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ality

完整人格的塑造

内容简介 · · · · · · To C.S Sale of this book without a front cover may beunauthorized. If this book is coverless, it may have been reported to the publisher as "unsold or destroyed" and neither the author nor the publisher may have received payment for it. Foreword ~ 1992 by Anthony Storr Copyright ~ 1960 by Anthony StorrCopyright renewed 1988 by Anthony Storry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William Heinemann Medical Books Ltd. in 1960.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umber: 91-92254 ISBN: 0.345-37585-8ACKNOWLEDGEMENTSMy thanks are due to the following authors and publishers forpermission to use various quotations: Mr. E. M. Forster and Edward Arnold Ltd for passages fromHowards End and Two Cheers for Democracy. Dr. A. W. Helm and Methuen & Co. for an extract fromThe Appraisal of InteUigence. Dr. W. Ronald D. Fairbairn and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tdfor several passages from Psycho-Analytic S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and to the same author for extracts from papers published in the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Mr. Leonard Woolf for a quotation from Virginia Woolf sessay "The Patron and the Crocus" in The Common Reader. Messrs. Chatto and Windus for a sentence from Proper Studies,by Aldous Huxley; and for two extracts from Remembrance ofThings Past, by Marcel Proust, translated by C. K. Scott Moncrieff.

读了一半多一点,对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特别感兴趣,如果理解的没错的话前半部分反复论述的点是 只有深入到人群中才能获得人格的完整,获得人格的完整和社交并不冲突 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一直在引用Freud 和 Max 的想法。

完整人格的塑造

作者: (英) 安东尼·斯托尔 (Anthony Storr)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心理治疗师谈自我实现 原作名: 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ality 译者: 姜帆 出版年: 2023-5 页数: 181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730958 豆瓣评分 8.7 74人评价 5星56.8% 4星32.4% 3星9.5% 2星1.4%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添加到书单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 对荣格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连贯且深入的融合探讨,至今仍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影响人格的因素,从而为读者以新视角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 《丘吉尔的黑狗》作者安东尼·斯托尔另一力作,带你系统了解人格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询。

本书以作者的咨询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家庭教育、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作者认为,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如果心理健康,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正确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有很大可能成长为独立、健康的人。反之,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则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成熟的人际关系也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学会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能够去除从他人内摄到自身的人格特征时,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童年时未完成的心理成长,可能在成年时依旧对人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神经症等心理问题。咨询师可以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学会接纳自我,停止消极投射等,使来访者在治疗过程结束时完成自我实现。

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认同、内摄、投射、解离等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引述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等经典心理学理论,可以让大众读者全面了解如何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案例也可以让咨询师在工作中有所借鉴。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1920—2001)

英国精神科医生、作家。斯托尔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工作。他曾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牛津大学格林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丘吉尔的黑狗》《与孤独共处》《完整人格的塑造》《音乐与心理》等。

译者简介

姜帆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擅长社科、心理学方向图书翻译,译有《静观自我关怀》《深度关系》《冲突的力量》等作品。

目录 · · · · · · 序 言 第1章 自我实现 / 1 第2章 人格的相对性 / 11 第3章 成熟的人际关系 / 23 第4章 人格的发展 / 35 第5章 新生的人格 / 51 第6章 认同与内摄 / 67 第7章 投射与解离 / 81 第8章 认同与投射 / 95 第9章 爱与人际关系 / 105 第10章 心理治疗过程 / 117 第11章 移情与反移情 / 129 第12章 心理治疗与思想灌输 / 147 第13章 人格的完整 / 157 致谢 / 171 注释 / 17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第6章认同与内摄 万物皆有目的,所以人也要在世上为某种目的服务,并在这过程中 以同”这个术语,同大多数心理学表述一样,拥有不止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这就要尽可能 -种含义。因此明确这个词在使用时的含义就非常重要。我地发展他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的天赋—鲍勒 用“认同”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主体天赋。 客体没有分化,认为彼此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他们却是 一C。M。鲍勒(C。M。Bowra)1 不同的。在(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刀pes)的“定义” Definitions)这章中,荣格2说道: 认同就是主体与自我疏离,却接近另一个客体;从某种 是度上请,主体伪装成了这个客体。例如,向父亲认同实际 上就是学习父亲的行为举止,就好像儿子与父亲是一样的, 两不是独立的个体。认同有别于模仿,因为认同是无意识的 模仿,而模仿是有意识的复制。 接纳他人与自己不同,是自立的独立个体一这是关系 成熟的标准。这种观念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显然,向 他人认同已经成了建立成熟关系的阻碍。这里我要引用费尔 贝恩3的话:“正常的发展主要是一个逐渐与客体分化,并逐 渐减少认同的过程。”这句话很好地、充分地解释了一个基 (查看原文) 浅念-萱 1赞 2024-03-26 22:01:45 —— 引自章节:第6章 认同与内摄 / 67 第9章爱与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足够成熟,能够向成年人认同,那么对这些成年人的投射就会消退,孩子情感上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异性身上。不过正如所有心理过程一样,这个认同过程的发展脉络并不清晰,也不会发展到圆满的状态。许多人明显是在异性伴侣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但很难说这些人真正爱上了伴侣。研究他们的心理就必然会发现某些性幻想,这些性幻想与伴侣几乎毫无关系,反而包含某些他们认为不能与真实的人共存的性欲方面。对这种有意识的关系加以研究,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人的幻想。 除了这种父母一孩子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能在两性之间观察到各种同性恋、异性恋的中间阶段。对于那些异性恋取向尚不稳定的人,研究他们的幻想相当有趣。如果能够系统研究那些心理素材,我们就能获得性欲发展过程的客观证据。因为,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幻想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群体的,而且,这些幻想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而非某个具体的人)性欲的一般发展过程。 幻想成了色情文学作家的题材,而这些人的作用就是为那些还不能用正常方式找到爱的人提供慰藉。这种幻想也不仅限于下流杂志。 107n 完整人格的塑造 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 这个发展阶段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竞争性的减。竞争性是有些年轻人的典型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男或女性身份不够确信。心理治疗常常花费很多时间探案这种不确信,并试图减轻人们的强迫性的努力一男人觉得必须证明自己比其他男人更强,或者女人必须证明自己比其他女人更好。对青少年来说,世界上满是充满男性气质的男人,或者富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让人难以效仿。但是,随着一个人与异性建立真正的关系,这种认可自身性别的强烈需求就消失了,他也能够与自我建立真正的关系了一这种自我既不全是男性,也不全是女性,而是男性与女性的混合体。 美满的婚姻也许代表了理想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伴侣... (查看原文)

人类个体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格,尽量不受限制。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成为自己、更充分的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儿童和成年人都需要一个情感安全的场所,才能充分的做自己。权力欲和性本能是童年无法表达的人格部分。美满的婚姻代表了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彼此承认对方的需求、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天性行事、本能和理性得到表达、付出与索取是对等的。“人格是生命内在气质的终极实现”--容格 。人格实现... (展开)

2 有用心平气和不吵架 2023-10-15 08:48:49 澳大利亚 读过connected虽然平易近人但说服力不强,还是这种我读不懂的理论轰炸适合我

0 有用小快 2023-09-30 12:55:53 上海 有可读性

0 有用陌上 2023-09-07 09:11:42 甘肃 影响我们人格的外界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塑造人格,便不会受到影响

2 有用筱瑞 2023-11-12 10:09:04 江苏 疑惑,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力吗,甚至读完有一种,人格就是由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来决定的错觉。

更多短评 38 条

我要写书评 完整人格的塑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微微笑 2023-09-07 18:37:47 在人际关系中接纳自己,寻求人格的完整

能够实现自我预期的人一定是很幸福的吧?

每个计划都可以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就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这样的人生是舒适的吧?

我们在努力追求自我的实现,追求和谐的环境,内在的满足,与周围的环境和平相处,如果这些能够自我实现,想想就让人兴奋。

英国精神科医生作家安东尼·斯托尔在《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中,指出成长的过程中寻找的是人格的完整,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环境中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自我实现本身是一种假设;我们都在寻找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希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但是我们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人际关系。作者认为,个体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成熟,彼此成就时,达到让人满意的关系。

所以说我们要谈人的自我实现,就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而人格具有相对性。我们形容一个人温和,善解人意,也可以形容他无主见,随大流。而这都是在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接触周围的环境,拥有丰富的体验,与身边的人交往,是成熟的人际关系必经之路,也是塑造完整的人格的必要通道。

什么是成熟的人际关系呢?可以卸下伪装,坦然交往,没有恐惧。能够理解对方,进而理解自己,或者由己推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当然了,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根据经验不断修正的。虽然我们想打造一个理想状态中的自己,拥有理想的人格。在现实环境中,我们却往往受到一些限制。我们允许做自己,接纳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接纳别人的不同。

在《完整人格的塑造》中,作者认为成熟的标志在于果断自信,以及对人格的认可。接纳成熟的,幼稚的,接纳不同形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人。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1 0回应收起 萧潇 2023-11-17 09:41:50 从人格发展看“育儿的两个现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和朋友们闲聊谈到养育孩子的问题。一位已怀孕的朋友说,打算坐完月子就让婆婆把孩子带回老家,上幼儿园再接回自己身边。另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朋友就劝她慎重,她家的大孩子就是三岁前和老人生活,三岁后才接回自己身边的。孩子自小就跟朋友不怎么亲近,现在青春期了,更加疏离了。怀孕的朋友就表示很不解,孩子三岁前不是没什么记忆吗?

现象一:孩子三岁前扔给老人带 与我这位怀孕的朋友有同样想法,并且已经在这么做的,绝不是少数。出于种种现实问题,加上认为孩子三岁前没什么记忆,就把孩子扔给老人带。而事实上,三岁前的孩子是最需要母亲的,而且是尽可能持续在身边的需要。

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的《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中提到,在童年早期,母亲一旦长时间不在身边,可能对婴儿来说就意味着母亲已经完全消失了。他引用了提出依恋理论的约翰·鲍尔比的人际关系能力发展的主要阶段:

1、婴儿与一个身份明确的人(他的母亲)建立关系的阶段,通常婴儿在五六个月时进入这个阶段。2、孩子需要母亲一直陪在身边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到三岁的时候。3、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逐渐能够维持与她的关系。在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关系只能在良好的环境下维持,而且每次只能维持几天至一周;在七八岁后,这种关系就能维持一年以上,但肯定会伴随一些压力。

婴儿从母亲的子宫分娩出,来到这个世界,是最弱小无助的存在。他们只能通过哭声表达自己的诉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有被很多人忽略的情感需求。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依恋会让婴儿感到安全、愉悦、快乐、放松,可以说这是健康人格的基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另外0-3岁是孩子各项生理机能、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安全感充足的情况下,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才会更充分。

三岁前不在身边,三岁后再接回。其实恰恰错过了最重要的三年,孩子与父母间没有形成情感联系,亲子关系就会疏离、淡漠,甚至在青春期出现伤害家长的行为。我想这也是我另一位朋友体会到的最真实的痛处吧。

现象二:孩子没必要上幼儿园,在家里教更好 在孩子养育问题上,除了三岁前依恋形成的重要性,《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还讲到了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幼儿园。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孩子上幼儿园初期总生病,觉得幼儿园不好,就让孩子在家的。他们的想法是反正在幼儿园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不如自己在家教,而且家里有人带,为什么非得送幼儿园呢?

我不太认同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幼儿园的设立,的确不是为了教授文化知识,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这个阶段是习惯养成、生活社交技能掌握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幼儿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模型,在这其中有规则、合作、冲突、各种问题。

如果只是让孩子在家中,就无法接触这样的环境。而且作者还提到,孩子喜爱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孩子能够认同的榜样,从而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所以多样化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养育孩子的启发 《完整人格的塑造》中有一个核心观点:人格实现的特征就是人际关系的成熟。

我们人一生都走在完善自我人格的道路上,而这种完善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实现。可以说,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就是追求人际关系的成熟。所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关系。而且丰富多样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我们照见自我的各个方面。我们的人格就好像有着阴影的实体,阴影部分越多,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远。与一个个人的碰撞,在一段段关系中修行,去点亮一处处阴影。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养育孩子的启发:要养育一个人格健全、幸福自信的孩子,就要爱孩子真实的样子,令他不必为取悦他人而扭曲自我,一生活得舒展绽放。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萧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情绪力研习社 2023-09-25 13:04:32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人格的完整。|《完整人格的塑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 | 林语 1432字 昨天看到一个真实的事件,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高中女生不堪重负想要跳桥轻生。

十万火急间,消防员赶来营救,并成功救下了女生。

这时候,女孩的父母也赶到了现场。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神情除了慌乱满是愤怒。

父亲更是冲上来就给了女孩一巴掌,嘴里念叨的满是数落,没有半点理解和心疼。

其他人看在眼里,很是震惊,却也无可奈何。

女孩最终和父母回了家。

然而,到了晚上,女孩又从自家阳台跳了下去。

这一次,她没有被救回来。

白天好不容易被救回的生命,被父母一个巴掌,又送走了。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

父母不爱孩子吗?我相信一定不是。

可是,他们也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孩子的死亡。

其实,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人格”。

01 人格的发展 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在最新著作《完整人格的塑造》中写道:

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如果心理健康,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正确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有很大可能成长为独立、健康的人。

反之,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则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心理成熟,意味着能够客观地进行思考,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也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成熟的父母,在养育子女时,会以“尊重”为前提。

不仅尊重孩子的意愿、喜好和习惯。

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创造物或是所有物。

他是不同于父母的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不必强求他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要允许、接受他和我们不一样。

而心理不成熟的父母,总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需要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完全服从自己的意愿。

好像只有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得到满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仿佛被套上了一个模具。

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受限,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无法成长出自己的模样。

02 童年未完成的心理成长 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时未完成的心理成长,可能在成年时依旧对人产生影响。

很多时候,在亲子关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成年后,也会希望在婚姻关系中得到补偿。

童年缺爱的人,成年后也同样渴望被爱,一生都在寻找爱。

童年缺乏认可的人,一生都在期许得到他人的认可。

无法反抗母亲的绝对权威,成年后,也会把这种“反抗”投放到婚姻关系中。

这是一种心理补偿,也是寻求人格完整的方式。

未被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心里的那一块黑洞就被照亮了。

03 成熟的人际关系 很多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一句“感谢”。

很多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成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

作者写道:

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学会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能够去除从他人内摄到自身的人格特征时,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人格完整的人,不必在别人完全服从于他们的时候,才会感觉良好,因为他们有着稳定的自我价值,他们的自尊不取决于你的顺从。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关系才能依赖且独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实的自己。

找到真实的自己,就是人格完整的过程。

正如蒙田所言: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延伸阅读 《完整人格的塑造》

[英] 安东尼 · 斯托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情绪力研习社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丁香读书 2023-09-24 10:53:16 父母心理是否成熟,关乎孩子的未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理论,这个理论中指出人类需求中最高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指个人内在潜能的充分表现,个人独特人格的实现。具体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多地实现个人禀赋,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一切。

《完整人格的塑造:心理治疗师谈自我实现》这本书中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认为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心理健康,能以尊重孩子地方式正确教育孩子,孩子有很大可能成为独立、健康的人,反之,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1、你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叛逆

前几天看一个我很欣赏的书友雪梅谈论关于女儿的叛逆,非常经典。她说自己的女儿叛逆期无缘无故发火,她觉得自己几十岁的人搞不好一个十几岁的人,挫败感和焦虑感油然而生。

雪梅背地里骂女儿,但她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反复跟自己说女儿发火是因为女儿自己不爽,拉着脸也只是孩子心情不好,跟做母亲的没关系,孩子不是来找骂的。

就这样她包容、陪伴孩子顺利渡过了青春期。试想如果这个时候,硬要孩子顺着家长,孩子不炸毛才怪呢。

但是总有一些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分化,认识不到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脱离父母的过程,那这样的父母自身没有成熟,自然难以忍受孩子的叛逆,当孩子不顺从他们时候,矛盾必然会越来越多。

《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理不成熟的父母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让孩子不敢对立,严重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2、创造环境,持续关注孩子,接纳孩子

从《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中,我们再次看到婴儿出生后,随性、率真,保护他们的天性需要持续关注孩子,给他们情感安全的场所,孩子才能充分发挥天性。

场所即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孩子人格上的成熟完满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因素,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环境的缔造者。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表现随性的孩子,家里出现陌生人时候,随性会被打破,孩子会拘谨不安。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慢慢长大,为了适应环境,满足他人对他的要求,并且融入社会,随性与自由会逐渐减少。那些被接纳的孩子所拥有的安全感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父母是孩子的港湾,接纳孩子,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允许和鼓励他们可以与众不同,爱孩子真实的模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成为成熟的父母,容忍接纳孩子,不随意支配孩子,孩子会很快走出叛逆期。

3、自我实现需要建立健全的关系

《完整人格的塑造》中说:在理想的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尊重对方,把对方视为有内在价值的人,不试图改变对方。

我见过的父母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无条件顺从孩子,一种是武断专横,让孩子听从自己。

爱孩子并不是让自己的生活完全服务于孩子,并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如果父母满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就剥夺了孩子合理反对任何人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武断专横的父母不让孩子表现自己的攻击性,孩子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研究生入学之后,连袜子内裤也不会洗,所有的事都是母亲一手包办。不会跟人打交道,最后痛苦难捱,不得不退学。

这样的孩子走到这一步,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心智不成熟,没有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轰动一时的吴谢宇弑母案也有类似的原因。

写在最后:

家长心智成熟程度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影响极大。

卡伦·霍尼说过:我们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推荐每一个父母都来读一读《完整人格的塑造》,读懂了这本书不仅有利于自身的成熟,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实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丁香读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心理-唐糖 2023-09-16 12:06:03 人格: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存在 接触了这么久心理学,如果要我选出一个核心词汇,我会选择“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提到这个词,说起来,人格这个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确实太重要了。我时常将其比喻成空气,我们时刻呼吸,一刻不能离开,却难以觉察和捕捉ta的具体形态。我深深觉得,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会从ta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言谈举止、起心动念,所有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其人格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同时,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其外部人际关系,最终再反弹回来,成为自我塑造的一部分。

最近看了一本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新书《完整人格的塑造》,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安东尼•斯托尔,他还有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叫《丘吉尔的黑狗》,是写抑郁症的。

在这本书的封皮上有这样一句话:“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求人格的完整”。这句话的关键词有2个:一是成长,二是完整。前者说的是“发展的过程”,后者说的是“发展的方向”,所以,一个人的人格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塑造的,因为种种原因,带着各种各样的残缺,所以“日渐程度和完整”,亦即人格的发展方向。

在这本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到很多精神分析的名词,比如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些概念——认同与内摄、投射与解离、认同与投射、移情和反移情等等,如果没有接触过精分,可能会误以为晦涩难懂,其实并不用害怕,精分看似深奥,其实却是和生活的本真距离最近的,更何况作者写的也很通俗易懂。

这些年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原生家庭”被很多人提及,而精神分析关于人格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研究一个人早年的抚养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作用。简单说,如果父母心理健康,能以真正意义上的爱抚养孩子——尊重、理解、接纳、支持,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一个心理独立、健康的人,反之,则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发展,成长为一个外形成年、心理幼稚的“巨婴”。

在精神分析流派,特别强调早年养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基础人格形成于6岁之前,当然,人格终身可塑,如果在童年时未完成心理的成长,势必会在成年后对此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如果重新出发,再次养育自我的内在小孩,一个人依然可以获得完整的人格发展。

对心理学和自我成长方面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心理-唐糖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SPRACHE 2023-09-11 21:57:20 人格与心理治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普遍地存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和无助感,这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居高不下。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是同外在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信息时代使得人一方面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交际空间,同时也使得人的交际深度不及以往。因而,同过去相比,当下的人缺少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心理疾病在本质上是与个人的心理情况的不正常发展造成的,换言之,一个人只要长期处在一种不正常的情绪或环境之中,那么他的心理情况必然失常,而这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治疗就成为帮助个人重新塑造自我,把自我从那些不正常的情况中解脱出来,核心之一就是帮助个人完成自我实现,而这正是《完整人格的塑造——心理治疗师谈自我实现》(以下简称《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所宣扬的。

《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就是从人格的角度出发为读者讲述心理治疗的理念和立场的。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但这差异无所谓好坏,这是人格的相对性。意识到这一点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这是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的第一步。

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进入社会是人的必经之路。同他人建立稳定的近乎合一的情感,即成熟的人际,是帮助个人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在一段成熟的人际之中,个人之间彼此形成一种深层互动,这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是通过投射、共情等方式来实现的。因而,这对心理治疗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尝试去病人去建立一种交际,让病人敞开心扉。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疾病的治疗,它需要情感上地共鸣和宣泄,因而在心理治疗师和他的病人之间建立一种成熟的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成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格的新生,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疾病就得到治疗和治愈。

《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读者们揭示了心理治疗工作背后的种种神秘机制和心理治疗师理应做的辛劳工作,同时,本书所宣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妙招。心理治疗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新的理念也绝对读一两本书就能实现,但是有了指引,有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概率自然就会大一些。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任何一滴汗水都有其意义,而《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的意义就是开启心理治疗的又一扇智慧之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PRACH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深柳在写信 2023-09-09 21:34:52 人格的完整是看见自己的过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蒙田

人格和人生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在调整。人格也是每个人具有的独特性,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有自身的魅力,但是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的完整也是具有可塑性的。

《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作者说到,我们不能把许多重要的疾病视为好像是外界的敌人在袭击不幸者。本质上许多疾病是来自内心的攻击。疾病与患者自身、与他的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他因此而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人由于工作上或是生活上压力过大,便会有可能患上常见的慢性身心障碍。

《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作者英国的安东尼·斯托尔以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家庭教育、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的关系对人格关系的形成。

一、家庭教育给予的安全感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期,我们可能是充满全能感和安全感,前提当然我们是全然无助的,同时父母及周围的亲人能立即满足我们的需求。

再后来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但又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顺势而变,因为害怕被抛弃,被惩罚。开始会效仿大人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

这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内摄,这样也会影响孩子对这种观念的代代相传。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而没有安全感,孩子的情绪也非常的不稳定。

首先父母自身要独立自主,要有安全感,能容忍自己与他人不同,父母也足够成熟允许自己的孩子做自立的个体,而非家长童年的翻版,并且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如果反之,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各种情绪,没有自信,不能容忍孩子出错等等,这些不好的事情便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在孩子成长中形成恐惧、焦虑,使其人格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成熟的人际关系的助燃

人唯有借助“你”,才能成为“我”。——马丁·布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很多不自信的人,尤为突出的是他们寻求自身以外的他人去认同,去点赞,这些人才知道方向是什么,要不要继续走接下来的路,这些人的特点恭敬顺从,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意愿,来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他们难以意识到“过度”的顺从、谦卑就是在失去自我,没有方向,没有自信。而成熟的关系是互相平等。

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方便管理,公司会启用各种制度,各种等级及等级负责人,因为工作上的需要而造成的岗位、职位的不同,但是这些不代表我们各自的人格就不能平等,甚至我们连自己的独立思考,生活也不能平等。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想要触及对方的心灵,首先要认识到他与自己不同,其次请你尊重这种不同。所以,从自己的荒岛中走出来,借助他人的力量,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了解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好地改善及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可能会促使人去关注终极问题,但在人格成熟的过程中,沙漠无法替代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童年未完成时成长影响一生

我们最多只能训练每个人实现自己全部的潜能,成为完整的自己。——阿道司·赫胥黎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每个成年人会是他们自己认知里的榜样,例如老师这个职业,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他们的意识里对于自己的未来憧憬里希望自己是老师,后来接触的人多了憧憬的身份也会越来越多。但最主要希望长大的原因是可以像大人一样,拥有更多的能力。

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认知开始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们就会和父母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当独立人格越发明显时,他们甚至和父母形成了对立。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出现溺爱孩子的情况,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有的母亲甚至自我牺牲,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这样使孩子只懂得接受,不懂得给与,只知道他人必须顺从自己的意愿,不知道他人也是可以反驳自己的。从而使得性格偏执,缺少沟通,缺少感同身受,缺少判断,更缺少人生中的成长。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父母,难以容忍孩子的叛逆,让孩子顺从他们,附和他们,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神经质、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家长希望孩子是自己的翻版,又希望孩子是独特的、光鲜亮丽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要接纳孩子在成长中的一切,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和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去热爱生活,尊重他人,情绪稳定,可以包容自己与他人的缺点,也能积极做出调整及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完整。

卡尔·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都寻求着外在的表现。人格也渴望着从无意识状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

《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里面还详细写了关于精神疾病对人格产生的一些影响。完整人格的塑造也是需要一步步进行自我的蜕变,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让人格越来越具有完整性,越来越独立,更好地看见自我,实现自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深柳在写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AngeIa Z 2023-09-09 17:22:45 心理治疗师眼中的自我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都寻求着外在的表现,人格也渴望着从无意识状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一个整理来体验自身。” -----卡尔.荣格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三个经典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人生有来处,一定有去处,我们的去处是哪里?我们一路是怎样走过去的?走过的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蹒跚走路到认识更多的人、求学、就业、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人发生联系……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完整、独立吗?

刚才看到我喜欢的公众号此念中的一张图片,不禁思绪万千,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无计可消,如何在这样的状态下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当你遇到人际困扰,不知如何自处的时候,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启发。让你觉察到自己的思考维度或许是父母或其他人际关系在你成长过程中,在人格形成中的影响。

看见,就是治愈。

你在纠结挣扎的时候,这份看见的力量能让你稳定下来,找到中正,让你换一个角度去思索当下的问题。如果你为人父母,能提醒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力让他们的保持独立的人格,成为独立成熟的人,成为一个对人际关系满意的人。

本书是对荣格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以来最连贯、最深入的融合探讨,是人格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以自己执业时期的工作假设出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影响人格的因素,从而为读者以新视角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呢?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 人格具有四个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个体在诸如像社会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尊、宜人性、攻击倾向和对经验的开放性等特质方面。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家试图确定导致一些人成为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些人成为悲观主义者的原因;有些人是开朗外向的,而另一些人却是害羞内向的原因;是否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稳定的个性特征的差异。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我们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卡伦.霍尼

本书一共分1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不长,详细论述了什么是自我实现,人格的相对性、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完整;新生的人格以及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认同与内摄、投射与解离、认同与投射、移情与反移情、爱与人际关系;同时,阐述了心理治疗过程以及心理治疗与思想灌输。

这里,节选一些书中我感受深刻的一些论述。

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师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假设:人类个体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尽量不受限制。 许多疾病更多的是来自内在的攻击:疾病与患者自身、与他的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他因此而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自由的、成熟的人?就是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个人内在潜能充分表现,个人独特人格的实现。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向此目标努力。 人需要彼此才能成为自己,最独立与成熟的人也是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 在理想的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尊重对方,把对方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人,不试图改变对方。 个体的发展与他人际关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养育孩子,我们只能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应该接纳孩子,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 只有爱孩子真实的样子,而不是爱他人眼中孩子应有的模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蒙田(Montaigne)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先天基因、成长环境、人生境遇都是不同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我,这是人生境遇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观察对象。因此,我们必然永远都有自己无法监控的部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现在的言行、人际交往都来自于过去的成长;有很多人喜欢我,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我,我曾经会对他人的不喜欢感到过焦虑、甚至惶恐。当我觉察到完美无法企及、我不能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我开始接纳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这是我的自由。

如果和死亡做最大的换框,我选择悦纳自己,选择当下能选择的我最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ngeIa 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 0回应收起 陌上 2023-09-07 09:35:37 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塑造,出人意料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这是很多人都认可的一句话,同时也把原生家庭和一个人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以至于有的人会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全部归纳到原生家庭中,就如人格上的问题,都会觉得是父母影响的。

当然,家庭教育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往往会做出阻碍孩子人格发展的行为。

但除了家庭教育,还有很多外界因素影响着我们人格的形成,如人际关系。

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在《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中便提到:“人在孤独中,既无法发展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格;个体人格的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成熟是齐头并进的。”

那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是成熟的,并有利于个体人格成熟的呢?

我通过《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总结出两点:

第一点,成熟的关系是互相不被支配的,即不支配他人,也不受他人支配。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天赋不同,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但思想和感情上的平等,可以让两个人更容易建立起成熟的关系。

第二点,成熟的关系是懂得脱离社会角色来看待对方,比如我们去卖东西,对方就只是商店老板,我们去看医生,对方也只是医生,成熟的关系就是脱离这种社会角色,不让不带感情色彩的职能来阻碍两个人,这样就可以看到对方真实的样子,也就不会有所谓的优越与私下、付出与索取的区分。

当你拥有这样一段成熟的关系,那恭喜你了,因为这样的人际交往,可以让我们因为理解对方,从而理解自己,人格也将因此而被塑造。

是不是从来没有想到,人际关系对我们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在《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其他影响我们人格发展的地方,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对人格的塑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投诉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梦屿千寻 2023-09-06 23:06:47 帮助你的性格塑造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会有许多事情和人对于自己的成长还是有帮助的。

通过自身的经历能够使自己改变。比如说,音乐世家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相声世家会督促自己孩子学习相声,各种技能会帮助孩子拥有自己人格上的发展。

通过各种经历的发生人格的塑造还是想要求完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寻求人格的完整。可以来阅读这本书《完整人格的塑造,心理治疗师谈自我实现》。

本书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英国精神科医生、作家。斯托尔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工作。他曾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著有《丘吉尔的黑狗》《与孤独共处》《完整人格的塑造》《音乐与心理》等。

本书已以作者的咨询经验为基础,探讨家庭教育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个人宅在家里,要么打游戏,要么看电视,在孤独的状态当中是不能发展,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格。个体人格的成熟与人际关系的成熟是齐头并进的。

我们的人格也成了儿童时期随性和自由,慢慢变成了为了适应环境,满足他人所理解融入社会的状态。所以在这一个过程当中,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孩子的人格潜能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有一部电影,因为马上要考试了,但是还是给学生上美术课,美术老师说我的课永远都不会被占。后来有一位成绩垫底的学生,因为美术画的很好。后来被美术老师很重视,慢慢的这个学生的成绩也晚上提了许多。这时候学生对于老师就是有了认同感。

除了家长在生活当中九年义务教育遇到的老师是最多的。好的老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甚至还有让学生拥有一个未来想当老师的一个萌芽。

一个人的人格可能不是完整的,但是如果有两个互补的人格在一起,那就能够获得两个完整的人格。就比如说一个丈夫比较外向,妻子比较内向,外向丈夫带妻子去旅游玩耍吃饭。慢慢的使我变得活泼开朗,向人主动问好等等。这时这个妻子就被丈夫改变了。

投诉 来自豆瓣App 有用 0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0回应收起

更多书评 18篇

读书笔记 · · · · · · ( 共 19 篇 ) 我来写笔记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浅念-萱 展开 第4章 人格的发展 / 35 浅念-萱 (浮世喧嚷,浊尘蔽目)

全然、爱 第4章人格的发展环境下, 的攻击性、手足之争都是不成熟的特征,它们应该随着自我实现的发展而降低。即使人人都有理想的、安全的童年,期待千年万世的和平友爱也是不现实的;但从总体上讲,如果 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充满攻击“令人兴盘 性的局面能够缓解。依赖(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平等)程度达到顶峰,攻击性也会达到顶峰;随着人的发展,攻击性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当人取得最大发展的时候,... 2024-03-31 14:37:58 1人喜欢

浅念-萱 展开 第9章 爱与人际关系 / 105 浅念-萱 (浮世喧嚷,浊尘蔽目)

第9章爱与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足够成熟,能够向成年人认同,那么对这些成年人的投射就会消退,孩子情感上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异性身上。不过正如所有心理过程一样,这个认同过程的发展脉络并不清晰,也不会发展到圆满的状态。许多人明显是在异性伴侣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但很难说这些人真正爱上了伴侣。研究他们的心理就必然会发现某些性幻想,这些性幻想与伴侣几乎毫无关系,反而包含某些他们认为不能与真实的人共存的性欲方面。... 2024-03-29 15:01:26 1人喜欢

浅念-萱 展开 第6章 认同与内摄 / 67 浅念-萱 (浮世喧嚷,浊尘蔽目)

第6章认同与内摄 万物皆有目的,所以人也要在世上为某种目的服务,并在这过程中 以同”这个术语,同大多数心理学表述一样,拥有不止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这就要尽可能 -种含义。因此明确这个词在使用时的含义就非常重要。我地发展他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的天赋—鲍勒 用“认同”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主体天赋。 客体没有分化,认为彼此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他们却是 一C。M。鲍勒(C。M。Bowra)1 不同的。在(心... 2024-03-26 22:01:45 1人喜欢

Esher 展开 第13章 人格的完整 / 157 Esher

我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个发展会按照自己的方向,取得自己的结果。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也始终依赖于人际关系,因此很容易受到干扰。只有孩子体验过客观的爱,他长大之后才会拥有爱的能力;而人格要全面地发展,就需要成年后的爱与被爱的环境。在界定心理治疗实践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时,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回到这一信念上来:人格要完整,人际关系要真实。真相有许多方面,而遗传的局限使我们每个人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