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从少女到女性的成长对话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早上的餐桌上,女儿问我,三八妇女节是什么意思,与妇女节相对的节日是什么,比如有母亲节就有父亲节,有教师节就有儿童节青年节。
孩子去年过完了自己最后一个儿童节,从今年开始就只过青年节了,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想知道她什么时候会过妇女节。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本着有问必答的态度,也借着聊聊三八妇女节的历史与来由探讨一下女性力量,以及从少女到成年的转变,最终变成一个既能爱自己,也能爱世界的女性。
三八妇女节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我们大部分人感觉三八妇女节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大家送送花、发发祝福,气氛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在互联网消费盛行的时代,这一天还被商家定义为女生节,女神节,还有女性自己自我调侃为女神经节,以及自我激励坚定与智慧并存的女王节。其实,三八妇女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意义。
三八妇女节,最早源于20世纪初,那个时候,全球的女性都在为了平等的权利、工作的环境和待遇而奋斗,这场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1908年3月8日,美国女工们的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撕破了工业时代的晨雾。她们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这场震动世界的罢工运动和群众斗争得到全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
在一战前夕,战争阴影笼罩着世界,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1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等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将每年的3月8日作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是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在俄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的妇女罢工成为十月革命的导火索。圣彼得堡的纺织女工们高喊着"要面包!要和平!"冲出工厂,最终推翻了沙皇统治。
中国的三八妇女节
对中国人而言,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节日,它传入中国时是将妇女解放与民族救亡紧密相连的象征。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妇女节,1924年2月下旬,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1924年3月8日上午,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各界妇女2000多人参加。何香凝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讲。
19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各地妇女代表齐集北平,为抗议段祺瑞政府视女性为非国民的荒唐选举权规定而举行示威游行。1926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尤其是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的劳动妇女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纪念运动”。1927年3月8日的武汉更是空前的热闹——10万妇女大游行,庆祝国际妇女节,宋庆龄、何香凝和柳亚子等国共两党妇女工作负责人都来出席了。
1949年12月,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对于每一个女性而言,三八妇女节不单单是一个纪念过去的节日,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刻,它不仅让人回顾过去女性取得的成就,也让人反思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平等方面的进程。这个节日是提醒我们,女性不仅要为家庭付出,还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努力。
从少女到女性:学会自我认同与独立
成长中的每个女孩,都必然会经历许多变化,必然会面临很多选择、挣扎和挑战。从一个依赖他人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女性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心智和情感上的成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 认识自己:从内心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其实不只是女孩,其实男孩也一样,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看到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外在的评价中可能会迷失自我,也可能会沉迷于追求某个完美自己的外在标准,尤其是女孩子,古代有三从四德,现代有完美女人,被各种潜意识的习俗所规训。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外界怎么说,最重要的是学会接纳自己,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价值,以及专注于发展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自信地走下去。
2. 情感独立:从依赖到自信
成长中的孩子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的依赖外在评价来定义自己,是不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是不是师长眼中的好学生,是不是朋友眼里的好伙伴。但是,情绪自由,情感独立是成长的必修课,学会逐渐学会从依赖父母、朋友,转变为自信独立的个体,做决定时不再依赖别人,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去判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依赖外界的认同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样,不管未来遇到怎样的人和事,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做最真实的自己。
3. 追求自我:超越自己的局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会开始有自己的兴趣、梦想和目标。希望我们都能够保持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无论未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或生活方式,都要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别人的期待。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限制,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亲密关系与婚姻家庭:如何平衡生活中的角色
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还会面临如何平衡亲密关系、走入婚姻家庭与自我实现的问题。婚姻和家庭对女性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挑战。如何在这些角色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女性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婚姻中的平等与尊重
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过程,婚姻不是一个“牺牲”或者“依赖”的关系,而是一个基于平等与尊重的伙伴关系。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双方在尊重和支持中共同成长,不能让任何一方感觉到被忽视或压抑。无论选择怎样的伴侣,这些基本的原则永远不能丢。
2. 自我价值感:家庭之外的独立
很多女性在婚后往往会忽视自己,过于依赖家庭或丈夫,往往还会面临一个困惑:我为家庭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失落”或“被遗忘”?要知道,女性的价值不仅仅来自于家庭或婚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内在的成长来表达,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知道自己值得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尊重、支持,还是爱与关怀。无论何时何地,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感是最为重要的。
3. 面对困境:活出精彩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与挑战。亲密关系或婚姻家庭中的不顺、事业上的压力、甚至情感上的伤害,都会让人感到痛苦和困惑。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记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只有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学会通过沟通与理解来解决问题。如果遇到不公平或不尊重的情况,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忍让或委屈自己。直面问题才能在风雨中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性与第一性的互补关系
在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性别特征浓厚的节日,很容易让人想起文学理论中经常会提及的一个概念“第二性”。“第二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意在探讨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被历史和文化所建构和定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重新理解和阐释,特别是在现代后结构主义和性别平等的视角下,第二性不再仅仅是女性的代名词,而是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第一性和第二性并非简单的强与弱、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个互补合作的结构。在这种理解下,第一性代表的是阳性、乾卦的能动力量,象征着主导、创新和开创;而第二性则代表阴性、坤卦的孕育力量,它并不代表“被动”或“弱小”,而是代表着包容、滋养、承载与创造的潜力。这种观点让我们认识到,第一性和第二性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社会乃至生命本身的平衡与和谐。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男女的角色常常被刻板地划分为强者和弱者,阳性与阴性的二元对立。然而,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阴阳是互补的,完整的人格都是雌雄双体,第二性的阴性力量和第一性的阳性力量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性别不应当被视为一个垂直结构的对立,而是一个横向的、互相合作和共生的关系,并在这种合作互补的关系中带来更为和谐、全面的发展。
结语
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日子,它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庆祝,也是对每一位正在成长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平等与尊严的鼓励。
看到很多对三八妇女节的祝福,我选一条送给自己,也送给孩子,送给所有成长中的个体,以及所有在亲密关系或婚姻和家庭中感到困惑的人,祝每个人都能情绪自由,努力快乐,也接纳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