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_ A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种遗传-现象学的方法
这本书探讨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独特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遗传学(这里可能是指发展或生成的过程,而非生物学上的遗传)和现象学的视角。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自由选择、责任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焦虑和不确定性。通过遗传-现象学的方法,作者可能会探索个体如何在其生活的历程中构建自我理解,并应对生命中的根本问题。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存在主义基础: 探讨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如自由、责任、死亡、孤独等。 解释这些概念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帮助患者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现象学方法: 强调直接经验和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理解和描述患者的内心世界,而不依赖于预设的理论框架。 遗传(发展)维度: 关注个人历史和发展过程对当前心理状态的影响。 探索个体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 治疗实践: 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技术,帮助治疗师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原则应用于实际治疗中。 讨论如何通过对话和反思促进患者的自我发现和个人成长。 案例研究与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实际操作。 分析不同情境下遗传-现象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挑战。 整合与发展: 探索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整合可能性。 讨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这本书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应用的心理学家、咨询师以及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见解,还为实践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客户。
This book presents a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of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articulating its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with principle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concluding with clinical examples.The volume also offers a clear perspective about the relational stances and th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of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and how both can be combined and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It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and update 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from which a set of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re drawn. It then conceptualizes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ree main aspects: inner-time consciousness, the experiential self, and the passive synthesis theory. It concludes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of cas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clinical cases. This work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trainees,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but also othe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hat work in the area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摘要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A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这本书探讨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遗传-现象学方法。作者通过深入分析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如自由、责任、死亡和孤独,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书中强调了个体在面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挑战时的心理体验,并结合遗传学和现象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治疗框架。
-
第一章:引言
- 介绍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阐述了遗传-现象学方法的独特之处。
-
第二章: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 讨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家,如海德格尔、萨特和克尔凯郭尔,以及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心理治疗。
-
第三章:遗传学与心理治疗
- 探讨了遗传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治疗过程。
-
第四章:现象学方法
- 解释了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意识、意向性和体验的主观性,以及这些原理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第五章:临床应用
- 提供了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了遗传-现象学方法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处理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
第六章:治疗技巧与策略
- 详细介绍了基于遗传-现象学方法的各种治疗技巧和策略,如对话、反思和自我探索。
-
第七章:未来展望
- 讨论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遗传-现象学方法可能带来的创新和突破。
这本书适合心理治疗师、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对存在主义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深刻见解,还具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
摘要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A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本书探讨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遗传-现象学方法,结合科学研究和哲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治疗框架。以下是各章节的简要概述:
-
科学心理治疗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Psychotherapy)
- 本章介绍了心理治疗领域的科学研究现状,讨论了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通过回顾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章节奠定理论基础。
-
静态和遗传现象学 (Static and Genetic Phenomenology)
- 本章深入探讨了现象学的两种主要形式:静态现象学和遗传现象学。静态现象学关注意识结构和体验的静态描述,而遗传现象学则侧重于体验的发展过程和动态变化。这一部分为理解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提供了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遗传-现象学方法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The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 本章详细阐述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遗传-现象学方法。作者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整合了主要的治疗因素,解释了干预立场和技术。该章节强调了治疗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和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遗传-现象学的方法促进个体的自我理解和成长。
-
实践应用和临床案例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Clinical Case)
- 本章通过具体的临床案例,展示了遗传-现象学方法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研究涵盖了多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详细说明了治疗过程中的技术运用和效果评估。
附录 (Appendix)
- 附录部分补充了书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作者还邀请读者提出意见和反馈,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列出了书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资源。
索引 (Index)
- 为方便读者查找特定主题和术语,提供了详细的索引。
致谢
创作一本书不仅仅依赖于作者一人之力。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伴侣,Sónia。感谢她的一切支持,使我能完成这个项目。感谢她的耐心和友谊,以及与我共同走过那不可预测的存在之路。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和职业旅程的成果,在这段旅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对我非常重要的人。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Edgar Correia、José Carvalho Teixeira、Paula Ponce Leão和Victor Amorim Rodrigues,与他们一起在葡萄牙推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项目,是我莫大的荣幸。还有其他许多人也非常重要。Ernesto Spinelli无疑是我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位导师,我很早就开始仰慕他。Mick Cooper与我保持着活跃的交流,讨论研究和存在主义方法的视角。Simon Duplock和Lucia Moja在分享智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medeo Giorgi是我永远感激的人,他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我进入现象学的世界。我还要感谢Dan Zahavi,他的工作对我的理论模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也是多年来我与ISPA大学研究所和葡萄牙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会的学生们进行对话的结果。感谢所有这些人,谢谢你们。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我有幸遇到许多信任我并愿意分享他们生活经历的人。毫无疑问,我作为一个人和一名治疗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谢谢你们。
前言
我最欣赏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句话出自Rollo May,他说:“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治疗手段,而应被视为个人与其自身存在的一次相遇”(May, 2000)。这一理念包含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几十年来所捍卫的许多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众多作者的著作和思想中,这一方法一直强调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尊重,非医学化的看待人类痛苦,不以技术为中心的干预方法,对某些构建科学知识的认识论模型的批评,以及对当代文化过度技术化的批判。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有自己的历史、社区和内部辩论。与其他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型一样,它也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方法(Cooper, 2003)。存在主义方法也被认为根植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然而,本书并不打算探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历史,也不打算讨论该方法中的不同敏感性。我也无意详述该方法与其他理论模型的区别,或介绍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相关文献也非常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讨论这些问题是没有益处的。
因此,我不再赘述哲学基础、方法中的不同敏感性及其基本特征,而是直接分享一些我认为对未来和现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重要的观点。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不应被视为一种哲学方法
尽管受益于存在现象学的认识论财富,但其理论基础的核心支柱应基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反过来又指导了存在主义理论和临床实践。 -
理论模型的定义和呈现
我将定义并提出一个基于三个基本概念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模型:内在时间意识理论;体验自我/叙事身份;被动综合理论。这些概念将被置于静态和遗传现象学方法的框架中,这将使我有机会从心理学角度介绍基于存在现象学的概念,并建立一个存在主义方法的基本实践框架。 -
临床实践
这一理论框架下,我将论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既基于关系立场,也基于心理治疗技术(Sousa, 2015),这两者都与存在主义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兼容。 -
心理治疗有效性原则
我将提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应在临床实践中纳入我称之为“心理治疗有效性原则”的内容,这些原则基于心理治疗的科学研究和实证证据。 -
遗传现象学方法
考虑到上述观点,我认为遗传现象学方法与基于实证证据的实践密切相关,涉及科学研究中最有效的治疗因素和真正的心理治疗标准。真正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旨在治疗的干预,包括对客户带来的问题或议题的理论解释,包括与理论解释一致的多种治疗干预措施,基于心理学原则,并建立在治疗师和客户之间的人类和协作关系上。
书籍概览
第一章:心理治疗的科学研究
- 本章概述了当今心理治疗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辩论。章节开始时定义了一系列基于科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的有效性原则。这些原则将作为理解章节中要讨论的主要方面的基础。这些治疗原则来自研究,我认为它们应该被整合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尽管不打算全面涵盖心理治疗研究的主题,但本章探讨了许多当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保持距离的问题。除了解释哪些原则得到科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的支持,我的目标是在本章中帮助整合和促进研究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之间的合作。
第二章:遗传现象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 本章将介绍遗传现象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让读者意识到熟悉埃德蒙·胡塞尔工作的必要性,我认为胡塞尔的工作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界仍鲜为人知。胡塞尔不仅提出了一种现象学方法,而是两种。第一种方法,即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最熟悉的,主要包括悬置、现象学还原和现象描述。然而,虽然这种方法对临床实践非常重要,但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应承担新的任务,即理解特定个人的经验和历史,此时应使用遗传方法。静态(描述性)和遗传(解释性)方法辩证地运作。本章将介绍静态和遗传现象学的基础,并定义这一理论模型的主要概念:内在时间意识理论(理解前反思意识的基础)、体验自我(及其与叙事身份的联系)和被动综合理论(解释个人如何构建一个并非全部都有意识的动机网络)。
第三章: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的遗传现象学方法
- 本章旨在介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遗传现象学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本章将定义和解释治疗干预措施,从第二章中总结的理论基础和第一章中提到的有效性原则出发,将其整合在一起。接着,本章将介绍存在主义干预的目标,定义
第三章: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的遗传现象学方法(续)
- 本章将定义和解释治疗干预措施,从第二章中总结的理论基础和第一章中提到的有效性原则出发,将其整合在一起。接着,本章将介绍存在主义干预的目标,定义遗传现象学方法中的关系立场和干预技术。最后,本章将以七种方式概念化临床案例,这些方式符合这一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模型。
第四章:临床案例分析
- 在最后一章中,我将呈现一些临床片段和一个完整的临床案例研究。这些片段主要是简单的例子,旨在展示我认为应纳入临床存在主义实践的重要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非该方法独有。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阅读机会,展示了如何使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心理学概念来解读临床案例。
结语
最后,我想补充两点简短的说明。在本书中,每当我提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时,我都认为它受到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我不认为存在主义方法在其理论基础上更加现象学化或更加存在主义化;相反,这两个领域都影响了存在主义方法。在提到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时,我交替使用“客户”和“患者”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只有“人”这个词似乎能公正地对待心理治疗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 Cooper, M. (2003). Existential therap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May, R. (2000). A psicologia e o dilema humano. Petropolis: Editora Vozes.
- Sousa, D. (2015).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The genetic-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beyond a dichotomy between relating and skill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45, 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