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Joseph Sandler, Alex Holder, Christopher Dare, Anna U. Dreher - The Patient and the Analyst_ The Basis of the Psychoanalytic Process (1992, Karnac Books)
作者: 【英】Joseph Sandler / 【英】Christopher Dare / 【英】Alex Holder / 【德】Anna Ursula Dreher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译者: 施琪嘉 / 曾奇峰 / 肖泽萍 出版年: 2011-2-1 页数: 212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979127
内容简介 · · · · · · 移情、反移情、阻抗、见诸行动、领悟、修通……
这些术语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框架。在本书中,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每个重要概念的提出和含义,向我们展示了用这些术语透视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妙功用,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的精髓。本书堪称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之作,对精神分析师们非常有指导意义,可作为案头必备用书。
作者简介 · · · · · · Joseph Sandler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曾任伦敦大学弗洛伊德研究所精神分析学教授,兼任伦敦大学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曾为《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和《国际精神分析述评》的编辑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Anna Ursula Dreher 德国精神分析协会成员,曾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工作,后转至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所工作了6年。目前在法兰克福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并在汉诺威和济生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与心理学。
Christopher Dare 在伦敦接受了精神分析的学习,现在在伦敦大学精神病学研究所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Alex Holder 在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及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工作,同时也是德国精神分析协会成员及汉堡麦可•巴林特研究所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系主任。
目录 · · · · · · 第1章 导言 第2章 分析情景 第3章 治疗联盟 第4章 移 情 第5章 移情的其他变异 第6章 反移情 第7章 阻 抗 第8章 负性治疗反应 第9章 见诸行动 第10章 解释及其他干预 第11章 领 悟 第12章 修 通 相关名词、人名英汉对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第一阶段是(主要指前精神分析阶段) 1897 年以前,以对癔病的催眠治疗为主要特征。 (查看原文) 五月 · ごがつ 1赞 2012-06-09 17:46:3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分析情景 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对病人的材料中潜意识涵义的理解已经扩充到自由联想上,分析移情,特别是移情阻抗已逐渐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梦的分析仍是弗洛伊德分析工作中理解精神过程的最基础部分。在持续至 1923 年的第二阶段期间,精神分析的基本设置及与其有关的临床概念也得以发展。尽管在后期精神分析的理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情景在此期间基本上保留了下来。 (查看原文) 五月 · ごがつ 1赞 2012-06-09 17:46:3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分析情景
喜欢读"病人与精神分析师"的人也喜欢 · · · · · ·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 9.6
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8.6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8.8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第2版) 9.6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 8.0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 8.8
僵局与诠释 9.2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7.9
客體關係治療
虽然不是精神分析师,但从对术语的溯源和澄清中仍然获益颇多。
对精神分析中常用的词汇就其来源,及历史演变,做了详细地梳理。翻译的原因,读起来较吃力,可当作精神分析的专业词典来用,读到第四章移情,暂停了。以后找专业读书会一起读及讨论,更适合这本书。
翻译实在太烂,但内容全是干货,看完以后对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理解深刻了许多。
佛洛依德的学问如何帮助我们成长?——在菩提树下“心灵成长”班上课纲要 本来是一本精神分析师的指导书,但我据此整理出面对自我“心灵成长”学员的课程纲要,首先,我自己思路更清晰了。再者,学员们也受益了! 1.潜意识向意识转变的过程体验; 2.增强自我及自主性的过程体验; 3.自体分裂的各个方面重新建立、联结的过程体验; 4.增进自身观察及与对他人关系内省的长久兴趣和能力。
一本好书就这样被糟蹋了 一本200来页的书,据译者说,3个人翻译了3年,很无语.... 这么经典的书,翻译成这样,英文好点的,推荐看原版。 还是说内容吧,这本书直指精分要旨,模糊之处,非常值得精读,跟精神分析治疗指南有一拼
名詞解釋 一開始讀這本書感覺就有點不容易懂,後來慢慢看,發現書本身是一本解釋精神分析中關鍵詞的著作,例如移情、阻抗等 書裏面會出現大量的人名,經常是一個概念提出來,後面跟很多很多人名。 如果想要學習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或者操作技巧、以及看案例的話,這本書不值得推薦。 不過想要研究理論或者搞科研或課題的話,這本書絕對是必備的
对精神分析术语的解析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的篇幅不长,200来页,正文只有180页。
这本书总共有12章,除去第一章外,每章基本就一个精神分析术语(或者概念)进行解析。这些术语(概念)包括分析情景、治疗联盟、移情、反移情、阻抗、负性治疗反应、见诸行动、解释、领悟和修通。
解析每一个术语,作者基本上秉承从弗洛伊德开始,然后介绍后续的精神分析师对这个术语的不同的定义、理解,直到这个术语当前最新的理解。当然,每个术语不同的精神分析师(或者流派)理解都不一样,作者基本把所有这些解析进行阐释,其中,对于某些作者认为很经典的文字,在书中直接引用。
这些术语,大多数精神分析师都不陌生,这本书的优势在于,不仅帮助读者更广泛的理解这些术语的涵义和其背景,更有意思的是,通过这些术语的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学习(或强化)某些精神分析领域的知识。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可以说,作者从术语开始,力图帮助读者构架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精神分析图式。
推荐这本书,原因如下:
-
虽然这本书涉及了相当多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文字并不太“玄乎”,只要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读者,基本都能明白这些文字的表达意图。
-
这本书把很多流派串在了一起,而且每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都能涉及。阅读本书,从某一种角度,也是在看精神分析“群英谱”。个人感觉还是一种享受。除了精神分析师们熟知的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克莱因、比昂、温尼科特、科胡特、阿德勒等人,里面还提到了大量知名精神分析师,比如美国客体关系学派的Kernberg,Schafer,克莱因派的Spillius, Arlow,Blum,Balint等等很多人。
不过,阅读这本书,需要有一些谨慎,毕竟,很多流派的精神分析是自成体系的,虽然某些概念可以混用,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概念之间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临床逻辑,比如自体心理学派,对移情、阻抗、修通等的解释都是自成一脉。如果读者将这些概念完全混用,可能对于读者去系统了解某个精神分析流派来说,弊大于利。因此,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概念虽然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定义,但读者还是要有一定自己的框架。
第二个要注意的地方是,把很多流派拆散来讲解对某个术语的定义,在这本书中,限于篇幅,并没有足够的前因后果,承上启下,可能某些概念让人觉得牵强,或者过目即忘。这是这本书的问题,并不是这些流派对这些概念的定义问题。如果读者觉得有必要,最好参考别的流派的比较系统的理论书籍。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可以作为精神分析师/心理动力咨询师的案头手册,常读常新。
精神分析师入门经典
翻译很拗,几乎每个章节都得读上3遍才知道说什么,不过,也可能与案例积累不够,难以理会一些文段的深意有关。如译者序所说,此书需要反复琢磨,反复看。要是能买到原版就更好了。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尝试从精神分析不同时期(见第一章)出发对精神分析治疗设置的发展加以阐述。 第一阶段是(主要指前精神分析阶段) 1897 年以前,以对癔病的催眠治疗为主要特征。 P13 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对病人的材料中潜意识涵义的理解已经扩充到自由联想上,分析移情,特别是移情阻抗已逐渐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梦的分析仍是弗洛伊德分析工作中理解精神过程的最基础部分。在持续至 1923 年的第二阶段期间,精神...
一个概念的意义只有从考察使用它的文本中才能弄得非常清楚。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的合作。直到1897年,弗洛伊德发现,许多有关创伤“记忆”,特别是癔症病人描述的性虐待记忆,并非真实的记忆或真实的事件,多半具有幻想的成分。 第二阶段,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发表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理论。 将精神分析的目的描述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现” 结构理论; 定位模式: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系统 第三阶段: ...
小结: 精分五阶段: 第一阶段,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的合作时期,直至 1897 年,绝神经症创伤理论 强调外部事物的影响 — 外 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 20 年代早期,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的理论,潜意识,本能内驱力 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及驱力,以及这些成分的外显过程 — 内 第三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 1923 年弗洛伊德在其“自我及本我”( Ego and the I...
在此有必要重提“结构”理论,其内容与最初的阶段相比又发生了改变。自我充当了中介者的角色,它必须时刻面对来自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对问题进行调解。由于上述要求常相互矛盾,自我必须达成最大的妥协,妥协的最后结果便是产生症状。尽管对个体而言,经受症状是痛苦的和难受的,但它代表了个体在特殊情形下所能选择的最佳适应方式。 1936 年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 )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以及 1939 年哈特曼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