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思想等待思想者

作者: [澳] Joan Symington / [澳] Neville Symington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万千心理 副标题: 比昂的临床思想 原作名: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ilfred Bion 译者: 苏晓波 出版年: 2015-3 页数: 258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99986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了解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奥理论的钥匙和起点!

比昂—精神分析领域自弗洛伊德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临床家,是将“容器”概念创造性地引入心理治疗的第一人!

比昂的著作,是为资深精神分析治疗师所深爱的必读书,也是精神分析类图书中最畅销的书!

译者介绍:

苏晓波,中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私人开业心理治疗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比昂与弗洛伊德以及克莱茵的理论分歧 第二章 比昂:他的性格 第三章 情感催化剂 第四章 网格图 第五章 神话与网格图 第六章 容器与被容纳者 第七章 阿尔法功能 第八章 思想的诊断 第九章 心理现实 第十章 思想的成长 第十一章 转化 第十二章 团体研究 第十三章 精神病现象学 第十四章 无欲无忆 第十五章 终极现实、神秘与既成体制

比昂认为,心理发育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决定逃避挫折或者忍受挫折。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是对于内心痛苦、遗憾、羞怯、内疚或抑郁做出解析,这种解析促使患者由逃避这些内心现实变成接受这些内心现实。这种方式背后的理论就是:这种内心现实的接受,可以促进心理发育。 (查看原文)

比昂对此进行了点评:“事实上,我们把时间看成在时空上一个接着一个的连续体,或者事件的发生是跟从着一定的范式或定律;但这可能仅仅是我们怪癖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比昂把因果关系的观点视为一种虚妄的谬误,要做更多的事情才能使分析师寻求因果关系的渴望平静下来;因果关系的观点听起来很合理化,因而是一种隐藏着破坏性的感觉。 (查看原文)

谈话治疗 7.6

從經驗中學習 9.0

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8.6

僵局与诠释 9.2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9.6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8.4

让我看见你 8.9

当代自体心理学 8.8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8.6

小猪猪的故事 8.5

比昂“无欲无忆”的观点被很多分析师所熟知,不过最吸引我的是他身上“神性”部分,这点和荣格很像,他们尊重甚至认同世间神秘力量。和很多热衷于总结规律的分析师不同,比昂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含混不清、非理性的,显露在人面前的事情往往是不连续的,事后人们用一种语言、秩序和分类对其描述,才显得具有连续性和合理性。人毕竟是需要掌控感的!想起一句话“宇宙本质上是无序的” #写给资深分析师的一本书,不适合新手看

内容和书名一样,非常精彩,有深度但极其精炼,值得9分以上。(其实翻译也是很到位的,有人觉得生涩可能是因为基础性的知识接触不多的原因)

看精神分析后辈的文章,感觉祖师弗洛伊德简直算是通俗易懂了!拉康的精髓其实就几句话,其他都是玩形式。比昂也差不多。这本书的编辑极其偷懒,第二版了传主年谱和著作年表还是英文瘫在那里,阅读体验很不好。

比昂用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独创了一些概念符号及网格图)分析了人类思想的产生及意义。比昂,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 本书语言精密内容深奥,非常难懂,但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以下摘抄: 决定心理发育的最关键因素,是对于挫折选择逃避还是面对。即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痛苦的内心状态时,是陷入各种防御机制以便不让自己意识到挫折的存在,还是试图揭开谜团,容纳它、思考它?——Bion 思考需要思考人本身,思考人自己的思考过程。 思想先于思想者存在……思想等待着一个思想者去思考他们。 我们可以把思想领域设想成一个由“无”构成的东西等待着成为思想。 本书翻译瑕疵之处:78页,79页,82页,“贝塔屏障”、“贝塔屏幕”混淆,另104页“接触屏障”,不知是不是翻译失误?

“患者要求治愈的欲望,是一切精神分析的障碍。”

时间:2011年3月18日

主题:比昂思想的概述

主讲:张沛超

整理记录:林瑶

校稿:吴和鸣

张沛超:我所依据的有两本书,一本是苏晓波译的《思想等待思想者》,另一本是台湾译的比昂的一本重要的原著——《从经验中学习》。我原打算在现象学之后再讲比昂的系列,因为比昂的理论有非常多的现象学特点,以后我会根据原著的内容进行注解。

为什么要讲比昂呢?一个是我个人的偏好。当年吴老师在武大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开心理治疗讨论的时候,我听了很多次都没有什么兴趣就一直坐在后面。直到有一天听到α、β,我疑惑怎么突然来了两个数学概念,然后我就坐前面去了。对我来说,对比昂的兴趣反倒比对弗洛伊德的兴趣要早。个人偏好的原因是因为比昂的理论有一定的东方色彩,尤其是晚期的比昂。晚期的比昂有几个很重要的说法,第一个就是“无欲无忆”。分析师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分析师坐在那里,既没有记忆,也没有欲望,那就是空的状态。

齐华勇:不期望,排空,归零。

张沛超:对。我在一年前做咨询的时候,每次我都会把来访者的案例打开,看看上次讲到了哪里,现在我就不这样做了。没有记忆,而且也没有欲望。

齐华勇:就是感觉每次都是新的。

张沛超:来了就讲呗。你不必担心某些重要的东西自己会错过,因为重要的东西必定会反复呈现在移情关系中,呈现在梦中,必定会不断地呈现自身的,所以根本不需要记住上次讲到哪了。没有愿望,没有欲望。有些分析师说,我很希望我的来访者快点修通,快点领悟,症状快点消失,这样的愿望难道也不应该有吗?其实呢,比昂认为这样的愿望也会阻碍来访者真正地自由联想。当你把空间都给他腾出来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自由联想。当你有一个“一定要你最终怎么样”的愿望在那里时,他的无意识就会捕捉到你的这个欲望,于是他本人就能调整他的无意识,来欲望你的欲望。这是一个比较禅的境界,像参话头一样。

比昂晚期的第二个重要概念叫做“终极现实”,英文是“ultimately truth”,比昂用“0”表示,就是一个圈,禅宗的标志就是一个圈。很多高僧都喜欢在屋里挂一张自己画的一个圈。

王铭:曼陀罗?

张沛超:它跟藏传佛教的曼陀罗还不一样,它就是一个空的圈。这是禅宗的一个标志,尤其是日本禅和朝鲜禅。

林瑶:它应该不是零吧?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圆○?

张沛超:不是,它就是一个零。这个应该不是读“欧”,因为我把原著扫描下来一看,“欧”要比它肥一些。

这是比昂吸引我的第一个方面,他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尤其是晚期的比昂。

齐华勇:你说他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他对东方的藏传佛教有研究,但是他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张沛超:比昂在8岁以前是生活在印度的。我们都应该会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就是7岁以前生活在哪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吸引我的第二个地方是比昂的中期思想。比昂的中期思想可以用一个网格图来表示。网格图出现在比昂的每本书中,我把它称为“精神分析的元素周期表”。这个表我曾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PEP数据库上所有关于网格图的文献都看了,终于弄得比较懂了。可以这么说,精神分析互动中的每一个小节、每一个部分,来访者的每一个行为,我们的每一次翻译,都落在这个网格图内,不会超出这张元素周期表的范围,不管这个化学反应多么复杂。所以,比昂中期的思想特别像一个唯识学的体系,他把划分做到了事无巨细,而且还找到了内在的规律。

比昂的早期就要从他的生活谈起。比昂的父母是贵族阶层中的末流。英国的贵族是要养马,要有仆人的。这个对于生活在英国的贵族来说代价高了点,但他父母毕竟是贵族身份,如果是在印度要养马、有仆人就不是那么困难,所以他父母很早就到了印度,生活在那里。比昂8岁离开印度后就没有再回去过。当他回到英国的时候,他就注册到医学院,拿到了学位。接下来是一战,比昂参了军,还拿了勋章,比昂的身体非常好,表现得很像军人的样子。一战结束后,比昂到了一个军方的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这个时候,他也注册到著名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塔维斯托克诊所是英国精神分析的训练重镇之地。总共有两个重镇,一个是由克莱因做领导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另一个是安娜·弗洛伊德做领导的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比昂本人接受了克莱因四年到五年的分析,同时他在军队的医院里开始实践精神病的团体治疗。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他的早期思想。

他早期的思想相应地分成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精神病的病理学。事实上这一部分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围绕神经症展开的,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太多与精神病人接触的经验,而且弗洛伊德对儿童也没有直接分析的经历,后者由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实现。所以,在当时比昂在精神病人的身上开始实践精神分析是一个很大的尝试。第二个部分是比昂对团体治疗的贡献。普遍认为精神分析只能在一对一的私密空间进行,比昂却提出了疑问:精神分析可以在一个团体的设置中做吗?因此,比昂做了两个在精神分析领域中非常原创性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有了丰厚的成果。

在他早期的精神病病理的思想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Attack on l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对于连接的打断”,或者“对连接的攻击”。在这篇之后,他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将区分精神病的部分和非精神病的部分。他认为人有精神病的部分和非精神病的部分,精神病的部分的病理性核心就在于他的第一篇文章《Attack on linking》。

举一个我临床中的例子。

当一位病人在沉默的时候,我就按惯例去问他“在想什么?”

对方就说“你一问我,我就烦”

然后我接着问“这个烦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不告诉你,你问我我就想骂人”。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就观察我自己的内在反应,我就感觉突然有种东西断了,什么断了呢?是我自己的理智思维过程和我的情感部分“哐啷”一声断了。我的理智部分在拼命地考虑这一刻是为了什么,而情感部分变成了一个躯体化,就是我感觉到想打人,血压升高5毫米汞柱,手臂变紧张。我的内在首先发生了这样一个观念过程,进而发现他和我之间,“唰”地非常远了。

齐华勇:短路了。

张沛超:断路了。我就意识到,我跟来访者的连接也被打断了。当明白这些之后,我认为发生了一个投射性的过程。于是我做出了下一个干预,我说“我认为,你在打断一个东西”,于是对方问我“在打断什么东西?”,我说“你这是在毁坏我们之间的连接,你也在攻击我可以进行思考的部分。我在想或许在你心中发生了一个过程,如果是去思考它的话就会非常的难受,所以你宁愿不去思考,而且你也不想让我去思考”。这个干预我拿到北京跟苏晓波讨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克莱因-比昂派的干预,就是迅速对负向移情的解释。在来访者内心中发生了这样一个过程使得他认为,如果要意识到真相,如果要让分析师贴到他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分析师体验到他自己的那部分感受,那将是危险的,所以他内在引发一个过程就是毁掉所有的连接。这是我举一个临床中的例子来解释连接的打断,它表示了一个人内心中的精神病性的部分何以运作和表现。

第二个是比昂在团体治疗中的贡献。他认为团体也有无意识的过程,团体有团体的防御。团体在遭受到压力的时候,会有配对型防御、战斗逃跑型防御和理想化式的防御。比方说一个团体在压力下迅速分裂成左右两派,分裂掉;一个团体在压力下会迅速期待有一个救世主的样子;一个家庭在灾难中希望有子女结婚来冲喜。这些都是一个团体的防御,分别是战斗逃跑、理想化和配对型防御,这一部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展开。

在比昂担任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这样的研讨会的主持人,由他和克莱因轮番给出临床上的见解供大家讨论的时候,比昂逐渐形成了他的中期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精神分析的知识论。他回答几个问题,就像是上次的案例一样,询问人的情感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识何以从情感中分化出来,人的知识对于世界的所有体验有没有内在的一个过程,由最原始的、不能被思考的东西到一个理论体系,乃至一个演绎系统。

比方说我刚刚描绘的临床中的那个片断,当这些来访者在焦虑的时候,他内心中有大量未成形的、自己体会不到的元素的存在,比昂把它称之为β元素。β元素不能被思考,而且在心理空间中也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它具有非常旺盛的能量和张力。那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β元素处理掉呢?只能靠投射性认同,把它放在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看会激起什么火花,看看另外一个人是怎么处理这些过程的。所以,这样看起来投射性认同又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来访者来说,这是迫不得已而且又是比较高明的。当他无法对这些元素进行消化的时候,他就把它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让另外一个人产生相似的感受,看他会怎样。这样的话,一方面让这个人得以理解这位投射者内心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这样希望:如果另外一个人可以处理这些的话,那么我就能内化他处理的能力。这样的来访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的是什么样的能力呢?他缺少的就是α功能。由此,比昂就发现了我们所有的内在世界,不管是属于情感的、属于知识的、属于理论的、属于公式的,他发现了一个由低到高,由原始的到非原始的,由极端个人化的到极端普遍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网格图的纵轴。

网格图的纵轴从上到下,依次是A:β元素,B:α元素,C:梦样的思维、梦和神话。当一个人内在世界里都是β元素时,这个来访者是没法做梦的。

做梦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象征,必须要通过一个象征的过程才能呈现为梦中景,而象征的形成是α功能的一个侧面,第二个前提是压抑的机制已经存在,如果没有压抑的屏障就无所谓梦和非梦。比如说精神病患者,显然他内心的象征功能已经垮塌掉了,而且精神病人是不压抑的,精神病人的无意识是外露的,他们的β元素都被投射至外部空间,变成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客体,这些便是精神病人幻觉或者妄想的内在过程。

α元素再到梦样的思维、梦和神话,神话就是人类集体的梦,就是人类的远古记忆象征之后形成的具有梦的结构的故事。

到第四就是纵四,叫做前观念,D、E、F分别是前观念、观念和概念。

当我们在听到一个案例的时候,内心“有所动”,继而注意力被吸引到这个“有所动”上面时,我们的内心就形成了一个前观念。我们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个“一动”所抓住,并有所期待,便形成了一个前观念。

继而当我们听到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是什么呢?就像梦一样,逐渐地使这个前观念饱和起来,充实起来,于是我们脑子中一亮,“就是这个”,我们便形成了一个观念。

观念还是个人的东西,如果这个观念与我们脑子中已有的名词系统再一次重合,那就叫一个概念。这时候你就会说,哦,好像来访者把一些东西投射到了你心里。然后你再用概念总括刚刚的感受,而这部分就成为可传达的。

观念再往下,到G,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演绎系统,到H,是代数推算系统。

如果我们观察网格图的话,会发现在G轴只有一个元素,而H轴没有元素,这说明真正的代数推算系统已经不在人的主观现象界内。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我们能不能脱离一个三角形的概念或现象而掌握它的实质呢?不能,所以说它已经不属于主体意识的范围,它更像是柏拉图理念世界里的一个元素。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比昂另外一对重要的概念在网格图中的应用,就是“容器”和“被容物”,英文就是“container”和“contain”。当β元素被装入容器以后就变成α元素,α元素被contain之后就变成梦样思维、梦或者神话,再被装到一个容器中就成为前观念,再装就成为观念,再装就成为概念,再装就成为科学演绎系统。在这里,比昂提供了一个人类的知识如何诞生于情感,诞生于不可言说物的一个轴。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比昂远远超出了前人,既超越了弗洛伊德,也超越了他的直接分析师克莱因。

bion方格图(THE GRID) 定义性假说 1 Ф 2 记忆 3 注意力 4 探寻 5 行动 6 ...n

A贝塔元素α A1 A2 A6 

B阿尔法元素β B1 B2 B3 B4 B5 B6 ...Bn 

C梦·思梦·神话 C1 C2 C3 C4 C5 C6 ...Cn

D预想 D1 D2 D3 D4 D5 D6 ...Dn

E观念

E1

E2

E3

E4

E5

E6

...En

F概念

F1

F2

F3

F4

F5

F6

...Fn

G科学演绎系统 G2

H代数计算法

β元素不能被思考,而且在心理空间中也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它具有非常旺盛的能量和张力。

林瑶:这个“容器”怎么理解?

张沛超:“容器”可以做非常多的理解。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康德的“前天综合性”,或者胡塞尔的“被充实”?这个就叫“被充实”,容器被容物充实。被容物使用一个雄性的标志“♂”来表示,容器用一个雌性的标志“♀”表示,当它们俩结合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被容物,继而寻找一个新的容器,继而产生一个新的被容物,再寻找一个新的容器,依次进行下去,这就是网格图的纵轴。

齐华勇:容器与被容物结合以后又形成一个新的被容物,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齐华勇: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对病人持之以恒地分析,促使他持续不断地领悟呢?我们明白一点为什么还要想明白更多一点呢?我们就是在个人的故事中寻找他跟所有人类的相似之处,那就好像是设定了一个总容器在那。

齐华勇:背后就是人类共同的“希望被理解”的愿望在那。

张沛超:确切地讲是“意义”,容器是诞生意义的地方。比方我刚才举的那个临床的例子,我仅仅是感觉到想打人,那就说明,我内在部分的那个容器要不就是没有,要不就是容器已经被塞了其他东西,要不就是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所以呢,那一刻的互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对我没有意义,对于来访者只是重复而已也没有意义。但是后来我在我的既往经历中找到了一个可以使它呈现意义的点,拿去一结合,哦,我理解他了。于是呢,一结合就成了一个新的东西。

我想起那个棉花糖,我们不要把容器一定想成碗状的东西。棉花糖一加热,然后β元素像棉花絮一样都出来了,如果你不拿个棍子搅,它也就飞了。但如果你拿个棍子这粘粘,那粘粘,一搅它就成形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容器就是这根棍,它把这些飘散的东西粘在一起。我们在接受大量的投射,大量的β元素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被粉碎掉了,我们内在产生意义的容器也“哐当”塌了,于是就没有一个内在空间来加工病人的投射。

也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比昂的一个纵轴理解起来就这么深刻,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克莱因,他们都没有打算将精神分析的东西理理、顺顺。当年门捷列夫排元素周期表的时候,他什么实验也没做,也就是玩一些扑克牌。既然已经发现上百种元素了,那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呀?他就玩扑克牌发现的确元素间存在着规律。有了这张表之后,它不仅可以解释已有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预测新元素的出现。它使化学由原来像炼金术一样不成范式的学问变成了一个有范式的学科,这也使得它附在了每一本化学字典,每一本化学书后面,成了一面国旗。那么比昂也是在花心思完成这件事情。

我们再看网格图的横轴,横轴要比纵轴复杂得多。因为横轴内含了一个时间性。什么叫时间性呢?比昂在此所指的时间性并非钟表时间,而是主观世界里一个有先有后、有次序的过程。

横轴的第一列,被翻译为“试探性假说”。一位来访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来,我们在咨询室挠痒痒挠了两分钟,我们就有了一个试探性的假设。你注意到没有,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跟纵轴完全不一样,它涉及两个人互动中的具体的事件,而并非知识是怎么样一层一层来的。当分析师在治疗中显得有些异样的时候,来访者突然停止了自由联想或者突然转变了话题,他们的内心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个实验性假说。实验性假说之后就是ψ轴,它没有被翻译。在我看来,这个轴可以被不是很恰当地理解为阻抗轴。当这个试验性假说出现在内心之后,那么自由联想的横轴就断了,继而围绕在试验性假说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屏障,这个屏障将使自由联想或者内在时间的流动打断。

我们观察这个元素周期表β元素这一行,我们就会发现,它只有A1、A2和A6存在着元素,A1与试验性假说轴对应,A2与阻抗轴对应,A6与action行动轴对应。当病人处于β元素位主的时候,他形成一个实验性假说,产生一个阻抗,这个阻抗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直接释放在行动中。中间A3、A4、A5三个过程都没有,这中情况只出现在了β行。那β行缺失了哪三个过程在α行又出现了呢?它们依次是记号(notation)、注意(attention)和探究(inquiry)。当来访者处于β元素在内心大量蓄积的时候,只要一憋着就见诸行动了。他会不会考虑到为这种内心的感受赋予某个记号呢,会不会琢磨呢?不会。他会不会注意在有这种记号之后,把其他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个点上呢?也不会。会不会在聚焦后对它进行探究呢?也不会。所以看起来,他就直接从阻抗轴“哐当”就到见诸行动轴了。我虽说是拿来访者为例,分析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体验到内心一种ψ轴的巨大的张力的时候,我们理想的做法是将β元素先α化,α化之后呢,就可以对它做标记,可以将注意力吸引到这上面,可以对它探究,再来做出下面的决定。所以说在β元素被α化之后,一直到概念这一轴,前观念、观念、概念都存在着实验性假说、阻抗、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我们又观察到在科学研究系统中,它只对应ψ轴一个G2,它既没有实验性假说,也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当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大量跟你谈理论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林瑶:阻抗。

张沛超:对,他在阻抗啊。在科学研究体系这一轴,它既没有实验性假说,也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在这一轴,就只能是阻抗,因为它不再包含任何元素。

如果要把网格图讲透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时间可以搞定的。要对网格图做系列的注解,在我看来至少需要四门学科作支撑。哲学,尤其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胡塞尔的观念充实、范畴直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及认知行为科学,佛教唯识学。佛教唯识学在南传阿毗达摩部分有一个过程和网格图几乎是一致的:触、受、作意、想、思,五遍行心所。这样一个过程涉及到我们认识现象的所有方面,我们先跟一个东西先有所接触,进而在内心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或其他的感受,作意就把所有的注意力引在这个记号上,想和思就是探究的过程。所以只要是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一个纯现象的探究,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学问必然使用不同的说法来说这些变式。所以说,唯识学的体统,比昂的体统,现象学的体统,只要是还原到人的主观世界发生了什么,那必定是同一个东西。

林瑶:我想到西方心理学也是这样子的,它分感觉、知觉、注意、思维等等。

张沛超:有相同,但是它那个研究方法和现象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那个是“剁”了,然后挨个儿去研究。而这个更像是一个范畴直观,整体看见是怎样联系的,它不是用实验的方法分离开来,它是靠极其强的内省。胡塞尔事实上是一个内省超强的一个人,康德也是,这些人没事就琢磨,就是入定状态。我们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去反思临床行为,也能琢磨出这些过程。

齐华勇:长期不断的内省、内观。

张沛超:至此,我们就看到了比昂在中期所构建的一个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很庞大、抽象性非常的强,所以很多分析师对他望而却步。我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弗洛伊德、温尼科特、比昂三个人读透,就不用再看其他的,临床上描绘的不会超过他们三个讲的。我最近看了看比较时髦的比如主体间性、心理化、依恋理论、第三空间等等,我发现比昂基本上都说了,再看看科胡特的自体客体什么的,我发现这些东西温尼科特基本上也说了。

温尼科特跟比昂很不一样,温尼科特的行文风格是跟妈妈讲,温尼科特对哲学毫无偏爱,而且也不构建任何体系,他的很多著作都是他在英国广播电视台的演讲稿。但是一看比昂的书就不一样,全都是以演绎的方式写的,前推后理。看温尼科特可以倒着看,每次看一点合上以后再接着看,但看比昂就得从头开始看。但是比昂在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晚年进入了神秘主义。那时候他的理论反倒分外的简单,以致只剩下八个字:无欲无忆、终极现实。他有点像佛学中由唯识到如来藏的过渡,本来是要成佛的,得把佛师爷都搞清楚,最后到如来藏的时候,不管是禅宗还是大圆满,明心见性就成佛了。什么是“心”,什么是“性”,那就是比昂的“终极现实”。理论经过非常多的磨练之后,最后变得非常简单。但是看得出来,如果比昂没有早期和中期的话,最后也不会由庞杂到极其质朴。这有点像唯识中的“转识成智”,把世界所有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全都挨个认识清楚之后,它就转化为一个东西就是“智慧”。比昂恰好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做transformation,这是他晚期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才提出了“无欲无忆”和“终极现实”。这是发生在他构建完网格图之后的事,这才得以明心见性了。所以,比昂的转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次第关系。

比昂一直工作到八十多岁,后来美国提供的工资高些就去了加州。去了加州之后,就生病,生病后就入灭了。他结过两次婚,从他第二任夫人对他的回忆来看,她认为比昂是非常质朴的,很爱他的孩子,不知道掩饰和做作是什么意思。他夫人的用词非常之深情款款,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比昂经过一生的修炼达到了他所描绘的那个状态。

比昂对于精神分析的贡献:

首先就是他解释了什么叫做自由悬浮注意。自由悬浮注意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自由联想对应。我们在临床中可以自己察觉,当来访者的自由联想断了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自由悬浮注意也断了。如果是我们的自由悬浮注意先断了的话,通常对方的自由联想也会断。

比方说,我们今天督导的案例,“这个人是不是同性恋”这是属于G2的,是一个概念。在我们脑子中先把这个概念往这一摁,那么在这个轴里边,就既没有实验性假说,又没有记号、注意、探究和行动,我们就存在着愿望,就是我要决定你是不是同性恋。继而来访者的欲望都被吸引到G2了,于是两个人都被阻抗了。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退行,需要逐渐地退到梦、α元素,甚至是β元素这个层面,才能揭示出他的移情。我们一旦把一个理论装在那里然后去衡量,不管我们是去评价这个人是同性恋还是边缘型障碍还是要吃什么药,分析师都处于网格图中的G2,G2这个位置就封闭了所有的自由联想。比昂就针对什么是自由联想,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做减法。我们不能自由联想的时候我们要觉察我们是不是老惦记着某些东西。一旦考虑这个是不是什么诊断,我们的自由联想就断了,或者说我们有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病人赶紧好。所以比昂在丰富分析师的态度方面,把弗洛伊德的很神秘的自由悬浮注意变得比较弱势,变为做减法。

其次,比昂提供了精神分析中的一张元素周期表,串联了所有精神分析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另外,晚期的比昂超出了弗洛伊德的境界,有点类似于佛教的无分别智、无碍、无住。

第三,他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团体中,在这个领域他是祖师爷。原来是认为精神分析是不能应用于团体的,甚至包括克莱因都认为他昏过头了,自他以后精神分析才有可能应用于团体治疗。

林瑶:刚才说由概念轴进行退行,这个退行会很艰难啊!

张沛超:那是相当的艰难,如果你退过,你就知道有多难了。

万晶晶:我想问个问题,那些来学习或体验的人,他们可能在咨询中谈到很多的理论知识,怎么看待他们的这种行为?

张沛超:他们应该都在G2这个点上。具体来说,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有的是希望自己变得聪明可爱:你看,我也在研究这套理论;有些是想要跟分析师竞争:你看,我读的比你还多;有的是期望和咨询师能够有连接:你看,你读弗洛伊德,我也读弗洛伊德。

齐华勇:还有那个退行,刚才林瑶说会是很艰难。如果说分析师是一个不断地放空的状态的话,退行可能没那么难。有一个自由表达、自由联想的时空在那里。

张沛超:我们只要一放空,来访者的意愿就会慢慢地呈现。“退行”这个翻译不好,后来的分析师也在不断地修改这个概念。有一种翻译是“creative repetition”,就是“创造性地重复”。

齐华勇:我在想这样翻译会不会更好:“重复情境的创造性再现”,或者“创造性的重复情境”,我觉得“创造性地重复”还不够具体,还不够确切。

张沛超:你这个就比“强迫性”要好,强迫是回到那个点,但是事实上每次回去都不一样。尤其这次是带着分析师一起回去的,这就是一个创造性。以前在创造那个点时候,可能是一个人的世界,甚至是没有人的世界,当把分析师带过去的时候那就是两个人的世界。而且每一次回去都不单是改变了回忆的过去,同时也在改变现在。我的亲身体验是深刻地体验到了什么叫创造性,好像每一次都回到了那个点上,但每一次都真的不同。我就想起那个做饼的过程。铺一层,然后“咕噜”卷上一层,又铺一层,又“咕噜”卷上一层,事实上那个饼越来越劲道。有些层是抹点油,“咕噜”一下,有些层是撒点胡椒粉,又“咕噜”一下,每次“咕噜”都不一样。

在北京的时候还问到苏晓波:怎么看待β元素。他就说β元素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它代表着一种活力,来访者有β元素说明他有很高的势能。如果一个人都已经抑郁到没有β元素的时候就已经熄火了。来访者能够到偏执分裂位上,就说明他的能量是很大的,不管这些能量是真的假的,能不能使用的,可不可控的,会不会像核反应堆一样会炸掉的,总之是有能量的。只要有β元素,就有转化为α元素的可能。

齐华勇:比昂的“β元素”和克莱因的“偏执分裂位”是一致的吗?

张沛超:比昂也使用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说法,而且与α元素、β元素有一致性。但是与克莱因不同的是,克莱因把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看成是婴儿对妈妈的态度,而比昂更是将这两者看成是个体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婴儿对妈妈。

王铭:“β元素”与“本我”有什么关系?

张沛超:蛮有意思的是比昂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详细地研究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我发现它没有什么用”。

齐华勇:相对于网格图的纵轴,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要简单,或者是概括。

张沛超:对,看起来比昂的活还要细一些,但美国人是抱着这“三我”的臭脚不放。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流派都不重视“三我”的理论,但美国的都重视。

王铭:重不重视是范式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它们都是指一股能量,包括罗杰斯讲的实现取向,都是指一股子力。

张沛超:看起来哲学的根源不在于一个人的反思过程,哲学诞生于母婴之间的互动。无论是情感还是知识,都是从母婴互动开始的,一切学科都是这样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首先是被父母解释,我们接受他们的解释: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精神分析的时候已经是二次解释了,原来的那个解释使来访者充满冲突。我们的这个解释也不见得是终极解释,只要让来访者活动开就行了。

我每读一遍网格图都感觉心旷神怡,不由感叹竟然有这个图。特别是在研究网格图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案例拿来挨个看是在那个格子,后来一看还真是这样。两个人像在一张棋盘上下棋一样,跳来跳去。

王铭:科学实证的方法可以验证,可以有实验数据的支持,那么比昂的理论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

张沛超:我觉得比昂的理论跟认知神经学还是可能结合的。我们可以看β元素多的时候,哪些脑区被激活了,α功能发生作用的时候,哪些脑区又被激活了。在我看来,α功能肯定是与以下脑区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眼眶皮层、前扣带回;β元素更多的可能是与杏仁核、基底核、海马相关;在β元素逐渐α化的过程中,我估计很有可能前额叶皮质跟基底核中脑部分的双向投射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平衡。而且我注意到α化这个功能事实上跟工作记忆的关系不是很大,有些人工作记忆容量很大,你会觉得很好,但毕竟基本情绪的处理基本上是一个失能障碍,是一个死机状态。在我看来它似乎与工作记忆的分布关系不大。

王铭:它是在符号化之前的。

张沛超:对,它在符号化之前,它更多的是从母亲那里通过应激而得来的。由母亲良好的α功能不断地发射β投注过去,然后α送回,再投注再送回,不断送回之后呢,像印章的过程一样印上去了。而这部分几乎都在个体掌握科学知识的这几年。

万晶晶:你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来访者表现出一个β的状态,然后咨询师如何让他转到α的状态呢?

张沛超:这种例子很多。就像我一开始举的那个临床的例子,来访者就是在不断地进行α化。“你一问我,我就烦”,“不告诉你,你问我我就想骂人”,他这个行为重复多次但是他不知道对他本人来说意义是什么,通过我的解释之后,这意味着他想保护,因为思考这样一些东西确实是太痛苦了,甚至他都不愿意让分析师去思考它。所以他想分析师应该告诉他当这些问题在你内心出现的时候你有多么的痛苦。

黄模健: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跟来访者有这样一个连接,或者说如何让他感觉到有这样一个联系,因为如果他没有到达那个点上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的解释不靠谱。

张沛超:我们在临床中,来访者在某个格子的时候,我们通常在与他挨着的格子里。他在其中的一个格子的时候,我们就在他的旁边。他那边发生很多很多的过程,我可以跳到他的格子去感受一下,我感受到了然后跳出来,然后他也可以跳到我的格子来感受一下,两个人在这几个格子里跳了几次之后呢,这些格子就松了。我们通常离病人的格子不会太远,当他在β元素的时候,我们给他讲俄狄浦斯冲突,那中间就翻了几个格子,那就不是在下棋,而是在观战。他的状态是在一个杏仁核过度亢进的地方,你跟他讲一些高深的理论,那也是隔了很远的距离。你始终要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要跟他站一个格子里,还不能老站着,你得往他周围的格子里跳跳,如果发现某个格子有空洞的话,你就跳过去,然后叫他也跳过来看看。如果你离得太远的话,他就会不敢跳。

黄模健:那就是在试探。

张沛超:对,就是试探。而且我发现在临床中要完成这个α化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我只能说是有百分之十是感觉跳对了,其他百分之九十都是在试探。

黄模健:怎么判断是跳对了呢?

张沛超:一个好的回应是能带来躯体感受的。我们所有的躯体感受都是发生在大脑的,所以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回应的时候,大脑某处的突触必定有非常多的离子通道打开,继而电位联结,然后这个地方就有个临时的通道在。之后这个地方不断地加强,反复强化,最后突触就张起来了,两个本来断裂的部分就被连起来了。这个时候他会发现之前非常敏感的情境变得没那么敏感了,所以说我认为靠一些一下治好的技术治一个癫痫病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是长程的。

齐华勇:一个人的思维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绝不是一次两次,一定要很多年的。像法国的精神分析,对美国的认知行为根本就不屑一顾。

张沛超:法国人在心理治疗是从来就鄙视他们的。他们在学院里上精神病理学,全部是现象学。我本来以为精神分析的精髓保存在英国,现在看来是在法国。所有英语系国家,包括战后重建的德国,你看中德班的内容非常的ego psychology,完全是从美国引进的。我有一个同学在法国读精神分析的博士,他们有自己心理学院,地位跟心理系和神经科学院是一样高的,照样有博士生博导。

齐华勇:而且法国精神分析背后有几百年的人文传统在那,能够承接起来。 投诉 有用 25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25 1 0回应收起 阳光心理成长 2012-12-30 19:44:45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Bion:他的性格----节选自《比昂的临床思想》 无论我们有什么天赋,都要珍惜它们,使其归于率真、单纯、和真实。——纽曼

如果能把Bion的可以名传千古的核心思想进行凝练的总结的话,可能会是这样的:“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和行动。”Bion把自己的精神情感,专注于对于体验的精神分析。在他的自传体著作《漫长的周末(The Long Week-End)》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的战友的故事,这个战友叫Asser, 他宁可选择被敌人杀死,也决不投降。Asser和他的坦克小组被一伙敌人包围了,敌人要求坦克里面的人投降,所有的人都走出来,举起双手,向敌人投降,Asser最后一个出来,紧握着他的柯尔特手枪,想要战斗,他很快就被敌人杀死了。Bion此时写道:“我从心里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能继续战斗。我不能理解Asser何以能有这样的勇气。我能理解我以往所听到的所有现成的解释,但我不能理解这件“事情本身”。”Bion的工作,就是致力于理解“事物本身”。

在平常人看来,研究“事物本身”是如此的让人瞠目,以至于,我们会认为,他大概耗费终生试图彻底了解其中的秘密。才19岁,接受了一点仓促的训练,就被匆忙地派到前线,进入Ypres坦克部队。当他正与一个叫做Edwards的战友聊天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他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弹片击中,脑浆迸裂;他见到一个叫做Despard的战友,就死在他的旁边;他的另一个战友,死前要求Bion给他母亲写信;一个德军士兵哀求他看一看他的朋友是否已经断气;他还目睹了由于一个步兵团指挥官的愚蠢,他坦克里的三个战友在登上一个山坡的时候,在他眼前被炸死。

那场战争的头三个月,有100万同盟军战士被杀死。Bion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场令人震惊的创伤的人,但是,我们认为,他是试图彻底了解和理解这一创伤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人们可以选择与这些令人震惊的创伤体验分离,也可以选择去抗争、去寻找创伤的意义——不仅仅是寻找创伤的意义,也寻找人们对于创伤的反应的意义。这种反应或者怯懦、或者勇敢,他们彼此密不可分。

毫无疑问,Bion是一个勇气非凡的人。19岁的时候,他面对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危机,那不仅仅是一个危机,而是一大批危机,这些危机积聚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他的勇气是不容置疑的。他被推荐接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没有接受,部分原因是他自己不情愿;但接受了“卓越服务勋章”。Bion坚持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我们认为,可以从表面的含义上接受这种看法,只要读者记住,真正不怯懦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怯懦。

童年

1897年,Bion出生在印度的Muttra,他父母都是英国人,他们都是勤奋的由英国贵族组成的高级俱乐部成员。有些人生来就属于这样的俱乐部,并且有足够的金钱支撑,使之成为可能;但有些人没有那么多的经济财富,为了维持俱乐部成员的位置和荣誉,必须作出巨大牺牲。Bion的父母就属于后者。他出生在这样一个阶层的家庭里,乔治.奥维尔曾经将这样的基层叫做“较低级的上流中产阶级”。乔治.奥维尔是这样描述这个阶层的:“我用金钱来描述这个阶层,因为这是理解这个阶层的最快捷的方式。不过,英国的等级体系的基本点,并非完全能用金钱来解释。粗略地说,金钱决定着阶层的划分,但多多少少也受世袭系统的影响。很象一个偷工减料盖起来的现代平房,里面有中世纪的幽灵出没。因而,事实上,上流中产阶级的范围已经扩展,甚至扩展到年收入低达300英镑、甚至更低的一些中产阶级阶层,这些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如果你的年收入400英镑,并属于这个中产阶级阶层的话,会很不舒服,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绅士派头几乎完全是理论上的。可以说,你将同时生活在两个层面,理论上,你知道如何对待仆人、任何给他们付小费,但实际上,你只有一个、最多两个常驻仆人;理论上你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预定什么样的晚餐,但实际上,你做不起像样的衣服,也去不起像样的餐馆;理论上,你知道如何骑马狩猎,但实际上,你没有马可以骑,也没有一寸土地是属于你的猎场。这就是印度(最近是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这类国家吸引“下层高等中产阶级”的地方,在那里做士兵或职员的人不是为了赚钱,他们去那里,是因为那里的马便宜、狩猎免费、很多廉价的黑奴,在那里很容易做一个绅士。在这种我所谈到的死要面子的家庭中,有比任何不需要救济金的劳动阶层家庭都要多的贫穷意识。租金、买衣服、学费都是无休止的噩梦,想得到任何奢侈、甚至一杯啤酒,都是无法想象的。”

Bion一生都在努力奋争去养活自己、养活这个没有资产的家庭,而这种资产是作为一个上层中产阶级不言而喻都会有的资产。因而,他有时还要生活在这样一些人的中间,他们期望他、无疑也相信他实际上是富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在Iver Health买了座房子,他听到两位绅士问他:哪种傻瓜会把8000英镑白白扔掉了?Bion回答说,他没有8000英镑可以浪费掉。虽然他没有多少钱,但别人不那么看。我们认为,Bion1968年迁往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那里赚的钱比在伦敦的要多,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子女积累一些资产。

作为英国绅士,有一些被上层俱乐部或者外面那些羡慕者所认可的一些特征。诸如特别的口音、冷淡的姿态、对下人的轻蔑等,以及近百种其它“英国绅士”特征,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昂贵的公立学校潜移默化来的。送一个孩子去这样的学校,花费是巨大的,Bion的父母省吃俭用、勉强维持着,使孩子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持住自己的尊严。但是,Bion的父母仅仅有能力把他送到一个略差一些的公立学校。Bion说,在那些他正在寻找进入新的机体的入口和许可的“通过仪式”中,他有一种劣等感。他没能去伊顿、、哈罗、或者温彻斯特的公立学校。当他被征兵工作人员拒绝的时候,他感到非常耻辱;他最初到牛津的时候,也非常自卑。在他1924年接受为入学与伦敦医学院院长的面试中,他带来了无法拒绝的荣誉来说服院长:他是牛津“十五成员”之一,他接着补充,他是牛津大学游泳队的领队,这恰恰是被大学接受的窍门。Bion已经学会了,必要的话,利用荣誉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通常是在14岁或12岁进入公立学校,此前,还有四到六年的预科学习。就这样,小Bion 8岁的时候,从遥远的印度被转到英格兰的学校,他在公立学校系统内,经历了“全盘待遇”。在他的自传中,他告诉读者,他当时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他在运动方面的才能救了他。他感受到的是一个成人对儿童的态度。他说,作为一个来自印度的小孩,他开始体验“盎格鲁撒克逊”孩子司空见惯的体验。尤其在涉及“长大成人”的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常常笑话他。这使他感觉自己幼稚,对他们产生愤怒。这些带着嘲弄态度的嘲笑者,产生了一个精神分析师所说的一个坏的内部客体。这是一个使人恐怖的形象,Bion给这个形象命名为“吠犬”。当他被无法理解的“成人”包围的时候,他的孤独感——回撤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伴随着他10年的学校生活、伴随在他在军队中的创伤经历、伴随在他后来的生活之中。这种孤独的回撤不是逃避,而是法国人所说的:“退后一点,以便更好的前进。(reculer pour mieux sauter)”。

一天,在一次玩闹中,Bion用一根绳缠在一个男孩脖子上勒紧,不一会,那个男孩就昏倒了。Bion把绳子松开,男孩又恢复了知觉。Bion对这件事情很忧虑,他偷偷去找一个男老师,好像是去问一个生物学问题似的,问他这种行为的后果,那个老师给了他一个回答,但没有消除他的疑虑。第二天,他去找了校长,他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全盘托出。校长告诉他,如果因为绳子没有结、他不能松开脖子上的绳子的话,那个孩子在半分钟内就会死掉。校长还告诉他,他很高兴Bion把这件事告诉他。这次意外,说明了Bion的坦荡和诚实,也说明了校长对这种品质的尊重。第二天,校长向大家宣讲了用绳子玩闹的危险,但没有点出名字。Bion的诚实和校长的善意,救助了一个运气不好的男孩。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很明显,Bi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影响了他对自己和人性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略为详细点地了解Bion那一段的经历。他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自己的:“很多人把胆怯当作怯懦的人的一种倾向,这种人脆弱、任性、不可靠。对我来说,胆怯是我具有的最坚韧、最健全、最持久的品质。”我们认为,这涉及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勇敢”。勇敢的人会感觉到恐惧,而不计后果的人是不会这样的。那么,看似荒谬的真理就是:胆怯是勇气的必要条件。喜欢争斗的人,可能并没有勇敢所必需的基本素质。Bion曾经说过:“无论当时还是后来,我都不知道如何获取争斗的乐趣。”

有趣的是,邱吉尔与Bion的态度是相反的,1916年的时候,邱吉尔是皇家苏格兰燧发枪手团的指挥官,此时,Bion也在前线。Captain Gibb是这样描述邱吉尔的:“我深深地憎恶战争,但是,在那时,或者每时每刻,我都相信,丘吉尔酷爱战争。在他心里,没有什么让他恐惧的事情。在丘吉尔那里,没有恐惧的意识。总体来说,邱吉尔自己认同不列颠帝国和帝国的理想。”Bion意识到了恐惧,意识到了自己的内部状态,他也不认同不列颠以及不列颠的爱国意志。他总是意识到自己与群体的分离,他分析群体的性质、质疑群体的意志。他是最极端的“局外人“的一个特例。我们是这样定义一个“局外人”的:局外人不向他生活于其中的人群认同。而邱吉尔乐于听到子弹掠过耳边的声音。我们相信,使一个人融入群体,以便他或她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与别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入群体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恰好就是那个“乐于”。这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的主观体验。Bion与群体的联系是通过思想;而丘吉尔是通过情欲狂热与群体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描述,看看Bion与丘吉尔的区别。“战争结束后的一天,我在一个普通的路边房里游泳,另一个泳泳者跟我搭话,他认出了我,但我好一会儿才从那样一个坚定的商人面孔中辨认出他——带有红扑扑的娃娃脸的Broome。

他说,当我回忆起战争年代的那些日子的时候,感觉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我回答,那是不可能的。他说,真的,我喜欢战争中度过的所有时光。

所有时光,想象一下吧!我真的相信那个富裕的商人讲的是真话。”

很明显,Bion很吃惊,Bion作为精神分析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最专注的研究。

Bion最专注的,是想知道外部现象背后的是什么。他是这样评价他连队的战友Colonel的: “他通常是完美的,有时候,这样的服饰是一种人格的展现;有时候,那是看不见的人格的替代品。有些时候,知道哪个是哪个是势在必行的。”令人失望的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位战友被一发射中腹部的子弹杀死。他死之前说“……我知道,……当血腥的……喜鹊……这个早晨到来的时候。”他气喘吁吁地说:“我的气数到了。”Bion说:“我被刺痛,我不想对这位有点怪异的信命的爱尔兰人说什么。与子弹比起来,他很可能更相信那只喜鹊才是他死亡的原因。”后来的日子里,Bion开始探索类似这样的迷信的起源。

他开着坦克和自己的战友一起进攻了法国的Cambrai。他生动地描述了他怎样开着坦克穿过由代刺的铁丝构成的路障,那个路障有6米高、10米深。他曾经驾驶着坦克“闭眼“穿越这种路障向敌人进攻,因为为了躲避敌人的火力,他关闭了坦克的舱门。他靠自己掌握的罗盘确定方向,操控罗盘的位置,是最易遭到子弹攻击的部位。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击中,过了片刻,他才发现有很多血在往外流。提到它的时候,他只是说那是一点皮肉伤。不一会,坦克完全瘫痪了,坦克里有90加仑汽油和大量弹药,有爆炸起火的危险。Bion和战友们从坦克跳出来,占领了一个敌人的战壕。在那里,他们遭到了来自上面的火力压制,Bion跳起来向敌人开火,迫使德国士兵撤离了那个阵地。

Bion因此被推荐授予胜利勋章。他不认为自己该获得这样的荣誉,他那些战友的功绩和他一样。当将军找他讨论它是否想接受嘉奖的时候,Bion说,是的,非常想,……但实际上那不是我的,先生。过后,一位叫做Carter的战友问他交谈的经过,他说:“我不该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想说。”Carter说,你应该事先好好学习怎样为自己着想。

Bion说,他不能理解这位失望的朋友心里想的是什么。很明显,Bion并不贪求荣誉、地位、或这些东西的外部形式。他似乎也不能理解那些对这些东西孜孜以求的人。他懂得荣誉给一个人所带来的负担。

许多年以后,在他担任过了英国精神份协会主席之后,他去了加利福尼亚。去那里的动机之一,就是逃避荣誉给他的压力,使自己有时间发展他的思想、去思考、去写作。他吐露了一点这样的信息:“我能理解,为什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实际上是一份死亡判决书,我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勋章的获得者要么靠在英格兰吃软饭毁掉了自己、要么就会在随后为维持赢得的荣誉所作的努力而把自己毁掉。”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领会到Bion的观点的含义。当他采取那些勇敢的行动的时候,他多少处于一种麻痹状态,而那些行动使他赢得了高级服役勋章。他的假设是,别的荣誉也是这样获得的。那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勇敢,当他们获得这样的荣誉的时候,就会竭尽全力应付它——要么批评它、要么拼命地试图做到与所获得的荣誉相配。

在Bion的《漫长的周末》中,有183页专门描述他经历的战争。里面充满了痛苦、悲剧、和荒凉。似乎对于Bion来说,自己被杀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他休假去看他在切尔滕纳姆的母亲的时候,他说:“与我所尊重的任何人的关系都是无法忍受的,特别是与我母亲的关系。我只想离开英格兰、离开母亲,去前线。”这似乎是在说,战争中可怕的血腥也比和母亲在一起要好!在Bosworth旷野的战役之前,理查德三世曾经做过一个可怕的梦,这使他对Ratcliffe说了如下的话:“圣徒保罗啊!今晚,幽灵让理查德的灵魂充满了恐惧,Richmond率领的,是成千上万面临考验的士兵的神灵。”与母亲、而不是幽灵在一起,Bion的灵魂所感受到的恐惧,远远超过成千上万的士兵将在前线被血腥屠杀的恐惧。客观上,他母亲可能是比较可怕的一个人,但是,这不是他传达给我们的关于母亲的形象,因为他曾经说过,他母亲是一个他很尊重的人。他向母亲投注了许多他自己内心的恐怖的幽灵。在另外一个场合,也就是他从前线回来,在白金汉宫接受国王授予的高级服役勋章的时候,他说:“我妈妈面对着我的沉默寡言和闷闷不乐,很受挫败、无能为力,她问我,是否知道那个吝啬鬼最厌恶的花的谜语?她说,那种花叫银莲花,它使人想到有一个人在不停地说,还有钱吗?还有钱吗?我对这些的反应就是无情的沉默,这种沉默充满了太强烈的敌意,以至于我自己都感到恐惧。”这段对话和描述,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母亲试图去迎合她的一个阴沉的儿子。但是,这种迎合可能比较轻率,因为她对儿子的情绪比较迟钝,但无论如何,是出自善意的。Bion对母亲的憎恨是源于一种投射,通过这种投射,他把母亲转化成一种隐秘的存在,这种隐秘的存在达到令他恐惧的程度。即使在这个阶段,他也还是能够意识到,最可怕的、最令他恐惧的敌人,在他自己内心。他自己内心的敌人比什么都可怕,甚至比战争中的所有恐怖都可怕。这恰恰就是一个人成为精神分析师的开始。我们可以推测,正是通过他对于自己灵魂的了解和领会,使他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人格中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他后来走向神秘主义的缘起。

Bion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与一个人的价值观相联。一个重视权力地位、专注于支配的人的人格,是不同于Bion的,Bion最珍视的是真实和爱的实现。价值重心的不同可以用来区别性格结构的不同,比如,有信用的人区别于吹牛的人、骗人的女人与守信的女人等等。把分析师本人与他的理论区分开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也相信,某些深刻的领悟,只能出现在某些像Bion这样将真实和爱的价值奉为核心的人。如果真实可以愈合心灵的创伤,那么,精神分析师最初又是出于什么动机而成为一个分析师的呢?是为了声望?为了说的欲望?还是为了设法将真实转达给患者?因而,我们不信任那些不把实现爱、自由、和追求真实为核心价值的人的理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困难的,因为这种价值观是内在的,并且,是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的。我们认为,Bion的遗孀,Francesca,通过发表求爱阶段以及婚后不在一起的阶段Bion给她的情书,为精神分析界了解Bion提供了帮助。没有什么能比目睹他的亲密联系,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的核心价值了,阅读情书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这些情书发表在《我记忆中的全部过失和天赋的其他方面(All My Sins Remembered and The Other Side of Genius)》这里,我们简要地对这些情书中显现出来的Bion的性格,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显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的简单。在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种品质可能会遭人嘲弄,但是,贤明的人并不这么看。17世纪威尔士大主教Fenelon就是这种贤明人中的一个。他是这么说的:“生活中,当人们说某一个人简单的时候,通常都意味着那是一个愚蠢、无知、幼稚的人。但是,真正的简单非但不是愚蠢,反而是智慧的顶点——大智。对于这种大智,所有好人都喜欢和羡慕它,当与其相背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在其他人身上也能看到它,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无法精确地定义它。我应该说,简单,是不受意识约束的灵魂的最真实状态。简单与诚实也不一样,诚实是一种相对来说自感低卑的品质。许多人诚实,但做不到简单。这些诚实的人只说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事情,他们重视的是这件事情是什么,而不重视探索事物并把事情呈现出来。他们永远都思虑太多,掂量自己的每一个措辞和想法,谨小慎微地担心自己是不是做过了或做得不够。这些人是诚实的,但不是简单的。真正的简单,是一种“中庸之道”,即不轻率,也不做作,在这种状态中,灵魂没有屈服于外界,因而,这种简单状态不能通过深思熟虑而获得,也不能有意识地通过精雕细琢制造出来。只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灵魂,才具备真正的简单。这样的简单的确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为了获得它,我愿放弃一切!”

正是因为定义简单很困难,因而,列举Bion具备这种简单的证据也很困难,但我们通过Bion写给妻子和孩子的信,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下面引用的是一封给妻子的信和一封给一个孩子的信。

首先,是给Francesca的求爱信:“如果这是一个梦的话,他就是一个我所有过的最长和最绝妙的梦;如果它不是梦,那么,我将无地自容。天啊!我觉得,她是多么可爱!多么可爱!并且,她已经答应嫁给我。真是太奇特非凡了!我已经为某一个人陶醉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她发现我是一个丑陋的普通人的话,她会非常失望吧?那样的话,我将非常哀伤。那么,我将开始希望你非常喜欢普通人、你真的知道我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同样爱我。对吗?请你说对!我最亲爱的Francesca,我要告诉你,我是多么兴奋、又是多么紧张!”

然后是给一个孩子的信:“我在哈利大街的房间里,有一扇小窗,我总是让它开着,以便有新鲜的空气。但是,现在,一只鸽子已经在那里建了一个巢穴,已经下了好几个蛋了,那只鸽子正准备把那些蛋孵化成许多小鸽子。我不知道小鸽子降生后母鸽子是怎样给小鸽子觅食的。我希望那些将要降生出来的小鸽子别太吵闹,如果太吵闹的话,我的患者可能会不喜欢。”

Bion的一些写给孩子们的优美的信件,已经出版印刷了,附上了带有他笔迹原稿、配上了他绘制的用于说明某些观点的精美图画。如果理解得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说,简单,是Bion性格中的最显著特征。在一封信中,Bion承认,他能够明晰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这种直指问题核心的明晰性,就是简单的一个例证。我们相信,简单,是他人格的核心。

一位现在已经去世了的伦敦分析师Maureen Brook,曾到Bion那里接受督导,在Bion的咨询室,她很惊讶地看到了一个装档案的橱柜。她猜想,里面大概堆着一些文献材料。一天,督导结束的时候,Bion问她是否想来杯茶,她点头,Bion从橱柜最上面的抽屉里,取出了茶壶、奶、糖、和茶叶!Albert Mason也曾经到Bion那里接受督导 ,督导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个案,个案中的患者常常在晚间起来、打开灯,看看他自己是不是还在床上。听到这里,Bion摸着自己的胡子、眼睛闪闪发光地说:“很好,我们全都有资格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我们希望能够把握,在Bion的生活中,他最珍视的是什么。社会学家会把它定义为价值观或生活理想。其实,对他来说,快乐和满足来自于他对妻子和家庭的爱、以及被妻子和家庭所爱。在一封她给Francesca的求爱信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

“对我来说,在这个世界上,你的爱是最明确的事情,当我拥有了它,无法想象我还会有别的要求。我最亲爱的,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是,有了你的爱,我也成了一个快乐的人,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如果外界所说的成功或外在的炫耀到来的时候,是非常惬意的,但完全无法与普通的幸福和满足比拟。”

对于Bion来说,这种爱是最明确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地,他按照这种超级价值目标,努力维护和增加这种爱。在另外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如此深地感到,我能够建设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家庭,这使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似乎具备建设幸福生活的条件,但他们浪费了这些条件,结果证明,他们是琐碎、不称职的。最惊人的命运,是使每件事都比较具有悲剧色彩,但又是那么不引人注意。这里一点失败、那里一点失败,越来越多,命运就是如此弄人。所以,我们应该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你能帮助我做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Bion来说,那种世间常见的耸着肩膀的玩世不恭和对关系的损害不屑一顾的态度,是非常陌生的。他自己与他所爱的人的联系是非常紧要的。他力求努力以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给他的一个孩子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马虎地对待一项工作、并且一知半解,是很糟糕的,那只不过是一种对于无知的简单掩饰。这样做很容易,但可怕的习惯也就形成了,因为这样投机取巧之后,你会继续自我欺骗,即使不需要的时候,也会继续这样做。不要错误地认为,想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会很容易。不幸的是,那些愚蠢的人们都想投机取巧,因而也不会有价值。”

很清楚,Bion所珍视的是什么。那是一个目标,那个目标是有价值的。就目标而言,那意味他和一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他愿意为他们的存在尽力。精神分析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还有真实和美好的东西。当我们投入与这些有价值的目标有关的工作的时候,值得投入全部精力使之做得更好。由于Bion的简单,那些深爱着Bion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他。这一点,在他死的时候,他7岁孙女的一句话总结得很好:“我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这么好地理解了我爷爷。”

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去理解他的患者。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关于自己的知识来实现。Bion信奉这一目标,并且,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它实现了对于人类心灵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其他分析师还无法超越。 投诉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7 3回应收起 光 2017-06-26 23:41:13 神性的O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笔记而已

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跟传染病的出现和流行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传染源",跟这个"传染源"接近的易感者率先患病.这些人又成了新的传染源,渐渐地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现代心理治疗的传染源在佛罗伊德那里,在他之后,很多人感染了弗洛伊德病毒,一百多年下来,这种也可许可以被视为良性的病毒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并且造成了极大影响. 仍然眼传染病的流行一样,思想的病毒也会在宿主的变化中发生变异.在有些宿主身上,病毒的变异比较小,而在另一些有较大创造力的宿主身上,变异可以很大.精神分析病毒在克莱因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大到直接地建构 了经典的和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分水岭.而当这个病毒从比昂那里出来的时候,变异之大简直让我们都要怀疑它还是不是原来那个病毒了.

它不在乎自己的思创的归属和分类,他在乎的是,每个人体的生命和经验的真实. 比昂的目标是:基于领悟的个人化行动,这句话展开了说,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感受和行动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走进治疗室的病人,你有权利拒绝一切现有的治疗理论,因为那些理论没有考虑你独特的经验,所以不一定适合你. 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没有加入他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的学术思想,都是没有价值的.毕意生命是他自己的生命,生活是他自己的生活.

O代表终极现实,我们可以用诸如终极现实,绝对真理,神性,无限或者事物的本质等词汇来代表O这一终极现实.

"退后一点,以便更好地前进."

他意识到,在所有这些的背后是O.他将精神分析的目标称之为O,在每次治疗中,通过基于关纱的发展而产生的有意义的进步,我们可以描绘出O所呈现出的东西.我们可能已经跟随着比昂到达了这样一个点,这个点有点儿类似于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发现了可以用外面的印记来代替数粘土包里有多少代币的那一刻.比昂认为,在思想的进化上,我们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原始阶段.

离开心灵舒适的地带去冒险! 这本书购买许久,购买它是因为看了曾奇峰对这本书的推荐,那时学心理学还没多久,今日重读此书,才发现此中的奇妙。正如本书的作者对比昂的描述,低调的思想,具有深入和渗透内心的力量。比昂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师应清空自己,不带偏见。他认为思想本已存在,在人与人的亲密过程中,情感体验促使生成材料,在对这些材料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人格及心灵的成长。他说:患者要求治愈的欲望是一种精神分析的障碍,治愈或痊愈,实际上是精神分析过程的副产品。他认为人在痛苦中获得成长,人与人的区别在于面临痛苦情感体验时有人选择回避,回避痛苦也回避了成长,而有些人选择面对。 比昂鼓励人们离开心灵舒适的地带去冒险。生活就是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一个接着一个吧!

思想者比昂:他比烟花寂寞2

将比昂的思想等于container-contained和reverie实在是比昂的不幸。他的宏大的框架被阉割,然后扔掉了身体,只留下小JJ。但这也怪不得后来者,他的理论太晦涩了。这让本书显得非常牛,它填补了比昂与后来者之间的断层。

从下往上仰望比昂是痛苦的,它如同站在山脚,抬头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顶峰只偶露峥嵘,甚至终年不见。但如果我们脱出心理学的框架,从比昂思想的顶层往下看,顿时一览无余:比昂的思想并不局限于精神分析,他是一个将从心理学出走的思想者。无怪乎极多的心理学后来者不能理解。他们陷在心理学里,大大低估了比昂的高度,进而盲人摸象地对比昂的思想断章取义。

在心理培训如火如荼的中国,随便丢块石头就能砸到一个心理培训讲师,但却少有人讲比昂、讲荣格。我无意将比昂与荣格比肩,纵然他也可能触及到了终极意识的边缘(他叫它O,称之为原初的不可知的真实),但他讲的太笨拙了,像一个用力过猛满头大汗的直男。在优美地阐述自己的玄奥理论方面,他不但望尘莫及于禅宗的大德,也远远逊色于更接地气一点的弗洛伊德。即便是只管自说自话、并不介意观众是否理解的荣格,也因为无所谓的心态远胜比昂。而虽然拙朴,比昂的存在也自有其价值,一定有人——即便是极少数——会受到比昂思想的触动,进而在其晦涩的理论中窥见终极意识的存在。

我尝试着自上而下对比昂的理论做一个梳理。比昂将O作为情感成长(包括心理治疗)的目标,而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是拙朴的网格图。思想发展的方向是从K到O,从具体到抽象,这有赖于通过Ps ⇋D的领悟完成布雷顿所说的Ps(n)→D→Ps(n+1)的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内部需要α功能,需要开放的态度,需要遐思,需要成为容器,需要直觉和想象,需要负能力,需要体验,需要谦卑;在外部需要工具,目前的工具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能够从病人到普通人再到短暂地与O融为一体,但这一工具之前过于强调思辨,强调认识自己,因此不够完美;应该更少思考,加入更多体验,从认识自己到成为自己。

“比昂的思想还是在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理论框架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对比昂思想的解读更多地在心理治疗的范围内进行,但应该看到,他的终点绝不停留在心理学中。相对于客体关系,我个人感觉比昂似乎更接近荣格。不管是他贯穿始终的神秘主义色彩,还是他对符号的痴迷,对体验的重视,对诗歌和艺术的推重,对情感成长的强调。比昂始终在客体关系学派的边缘徘徊,不被克莱因所接纳;同时他与温尼科特也交集不多;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积极地拉拢比昂却在同时阉割他,大概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比昂的理论有瑕疵吗?把思想和思想者分开也许是其中之一。尽管“无欲无忆”带有一点从有我到无我的意味,但从本质上说,这种依靠负能力的无欲无忆类于观呼吸的行为,是一种无我的皮相。将比昂的思想者涵容思想再往前一步,此时的思想者就是思想,而思想也就是思想者,这才是真正的无我之境。

比昂称那些灵光一现的伟大思想者称为神秘者,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容器,而将觉得自己成了上帝视为一种疯狂和妄自尊大的投射性认同。这显示了比昂与终极意识的距离。在终极意识中,思想者就是上帝,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位上帝不同于普通人仰望的上帝,这位上帝充满智慧、喜乐和爱,他不觉得自己“大”。不论是神秘者,还是普通人,还是病人,包括思想本身,都有向上进化、成为上帝的可能,也因此都是上帝的示相。那么,所谓自视为上帝的妄自尊大,“自”从何来?“尊”从何来?“大”从何来?何者为真,何者为“妄”呢?

附《从经验中学习》书评:

《直男比昂:他比烟花寂寞》: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30432/

阅读比昂.笔记一

1.对“真实”的理解与体验是分析的目的,这个真实包括来访者的心理现实和咨询互动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2.对“真实”的理解是自然浮现的,只能通过无欲无忆才能实现,努力追求反而会是阻碍。治愈是治疗师的欲望,它将妨碍对真实的理解,所以治愈不应成为治疗师的目的,它只是一个副产品。

3.比昂所说的并不是某种理论或者机制,因为理论和机制具有太过确定,这与真实相悖。他所说的只是一种对现象的描述。理论只能是为真实服务的,而不能变成一种约束。

4.人并非仅仅只追求快乐,同时也追求成长,即使成长必然伴随痛苦。

5.思想并不是用来减少紧张的,而是用来处理紧张,思想通过处理而非减少紧张而获得成长。

6.症状是对真实的掩饰,然而对症状成因的探究往往是对痛苦的回避,对心理成长帮助不大。成因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承担痛苦,并因此成长。

7.归因于潜意识会是一种阻碍。为什么一个人不知道关于他自己的事情,这是更应当所关注的。

8.基于领会的个人化行动,独立思考和行动,而非成为佛洛依德主义者或者克莱因主义者。

译者序

译者序 翻译这本书,当初并不是为了出版的,只是对比昂比较偏爱。买来全套比昂英文著作的同时,也就买来这本比昂的传记来读。一边读,也就一边翻译出来,感觉很有 深度,也非常实用。于是,就把译稿送给三、五好友共享。当时的感觉,中国的心理治疗界未见得有几个人真能读得懂比昂,这也许是自恋,但更大的可能是并不了 解比昂。

几个月前在上海和中德班的几位朋友聚会,曾奇峰(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问我:“那么好的书,为什么不出版?”我说:“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出版社会赔钱的。”奇峰斩钉截铁地说:“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赔钱?买都买不到!”

 后来,奇峰悄无声息地找好了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编辑们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办妥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比昂在中国畅通无阻!这本书的出版 过程,也与比昂的思想和风格相近——低调的思想,依旧具有深入和渗透内心的力量。比昂的英文著作一直是最昂贵、同时也是常卖不衰的,因为,其中有着既简单 又深邃的思想,正等待着思想者去发现它。

 读了《道德经》断不想写什么书,读了《比昂》更不想说什么话,我必须打住。请大家去读、去看、去想吧!

                                                    苏晓波

                                            2007年12月底于哈尔滨

柏拉图思想在精神分析中的投射

《思想等待思想者》这本书对比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比昂的精神分析理论脱胎于克莱因,但在克莱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成体系的精神分析系统方法。

不同于克莱因对婴儿/儿童心理成长讨论,比昂的理论集中在探索个体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我初步接触比昂理论的直观感受来看,比昂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

1)用符号和图表的方式来描述精神分析中的现象,按照比昂的观点,语言无可避免会带入到一种偏见,用符合能够避免语言产生的固有认识;

2)网格图理论描述了思想的成长(从混沌到知识),和思想的探索方式。从我个人学习的体验来看,网格图的构建让人耳目一新。

3)比昂的思想成长理论更多来自于柏拉图一系,洞穴理论。比如O,代表一个终极现实,只可感受而无法达到。另外,比昂的思想成长体系很大程度受柏拉图的“四线段比喻”与“太阳比喻”的影响。在“四线段比喻”中,柏拉图描述了人的感知觉从影像到本原,从幻想到理性知识。“太阳比喻”描述了从自然物的概念到善的概念。

4)比昂的思想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发展观,将思想的发展体现为动态的、运动的,同时反映了个体在与现象世界交互中思想的变化。

5)比昂引入了K的概念--知识。思想只有被思想者容纳,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知识。

6)容纳与被容纳的理论是比昂精神分析理论和其它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抽象”交集。其它众多的精神分析理论,无论是弗洛伊德的性驱力,克莱因的心位,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科胡特的自体概念,都可以从涵容关系中找到关联。

比昂的理论很有意思,它提供了一种更加抽象层面的精神分析框架,对分析师来说,运用比昂的理论,有点像用基础学科解决应用学科的问题。

这本书总体的阅读难度高,主要原因在于,比昂的理论构架了一个读者很难从其它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询或心理学知识获取参照的体系。同时,这个系统涉及到大量的以符号为线索的描述和一套全新的术语,这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挑战。

不过,学习了比昂理论,回头再看很多精神分析流派,有一种更加清晰的架构观与全局观。

国内,专门介绍比昂理论的书很少,如果要学习比昂理论,而其它语言构成学习障碍的话,只有看这本书。

以下是比昂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初探比昂思想 比昂的着眼点,是精神分析治疗小节本身的现象学。他审视治疗小节以及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情绪氛围,对这一小节的感觉,分析师的情绪状态、想法、感觉和愿望。探索的焦点是放在心理的内部过程。比昂探索真实得到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基础,也是比昂所做的唯一假设。

在精神分析过程种,分析师对于内心痛苦、遗憾、羞怯、内疚或抑郁做出解析,这种解析促使患者由逃避这些内心现实变成接受这些内心现实。这种方式背后的理论是:这种内心现实的接受,可以促进心理发育。比昂认为,动机体系存在着一种向另外一种变迁的倾向,一种动机是趋乐避苦,另外一种就是渴望真实的浮现和情感的成长。

比昂认为,梦的功能是将心理的碎片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东西。

比昂把思想看做是为真实服务的,人们用思想理解自己。比昂认为,“意识-潜意识”的概念应该被“有限-无限“的概念取代。无限是指没有形式、没有种类、没有数量。比昂所从事的是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人不知道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精神分析种的挣扎,就是围绕防止有限的事物变为无限的而展开的。

【2】O 比昂是这样定义O的:

O代表终极现实,我们可以用诸如“终极现实”、“绝对真理”、“神性”、“无限”、或者“事物的本质”等词汇来代表O这一终极现实。以O为起点,比昂开拓出了自己的领域。精神分析成了一种O的表达方式,精神分析是比昂进入O状态的切入点。比昂关注人类以往的演化,也关注人类将来的趋向。

基于领会的个人化行动,一直是比昂竭力要达到的认知于情感目标。预想(pre-conception)就是寻求对于选定的事实的理解和发现其中的意义。

【3】情感体验 一种情感体验不可能在与关系隔离的情况下被理解,恰当的说法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产生了情感体验”。比昂把人与人的联系简化为L(love 爱)、H(hate 恨)、K(knowledge 知识),把它们每一项的负面简化为 -L、-H、-K。

比昂提出的这六种联系全部都是情感的主动活动。恐惧或害怕是一种被动性。被动性跟着主动性,因而,主动性是初始活动。比昂的分类很像是一种基本的综合性归档,比如,信任可以被归档到L,贪婪可以被归档到H。K这种联系,是一种在情感意义上或情感层面上,对于另外一个人的了解过程。

K这种联系,是一种在情感意义上或情感层面上,对于另外一个人的了解过程。一个患者可能会愿意从治疗师哪里吸取事实或理论,去解释他的症状,而不愿意冒着与治疗师建立情感关系的风险,这种了解不是真正的K。这种称之为K的了解过程包括痛苦、挫折和孤独。K的过程是“从情感体验中学习的过程”。

对学习的拒斥源自人格中的精神病成分,会导致对K的攻击,结果就是进入停滞,甚至倒退过程。与促进人格成长、促进思想的发展相反,对于K的拒斥,导致一种倒退的过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会丧失价值。

那些与了解情感体验的努力相对抗的力量,无论在社会还是在个体内部,都十分强大。在关系的范畴内,这些对抗性的力量可以用L、H和K的反面来表达,就是 -L、-H、和-K。如果这些负性联系的某一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关系层面的了解过程就会停滞和倒退,有价值的体验就会被破坏。

【4】网格图 网格图由两个轴以及这两个轴决定的点构成,这两个轴的确实是基于治疗过程中陈述的类型,包括分析师的分析,患者的联想,或者二者都包括。

横轴(横坐标):思想的运用方法【翻译对横轴纵轴的理解有误,但全书都是这样,就不更正了】

横轴1:定义性假设,比如抑郁,焦虑等,“对于混沌无序状态中的事物的探索已经开始”; 横轴2:轴2的解析,用“ψ(psai)”表示,轴2的解析是由这样的分析师做出的,他们的解释是为了使自己相信他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不理解。轴2这种类型的解析妨碍揭示真相的某些事物浮现。这种解析式试图逃避与不理解和未知有关的痛苦。 横轴3:符号阶段,在这个阶段,事实被集中在一起,它很像记忆的功能,提供对于材料的储存,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那里找回来; 横轴4:专注性解析,随着理解过程的逐步进展,分析师将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分析师对于目前那些材料的假设。这是一种描述,这种描述比横轴3要清晰,具有探索事物的含义,使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完善、更确定; 横轴5:探索性解析,这种解析的目的,师通过比较主动的探索焦点下的特殊区域,试图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并且引发患者的比较主动探索它自己人格深处的探求欲; 横轴6:作用性解析,在这个挑战性逐渐增加的解析阶段分类表的最后,是使患者去面对那些无法辩驳的关于自己的真实的解析,这样的真实如果被加以留意和思考,将会导致一个人的变化。 纵轴(纵坐标):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A行:β元素,思想是从思想的原始母体发展出来的,思想的原始母体是些未加工、未思考的材料。属于假设性存在; B行:α元素,它也是思想的基本元素,源自阿尔法功能过程产生的基本材料。属于假设性存在; C行:C行基本上是一个描述性类别,包括梦的思想、梦以及神话 -- 就是说任何可以用感觉性意象表达的事物,一般是可见的,也包括叙述; D行:代表前概念。这是一个必须理解的重要阶段,因为它是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基本机制。前概念对于独特的体验是开放的,并且寻求独特体验;前概念于想要的独特体验相匹配,这个匹配过程使前概念具有情感层面的真实性,与认识事物的主观体验(即理解事物的意义)有关。比如婴儿对乳房具有一种先天的概念; E行:一个一般概念已经形成,其中的思想是确定的;但是,它也可以反过来成为未完成的、一个新的前概念,准备同一个新的独特的现实存在匹配; F行:代表概念,这张概念源于一般的概念,是从可能妨碍呈现真实的事情中提炼出来的。比如分析师在患者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东西; G行:代表精神分析的科学的推衍系统。精神分析的解释或假设按照逻辑关系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推衍系统; H行:代表了以更抽象、更普遍的形式表达精神分析假设的一种可能性。 纵坐标描述了思想的发展过程,从上到下,从A到H,抽象性和普遍性逐渐增加。把纵横坐标放在一起交叉参照,可以确定思想、解析及思想与解析联合所处的状态和阶段。

分析师的心理应该最大限度地处于接受状态,以便对于治疗小节中地特殊体验保持开放。比昂地关于分析师在每一个新的治疗小节中需要抛弃记忆和期望地观念,就是为了保持分析师处于前概念状态,并且这种前概念状态不被过早地终结。

网格图不适合直接用于精神分析中,因为这会对“尽可能保持内心地开放”,“尽可能无欲无亿”等精神分析地核心原则产生干扰或妨碍。它适用于材料地后期处理。当对网格图分类很熟练之后,在分析中可以自动进行记录,分析结束后,分析师可以尝试着运用网格图对分析中地状态分类。

【5】容器与被容纳者 比昂用♂♀来代表容器(♀)-容纳物(♂)的观点。他认为,符号将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联系。

♂-♀代表着“母亲乳房-婴儿”的原型。一个婴儿寻求母亲的乳房(或分析师的内心)或希望被母亲的乳房发现。在比昂看来,人格是由♂和♀两方面元素共同组成。在某些来访者中,他们的内心还没有发育出与强化了的♂♀相称的元素。这既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也不是一个婴儿被动容纳的状态,比昂的理论是动态的。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交流。

这种♂♀的观念在人的内心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它们在人的心理发育中发挥着作用。比如,♀可能比较僵硬,会挤压容纳物,只是它们无法活动,甚至使它们丧失原来的特性。另一方面,容纳物也可以如此猛烈的扩张,以至♀被拉伸到接近或超过破裂的临界点。最坏的结果使彼此破坏或彼此毁灭。在一种爱的关系中,则可以彼此互利。这种爱的模式存在于妈妈和婴儿这样一种关系之中:她们都能通过容纳和被容纳的体验共同成长。

不仅人格由♂♀这两种元素构成,,思想也是由它们构成的。把思想分解为这两种元素是可能的。有一种♀对于♂的寻求,那也可能是♂实现了对于容器♀的寻找 -- 思想也寻找它的思想者。

比昂认为,从一个思想水平向下一个水平移动的力量,来自♀求♂,即容器寻求思想的认识或领会。这种♂和♀配对的结果,就是概念化的东西的出现,很可能随着每一个思想的新的发展,而传达出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当配对发生在一个水平上的时候,它就成了寻找新的认识的一个新的前概念。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集合的概念(♂),你(♀)如果理解了,这个就成为了你的概念,完成了匹配,然后,你开始学些贝叶斯定理(一个新的♂),而集合的概念可以说是贝叶斯定理的一个前概念。】 又比如,咨询师是♀,来访者的初始访谈的信息是♂,当咨询师接受并理解了这些信息,一次匹配完成,而这些接受的信息,成为咨询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前概念。 ♂和♀只有在有助于成长的情感环境下相互作用,思想向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化才能发生。♂与♀的匹配所涉及的心理是怎样在各个发育阶段成长。【比如,埃里克森的8阶段理论,每一阶段♂♀的强化与匹配,成为了下一个阶段的前概念。】

♀作为前概念出现在纵轴,也作为导致作用的专注和探索出现在横轴。

克莱因认为,儿童对于好客体的嫉妒和贪婪的攻击会导致创伤和分离。当♂与♀出现分裂的受,估计分裂体之间还会又足够关系,允许对其进行思考,即♂和♀在思想层面还存留着一些互动性的初步能力。至少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关注。当嫉妒是一个因素的时候,比昂也把焦点集中于容器与容纳物的互动。但在这种情况下是-K而不是K。比昂认为,与♂和♀以促进彼此成长的方式的集结相反,会有一种相反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思想会越来越空乏,这个过程是通过-K、-L或-H联系形成的。那是一种以彼此破坏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贪婪的破坏性互动。以这种方式也不能承受痛苦,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比昂认为,当婴儿把它的死亡恐惧投射给乳房的时候,他也投射出他对于不受到干扰的乳房的恨和嫉妒。结果,乳房被令人羡慕的感觉为具有从投射的恐惧中摄取意义的能力,而不是感觉为具有解读、然后再以一种可以处理的方式返回给婴儿的能力,它不是移除恐惧本身,而是掏空了恐惧的意义,甚至连“生命的价值”--死亡恐惧的意义也掏空了。这样一来,返回给婴儿的是一个恐惧的无意义的死亡恐惧 -- 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结果,婴儿的恐惧不会减轻或变得易于忍受,而是逐渐增长。

♂和♀之间的联系,可以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未受影响的共栖联系,在这种联结中,两个客体来到一起,展现它们的相似性,但是,保留各自的特性,可以是(但不一定)会对每个成员都有利的共生联系;还可以是寄生联系。这种寄生性联系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所产生的联系对于双方都有破坏作用,那是一种松散、没有凝聚力的联系。如果联系的结果导致表达能力的发展,可以视为对♂和♀双方彼此都有利的共生联系。在共栖联系中,情感被用于发展创作语言形式的个人能力,这种形式以后会促进情感的发展,从而语言和情感会加速发展。

【】阿尔法功能 阿尔法元素由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嗅觉印象组成。这些元素被储存在记忆中,便于在梦中使用,便于醒着时的潜意识的思考。后者包括对储存在记忆中的意象进行思考的输入,这个过程丰富了意识层面的思想内容。通过为其命名“阿尔法功能”,比昂希望保持概念的开放性,以避免意义被过早的强迫接受。阿尔法元素构成了网格图的纵轴B。

在一个正常的对话中,无论是针对所讨论的内容,还是讨论那一刻的情感体验,在听着心中都会激起一个可见的意象。这个可见的意象,是对于在感觉层面被体察到的体验心理同化的结果,这个可见的意象,可以被储存在记忆中或者被用于做梦,它也可以以适宜的形式成为一种象征。体验已经经过了阿尔法功能的加工,使之被同化为人的心理的一部分。

比昂把不能被头脑容纳的东西称为贝塔元素。这些未加工的东西,是没有被赋予意义或未被命名的感觉性印象,这些感觉会引发挫折感。比如,它们可能是一些虐待性或抑郁性的东西。它们还是“没消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头脑中被当作外来的导体。它们只适用于被排出或排泄,因为它们不能被思考。这个排除过程,是通过进入自己身体或进入外界的投射性认同完成的。

贝塔元素构成网格图纵轴的A行。贝塔元素不是处于一种可以被思考的状态,它不能被语言词汇表达,也不能产生意义。但是可以被转化,转化为适于思想应用的东西;换句话说,贝塔元素可以被转化成能被头脑加工的东西。在阿尔法功能的作用下,这种转化就可以发生,从而使之成为阿尔法元素。

阿尔法功能发挥作用的指标之一,就是未加工的材料转化为内在的可见意象以及少部分内源性感觉意象,后者包括发生在梦、白日梦和以可见意象为主的日常醒觉状态的思想。后买你这些元素构成了网格图的纵轴C,可以用于对事件的描述。

【】心理现实 按照比昂的观点,思想的根基就是阿尔法功能。因而,思想将在冲动和行动之间得到发展。如果不能对情感体验有所了解,心灵将是饥寒交迫的,将不能得到发展,取而代之的将是衰退,就像在精神病无缓解的持续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

一名患者来接受精神分析可能是因为他执着于模式的建立,也可能是因为他形成的情感生活模式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了解模式具体性质的好处是,它让那些已经远离源头的事物的现实感和鲜活感得到复苏。但是,也会有不利的方面,那就是它可能太具体、太“物质化”,以至使我们无法准确的用它们代表我们正试图去理解的事情。所以,我们也需要求助抽象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关系的本质提取出来。这种抽象不能要能够准确的代表模式,也能代表在最初的情感体验中所表达的关系。

一次精神分析所得到的材料包括患者的描述、分析师对于患者的感觉以及分析师自己在过去和现在的体验。分析师形成一个关于模式的观点使从那些体验为重要的元素中提炼出来的,而体验来自分析师与患者之间此时此刻的那些互动材料。这种关于模式的观点形成于对比昂称之为“挑选出来的事实”的认识。

思想的形成使由这样一种移动形成的,从一种意象和概念都还是散乱混沌的无形状态(思想的PS状态),向连贯一致愈加明显、新的理解也得以实现的状态(D状态)的移动。这意味着,每一个理解都需要通过不连贯的、散乱的观点向综合的移动(PS - D)。

精神分析所处理的,是一个与精神的成长相关的进化过程,就是发展思想和思考程序,而在原来的那些思考程序中,因果关系的概念因为会阻塞对于过程的理解而产生误导。

比昂使用了“精神分析的对象”这一术语,来简要说明精神分析是什么。他指出,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澄清。精神分析的对象的渐进性呈现,是随着分析中的关系的进程而展开的。如果分析中的两个人都对分析保持开放,将促进思想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机制是,由一部分不变的以及一部分未饱和的元素构成的前概念寻求被“饱和”。比昂把这种状态称为Ψ,它代表着饱和的那部分。。。思想的成长是通过渐进的抽象过程和概括过程进行的。

“持久的关联”这个词组用于若干事实或事件有规律的一起发生的情况。通过对于一种持久的关联的注意,一个概念在人的内心树立。一旦一个持久的关联被命名,人们就开始使之与意义联结在一起。

无精神病性问题的人,通过对阿尔法功能具有使意象不断流动的潜在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每一种被感知的特征都得到呈现,依靠这个过程,可以获取思想的模式和对思想的抽象。而那些精神病性人格,由于阿尔法功能障碍或阿尔法功能的撤销,就没有这样的资源。由于不能运用自己内部产生的意象去呈现它需要理解和表达的情感情景,取而代之的,他就必须诉诸一个外部客体。

【】转化 最原初的不可知的现实被叫做“O”,要呈现它,必须经过一个人内心的转化或加工。这个转化过程被称做“T阿尔法”,产生的结果叫做“T贝塔”,这个结果能够被其它人观察到。T贝塔可能是一幅画、一个科学公式、一个对于患者的描述,或者是一个解析。

对于同一个O,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转化。从分析开始进行的那一刻,分析师就面对着O;分析师通过“自由漂浮性注意”和“保持内心对先入为主的期待视而不见”来保持与O的接触,以便尽可能使自己对于新的体验保持开放的状态。

为了恰当的表达那原初的不可知的事实--O,转化必须包含哪些不变量或元素,他们在转化过程中是不变的。(比如,来访者不同的症状之间靠一些关键的不变因素联结)。也就是说,必须由一些基本的特征保留着,是我们可以认出转化是一个原初情景的代表。

比昂所探索的,是发生在精神分析小节中,一种精确的描述转化的不变性的方式,这样,才能看到它们的本质。

-K的空间充满了“非客体”,充满了对于存在着的客体的嫉妒和贪婪。

精神分析中的正向移动,是转化向O的方向移动。(为了更好的理解终极现实O的含义,我建议读者把它比喻为自己的上帝,你永远只能接近,而无法达到)。

编辑于 2022-08-24 10:55

翻译和编辑都不怎么负责任

像这种引言一般读者能知道引的是谁?即便自行搜索,也不一定搜对啊。

“公学”并不是公立学校! 还有,网格图在网格图那章里是不存在的,只在前言部分出现过一次,有考虑到读者阅读和理解的方便吗?

总之,译者偷懒,编辑偷懒,活儿整出来就好,打磨是不必打磨的。差不离就是这么个态度。看得人有点生气。

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你说我太短怎么算不短多少是不短你倒是说个数啊

难,难,难。 轴一为定义性假设,轴三为符号性解析,轴4为专注性解析,轴五为探索性解析,轴6为作用性解析。 唉! 书上举的例子太少了,不能中肯把握理解。

复杂的场态关系:不管相见与否,人人均在场中。有人,则有场,场是无形的团体动力运作。“比昂认为,我们是群聚性生物,这些元素无时不刻在我们身体里发挥着作用,但是,只有在一个团体里,他们才变得明显。” 团体的基本假定2:“人们作为一个团体来到一起是为了保持(preserve)这个小组。” 团体的基本假定3:“两个人相遇时,想要做的就是为了性。”——性,孩子,救世主观念。 基本假定2:“战斗和潜逃是来保持团体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