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应对关系挑战
第六章
面对关系中的挑战
人们总是带着他们的依附经历进入新的关系。婴儿时期,我们会与周围的亲人和生物建立起联系,并为每一个照看者、家庭成员、甚至是玩具(如布娃娃、毛毯、安抚奶嘴)形成特定的神经网络及反应机制。如果早期的依附过程顺利,孩子就能学会期待他人给予的善意、稳定以及关心。在持续且正面的回应下,孩子们能够发展出自我安慰的能力、情绪管理的技巧,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明白自己值得被善待(Schore, 1994; Siegel, 1999)。反之,如果孩子经常遭遇不一致的回应、虐待或忽视,或是生活在一个抑郁、愤怒、成瘾或解离的父母环境中,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形成应对这些情况的神经路径。Louis Cozolino(2006)认为,那些在恐惧家长下成长的孩子们,可能会对施虐者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舒适感,导致他们在面对那些同样缺乏责任感、精神恍惚或具有虐待倾向的人时感到一种异样的安心。(这也解释了一个理智的人为何会不断选择不好的伴侣。)通过自我状态工作的技术,我们可以辨识出那些被恶劣行为吸引的小孩内心,或是抗拒权威的青少年心态,并同时辨认和强化更加成熟的成年人内心来指导成年关系中的选择和行为。
本章知识点阐述
知识点阐述
依附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基于早期的生活经验塑造其未来的关系模式。婴儿时期的健康依附经历对于个体后续的社会交往至关重要。当婴儿得到及时且一致的回应时,他们能够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并学习到如何处理自身的情绪。反之,如果婴儿经历的是不稳定或负面的回应,那么他们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风格,这种风格可能会影响到日后的人际关系质量。
例如,Louis Cozolino 的研究指出,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他们的大脑可能会适应性地产生一种对痛苦的逃避机制,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倾向于寻找那些让他们感到熟悉的伴侣,即便是这些伴侣可能并不适合他们。通过心理治疗中的自我状态工作,即识别个体内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促进更加健康的成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