Dr. May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mental health means living without anxiety, and he explores anxiety's potential for self-realization as well as ways to avoid its destructive aspects.

The Meaning of Anxiety The Meaning of Anxiety作者: Rollo May 出版社: 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年: 2015-5-4 页数: 464 定价: USD 15.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393350876

焦慮的意義 焦慮的意義作者: 羅洛.梅 Rollo May 出版社: 立緒文化 副标题: 羅洛.梅經典(2019年版) 原作名: The Meaning of Anxiety 译者: 朱侃如 出版年: 2019-8 页数: 528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3601418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存在心理學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學術奠基之作

繼弗洛依德之後,最重要的焦慮研究經典

焦慮是我們的良師

人因為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無限,所以是焦慮的。

自由與有限並存的弔詭情境,使人生而焦慮。

「面對焦慮」一直是人類的生存課題。

在人類祖先發展思考能力,以及運用象徵與工具來拓展保護範圍方面,焦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到了現代,人類的焦慮對象已不再是遠祖時代老虎和乳齒象的獵物,而是受傷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競爭中受到失利的威脅。焦慮的形式已經改變,但是焦慮經驗依然大體相同。

焦慮無所不在,如果我們能穿透政治、經濟、商業、專業或家庭危機的表層,深入去發掘它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了解當代藝術、詩歌、哲學與宗教的話,我們在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碰到焦慮的問題,並以某種方式與之共處。

焦慮有它毀滅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設性的部分。本書主要討論「焦慮的意義以及它對人類經驗的價值」。

羅洛.梅在這個對「焦慮」的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他還引用齊克果的主張,認為焦慮是我們的「良師」,只要當新的可能性浮現時,焦慮就會在那兒。這些思考點出一個當代研究幾乎沒有碰觸的主題,那就是焦慮與創造力、原創性和智識的關係。

本書是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壓力和焦慮衝突的人而寫的,也是為那些尋求焦慮的意義、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的人而寫的。

The Meaning of Anxiety The Meaning of Anxiety作者: Rollo May 出版社: Literary Licensing, LLC 出版年: 2012-5-26 页数: 394 定价: USD 53.95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258355029

作者简介 · · · · · · 罗洛·梅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杰出代表,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

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焦虑的意义》自1950年出版至今长销不衰,深受读者特别是专业人士的推崇,被誉为当代心理健康教科书。

作者简介 · · · · · · 罗洛•梅(Rollo May)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等交往过密。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焦虑的现代解读 第一章 20世纪中叶的焦虑 文学中的焦虑 社会学中的焦虑 政治场景中的焦虑 哲学与神学中的焦虑 心理学中的焦虑 本书意旨 第二章 焦虑的哲学解读 斯宾诺莎:理性克服恐惧 帕斯卡尔:理性的不足 克尔凯郭尔:19世纪的焦虑 第三章 焦虑的生物学解读 惊吓模式 焦虑和灾难性反应 焦虑的神经学和生理学方面 巫毒死亡 焦虑的心身层面 疾病的意义与文化因素 第四章 焦虑的心理学解读 动物会焦虑吗 儿童恐惧的研究 关于压力与焦虑 焦虑的最新研究 焦虑与学习理论 我的个人评论 第五章 治疗师对焦虑的解读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演变 兰克:焦虑和个体化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霍妮:焦虑和敌意 沙利文:焦虑是对被否定的不安 第六章 焦虑的文化解读 历史维度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工作和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 弗洛姆:现代文化中的个体孤立 卡迪纳: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第七章 焦虑理论的摘要和综合 焦虑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与神经质焦虑 焦虑的起源 焦虑能力的成熟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冲突 焦虑与敌意 文化与社群 第二部分 焦虑的临床分析 第八章 焦虑的个案研究 我们探寻的是什么 哈罗德·布朗:潜藏在重度焦虑下的冲突 结 论 第九章 关于未婚妈妈的研究 研究方法 海伦:运用理智对抗焦虑 南希:期望与现实之争 阿格尼丝:与敌意和攻击有关的焦虑 路易丝:被母亲排斥却不焦虑 贝茜:被父母排斥却不焦虑 多洛雷丝:严重威胁下的焦虑恐慌 菲莉丝:人格贫瘠却不焦虑 弗朗西丝:束缚与创造冲动 夏洛特:以精神病逃避焦虑 海丝特:焦虑、反抗和叛逆 莎拉和艾达:两名黑人女性的焦虑 艾琳:焦虑、过度谨慎和害羞 第十章 案例研究拾遗 潜藏在恐惧下的焦虑 冲突:焦虑的源头 父母的排斥与焦虑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神经质焦虑和中产阶级 第三部分 焦虑的管理 第十一章 处理焦虑的方法 在极端情境下 破坏性方式 建设性方式 第十二章 焦虑与自我发展 焦虑和人格贫瘠 创造力、智力和焦虑 自我的实现 致 谢 附 录 译后记 过焦虑的生活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去关注 世彦君 译者 / 4621 人关注 作者自述 1 过焦虑的生活 焦虑,如今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口头禅。到今天,我还不曾听说哪个人没有焦虑过。如果他真的没有焦虑过,我想他可能也没有真正活过。 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想要的玩具焦虑过,没有因为学业成绩焦虑过,没有因为心仪的对象焦虑过,没有因为干不完的工作焦虑过,没有因为身体的健康焦虑过,那么,他要么对生活根本没抱任何希望,要么是大脑受损以致无法思考。 即使你遇见一个仙风道骨、看似无忧无虑的人,他一定也是经历了过各种焦虑,才到达了今天风平浪静的境界。 焦虑,是渴望和恐惧的混合物。当你靠近一个有可...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减缓焦虑的手段之一便是从事疯狂的活动。个人一方面要面对“超人”的经济势力,而产生无能感,另一方面却仍对个人努力的效应抱持理论的信仰,焦虑便在这个两难的困境中油然而生,并在过度的行动主义下成为病症。真的是这样,十六世纪以来对工作的大力强调,已经成为缓和焦虑的一种心灵功能。工作本身便是一种美德,这点已经相当背离工作所带来的创意与社会价值。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2-10-30 22:01:11 —— 引自第163页 人类实际上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他人相依共存;因此自卑感只能透过不断地肯定和增进社会的连结,才能建设性地克服。克服自卑感的神经性行为本质,就是获取超越他人的优越感与权力,以及用威望与特权抑他扬己的驱力。因此,神经官能性的尝试实际上会削弱一个人仅有的持久安全基础。就像霍妮等人指出的,争取权力以凌驾于他人之上,会增加社会内在的敌意,并使得个人长期的社会地位更形孤立。 (查看原文)

青蛙老大 2023-09-20 11:42:15 福建 看着很难受,看来这本书并不适合我。

0 有用James 2024-06-23 19:03:49 上海 太学术了

4 有用三甜 2023-10-20 16:16:42 河北 焦虑作为一种正常的情绪被妖魔化太久了,只要人拥有自我焦虑便不可避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焦虑继续生活。

12 有用X 2023-02-27 17:54:58 安徽 “我们要做的并非逃避焦虑,而是建设性地将其化为创造力与勇气,从中获得有意义的、真正的快乐。”

13 有用摩根·莫恩 2023-12-16 15:13:53 四川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我个人非常喜欢也受益匪浅,克尔凯敦尔和弗洛姆的观点,让我感受颇深。我从来没有想过焦虑对自我成长的影响和好处有多大。后半部分是一些个案,个人觉得非常值得阅读。这个世界真的很神奇,你会发现很多人为了逃避“成为自己”可以倾尽全力,躲在人群中成为其他人,会有一种微妙的安定感。自由和焦虑是一对双生子。焦虑也分为情境性的还是主观冲突性的。人为什么会焦虑,焦虑真的是痛苦的吗,还... (展开)

我要写书评 焦虑的意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东海小童 2010-12-21 20:43:4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一面镜鉴 此书初版于1950年,1975年左右修订再版,距今日亦可谓远矣,然而所析人情与今日殊无异样,且有今日中国社会无暇顾及者,令人深感天下大率皆然矣。

中国传统文化中,超世俗、超功利的佛道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一条退路;西方文化缺少类似老庄遁世无闷的路向;文艺复兴以降,非积极入世愈不能排解,结果之一是西方人文关怀远甚于东方社会。通过此书,可以知道人性并不复杂,可以厘清;厘清的标准也不复杂,答案总能在入世的面向得到;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于是意义凸显,病症必定萌芽在早年的第一个群我关系--亲子关系上,良有以也。

“人类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他人相依共存”,凡病症转机所在,都有一个“不断地肯定”的过程,有所“增进社会的连结”,病症“才能建设性地克服”;而物质上的成功,才是“获取超越他人的优越感”的根本所在,面对犹如大海一样普世之常者,处芸芸众生中将何惑之有。

社会生活必定使人分成不同的等级,或病或愈的可能性,实有寄于此;“建设性地克服”指向权力、能力、人际关系的建设性结果;换言之,若欲由弱转强,就需要适应这个社会对于权力、能力、人际关系的追求,否则难得安宁。回避或退缩所以不是适切的方法,在于能出毋宁以能入为前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弱势成为万恶的源泉。

人生的趋向于焉大同,亦为前尘后世的写照,不同的只是情境;现实的土壤当无甚大别,说它一样又岂为过;人类的种子播下去,端视情境如何:阳光几许,雨水几许,养料几许;然后植株有强弱,生长有迟速;只要生长的情境与模式不改变,就根本上不容易改变强弱与盛衰的定势。

“如果完全没有可能性,我们就不会有焦虑”,“个人的可能性越高,他潜在的焦虑也就越高”,所以“焦虑总是被理解为朝向自由的”;年轻的时候,深相期许的应该正是这个可能性了。

每当不再年轻,有多少可能性才被证明只是“空泛的自由”?无论经政的寡占层面,还是物竞天择的生物层面,都直接违背“自由这项假设”,“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是有限的”,“我们只是从一颗小螺丝,换成另一颗小螺丝”;又有多少茫茫然投生命于泥途的可能性?有多少浑水之中的可能性仅仅意味着生命的潦草,而又有多少沉滓尚未泛起呢?另有多少可能性则已遥遥指向身心归宿的必然性?

适得其所之道,也许诚在先是能够PASSING OVER,接下来能够COMING BACK;总会有厌倦于“在路上”的一天,期望最终“带着崭新的洞见归返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方式”。附丽总是附丽,求附丽而失其所,吾未知其是否可称为建设性?

此书犹如一面镜鉴,令人曲尽病象病理,远非佛教讲“贪、嗔、痴、慢、疑”之简率,印证焦虑的程度地步,次若指掌;亦如兵棋推演,人生可以从各条路向上推理得知。西书往往发蒙启蔽如此,令人心折不已。 有用 45 没用 4有关键情节透露 45 4 2回应收起 pragueng 2012-05-31 17:30:0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摘抄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心理治疗的核心问题在于焦虑的本质。

  2. 我们见到的敌人,他就是我们自己。

  3. 个人焦虑的部分包括:内在困惑、疏理、心理混乱以及价值的行为标准的不确定。 没有必要证明焦虑是无处不在的。

  4. 文学上,就奥登而言,如果焦虑的来源可以在我们文化的某些基本趋势中找到的话,便是向崇尚商业和机械价值的世界靠拢的压力。 尽管恐惧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科学,但是它本身则可以被称为是一种技术。

参考:卡夫卡的《变形记》《地洞》《审判》《城堡》

  1. 隐性的焦虑: 人们不断的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逃避无聊,避免孤独,直到“困扰”本身成为问题。 显性的焦虑:角色混淆,经济不安。

  2. 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3. 人因为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自由与有限并存的诡异境界,使得人生焦虑。

  4. 如果我们想了解焦虑,就不得不对其文化及塑造他成长的环境氛围有所了解。

  5. 把理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

  6. 因为焦虑的非理性特质而压抑它,自主的理性可以让人类掌握物理,包括身体在内的物理性质。

  7. 恐惧是种不确定的痛苦,希望是种不确定的快乐。没有希望就没有恐惧,反之亦然。恐惧源于心智的软弱,因此是理性没有运作的缘故。希望同样也是一种心智的软弱。 因此我们越是在理性的引导下生活,我们就越不需要希望,也就越能使我们免于恐惧和克服命运,最后能够按照理性的建议来指导人生。

  8. 克服情绪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更强大的情绪来对付。 毁灭性的情感必须有更强的有建设性的情感来克服。

  9. 但是,对理性的过分信赖则会导致对理性的滥用! 习惯性的压抑!

  10. 焦虑是人在面对自由的时候产生的状态。

所以?

有用 39 没用 4 39 4 2回应收起 鬼火迷蒙 2011-02-26 14:4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与焦虑同行 之一自由中的眩晕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惧怕的概念》,索伦•克尔凯郭尔(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辞旧迎新之际难免回望既往,精心地给每位亲朋好友发着祝福短信,不经意想起2010年已在匆匆之间消失进难以追溯的时间长河,难免新生感慨。刚刚习惯在文章末尾写上2010时就已经要开始适应2011,疑惑是我反应太迟钝还是时光真的太快了。

匆忙度日似乎早已成为常态,我们聚精会神地生活,不能也不敢让自己分神,即便是有了空余时间也要在Fruit Ninja的陪伴中度过,竭力逃避无聊,躲避孤独,难得一盏清茶,一捧好书,更难得扪心自省,一旦停下脚步自我沉思,时常感到悲怜和焦急。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就像吴尔夫的小说题目“You can’t go home again”(《你不能再回家》)。这是时代的感受:孤寂、无意义感,以及无法拥有爱和被爱的感觉,失去体验的能力、甚至失去具有独特个体的信念。

与动荡波折的年代相比,我们有了更多选择,更多的自由。自由,曾经是一代人多么渴求的奢侈品。在颠沛流离的年代,人们在时代的潮起潮落中随波而行,不知会被无缘兴起的风浪抛打到哪一座礁石或沙滩。一滴水怎么能望见江海的方向,自由选择生活只能是笑谈。但与今天的自由相伴而行的,更多的却是心灵的孤寂。

弗洛姆曾说,一般工业制度的特定因素……造就了无能、孤独、焦虑、没有安全感的人格发展。心理孤寂超越临界后就成为焦虑。焦虑正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困惑、疏离、混乱,价值观混杂不清。常常感到危机,又不知道威胁从何处而来,没有特定的对象,只有模糊和具体的焦躁。

在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由中,我们一下被抛弃在车流滚滚的大千世界,像在喧闹的城市独自流浪。我们可以选择拥有,也有可以选择放弃,但拥有和放弃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何勇在“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上把他九十年代成名曲的歌词中去掉了一句:“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而这正是生活在“自由”选择世界中的独特体验。

“自由,意味着割离提供安全和归属感的联结,这种割离注定带来深深地不安全感,无能、怀疑、孤独和焦虑。”回想每到毕业离校时,大学校园里四处张贴的悲情语句,不禁苦笑,自由选择前程的学生们和身不由己地“被分配”而终生坚守岗位的上一代相比,到底哪种才更幸福呢。

诗人管管经历了战争的动荡,骨肉分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那里曾经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这一地一地的荷花 现在又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了 你是指这一池一池的楼房 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 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在枪林弹雨的岁月,一回首就是永别,一上船就是一生。可这颠簸中的不安与焦虑和自由选择生活的不安与焦虑相比又如何呢,纠结的在进退之间徘徊不也是在时代的风浪中漂泊吗。自由选择需要建立自主理性,自主理性需要对个人力量的高度信任,这既驱逐了焦虑,也连带着个人的孤立感,成为焦虑新的来源。我想,无论怎样的走过,无从抵抗时代变迁或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奋力挣扎,回首来路,都会感慨,“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之二什么样的年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正直登天堂,人们正直下地狱。” ——《双城记》,狄更斯

何云伟上春晚了,这个消息有点儿突如其来。长袍马褂,折扇方桌,怎么看都和时尚现代的春晚舞台有些“穿越”。“传统文化形式已经崩溃。”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声音在现代的中国响起,我们正走在“他们”的老路上。经济学界也有声音认为,所谓中国模式不过是各种经济体发展所必经的共性路径。而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核的消解,不仅威胁我们认定的文化生存的基本假设,也威胁了身为文化参与者的个人所认定的存在价值。

老子“小国寡民”的出世哲学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主张,不如说是一直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一片精神家园。在追求经济增长,倡导公平竞争的时代里,老庄若“穿越”来此也多少显得不合时宜,但经济演进不仅造成人际疏离,也助长了自我的疏离,一种个体与自己的疏离感。竞争导向下我们力争上游、奋勇拼搏、坚强不屈、永不放弃,最终鲜花满铺、硕果累累,但就像霍妮在《当代的神经性人格》中尖锐指出的,“现在社会中的竞争充斥在各类关系当中,竞争造成敌意只会带来更深孤立与焦虑,这又迫使更努力的竞争。”努力获得成功,享受成功来带了尊严和财富,这加深了社会内部的敌意,敌意造成彼此孤立,带来焦虑,于是更加努力的竞争,这是一个循环。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我们似乎疏远了自己。自我感受和自我评价紧密相连,但常分不清,我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眼中自己,哪个离真实的我更近。或者,我对自己的评价多半也来自他人的反馈,这个“他人”又是以市场上的成功标准来评价我的。于是,我们即是卖方又是市场的货物。而那竞争中的“成功标准”只能带来更大的不安与焦虑。

《恋爱的犀牛》中有一句台词是我的最爱:“别人怎样做,你也那样做,怎么就那么难呢?”男女主人公都像犀牛一样坚守自己的爱情,于是饱尝折磨。但真实世界里我们最终都沉浸在现代竞争社会建立的文化模式中,丝毫不差地成为所有其他人的模样以及他们期待我们成为的样子。就可以说是消极逃避,也可以说是积极从众,这是消除孤立和焦虑的手段,但代价是放弃精神上的自主性,并因此感到无助、无能和不安,并陷入更深的焦虑。

其实,我们无非是在追求成功,社会所建立的“成功目标”,也不过是对放弃享乐、拼搏工作者的一种补偿。这种追求,可以带来社会全体的经济和谐。尽管当代潜藏在现代文化之下的价值受到威胁引起了普遍存在的焦虑,但个体的焦虑本身可能只是内心冲突的投影,并无大碍。

之三直面内心的冲突 但是,如果宇宙摧毁了人类,人类仍比宰杀他的宇宙更崇高,因为他知道自己死了。 ——《沉思录》,帕斯卡

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中写道,“有机体致力于解决某种冲突的情境,在主观上冲突是焦虑,在客观上便是疾病。焦虑不以某种具体的病症呈现但可能出现在任何疾病中。当症状呈现时,就是有机体努力解决冲突的表现。”

节日中的美味佳肴和良好的休息,让肠胃超负荷运转,寻找调理肠胃的良方是我读这本书的缘起。毕竟,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中曾说,“那些被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焦虑、恐惧和冲突,极有可能是致病的原因。”我一直搞不懂是压力下的暴食还是厌食会造成肠胃不适,无论如何,胃部功能与情绪的关系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但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看到的是现代社会难以逃避的焦虑。

但是,就像阿德勒所描述的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难以逃避一样,在增进与社会的联系获得肯定,克服自卑的过程中,个体将获得超越。有意识的焦虑虽然痛苦但却可以整合自我,当人们能够面对焦虑经验并经而成功的走出来时,自我人格中的正向层面也随之增长。完整的自我人格奠基于个人面对焦虑,以及虽有焦虑依然前进的能力。我们要学习与焦虑相处,或是借用克尔凯郭尔的话,以之为“师”地接纳他,以便学习面对人类的宿命。

非常不幸,葛斯汀在《精神病理学的人生观》中指出,越有原创性的人,他的焦虑也越深刻。研究证明了知识和创造性与焦虑具有正向的相关性。读此书是求知,写观感为创造,我无疑又增加了几分焦虑。但焦虑是知识的阴影也是产生创意的环境,它使得我们创造和赋予生命想象力的需求,变得异常敏锐。

常听人讲,为人处事要“感恩、谦卑、敬畏、得体”,需要感恩的不只是“恩”,还有所有经历和体验,或许是别人擦肩而过的微笑,或许是自己无来由的焦虑和懊恼。内心的体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悄悄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秘密,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正源于此。“唯有洞明自己属于人类群我的个人,才能豁免忧虑安度此生。”即便是难以逃避的焦虑也体现个人尚未屈服于内心的冲突。健康的个人是在内在冲突下,仍能创造的人。

勇敢,并非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前行。 有用 26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26 2 1回应收起 赫拉扎德 2022-01-15 22:09:16漓江出版社2016版 “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 不似弗洛姆、阿德勒和美国黄金一代新弗洛伊德那群人一样神神叨叨地从主观经验出发,前半部分用罗洛 梅的那个年代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学术的方式解构焦虑,从认知心理到神经科学都有涉猎。后半部也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诸多思考与实际的案例。以及作为临床大佬罗洛 梅自己狡黠的评论,知识愈多,焦虑愈多。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热血沸腾的书,大部分人都知道帕斯卡尔的「人只是一枝芦苇,大自然中最脆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整个字宙为了要灭绝他而武装起来是没有必要的:一股气、滴水,就足以杀死他。」但却不知道后半段「但是如果字宙真推毁了他,人类还是比宰杀他的字宙更崇高,因为他知道自己死了,也知道宇宙相对于他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宇宙却一无所知。」

而这后半段之中,正潜藏着存在主义广博无涯的慈悲。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4 4回应收起 湘竹 2011-05-13 19:57:2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自由的人,才焦虑! 焦虑,是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一种心理体验。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能否控制焦虑、甚至消灭焦虑,从而过上王子、公主一般无忧无虑的生活?……以上问题似乎会勾起所有人的好奇心吧,至少我很好奇。

好奇,是翻开这本书的动力。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首先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诠释了焦虑的意义。这部分在书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涉及的理论以及代表人物较多,因为作者似乎试图在对现代出现的各种对于焦虑的解释进行全景式地梳理。这让仅是心理学爱好者的我读起来很是吃力,有些篇章也感觉十分枯燥。但坚持总会有收获,在这些看似枯燥的部分也不难发现大量散光的智慧词句,从而激发我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比如,“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的自由时所呈现的状态(P34)”;“完整的自我人格是基于个人面对焦虑,以及虽有焦虑依然前进的能力(P37)”;“不世出的创意天才绝不会退缩至命运的信仰中,以逃避焦虑与疚责;他会向前通过焦虑与疚责,以此创造可能(P41)”……但以上这些我所钟情的闪光字句均出自“焦虑的哲学诠释”一章,而且这些话都是克尔恺郭尔说的,而非出自作者。

此外我还格外钟爱“焦虑的文化诠释”一章,特别是其中“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一节尤为精彩。作者精辟的归纳、演绎唐尼的观点,指出现代“工业系统所被赋予的最高价值,便是财富的扩张。因此,工业体制的另一个心理结果便是,财富成了公认的特权和成功标准,……以财富的攫取来定义成功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的地位是否无懈可击,因此便会受到不断增加财富的需要所驱策。”简而言之,这样一来,社会尊严与自我尊严的基础,从不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来实现自我的追求与完善,变成了单纯而无尽的财富追求。焦虑也因此变得欲壑难填。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用不长的篇幅探讨了“焦虑的管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处理焦虑的方法”;一是“焦虑与自我发展”。虽然篇幅不长,但我觉得这是本书的精髓,因为作者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向我们阐释焦虑是什么,更是为了引导人们如何建设性的面对焦虑,进而应用焦虑。在本章的开头,作者再次引用克尔恺郭尔的诤言“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因为临床实验证明,贫乏的人格比较不会有神经性焦虑。而具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人则倾向于将自己置于焦虑的处境中,并会通过不断设法面对焦虑、走出焦虑,来实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自身的正向成长。

这归根到底是本欢乐的书,它传递正面的力量,告诉我们焦虑并不可怕——这取决于我们应对焦虑的方式。建设性的运用焦虑会激发出我们生命本应有的智慧与活力。

记住:自由的人,才焦虑!O(∩_∩)OV

有用 14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14 2 4回应收起 世彦君 2022-12-03 12:57:01 过焦虑的生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焦虑,如今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口头禅。到今天,我还不曾听说哪个人没有焦虑过。如果他真的没有焦虑过,我想他可能也没有真正活过。

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想要的玩具焦虑过,没有因为学业成绩焦虑过,没有因为心仪的对象焦虑过,没有因为干不完的工作焦虑过,没有因为身体的健康焦虑过,那么,他要么对生活根本没抱任何希望,要么是大脑受损以致无法思考。

即使你遇见一个仙风道骨、看似无忧无虑的人,他一定也是经历了过各种焦虑,才到达了今天风平浪静的境界。

焦虑,是渴望和恐惧的混合物。当你靠近一个有可能无法完全把握的对象时,你心情激动,你有所畏惧,这就是焦虑的感觉;而当你逃离一个无法把握的对象且不会回头张望时,你的情绪是恐惧而不是焦虑。

所以,焦虑代表的是敞开,是靠近;而恐惧代表的是封闭,是远离。若想真正地拥抱生活,焦虑可谓必不可少。如此说来,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去过一种没有焦虑的生活吧”,你还会相信,还会趋之若鹜吗?

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是“正常焦虑”而非“神经质焦虑”。正常焦虑,即我们在面对生活或自身的各种可能性时产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生命无限美好,生活充满诱惑,我们渴望出人头地,成为英雄;另一方面,这个英雄之旅充满艰辛,每当劳累的时候,我们就想“躺平”。

于是,在这“进与退”之间,或者从根本的程度上说,在这“生与死”之间,我们被焦虑所浸染,焦虑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与我们融为一体。

神经质焦虑与正常焦虑有所不同,它产生的反应与客观刺激并不成正比,且对我们的破坏性影响会更大。神经质焦虑会让我们感觉“四面楚歌”,进而行动力瘫痪。只有这种焦虑才是我们需要处理的——把它减轻到可以忍受的程度,不影响我们自由行动的程度。

之所以神经质焦虑的主观反应与客观刺激不成正比,是因为它涉及了个体的内心冲突;也就是说,个体不仅被客观刺激所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主观态度的影响。比如,面对一次出国考试,这次考试可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但你就是焦虑不已、紧张万分。

这可能是因为如果这次考试成功了,便意味着你能够离开父母,将其弃之不顾;但如果失败了,又意味着你能力不足,还不能独当一面。正是这种父母给予的羁绊,加重了你的焦虑,甚至还会让你“大病一场”,好让你不用参加考试。

如果我们认同真正严重的焦虑并非来自实际的威胁或困难,而是来自重要他人是否接纳和认可自己这一观点,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看到了神经质焦虑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人们之间无条件的、健康的爱(在上述例子中,是父母对孩子的“放手”)。

所谓无条件的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调是爱,而不是竞争与敌意,那样只会产生更多的焦虑。而健康的爱,是指一种非共生依赖的关系;爱应该指向自由,让一个人走向独立,做他自己。

话又说回来,这个“做自己”的过程必然充满着焦虑,但这是一种正常的焦虑、健康的焦虑。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冒险会导致焦虑,但不冒险会失去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创造力越强,他必然面对着更多的焦虑;因为他过着一种自由的生活,一种承担责任的生活。可以说,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焦虑终日与我们为伴。

因此,我们时下流行的口号——“过一种没有焦虑的生活”——是不是要改一改了?相反,我们应该提倡大家“过正常焦虑的生活”。先哲孟子不是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焦虑代表了一种动力,一种活力,一种耐力。

今天,“焦虑”成为有些人的口头禅,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在承受多大的焦虑,而是他不愿承受一点焦虑,以为能够彻底消除焦虑。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为焦虑正名”,除了伟大的先哲们,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心理学家罗洛·梅了。实际上,我以上所述关于焦虑的感悟,都来自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一书。

这本书初版于1950年,再版于1977年;20世纪关于焦虑的真知灼见在21世纪仍然熠熠生辉,甚至在技术日益发达、人类日益自恋的今天,“如何与焦虑相处”的观点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这本书源于罗洛·梅研究焦虑的博士论文,也源于他罹患肺结核的亲身经历。梅最初是一名教师,后来选择成为牧师,以牧师的身份为人们提供咨询,但最后他还是决定走上心理学的道路。1941年,32岁的梅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3年4月,梅作为博士候选人开展对“未婚妈妈”焦虑的研究,同年8月不幸被确诊为“中晚期肺结核”。

在疗养期间,他一度悲观绝望,焦虑无比,但通过阅读克尔凯郭尔等人的著作而深获启发。1946年,当他重新回归论文写作时,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原来的心理学研究架构,包括了哲学家、神学家、诗人和小说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众多心理学家的观点。1949年,年届不惑的梅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次年,《焦虑的意义》出版,为梅在焦虑研究领域赢得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这本书引述了众多前人的观点和研究,还涉及梅所设计的临床心理实验,理论纷繁,数据庞杂,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一本心理学博士论文,可读性能达到如此程度,已是十分难得。

事实上,又有几本心理学博士论文能像《焦虑的意义》这样化身为经久不衰的常销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本书信息丰富,归纳得当,观点新颖,论证合理,能让众多读者受益,值得一读再读。

这本书由我和程璇老师一起翻译。程璇老师提供了初稿,我对照原文进行了通读和校对,遇到有问题的地方,便一起讨论、订正,这样差不多花费了一年时间。在此,非常感谢策划编辑程斌老师对交稿时间的一再宽限。

返稿时,我们又对照原文通读了一遍,订正了“不少”错误,既让人欣慰又令人汗颜。无奈译事无完美,焦虑不可避。鉴于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错讹再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判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郑世彦

2021年10月于合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世彦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11 没用 0 11 7回应收起 °Landy 2015-12-23 11:37:1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携手焦虑,成为你自己 年初我的生活被焦虑填满,深刻体会到焦虑的含义。那时我身处一场等待中诚惶诚恐,由此开启了长达数月的焦虑体验。那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负面感受,令人紧张不安、急躁沉闷,常常伴有轻度的失眠。

随着答案将告揭晓,我的焦虑达到了顶峰。那时我总是很晚睡不着,半夜起来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有时我甚至感到不能顺畅呼吸,便开了门去楼下绕着绿化带一圈一圈地转。有次撞见了下夜班回家的邻居,她连称被我的影子吓到,问我为什么半夜三更不睡觉待在外面,我尴尬地笑不知如何回答,更不敢说因为我很焦虑。

也许我害怕的是历经漫长等待后换来一个糟糕的结果,因为它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但它却也没有重要到无与伦比的地步。因为当一切都结束时,事情的结局并不令人满意,然而我仅用了数天就调整自己得以平静的接受。由失败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小于我等待时焦虑的分量,那么,我焦虑的究竟是什么?

焦虑和恐惧不同。恐惧发生时总是针对着某一个具体对象,而焦虑面前常常一片模糊,它只表现为一种情境下的脆弱,没有明确的所指。当这种感受一旦具体化投射到某一对象之上,焦虑就会变化为恐惧。比如一些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会产生焦虑,他们往往不能说出这种情绪的来由是什么,但假使一人认为自己是害怕自己终将碌碌无为(或孤独一生或难以担当或别的不管什么)而焦虑,那他的焦虑就不再是焦虑,而是有所指的恐惧。

西方文化中,解决焦虑问题的倾向就是将其“合理化”为具体的恐惧,以便让个人相信自己是在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对。但焦虑具有非理性的特点,那样做实际上会压抑了焦虑的真正来源。与其用理性去对抗焦虑,不如用理性去了解、厘清焦虑。幸运的是,一旦我们能够获得对焦虑的科学认识,就会发现它不是全无道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的一生由一连串的分离组成,每一次分离都意味着个体进一步的自我实现。出生是一个人第一次也是最戏剧化的一次分离,乃至往后的上学、告别单身、亲人离别、得到和失去,在人格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伴随着分离,死亡是人的最后一次分离。当人与当前环境或有依赖关系的处境被打破时,便会有焦虑,这是要活出有自主性的个体所必须要面对的焦虑。除非人陷溺在依赖性的寄生关系中,否则便一定会有焦虑。

焦虑中往往隐含着一种可能性,正如我的那次焦虑,它真正的来源并不是对糟糕结果可能会出现的担忧,而是在整场冒险中对于自我变动造成的非理性的不安。要实现我们的可能性,就需要破坏性和建设性,而它们则代表个体要打破现状、摧毁旧有模式,甚至放弃从儿童时代就笃信的事物,继而创造出崭新的、全然不同的生活形态。这一与过去决裂的过程充满了怀疑与痛苦。而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是在拒绝成长,拒绝自己的可能性,你在逃避对自己的责任。拒绝实现自己的可能性又会带来内疚和自责。个体在这两种矛盾之间摇摆,焦虑因此而诞生。

为了成就自我人格,个人必须勇敢前进。由于脱离了以往熟悉的状态,进入到陌生的领域,这时一切的未知都会被贴上“危险”的标签。奋进就是在冒险。然而,不冒险或许安全,但选择它就会失去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冒险中也不会失去的东西——自我实现的可能。

然而冒险也不是没完没了一味追求“成功”。市场竞争下的任何失败,会再度威胁着自我的表面尊严,对于失败的人,此时的表面尊严即是一切。这显然也会带来无能与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对自我的评价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外在财富,而不是自身内在的能力与生产力上,便会造成自我的疏离,也会扭曲与自己的连结。同时,在此套价值评判标准里,个人随时可被取得更大财富的他人打败,因此显得更加脆弱和无能。

个人还可能在焦虑的处境下发展出一种“逃避”的行为模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个体会全盘接受所处社会文化所提供的人格类别,丝毫不差地成为所有其他人的样子,以及别人期待的样子。他会成为其他任何人,但就不成为他自己。弗洛姆说,“个人放弃独立的自我,并成为与周遭数百万机器人完全一致的另一个机器人,他便不会感到孤独,也不会有任何焦虑。”

克尔凯郭尔认为创造性越高的人,潜在的焦虑就越强。一切想要回避焦虑的尝试,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在逃离焦虑的过程中,个人会丧失让自我显现的最宝贵的机会。健康的人在有冲突的情况下也会依然向前迈进,去实现自由,而不健康的人却会退缩进而封闭自己,牺牲自由。“完整的自我人格是奠基于个人面对焦虑,以及虽有焦虑依然前进的能力。”

当我们终于明白,焦虑只不过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是“可能性”向“现实性”过渡时的副产品,我们就会了解到焦虑无需抵抗,它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只要你在前行,就一定会有焦虑,它们永远都会在那里。面对焦虑,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妥协,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尊重情绪才能更少地被情绪控制。

自我实现的路上会有很多旅伴,去认识它们,和它们和平相处,焦虑也是其中之一。

注:本文中提到的所有“焦虑”均指“现实性焦虑”而非“病理性焦虑”。 有用 13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13 1 1回应收起 傻兔仔 2011-04-21 10:25:2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意义感,奢望还是绝望 常常说宗教解决两个问题,对于死亡的认识和人的意义感,对于死亡的认识很直接,而人的意义感显得虚无缥缈,人真的就是一个有意识的芦苇吗?

已经是第二遍读《焦虑的意义》,之前读过很多有关焦虑方面的文章,但总感觉没有点到根本所在,只有读到这本书时,我说对了,就是这种感觉。    常常想,现在的焦虑来自哪里,很多人其实是苛求自己,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现代的社会,压抑着每一个人,社会从宏观层面越来越少给予人们一种有意义感,凡人生活存在的意义被压抑到很多具体的层面,让人困斗不得止歇,逃避渐渐成为常态,甚至表现为变态,而这些都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罗洛梅深刻剖析了焦虑和逃避的关系,告诉我们焦虑之源在于人没有形成和社会的良好关系。虽然没有提出解决人的意义感这个宏大课题,但是认识了焦虑,就会知道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外部世界内化的,不必苛求自己。    在“悲催”的世界,不要成为“悲催”的自己。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9 2回应收起 林恩 2010-12-27 23:12:4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书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克尔恺郭尔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宿命被当做逃避焦虑和愧疚感的方法。因为”命运是灵魂(可能性)与外在事物(如不幸、必然或偶然)的连结“,所以我们并未充分体认到焦虑与疚责的意义。不过克尔恺郭尔认为,这种把自己交付宿命的做法,会使创造性有所局限。他因此认为,坦诚面对疚责问题的犹太教,要比以命运为信仰为依归的希腊文化更胜一筹。不出世的创意天才绝不会退缩至命运的信仰中,以逃避焦虑和疚责,他会向前通过焦虑与疚责,以此创造可能。 有用 8 没用 1 8 1 0回应收起 心理侦探 2022-07-20 15:00:46漓江出版社2016版 信息茧房下的贩卖焦虑导致信息污染人的原因 逛了很多劝退小组,

传统理工科人才基本都是溢出的;

身边学计算机的朋友找工作、薪资确实很好,但是工作强度很大;

从事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同学基本上加班到午夜是常态;

法学也是卷王专业,28定律明显,看到组里这么多五院同学,瞬间觉得我这个非五院四系的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不知道考研能不能上岸。 如果考研没上岸,在已过法考的情况下,最好的自救途径是什么呢?

真的还有不卷的行业吗?

从具体的内容来说,劝退说白了是已经毕业或就读的人主动分享信息、打破“信息差”的一个过程。——期望值落空后极度失望,于是乎开始对后来人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这种宣泄导致充满偏见和认知偏差 但是等到它扩大到现在这个样子,出现全专业大面积劝退、在公开场合直言劝退等等场面,就不仅仅是自嘲那么简单了。 多少有一些是玩梗,有一些是迁怒,更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是在引导和贩卖焦虑。——😷😷😷😷我得小心百分之九十七习惯性跳槽的混子,新手即老鼠🐭,松鼠🐿️的噪音,时刻记得我是大象🐘🐘🐘🐘🐘🐘🐘🐘🐘🐘🐘 如何分辨清楚哪些劝退是贩卖焦虑呢?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你要筛选优质的信息源。最好是本专业、本行业的中间层次的非既得利益者给的劝退,你再相信。 如果是外行,比如我一个学历史的,逢人劝退给排水工程,那么我不是在玩梗,就是在扯淡。

中间层次,意思是尽量排除个人的因素造成的劝退与否,比如你去问那些nsc发到手软的人,生物好不好学,材料要不要读,ta可能就和知乎上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反过来说,几乎每个专业都有一大票和专业不对付的学生,你去问这些人,大概率是劝退,但是这个信息并不一定有价值。——😭😭😭😭我以前缺乏判断力+思维惰性+6号寻找社会支持系统=被97%的习惯性跳槽的混子,一路被动应付的新手的垃圾情绪污染😭😭😭😭😭😭😭😭😭😭😭现在知乎早已面向普通网民了,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知乎儿有个问题,就是只会抱怨现实的不足,根本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是社会的常态,也是知乎的常态。由于这部分事实上数量占优,思维接近,所以观点更容易获得大量赞同。 正儿八经有能力的人,是从问题中发现机会,而不是盯着问题不放。 问题在于,这部分人会不会跟你分享观点且不谈,即便分享了,恕我直言,大部分人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他在说啥。 建议部分: 我不知道你看到了些什么答案,让你如此悲观。 我只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提下面这个建议: 事实上,财经类媒体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强的媒体分类,需要大量的财务、经济、金融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企业运营经验, 还要从有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进而你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才能深入分析、分析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然而客观事实是什么?国内我不敢说绝大部分,但是非常非常多的财经类媒体都非常非常非常水,好多记者、编辑都不知道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背景来做财经新闻和评论,靠所谓的“常识”来分析问题,论述过程还先找结果后找论据,输出的内容可谓惨不忍睹(实际上各个细分媒体都有这个问题)。这本来没啥,你瞎几把写是你的自由,问题是,由于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和逻辑和普通人一样,所以他们错误的观点和分析反而容易获得大部分毫无财经背景的读者的共鸣,因为比专业的分析“容易懂”。哪怕其文章和观点有非常明显的概念性、事实性错误。 这就出现一个可笑的情况,水平越低的文章,能够获得越高的认同和热度。 既然如此,你是不是可以这么做? 既得利益者更要当心,这其中包括部分研究生导师、招生办人员、培训从业者、自媒体等等,一定要想清楚他们是不是在割韭菜。——我觉得很多心理行业的人完全是在保护自己的饭碗🥣或者贩卖焦虑,植入自卑从而卖课等赚钱😡😡😡😡😡😡😡😡😡😡 同时,你还应当保持自己的判断。退不退归根到底是你自己的事,你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是你自己说了算,不是任何其他人能左右的。 而且一定要明白本文一开始说的那一点,劝退风气的大背景是就业吃紧,心里始终明白这一点,你就能更坦然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劝退了。 劝退的基本都是没有在选专业前做好功课的,好好了解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就没那么多后悔了。 每个专业都有适合学它的学生,劝退的基本都是不适合和不喜欢所学专业的。所以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从自身来说适不适合这个专业,这包括性格、兴趣、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 我曾经作为留学咨询顾问,在和全国最优秀的高中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沟通中,发现学校排名和国家的选择是他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而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却很少有人真正在意。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无效过时且偏颇的信息,成为更严重的干扰项,不断加深学生和家长对于专业选择的困惑。当我问及一些同学是如何选择专业时,他们的回答总让我着急: “这专业父母让我选的,我也不知道学啥。” “老师说这专业好找工作。” “好兄弟学这个专业,不能抛下他。”

来自豆瓣App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42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1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歪~ 展开 克尔凯郭尔:19世纪的焦虑 歪~

个人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在或应该在不断地创造自己的人格。 克尔凯郭尔说,人们常常用宿命论来回避创造过程中的焦虑和罪疚。因为“命运是精神(可能性)与外在事物(如不幸、必然或机缘)的结合”,所以,我们感受不到焦虑和罪疚的全部意义。但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对宿命论的信仰,限制了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他相信,坦白地面对罪疚问题的犹太教,比相信命运的希腊精神更胜一筹。真正的创造性天才不会寻求命运之神的庇护,以此... 2023-09-17 23:16:13 2人喜欢

歪~ 展开 译后记 过焦虑的生活 歪~

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想要的玩具焦虑过,没有因为学业成绩焦虑过,没有因为心仪的对象焦虑过,没有因为干不完的工作焦虑过,没有因为身体的健康焦虑过,那么,他要么对生活根本没抱任何希望,要么是大脑严重受损以致无法思考。即使你遇见一个仙风道骨、看似无忧无虑的人,他一定也是经历了各种焦虑,才到达了今天风平浪静的境界。 焦虑,是渴望和恐惧的混合物。当你靠近一个有可能无法完全把握的对象时,你心情激动,你有所畏惧,... 2023-09-17 23:38:47 1人喜欢

歪~ 展开 自我的实现 歪~

一个人越有创造力,拥有的可能性就越多,也越有可能面对焦虑,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和罪疚感。或者,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意识越丰富,自我越完整。”自我意识的增强意味着自我的丰满。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焦虑、经历焦虑并最终克服焦虑时,自我的积极面也会随之发展。 2023-09-17 23:33:12 1人喜欢

YYY 展开 书摘 YYY

● 戈德斯坦的中心论点是:焦虑是有机体在灾难性情境下的主观体验。当一个有机体无法应对环境的要求时,它就会被抛进一种灾难性情境,并因此感到它的存在或对其存在至关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我们不应该认为“灾难性情境”总是涉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它也可能只是一个人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自身存在受到了威胁。它是一种质性的体验,强度等级不是问题所在。 ● 有机体只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实现自己的本性(我们注意到,这个观...

有人管管这个翻译没

27 有用°Landy 2015-12-17 16:13:48 完整的自我人格是奠基于个人面对焦虑,以及虽有焦虑依然前进的能力。个人无须感到孤立,因为如果他能够勇敢地拓展他自己的理性,他的观点与利益最终都会与他的同胞们一致,追求理性将使个人与universal reality之间达成和谐。

21 有用DurkheimDu 2013-07-14 14:19:35 真像文献综述。另,翻译有硬伤。

1 有用八点钟有骨气 2011-03-29 00:36:31 一本真正的好书,典雅流畅,且阅读者无需具备心理学背景,解答了我的部分疑惑。

1 有用ocean 2019-10-29 09:26:26 接触焦虑话题的第一本书,作者将心理学史上有关焦虑的观点就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面对焦虑,不能逃避,要依然前行,并从焦虑处出发,生出个人的更多可能性和创造力。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看不懂。比较凌乱

13 有用孟冬 2018-11-04 20:17:42 我们有焦虑是因为有创造的可能,创造自己,意欲成为自己,以及在数不清的日常活动中创造可能。如果人没有活出自己心里的期望,就会陷入方向的迷失中,接着焦虑就发作了。现代人的焦虑主要与社会调适、疏离、竞争、成就等心理状态有关。文化上,作者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认为个人主义的出现和扩大让人变得爱竞争,人也仿佛只需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就能便利地探索世界百态,成为自身的刑塑者。可一旦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对抗的是... (展开)

1 有用Xylometazoline 2020-08-21 15:18:16 译者水平真的很差,看到一半还是回去看原文了。前面几章都是文献综述,临床那两段才真的有意思。真的要看焦虑的哲学著作还是克尔凯郭尔看看就可以了,反正本书通篇引用

0 有用Echo在风中飘 2022-02-09 01:09:15 适度的焦虑会有助于自我的构建,焦虑是整合自我的一种努力而非失败对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来说很具有安慰性;但最棒的部分是,怎样通过面对&经历新的可能性,扩大自我觉察,有建设性的应对这个世界&自己的人生,从而不那么焦虑。终于龟速读完,撒花🎉

0 有用本愚 李小龙 2022-01-22 16:35:54 焦虑 存在主义 自我管理

sparrowhawk 2013-12-30 12:30:15 严肃读者的绝佳读物之一。就是文字风格完全是GRE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篇章的节奏...

0 有用God forgive Me 2020-06-01 22:53:55 分析的挺全面,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我觉得算是给外行人一个好的科普吧。

A book full of wisdom.

0 有用坠落的晨光 2024-11-16 22:08:55 湖南 Wheathering through anxiety-creating events is key to growth.

0 有用鹭汀 2017-05-10 23:44:49 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0 有用天江衣 2021-11-20 19:09:41 焦虑无法避免,但是正视焦虑就是正视自己

文档结构与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对焦虑的解释,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的文学、社会研究、政治场景、哲学与神学以及心理学领域中的焦虑 [1]。 书目信息 1950年首次出版的《The Meaning of Anxiety》,由纽约的Ronald Press出版。 其他Rollo May的作品也被列出,例如《Man’s Search for Himself》(1953),《Symbolism i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1960作为编辑),《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1967)和《Love and Will》(1969) [2]。 历史根源及理论背景 提到了Rollo May在1949年美国心理病理学协会研讨会上发表的关于现代焦虑理论的历史根源的论文 [3]。 关于焦虑理论的历史假设和现代文化发展对焦虑问题的影响有所提及,并指出更详细的讨论见第六章,而当代焦虑的文化背景则在第七章中有总结 [4]。 补充材料 在书目部分还列出了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包括John Mason关于情绪反映在内分泌整合模式上的研究,以及Mark A. May关于恐惧世界中的教育等 [5]。

《The Meaning of Anxiety》摘要

1. 文档概述

Rollo May 的著作《The Meaning of Anxiety》探讨了焦虑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书中结合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神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深入分析了焦虑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主要内容摘要

2.1 焦虑与自由的关系

  • 自由的辩证性:书中强调自由既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可能带来焦虑。自由赋予个体选择的权利,但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不确定性(第34页起)。
  • 焦虑与自由的联系:May 认为,焦虑是自由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真正的自由需要接受并面对这种不安。

2.2 焦虑的理论基础

  •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书中详细讨论了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观点,包括“战斗-逃跑机制”(62–64页)和“自由浮动焦虑”(125–126页)。
  • Fromm 的焦虑理论:Erich Fromm 提出的社会心理视角被重点分析,尤其是其在《逃离自由》中对现代文化背景下焦虑的阐释(175–183页)。

2.3 焦虑的表现形式

  •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书中明确了恐惧与焦虑的不同之处,指出恐惧是对具体威胁的反应,而焦虑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明确对象的心理状态(189–190页)。
  • 早期焦虑:儿童时期的焦虑被特别关注,包括环境因素和发育阶段对其的影响(59, 93–100页)。

2.4 社会与文化的背景

  • 现代文化的焦虑:May 探讨了工业主义、技术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孤立感如何加剧了人们的焦虑(171–175页)。
  • 极权主义的影响:书中提到极权主义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及其引发的集体性焦虑(10, 12, 61页)。

2.5 心理机制与治疗

  • 潜意识的作用:焦虑常常源于潜意识冲突,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121–122页)。
  • 应对策略:通过自我觉察、整合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个体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焦虑(110–111页)。

3. 关键术语索引

  • Flight-Fight Mechanism:应对威胁的生理反应机制(62–64页)。
  • Free-floating Anxiety:没有明确来源的漂浮性焦虑(125–126页)。
  • Urangst:原初焦虑,指深层的、根本性的恐惧(148, 194–195页)。
  • Integrative Dynamism:整合动力学,指个体内部力量的协调与统一(50, 87页)。

4. 结论

Rollo May 的《The Meaning of Anxiety》不仅是一部心理学经典,也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通过理解焦虑的本质及其与自由、社会、文化的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寻找克服焦虑的方法。


5. 参考文献

  • Engel, George: 情绪反映在内分泌整合模式上的研究(79–80页)。
  • Fromm, Erich: 《逃离自由》及其他相关作品。
  • Freud, Sigmund: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及现代应用。

《焦虑的意义》详细目录

前言

  • 第一版前言
  • 修订版前言
  • 致谢

第一部分:焦虑的现代解释

第1章:20世纪中期的焦虑

  • 在文学中的表现
  • 在社会研究中的体现
  • 在政治场景中的影响
  • 在哲学与神学中的探讨
  • 在心理学中的分析
  • 本书的目的

第2章:哲学对焦虑的解读

  • 斯宾诺莎:理性战胜恐惧
  • 帕斯卡尔:理性的不足
  • 克尔凯郭尔:19世纪的焦虑

第3章:生物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惊吓模式
  • 焦虑与灾难性反应
  • 焦虑与世界的丧失
  • Goldstein 对焦虑与恐惧的起源的看法
  • 承受焦虑的能力
  • 焦虑的神经学与生理学方面
  • 危险的感知
  •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
  • Voodoo 死亡现象
  • 焦虑的心理生理学方面
  • 例子:胃功能
  • Tom 的案例
  • 文化与疾病的意义

第4章:心理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动物是否会有焦虑?
  • 儿童恐惧的研究
  • 成熟过程中焦虑与恐惧的变化
  • 恐惧掩盖下的焦虑
  • 关于压力与焦虑的注释
  • 最近关于焦虑的研究
  • 焦虑与学习理论
  • 个人评论

第5章:心理治疗师对焦虑的解读

  •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发展
  • 焦虑与压抑
  • 弗洛伊德对焦虑起源的看法
  •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趋势
  • Rank:焦虑与个体化
  • Adler:焦虑与自卑感
  • Jung:焦虑与非理性威胁
  • Horney:焦虑与敌意
  • Sullivan:焦虑作为对不被认可的恐惧

第6章:文化角度的焦虑解读

  • 历史维度的重要性
  •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 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个人主义
  • Fromm: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孤立
  • 焦虑与市场环境
  • 逃避机制
  • Kardiner: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第7章:焦虑理论的总结与综合

  • 焦虑的本质
  • 正常与病态焦虑
  • 焦虑的起源
  • 承受焦虑能力的发展
  • 焦虑与恐惧
  • 焦虑与冲突
  • 焦虑与敌意
  • 文化与社区

第二部分:焦虑的临床分析

第8章:焦虑的案例研究

  • 我们希望发现的内容
  • Harold Brown:严重焦虑背后的冲突
  • 结论

第9章:未婚母亲的研究

  • 使用的方法
  • Helen:理智化作为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
  • Nancy: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 Agnes:与敌意和攻击相关的焦虑
  • Louise:无焦虑的母亲拒绝
  • Bessie:父母拒绝而无焦虑
  • Dolores:在严重威胁下的焦虑恐慌
  • Phyllis:贫瘠人格中的焦虑缺失
  • Frances:限制与创造性冲动的对立
  • Charlotte:精神病发展作为一种逃避焦虑的方式
  • Hester:焦虑、反抗与叛逆
  • Sarah 和 Ada:两位黑人女性中焦虑的存在与缺失
  • Irene:焦虑、过于自律与害羞

第10章:从案例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蕴含在恐惧中的焦虑
  • 冲突:焦虑的来源
  • 父母拒绝与焦虑
  •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分裂
  • 中产阶级的病态焦虑

第三部分:焦虑的管理

第11章:应对焦虑的方法

  • 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对
  • 破坏性方式
  • 建设性方式

第12章:焦虑与自我的发展

  • 焦虑与人格贫瘠
  •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
  • 自我实现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索引

《焦虑的意义》一书由Rollo May撰写,系统地探讨了焦虑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影响。书中首先从文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及心理学等多角度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焦虑现象,并通过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帕斯卡尔和克尔凯郭尔的观点阐释焦虑的深层含义。接着,作者从生物学和心理学层面剖析焦虑的成因与机制,同时结合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理论,深入解读焦虑与个体成长、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此外,书中还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焦虑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其对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焦虑的多种方法,包括建设性与破坏性途径,并强调了焦虑管理对于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Rollo May 的《焦虑的意义》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及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焦虑的本质、成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综合,提出了应对焦虑的建设性方法及其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初学者,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学习《焦虑的意义》这本书的内容:

  1. 了解基础概念

    • 什么是焦虑?它与恐惧的区别是什么?
    • 焦虑在心理学、哲学和生物学中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2. 探索焦虑的起源和发展

    • 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源是什么?
    • Goldstein 对焦虑和恐惧的起源有何看法?
    • 正常焦虑和神经质焦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 理解焦虑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 焦虑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 弗洛伊德、Rank、Adler 和 Jung 等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焦虑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4. 研究文化和社会背景对焦虑的影响

    • 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影响焦虑的表现?
    •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焦虑的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 分析案例研究

    • 书中提到的案例(如 Harold Brown、未婚母亲等)揭示了哪些关于焦虑的重要信息?
    • 不同类型的焦虑(正常焦虑 vs. 神经质焦虑)在案例中如何体现?
  6. 学习应对焦虑的方法

    • 如何有效管理和减轻焦虑?有哪些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方式?
    • 焦虑管理如何帮助实现自我成长和人格发展?
  7. 深入思考和应用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认为焦虑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 你能否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焦虑?

通过这些逐步深入的问题,您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书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在学习《焦虑的意义》这本书时,可以通过以下章节对应的提问方式来深入理解内容:

第一部分:焦虑的现代解释

第1章:20世纪中期的焦虑

  • 文学、社会研究、政治场景中的焦虑表现形式是什么?
  • 哲学与神学如何探讨焦虑?这些观点对心理学有何启示?
  •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焦虑?

第2章:哲学对焦虑的解读

  • 斯宾诺莎认为理性如何战胜恐惧?这对心理咨询有何启发?
  • 帕斯卡尔提到的“理性的不足”具体指什么?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体现?
  • 克尔凯郭尔的19世纪焦虑理论如何影响现代心理治疗?

第3章:生物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惊吓模式和灾难性反应如何解释焦虑?这对咨询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 Goldstein 对焦虑与恐惧起源的看法是什么?这对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反应有何帮助?
  •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和Voodoo死亡现象如何说明焦虑的心理生理机制?
  • Tom 的案例提供了哪些关于文化和疾病意义的洞见?

第4章:心理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动物是否会有焦虑?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人类焦虑的理解有何帮助?
  • 成熟过程中焦虑与恐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对儿童和青少年咨询有何指导?
  • 最近关于焦虑的研究有哪些重要发现?它们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第5章:心理治疗师对焦虑的解读

  •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如何发展?其对压抑和起源的观点如何影响现代治疗?
  • Rank 和Adler 的焦虑理论如何分别解释个体化和自卑感?这对个性化治疗方案有何启发?
  • Jung 和Horney 关于焦虑的观点如何帮助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
  • Sullivan 将焦虑视为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这如何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工作?

第6章:文化角度的焦虑解读

  • 从历史维度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如何塑造了现代焦虑?
  • Fromm 如何解释现代社会中个体孤立的现象?这对群体治疗有何启示?
  • Kardiner 的西方人成长模式如何帮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焦虑?

第7章:焦虑理论的总结与综合

  •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正常与病态焦虑的区别在哪里?
  • 焦虑的起源有哪些主要理论?这些理论如何整合到咨询实践中?
  • 焦虑与冲突、敌意的关系是什么?这对识别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有何帮助?

第二部分:焦虑的临床分析

第8章:焦虑的案例研究

  • Harold Brown 的案例揭示了严重焦虑背后的哪些冲突?
  • 案例研究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焦虑?

第9章:未婚母亲的研究

  • 不同未婚母亲的案例(如Helen、Nancy、Agnes等)展示了哪些不同的焦虑类型和防御机制?
  • 这些案例如何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特定人群的焦虑?

第10章:从案例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蕴含在恐惧中的焦虑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行为?
  • 父母拒绝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对家庭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 中产阶级的病态焦虑有哪些特征?这对我们理解特定社会阶层的来访者有何帮助?

第三部分:焦虑的管理

第11章:应对焦虑的方法

  • 在极端情况下,来访者通常会采取哪些破坏性方式应对焦虑?如何帮助他们转向建设性方式?
  • 建设性应对焦虑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如何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第12章:焦虑与自我的发展

  • 焦虑与人格贫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对评估来访者的发展潜力有何帮助?
  •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之间有何联系?这如何影响我们的治疗目标?
  • 焦虑如何促进自我实现?这对我们设定治疗目标有何启示?

通过这些问题,您可以逐步深入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咨询工作中。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您可以围绕心理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和本书的内容,通过以下提问方式深入学习《焦虑的意义》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焦虑的现代解释

第1章:20世纪中期的焦虑

  • 在心理动力学视角下,如何理解焦虑在文学、社会研究、政治场景中的表现?
  • 本书提到的哲学与神学探讨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有何启示?

第2章:哲学对焦虑的解读

  • 斯宾诺莎关于理性战胜恐惧的观点如何与心理动力学中防御机制的概念相联系?
  • 帕斯卡尔提到的“理性的不足”如何反映在来访者的潜意识冲突中?
  • 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存在性焦虑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的意义?

第3章:生物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惊吓模式和灾难性反应如何与心理动力学中未解决的早期创伤相关联?
  • Goldstein 对焦虑与恐惧起源的看法如何补充心理动力学对潜意识冲突的理解?
  •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和Voodoo死亡现象如何说明心理动力学中躯体化症状的形成机制?

第4章:心理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 动物是否会有焦虑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焦虑的进化基础?这对心理动力学理论有何贡献?
  • 成熟过程中焦虑与恐惧的变化规律如何反映在来访者的生命阶段发展中?
  • 最近关于焦虑的研究如何验证或挑战心理动力学的核心假设?

第5章:心理治疗师对焦虑的解读

  •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如焦虑与压抑的关系)如何在当代心理动力学实践中应用?
  • Rank 的个体化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在分离与独立过程中的焦虑?
  • Adler 的自卑感理论如何与心理动力学中自我理想的概念相结合?
  • Jung 的非理性威胁观点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原型意象和无意识内容?
  • Horney 关于焦虑与敌意的论述如何指导我们在治疗中识别和处理来访者的内部冲突?
  • Sullivan 将焦虑视为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这一观点如何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工作?

第6章:文化角度的焦虑解读

  • Fromm 提到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孤立现象如何反映在心理动力学对客体关系的理解中?
  • Kardiner 的西方人成长模式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动力学机制?

第7章:焦虑理论的总结与综合

  • 焦虑的本质如何在心理动力学框架内进行重新定义?
  • 正常与病态焦虑的区别如何帮助我们评估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焦虑的起源理论如何整合到心理动力学的潜意识冲突模型中?
  • 焦虑与冲突、敌意的关系如何指导我们在深度治疗中工作?

第二部分:焦虑的临床分析

第8章:焦虑的案例研究

  • Harold Brown 的案例中揭示的深层冲突如何通过心理动力学的视角进行解释?
  • 这些案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焦虑背后未满足的心理需求?

第9章:未婚母亲的研究

  • 不同未婚母亲的案例(如Helen、Nancy、Agnes等)展示了哪些心理动力学的核心议题?
  • 这些案例如何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和其他防御机制?

第10章:从案例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蕴含在恐惧中的焦虑如何反映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和防御机制?
  • 父母拒绝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心理动力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进行解释?
  • 中产阶级的病态焦虑如何体现心理动力学中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三部分:焦虑的管理

第11章:应对焦虑的方法

  • 在极端情况下,来访者通常会采取哪些破坏性方式应对焦虑?这些方式如何反映他们的潜在冲突?
  • 心理动力学如何指导我们将来访者的破坏性应对方式转化为建设性的方式?

第12章:焦虑与自我的发展

  • 焦虑与人格贫瘠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心理动力学的自我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
  •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之间的联系如何反映在来访者的潜意识动机中?
  • 焦虑如何促进自我实现?这如何与心理动力学中个体成长的目标相一致?

通过这些问题,您可以将心理动力学的核心理论与本书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焦虑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治疗工作中。

第1章:20世纪中期的焦虑

文学、社会研究、政治场景中的焦虑表现形式是什么?

  •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焦虑常常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现出来。例如,存在主义作家如加缪和萨特的作品中,人物常面对无意义的世界,表现出深刻的焦虑感。
  • 社会研究:根据文档 [1],社会研究显示,“passing over” 和 Protean 风格的多样性可能引发显著的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人们寻求确定性,如加入基本教义派宗教团体或极端精神运动。
  • 政治场景:文档 [3] 指出,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西方欧洲资产阶级传统崩溃后出现的道德和心理真空状态下,共产主义等极权主义运动通过提供一种目的感来缓解人们的焦虑。

哲学与神学如何探讨焦虑?这些观点对心理学有何启示?

  • 哲学:文档 [4] 提到,像海德格尔和蒂利希这样的哲学家将焦虑视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蒂利希描述焦虑为人类对非存在威胁的反应,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对存在的意识以及对可能失去存在的恐惧。
  • 神学:尼布尔等神学家关注经济和政治问题时也深入探讨了焦虑。他们认为焦虑是文化危机的一个标志,并且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
  • 对心理学的启示:哲学和神学的观点为心理学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框架。它们表明焦虑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状态,也是更大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心理学可以从这些视角中汲取灵感,探索焦虑的社会文化和存在维度,从而发展出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法。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焦虑?

  • 主要目的:文档 [2] 中指出,尽管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不同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但对其的研究和理论至今仍缺乏协调性。本书旨在综合来自不同学科(如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神学及心理学)关于焦虑的知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普遍现象。
  • 帮助理解焦虑的方式:通过整合多学科的见解,本书不仅揭示了焦虑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还探讨了其作为人类经验一部分的本质意义。这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焦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

第2章:哲学对焦虑的解读

斯宾诺莎认为理性如何战胜恐惧?这对心理咨询有何启发?

  • 斯宾诺莎的观点:根据文档 [1] 和 [2],斯宾诺莎认为通过理性可以克服恐惧和焦虑。他主张“intellectual love of God”(对上帝的理智之爱),这是一种宗教态度,能够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看待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全面理解,个体可以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 对心理咨询的启发:在心理咨询中,这种方法可以被用来引导来访者以更广阔、更有意义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例如,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挑战那些非理性的信念或思维模式,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

帕斯卡尔提到的“理性的不足”具体指什么?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体现?

  • 帕斯卡尔的观点:文档 [3] 中提到,帕斯卡尔认为仅仅依靠理性不足以完全理解和解决人类的情感问题。他认为虽然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人类掌握自然和整理情感,但面对更为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时,理性显得力不从心。
  • 在咨询实践中的体现:这提醒咨询师,在处理来访者的深层次情感问题时,不能单纯依赖逻辑分析。咨询师需要更加关注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采用更多元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结合艺术治疗、冥想等非理性手段,可能更能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的焦虑源。

克尔凯郭尔的19世纪焦虑理论如何影响现代心理治疗?

  • 克尔凯郭尔的理论:文档 [1] 提到,克尔凯郭尔将焦虑视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通向自由和个人可能性的大门。他区分了有限性和无限性,认为有限性代表了自由的束缚,而无限性则指向了自由的开放。
  • 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可以通过帮助来访者面对并接受焦虑,促进他们实现更大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来访者探索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这是对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实际应用。

第3章:生物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惊吓模式和灾难性反应如何解释焦虑?这对咨询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 惊吓模式与灾难性反应:文档 [1] 提到,在焦虑情境下,个体可能会经历一种“灾难性反应”,即当威胁感无法明确指向某一特定来源时,个体可能表现出极度不安或逃避行为。这种反应不同于恐惧,因为恐惧通常有明确的对象,而焦虑则更广泛、模糊。
  • 对咨询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咨询师识别来访者在面对非具体威胁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并指导他们通过聚焦于具体问题来帮助来访者减少焦虑感。例如,可以通过认知重构技术让来访者清晰地认识到哪些威胁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大的。

Goldstein 对焦虑与恐惧起源的看法是什么?这对咨询师们理解来访者的反应有何帮助?

  • Goldstein 的观点:根据文档 [2] 和 [5],Kurt Goldstein 认为焦虑源于个体对环境需求适应能力的限制。他指出,当一个人的大脑功能受损或其应对机制不足时,他们会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的防御反应。
  • 对咨询师的帮助:这提示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者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是否足够以应对当前的生活挑战。如果来访者处于长期压力状态或经历过创伤,那么他们的焦虑反应可能是生物性和心理性的双重结果。咨询师可以据此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以增强来访者的适应能力。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和Voodoo死亡现象如何说明焦虑的心理生理机制?

  •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文档 [4] 中提到,当个体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失衡,甚至引发极端情况如“Voodoo 死亡”(因极度恐惧而导致的实际死亡)。这种情况表明,持续的焦虑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可能危及生命。
  • 心理生理机制:这一现象揭示了焦虑如何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造成生理上的严重后果。对于咨询师而言,这意味着在处理重度焦虑时,必须关注来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与医疗专业人员合作,确保综合治疗的效果。

Tom 的案例提供了哪些关于文化和疾病意义的洞见?

  • Tom 的案例:虽然具体细节未直接提供,但我们可以推测 Tom 的案例可能涉及文化背景对疾病表现形式的影响。文档 [4] 暗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可能因信仰、习俗等因素而表现出独特的焦虑症状。
  • 洞见:此案例强调了文化敏感性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咨询师需意识到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来访者对焦虑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使之更加贴合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

第4章:心理学角度的焦虑解读

动物是否会有焦虑?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人类焦虑的理解有何帮助?

  • 动物是否有焦虑:根据文档 [4],O. Hobart Mowrer 的研究表明,动物可以感受到恐惧,但真正的焦虑(即神经质性的焦虑)仅限于人类。这是因为在人类中,焦虑与复杂的认知能力和对未来的思考有关。
  • 对人类焦虑理解的帮助:研究动物的恐惧反应有助于我们了解基本的生存机制和生理基础,而将这些发现与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相结合,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焦虑的本质。例如,通过对比动物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哪些焦虑反应是进化遗留,哪些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引发的。

成熟过程中焦虑与恐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对儿童和青少年咨询有何指导?

  • 成熟过程中的变化:文档 [1] 和 [5] 提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焦虑形式会发生变化。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本能性恐惧,而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开始体验到更为复杂的情感,如分离焦虑或社交恐惧。
  • 对儿童和青少年咨询的指导:这一规律提示咨询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设计干预方案。例如,在处理幼儿的恐惧时,可以通过建立安全感来缓解其焦虑;而对于青少年,则需关注其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并采用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技术。

最近关于焦虑的研究有哪些重要发现?它们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 最近的重要发现:文档 [1] 中提到,近年来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威胁的认知评估是焦虑的核心因素。此外,研究还表明焦虑不仅是一种负面情绪,也可能成为促进成长的动力。
  •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些发现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咨询师可以通过帮助来访者重新定义威胁情境,改变其对事件的认知方式,从而降低焦虑水平。同时,也可以引导来访者利用适度的焦虑作为激励因素,推动个人发展和目标实现。

第5章:心理治疗师对焦虑的解读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如何发展?其对压抑和起源的观点如何影响现代治疗?

  • 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根据文档 [2] 和 [4],弗洛伊德早期认为焦虑是未释放的性能量(libido)的结果,但后来他将其视为自我面对威胁时的一种信号。他区分了客观焦虑(对外部危险的真实反应)与神经质焦虑(源于内部冲突)。
  • 对现代治疗的影响: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观点强调了无意识过程的重要性,这促使现代治疗师更加关注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及其如何影响情绪和行为。通过探索压抑的记忆或冲突,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们的焦虑。

Rank 和 Adler 的焦虑理论如何分别解释个体化和自卑感?这对个性化治疗方案有何启发?

  • Rank 的个体化理论:文档 [2] 提到,Otto Rank 认为焦虑源于个体在追求独立过程中面临的恐惧。向前发展的“生命恐惧”涉及成为独特个体的挑战,而向后退缩的“死亡恐惧”则反映了失去自我的担忧。
  • Adler 的自卑感理论:Alfred Adler 则将焦虑与自卑感联系起来,认为当个体感到无法实现目标或融入社会时,就会产生焦虑。
  • 对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启发:Rank 的观点鼓励治疗师支持来访者在成长中的冒险精神,同时帮助他们面对分离和孤独;而 Adler 的理论则提醒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社会兴趣和个人成就之间的平衡,设计出更贴合来访者个性需求的干预策略。

Jung 和 Horney 关于焦虑的观点如何帮助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

  • Jung 的观点:文档 [1] 指出,Carl Jung 认为焦虑是对个人整体性(即自我实现)的阻碍。他强调集体无意识的作用,认为许多焦虑源于原型未被整合。
  • Horney 的观点:Karen Horney 则聚焦于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即儿童在面对强大父母时感受到的无助感,并认为这种焦虑会延续至成年期并影响人际关系。
  • 对理解和治疗的帮助:Jung 的理论有助于咨询师探索来访者的深层心理结构,寻找未被表达的情感或未实现的潜力;Horney 的理论则提供了理解人际动态的框架,使治疗师能够识别来访者的基本需求和防御机制。

Sullivan 将焦虑视为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这如何帮助咨询师们在人际关系中工作?

  • Sullivan 的观点:根据文档 [3],Harry Stack Sullivan 认为焦虑的核心是个体害怕在重要关系中不被认可或接受。这种不安全感会导致各种人际问题。
  • 对咨询工作的帮助:这一视角使咨询师能够专注于改善来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模式。例如,通过角色分析技术,咨询师可以评估来访者在不同关系中的表现,并指导他们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第6章:文化角度的焦虑解读

从历史维度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如何塑造了现代焦虑?

  • 文艺复兴与个人主义:文档 [1] 和 [3] 提到,文艺复兴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开端,个体开始从集体中独立出来。这种转变虽然推动了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人们逐渐失去传统社会支持系统,转而依赖自身去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
  • 对现代焦虑的影响:这一历史背景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当代人常常感到孤立无援,并将焦虑归因于缺乏归属感或意义感。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找新的连接方式以缓解焦虑。

Fromm 如何解释现代社会中个体孤立的现象?这对群体治疗有何启示?

  • Fromm 的观点:根据文档 [2] 和 [4],Erich Fromm 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强调竞争和自我利益,导致个体之间关系疏远。他指出,当人们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联系时,就会产生“个体孤立”的现象。
  • 对群体治疗的启示:这一理论为群体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促进成员之间的真诚交流和支持,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者重建人际关系网络,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同时,还可以鼓励来访者反思当前社会价值观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Kardiner 的西方人成长模式如何帮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焦虑?

  • Kardiner 的观点:文档 [5] 中提到,Abraham Kardiner 研究了西方人的成长模式,认为其核心特征包括追求独立性和成就感。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带来压力和紧张,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 对跨文化理解的帮助:了解这些模式使咨询师能够更好地评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的焦虑来源。例如,在处理非西方文化背景的来访者时,咨询师需要考虑其原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倾向是否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产生冲突,从而引发焦虑。

第7章:焦虑理论的总结与综合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正常与病态焦虑的区别在哪里?

  • 焦虑的本质:根据文档 [4] 和 [5],焦虑是一种对潜在威胁或不确定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它既可以作为警告信号帮助个体应对挑战,也可能演变为一种破坏性的情绪状态。
  • 正常与病态焦虑的区别
    • 正常焦虑通常是对外部事件的真实反应,持续时间较短且不会显著干扰日常生活。
    • 病态焦虑则表现为过度、持久甚至没有明确原因的担忧,严重影响个体的功能性和生活质量。

焦虑的起源有哪些主要理论?这些理论如何整合到咨询实践中?

  • 主要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源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与道德约束之间的矛盾。
    •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认知评估决定了其焦虑水平。
    • 行为理论:关注通过条件反射机制习得的恐惧反应。
    • 生物医学理论:探讨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异常对焦虑的影响。
  • 在咨询实践中的整合:治疗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理论模型进行干预。例如,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同时结合精神动力学技术探索深层次的无意识冲突,必要时还可辅以药物治疗调节生理症状。

焦虑与冲突、敌意的关系是什么?这对识别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有何帮助?

  • 焦虑与冲突:焦虑往往是由内心冲突引发的,这种冲突可能涉及价值观、目标或社会角色之间的不一致。当个体无法有效解决这些冲突时,焦虑就会加剧。
  • 焦虑与敌意:敌意可能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反过来成为焦虑的诱因。例如,压抑的愤怒可能导致内在紧张,而外显的攻击行为可能是为了防御潜在的焦虑源。
  • 对核心问题的帮助:理解焦虑与冲突、敌意的关系有助于治疗师更精准地定位来访者的问题所在。通过深入探究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可以揭示隐藏的心理创伤、未满足的需求或扭曲的认知模式,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第8章:焦虑的案例研究

Harold Brown 的案例揭示了严重焦虑背后的哪些冲突?

  • 教育与自我期望的冲突:根据文档 [2] 和 [3],Harold Brown 在医学院入学后不久便经历了严重的焦虑状态。他尽管在大学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却感到无法应对医学课程带来的压力。这种焦虑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高要求与其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
  • 依赖与独立性的冲突:文档 [3] 提到,Brown 对母亲存在强烈的依赖性,但同时又对她怀有潜意识的敌意。为了维持这种矛盾关系,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他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次级获益”,既让他继续依赖母亲,又能表达对她的不满。
  • 分离与归属感的冲突:文档 [4] 表明,Brown 深刻害怕与家人或重要他人分离。他的癌症恐惧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对麻风病的恐慌,这反映了他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极端担忧。

案例研究方法如何帮助咨询师们更深入地理解焦虑?

  • 提供具体情境:通过详细描述来访者的生活经历、情感反应及行为模式,案例研究使咨询师能够将抽象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中,从而获得更直观的认识。
  • 揭示潜在动力:案例分析不仅关注表面症状,还深入挖掘来访者的无意识动机和内心冲突。例如,在 Harold Brown 的案例中,咨询师发现其焦虑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家庭动态和人格特征。
  • 促进个性化干预:每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案例研究鼓励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增强来访者的参与感。

第9章:未婚母亲的研究

不同未婚母亲的案例(如Helen、Nancy、Agnes等)展示了哪些不同的焦虑类型和防御机制?

  • Helen: 理性化作为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

    • Helen 使用她的智力能力作为一种防御手段,以避免面对情感上的痛苦。即使在分娩这样不可避免产生情感的情况下,她也试图通过理性化来控制自己的感受 [4]。
  • Nancy: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 Nancy 的情况表明了当个人的期望与现实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焦虑。尽管她可能表面上管理了自己的焦虑源,但实际上这些焦虑仍然存在 [3]。
  • Agnes: 与现实不符的期望

    • Agnes 的案例说明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何与现实产生冲突,进而导致焦虑。她的焦虑来源于她对未来的期待无法实现时所感受到的压力 [1]。
  • 其他案例

    • Louise 和 Bessie: 即使被母亲或父母拒绝,她们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这可能反映了她们不同的个性特质或是应对机制 [1]。
    • Dolores: 在面临严重威胁时出现了恐慌性的焦虑,显示出她在高压环境下的脆弱性 [1]。
    • Phyllis: 在一个贫乏的人格结构中缺乏焦虑,可能是由于她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体验复杂的感情 [1]。
    • Frances: 展示了创造性冲动受限的情况,暗示着焦虑可以通过艺术或其他形式的自我表达得到缓解 [1]。
    • Charlotte: 通过精神病态的发展逃避焦虑,揭示了一些极端情况下个体如何选择退缩以避免面对内心冲突 [1]。
    • Hester: 焦虑伴随着挑衅和反抗,说明焦虑可以转化为对外界的敌意行为 [1]。
    • Sarah 和 Ada: 这两位非裔美国女性的例子对比了焦虑的存在与否,可能与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

这些案例如何帮助咨询师们识别和处理特定人群的焦虑?

  • 理解多样化的焦虑表现形式

    • 每个案例都提供了关于焦虑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背后原因的独特视角。咨询师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的焦虑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个人背景下显现出来的 [2]。
  • 识别有效的防御机制

    • 通过研究这些未婚母亲使用的各种防御机制,咨询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来访者用来应对焦虑的具体策略,并判断这些策略是否健康或有效 [4]。
  • 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基于对不同类型焦虑的理解,咨询师可以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例如,对于像 Helen 这样倾向于理性化的个体,鼓励情感表达可能会是关键;而对于 Dolores 这样的个体,则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安全感 [1]。
  • 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 Sarah 和 Ada 的案例提醒咨询师,在分析焦虑时不能忽视文化背景的作用。这有助于咨询师发展出更具包容性和敏感性的治疗方法 [1]。

第10章:从案例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蕴含在恐惧中的焦虑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行为?

  • 焦虑作为一种深层的、非理性的恐惧,可以显著地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当焦虑被触发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防御性或回避性的行为来试图减轻这种不适感。例如,在文档 [4] 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显示,那些经历过严重焦虑的人可能会避免进入可能引发他们焦虑的情境,如社交场合或者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刻。

  • 这种由焦虑驱动的行为往往缺乏灵活性,并且可能导致个体错失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此外,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个体还可能出现生理上的症状,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

父母拒绝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对家庭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 根据文档 [3] 和 [4] 的内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拒绝与孩子的神经质焦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遭受过父母拒绝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

  • 在家庭治疗中,理解这一关系可以帮助咨询师识别并干预那些可能因为早期亲子互动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咨询师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增强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理解和支持来缓解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焦虑情绪。

  • 此外,对于已经成年的来访者,回顾他们的童年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当前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方法能够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洞察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中产阶级的病态焦虑有哪些特征?这对咨询师们理解特定社会阶层的来访者有何帮助?

  • 文档 [5] 指出,中产阶级由于面临较高的行为标准和社会期望,同时又意识到支撑这些标准的价值观正在衰退,因此成为最容易受到焦虑困扰的社会群体之一。

  • 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对社会地位下降的过度担忧、对子女教育结果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个人成就的强迫性追求等。这些特征反映了中产阶级个体试图通过努力维持现状以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

  • 对于咨询师而言,了解这些特定于中产阶级的压力源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并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例如,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设定,帮助他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注重心理健康和个人幸福感。

第11章:应对焦虑的方法

在极端情况下,来访者通常会采取哪些破坏性方式应对焦虑?如何帮助他们转向建设性方式?

  • 破坏性方式

    • 根据文档 [2] 的内容,在极端情况下,来访者可能会采用多种破坏性的方式来应对焦虑。这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过度害羞、各种形式的神经症以及心身疾病的表现,甚至在极其严重的冲突情境下,可能选择放弃生命本身作为逃避焦虑的一种手段。
  • 转向建设性方式的帮助方法

    • 咨询师可以通过教育来访者认识到焦虑的实际意义——即它是一种挑战和刺激,促使人们去澄清并尽可能解决潜在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转向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焦虑 [1]。
    • 强调接受焦虑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一种需要消除的负面情绪 [3]。
    • 提供具体的技术和策略,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以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对威胁情境的认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反应。

建设性应对焦虑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如何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 建设性方式

    • 接受与正视:正如 Kierkegaard 所强调的,只有通过直面焦虑并在“焦虑学校”中学习,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4]。
    • 行动导向:鼓励来访者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比如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完成,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焦虑水平,还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5]。
    • 情感表达:支持来访者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通过言语交流还是艺术创作等形式,都有助于释放内心积压的压力 [5]。
  • 促进成长的作用

    • 这些建设性的方式能够让来访者从焦虑的经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
    • 此外,通过不断克服生活中的挑战,来访者可以逐渐建立起更强大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第12章:焦虑与咨询师的发展

焦虑与人格贫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对评估来访者的发展潜力有何帮助?

  • 关系分析

    • 根据知识源,焦虑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因素,当个体选择以退缩或防御性方式应对时,可能导致人格发展停滞甚至萎缩。例如,一个患者因开放空间恐惧症而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从而减少了个人成长的机会 [2]。
  • 评估发展潜力的帮助

    • 咨询师可以通过识别来访者是否因为过度的焦虑而缩小了生活领域来评估其发展潜力。如果发现来访者为了避免焦虑而构建心理壁垒,则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措施,帮助他们逐步突破这些自我设限,扩大生活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之间有何联系?这如何影响咨询师们的治疗目标?

  • 联系探讨

    • 知识源表明,创造力和智力较高的个体往往能更好地在压力下完成任务,并且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求一定程度的焦虑以激发更高水平的表现 [1]。然而,随着焦虑水平升高到某个临界点之后,它又会转而抑制表现。
  • 对治疗目标的影响

    • 基于这一理解,咨询师可以将促进来访者的创造力和智力作为潜在的治疗目标之一,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能够从适度焦虑中受益的来访者时。通过帮助来访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焦虑水平,可以提升他们的绩效并推动个人成长。

焦虑如何促进自咨询师实现?这对咨询师们设定治疗目标有何启示?

  • 促进机制

    • 自我实现需要个体直面并穿越焦虑产生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4]。焦虑不仅是障碍,也是通往更高层次自我的桥梁。
  • 设定治疗目标的启示

    • 这一观点提示咨询师,在制定治疗目标时不应仅仅着眼于消除焦虑,而是要引导来访者学会利用焦虑作为成长的动力。治疗目标可以包括帮助来访者增强面对焦虑情境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最终达到更高的自我实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