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认知行为疗法的表面效果与深层次探索
内容: 认知行为疗法(CBT)往往相对简短:通常是在六到十五次的1小时会谈之间(Kennerley等,2017)。这让一些来自其他流派的治疗师认为,CBT只是为客户问题提供了症状缓解,而不是进行必要的、漫长的调查以探索这些问题根源假设中的童年经历。由于这种“表面化”的方法,只是在这些问题上贴上了创可贴,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复发。
在CBT中,思想和信念(维持因素)可以被视为认知“根本原因”(Clark和Beck,2012:58)。正如我们在第3点中讨论过的,客户的问题可以通过检视三个认知层面来理解:表面或特定情境的负面自动思维(NATs),跨情境的规则和假设(中间信念),以及无条件的核心信念。认知层面的深度越大,获得访问和改变的难度就越高。
治疗中所引入的复杂性程度由每个案例的临床情况决定,而不是由预先设定的观点(即每个问题都需要深层次的方法)。例如,一个患有恐慌症的客户可以使用一个成熟的、基于实证的治疗方案(如Salkovskis和Clark,1991),这种方案可能帮助他在治疗结束时摆脱恐慌,并在随访中保持治疗的收益(Clark,1996),而无需在治疗过程中探索潜在信念。
另一方面,在与个性障碍的客户(即如回避型、依赖型、戏剧型的固执个性特征;慢性不适应行为;以及人际功能差)合作时,Young等人(2003)提出了一种围绕模式聚焦的方法,强调认知的最深层次,即早期(儿童期)不适应模式(核心信念,例如“我很糟糕”)。为了促使客户在这一层面上的改变,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时间可能需要12个月或更长(Davidson,2008)。
在CBT中,对于是否使用模式聚焦的方法以及对没有复杂临床问题的客户是否有必要存在分歧,这种方法可能会让问题变得复杂(James,2001)。例如,与其为深受工作重大变化的急性焦虑客户提供应对方案,一个过于热情的治疗师却将他引导到模式工作中,这揭示了一个核心信念(“我不行”),而客户对此既不知道自己拥有的信念,也看不到需要进行这方面工作的相关性。
对于模式聚焦方法的这种急切态度“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尽管这种方法更具侵入性,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比非模式干预更有效”(James,2001:404;Westbrook,2014)。无论症状的减少或消除是否足够帮助客户,或者是否为在更深层次的认知工作铺平道路,临床介入的程度应与表现问题的要求相匹配,以及客户打算在治疗中花费的时间,而不是为了治疗师非合作的利益。
来访者档案:
姓名: 李明
性别: 男
年龄: 32
职业: IT工程师
过去经历: 尝试过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均未见 substantial 成效。
心理状态:
状态: 中度焦虑
特征: 对工作变动感到极度不安,情绪波动大。
生活事件:
事件: 最近因公司重组面临工作变动,感到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加。
咨询目的:
目标: 寻求有效的方法来管理焦虑,提升自信水平。
来访陈述:
陈述: 我总是担心即将发生的变化,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我感到无能为力。