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从少女到女性的成长对话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早上的餐桌上,女儿问我,三八妇女节是什么意思,与妇女节相对的节日是什么,比如有母亲节就有父亲节,有教师节就有儿童节青年节。
孩子去年过完了自己最后一个儿童节,从今年开始就只过青年节了,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想知道她什么时候会过妇女节。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本着有问必答的态度,也借着聊聊三八妇女节的历史与来由探讨一下女性力量,以及从少女到成年的转变,最终变成一个既能爱自己,也能爱世界的女性。
三八妇女节的历史:一场不只是“花”和“祝福”的革命
今天的三八妇女节,仿佛已经变成了商家们的节庆营销,成了“女神节”“女生节”,甚至有些人玩笑般地自称“女神经节”。店铺的折扣,社交媒体的热搜,似乎一切都在提醒你,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一次普通的庆祝。然而,若我们稍微低头去读一段历史,你会发现,这一天承载的,不仅是鲜花和祝福的温情,它更是一段未曾褪色的革命。
三八妇女节,源自20世纪初的斗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妇女们在为平等的权利、尊严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而呐喊。而这一切,最早开始于美国。1908年3月8日,纽约的女工们举起了反对压迫的旗帜,成千上万的女性走上街头,举行罢工和示威。她们要求的是工资的增加,工作时间的缩短,和应得的选举权。那一刻,她们用行动告诉世界,女性的呼声从未被压制。那是世界历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女性群体斗争,震动了美国,影响了全世界。
1910年,世界的舞台从美国转向了哥本哈根。在丹麦的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克拉拉·蔡特金提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她的话音未落,来自17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已一致同意。从此,这一天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它成为了全世界妇女争取自由、争取平等的象征。
1917年3月8日,在俄罗斯,妇女们的罢工成为了十月革命的导火索。圣彼得堡的女工们呼喊着“面包!和平!”,她们的呐喊掀起了推翻沙皇统治的风暴,震撼了世界。
在中国,三八妇女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体现。它传入中国时,便与民族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象征着妇女解放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自1922年起,这一节日就在中国大陆悄然绽放。1924年,广州成了纪念国际妇女节的前沿阵地,何香凝带领着各界女性,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三八妇女节成为了中国女性不仅争取自身权利的日子,更是与民族独立、国家复兴息息相关的革命象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三八妇女节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成为每年不可忽视的时刻。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对于每一位女性而言,三八妇女节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思考当下。这个节日提醒我们回顾女性在过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平等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三八妇女节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女性发展的期许与鼓励。
从少女到女性:学会自我认同与独立
成长中的每个女孩,都必然会经历许多变化,必然会面临很多选择、挣扎和挑战。从一个依赖他人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女性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心智和情感上的成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 认识自己:从内心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其实不只是女孩,其实男孩也一样,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看到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外在的评价中可能会迷失自我,也可能会沉迷于追求某个完美自己的外在标准,尤其是女孩子,古代有三从四德,现代有完美女人,被各种潜意识的习俗所规训。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外界怎么说,最重要的是学会接纳自己,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价值,以及专注于发展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自信地走下去。
2. 情感独立:从依赖到自信
成长中的孩子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的依赖外在评价来定义自己,是不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是不是师长眼中的好学生,是不是朋友眼里的好伙伴。但是,情绪自由,情感独立是成长的必修课,学会逐渐学会从依赖父母、朋友,转变为自信独立的个体,做决定时不再依赖别人,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去判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依赖外界的认同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样,不管未来遇到怎样的人和事,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做最真实的自己。
3. 追求自我:超越自己的局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会开始有自己的兴趣、梦想和目标。希望我们都能够保持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无论未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或生活方式,都要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别人的期待。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限制,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亲密关系与婚姻家庭:如何平衡生活中的角色
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还会面临如何平衡亲密关系、走入婚姻家庭与自我实现的问题。婚姻和家庭对女性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挑战。如何在这些角色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女性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婚姻中的平等与尊重
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过程,婚姻不是一个“牺牲”或者“依赖”的关系,而是一个基于平等与尊重的伙伴关系。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双方在尊重和支持中共同成长,不能让任何一方感觉到被忽视或压抑。无论选择怎样的伴侣,这些基本的原则永远不能丢。
2. 自我价值感:家庭之外的独立
很多女性在婚后往往会忽视自己,过于依赖家庭或丈夫,往往还会面临一个困惑:我为家庭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失落”或“被遗忘”?要知道,女性的价值不仅仅来自于家庭或婚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内在的成长来表达,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知道自己值得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尊重、支持,还是爱与关怀。无论何时何地,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感是最为重要的。
3. 面对困境:活出精彩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与挑战。亲密关系或婚姻家庭中的不顺、事业上的压力、甚至情感上的伤害,都会让人感到痛苦和困惑。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记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只有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学会通过沟通与理解来解决问题。如果遇到不公平或不尊重的情况,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忍让或委屈自己。直面问题才能在风雨中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性与第一性的互补关系
在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性别特征浓厚的节日,很容易让人想起文学理论中经常会提及的一个概念“第二性”。“第二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意在探讨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被历史和文化所建构和定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重新理解和阐释,特别是在现代后结构主义和性别平等的视角下,第二性不再仅仅是女性的代名词,而是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第一性和第二性并非简单的强与弱、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个互补合作的结构。在这种理解下,第一性代表的是阳性、乾卦的能动力量,象征着主导、创新和开创;而第二性则代表阴性、坤卦的孕育力量,它并不代表“被动”或“弱小”,而是代表着包容、滋养、承载与创造的潜力。这种观点让我们认识到,第一性和第二性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社会乃至生命本身的平衡与和谐。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男女的角色常常被刻板地划分为强者和弱者,阳性与阴性的二元对立。然而,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阴阳是互补的,完整的人格都是雌雄双体,第二性的阴性力量和第一性的阳性力量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性别不应当被视为一个垂直结构的对立,而是一个横向的、互相合作和共生的关系,并在这种合作互补的关系中带来更为和谐、全面的发展。
结语
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日子,它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庆祝,也是对每一位正在成长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平等与尊严的鼓励。
看到很多对三八妇女节的祝福,我选一条送给自己,送给孩子,也送给所有成长中的个体,以及所有在亲密关系或婚姻家庭或社会事业中感到困惑的人,祝每个人都能情绪自由,努力快乐,也接纳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