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我状态的定义与诊断
第一章 定义与诊断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是指包含一致的信息模式、情感、注意力、行为,有时还包括特定发展阶段或情况的身份的一组神经连接。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各种状态的神经布线。我们有觉醒、睡眠、进食、连接、玩耍、展现攻击性、好奇心以及在必要时抑制这些状态的布线。Jaak Panksepp (1998) 展示了玩耍的老鼠和玩耍的人类刺激大脑相似的、预先设定的区域。Daniel Hughes 和 Jonathan Baylin (2012) 解释说,婴儿可以为他们生命中不同的照顾者发展不同的连接和期待的神经网络。例如,一个孩子在平静、养育她的母亲面前可能会处于平静、连接的状态;在嬉戏、打闹的父亲面前可能会处于兴奋、快乐的状态;而在虐待她的哥哥面前可能会处于激动、痛苦的状态。研究表明,孩子在遇到这个人之前,就会进入这些状态,开始新的互动。
我们的大脑中的神经元不断为未来做准备。我们有习惯性地行动、感受和思考的组织神经元簇,大部分是以无意识、自动的方式进行。当我们有新的体验、做新的活动、去新的地方或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时,我们的大脑开始建立与新的体验相关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联系。如果生活或有意识的练习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处于相同的情况,我们会发展出成千上万更粗壮、更强的神经元连接。我们对自己做的大部分事情、想的大部分事情和感受都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程序。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得不思考开车、煮咖啡、洗澡或与朋友交谈时的每一个动作会怎么样。虽然有些人追求冥想的“初学者心态”,但如果真的有了这种心态,会有多麻烦!我们做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需要彻底地思考。只有婴儿和其他处于“第一次做这件事”的情况下的人才会不用这些内部模板来做事、感受和解决问题。即使这样,内部程序也在起作用。
治疗师很少需要讨论来访日常生活中的反应、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习惯模式、偏好和反射性意见的行动系统。大多数来访能够走路、说话、阅读,并在没有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大多数生活活动。但是,当常规状态因令人困扰的情况、疾病、照顾者的不适当反应、恐慌发作、严重的创伤事件或慢性发育虐待而受损时,神经元连接可以固化成僵化的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这些状态会妨碍最佳的日常功能。
在更为严重的范围内,受到创伤或情感过度冲击的来访可能会关闭一组神经反应并启动另一组。他们调节的状态可能会受到影响。婴儿在积极的情况下过度刺激时,可能会转过头去,在短时间内变得空白,以重置他们的神经系统。当极度困扰时,他们可能会在几分钟内从平静状态转变为完全激动/动员的状态,再到完全松弛/不动的状态(Tronick, Adamson, Als, & Brazelton, 1975)。大多数人在经历压倒性创伤时,会在大脑中留下创伤体验的神经印记,有时会进入“动员”的战斗或逃跑状态,有时则进入“松弛”的放弃状态(Porges, 2011)。如果创伤足够强烈或重复发生,自我状态可能会变成解离状态,脱离当前的时间,而保留与过去情况和过去身份相关的行为、思想和感情。
为什么要做自我状态工作?
自我状态干预措施将适当的、选择性的(而非反射性的)能力带入当前的功能。自我状态工作可以: III 创造对正常或病理性状态转换的认识,并将其置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下; III 将成熟的成人状态带到前台,处理人际关系、情境和情绪; III 通过在陷入创伤事件的部分与相对安全世界的当前成人之间创造真正的“双重注意”,治愈创伤,然后将受创的部分以整合的方式拉回到安全的现在; III 将以前的资源引入当前的情境(你能联系到你内心的那个玩乐的孩子吗?他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或者,想想你掌控生活的时候。那时的感觉如何?你能把那时的你带到此时此刻吗?); III 对于更加解离的来访,将明显正常的成人部分(ANPs)带入所有状态的有意识管理之中(Van der Hart 等人,2006); III 进行“家长切除术”,移除负面的父母投射; III 进行“虐待切除术”,移除持续存在的虐待感觉和思想;以及进行“文化切除术”,移除内在的文化规范(如种族、外貌、阶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期望)。
理解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
在进行自我状态工作时,治疗师通常会关注两种状态:积极的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和功能失调的、反应性的、与现实脱节的状态。
资源丰富的状态可以是成熟、有能力的自我状态,如果是解离的,则是“显然正常的部分”(ANPs)(van der Hart 等人,2006),这些部分负责处理日常生活的事务,清楚自己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具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想法和情绪。如果来访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治疗师可能会让她回想一个成功的时刻,回忆伴随它的想法和情绪,并将这些想法、感受和能力带入新情况(Leeds,2009)。治疗师可能会要求来访像一位内部科学家那样,从一个超然好奇的角度审视家庭动态。想象你是一位人类学家,正在研究家庭聚会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在那里你会看到什么?或者唤醒“最老/最智慧”的自我部分,这部分比一个反射性呈现的儿童部分更能处理情况:你能唤起你内心那个最老、最智慧的部分来处理这次面试吗?我认为她可能会比你心中那个害怕不被接受的小孩部分做得更好。
有时候资源来自来访之外,但并不超出他的经验范围。那些要求想象中的保护者、养育者或精神形象的治疗师(Parnell,2013;Schmidt,2009)是在利用外部资源。资源丰富的状态可以包括: III 成人的部分:基于当下的父母、职业、性、智力的部分; III 养育的部分:选择性地能够照顾自己和他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模仿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养育,在其他情况下则是从想象中的养育构建而来; III 保护的部分:设定界限、果断、善于处理冲突、知道何时逃跑以及何时以及如何战斗; III 精神核心/自我/核心:常常承载着核心身份,与精神/地球/上帝的连接,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的部分;以及 III 具有当前功能所需特定技能的部分:技术技能、专门知识。
为什么要做自我状态工作?
自我状态干预措施将适当的、选择性的(而非反射性的)能力带入当前的功能。自我状态工作可以:
III 创造对正常或病理性状态转换的认识,并将其置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下;
III 将成熟的成人状态带到前台,处理人际关系、情境和情绪;
III 通过在陷入创伤事件的部分与相对安全世界的当前成人之间创造真正的“双重注意”,治愈创伤,然后将受创的部分以整合的方式拉回到安全的现在;
III 将以前的资源引入当前的情境(你能联系到你内心的那个玩乐的孩子吗?他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或者,想想你掌控生活的时候。那时的感觉如何?你能把那时的你带到此时此刻吗?);
III 对于更加解离的来访,将明显正常的成人部分(ANPs)带入所有状态的有意识管理之中(Van der Hart 等人,2006);
III 进行“家长切除术”,移除负面的父母投射;
III 进行“虐待切除术”,移除持续存在的虐待感觉和思想;以及进行“文化切除术”,移除内在的文化规范(如种族、外貌、阶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期望)。
理解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
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是一组不适合当前情境的想法、情绪和反应。考虑一下你与伴侣之间的争吵。在每一次争执中,你是否都能保持最理性和成熟的自我状态?很可能并非如此!当你不在“成年”模式时,你可能处于一种不太功能化的自我状态,这种状态源于你与原生家庭、配偶或过去关系中的互动。如果在每次冲突中,你都能由冷静、富有同情心、成熟的成年自我来掌控你的情绪、言语和行为,那该多好!
令人困扰的事件,特别是那些让人感到身体上(“我要死了!”)或社交上(“你要离开我!”)危险的事件,可以形成强烈的神经集群,在当前情况下被触发。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类型
III 不符合适应性行为、情绪及对当前情境认知的部分或状态;可能是解离的、情感化的或仅仅是习惯性的
III 被动员起来的保护状态(Porges, 2011):
- I 高度警觉
- I 恐惧并准备逃跑
- I 愤怒并准备战斗
- I 与保护性的“资源”状态不同的是,这些状态不适合当前情境
III 被动化状态(Porges, 2011):
- I 绝望无助
- I 无生气/抑郁
- I 充满羞耻
III 内摄,基于看护者或施虐者的功能失调行为模式
所有这些功能失调的状态都表现为更适合在过去生存的行为和感受,而不是在当前。
非解离性功能失调自我状态
在20世纪80年代,当直升机飞过头顶时,我的越南退伍军人来访会转变为警戒姿态,变得非常指挥(或具有攻击性),并且停止任何情感处理。我学会了说,士兵,请放松,并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以便让他们从有用但不适合现在的状态中转变过来。他们学会了注意到“士兵”何时出现在当前生活中,以及何时需要定位到现在的时间。在紧急时刻,“士兵”的模式是有帮助的,但在育儿、解决家庭或工作中的冲突或处理自己或其他人的情感方面却不起作用。退伍军人们学会了定位到当下,并有意识地识别“合适的人选”。
通常情况下,治疗师会处理在成人情境中出现的儿童状态。例如,患有社交焦虑的来访在面对新情况时往往会默认进入他们的“害怕小孩”状态。我会问,
那个害怕去参加会议的小孩多大了?
十三岁。
你的成年人知道什么而那个小孩不知道?
我知道人们喜欢我,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以及如何表现自己。
哪个部分更适合参加会议?
成年人!
那你送去参加会议的是哪个部分?
我知道。我派出我的成年人并且记住我是谁。
小孩的部分会发生什么?
我让她知道我在处理,并且她可以安定下来。
理解内摄
当我们幸运时,我们会将照顾者和榜样们的养育和良好示范留在内心深处——这些都是积极的内摄。依附良好、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会用父母的拥抱和安慰的话语来安抚自己:“没事的。你会没事的。”这些孩子内心拥有反映其善良父母建议、警告和积极情感的美好自我状态。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会从其他孩子、老师以及其他人的身上学习概念、行为、情感甚至举止。
当然,我们也带着不好的东西。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吸收父母的焦虑、愤怒或抑郁。遭受虐待的孩子可能会复制他们施虐父母的声音和威胁。遭受性虐待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我不为自己存在。”“我是次品。”有时候他们会认为,“这就是你对其他孩子做的事情。”所有这些孩子都可能发展出模仿父母虐待或举止的状态。在持续的虐待、忽视或缺乏正面镜映的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内心的批评声音,指责他们的任何可能给照顾者带来负面后果的行为。有时候这些声音比实际的父母还要苛刻。
理解解离性自我状态
上述自我状态的例子可能是功能失调的,但不一定都是解离性的。两者有何区别?许多自我状态源于职责描述:懂得如何进行心理治疗的那一部分;懂得如何与猫相处的那一部分;我的养育者;我的竞争者;等等。解离性产生于一个人为了应对依附断裂或创伤而本能地切换到另一个独立的神经状态,这种状态与核心自我断开。解离性的“部分”由于它们产生时的生存需求而更为明确。
爱德华·特罗尼克发布了一段静止面孔实验的视频(Tronick, 2007),可以在网上找到,在视频中,一个快乐健康的婴儿在一个好妈妈面前,当妈妈停止回应时,婴儿在几分钟内从“伸手”变为“苦恼”到“愤怒”再到“关闭”。有更长且未修复的依附断裂的孩子在得不到回应时会本能地解离(Putnam, 1997)。有一个无响应的、吸毒的、抑郁的、焦虑的或负担过重的照顾者的儿童可能在依附障碍中发展出根深蒂固的解离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边缘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有令人害怕、不可预测(同样令人害怕)或虐待父母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个解离的部分来应对他们照顾者的每个状态。
杰出的临床医生、培训师和作家凯西·斯蒂尔告诉我:
自我状态有渗透性的边界,不像许多解离的部分。它们不涉及失忆;也就是说,一个自我状态不会在另一个自我状态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于外界。自我状态不会像解离的部分那样“刺耳”地侵入个人的经验。自我状态不会导致一个人经历一级排名的精神分裂症状:听到评论或争论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别人控制;被制造的思想、感情或冲动等等。它们没有像解离的部分那样的独立自我感。自我状态体验自身为那个人,尽管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年龄或时间。
解离性反应可能包括“走神”,这是对令人痛苦的情绪或情境的一种本能的类阿片反应,尤其是在早期创伤或依附中断的情况下(Schore, 2001)。它们可能是情感状态,如愤怒、深深的羞耻或恐惧,与另一个时间有关。
解离性自我状态更为复杂。它们
I 通常有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感;
I 有一个特有的自我表征,这可能与个体整体的自我表征不一致;
I 有一套自己的自传记忆,这可能与其他解离的部分不同;
I 可能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行动等有一种归属感——一个值得遵循的好规则是:“所有的解离部分都是自我状态,但并非所有的自我状态都是解离部分”(K. Steele, 个人通讯,2009年9月19日;经由Shapiro, 2010)。
评估解离
当一位新来的来访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时,突然好奇地环视房间,并用幼稚的声音问道,“这是哪里?你是谁?”这时很容易看出解离(以及可能的DID诊断)。这位来访显然在各个部分之间有失忆,并会在受到触发时转换。大多数解离的来访更具适应性,并且在内部切换时能够保持外表的一致性。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之一的来访可能有解离:
III 容易出神
III 讲述童年事件时失去连贯性(Siegel, 1999)
III 对童年记忆模糊
III 开始使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或年龄段的语言
III 从平静的讨论突然转换到敌对、恐惧、封闭或混乱的状态
III 容易因遗弃、防卫或依赖的感觉而被触发
III 姿态和表情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微妙或明显地变化
III 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恶心或骨盆疼痛
III 与你不建立联系
III 在讨论痛苦事件时表现出不适当的情绪
III 以第三人称谈论自己
III 尽管建立了良好的治疗关系,仍会忘记预约
van der Hart等人(2006)提出的结构解离理论描述了解离的三个层次:
- 初级解离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当“显然正常的部分”(ANP)在当前体验到“情感部分”(EP)的噩梦、惊跳反应、闪回和过度警觉时,这些被视为对正常生活的入侵
- 次级解离(人格障碍),其中ANP可以转变为习惯性的幼稚EP状态,可能是愤怒或依赖(边缘型),充满羞愧与防御(自恋型),或是“我不需要任何人,我很好,我没有感觉任何事情”的分裂型状态
- 第三级解离,或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其中有至少两个ANP处理事务,经常有几个EP持有不同的经历、情绪和功能,并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还有一个类别,van der Hart等人(2006)没有具体提到,即在有组织的环境中通过仪式性虐待或精神控制受到虐待的人。这些人通常被分割成许多失忆的部分,并需要专门的治疗来管理他们的部分,并且通常还包括他们的安全问题。
由于很少有来访宣布他们有次级解离(人格、性格或轴II障碍)或第三级解离(DID或未另行指明的解离障碍),临床医生经常使用诊断工具来筛查每位来访的解离障碍,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一些工具。请确保您获取的信息远多于本书提供的信息。如果您知道自己正在与高度解离的来访合作,请确保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研讨会,并接受良好的咨询,以便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治疗。
筛查解离的工具
III 解离体验量表是一个包含二十八个问题的问卷,来访报告常见和罕见的解离体验的频率。它易于评估从PTSD到DID的解离程度(Bernstein & Putnam, 1986)。
III 解离障碍访谈清单是一个包含一百三十二个问题的高度结构化的访谈工具。它评估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各种级别的解离。可以从其创建者Colin Ross博士的网站免费下载,网址为 http://www.rossinst.com/ddis.html (参见Ross, 1997)。仅通过阅读它,你就能够提高诊断能力。
III 身体形式问卷,有二十项和五项版本,评估身体和感官体验的解离及其他解离障碍。可以从Ellert Nijenhuis的网站获得,网址为 http://www.enijenhuis.nl/index.html 。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后续章节中,我讨论了用于大多数自我状态工作的基础干预措施。在第二部分,我带你了解针对特定来访和问题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处理创伤来访、关系和依附问题、人格障碍、自杀意念以及与文化、家庭和虐待相关的内摄。
本节改编自Robin Shapiro编写的《创伤治疗手册》,由W.W. Norton出版。
本章知识点阐述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自我状态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自我状态的定义:
- 自我状态是指包含一致的信息模式、情感、注意力、行为,有时还包括特定发展阶段或情况的身份的一组神经连接。
-
神经布线的作用:
-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各种状态的神经布线,如觉醒、睡眠、进食、连接等。
- 研究显示,玩耍的老鼠和玩耍的人类刺激大脑相似的区域,说明这些状态在进化上有共通之处。
-
神经网络的发展:
- 婴儿可以为不同的照顾者发展不同的神经网络,如在母亲面前平静、父亲面前兴奋等。
- 这些神经网络在遇到特定人物时会被激活,影响行为和情绪。
-
神经元连接的特点:
- 神经元不断为未来做准备,形成习惯性的行动、感受和思考的神经元簇。
- 新的体验会促使大脑建立新的连接,而反复经历相同情况则会加强这些连接。
-
无意识程序的作用:
-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自动化的,减少了思考的负担。
- 例如,开车、煮咖啡等活动几乎无需思考即可完成。
- 但这种自动化也会导致问题,如在遭遇创伤或慢性虐待时,形成僵化的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
-
治疗干预的重要性:
- 在常规状态受损时,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重新建立健康的神经元连接。
- 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会妨碍最佳的日常功能,因此需要专业干预来恢复健康。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出现功能失调时及时寻求治疗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受到创伤或情感过度冲击的个体可能会出现的神经反应变化及其影响,并探讨了自我状态工作的意义。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创伤对神经反应的影响:
- 当个体经历压倒性创伤时,大脑会留下创伤体验的神经印记。
- 这些印记可能导致个体进入“动员”的战斗或逃跑状态,或进入“松弛”的放弃状态。
- 如果创伤足够强烈或重复发生,自我状态可能会变成解离状态,脱离当前的时间,而保留与过去情况和过去身份相关的行为、思想和感情。
-
婴儿的调节机制:
- 婴儿在过度刺激时,可能会通过短暂的空白期来重置他们的神经系统。
- 当极度困扰时,婴儿可能会在几分钟内从平静状态转变为完全激动的状态,再到完全松弛的状态。
-
自我状态工作的意义:
- 自我状态工作旨在将适当的、选择性的能力带入当前的功能,而非仅依赖反射性反应。
- 通过自我状态工作,可以创造对正常或病理性状态转换的认识,并将其置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下。
- 成熟的成人状态可以被带到前台,以处理人际关系、情境和情绪。
- 创伤可以通过在陷入创伤事件的部分与相对安全世界的当前成人之间创造“双重注意”来治愈。
- 以前的资源可以被引入当前的情境,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现实。
- 对于更加解离的来访,可以将明显正常的成人部分(ANPs)带入所有状态的有意识管理之中。
-
移除负面影响的干预措施:
- 可以通过“家长切除术”移除负面的父母投射。
- 可以通过“虐待切除术”移除持续存在的虐待感觉和思想。
- 可以通过“文化切除术”移除内在的文化规范,如种族、外貌、阶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期望。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并强调在出现功能失调时及时寻求治疗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在自我状态工作中治疗师关注的两种状态及其应用,并探讨了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的构成。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自我状态的分类:
- 积极的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这些状态通常表现为成熟、有能力的自我状态,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并且具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想法和情绪。
- 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这些状态通常是反应性的,与现实脱节,无法有效地应对当前的情况。
-
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的应用:
- 如果来访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当前的情况,治疗师可能会引导来访回忆过去的成功经历,将当时的想法、情绪和能力带入当前的情境。
- 治疗师还可能会引导来访从一个超然的角度审视家庭动态,或者唤醒内心中最老、最智慧的部分来应对挑战。
-
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的构成:
- 成人的部分:基于当前的角色,如父母、职业人士、性伴侣、知识分子等。
- 养育的部分:能够照顾自己和他人,最好情况下模仿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养育,其他情况下则是从想象中的养育构建而来。
- 保护的部分:设定界限、果断、善于处理冲突,知道何时逃跑以及何时以及如何战斗。
- 精神核心/自我/核心:承载核心身份,与精神世界相连,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的部分。
- 具有当前功能所需特定技能的部分:技术技能、专门知识等。
-
外部资源的利用:
- 治疗师有时会引导来访想象保护者、养育者或精神形象,这些外部资源可以帮助来访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情况。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并强调资源丰富的自我状态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及其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并探讨了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类型。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表现:
- 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是指那些不适应当前情境的想法、情绪和反应。
- 例如,在与伴侣争吵时,我们往往不能始终保持最理性和成熟的自我状态。
- 如果我们能由冷静、富有同情心、成熟的自我来主导,那么处理冲突会更加有效。
-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形成原因:
- 令人困扰的事件,尤其是那些让人感到身体或社交上危险的事件,可以形成强烈的神经集群。
- 这些神经集群在当前情况下被触发时,会导致个体进入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
-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类型:
- 不符合适应性的部分或状态:这些状态可能是解离的、情感化的或习惯性的。
- 被动员起来的保护状态:高度警觉、恐惧并准备逃跑、愤怒并准备战斗。这些状态与保护性的“资源”状态不同,因为它们不适合当前情境。
- 被动化状态:绝望无助、无生气/抑郁、充满羞耻。
- 内摄:基于看护者或施虐者的功能失调行为模式。
-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影响:
- 这些功能失调的状态表现为更适合在过去生存的行为和感受,而不是在当前。
- 例如,高度警觉或充满羞耻的状态可能源自过去的经历,但在当前情境下却不再适用。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功能失调的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识别和处理功能失调自我状态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非解离性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表现及其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并探讨了如何识别和处理这些状态。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非解离性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表现:
- 这种状态指的是那些在当前情境下不适宜的想法、情绪和反应,但并不涉及解离现象。
- 例如,当听到直升机的声音时,越南退伍军人来访会转变为警戒姿态,变得非常指挥或具有攻击性,并停止情感处理。
-
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处理方法:
- 治疗师可以引导来访从当前状态中走出来,回归现实。例如,告诉他们“士兵,请放松,并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
- 退伍军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意识到“士兵”状态何时出现,并定位到现在的时间。
-
儿童状态在成人情境中的体现:
- 患有社交焦虑的来访在面对新情况时往往会默认进入他们的“害怕小孩”状态。
- 治疗师可以提问,帮助来访识别出这些状态,并引导他们用成年人的身份去处理问题。
-
从儿童状态到成年人状态的转变:
- 来访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害怕小孩”状态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转变回成年人状态。
- 例如,当来访意识到自己害怕参加会议时,他们会提醒自己派出成年人身份,并让“小孩”部分知道他们在处理情况。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非解离性功能失调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并强调识别和处理这些状态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内摄的概念及其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并探讨了积极和消极内摄的不同影响。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积极内摄的作用:
- 积极内摄是指那些从照顾者或榜样身上学到的正面特质和行为。
- 如依附良好、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会用父母的拥抱和安慰的话语来安抚自己。
- 这些孩子内心拥有反映其善良父母建议、警告和积极情感的美好自我状态。
-
消极内摄的影响:
- 消极内摄是指那些从负面经历中获得的特质和行为。
- 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吸收父母的焦虑、愤怒或抑郁。
- 遭受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模仿施虐父母的声音和威胁。
- 遭受性虐待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
- 在持续的虐待、忽视或缺乏正面镜映的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内心的批评声音,指责自己的行为。
-
内摄在成长中的作用:
-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从照顾者那里学习概念、行为、情感甚至举止,还会从同龄人、老师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那里学习。
- 持续的负面经历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内心批评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比实际的父母还要苛刻。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摄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识别和处理消极内摄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解离性自我状态及其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并探讨了解离性自我状态与非解离性自我状态的区别。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自我状态与解离性自我状态的区别:
- 自我状态通常是功能性的,如懂得如何进行心理治疗或与猫相处的那一部分。
- 解离性自我状态则是为了应对依附断裂或创伤而产生的独立神经状态,它们与核心自我断开,并且更为明确。
-
解离性自我状态的发展背景:
- 在早期创伤或依附中断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发展出解离性自我状态来应对不被回应的情况。
- 有无响应的、吸毒的、抑郁的、焦虑的或负担过重的照顾者的儿童可能在依附障碍中发展出根深蒂固的解离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边缘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
-
解离性自我状态的特点:
- 解离性自我状态通常有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感,有特有的自我表征,有一套自己的自传记忆,并且可能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行动等有一种归属感。
- 它们不会导致个体经历一级排名的精神分裂症状,也不会像解离的部分那样“刺耳”地侵入个人的经验。
-
解离性反应的形式:
- 解离性反应可能包括“走神”,这是一种对令人痛苦的情绪或情境的本能反应。
- 它们可能是情感状态,如愤怒、深深的羞耻或恐惧,这些情感与另一个时间有关。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解离性自我状态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识别和处理解离性自我状态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评估解离的方法及其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并探讨了解离性身份障碍的层次。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解离的评估标准:
- 当来访表现出诸如容易出神、失去连贯性、记忆模糊、使用不同声音或语调、突然情绪转变等情况时,可能表明存在解离。
- 解离的来访在内部切换时能够保持外表的一致性,但内部却有不同的部分在运作。
-
解离的层次:
- 初级解离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涉及到当前体验到的噩梦、闪回等,这些被视为对正常生活的入侵。
- 次级解离(人格障碍)包括ANP转变为幼稚EP状态,可能表现为愤怒或依赖(边缘型)、充满羞愧与防御(自恋型)或“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分裂型状态。
- 第三级解离,或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涉及到至少两个ANP处理事务,几个EP持有不同的经历、情绪和功能,并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
特殊类型的解离:
- 通过仪式性虐待或精神控制受到虐待的人可能被分割成许多失忆的部分,需要专门的治疗来管理他们的部分,并且通常还包括他们的安全问题。
-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由于很少有来访会直接宣布他们有次级或第三级解离,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使用诊断工具来筛查每位来访的解离障碍。
- 如果治疗师知道自己正在与高度解离的来访合作,应当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研讨会,并接受良好的咨询,以便为来访提供最佳的治疗。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解离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识别和处理解离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知识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筛查解离障碍的工具及其在临床评估中的应用,并概述了书中讨论的干预措施。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筛查解离障碍的工具:
- 解离体验量表:这是一个包含二十八个问题的问卷,旨在评估来访解离体验的普遍程度,从PTSD到DID的各种解离级别都可以通过此工具进行评估。
- 解离障碍访谈清单:这是一个包含一百三十二个问题的高度结构化访谈工具,用于评估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各种级别的解离。此工具可以从其创建者Colin Ross博士的网站免费下载。
- 身体形式问卷:有二十项和五项版本,用于评估身体和感官体验的解离及其他解离障碍。可以从Ellert Nijenhuis的网站获得。
-
干预措施的应用:
- 在书中第一部分的后续章节中,作者讨论了用于大多数自我状态工作的基础干预措施。
- 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针对特定来访和问题的具体干预措施,如处理创伤来访、关系和依附问题、人格障碍、自杀意念以及与文化、家庭和虐待相关的内摄。
通过上述内容,作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筛查解离障碍的工具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并强调识别和处理解离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