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封面

On Freud’s ‘The Unconscious’ On Freud’s _The Uncanny On Freud’s _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On Freud’s _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ce On Freud’s On Beginning the Treatment On Freud’s _Observations on Transference-Love On Freud’s Negation On Freud’s _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On Freud’s _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On Freud’s _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On Freud’s _Femininity On Freud’s _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 On Freud’s _Constructions in Analysis On Freud's _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On Freud’s _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On Freud’s _A Child Is Being Beaten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论弗洛伊德的《神秘感》 论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觉的未来》 论弗洛伊德的《防御过程中的自我分裂》 论弗洛伊德的《论开始治疗》 论弗洛伊德的《关于移情之爱的观察》 论弗洛伊德的《否定》 论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 论弗洛伊德的《抑制、症状和焦虑》 论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 论弗洛伊德的《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构建》 论弗洛伊德的《超越快乐原则》 论弗洛伊德的《可终止和不可终止的分析》 论弗洛伊德的《一个孩子正在被打》 弗洛伊德关于《自恋:导论》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册数: 15 收藏 推荐 3人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约瑟夫·桑德勒、埃塞尔·S.珀森、彼得·冯纳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8-9-1 / CNY 59.80 9.2 (61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哀伤与忧郁》 [阿根廷]利蒂西娅·格洛瑟·菲奥里尼(Leticia Glocer Fiorini)、[法]蒂里·博卡诺夫斯基(Thierry Bokanowski)、[巴西]塞尔吉奥·莱克维兹(Sergio Lewkowicz) / 蒋文晖、王兰兰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1-6 / 59.8 8.9 (37人评价) 我们很荣幸地推出这本新书,重新开启《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并基于讨论和最新进展,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开创性著作更适应于当...

论弗洛伊德的《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美)埃塞尔·S.珀森、(英)彼得·冯纳吉、(巴西) S.奥古斯托·菲格拉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9-1 / 59.80元 8.9 (32人评价) 1.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组织全球范围的精分大咖解读弗洛伊德经典论文。 2.在发展的脉络上重读弗洛伊德经典论文,呈现精神分析领域相应议题的新进展。 3.由国际精分...

On Freud's Observations On Transference-Love 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 [美] 埃塞尔·S.珀森、(阿根廷)艾本·哈格林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8-10 / 59.80元 8.5 (29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本系列由时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

On Freud's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论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美)埃塞尔·S.珀森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8-11 / 59.80元 7.7 (21人评价)

On Freud's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论弗洛伊德的《一个被打的小孩》 埃塞尔·S.珀森 / 刘文婷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8-10-1 / CNY 59.80 8.6 (21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一个被打的小孩》”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本系列由时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

on Freud's "Femininity" 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 [阿根廷]利蒂西娅·格洛瑟·菲奥里尼、[美]格拉谢拉·阿贝林-萨斯·罗斯 主编 / 闪小春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1-7 / 59.80 8.9 (12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 》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

On Freud's "the Conscious" 论弗洛伊德的《论潜意识》 [美]萨尔曼·艾克塔(Salman Akhtar)、[加]玛丽·凯·欧·尼尔(Mary Kay O'Neil) / 武江、杨琴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1-6 / 59.80元 (少于10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论潜意识》”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该...

论弗洛伊德的《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 [英]约瑟夫·桑德勒(Joseph Sandler) / 丁瑞佳、林瑶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1-6 / 59.80 (少于10人评价) “论弗洛伊德的《有止境和无止境的分析》”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

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构》 [巴西]塞尔吉奥·莱克维兹、[法]蒂里·博卡诺夫斯基、[法]乔治斯·佩几 主编 / 房超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1-7 / 59.8 (少于10人评价) 我们很荣幸在《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介绍这本新书,通过讨论和新的发展更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开创性工作。 解释? 建构? 解构? 重构? 正...

论《防御过程中自我的分裂》 (法) 蒂里·博卡诺夫斯基 (Thierry Bokanowski)、(巴西) 塞尔吉奥·莱克维兹 (Sergio Lewkowicz) / 刘岳、方芳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10 (少于10人评价) 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分裂”展现了他最后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恋物癖和精神病的思考,也启发了他对自我非统一结构的看法。他专注于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入不同于压...

On Freud’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论《超越快乐原则》 (美) 萨尔曼·艾克塔 (Salman Akhtar)、(加) 玛丽·凯·奥·尼尔 (Mary Kay O’Neil) 主编 / 杨琴、武江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10 (少于10人评价)

On Freud’s Inhibitions,Symptoms and Anxiety 论《抑制、症状和焦虑》 (阿根廷) 塞缪尔·阿比瑟 (Samuel Arbiser)、(阿根廷) 乔治·施耐德 (Jorge Schneider) 主编 / 王兰兰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11 (少于10人评价)

论《不可思议之意象》 (英) 卡塔利娜·布朗斯坦 (Catalina Bronstein)、(法) 克里斯蒂安·修林 (Christian Seulin) 主编 / 王牮、郑文浩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11 (少于10人评价)

On Freud’s On Beginning the Treatment 论《论开始治疗》 (法) 克里斯蒂安·修林 (Christian Seulin)、(意) 詹纳罗·萨拉格纳诺 (Gennaro Saragnano) / 蒋文晖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10 (少于10人评价) 《论开始治疗》(1913)是Freud最重要的技术文章之一,这是他在1904年至1918年间研究的主题。这篇论文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治疗基础和条件,为分析实践提...

《On Freud’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是探讨弗洛伊德著名论文《哀悼与忧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的一系列分析和讨论。该作品最初由弗洛伊德在1915年撰写,并于1917年发表,它标志着对哀悼及抑郁过程中的正常和心理病理方面理解的一个里程碑。在这篇论文中,弗洛伊德对比了哀悼(mourning),一个被认为是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痛苦事件,与忧郁症(melancholia),一种病态但非常普遍的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指出,在忧郁症中,个体表现出深刻的痛苦、对外界兴趣的丧失、爱的能力的丧失、所有活动的抑制以及自尊心的极大降低,这种降低表现为自我谴责和自责,并最终导致预期受到惩罚的妄想。而在哀悼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特征相同,但是自尊心的扰乱并不明显。

此外,《On Freud’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还强调了这篇论文对于区分正常与病理性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这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之一。通过对比这两种状态,弗洛伊德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人类情感反应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基础。

文档摘要:《On Freud’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2009

更新哀悼、悲伤和抑郁的心理动力学

参考文献和目录

关键概念

正常与病理性哀悼

  • 正常哀悼 (出现在页码: 19, 26, 31-32等)

    • 描述了个体在失去亲人后的心理调适过程。
    • 涉及到自我的部分、自我反省和社会层面的表现。
  • 病理性哀悼 (出现在页码: 26, 75, 162等)

    • 当哀悼过程无法完成或异常延长时的情况。
    • 包括心理上的退行、对现实的认知偏差等问题。

心理动力机制

  • 心理动力学分析 (出现在页码: 91-98)

    • 探讨了内心冲突、情感处理以及人格结构的变化。
  • 精神工作(Trauerarbeit) (出现在页码: 56-60, 66-70等)

    • 强调了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新整合失去对象的意义。

矛盾情感

  • 矛盾情感的作用 (出现在页码: 9, 96, 103等)
    • 在哀悼过程中,个体可能同时体验到爱与恨等复杂情绪。

创伤传递

  • 跨代创伤传递 (出现在页码: 104-108)
    • 探讨了创伤如何影响后代的心理健康。

相关理论和技术

  • 精神分析技术 (出现在页码: 71-89)

    • 讨论了分析师如何处理患者的哀悼情绪及其转移关系。
  • 心理防御机制 (出现在页码: 58, 188-190)

    • 分析了各种防御机制如否认、退行等在哀悼中的作用。

其他重要主题

  • 死亡本能(Thanatos) (出现在页码: 12, 172)

    • 探索了人类对于破坏性和死亡冲动的理解。
  • 认知能力的影响 (出现在页码: 75, 81, 84, 86-88)

    • 讨论了哀悼对思维能力和现实感知的影响。

弗洛伊德其他相关著作

  •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出现在页码: 26, 157)
  • 《抑制、症状和焦虑》 (出现在页码: 83, 163)
  • 《梦的解析》 (出现在页码: 26, 124, 125, 147, 163)

此摘要基于弗洛伊德关于哀悼与忧郁的经典论文,并结合现代心理分析理论进行了更新和发展。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原文献。

《关于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目录

英国图书馆出版物数据编目

  • 本作品被视为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和精神分析中主体间性的起点。
  • 主题包括: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个体和集体哀悼中的他人关系。

更新哀悼、悲伤和抑郁的心理动力学

参考文献和书目

  •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26,157
  • 论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143
  • 抑制、症状和焦虑, 83,163
  • 本能及其变迁, 124,146,149,188
  • 梦的解析, 26,124,125,147,163
  • 精神分析引论, 150
  • 达芬奇和他的童年回忆, 38
  • 梦的理论元心理学补充, 124,147
  • 元心理学论文集, 147,187
  • 哀悼与忧郁 (贯穿全文): 完整文本, 19-34; 教学, 179-192
  • 自恋论, 2-5, 37-38,45,57,133,143,146-147,150
  • 否定, 113,160

弗洛伊德传统与其他理论的发展

  • 汇集了根植于弗洛伊德传统的作者和其他发展了弗洛伊德未明确阐述理论的学者。
  • 内容涵盖哀悼的精神动力学及其创造性结果;涉及社会灾难和个人因未解决的问题性早期关系而产生的哀悼;青春期的哀悼;以及教授《哀悼与忧郁》的教学方法。

教学弗洛伊德作品的多种方式

  • 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体现了弗洛伊德如何利用不确定性优势,并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发展其发现。
  • 章节分为四部分:
    1. 弗洛伊德之前:卡尔·阿伯拉罕
    2. “哀悼与忧郁”及弗洛伊德的后续发展
    3. 精选后弗洛伊德贡献:克莱因派方法
    4. 弗洛伊德文本的按时间顺序阅读研讨会

引入冲突概念

  • 回应诸如“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杀?”这样的问题。
  • 1920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驱力理论,基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基本冲突。
  •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多种心理病理条件,包括忧郁症。
  • 探讨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1923b)

以上是《关于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的详细目录。如果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或需要更具体的信息,请随时告知。

目录

当代弗洛伊德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出版委员会 (IPA Publications Committee)

  • vii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 xiii

编者和贡献者 (EDITORS AND CONTRIBUTORS)

  • xiii

序言 (PREFACE)

  • Leticia Glocer Fiorini, Thierry Bokanowski, Sergio Lewkowicz
  • xix

前言 (FOREWORD)

  • Ethel Spector Person
  • xxi

引言 (Introduction)

  • Martin S. Bergmann
  • 1

第一部分: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 (PART I: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7e [1915]))

  • Sigmund Freud
  • 19

第二部分:对“哀悼与忧郁”的讨论 (PART II: Discussion of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 忧郁、哀悼与反移情

    • Priscilla Roth
    • 37
  2. 为“失踪”的人哀悼

    • María Lucila Pelento
    • 56
  3. 分析师的“哀悼与忧郁”、分析技术及扮演

    • Roosevelt M. S. Cassorla
    • 71
  4. 不愿放手:从个体永恒哀悼者到具有特权意识形态的社会

    • Vamik D. Volkan
    • 90
  5. 哀悼与创造力

    • María Cristina Melgar
    • 110
  6.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的新解读

    • Thomas H. Ogden
    • 123
  7. 哀悼与心理发展

    • Florence Guignard
    • 145
  8. “哀悼与忧郁”: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更新

    • Carlos Mario Aslan
    • 162
  9. 教授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

    • Jean-Michel Quinodoz
    • 179

参考文献和书目 (REFERENCES AND BIBLIOGRAPHY)

本书《当代弗洛伊德》由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出版委员会编纂,包含致谢、编者和贡献者介绍、序言(由Ethel Spector Person撰写)及引言(由Martin S. Bergmann撰写)。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论文“哀悼与忧郁”(1917e [1915]),第二部分则是多位学者对这篇论文的深入讨论,涵盖了忧郁、哀悼与反移情、为“失踪”的人哀悼、分析师的角色与技术、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哀悼与创造力、客体关系理论起源的新解读、哀悼与心理发展、以及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更新等多个方面。最后,书中还设有参考文献和书目部分。

本书《当代弗洛伊德》由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出版委员会编纂,包含弗洛伊德的论文“哀悼与忧郁”及其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深入讨论,涵盖了反移情、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创造力和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

学习《当代弗洛伊德》的提问指南

第一步:了解背景信息

  1. 这本书的主要编者和贡献者有哪些?
    • 了解编辑团队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 本书的序言和引言主要传达了哪些信息?
    • 这些部分通常会介绍书籍的编写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步:阅读并理解弗洛伊德的原文

  1.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一文中提出了哪些核心概念?
    • 弄清楚弗洛伊德在这篇经典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2. 弗洛伊德是如何区分哀悼和忧郁的?
    • 理解这两种情感状态的区别是关键。

第三步:探讨学者们的讨论和解读

  1. 学者们对“哀悼与忧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 了解不同学者的关注点和研究角度。
  2. Priscilla Roth如何解释忧郁、哀悼与反移情的关系?
    • 探讨具体学者的观点可以加深理解。
  3. María Lucila Pelento关于为“失踪”的人哀悼的观点是什么?
    • 关注特定案例或现象的讨论有助于具体化理论。
  4. Roosevelt M. S. Cassorla对分析师的角色和技术有何见解?
    • 分析师的角色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5. Vamik D. Volkan如何从社会层面解释哀悼现象?
    • 扩展到社会层面的理解可以帮助全面把握理论的应用。
  6. María Cristina Melgar如何看待哀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 探讨哀悼对个人创造力的影响。
  7. Thomas H. Ogden对客体关系理论起源的新解读是什么?
    • 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代解读。
  8. Florence Guignard如何描述哀悼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哀悼过程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9. Carlos Mario Aslan如何更新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观点?
    • 了解现代学者对经典理论的重新诠释。
  10. Jean-Michel Quinodoz教授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的方法是什么?
    • 学习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

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1.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哪些关于哀悼和忧郁的新知识?
    • 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理解。
  2. 这些理论在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尝试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实用性。

第五步:进一步阅读与扩展

  1. 参考文献中有哪些值得进一步阅读的经典著作或最新研究?
    • 拓展阅读范围,深入了解相关领域。

通过这些问题,您可以系统地学习《当代弗洛伊德》的内容,并逐步建立起对“哀悼与忧郁”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

学习《当代弗洛伊德》的提问指南

第一部分: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 (PART I: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7e [1915]))

1. 理解背景和核心概念

  • 弗洛伊德撰写“哀悼与忧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哀悼与忧郁”一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什么?
  • 弗洛伊德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关键概念?

2. 深入探讨具体理论

  • 弗洛伊德如何区分哀悼和忧郁?
  • 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对自我认同和自恋的看法是什么?
  • 弗洛伊德认为哀悼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3. 应用与反思

  • 这些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应该如何理解患者在哀悼或忧郁状态下的行为?

第二部分:对“哀悼与忧郁”的讨论 (PART II: Discussion of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 忧郁、哀悼与反移情

  • Priscilla Roth如何解释忧郁、哀悼与反移情之间的关系?
  • 反移情在处理哀悼和忧郁患者时的作用是什么?
  • 作为咨询师,如何识别并管理自己的反移情反应?

2. 为“失踪”的人哀悼

  • María Lucila Pelento关于为“失踪”的人哀悼的观点是什么?
  • 这种特殊类型的哀悼对个体的心理影响是什么?
  • 作为咨询师,如何帮助那些为“失踪”亲人哀悼的人?

3. 分析师的“哀悼与忧郁”、分析技术及扮演

  • Roosevelt M. S. Cassorla对分析师的角色和技术有何见解?
  • 分析师在面对哀悼和忧郁患者时应采取哪些特定技术?
  • 作为咨询师,如何平衡专业角色和个人情感?

4. 不愿放手:从个体永恒哀悼者到具有特权意识形态的社会

  • 这一章节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 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
  • 作为咨询师,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层面的哀悼问题?

5. 哀悼与创造力

  • María Cristina Melgar如何看待哀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 哀悼如何影响个体的创造力?
  • 作为咨询师,如何支持患者在哀悼过程中发现新的创造性表达?

6.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的新解读

  • Thomas H. Ogden对客体关系理论起源的新解读是什么?
  • 这种新解读对理解哀悼和忧郁有何帮助?
  • 作为咨询师,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7. 哀悼与心理发展

  • Florence Guignard如何描述哀悼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哀悼过程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 作为咨询师,如何评估和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8. “哀悼与忧郁”: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更新

  • Carlos Mario Aslan如何更新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观点?
  • 现代学者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新诠释有哪些重要变化?
  • 作为咨询师,如何将这些新观点融入日常实践中?

9. 教授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

  • Jean-Michel Quinodoz教授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的方法是什么?
  • 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授这些复杂理论?
  • **作为咨询师,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

总结与反思

  •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哪些关于哀悼和忧郁的新知识?
  • 这些理论在我日常咨询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 未来我希望进一步探索哪些领域?

弗洛伊德撰写“哀悼与忧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哀悼与忧郁”一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 (1917e [1915])

历史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弗洛伊德撰写此文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人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丧失和心理创伤,这促使弗洛伊德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失去亲人的心理过程。
  •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此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并且他开始更深入地探讨无意识、自我认同和情感机制等问题。这篇文章是他对抑郁症及其相关心理现象的重要贡献之一。

主要研究目的

  • 区分哀悼和忧郁:弗洛伊德旨在明确区分正常的哀悼反应与病理性的忧郁状态,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探索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这两种情感状态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试图揭示它们在无意识层面的表现形式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理解自我的变化:文章还探讨了在哀悼和忧郁过程中自我认同的变化,特别是个体如何处理与逝者的内部对象表征。

核心概念

1. 正常哀悼 vs 病理性忧郁

  • 正常哀悼:指个体在面对失去亲人时经历的一段时期内的痛苦情绪,但最终能够逐渐恢复并重新适应生活。
  • 病理性忧郁:则表现为长期无法摆脱的悲伤情绪,伴有自我贬低、罪恶感等特征,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2. 心理机制

  • 心理表征的处理:弗洛伊德认为,在哀悼过程中,个体会通过反复回忆和审视与逝者相关的心理表征(即心理图像),以实现情感上的解脱。
  • 内射与认同:当个体将逝者的特质或形象内射到自己心中,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时,如果这种认同变得扭曲或过度,则可能导致忧郁。

3. 自我认同的变化

  • 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忧郁状态下,个体会经历自我与理想化的超我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负面评价。
  • 失去的对象与自尊的关联:弗洛伊德指出,忧郁患者往往将失去的对象视为自尊的一部分,因此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无助。

4. 恢复过程

  • 时间的作用:弗洛伊德强调,哀悼需要时间来完成现实检验的任务,即接受失去的事实,并逐步释放对逝者的依恋。
  • 自由化的力比多:最终,通过哀悼过程,个体现有的力比多(性驱力)将从失去的对象中解放出来,转向新的目标和关系。

通过这些核心概念,弗洛伊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哀悼和忧郁的新视角,也为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一文中提出了哪些核心概念?

学者们对“哀悼与忧郁”的讨论

主要集中点

1. 心理机制的深化理解

  • 无意识过程:许多学者深入探讨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机制,尤其是无意识层面如何处理失去的对象。例如,Volkan(1977, 1997, 2006)研究了大规模丧失后社会层面的哀悼过程。
  • 内射与认同:学者们进一步分析了内射(将外部对象特质引入自我结构中)和认同(将这些特质整合为自我一部分)的过程,及其在忧郁中的作用。

2.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集体哀悼:一些学者关注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哀悼过程的影响,如Vamik D. Volkan探讨了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包括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中的集体哀悼行为。
  • 意识形态与哀悼:某些学者还研究了特定意识形态或政治环境下的哀悼模式,如不愿放手的现象,从个体永恒哀悼者到具有特权意识形态的社会。

3. 临床应用与治疗策略

  • 反移情的作用:Priscilla Roth等学者强调了咨询师在处理哀悼和忧郁患者时反移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识别和管理反移情的具体方法。
  • 技术与扮演:Roosevelt M. S. Cassorla等人讨论了分析师在面对哀悼和忧郁患者时应采取的技术和角色扮演策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心理健康。

4. 创造力与心理发展

  • 哀悼与创造力的关系:María Cristina Melgar等学者研究了哀悼过程中个体创造力的变化,探讨了情感释放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联系。
  • 心理发展的阶段:Florence Guignard等学者分析了哀悼过程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经历重大丧失的情况下。

5. 理论更新与发展

  • 元心理学的更新:Carlos Mario Aslan等学者尝试更新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观点,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解释框架。
  • 客体关系理论的新解读:Thomas H. Ogden等学者重新解读了客体关系理论,特别是其在理解哀悼和忧郁方面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6. 教学与传播

  • 教学方法:Jean-Michel Quinodoz等学者分享了教授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的有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复杂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 跨学科合作:部分学者提倡跨学科合作,将精神分析与其他领域如神经科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哀悼和忧郁现象。

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讨论,学者们不仅深化了对“哀悼与忧郁”的理解,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希望这段总结能帮助您了解当前学术界的主要关注点。如果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

学者们对“哀悼与忧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中的观点

区分哀悼和忧郁

1. 情感表现

  • 哀悼:哀悼是对外部现实的一种反应,个体在面对失去亲人或重要对象时会经历一段时期的痛苦情绪。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
  • 忧郁:忧郁则表现为长期无法摆脱的悲伤情绪,伴有自我贬低、罪恶感等特征,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忧郁状态下的个体往往将这些负面情感转向自身,导致严重的心理困扰。

2. 认知特征

  • 哀悼:在哀悼过程中,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是对失去的对象的反应,并能逐步接受这一事实。
  • 忧郁:忧郁患者难以区分外在现实与内心幻想,常常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内化,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或不值得爱的人。

3. 行为模式

  • 哀悼:哀悼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如回忆往事、参加纪念活动等,最终实现情感上的解脱。
  • 忧郁:忧郁患者可能表现出退缩、孤立的行为,避免谈论或思考失去的对象,甚至否认其死亡的事实。

自我认同和自恋的看法

1. 自我认同的变化

  • 自我与超我的冲突:弗洛伊德指出,在忧郁状态下,个体会经历自我与理想化的超我之间的激烈冲突。忧郁患者将失去的对象视为自尊的一部分,因此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无助。
  • 自我的改变:在哀悼过程中,自我逐渐调整以适应失去的对象。弗洛伊德提到,哀悼不仅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也是自我重新定义和重建的过程。

2. 自恋的视角

  • 自恋性投注:弗洛伊德认为,忧郁患者过度依赖于失去的对象作为自恋性投注的目标。当这个目标消失后,患者会感到巨大的空虚和无价值感。
  • 自我贬低:忧郁患者倾向于将失去的对象的特质内射到自己身上,但这种内射变得扭曲,导致自我贬低和强烈的罪恶感。

哀悼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1. 心理表征的处理

  • 反复回忆与审视:弗洛伊德认为,在哀悼过程中,个体会通过反复回忆和审视与逝者相关的心理表征(即心理图像),以实现情感上的解脱。这有助于个体逐步接受失去的事实。

2. 内射与认同

  • 内射的作用:当个体将逝者的特质或形象内射到自己心中,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时,如果这种认同变得扭曲或过度,则可能导致忧郁。
  • 健康认同:健康的认同过程使个体能够在心理上保持与逝者的联系,但不会阻碍他们继续前进和建立新的关系。

3. 自由化的力比多

  • 从失去的对象中解放:最终,通过哀悼过程,个体现有的力比多(性驱力)将从失去的对象中解放出来,转向新的目标和关系。弗洛伊德强调,哀悼需要时间来完成现实检验的任务,即接受失去的事实,并逐步释放对逝者的依恋。

4. 防御机制

  • 防御性反投资:根据知识源中的描述,在哀悼过程中,自我(ego)会发送防御性的反投资(counterinvestments),以抵御因失去对象而产生的痛苦情感。这种机制帮助个体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至于被哀伤完全压垮。

通过这些核心概念,弗洛伊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哀悼和忧郁的新视角,也为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希望这段总结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在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如果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

弗洛伊德如何区分哀悼和忧郁?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对自我认同和自恋的看法是什么?弗洛伊德认为哀悼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Priscilla Roth如何解释忧郁、哀悼与反移情的关系?

Priscilla Roth 对忧郁、哀悼与反移情关系的解释

忧郁与哀悼

1. 复杂的自我结构

  • 非单一的自我:Roth 认为心灵不是统一的整体,“自我的不同部分和不同的内化爱的对象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有时友好,有时强烈敌对”。这种观点基于克莱因学派(Kleinian)框架,强调在哀悼和忧郁中,个体内部存在多种冲突的情感和认知。

2. 双重认同机制

  • 双重认同:在忧郁状态下,会出现一种双重认同现象。自我会接管“欲望对象”的特质,并将无价值感投射到被认同的对象上,认为该对象即是不被爱的自我部分。这种内在的心理动力导致了忧郁患者对自身的负面评价。

反移情的作用

1. 分析师的反移情体验

  • 治疗师的角色:Roth 强调了治疗师在处理忧郁和哀悼患者时,自身也会经历反移情反应。分析师可能会感受到患者传递的情感负担,如绝望、无助等,这些情感可能触发分析师自己未解决的心理议题。

2. 反移情作为工具

  • 理解患者的窗口:然而,Roth 并没有将反移情视为障碍,而是将其视为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宝贵工具。通过觉察自己的反移情感受,分析师可以获得有关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线索,从而更好地支持患者度过哀悼或克服忧郁的过程。

3. 技术与扮演

  • 适当的技术应用:Roosevelt M. S. Cassorla 在知识源中提到,分析师应采取适当的技术和角色扮演策略来应对反移情带来的挑战。例如,在面对长期哀悼者时,分析师可以通过创造安全的空间让患者表达情感,同时保持界限,避免过度卷入。

实践中的启示

1. 临床实践的应用

  • 促进自我反思:Roth 的见解鼓励分析师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移情反应。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还能促进分析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2. 构建健康的治疗关系

  • 建立信任与安全:认识到反移情的存在并加以利用,可以帮助分析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安全感,使患者更愿意分享内心的痛苦,进而加速康复过程。

通过以上几点,Priscilla Roth 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实用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忧郁、哀悼与反移情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工作强调了在精神分析实践中,理解和管理反移情对于有效治疗的重要性。希望这段总结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Roth 的观点。如果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

Vamik D. Volkan如何从社会层面解释哀悼现象?

Vamik D. Volkan 从社会层面解释哀悼现象

大规模群体哀悼

1. 社会性哀悼的表现

  • 集体情感表达:Volkan 认为,当社会或民族经历重大灾难(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时,整个社会会表现出类似于个体哀悼的现象。这些社会成员共享一种深层的情感纽带,形成“大规模群体身份”,并共同应对失去所带来的痛苦。

2. 纪念碑与纪念仪式

  • 象征性载体:为了处理这种集体哀悼,社会通常会建立纪念碑和举行纪念仪式。这些象征性的载体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还帮助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找到寄托,促进心理恢复。

持续性社会哀悼

1. “永恒哀悼者”社会

  • 未解决的创伤:如果社会未能妥善处理集体创伤,可能会陷入持续性的哀悼状态,成为“永恒哀悼者”的社会。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难以向前看,而是不断回顾过去的伤痛。

2. 跨代传递

  • 创伤的遗传效应:未解决的社会创伤往往会传递给下一代,影响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例如,《Holocaust 的世代》这本书展示了大屠杀对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影响,这与Volkan的观点相呼应,说明了社会创伤如何通过家庭和社会结构传递下去。

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

1. 政治领导的作用

  • 创伤的利用:政治领导人有时会利用集体哀悼中的情绪,将历史创伤转化为政治资本。他们可能煽动民众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以增强特定意识形态的支持度,或者引导公众情绪服务于其政治目的。

2. 特权意识形态

  • 基于苦难的权利主张:一些社会在经历长期哀悼后,发展出“特权意识形态”,即认为自身因过去所遭受的苦难而拥有特殊权利或地位。这种观念虽然能在短期内团结社会成员,但也可能导致对外界的敌意和不信任,阻碍社会的真正愈合。

社会心理机制

1. 内射与认同

  • 外化对象的内化:在社会哀悼过程中,群体成员可能会将外部敌人或威胁内射到内心,并将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理解为何某些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内部凝聚力反而增强。

2. 防御性反投资

  • 情感调节策略:根据知识源中的描述,在哀悼过程中,个体和群体都会采取防御性反投资来抵御因失去对象而产生的痛苦情感。这种机制帮助社会成员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至于被哀伤完全压垮。

实践启示

1. 促进社会愈合

  • 心理健康干预:了解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对于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应关注如何帮助社会从集体创伤中恢复,减少其对后代的影响。

2. 避免政治操弄

  • 理性对待历史:社会应当警惕政治领袖利用集体哀悼进行政治操弄的行为,鼓励理性和建设性的对话,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愈合和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Vamik D. Volkan 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层面的哀悼现象及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希望这段总结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Volkan 的观点。如果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

分析师在面对哀悼和忧郁患者时应采取哪些特定技术?

分析师面对哀悼和忧郁患者的技术

一、理解与共情

1. 建立信任关系

  • 耐心倾听:分析师需要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允许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正如知识源所述,“分析师应该承受一种正常的受虐型耐心,这指的是忍受痛苦的能力,如同母亲的功能一样,不气馁”。

2. 情感共鸣

  • 感同身受:通过细腻的情感共鸣,分析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支持。

二、反移情管理

1. 觉察自我反应

  • 自我反思:分析师应当密切注意自己对患者材料的反应,尤其是当这些材料触及个人未充分处理的心理议题时。例如,知识源提到“患者的材料在接近分析师自身某些亲密但未充分处理的内容时可能无法被理解”。

2. 利用反移情

  • 转化为治疗资源:将反移情视为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窗口,而不是障碍。Roth 指出,分析师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反移情感受来获取有关患者内心世界的线索,进而改善治疗效果。

三、防御性反投资

1. 平衡情感负担

  • 保持界限:分析师需通过创造安全的空间让患者表达情感,同时维持适当的界限,避免过度卷入患者的情感中。知识源中提到,“分析师必须容忍非理解,并意识到自己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尝试在现实中处理这些情绪”。

2. 引导健康认同

  • 促进积极转变: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不健康的自我认同模式,鼓励他们形成更积极、建设性的自我认知。例如,在忧郁状态下,患者可能会内射失去对象的特质,但这种内射变得扭曲,导致自我贬低;分析师可以协助患者重新审视这些内射过程,逐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四、象征化与解释

1. 促进符号化

  • 赋予意义:对于哀悼者来说,分析师可以帮助他们将无意义的元素逐渐符号化,使这些经历获得某种形式的意义。正如知识源所言,“患者的精神功能正在缓慢重建,无意义的元素获得了粗略的符号化”。

2. 深度解释

  • 揭示潜意识冲突:通过深入的解释工作,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特别是那些与失去的对象相关的冲突。例如,在忧郁状态下,个体内部存在多种冲突的情感和认知,分析师的任务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整合这些复杂的内在体验。

五、处理项目识别

1. 识别病理认同

  • 区分正常与异常:在某些情况下,病理性认同可能是分析过程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涉及创伤性、自恋型、边缘型或精神病性患者时。分析师需要谨慎地区分正常认同和病理性认同,并适时干预。

2. 转化病理认同

  • 从病理到康复:最终目标是将病理性认同转化为有助于康复的力量。这意味着分析师要能够识别和处理患者在哀悼或忧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感运动和麻痹现象,帮助他们在现实中找到新的方向。

六、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 尊重个体差异

  • 个性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分析师应根据具体情境调整技术和方法,确保治疗方案的个性化。

2. 持续学习与成长

  • 专业发展:分析师应不断学习和成长,以跟上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进展,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通过上述技术,分析师可以在面对哀悼和忧郁患者时提供更加有效且人性化的支持。希望这段总结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分析师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实践。如果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