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Kleine Welt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世界哲学史(全新修订版)
作者: (德)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吕叔君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864 定价: 14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2682529
内容简介 · · · · · · ★一次对哲学史的系统总览,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100+位哲学家,传递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辨
★豆瓣评分9.2,全球畅销70年,全新修订版
★陈嘉映、刘擎、周濂、徐英瑾推荐
【内容简介】
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最后的根据”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编辑推荐】
1.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哲学,才能深刻理解哲学
把概念放回历史语境,才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理解洞见所在,从而对哲学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哲学,不能不了解哲学的历史。
2.全球视野,脉络毕现,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这部书在重点讲述西方哲学史之外,还介绍了中国和印度哲学,“真正会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顾了以问题(而不是哲学家)为线索的写作方法,把哲学史上的杰出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辨,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四千年时空,从孔子、苏格拉底、康德、尼采等杰出头脑中汲取养分和勇气,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3.无需太多预备知识也能读懂的哲学史入门经典
作者这样介绍这本书:“本书并不是为那些职业哲学家写的,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说了。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4.陈嘉映、刘擎、周濂、徐英瑾联袂推荐
5.豆瓣评分9.2,全球畅销70年,出版17次,全新修订版
豆瓣热门哲学史榜单TOP10,被译成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等多种语言,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作品。
【推荐语】
施杜里希的《世界哲学史》论述平实,中文译笔也流畅,适合普通读者,也因此,本书出版二十年来十分叫座。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施杜里希教授以全球性视野完成了这部紧凑而清晰的世界哲学史著作,真正会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顾了以问题(而不是哲学家)为线索的写作方法,将欧陆哲学的思维与英美分析的思维熔铸为一,值得向试图较快把握世界哲学史脉络的读者推荐。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的确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是高校哲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想要有个好开头的人来说,本书也是绝佳的读本。
——古斯塔夫·缪勒(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教授)
投诉 世界哲学史(全新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吕叔君 吕叔君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介绍】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örig,1915—2012),出生于德国奎恩施戴特,曾就学于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柯尼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法学,获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83年任慕尼黑辞典编纂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1991年任教于慕尼黑大学,1991年起为慕尼黑大学荣休教授。
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学史》《世界科学史》《语言的历险》《科诺斯现代天文学》《世界的语言——历史、事实、秘密》和《记忆的碎片》等,主编《多瑙兰大百科辞典》和拥有六万五千个词条的《科诺尔德语大辞典》等。
【译者介绍】
吕叔君,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曾在德国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语国家文学、德国哲学、德国文化史。主要译著有《世界哲学史》《世界语言简史》《欧洲简史》《世界简史》《以学术为业(1917、1919) 以政治为业(1919)》(马克斯·韦伯全集:第17卷)。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001 修订版前言 003 导 言 005 ★第一部分 东方的智慧 第一章 古代印度哲学 015 一、吠陀时期 016 1.颂歌时代的文化和宗教 018 2.祭献神秘主义时期—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 021 3.奥义书时期 023 二、印度哲学的非正统体系 031 1.遮婆迦的唯物主义思想 033 2.大雄与耆那教 035 3.佛教 037 三、印度哲学的正统体系 055 1.正理派与胜论派 057 2.数论派和瑜伽派 058 3.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065 四、印度哲学后来的发展—评价 069 第二章 古代中国哲学 073 一、孔子 077 1.孔子的生平 077 2.九部经典著作 078 3.孔子哲学的特征 080 4.道德理想 081 5.国家与社会 082 二、老子 084 1.老子的生平 084 2.道与世界—道作为法则 085 3.道作为智慧之路 086 4.国家与社会 088 5.道家后来的发展 089 三、墨家和其他几个学派 090 1.墨子 090 2.名家 091 3.后期墨家 092 4.法家 093 四、孔子的伟大弟子 094 1.孟子 094 2.荀子 095 3.《中庸》 096 五、中国哲学后来的发展—评价 097 1.中国的中世纪哲学 097 2.佛教在中国 099 3.新儒学时期 100 4.中国哲学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103 ★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 概 述 主要时期 109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到智者派的出现 115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 116 1.泰勒斯 116 2.阿那克西曼德 117 3.阿那克西美尼 118 二、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118 1.毕达哥拉斯的生平和学说 118 2.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120 三、埃利亚学派 121 1.色诺芬尼 121 2.巴门尼德斯 122 3.埃利亚的芝诺 123 四、赫拉克利特与公元前五世纪的自然哲学家 125 1.赫拉克利特 125 2.恩培多克勒 128 3.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129 4.阿那克萨哥拉 132 第二章 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 135 一、智者派 135 1.概说 135 2.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 138 3.智者派的意义 139 二、苏格拉底 140 1.苏格拉底的生平 140 2.苏格拉底的学说 144 三、柏拉图 146 1.柏拉图的生平 146 2.柏拉图的著作 148 3.方法论的注解 151 4.历史的出发点 152 5.理念论 154 6.人类学与伦理学 157 7.国家 159 8.评价与批判 165 四、亚里士多德 169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169 2.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171 3.逻辑学 172 4.自然哲学 176 5.形而上学 178 6.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181 7.批判与评价 182 五、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184 1.苏格拉底学派 184 2.柏拉图学派 186 3.逍遥学派 186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和罗马哲学 187 概述 希腊化文明 187 一、斯多葛派 189 1.创始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89 2.斯多葛派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划分 191 3.斯多葛派的伦理学 193 4.斯多葛派哲学的历史意义 195 二、伊壁鸠鲁派 196 三、怀疑派 198 四、折衷主义 200 1.罗马的折衷主义 200 2.亚历山大里亚的折衷主义 201 五、新柏拉图主义 202 1.普罗提诺 202 2.新柏拉图主义的结束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 206 ★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 概 述 基督教的繁荣——时代划分 209 第一章 教父哲学时期 213 一、古典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213 1.上帝与人 213 2.人与人 215 3.人与世界 215 4.基督教的专一性特点 216 二、早期教父哲学家的基督教信仰与古典哲学的首次接触 217 三、基督教的内部危机 220 1.诺斯替派 220 诺斯替派的来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替派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2.摩尼教派 222 3.阿里乌斯和阿塔纳修斯 223 四、教会统一性的巩固 224 五、奥古斯丁 225 1.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 225 2.奥古斯丁的哲学 228 六、奥古斯丁之外的教父哲学家 234 第二章 经院哲学时期 237 历史背景—经院哲学方法 237 一、早期经院哲学(共相之争) 240 1.争论的问题 240 2.实在论者 242 3.唯名论:洛色林 244 4.暂时的解决:阿伯拉尔 245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248 1.历史背景 248 2.阿拉伯哲学 250 3.犹太哲学 253 三、中期经院哲学 254 1.大阿尔伯特 257 2.托马斯·阿奎那 258 3.但丁 272 四、后期经院哲学 275 1.罗吉尔·培根 275 2.邓斯·司各脱 277 3.奥卡姆的威廉 279 五、德国的神秘主义:埃克哈特大师 283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 291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291 1.发明与发现 292 2.新的自然知识 293 3.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296 4.宗教改革 299 5.近代初期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新的法律和国家思想303 二、过渡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309 1.库萨的尼古拉 309 2.乔丹诺·布鲁诺 312 3.弗朗西斯·培根 316 4.雅各布·波墨 322 5.结语 326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伟大思想体系 327 一、笛卡尔 328 1.生平和著作 328 2.基本思想 330 3.笛卡尔主义的影响和发展 334 二、斯宾诺莎 337 1.生平 337 2.著作 339 3.斯宾诺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他的评价 349 三、莱布尼茨 351 1.生平和著作 351 2.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思想 354 3.几点批判意见——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和发展 359 ★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 第一章 启蒙运动 365 一、英国 365 1.英国经验主义的先驱 365 2.洛克 367 3.贝克莱 372 4.休谟 374 5.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379 二、法国 383 1.英国启蒙思想传入法国 383 2.孟德斯鸠 384 3.伏尔泰 386 4.百科全书派和唯物主义者 392 5.卢梭 395 三、德国 403 四、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407 第二章 伊曼努尔·康德 409 一、生平、个性、著作 409 二、前批判时期 412 1.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412 2.批判问题的形成 414 三、纯粹理性批判 417 1.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417 2.先验感性论 422 3.先验分析论 424 4.先验辩证论 430 四、道德与宗教 433 1.实践理性批判 433 2.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439 五、判断力批判 441 1.问题 441 2.对三大批判的总结 445 六、后批判时期 447 1.主要著作 447 2.道德形而上学 448 3. 结语 456 七、对康德的批判和评价 456 1.几种批判观点 456 2.康德对哲学的意义 458 ★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的哲学 导 论 463 第一章 浪漫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 466 一、康德哲学的最初接受与发展—宗教哲学家 466 二、费希特 470 1.生平和著作 470 2.费希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472 3.实践运用 474 三、谢林 476 1.生平、思想发展和主要著作 476 2.同一哲学的基本思想 479 3.自然 480 4.艺术 482 四、黑格尔 483 1.生平和著作 483 2.黑格尔哲学的一般特征—辩证法 484 3.哲学的三级结构 487 4.历史哲学 492 5.对黑格尔的评价和批判 493 第二章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497 一、法国的实证主义 :孔德 497 1.精神状况 497 2.孔德的生平和著作 498 3.实证主义原则 499 4.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论 500 5.科学的阶梯结构 501 6.社会、国家和伦理思想 504 二、英国的实证哲学 505
- 精神状况 505 2.边沁和穆勒 506 3.斯宾塞 508 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德国唯物主义的产生 517 1.精神状况 517 2.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 519 四、马克思 521 1.生平和著作 521 2.黑格尔与马克思 523 3.历史唯物主义 526 4.资本论 528 5.意义和影响 529 第三章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531 一、阿图尔 ·叔本华 531 1.生平、个性、著作 531 2.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 537 3.世界的痛苦及其解脱 542 4.结语—评价 547 二、索伦 ·克尔凯郭尔 549 1.哥本哈根的苏格拉底 549 2.存在主义思想家与基督徒 551 3.克尔凯郭尔的影响 554 三、弗里德里希·尼采 556 1.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556 2.尼采哲学的一致性和特点 560 3.使用锤子从事哲学思想的哲学家 563 4.价值的重估 566 5.对尼采的评价 568 第四章 新康德主义 573 一、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573 1.概论 573 2.马堡学派 575 3.西南德意志学派 578 二、相近的哲学思潮—俄国哲学一瞥 580 ★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一个崭新的时代 585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590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590 1.概述 590 2.柏格森 591 3.活力论—格式塔理论 594 4.德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596 二、实用主义 599 1.威廉·詹姆斯 600 2.约翰 ·杜威 602 3.实用主义在欧洲:席勒,魏欣格尔 602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605 1.批判本体论:尼古拉 ·哈特曼 605 2.新形而上学 612 3.新经院哲学和新托马斯主义 615 四、现象学 618 1.现象学的产生 618 2.埃德蒙·胡塞尔 618 3.马克斯 ·舍勒 621 五、存在主义哲学 623 1.概述 623 2.卡尔 ·雅斯贝尔斯 626 3.法国的存在主义 629 4.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632 5.马丁·布伯 633 六、存在问题的阐释 :马丁 ·海德格尔 637 1.海德格尔其人 637 2.著作概述 639 3.《存在与时间》 641 4.影响与遗著 645 5.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介绍几位法国思想家 650 七、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发展 655 1.哲学的角色 655 2.物质概念与唯物主义 656 3.辩证唯物主义 658 4.历史唯物主义 661 5.批判的社会哲学 666 6.与马克思主义告别? 670 第二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673 一、人的概念(哲学人类学) 675 1.概念与历史 675 2.舍勒的推动 678 3.普莱斯纳 681 4.吉伦 682 二、语言 685 1.回顾 685 2.威廉·冯·洪堡 688 3.激进的语言批判:弗利茨·毛特纳 690 4.语言学的骤变:索绪尔 691 5.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693 6.“语言学的转向” 699 7.语言行为理论 703 8.展望 704 三、认识与知识 710 1.新实证主义 710 2.新逻辑 714 3.从罗素到分析哲学 719 4.两个怀疑论者 725 5.波普尔与批判理性主义 726 6.解释学 732 7.“结构主义” 733 8.进化认识论 736 9.认识的边界 739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 745 1.生存问题,幸存问题 746 2.人与自然 748 3.人与动物 751 4.“世界伦理”:世界宗教宣言 755 5.卡尔·波普尔论政治伦理 758 6.道德的语言 760 7.功利主义 761 8.对话伦理或寻找最后的根据 763 9.进化伦理学 765 10.责任 770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773 结束语 781 注 释 785 人物译名对照表 813 术语译名对照表 825 译后记 83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只要人的心里还满是有与无、生与死、相对与绝对、原因与结果这样的观念,就会被语言和概念束缚住,因而会远离真理。只有当他不再是个旁观者、批评者、热衷于思想者、空谈家和逻辑家,而是直接面对生活的现实,才会预见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理! (查看原文) 齐物 1赞 2019-12-14 14:50: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古代印度哲学 / 015 佛教徒所讲的轮回转世的意思并不是说,新诞生的生命与前世有因缘关系的那个生命是同一个——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存在一个连续性的我;但是,这两个生命也不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根据因果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根源。对佛教徒来说,类似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在他看来,不管是旧有的灵魂还是新的灵魂总归都是瞬间即逝并重新诞生的。轮回转世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在某个生命与某个人之间发生的——因为事实上就不存在这样一种时空统一性——这里关涉的只是单独的“达摩”。 (查看原文) 张钧甯 1赞 2021-05-09 21:01:4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古代印度哲学 / 015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世界哲学史(全新修订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哲学家 8.8
哲学是什么
近代哲学 7.8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9.3
古代哲学 7.6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9.5
莱茵哲影 8.7
关于唯物史观的文集
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
吠陀哲学宗教史
竟然能把哲学讲到让人不想松手,一本有深度又好读的书,让我一下想到《艺术的故事》,绝对的智慧启迪钥匙。
终于再版了,之前看过旧版,每个时期的哲学史都讲的通俗易懂,非常有启发性,关于中国与印度部分也比较精彩,对于了解哲学系统思维的人还是有帮助
最喜欢第一部分,印度哲学!
之前有本哲学史读了很久也没读完,这本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确实写得流畅好看。作者尽量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哲学史,并且是从印度、东方哲学讲起,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作者讲述的很多背景叙事让我看到了精神分析介入哲学的可能,非常有启发。
原来并不孤独
世界哲学一本通 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谈到读书时,曾说了这么一段流传后世的至理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诚哉其言!但在培根提到的一众学科中,我还想补充进哲学(虽然伦理学与逻辑修辞学已有哲学之内容),我认为多读读哲学,可有使人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之综效,正如文学巨擘雨果所说,“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
整个世界哲学史,是一幅充满思想果实的恢弘画卷,为其树碑立传,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学术工程,作者不仅要对世界哲学的发展历史有深入了解,更要对其间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有深刻认识。德国学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的《世界哲学史》是同类书籍中的经典之作,本书包括中西印三大文明,讲述了东方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十九世纪的哲学、二十世纪的哲学等,堪称一部世界哲学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
当然,限于个人学识,书中许多内容读得一知半解,甚至有时如堕云雾,不解真义。但我还是极为喜欢这本书。读这种哲学类的书籍,与小说、诗歌、历史等体验迥然不同,总觉得是极为神圣的时刻,虽不至于如古人那般沐浴更衣、煴香煮茶,但也必手净面洁,保持仪式感。读到疲惫之时,细嗅书香,沁人心脾,顿时心神愉悦,周天舒畅。而每当我拆开这种好书的塑封,都像在举行一种神圣的仪式。我知道,我对这本书是负有责任的,我不能冷落它的表达,更不能辜负它的哲学。
哲学的力量可能不在于恍然大悟的透彻,也可能不在于醍醐灌顶的通达,它只是如阵阵微风吹拂着,荡漾起心中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绵绵之力却源源不断,耳濡目染中升腾了一股力量,潜移默化下打开了一扇洞天。《世界哲学史》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打开视野、提升心境的佳作,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啻于一场自我革命,它借由充沛的思想资源,哪怕是刹那间阿基米德式的“尤里卡”时刻,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走出“洞穴”,摆脱封闭的可见世界,从而看见“太阳”,迎接崭新的可知世界,甚至实现灵魂转向。正如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多读读哲学吧,也许它并不会指给你关于财富、声明、智慧等方面的捷径,却会教给你如何独立思考,让你拒绝盲从与跟风,从而生长出具有自由之精神的丰富而有趣的灵魂。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而读《世界哲学史》, 就是和多位圣哲先贤、哲学巨擘进行对话。当然,我们更多的是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思想,并收获甘甜可口、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源。
疑惑更多,头脑也更清楚
这本书是继《苏菲的世界》之后读的第二本哲学书。原本两本书是相互参照着看,晚上读小说类的《苏菲》,上下班路上读更枯燥的《哲学史》,二者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但是由于二者的篇幅相差太大,《苏菲》所选代表性人物也少很多,读着读着终于拉开了差距,《哲学史》比苏菲结束的时间晚了一个月。独自坚持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读不下去了,每次一打开kindle又是同样的腔调,就换了更柔和易读的小说或者《蒋勋说红楼梦》来调剂口味。奇怪的是,一段时间不读又会想念《哲学史》,想念这种信息密集型、需要前后对照才能理解的读讲义一般的阅读体验。读完之后,也有后续重复翻阅的冲动,于是又专门买了一本纸版书存在书柜里,期待再次走入哲学家们以脑力构建的世界规则之中。 总体来说,《哲学史》这本书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基本做到了知识性、丰富性和易读性的平衡,表现为既能够用有限的语言概括的介绍一种思想的主体框架,也适当引用了原始文献让读者了解了相应哲学家的作品风格,还适时加上了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了解整个思想史的发展状态。 作为一个小白读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哲学不愧是“科学的科学”,对哲学思想的理解除了需要大量的哲学类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对科学研究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有所了解。因为尚处于入门阶段,记忆力又一向不太灵光,所以对各类哲学概念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书中有一部分论述真的无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具体表现为觉得某一段话中涉及的A与B完全没有关系,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简直像在看痴人说梦。但是,毕竟认真从事了几年学术研究,所以对很多哲学问题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很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而且自己心里也明确的知道,做研究之前的自己是肯定读不懂的。每逢这种时刻,就有一种了然的欣喜弥漫出来,对硬着头皮啃下来的文献有了更多宽容(特指欧洲地理学者爱写的那种长篇大论,不讨论某一实际问题的艰涩文献),对当年装模作样在论文的不足里例行公事写的问题有了释然。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纠结,原来这并不是计量方法没学好,而是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有解决过。 读完《哲学史》,具体的观点基本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哲学关心的那些问题都留在了脑海里,每一阶段的哲学家们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有了大概概念。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这些哲学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哲学家们提出的框架总是有无法弥补的漏洞,好处是催生了各个科学学科的发展。哲学就像一个母体,孵化了许多学科,这些学科慢慢发展,代替哲学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把哲学的路逼得越走越窄。读完《哲学史》,脑中的疑惑反而增多了,但是看问题也清楚了很多,再疑惑的时候就有了与古人比肩的安慰。这本书还想重复读,读的时候跟着哲学家的思路,建立一套规则的成就感非常棒。
相比其它哲学史的优点
就是概括性上,更加全面地介绍了哲学史,甚至对中国哲学都有一个梳理,这在其它哲学史里并不常见。非常广泛地讨论了哲学史,通俗且易懂的,去掉了许多晦涩的哲学术语,广泛程度超过了梯利和罗素的版本,当然单个哲学(哲学家)讨论的详细程度不如后两者。对唯物哲学(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做了不错的介绍。很多人喜欢讨论哲学史适不适合哲学入门,其实我也不知道哪个哲学史适合做入门读物,难道你入门不是一上来就啃大部头的原著?虽然本作比较通俗简单,但作为对西方哲学了解比较多的人读起来也能感觉受益。每个人读书的方法都不同,我看这书只是看我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对西哲已经了解比较多了,所以报着可以得到一些新观点新视角的态度去读,收获还是不少。我觉得哲学史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你快速弄清一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因为哲学家原著里很多累赘啰嗦的东西和大量的哲学术语可能会造成困难。但入门的话,我还是推荐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哲学家原著去读,那才是原汁原味的哲学体验,那才会真正让你喜欢上哲学这门学科。
作者施杜里希是德国人,也就是产生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那个德国,德国人写的世界哲学史,怎能不推荐!
而且本书已经是第17版了!想象一下这个教材的质量吧。
当然,作为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好处是非常全面和易于理解,坏处也是稍微不够深刻和略显浅尝辄止,刚刚心有所感结果却告一段落,让人心里痒痒的。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可以说是思想史,各种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面对的问题,以及哲学家们意图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信手拈来,相比梯利的哲学史那本书要好懂十倍这么多哈哈。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目光局限很少,第一篇就阐述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同时作者非常关注现实,于是二十世纪的哲学篇幅最长,其次是十九世纪哲学,也就是说作者更厚今薄古,具备很好的现实意义,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像其他很多哲学史一到近现代就戛然而止简直让人无语。
不管怎么说,这本哲学史相比《思想的力量》,虽然都是大学教材,但作者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写作的风格和切入角度都大为不同,有时间的读者强烈建议两本都别错过。
95块原价买来镇楼也是绝赞。
世界哲学史入门首选,没有之一
对绝大多数非哲学专业的人来说,哲学类书籍或许是他们不愿触及的,我想大抵有两个原因:其一,哲学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体系,不知从何入门;其二,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读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愉悦。
但如果能对哲学有个整体认知,再逐步深入细枝末节,其实你会发现哲学研究的问题其实是所有问题,从宇宙诞生到人们日常生活,从死亡、永恒这样抽象的问题到日常饮食问题,这其中必然有你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哲学如何入门?个人在读过不少哲学史之后,还是推荐这本厚重却非常容易阅读的《世界哲学史》。
本书梳理了公元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除了我们熟知的西方哲学,还有东方哲学,比如古印度哲学与古代中国哲学,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好。虽然相比而言,东方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不容忽视。
作者在前言中也提到,本书并不是为那些职业哲学家写的,他是为一些喜欢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并努力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答案的人所写。这也就意味着只要你善于思考,那么你会从这本书中收获颇丰。
此外,个人很喜欢这本书的梳理方式,它有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思想的梳理,还有对重点哲学家生平的介绍,而每一位哲学家重要观点的提出其实与其人生经历或多或少有关。这样的书写方式,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就像读故事一样了解哲学家,再逐步了解他的思想,想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比如,本书在讲古印度哲学时,提到佛教,首先讲的是佛陀的生平。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大彻大悟,他想为什么人生的痛苦总是轮回流转,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使人从困难中解脱出来的道路,这就涉及到佛教学说基础的“四圣谛”。从人物经历到他提出的理论与思想,如此学习思路是水到渠成的。
再比如,作者在讲古代中国哲学时,提到孔子历经十三年的漫游生活,重归故里,晚年时,潜心收集和整理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还编纂了一部编年史。在此基础上对经典著作梳理,并讲述孔子的哲学特征,由浅入深,更易理解。
对于西方哲学部分,作者写作思路也是一样,不过有一处很特别,也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他用一章内容来讲康德,除了生平、个性、著作之外,还以极大篇幅分析了康德的思想形成以及发展历程。前批判时期,他的著作主要涉及自然科学,当他的思想被唤醒后,他开始怀疑理性主义的正确性,也开始怀疑旧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此后他进入纯粹理性批判阶段。这部分内容可以算对康德思想转变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著作。
作者为何用一章内容来讲康德,他认为康德在欧洲哲学发展中地位不可或缺,在他之后的哲学家几乎都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十九世纪哲学史主要就是对康德思想的接受、传播、斗争、改造和重新接受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绍完每一位哲学家之后,都有对这位哲学家的批判和评价。这一部分内容我认为很好,是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更为客观的认识哲学家与他们的思想,毕竟哲学本身也是发展的。
总体来说,《世界哲学史》(第17版)是对世界哲学史的全面梳理,既有东方哲学,也有西方哲学;既有古代哲学,也有现代哲学。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这部书足以作为哲学入门书籍,不仅可以了解哲学史的发展,还可以对感兴趣的部分寻找相关书籍细致阅读。
不是书评
不是书评
不是书评
不是重点梳理
不是摘要总结
仅仅是读完哲学史之后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和一些想法记录。
1.可以说是读了哲学的目录,不敢说懂了,面对哲学和思想的汪洋大海,现在不过一只脚踩进了水里。
哲学说到底还是人的学问。一切问题,不管向内还是向外的,都是人的问题。
人类的伟大和神性,不是我们的认识能力,理性或经验。而是我们永远在追寻,在自我颠覆,自我升华,是即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永远认识不到存在本身也没有停止认识。
2.有什么样的天然环境,地理,语言,生产方式,就会有孕育什么样的哲学,哲学又在最深处为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的三观和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埋下了种子。这颗种子的能量太大,以至于时至今日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我们现在的行为和生活。
西方孕育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也因为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西方才成为西方;中国孕育孔子,也因为孔子,中国才是中国,一切若说是偶然,但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若说必然,又太过绝对。有其规律又不可捉摸,这就是妙处吧。
3.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印度哲学中国哲学,高明深邃的思想往往殊途同归。
也是对西方哲学完成了一次去媚,之前觉得中印哲学都是老掉牙的糟粕和迷信,其实西方哲学有的思想中印哲学中也已在高处相见。虽然现在西方哲学占主导,中印哲学在思想的深度上并不落后。西方哲学的优点就是成体系,成系统,而且有利于后人研究和继承,这也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占领全球做好了铺垫。而中国和印度哲学,不是不高明,实在太高明,太过高明就较少关注物质现实,加上深厚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沉重又不免有些僵化的思想包袱,科技发展落后也是顺理成章。
越是未来,科技越是发达,人越会到吠陀,佛陀,还有老庄那里寻找智慧和安慰。
4.人生是痛苦的,不管文明走得多远,痛苦将贯穿整部人类史,而要实现真正的宁静与幸福,不管是宗教的,即通过禁欲苦修行善;还是科学技术的,即技术发展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优越,这都是绝无可能的。
真正的幸福意味着毁灭,幸福是妄想,解脱是妄想,只有痛苦才是真实的,但是痛苦没任何意义,携着不彻底的绝望生活是必要的。
“没有意义才能创造意义”这句话很流氓,从无中创造有,那无还是无吗?
5.宗教有其价值,甚至可以说它塑造了文明。但是,宗教本质确实是面对存在和未知时,由巨大的无助而产生的情感寄托和狂热的自我欺骗。
但是不得不承认相信是有力量的,而且这力量甚至超乎想象。
就算有宗教信仰,神灵也不在教堂和寺庙,礼拜祈祷或烧香拜佛供奉几辈子也上不了天堂或者真正解脱,寻求保佑实现愿望升官发财就更幼稚了,这点屁事,你好意思说神仙都不好意思听。
真正的上帝、佛祖或者神明不在庙堂和天上,就在你心里,卢梭道出了真义“一个真正的心就是上帝真正的殿堂”。
6.用生命贯彻自己哲学的才是真正的硬茬子,比如第欧根尼(虽然现在犬儒不是好词),能跟他比潇洒的,可能只有庄子了吧。
7.总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以前感觉这句话很流氓又不知道怎么反驳,现在我至少可以说,科学的尽头不是哲学,而是,科学是从哲学出发的。
8.我们确实还处于文明的史前时期,人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那个马克思描绘的理想图景我们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
可是,谁能不为马克思那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而感动呢?
不知道马克思看到现在用他的思想用来做意识形态的国家的现状时,会作何感想。当他的学说成为了政治意识形态,一些东西不再属于马克思本人了,也怪不得马克思看到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论说,幸好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和佛陀面对有人把他尊为神明时,怒斥他们大放厥词一样,伟大的思想总是被误解,这好像是他们的宿命。
额外说一句,卡尔波普是个明白人。
9.就短期来说,女性主义可能是对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思想了,让我们期待一场终将到来的女权革命早点来临。
10.费希特说什么样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我虽然不选择他的哲学,但我选择这句话,如柏拉图“回忆说”,人出世前早已选择完,我们现在做的所谓选择不过是把已选择的东西再次回忆起来。
王德峰说真正读懂时会感到欣喜,感动,甚至落泪。读到他们的理论时,我有这种落泪般的感动或者想拍案而起叫绝的认同。
所以我选择斯宾诺莎,选择休谟,选择卢梭,选择康德,选择克尔凯郭尔。
而且一个很有意思而且不能仅仅算作巧合的事实是,这几位全都终生未婚未育。
11.关于语言,我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其一就是主流语言学认为的,语言是意识的边界,存在的秘密都藏在语言里,像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的居所。应该从语言中或经由诗艺来把握存在。
另一个是自己读关于语言学时想到的,几本哲学史里没看提到有哲学家从这个角度展开批判。
即在一切认识和批判之前,我们应该对语言本身进行一次元批判。
笛卡尔不相信经验,洛克不相信理念,可是却都理所当然地相信语言。
既然我们可以怀疑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和感官的可靠性以及人认识能力的边界,那我们怎么能轻信语言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怀疑语言的可靠性和界限呢?
康德在问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之前,是不是应该考察一个更前提的问题,语言如何可能?
在一切认识和批判之前,我们应该对语言本身进行一次元批判。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可以说我们通过语言建立了文明。就像是用筷子夹鱼缸里的玻璃球,从外面看水里的筷子是变形扭曲的,和水面真实的筷子是错位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观察水里扭曲的筷子而夹到玻璃球。
这就像依然可以通过感官的习惯建立知识论一样,或者,这就是一回事,先是感官的扭曲,再是语言的扭曲,从而建立了目前来说对于人类可靠的知识论。
休谟说观念超不过经验,现在我也可以说观念和经验都超不过语言。
我们只关注了前者,却把语言当做理所当然拿来用了。
我们误以为语言是恩赐,其实是能把整个人类罩住的圈套。现在的语言学是完全的误入歧途,对于真正的认识,它研究的越多错的也越多。语言让我们陷入了关于存在和本质的泥潭,在语言的遮蔽下人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天空。
可是,就像现在,我对语言的批判也是通过语言完成的,哪怕再用力,我也不可能拽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拽起来,所以人无法通过语言扬弃语言,这必然是徒劳的,也是可笑的,人的悲剧性就在于此。
更何况,除了语言我们一无所有也别无选择。至于那种超越语言的方式,我无从想象,就像是平面国的人无从想象“想上,不是向北”一样。
说到这里,又像康德一样,陷入不可知论。当我们真正凑近得以观察本质时,才发现它笼着那一层不可知论的面纱。我们手中唯一的工具就是语言,可我们这次要观察的,也是语言。
12.我们唯一该信仰的,是爱。我们唯一该信任的,是人。
13.看完没有想象中的通透和潇洒,依然脑袋空空,迷茫且虚无,但是,感谢哲学,谢谢。
人的历程 这世间并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能看多远取决于我们能看多远,我们能思考到什么取决于我们见识到什么。一切皆有传承,一切皆源探索。
人何时为人?这一复杂的变化抽象为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只始祖先使用棍棒获取食物,并教会同伴此种方法。将这一过程进行归纳,一,借助自然,认识-实践过程;二,信息传递,同级传递,交流经验,后代传递,生生不息,其本质今天亦如此。数千万年不断如此迭代,语言产生,大大加快了信息交流速度,可以使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人交流认识实践自然的经验,或者经验的经验,即人们根据自然构建区别于自然的工具的经验。以书籍为代表的信息媒介的产生更是划时代的,将信息传递这一过程从时间上也逐步解脱。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是世界的轴心时代,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先人开始思考世界终极意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此后人们不断延续前人之经验,向世界意义各处进行探索,追寻人生之意义。
过去存在于记忆,未来存在于想象。两者都是由过去的抽象记忆推导其因果关系,大脑的映射,文字的离散,躯壳的束缚,必导致信息的遗漏,进而带来并不完整的结论。然而全体人类冥冥之中从无序向着有序发展,语言、壁画、竹简、纸张、印刷术、生产力、民主、计算机等每一次信息迭代带来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然而掌握了工具,忘记了工具从何而来,想寻求意义,忘记意义从何而来。
站在一个至高的角度去思考,这一切都是无为的,世间自有其规律,会带领我们走向它应去之地。
世界将带领人类去往何处,这是永恒未知的,但整体人类发展至今所思所变,这能为时间和空间有限的个人带来一些启发。
为了给自己梳理思路,毕竟拖得时间线有点长。(倒着梳理,未完待续)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概述:巨大转折:个人主义的萌芽;对古代经典的自由讨论;纯粹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的科学;非宗教色彩的思想的世俗性。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及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也是促成转折的因素。农民起义浪潮,诸侯专制成为主要国家形式。英法形成了纯粹的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诞生。
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在1543年发表。开普勒首次说出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及其方法与古希腊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根本区别,著有《宇宙和谐》。伽利略为力学奠定了基础。自由落体实验,推导出了一半运动规律。从此至18世纪,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
人文主义运动,提出一种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准的纯粹的“人性的”理想——非神学的文化理想。影响了所有精神生活领域,使哲学不再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发起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薄伽丘。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罗伊希林、乌尔里希·冯·胡顿。
蒙田,极大地促进了对现有知识加以批判性思考和检验的思想运动,即“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取消教会的上帝代言人的权利——新教。“在神性的事情上,理性是全然盲目的。”哲学重新成为神学的奴婢——“新教经院哲学”。新教教义也做出了贡献,使教育机构脱离教会;为良心自由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和政治变革——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行为的唯一准则是国家的自我保存和强盛。
格劳秀斯《自由的海洋》、《论战争法与和平法》:法源自上帝的意志。“现代国际法奠基人”。
霍布斯《自然法和政治法要义》、《利维坦》:国家意志高于法律;国家决定道德意义上的善恶。
莫尔《乌托邦》:停止剥削,人人有权接受教育并分享社会的精神财富。
托马索·康帕内拉:《太阳城》:柏拉图的国家理想。
二、过渡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库萨的尼古拉:《论有学识的无知》:宇宙没有中心和边界,上帝创造世界遵循一种数学原则。
乔丹诺·布鲁诺:《论原因、本原和一》、《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等。有无数个宇宙体系,宇宙永远在运动。能动的统一性和宇宙的永恒性结合。
弗朗西斯·培根: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四假象说”、忽视了演绎法。
雅各布·波墨(神秘主义者):“上帝无处不在,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寓于万物之中且无法去除的矛盾是宇宙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伟大思想体系 一、笛卡尔 二、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阿姆斯特丹) 概述:用冷静的数学般的实事求是精神审视和分析人的欲望和激情。
关键词:少年天才、东方式特征的哲学、离群索居、肺结核
著作:《神学政治论》(匿名)、《伦理学,用几何学方法加以证明》
基本思想:实体=上帝=自然。三级阶梯:无限实体(=上帝);无限的变态就是所有的样态,所有样态的全部(=万有);个别样态。
无限实体(上帝)两个属性:思想(观念)、广延(肉体)。人是由两种不同实体(肉体和灵魂)构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善与恶的普遍有效的概念不存在,因为每个客体的本性在于追求自我保存,但不意味着就可以对行为不负责任。人的本性是理性动物,“指向理解的努力是德性之首先的、唯一的基础”。
一切必然的东西皆为上帝的意志。人的宗教和科学信念不能被强迫,国家应允许精神自由(言论、思想)。
名言:“我将要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我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
影响到:叔本华、尼采、伯格森
三、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莱比锡) 概述:莱布尼茨是个天才,几乎涉猎所有知识领域,因为太发散,自己从未把他的哲学体系完整统一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天才、全领域涉猎、通信达人(600多个通信伙伴)
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1、单子论;2、前定和谐;3、神正论
概括解释——1、宇宙具有逻辑规律性;2、个体在宇宙中的独立的意义;3、万物完美和谐;4、宇宙在数量和质量上无限;5、用机械论解释自然。
主要著作:《单子论》、《自然与神恩的原则》、《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文章:《新的自然体系》
作者的批判意见:莱布尼茨思想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空间观念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单子;决定论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前定和谐但世界发展已被上帝预先规定,且个人有自由意志;人的幸福不是上帝世界的唯一目的(这与基督教相违背,基督教是拯救人类)。
他没有将其思想组织成体系,后经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整理,形成“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直至康德时期一直是德国哲学主导。沃尔夫用德语创造了一套哲学术语,之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都采用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ofia Comt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1 没用 0 1 0回应收起 Lynn 2019-07-24 14:40:2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版 摘录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1.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哲学要来的更透彻。
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确实比哲学理论深刻且有韵味。
2.生理的人类学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实用的人类学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人通过劳动可以创造世界,进而创造自身。
3.在人的欲望结构和无意识的心灵生活中也存在动物性。
食色性也,也即动物性,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动物性?
4.自我意识是除精神之外的人的第二个本质特征。动物也会听和看,但动物不知道自己会听和看。自我意识能够使人超越因为欲望和周围的世界的刺激而引发的短暂的感情冲动,使人拥有意志,使他能够不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能够承诺的动物。
5.人生活和经历的不是自身,而是经历着他的经历。
6.人拥有外在世界,内外世界和自己的同类。外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中的对象,内外世界就是他的心灵和经历,同类指他的同时代人。
人被置于虚无之中,既无地点,也无时间,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自我实现,永远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在他的历史命运的安排下,他总会遇到新鲜的东西,且永无止境。
马斯洛最高需求理论,自我实现与巅峰体验。
总之,哲学具有治疗性的目的,每次摸不到自己的灵魂和思想的时候翻来看看叔本华尼采康德海德格尔萨特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今天是读哲学的一天,只是记录这些而已,如果某天我还想再系统研究哲学发展史,我会再认真啃一啃这本书。再次以后,不再触及。
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十六世纪(第四部分 第一章):肇始于对黑暗中世纪腐败的基督教体系的批判,推动了南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北方德国的宗教改革。一方面,南方富裕的意大利地区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试图通过回归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世俗性来达到和解。另一方面,北方穷苦德国,马丁路德兴起宗教改革,批判腐败的教会。该时期航海大发现。 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第四部分 第二章和第五部分 第一章):启蒙运动兴起。理性和经验(Ratio und Empirie.
BC600-AD600希腊哲学脱胎于对神学和多神教的批判,标志着哲学诞生。而600-1500中世纪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回归一神论的基督教宗教哲学。此后的BC160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700-1800启蒙运动又是对基督教哲学的批判,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解放,迎来现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